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思考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思考(精选8篇)

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思考 篇1

[摘要]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乡村旅游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但也存在产品单

一、缺乏特色,基础设施薄弱、可进入性差,专业人才缺乏、经营规模小、产业链短等问题。本文基于全域旅游视角,从政策体制、产品升级、产业融合、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培养、营销创新等方面提出乡村旅游发展对策,以期促进全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全域旅游与乡村旅游的概念

(一)全域旅游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其《全域旅游大有可为》的讲话中对全域旅游做出了这样界定的: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简单来讲就是将一个区域整体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来运作和建设,实现景点和景区内外一体化的大旅游。

全域旅游要求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当地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资源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多时空、全过程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体验需求。总而言之,全域旅游作为旅游发展的新方向,不再一味追求旅游数量的增长,而是注重旅游质量的提升。全域旅游应当立足区域旅游资源特色,以市场用户需求为导向,进行旅游产品升级;充分运用“旅游+”和“+旅游”思维,实现旅游产业融合和业态创新。

(二)乡村旅游

国内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不同。王兵(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杜江、向萍(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林刚、石培基(2006)通过对已有乡村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地域,以乡村田园风情、农业生产活动、农家生活和民俗文化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为旅游吸引物的休闲、观光、游览及度假活动。关于乡村旅游的定义不一,但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地区的旅游活动,是旅游方式之一。

乡村旅游具有乡村性、文化性、生态性以及体验性,其中,乡村性为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乡村性的内涵体现在地域条件、旅游资源特性、社区参与、旅游产业本地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二、以全域旅游理念指导乡村旅游发展的必要性

(一)乡村旅游是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发力点

在2016年国家旅游局工作会议上提出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下,乡村旅游成为最易实现全域旅游实践进程的旅游形式,而乡村无可厚非是全域旅游非常重要的载体,而且是实践全域旅游最佳的地理空间。乡村旅游较之景点旅游有其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其未遭破坏,未受污染,较易规划。一方面,乡村地区的旅游资源、产业体系、服务设施、参与主体等符合全域旅游的发展特点。另一方面,乡村地区的地域范围较小,有利于统筹全局,把握旅游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从而更好地践行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即从实践的角度,以乡村作为全域旅游目的地,其无论从空间还是可行性上均最为适宜。

(二)全域旅游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指引。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出发点大多数出于“脱贫”,而“脱贫”这一目的自然会把经营的矛头指向短时间内大量获取经济利益,很显然这种经营方式无法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全域旅游这一理念的提出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正在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如何有效解决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乡村旅游升级发展的关键所在。全域旅游强调旅游综合协调、系统科学发展,以全域旅游作为新的理念指引,有利于乡村旅游的提质增效。

(三)乡村旅游是实现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1页,共7页

乡村旅游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而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优化整合和合理配置农村资源,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及配套服务水平,营造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环境,很好地契合了全域旅游的发展要求,为全域旅游的实现发挥了一定作用。

三、当前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全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导致乡村旅游持续发展面临困境。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

乡村旅游数量众多,但乡村旅游产品单一,基本上都停留在农家采摘垂钓、农家饭菜、棋牌娱乐上,很难突出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和每个乡村当地的民族特色、乡村文化和乡土民俗等,浓浓的乡情或乡愁很容易被淹没。乡村的悠久历史、原生态的农耕文化、手工技艺的传承者、特有的民俗,这些都是乡村旅游最具吸引力和最能体现乡村性的地方,它们的缺失,造成了乡村资源的巨大浪费。产品创新不足,尚未充分融入商务、研学、康体运动、中医药养生等活力元素,难以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旅游市场需求。娱乐活动少、活动方式单一且雷同,缺乏创新性,让旅游者来过一次不想来第二次。

同时,旅游项目很容易被复制或模仿,旅游产品雷同现象尤为普遍,给游客一种不悦的“相似感”,逐渐减少游客对乡村旅游的好奇心,大大减少了游客的数量。亟需深入挖掘乡村旅游的特色,跳出传统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避免千村一面的局面,真正体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二)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可进入性差

基础设施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各项现代产业发展的基石,更是实现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保障。但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如公共交通系统不完备,可进入性差;住宿、餐饮和娱乐方面安全与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大多仍停留在家庭服务的水平上,很难吸引高端消费人群到乡村进行旅游体验。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旅游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极大地影响着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和乡村旅游目的的形象。

(三)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经营管理不够规范

乡村旅游以农业和农村为基础,从业和经营管理人员主要为农户,大多采用

第2页,共7页

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科学合理的经营方式以及专业化、高素质的综合服务能力去满足顾客的需求。不周到的服务,往往使游客慕名而来,失望而归。同时,在“互联网+”和“旅游+”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的个体农户缺乏宣传营销意识,依然停留在等客上门的阶段,对外宣传较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四)旅游经营规模小,旅游产业链短

乡村旅游大部分地区缺少整体规划,大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经营,规模小,较为分散,与周围景点缺乏有机联系,这极大拉低了乡村旅游的层次。缺乏信息的有效沟通,使得相邻乡村旅游发展产生了恶性竞争,带来两败俱伤的后果。同时,乡村旅游是一个融合度极高的产业,它不仅涉及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更涉及第一产业的农、林、牧、副、渔,第二产业的加工业(农产品的加工和农村特色手工艺品的加工),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服务等。然而,乡村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度并不高,不能形成良好的产业互助,旅游产业链短,需要延伸旅游产业链,提高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度。

四、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一)更新乡村旅游开发理念,丰富乡村旅游产品

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它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指引,打破地域界限和行政分割,注意发挥旅游产业的核心优势,培育区域旅游的增长极。全域旅游要求将乡村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式相融合,规划、整合和合理利用区域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产品。

基于“创新”的发展理念,乡村旅游的发展要突破传统乡村旅游模式,创新乡村旅游形式,适时引入文化创意,因地制宜的发展民宿旅游,从而更好留住游客,让游客深入体验乡村旅游的乡土性和原真性。比如,开展农耕生活体验项目,让游客亲身经历稻谷的播种、管理和收割,果蔬的种植和采摘的过程。

基于“协调”的发展理念,乡村旅游要逐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促进乡村旅游软硬件的协调;要不断培育乡村旅游地域特色,实现景区内外的协调。比如,按照宜居、宜业、宜游的标准,推进农村的厕所革命,营造干净、舒适的卫生环境。

第3页,共7页

基于“绿色”的发展理念,乡村旅游发展应注重保护农业和农村的生态环境,积极开发绿色、有机、无污染的乡村美食,在游客体验种植、采摘食材乐趣的同时可以品尝到农家菜的别样味道。同时,以自然、优美、干净、清新的乡村环境为依托,积极开展养生康疗乡村旅游项目。

基于“开放”的发展理念,乡村旅游要打造大旅游的格局,实现乡村旅游区域化协调发展。

基于“共享”的发展理念,乡村旅游要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实施乡村旅游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全民共同参与乡村旅游的全过程。

(二)体制创新改革,政策引导发展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涉及面广,包括当地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经济等方方面面,其中的利益关系也错综复杂,要实现多方面的共同发展目标,政府必须牵头,对全域旅游建设发展提供保障。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对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以及政策的引导支持要求更高。一方面,应当进行体制创新改革,理清旅游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积极与其他相关部门进行合作,共同建设乡村旅游综合协调发展机制、综合协调管理机制、综合执法机制以及乡村旅游综合管理平台。另一方面,应当提供财政政策支持,统筹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政策引导多规合一,将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计划合理安排,将乡村旅游总体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进行充分对接。

(三)转变经营机制,完善乡村旅游产业链

在全域旅游的视角下,乡村旅游要融合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延伸和拓宽乡村旅游产业链。比如,跟第一产业农业深度融合,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农业劳动方式体验项目、农田风景游览观光项目、农产品采摘项目等);跟第二产业加工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乡村美食特色旅游纪念品、乡土风情手工艺品;跟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信息、金融、服务等相融合,以科技作为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动力和支撑,以信息推动乡村旅游智慧化旅游服务,以交通运输拉长乡村旅游产业链。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托美丽乡村、城乡一体化,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要优化道路交通

第4页,共7页

线路,完善进入乡村旅游景区的道路交通标牌体系,提高乡村旅游的通达性;注重积极推进乡村的生态创建,实现乡村旅游环境优美、乡土味浓郁;改善乡村街道的硬化、绿化和美化工作;改造农村水电、网络等设施,切实提高农村饮用水的质量;加强乡村厕所、餐厅、购物、娱乐等方面的配套设施建设。

借助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推进乡村旅游智能化。积极推进乡村旅游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公共信息共享及服务平台,引导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旅游+信息化”模式,让游客在乡村也能体验到旅游生活的便捷。

(五)加大人才培养,完善用人机制

乡村旅游由于本身的季节性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很难吸引高层次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因此,乡村旅游的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管理理念和服务水平相对较低,亟需加大对乡村旅游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此外,可通过外部引进+内部培养的模式,打造乡村旅游高素质管理和服务团队。

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一方面,以高薪、高待遇吸引优秀的旅游专业人才愿意扎根基层,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另一方面,聘请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展开有针对性的讲座和培训活动,提高当地乡村旅游管理者和从业者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促进其经营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现代化。此外,注重乡村旅游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使他们掌握新技术、新理念,从单纯靠农业生产生活到农副一起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

(六)进行全媒体营销,提升品牌价值

营销宣传推广是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优秀的营销宣传推广,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应当整合线上线下旅游营销方式,进行全媒体营销,以提升乡村旅游品牌价值以及综合竞争力。一方面,可以进行事件营销策划,通过微信、微博、互联网等进行造势宣传,引爆旅游市场,继而带动各大电视广告、报纸杂志等进行正式推广,结合传统媒体营销和新媒体营销,达到全方位营销目的。另一方面,制定“互联网+”发展战略,建设乡村旅游网站以及电子商务平台;充分运用大数据手段挖掘用户需求,实现精准营销。

五、结语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乡村旅游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乡

第5页,共7页

村旅游是建设美丽中国、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生态良好发展等国家级规划的题中应有之意。乡村旅游是全域旅游的重要载体之一,以全域化的思维去面对乡村旅游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我们将迎来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化发展新阶段。

参考文献:

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思考 篇2

休闲作为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休闲是衡量一个人生存状况和自我实现程度的关键元素,同时也是冲破旧有社会结构制约、发挥个体能动性的核心场域。

休闲并不是简单的出游,提尔曼(Tillman,1974)总结了休闲需求,包括:追求新鲜体验(如探险体验);放松、逃离和幻想;认可与身份;安全(免遭饥渴和痛苦之苦);支配欲(控制自身环境);社会反应与相互作用(与他人发生相互关系、相互影响);心理活动(感知与理解);创造性;必须的需要;生理活动和健康需要。乡村由于其自然,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不仅可以满意城市人群的新鲜体验,也可以带来一系列的心理,生理,以及健康需求。

一、城乡家庭差异

城市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下的专业化分工,以及家庭结构和家庭制度的变迁下,已经使得家庭的许多基本社会功能出现萎缩、下降或被取代。

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家庭生活日益与整个社会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人们传统的家庭责任意识也在淡化,当前中国城乡社会的家庭变迁,越来越多地朝着伴侣式家庭的方向发展,成为一种共同消费,相互予取情感和生理满足的生活共同体。社会发展和人们观念变化的基本趋向是,公众更乐于社会越来越多地分担家庭旧有的功能。这种家庭婚姻功能的衰落。

而在乡村地区,受其农业社会传统的影响,以及家族纽带的影响,传统农耕生活的印记依旧存在。虽然乡村社会也受到社会化大生产的影响,但相较城市而言,家庭的基本功能依旧予以保存,在乡村地区依旧存在四世同堂,密切的邻里往来等互助性较强农业社会家庭形态。

二、城乡生活方式差异

城市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虽然给城市人群带来经济回报,但城市糟糕的交通、拥挤的住房、污浊的空气、不安全的食物、无尽的加班,高昂的生活成本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让他们充满厌倦,同时也给人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种种问题。甚至也也可能产生一些极端的负面作用,比如2010年曾经造成社会极大震动的某工厂职工相继跳楼自杀事件。

相对于城市来说,乡村生活虽然不具有城市生活的丰富性,但是生活节相对较慢,农事又忙有闲,且人际关系相对简单,且自然生态环境舒适,生理及心理上的压力相对较小。

三、城市人群的休闲需求

城市休闲活动往往是逃避城市的快节奏,逃避这个概念在休闲的研究中并未得到充分发展,但是在休闲的实践中却普遍存在。逃避的目的各有不同,与我们所缺乏的东西相关,并与其他团体拥有的稀缺资源比较相关。

2 0 1 0年《小康》杂志社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的国民休闲方式网络调查显示国民休闲活动的十大目的为:放松身心(78.0%),增长知识、开阔眼界(64.3%),满足爱好(50.6%),锻练身体(45.7%),换一种方式生活(45.7%),暂别现实压力(44.9%),扩展生活经验(40.4%),加强沟通、牢固感情(39.5%),审美愉悦(38.1%),结交朋友(37.7%)。放松身心,换一种生活方式和暂时告别现实压力可以看成城市的快节奏给生活带来了压力;加强沟通以及结交朋友说明了城市生活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不足。拓展生活经验,换一种生活方式,以及锻炼身体等需求在乡村环境都可以得到实现。乡村与城市的家庭差异,以及生活方式差异正是城市生活中所稀缺的元素,恰好可以满足城市人群的休闲需求。

