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理与调适分析

2022-07-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学习心理与调适分析

中职生就业心理困惑分析与调适

摘 要:当下全国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中职生在就业过程中尤其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十分有必要关注中职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本人分析了中职生就业心理困惑产生的原因及表现,总结了对中职生进行就业心理调适的方法,力求消除他们的心理焦虑,减轻他们的就业压力,最终能够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社会竞争形势,顺利实现就业。

关键词:中职生 就业 心理困惑 调适

一、当下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状况

1.大学生就业状况

今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今年的大学生就业报告称全国高校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仅为35%,与往年相比明显下滑;而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也只有32%,从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当下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此种环境下,我们才会看到并理解为什么国家公务员考试最近几年那么热,是因为大家都想找一个平稳的工作,而并没有把工资高低放在首位。

2.中职生就业状况

最近几年来,中职生的就业率逐年升高,但是随着中职学校全面免学费政策及助学金政策的实施,中职学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一些学校还盲目开设市场需求热门的专业,从而导致部分专业的中职生供过于求,这又是让人忧心的一面,而且这种情况还在持续。

二、中职生就业心理困惑的具体表现

中职生由于年龄小、知识层次低,对社会、职业认识较少,依赖性强,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中职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困惑主要有以下几种:

1.急功近利

部分中职生对职业的期望值过高,但又不能脚踏实地的做事。他们巴不得一毕业就能进入好单位,并且有高工资。这种人在求职时对单位提各种条件,其结果只能是处处碰壁。

2.依赖心理

部分中职生离开学校走进社会后,没有应有的决策能力,在就业选择时唯父母长辈的意见或建议是从,不能独自做决断,依赖心理较强。

3.盲目从众

部分中职生没有主见,不充分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看人家往哪挤,自己就到哪里去。这种做法缺乏全盘考虑,有可能给自己的就业过程带来许多挫折,最终一事无成。

4.自卑心理

大部分中职生潜意识里自卑感较强,因为他们都是考不上普高,被迫选择中职学校的。因此在激烈的就业竞争过程中,认为自己既没有大学生的学历高,又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不敢和人竞争,以至于在求职过程中屡次受挫而产生一种自卑心理。

三、中职生就业心理困惑的成因分析

(一)造成中职生就业心理困惑的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中职生离开家庭到学校以后开始独自一个人生活,从这个时期开始受到社会的不良影响越来越多,这会导致中职生产生不健康的就业心理。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不良风气和社会不良信息。

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改革开放引起社会的巨大变革和进步,但也让一些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行为和思想传播到国内。对即将毕业的中职生来说,社会上各种不公现象会加重心理的不平感和不安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正常的人际交往,也会加重他们就业的心理压力。

2.社会不良信息的误导

现在各种传播媒体包括网络、电视、广播、书籍、报刊杂志等充斥在我们生活的左右。但是这些传播媒体也会夹杂许多不良信息,如实习与就业同步,使学生未出社会,先做社会人的实践型人才。

2.2工学交替。即高职院校将企业教学纳入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课程体系的建立,学生完成一个阶段的专业理论课学习后,到合作企业完成一定课时量的生产实训。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并派专业人员承担和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学生到企业或企业提供的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如此交替进行,整个工学交替的实训作为一门课程记入学分。此模式有利于学生深入企业体验生活,了解工作流程,提高团队合作意识。为将企业文化真真正正与专业知识相融合,高校各专业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为学生争取到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时期的实训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认知自己专业知识的习得情况,促使其在返回专业知识学习时,具有热情、目的性以及实操性。[JP]

2.3开展引智活动,利用企业文化活跃校园文化。聘请相关企业专家到高校做专业指导甚至担任兼职教师;组织专业教师和学生到企业参观,了解企业最新的人才需求和工作方向,学有所成带回课堂,融入到专业知识的授课当中等。开展校企合作式的引智活动实现了社会效益,省时、省力、省经费,并且在效果上事半功倍。通过此模式,可以借鉴和吸收当代社会,甚至是世界的最新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直接作用到学生身上。这种模式,实现技术和管理的跨越式进步,使学生不与社会的进步以及世界潮流脱轨,时刻在吸纳最先进的知识,并应用到实践当中去,摸索创造出新技能,大大推动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

3.校园环境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校园环境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生长在高校环境中的一种独特文化,是高校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师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精神状态上,具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是维系、凝聚和塑造学校师生力量,培养良好校风的精神动力之源。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企业文化跟校园文化如出一辙,最大区别则是企业文化具有独特的经济效益社会性。若想更好地突破校企合作模式,促进校企合作进程上台阶有特色,就必须考虑如何将校园环境中这种单纯的文化与具有经济效益性的企业文化相融合。只有文化与文化的相互对接,相互碰撞,相互吸收,才能做到校企合二为一,共同培育应用型、实践型人才。

3.1实现校企文化相融合,企业必须请进来

校园中的环境文化设计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专业知识的汲取以及社会环境的了解有着潜移默化地影响,优良的氛围使学生在思想品德上受到熏陶。为促使学生更好的就业,学校学生组织应积极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开展各种专业知识与企业模式相结合的活动,包括学术讲座和专业竞赛活动;利用课堂教学、影视、网络等传媒手段,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时事动态、东西方文化与人文科技等;各系部紧密结合专业、行业特色开展活动,在活动中融入企业文化中的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竞争意识等内容;在活动过程中,最应该展现企业文化理念、发展过程、员工行为准则、形象等事迹。为做好宣传,须采用横幅、宣传单、报刊等方式对企业文化进行扩散,使学生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力量所在,共同认识到作为未来的企业员工应崇尚什么、弘扬什么、敬业什么,为今后职业生涯的顺利开展,设置目标导向和动力源泉。

3.2实现校企文化相融合,师生必须走出去

高职院校在探究“订单式”培养班以及工学结合等校企合作模式的同时,要注重将师生“送出去”。组织师生走出去,到企业参观,了解企业工作模式、岗位群工种、住宿条件等,使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对自身责任和使命有更直观的认识。若条件允许,让企业负责人现身说法,将企业选择人才的标准,对待人才的态度,给予人才的待遇以及提供人才发展空间等一系列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信息传导给学生,激励学生学做人、学做事、学知识技能的积极性和上进心,专业教师感受了企业文化的熏陶后,有助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元素,进行有针对性启蒙引导。“请进来”与“走出去”做法成熟之后,无疑对校企都是有促进作用。

3.3 实现校企文化相融合,需构建新型文化

高职院校在积极探索校园文化方向的同时,应将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与企业职工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利用学校这个资源充裕的舞台,采用“请进来”或“走出去”的方式,承办企业部分活动。无论是将企业活动请到学校开展,还是学生下到企业去与其开展活动,都是一个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社会实践中,体验企业真实模式的不错方法。

4.构建校中企长效机制——校友平台

校企合作的构建应当有一个宏观的、整体的构架,需要长远的考虑、精细的打算、详尽的计划,细水长流才是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可持续性的。而在校企合作领域,笔者认为最具长效机制的建设当选校友平台。用事实、用例子、用数据说明最具说服力,何况是出自本校的资源。校友,在学生心里永远是最贴近自身的样板。“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江海”, 利用和整合好这个资源,发动校友人脉,是壮大、深远校企合作大计,促进教育链、人才联合产业链的有效衔接。首先,建立校友会平台,将活跃于各行业的校友联合起来,可共同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紧系各专业,开拓创新,打造特色。其次,成立校友会,有一个固定的校友合作圈。由于母校情谊的存在,他们可为本校学生提供了不同的职位,这无疑可促进学校就业率;同时,学院可在此平台上寻求各式各样的校企合作机会。再次,校友会成立之后,可建立完善校友QQ群、校友微博、校友微信群、校友论坛、校友展等现代通讯方式,让在校学生能第一时间与自己所心仪行业的师兄师姐联系,充分了解行业需求,增强自己内涵。最后,定时组织校友回校,结合相关企业的历史、甚至是本人创业的历程让在校学生能借鉴和吸纳企业精神文化,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校友平台能为校企合作提供丰富的、延绵不断的资源;激励在校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锻炼专业技能,毕业做一个出色的社会人员,加入校友会为母校和社会做贡献。构建校友会,是一种良性循环,能实现学校与校友共赢未来。

5.结语

当今社会经济文化迅猛发展,要求高校毕业生具有较高的适应能力、实操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能力。为使高校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的要求,可抓紧落实订单式培养班、引进企业部门、传播企业精神文化及构建校友会长效机制,并且不断加强与企业构建协同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推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将学生作为主体,从思想上、行动上、内心上转变其观念,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实践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义山,薛元惠.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提高学生技能水平[J].改革创新, 2012,(11).

[2] 王力. 校企合作新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对策思考 [J].时代教育, 2012,(038).

[3] 欧阳序华. 浅谈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4] 韦华伟.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联系[J].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5,(06).

