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精选8篇)

关于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篇1

关于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摘要:暑假期间,我在亲戚所工作的单位进行了员工的的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些调查。了解到一些普遍的散漫,浮躁或者迷茫不安的心理情绪。我对此状况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推测,并较合理的探索推测出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心理健康 企业员工 浮躁 焦虑不安 迷茫 心理培训 解决办法

一、企业员工的心理现状

通过询问以及聊天的形式,我了解到了许多当然也学习了很多。这些都让我获益匪浅。在了解询问的过程中,我发现的不正常心理现状的员工主要都集中与这么几种。

(一)、过虑型员工

过虑型员工,也就是说裁员、减薪等负面事件还没发生在他身上,但他受大环境和周围气氛的影响,整天杞人忧天,担心这个,担心那个,以致出现了焦虑情绪。这种员工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危机阻遏了发展信心。在一帆风顺的日子里,投资、经营、发展时时都充满了信心。但当事业和前途遭受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时,便如入深渊,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对发展、对自己没有信心,很难找到今后努力的方向,因而精神萎靡;第二,经济收入减少产生恐惧感。以前收入正常,能满足日常开销,日子过得很顺,现在企业效益下滑,收入锐减,形成落差,心理上有一种不平衡感,因而在经济上容易产生惧怕感;第三,心理健康重视不够。一些人平时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存有精神疾患,在生理、情感、行为等方面出现了不同情况的身心疲劳,平时没得到缓解和释放,还没有到暴发的程度,而一旦遇到打击,以前心理健康疾患和现在的挫折,使自己的精神一下子崩溃了,恐慌、惊骇、抑郁等一起袭来,甚至产生轻生等念头。

(二)、倦怠型员工

企业员工长时间高度集中精力干一件事情,很容易疲劳;而且生产中的安全问题也让员工过度地担心、紧张,以及不断变化的考核标准等,给他们的心理和生理上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心理上表现最多的是厌倦、易怒、难以放松、焦虑、忧郁和情绪低落;生理上也伴随出现肩膀痛、背痛、颈部疼痛以及疲惫感以及肠胃不适等症状。而绝大多数的企业和员工之间的沟通都有障碍,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使得普通员工能够通过群体内的沟通来表达自己的挫折感和满足感,从而稍微缓和员工不满情绪的继续发展。然而一些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不利于组织内正式沟通的实现,员工团队协作性大打折扣,使得员工满意度和成就感降低。

(三)、人际关系困窘型员工

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着一种盘根错节的关系,它使企业人际关系复杂化、多样化,有其积

(脚注)

* 张传燊,男,1992年生,福建福州人,华东交通大学信息学院信息工程专业11—2班,电话:***电子邮件:xcs100@qq.com。

极的一面,可消极的一面也不可忽视。主要表现为:一是一些企业领导阶层之间存在着经营

人际关系的现象,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如人心涣散,人才流失、腐败滋生、生产经营混乱,效益下滑等。二是领导与员工之间关系紧张。员工缺乏参与权、决策权而心生怨气,士气低落,工作积极性不高。三是员工和员工之间关系紧张、人为隔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过分强调绩效忽视了公平,导致过分竞争,使同事成为对手,互相戒备,只顾竞争,不愿协作,挫伤了员工积极性等。四是亲缘关系错综复杂。由于多数国企历史悠久,员工中亲缘关系较多,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关系网,有时动一发而牵全身,影响企业规章制度的执行和正常管理,破坏公平竞争机制,导致队伍凝聚力下降。

二、产生如此心理状态的主要原因

通过以上现状和现实社会情况,我将主要原因归结为一下几点。首先来源于经济上的不公平感。经济上分配的不平衡、不公平、不合理,当然会导致不公平感,甚至于仇富、炫富。工人们与管理层之间好像关系并不是很融洽,上班时间他们是约束与被约束的关系,下班了,他们之间也很少沟通,计划经济时期,大家都是同一个级别,同一个待遇,一看工龄就知道你拿多少钱,平均主义“大锅饭”,虽然穷但基本没有差别;而现在大家已经相互不清楚收入有多少,特别是我们国家东中西部地区、城乡、行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拉开了,所以大家有比较强烈的经济上的不公平感。

其次,文化上的迷茫空虚感。主要是缺乏主流价值观,不知道哪个方向是对的,哪个方向是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没有建立健全,且远未深入人心,大家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应该朝什么目标前进。在这种文化空虚迷茫的情况下,焦虑浮躁、抱怨冷漠、“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不良心态就必然产生和蔓延。

第三,来源于社会上的不公平感。单位编制内外身份不同导致的待遇不同;比如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导致的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不公平;腐败分子权钱交易,少数官员目中无人、欺压百姓;还有人们常说的“官二代”、“垄二代”、“农二代”等社会阶层固化;特别是从农村进城的,80后、90后,他们发现城里同样年龄的人在生活上普遍比他们好的多,特别是上学、就业、职位升迁等机遇概率比农村的孩子要高那么多,这种不公平感自然就会产生。

