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语言学视角分析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从功能语言学视角分析(精选8篇)

从功能语言学视角分析 篇1

国际著名公司介绍的语体分析-功能语言学视角

基于功能语法理论和语体分析理论,对随机抽取的世界500强中的50个国际著名公司的介绍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分析此语体的结构特征及功能语法中的三大元功能在这一语体中的实现途径.旨在丰富语体研究的内容,拓宽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应用范围,同时,为语体分析和语体写作教学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作 者:于建平单爱珍 YU Jian-ping SHAN Ai-zhen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刊 名: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7(1) 分类号:H314 关键词:公司介绍   功能语法   语体分析   语体特征  

从功能语言学视角分析 篇2

语言教学和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语言技能的培养, 而语言技能的培养与语言功能的了解和掌握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已成为外语教育界的共识。而听力能力的培养, 无论从语言发展的历史还是从儿童习得语言的顺序看, 都在整个语言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传统的听力教学将关注重点放在了语法和词汇辨析与识记上, 几乎完全忽略了语境和意义因素对听力的影响。功能语言学将语篇看作交际的基本单位, 其许多理论对于我们克服传统外语教学的缺陷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简言之, 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有助于教学组织者和学习者更好地将外语学习过程中的感性和片面破碎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可以帮助外语学习者更客观、更有效、更迅速地提高听力能力。

二、听力与语篇整体意义的理解

在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研究听力, 需对“信息接收”和“信息理解”做出区分。“信息接收”指的是对纯声音或纯语音的接收、存储和再现, 信息接收者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存储和再现所接收的声音信息;“信息理解”是对所接收信息的理解和把握, 是一种意义阐释。心理语言学或语言心理学的诸多实验证明, 在听解过程中, 信息接收者大脑中存储的往往是意义而不是纯语言形式或语音形式。

就听力教学而言, 既要让学生做到“信息接收”, 能够对接收的纯语音信息进行接收、存储和再现, 又要让学生做到“信息理解”,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话语意义。功能语言学视语篇为交际的基本单位。Halliday (1994) 认为, 语篇是一个意义单位而不是一个超级句子。语篇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 特别是情景语境的激发下从一整套可供选择的功能成分中选择出来的, 是一种语义的选择。语篇既产生于交际过程, 又是交际的结果。

语篇的意义作为一个整体, 由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构成。字面意义可看做一种直接意义, 它产生于语言的表面形式和表层表达, 带有直接性;隐含意义则是一种间接意义, 隐含意义的获得既需要借助语境, 又需要对字面意义进行推理。听力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把握语篇字面意义的基础上, 借助语言形式的蕴含、预设和语境含义逐步深入, 直到掌握语篇的整体意义。

三、外语听力层次分析

听力是一个包括“信息接收”和“信息理解”的语言接受过程, 是日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听力对时间的要求特别严格, 带有被动性, 没有回旋的余地, 不像阅读可自主操控阅读速度及阅读遍数。这就要求听话者对所听到的话语做出迅速即时的反应, 既要听懂所说内容, 又要将当前的话语内容与前面已经听到的话语相联系;更重要的是, 要与整个语言语境和情景语境甚至文化语境相联系。因而, 听力能力的提高是分层次进行的;对外语听力进行层次分析对于听力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发现, 听力水平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 :

1.将音听准

将音听准主要涉及听话者的基本听力能力, 包括把单个的音分辨出来, 又包括把一个由多个音组成的语音串完全听辨出来。这种基本听力能力构成了有效听解的前提。日语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往往有这样一种感觉, 耳朵听到的词汇或短语听起来比较熟悉, 但实在反应不出具体意思。这说明听话者具备了一定的外语声音接收能力或者说“信息接收”能力, 但其“信息理解”能力还不够。将音听准是进行更高层次听力理解的前提, 但其本身还不足以将单个的词汇理解为具有连贯性的句子和语篇。

2.将音听懂

将音听懂指的是将信息接收过程中接收的语音信息解读为具有连贯性的意义。听准是听懂的前提和第一步, 但听准并不能保证听懂。

语音、词汇语法和句子是既属于不同层次, 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语言结构成分。这些不同的语言成分和语义有着程度不同而又紧密联系的对应。这种对应体现在不同的语言结构层次上, 现分述如下:

第一层次:词汇层。在这一层次, 听者接收到了一连串的单词、词组或词串, 能够在将这些语言成分听准的基础上, 识别其中一部分的语义, 却发现这些语义难以产生整体联系, 无法明确整个句子的意义。这一问题在初学者中间比较普遍。这个阶段的学习者所学外语知识还没有真正实现自动化, 只停留在翻译和单词层面, 还没有内化为真正语言能力。

第二层次:小句 (语言片段) 层。在本层次, 日语信息接收者能够识别和辨识一些小句或语言片段, 但仍不能把握句子的整体意义。这一层次的听话者, 其听力理解能力实际上处在一种中间或过渡阶段, 但还不够完全。

第三层次:句子 (小句复合体) 层。这一层次的日语信息接收者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能够识别一些句子或小句复合体的意义, 但尚不能在完整意义上解读整个语篇, 在语篇意义的整体把握方面依然处在较低层次。

第四层次:语篇层。听话者除了可以听懂各句子之外, 还能够将各单句在语义上联系起来, 掌握了语篇的衔接形式和具有蕴含性的信息, 并在语境背景的协助下全面把握语篇的整体意义和交际意图。

