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及其调适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及其调适(共11篇)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及其调适 篇1

摘 要: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心理走向成熟的阶段,难免会将一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带到人际交往中,形成交往障碍。本文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障碍:认知偏差障碍、不良情绪障碍、人格差异障碍等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一些进行调适的建议:端正认知、调适不良情感、培养良好人格以及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等。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调试

传播学理论认为,信息交流的主要途径有人的内向交流、组织交流、大众传播和人际沟通四个方面,而人际沟通的基本方式是人际交往,采用人际交往方式的人际沟通与其它途径相比,人际交往式沟通更具有情感性和可信性,因此,人际交往在信息交流途径中具有不可代替性。对于真善美的追求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强烈渴望提高人际交往数量和质量以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对归属、情感和爱的精神需要直接推动了大学生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寻求自身与团体组织的协调、认同,使之在遭遇挫折、产生烦恼困惑时能及时通过人际交往宣泄、化解负性情绪,建立、维持乐观开朗、奋斗进取的良性心境,促进心理健康。然而,目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令人担忧,人际交往问题已成为大学生最苦恼、最困惑的问题之一。

一、妨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 一般来说,有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困惑或不适应是难免的,但如果个体的人际关系严重失调,人际交往时常受阻,就表明个体存在着某些不良的心理品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⒈认知偏差障碍

人生活在社会中,都会产生对自我、对他人以及对各种自然实体及其关系的认知。在人际接触中,如果不能正确地认知就会出现认知偏差,认知偏差主要有两种:对自我认知的偏差和对他人认知的偏差。

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主体我”和“客体我”、“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冲突开始加剧。“理想自我”总是完美的,而“现实自我”总是与“理想自我”有一定的距离,并且还时常成为实现“理想自我”的障碍与阻力。

他们对自我的评价时常是矛盾的,时而客观的评价自己,时而又高估自己或低估自己;时而感到自己很成熟,时而又感到自己很幼稚;时而对自己充满信心,时而又对自己不满等等。总之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存在有偏差。在人际交往中,除了正确认识自己之外,还要正确认识他人。

⒉不良情绪障碍

由于人际交往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及心理距离的远近,所以情绪情感成分是人际交往中的主要部分,并会影响到认知和行为。常见的情绪情感障碍有:愤怒、自卑、嫉妒、自负、恐惧、冷漠等。心理学家认为,人在愤怒时,体内调动了所有的能量储备,能发出比平时大的多的生理和心理能量,在这种冲动的情绪状态下,人的意识范围缩小,对自己的行为控制能力下降,常做出不明智的举动,这就导致了人际关系紧张,不和谐。自卑的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或看不起自己。为了掩饰自己的自卑,常常会夸耀自己的作为,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在人际交往中容易让人感到不够真诚,很虚伪,引起交往障碍。当人们在交往中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时,就会产生一种不悦、自惭、怨恨、恼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复杂情感,这就是嫉妒。嫉妒实际上是用别人的成绩进行自我折磨,别人却不会有任何逊色。自负在交往中表现出居高临下,自夸自大,只强调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他人的感受,影响了交往双方的正常沟通。冷漠是一种个体对挫折环境的自我逃避式的退缩性心理反应。表面冷漠的人事实上内心很痛苦、很寂寞,具有强烈的压抑感。⒊人格差异障碍 所谓人格,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包括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爱好等成分。气质俗称“脾气”,主要指由于先天遗传,加上后天影响形成的特征,是情绪和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持久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动力方面特点的综合。如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以及动作反应的敏感迟钝,就属于气质范畴。性格表现在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特征,主要由于后天学习和生活锻炼而形成的,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是家庭和学校的“宠儿”,在人生的道路上还没有经历过大的起伏和挫折,因此,许多大学生自命清高、眼里容不下他人;遇到困难意志薄弱,爱感情用事;对人和事爱斤斤计较,心胸狭隘。这些不良的性格特征不仅容易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而且 还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调适 ⒈端正认知

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正确认识自我。通过将自己的现实与自己的过去相比,知道自己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亦或是原地不动;通过将自己的现实与自己的未来目标相比,从中发现自己存在的差距;通过与社会上和自己地位、条件相类似的人相比来认识自己。在比较中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达到取长补短,缩小差距的目的。其次要积极悦纳自己。悦纳自己就是要无条件的接受自己的一切:优点和缺点,好的和坏的,成功的和失败的。实事求是地承认自身的价值能够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事实求是地承认自己的弱点和缺点,不仅不会降低自己的自信心,伤害自己的自尊心,而且会使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有利于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减少对潜能的自我消耗,使自我力量充分展示出来,进一步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的价值和地位。再次要综合、客观的评价他人,要发展的看人。⒉调适不良情绪

控制人际交往的不良情绪是大学生心理成熟和健康的重要标志。因此,首先应强化大学生品德和文化修养,培养高尚的情操,形成内在的理智力量,提升情感世界。其次应调控对他人的期望值。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在个性、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情绪状态等各方面都可能会有优点或不足。如果对他人、对事物所抱期望值过高,势必在需求难以满足时产生不好的情绪反应。在人际交往中,每个大学生都应当正确处理对他人的期望问题,不要求全责备,以免产生失落和不良情绪。第三,大学生还必须具有各种良好的交往品质。如真诚、信任、克制、自信、热情等。⒊培养良好人格

要培养良好的人格,还要优化自我性格。性格的可塑性较大,有好坏善恶之分。因此,大学生应当积极塑造良好性格,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当代大学生的良好性格应该是:温和亲切,谦虚热情;心胸豁达,宽以待人;耿直正派,坦荡真诚等。良好的性格是成功交往的基础,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优化自我性格:一是通过博览群书使少教者变得有教养;使骄傲者变得谦虚;使自卑者变得自信; 使心胸狭隘者变得豁达等。二是通过交往发现别人性格的优劣,并从中找到与自己的相似之处,从而调整和改正自己。三是从小事做起。许多人所具有的开朗、正直、坚韧、细致等优良性格都是坚持锻炼的结果,是慢慢形成的,因此我们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⒋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

首先是平等交往。大学生往往个性很强,互不服输,这种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绝不能高人一头,更不能因同学之间在出身、家庭、经历、长相等方面的客观差异而对人“另眼相看”。其次要讲究交谈艺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提高交谈的能力,必须具备有关方面的素质,如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沉着的应变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等。再次要主动大胆地参与交往。人际交往是交往双方积极主动的过程,一方主动而另一方被动势必造成交往难以正常进行。主动大胆地参与人际交往有利于消除胆小、害羞所带来的交往障碍。最后要学会帮助别人。心理学家发现,以帮助或相互帮助开端的人际关系,不仅容易确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迅速缩短,使良好的人际关系迅速建立起来。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及其调适 篇2