第四,政治上的失望感和无助感。部分人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得不到及时帮助,找不到有效畅通的渠道来表达,因此有失望感、不信任感、无助感。比如说近年来,一些地方强拆民居,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缺失,政府管理上一些信息、政策不公开、不透明等,当然会使部分人产生不信任感,甚至仇官恨官,只要是官方说的一概不相信。这样一来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了。

三、解决企业员工心理问题的方案

(一)、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的标准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如何判断员工心理是否健康。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的标准是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职业工作、学习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二)、如何解决企业员工心理问题

要解决企业员工心理问题,只有通过企业和员工双方进行恰当有效的心理管理来实现。

1、企业方面

(1)、加强员工心理培训,提高员工自我调控能力

邀请或聘请心理咨询专家,就如何缓解心理压力,进行专题心理辅导。比如著名心理学家张怡筠博士就为深陷经济危机“心理风暴”中的企业员工开出了一系列“药方”:第一,肢体放松。肢体紧张绷紧时,人无法进行理性思考,所以首先要做些瑜伽、静坐和深呼吸练习;第二,评估财务现状。焦虑就像一面放大镜,会惯性地放大和灾难化我们的损失,减收一块钱的心理感受像是损失两三块那样惨重,坐下来客观评估自己的资产现状后,会发现大可不必担心“明天就要没饭吃了”;第三,注意力从“已失去”转移到“还拥有”。人的惯性思维会聚焦在损失上,若是 100万剩下 25万,有人觉得亏了 75万明天就只有去跳楼,但换个思维,25万的可支配资金还是大有可为的。停止哀叹,集中精力解决问题,与其坐着言,不立即行,先找回正常作息和身体健康。

还可以,加强员工自我调控能力。引导员工在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观察世界的过程中,用平和宁静的心态思考问题,以乐观豁达的情怀对待生活,用理性纠正偏激,让冷静战胜浮躁,以恬淡取代痴迷。在强者看来,目前这种危机反而是员工重新自我投资的契机,只有最强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重获自信和积极心态。因此,第一,提高员工的专业能力,抓紧这个时候,进行员工的针对性技能培训,在自己的领域里保持专业度;第二,投资自己,员工最大的成本是生命里的时间,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自己在不断的历练中升值;第三,成为多面手员工,这能让员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就业途径。

(2)、增加员工的心理收入

增加精神奖励。在目前企业减员减薪的情况下,提高物质奖励对企业来说是力不从心,但精神奖励同样也能达到良好效果。有时,一句祝福的话语,一声亲切的问候,一次有力的握手都将使员工终生难忘,并甘愿为企业效劳一辈子。

改善企业内部员工的人际关系。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说明,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自尊、社交和自我实现。人们从事工作不仅仅为了挣钱和获得看得见的成就,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工作还满足了他们社会交往的需要。所以,友好的和支持性的同事会提高对工作的满意度。员工和领导之间的相处,员工要尽量避免假设领导对自己的不满,如果自己对领导批评的方式感到不满,可以在婉转表达自己心理承受度有待提高的前提下,建议领导用单独谈话的方式加以批评;员工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要学会冷静,待情绪平静后,主动与领导谈话,并一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加强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引导。企业可以通过企业文化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员工的心理进行引导,使员工思想、心理和行为受到不同形式的影响。例如企业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寓教于情、寓教于行、寓教于乐的宣传教育活动,以树形象、建队伍为切入点,着力营造团结友善、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健康向上、明礼诚信的文化环境。让企业文化这一更高层次的理念在员工心理调适过程中充分发挥影响、同化和整合作用。

2、员工方面

(1)、学会判断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

员工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如果没有食欲或食欲过盛,心跳过快,头痛或颈背部肌肉紧张,难以入睡或半夜醒来恶梦频频,不能深呼吸,皮肤过敏或湿疹,吸烟或饮酒过量,注意力难以集中,经常为琐碎小事而与家人或同事争吵。如果有其中两条以上的征兆,就意味着你可能处于心理紧张状态了。

(2)、学会合理的放松和正确的看待生活

在面临心理压力时,一定要做到:不要让压力占据你的头脑。保持乐观是控制心理压力的关键,我们应将挫折视为鞭策我们前进的动力,不要养成消极的思考习惯,遇事要多往好处想。

洞察你自己的心声:许多人对一些情形已形成条件反射,不加思索就做出反应。我们应多聆听自己的心声,给自己留一点时间,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努力在消极情绪中加入一些积极的思考。

创造一种内心的平衡感:心理学家认为,保持冷静是防止心理失控的最佳方法。每天早晨或晚上进行20分钟的盘腿静坐或自我放松,能创造一种内心平衡感。这种屏除杂念的静坐冥想能降低血压,减少焦虑感。有一项研究表明,过度焦虑烦躁的人每天花10分钟静坐,集中注意力数心跳,可使自己的心跳逐渐变缓慢;10个星期后,他们的心理紧张均有一定程度的减轻。此外,按摩对减轻压力感也非常有效。