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方向

基于家庭和生活方式的差异,结合都市人群的休闲需求,可以发现,乡村可满足城市人群的心理,生理,以及社交方面的休闲需求。

从家庭角度,家族式生活体验可以展示出更多的人性交流和情感体验。这种旅游休闲不仅可以满足其新鲜体验,更可以给其带来新的生活认知。其开发并不一定沿用传统旅游的景区模式,只要能满足游客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达到其休闲旅游的目的即可。同时,乡村慢节奏也可以使其得到放松和休憩,减少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污染少的生活环境对追求生活质量的都市人群来具有越来越多的吸引力,乡村户外运动,康体休闲等产品都具有广阔潜在游客人群。乡村旅游休闲相对与休闲度假区来说,其经济成本对于大众人群来说更有亲和力。

在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以及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乡村与外界开始出现良好的通达性,乡村基础设施得到一定完善,乡村将成为城市的“后花园”,乡村旅游发展则会出现体验情感化,景观自然化,产品休闲化,设施现代化等特点。

体验经济视角下乡村旅游开发 篇3

【关键词】体验经济;乡村旅游;旅游开发

体验经济最早由美国学者阿尔文·托夫勒提出,托夫勒认为人们生活富裕以后,消费者对市场商品的取舍依据不仅仅是质量、性能、价格等硬性标准,而是开始重视所购商品能否为他们带来美感、自豪感和新鲜感,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逐渐成为他们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消费者乐意为这种无形的收益付款。真正引起世人关注的是在1998年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二世和詹姆斯·吉尔摩尔出版了《体验经济》,体验经济学家派恩指出:“所谓体验就是指人们用一种从本质上说以个人化的方式来度过一段时间,并从中获得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系列可回忆的事情,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一、体验经济与乡村旅游

旅游业是较早进入体验经济的行业,旅游从本质上讲是就是人们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去寻求某种体验的一种活动,它是一种天然的体验活动。游客投入时间和金钱参与旅游活动,追求的不是物质结果,而是一种探索、一种感受、一种挑战,留下的是一种经历,一个回忆,还有一种在心理上的彻底放松,当然还有舒服地享受休闲时光。在体验经济条件下,旅游者的特点是追求个性,,强调参与,重视互动和感受,因此,旅游体验项目的设计需要在视觉、活动、声音、味觉和触觉等方面追求产品的特色个性和差异,通过调动旅游者的视、味、嗅、听、触感官,使其全方位地参与体验,从而与旅游者内心的情感产生共鸣。乡村是人们放松心情、回归自然的好去处。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不仅追求旅游产品或服务的结果,更注重旅游过程。乡村旅游是以远离都市的乡野地区为目的地,以乡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以城镇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通过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和方式。乡村体验旅游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欣赏,而是通过进行体验融人到乡村生活中。乡村体验旅游的核心就是充分利用城乡差异,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

二、体验经济下乡村旅游的特点

(一)需求差异性

传统的大众标准化旅游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体验经济下的旅游者的需要,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要体现个体的差异性,如学生市场中需求表现为增长见识、陶冶情操,都市白领是为了缓解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对回归大自然、体验淳朴的乡村生活需求较多。因此,在乡村体验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注重需求的差异性,根据旅游者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旅游产品,即实行旅游产品市场的高度细分化和产品类型的高度差异性。

(二)参与性要求

没有参与的旅游项目,充其量带给游客的只是一种暂时的感官感受。随着旅游者消费观念的成熟,走马观花似的旅游越来越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尤其是面对精力充沛的年轻旅游者,这样的旅游对他们的吸引力远没有参与来的强。在体验经济下,游客已经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参与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制造。

(三)注重情感需求

旅游者在注重旅游产品和消费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的愉悦和满足。一个美好的旅游过程使旅游者获得的满足感是旅游者最为重要的收获。而一个另人不愉快的旅游过程往往会成为旅游者事后投诉的诱因。因此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应中注重游客情感愉悦和满足,包括娱乐、教育、逃避和审美等,希望旅游者在自然或人工营造的体验中得到真实的审美刺激,进而融于其中获得心理愉悦,从而消除疲劳,留下难忘的、美好的回忆。

三、体验经济下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一)游客的目标市场细分

按照游客年龄、性别、收入、个性、社会阶层等因素进行目标市场细分,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市场开发,如针对老年银发游客可以安排舒缓类活动项目,使项目距离相对较短、时间较长、环境较稳定。针对青少年学生市场可以安排一些刺激性和情调性的旅游活动项目,使青少年学生在旅游过程中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提高综合能力。针对都市白领阶层,这一群体的受教育程度高,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接受新事物较强,收入水平也比一般工薪阶层高。但他们所面临的工作压力大,为了缓解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对回归大自然、体验淳朴的乡村生活需求较多。对知青群体,市场开发潜力巨大,特定年代的经历让他们刻骨铭心,而现在这些回城知青往往处在事业的辉煌时期,他们中的许多人愿意回到当年留下酸甜苦辣的乡村回忆往昔的甘苦,感受第二故乡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他们的下一代生活在城市,很难理解父辈当年的艰辛,在农村开发农事旅游等参与性活动,可以使青少年感受到丰富的乡土知识和风情,也有利于两代人的沟通和理解。

(二)乡村旅游特色的挖掘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应突出乡村特色,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突出乡村特色就是要把农耕生活形态的典型景象提纯集粹,将牛羊慢踱、鸡鸣狗吠、村口老树、门前小溪、戏台等农耕生活形态,及插秧、割稻、灌园、牧牛羊、饲鸡兔等农事活动再现于景区的乡野大地中。同时要挖掘各层面的民俗文化内容,物质层面的文化主要有各种民俗工艺品,精神层面的文化主要体现为农村各种传统节庆活动,要将这些节庆活动进行挖掘,将农村的纯朴民风原汁原味地展现给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营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抛开钟表,没有号令。任凭自己意愿行止起坐。如炊烟轻袅、闲云舒卷,营造舒缓闲淡的氛围,真正满足广大旅游者缓解都市工作和生活中紧张情绪的需要。

(三)参与性体验项目设计

体验经济时代的新型旅游者追求动感与差异,渴望冒险与成功,因此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应策划多种体验活动项目,如“农家乐”只是乡村体验旅游的形式之一,应该在现有的观光、垂钓、采摘等项目基础上增加体验性强的活动,如将农家的农田、菜地、果园、花圃、池塘以及圈舍,有偿地提供给游客使用,或者租赁给游客,农家提供种子、农具、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料以及种植养植计划和日常管理方案;游客们在一小块“责任田”里自己躬耕,亲身体验那种“兴耕耘、植五谷、驯畜禽、创编织”的农业生产过程。体验项目还可以包括农事活动、篝火晚会、烧烤、乘坐畜力车、乡村节庆活动、民间婚礼等活动、学习简单独特的歌舞、传统手工制作( 绣花、编织、扎鞋底)等。

(四)激发游客的情感

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思考 篇4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

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基本含义如下:(1)生产发展指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2)生活宽裕在生产发展基础上,村民收入相应得到提高,城乡差距缩小,村民能充分享受科技进步、生产发展带来的成果;(3)乡风文明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4)村容整洁表现在建设村镇、改善环境方面,具体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寨绿化等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5)管理民主指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培养民主管理理念,引导村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应承担的责任

乡村旅游的发展,既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也能促进就业,调动村民管理自己事务的积极性,给游客和当地居民创造一个整洁、文明环境,从而全面促进新农村建设。近年来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展的实践业已证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手段。“十一五”期间全国旅游业发展指导思想中也明确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乡村旅游以更多的社会责任。概括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具有了新的特点,即:(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乡村旅游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成为农村经济中的重要力量。在此基础上,乡村旅游能够而且应该在更程度上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发展新型农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区域经济的增长点。

(2)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新渠道

乡村旅游对于村民增收起到了很大作用,新时期乡村旅游应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丰富增收渠道、扩大受益面、促进持续增收的问题,二是在“生活宽裕”的基础上,结合医疗等领域的改革,切实提高村民生活水平。(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形式

乡村旅游需要精神文明的支撑,同时也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契机。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形式,乡村旅游应在提高村民综合素质、推进文化设施建设、传承地方文化遗产、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等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4)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载体

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需要完善的交通、给排水、电力、电讯、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影响村民生活质量和农村面貌的基础设施瓶颈问题。(5)树立民主管理理念的新途径

乡村旅游者的到来为村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供了便捷的路径,高层次的乡村旅游项目的规划、建设与运营对于强化民主意识、树立先进管理理念将做出更大贡献。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战略

为了实现上述新农村建设赋予的责任,新时期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发挥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作用为出发点,选择新的路径。在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这一问题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规划脱节、收入外流、目光短浅、产品雷同、生态破坏等等,制约了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促进作用的发挥。为此,新时期乡村旅游必须采取下列新战略:协同规划、地方控制、政府引导、社区参与、产品升级、生态保护。

1、协同规划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也迫切需要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操作性的规划作为指导,主要涉及新农村建设规划和乡村旅游规划。但是,新农村建设规划和乡村旅游规划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规划,编制目的、规划内容、主管单位各不相同。在实践中,新农村建设规划主要涉及民居改造、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及公共设施等,对旅游发展相关内容涉及不多;旅游规划主要负责确定乡村旅游空间布局、主要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客源市场、主题形象、旅游设施、开发措施等,对新农村建设涉及不多。这就造成新农村建设规划和乡村旅游规划缺乏协调、相互脱节,甚至相互冲突,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互动作用的发挥。

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应对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进行协同规划,即:新农村规划充分考虑乡村旅游发展的客观需要,将旅游氛围的营造、特色民居的建设、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利用与保护等列为重要内容,编制旅游服务型新农村规划;乡村旅游规划中将新农村作为有机组成部分,充分考虑村落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完善、管理模式创新、利益分配协调、产业结构调整等关系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问题,编制新农村型的乡村旅游规划。

2、地方控制在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乡村旅游经营方面的“飞地化”现象日益突出,使旅游收益的大部分往往被外来投资者拿走,形成“抽血机制”,大大削弱了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为此,乡村旅游发展中必须实施地方控制战略,即:建设本地产品供应链,保证收益最大程度地保留在本地,确保开发力度在地方环境与社会承载力之内,这是保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以及旅游推动农村发展最有效的机制[3]。地方控制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第一,产业链本土化机制,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产业环节的供给本地化,形成大量地方(养鸡、种粮、种菜、工艺品制作、歌舞表演等)专业户,最大程度地利用当地农民,采用当地原料,保证当地居民最大程度收益,也能最大程度地保护与真实展示地方文化景观;第二,经营者共生合作机制,即:建立合理外来户与本地户的合作机制,实现外来经营者与本地经营者共生共存,贵州天龙屯堡“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的合资合作共生模式、北京怀柔北宅“鹅和鸭”农庄与当地民俗旅游户的业务分工共生模式就是其中较为成功的模式。

3、政府引导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涉及到乡村发展的诸多问题,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科技的推广、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规划的编制、农村农民政策的制定、生态环境的保护、乡村文化传承;等。显然,上述问题的解决,除了村民的努力外,乡域或县域政府的扶持和引导是十分必要的[4]。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可以有很多形式,如:产业结构的调整,围绕特色农业旅游产业,根据农民意愿,鼓励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出台宽松的优惠政策,鼓励乡村旅游发展;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引导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和持续发展;完善管理制度,实施行业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制定村规民约,加强卫生和安全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村民保护生态环境、传承乡村文化;提供导向性资金和技术指导,完善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等等。

4、社区参与

村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同时也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新主体,这是因为,村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物,是乡村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最重要的动力源。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建设中,村民既应是建设者,更应是受益者。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中应注意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实施社区参与战略,推进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目标的实现。

如何发挥广大村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关键是处理好村民参与和村民受益的关系。为此,必须妥善解决好三个问题,即:参与渠道问题、能力培训问题、利益分配问题。参与渠道是社区参与的前提,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村民参与旅游服务、旅游管理、环境保护的途径,提供相应就业岗位。能力培训是社区参与的前提,应通过示范讲座、实况模拟、情景分析、专人指导等方法灵活运用“请进来,送出去”等手段,加强文化传统、服务意识服务技能、礼仪礼貌、生态保护、管理能力等内容的培训,不断提高村民的参与能力[5]。利益分配是社区参与的保障,必须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产品升级

乡村旅游产品升级换代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在旅游需求层次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乡村旅游产品应该不断推进创新,提升档次,优化结构。长期以来,一提到乡村旅游,人们就会想到农家乐,就会想到“吃饭+麻将(或棋牌)”,这反映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其实,农家乐是乡村旅游的基础层次和较低级的表现形式,并没有体现出乡村旅游的真正内涵,并且游客滞留时间短,消费项目单一,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在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应积极探索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专业公司进行合作,寻求智力和技术支持,使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技术含量不断提升,形成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机制,使乡村旅游经营主体适应旅游者的需求和市场变化趋势,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乡村旅游新产品[6]。这样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还能够延长滞留时间,拓展消费内容,提升消费层次,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从国外发展经验来看,我国未来乡村旅游发展趋向于三种模式,出现三类产品,即:文化观光型产品、文化体验型产品、文化综合型产品。文化观光型产品是指以旅游者从事观赏田园景观、观看相关民俗活动、参观手工艺品制作、农产品展览、农具陈列等为主的观赏类活动;文化体验型产品是游客亲自从事各种农事活动,或深入农民家庭体验乡村生活,或亲自参与手工艺品制作,或参加各类民俗活动;文化综合型产品集上述两类产品于一体,是一种能够适合不同层次旅游需求的乡村旅游产品。在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各地应因地制宜地挖掘资源,寻求特色,打造亮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乡村度假旅游、乡村专项旅游等高层次的旅游产品,推进乡村旅游产品升级换代,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深入发展。