(一) 高职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

目前, 职业院校大多开展新生心理普查, 普查的方法不一。SCL-90是国内外常用的心理健康测查工具, 它由10个因子组成, 涉及多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 能较为全面地反映被测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

2007、2008年, 某高职院校采用SCL-90对新生进行了心理普查, 测查结果见表1、表2。

根据全院2007级新生平均分的高低对9个因子进行排序, 依次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偏执、敌对、焦虑、精神病性、躯体化、恐怖。

根据全院2008级新生平均分的高低对9个因子进行排序, 依次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焦虑、精神病性、恐怖、躯体化。

结果表明, “人际敏感”在新生心理问题的排序中均居第二。“人际敏感”主要指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心神不安、明显不自在, 以及人际交流中的自我意识问题, 消极的期待亦是这方面症状的典型原因。由此看出, 高职学生因交往产生的心理困扰已成为普遍问题。

(二) 高职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具体表现

据某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统计, 每年接待的来访学生中, 30%以上是因为校园生活中人际交往带来困扰, 具体表现为: (1) 自我封闭, 没有朋友; (2) 害怕独处; (3) 对异性有很强的防范心理, 无法与异性正常交往; (4) 争强好胜, 不能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 自我保护意识较强, 不愿坦诚相待; (6) 有交往愿望, 苦于不知怎么做, 等等。

高职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分析

一般来讲, 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往往带有浓厚的情绪倾向。积极的情绪情感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消极的情绪情感阻碍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因此, 人际关系中的认知、情感决定着交往行为, 交往障碍也由此产生。

(一) 认知偏差导致交往障碍

在现实生活中, 人的认知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对大学生来讲, 由于受自身成长环境、家庭背景、个人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影响, 往往不能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常以偏概全、以点代面、全盘否定;对他人抱有成见, 总以为他人对自己怀有敌意, 甚至觉得对方的一举一动都带有挑衅色彩。这些认知上的偏差, 影响了学生对交往对象的正确判断, 导致了交往障碍。

(二) 情绪不良导致交往障碍

情绪在人际交往中拥有广泛的社会功能。通常, 自卑和自负是大学生交往障碍中最为常见的情绪因素, 是情绪情感中两个极端的表现形态。

大学生的自负情感多缘于片面的自我认识、自身生活经历的一帆风顺以及过分娇宠的家庭教育。在交往中, 往往表现为主动进攻的倾向, 喜好出头露面, 不管在何种场合都无视一切, 造成人际关系不良。在高职院校中有自卑感的学生较为普遍, 多为贫困、学业与就业压力以及成长中的挫败经历造成其过度自卑、过低估价了自己的能力和品格。有自卑感的学生, 往往缺乏交往的主动性, 想与人交往又怕与人交往, 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又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心理学家柯里说:“在人们的心理中, 自尊或自卑的自我评价意识有很大作用。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 只看到自己的不足, 就会丧失信心, 产生厌恶自己并否定自己的自卑感, 这样的人就不可能有朝气, 而且缺乏积极性;如果一个人只看到自己比别人好, 就容易产生盲目乐观情绪, 自我欣赏, 自以为是, 因而也就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三) 性格缺陷导致交往障碍

性格因素对人际关系同样具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讲, 由性格导致的交往障碍是一种由交往双方的个性倾向 (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信念) 和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性格、能力) 的差异而引起的障碍。由于人的个性比较稳固, 且具有习惯化的特点, 因此由个性心理特征引起的障碍较之其他障碍更难消除。在交往中, 性格缺陷也是大学生交往障碍的重要因素, 如性格过于孤僻、内向、封闭;心胸狭窄, 过于斤斤计较、苛求于人;自私自利;急躁冲动、报复心强;娇生惯养且感情脆弱;过于依赖他人, 一味从众, 等等。

高职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自我调适

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与他人能够和谐相处, 高职学生必须把握好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真诚、尊重、平等、包容、互惠互利, 同时还需要学习人际交往的艺术, 学会自我调适, 避免交往障碍, 维持并深化良好的交往关系。

(一) 认知的艺术:知己亦知彼

人际交往能否顺利, 与交往者的态度、行为直接相关, 而人的态度和行为具有选择性, 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必定是建立在对自己、交往对象及交往情境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如果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情境了解片面, 甚至完全误解, 人对人际交往中的态度和行为的选择就很难正确。当你希望别人理解你时, 你也应清楚他人的需要, 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这样才能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差异。理解了人的差异性, 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深入认识自我和他人。

知己, 即对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个性、行为以及心理状态有全面认识。大学生自我认知是在社会情境中不断比较而完善起来的。在人际交往中, 应既看到自身的价值, 又能看到不足, 从而建立起客观的自我评价。同时他人的评价也是自我认知的一面镜子, 应通过他人评价不断修正认知上的偏差, 力争达到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统一。学会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 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知彼, 即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他人的行为表现和外部特征来全面推测和判断其需要、动机、兴趣、情感、个性等心理活动的过程。一般来说, 人们通过一定时间的交往, 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对所接触的人形成一定的看法, 做出一定的评估, 并由此确定与其交往的态度和行为。对他人的认知正确与否, 决定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是否正确得体。

总之, 在人际交往中, 只有对自己有较为正确的认识, 同时又具有对他人的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 才能够在人际交往中恰当地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从而与他人建立起和谐关系。

(二) 谈话的艺术:会说亦会听

学会交谈是交往成功的重要因素

交谈是人际交往中最主要的沟通方式。在人际交往中, 交谈能否顺利取决于交谈的内容和方式、方法, 它们也直接影响着交往效果。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掌握如下谈话要领: (1) 说话得体, 恰如其分。交往语言要注意分寸, 合乎尺度。谈话时做到有礼有节, 让对方先讲;最好不要谈论对方的隐私或忌讳的话题;人多时, 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要注意平衡。 (2) 态度真诚。真诚是友好交往的基础, 也是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如果在与人交往中能够直言不讳, 同时又能动之以情, 那么交谈的氛围就是愉快而和谐的。 (3) 应避免的交谈方式是常打断对方的谈话或抢接对方的话头;滔滔不绝, 目中无人, 忽视对方的反应;词不达意;注意力不集中, 目光不专注, 或对别人的谈话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目光长时间盯着对方看, 或审视对方, 让对方不自在, 感觉不舒服;不考虑交谈的对象, 用词不当, 使人听不明白或感到不高兴;不考虑交谈的时间、主题、氛围和效果, 而短话长说或长话短说;在交谈中, 单方面突然结束谈话, 或强行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

交往艺术

善于倾听的人, 人际关系一定是融洽的, 因为倾听本身就等于告诉对方:你是一个值得我倾听讲话的人!这样会提高对方的自尊心, 加深彼此的感情。一个善于倾听的交谈者是最受人欢迎和信赖的。倾听对方谈话时应掌握如下要领: (1) 注意力集中, 表情专注; (2) 用微笑、点头、感叹等表示自己的情感体验, 表示你在注意倾听; (3) 听比说更重要:多听能够帮助自己理解别人, 也有利于让别人更快地接纳自己; (4) 尊重对方、平等交流、注重情感沟通。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体会对方的情感和心理感受, 就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行为。