懂得平衡自己的生活:许多人抱怨说他们的时间老是不够用,事情也老干不完。这种焦虑和受压感已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要知道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些为工作或生活疲于奔命的人并不懂得生活的真正含义。

最后,员工更应自我正视,积极主动参与企业心理管理。作为企业员工更应该直面自己的内心,不管是否有心理问题,都应该积极参加到企业举办的心理培训。同时,更应该对自 己负责任,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1] 乐国安.健康心理学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1

关于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2009年来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两组人群。分别为北京市某绿化队共158人,男91人,女67人,平均年龄(44.33±8.12)岁,文化程度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17人,占11%。北京市某中学教师共232人,男98人,女134人,平均年龄(45.12±13.47)岁,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232人,占100%。两组人群均除外退休人员。对所有体检人员进行较全面体检,包括:内科,外科,妇科,耳鼻喉科,眼科,腹部B超(肝、胆、脾、胰、双肾、男科、妇科B超),心电图,胸正位片,血生化检查。以上各项检查均有专科医师完成。

1.2 方法

对入选参加体检的教师及绿化队员工进行自身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认知情况调查及常规体格检查,相应健康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指标包括人群日常工作差异、高血压、血生化指标、B超检测脂肪肝及对自身疾病的认知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以例数显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显示,组间比较应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两类人群日常工作差异,教师工作时间均为户内低强度体力活动,绿化队工作时间均为户外高强度体力活动。

(2)两类人群中,存在高血压病的患者,教师组74人(31.89%),绿化队组43人(27.22%),存在糖尿病的患者,教师组30人(12.93%),绿化队组19人(12.03%)。两组疾病教师组患病率均高于绿化队组。高血压的患病率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3)两类人群血生化指标结果比较见表1,P值均>0.05,两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

(4)两组人群对自身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的认知情况比较:明确自身所患疾病需终生服药者教师组占98.12%,绿化队组占71.51%;用药情况比较:坚持服药者教师组占88.52%,绿化队组为61.24%。

(5)两类人群B超异常情况例数与比例见表2。

3 讨论

两组人群由于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的不同:教师属于脑力劳动为主,体力活动较少,且入选教师为中学教师,有较大的工作压力;绿化队组以体力劳动为主,每日劳动强度较大。两者疾病谱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组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绿化队组。这同既往研究结果运动可使血压,血糖降低相一致[1]。虽然两组人群血压、血糖各项指标比较教师组均略高于绿化队组,但是两组数据比较并无统计学差异。通过对教师和绿化队组人群对疾病认知和用药情况分析,结果显示教师组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率和治疗的依从性明显好于绿化组,因而虽然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较多,但是血压、血糖指标同绿化队组比较并无显著性差异。我们知道,高血压、糖尿病均为终生疾病,一旦确诊需要长期监测和治疗[2,3]。两组人群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组有相对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健康需求意识,有较好的收入和医疗保障制度,绿化队组则相反。由于受检者对自身疾病认知的差异将导致其就诊及用药依从性的差异,进而导致治疗效果的差异,以及预后的差异。通过合理的健康干预可使患者的认知、信念、态度和生活与行为方式发生变化,使患者得到科学、合理的治疗和管理,提高了患者对自身健康的维护能力,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4]。有研究表明采用多种方法,如:图文宣教、科室及门诊宣教栏、健康教育小册子及健康教育处方,介绍饮食、运动、用药和改变生活行为方式等知识,定期组织患者进行座谈和交流,并进行示范训练,教会其如何测量血压、数脉搏等,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其检查指标控制在理想的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活质量。作为体检中心,单纯给予体检,告之结果可能对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影响,因而在体检时要加强同患者的沟通,使其进一步了解自身疾病的发生发展,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情况[5]。

在B超检测中绿化队脂肪肝患者明显高于教师组。考虑与其饮酒量较多以及饮食中脂肪含量较高,并且在了解自身存在脂肪肝的情况下较少采取相应措施有关。另外,本研究还发现肝囊肿的患者在教师中比例较高,目前尚无较好解释,有待于进一步增加样本量并进行相关的深入研究。

本研究结果揭示,由于两类园丁的工作性质不同,教师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患者明显高于绿化队。然而,由于两者患者的认知情况和用药依从性的差异导致生化结果的相似。

摘要:目的:观察教师和绿化队员工两类职业对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分别入选参加体检的教师232例及绿化队员工158例,对其进行自身疾病认知情况调查及常规体格检查。结果:教师组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患病率均高于绿化队组,而两组体检血压、血糖结果无显著差异;教师组对高血压及糖尿病的认知率和治疗依从性优于绿化队组。结论: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和治疗依从性影响治疗的效果。

关键词:职业,患病率,认知率

参考文献

[1]戴俊明,卫志华,张培燕,等,社区高血压病人的药物利用与依从关系分析[J].高血压杂志,2001:9(1):62-65

[2]钱岳晟,张怡,张瑾,等.上海市普陀区社区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抽样调查[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116(10):22-23

[3]罗晓慧.对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临床调查与分析[J].当代医学,2010: 16(30):22-27