[5] 杨建,仲昭慧. 校企合作视野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 [J]. 教育学术月刊, 2011,(11).

[6] 刘彩琴,刘兴. 高等职业教育 “共融共赢”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J].教育与职业, 2012,(11).

[7] 卫冬妹. 三角双赢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9,(0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课题“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对策与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刘苗苗

第2篇: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调适

摘 要: 本文对高职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出现出的各种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调适方法,帮助高职大学生正确对待就业,把握就业机遇,排除心理障碍,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关键词: 高职大学生 就业心理 调适

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以及转型期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高职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挑战。即将走上社会的高职大学生们是一个特殊群体,正经历从学生身份向社会人转化的重要阶段,由于受到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独立生活能力不强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在就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导致一些心理矛盾和心理问题的产生。

我在推荐高职大学生就业工作经验总结基础上,分析高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介绍常用的心理调适方法,引导他们走出就业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

在就业过程中,高职大学生心理矛盾的扭结和沉积,往往会导致产生一些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

(一)常见的心理误区。

1.互相攀比,缺乏主见。

高职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评判自己的价值能否得到承认的常见办法是互相攀比,比周围的同学哪个选择了知名度高、效益好、岗位好的单位。他们在心理上总是感到:“我不能不如人。”互相攀比,互相嫉妒,有些高职大学生在和用人单位洽谈时,首先问及的是该单位效益怎样,福利如何?他们的观点是:“管它专业对口与否,挣钱是第一。”“先挣钱,后搞专业。”就业标准趋向功利化。部分高职生缺乏主见、见异思迁、反复无常,结果,不从实际出发,错过了很多良好的就业机会。

2.孤芳自赏,虚荣侥幸。

部分高职大学生自认为在校经过几年学习与锻炼,任何问题在他们手中都会迎刃而解。为了被用人单位选中,他们在推荐时有意抬高自己,虚荣心极强。另外他们认为,面试的时间很短,招聘人员不可能认真考察,只要充分表现自己,管它什么真本事不真本事,能签约就是真本事。

3.急功近利,忽视专业发展规律。

在就业过程中,一些企业往往以专业的名称招聘人员,从而导致部分高职大学生产生误区。部分高职大学生没有从专业发展的规律出发,对自己的专业前景不了解,对社会的需求不了解,对国家的政策不了解,对自己的专业缺乏信心。例如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的一些学生,只想到电厂工作,而不选择与专业相符的糖厂、水泥厂等有发展潜力的单位,导致错过就业的良机。

4.贪图享乐,取近舍远。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桥梁式”高级技术人员。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就是体现高职人才的应用性特点,但是一些高职大学生就业时期望值过高,将薪金待遇放在首要地位,不愿意做一线的工作,不愿意承担艰苦的工作。另外,有些高职大学生对于就业非常务实,就是为了离家近或者为了情侣而一味地追求留在南宁工作,这类同学往往会失去很多就业机会。

(二)常见的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指一切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或倾向,它是由心理压力和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使人失去应有的心理平衡的结果。高职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多属适应过程中的轻度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自卑。

自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不满、鄙视等否定的情感,是对个体的得失、荣辱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体验。具体表现为不喜欢自己、讨厌自己的缺点,常常抱怨和责备自己,希望自己变成另外一种人。当这种自卑心理严重时就可能发展为自暴自弃,甚至失去生活乐趣。

自卑是由于受到暂时性挫折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障碍。高职大学生在就业前,往往踌躇满志,跃跃欲试,很想一显身手,而一旦受到挫折后,有时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信心大大减弱,对自己全盘否定,感到一种空前的失败和愧疚,从此自己看不起自己,自惭形秽,总是过低估价自己,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在就业中,往往缺乏自信心和勇气,不敢面对竞争。这在性格内向或身体存在缺陷的同学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

2.焦虑。

就业焦虑是指高职大学生在落实工作单位之前表现出来的焦虑不安。个体对多种生活环境的担忧或对现实危险性的错误认识直接导致焦虑。美国心理学家贝克的研究表明,焦虑水平与对结果的不现实期望和幻想有关,所期望和幻想的结果越严重,焦虑水平就越高。高职大学生若个人自我定位不当,面对就业时就会遭受挫折感,精神就会处于一种焦虑状态;有的毕业生认为社会是复杂多变的,进入社会后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而这些人际关系是他们在大学生活中少有接触的,他们既希望尽快走上社会,谋求到理想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有一种就业恐惧感,特别是一些高职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高职大学生的这种过度或持久的焦虑体验,会形成就业焦虑心理,严重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就业。

3.急躁。

在单位的名单未最终确定以前,高职大学生普遍都有急躁心理。他们恨时间过得太慢,怨用人单位优柔寡断;他们希望能在面试桌前就一锤定音,希望无须经过周折就能如愿以偿。急躁心理还反映在选择单位上,在对用人单位信息掌握较少或者不完全了解用人单位的工作性质时,就匆匆面试签约。一旦发现未能如愿,后悔莫及。尤其是看到多数同学已经落实单位自己还未落实单位的一些学生,心理更为急躁。

4.怯懦。

怯懦在毕业生面试中表现尤为明显,面试前,如临大敌、紧张不安、手忙脚乱,大有“丑媳妇见公婆”之态;在面试中,面红耳赤、语无伦次、支支吾吾、手足无措,辛辛苦苦准备的“台词”、“腹稿”一急之下,都抛到九霄云外,忘得一干二净;有的谨小慎微,生怕说错一句话,以致缩手缩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5.孤傲。

一部分同学对自己估价过高,自认为高人一等,非常傲气;或认为自己已学习了很多的知识,各方面条件也不错,不会没有好的归宿,单位录用自己是其荣幸;或认为单位工作太落后,英雄无用武之地。在就业中,这些高职大学生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看不上这个单位,瞧不起那种职业。一旦有了这种心理,就容易脱离实际,使自己的就业目标和现实产生很大的反差。

二、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适

职业的选择是对机遇的一种把握,错过机遇,将会与成功失之交臂,而良好的就业心理状态则是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把握机遇的关键。高职大学生应该有针对性地作出合理的心理调适,以便全面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对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障碍。

(一)了解就业政策,澄清模糊认识。

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了解就业政策,澄清模糊认识,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勇敢地迎接挑战,在就业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高职大学生在求职前必须从宏观上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了解国家在本专业发展的方向,了解正在实施中的改革措施及存在的问题。从微观上要了解自己专业就业的基本情况和改革趋势,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规律,同时还应尽可能地了解有关自己的政策和法规。了解的目的不是研究、评判,而是为了接纳、适应。不是凭理想按图索骥,而是社会选择,优胜劣汰。要勇敢地投入社会,了解社会,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需要。

(二)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自己。

面对就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高职大学生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应当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是什么,自己的性格气质特点是什么,自己最适合干什么工作,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等等。只有在正确进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才能克服自卑等的心理,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其次要通过他人的评价和态度来认识自己,看看别人是怎样评价自己的,明确自己的个性特点,找出自己适合的职业方向,从而减少就业的盲目性,避免承受不必要的心理挫折。

(三)正确处理好自我实现与社会的关系。

正确地选择职业,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高职大学生在就业时,要认真考虑所学的专业和方向,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情况,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气质特点、家庭情况等确定职业期望值。正确的职业理想必须建立在符合现实、符合社会发展和社会需要、符合个人发展的基础上。职业的选择应立足社会的需要,不能把个人的经济收入、名利地位放在首要位置,而应当充分考虑到职业的社会价值及其对社会的贡献。高职大学生不要把就业期望值定得太高,使自己的理想更加切合实际,克服攀比心理,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从而求得理想的工作。

(四)确定合理的就业标准和就业目标。

一个人的就业目标应和本人具备的实力相当或接近,所谓合理的就业目标,就是指选择的职业既符合个人的特点,又符合社会需要,体现人职合理的匹配,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发挥个人优势,多为社会作贡献的就业目标。今天高职大学生合理的就业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就业的主要目标。对于一个特定专业的高职生,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最大的可能是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因此高职大学生应把能充分运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职业作为自己就业的主要目标,这既符合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又能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发挥专业特长。二是就业的次要目标。这是由社会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相应地对人才的需求随之变化所决定的。高职生这就要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自学等途径,学习有关知识,培养能力,确定与自己兴趣、爱好相一致的就业目标。要确定合理就业目标,就要求高职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避免理想主义,优化自己就业的心理坐标。

总之,高职大学生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顺利地度过就业阶段,就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有效地消除心理障碍,走出就业误区,这样才能在择业的重要关头,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尹小玲,孙凡.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调适.现代企业教育,2009,(24).

[2]郝晓琴.高职毕业生择业心态分析及解决对策.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

[3]章顺来.王桂芳.高职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5,(1).

[4]姜楠,陈彬.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6).

