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旅游发展分析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西安旅游发展分析(精选8篇)

西安旅游发展分析 篇1

山区乡村旅游指开展于山区的乡村旅游。我国山区面积大,人口多,在全国2 300多个县级行政单位,有1 500多个是山区县(市、区);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50个主要繁衍生息在山区,因此,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乡村旅游和民族乡村旅游都是在山区开展的。我国的山区有其独特的特征,表现为地形上的隆起和经济上的低谷,全国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也分布于山区,在山区发展乡村旅游对振兴山区经济、解决山区贫困问题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山区乡村旅游地数量越来越多,分布区域越来越广泛,模式越来越多样化,然而,越来越多的问题也开始出现,如乡土气息日渐缺失,旅游产品特色趋同等,导致部分山区乡村景点逐渐丧失了吸引力,山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因此面临一些困境。笔者试图通过分析山区乡村旅游出现的问题,寻找山区乡村旅游开发的优化策略,为山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山区乡村旅游开发的优势。

1.1 山区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质优。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且高级别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以山地面积为主的中西部地区。山区山峦重迭、密水相间、植被茂密、物种繁多,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再加上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生态环境条件优越,自然条件差异显著,并且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特色各异,可选择的旅游项目很多,如观光、探险、考察等,能分别满足不同群体游客的需求。另外,山区的村庄绿荫环抱,溪水清澈,空气清新,民风淳朴,自然生态条件十分优越,更符合游客休闲的需要及对乡村的真实感受。

1.2 受城市化影响较少,后发优势明显。

山区由于交通不便,历来受外界的影响较小。由于现代文明对乡村的介入较少,不少山区还保留着大量原始、独特的奇风异俗,也尚有许多颇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地尚未开发,特别是在交通不发达的偏远山区,更是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乡村景观和风情,这些尚未开发的乡村旅游地大多数都位于偏僻的地方,地方经济不发达、工业落后、交通不便,因而不为外界所知。但是,当地的风景却十分优美,并且保存了众多原始奇特的自然景观和古朴浓郁的民族文化,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后发优势。

1.3 山区乡村旅游符合游客新的心理需求。

从游人需求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成熟,他们对乡村旅游产品和体验的需求逐渐由单一性向多样性扩展。以往城市居民到郊区出游受条件限制,大都出游单一,早出晚归,过夜者甚少,现在则呈现多样化、差异化。过去游客只关注休闲,现在更多的走向了体验、娱乐、教育等全方位的层次。山区特有的资源,让游客观有风景,食有美味,住有条件,购有特产,玩有体验,给了游客自由体验的基石,无论是哪一种群体的游客,均能在山区找到多样化的旅游项目及产品。

1.4 地理位置由劣势转为优势。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游客的出行线路在空间上延展开来,由近郊逐渐向远郊延伸[4]。根据对四川省城市居民的调查发现,目前游客对乡村旅游的空间距离选择比以往增大,居民对乡村旅游出游半径逐步扩大,约有59%的游客选择的出游半径为1~3 h车程的范围;32.1%的自驾车旅游者选择1~2日游,38.5%的自驾车受访者认为周末理想的出游距离为100~200 km,超过了以往只属于城市周边的近郊型乡村旅游,地处远郊的山区进入了这个圈层。随着各地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近郊工业气息大增,远郊因发展滞后,环境纯自然,食品纯天然,成了吸引游客的亮点,离市区较远的山区成为乡村旅游的新客源地。

尽管山区乡村旅游有很多开发的优势,但从最初对近郊型乡村旅游的模仿发展到现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问题,导致山区乡村旅游地没有突出地域的优势,发展迟缓。山区乡村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2.1 模式单一,功能单调。

最初的山区乡村是从对近郊型乡村旅游的模仿和学习开始的,旅游地具有简单的观光和休闲功能,其主要特点是“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此时的山区乡村旅游和近郊型的乡村旅游没有本质的差别,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要求不高,只要能感受乡村宁静悠然的生活气息就可以了,于是,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大行其道。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结构单

一、功能单调的的山区乡村旅游形式还是满足了很多游客的需求。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于乡村旅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希望能够观光和休闲,还希望乡村旅游地能够提供更丰富的体验、教育、娱乐、度假等方面的功能。但直至现在,山区仍然有许多乡村旅游地沿用初时的经验与模式,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内容千篇一律,无法满足游客的要求,更没有突出山区的优势,功能单调。

而近郊型乡村旅游由于交通方便,距离客源地较近,更能吸引游客,导致山区乡村旅游发展进入瓶颈阶段,走入困境。

2.2 旅游产品趋同化严重,缺乏地方特色。

山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从最初的农家乐,到现在的民俗村寨到度假休闲村,似乎类型多样,但真正具有地方特色的山区乡村旅游项目和产品很少。首先,山区乡村旅游资源性质类同,均以山区、乡村、生态做为主打品牌;其次,同一区域的山区在地貌、人文环境、历史传承方面类似,加上面向同类同区域的客源市场,经营模式单一,近距离范围内山区乡村旅游产品趋同化和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另外,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地域之间趋同、区县之间趋同、村域之间趋同,比如,从青海到西藏到甘肃到四川,都有藏族风情的山区乡村旅游点,但各地的开发模式甚至待客模式均相同,没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缺乏特色的旅游地是没有生命力的,会导致游客的重游率越来越低,山区乡村旅游也就因此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支撑。

2.3 景观城市化和人工化严重。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卖点”。山区乡村旅游的核心在于“乡村”和其特有的山区气息,然而,在很多山区乡村旅游地,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并没有了解游客的真正需求,误以为将乡村的景观建设的漂亮就是吸引游客的杀手锏,于是将原有的纯朴自然乡村景观改造成城市的翻版,统一化的墙面,标准化的建筑,规范的市场,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将山区乡村旅游地变成了“山区乡村土地上的城镇”,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也使其失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4],同时也使游客失去了选择和兴趣。