[4]赵丽娟,王志媛.北京市朝阳区教职工高血压患病及相关知识现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8):630-631

关于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篇3

关键词: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1—0296—02

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促使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要求也迅速提高,高校较高的学术要求和科研竞争使高校教师面临着极大的心理压力。青年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很多方面具有普遍的相似性,他们由于年龄特点、个人修养、教学经验、职业适应等方面的问题,比其他年龄段教师承受更多的外在期望的压力及内在的角色冲突,加上期望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身心备受困惑[1]。据中国教育部统计,中国高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0%左右[2],青年教师逐渐成为教学、科研的主力军,他们承担着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还面临着职业适应、社会适应、自身专业能力提升、婚姻、住房、家庭安排、职业定位等等诸多挑战。近年的一些研究和实践表明,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因心理因素而导致的健康问题日趋严重,有些心身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癌症等已成为危害高校青年教师的杀手,英年早逝的现象时有发生。青年教师心理压力过大问题日益突出,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欠佳的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一、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

结合黑龙江省、山东省和河南省部分地区高校调查结果[3~5],从总体上看高校青年教师作为中国社会文化较高层次的群体,其身心健康水平较高,心理素质较好。但是近几年来,由于社会对青年教师期望值不断提高,高教系统的全方位改革,竞争渐趋加剧,精神上的高度紧张和应激情绪状态的出现,使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出现令人担忧的状况。概括起来,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适应不良症状:青年教师中相当一部分人对教师角色、学校人际关系、工作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从而产生压抑、偏激或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

2.生理—心理症状:从人的主观心理体验上看,青年教师心理不健康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

3.人际交往症状:青年教师不健康的身心症状会渗透到教师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影响到与家人、朋友、学生的关系。

4.神经官能症状:神经官能症是由于高级神经活动高度紧张,致使大腦机能活动暂时失调而造成的心理疾病的总称。在青年教师中常见的主要有神经衰弱和强迫症两种表现形式。

5.职业行为症状:主要表现为职业情绪耗竭,成就感降低,对教学完全失去兴趣,工作不求进取,甚至厌恶、恐惧教育工作,试图离开教育岗位,另觅职业。

二、影响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分析

1.社会期望过高:一方面,教师的工作带有很强的示范性,教师要从德、学、才、识方面示范于学生。这种职业的神圣感在客观上迫使教师不得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以博学多才、儒雅风趣的君子和淑女形象展示于人。这种角色期望使青年教师内心苦不堪言,感到压抑,精神处于紧张状态,甚至有意识控制正常的需求和行为。青年女教师尤甚,主要原因男女在社会化过程中角色培养的差异性,使他们面对同样的社会要求时易产生心理冲突;女性特殊的生理特点;工作与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模式的转变,使得教育的性质和心理发生了变化。学生觉得自己花钱获取知识,理应向学校和教师提出服务要求,这使得学生对教师缺乏必要的信任与尊重,没有敬畏感,青年教师也因此对教学工作失去了神圣感,产生失落情绪。

2.竞争压力大: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成为高校发展的关键所在。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学校内部进行了教师聘任制、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制等一系列改革,这种改革给青年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一系列改革中,高校普遍采用教授、导师轮流坐庄、按名额分配、由领导指定等办法,这种模式无疑挫伤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青年教师在这种机制中的劣势尤为明显,普遍感到困惑、茫然。

3.福利待遇差距大:随着高校收费大幅度的提高,随之而来的则是高校教师收入的增长。目前,高校分配制度多以职称高低和承担科研课题的多少来分配,大多数青年教师职称较低、承担的课题较少,所获报酬也相应较低。由于高校扩招,教师严重短缺,青年教师授课任务重,身体超负荷运转。青年教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却获得相对较低的酬劳,更加重了其内心的失落感、挫折感,逐渐对教学失去兴趣,不自觉成为高校校园内特殊的打工族。

4.人际交往狭窄:首先,从教师的工作性质看,教师工作繁重,工作性质相对封闭,每天接触的只有同事、学生、家人,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社会交往的单一,使青年教师遇到困难时,更加感到孤独无助、束手无策。其次,教师这一职业的长期性与示范性、创造性与情感性以及教育对象(学生)的多变性与差异性,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这必然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对青年教师而言,由于社会阅历浅、自我意识强,傲视一切、有恃无恐,其结果在现实社会中碰壁较多,造成自我伤害较多。再者,青年教师缺少外出进修、开会、交流的机会,缺乏对新事物了解、接受的机会,也缺少自我发展的动力,更缺少职业倦怠和不良情绪宣泄的渠道。

5.其他因素:调查显示,高校青年教师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大,过重的工作压力导致部分青年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特别是女教师尤为明显。