作者:陆静静

第3篇:对优等生心理障碍的分析与调适

中学教育往往特别强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同时一段时期内也提出了加强学困生的转化。于是,对优等生的教育近乎于只限于知识教育,对于其心理方面的了解并帮助其调节是一个盲区。这对于优等生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也会影响到整个教育质量和效果。因而,对优等生心理障碍的重视和加强教育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造成对优等生心理问题的忽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优等生在平时表现的听话、好学、不惹事,在老师的心目中他们永远是好学生,不用操心。所以一定程度上,教师只顾抓对学困生和中等生的教育和管理,而放弃了对优等生的教育和管理。但实际上,调查显示近半数的优等生心理不健康,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也不能正视自己的荣誉,患有“心理综合症”,存在心理障碍。

一、优等生的心理障碍分析

优等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完美。追求完美是优等生“心理综合症”的最重要的表现。这样追求完美的倾向一方面表现在对自己的期望过高,过分要求自己,处处争强好胜,在行动上过分注重细节而显得刻板教条,有时候稍微做得不够完美,不符合自己的心愿、理想便惴惴不安,严重的甚至出现强迫症症状;另一方面追求完美的倾向还表现在对任何环境的过高期望,从而导致对生活的不满和人际关系的紧张,与周围人相处困难。

2.虚荣心理。由于优等生在班集体中是同学们崇拜的对象,在集体中始终处于班干部的地位,经常受到老师的信任、偏爱。在家里是宝贝,父母有时有意无意在公共场合夸耀自己的孩子,再加上孩子的身心尚未发育成熟,不能正确对待,故盲目自信,沾沾自喜。在这种优越的环境中,助长了优等生自命不凡的心态,过高的抱负而产生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以致产生了消极的虚荣的心态。

3.崇尚分数名词。由于优等生天资好、较聪明、不求别人。因此在处理问题时坚决果断,争强好胜。他们平时的考试成绩排列的名次,成为他们判断成功的唯一标准。导致优等生成为应试教育的俘虏,从而对待偶然发生的挫折与失败,他们的承受能力反而更脆弱。

4.兴趣爱好狭窄、不合群。优等生总是把关注的目光全部投向考试项目,对考试以外的一切活动漠不关心,群体活动很少,孤家寡人,天马行空,独来独往。

5.悲观失望心理。优等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在认知方式上容易看到事物的消极面。同时也不能一分为二地用辩证法的观点去分析解决问题。一旦受挫就会全盘否定,对前途失去信心,不能正確对待。

二、对优等生心理障碍的调适

面对中学中优等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笔者认为具体工作中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1.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视,上好心理健康课,使学生永远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

2.学校应设置心理咨询室,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调适。

3.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教育他们不怕困难,发扬吃苦精神,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在困难中生存的勇气和能力。

4.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优等生积极参与,加强交流,促进理解、沟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5.教育广大青少年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树立正确人生观,放眼世界,对未来充满希望,培养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勇气,提高明辨“是非”、“美丑”、“好坏”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淡化急功近利意识,强化整体素质,提高对优等生的培养。

7.广大中学教师要转变观念,用新型的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广泛交流,介绍学习方法,探讨人生真谛,传递各种新信息,把优等生的学习视野扩大到更广的领域。

作者单位:河北省鹿泉市获鹿镇中学

作者:王建忠

第4篇: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一、 不对。因为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健康。

二、

1、人都有一种自我维护的意识,在形成自我评价之后,就会特别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如果知道了或听到了别人不好的言语和态度,人会感到自我的评价系统受到了威胁,就会去主动去对抗和理论或者是远离这些令他不舒服的人,或者是想办法让这些人的行为和态度和自己割裂。这种情况下如果是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他会趁此来反思自己,而进行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进而进行自我实现、自我发展。

2、会影响到正常的人际交往,而且会严重影响到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及评估能力。这种心理会不仅会伤害自己,还会伤害同事。

3、学会和同事交流,和同事交流的关键,是跳舞的精髓:大大方方、轻轻松松、并且不要妄图独掌局面。

三、

1、(1)对经济收入低的自卑感。教师不仅工资收入低,而且实物获得少。清贫乃至寒酸几乎成了形容教师物质生活的专用语。教师们为不能过上和他人一样富裕潇洒的生活而苦恼。(2)对地位低的自卑感。时下社会上真正能瞧得起教师的人不多。在一些人眼里,老师在政治上与社会上被看成是无能者。而且由于整天和孩子们在一起,老师在一些人眼里又被看成孤陋寡闻,不通人情世故。值得深思的是,目前我国学校内部教师与管理服务人员地位的倒挂,更使许多教师难以忍受,以至于不少优秀教师宁愿在学校里去干会计、保管、事务或某一科室的干事。(3)对工作苦的自卑感。教师工作之苦,可谓世间之最,表现在① 劳动时间长,思想负担重;② 复杂。世间万物之中人的灵魂最复杂,世间万事之中恐怕没有比塑人的灵魂更复杂的了;③ 周期长,见效慢。教师必须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其劳动的成效;④ 活动范围小,局限于四堵墙内,且对象又是孩子,因而对外部精彩多变的世界了解不够,自然难以适应。(4)对社交技能差的自卑感。由于工作的限制,教师的社交技能不仅差,而且正统背时,加之心理上的自卑,很难适应时下的社交场合,这往往使一些教师退缩,封闭,不愿与人交往。(5)对双重人格的自卑感。人们认为教师是为人师表的人,是“人之楷模”,是君子。教师在师范学校受训时也是这样被教诲的,因此他自己也这样认为,他应该是君子。社会上一般人对教师寄予的期望都很高,在普通人身上不当回事的事(如说粗话),教师一旦做了则会受到非难。只要如此一味地把教师理想化,或是以理想的眼光看待教师,那么教师就绝不能在学生面前、在公共场合暴露缺点,这是难以办到的。这样,教师无可奈何,势必只能充当伪善者。这就必须陷于双重人格的苦恼之中。

2、(1)突出自己。挑前面的位子坐坐在前面能建立信心。因为敢为人先,敢上人前,敢于将自己置于众目睽睽之下,就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久之,这种行为就成了习惯,自卑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变为自信。(2)睁大眼睛。正视别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一个人的眼神可以折射出性格,透露出情感,传递出微妙的信息。正视别人等于告诉对方:“我是诚实的,光明正大的;我非常尊重非常尊重你,喜欢你。”因此,正视别人,是积极心态的反映,是自信的象征,更是个人魅力的展示。(3)果昂首挺胸快步行走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行走的姿势、步伐与其心理状态有一定关系。懒散的姿势、缓慢的步伐是情绪低落的表现,是对自己、对工作以及对别人不愉快感受的反映。倘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身体的动作是心灵活动的结。步伐轻快敏捷,身姿昂首挺胸,会给人带来明朗的心境,会使自卑逃遁,自信滋生。

(4)练习在公众场合当众发言每次的沉默寡言,都是又中了一次缺乏信心的毒素,他会愈来愈丧失自信。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如果尽量发言,就会增加信心。(5)学会微笑大部分人都知道笑能给人自信,它是医治信心不足的良药。(6)认知法就是通过全面、客观的认识,辩证地看待别人和自己。

四、

1、(1) 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压力是影响教师亚健康的最直接原因.工作量普遍很大; 工作时间普遍很长; 学生品德教育的压力愈加凸显.(2) 心理压力增大是造成教师亚健康的一个重要原因. 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望.来自学生家长的直接压力; 缺乏缓解心理压力的有效渠道。(3) 学校管理和评价体制的压力对教师亚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大.(4) 教师的职业特点和环境因素也是影响教师健康的重要原因.(5) 教师自身健康意识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教师亚健康的主要原因 .