3.将音理解

将音理解阶段是宏观意义上的语篇理解。本阶段, 听话者不但掌握了语篇的概念意义, 而且把握了语篇的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换言之, 本阶段是真正意义上的语篇全面理解, 也是听力能力提高的高级阶段和追求目标。

摘要:本文以功能语言学的语篇理论为基础, 对外语听力能力层次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 将音听准、将音听懂和将音理解是外语听力能力提高的基本层次。

关键词:功能语言学,语篇,听力层次

参考文献

从功能语言学视角分析 篇3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 医护英语

一、引言

在英语应用越来越普遍的社会发展中,英语已经成社会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医院也是重要的英语应用场合,尤其国外患者的增多,对医护人员的英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从英语文化和英语意义的角度发出,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医护人员学习英语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本文主要分析了医护英语用语应用情况,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探索了医护英语学习提升的具体策略。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英语应用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就是描写了现实生活中人们是如何使用语言的,语言系统能够表达哪些意义以及语言是如何表达它所表达的意义的。概念传播理论,实践出真知,语言运用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与语言运用体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运用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主要包括语言的延伸意义,语言的大体系与小体系之间的衔接意义,相关衔接链条的形成过程以及所要揭示的各种含义。所以,语言运用就是要在语言的运用中了解含义,掌握方法,形成语言运用体系。

如何使用语言是一种人际交往的重要能力,要具有分析语言的能力,就需要在庞大语言体系中找出所需要的小体系。而在語言体系中,话语权掌握者需要的是更为精确精准的应对之语,需要遵循5W原则(即:When Where Who What How),从而分析场景场合所需要的语言,更能准确的判断并选定精确语言表达含义,更要明白选择这个语言小体系的原因。

三、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医护英语用语分析

1.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阅读学习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阅读学习倾向于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单向行为,学习语言的终极目的是语言运用,其次是掌握知识,再次是了解语言含义。语言运用能力分为人际交往和读写能力两个方面,而这两种能力的培养是共同进行的,因此,掌握语言含义的同时更要会运用语言的含义。课堂教学具有广泛性,语言学习者就要在广泛性中找出语言的针对性,掌握具有针对性的语言并在实际中加以运用。也就是说,语言学习者需要掌握书本语言所揭示的字面含义与语言深层含义,在了解记忆的同时分析语言,对相关延伸内容加以学习并在实践中运用,逐步系统的掌握语言运用。

2.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词汇学习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词汇教学中需要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检验学生语言知识掌握程度的标杆是考试,如何达标需要在知识的系统学习运用过程中实现。分析语言知识掌握的过程,初级阶段是记忆能力,连续不断层的记忆是掌握知识的基础,层层递进,在学习期结束串联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条进而形成知识面。点线面的结合要求学生具有分析语言知识的能力,横向记忆,纵向串联,从而成功达标并为进一步的语言运用打好基础。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对于概念含义类知识加以归类汇总,对于运用解析类知识加以分析指导,对于关联知识类加以串联延伸,并且在传播知识过程中加以运用,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

3.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口语听力学习分析。依照系统功能语言学听说后读写原则,学习的目的是运用,运用更多的是体现在毕业后的工作生活中,这就要求广泛教学的同时更要具有针对性。因此,学习要以书本为基础,以工作需要能力为目的开展。书本阅读是基础,在阅读过程中分析理解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进而延伸阅读相关联内容理解深层含义。以理解含义为基础运用到实际中,场景模拟提供了运用平台。如工程师先从图纸学习开始,图纸形成于脑而作用于实际项目中,项目现场的工程讲解和实地考察更能增加学习的兴趣和经验积累学习。

四、总结

医护英语需要强化实践,能够通过提升语言综合能力,在语言应用中获得全面提升。系统功能语言学能够指导医护英语的教学和学习,为其提供相应的指导,能够以语言的产生和应用来提升医护人员的英语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梅雪.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02:94-95.

[2]龚丽萍.系统功能语言学视野下的高职商务英语语篇教学研究[J].职教论坛,2014,23:66-69.

[3]廖益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特殊用途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外语教学,2000,01:85-88.

[4]方耀萍.浅谈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启示——The Present一文的经验功能分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63-65.

从功能语言学视角分析 篇4

【摘 要】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来看,隐喻是从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不同语言在隐喻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这给隐喻的翻译带来困难。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探讨隐喻的认知性、可翻译性及其翻译策略。

【关键词】隐喻 认知 翻译

1、引言

人们大量的使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活跃,许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从理论到具体的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翻译当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拟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2、隐喻的认知性

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的着作是Lakoff & 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的特征,也使得人类对大部分抽象思维的解释成为可能。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 前者往往是已知或熟悉的具体事物, 后者是陌生或不太熟悉的抽象事物。通过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目标域从而得到理解。隐喻是中介,它帮助我们在来源于我们切身的经历和体验形成的概念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理解和经历新事物。

我们知道隐喻的基础就是概念,人们常用隐喻将许多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或者熟悉的形象组织起来。许多重要的概念多来源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人们使用隐喻一是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或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二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意思,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 人们选择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

3、隐喻的可翻译性

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认知语言学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流派,其论点是:语义是概念化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知事物的反应,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认知语言学强调经验和认知对语言产生的重要作用,认为语言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产物,包括隐喻语言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有据的,即可以从人们的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释。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的产生是有生理基础的,并有心理上的运作机制,即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

由于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构造和相同的心理基础,不同民族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的体验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这就导致了不同民族自然语言中必然会出现众多认知对等的隐喻表达方式,如:castle in the air 在中文中有完全对等的习语“空中阁楼”。但是,由于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文化也成为影响语言的重要因素。