6、生态保护优美、协调的自然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村容整洁是新农村的基本特征之一,由此可见,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旅游服务型新农村的内在要求。但是,大量游客的到来会对的大气、水、生物、土壤等环境要素造成负面影响,不负责任的旅游行为也会导致大量不可降解的物质进入农村地域。同时,乡村地区一般很少具有完善的排水系统和科学的垃圾处理设施,这无疑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风险。

为此,在旅游服务型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综合运用行政手段、科技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以乡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景观遗产特色的保护为前提,优化乡村生态环境,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这主要包括: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推广生态治理方法;改变传统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如沼气);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保护野生动物,慎重引入外来物种;避免引入污染严重的项目和企业。[7]

四、结束语

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思考 篇5

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崇明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发布,计划打造“世界农舍”

不再是一个个景点旅游,而是全域范围的旅游。今天,《崇明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正式发布。明确:崇明将紧紧围绕“世界级生态旅游岛”和“国际大都市近郊休闲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愿景,通过重点打造东部陈家镇、北部东平森林公园区域、西部西沙明珠湖区域三个旅游集聚区,来构建崇明全域旅游,到底,旅游业增加值占地方GDP比重达到5%以上。同时,也进一步提升崇明旅游接待服务能级,更好地对接中国花博会。此外,还计划打造世界级项目“世界农舍”。打造“1+3+X”全域旅游空间布局根据《崇明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到20底,崇明旅游业增加值占地方GDP比重要达到5%以上;通过大力提升观光游、推进休闲游、发展度假游、壮大乡村游、培育特色游,在规划期末,初步实现“全过程、全产业、全服务”和谐共生;“旅游度假岛”“运动休闲岛”“文化创意岛”“养生健康岛”功能凸显;“中国元素、江南韵味、海岛特色”特征初步显现,“生态型岛屿的全域旅游”格局基本形成;A级景区(点)、高档次特色度假酒店、高星级旅游饭店、宾馆饭店的总床位数基本满足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及发展需求。据悉,崇明全域旅游在空间上将进行优化重构,打造“1+3+X”空间布局。“1”是指一环,即环崇明岛滨江生态景观大道。整条景观大道根据不同区段,打造不同特色。比如,稻田艺术区:依托大面积农田,通过种植不同品种的水稻和农作物,创作出各种崇明主题的稻田艺术。在明珠湖区域,局部打通与长江的连接,创造独有的江滩生态栖息地。在船厂区域,依托旧船厂规划建设工业主题公园,强化工业主题风格。“3”是指三大旅游重点发展区域,包括东滩-陈家镇旅游集聚区、东平-北湖旅游集聚区、西沙-明珠湖旅游集聚区。东滩-陈家镇旅游集聚区重点发展户外运动、会议论坛、健康服务等项目,打造运动休闲会务度假旅游集聚区。东平-北湖旅游集聚区建设高端度假主题酒店,配套建设休闲游乐设施,推进海上森林花岛和“开心农场”项目建设,打造观光康养旅游集聚区。西沙-明珠湖旅游集聚区推动建设明珠湖体育公园、绿华镇国际马拉松特色小镇,打造运动休闲旅游集聚区。“X”是指若干旅游特色空间,包括培育多彩长兴、原味横沙(战略留白区)、浪漫中兴、魅力竖新、活力港西、幸福庙镇、美丽三星等若干特色旅游空间,打造“一镇一品”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崇明一定要打造一个世界级旅游项目崇明的旅游资源并不丰富,从资源品质来看,崇明三级以下旅游资源占总量的80%以上,整体品质不高,尤其缺少稀缺性及垄断性资源。此外,旅游资源到产品的转化力度不足。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尚处于初级阶段,未能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产品,丰富的文化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资源的开发整体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当下旅游市场需求。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崇明与多个世界级旅游项目失之交臂。有关人士表示,崇明要真正做强做大旅游,一定要引进世界级旅游项目。根据此次发布的崇明全域旅游规划,崇明计划推进“世界农舍”项目的落地,将全球五大洲各国典型农舍集大成于崇明,这不仅在中国是独有的,在世界上也是唯一的。将美国、墨西哥、巴西、秘鲁、荷兰、法国、英国、西班牙、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的农舍按各国风格设计建造,形成一个占地3平方公里左右的世界农舍体验旅游区,打造成地球庄园。此外,还将重视崇明世界级生态旅游岛的“第一印象空间”打造,塑造海岛生态旅游“门户空间”的概念,包括建设具有国际艺术水准、体现江南韵味和当地地域风情的标志性建筑,如打造长江口江海文化和望海观潮的.地标。除了已经取得举办资格的中国花卉博览会,崇明还将积极申办世界园艺博览会。丰富旅游产品,积极拓展市场据悉,目前崇明一年的旅游收入在10多亿元,上海市区是崇明全域旅游最主要的客源市场;尤其是长江隧桥通车以来,崇明旅游者90%以上来自市区,且绝大多数为“银发族”。未来,随着沪崇苏通道的全面贯通,崇明将积极拓展长三角市场,使全域旅游真正纳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市场范畴,实现沪、浙、苏三地旅游互为市场的格局。而要吸引游客,除了打造旅游区域,崇明海将着重打造养生康体旅游产品、运动休闲旅游产品、乡村农业旅游产品、生态科普旅游产品四方面旅游产品,并全面提升产品品质,构建旅游产品体系,培育一系列高端旅游产品。在旅游产业上,推动农旅、林旅、体旅、水旅等多旅融合发展。在公共服务方面,将加快水陆空交通建设,通过旅游集散中心,使来到岛内的游客能够快速便捷地到达各景区游玩。相关新闻:《关于进一步加快崇明旅游发展扶持奖励办法》发布今天,《关于进一步加快崇明旅游发展扶持奖励办法》发布,这是崇明实施的第四轮扶持奖励办法。自首轮《办法》实施以来,全区共有约350个项目受益,在业态创新、服务提升、品牌塑造、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崇明生态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此次发布的《办法》包括:对投资开发符合崇明旅游产业发展方向且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不低于300万元的旅游项目,给予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的资金扶持,总额最高不超过300万元。扶持方向包括旅游饭店建设、旅游新业态、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等。依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旅游景区(点)被评定为国家5A、4A和3A级旅游景区的,分别给予奖励800万元、400万元、50万元。依据崇明生态民宿等级评定标准及相关办法,生态民宿被评定为精品级、优品级、良品级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20万元、10万元(无餐饮功能的分别按80%奖励)等。图片来源:崇明新闻办

全域旅游需全新的发展理念 篇6

城市既属于本地市民,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外来游客,兼顾市民与游客需求,以全域旅游理念为指导,建设宜居并宜游的城市,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 胡跃龙 窦群

日前,为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中的作用,实现旅游业与城乡一体化的深度融合,国家旅游局提出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安排,就此提出了一系列指标体系。尽管此项工作从指标体系的量化制定、推进时间表及其成效还有待更多理论探索和实践的检验,但笔者认为,此举是“全域旅游”从理念上升到实践、从地方探索到全面推进的有力举措,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国开展的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升级版,是在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下,寻求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的新探索。

全域旅游是伴随旅游业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型升级过程,从景区旅游向旅游目的地发展的要求,全新定位的一种新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全域旅游的概念不是凭空想象中出来的,而是由旅游发展实践倒逼出来的认识。比如现在全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江西婺源,在其县域内分布的景区星罗棋布、美不胜收,在申报全国各类等级景区时,地方都提出希望把整个县打包申报,并自豪地提出了“我们县整个就是一个大景区”的充足理由,这正是基层工作者对全域旅游最朴素、最形象而又是最准确的认识。纵观国内,对全域旅游有了认识并大胆进行实践的市、县越来越多,实际上,我们很多旅游目的地正是因旅游而生、因旅游而兴的,是实实在在吃旅游饭的。这些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方向一定也是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也是从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构建现代城市的需要提出的。当前,我国年人均出游率为2.5次,一般城市年接待旅游者的数量为常住人口的4至6倍,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薪休假全面落实,人均年出游率将达到4.5至5次,城市年接待游客数量将达到城市常住人口的8至10倍,外来游客对于城市服务的需求将大幅增加。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忽视巨大游客流量对城市的影响而希望独善其身是难以办到的,城市既属于本地市民,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外来游客,兼顾市民与游客需求,以全域旅游理念为指导,建设宜居并宜游的城市,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各地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发展全域旅游除需要各地充分自身的比较优势外,还需要着重一下几个发展全域旅游的关键问题。

一是旅游业发展在当地总体发展中的必要定位、话语权和工作机制。旅游业需要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明确的定位和话语权,应从总体发展战略的高度,整体构架促进旅游业的具有实质性政策、资金支持的促进机制,避免碎片化、形式化的会议、文件等,应从经济社会环境融合等方面进行顶层谋划,真正提升旅游业的战略地位,使其真正发挥综合优势,使城市的个性、品牌、文明建设都与旅游发展有机融合,实现旅游与城市发展的一体化。有了发展全域旅游的共识,就需要社会各部门、各行业积极融入,同时,也可以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来拓展,提升各行业的发展空间。因此,需要建立顺应全域旅游发展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新机制,形成产业发展合力。

二是发展旅游的特定空间和环境保障。全域旅游并非望文生义地理解市域整个空间范围都要发展旅游,但是,旅游业发展所必要的空间应该得到保障,特别是要形成若干个旅游发展的主体功能区,这类功能区是以旅游核心项目为引领、旅游资源要素和服务要素综合配套的聚集地为支撑,形成景点、景线、景域相结合的旅游空间发展结构,使“全域旅游”从景区景点延伸、扩展到更大区域,通过完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建设。全域旅游发展要严格遵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推进旅游与生态建设融合,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以旅游形象和品牌为引领的城市个性和品牌。这是近年来我国许多旅游目的地发展形成的重要成果,使得旅游产业作为窗口行业和地方名片承担了地方形象大使功能。有了这种共识,各级地方政府就会主导并统筹加强城市旅游形象整体宣传推介,在对外政务、商务及经济文化旅游交流活动中,统一使用区域旅游品牌形象和标识,提升城市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在城市旅游品牌的统领下,开发多层次、多类型的旅游产品体系,丰富城市旅游品牌内涵,并构建相应的产业要素来支撑旅游品牌体系的发展。

四是加强全域公共服务建设、构建市民与游客和谐共享的现代城市空间。全域旅游强调在区域发展过程中不仅要为外来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本地居民的休闲需求。全域旅游目的地既是外来游客的旅游乐土,也是本地居民的幸福家园,不仅是宜游之地,也是宜居宜业之城。要按照“旅游惠民,主客共享”的理念,加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公共交通、信息咨询服务、绿道休闲慢行系统、城市公共绿地、城市公园与市民广场等公共休闲与文化娱乐场所等的建设,以“智慧旅游”为手段提升旅游的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公共服务的全域覆盖。要既注重本地居民的休闲需求,也努力满足外来游客需求,让外地游客有“出门在外犹如在家”的感觉,构建外来游客与本地市民共享的高品质生活环境。

五是全域旅游对游客本身也是一种新的要求。既然城市敞开胸怀,以好客之道欢迎各地的游客,作为临时性的市民,各地到访的游客也应有基本的道德标准和文明意识,自觉遵守当地的风俗,遵守当地的法规。当前,随着游客数量的攀升和活动空间的拓展,提升游客素质、倡导文明旅游已经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课题,在全域旅游发展中需要从源头上加以必要的引导和宣传。

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思考 篇7

1 朝阳市旅游资源概况

朝阳市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有以大黑山、清风岭、怒鲁尔虎山、大凌河风景区、燕山湖等为主的自然景观, 是东北佛教的圣地, 同时地域风情文化种类繁多, 尤以凌源皮影和喀左东蒙民间故事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主要景区 (点) 介绍如表1所示。

2 朝阳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目前朝阳市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个, 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近30家, 特色旅游乡镇16个, 旅游专业村30个, 星级农家乐131户。2005年朝阳市正式启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程, 2006年通过国家旅游局验收并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2011年制定了“以打造中国知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 建设旅游强市、旅游名城、旅游胜地”的“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总体思路, 提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朝阳市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2013年朝阳市接待入境游客21268人次, 同比增长12%, 外汇收入1403万美元, 同比增长19%;接待国内游客1431.1万人次, 同比增长3%, 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85.47亿元, 同比增长29%。2014年, 朝阳市委把“实施文化旅游牵动战略”作为朝阳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写入工作报告。

3 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制约因素

就目前开发现状来看, 朝阳市形成了以“第一佛教圣山”———凤凰山风景区、“化石王国”———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和“东方女神”———牛河梁文化遗址的三大人文景观为主线的发展方式, 但是旅游产品转化有限, 部分景区经营维持困难, 尚有一些旅游资源处于半开发的状态, 尤其缺少地方特色旅游精品。如朝阳市作为“世界上第一朵花绽放的地方, 世界上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 拥有着灿烂的红山文化, 有着“化石王国”的美称, 由于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宣传不到位, 因而知名度不高。

再则, 朝阳市的旅游景点多数属于参观游览类, 单一的文物观光旅游, 简单的文物遗迹陈列, 参与性活动偏少, 很难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同时, 由于景点分布的关联性不强, 导致旅游者的停留时间减少, 加之旅游路线设置不合理, 没有在景区之间构建强有力的联系, 无法调动旅游者的积极性与好奇心。

4 朝阳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4.1 树立“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

随着景区泛化的“大旅游”的产生, 在未来的旅游发展中, 需要高度重视从旅游产业理念向旅游经济理念的转变, 重视旅游产业向旅游目的地理念的转变。因此, 朝阳市的全域旅游大有发展, 在景区建设中, 要重视优化游览路线, 增强景点间的联系, 完善公共关系服务体系,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强对景区的建设与宣传, 不断提高知名度和吸引力。