2、(1)树立“健康第一”思想,积极进行自我保健 。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要靠自我保健来解决。提高认识,加强健康观念,进一步强化“健康第一”的思想。要各学校的教师卫生保健目标真正把提高教师健康水平工作落在实处,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要主动学习、掌握一些健康知识。自己了解自己身体的特点(如家庭病

史、体质特点、过敏性、抗药性以及血型体貌特征),以便更好地预防疾病,对症治疗; 加强教师健康意识,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膳食结构;要加强自我锻炼。特别是坚持做操,持之以恒,就会收到效果; 定期检查身体,做到有病早发现,早防治。(2)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善于在工作中寻找快乐. 教师应该是在快乐地教着。教师是一个充满欢乐阳光的职业,自己为师的境界需要提升,要善于从本职工作中获得乐趣; 教师工作快乐需要一种心态。只要我们教师保持快乐的心态,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就会变得多姿多彩,轻松惬意。尽管我们小学教师工作是辛苦的、单调的、繁琐的,尽管我们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不如意的事,但是我们都应保持乐观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对待教育; 我们教师工作快乐需要挖掘。也许,我们教师职业目前还不是我们自己理想中的工作,但我们应转变观念,心甘情愿地去做,凭借对工作的热爱去发掘每个人内心蕴藏的活力、热情和乐趣。

五、

1、鳗鱼效应。

2、鲶鱼效应说明,漠视危机就会失去生机。人,只有时刻具有危机意识,才能激发活力,不断创新。安而忘危,就会放松警惕,懈怠斗志。

鲶鱼效应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生存意识,奋发进取,一往无前。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

鲶鱼效应告诉我们,社会要营造成熟的人才流动环境。人才不流动,单位就会如一潭死水。因此,引进人才才能永保活力。

鲶鱼效应告诉我们,危机,更蕴含着机遇。单位要创造良好的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用武之地。

3、 在班级管理中,恰当地运用“鲶鱼效应”,可有效地激活班级竞争机制,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创设一种“比、学、赶、超”的竞争氛围,从而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益。

(1)实施班干部竞选制,由于要竞选成功,你就必须比其他同学游得更快,使自己率先成为一条“鲶鱼”。由于还面临着新一轮的竞争,新的“鲶鱼”还将不断涌现,因此,虽然自己已经成为了“鲶鱼”,游的速度却不能有丝毫的放慢。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竞争机制。实施班干部竞选制,班主任必须适时地加以引导,从而保证机制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2)挖掘学生闪光点,表扬鼓励,树立榜样,不断制造各方面的“鲶鱼”。

罗丹曾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学生,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学生不是没有闪光点,而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还不具备发现学生闪光点的眼睛。因此,班主任必须炼就一双火眼金睛,于平凡处见神奇,于各方面见长处。(3)在活动中创新,以创新求发展,制造班集体大“鲶鱼”。 一个班集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要使自己的班级在年级或全校中居于领先地位,成为引领一个年级或全校班级的一条“鲶鱼”,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在各种集体活动中能游得最快,能迅速地脱颖而出,并由此不断激发学生的班级主人翁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学生的班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4)适时调整班级座位、优化组合,使同学们感到“鲶鱼”就在我的身边,感受到“鲶鱼”的快速游动给自己带来的竞争压力,从而激发自己强烈的竞争意识、超越意识——“你行我也行”“你能我也能”;使同学们感受到如果自己不努力地向前游,那么最终将被“鲶鱼”吃掉。

第5篇:心理咨询师-择业心理分析及障碍调适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题目: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分析及障碍调适

姓名:薛小明

身份证号:62010519720050

所在省市:甘肃省兰州市所在单位: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分析及障碍调适

薛小明①

[摘要] 择业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选择和转折点。对和大学生职业选择密切相关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择业时经常出现的心理不适作指导调适,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择业心理分析心理障碍

择业,就是选择工作目标的过程,即个体将准备从事一项什么样的职业。大学生在选择高等院校,填报学习专业的同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选择了将来准备从事的职业方向。但目前各高校招生的实际情况是,学生在报考学校选择专业时,除了进行文化考试外,对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个性、职业能力都没有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测试,而且学生对所选报的专业性质、特点、学习内容、发展方向一般是不了解或不甚了解,这将直接导致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的盲目性。因此,对于那些专业已经确定,面临毕业的学生来讲,要到更大的舞台上去展现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就需要在准备踏入职场的第一步时就应努力寻求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方向,以少走弯路,增加成功的机率。

一、大学生心理特点与职业选择

(一)择业观与职业选择

总体来讲,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择业矛盾,主要表现在择业要求过高,盲目攀比严重;择业目标不稳定,“这山望着那山高”或者“鱼”和“熊掌”两者都想兼得;择业取向不明确,多向性地进行求职应聘。有些人酷爱自己的专业,然而又怕过艰苦的生活,择业时茫然无措,有的人意识到基层和艰苦行业需要人才,最能锻炼自己,但又怕基层条件差,埋没了自己的才能,择业时举棋不定,还有的人不顾自己的专业特长,盲目攀比,把待遇高、福利好作为择业的目标,但同时又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择业时犹豫不决。

毕业生择业中的矛盾,一方面对自己的就业不利,使其择业时或左顾右盼,摇摆不定,错失良机,另一方面择业目标脱离实际而使自己要么“低就”,要么“高攀”,难以顺利择业。其次,对用人单位也不利,毕业生择业时的反反复复,① 薛小明,男,教育学硕士,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学及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

随意违约,延误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择。同时,也对学校的声誉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职业能力与职业选择

职业能力决定职业选择,职业选择验证职业能力。大学生只有选准了与自己职业能力倾向相匹配的职业才能如鱼得水,否则,就会影响职业活动效率,甚至使职业活动不能正常进行。

个体在选择职业时,首先,应重点考虑自身的能力水平是否与将要从事的工作要求相适应,有关研究表明,每一项工作或职业都有一定的能力范围,属于该能力范围的人就能做好该项工作,心理上也能得到满足。倘若某人的能力水平超过工作要求,不仅是一种人才浪费,而且本人也有一种压抑的挫折感,工作效果就差。相反,某人的能力低于工作要求的水平,就会使其不能胜任而高度紧张,甚至厌烦工作,工作效果更差。其次,应考虑自身的能力类型是否与工作性质相一致。不同性质的工作,需要不同能力类型的人才去做。而从人的能力类型来看,差异性很大。在选择职业的同时,应考虑自身能力类型上的侧重性,比如,作为管理者,应具备决策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技术业务能力和指挥协调能力,而作为一般岗位的技术人员,除了专业技术水平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三)职业兴趣与职业选择

职业兴趣是择业者力求认识、掌握某一职业,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择业者对某种职业感兴趣,就会对其表现出肯定的态度,并积极思考、探索和追求。因此,职业兴趣是人们选择职业的重要心理因素。

职业兴趣在择业者的择业活动中具有积极作用。职业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择业活动中可影响人们的职业定向和职业选择,开发人的能力,激发人们的探索和创造力,并增强人的职业适应性。有关资料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工作有兴趣,就能发挥他全部才能的80%~90%,并且能较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劳。而对工作缺乏兴趣的人,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30%,也容易疲劳、厌倦。兴趣还是成功的起点。古今中外的著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往往是在强烈的兴趣推动下经过探索、追求而取得成功的。

(三)气质类型与职业选择

气质,是指人们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

具有某种气质特征的人,常常在不同内容的活动中,都表现出同样方式的心理活动特点。因此,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正确认识自己的气质类型是十分重要的。了解了气质类型及其特征,就可以大致判断出一个人的气质倾向。应该看到,某些气质特征往往为一个人从事某项职业活动提供有利条件。如要求做持久耐心细致的工作,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人较为合适;要求做出迅速、灵活反应的动作,对于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较为合适;而粘液质、抑郁质的人则较难适应。

大学生的职业气质类型与职业选择关系密切。不同的职业对人的气质要求不同。根据国外职业分类规范和国内心理学界的研究成果,职业气质可以分为十二种类型。即变化型、重复型、服从型、独立型、协作型、孤独型、劝服型、机智型、经验决策型、事实决策型、自我表现型和严谨型等十二种。

(四)性格特征与职业选择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它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且相对稳定的人格。 性格和职业的关系是一种彼此制约又互相促进的关系。选择职业要考虑自己的性格的职业品质,尽量选择适合自己性格特点的工作。但是,不能一味地强调性格不适应,因为性格是后天因素为主形成的,是发展的、变化的、不断完善的,不能以某一种工作不适应某一从业者性格品质为由而刻板化择业。

二、大学生择业时常见的心理障碍调适

择业是大学生人生中一次重大选择。因此,给大学生带来很大思想、心理压力,使很多人背上沉重精神负担,也使部分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这既不利于就业,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心理障碍是由心理压力与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使人失去应有心理平衡的结果。大学生在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多属于适应过程中的轻度心理障碍。

(一)动机冲突

在职业选择上,很多大学生经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职业可供选择,但不能同时实现,出现了双趋式或双重趋避式动机冲突,因此迷失了职业选择的立场与追求,在职业方向感不明晰的情况下迈出的职业生涯第一步难免有些草率。面临动机冲突,可以从以下三个步骤来进行调适,第一步是结合自身条件问问自己能要什么,想要什么,还缺什么。第二步是从资源积累的角度考虑,咨询专家或者业内人士,未来的工作应该具备什么资源。第三步是学会掌握克服干扰的方法,

很多时候动机冲突是因为外界因素干扰,面对干扰应该学会从理性角度考虑问题。

(二)压力过大

对于面临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大学生来说,出于不自信、不了解或者期望值过高等原因,常常会出现压力过大的现象,导致身体处于一种长期的应激反应状态,降低了自己的学习效能,也损害了身体健康。对于这种心理障碍的调试,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办法:

1、调整自己的情绪,做好迎接压力、拥抱压力的准备。

2、改变某些容易产生压力感的个性因素,如敏感、自卑、胆小、逃避等特点,从而减缓压力。

3、建立积极的人际支持网络。当受到压力威胁时,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可以使我们恢复信心。