隐喻产生的心理运作机制充分体现了人类认知模式在处理外界信息时的主动作用。处于不同文化世界的人们在使用隐喻时有相似也有差异,读者对隐喻的理解就是通过源语隐喻中包含的概念域在目的语概念中的映射来实现的,因此能否实现认知上的对等是成功翻译映射的关键,这就要求译者选择恰如其分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4、 隐喻翻译的策略

奈达指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在翻译中,译者所寻求的应当是对等语,而不应是同一语。基于隐喻的认知性,为了做到译语的对等,我们有必要从认知的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笔者认为可采取下列策略:

4.1 对等策略――英汉隐喻中源域向目标域对等映射

虽然世界上有很多民族,而且各民族也有自己的语言,但是人类在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的经验很大一部分相似,从而产生的认知理解上也存在很大的相似性,所以,不同民族的语言上必然会出现许多源域向目标域映射方式相同的隐喻。对于这类隐喻的翻译,我们可以通过隐喻概念的对等映射方式,使用相同的概念域进行映射,让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反应。

例如:基于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这一隐喻概念,英语中出现了很多基于这一结构的隐喻表达式:You are wasting my time(你在浪费我的时间),通过由表示具体概念(“金钱”) 的认知域到表示抽象概念(“时间”) 的认知域的映射而实现的。中华民族也十分珍惜时间,在汉语中有“时间就是金钱”的隐喻概念及许多隐喻表达形式,如:“一寸光阴一寸金”、“惜时如金”等。

对等翻译的策略适应于英汉两种语言中认知完全对应的隐喻。它既反映了原文的内容,又保留了原文的比喻,保留了源语隐喻的民族、文化色彩,又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多地了解源语的.文化特色。

4.2 转换策略

如果不能用对等的策略保留英语隐喻的表达形式,那么可以在汉语中寻找合适的相应隐喻加以转换,把英语中隐喻的含义表达出来,这种翻译策略叫做转换策略。转换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4.2.1 将英汉隐喻分别改变源域中的形象映射到对等的目标域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的认知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而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的互相作用。不同民族由于社会环境、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那么他们在使用隐喻时就有可能使用不同源域的形象,来映射相同的目标域。这就要求译者改变原文隐喻源域中形象,以达到意义对等。

4.2.2 将英汉隐喻中源域中的形象去掉,译出其映射的目标域意义

翻译的首要任务是翻译信息内容,即译出原文的意思。当隐喻中源域的形象对目的语读者非常陌生,移入译文显得晦涩难懂,或者其形象移入会引起不同联想,而且其形象在上下文中无足轻重,那就只要推导出其映射的意义,将其概略化译出。

4.3 异化策略――移植原文中隐喻源域对目标域的映射

翻译的功能既是信息的交流,又是文化的交流。在翻译过程中,有时遇到含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由于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相同的隐喻概念或类似的概念域映射,又无法做到在目的语中改变其原文隐喻源域形象,因为改变的话,会造成意义的损耗,那么译者就可以把这种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移植到目的语中去。移植满足人们求异的心理,是文化交流的具体形式。

在汉语中有很多移植来的隐喻。如,特洛伊木马( Trojan horse )等。英语中也有从汉语移植过去的隐喻,如,paper tiger (纸老虎)等。随着不同民族交流的日趋频繁,不同认知呈趋同的特点,这种隐喻移植翻译可能性越来越大。采用这种策略丰富了目的语语言表达形式,更好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5、结语

总之,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是一个概念域对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即源域对目标域的映射。在隐喻翻译过程中,译者所做的工作是一种跨域活动。为了使原文和译文对等,我们有必要从认知的角度出发,研究隐喻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Lakoff &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陈道明.隐喻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9).

从功能语言学视角分析 篇5

1.1促进声音传播的功能

想要彻底发挥电视播音主持的有效作用,副语言是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起到完善播音主持声音传播的重要作用。这样一来,受众在收听节目的同时,除可以通过主持人的声音来了解电视节目内容,还能通过副语言深入把握节目内容。一般来说,为符合播报内容的要求,播音主持人在对新闻节目或是其他真实、客观的资讯在做播报时,会表现出谨慎、严肃的语言特点,受众不能透过播音主持人的声音去感受到更多的情感,这也是加大播音主持和受众之间距离的一个关键因素,从而影响到电视节目的有效传播。在这种情况下,副语言创作则会使播音主持者的形象变得具体,受众也能由此感知到节目的魅力,从而积极参与、观看电视节目。另外,副语言也有利于提高电视节目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通过副语言创作,播音主持人能更好地发挥其内在功能,使受众通过其动作、装扮以及神情,更直观、具体地接收节目内容。

1.2展现独特个性的功能

不同的电视播音主持人个性都各不相同,若他们失去了自我的独特个性,那么,其特色的播音主持也将变得泛泛无味,使受众无法对其留下深刻印象。为保证并展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播音主持人常用的方法就是在播音过程中凸显自己的语言个性,与其他主持人区别开来,展现自己独特的音色、节奏,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这样一来,就突出了其节目的个性化标签,更易于让人记住。副语言创造更易于帮助播音主持人展现出其个性,在电视节目中,观众不仅能听到主持人的声音,还能看到他们的动作、神情、着装等外在表现出来的东西,这些副语言创作更易于加深受众对主持人的印象,从而吸引他们观看。例如,何炅在主持《快乐大本营》时,总是身着时尚、鲜亮的服装,夸大自己的欢乐和肢体动作,以此来拉近和现场观众、电视前观众的距离,用自己独特的副语言来体现自己特有的主持风格。