4.2“互联网+”的策略运用

通过与百度等公司合作, 基于大数据实现精准营销, 发现新的旅游业态创新点;通过设计创意图片、视频等在手机APP等自媒体平台进行营销推广, 提升当地旅游品牌的知名度, 扩大旅游影响力;景区通过和携程、百度、腾讯、爱奇艺等各大互联网平台进行合作, 宣传推广旅游产品、旅游路线和旅游品牌, 展现朝阳的旅游形象。

通过与大数据公司合作获得信息, 旅游企业可以即时更新产品销售策略;推动景区、酒店等旅游服务商提供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服务, 优化游客的消费体验。通过与旅游网站、电商平台合作, 可以将线下的旅游资源包括门票、酒店、旅游特产、旅游路线等转移到线上, 提高旅游产品销量, 提升企业效益。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专业培训, 推进旅游商品的大众创业, 开发富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丰富旅游商品类型, 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4.3 尝试旅游+研学的旅游模式

2015年, 研学旅游作为一种完整的体系建设被写入31号文件, 旅游+研学将延伸旅游产业业态, 催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朝阳市拥有一批可以作为研学旅游基地的景区, 比如, 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 凤凰山风景区等, 这些景区或自然风景优美, 或历史文化气息浓郁, 通过参观游览这些景区, 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 结束语

基于目前朝阳的经济发展状况, 以及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全域旅游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设, “互联网+”增加了深度、厚度, “旅游+”拓展了全域旅游目的地的广度。朝阳的旅游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开发潜力很大, 全域旅游的理念和模式也有发展的空间。旅游作为现在经济增长点的新的支柱产业, 更应该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实现旅游资源的价值,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朝阳的旅游业一定会走向成熟, 促进经济的发展。

摘要:朝阳市旅游资源丰富,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朝阳市的旅游业在近几年也很快发展, 但尚不被人所熟知, 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不强, 旅游业发展还不够完善。文章结合朝阳市的旅游发展现状, 就旅游资源挖掘、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景区之间联系等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在全域旅游视角下提出解决方案, 以期提高朝阳市的旅游吸引力, 进而促进其经济发展。

关键词:全域旅游,朝阳市,旅游发展,旅游资源

参考文献

[1]李金早.全域旅游大有可为.[EB/OL].http://www.cnta.gov.cn/xxfb/jdxwnew2/201603/t20160311_763215.shtml.

[2]张影.朝阳市旅游现状分析和开发对策[J].旅游纵览月刊, 2013 (03) :133.

[3]王昆欣.研学旅游:青少年成长的大课堂[N].中国旅游报, 2015-05-20 (10) .

[4]厉新建.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 2013 (3) :130-134.

广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篇8

发布时间:2017-02-15 来源:中国网

全域旅游是广西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方向,是新时期广西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是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的全新发展模式。

广西壮族自治区

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7-2020)

(征求意见稿)

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

2017年1月

目 录

一、背景分析...........................................1

(一)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5

(二)国内全域旅游的探索与实践.........................7

(三)广西全域旅游发展探索与实践.......................8

二、总体思路..........................................14

(一)指导思想........................................14

(二)基本原则........................................15

(三)发展目标........................................17

(四)发展思路........................................20

三、主要任务..........................................22

(一)双创融合,同步推进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 22

(二)党政主导,构建现代旅游治理体系..................22

(三)产业互融,促进旅游产品体系融合发展..............24

(四)补齐短板,提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34

(五)破除壁垒,促进旅游消费提升......................38

(六)强化监管,促进市场规范有序......................41

(七)精准施策,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富民..................43

(八)全域整合,构建开放的旅游营销体系................46

(九)外引内联,培育市场主体和龙头企业................48

(十)全面开放,实现旅游外交突破......................49

四、保障措施..........................................51

(一)加强组织领导....................................51

(二)完善利益机制....................................51

(三)部门协调推进....................................52

(四)推动多规合一....................................52

(五)加大财政投入....................................52

(六)强化政策扶持....................................53

(七)加强队伍建设....................................55

(八)强化监督考核....................................55

一、全域旅游概念

(一)全域旅游基本内涵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专栏1 全域旅游的内涵特征 五个鲜明特征:

◆全域优化配置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充分发挥旅游带动作用 ◆全域按景区标准统筹规划建设

◆围绕适应旅游发展“两个综合”需求,构建全域大旅游综合协调管理体制 ◆全域发挥旅游+功能,使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 ◆全民共建共享全域旅游 六个新的理念:

◆全新的资源观。对旅游资源进行全域整合,实现全域处处是风景 ◆全新的产业观。倡导的“旅游+”的发展理念,助推了旅游业与不同产业深度融合推进

续专栏1 全域旅游的内涵特征

◆全新的市场观。旅游与生活融合,更注重生活的体验

◆全新的产品观。从满足需求到引领需求,从引领需求到创造需求转变 ◆全新的发展观。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实现“五化同步”协调发展、绿色发展

◆全新的管理观。依法治旅和政府统筹推进

(二)全域旅游发展的必要性

(一)推进全域旅游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现实要求,也是旅游扶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全域旅游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推动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生态化相结合,实现“五化同步”协调发展、绿色发展,以开放发展的大格局,打破地域分割、行政分割,打破各种制约,走全方位开放之路,以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美丽生态,促进旅游发展与民众生活有机融合。

(二)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

推进全域旅游有利于统筹出台乡村旅游的农村用地政策;有利于创新金融产品,盘活旅游资产;有利于按旅游人口需求创新公共服务设施设计和建设规划;有利于统筹域内各类资源,进行高效配置,发展全域旅游,是解决旅游供给侧不足的有力抓手。

(三)推进旅游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短缺型旅游发展中国家向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全民广泛参与就业、创业的民生产业,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的综合性现代产业,旅游市场发展到出入境旅游并重的新阶段,现行的旅游管理体制、旅游市场次序、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旅游人才队伍的培养等与旅游业的发展要求不适应,需要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去解决。

(四)适应旅游新常态的时代要求

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民用航空等现代交通,以及现代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人们生活方式、旅游方式的深刻变革,旅游已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群众对一个区域旅游的评价取决于区域的综合环境,从全域整体角度出发,优化旅游环境和旅游全过程,旅游配套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服务要素,才能满足大众化、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需求。

(五)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

旅游作为综合性产业,推进全域旅游可以加快城镇化建设,有效改善城镇和农村基础设施;可以联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城镇化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真正建设美丽乡村;可以推动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直接相融,促进农民从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转变。

(三)全域旅游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推进全域旅游,并不是到处建景点景区、到处建宾馆酒店,而是更加关注景点景区、宾馆酒店等建设的系统性和规划布局的合理性,积极有效地在开发中保护;推进全域旅游,要根据当地现实条件,分步推进,有序开展,突出地方特色,而不是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简单复制。

专栏2 推进全域旅游要防止的“八大误区”

一是防止竭泽而渔、破坏环境,不顾实际情况和资源承载力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掠夺式开发行为;

二是防止简单模仿,千城一面、千村一面、千景一面; 三是防止粗暴克隆,低劣伪造; 四是防止短期行为、盲目涨价;

五是防止不择手段,不顾尊严,低俗媚客; 六是防止运动式、跟风式一哄而起和大拆大建; 七是防止重推介、重形式,轻基础、轻内容; 八是防止在全域旅游改革中换汤不换药,换牌子不换体制,换机构不换机制,换人不换理念。

二、背景分析

2015年8月18日至19日,全国旅游工作研讨班在安徽省黄山市举办。在本次研讨班上,从国家旅游局层面,首次明确提出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战略部署,并给出量化工作目标,即“在2000多个县中,每年以10%的规模来创建。今年要推进200个县实现全域旅游,3年实现600个县实现全域旅游。”随后,国家旅游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旅发[2015]182号),这是全域旅游从理念向实践落实的重要推动,是地方践行全域旅游的重要指引。通知下发后,全国各地积极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申报工作,2016年2月,国家旅游局公布了262家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同月,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海口召开,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会上提出要推动我国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2016年5月26日至27日,全国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现场会暨创建工作培训班在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举办,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及旅游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为推进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一)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大众化旅游时代的到来。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我国旅游业在“景点模式”的驱动下,实现了从短缺型旅游向初步小康型旅游的历史性跨越。2015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7940美元,人均出游率超过3次,表明我国大众化旅游消费的时代已经到来。大众旅游时代,“景点旅游”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旅游业发展的要求。新形势下旅游业的发展,必须顺应市场和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快旅游业发展模式的革新步伐,遵循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推进以抓点、线为特征的“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向整合区域资源,推进产业融合、促进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

旅游业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5年,我国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超过4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13万亿元;全国旅游业实际完成投资10072亿元,同比增长42%;国内旅游消费、境外旅游消费均列世界第一。虽然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旅游业却逆势增长。在巨大的消费市场推动下及有利的宏观政策引领下,旅游产业正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发展全域旅游具有促进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等作用,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旅游业进入多元化、特色化发展新阶段。中国旅游消费市场开始向多元化、多层次、多领域发展,人们出行旅游将对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厕各方面提出更高要求,由基本满足型逐步向舒适型、享受型过度,我国旅游消费水平也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旅游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状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日趋特色化,增强产品核心吸引力,更加适应游客个性化的需求。发展全域旅游有利于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培育旅游新业态,丰富旅游产品类型,更能适应未来旅游市场的多元化、特色化要求。

大力推进旅游业供给侧改革。我国正处于旅游业大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市场需求强劲,供给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特别是高品质、有创意的旅游项目和服务短缺。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加大旅游供给侧改革,实施旅游消费促进计划和旅游投资促进计划,加强旅游交通、景区景点、自驾车营地和信息化等硬件设施建设,推进“旅游+”,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养老养生游,实现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旅游业将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平台。2015年,中国旅游业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网络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国家旅游数据中心测算:中国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10.2%,旅游业将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平台。发展全域旅游是使旅游业将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平台的重要途径。

(二)国内全域旅游的探索与实践

自国家旅游局提出发展全域旅游以来,国内部分地区开始了推进全域旅游的探索与实践。浙江省从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统筹发展大局出发,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所有特色小镇被要求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则要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宁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以“全域景区化、景区特色化、镇村景点化、配套景观化、景区要素完备化、公共服务便捷化”六化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行业管理,丰富产品体系,把西夏区打造成处处是景点、全城是景观、满眼是风景的自驾自助优秀旅游目的地。苏州市提出“城市即旅游,旅游即生活”的理念,强调“大空间”,把整个城市作为最大景区、最美旅游目的地整体建设。此外,海南省三亚市、浙江省桐庐县、广西桂林市阳朔县、江西省安远县、湖南省平江县、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陕西省韩城市、河北省涞水县、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等市(县、区)也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全域旅游的探索和实践。

(三)广西全域旅游发展探索与实践

1.广西全域旅游理念创新

全域旅游是广西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方向,是新时期广西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是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的全新发展模式。广西全域旅游以创建特色旅游名县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同时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工作,共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域旅游转型升级,形成了“双创双促”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通过抓体制、抓规划、抓建设、抓整合、抓环境、抓管理、抓培训、抓宣传等路径,推动旅游业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全民参与旅游共建和共享旅游与经济发展成果。通过多个县域全域旅游发展,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格局,将广西作为一个大景区进行全域的旅游开发,最终促进整个广西全域旅游发展。

专栏3 广西全域旅游概念内涵 “五大”特征:

◆大旅游:将全广西作为一个大景区进行统筹规划建设,推动旅游“多规合一”;以大型旅游项目为支撑,培育广西旅游大品牌,带动配套建设,推动旅游目的地全域发展。

◆大产业:以“旅游+”引导产业融合发展,促成多产业围绕旅游业凝聚产业集群,推动专业化生产要素的优化集聚。

◆大市场:推动由单一旅游市场向多角度市场转变,市场广度进一步扩大,细分旅游市场进一步深化;开拓更多客源地市场。

◆大政策:在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基础上,自治区、市、县各级政府推出支持全域旅游发展的促进政策,形成多重政策叠加的发展合力;在财政、土地、投融资等方面实施支持力度更大的促进政策,增强发展活力。◆大行动:引导全社会参与全域旅游建设,促进“文明旅游”,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和旅游环境,优化收益分配机制,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八抓”路径:

◆抓体制:按照全域旅游发展要求,进一步优化旅游发展体制改革,在广西特色旅游名县体制改革基础上,建立“双创双促”的体制机制。

◆抓规划:推动旅游规划“多规合一”,整合全域要素,统筹权与开发。◆抓建设:抓好景区景点开发建设、旅游接待设施建设、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续专栏3 广西全域旅游概念内涵

◆抓整合:整合部门力量,合力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共同推进全域旅游开发。

◆抓环境:围绕全景化打造,以美丽广西乡村系列乡村行动和城乡清洁活动为抓手,推进城乡风貌改造,改善生活和旅游环境。

◆抓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建立综合性旅游管理机构和旅游警察、旅游法庭、旅游工商分局等“1+3”市场监管执法模式,不断提高游客满意率

◆抓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全民“文明旅游”素质,培育乡村旅游带头人和全域旅游市场主体,提高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眼界及管理技术水平。

