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精选8篇)

论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 篇1

广州市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一种历史性和现代性相承、开放性和多元性并举的岭南文化,并且以商都文化、港市文化、音乐艺术、花城文化、饮食文化、宗教艺术等为主题的民俗风情活动丰富多彩,极具旅游吸引力。而经过历史沉淀遗留下来的古文物与建筑无疑又是广州地区重要的人文财产。因此,广州的城市化建设与旅游发展应该重视古文物的保护,并以之吸引游客,形成广州独特的旅游商标,从而带动旅游业的兴旺,促进新型城市化的建设。

广州地区有着众多革命史迹等人文旅游景点。据统计,2005年末,广州市主要旅游景点共有86个,而古迹建筑类有37个。但是,珠三角是我国最发达的城市群地区之一,工业发达,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而广州是珠三角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人均耕地面积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州市的农业用地,除了担负着提供城市居民需要的农副产品生产、绿化、美化城市环境的功能外,还担负着提供城市建筑扩张用地和工业用地的功能,因此,用地矛盾十分突出。很多别具广州风情的文物建筑如骑楼,西关大屋都面临拆迁。一旦这些具有重大意义的建筑在广州消失,广州能吸引游客的元素就会缺失一大部分。失去了旅游业的带动,当地的收入水平无疑会严重下降,新型城市化的建设也会因此延缓。

旅游业是广州经济上收入丰厚的重要生产行业,随着社会需求与期待演变,文化遗产保护的工具和管理方法与日俱增,文化古迹的适用定义范畴,随之增阔延伸。基于重视文物维护,和致力地方文化的宣传推广等共识,广州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种文物保护人员协会组织。“十五”发展计划明确指出:广州市要围绕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亚太地区重要国际旅游城市”两大目标,加快传统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重点建设南湖国家旅度假区、白云山风景区、风景园林、生态农业观光、珠江水上游和文物古迹等一批精品工程。最近,广州市公布了第六批共64处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至此,广州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已达220处.可见,广州市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保护历史性建筑并将之作为带动旅游业元素的重要意义。

论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 篇2

河北承德市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和文物大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物保护价值,成为蜚声海外的重要旅游景点,吸引着国内外的众多游客。随着近几年国内旅游的快速发展,旅游已经成为承德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承德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将会对其旅游发展事业产生阻碍作用。因此如何协调好文物保护工作和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制约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文物保护和承德旅游发展的关系

(一)文物保护对承德旅游发展作用

自清朝出于政治因素将承德这一座原本并不出名的城市作为第二大政治中心之后,承德历经百年的发展,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积累了一大批历史遗迹。据统计承德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2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多达65处,为承德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大量文物古迹的密集展现大大满足了游客参观游览、求知探索的需求。丰富的清朝历史文化资源让人们在观览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满族文化的精致和神秘、藏传佛教的深厚精髓。

将文物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开发为旅游资源有三种渠道。第一种就是将文物保护单位开辟为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参观游览。例如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都是以这种形式存在的。另外一种就是通过将较小的或者可以移动的文物集中在一起成立博物馆或者展览馆,进行专门的陈列,这样可以更好的对文物进行分类并保护修缮。第三种形式是前两种形式的综合,以文物为依托组建旅游景点或者在旅游景区内建立文物展览区。不管何种形式都可以带动文物资源对旅游发展的作用,提高历史遗迹对游客的吸引力。

(二)旅游发展对文物保护的作用

承德旅游的发展从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首先政府等各机关团体为了提高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以旅游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必然会加大对文物古迹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将更好更完善的文物展现在游客面前。其次为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物古迹是不可再生的,并且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修复。而文物损坏必然会降低对游客的吸引力和游客的积极性。因此保护文物是旅游相关部门的重要工作。第三旅游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为保护历史遗迹提供资金。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文物保护修缮工作也是非常繁重的。尽管政府会每年划拨经费进行文物保护,然而对于众多的历史文物也只是杯水车薪。旅游景区完全可以在获取经济收益的同时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文物保护和修缮工作,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件有益的事情。第四游客通过游览古迹不仅能增长见识,提高文化内涵,还可以增强人们对文物的价值认识,加强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这样就可以带动这个社会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提高全民保护文物的意识。

(三)文物保护与承德旅游发展的矛盾

随着近几年来承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很多历史遗迹和历史景观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旅游景区的开发自然会修建一些基础设施,例如游客通道、商业摊点、厕所等都会一定程度上破坏历史古迹的景观。旅游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废气、废水、垃圾等,也会都会损坏历史遗迹周边环境。游客游览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噪音都会腐蚀历史古迹和文物。