1.3完善语言信息的功能

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当代社会 篇6

从社会学视角分析当代社会“门当户对”的择偶观

社工1091班顾笑晓

摘要“门当户对”的择偶观作为一种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习惯存在于我国婚姻土壤上几千年,一直是传统社会人们选择配偶、缔结姻缘的规则。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快速推进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迅速转变,“门当户对”的择偶观也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弱化了原本的封建落后意识,赋予了现代的进步思想,强调人们在择偶时应该讲求文化上的“门当户对”,对此本文运用初级群体的形成条件、社会交换论、社会心理学等社会学的有关理论对其存在的合理性进行了解释并指出择偶中讲求“门当户对”的现实意义 ,同时也指出了过于追求“门当户对”会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关键词门当户对,初级群体,社会交换理论,社会心理学,择偶观

Mate concept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match”from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AbstractSummary of the “perfect match” mate concept as a long history of traditional and customary for thousands of years of our marriage soil has been a traditional society, people choose a spouse, the conclusion of the marriage rules.At present, China is the rapid advance of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society to modern society,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rapid transformation of ideas, mate of the “perfect match” concept has also undergone a great change, weakening of the original feudal backward consciousness , giving a modern progressive thinking, emphasizing the “perfect match” should emphasize the cultural choice of a wife, In this paper,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the primary groups, social exchange theory, social psychology, sociology theory of reasonable carried out to explain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emphasis on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perfect match” in the mate, also pointed out too far in pursuing the “perfect match” will bring some negative effects.KeywordsPerfect match, primary groups, social exchange theory, social psychology, Mate Choice

择偶是人生中一次至关重要的抉择,它关系着青年缔结婚姻、建立家庭的后续过程,决定着青年未来生活的稳定与幸福与否。选择什么样的人与自己相伴终生,对方应该具备

哪些必要的基本条件?每个想要走进婚姻殿堂的人都会在社会环境与主观意志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一套自己的独特的“择偶标准”。门当户对一直是传统社会人们选择配偶、缔结婚姻的度量规则,基于建立美满婚姻的目的,现代社会的人们也同样在遵从这种择偶标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今天的“门当户对”有了全新的意义,即摒弃了旧时代落后封建的成分,融入了新时代进步理性的成分。究竟当代择偶观念的“门当户对”标准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标准又如何影响人们的择偶行为的呢?我们又如何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待当代社会“门当户对”的择偶行为呢?

一、当代社会“门当户对”择偶观的内涵

(一)门当户对的历史含义

有学者认为,“门当户对”一词的出处最早是在元朝的王石甫所写的《西厢记》

注释

[1]《中国婚姻史》,第112页.[2]史凤仪:《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3页.[3] 大清律例.户律?婚姻(第10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

[4]陈一筠.情感与婚姻[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美〕戴维?波普若.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7] 霍曼斯.《作为交换来看人的行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3章第29页.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韩琳琳.社会学视角下对当代社会“门当户对”择偶观的再认识[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4)

3、王跃生.社会变革与婚姻家庭变动――20 世纪30―90年代的冀南农村[M].三联书店, 20064、霍曼斯在《作为交换来看人的行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

5、王琼.基于社会交换理论谈现代社会的门当户对观.河北大学人口研究所河北保定,2003年

6、徐安琪,叶文振.中国婚姻研究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7、邓伟志,徐荣.家庭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8、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杨兴亮.社会转型期门当户对择偶观的选择偏好--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剩女”现象浅析,201110、王丹丹.社会工作视野下我国婚姻家庭问题的处遇探析,《社会工作》学术版,2006年第10期下半月

11、沈洲.婚姻的30个忠告,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10月

从功能语言学视角分析 篇7

一、二语习得视角下的互动

互动这一概念被Long在互动假设中提出后就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上世纪80年代的经典二语习得假设, 互动假设是以二语习得视角考查外语学习过程的典型代表, 重在考查语言本体在习得过程中的作用。[2]互动假设将说话者之间的协商 (negotiation) 认定为一种说话者语言模式互动性调整, 这种 (高水平说话者所做出的) 互动调整有利于促进 (低水平说话者对目标语的) 理解。[1]语言环境对习得的作用是互动假设提出的重要背景, 什么样的目标语能够促进习得也是Long所关注的问题。可见, 互动假设的提出是继承同时期学者的思想并发展而来的。承认可理解性输入 (comprehensible input) [3]在习得过程中的作用是早期互动假设提出的重要前提。因此, 互动假设中, 互动这一概念实质上是一种以协商为基本形式的语言上的调整。其目的是为了促进说话者之间的理解, 从而使目标语具有一定的可理解性, 以便目标语在语言学习者大脑中普遍语法 (universal grammar) 的作用下促进习得。这种互动是一种获取习得所需物质材料, 即具有可理解性目标语的渠道。在外语课堂中, 这种互动以具体的师生对话模式呈现。在对话中, 教师有针对性地修饰自己的话语以确保学习者对目标语的理解。