(三) 相处的艺术:能进亦能退

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建立亲密关系

一般情况下, 人际关系从建立到发展, 交往由浅入深都遵循这样的过程:第一步是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和初步沟通, 判断交往是否可以继续;第二步是随着交往双方共同特征的发现, 沟通日益广泛, 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逐渐增加, 具有很大的正式交往特征, 大部分人际关系都是在这一层面 (同学、同事、同乡等) ;第三步是双方信任感、安全感的确立, 亲密关系形成 (知心朋友、恋人等) 。亲密关系是所有人际关系中最没有距离感的, 它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也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关系, 给人以归属感和满足感, 是我们情感正常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必要前提, 能够享受亲密关系的人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压力。因此, 学会建立亲密关系, 有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

在人际交往中学会独处

“独处”与“孤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孤独是指内心渴望交往而无法满足时产生的不愉快情绪体验, 而独处是指个体独自一人的客观状态。独处在人际交往中的积极性、稳定性和满意度上都高于孤独;独处是成长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在外界关系中所获得的知识及经验, 必须在独处时经过思考后才能汲取和沉淀, 从而进一步认识自我, 从容面对。现在, 许多大学生没有看到独处的需要, 或者害怕面对独处, 一味从众, 或感觉到独处需要, 但害怕被别人理解为怪异, 不知如何处理。其实, 独处需要不仅是我们自己内在的一种需要, 同时我们能以此需要来更好地理解他人, 为他人适时创造独处的环境。假如你能自在地独处, 你也会有很好的机会与别人相处。

在竞争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为什么我们要在人际关系中提倡竞争与合作呢?竞争与合作在人际关系中比较难以把握, 难就难在合作意味着取长补短, 不能以个人为中心, 要以集体为重, 而竞争更是要学会适量适度, 其实这是对自我的一种深层次认知, 是对自己能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的一个度量。学会了竞争与合作, 其实就是协调好了“理想我”与“现实我”、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或社会的关系, 势必会使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有极大的提升。同时, 竞争给人带来的动力也是其他所无法替代的。竞争有时会和“嫉妒”这个词混淆。嫉妒就像一针强心针, 只能给人短时间的动力, 这种动力在发现不能超越别人后变成强烈的负面情绪。两者不同之处更在于:竞争是以“事”为目标, 而嫉妒是以“人”为目标。嫉妒在人际关系中并不能带来益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谨防合理竞争变无理嫉妒, 就要时时注意是否把焦点放在自己的目标上, 而不是转移到对“人”的关注上。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 提倡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意义在于:竞争对人提出挑战, 使人有动力积极向上, 不断发掘自己的内在潜能, 在与外界社会的碰撞摩擦中完善自己;而合作能使人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和对方的优缺点, 从他人身上学习优点, 同时学会团队合作, 学会如何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配合他人的想法, 在完成共同目标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能力。

摘要:当前, 高职学生因人际交往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普遍。本文对高职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进行了原因分析, 论述了高职学生对人际交往障碍进行自我调适的方法, 以期帮助高职学生改善人际关系状况, 在校园生活中与人和谐相处。

关键词:高职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自我调适

参考文献

[1]张厚粲.大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易锦海, 李晓玲.交际心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

[3]姜宪明.大学生心理自我保健[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1.

[4]周家华, 王金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5]陈桃林, 王晓刚.孤独与独处的语义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 2006, (38) .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及其调适 篇3

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人生来就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人类心理的病态是在出生后与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具体说,主要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关系失调造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际交往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基于这个判断,我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在与课题组同仁探讨之后,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提出以下观点。

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源泉

良好的人际关系固然是教师心理健康的表现,更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源泉。

一个朋友盈门的人,你能说他心理不健康吗?诚然,人际关系无疑也是很复杂的。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好朋友可能由于某种原因而分道扬镳,反目成仇。这并不一定是你的错造成,因而也并不能说明你的心理不健康。倘若即使不是你的错,你也能主动化解仇怨,重归于好,那么,这无疑是一件幸事乐事。你的心里一定很高兴舒坦,很有成就感。也就是说,你从自己建立的良好人际关系中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从这个意义上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源泉。

本课题组对8所中小学260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在254份有效问卷中,针对“你认为跟别人交往重要吗?”这个问题,认为重要的占48%,认为“非常重要”的占30%,14.6%的认为“一般”,3.1%的认为“不重要”。

可见,绝大多数教师承认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也可以认为大多数人迫切希望搞好人际关系,即有与人交往的心理需求。这毫不意外——谁不想在和谐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呢?谁不想在短暂的人生中拥有健康的心理呢?

具体地说,人际交往对教师心理健康至少有以下几个积极影响:

1.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保持愉悦的心境

人的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后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从而保持一种愉悦的心境。在我们的生活中,家庭和睦、邻里互助、同事友好、师生关系和谐,会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否则,家庭破裂、邻里争斗、同事猜忌、师生僵持。

2.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

当人们苦恼时,需要宣泄,朋友可以倾听,这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支持系统,能提高自我调节水平,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由于可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源泉。

二、积极主动建构和谐人际关系

既然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源泉,那么,我们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建构有利于自己的和谐人际关系。

有些人消极地等待别人的橄榄枝,结果收获寥寥;有些人是积极主动付出与争取,结果高朋满座。可见,态度决定了人际关系建构的效果。

满园硕果,岂会凭空得来。它需要辛勤付出,用心浇灌,小心呵护。人际交往亦应如此。我们应该主动付出,用真心换真情。与学生如此,与所有人都应如此。

有些老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居高临下,令学生望而生畏,哪有可能建立平等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呢?究其根本,恐怕是没有交往的真心,这真心就包括平等与包容。试问自己是否真的已放下身段,准备平等交流呢?是否已准备包容学生的幼稚乃至唐突呢?教师若想有成就感,就应满怀爱心,真心对待学生,关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如此,传道、授业、解惑,尽在笑谈之中,那是怎样令人神往的心理状态呢?

本着人格平等、民主包容的理念,著名教师李镇西因拖堂3分25秒而甘愿受罚,他爽朗的大笑营造出的是和谐的氛围。师生心情皆舒畅,试问教与学还有什么障碍吗?