因此如何更好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避免超负荷接待游客,给历史文物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从而导致文物老化、损坏,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始终是我们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课题。

三、对承德旅游发展的建议

旅游业发展与民俗文化传承保护 篇3

一、旅游业发展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一是旅游业是民俗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是展示与宣传民俗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当地政府和人民对民俗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意识,丰富了旅游资源,使旅游内容更加多样化。二是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带动民俗文化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旅游方式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旅游业与民俗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可以弘扬当地民俗文化,增强当地人民的文化自信。

(二)消极影响

一是旅游业的商品化和庸俗化使民俗传统文化面临挑战。二是外来文化会对当地传统文化带来负面影响。三是民俗传统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会受到干扰。

二,民俗文化的变迁对旅游业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一是旅游业和民俗传统文化的结合不仅使当地珍贵的民俗文化资源得到人们的重视和保护,还使得当地旅游资源更加丰富。安阳的民俗文化真实地表现出了当地鲜明的旅游特色,增强了旅游竞争力。二是民俗文化丰富了旅游业的内容和文化内涵,提升了旅游的层次,提高了旅游吸引力。三是民俗文化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更对当地经济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消极影响

一是由于部分当地居民文化保护意识薄弱,年轻一辈对民俗传统文化缺乏兴趣,使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承面临危机,对当地旅游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二是民俗文化商业化和庸俗化会严重干扰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甚至过度的旅游开发会导致民俗文化的遗失和灭绝。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方法。在本次研究过程中,笔者充分研读了崔凤军的砜景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乌丙安的《民俗学原理》、钟敬文的《民俗学概论》等书,这些书籍对研究都有很大帮助。

(二)调查法

调查法的主要特点是,以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针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方法。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向被调查者本人做调查,也可以向熟悉被调查者的人做调查。此次我们研究的对象不是具体的人或物,而是一种具体的现象,所以设计了一个问卷调查,了解人们对这一事物的看法。

(三)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本次研究以安阳为个案,通过研究安阳旅游业发展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状况,找出现代旅游业与民俗文化结合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为旅游业发展与民俗文化的结合找出一条可行之路。

四、调研过程

一是通过资料查找、网上文献查阅等方式找出有关“旅游业的发展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材料,对课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二是制订调研计划,确定行程,明确到安阳要进行调研的地点,比如殷墟博物馆、红旗渠风景区等地。三是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已经掌握的初步情况进行分析,然后设计问卷调查表,进一步了解民众对旅游业发展与民俗文化传承保护的看法。

五、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建议和措施

(一)加强政府主导,合理开发利用

一是防止过度开发导致民俗文化破坏严重,降低民俗文化吸引力;二是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使民俗文化发展出现商品化、庸俗化,扭曲其原始性;三是注重保护本地民俗文化,减少外来文化和现代理念的冲击。采取“政府主导十企业运作十社区居民监控”等管理模式,使民俗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二)培育地方特色,树立品牌文化

就地取材,依靠当地固有资源,统筹考虑当地的自然经济条件,以“人無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产品,培育地方特色,树立品牌文化。坚持民族特色,突出民族个性,在保持民俗文化原生态的基础上,树立特色品牌。突破传统民俗单纯的看表演、看古建筑等形式,整合地方资源,深入挖掘民俗特色,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三)采用合理的模式,开发民俗资源

一是集锦荟萃式。它是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其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各地的民俗文化,其缺点是在复制加工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内涵。

二是复古再现式。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如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也属此类。

三是原生自然式。它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为典型、交通也比较便利的村落对旅游者展开宣传,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村落的自然形态为旅游内容,如广东连南三排瑶寨,其优点是投资很少,让游客有真实感,能自然与当地居民交流,缺点是难以将旅游开发的利益公平分配给村民。

四是主题附会式。它指将民俗文化主题与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业设施结合起来,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苏州名园“网师”近期推出的“古典夜园”活动,游客可以领略苏州园林在夜景下的意境。

五是短期表现式。其一,出于民族民俗传统的节庆活动,如蒙古的“那达慕”大会等;其二,流动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动,如贵州组织民间表演队到国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等。

(四)加强文化保护,健全法规制度

建立旅游、公安、交通、工商、质监、安监、环保等部门联动执法机制,加强当地民俗文化旅游市场的治理整顿,切实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突出抓好旅游安全工作,建立旅游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加强旅游法制建设和法律政策研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五)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专业人才