二、外语课堂中的互动:基于心理语言学视角

在外语课堂中, 学习者所经历的互动过程涉及学习者的各个方面, 不仅仅是语言形式上的协商调整, 同时也涉及学习者复杂心理过程以及认知变化。心理语言学作为语言学与心理学的交点, 从学习者心理过程的角度研究其语言行为 (语言理解、语言使用、语言习得) 。二语习得是一个构成复杂的现象群, 不仅和语言本体的基本规律关系密切, 同时, 习得过程涉及复杂的心理过程和认知变化。因此, 心理语言学视角对二语习得研究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互动是习得过程中的重要阶段, 更是进行有效外语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互动不仅是为学习者提供习得所需语料的手段, 基于心理语言学的视角, 它还是学习者社会心理、认知过程发生变化的重要过程, 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一) “注意”的诱发手段

Schmidt提出的注意假设 (noticing hypothesis) [4]是以心理学为导向 (psychological-oriented) 的理论, 但在二语习得领域受到了广泛的认可。注意假设讨论了二语习得涉及的两个基本问题:首先, 它探讨了显性学习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第二, 它对只有部分目标语输入最终被吸收进入学习者二语系统这一现象做出了解释。注意假设指出, 只有能够引发学习者“注意” (noticing) 的目标语输入才能够成为被吸收的目标语 (intake) , 从而进入有效的习得加工过程。[4]注意假设的提出引发了将人们对显性学习在习得过程中作用的思考, 强调了“注意”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隐性学习是针对长期积累而言的变化过程, 是外语学习的内化过程, 是已具备的表征能力的自动调节;而显性学习则在新信息与已内化的旧信息之间产生的关联中起重要作用。时间上, 两者是同步的;过程上, 两者是不可分的;作用上, 两者是相互补充的。“注意” (noticing) 是显性学习为隐性加工提供习得必要的现行通道 (语言材料) 过程中的重要前提。学习者对目标语的注意, 一方面取决于目标语自身的特征, 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外语课堂中的互动。[5]

外语课堂中, 由于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及其元认知能力的局限, 在学习过程中, 如果学习者不能注意到输入的目标语的特征, 如结构特征, 就无法对目标语进行显性加工, 促进外语的内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不同的手段突显目标语的形式特征以引发学习者对目标语特征的注意。如, 教师在书写板书时会通过颜色的区别, 字号的大小, 下画线甚至大小写等手段来突出所教授的语言项目的形式特征;在以教师话语作为主要媒介的授课过程中, 教师往往通过夸张的语调, 显著的停顿等手段来突出其所使用语言的语音特征。除此之外, 教师可以通过在学习者外语学习过程中设置合理的学习障碍来引发学习者对目标语的注意。在师生互动过程中, 教师为促进学习者的习得会根据学习者语言使用的情况进行反馈。以纠正性反馈为例, 当学习者在使用目标语出现错误时, 教师会针对这些“语病”, 给出反馈信息。外语课堂中常见的纠正性反馈类型有重铸 (recast) 、翻译 (translation) 、重复 (repetition) 、诱发 (elicitation) 、元语言反馈 (metaliguistic feedback) 等[6]。通过呈现学习者语言使用及其得到的教师反馈中语言使用的差异, 以反馈为形式的师生互动实质上是诱发学习者对目标语形式 (不仅是意义) 特征注意的一种手段。反馈的形式不仅局限于教师所说的话, 或是某单一模态, 教师在反馈时的表情、身势语以及辅助的教具等, 都有可能影响学习者对反馈的领会。此外, 在课堂上的互动过程中, 学习者往往需要根据教师反馈进行纠错并再次输出目标语, 在输出的过程中, 学习者需同步反思自己的语言运用情况, 在反思自己语言问题的同时也是对目标结构的再次注意。

(二) 学习者发展的驱动力

Vygotsky提出的最近发展区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7]这一概念对外语教学有重大影响。这一概念的提出富有创造力地阐释了教学与发展之间的联系, 对教学实践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8][9]。作为社会文化理论的奠基人, Vygotsky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与周围社会环境的交互以及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发展而来。换言之, 认知发展中的心智机能出现在两个层面, 经历两个基本阶段, 即先是社会层面上, 后在心理层面上;先在人际间, 后在个体内。通过这样的阐述, Vygotsky明确了人际交往在认知、心理机制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基于此观点, 并结合教学, Vygotsky提出了学习者发展的两个水平:一是学习者现有的心智发展水平, 二是学习者的潜在发展水平, 即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前者体现在学习者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后者则反映于在教师或更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下, 可能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7]

在外语课堂中, 学习者的二语习得过程是伴随着其认知系统的完善进行的。简单来说, 是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依赖到独立的转变。在习得过程中, 学习者需要教师 (甚至是同伴) 的“支架” (scaffolding) [9]教学及帮助。支架指教师通过互动为学习者提供的支持。[9]在提供支架帮助时, 教师通常会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降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并提高其学习动机。同时, 教师在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或简化, 以合理地控制学习者在完成教学活动中的难度。此外,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所提供的完成活动的示范, 为学习者完成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参考, 也是一种支架帮助。按这样的思路, 外语课堂中的互动, 既是教师为学习者提供支架进行教学的载体, 同时也是教师了解学习者, 有效提供支架帮助参考的来源。同样是互动,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可能是相异的。有些互动是较具体的帮助, 意在克服、解决学习者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有些则是探索式的互动, 教师在与学习者的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更新对学习者的现有发展水平的认识, 这种互动不局限于课堂中的即时互动, 也可能是课堂外的教师与学习者人际交往过程中不断形成、更新的认识其发展水平的过程。这种互动能够帮助教师从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认识学习者, 并根据不同学习者的差异, 给予具有针对性支架帮助。此外, 教师给予学习者的支架帮助, 应满足学习者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在学习者发展的初期, 教师提供的支架更侧重内容, 之后的发展阶段, 支架则应更加注重促进学习者的思维变化, 是方法性的, 思想性的, 以帮助学习者实现在外语学习中由依赖到独立的转变。[9]综上所述, 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动态概念, 是在学习者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接触中发展变化的。学习者的发展水平不断变化, 其最近发展区也随之而改变。这两种发展水平, 本质上都是通过互动逐步构建的。学习者的发展过程中的最近发展区都是下一发展阶段的基点。不同发展阶段之间不仅是量上的跨度, 更是整体性的、质的改变。互动在学习者的外语学习、以及个体发展过程中不单纯是一种手段, 也是其心理机制完善、外语能力得到发展的驱动力。