2.4 旅游要素结构不合理,形象不突出。

旅游者对客源地的选择因时因地而变化,但受市场欢迎的旅游目的地必须高度关注要素结构的合理性。山区乡村旅游地特色的缺乏是因为不了解游客的真实需求,其旅游要素结构的不合理性降低了消费者对山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兴趣和选择意向。游客选择山区乡村旅游,是希望能够真正看到山景,体会到山情,品尝到山味,感受到山风,然而目前一大批山区乡村旅游地提供了和近郊乡村旅游一模一样的产品,没有注重游客选择的吃、住、行、游、娱、购各要素的合理搭配与环境的协调,没有打造出真正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山区乡村旅游开发优化策略。

3.1 去城市化,还原乡村印象。

山区乡村旅游与近郊型乡村旅游相比,“乡村” 的优势更明显,在开发中,应尽可能的还原质朴天然的乡村面貌。乡土情结是引发乡村旅游的根本动力,其发生地是“乡村”,必然有区别于城市或城镇的本质属性[5]。城市化的喧嚣和忙碌是游客特意逃避的,因此,区别于城市性的乡村印象是山区乡村旅游的基本动力,也是山区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和可持续发展的依托。近郊型的乡村旅游地出现的首要问题是城市化的倾向,而这点恰好是山区乡村可以弥补的。山区乡村清晨安详,夜晚宁静,这种传统的乡村印象最符合游客对于“乡村”的心理感受,故在山区乡村旅游开发中,尽可能的远离城市化的影响,还原农村本色,展现农家风情。让游客的脚步在山区乡村空间里旅行,精神在山区乡村概念中旅行,将山区乡村的本土面貌完整地展现于游客面前。

3.2 延长旅游时间,打造“短期休闲度假模式”的游憩空间。

随着我国对节假日的进一步调整,短时间的假期越来越多,再加上平日的双休日,城市居民的休闲习惯也随之改变,越来越多的游客倾向于“短距离、长时间”的休闲方式。国家旅游局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成都市民外出旅游住宿为0夜的人数比例为59.3%,但在关于希望的逗留时间调查时,有高达40.6%的被调查者愿意在乡村旅游住宿[6],这说明乡村旅游的度假市场很大,但近郊型的旅游地没有将其转化为现实的客源市场。城郊型的乡村旅游地距城市中心区近,交通发达,大部分游客的逗留时间为半天到一天,但山区一般距中心城市有一定的距离,一天或半天之内的旅途会让游客疲惫,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可将其距离上的劣势变为开发的优势,通过开展生态观光游、青山绿水休闲游、绿色生态考察游、原始森林探险游等多主题的旅游活动,有效延长旅游时间,打造旅游度假花费不高,适合2~3 d天的短期度假,与周末双休日和新的假日制度的闲暇时间相符合的“短期休闲度假地”,让游客在悠闲的乡村环境中度过长短适中的假期,带动乡村旅游,实现从观光到度假旅游方式的升级。

3.3 开发乡村性强的原生态旅游商品。

与近郊型乡村旅游地相比,山区乡村具有的最大优势是尚未受到太多外界的影响而保留了相对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乡土气息浓厚的乡村旅游商品。乡村旅游的产生与乡村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乡村旅游商品,即使同一种人文环境,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又有不同的特征,如当地土特产、手工技艺、民族服饰等,都是游客感兴趣的内容。从工业文明中逃离出来的人们要体验的是地道的农业文明,而不是工业文明的复制品,真正富有乡土特色的产品才是有生命力的乡村旅游产品。山区乡村日常生活中很普通的东西,如田间地头的水果,现摘的毛豆等带着露水和泥土气息的农作物对看惯了超市里商品的游客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还有城里不易买到的商品,如农民自家生产的最接近生活的最绿色的最生态的,也是受游客欢迎的;还有些是具有地域、民俗特色的商品,特别是地域文化明显或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原生态产品,均是近郊型乡村旅游地所缺乏的。乡村旅游本身是一种大规模的城乡交流活动,乡村旅游的内在价值及附加值都经由交流的过程表现出来。因此,将原生态的文化和产物在交流展现给游客,是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石。

3.4 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营造“四园”氛围。

从乡村旅游产生的哲学渊源来看,进入后工业文明以来,都市的喧嚣,环境的恶化,工作节奏的加快,时刻激发着人类思想最深处贴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思想,推动着旅游者远离城市,走进田园,“回归乡村”正是“回归自然”的一个部分[7]。山区拥有山体的天然,具有生态的优势,能够较好地满足旅游者对回归自然的强烈向往,因此,从本质上说,山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山区这个特定区域的一种旅游形式,而这种旅游形式必须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才能突出其魅力。

西安旅游发展分析 篇2

关键词:西安,博物馆,旅游,发展,分析

一、引言

博物馆旅游是一种逐步兴起的高层次的旅游形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博物馆旅游必将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旅游方式。2010年3月31日, 西安市委常委扩大会议讨论通过《关于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的实施意见》, 明确力争3年内把西安市建成名副其实的“博物馆城”。而另一方面, 西安博物馆旅游仍然面临着意识落后、宣传与促销力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如何从数量上的“博物馆城”实现质量上的“博物馆城”, 就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通过对西安博物馆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找出其问题所在, 以期为西安博物馆旅游业乃至其他省市博物馆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西安博物馆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 起步早, 数量多, 优势明显

西安博物馆事业始于上世纪40年代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前身) 的建立。目前, 西安市已有博物馆 (纪念馆) 47座, 约每18.5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 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一, 堪称博物馆大市。

西安具有发展博物馆事业的巨大潜力。西安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文物资源丰富。作为我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基地, 西安也形成了一大批重要的近现代文化遗产。西安市目前已有非物质类文化遗产9大类33项, 民间收藏量大概在200万件左右。这些都是发展博物馆事业的强大资源优势。

2. 类型多样, 特色鲜明

西安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特点造就了层次门类齐备的博物馆体系。目前, 西安博物馆分布于文博历史、革命旧址、故居民宅、文学艺术、文化教育、自然科学、能源生产、工业制造等领域。根据博物馆的定义和范围, 根据博物馆的性质, 专家们一般认为博物馆的类型可划分社会历史类、自然科学类、文化艺术类和综合类等。西安市博物馆类型多样, 且特色鲜明, 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要, 详见表1。