4、锻炼自己的身体,可以使身体健壮,精力充沛,应付压力的能力增强,减少或消除一些压力的生理影响。

(三)自卑怯懦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表现在行为方式上多为怯懦胆小。一个自卑的人往往过低评价自己的形象、能力和品质,从而丧失自信,悲观失望,不思进取,甚至沉沦。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过低地估价自己,缺乏勇气,畏首畏尾,自己看不起自己,对自己产生歪曲的知觉,导致在择业的失败。调适的办法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现实。

2、转移注意力,将注意力和精力转移到自己最感兴趣,也最擅长的事情上去,从中获得的乐趣与成就感。

3、尝试用较小的成功体验来强化自信心,弱化自卑感。

(四)焦虑烦躁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官能症,是以发作性或持续性情绪焦虑、紧张、恐惧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病态心理。大学生择业中焦虑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就是烦躁。这种烦躁心理,往往使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心理紧张,无所适从,有时会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等不良后果。调适这一不良情绪的方法主要有:

1、调整心态,降低期望值。

2、多参加社会交往活动,加强交流与沟通。

3、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兴趣,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水平,使自己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个人只有先有目标,才有成功的希望,才有前进的方向。选择一份理想的,切合自身长远发展目标的职业也是一样。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积极开展心理调适,进行心理锻炼,排除心理障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对于做好择业准备,保

证求职活动顺利开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培校:成教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及调适[J]成人教育 2005.11

[2]赵立卫:职业生涯理论及其在大学生就业辅导中的运用 [J]教学研究2005.02

[3]沈雪萍: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测量及干预研究 [D] 南京师范大学2005.02

[4]柳婷: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研究综 [J] 现代科学管理2006.07

[5]赵平:大学生择业决策问题与对策 [J] 中国高教研究2005.12

[6]黄国英: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与调适 [J] 江西社会科学 2003.08.

第6篇: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考试

90分

(一) 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下列何种感情障碍易伴发明显心跳加速、呼吸困难、尿频等症状(c) (A) 情感淡漠

(B) 情绪低落

(C) 焦虑

(D) 情感脆弱

2. 事实表明,(b )是人格面貌的归宿 (A) 认识

(B) 意志

(C) 情感

(D) 理性

3. 心理健康的本质就是(B) (A) 顺从性

(B) 适应性

(C) 稳定性

(D) 隐忍性

4. “以德报怨”说的是人际交往中的( A) (A) 宽容原则

(B) 尊重原则

(C) 互利原则

(D) 保持原则

5. 从产生行为动机的心理需要来看,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包括(B)、合群需要和自我肯定需要。

(A) 自我实现需要

(B) 本能需要

(C) 情感需要

(D) 利益需要

[分值:1.0]

6. 关于人格的描述正确的是(B)

(A) 人格是一成不变的

(B) 人格整体的差异并不意味着组成人格整体的各个因素之间完全存在着差异

(C) 人格在其发展过程中不表现出相对稳定和不断变化的特征

(D) 人格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分值:1.0]

7. “顺其自然”也是森田疗法的疗法原则之一,与之相对应的另一原则是(D) (A) (B) (C) (D)

随遇而安

清静无为

随心所欲

为所当为

[分值:1.0]

8. ( C)是个人行为举止的最高调节器,影响着人的整个精神面貌

(A) 信念

(B) 理想

(C) 世界观

(D) 价值观

[分值:1.0]

9. “他人高马大,我独跨驴子,回顾担柴汉,心头轻些儿。”说明要正确认识(A)心理. (A) (B) (C) (D)

[分值:1.0]

10. 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医院门诊中,有( D)的病人发病原因与心理因素有关

(A) 10%

(B) 20%

(C) 30%

(D) 50%

[分值:1.0]

11. 心理问题成因中不包括(C )

(A) 生活环境

(B) 经济环境

(C) 饮食

攀比

虚荣

嫉妒

自卑

(D) 竞争程度

[分值:1.0]

12. (A)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

(A) 激情

(B) 应激

(C) 心境

(D) 意识

[分值:1.0]

13. 小张由于工作拖拉迟交了单位的设计方案,领导问责,他撒谎家里出了点事情耽误了,这属于典型的(B )

(A) 恐惧心理

(B) 逃避心理

(C) 虚荣心理

(D) 浮躁心理

[分值:1.0]

14.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形象地说明了(B )

(A) 人格的他控性

(B) 人格的稳定性

(C) 人格的可变性

(D) 人格的自控性

[分值:1.0]

15. 心理防御机制的理论是(A)于19世纪末提出来的

(A) 弗洛伊德

(B) 罗素

(C) 马克思

(D) 赫尔巴特

[分值:1.0]

16. (B)是由于受到干扰而使人不能达到目标时所产生的体验

(A) 快乐

(B) 愤怒

(C) 恐惧

(D) 悲哀

17. “双重人格”、“人格分裂”是指一个人失去了他人格的(D )。 (A) 稳定性

(B) 可塑性

(C) 社会性

(D) 整体性

18. “悲喜交加”,“百感交集”是人的情绪和情感的(A)的表现 (A) 复杂性和矛盾性

(B) 稳定性

(C) 可变性

(D) 生理性

19. 在行为上,交往面窄,追求少数朋友间的“哥们义气”,只同与自己想法一致或不超过自己的人交往,容不下那些与自己意见有分歧或比自己强的人属于什么性格的人(A) (A) 狭隘性格

(B) 急躁性格

(C) 火暴脾气

(D) 脾气好

20. 与人交流的误区是(A)

(A) 人们在耐心地倾听了别人的话语之后,常常不注意给予对方充分的回应

(B) 以沟通双方的内心世界为目的,尊重对方

(C) 在交流中保持敏感与自省,言语恰当

(D) 听比说更重要

21. (C)疗法将正常属于无意识的生理活动置于意识控制之下,通过生物反馈训练建立新的行为模式,实现有意识地控制内脏活动和腺体的分泌。 (A) 行为疗法

(B) 支持性心理治疗

(C) 生物反馈疗法

(D) 家庭治疗

22. “走极端、以偏概全、消极思维、敏感多疑、自卑心理、自罪自责、自我评价过低”主要描述是(C) (A) 强迫症

(B) 自负

(C) 抑郁症

(D) 躁狂症

23. 人格的特征不包括(A) (A) 人格的不可塑性

(B) 人格的社会性

(C) 人格的整体性

(D) 人格的稳定性

24. 你认为“大一综合征”(即大一学生产生的空虚,焦虑,失眠等症状)下列不是产生诱因的是(D)

(A)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B) 对新环境的适应力弱

(C) 优势地位的丧失

(D) 生活过度挥霍而产生罪恶感

25. 改弦易辙不变初衷,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在心理学上称为(A)作用。 (A) 补偿

(B) 求实

(C) 转视

(D) 变通

26. 没有强调休闲与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的是( C)

(A) 闲能生慧

(B) 心宽体健

(C) 心无旁骛

(D) 心宽体胖

27. “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是(A )的表现 (A) 心境

(B) 激情

(C) 应激

(D) 美感

28. 精神分析疗法不适用的症状是(B ) (A) 焦虑症

(B) 行为障碍

(C) 抑郁性神经症

(D) 心理创伤

29. 下列有关心理健康标准的论述,正确的是(B )

(A) 心理不健康与有不健康的心理与行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B) 心理健康与不健康并不是一个泾渭分明的对立面,而是一种连续状态

(C)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

(D)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永恒不变的

30. 关于情绪的叙述,正确的是(D) (A) 人类的情绪都可后天习得

(B) 具有两极性

(C) 体验是情绪的基本特点

(D) 以上都正确

(二) 多选题:每题2分,共20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正确,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 通常所说的“心理障碍”有一个比较一般的定义,指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这种“没有能力”可能是(ABCD)的结果。 (A) 器质性损害

(B) 功能性损害

(C) 心理损害

(D) 器官损害

2. 人际关系和谐的表现是(ABC) (A) 乐于助人

(B) 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

(C) 乐于与人交往

(D) 交往中积极态度少于消极态度

3. 忧郁症患者可出现(ABCD) (A) 言语减少?

(B) 思维贫乏?

(C) 抑郁性思维?