(三) 协同的实现形式

合作协同 (alignment) 是人们成功参与互动过程的重要前提。在对话过程中, 互动参与者中的一方对另一方所处的情景会形成一个动态的概念或情景模式[4]。双方在对话中相互启发, 相互协调, 不断地构建相互趋同的概念, 进而促进相互的理解。参与者在互动过程中进入大脑认知契合的状态, 这种状态就是协同。互动的协同效应不仅仅体现在说话者之间形成的概念趋同方面, 在语言结构维度, 互动也体现较为明显的协同效应。说话者之间的人际互动会影响双方在对话过程中的语言选择。在互动过程中所出现的语言结构, 往往被双方反复使用。换言之, 一方在互动中使用了某种语言结构, 另一方在后续的互动过程中使用该结构的几率则大大增加。这种说话者之间在语言运用上的协同被心理语言学界定义为结构启动 (priming) 。互动所引发的结构启动现象不仅是说话者之间语言协同的表现, 同时也有助于交际双方意图的流利表达以及相互理解。因此, 两个层面上的协同是相互作用的。概念上的认知契合会影响说话者的语言使用, 反过来, 趋同的语言选择会减少说话者之间的交流障碍, 使对彼此的理解更加容易, 从而进一步形成双方在认知状态上的契合。

在外语课堂教学过程中, 协同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要。课堂中, 教师为了使学习者和自己达成认知状态的契合, 即概念协同, 往往通过精心选取教学内容, 合理设计课堂活动, 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调动其积极性, 提高其学习动机。这样, 教师和学习者往往容易达成较高的概念协同程度。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运用和表现力, 往往决定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强, 师生间的交流就会增多, 因此也就越容易达成理解。教材中的内容并不始终都能很好地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 有时, 学习者在课堂上会表现出无兴趣或低动机, 与教师的协同度自然较低。而这时, 教师有必要进行合理地筛选、补充并整合教学材料以顺利完成教学。教师自身的素质以人格魅力, 也是促进师生协同的重要因素。教师受学习者爱戴、尊重, 学习者在课上的参与度就越高, 所教授的课程也就越容易被吸收。此外, 从语言结构的层面来看, 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所产生的语言运用上的趋同, 不仅可以视为学习者在互动过程中使用目标语或目标结构的及时输出, 同时由于学习者在语言结构的使用上有与教师所使用的目标结构有相同的趋势, 学习者会较多地经历结构启动。而这种结构启动, 对于目标语习得有重要意义, 学习者不断使用目标语的过程有助于促进、巩固目标语的内化。因此, 教师在课堂中 (尤其是教学环节中) 的语言使用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不应是仅出于习惯。在某一目标语项目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在课堂中, 与学习者的互动中以不同形式复现该项目, 以促进习得。对于教师, 长期与学习者形成语言协同有可能会造成自身语言能力的石化现象 (fossilization) , 因此, 教师在促进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有必要自觉地以学习者的心态面对、从事外语教学, 不断提高自己, 实现教学中的自我发展。

三、结语

近年来, 随着外语教学进入后方法时代 (post-method era) , 以往对于教学法的集中关注, 也有向寻求外语课堂教学中更加基本、更加普遍规律转移的趋势。“教无定法”正是向单一、死板地遵循并执行某一种教学法的所导致的教学低效的一种挑战。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的的体系性实施。教学目的往往不局限于语言本体, 还存在于语言之外。因此, 纯粹的语言学习实际是媒介性的, 是为实现学习者更加整体发展的一个平台。这样来看, 对语言习得基本环节的理解或许更加重要。互动作为习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不仅起连接输入和输出的作用, 同时也是学习者认知、心理过程以及课堂中社会关系发生变化的集中表现过程, 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阶段。因此, 对互动的认知, 不应仅局限于某一个方面, 应着眼于多个角度。互动的内涵不仅限于以语言交流为形式的行为互动, 同时也是学习者内部心理机制与外部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 同时, 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隐形互动也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这种隐形互动可能并不以促进行为互动的活动形式呈现, 往往是以教师话语为主要载体。教师话语若能促进学习者 (关于语言本体以及语言本体之外) 的思考, 实际上也是一种互动, 是师生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这种隐形互动没有即时的、具体的外显形式, 但在学习者的整体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Long, M.H. (1996) .The role of the linguistic environmen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In Ritche, W.C.&Bhatia, T.K. (eds.)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New York:Academic Press.

[2]Ellis, R. (1999)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Krashen, S.D. (1985) .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New York:Longman Press.

[4]Schmidt, R. (2001) .Attention[A].In P.Robinson (ed.) .Cogn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D觟rnyei, Z. (2009) .The Psycholog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Panova, I.&Lyster, R. (2002) .Patterns of corrective feed-back and uptake in an adult ESL classroom[J].TESOL Quarterly, 36, 4, 573-595.