3. 精品突出, 藏品丰富

西安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极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博物馆, 如1958年建成开放的我国第一座遗址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1979年建成开放的以“世界第八大奇迹”享誉全世界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1991年6月建成的被誉为我国现代化博物馆发展里程碑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83座国家一级博物馆中,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等位列其中。西安现有各类文物点15351处,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0处, 可移动文物 (馆库藏) 69.1万件, 藏品十分丰富。

4. 展示手段比较多样, 解说方式丰富

西安博物馆展示手段比较多样, 注重高科技手段的运用, 语音导览、电脑展示系统等广泛运用。除了常设展览外, 也非常注重专题展览。如陕西历史博物馆就推出了“陕西青铜器珍品展”和“陕西历代陶俑精华展”专题展览。

三、西安博物馆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近年来, 西安博物馆旅游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发展状况并不能满足当前旅游消费需求。

1. 意识落后

博物馆是非营利性机构, 工作中“靠政府”的思想比较明显。博物馆的经营管理依赖政府, 博物馆没钱了也找政府, “等、靠、要”观念严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差, 对前来参观的旅游者态度不够热情, 认为博物馆开展旅游活动会影响其非营利性机构的性质与形象。

2. 部分博物馆展览手段落后, 缺乏吸引力

目前, 部分博物馆仍然以传统的展示方式为主, 文物与图片说明的静态展示较多, 展示说明往往过于专业化, 缺乏富有吸引力的陈列与展览方式。这种以静态为主的展览方式会使旅游者产生审美疲劳, 不能引发旅游者的参观游览兴趣。

3. 部分博物馆导游人员素质参差不起, 服务质量差强人意

博物馆是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场所, 博物馆导游人员的素质以及讲解质量的高低就直接影响了旅游者满意度的高低。但是, 许多博物馆在提供讲解服务时, 不能根据旅游者接受能力的不同提供相应的服务, 讲解服务差强人意。

4. 宣传和促销的力度不够

国内外旅游者选择的旅游线路中主要包括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碑林博物馆与半坡博物馆等, 其他博物馆则鲜有问津, 原因之一就是博物馆宣传促销薄弱。

5. 资金短缺, 文物保护、旅游开发缺乏保障

许多西安市博物馆都面临着一定的甚至是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博物馆要维持自身的生存, 要不断提高自身以适应时代要求, 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目前, 国家对于博物馆的财政投入还比较有限, 社会资助体系也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众多博物馆免票的情况下, 门票经济已经远离博物馆旅游, 博物馆的经济补偿问题更是提高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四、西安博物馆旅游发展思路分析

1. 转变观念, 重视博物馆的旅游开发

当前, 博物馆市场竞争意识和公众服务意识普遍缺乏, 这就出现了许多博物馆门庭冷落的现象。只有转变观念, 重视博物馆旅游开发, 才有利于其社会教育功能的实现。

2. 创新展览方式, 开发综合产品, 增强博物馆的旅游吸引力

应采用现代化的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 丰富创新文物的展览方式。并设计出丰富多彩的、体验性强项目, 增加旅游者参与体验机会, 引发旅游者的兴趣。媒体的广泛运用和展示手段创新会进一步增强博物馆的旅游吸引力。

此外, 应注重博物馆旅游核心和扩展产品的综合开发工作。满足旅游者对于博物馆核心产品的需求, 也要满足旅游者休闲、购物等多方需求。此外, 在对博物馆旅游者需求特点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设计出诸如“国家一级博物馆魅力之旅”等特色专题旅游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3. 树立品牌, 加强营销

为了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就必须积极开展树立品牌、加强营销等工作。应积极分析自身优劣势, 准确定位, 针对不同的旅游者类型, 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同时, 博物馆还可以将自身的宣传工作纳入到旅行社的宣传促销体系中, 并充分利用学术研讨会、“国际博物馆日”等契机, 大力开展营销工作。此外, 还应加强博物馆自身网站的建设, 注重网站的宣传作用。

4. 积极开展合作, 加强培训, 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

目前, 西安市有许多高校开设了与博物馆旅游相关的专业。博物馆旅游开发中应积极利用这些资源, 同时加强在职培训, 解决博物馆导游人员素质参差不起的问题, 高旅游者对博物馆旅游的满意程度。

5. 积极拓展资金筹措渠道, 加强文物保护工作

只有资金得到保证, 文物保护工作才得以保障。只有文物保护工作做得好, 博物馆旅游业才能实现快速、健康地发展。博物馆业一定程度上依赖国家财政的同时, 也应通过接受捐助者的资助等获取营利, 还可以通过场地出租和承包、设计出售特色纪念品等方式多方筹措资金。另外, 还应重点扶持民营博物馆的发展。

6. 积极引导旅游者, 提高公众博物馆意识

虽然博物馆旅游者的受教育层次普遍较高, 但部分旅游者文化修养有所欠缺, 大声喧闹, 对严禁拍照的文物闪光拍照, 严重影响了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可见, 只有积极引导旅游者, 加强教育, 才能激发旅游者对博物馆旅游的兴趣, 促进博物馆肩负起社会责任, 实现博物馆业与旅游业的和谐发展。

博物馆旅游发展问题的研究, 对于实现博物馆功能、增加博物馆经营收入、促进西安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抓住建设“博物馆城”这一契机, 促进西安市博物馆旅游的转型, 也就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课题。因此, 分析西安博物馆旅游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开发思路对于西安博物馆旅游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杜江:中国旅行社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旅游学刊, 2003, (6) :12-20

[2]韩爱霞:我国博物馆旅游创新开发模式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 2009.

[3]罗美娟 郑向敏:澳门博物馆旅游发展评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 (11) :49-55.