◆抓宣传: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大力拓展客源市场。2.广西全域旅游实践探索

(1)广西创建特色旅游名县是对全域旅游发展的先行探索

2013年,广西提出建设20个特色旅游名县和一批名镇名村。为推动创建工作,自治区旅发委研究制订了《广西特色旅游名县评定标准》,对特色旅游名县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做出了量化要求,并出台了《加快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若干支持和激励政策(桂政发〔2014〕49号)》以及《关于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为推进特色旅游名县创建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各有关市县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统一部署安排以及自治区创特办统筹协调和指导下,加快推进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工作。创建特色旅游名县,旨在以旅游拉动县域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旅游业整体水平,拉动经济增长、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和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这与全域旅游促进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开发目的基本一致。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的评定标准从旅游发展政策与措施、旅游特色挖掘与打造、旅游产业规模、旅游项目投资与公共服务、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宣传推广、旅游服务与监管、旅游人才发展与教育培训、旅游安全生产、旅游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和加分项等11个方面进行评定,涉及体制机制改革、领导重视程度、专项资金投入程度、特色县城、村镇、街区、景区、建筑、美食、商品、活动、服务等特色产品体系,旅游企业数量,交通便捷程度,厕所革命,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导览标识,旅游资源保护和生态保护,宣传推广,行业联合监管执法,游客满意度,人才培训情况,安全生产情况,旅游收入情况,旅游就业情况,旅游脱贫情况,国家品牌创建情况等上百个小项,与专栏一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标准相对比,其内容非常接近,都是从体制改革、特色产品体系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产业要素配套、旅游综合贡献、环境保护、旅游安全、旅游文明和游客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估,广西的特色旅游名县指标体系甚至比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指标体系还要细化。因此,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二者是一致的。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来看,广西列入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共有19家,除南宁市、北海市和贺州市三个地级市以外,其他16个县级单位都是正在创建或已经获得 “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称号的县(市)。可见,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是广西发展全域旅游的积极探索,是具有广西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

(2)阳朔县发展全域旅游的探索

近年来,阳朔县大力实施旅游品牌提升战略,突出旅游国际化、全域化特色,加大旅游转型升级力度。通过项目支撑,丰富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鼓励农民旅游创业,着力营造全民参与氛围;完善综合管理机制,着力创造最优旅游环境。通过深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一条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新路子,旅游业逐渐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

(3)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的典范——桂林市“两江四湖” 桂林“两江四湖”的建设是全域旅游发展的较早探索之一。“两江四湖”工程是集城市水系梳理、防洪排涝、环境整治、城市建设、文化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于一体的综合工程,将城市景观文化拓展成为全域旅游,实现了城市旅游的创新突破,既做好城市防洪防涝、排污,改造旧城,优化城市风貌,更激活了城市旅游,提升了“两江四湖”沿岸的商业和土地价值,实现了多功能融合。“两江四湖”景区周边单位厕所对游客开放,环湖公共交通发达,Wifi全覆盖,旅游公共服务水平较高,是景点旅游模式向城市全域旅游模式转变的典型。

(4)以“双创双促”为契机,创新旅游扶贫的“上林模式”。

上林县在进行特色旅游名县创建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全民共建共享”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发挥本地特有旅游资源优势,探索出了“四扶一共享”(即扶建房、扶就业、扶创业、扶养老、共分享)和“五变五受益”(即田园(山林)变公园(园林),土地补偿有收入;村民变股民,土地入股有收入;民房变客房,资产性经营有收入;上山变上班,务工有收入;忧老变养老,养老保险有收入)的旅游扶贫“上林模式”。通过旅游开发实现村民与企业共同发展,农民土地入股,门票分红,企业为农民购买养老保险,有旅游项目的村庄,可以安排村民就业,有力推进旅游产业和扶贫产业同时开发、并行发展,实现旅游大开发和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同享发展成果。

(5)凭祥市积极推进“旅游+”战略。

凭祥市深入挖掘和提炼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发挥“旅游+”功能,成功地推进了“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红木产业”和“旅游+会展业”的深度融合,培育形成了军事探秘游、边关风情游、红木文化游、东盟跨境游特色旅游四大“名片”。凭祥还依托边境优势,加强与越南周边地区的交流合作,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旅游合作,举办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促进了中越两国边民友好交往、和睦共处,通过“旅游+会展”成功打造了中越边关旅游节暨中越凭祥商品交易会这一节庆品牌。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围绕将广西建设成为旅游强区和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的目标,以改革创新、提质增效为主线,以加快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突出规划引领、保护优先、创新驱动、开放合作,按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总体要求,全力推进全区旅游“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整合特色资源,优化发展布局,提升产业素质,实施扶贫攻坚,推动我区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全区积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各市县积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确保如期实现“两个建成”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全域化

全域统筹,协调推进,坚持把广西全区作为一个大整体来谋划布局,把推进全域旅游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抓手,统筹规划、统一部署、整合资源、协调联动、全面优化,把广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经营美化,用景区的标准建设城乡,推动旅游业以及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实现旅游产品全域优化、旅游线路全域统筹、旅游品牌全域整合、旅游市场全域营销,着力营造全区域覆盖、全领域互动、全社会参与的发展氛围,努力把我区打造成为宜居宜游、主客共享的全域旅游示范省。

2.生态化

坚守生态保护的底线,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合理利用,注重保护,把好山好水好空气、原汁原味原风情作为发展旅游业最大的优势、最好的品牌,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以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城乡环境改善,积极倡导低碳旅游,推行绿色消费,使旅游业真正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化产业,成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载体,助推美丽广西建设。

3.特色化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结合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工作,以特色引领全域旅游建设,立足广西实际,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培育主打产品、主题形象、产业体系,防止千域一面、千景一格、千点一味,形成色彩斑斓、各具特色、生动活泼的全域旅游大格局。4.人本化

以人为本,突出实效,按照主客共享的要求,推动旅游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实现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有机统一,完善旅游惠民机制,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加强软硬件的配套建设,进一步打响旅游品牌,提高旅游品位,提升服务品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旅游业的满意度,使旅游业成为人民群众品质生活的幸福产业。

5.共享化

共建共享,互惠互利。实现旅游与其它产业共建共享,充分发挥“旅游+”的整合功能,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特色产业、城乡建设、现代科技、创意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等与旅游业有机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产业融合产生的新业态。实现游客与居民共建共享,将全域旅游的发展成果惠及各参与方,使游客能满意、居民得实惠、政府有税收、企业有发展,形成全域旅游共建共享大格局。

6.国际化

坚持用国际化理念引领旅游业发展,用国际一流的标准和要求来培育旅游市场、打造旅游产品、推进旅游管理服务、培育旅游企业、塑造旅游综合环境,打造面向国际的旅游品牌和主题形象,加强广西旅游与国际旅游的接轨,不断增强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美誉度,使旅游业成为带动广西国际化发展的先导产业。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至2020年,全区旅游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建成旅游强区,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建成“全景皆美、全业融合、全时体验、全民共享”的国际生态大公园,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

(1)全景皆美。打造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南北旅游发展带、东西(西江)旅游发展带、边关风情旅游发展带、粤桂黔旅游发展带四大旅游发展带,建设桂林—中越边境和西江两大国家风景道,打造中越德天—板约瀑布国际旅游合作区、中越友谊关—友谊国际旅游合作区,中国东兴—越南芒街国际旅游合作区、崇左全国红色旅游国际合作创建区、靖西中越国际旅游合作区五大国际旅游合作区,培育桂林山水文化体验游、北部湾休闲度假跨国游、巴马长寿养生休闲游、中越边关风情游、桂西北少数民族风情游、左右江红色之旅、环大瑶山历史文化生态游、桂东岭南风光及文化之旅、海上丝路邮轮游九大精品游线。

(2)全业融合。推进农业、文化、体育、互联网等多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依托热带和亚热带水果、中草药、海产品、特色禽畜养殖、无公害蔬菜等特色产业,打造休闲农业体验园区、特色农业示范基地、中医药健康养生基地、海洋牧场等特色产业园;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加大创新力度,打造桂林国际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等一批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发展骑行驿站、游艇、自驾车营地、低空旅游等户外旅游新业态,促进海陆空多产业融合发展;所有AAA以上景区、三星级以上宾馆和三星级乡村旅游区实现wifi网络全覆盖,可提供网络支付、电子门票等便民服务。

(3)全时体验。提供四时和全天候的国际化旅游产品与服务,各市组织四季时节庆旅游,激活四时旅游市场;依托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快速集散和运输能力,完善中心城市到各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的交通公路,提升旅游通达性,将更多产品组合形成更丰富的旅游线路,让游客能够在同样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旅游体验;强化生态避暑休闲度假吸引力,建设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利用优越的森林条件,建设一批避暑度假区,吸引候鸟人旅游市场和避暑度假市场等;在南宁、桂林、柳州、北海等旅游城市加大文化创新力度,开发更多夜游产品。

(4)全民共享。加强城市和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推进旅游扶贫和乡村旅游,拉动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共建,共享旅游红利。

2.分项目标:

(1)旅游支柱产业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体系全面构建,旅游发展方式明显转变,旅游品牌竞争力不断增强,旅游产业体系得到建立,旅游基础设施体系充分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多元化市场不断拓展,区域旅游合作不断深化,旅游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依法治旅水平不断提高,旅游综合管理和执法体系得到建立,旅游产业规模稳步壮大,旅游产业素质明显提升,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2)到2020年,成功创建20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20个广西特色旅游名县。(3)旅游关联带动效益充分显现,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率超过15%,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超过10%,旅游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比重超过15%,实现旅游脱贫人口80万人,占总脱贫人口17%。

(四)发展思路

紧紧围绕建设旅游强区总目标和建设国际生态大公园的全域旅游发展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域化战略为路径,国际化战略为导向,品质化发展为保证,以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落实精品带动、优势聚合、差异定位、服务升级四大发展战略,创新工作机制,加强旅游和各部门的统筹协调,构建绿色生态、长寿生态、海洋生态、人文生态和乡村生态五大支撑,促进游客群体广泛化、旅游空间全景化、旅游活动丰富化、旅游产业融合化的 “四化” 发展,升级完善人本化的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强化智慧旅游体系建设,开发多元化的全域旅游产品体系,着力打造特色化旅游产品,实现观光活动向深度游转变、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精品项目打造与产品整合、创设国际化网络化服务平台四大突破,创新推进精准化的全域旅游营销推广体系,夯实规范化的全域旅游行业管理体系,建立立足民生的全域旅游消费促进体系,加快旅游市场主体培育,全面优化政策保障,加强组织领导和旅游人才培养,强化监督考核。

全区全域旅游发展按照三个层次推进: 1.自治区层面

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将全广西作为一个整体的旅游目的地,依托自治区十三五定下的“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四大旅游发展带”的发展格局,以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四大旅游发展带的发展,构建全域广西的核心吸引物体系,以南宁、桂林两大集散中心和全区高速铁路网络、高速公路网络,构建支撑全域旅游发展的骨架,推进全区旅游扶贫。

2.市级层面

鼓励各地市申报和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整合市域内的旅游资源、产业要素和其他资源,将整个市域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来打造,进行“旅游+”业态布局,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3.县(市、区)层面(1)所有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申报和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2)所有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的创建县和备选县要在创特过程中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指标体系纳入创特体系,在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的同时同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并带动区域其他县(市、区)旅游发展,其他县(市、区)具备条件后,也可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3)其他县(市、区)应当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标准为参考,将全域旅游开发融合到地方旅游发展和经济建设中,按照全域旅游的理念和标准体系,积极推进本区域内全域旅游发展,进而推进广西全域旅游大发展,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

四、主要任务

(一)双创融合,同步推进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

在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的创建基础上,根据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标准和工作导则,大力推进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的创建工作,实施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特色旅游产品体系,促进产业融合和新业态发展,打造全域旅游品牌,完善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市场营销,建立大数据平台和推进智慧旅游发展。推动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县和备选县中其他县市按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标准申报和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特色名县创建和全域旅游创建的同步建成。

(二)党政主导,构建现代旅游治理体系 1.改革创新全域旅游领导体制

以各市、县创特工作领导小组为主体,形成推进全域旅游的领导体制,强化党委、政府对旅游业的领导。领导小组应落实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主体责任,明确创建目标及时序安排,形成推进全域旅游领导合力。各市、县应建立健全适应全域旅游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资金整合使用机制、多规融合机制和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强化政策、资金、规划扶持,保障要素供给,落实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责任。

2.建立旅游综合协调管理机构 加强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局等旅游部门职能建设,赋予其产业规划、综合监管、政策协调、旅游经济运行监测等职能,强化提升综合协调能力。旅游部门对全域旅游进行统筹规划、统筹部署、整合资源、协调联动、全面优化。增加旅游部门人员配置,优化旅游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3.依法建立旅游综合执法机制

建立完善的区、市、县旅游行政执法机构,鼓励设立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旅游工商分局及其它联合执法机构,建立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旅游工商分局+其他执法机构(“1+3+N”)的旅游综合执法模式。明确旅游综合监管责任分工,落实地方政府、旅游相关部门、旅游企业和社会公众“四位一体”监管责任,切实强化旅游监督管理,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4.积极推进新导游革命

(1)积极探索建立一套包括导游人员注册登记、年审考核、薪酬和社会保障、执业规范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建立健全的企业合同、行业公约、同业守则等规则制度,形成导游队伍基本规章制度。

(2)完善全区导游网络化服务管理系统,以旅游城市、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县、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备选县为重点,以导游从业资质、执业情况、信誉档案等为内容,逐步形成区、市、县三级分工负责的导游服务管理系统,切实加强对导游队伍的服务管理。

(3)建立合理透明的导游劳动报酬制度,专职导游享受以基本工资加带团补贴为主体、佣金分成为补充的薪酬制度,以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选择有条件的旅游社率先试点导游劳动报酬制度。