[7]Vygotsky, L.S. (1978) .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M].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8]麻彦坤, 叶浩生.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当太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 (2) :89—93.

[9]张福慧, 魏慧琳.最近发展区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诠释[J].东北师大学报, 2010, (4) :97—100.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看广告英语 篇8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广告英语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12-0108-4

Abstract: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in our society, the advertisement has already permeated through all respects of people’s life. As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of advertising languages, advertising English gradually distinguishes itself from the English family. By its unique style and persuasion power, it arouses attention from many advertisement experts and linguists.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afunction in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from three different angles. As to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function, it is for the purpose of persuading and urging the reader or the audience to take action; as to the experience function, advertisement highlights the frequency of certain verbs, which transmits the information concisely and effectively, and might increase the language expressiveness, thus urge the consumer to make feedback; as to textual function, advertisement often uses the succinct sentence, which can catch people’s attention immediately and arouse people’s interest.

Key words: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dvertising English

1. 引言

韩礼德(M. A. K. Halliday)认为语言的性质决定人们对语言的要求,即语言所必须完成的功能。尽管这种功能千变万化,但还是可以把它们归纳为若干个有限的抽象的功能,这就是“纯理功能”或“元功能”,这是种种语言用途所固有的。纯理功能包括三方面:

(1)语言是社会人的有意义的活动,是做事的手段,是动作,因此它的功能之一必须是反映人与人间的关系。这个纯理功能称为“人际”(interpersonal)功能。

(2)语言是对存在于主客观世界的过程和事物的反映,这是“经验”(experiential)功能,或者说关于所说的“内容”的功能。在语言中还有“逻辑”(logical)功能,即以表现为并列关系和从属关系的线性的循环结构的形式出现。由于两者都是建立于说话人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与其功能相比较是中性的,因而可统称为“概念”(ideational)功能。

(3)实际使用中的语言基本单位不是词或句,而是表达相对来说是完整思想的“语篇”(text),上述两种功能部分最后要由说话人把它们组织成语篇才能实现,这就是语篇(textual)功能。语篇功能使语言和语境发生联系,使说话人只产生与语境相一致的语篇。

上述三种功能用通俗的话可转述为“观察者”的功能,即人们用语言来谈论他们对世界的经验(包括内心世界),用语言来描述周围所发生的事件或情形。“闯入者”的功能只向他们灌输自己的思想。“相关”功能指语篇的完整性、一致性、衔接性(Halliday, 1994: 76)。

广告英语是现代英语中一个概括性的功能变体(functional variety)或语域(register)。它作为传播信息的手段,以其简洁、生动、形象、富于感情色彩和感染力的词语吸引众多消费者的眼球;它的提供信息和劝说购买的特殊功能使得它的语言极具鼓动性和说服力;它的最直接目的是引起读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注意和兴趣,给读者留下具有冲击力和吸引力的回忆;运用恰如其分的承诺,激发起读者的购买欲望,促进商品或服务的销售,以取得利润。可以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元功能出发对广告英语进行分析,了解广告英语的特点,更好地理解英语广告。从人际功能来看,广告意在说服和促使读者或听众对产品从心动转向行动;从经验功能来看,广告中大量采用某些动词,既可达到简明、传达信息的效果,又可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从而促使消费者对产品效果做出反馈;从语篇功能来看,广告词中常采用简练的句子,一下子便能抓住人们的视线或听觉,引起人们的兴趣。

2. 广告英语元功能分析

2.1 语言最重要的社会用途就是人际功能,人们通过它建立并维护自己的社会地位。“语言用于建立和维持社会规则,其中包括使用语言本身所产生的交际角色——如提问者和回答者角色。这样一来,社会群体就被分开,个体的身份得到确认和加强。通过个人与他人的互动,语言也使个人的特性得到表达和发展……”(Halliday, 1970: 142-143)。广告词也就是通过抓住读者或观众的注意力,在几十秒的时间内说明理由、鼓动感情,给人以深刻印象,并尽可能促使人们对产品产生兴趣而采取行动。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的言语角色和功能多种多样,但最基本的任务只有两个:一个是“给予”(giving),另一个是“需求”(demanding)。交往中所交换的可以是货物和劳务(goods & services),也可以是信息(information),这在英语广告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广告语一方面用以交流信息,另一方面用以交流商品或服务,且后者是最终目的。商品或服务的交流决定其交流语言的强烈的功利性。也就是说,这种语言无论多么讲究其表达的艺术性,最终总是无法掩盖其给予和要求的性质,即对消费者的给予和要求。

来看以下实例:

1)So come into McDonald’s and enjoy big Mac Sandwich.(走进麦当劳,享用大三明治。)

2)Stop in a store near you. Take a look. Go ahead, compare.