当代体育旅游的发展分析 篇3

【关键词】体育旅游 全民健身 体育产业 体育消费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219-01

体育旅游是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能为旅游者在旅游游览的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经营性项目群,它能使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作为旅游产业的一大分支,现如今体育旅游处在飞速发展的状态中。世界旅游组织(UNWTO)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体育旅游产业的产值已经超过了每年4500亿欧元。不仅如此,当整体的旅游产业的增长额在2%-3%左右浮动时,体育旅游是全球旅游市场中增长最快的,增长率能够达到每年14%。

一、当前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随着人们的健康旅游意识以及绿色旅游意识的逐步提高,我国的体育旅游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并逐步发展成为人们喜爱的休闲与健身方式。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多样的气候特征和复杂的地理环境,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条件。例如吉林省境内有北大湖滑雪场、松花湖滑雪场、北山公园滑雪场、净月潭滑雪场等。一些像海南、云南、贵州、成都等地理气候位置相当好的地方,可以开展很多体育旅游项目。还有一些地方民族性项目,如“中国荆州端午龙舟节”、“少林武术节”、“西双版纳泼水节”、“新疆少数民族的赛马节、摔跤节”等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开拓体育旅游的广阔市场。我国小型多样化的体育旅游已逐渐发展起来,如我国爱好钓鱼的旅游者人数增多、各种体育旅游设施的迅速增长、高尔夫球场的增加、保龄球馆的迅增、网球场的普及。我国近年来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大型活动,如国际汽车拉力赛、国际马拉松比赛、国际摩托艇暨水上摩托超级明星争霸赛等大型体育旅游。我国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体育旅游的开发与发展,多数旅行社都积极将体育旅游项目作为其主要的业务发展,从而使体育旅游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各地方积极举办体育旅游项目,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我国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较多的可开发项目、集成度较大,加之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体育旅游具备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加快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策略。

1.大力发展体育旅游教育,加快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

体育旅游人才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体育旅游分为参与体育旅游和观战体育旅游,参与体育旅游需要旅游者亲自参加体育活动。体育活动必须遵循科学的运动方法才能达到康体健身的目的,有许多活动项目必须经过专项指导后才能去参与,例如潜水、蹦极、攀岩等,所以参与体育旅游需要有精通科学训练的服务人员的指导,这样,不仅可以更有效的康体健身,而且可以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为了尽快改变这一现状,我国必须加快解决体育旅游人才短缺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这样才能推动我国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体育部门与旅游部门之间的协作和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的监管。

体育旅游业是新兴产业,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体育产业与旅游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因为行业从属不同,相互交融与渗透不多,造成体育资源、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面对巨大的体育旅游市场需求,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应该加强联合,相互协作,在需求与资源之间架起沟通和平衡的桥梁,共同推动体育旅游的发展。各部门和地区对本区域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潜力、政策措施、管理职能没有完全定位,旅游企业对体育旅游业务缺乏重视。体育部门以及旅游部门要积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体育旅游的开发价值,树立正确的理念,并积极挖掘体育旅游的内涵,在现有体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沟通,共同制订体育旅游发展规划,并实现相互配合。

3.加强体育旅游的宣传,开发适宜的体育旅游模式,突出地方特色。

政府要积极构建有效的宣传平台,开展多元化的体育旅游推介会与说明会,加强体育旅游产品的宣传,强化体育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吸引国内外消费者。同时,开展多元化的体育旅游赛事,增强体育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立足地方,体现本地区的特色,创造独特的体育旅游项目。对旅游线路、活动、景点的设计,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人文和自然优势,利用本地区独特的条件创造性地开发体育旅游特色产品,将体育旅游产业纳入本地全域旅游的总体规划框架,做好顶层设计。将体育旅游与乡村旅游、健康养生游等特色旅游业态相融合,跨界发展,借力推进,显示其丰富旅游价值。

4.做好市场监管,合理开发体育旅游产品。

体育旅游产品是指能满足消费者体育旅游目的的旅游产品。由于消费者有康体健身、休闲疗养、养性娱乐、寻求刺激等不同的需求,任何一种体育旅游产品都不能满足所有的消费者,所以只有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开发不同的体育旅游产品。体育旅游的市场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可以细分为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市场、健身体育旅游市场、刺激体育旅游市场、竞技体育旅游市场、观战体育旅游市场。相关旅游部门和体育部门应科学谋划,创新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政策落地,提供更为丰富、适销对路的体育旅游产品;同时加大对体育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强化体育旅游消费意识,不断优化体育旅游消费环境。

体育休闲旅游己发展成为一种健康生活理念,我国的旅游资源丰富,集约度较高,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只要进行合理的开发,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亮点。

参考文献:

[1]张自明,孙民治.我国体育旅游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

[2]王振.试论我国体育旅游旅游的发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332-351.

我国旅游行业发展机遇分析 篇4

我国旅游行业发展机遇分析

一、国际化机遇

一是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旅游业发展。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看,和平、发展与合作仍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格局更加明显,为世界旅游经济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全球经济增长的稳步回升,加上有关国际组织和各国各地区政府采取更加有利的旅游产业促进政策,有利于国际旅游保持持续较快发展。

二是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出境旅游的发展,为旅游业的国际化提供有利的市场环境。当前,我国和世界主要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等的关系持续平稳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正式启动,一批跨境经济技术合作规划已经或正在编制。“十二五”以来,我国还实施互利共赢的开发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我国国际关系的稳定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为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从行业自身来说,我国旅游业的开放水平也不断提高。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的旅游交流合作蓬勃发展,目前国际上著名旅游集团几乎全部进入中国,外资进入中国旅游业呈加速态势,并向二三线城市纵深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出境旅游持续快速增长,也将推动我国旅游企业更快地“走出去”,使得中国旅游业越来越融入全球化发展的大格局当中。

二、市场需求机遇

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国内旅游市场需求可望保持旺盛。我国居民消费已经进入结构快速升级时期,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潜力巨大。未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将进一步增长,旅游消费进入快速增长的黄金期,我国旅游持续较快发展具有强大的市场基础。