(D) 情感淡漠

4. 与人交流的误区有(AC)

(A) 把交流看成与人竞争的方面

(B) 自己讲的太多

(C) 调动自己的感情交流

(D) 本着尊重他人、真诚沟通的态度

[分值:2.0]

5. 心理咨询的方法主要有(ABCD)

(A) 个别晤谈

(B) 角色转换

(C) 行为矫正

(D) 心理测量

[分值:2.0]

6. 下列哪些是健康咨询所涉及的内容 (AD )

(A) 情绪障碍

(B) 人际关系不和

(C) 中年及更年期人际冲突、情绪失调,工作及家庭负荷的适应

(D) 各类心身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等,以及性功能障碍

[分值:2.0]

7. 一个人对挫折的心理感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AC)。 (A) 心理素质

(B) 处事能力

(C) 心理健康水平

(D) 魅力

[分值:2.0]

8. 哪些构成完整人格的一部分(ABCD)

(A) 心理素质

(B) 道德素质

(C) 知识

(D) 能力

[分值:2.0]

9. 交流沟通的目的是(ABCD)

(A) 与人竞争的一个方面

(B) 沟通双方的内心

(C) 更好地协调双方的关系

(D) 促进双方成长

[分值:2.0]

10. 自我调节是个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它包括(BCD)

(A) 主体与客体的调节

(B) 同化与顺应的调节

(C) 主体结构中各种系统的调节

(D) 部分经验与总体经验的调节

[分值:2.0]

11. 塑造专业技术人才的健康人格包括:( ABCD)

(A) 现代科学意识的陶冶

(B) 超前创新意识的激发

(C) 全面开放意识的加强

(D) 民主法制观念的强化

[分值:2.0]

12. 下列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法中,哪些是属于人本主义的方法?(BCD)

(A) 放松疗法

(B) 交朋友小组

(C) 来访者中心疗法

(D) 支持疗法

[分值:2.0]

13. 缓解焦虑的放松方法有(ABC)

(A) 调息放松法

(B) 纵情想象放松法

(C) 肌肉放松法

(D) 摔物品放松法

[分值:2.0]

14. 情绪的调节方法有(BCD)

(A) 逃避现实

(B) 经常运动

(C) 自我调节

(D) 情绪日记

[分值:2.0]

15. 人的情绪丰富多样,最基本的有(ABCD)

(A) 快乐

(B) 愤怒

(C) 恐惧

(D) 悲哀

[分值:2.0] 16. 有关挫折的内郁的压抑反应主要表现为(ABC)

(A) 冷漠

(B) 焦虑

(C) 逃避

(D) 幻想

[分值:2.0]

17.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意义(ABD)

(A) 读书时要做笔记

(B) 因为脑子再好,也有忘记的时候

(C) 伟人都有这些习惯

(D) 笔记可使你加深理解

[分值:2.0]

18. 中国专业技术人群的心理压力,具体到各个职业,其心理压力主要来自(ABCD )

(A) 工作内容

(B) 人际关系

(C) 薪金待遇

(D) 工作环境

[分值:2.0]

19. 对于不怕吃亏,甚至甘愿吃亏的人,下列哪些说法是恰当的?(BC)

(A) 他们一定是人际交往中的弱者

(B) 他们往往有较好的自我评价

(C) 他们往往更自信

(D) 他们一般都很自卑

[分值:2.0]

20.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还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志:( ABCD)

(A)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和谐

(B) 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C) 有幸福感

(D) 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高效率的生活

[分值:2.0]

(三) 判断题:每题1分,共30题,如发现选项为A和B,则正确选A,错误选B

1. 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是) 2. 动机水平越高,工作效率就越高。(否)

3. 后天环境是造成狭隘性格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的原因。(否)

4. 合理变通的方式中的升华是指让积极的心理认知固着,把挫折变成财富。 (是)

5. 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不会影响着国民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否)

6. 嫉妒是痛苦的制造者,在各种心理问题中是对人的伤害最严重的

(是)

7. 一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具有生命的活力。(是)

8. 激情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否)

9. 心理健康就是一个人能够充分协调自己的知、情、行,使之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并能够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是)

10. 情绪是人对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体验。 (是)

11. 对人的性格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最初环境因素是学校。 (是)

12. 幻想常常使人想入非非,所以应杜绝幻想。

(否)

13.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可分为建设性防御、替代性防御、掩饰性防御、逃避性防御、攻击性防御五大类。

(是)

14. 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 (是)

15. 咨询师发现求助者之所以会陷入困扰,是他的价值观与大多数人不同,那么,咨询师有责任改变他的价值观。 (否)

16. 猜疑者常常嫉妒心重,比较狭隘自私 (是)

17. 人际交往对人类的健康发展不仅具有深刻的生物学意义,而且还具有心理学意义。 (是)

18. 扩大交往是矫治狭隘性格的有效方法。 (是)

19. 人能够容忍别人对他们的索取甚至一定程度的侵犯是有修养、脾气好的表现,值得称道。 (否)

20. 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坚持“助人自助”。 (是)

21. 心理学对人格的定义是: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个体的各种心理品质逐渐发展并在与外界事物发生联系时表现出的一系列有异于病人的心理特征。

(是)

22. 经常地使用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使个体形成自卑、退缩的性格。 (是)

23. 心理和思想两者含义不同,但内在的联系,它们同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是)

24. 长期处于心理应激状态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否)

25. 具有虚荣心理的人,多存在自卑与心虚等深层心理的缺陷 (是)

26. 功名心是一种竞争意识与行为,是通过扎实的工作与劳动取得功名的心向,是现代社会提倡的健康的意识与行为

(是)

27. 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咨询员对来访者要给予信任、给予理解、给予换位。 (是)

28. 体验是情绪的基本特点。 (是)

29. 人的面部表情是个体通过后天模仿、学习而获得的,与先天遗传关系不大。 (否)

30. 心理学在对人格的界定中,区别性定义认为人格是个人所区别于他人的行为。 (是)

第7篇: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试卷7

心理测试卷7 单项选择题

1.以下因素中,不属于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的外部因素的是()

A、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双重压力 B、人事制度的改革

C、社会事件与个人生活事件的冲击 D、自我管理与调控能力

2.职业压力可能造成三种消极的个人后果:生理症状、行为症状和()。

A、思维方式 B、心理症状 C、经验缺乏 D、知识缺乏

3.在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生涯中,有3份基础文件,他们就像人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不属于这三份基础文件的是:()

A、职业倦怠 B、职业生涯简历 C、职业生涯现状分析 D、职业发展规划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亲密并非无间,美好需要距离”,是说人际交往中应注意:()

A、学会宽容谦让 B、把握人际距离 C、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D、避免刻板印象

5.情绪心理由三个因素组成,分别是情绪体验,情绪生理和()。

A、情绪分类 B、好情绪

1 C、情绪行为 D、坏情绪

6.人在危险紧急意外事件出现时表现出高度紧张的情绪化称 ()

A、情感 B、心境 C、激动 D、应激

7.对心理障碍的预防,可以采取多种预防措施,下列描述错误的事是:()

A、有效管理压力 B、自我调整

C、自然而然、随遇而安 D、寻求专业辅导的帮助

8.小李总是抱怨、否定、指责自己,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夸大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感到自己处处低人一等。你认为,他存在哪种自我意识偏差()

A、过度自卑 B、过度自负 C、过度追求完美 D、自我中心

9.人们遭遇不良情绪时,正确的处理方式为()

A、喝酒 B、吃大量的东西 C、压抑负性的情绪 D、和朋友倾诉

10.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沟通与相互影响而建立起来的()上的关系。

A、心理

2 B、态度 C、效应 D、归因

11.易受外界的影响而出现情绪波动,或极度高兴或伤心流泪,这一情绪表现叫()。

A、焦虑 B、恐惧 C、情感脆弱 D、情绪低落

12.弗洛依德的人格结构不包括 ()

A、超我 B、本我 C、镜我 D、自我 多项选择题

1.社会适应不良的表现()

A、自卑感或内疚感 B、心身障碍和精神神经症 C、器质性或功能性精神病

D、接受和遵从新情境的社会规范和准则 2.工作倦怠存在哪两个方面的原因:()

A、资源的消耗 B、自我要求严格 C、外在要求的增加 D、没有自信心

3.在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生涯中,有3份基础文件,他们就像人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这三份基础文件 3 是:()

A、职业倦怠 B、职业生涯简历 C、职业生涯现状分析 D、职业发展规划

4.以下哪些是健康家庭关系的表现()

A、健康的婚姻关系 B、自己当家作主 C、良好的亲子关系 D、和谐的原生家庭

5.不合理信念有三个特征,分别是:()

A、绝对化的要求 B、过分概括化 C、情绪、认知和行为 D、糟糕至极

6.专业技术人员在进行压力应对时,个人层面的压力管理包括:()

A、及时地反省自己 B、有效时间管理 C、积极寻求支持 D、提高自我“免疫力”

7.以下哪些做法对促进人际关系是有帮助的()

A、认识自己 B、绝不自高自大 C、绝不抱怨 D、不要说谎、失信

4 8.制约情绪的因素主要有()。

A、外部事件 B、生理状态 C、情绪的生理基础 D、认知过程

9.教师小王常常拿自己的短处与其他教师的长处作比较,结果越比越没了信心,请问小王犯了什么错误?()

A、自我认识上有问题 B、自我评价上有问题 C、社会比较不妥当 D、自信心不足

10.下列哪些是有积极意义的人际互补关系?()

A、施虐狂和受虐狂 B、独立性强和依赖感重的人 C、脾气急躁和有耐性的人 D、内向和外向的人 判断题

1.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不属于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的因素。

正确错误

2.了解自我、并自我肯定,是悦纳自己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也个人很好的立身处世的基本能力。

正确错误

3.职业倦怠是由于工作资源消耗大于所获得的资源补充导致的。

正确错误

4.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说明在夫妻关系中,我们要和谐融洽,促进家庭的稳定和发展,就是要做到“能批评就批评”。 错误

5.情绪的宣泄有直接宣泄和间接宣泄两种,间接宣泄就是直接针对引发情绪的刺激来表达情绪。

正确错误

6.心理障碍就是人格障碍。 错误

5 7.压抑是积极的心理防御方式。 错误 8.心理压力总是有害的。

错误 主观题

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正确的自我意识有哪些具体体现?