See for yourself. So step in and take a look. Visit an authorized IBM Personal Computer dealer.(IBM计算机广告)

这些极富鼓动性的祈使句以一种不由分说的霸权式话语方式,向接受者渗透商品信息。

3)Harmony of style and performance set this new Mazda 6 a part. Qualities are at the heart of every Mazda.(新型马自达6的广告)

4)You won’t find a quicker, easier, nearer way to enhance your beauty.(化妆品广告)

广告4)用比较级的否定形式来表示最高级,言外之意是:“Using our product is the quickest, easiest, nearest way to enhance your beauty.”这样一来,宣传效果比直接用最高级效果更佳。

5)Are guidebooks the only way to a city’s soul?(新加坡旅游发展部的宣传广告)

6)Where do you want to go today?(Microsoft广告)

不难发现,广告中的祈使句和疑问句使用频率非常高,这是由其本身特点决定的。广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推销产品,祈使语气易于使广告商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形成给予和需求的关系,通过建议、请求语气等使消费者接受观点并接受产品。疑问语气的使用具有更加明显的人际交流意义。广告商通过问题的提出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兴趣,让读者进一步参与到广告的阅读中,最终达到推销产品的目的。陈述句的使用易于在广告商和读者间形成柔和融洽的交流气氛,这将更有利于读者接受产品,实现广告商的最终目的。以上分析显示,广告商通过合理运用语气系统,巧妙采用“问题—解决办法”的语篇模式(黄国文,2001:126),充分发挥各种语气在人际交流中的作用,从而有效地实现其推销产品的目的。

2.2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用语言与别人交谈,也可以用语言谈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中的事物、情态、时间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包括感情、信息、思想等)。语言的这种功能在功能语法中称为“经验功能”(ibid.: 148)。当从经验功能来分析语言时,一般侧重于信息的内容,即发生了什么事。广告英语中经常使用一些单音节动词,如:be、make、get、take、try、go、have、need、see、use、give、ask、choose、call等,目的在于使广告英语简洁生动,内容一目了然。可以看出,虽然广告的目的是让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但是在英语广告中却很少用“buy”。因为“buy”的定义为“to obtain something by giving money”,容易让人产生广告是在误导消费、只为赚钱的联想。可以把这些动词分为三类:

2.2.1 表示消费者使用某种商品的动作和过程。如:take, make, use, have, try等。

例句:

7)We make it simple. 一切变得很简单。(Honda汽车广告)

8)Share moments. Share life.(柯达胶卷)

广告商使用这类动词,很显然是敦促消费者立即购买他们的商品。

2.2.2 表示消费者对于某种商品的取得和拥有。如:have, get, give, buy, keep, choose等。

例句:

9)You name it, we’ve got it. 应有尽有。

10)Choose once, choose well. 随便挑选,保君满意。

2.2.3 表示消费者对于某种商品的喜爱程度。如:like, love, need, feel等。

例句:

11)Feel the new space. 感受新境界。(三星电子)

12)Enjoy Coca-Cola. 请喝可口可乐。(可口可乐)

2.2.4 电影海报广告往往用与电影题目相关的句子概括剧情,让观众忍不住想进影院看个究竟。

例句:

13)From zero to hero.(The Mask《变相怪杰》)

14)Everyone wants to be found.(Lost in Translation《迷失东京》)

15)Break the silence.(Hannibal《汉尼巴尔》)

这些简单的句子都是人们生活中经常见到且会引起人们好奇心的,它们的运用符合广告语言简意赅、通俗并琅琅上口的特点。

2.3 语篇功能指的是信息是如何表达的,它侧重于确定主位成分。在功能语言学中,主位(theme)是信息的起始点,是小句的开始点(the first constituent of the clause)。例如,Passat 1. 8T offers you a whole new world of power.(Passat car ad)一句中,充当主位的是“Passat 1. 8T”,剩下的成分便是述位。主位分为有标记性(markedness)和无标记性(unmarkedness)两种。在陈述句中,当主语充当主位时,这个主位是无标记的;而当其他成分充当主位时,则是有标记性的。在“wh-”问句中,位于句首的特殊疑问词充当主位是无标记形式;在“yes/no”问句中,主语和充当操作词(即传统语法中的助动词,情态动词等)的限定成分一起构成无标记主位;在祈使句中,通常是谓体充当主位,如果谓体前面有否定成分(如Don’t)或加强成分(Do),则它和谓体一起充当主位;如果谓体前面有“Let’s”,则由“Let’s”单独充当主位。通常一则广告必须要以有限的篇幅,在几十秒内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内容。所以,广告一般都是将最重要、最能吸引顾客视觉的信息放在最开始,以便观众或读者一目了然,节省消费者的时间。

例句:

16)To me, the past is black and white, but the future is always color.(轩尼诗酒)对我而言,过去平淡无奇,而未来,却是绚烂缤纷。

17)From a heavyweight, comes the latest lightweight. 不同凡响,携带方便。

(Sony耳机)耳机越是轻巧、携带方便,越是受消费者的青睐。该广告巧妙运用“heavyweight”和“lightweight”这两个对比强烈的复合词,突出了产品的特点。

18)Where there is a way, there is a Toyota. 有路就有丰田车。

这是谚语“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的转化。“where”和“there”在句子中构成前后呼应,给人一问一答的感觉,既可达到生动、有趣和引人注目的效果,又可有效传播商品信息。

3. 结语

本文主要引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元功能理论,从人际功能、经验功能和语篇功能三个方面对广告英语进行分析。分析表明,通过对英语广告这一特殊语篇的功能语法分析,能更好地理解广告词的内在意思,从而加深对广告语篇的认识,有助于广告主根据不同类型广告的共性和个性,制作出具有最佳广告效应的英语广告,有效地宣传自己的商品和服务。这在国际经济、商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有助于我国消费者更好地理解英语广告,从而对西方国家广告商品和服务作出更理性的判断。

参考文献

Halliday, M. A. K. Languag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unction[M]. In J.Lyons(ed.). New Horizons in Linguistics, 1970: 142-143.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 London: Edward and Amold, 1994: 76.

上一篇:部门预算安排情况说明下一篇:财务盈亏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