(4)推进导游自由执业试点,在有条件的旅游城市、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等出台导游自由执业试点管理办法、导游自由执业服务规范等,促进导游执业从行政化、非流动、封闭式管理向市场化、自由化、法制化管理转变,并完善导游自由执业的职业保险制度及导游个人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

(5)完善导游准入-退出机制,重点完善年审统计和导游IC卡计分管理制度,尽快出台导游IC卡有效时限及注销退出办法,规范导游执业。5.建立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双创”工作共享共促机制

将全区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县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重点单位,鼓励创特县(市)及备选县入围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形成创建梯队;将创特标准与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标准有机衔接,创建成功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享受与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同等的政策奖励待遇。

(三)产业互融,促进旅游产品体系融合发展

以“资源无限、产业无界、创意无穷”为理念,发挥“旅游+”的综合带动功能,推动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和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水利、体育、文化、康养、商贸等相关产业与行业融合发展,相互渗透,推动由单纯旅游资源开发向旅游资源、城乡资源、产业资源等联动开发模式转变,培育旅游新业态和旅游市场消费新热点,增加多样化、常态化、全季节性旅游产品供给,面向广大游客提供更多的生活化时空,形成全天候的旅游产品体系。巩固提升桂林山水、浪漫北部湾、长寿巴马、中越边关、八桂民族风、红色左右江六大旅游品牌影响力。重点发展山水观光、休闲度假、健康养生、边境跨国、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绿色生态、红色旅游等旅游产品开发。积极发展邮轮游艇、自驾房车、低空旅游、研学旅游、情感旅游、探索旅游、演艺旅游、在线旅游等新业态产品。

1.实行“旅游+”战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旅游+”整合、带动功能,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推动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与文化、生态、高科技、乡村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专项旅游产品。提升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林业旅游、水利旅游、渔业旅游发展水平,积极推进自驾车房车旅游,研学旅游、医疗旅游、康养旅游、邮轮游艇、低空旅游等旅游新业态产品。

(1)旅游+互联网

加强旅游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机场、车站、码头、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点等旅游区及重点旅游线路的无线网络、3G和4G等基础设施覆盖,培育一批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智慧旅游乡村;搭建旅游大数据平台,建立旅游与多部门数据共享机制;鼓励“旅游+互联网”的创新创业,创建一批“旅游+互联网”创新示范基地;大力发展智慧旅游,推广网络支付、电子门票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促进广西旅游资源与远程客源市场的高效对接,运用微博、微信、微站、微店、APP等新技术,创新旅游网络营销模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手段,创新旅游管理方式。

(2)旅游+新型城镇化

结合特色旅游名镇名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工程,以旅游为先导,深入贯彻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提高县域城镇发展水平。以大县城和建制镇等中小城镇为重点,开发建设特色旅游小镇和特色旅游名镇,保护性开发一批古村镇,推动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3)旅游+相关产业

旅游+农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推进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积极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特色旅游名镇名村、星级乡村旅游区、星级农家乐等创建工作。

旅游+林业。逐步推动广西国家公园体制改革,完善保护区、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开发生态旅游、康体养生、森林体育、森林探险、湿地休闲度假、森林体验、林家乐和森林人家等特色项目,重点组织实施森林旅游“510”工程,即重点打造10处森林公园、10处国家湿地公园、10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10处森林养生基地、10处花卉苗木观光基地。打造一批现代特色林业生态旅游(核心)示范区和一批森林生态旅游精品线路。

旅游+交通(航空、海上交通、高铁、高速)。推进风景廊道、旅游绿道和高铁旅游廊道建设;大力发展自驾车旅游;开发低空旅游项目。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航线开发,推进北海、防城港、钦州等邮轮港口建设和游艇旅游,推进内河和湖区游艇旅游开发。

旅游+文化。合理适度利用区内各种文化遗产资源、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培育和建设一批文化旅游景点;以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获得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打造特色文化精品旅游景区和线路;挖掘和利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史迹和南珠文化资源,开发北部湾海洋文化旅游精品;保护整合梧州老城区旅游资源,打造梧州国际骑楼文化博览城;加大对革命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利用,突出主题、传承精神,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发展以壮、瑶、苗、侗、毛南、仫佬等民族为代表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以“三月三”为重点,开发打造一批特色民族节事活动;创新旅游与演艺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大力开发舞台及实景演艺项目;开展侨乡民俗风情旅游节庆活动;开发旅游影视与动漫作品,培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

旅游+中医药。充分挖掘我区中医药(民族医药)健康旅游特色优势,打造中医药(民族医药)健康旅游品牌。重点发展以休闲养老、康体保健、文化体验、旅游度假、节庆会展、中草药养生食品加工为特色的健康旅游产业和产品,精心打造一批中医药(民族医药)健康旅游路线,逐步形成桂西北、桂西南、桂东北、桂中、北部湾和桂东六大片区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将长寿、生态、药用资源具有突出特色的县(市)纳入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建设,培育一批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旅游城镇、度假区、文化街、主题酒店等。深度开发高铁沿线中医药(民族医药)健康旅游市场,加强与国内外著名健康旅游目的地的线路衔接、产品合作、客源共享。

旅游+体育。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积极推进攀岩、漂流、龙舟、赛艇、滑翔伞、户外徒步等山地、江河、海洋、低空、生态户外运动休闲旅游产品开发,培育若干融合户外运动休闲项目和经典旅游景点的线路;积极举办中国—东盟汽车拉力赛、中国·柳州世界水上极速运动大赛、南宁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中越跨境自行车友谊赛、西江龙舟国际挑战赛、环漓江公路自行车赛等具有世界和全国影响力,与旅游融合度较高的体育赛事和活动。

加强旅游和工业、商贸、会展、水利以及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创建一批旅游商品生产基地,积极组织各类旅游会展活动和开发商务旅游,加快水利风景区建设,以旅游引领其他产业转型升级,以旅游为驱动,带动全行业发展。

2.加强特色旅游产品开发(1)优化升级山水观光产品

提高观光旅游产品参与性、体验性和观赏性,丰富观光产品的游览方式,提升山水观光产品的游览品质。重点建设和完善桂林和河池环江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大化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资源国家地质公园、大新德天跨国瀑布、南宁大明山、龙胜梯田、靖西通灵大峡谷、百里柳江画廊、玉林大容山、上思十万大山、钦州八寨沟、龙州弄岗等旅游区。

(2)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产品 积极推动旅游产品从以大众观光为主向深度观光、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并重转变,以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为核心,促进桂林旅游由山水观光型向文化休闲型转变提升;进一步加快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一批滨海型旅游度假区和度假基地,加快建设北海、防城港邮轮母港,开发跨国海上邮轮度假旅游产品;推进温泉度假、森林度假、乡村度假等系列产品的开发,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度假基地、高水平旅游度假区和满足大众休闲度假需求的国民度假地。

(3)创新开发健康养生旅游产品

健康养生:依托广西良好的山水环境,大力发展多种类型的养生旅游,以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为核心,加强民族医药文化与养老养生旅游的融合开发,打造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一批长寿养生特色旅游城镇和疗养康复基地,丰富健康养生产品类型,进一步提升健康养生旅游品质。

(4)合作开发边境跨国旅游产品

全面加强与泛北部湾地区各国的合作,形成广西与泛北部湾地区跨国旅游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强与越南的旅游合作,以北海、防城港、崇左、百色等地区为重点,以跨境旅游合作区和跨国陆海旅游线路共建为抓手,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边境跨国旅游产品。大力发展中越跨境旅游,加快推进中越德天—板约瀑布国际旅游合作区、中越友谊关—友谊国际旅游合作区,中国东兴—越南芒街跨境旅游合作区和崇左 “全国红色旅游国际合作创建区”,积极培育跨境自驾车旅游。

(5)深度开发乡村旅游产品

以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与特色专项为方向,进一步丰富乡村旅游特色业态,大力发展农事体验、村寨观光体验、乡村博物馆、农家乐和渔家乐度假、乡村酒店度假、山水田园度假、乡村研学、乡村自驾、新型养老、健康养生等特色产品,规范提升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传统乡村旅游产品,以星级乡村旅游区和星级农家乐为抓手,促进广西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小城镇和特色旅游村,重点培育和发展阳朔、龙胜、大新、靖西、扶绥、灵山、横县、田阳、上林、巴马、宜州等县的旅游村镇,推进昭平县黄姚镇、灵川县大圩镇、南宁市扬美镇、阳朔县兴坪镇、鹿寨县中渡镇、大新县硕龙镇等城镇打造一批“国际慢城”;坚持“一村一品”,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培育民族村寨、乡村民宿、森林人家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培育形成一批乡村旅游产业基地、乡村创客基地和乡村旅游集聚区,推进和完善阳朔遇龙河、贵港四季花田、玉林五彩田园、那坡黑衣壮风情园、南丹白裤瑶风情园等一批乡村旅游项目。

专栏4 国际慢城建设 “国际慢城”理念:

1.放慢生活节奏的城市形态

2.体现对小镇、居民、客人的关系呵护 3.保持小镇独一无二的个性、特点与自然状态 4.推行健康的饮食方式与生活方式

5.传承传统,保护当地风俗习惯与文化遗产 6.尊重现代化、创造效益

7.在保证轻松生活的基础上追求可持续发展 “国际慢城”标准:

1.慢城市的人口总数应该不超过5万人。

2.慢城市必须在所有的公共设施和尽可能多的私人设施上张贴“蜗牛”标识,以直观形式主义倡导“慢生活”理念。

3.慢城市必须限制汽车的使用,汽车在城市街道行驶速度不得超过20km/h。

4.慢城市必须有一个噪声管理系统,广告牌和霓虹灯要尽可能得少。5.慢城市必须有一套环保的城市污水生态处理系统。

6.慢城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必须保证城市的个性,特别是保护具有地区象征性意义的产品。

7.慢城市必须定期接受“慢城市国际协会”的检查,以保证上述指标被严格执行。

(6)全面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

挖掘壮族风情、世界瑶都、花山岩画、侗族建筑以及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突出壮歌、瑶舞、苗节、侗楼、京哈等特色文化,打造“八桂民族风”旅游品牌。重点打造广西刘三姐精品文化旅游产品,构建桂林—柳州—红水河刘三姐文化旅游线路和刘三姐故乡旅游品牌;依托三江、融水浓郁的侗苗风情,发展侗苗风情体验为主的休闲产品;整合桂北、桂中地区多彩多姿的瑶族民俗历史文化、自然村寨和山水风光,打造世界瑶族文化旅游品牌;加快东兴京族、罗城仫佬族、环江毛南族、南丹白裤瑶、那坡黑衣壮、隆林苗族等民族文化开发。结合民族节庆活动,开发一系列民族风情浓郁、参与性强的节事活动

(7)积极开发绿色生态旅游产品

逐步试点国家公园体制改革,依托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绿色生态资源,积极探索推进广西的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深度开发休闲度假、会议培训、森林人家等产品,积极发展森林体验、森林养生类旅游产品,推动发展科普教育、节庆旅游类森林旅游产品。

(8)整合开发红色文化旅游产品

进一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红色旅游产品体系。进一步打造和提升“百色起义”、“胡志明小道”、“红七军”、“红八军”、“左右江革命老区”等红色品牌,整合红色旅游资源,深化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精品线路、重点旅游区建设,丰富红色旅游产品体系。细化打造优秀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中越革命友谊四大红色产品,打造十一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整合推广八大红色旅游精品路线,加强与越南合作,推进红色旅游国际合作创建区工作,打造中越胡志明足迹之旅这一跨国红色旅游品牌。

3.加强景区培育工作

培育一批知名度高的核心旅游吸引物或标志性旅游景区,打造独具特色的主打产品。打造百个精品景区,全面提升旅游产品吸引力。以4A、5A景区创建为抓手,推进现有A级景区提档升级,力争到2020年全区4A级以上景区数量超过160个,A级景区总数超过400个以上。

4.打造具有代表性和品牌影响力的全域旅游线路

整合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县和备选县的旅游资源,优化精品线路组织,以航线、交通、河流、海岸等线路作支撑,串联重要景区、城市和乡村等旅游节点,形成品牌旅游线路。重点培育桂林山水文化体验游、北部湾休闲度假跨国游、巴马长寿养生休闲游、中越边关风情游、桂西北少数民族风情游、左右江红色之旅、环大瑶山历史文化生态游、桂东岭南风光及文化之旅等精品线路。

专栏5 精品旅游线路

桂林山水文化体验游:依托桂林国际旅游城市,推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整合桂林市、贺州市以及梧州市部分区域旅游资源,突出山水生态特色,进一步完善接待服务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重点针对团队游客和自驾车游客,推广大桂林山水精华游线路。主要线路为:龙胜—桂林—阳朔—荔浦—蒙山—昭平—贺州。

北部湾休闲度假跨国游:结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抓住北部湾经济区强势崛起的历史机遇,推动北海、钦州、防城港特色旅游城市建设。突出北部湾滨海特色,通过海陆联动、中越联动,大力发展滨海休闲、避寒养生、海岛度假等特色海洋旅游产品,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主要线路为:北海—钦州—防城港—东兴—越南下龙。

巴马长寿养生休闲游:结合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整合以巴马为中心的盘阳河流域旅游资源,突出长寿养生主题,加强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化与养老养生旅游的融合开发,打造世界长寿之乡休闲养生游精品旅游线路。主要线路为:南宁—田阳—百色—巴马—凤山—东兰—河池—都安—大化—南宁。