三、维护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和建议

1.学校要关注青年教师健康,从精神上减压:一是以人为本,建立宽松、和谐的教师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科学的教师实绩考核制度,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青年教师的工作,使青年教师心理得以松绑和减压。二是经常与青年教师沟通,多征求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及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疏导不良情绪,使他们心情舒畅地投入教学工作中。三是多给青年教师提供外出进修、交流、再学习的机会,使他们获得一种成就感,增强工作的信心和激情。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学校应采取各种措施,致力于优化校园人际关系,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其次,青年教师应积极走出个人小天地,多参加集体活动,通过活动加深情感交流、消除工作误会,培植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增强集体凝聚力。再次,青年教师在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的同时,还应学习相应的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加强耐挫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对自己不苛求,对别人不妄想。

3.正确认识自我:一方面,青年教师要学会从多方面、多途径了解自己,要学会从周围的世界中提取有关自我的真实反馈,避免由于主观理解所带来的偏差。另一方面,要坦诚地承认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并肯定、尊重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此外,要实事求是地制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尽可能使理想与自身能力和现实生活接近,更要克服文人相轻的传统思想。最后,遇到挫折时,要学会自我安慰、自我暗示、自我禁止、自我激励、自我解脱,正确对待工作、生活中的得失,使自己拥有一个平和、健康、永葆激情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王海翔.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5):75.

[2]高芸,等.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压力及控制策略研究[J].湖北杜会科学,2007,(6).

[3]王晓英,张明.心理测量与心理诊断[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82-284.

[4]庄国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J].潍坊学院学报,2007,(5).

关于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篇4

高明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东莞,523808)

【摘要】:[目的]了解企业员工对社区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需求,为有效开展企业员工社区健康教育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园区内200名企业员工现场拦截调查,并现场收回问卷。[结果]企业员工最需要的健康教育知识前三位是:外伤急救知识与技能、职业病的防护知识、常见病的预防知识,说明企业员工在选择健康教育内容时,更多的注重自身工作与生活的健康安全以及健康知识的实用性与指导性。最受欢迎的健康教育形式前三位是健康知识讲座(咨询)、现场操作演示、网络媒体,说明我们的健康教育形式要与时俱进,开展健康教育时应根据受教育人群的需要和接受能力来选择使用哪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方法。[结论]对企业员工开展健康教育应结合企业员工的实际需要,根据不同工作岗位、性别、文化程度,选择不同健康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以达到最佳健康教育效果。

[关键词]企业员工;健康教育;需求

【Abstract】: [Objective] employees on the content and methods of community health education needs of employees for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community health education 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intervention.[Method] The questionnaire designed by the park site of 200 employees intercept surveys and on-site

questionnaires.[Results] employees most in need of health education knowledge of the top three are: trauma knowledge and skills, knowledge and prevention of

occupational diseases, the prevention of common knowledge, that employees in the choice of health education content, and more about their own work life, health and safety and health knowledge, practical and instructive.The top three most popular form of health education lectures to health(counseling), on-site operation and demonstration, online media, that we advance with the times in form of health

education, health 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needs of education and

acceptance of people the ability to choose which form of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Conclusion] employees to carry out health education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needs of employe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jobs, sex, education, health

education content and choose a different form of education to achieve the best health education.[Key words] employees;health education;demand

松山湖科技园是东莞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园区的人口以企业员工为主,松山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园区企业员工。本文通过对企业员工社区健康教育需求分析,为改进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社区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在调查的200名企业员工中,其中男性84人(占42%),女性116人(占58%),年龄18岁~35岁;工作岗位:企业一线工人166人(占83%),企业后勤人员23人(占11.5%),企业管理人员11人(占5.5%);文化程度:初中学历36人(占18%),中专(高中)学历136人(占68%),大专及以上学历28人(占14%)。

1.2调查方法采用现场拦截调查的方法,对园区内200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

2结果

2.1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情况[1]企业员工最需要的健康教育内容是外伤急救知识与急救技能需求率占92%、其次是职业病的防护知识需求率占65%,常见病的预防知识需求率占53%,食品卫生知识、心理疏导与青年生殖保健知识需求率分别为48%、42%、35%。见表1。

表1企业员工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

内容 需求人数 百分率(%)排序

外伤急救知识与技能 184 92

1职业病的防护知识 130 65

2常见病的预防知识 106 53

3食品卫生知识 96 48

4心理疏导 84 42

5青年生殖保健知识 70 35 6

2.2对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情况[2]在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调查中最受企业员工欢迎的健康教育形式是健康知识讲座(咨询)需求率占81%,其次为现场操作演示需求率占77%,网络媒体需求率占70%,而宣传单、宣传栏与卫生知识宣传短片这三类教育方式受欢迎程度较低需求率分别为42.5%、38.5%与27.5%,见表2。