未来一段时期是我国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城镇化有利于国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将为旅游消费提供新的增长空间。保障和改善民生将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发展任务,政府支出中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比重将进一步增加,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将进一步扩大,这也将有利于居民消费预期的形成,促进旅游消费需求的增长。

三、交通支撑机遇

我国高速交通等配套支撑体系不断完善,将为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加稳固的发展基础。根据《中国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建立省会城市与大中城市间的快速客运通道以及四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形成“四纵四横”的高速铁路基本框架,高铁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根据《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至2020年,全国民用机场总数将达244个。与此同时,航线也会大大增加。公路方面,根据《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我国高速公路网采用放射线与纵横网格相结合的布局方案,形成由中心城市向外放射以及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大通道,总规模达到8.5万公里,全部建成后将连接全国所有的省会级城市、城镇人口超过50万的大城市以及城镇人口超过20万的中等城市,覆盖全国10多亿人口;实现东部地区平均30分钟上高速,中部地区平均1小时上高速,西部地区平均2小时上高速,从而大大提高全社会的机动性,为人们旅游、休闲提供快速通道。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我国高速交通体系的初步建成,大大拓展了游客出行距离和产业发展空间。加上海洋和内河、湖泊等水上交通、城市内部交通的发展,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配套支撑体系不断完善,各种发展大众旅游的条件正在成熟,发展基础逐步稳固。

四、转型升级机遇

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科技进步以及现代商业模式的创新,将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装备改造和提升旅游业,正在成为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在这一进程中,科学技术不仅创造出大量新的旅游业态和新的旅游需求,引导新的旅游消费,还将极大地推动服务方式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旅游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指出,今后一段时期,信息技术将会更加广泛地运用到旅游业发展的方方面面。特别是2015年国务院推行的“三网融合”,将促进不同网络之间的信息兼容,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的旅游消费方式、旅游经营方式和旅游管理方式,将推动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运行模式发展,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西安旅游发展分析 篇5

三山岛旅游地域系统分析与旅游业发展的探讨

太湖三山岛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秀丽的.风光和人文景观而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经过实地考察采访,就三山岛旅游地域系统和旅游业对岛内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岛上旅游业合理开发进行了探讨.

作 者:张燕妮 单鹏飞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地理系,江苏,苏州,215009刊 名:铁道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UZHOU RAILWAY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19(3)分类号:F592.3关键词:三山岛 旅游地域系统 旅游业发展

临沭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对策分析 篇6

摘要: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打造“中国钻石之乡,沂蒙休闲乐园”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特色与重点,积极推进旅游业发展,不断加大行业管理力度,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同时,我县与周边一些县市的旅游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着如旅游资源整合不够、宣传不到位、旅游产业链短等问题。对如何加快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提出四点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旅游 发展情况 建议

一、全县旅游资源状况

我县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布局合理,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且颇具特色,富有内涵。临沭被誉为“中国钻石之乡”,举世闻名的常林钻石就出自这里;有关孔子、鬼谷子、秦始皇、安期生、尹喜、雍正皇帝等历史人物的传说流传广泛;“苍、马、草、冠、演”五峰簇拥,“苍山叠翠”位居古“琅玡八景”之冠;千年沭河古道,生态秀美,犹如一幅绝妙的江南水乡画卷,被誉为“北方小漓江”;沭河金滩栗海景区,树姿百态,造型奇特;形成于白垩纪地质恐龙时代的红石砾岩地质景观带,崖悬壁立,形态别致。滨海革命烈士陵园、新华社山东分社诞生地纪念园,一一五师指挥部旧址等,更是人们重温红色历史的重要纪念地。众多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厚重的红色历史纪念地,形成了丰富性、独特性、品位性都较为突出的综合性资源优势。

根据我县旅游资源的地域特色、区域联系以及在开发利用方向上的相似性等原则,其旅游资源呈“北山南水”、“东红西绿”的特

点,北部以苍马山风景旅游区为代表,南部以沭河古道为代表,东部以滨海红色革命历史文化为代表,西部以沭河森林公园为代表。另外,红石地质和温泉也是临沭旅游资源又一特色。县域内众多的山地景色、人文景观、农业生态休闲资源、奇特的地质公园、幽静宽阔的沭河古道等资源在县域范围内分布比较合理,且两两相对呼应,它们既自成体系,又有机结合,集中分布于苍马山脉和沭河流域,自然形成了苍马山和沭河两大生态旅游景观带,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和整合提供了良好基础,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我县地处鲁东南,依山傍水,位臵优越,交通便利。目前,临沭县大的交通框架已经形成,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百公里内有三大港口(日照、岚山、连云港)、三条铁路(沿海、陇海、兖石)、两个飞机场(连云港、临沂),京沪高速公路距县城只有35公里,327国道、225省道纵横交叉通过县城,已经开工建设的长深高速公路和即将建设的枣临岚高速公路交叉穿过境内,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硬化路、通客车、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自来水,为全面发挥资源优势和发展旅游业创了良好条件。

二、我县旅游开发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临沭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来抓。根据《中共临沭县委、临沭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县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确定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旅游业,全县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围绕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在“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观念的指导下,立足资源优势,围绕“山、水、石、史”的战略发展格局,坚持以苍马山风景旅游区和沭河古道景区开发为重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以带动我县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为保证景区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在《山东省临沭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县旅游部门邀请山东意匠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深圳天成园林设计有限公司、曲阜师范大学资源与规划学院、山东旅游规划设计院以及浙江国际旅游设计院分别编制《苍马山风景旅游区单体建筑设计方案》、《苍马山风景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沭河古道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滨海红色文化纪念园暨刘少奇同志在山东纪念馆和冠山仙境总体规划。这些规划的编制为我县景区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下一步冲击精品景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把旅游资源尽快变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优势、新亮点,临沭县委、县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于2007年10月与香港合众国际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开发协议。开发商计划投资10亿港币以上将其建设成集生态旅游、休闲娱乐、郊野度假、户外运动、商务会议等于一体的优秀旅游目的地和“生态旅游示范区”。目前,各项建设工作正有序进行,已完成总投资8100余万元,其中云溪谷景区已累计投资4000万元,欢乐谷完成投资3000万元,茶溪谷景区完成投资1100万元。滨海红色文化纪念园规划占地约108亩,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概算总投资5000万元,该项目现已奠基开工建设。