中越边关风情游:依托优美的边境山水风光、神秘的边关风情和跨国特色,以中越边境公路为纽带,发挥南宁市旅游集散作用,整合区域旅游资源,突出跨国风情、南疆河山、骆越文化、特色边贸、红色爱国等资源要素,完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重点针对团队游客和自驾车游客,推广中越边关国家风景道精品游线。主要线路为:南宁—防城港—东兴—爱店—宁明—凭祥—龙州—大新—靖西—百色。

续专栏5 精品旅游线路

桂西北少数民族风情游:结合民族地区优美的自然山水风光,整合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突出壮、苗、瑶、侗、仫佬等多彩民族风情主题特色,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完善接待服务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推广少数民族风情游精品旅游线路。主要线路为:柳州—宜州—罗城—融水—三江—龙胜—桂林。左右江红色之旅:发挥“百色起义”、“东兰起义”和“胡志明小道”的品牌效应,以百色市、崇左市为重点,整合巴马、东兰、东兴等周边地区红色资源,打造左右江红色之旅品牌线路。具体线路为:东兰—巴马—百色—田东—靖西—崇左—龙州—凭祥—宁明—东兴。

环大瑶山历史文化生态游:以大瑶山为中心,突出桂中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特色,加强自然山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内涵,推广桂中生态和文化游精品线路。具体线路为:柳州—鹿寨—金秀—蒙山—桂平—来宾—柳州。

桂东岭南风光及文化之旅:以梧州、贺州和玉林为重点,突出岭南文化寻根、客家文化怀古、美食文化体验等特色,完善接待服务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推广岭南文化西江风情游线路。主要线路为:南宁—贵港—玉林—梧州—贺州—桂林。

(四)补齐短板,提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1.优化旅游交通服务体系,实现旅游交通网络全域覆盖(1)构建旅游大交通格局

构建以航空、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为主骨架、旅游中心城市和港口城为支点,干线公路、景区专用道路和内河航运及慢行交通为补充的现代旅游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广西七大机场的航线培育,积极开通国内、国际航线;推进“一轴四横四纵”快速铁路网络建设;加快西江内河航运、水库、湖泊等水上旅游交通设施建设;加快北海、防城港和钦州邮轮港口建设。在高铁站、火车站、机场、港口之间开通直达公交车,实现铁路、公路、航空、海运和公共交通无缝对接。鼓励建设慢行系统,沿公路、江河建设绿道,在重要景区及节点增设自行车租赁点,同步做好休闲设施、景观小品等配套。推进旅游公路网络向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延伸,提升通往景区和旅游村屯的交通道路等级,构建“外通内联”的旅游交通网络,切实解决“断头路”和“最后一公里”问题。

(2)推进国家风景道建设

重点推进中越边境国家风景道(南宁—防城港—东兴—爱店—宁明 —凭祥—龙州—大新—龙邦—靖西—百色)、西江风景道(贵州兴义—广西百色、柳州、荔浦、梧州—广东封开、德庆—肇庆)等国家风景道建设,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资源保护工程、沿路立体景观营造、观景游憩设施、综合服务设施、旅行服务资讯等。

(3)加快推进自驾车营地、旅游驿站建设

重点推进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县、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备选县自驾车营地、旅游驿站建设,依托高铁站、汽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及各主要交通要道上的加油站建设自驾车营地咨询服务中心,并设立自驾车线路导览牌,完善旅游咨询服务功能。加快防城港、崇左、百色等地自驾车营地建设,积极培育跨境自驾车旅游。在那坡-靖西-崇左-宁明-凭祥边境公路、桂林-龙胜-三江公路、桂林-阳朔-平乐-黄姚公路沿线试点建设旅游驿站,旅游驿站配套休憩、观景、旅游咨询等各项服务。

(4)旅游停车场建设

推进旅游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县和备选县的城区、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旅游停车场建设。各市县应出台节假日公共停车场应急预案,建立应对公共停车场突发事件防范、指挥、处置体制和机制,鼓励推行停车场错峰开放,采取开放式停车场管理方式,增加停车场有效供给,平衡需求。

2.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推进旅游服务全域化(1)加快智慧旅游建设

建立自治区级全域旅游大数据平台,依托广西信息化建设启动旅游大数据平台工程,加快与国家旅游数据中心、全国旅游产业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平台等相关平台的对接,实现数据共享交换,加大旅游数据研判分析,形成多渠道旅游信息发布与交流。

构建智慧旅游、智慧管理和智慧营销于一体的智慧旅游体系。建设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开发移动终端服务信息交互功能,加快建设以手机导览、手机预定和支付为重点的智慧旅游服务。建设智慧旅游管理平台。开发电子政务系统、游客流量监测系统、旅游安全监管系统、导游服务系统等,对重点景区的旅游设施监控全覆盖,强化客流量和安全监测,实现旅游行业监管从传统被动处理、事后管理向过程管理和实时管理转变。完善广西旅游目的地智慧营销平台,加快推进广西旅游政务网等旅游网站及旅游手机APP建设,与旅游网站合作在线发布旅游资讯,以大数据平台为载体,实现精准、定位、互动式旅游营销。加快推进各地级市建设智慧旅游城市,以各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为支点,推动各市建立和完善旅游微信、微博平台、旅游政务网、旅游信息网、旅游外文网等网站信息系统,构建智慧景区、智慧旅行社、智慧旅游酒店等智慧旅游体系,推动智慧旅游试点县和智慧旅游试点村镇建设,实现智慧旅游全域化。

(2)深化厕所革命

大力推进厕所革命,使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沿线、交通集散点、乡村旅游点、旅游餐馆、旅游娱乐场所、休闲步行区等的厕所数量充足、达到旅游厕所质量等级标准,全面实现旅游厕所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积极推动“以商建厕、以商管厕、以商养厕”。

(3)加快旅游集散中心及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设

依托高铁站、机场、客运站、火车站及码头等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各地级市、特色旅游名县、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县、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备选县的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并开通各旅游集散中心到主要旅游景区的旅游专线,实现高铁站、机场、公共交通、旅游专线无缝对接,形成旅游城市—旅游乡镇—景区和旅游集散中心—分中心—集散点等旅游集散服务网络体系。推进各地级市、县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设,完善旅游咨询服务功能,实现重点旅游城市、旅游景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县、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备选县的咨询服务全覆盖。

(4)完善旅游标识系统

加快旅游标识的多语种化、规范化建设,对旅游标识牌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置、统一管理。在国家A级旅游景区、广西星级乡村旅游区和星级农家乐等游览场所设置中外文对照的引导标识(包括景区介绍牌、导览图、景物介绍牌、导游全景图、指示牌等),在高速公路出口、国省道出入口等重要节点和通景区公路沿线设有中外文对照的交通指示牌、旅游标识牌,标识设置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五)破除壁垒,促进旅游消费提升 1.转变政府职能,释放消费潜力 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促进市场投资,激活市场,释放旅游消费潜力。

2.打破行业壁垒,推动产业开放

加快推进旅游领域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打破壁垒,推动旅游产业要素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引导社会资本积极投入旅游产业,增加旅游有效供给,拉动旅游消费。加快我区国有旅游企业改革创新步伐,增强发展动力、经营活力和竞争能力。积极扶持有实力的民营经济和社会资本经营旅游业;引进境内外知名企业进入我区旅游市场;支持各类合法的旅游联合体和旅游联盟,着力培育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旅游企业集团。引导旅游市场主体的自主研发和商业创新,通过政策扶持,积极引导扶持中小旅游企业发展,优先扶持有实力、守诚信、业绩好的旅游企业发展。

3.落实休假制度,激活市场潜力

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实施灵活、弹性作息制度,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引导职工灵活安排全年休假时间,鼓励职工利用带薪休假外出旅游,促进旅游消费。打破旅游消费的时间制约,进一步释放旅游消费潜力。

4.引导旅游消费结构调整,促进全产业链消费

规范景区门票价格,逐步摆脱门票经济的依赖,不断提升旅游购物、休闲娱乐等消费比重,促进旅游全产业链消费,撬动交通、餐饮、住宿、文化休闲娱乐等相关产业消费。

(1)促进旅游节庆消费。依托我区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少数民族节庆、乡村民俗农事节庆和地方节庆活动,整合梳理一批主题旅游体验产品和线路,挖掘和扶持节庆旅游市场,制定节庆消费指南,做大节庆旅游经济。各市县要做好本辖区内的节庆旅游开发和组织活动,(2)扩大旅游购物消费。培育壮大旅游商品生产和运营企业,依托城市、景区、乡村等平台,发展旅游购物街区(点)和城市旅游商业综合体,推进广西农特产品、传统工艺品、特色进口商品等旅游商品销售。

(3)推进景区门票改革。积极推动景区门票价格改革,倡导和推进国有收费景区向游客优惠开放,整合公益性景区资源,发行景区联票;指导旅游景区,根据游览时间、游览范围、游览季节、游览群体等因素进行差异化定价;引导景区开发更多休闲体验产品,转向由其他消费带动景区经济;建立健全景区门票价格调整听证制度。

(4)积极拓展线上旅游消费。加强与大型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合作,搭建电商旅游营销平台,完善微营销网络体系,常态化开展多种线上促销活动,不断拉动线上旅游消费。

5.丰富旅游供给,促进旅游消费

丰富提升完善旅游要素供给。推进各市县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等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加强各市县城市公园、休闲广场、公共绿地等城市公共休闲设施建设,积极打造一批特色街区。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文化浓郁、管理精致的主题酒店,开发风味独特的地方小吃和特色餐饮,建设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美食街区。实施旅游商品开发工程,将名特优工农业产品和工艺品开发包装成特色旅游商品。建设布局合理的大众休闲娱乐场所,培育一批参与性体验性强、游客喜欢的旅游娱乐演出项目。成立专化的旅游车船出租公司,满足游客交通旅行需求。

(六)强化监管,促进市场规范有序

1.建立健全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促进旅游市场有序发展

贯彻落实《旅游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的通知》(国办发〔2016〕5号)精神,围绕旅游产业和旅游执法要求,创新旅游市场监管方式,推进旅游综合执法队伍的改革,加强旅游执法队伍建设,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综合执法保障。同时,要把旅游市场环境治理,纳入到城市综合治理的范畴内,加大治理力度,形成管理联动,并设立旅游警察,构建全域大旅游综合协管机制,在重点景区、村落景区设立旅游警务室、旅游警察岗亭,因地配套设置旅游服务流动警务室,配置警务人员和设备。

强化政府主导的旅游市场监管格局,由政府牵头整合相关职能部门形成旅游市场监管力量,由旅游、公安、工商、交通、物价等部门组成旅游市场秩序整治联合执法检查组,实现从旅游行业监管向旅游目的地综合监管的转变,从重视投诉监管向旅游全过程监管的转变,从单一的旅游部门监管向多部门联合执法和监管转变,建立“行政监管、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多维市场监管体系,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密切协作。定期开展日常联合检查、专项整治、明查暗访,形成长效的监管机制,提升旅游综合管理能力,对涉旅报警求助,迅速出警,及时处置,化解纠纷,促进旅游市场良性发展。

2.建立健全旅游纠纷处置应急联动机制,营造和谐旅游环境

明确涉旅各部门在规范旅游市场的职责,探索建立旅游企业质量诚信考评体系,督促企业诚信经营。健全“12301投诉处理机制”,开通旅游维权绿色通道,形成高效的投诉处理机制。加快建立旅游行业诚信记录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规范旅游企业经营服务行为。在县全域旅游服务中心设立旅游巡回法庭,采取流动审判车形式,快速调解、审结旅游纷争。指导参与涉旅纠纷调解,快速化解矛盾纠纷;健全涉旅事件的调解、审判内部运行和管理机制,加大对价格欺诈、非法经营、黑车、黑导等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开展旅游系统最美行业创建工作,落实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制度,倡导游客文明旅游。开展安全生产综合整治行动,完善安全机制、安全提示预警制度和应急救援体系。充分发挥旅游者、社会舆论及新闻媒体的监督和引导作用,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营造和谐、诚信的旅游环境。

3.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营造和谐旅游环境

明确涉旅各部门在规范旅游市场的职责,探索建立旅游企业质量诚信考评体系,督促企业诚信经营。健全“12301投诉处理机制”,开通旅游维权绿色通道,形成高效的投诉处理机制。加快建立旅游行业诚信记录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规范旅游企业经营服务行为。加大对价格欺诈、非法经营、黑车、黑导等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开展旅游系统最美行业创建工作,落实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制度,倡导游客文明旅游。开展安全生产综合整治行动,完善安全机制、安全提示预警制度和应急救援体系。充分发挥旅游者、社会舆论及新闻媒体的监督和引导作用,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营造和谐、诚信的旅游环境。

4.加强技术支持,实现监管方式现代化

依托大数据、云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技术,提升旅游市场监管的科技含量和实际效能;建立旅游移动监管执法系统,运用无线虚拟专网把监管执法延伸到执法现场,使基层涉旅相关人员通过移动终端无线访问数据库,及时有效的开展移动办公、现场监管、信息查询等,确保涉旅相关部门在旅游市场监管中更好地履行职能,服务大众。

(七)精准施策,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富民 1.加大对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的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借助国家及自治区有关扶贫政策,抓紧对广西区内的550个贫困村的发展加大投入建设,以发展乡村旅游区、农家乐等产业为抓手,整合扶贫资金,深入推进各层面涉农资金整合,促进扶贫村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纵向一体、横向联动”的原则,综合利用现行各项扶贫政策,统筹安排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形成扶贫工作合力。鼓励和引导股权式投入,推行“权益到户、资本到户”模式,将扶贫资金用于支持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明确贫困户享有股权,定期分红,监督使用,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2.完善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扶贫开发工作