表2企业员工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

方式 需求人数 百分率(%)排序

健康知识讲座(咨询)162 81

1现场操作演示 154 77

2网络媒体 140 70

3宣传单 85 42.5

4宣传栏 77 38.5

5卫生知识宣传短片 55 27.5 6

2.3不同文化程度企业员工对健康教育内容需求[3]文化程度分初中、高中(含中专)、大专及以上3类,其对健康教育内容需求见表3。

表3不同文化程度企业员工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

内容 初中

人数需求率%

外伤急救知识与技能

职业病的防护知识

常见病的预防知识

食品卫生知识

心理疏导

青年生殖保健知识 3391.6 1644.4 2672.2 1130.5822.2 925 高中或中专 人数需求率% 12692.6 9469.1 7051.5 6346.3 5338.9 4633.8 大专及以上 人数需求率% 2589.3 2071.4 105.7 2278.6 2382.1 1553.52.4不同工作岗位企业员工对健康教育内容需求本次调查的企业员工岗位涉及一线工人、后勤人员、管理人员3类。一线工人对健康教育内容需求排在前三位的是:外伤急救知识与技能、职业病的防护、常见病的预防,分别为97.6%、71.2%、51.8%;后勤人

员对健康教育内容需求排在前三位的是:食品卫生知识、外伤急救知识与技能、心理疏导,分别为95.6%、73.9%、60.9%;管理人员对健康教育内容需求排在前三位的是:心理疏导、食品卫生知识、常见病的预防,分别为81.8%、72.7%、63.6%。

2.5不同性别企业员工对健康教育内容需求 男性企业员工对健康教育知识需求率分别为:外伤急救知识与技能92.9%、职业病的防护知识76.1%、常见病的预防知识40.5%、食品卫生知识32.1%、心理疏导22.6%、青年生殖保健知识15.5%;女性企业员工对健康教育知识需求率分别为:外伤急救知识与技能91.4%、职业病的防护知识56.9%、常见病的预防知识62.1%、食品卫生知识59.5%、心理疏导56.1%、青年生殖保健知识49.1%; 3讨论

3.1企业员工对健康教育内容是的需求排列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外伤急救知识与急救技能、职业病的防护知识、常见病的预防知识,说明企业员工在选择健康教育内容时,更多的注重自身工作与生活的健康安全以及健康知识的实用性与指导性[4]。

不同文化程度的企业员工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主要表现在文化程度越高,产生的心理问题越多,对心理疏导的需求也越高。在职业防护、生殖保健与食品卫生方面同样是文化程度越高者需求率越高。说明文化程度高者更注重健康保健[5]。

在工作岗位方面,一线工人最需要外伤急救知识,后勤人员最需要食品卫生知识,管理人员最需要心理疏导[6]。说明不同工作岗位企业的业员工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不同。

在性别方面,男、女对健康教育内容有明显差别,尤其是女性对生殖保健知识需求较高,需求率是男性需求率的3倍。说明性别不同,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与需求也不同[7。

3.2企业员工对健康教育需求方式以健康知识讲座(咨询)的需求率最高,其次是现场操作演示,说明现场的的教育方式是最受欢迎的,可以使企业员工与健康教育者直接交谈,便于理解,被动或主动掌握健康知识,但是此类教育方式仅限于少部分人交流,影响效力范围小[8]。宣传单、宣传栏、宣传短片,这些是目前最常用的健康教育方式,然而这几种形式的选择率并不高。说明我们的健康教育形式要与时俱进,开展健康教育时应根据受教育人群的需要和接受能力来选择使用哪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方法。企业员工普遍年轻,年龄在18-35岁之间,网络等大众传媒是企业员工学习获取健康知识的另一主要途径[9]。

对企业员工开展健康教育可以结合民俗节日或文化活动开展寓教于乐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这样既充满趣味又使企业员工乐于接受,并从中受到教育。通过网络媒体宣传普及健康知识,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站,开通网上健康咨询与交流[10]。

调查结果表明,由于文化程度、工作岗位、性别的不同,企业员工在接受健康教育时往往按照自己的需求或爱好选择健康教育的信息,对同一信息就会有接受、理解、记忆的不同。本次调查结果说明,对企业员工进行健康教育应结合企业员工的实际需要,根据不同工作岗位、性别、文化程度,选择不同健康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以达到最佳健康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速成.胶州市农民工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医学创新研究,2007,7,(21):

172-174.

[2] 陈虾.邓晓燕.莫瑞豪等.深圳市居民对社区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

国全科医学,2006,7,(4):574-577.

[3] 卢国良.夏庆华.唐传喜.上海市长宁区有毒有害作业职工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及健

康教育需求[J].中国健康教育,2008,12,(24):949-951.[4] 周娓.岑焕新.宁波市农村本地与外来居民部分疾病防治知识、行为与健康教育需

求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7,6,(23):464-465.[5] 张晓东.五指山市农民健康教育需求现状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8, 26,(12):

115-116.[6] 刘潮梅.外来工慢性乙肝病毒性肝炎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

院学报,2008,8,(30):565-566.[7] 何秀贞.陈群贤.外来女工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需求[J].公共卫生与预防

医学,2006,2,(17):100.[8] 魏敦英.苏祁红.李娟等.合肥市某社区居民健康及卫生服务需求分析[J].实用

全科医学,2005,3,(6):550-551.[9] 黄丽雯.曾超.潘杨等.珠海社区居民健康教育需求评估[J].实用预防医学,2008,4,(15):375-377.[10]张东兴.周小英.大学生健康知识与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中华实用中西医