另外,朱仓乡投资700余万元,完成了玉圣园景点建设;白旄镇投资300余万元,完成了钟华山景区建设,以及金滩栗海景区道路、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石门镇投资180余万元,购臵8艘游艇,完成了基础设施修建;蛟龙镇投资50余万元,完成了新华社山东分社旧址主体工程建设;大兴镇的羽山旅游开发项目也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开发商的投入离不开县

里的引导和支持,县里在基础配套设施方面的投入,直接影响到投资商的信心和决心。为消除开发商的各种顾虑,县政府不遗余力地加大景区基础配套建设力度。针对苍马山景区项目,县政府在2007年投资1660万元完成环山路修建和绿化的基础上,又于今年在景区引导区投资360余万元在新修了宽52米,长1750米的九龙汇大道,即将进行路面硬化。下一步还将配合景区的开园,完成长深高速出口到景区公路的链接。积极加强县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主动对接景区与周边国道、省道的大交通体系,县里开通了县城到景区的公交线路。目前,正在积极协调临沂三区到景区的旅游专线。不久的将来,苍马山景区将实现在临沂整体交通体系中的融合。另外,着力加强软环境建设,营造高效透明、服务至上的亲商环境。根据“程序服从效率、规矩服从成果”的原则,设立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减少审批程序,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为开发商提供一站式和保姆式服务,不断提高办事效率,优化了服务环境,也坚定了开发商投资的信心。

(三)规范旅游市场,提高服务质量。我县在大力发展开发旅游业的同时,也在积极规范旅游市场,以提高我县旅游服务质量。主要举措:一是根据《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和《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和评定标准》的要求,积极申报国家AA级旅游景区和三星级旅游饭店。近年来,在苍马山景区、玉圣园景区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的基础上,新华社山东分社诞生地纪念园和钟华山景区也成功申报国家AA级旅游景区。沭河宾馆、桃源大酒店被授予三星级旅游饭店称号。二是规范发展旅行社,今年新注册成立旅行社1家(苍马旅行社),规范了国旅临沭部,配合市旅游局执法大队对县境内非法旅行社经营活动进行查处,共查处旅游投诉及违法案件11起,有效地净化了旅游市场。三是会同相关部门

开展旅游黄金周安全检查,实现了旅游“安全、有序、质量、效益”的四统一。

三、全县旅游业发展存在问题

我县旅游业有了一定发展,但与周边一些兄弟县市旅游业竞相发展的态势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已建成的玉圣园、钟华山景区、新华社山东分社诞生地纪念园等建设规模小且不系统;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标准规划的苍马山风景旅游区正在建设中,沭河森林公园、沭河古道、羽山温泉度假区、红石地质园等景区都处在原始的未开发状态,未形成区域性有影响力的旅游场所。二是旅游资源整合不够。各景区开发经营分散,点多面广,在开拓市场等方面单兵作战,互动性、互补性不强。三是我县缺乏一个旅游宣传总体策划,宣传的目标和主题不明确,宣传不到位,声势不够强劲,借助节庆、会展等大规模活动打造旅游品牌的力度也不够,同时日常宣传也不够,旅游导示牌、旅游宣传专栏、景区介绍手册等旅游宣传平台和载体缺乏。四是旅游产业链短,结构单一松散。旅游业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而我县旅游也的六要素均不能满足游客需求,旅游产业链条短,缺乏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服务行业带动力不强,且结构单

一、环节松散,未形成“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旅游经济模式。

四、加快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一)明确产业地位,提高思想认识。旅游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是第三产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第一,旅游产业最具发展活力。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从2000年到2020年旅游产业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3%的增长速度。第二,旅游产业最具拉动作用。旅游产业涉及面广,跨行业多,它的发展,必将带动交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商贸娱乐业等的发

展,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据有关资料统计,旅游业直接收入每增加1元,其他相关部门的收入增加4.3元;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会给其他部门带来5个就业机会。第三,旅游产业发展可持续性最强,开发潜力大。为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大旅游和旅游强县思想,努力在“十一五”期间把旅游产业培植成我县的后续支柱产业,使其尽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加大规模投入,提高旅游质量档次。我县旅游开发要上规模、上档次,必须创新经营模式、提高服务质量,仅仅靠我们自身力量是难以实现的,要借助外力,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是政府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要加强旅游线路、旅游公交车、景点配套设施的投入,改善旅游环境。二是加快现有项目建设。要加强协调,做好服务,加快建设进度,早日发挥效益。三是继续大力招商,引进大型企业,引进新的经营理念,在接待服务设施、游乐项目等方面加大投入,在经营模式上寻求突破,办出规模和档次,增强旅游发展竞争力。

(三)积极宣传,强势推介。一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唱、集中优势、整体出击”的宣传工作方针,把旅游宣传工作纳入我县对外宣传的重要内容,尽快制订《全县旅游宣传实施方案》,明确宣传目标和主体,瞄准客源市场搞好宣传,形成强有力的宣传攻势。二要精心包装一批高质量的旅游项目,积极组织参加各种省内外旅游交流会和巡回促销等活动,广泛开展对外宣传。三要邀请省内外记者、旅行社到临沭来观光,特别要借助有份量、有影响力的宣传媒体来提升宣传层次,并以各种有利条件吸引旅行社加盟临沭旅游圈。四要由旅游部门牵头,旅游景区(点)联手,精心策划、科学包装,制作一批反映临沭文化旅游特色的高质量的宣传品,如书籍、光盘、旅游导示牌等,并在车站、广场等人群密集处设立旅游宣传栏,在桃源宾馆、沭河宾馆等无偿提供《临沭旅游宣传手册》,在高速公路临沭出口处、临沭城区及交通道路上设立大型旅游宣传及旅游线路导示牌,进一步扩大宣传面。五要组织有关人员编写能充分体现景区内涵、适应游客需求的讲解词,实现旅游者的口碑效应。