领导的支持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条件。如果搞不好上下级关系,会造成许多心理困扰,因此,要尊重和相信领导,努力工作,主动汇报,积极建议,不要背后随便议论,发牢骚,甚至与领导公开对抗。

努力营造团结和睦的同事关系,能使我们保持愉快心情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另外,教师和社会其他人士交往也应本着“和为贵”的传统原则,跟学生家长要多进行平等善意的沟通。总之,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积极主动地争取才行。

三、自我调适人际关系培养健康育才心理

在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并建构了和谐人际关系之后,我们应该精心呵护,不断调整和适应这种人际关系,使之能带来每天健康阳光的心理,并借助这种心理来教书育人。

我认为,自我调适至少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方法:

1.要谦虚谨慎,摆正位置

关键在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过高或过低都会产生心理负担,即过于自负或过于自卑。

2.要平等相待,真诚相处

人际交往的基础是人格平等,以诚相待。热诚的赞许和诚恳的批评,都能使彼此间愿意了解、信任、交心。

3.要打开心扉,主动开放

只有真诚地开放了自己的内心,才能走进别人的心灵世界。善于与人交谈、娱乐、参加集体活动等,往往会取得思想上的沟通,感情上的融洽以及人际关系的稳固。

4.要换位思考与宽容

换位思考就会理解对方,减少误解,从而容易宽容,达至心胸宽广,相互谅解,心情愉快。

5.要合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调节的方法很多,如写日记、找人诉说,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时缓一步再做决定也是控制情绪,避免错误的有效方法。

6.换个角度看问题

横看成岭侧成峰,你懂的。当然,调适的原则方法肯定不止这些。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跟个人的改善意愿密切相关。一个破罐烂摔、自暴自弃、讳疾忌医的人,你能指望他把自己的病治好吗?

我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使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那么,愿意拥有健康心理的教师,不妨参照以上几点原则、方法,把人际关系处理好、调适好,更好地履行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及其调适 篇4

从否定到肯定的评价

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地认为智商是无可替代的。想要成功,你还必须要知道该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以及拥有更宽广的思考。--比尔?盖兹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人际交往需要与人际吸引 第二节 人际沟通 第三节 人际关系 第四节 利他行为 第五节 侵犯 人际交往 本章重点:

1、人际交往的概念

2、什么是身体语言学

3、人际关系发展的历程及原则

4、侵犯行为的控制途径 有趣的故事 一位青年人拜访年长的智者。青年问: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自己愉快、也能使别人快乐的人呢?智者说:“我送你四句话,第一句是:把自己当成别人。即当你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做别人,这样痛苦自然就减轻了;当你欣喜若狂时,把自己当做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和些;第二句话是:把别人当做自己,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要,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要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能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第四句话是:把自己当做自己。”青年问道:“如何理解把自己当自己,如何将四句话统一起来?”智者说:“用一生的时间、用心去理解。” 问题:劣币驱赶良币 请你思考一个经济学与社会学中的现象:人们收藏良币,而将劣币流入市场,为何? 得到与失去的关系? 案例分析: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伦敦有位年轻的小伙子,是一家大学里的学生,租住在一家公寓。他租住后不久,来了一位年轻的姑娘,就租住在他隔壁。那姑娘长得很美,有着天使一般的容颜,深深地打动了小伙子的心。他每次上楼下楼都能遇见他,在不知不觉中,他爱上了那姑娘,可他一直找不到借口与她相识,因而他觉得很痛苦,郁郁寡欢。圣诞节到了,小伙子一个人呆在房间里,举目无亲,寂寞难挨。案例分析: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忽然,他听见隔壁房间传来了咯吱咯吱的声和阵阵喘息声,连续很长时间。那姑娘欢快的呻吟声响和床架咯吱咯吱声一直没有停止。小伙子想到自己正在孤独悲伤,而那姑娘却在男欢女爱,这深深地刺伤了他那颗沉浸在沮丧之中的心,使他感到人生彻底地绝望了。最后,他找了一根绳索,自悬于梁上,告别了人世。第二天,人们发现,就在那个圣诞节之夜,不仅那个小伙子,那个姑娘也自杀了,是吃砒霜死的。小伙子听到的那些响声,是砒霜毒性发作姑娘挣扎时发出的,他完全误解了那些声响的性质。姑娘的桌子上有一份遗书,遗书上说,她实在忍受不了这份孤独,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关心她,尤其是在那个美丽的圣诞节之夜。A,“天天非理性 ”(Everyday Irrationality)----Rabyn Dawes B, “什么都不对”(Nothing is Right)-----George Loewenstein C, “满意就行,不要求最大化 ”(Satisfactions,and not maximization)----已故Herbert Simon “ 案例分析: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向左走,向右走(几米)电子情书 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指导语本量表共28个问题,每个问题做“是”(打√)或“否”(打×)回答。请你认真完成。然后参看后面的记分方法,对测验结果做出解释。? 1关于自己的烦恼有苦难言。是 否 2和生人见面时感觉不自然。是 否 3过分羡慕和妒忌别人。是 否 4与异性交往太少。是 否 5对连续不断的会谈感到困难。是 否

6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是 否 7时常伤害别人。是 否 8与异性来往感觉不自然。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及其调适 篇5

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巨大变化的非常时期,他们在心理上具备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但他们还不够成熟。因此在接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正确舆论的过程中常常存在着一些特殊心理活动现象,其中之一就是逆反心理。在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中,老师和家长都普遍感受到了当代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严重性。同时,又表现出无可奈何的状态。有的学生个性强烈,自尊心强,听不得老师的批评。有时,老师批评得稍重些,便会作出强烈的反应,甚至,使老师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学生的逆反心理正在严重打击着众多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使他们的热情受到极大的动摇。因此,因此,有必要共同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加以引导和调适,使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一、逆反心理的心理构成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大要素构成。首先,认知是受教育者态度的基础,在对态度的作用中,认知主要对逆反心理起准备和导向作用。其次,情感指的是个体在心理上对认知信息的一种情绪体验,即喜悦愉快或烦忧反感。行为意向是逆反心理转化为逆反行为的准备,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响。

二、逆反心理的成因

(一)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逆反心理的产生

青春期大脑发育成熟,思维方式和视角已不再单一化化,思维的逆反性和独立性得到发展,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另外,青少年的性别意识逐渐强化,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和独立意识。对老师的教育和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回避、反感甚至背离,形成逆反心态。

青少年认知水平的偏差度较大,认识容易片面性,看问题容易偏激和极端,固执己见。调查表明,36.5%的中学生遭受挫折和失败后显得意志薄弱,自暴自弃,对老师的教育置若罔闻,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二)不正当的家庭教育加速了逆反心理的形成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如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都会无形中在孩子心理上造成压力,当这些压力不断积蓄、沉淀,便在情感上对教育、批评和劝说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形成逆反心理。如果青少年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关怀,也易形成孤僻、自卑的逆反心理。

(三)学校教育的错位是加剧青少年逆反心理的重要要素

教育方式的不当和教育者自身形象的缺失导致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由于教育者不尊重青少年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导致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对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在教育学生中要言传身教,使学生对一些正面教育产生逆反心理。青少年“社会角色”意识的失落也会影响其健康心理的形成。班级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个体在班级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若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社会与个性的对立,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了。