目前,各地民俗旅游市场存在开发模式单一、雷同现象严重、规划不科学、经营模式滞后、服务质量低、服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其关键在于缺乏民俗旅游专业人才,因此,要切实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培养民俗旅游专业人才。

(六)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民俗旅游

地方政府要深入领会和创新执行国家各项旅游开发政策,主动探索与本地区相适应的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如建立民俗保护区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严格保护好地方民俗特色,切实增强地方文化的软实力。

总之,旅游是人们为了充实和提高自己、追求幸福生活的一种方式,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旅游业的发展应充分发挥当地民俗特色优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旅游业发展与民俗文化保护有机结合,实现两者的共同促进和发展。

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如何协调发展 篇4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地貌,水温,气候,生物四大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旅游资源与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就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保护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保护了旅游资源。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旅游业作为资源依附性很强的产业,比任何其他行业都更依赖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质量。如果旅游区的整体生态环境优美,就能有力地吸引游客前来观光赏景,促进并带动其他产业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又能够让人们体会到良好生态环境带来的种种美好感受,从而激发人类尽自己所能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愿望。同时,环境污染对旅游资源的危害巨大,破坏了珍贵的旅游资源。工业废气污染产生酸雨,致使大片原始森林枯死。也使一些古文物、古建筑这些珍贵的旅游资源受到难以挽回的破坏。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两者是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事业,给人类创造一个舒适优美的环境,也是环境保护的目的之一。旅游资源只有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才能使其发挥功能和效益。

二、在旅游资源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1、突出地方特色。各地旅游资源都有其不可复制的个性存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亮点”之处。开发旅游资源必须让属于自己独有的美景或者风俗文化展现在游客面前。

2、开发旅游资源,进行旅游设施的建设,要注意不破坏自然景观,不破坏原来环境的格调,让古老文明、现代文明和自然风景协调发展,注意保护历史文物古迹,不能因建设现代文明而毁掉了古老文明。

3、旅游资源开发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着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旅游业被虽然称为“无烟工业”,但同样会产生污染。现代旅游业中,景区内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固体垃圾是不容忽视的污染源。这些都是旅游业发展给环境造成的危害,必须制定法规和措施保护环境。

4.注意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发旅游资源要以“滚动开发、循序渐进的模式”,尽量小的投资开发更多的项目,以收到更大的经济效益,防止“杀鸡取卵”只顾经济效益而滥加开发,以致破坏自然环境。

(三)加强旅游资源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1、有效降低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负荷。目前,绝大部分旅游景点并不对游客的数量进行限制,每到旅游旺季,游客数量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而管理者对此又缺乏相应的应对措施,致使游人严重超过景区的生态负荷,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旅游承载力(即旅游生态环境容量)理论应用的迫切性十分突出。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将旅游旺季和旅游淡季的门票价格拉开一定的差距,适当调整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旅游景区内游客流量居高不下的状况,起到控制景区内的游客流量、降低景区的生态环境负荷的作用。

2、近年来,由于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而导致的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现代旅游业中排放的生活污水是不容忽视的污染源,所产生的废气和噪声成了居民的投诉热点。所以在追求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兼顾社会效益,而且,在很多时候更应该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只要我们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将近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结合起来,将局部效益和整体效益结合起来,注重协调发展,始终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就可以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与传统的旅游方式相比较,生态旅游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其核心是对旅游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生态旅游不能盲目地一哄而上,要以科学性、环保性为前提。发展生态旅游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旅游业的发展与风景名胜区的保护 篇5

旅游业的发展与风景名胜区的保护

风景名胜是国家的.一项特种资源.风景名胜区不同于旅游区,其发展应始终以保护为前提,而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不应处于对立面.只有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永久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才能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 者:柏杨 BAI Yang 作者单位: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安徽,合肥,230041刊 名: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BUSINESS COLLEGE OF VOCATIIONAL TECHNOLOGY年,卷(期):4(1)分类号:F590.3关键词:风景名胜区 旅游区 保护 发展

论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 篇6

论文题目: 旅游景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学 院: 人文学院 专 业: 旅游管理 年 级: 2010级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向富华