1、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

2、建立合理的目标

3、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4、摆正自己的位置

5、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

6、学会换位思考

2.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一、内在人格因素

(一)气质与人性特征

(二)情感与冲突

1、情绪、情感因素

2、心理冲突

(三)个体认识方式

(四)个体早期经历的影响

1、成长经历与家庭氛围

2、早期依恋关系

二、外来压力与应激

(一)重大或突发生活事件

(二)日常生活琐事

(三)生活、工作环境的影响

(四)社会文化的作用

三、其他

(一)现代人的孤独感与心理健康

(二)挫折与心理健康

(三)现代人的快乐感与心理健康

3.社会适应的基本方式的有哪些?

(一)学习适应

1、以学应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2、学习习惯化,生活化

3、培养开放的学习态度

4、学习学习,也就是说在没有教师指引的情况下,自己也懂得去学习

(二)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适应

1、主动适应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

2、表现出对他人、同事的尊重与关心

3、在具有挑战的工作中体验乐趣

4、积极参与工作团队的活动和游戏

(三)生活适应

1、快乐而又积极,真诚专注好生涯

2、培养良好习惯,习惯造就成功

3、超越自我,走向和谐与自如人生

4.什么是职业锚?职业锚有哪些要素?

职业最佳定位也称为职业锚,是一个人在长期的职业生涯实践中通过内外部条件、因素的比较,自觉主动选择出最有利于自身发展和能够作出最大贡献的职业定位。 职业锚有三要素:

1、职业兴趣:职业心理学家认为,选择职业,兴趣比能力更重要。它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的强有力的动力之一。

2、职业能力:职业知识、技能和能力倾向是影响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活动效率的主要因素。

3、职业价值观:要确定并追逐自己内心的召唤是不容易做到的,每个人必须走一条自己的路,克服自身的恐惧和自我怀疑,还有来自他人的否定。

论述题(10分)

在生活中你可以如何提升自己的主观幸福感?

一、立足根本,树立健康人生观

(一)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二)以平静的心态看自己,以欣赏的心态看他人

(三)适当的物质追求

(四)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五)助人为乐的心态。

二、活在当下,体验幸福

(一)停止抱怨,享受当下

(二)活在当下,享受生命 1.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好方面 2.有度量去接受不可改变的事实

3.现在行动,努力去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 4.以“仁”为乐;

第8篇:《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学习心得

学习《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保健 》的感悟

心理学家吉诺特说:“作为一位教师,他要么是在帮人,要么就是害人。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中小学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心理健康如果出了问题,给学生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因此,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比他的专业知识更具重要性。

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对自身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同时也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开健康,成功与财富都无从谈起。许多教师在面临挫折的时候能够很好地调适,从而达到心理平衡,使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但也有部分教师不能良好地适应,导致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调适自己呢,通过学习,下面几点是我的感悟。

第一:“我喜欢,我选择”

教师应该具备“爱满天下”的基本品德。要做到“我喜欢 我选择”的心态,热爱自己的学生,真正做到“敬业奉献,教书育人”。只有在思想上承认自己的职业身份,按教师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才能对教师工作充满信心,热爱教师工作,才能在教学工作中表现出高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

第二:“积极乐观,笑对生活” 面对相同事件带来的压力,不同个体感受到的压力大小会不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大家心态的不同。因此,教师应形成良好的生活心态。(1)要不断撕掉消极的自我标签,如“我不行”、“我年纪大了”、“我头脑不好用”、“我提职没什么希望了”等。(2)要学会抛弃不合理的观念,这些观念包括“我必须做好工作中的每件事”、 “我必须排到年级前三名”。(3)要学会辩证地认识和评价事物。承认自己的不足,同时看到自己的长处,教师在心理上就会平衡一些,相应的压力就会减轻。

第三:“确定目标,不急不躁”

寻找一件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好的事,然后去实现目标,把事做好。这样他的心情就会轻松自然,做事也会有信心,感到自己更有创造力,工作更有成效。。目标切合实际的好处不仅于此,它还能为教师提供新的起点,帮助教师循序渐进地去摘取事业上的桂冠。实际上,当我们不追求出类拔萃,而只是希望表现良好时,会出乎意料地取得最佳的成绩

第四:“平常心态,合理宣泄” 现实社会中,我们每天都会遇上一些无聊的不愉快的事情,这就会给你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要是这种压力过剩的话,人就无法保持心理平衡,这就势必影响身心健康,这就需要我们有一颗平常 心,有时候要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有时候要退一步;有时候也要学会放弃。保持心理的平衡与自在,才能体会到人生的快乐。

第五:“磨炼意志,增强抗压” 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磨炼人的意志力是增强抗压性的有效方法,也是减轻压力的重要心理基础。相同的外界刺激到底会给人造成多大的压力,实际上是由每个人自身的抗压性决定的。抗压性较强的人,对于相同的刺激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就较小;抗压性较弱的人感到的心理压力就较大。

第六:“培养人际关系”

教育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教师和领导之间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构成教师工作、生活的特殊环境,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教师善于主动搞好和学生、同事、领导的正常人际关系,消除隔阂,相互理解,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这样自己就会融入到教育的环境中,身心也就更有归属感。

第9篇:大学生就业心理与调适

班级:09食品加工技术姓名:丁丽萍学号:7号

摘 要:大学毕业生作为承载社会、家长以及自身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期望强,社会对其要求也很高,这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表现出了特有的心理状态,也产生了很多心理困惑。针对大学生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调适就业心理障碍的方法,对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和充分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心理调适

正文: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成倍增长。因此,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通过几年大学生活,学生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显著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为能尽快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欢欣;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若不及时发现、正确疏导和解决的话,则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的影响,势必要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未来就业的顺利进行。因此作为师长应该将这一学生问题重视起来。

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45万,而2008年实际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已达600多万。这些数字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使在校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压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阻碍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心理问题。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如何引导大学生排除不良心理干扰,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表现

目前,我国毕业生就业已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统配”和“包当干部”,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实践证明,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市场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拓宽了职业选择面,使大学生求职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然而,计划经济时代“统包统配”的阴影和“投资教育”这一新型家庭教育观,深刻地影响着当今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和择业取向,很多毕业生在传统择业观和现代就业形势面前无所适从,呈现出各种心理表现,产生了许多就业心理问题。

(一)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主要心理表现

1.功利心理

择业功利心理,是指从择业的趋利避害出发,片面扩大自我利益的追求而缺乏对就业环境的客观评价。2007年,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对全国近百所高校的6 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和要求专业对口等个人功利取向方面。其中,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改观,从调查答案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学生们求职择业时的功利心理。

2.求“稳”心理

择业求“稳”心理,是指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追求工作职位的安稳、清闲、福利待遇好等等,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因而,毕业生对全额财政保障的事业单位趋之若鹜,公务员考试热度始终不减,千军万马过独

木桥的现象愈演愈烈,即使选择企业也首先以企业的归属和大小而论,似乎不太在意

对企业的发展前景的分析,甚至全然不顾“人职匹配”的客观合理性。求“稳”心理

主要由于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造成的,受家庭传统文化影响,干部、知识分子家

庭尤甚。

3.从众心理

择业从众心理,是指在求职择业时因为“跟着感觉走”而盲目从众。形成择业

“从众”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于缺乏择业主动性,缺乏对现实就业市场和政策的充分了

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主动收集与分析判断,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

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

随大流而造成的。

4.依赖心理

择业依赖心理,是指在择业中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形成择业依

赖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于个人独立决策能力不强,缺乏进取精神而造成的。往往表现为

不主动出击,消极逃避就业市场,抱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依赖家人通融社会关

系,试图通过关系就业;依赖老师、学校送工作上门,总念着“车到山前必有路”,

天上也会掉馅饼,试图坐等就业;即便有就业岗位选择的机会,也要向千里之外的家

长寻求决策帮助、对职业左顾右盼,拿不定主意,以致贻误择业时机。

(二)大学生常见的择业心理障碍

1.焦虑与恐惧心理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个人遭受挫折以及可能要遭受挫折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惧