(四)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因接受某种现象或因制作某种节目的连贯性,本来用来警世人们的内容,被青少年负面接受了;另外,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介绍一些国内外时尚新奇现象,也影响并辐射着我国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疏导

(一)促进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尊重被教育者

从形式上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似乎是一对矛盾的存在,而实质上两者是一致的。这是因为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进被教育者的健康成长,而这与被教育者的愿望又是一致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被教育者的健康成长需要教育者的精心指导;另一方面,教育者的思想理论,又要通过被教育者来得到实践的检验。正确认识这一关系以及在指导思想上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的意识,就会在我们的教育内容、形式和方式上做到积极探索,敬业工作,尊重学生。进而减轻学生心理上的逆反情绪。

(二)加强感情投入

无论是心理学理论还是大量的社会现实都在说明,感情像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对于生理、心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感情因素的影响很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好感与否,都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体会,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结果。如果 c教育者在感情上能与被教育者多一些相容,多一些亲近。相信在青少年的心理上就会少一些厌恶、叛逆的情绪。

(三)加强同辈群体的导向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心理的感染的重要性我们已经了解了。我们对同辈群体的认知应从社会心理学的群体压力上进行。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积极的群体对个体正常心理所产生的是一种推动,消极的不良群体对个体正常心理是一种动摇。为此,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引导,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同辈群体中的“领袖人物”做到有效控制,更是十分必要的。

(四)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导向

面对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青少年往往还未具备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常常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而进行模仿,难以辨清实质.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及时、有效、准确地把握这些现象,把它们至于被教育者面前,深刻分析其实质,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追随。

(五)引导、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大学生自卑心理及调适 篇6

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身心健康.而且自卑心理在大学生中是一普遍现象,本文将从自卑心理及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生自卑心理的诱因和自卑心理的调适方法三方面阐述大学生自卑心理及调适.

作 者:刘晓华 LIU Xiao-hua 作者单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湖北武汉,430050 刊 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INSTITUTE OF SHIPBUILDING TECHNOLOGY 年,卷(期):20xx 6(5) 分类号:B84 关键词:大学生 自卑心理 调适

浅析大学生就业受挫心理及其调适 篇7

一、大学生就业受挫后的心理表现

1、焦虑恐慌心理

近年来, 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大学生求职越来越困难, 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成为常见现象。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 十年寒窗苦读和家庭的热切期望, 使他们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倍感压力。有些大学生面对用人单位笔试、面试时手足失措;有些同学因为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而紧张不安;有些同学因为缺乏实践经验而苦恼不已。在求职失利后, 大学生往往会觉得无法面对家人、朋友, 焦躁不安, 心神不宁, 意志消沉, 不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的挑战。

2、自卑怯懦心理

大学生由于受教育程度高、知识面广, 通常有较高的自我期望和个人抱负, 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才华, 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但很多大学生就像温室中的花朵, 缺少风雨的洗礼, 学习生活一帆风顺, 很少受到挫折, 抗挫折能力差。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 因所学专业冷门、综合素质不高或自我定位过高等原因, 有些大学生求职屡屡受挫, 巨大的反差, 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对自己的评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过分的低估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面对用人单位时缺乏自信, 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 无法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和优点, 不战自败, 丧失很多的就业机会。

3、自负偏激心理

一些大学生学习成绩优秀, 又是党员或学生干部, 在校期间往往众星捧月, 无意间自我意识过分膨胀, 往往夸大自己的能力, 心高气傲, 择业期望值很高。在就业选择上形成自负攀比心理, 把待遇是否优厚、工作是否轻松、环境是否优良等作为选择标准, 求职时既要求工作轻松、压力小, 又要求工作环境好、待遇高。面对一些就业机会时, 患得患失, 难于做出抉择, 结果往往错失良机。一旦错过机会, 又认为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 家里没有背景等, 认为社会不公平, 产生愤世嫉俗的心理, 不能正确面对挫折与失败。

二、大学生就业受挫心理形成的根源

1、严峻的就业形势

从1999年开始, 我国高等学校连续扩招, 在校学生总量不断增多, 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 达到680万人。与此同时, 受经济危机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影响,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十分紧张。大学生劳动力供给的增长速度远大于需求的增长速度, 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显。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 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 有82.1%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 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 10多万人选择“啃老”。

2、不合理的择业观

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到位, 理想与现实脱节, 就业期望过高, 存在从众心理, 就创业意识淡薄。他们向往大城市、向往高薪酬, 只愿意在环境好的单位工作, 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基层或偏远地区工作, 存在“一劳永逸”的观念, “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 择业时存在攀比心理, 有一定的盲目性。

3、不健全的求职心理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 普及程度不高, 对大学生求职心理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求职时往往比较盲目, 没有做好求职心理准备, 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没有足够的心理预期与调适措施, 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 无法及时调整就业心态, 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不同的心理状态面对挫折时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 能否处理好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 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4、不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目前,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往往仅局限于宣传国家就业政策, 组织校园招聘会, 发布招聘信息, 提供就业派遣办理等服务, 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求职技能培训等方面还有所欠缺, 学生全程就业指导体系还不完善, 不能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就业指导。

三、大学生就业受挫心理的调适方法

1、分析形势, 树立科学的择业观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正朝着市场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但与就业市场的要求仍然还有一定的距离。高校应该通过专家讲座、课堂教学、模拟招聘、主题班会、网站宣传等途径为大学生分析就业形势与国家就业政策,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 全面掌握国家就业政策, 引导他们正确处理现实与理想、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提高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学生应根据实际情况, 扬长避短, 脚踏实地, 合理调整就业期望, 树立科学的择业观, 积极到基层、到企业、到边远地区就业, 抓住每一个机会, 有了立身之地, 再寻求发展。

2、开展就业心理辅导, 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

当前就业形势严峻, 大学生就业受挫现象较为普遍, 有必要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心理辅导, 但是由于条件所限, 高校在就业心理指导方面力度仍不够。高校应加强对现有就业工作人员的培训, 特别是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 提高就业工作人员的心理辅导能力, 逐步实现就业工作人员的职业化和专家化。就业工作人员应与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密切合作, 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 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调适自我, 做好求职前的心理准备, 疏导就业受挫后出现的焦虑、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 将就业心理问题扼杀于摇篮中。大学生应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 努力学习和掌握自我调适的技巧和方法, 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始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就业, 尽快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变。

3、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提供全程就业服务

高校除提供就业信息外, 还应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 树立全程就业服务的理念。通过优化设置, 将求职技能训练、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内容整合为一个整体, 针对大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 在内容和方法上有所侧重, 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生涯, 以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自己, 提升职业能力, 使他们能够及时调整就业期望, 达到科学择业的目的。另外, 对困难学生提供就业援助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帮助他们提升求职技能, 增强自信心, 确立合适的职业目标, 同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出路和就业机会。只有社会、学校和家庭齐心协力, 切实帮助学生走出就业困境, 才能减少和预防就业挫折心理的出现。

摘要:受高校扩招和金融危机影响, 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 就业受挫导致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多, 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对就业受挫心理的表现和成因进行了分析, 对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如何调适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受挫心理,调适

参考文献

[1]、饶莹心.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1 (4) :24-25.