二○一三年六月十五日

旅游区经济管理

目 录

摘要„„„„„„„„„„„„„„„„„„„„„„„„„„„„„„„„1 绪论„„„„„„„„„„„„„„„„„„„„„„„„„„„„„„„„1

一、旅游景区自然生态环境概述„„„„„„„„„„„„„„„„„„„„2

二、保护景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1、有效保护景区生态环境,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2、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周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

三、旅游景区环境存在具体表现„„„„„„„„„„„„„„„„„„„„

31、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32、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

33、旅游资源被“绑架”开发„„„„„„„„„„„„„„„„„„„„3

四、景区生态环境遭破坏的原因„„„„„„„„„„„„„„„„„„„„

31、自然侵蚀„„„„„„„„„„„„„„„„„„„„„„„„„„„

32、不合理的开发„„„„„„„„„„„„„„„„„„„„„„„„„

43、景区经营管理中的缺失„„„„„„„„„„„„„„„„„„„„„

44、不文明的旅游行为„„„„„„„„„„„„„„„„„„„„„„„4

五、对策„„„„„„„„„„„„„„„„„„„„„„„„„„„„„„

41、控制旺季景区的游客量„„„„„„„„„„„„„„„„„„„„„

42、坚持避免走“前工业”时代老路„„„„„„„„„„„„„„„„„

43、以法律效力来维护文明旅游„„„„„„„„„„„„„„„„„„„

44、教育引导与管理„„„„„„„„„„„„„„„„„„„„„„„„

5(1)对游客的管理„„„„„„„„„„„„„„„„„„„„„„„5

(2)对当地居民的教育„„„„„„„„„„„„„„„„„„„„„5

(3)对旅游企业的管理„„„„„„„„„„„„„„„„„„„„„5

六、结语„„„„„„„„„„„„„„„„„„„„„„„„„„„„„„5 参考文献„„„„„„„„„„„„„„„„„„„„„„„„„„„„„„5

旅游区经济管理

旅游景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摘 要

近几十年来,旅游业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成为发展势头最强劲、创造价值最多、独立的复合型新兴产业。旅游业“火箭式”的推进速度,使“旅游热”成为了21世纪世界各国经济快速发展促成的结果。许多环境优美的旅游景区由于游客的大量涌入,加上其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给景区带来了交通拥堵,生活垃圾肆意丢弃等诸多问题,极大的削弱了景区生态环境的自我更新能力。旅游业主一味地追求短期效益,大兴土木耗巨资建设高架索道等人工设施,大大地降低了原有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所以,如何积极稳妥开发,达到既发展经济又改善生态、保护景区环境,促进景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责任。

关键词:旅游 生态环境保护 旅游资源 可持续发展

绪 论

旅游是通过旅行、游览达到休闲、见识、启迪、锻炼、学习的目的。旅游目的地是风景优美、生态环境质量极佳、具有可供旅行者达到上述目的的地方。旅游所具有的以上特点,决定了旅游景区与人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旅游景区的旅游环境,是一个景区能否吸引众多旅游者的关键性因素。有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体现该国家和地区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可以这样说,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景区旅游资源特色的存在是旅游景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旅游资源是有限的,旅游活动造成环境破坏和地方特色逐渐消失,实质上就是对旅游资源的消耗。景区发展必须保护好旅游资源,使其可持续发展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保护好生态环境,就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过来,又可促进旅游景区环境向好的方面转化,如此反复可以形成良性循环。旅游景区环境作为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经亿万年的自然和人类演

旅游区经济管理

区生态环境保护周到,就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旅游消费,可以推动当地土特产品市场、餐饮及住宿等服务行业发展,从而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尤其是在贫困地区和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可以有效减轻自然保护区的压力,缓解自然保护区和周边居民与当地政府的关系,从而保护环境和资源。

三、旅游景区环境存在具体表现

1、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旅游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包括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风景区,越来越多的受到建设性破坏,由于在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水土流失严重。更有一些建筑毁景障景,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以索道为例,我国有些古代名山上修建了现代索道。有的山相对高度不到百米,也修建索道。索道的建成,不仅破示了自然风景区的原貌,而且使游人大量集中于容量有限的山顶,导致景观和生态的破坏。

2、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有的旅游景区出于经济的目的,再加上缺乏规划和管理,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如旅店、餐馆等与景区环境不符的旅游服务设施。广大游客生态意识较差,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超过了旅游区的环境容量,旅游景区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3、旅游资源被“绑架”开发

许多地区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与规划,特别是对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而当地的社会发展又亟需此处的风景区为其带来经济效益,旅游资源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被“绑架”开发。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的破坏,生态环境恶化。