(四)开发旅游商品,延长旅游产业链。一要围绕临沭的风土民俗系列、冠山道教文化系列、苍马山、沭河自然风光系列、滨海红色精典系列、及历史名人系列进行特色旅游商品开发,重点要开发柳编、绿茶、有纪念意义的红色旅游纪念品。二要通过举办全县旅游商品设计大赛,面向社会征集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高、精、特的旅游商品设计方案,并积极鼓励企业生产,也可鼓励有资质的农户采取“前店后坊”等方式生产。三要将旅游商品的销售纳入旅游圈。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游客途经的地方建立包括文化、娱乐、工艺品等在内的旅游超市,顺畅旅游商品销售渠道。四要重点扶持旅游商品产、供、销一体化的企业。在商业中心和各旅游景区(点)设立该公司连锁店或联营店,做到统一品牌、统一价格、统一服务规范,使游客放心地购物消费。

徐州旅游业发展分析 篇7

关键词:文化,城市名片,大旅游

徐州,古称彭城,已有6 000年灿烂文化,素称“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1]。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也是江苏省的第二大城市。徐州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旅游市场发展并不断成熟,徐州旅游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1 徐州市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1.1 区位优越,交通方便

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和京沪、霍连两大高速公路以及京杭运河穿境而过,无不反映出徐州“五省通衢”的重要角色。

1.2 两汉文化底蕴丰厚

拥有以“汉代三绝”为代表的两汉文化遗存,包括汉画像石、汉墓、两汉彩绘兵马俑等。

1.3 民俗、饮食旅游资源丰富

这些资源包括农民画、剪纸、面人、彩灯、泥玩具、糖人、木雕、石刻、纸扎、印花蓝布、草编柳编、皮革制品等民间艺术,武术之乡、象棋村、云龙山庙会、求雨、娶亲、二月二龙抬头等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习俗,汤圆、烙馍、龟打、窝头、花卷、菜合子、壮馍、羊方藏鱼、鱼汁羊肉等两汉特色小吃[2]。

2 徐州市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2.1 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多头管理

以云龙湖为例,涉及的处级管理单位有园林局、水利局、矿务局、体育局、文化局、环保局、市总工会、泉山区政府等单位。由于机制和体制的不顺,使旅游规划难以得到有效实施,制约了景点的开发与协调发展。

旅游开发资金投入与经营方面的弊端突出,如面对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定额拨款、自收自支等资金与经营问题,“等、靠、要”的思想较为严重,缺乏市场观念、创新意识及发展动力。

2.2 缺乏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拳头产品

尽管徐州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景区景点分布较为分散,景点规模相对较小,产品类型比较单一。一方面,体现在徐州旅游景点功能类型比较单一,多为纯观光型旅游景点,景区主要靠门票收入维持发展,旅游综合经济效益没有得到体现。另一方面,旅游产业链存在薄弱环节,“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中,“购”和“娱”一直是薄弱环节,规模效益难以形成。同时,一些景点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自身的对外宣传。

3 徐州市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对策

3.1 进行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大旅游

从资源角度讲就是加强内部协调和外部管理。徐州在三大产业(旅行社、饭店、交通)之间的关系方面存在着比例失调、发展脱节等问题,只有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结构调整,使其结构合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保证徐州旅游业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的提高,为吸引外地旅游者提供必需的后备条件。另外,要在徐州各景区的附属设施上下工夫,增加“游、购、娱”的消费,拉长产业链,发展大旅游,这不仅有助于扩大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可以吸引大量外地消费资金,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推动金融、贸易、商业、物流、邮电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产业化发展战略。

3.2 完善城市建设规划,保护自然生态景观,健全旅游观光功能

发展大旅游,在修订、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时,把发展旅游与城市建设、充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营造和谐的文化型生态景观等内容结合起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城市建设,特别是标志性建筑物的建设,如彭城广场,不仅要凸现旅游观光功能,而且要构筑旅游城市的风貌[3]。徐州的山水自然景观建设应最大可能保持文化的原始形态,不要开发成人造景点。生态旅游应促进生态保护,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应将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

3.3 加强文化产业建设,打造“文化名市”品牌

徐州是文化大市,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要以两汉文化遗迹为龙头,把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亮出来,串起来,运作起来。要全力保护尚存的,努力发掘现有的,多方式提示曾有的,让全城活起来。通过整体展示徐州的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发展文化旅游,引导高层次的消费,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3.4 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

3.4.1 做“活”两汉文化

众多两汉文化遗存都是古墓及其附属文物,都是“死”的东西,因为年代久远,在时代和文化的双重隔离下,现代游客多数只是把它作为观光性旅游产品,而隐藏在这些文物里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却难以被认识和欣赏。对两汉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关键是要做“活”这些“死”的文物古迹,充分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历史与现实对话。要演绎或“白化”两汉文化内容,通过影、视、听等途径将文物古迹全方位介绍给旅游者,增强文物古迹的旅游价值;要按照旅游的六大要素进行整体的设计和策划,以满足旅游者多方面的需要;应将两汉文化演绎成今天大多数游客都能欣赏的文化旅游产品,并通过导游将文物古迹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介绍给旅游者[4]。

3.4.2 做“大”军事旅游

战争文化是相当一部分游客对徐州的认识。徐州历史上经历过大小200余次的战争,尤其是近代战争,如抗日战争时期的台儿庄战役、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等,但其战场遗址比较零散。因此,需要在淮海战役纪念塔园林的基础上,把军事旅游做“大”,以充分发挥战争文化的优势,满足市场对军事旅游的需求。此外,还应加快开发九里山战场军事娱乐项目,策划碾庄现代战争娱乐科普园,发展集高科技性、娱乐性、知识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特种军事旅游产品。