[2]、何亦名, 张炳申.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J].高教探索, 2006, (1) :58.

[3]、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2010.

[4]、刘小玲.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模式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教育学院, 2006.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及其调适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认知障碍

[作者简介]杨南(1974- ),湖南黔阳人,广西工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系党总支副书记,讲师,硕士。(广西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0-0176-03

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一个现代人能否适应当今开放社会的标准之一。不善交往、缺乏交往能力的人就有可能人为地在自己与社会之间筑起一道屏障。认知是感知交往对象的行为,推知其心理状态,而后采取相应的交往方式的心理认识过程。非理性认知支配交往行为会严重地干扰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一、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

认知是感知交往对象的行为,推知其心理状态,而后采取相应的交往方式的心理认识过程。非理性认知支配交往行为会严重地干扰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许多学生认为,人际交往中激化的矛盾不是因为自己而是因为对方不理解,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做得很好,是对方不如自己。有这种心理认知的学生在交往中总是喜欢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他人,别人做的和说的稍不符合自己的意思,就认为无法交往下去。这些障碍主要表现为:

(一)关注自我有余,关注他人不足

自我关注的实质是受人关注,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关心,这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也是人际交往的功能之一。但是当自我关注这种原本非常自然的需要变得过度时,就容易产生人际关系问题。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并不重视与他人的协调、融洽,在交往中往往偏向自我需要的满足,以自我为中心展开,过分关注自己的行为表现和形象塑造,过分关心自己的价值是否得到实现、自己是否得到重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如何,等等。由于过分强调自我,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常常把自我关注作为左右人际交往的标尺,目的与手段发生错位。这种过度关注自我的人际交往认识在现实中使一些大学生陷入一系列的人际交往误区,有的大学生由于过分关注自我,在交往中过多地考虑自己的需要,过分注重自我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而忽视了他人的需要、他人的存在,变成了自我中心者,矛盾和冲突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自我中心是自我关注的必然结果,而在人际交往中,越是以自我为中心,越是想要别人成为满足自己的工具,其结果越会适得其反。长期的以自我为中心,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难以很好地适应集体生活,难以协调人际关系。有的大学生过分注重人际交往中自我的需要和形象,在自我认知上走向了两个极端:自卑和恐惧。有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被重视,不能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变得自卑;而有的大学生又常常因为自我关注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便无端地怀疑自己的能力和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表现,害怕与人交往,导致了社交恐惧。另一些大学生因为过分关注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表现,对自己的交往行为过分挑剔和敏感,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不能表现自如,从而影响了与他人的正常交往。

(二)极度追求完美,难容不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然而,现实中却有不少大学生在用完美的尺度衡量交往中的自我、他人和人际关系本身,对一切都苛求、挑剔,从而总是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处于一种尴尬、被动甚至孤立的境地。过分追求完美的认知表现在对自我的评价上,就是不少在校大学生不能接受自己的不足。一些大学生或因外貌、身材、家庭、专业等不如别人而感到自卑;或因自己的某些能力和知识稍有欠缺而不敢与人交往;还有一些大学生甚至不允许自己有任何的缺点和失误,常常因为某件事情没有干好,或某句话说错了而惴惴不安,并因此贬低自我价值,在人际交往中变得唯唯诺诺或敏感多疑。笔者在对广西工学院24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中,80%的同学有过因为一次考试失败或当众说错了一句话,就以为别人瞧不起自己的感受,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又会从此变得郁郁寡欢,不好意思见人;90%的学生将自己的不完美建立在一种不正确的比较方式上,如“学习不如A同学,能力不如B同学,长相不如C同学”,拿自己的不足与他人的长处进行比较,这样的比较使他们越比越伤心,越比越自卑。自我的不完美使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踌躇不前,不敢尝试,陷入一种失败困境的假象之中。

过分追求完美还表现在对他人的认知态度上。在访谈中,当让24位同学写出最不喜欢交往的一位同学的缺点和优点时,所有的同学都列举出至少两个缺点,只有一个同学写出了一个优点,其他23位同学认为没有看到对方的优点。从这个调查数据上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对交往对象十分挑剔,并且缺少宽容和理解。他们或者因对方的某些缺点而不愿与其交往,或者因对方的某些观点与自己不和而产生排斥心理。彼此之间变得冷漠疏远,关系僵化,人际交往中断。

过分完美的认知方式还表现在对人际关系本身的完美追求上。在对24名大学生的访谈中发现,有近1/3的同学认为,真正的朋友就应该志趣、思想、情感完全一致;朋友之间无话不谈,无事不帮;人际关系好就应该是所有的人都对我好,如果不是这样,人际关系就是不完美的,而不完美则是令人烦恼的。所以,这些学生一旦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出现了一些不协调,就感到失望;好朋友有什么事没告诉他们,就觉得没被信任,受了伤害;若周围有一个人对自己有看法,就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很糟,而陷入一种焦虑不安、苦恼抑郁的情绪困扰中。

(三)过分关注理想,忽视现实

理想化色彩较浓是青年所共有的心理特征,而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大学生理想化的人际交往认知主要表现为对人际交往的期望值较高和用理想化的尺度来衡量现实。不少调查资料显示,与同龄人相比,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满意度最低,这一方面是人际交往中确实存在着某些不足,另一方面是他们对人际交往的期望值偏高,对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的失望和不满较多。在调查中,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心目中的大学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这说明多数大学生在未进大学之前就将心目中的大学校园描绘成一方净土、一方乐园,他们赋予大学人际关系以理想、完美的色彩,这使得他们对校园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一接触到大学人际交往中的矛盾或不足,就感到与自己的理想相去甚远,产生了失望与不满的情绪。一些大学新生,进校不久便陷入了对人际关系的苦恼和困惑之中。其实,这其中真正碰到复杂人际关系的同学并不多,多数同学都是理想与现实不相吻合而产生的失望。过于理想化的认知使得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大学的人际环境,把本属于正常的矛盾视为异常,把自己交际能力的不足、处世的单纯所带来的人际不适也归因于人际关系的复杂,进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出现。

同时,过分理想化的认知,也把复杂的人际关系简单化了,“应该怎样”或“不应该怎样”成了衡量人际关系的标准。在人际交往顺利的时候,认为人与人之间充满温情,周围都是好人,大学里的人际关系很美好。而一旦在人际交往中受到挫折,就把周围的人都看成了坏人,觉得人与人之间关系险恶、尔虞我诈、不可信任。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正常人际关系,而且形成了一种不良的心理定式,影响了正常人际关系的确立。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认知问题的调适