四、景区生态环境遭破坏的原因

1、自然侵蚀

自然状况下的寒暑变化、风吹雨淋及生物作用导致旅游景区环境形态和性质

旅游区经济管理

旅游景区环境的保护必须以立法来作为保障,只有将环境保护纳入法律条款,才能增强环境保护的力度,才能将环境保护落到实处。通过法律效力来维护文明旅游,就是给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管理者制定行为规范,违者必罚,罚者必实。

4、教育引导与管理

(1)对游客的管理

作为景区,可以通过各种生态活泼的方式教育引导游客,规范其行为,进一步培养游客尊重自然及乡土文化,爱护生态的消费方式和旅游方式。

(2)对当地居民的教育

当地居民参与旅游的根本目的就是获取利益,所以景区环境管理必须有效的和当地居民融为一体,让当地居民认识到景区环境和资源保护是维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他们也是其中重要的积极分子。

(3)对旅游企业的管理

旅游景区环境的好与坏,最大的受益者或者受害者就是旅游企业,所以旅游企业应将自然环境、社会生态环境以及经济生态环境保持平衡。

六、结语

景区的环境保护很重要,既要发展旅游经济,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做好景区保护工作是我们每一个旅游相关者的义务,不断转变观念,充分体现风景区环境保护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旅游发展与旅游资源保护的关系 篇7

一、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的辨证关系

1. 相互矛盾关系。

(1) 旅游的发展导致旅游资源的破坏。第一, 旅游资源的开发并非一个将非旅游资源的资源转变为旅游资源的过程, 而是一个将潜在旅游资源转变成现实旅游资源的过程, 这是一个利用与一定程度上改变事物原貌的过程, 同样, 盲目的、掠夺式的开发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更是对资源的严重破坏;第二, 旅游资源在成为旅游产品后, 受到严重破坏。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众多游客, 也造成对资源的破坏;第三、文化冲击破坏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会导致资源所在地居民观念意识的变化, 民俗风情的同化、庸俗化等都是旅游发展给旅游资源及其环境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破坏。 (2) 对资源的过度保护妨碍了旅游发展。因已有的开发造成的破坏, 问题严重, 社会上出现了为“防患于未然”严禁开发的理论片面强调保护, 从而忽视了对资源的开发。过量的保护而没有对资源的开发, 不能体现出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 旅游业也就得不到发展。

2.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关系。

(1) 旅游发展需要对资源保护的依赖。首先, 保护是开发和发展旅游的前提,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我国旅游资源丰富, 其中不少是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这些资源, 就目前的技术条件, 要很好地全部进行开发可能还存在一定难度。因此, 先进行保护是上策。其次, 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利用, 才能招徕游客, 也才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2) 资源保护需要借助旅游业的发展。一般地, 合理的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 或对资源加以整修而非令其“自生自灭”以延长其生命周期, 以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关于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的思考和建议

如何保护和良好利用旅游资源, 防止旅游资源的进一步恶化, 笔者有如下几点的思考和建议:

1. 转变资源的开发形式。

(1) 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发展旅游, 就应该从粗放型开发的误区走出来, 实现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一要打造精品, 突出特色。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 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 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 应在开发时寻找、发掘和利用有突出特色的旅游资源, 使旅游资源开发向规模化、精品化方向迈进, 培育旅游精品景区;二要丰富文化, 增添内涵。在不增加或基本不增加景点和景区外延的情况下, 以艺术、文学、民俗、建筑、宗教、政治等文化因素为内涵, 对原有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再开发。 (2) 简单化向生态化转变。一要科学开发, 即坚持生态旅游资源科学开发的原则和思路, 做好总体规划与区域规划;二要持续发展, 即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思路, 一是对景区进行功能分区, 坚决执行“区内游、区外住”的布局原则, 以达到有效控制和减轻污染的目的;二是加强旅游区 (点) 及周边生态环境建设, 如加速实施绿化工程, 提高植被覆盖率, 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 (草) 工程, 建立绿色天然屏障, 以改善生态大环境, 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2. 强化知识经济内涵。

知识经济, 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从内涵来看, 它是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 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 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 是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目前我国旅游开发的粗放型模式、资源保护手段落后、经营管理技术水平不高等状况, 都表明旅游业知识含量较低。因此, 强化知识经济是旅游发展和资源保护的新时代要求, 也是旅游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经之路。第一, 实行“科技兴旅”战略。“科技兴旅”就是实施科技手段, 增进技术的运用, 在旅游开发、保护、管理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减少开发过程中对资源造成的破坏。第二, 培养和引进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 以此达到人才和知识等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 实现知识经济民族化。就是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实现主客一同参与旅游发展与保护的管理。