3.4.3 做“实”彭祖文化旅游

彭祖文化是徐州具有特异性和垄断性的旅游资源,而且与中外旅游者的需求趋势相吻合。因此,要加快开发、利用彭祖文化旅游产品,策划彭祖文化主题公园,创建生态食品美食养生园。要利用彭祖文化中的两大主题——美食文化和气功养生保健文化来开发旅游产品,形成以“彭祖气功养生,保健益寿”为主题的彭祖文化主题园。

3.4.4 做“秀”山水文化

云龙湖风景区因“三面环山一面城”的特色景观和有关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徐州最重要的风景名胜区。所以,徐州必须做“秀”这里的山水文化,营造一流的旅游区。可将其策划为3个分区:滨湖公园区、水上世界区、山水观光休闲区,并提升云龙山的旅游文化内涵,将东坡文化遗迹点、东坡在徐州的历史传说等,通过遗迹载体和碑、牌、导游解说词等,与云龙湖山水有机结合,形成徐州的重要旅游区。

3.4.5 做“热”民俗文化

徐州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戏曲文化荟萃,有柳琴戏、梆子戏、徐州琴书、徐州大鼓等;农民画、剪纸、面人、彩灯、泥玩具、糖人、木雕、石刻、纸扎、印花蓝布、草编柳编、皮革制品等民间艺术风格独到。把较为冷落的徐州民俗文化做“热”,是徐州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方向之一。

3.5 加强行业内部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徐州市作为一个旅游中转站,每年都有较大的客流量,我们要努力把“过客”变为“游客”。即,必须在旅游服务质量和声誉上下工夫,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各个合作对象,激励他们组织更多的游客源到徐州来,从而使徐州成为一个真正的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潘宝明,朱平安.江苏旅游文化[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2]潘宝明,朱平安.江苏旅游文化[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3]蒋三庚.旅游策划[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陕西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篇8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陕西旅游业

一、陕西旅游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机遇

1.西部大开发为陕西乃至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条件。 首先,表现在党和国家高层决策层的战略部署上。无论在江总书记考察陕西,还是朱总理考察青海、宁夏时的重要讲话中,都明确指出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西部大开发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其次,中央出台的一些政策也将为陕西乃至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再次,陕西已下定决心,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千方百计做大旅游产业。继陕西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后,目前,十地市就如何发展本区域的旅游业做了全面部署,制定了相关措施,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这预示陕西旅游业的发展将有新的突破。

2.西部大开发将为陕西乃至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硬环境。首先,基础设施建设已列为西部大开发基础性工程,因而将获得数千亿的投资,所以,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将有新的突破。到2010年左右,铁路将形成“两纵六横两大樞纽”的网络布局。同时,全省地市所在地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旅游区全部实现高速公路连接,实现“主线公路高速化,地县公路二级化,县乡公路黑色化,乡村公路硬面化”。通讯网的综合通讯能力、技术水平也将得到新的提升,这就给陕西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交通通讯的支持。其次,西部大开发已将生态环境建设列为关键性工程。国家已经决定,要加大西部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力度,同时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以粮代娠、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由国家无偿向农民提供粮食和苗木,对陡坡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这些措施必将导致来陕的商务旅游会逐年增加。

二、陕西在西部大开发中面临的挑战

党中央做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后,西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陕西也不例外。西部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继续恶化。主要表现在:一是西北地区日益严重的的荒漠化和沙尘暴。二是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西南地区的泥石流和山体坍塌,以及因废水、废气、废弃物的排放而引起的水体污染和水资源的缺乏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黄河中游138个水土流失重点县中陕西省占了48个,陕西年输入黄河、长江的泥沙量占全国江河输沙总量的五分之一,大部分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城市和河流污染也相当突出。生产资料匮乏,大量的农业人口附着于贫瘠的土地上,还有许多地方缺少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如土地、水资源等。现有产业竞争乏力。长期以来,西部的国民经济偏重于农牧业、采掘、能源和原材料工业。由于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在国内外供求关系失衡下的过剩状况已由轻纺、家电等工业产品延伸到农产品的初级加工产品、能源、原材料的过剩,加之市场的竞争态势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西部的传统产业效益低下,缺乏竞争力。

三、陕西旅游业发展战略

1.建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发展观。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群体,它涉及景区、景点资源,也涉及交通、邮电、通讯、市政规划及商贸服务,陕西应以政府为主导,从宏观的角度整体规划,打破行业的限制、地域的限制,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联合发展、联合建设、联合经营的格局,树立起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观,从全局出发,突出特色,综合开发,打出陕西的名牌效应和市场热点,吸引更多的游客。

2.注重旅游环境保护及利用。旅游资源要开发,更要注意可持续性发展。要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注意规划,保护环境,不仅自然资源的开发需要注意环境保护,而且文化旅游资源也需要注意环境保护,特别是文物古迹资源,都是绝无仅有的,加强保护尤为重要。

3.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旅游形象的好坏,取决于旅游产品的质量,更重要的是行业管理、服务质量的优劣,对此,陕西还应下大功夫,加强宣传,加强管理,提高服务。从管理上,应注意各主管部门的协调,取缔各种没有文化内涵的人造景观,制止乱收费、乱拉客、乱宰客的现象;从服务上应从每一个环节重视起来,不仅是接客服务要提高质量,而且景区设施服务也应提高质量,特别是景区设施服务质量状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地的管理状态和文化积淀,陕西定位为文化旅游为主的省份,应在这方面重视起来。

4.注意旅游产品的综合开发。陕西旅游业要大发展,应注意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应以文物、古迹为主导,大力发展自然资源、开发生态资源,走综合开发的道路,一方面,突出陕西特色,保护开发文物古迹旅游资源,把已有的市场向纵深发展,配合文化旅游,增添一些参与性、娱乐性旅游项目,丰富旅游内容,即从内涵上挖潜。另一方面,应注意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开发,发展生态旅游、探险旅游及风景观赏旅游,特别是生态旅游目前是国际国内非常推崇的一种旅游,陕西应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创新开发,比如搞一些揭示大自然奥秘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专题活动。

上一篇:美丽的秋叶小学生作文下一篇:大班主题:我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