完善以交通为核心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旅游扶贫村对外交通道路,打通贫困地区的旅游“致富路”,提高旅游扶贫村的可进入性,围绕旅游扶贫村旅游开发和区域旅游线路开发,构建整体的旅游交通网络体系,通过区域旅游发展提升旅游扶贫村的旅游开发效益。加快规划建设为游客提供“一站式”公共服务的多功能综合性乡村游客服务中心;加快城乡公共交通与各主要旅游扶贫村的交通网络建设,加强旅游扶贫村的交通沿线指示牌、旅游标识系统、旅游厕所、停车场、紧急救援以及旅游公共信息化网络等配套设施建设;在大型公共场所建立健全游客咨询投诉、紧急救援、散客服务等旅游服务设施。

3.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挥帮扶效应

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广西550个旅游扶贫村的旅游开发,促进企业、组织和旅游扶贫村建立友好、长效的合作关系,不断加强经贸、旅游、环保、生态等方面的合作,利用各种社会力量的集聚优势,形成“千人帮千户”的帮扶模式,积极为社会力量的参与争取更多的支持,为扶贫村的乡村旅游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充分发挥经济发达地区的财政帮扶资金引领作用,整合扶贫村资源,打造一批脱贫攻坚示范村。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人文、生态等资源和特色原材料优势,争取财政、税收、土地等优惠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进入贫困地区投资、开发旅游产业,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旅游扶贫村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4.大力发展乡村电子商务,形成新型“造血”模式

以构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网络生态系统为核心,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及发达的网络通信技术构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网上预订、网上展示、网上销售、网上付款和网上宣传等功能,支持游客在线导航、规划自己的行程,为企业提供采购、人才招聘等信息,并参与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电子政务,通过共享分析旅游预订数据和景点预订信息,实现大数据汇集,为乡村旅游景区、景点提供信息预警,支持旅游资源有效合理配置。通过建设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有利于提升扶贫村旅游知名度,带动当地扶贫特色产业发展,创造社会经济,提高贫困村居民收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形成新型的扶贫“造血”模式。

5.结合“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工程,推进旅游扶贫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不断推进“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工程,以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为目标,大力改善旅游扶贫开发地区乡村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对贫困地区的环境治理,有效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使原来不适宜旅游的地方变成适合旅游之地。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为旅游扶贫开发为基础,充分挖掘和利用贫困地区的乡村旅游资源,积极开展特色旅游名镇(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生态旅游示范区、星级乡村旅游区以及农家乐、渔家乐、森林人家等创建活动,推进贫困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最终形成以旅游促扶贫、以旅游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发展格局。

(八)全域整合,构建开放的旅游营销体系 1.树立大营销理念,形成全域旅游营销的合力

建立健全区级—市级—县级旅游营销体系,整合宣传、旅游、外事、文化、新闻广电等政府部门的宣传资源,吸引企业、社区、游客等其他主体主动加入,建立政府支持、部门协同、企业联手、媒体跟进、游客参与的“五位一体”整合营销机制,构建支撑旅游全域化的营销共同体。各级政府要围绕本市(县、区)的旅游整体形象,整合各部门力量,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旅游形象宣传推广。各级旅游部门要围绕企业需求设计组织市场推广活动,扩大企业参与度,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和自治区、各市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宣传推广活动,将整体形象宣传与企业产品宣传有机结合。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实施对外宣传“请进来”、“走出去”工程。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形成良好的旅游口碑效应。

2.建立以新媒体为核心旅游宣传新体系

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等,加快旅游宣传品数字化进程,制作一批实用性强、携带方便、传播性广的旅游电子书、高清广告宣传片、立体视频等。建立区、市、县三级智慧旅游营销平台,鼓励、扶持并培育现有旅游企业建立电子商务营销平台,或与第三方专业电子商务企业合作,扩大旅游宣传推广的渠道。在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资源的同时,积极利用网站、手机终端、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加强旅游宣传推广。全方位整合线上和线下营销渠道,推行旅游O2O线上线下的合作。线下推广方面,运用虚拟现实(VR)等新技术,全方位、多角度推广广西旅游整体形象和各地市旅游形象。线上推广方面,完善广西旅游公共微信微博平台、12301旅游公益服务热线的建设,建立“旅游网站+社交媒体+APP+在线旅游社区”的一体化网络营销体系,全面建立优化线上销售和线下体验相结合的旅游O2O模式。

3.实施精准旅游营销

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要建立起游客管理信息系统,对游客的人口学特征,出游习惯等等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确定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在对旅游产品服务和旅游目标市场精准定位的基础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个性化的游客及团体沟通服务体系。根据旅游产品定位和目标客源的群体特性,选择合适的媒体平台,采取精准的产品投放、精准的价格策略、精准的广告投放确保精准营销在旅游市场上的效果。

4.举办一序列常态化旅游特色主题活动

积极争取举办能够在国内外产生轰动效应的大型、长期的旅游活动,如举办旅游年、旅游节、展销会、博览会等。提升南宁国际民歌节、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文化旅游节、中越(凭祥)边关国际旅游节、刘三姐文化旅游节等旅游节庆影响力。充分利用各地市丰富的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创新节庆举办模式,积极推进政府、社会、市场的结合和旅游、文化、经贸的结合,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民族传统旅游节庆活动。

(九)外引内联,培育市场主体和龙头企业 1.培育大型旅游企业集团

改善旅游企业经营环境,提高旅游企业市场化程度,促进旅游企业向集团化、品牌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支持各种形式的旅游联合体和旅游联盟,着力培育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旅游企业集团。积极引进大资本、高技术、高管理水平的旅游管理集团,发挥其管理、品牌、资本、技术、市场和人才优势,促进广西旅游企业优化整合和改造提升。加快国有旅游企业改革创新步伐,增强发展动力、经营活力和竞争能力。充分发挥广西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整合和优化配置旅游资源的作用。积极引进境内外大企业和大资本进入广西旅游市场。鼓励优势旅游企业采取兼并重组、品牌连锁、特许经营等新形式,扩大企业规模,拓展经营网络。做强一批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娱乐、旅游客运、文化旅游、旅游电商等涉旅行业领军企业。

2.大力扶持和发展中小旅游企业

积极引导扶持中小旅游企业发展,加大对旅游中小企业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建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激励和引导机制。鼓励中小旅游企业之间加强合作,构建旅游企业战略联盟。积极鼓励、引导中小旅游企业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向经营专业化、服务细微化方向发展,做特一批产业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的特色涉旅企业。

3.营造旅游大众创业环境

发展众创空间,建设公开、便利、高效的旅游行业信息共享平台和交易平台,发挥现有政策的集成效应,有效整合行业资源,为创业创新者提供基础服务。合理规划创业创新布局,科学匹配创业创新资源供给与需求,建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旅游项目库。建立广泛的社会参与旅游机制,鼓励居民、农民参与旅游开发经营。进一步降低旅游创业门槛,强化市场信息、技术服务、营销服务等旅游创业服务。大力发展创业型的个体私营旅游经济,发展家庭手工业,鼓励城镇居民进行旅游创业性就业。

(十)全面开放,实现旅游外交突破

深入贯彻“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部署,发挥广西作为衔接“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作用,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旅游会展、海洋旅游开发、文化交流等海陆联动区域合作,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为契机,以国际旅游合作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为旅游国际合作平台,实施全面开放战略。

1.推动海上丝路联合申遗

积极推动与广州、宁波等九个城市联合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以海丝申遗为契机,引领申遗点传承和发扬海丝文化,以海洋旅游为载体,弘扬与传承海丝文化,推动海洋旅游向近海、远海发展,打造国际海洋旅游合作品牌,发挥旅游在中国与海丝沿线国家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沟通交流的重要作用,以旅游促进海丝申遗的进一步拓展,将“海丝申遗”打造为中国引领沿线各国旅游共建的重要平台。

2.打造国际旅游合作先行区

以中越德天·板约国际旅游合作区、崇左红色旅游国际合作区、东兴—芒街跨境旅游合作区为合作平台,不断创新合作理念,完善和扩大广西与周边国家的双边旅游国际合作,建立国际旅游合作机制,将广西打造成旅游全要素国际自由流动的合作先行区。依托国际旅游合作区推动跨国线路开发,联动南宁、桂林等城市与越南河内、高平等城市建立红色旅游跨国游线、山水旅游跨国游线等,进而推进广西全域接待国际游客,通过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形式带动广西旅游向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转变。

3.拓展广西与东盟国家旅游合作新空间

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及东盟共同体建立为契机,深化广西与东盟国家国际旅游交流合作,对东盟国家实施通关便利化,实现快速通关。

4.深化大湄公河次区域(GMS)旅游交流与合作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深化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内国家的特色旅游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内国家旅游投资合作,联合打造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联合构建旅游文化品牌,实现品牌整体营销,共同吸引日本、韩国等亚洲市场及英国、法国等欧洲市场,扩大广西的国际知名度和旅游影响力。积极实施“大湄公河次区域签证”,实现“一个签证,六国通行”,提高旅游便利化程度,将广西打造成与大湄公河次区域互联互通的国际旅游大通道。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部门主导、部门联动,构建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领导机制,进一步加强对旅游业重大政策、发展规划、体制机制改革、重大项目建设等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各县(市、区)以特色名县创建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增加人员配备,明确部门职责,落实自治区领导联系推进重大项目责任制,定期召开领导办公会议,研究全域旅游发展形势,听取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指导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建设,形成全域旅游“全面抓、全面管、全面建”的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

(二)完善利益机制

树立人人都是参与者、行行都是推动者、处处都是旅游地的观念,尊重游客合法权益、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尊重员工的从业保障。健全法律保障机制,保障当地居民参与旅游规划和决策的权利。出台优化政策,促进旅游就业创业。完善收入分配和税收机制,保障旅游企业利益和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健全经济补偿制度,为那些未直接参与旅游开发但同样受其影响的当地居民提供必要的经济补充。提供资金支持,鼓励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参与旅游经济活动,帮扶农民创业,培育一批乡村旅游经营实体,通过组织招聘和提供培训服务,引导和帮助社区居民在旅游行业就业;推行合理的分配机制,让社区居民分享“产业红利”。推动政府和市场、居民和游客、企业和员工、资本方和资源方、旅游与相关行业和谐共处、协调有序,互惠互利。

(三)部门协调推进

进一步加强发展广西全域旅游发展工作组织协调,部署落实全域旅游发展重点工作,协调解决全域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级部门按照责任分工、细化任务方案,指定专人负责,建立台账,落实各项工作。各县(市、区)要落实全域旅游创建主体责任,明确发展目标及时序安排,相应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任务。

(四)推动多规合一

各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市(县、区)应以本规划纲要为引领和指导,科学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与县(市、区)域总体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并依据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统筹推进全域旅游重点项目的开发和建设。非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的市(县、区)应根据全域旅游标准,结合地方实际,以旅游发展规划为引领,推进本辖区内的旅游开发建设。

(五)加大财政投入

自治区和市县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广西旅游产业发展发展基金的设立,根据财政收入增长情况逐年增加广西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有计划有步骤的向全域旅游发展倾斜,用于全域旅游规划编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人才培育、旅游宣传推介和奖励、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推进广西全域旅游发展。

(六)强化政策扶持 1.全面落实相关政策

各县(市、区)要积极落实自治区关于发展全域旅游工作部署,用好用足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的支持和激励政策,科学编制符合自身特点的全域旅游实施方案。旅游、发改、财税、交通、国土、农业、林业、文化、人社、金融、统计、公安、司法、工商等政府相关部门要全面落实关于促进全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和规章。通过各个相关部门的联动合作,全面推进广西全城旅游建设常态化。

2.强化用地政策保障(建立旅游土地专用指标,旅游差别化用地管理)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各县(市、区)要保障全域旅游发展的旅游用地供给需求,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旅游业发展用地,名确土地供应中旅游业发展用地规模。列入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的旅游项目,自治区、市级国土资源部门按照立项权限分别保障用地指标。各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县(市、区)可享受桂林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政策,应根据需要按程序调整旅游项目土地利用规划。

3.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各地市要贯彻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减轻旅游企业以及其它旅游行业经营个体负担‚积极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内的旅游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做好对扶持旅游企业的各项结构性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争取在南宁吴圩机场和东兴、凭祥口岸实施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在桂林、北海、南宁、东兴、凭祥、等地建设特色减免税商品购物区。

4.强化金融支持政策

自治区对关系到县(市、区)全域旅游发展的重大旅游项目实施财政贴息贷款扶持,安排旅游项目担保风险补偿资金,为各中小型旅游企业、乡村旅游企业银行贷款提供担保的机构进行风险补偿,全面强化金融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旅游企业的信贷支持,放宽对旅游企业的信贷限制条件,积极拓展金融支持旅游业的支持方式,加快开发适应旅游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

5.拓宽投资融资渠道

鼓励支持自治区投融资平台加大旅游投入,吸引广西旅游发展集团等规模旅游企业投资主体在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各县(市、区)投资建设旅游项目。政府还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引导外资和民营资本投资旅游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机制市场化、投资方式多样化,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七)加强队伍建设

按照国家全域旅游建设工作的要求,要进一步旅游管理部门队伍、旅游行业人才队伍、旅游综合执法队伍。旅游管理部门要深化对全域旅游的认识,形成发展全域旅游的共识。宣传、旅游等部门要做好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的宣传和创建工作的学习培训交流。各部门应安排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人才培训,重点培养各全域旅游示范创建试点的旅游管理人才和旅游从业人员, 组织县市领导和相关管理部门领导到国内全域旅游发展较好的地区去考察和交流经验。加强旅游警察和工商旅游分局旅游市场监管队伍的培训。

(八)强化监督考核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上册期末测试题下一篇:观看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