杂志2008,8,(21):667-668.作者姓名:高明本科主管护师

通讯地址: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创意生活城F区28号

关于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篇5

一、招聘把关

招聘是一个相对比较重要的环节,招聘员工不能单方面从数量上去满足车间的需求量,还要考虑员工的素质和质量。每一个公司的各方面情况并不会一致,一个员工可能在原先单位工作情况比较好,但到我们公司并不一定适合,这就需要综合考察员工以前单位的工作情况是否同我们公司相一致,如不一致,他是否能够接受我们公司目前的管理及生产时间要求等各方面因素。其它方面年龄因素也是需要考虑的,相比较来说结婚的要比没有结婚的稳定性要强一些,尤其是现在这个时间段,冬季马上来临,各建设工地和在外作业工程逐渐就要停工,这也是一些结婚员工考虑的方面,招聘把关严一些,从众多的应聘者当中找到基本适合公司发展的员工,这也是当前员工相对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员工的自我认识

由于冬季的马上来临,各方面工作逐渐不太好找,永阳钢铁公司的停产,以及周围几家公司的不正常生产,这也是当前我公司拥有众多的应聘者和一些年龄适中的员工稳定性增强的一个方面。

三、公司在生产方面采取的激励措施

十月份是我公司的大生产月,公司为此为焊管车间员工增加了工资,并制定了详细的激励措施,这也是当前员工努力工作,稳定性增强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员工的思想意识比较直观,他们目标非常明显,就是要拿到高工资。

但是暂时稳定的同时,也蕴藏着不稳定因素,主要以下两个方面:

一、工作时间的修改

最近车间修改了上下班时间,又提前了上夜班人员的打卡考勤和工作时间,而天气逐渐变冷,上夜班员工由于天气冷,时间长,白天休息有时休息不好,会感到很疲劳,以致会增强不稳定因素,个人离职动向会慢慢出现。

二、十月份产量万一完不成,员工希望破灭,员工对公司的发展没有信心

这个月公司下了很大的激励措施,员工对这个月的产量指标抱有很大希望的,因为他们都想拿高工资,现在员工在很大程度上同以前大不一样,在门外扎堆说话的少了,设备发生

问题后,也积极地参与抢修,工作积极性比以前大有高涨,但是当前的形式不太明朗,具体能否完成目标车间员工心里都没有底。如果万一玩不成目标,员工会觉得努力也改变不了现状,产量也上不去,会把责任全推到设备身上,以致产生消极因素,甚至离职。

关于大学生诚信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篇6

调查对象:廊坊师范学院物电学院2012级学生

为了了解大学生在校的诚信状况,我们对本学校在校本科生进行了诚信状况调查,通过问卷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总计发放了50份问卷进行调查,全部回收,其中有效问卷50份。通过此次问卷调查,初步了解了2012级学生的诚信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在日常生活中,受访同学中仅有13.6%能够完全做到诚信,74.2%的在大部分情况下能做到诚信,一般情况下能做到诚信的约占11.1%,而较少和几乎不能做到诚信的只占1.08%。而在人际交往中,50.9%的同学表示很看重他人的诚信,比较看重他人诚信的占了44.7%,而不太看重或不看重他人诚信的同学仅占了0.7%。调查结果反映了两方面的问题:第一点是学业诚信上的问题。、考试作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校大学生因考试作弊而受到严厉处分的报道,轻者受到各种处分,重者则被勒令退学。、抄袭作业。根据几次期中教学检查与同学座谈以及任课教师反映,抄袭作业较为普遍,甚至已不被学生认为是失信行为,3.论文的抄袭。在大学中,这种问题广泛存在,以至于有教授发明了所谓的反抄袭机。现在大学本科的体制现在大学的体制都是要求在毕业阶段完成相关的毕业论文,虽然这个方式对于检查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有比较大的作用,但是就目前的形式看来是不太乐观的。因为现在网络东西很发达,而且对于论文学术性的东西并不适合于每个人,而且有时候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于是乎,就出现了东拼西凑、移花接木的行为。

第二点是学业诚信上的问题。

1.有钱不交学费。有的学生在新年伊始,拿着家长给的学费不交到学校却擅自存入银行进行“增值”,认为反正国家有确保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政策,岂不知他们这样做的同时,剥夺了那些政府和学校给予真正家庭贫困学生的学费减免、困难补助的机会,对学校、家长、同学都没有做到以“诚”相待。

2.贷款到期不还。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为了缓解家庭困难学生的就学压力而设置的一种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即在校大学生通过学校提供贷款介绍人和借款学生自行提供见证人,以信用方式向银行申请发放的助学贷款。但是,就是有极少数学生恶意逃债,给银行信贷工作蒙上阴影,甚至直接影响了一些银行继续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信心。原因分析: 1.教育原因.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归根到底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个方面诚信问题的集中反应.不少在骄纵中长大的大学生,于是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很多临时毁约、不信守承诺的做法,他们常常不认为是错误的.目前教育上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者只管 “教”,不管“育”。.社会原因.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了整个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信用危机。北京的舆论界称此为“诚信”危机,而这一危机已经涉及到了中国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学生诚信在不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下和充满诱惑的价值观下自然不可避免地产生危机。