3. 健全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律制度, 完善行政管理制度。

目前为止,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旅游资源保护同一般意义上的资源保护相比, 所涉及的面更广, 因素更复杂。因此, 有关立法部门应尽快制订和颁布有关法律、法规, 以便和已有的制度配套完善, 形成更具内在联系的法律制度体系。

中国旅游发展资源类型众多, 按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 旅游资源根据不同属性, 分别由建设部、文物局、林业局、环保局、国土资源部、旅游局等国务院主管部门管理, 因此需要这些部门综合协调, 相互配合。此外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 以保证充足的旅游资源保护经费。坚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积极实践, 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 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星 严江平:旅游资源与开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2 (2)

[2]林南枝 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7 (22)

[3]保继刚 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9)

[4]韩玉灵:旅游法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

[5]张建萍:旅游环境保护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4 (2)

论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 篇8

关键词:红色旅游;经济;互动;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B

一、红色旅游简介及其发展情况

红色旅游,由于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日渐成为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红色旅游最具权威性的定义是: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目前,红色旅游的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特别是2005年国家旅游局将该年定为“红色旅游年”大大推动了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2004年至今年上半年,红色旅游一直呈现高速增长状态。2004年,全国20个红色旅游景区旅游总收入为2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26%。2006年上半年,全国红色旅游重点景区发展势头良好,与上年同期相比,呈现大幅度增长趋势,旅游接待人次同比平均增长19.28%,旅游收入同比平均增长22.53%。红色旅游不仅给当地景区带来直接的经济收入,而且还带动当地建筑、商贸、交通、通讯、加工业和农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此外,红色旅游与其它旅游产品(绿色自然生态旅游、彩色民族文化旅游、古代文物遗迹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进行了深度整合开发,形成了叠加的吸引力和整体优势,提高了出游率,满足了游客多方面的需求,使得红色旅游得以可持续发展。

二、红色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综观历史,旅游业是一个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国家中必定要出现高速增长的产业,它在GDP中所占份额近年来一直呈现快速增长势头。目前全国已有24 个省(区、市)将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或优势产业。而红色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产业中的一支新秀,近几年来在旅游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显著。

如红色旅游开展较好的江西省,2004年其红色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1 350万人次,红色旅游的总收入达77亿元,分别占江西省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的32.7%和31.9%。 发展红色旅游不仅带动了整个旅游业的兴旺,而且还促进了老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红色旅游辐射的综合效应也已日益凸显。红色旅游激活了江西省第三产业的发展,使江西省农业和种植业逐步演变为外向型经济产业。如2003年以来,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已成为井冈山市的最大产业,2004年红色旅游业对当地财政的贡献率已超过35%。赣南的水果曾是“养在闺中人不识”,红色旅游兴起后,当地人真正认识到了赣南水果的市场价值,他们改良品种,发展绿色食品,如今赣南的脐橙、蜜桔、柚子等水果已远销海内外。

其它一些省市的红色旅游也出现了快速增长态势,如湖南省凭借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包装红色产品,促进景区景点所在地经济发展,使当地贫困人口数量下降。其中仅韶山伟人故里游一项,2004年度接待旅游人数171万人次,直接收入508万元,直接就业人数1 800人,间接就业人数达到23 000人,产生综合经济效益8 500万元。同时随着红色旅游景区一大批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交通条件得到改善,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整体形象大为提升。

综上所述,红色旅游产业与当地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是非常明显的,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红色旅游作为“增长极”推动了当地特别是革命老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法国发展经济学家佩鲁最早提出“增长极”理论,认为增长以不同的强度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磁场,具有技术的创新与扩散,资本的集中与输出,规模经济效益,凝聚经济效果四大作用。“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涓流效应”,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在内的各种创新活动和部分资金、劳动开始向四周地区扩散和输出,带动非“增长极”地区共同发展。因此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就必须有意识地发展和培育“增长极”。而作为“增长极”的产业则必须具有生产规模大,有很强的增长推动力并且与其他产业有广泛的关联等特点。这样当作为“增长极”的关键产业开始增长时,该产业所在区域的其他产业也开始增长。经济增长的动力将逐步渗透,最终波及整个地区。