的情绪状态。分析焦虑心理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对纷繁复杂

的现实社会的理性认识,产生了步入社会前的心理恐惧;第二,缺乏充分的就业准备,

对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的选择把持不定,产生顾此失彼的彷徨心理;第三,缺失择

业方向和择业方法,始终不能顺利就业,因择业挫折产生就业恐慌;第四,恋爱分合,

职业取舍,由于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而产生离别伤感,进而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恐

惧。过度的焦虑会对大学生择业就业会产生消极影响,它不仅会抑制大学生的正常思

维,而且使大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明显减退,从而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

和生活。

2.挫折与失败心理

挫折心理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

当一个人产生心理挫折后,就有可能陷入苦闷、失望 悔恨 愤怒等多种复杂的情绪体

验之中。[1]大学生往往都有“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时”的自我满足心理,因此择

业的期望值也相当高。在就业地域的趋向,就业单位的选择和就业岗位的意向等方面

有许多不切实际的自我设计。而这些就业目标的选择,往往都是出于功利心理、求

“稳”心理和从众心理等需要,并没有充分考虑自身条件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违背了

职业生涯规划中关于“人职匹配”的理论基础,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

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必然是事与愿违,最终不能顺利就业。

现代大学毕业生多囿于校园,生活经历较简单,未曾经历过多少波折,心理承受能力

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2]

一次次就业失败的心理暗示必然会导致就业挫折心理的产生,进而使大学生择业行为

发生偏差。

3.自卑与自大心理

自卑与自大是大学生较为常见的人格缺陷,也是一种心理障碍。在就业中的表现

是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评价,同时对职业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就业中自卑与自大

常存在相互交织的现象,两者有时会相互转化。自卑的大学生不敢正视现实,对自己

的长处估计不够,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在对自己的抱

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丧失就业机会。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比较顺利时则容易

自大,认为自己已经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任何工作都会得心应手,在求职中自

觉高人一等、自命不凡,一旦出现求职失败则容易陷入自卑、自责、一蹶不振。也有

的大学生自认为自己是名牌大学学生,或者所学的是紧俏专业,“皇帝女儿不愁嫁”,

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能够得到一个理想的职业,给自己设定了过高的就业期望值,结

果同样是不能顺利就业,陷入自卑的泥淖。

4.偏执与人际交往障碍

有些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如有的在求职过程中过于怯懦、紧张,不

敢在用人单位面前表现自己,甚至连面试也不敢去,还有的在求职中不会察言观色,

不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不懂人际交往的礼貌礼仪,如有位大学生在面试结束时,用

人单位的负责人拿给他一支烟,他不仅当即拒绝还气愤地说:“我从来都没有这种恶

习!”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要有思想基础。

从进校起就要开始培养自己的就业观念,经过了一年级的适应期,了解自我之后,就

要在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在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不断充实自己,完善

自己,到四年级就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一)客观认识自己

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以及自身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

成才期望强,社会对其要求也很高,这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随着

年级的增高而日益显现,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无所适从。孙子

兵法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不仅仅是古代的战术,更是现代大学生求职择

业之道。第一,面对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毕业生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

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最适合自己的岗位特征和地域

范围。第二,深刻反思自己所接受的学校和家庭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使

得基础教育的目标往往锁定在升学率。为了高升学率,一些学校甚至削弱关系学生身

心健康的素质拓展课程,普遍忽视学生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高等学校对毕业

生的就业指导多偏重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而对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培养,就业心理的

辅导还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我国家庭不当教育是引发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的另一个重

要原因。普遍的独生子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有基本对

象,然而,我国家庭传统教育思想是对孩子统包统管、封闭保护,宠爱有加,对困难、

挫折教育引导不够。使很多大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依赖感,失去独立性。择业时

往往依赖于学校和家庭,着眼于轻松高薪的工作环境和虚荣心的满足,一旦不能如愿

便怨天尤人,畏惧不前。因此,客观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接受教育的局限性,是进

行就业心理自我调适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主动适应社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生就业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主体性、社会化等特征。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

显现,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人难,另一方面是毕业生有业不就,这种结构性矛盾的产

生,源于毕业生的主体选择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冲突。由此可见,毕业生就业过程

就是毕业生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化过程,是迈向社会的第一步。观念就是

就业力,态度决定结果,性格决定命运。因此,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毕业生

的就业观念能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主动作出适应性调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应自觉遵循服从社会需要的原则。首

先要明确现实岗位的重要性和工作的目的意义;其次在选择职业岗位时要把个人的兴

趣、爱好、专长与社会实际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寻求到社会需要与个人追求的交

汇点。[3]以自己所长择社会所需,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在

正确的择业观指导下实现职业理想。

(四)谦虚是做人之本

作为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不要过多地在意眼前的得失,过分重视用人单

位所给的薪酬,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好每一步。用

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也许,目前的待遇不十分理想,岗位不十分称心,但要相信,通

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取得上级的信任,得到上司的重用。

人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要学会用一个谦逊的态度,面对身边的人和事,

只有从小事做起,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充分的准备是就业、从业的先决条件;出色能力是就业、从业的核心支点;谦逊

的态度是就业、从业的制胜法宝。

只有从自身做起,平时注重自己适应性的培养;不断增强自己与目标企业需要的

岗位能力;善于挖掘自己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真正把就

业就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

(三)增强就业能力

1.增强就业心理能力

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和保障,在大学生就业心理

素质教育中尤其应注意以下人格特征的培养: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合作、勇于

创新、意志坚强、谦虚礼貌、自立自强、耐挫性高、自控力强、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

等。[4]

大学生作为各种就业压力的实际承受者,谁也无法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败,但

是能够选择对待就业失败的态度。就业成功是蕴藏于每一位毕业生心底的一份强烈渴

望,然而,家境的贫寒、教育的缺失、时运的不济等往往会使他们置身于失败的困境。

但是,在现实世界里心灰意冷,举步维艰时,却常常忘了还有另一条可经由“想象”

而抵达的成功之路。当一个人一无所有却胆敢“想象成功”时,他就拥有了一份严谨

而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乐观自信的心理状态;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能使心智不断提高,

而积极的心理状态,更能给人生带来快乐的心理体验,并不断催人奋进,这就是自信

给人带来的力量。由此可见,乐观自信是促使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心理动力之一。其次,

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意志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心理条件,大学生要培养

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决策的果断性,避免在关键时优柔寡断、丧失良机。性格是人格中

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性格对于正确思维、理性处事

有巨大作用。所以,大学生要善于听取意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实践中防止和克

服怯懦、自卑、孤僻、狭隘、忧郁、狂躁等心理。

2.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职业生涯是

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指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历程。科学地将其划分

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

实现人生目标,非常重要。由此可见,大学生要树立终生择业的观点,切不可为了求

得职业的稳定而放弃就业的机会。当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

“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把就业过程当成取得个人职业生涯经验的重要

经历,通过就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凭借

自己的努力,通过合理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 

3.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

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满

足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也是求职择业的基本保证。作

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同时还应该掌握用于创造更多、更

新知识的本领,掌握学习专业知识与提高技能有机结合的方法,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

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就业的要求,使自己能够顺应科学的

进步,时代的发展,择业的需要,努力提高就业能力。

就业本身就是我们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甚至经

过几次挫折才最后成功是正常的;在就业中遇到许多心理冲突、困惑,产生一些不良

情绪也是正常的。遇到就业问题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

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

因此如果今后在我就业的时候遇到了就业心理困扰,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调节:

(一)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

(二)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

职业价值观;

(三)认识与接受职业自我,主动捕捉机遇

(四)坦然面对就业挫折,

提高心理承受力;

(五)调整就业心态,促进人格完善;

(六)开拓进取,勇于创业。就业压力大是必然的,但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就业机会。“危机”是危难也是机会,关键

还是要看自己的把握。无论有没有危机,我都会不断努力,摆正心态,这个世界任何

时候都没有绝对的完美,随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是重要而且必要的,我相信有志者,

事竟成。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必将呈

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虽然短期内无法根本消除,但必

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校科学而富有成效的就业教育,而逐步得到改善。高校毕

业生的就业心态和就业心理困惑,也将随着日益市场化的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的转

变,而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只要有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好环境,有正

确的就业观念和心态,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就业本领,大学生就业就不再困难。

参考文献:

[1]方成智.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J]. 心理教育研究,2006(3):85-86.

[2]康文.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的研究[J].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4):533-535.

[3] 陈核来.论大学生的就业观[J]. 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53-55.

[4]刘慧.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J]. 教育与职业,2003(9):50-52.

上一篇:2018年保洁部工作总结下一篇:初一政治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