成功的人际交往是建立在正确的人际认知的基础上的,这种认知既包括对他人的认知,也包括对自我的认知。大学生认知偏差的调适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大学生人际认知偏差的调适

对他人的认知应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外表到内心的认识规律,通过“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等手段来综合判断他人的内心状态。其中,正确认知他人应做到以下几点:

1.综合地评价他人。一个人的语言通常反映了这个人的内心,但有时人会掩饰自己的内心,他所说的话不直接表露他内心所想。这就需要听者善于听“弦外音”,真正听明白对方的意图,不要被对方的“花言巧语”所蒙蔽。人的内心活动是可以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通过观察和分析他人的行为,特别是习惯性行为来推测其心理。一个人的内心控制力再强,其行为也总会有所反映,因此我们评价一个人应当综合他的一贯行为表现,不应当仅凭一两件事或最初、最近的表现来判断人。

2.发展地看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所以,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发展地看人,而不应当总是利用头脑中思维定式来评价人。对于熟悉的人,我们要善于观察他的细微变化,不断改变交往的方式。比如,有位女大学生因为从小娇生惯养形成了自私的毛病,做事只考虑自己,从不考虑别人。当她感觉大家都在疏远她时,便觉得非常孤独和自卑。慢慢地,她在试图改变自己。如果这时我们发现了她的一些细微变化,友好地和她接近,就会改掉她的坏毛病,建立起友谊。相反,如果我们仍然用“有色眼镜”看人,就会将她良好的愿望扼杀于萌芽状态。

3.客观地评价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人都喜欢凭自己的喜好与人交往,在交往中也会不自觉地将个人的爱好强加于他人。这就造成了我们在评价他人时会带有某些主观的成分,我们喜欢的人什么都好,不喜欢的人就什么都不好。可是在实际的生活、工作中,我们遇到的人并不一定都是我们喜欢的人,如果我们不能从他人的实际特点和具体情况出发去认知他人,而仅凭个人的喜好去与人交往,势必造成一定的交往障碍,无形中缩小了交际的范围。

(二)大学生自我认知的调适

大学生的认知偏差主要是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大学生要想在人际交往中避免自我认知偏差,就必须打破自我封闭,拓宽生活范围,增加生活阅历,扩展交往空间,凭借各种正确的参考系,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自我。

1.正确认识自我。早在古希腊时期,“认识你自己”这句刻在神庙上的名言就激励着人们不断探索自我、实践自我、超越自我。对于心理和生理正在走向成熟的当代大学生来说,“自我”更是他们积极关注的课题。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生理方面急速成熟,在逻辑、抽象思维发达的同时,精神视野也开阔了,开始追求自我独立,采取自主自立的生活态度。在这个时期,他们更加强烈地意识到自我,从原来那种对外界的注意和关心逐渐转向了对自身内在世界的关注。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能使大学生将“现实我”与“理想我”进行合理的统一。为此,我们要鼓励大学生进行自我比较、社会比较,从而塑造完美的自我。这首先要求大学生要将现在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相比,将自己的现在与自己的未来目标相比,从中发现自己存在的差距,进而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更加严格地控制自我,努力实现自我的既定目标。其次,我们要要求大学生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横向比较,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通过与社会上和自己地位、条件相类似的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许多研究发现,人们与相比较的对象相似性越高,就越容易在比较中获得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评价;相反,人们与相比对象在地位、条件等方面的相似性越低,就越不容易在比较中正确地把握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在知识水平、道德品质、能力等方面具有很多相似性,因此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比较容易正确地评价自我。同时,我们不仅要引导大学生与自己情况差不多的人相比,更要激励他们与周围的强者相比。要让他们在比较中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达到取长补短、缩小差距的目的。

2.塑造完美自我。正确认识自我只是健康人生的基础,完美的自我才是理想境界。因此,第一,要学会欣赏自我。欣赏自我就是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优点和缺点,好的和坏的,成功的和失败的;要喜欢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一方面,要求大学生要实事求是地承认自身的价值,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发挥自己的潜能。另一方面,要求大学生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的弱点和缺点。这不仅不会降低自己的自信心,伤害自己的自尊心,反而会使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建立于坚实的基础上,有利于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减少对潜能的自我消耗,使自我力量充分展示出来,进一步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的价值和地位。第二,优化自我意识。一个人与他人交往时的形象如何,主要受本人自我意识的制约。因此,只有优化自我意识,才能在他人面前树立起好的形象,从而获得别人的喜爱。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具有认知的、情绪的和意志的成分。自我意识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实践的结果。因此,大学生要通过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读书学习、通过良好的人际交往来优化自我意识,从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自我意识的优化和人际关系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良好的人际关系离不开优化的自我意识;另一方面人际交往或人际关系又是优化自我意识的重要途径。研究证明,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总是要通过他人并受他人影响的。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镜子,与他人交往是个人获得自我观念的主要来源。正确的自我认知有助于大学生定向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第三,完善与超越自我。加强自我修养,不断进行自我塑造,达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境界是当代大学生最终要追求的目标。大学生都有很高的抱负和远大的理想,但古人说得好,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从“修身、养性”开始,即从点滴小事开始,从行动开始。所以自我修养、自我塑造首先应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特点,做到行知并重。要想开阔思路,就要多读书,多听讲座。在行动时,无论对人、对事,都要全力以赴,使自己能力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也是大学生从个体的“小我”不断走向社会“大我”的过程,从“昨天之我”向“今日之我”“明日之我”迈进的过程。每一个新时期的大学生都应该明确这一点,努力自觉地将“小我”和“大我”统一起来。既立足于自我,又不封闭自我,既要有自己的主体意识,又要尊重别人的主体地位,既要实现自我价值,又要鼓励和帮助他人实现自我价值,还要和众人共同实现社会价值。

总之,当代大学生必须要坚持正确的方向,积极投身于现实的社会实践之中,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实践、去交往、去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认识自己、把握自我、超越自我,一步步地走向完善和成熟。

[参考文献]

[1]张岩松.公共交际艺术[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3]徐涛.论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

[4]赵红英.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甘肃高师学报,2003(4).