此外,“增长极”将在两个方向作用于周围地区。一是“极化过程”,即增长极以其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和优越条件将周围区域的自然及社会经济潜力吸引过来,如矿产资源、原材料、劳动力、投资、地方工业或企业;二是扩散过程,即增长极对周围地区投资及其他经济技术支援,形成附属企业或子公司,为周围地区初级产品提供市场,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等。而在“增长极”发展演化的中后期,以“渗漏”(扩散)作用为主,在这阶段,给予多于吸取,区域发展水平将趋于均衡。

目前在各地迅速发展起来的红色旅游产业,既是自身增长极的形成过程,又是逐步开始发挥增长极作用的过程。虽然红色旅游一开始具有显著的政治色彩,其客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有组织的革命传统教育,在时间上也受到革命纪念日和政治活动的影响,但随着红色旅游由事业接待型向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旅游产业型的转变,红色旅游作为地区(主要是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增长极”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通过“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带动当地旅游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实现地区经济的均衡增长。红色旅游作为增长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1)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2)改造传统产业的辐射效应。

红色旅游“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以下三个明显特点:(1)人力资源聚集迅速,这是因为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2)主导产业迅速形成,红色旅游产业有很强的关联效应、乘数效应和竞争优势,呈现出发展快、竞争力强的特点。因此,对于那些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密集成片的地区,可以把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主打产品。而那些红色旅游资源相对零星、单一的地区,也可以结合当地的其它旅游资源开展红色生态旅游、红色农业休闲游、红色地质旅游、红色民俗旅游等复合型旅游形态,深化旅游产业链,满足游客的多重需求,从而使旅游这个主导产业能得以持续发展;(3)资金迅速聚集,旅游是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体系,同时也处于产业链的未端,因此旅游产业的快速增长会拉动整个产业链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不断吸引新的投资迅速围绕该产业聚集,形成资金集聚效应,投资的增长反过来又会促进产业本身的发展。

(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红色旅游的繁荣兴旺

伴随着红色旅游而繁荣的地方经济为更好地开展红色旅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济对红色旅游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改善了基础设施情况,方便了旅游活动的深入开展

由于自然历史的原因,大多数红色旅游区的经济比较落后,人民生活相对贫困。此外因为缺少资金的来源,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严重限制了该地区的远期发展。

在开展红色旅游以后,受其影响,旅游已经成为了该地区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该地区必然会吸引大量财力人力的注入,由此带来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新高潮,形成“一业兴而百业旺”的良好局面。伴随着相关设施的完善,旅游区条件的改善,它对旅游者的吸引度也就越大。从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旅游带动地区经济的良好发展,经济发展反过来促进旅游产业的进一步繁荣。

2.加大了对文物保护的力度,实现了文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旅游热已经遍布全国各地,旅游市场急速扩张,旅游人数大量增加。与这个有着巨大产出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家对文物资源的投入不足。每年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经费与实际需求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缺额。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文物单位不得不为自身的生存而在对文物的开发上采取“涸泽而渔”的方式。这种开发方式严重地损害了文物的价值和生命,如曲阜发生的“水洗三孔”事件和武当山遇真宫被完全烧毁事件,对文物价值造成了不可恢复的损害。

因为红色旅游近几年刚刚兴起,所以在这之前,旅游对文物的损害在红色旅游资源上表现尤为明显。但随着红色旅游的兴旺这种情况肯定将有所改变。红色旅游带来的经济增长会给自身的发展提供足够支持,从而实现红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避免因为经费的问题损坏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实现资源的保护开发和谐发展,做到在充分保护的条件下开发,在开发的基础上保护。

3.扩大了红色旅游的产业链,赋予了红色旅游长久的生命力

因为红色旅游教育和学习性的色彩比较浓厚,所以对普通群众的吸引性没有一般旅游项目那么大。一些著名的红色旅游纪念地只是孤零零的普通民宅、庭院,与其他旅游景点相距很远,而且较少有相应的纪念品可买,令旅游者难以尽兴。所以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旅游区的受众是有一定局限的。

红色旅游要想有持久的生命力就应该要千方百计扩展产业链,延长旅游者的游览时间,增加其消费内容和金额,而这一切都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后盾。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以红色旅游为主、其他旅游项目为辅,具备完整的吃、住、玩、游、购、娱这六大要素的旅游产业链,并以此来扩大自己的潜在顾客群。红色旅游只有多元化经营,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保证自身生命力的持久性。

总之,红色旅游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是红色旅游发展的基础,红色旅游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三、红色旅游产业与文物保护开发互动发展的研究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如何保护好文物,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然而,旅游活动的兴起和旅游业的发展,又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我国是一个文物大国,文物保护的任务非常艰巨,而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异常迅猛,因而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如何处理好旅游产业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文物古迹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是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探古求知是广大旅游者的共同心理,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反映人类发展历程的文物古迹给人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受,留给人的印象深刻,所以文物成为旅游资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物古迹比比皆是,这种决定了我国要重点开发以历史文化为主体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以观光型文化旅游为主,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构成旅游业的灵魂。因此,较之其他国家来说,文物对于我国旅游事业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文物古迹在旅游中所起的作用,在全国各地都有非常明显的表现。基于如此现实,应充分利用文物优势,以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旅游可促进文物保护

1.文物具有经久不衰的文化经济价值,对发展经济特别是旅游经济有着巨大带动作用。充分利用它,可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认识到文物古迹在旅游中的这一重要作用后,为了吸引旅游者,必然会注意保护文物,以便使其尽量完好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从而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

2.为了文物这项旅游资源的永久利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文物保护。文物是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样。文物被破坏后,必然降低文物所在旅游点的吸引力,影响其经济效益。为了使文物能永久保存下来,长期为旅游所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管辖范围内的文物保护。

3.发展旅游可以部分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既然文物古迹可为旅游区带来经济效益,那么,该旅游区就应该从经济收益中提出相当部分,用于区内的文物保护,这样,大批文物就可得到抢救和保护。

(三)发展旅游对文物保护有一定负作用

1.对旅游区进行开发,本身就是一种破坏行为。开发旅游区,就要在旅游区内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切都破坏了文物原有保存环境,直接威胁着文物的保护。

2.旅游业对环境的污染,使文物遭到破坏。车、船等交通工具排出大量的废气,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空气。旅游基础设施中排出的废水、废渣以及船舶泄出的油污等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水源。这些被严重污染的水和空气对文物古迹有着强烈的腐蚀作用。

3.游客对文物的破坏。众多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份,使文物古迹受到浸蚀,旅游者的踩踏、攀登、抚摸等行为可严重损坏文物,更有甚者,竟然用敲砸等手段盗取文物古迹的部件,此等野蛮行径,严重地危害着文物古迹的保护。

(四)探索文物保护与旅游事业发展的新模式

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加强保护,是应坚持的原则。关于文物保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模式问题,清华大学的程子建,钟笑寒在《文物保护与旅游产业化:不完全合同理论》中提出:旅游价值越大的文物反而越不适宜由企业经营,而适宜由事业单位经营,由于旅游开发会对文物有损坏,因此,越是容易在开发中破坏的文物旅游景点越适于事业单位经营,在国家的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应该继续对文物脆弱但开发价值高的文物景点采取事业体制。而对于损害程度低价值不高的文物景点,引入多种社会力量包括旅游企业从事开发和经营。事业单位经营和产业化改革倡导的企业经营各有其利弊。事业单位经营的问题是激励不足,而企业化的问题是,在盈利项目上激励过度,而在公益项目上激励不足。这样,应当针对文物资源的不同特点,在不同的旅游景点文物保护单位采用不同的模式进行开发。

文物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既可吸引游客,获得经济效益,又可通过旅游活动起到对人们的宣传、教育作用,弘扬传统文化,并可使文物本身得到一定的保护,这样,既保护了文物,发挥了文物的作用,又达到了发展旅游的目的,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可谓是相互促进的。

旅游的发展,对文物保护有一定的负作用,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但决不能因此而将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截然对立起来,任何极端的观点和行为都是极为有害的。忽视负作用,对文物只用不保,既不利于文物保护,又会损害旅游景观,从而降低经济效益。一味地夸大负作用,只保不用,既违背了保护文物的根本目的、又无视人民群众的普遍心理需求。正确的策略应是: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文物为旅游服务,边用边保,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尽量消除对文物保护的负面影响,使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的结合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Z].

[2] 谷玉芬.红色旅游与红色资源关系解析[J].商业经济.2006(3).

[3] 陈永志.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学术探索,2005(5).

[4] 梁峰.我国红色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开发策略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

[5] 李广春.红色旅游发展需求及其增长[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1).

[6] 杨荣彬.红色旅游中革命纪念馆发展模式探讨[J].南方文物,2005(4).

上一篇:银行营业部介绍下一篇:高三班主任毕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