[5]黄琳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心理的分析及对策研究[J]. 改革与战略,2002(8).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及其调适 篇9

2013年11月28日19点整,在我学院的悉心组织下,由来自我校公共管理学院的郑安云教授为我院研究生2102及2013级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大学生就业前的心理准备与心理调适”的精彩报告。

虽然已是寒冬时节,我院研二研一同学仍不顾寒风,前往七号教学楼7111阶梯教室聆听郑安云教授的报告。郑教授本次报告主要涵盖了职场角色定位、人才测评与选拔手段、面试类型及流程、常见非语言信息及含义、自我规划五部曲,以及个人SWOT等内容。尤其对她本人参与的政府机关等单位的面试细节做了详细的描述和深入浅出的解读。另外,郑安云在现场就六个职场问题与在场同学们进行了交流与指导,使同学们茅塞顿开,醍醐灌顶。

大学新生心理调适广播稿 篇10

心理学家分析,许多同学,胜利地走过黑色的七月,高兴地迈入了向往中的大学校园,都有着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一些同学因为没有做好“适应”的心理准备,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和学习之后,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反差。与中学相比,大学生活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进入大学后,同学们一时无所适存。有些同学感觉一下子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了绑”,但又不知如何安排,经过一段时间的彻底放松后又感到无聊、空虚,以致忧郁,焦虑;还有一部分同学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所以,老师和同学们自己都应该特别注重新入学后的心理调适,安全地度过心理失衡期,成功地进行角色转换。我们大一新生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角色转换:

一、同学们应理清大学生活,树立新的人生目标。

一般来说,小学目标是上中学,中学的目标是考上大学。由于有明确的目标,再苦再累也能忍受,一旦进了大学,好比船到了码头火车到了站,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到大学里来是学习的,不是来享受的,大学里还有好多目标值得你去追求和实现。”大学是知识储备的阶段,同学们要搞清楚你将来做什么,你的目标在哪里?为达到这个目标,在大学中我要达成哪几个目标?今年我要达成哪几个目标?本学期我要做哪几件事?本周我要做哪几件事?今天我要做什么?把眼睛慢慢地转到现实中来,踏踏实实地学习,会让你的生活充实而快乐。

二、同学们应充分利用校园资源,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

同学们在明确自己人生目标的前提下,要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特别是要利用好课堂上的听课时间。对于专业知识,课后要及时复习巩固,养成“今天的事情今天解决”的良好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把知识点系统化,形象化,并有意识的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进一步理解掌握。同学们要充分使用好“图书馆”和网络媒体,多涉猎汲取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并加以整理。日常学习中,还可以组织学习方法经验交流会,请专业课教师或高年级学生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同学们要学习与人相处,提高自我的人际交往能力。

进入大学,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是第一次远离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的是一些口音不同、性格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兴趣爱好也不尽相同的新同学。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学习如何与人相处。以宿舍关系为例,融洽的宿舍关系,不仅使你心情舒畅,有利于学习,也有利于身心健康。那么,如何处理好宿舍关系,使宿舍真的成为一个温馨的家呢?同学们要尽量与室友统一作息时间,在日常起居生活中给予包容和理解;不搞“小团体”,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不触犯室友的隐私,彼此之间给予充足的个人空间;积极参加宿舍集体活动,增强团结合作;维护共同的生活环境,完成该做的杂务;学会赞美,不吝啬对别人的夸奖。虽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倘若都能做到,对处理好宿舍关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小小“蚁穴”也能够将良好宿舍关系的“千里之堤”给毁了。大学生活中的其他人际关系也大致如此,大家还可以借鉴以下人际交往原则:

1、平等原则。大学生应在人际交往中与他人平等相处,以诚相待,相互尊重,在人格上平等和学习上互助。

2、互利原则。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从而维持和发展与他人的良好关系。

3、诚信原则。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遵守诺言,讲信用,既要信任他人,也要赢得他人的信任。

4、相容原则。相容表现在对交往同学的理解、关怀和喜爱上。人际交往中经常会发生矛盾,遇到冲突时要能宽容他人、做到包容并蓄,包括容忍对方的个性和缺点。作为刚刚入校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些不适是很正常的事,只要把握好交往“尺度”,合理利用交往方式,逐步培养起自己良好的交往个性,你便可获得人际交往的成功。

四、同学们要积极参与校园活动,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

在大学生活中,同学们要重视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适应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努力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集体主义及和谐的校园氛围中,合理地安排课余时间,积极参与校园活动,勇于施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通过这些活动的锻炼,培养和提高自己如语言文字表达、组织协调、实际操作等各方面的能力。

五、同学们要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

来到一个全新的地方,面对全新的环境,不适应是正常的现象,同学们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学会保持一个积极阳光的心态。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是帮助大家顺利适应大学生活的一种良好途径。同学们要强化自己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积极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近期的心理测查工作,建立自己的心理档案,遇到问题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及时解决自己心理的困惑、烦恼。

以上是几条对大家心理调适的建议,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祝大家在XX科技学院这个大家庭中过上丰富而美好的大学生活!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及其调适 篇11

1性格孤僻:表现为难接触、不愿与人交流,心中总怀有戒虑,

无法与同学、老师坦诚相待。

2片面发展:表现为学习上不能全面发展,略显偏科。

3心理脆弱:表现为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遇到挫折或不顺心

的事,无法及时的调整心态,从而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信心。

4兴奋激动:表现为凡事容易满足,获得点滴成绩就激动不已。

5易受诱惑:表现为易受外界干扰,心理防线脆弱,无法抵制

一些不良思想、行为的侵袭与干扰,从而产生不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不和,成员之间缺乏关爱,尤其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不一致的时候,孩子感觉到家庭成员离心离德的痛苦:厌倦、冷漠、郁闷、愤怒、悲凉、缺乏安全感,对家庭有敌意。有的则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形成神经质的病态人格。有的则感到自卑,破罐子破摔,自甘堕落。将对家庭的敌意指向社会,形成反社会人格。人都本能地需要温暖和安全,以及被接纳、被认同的归属感。 矛盾纠纷不断的家庭,家庭成员忙于吵架,却无暇顾及孩子的内心感受和需要。孩子只好通过其它途径寻找温暖, 这给社会上的不法之徒和流氓团伙提供了便利。

不和睦家庭,如何消除对子女的不良影响呢?

首先,父母应该反省自己的性格缺陷,本着对对方和孩子以及家庭负责的态度,找到矛盾的所在,努力妥善地解决它。给孩子提供一个温暖和体贴关爱的家庭氛围。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其次,平常要给孩子多一些关爱,了解孩子的心态,要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对于已经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要真诚地向孩子道歉。努力减轻、消除由于对孩子的心理伤害。孩子要加强自身的情感防线,积极主动的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同时要寻找必要的情感 寄托,抵制来自家庭的不良影响。

第三,矛盾较深家庭,家庭成员要进行系统的家庭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这是很有效的方法。通过心理专家的帮助,解决矛盾的问题,重建良好的家庭生态。

第四,学校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本孩子负责的态度去真正地、切合实际地帮助他们,教育他们,多一些关怀、多一些理解。在学习和生活上注意观察他们的心理变化、学习变化、生活变化、社交变化,及时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对他们进行调适。特别是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学生的性格特点,针对性地实施心理疏导和教育。

上一篇:设备管理部工作计划下一篇:公路养护领导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