如何解决现阶段的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

(一)社会评价机制的健全

没有良好的社会评价机制,诚信问题始终不会得到很好的解决。目前社会上日益泛起的“金钱至上”的思想已经渐渐进入大学校园,“金钱”成为人们衡量一个人社会存在价值的唯一标准,这种以金钱为评价体系主体的方式是不健康的。我们的社会评价机制和体系应该多元化,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础上,健全社会评价体系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诚信意识的培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二)教育制度的完善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制度约束是必要的,包括一系列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教育制度需要以多元化的建制来适应人才多元化的需要,然而,人才培养多元化的每一条新路,都存在着被权、钱、关系网堵住的可能。任何制度都是由人来操作的,这意味着作弊、腐败、以权谋私等等不诚信的现象还是要继续发生,教育领域永远不可能是一片净土,教育界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只是社会问题的一个分支,因此加强和完善教育制度迫在眉睫。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在大学生中表现出来的诚信问题实际上是与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四)用人制度的健全

在录取人才时要坚持两手抓,一是要有业务能力;二是人品要正。业务再好,人品如有问题,我们宁缺勿滥。通过这些办法,让每个大学生从进校门的第一天就意识到,诚信是进入社会的通行证,那他自然就会去注意这些问题。

诚信是通往灵魂高贵的门,是开启人类智慧的门,是通往幸福生活的门,是通向美好理想的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门。诚信是你流下悔恨眼泪之后的知错即改;诚信是你写下奋斗目标之后的脚踏实地;是你承诺孝敬父母之后亲手为他们端来的一盆洗脸水;是你承诺勤奋学习之后亲手为自己点燃的一支夜读的蜡烛;是你发誓远离网吧之后,第一个坐在书桌旁安心读书的星期天;是你发誓不再抄袭作业之后第一次苦思冥想皱紧的眉头„„

关于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篇7

一、学生状况

调查工具及对象:周步成教授修订的、适用于我国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在本次调查中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从哈尔滨某重点中学选取高一学生620人, 收取有效问卷607份, 其中男生272人, 女生335人;一批次学生290人, 三批次学生317人。重点对该量表中学习焦虑一项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如下:

注:*p<0.05, **p<0.01, ***p<0.001, 下同

研究发现, 学习焦虑高分的学生占了总调查对象人数的42.7%, 即学习焦虑高分的学生有259人, 学生表现出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 无法安心学习, 非常关心考试分数, 继而影响正常学习。因心理焦虑水平过高而导致身体症状高分的学生则有71人, 即自身焦虑水平较高时, 学生会出现一些如失眠、呕吐等症状, 这说明高中生考试焦虑水平较高的一个普遍现象。虽然普遍, 但并不代表正常, 说明目前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学子们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和身体的煎熬付出, 而这一焦虑水平在男女生和不同批次方面差异表现并不显著, 也就是说性别和不同学习程度两因素不是影响焦虑水平的主要原因。

二、原因分析

高中生学习焦虑水平较高, 我们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学生自身因素。

调查对象为省重点高中高一的学生, 其对自身的期望值高, 加之个人目标没有及时得到调整与修正, 使得他们承受的学习压力和竞争压力较大。同时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其心理承受能力表现不如人意, 因而心理上容易失衡。此外, 处于“暴风骤雨”期的高中生, 总想证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为了拥有这种独立感和成人感, 他们会不惜做一些标新立异的举措。这几点在学习焦虑水平上体现的尤为突出。

2. 家庭教育方式与家长期望水平易影响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

现在的高中生基本上是一个家庭的核心, 家长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给了孩子, 因此内心特别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 各方面都优秀。然而孩子间是有差异的, 家长这种高期望很容易成为孩子成长和学习的巨大压力, 加之部分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还会有一些不恰当的做法或理念, 导致孩子在家庭中没有压力释放的途径。学生在达不到家长的目标, 或是满足不了家长过高的期望时, 就会对学习产生恐惧、焦虑、挫折感等不良的心理。

3. 学校与社会环境因素。

高考体制与导向使家长、社会仅关注学校的升学率和重点率, 学校则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以学生知识学习的情况和考试的成绩作为学校工作重点, 而老师则在学校的评价下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重要甚至唯一的评价指标, 这一链接反应直接的影响就是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态, 使羽翼还不丰满的孩子过多地承受与体验这种高压下的生活。同时重点中学对学生成绩的重视, 学生平时的课业量多, 定期频繁的考试和成绩排名等, 使得学生面临较大的精神压力和竞争压力, 学生在这样的压力下产生焦虑, 有的学生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

三、辅导案例

◆案例陈述

求助者是一位高一女生。她目前的成绩不理想, 进入高中后的所有考试, 每次成绩与其意愿相差甚远 (她认为自己应该是班级的前三名) , 特别是与初中相比, 成绩滑落的更是让她难以接受。数学原本是她的长项, 不过最近这次期末考试数学成绩不到90分, 结果导致她不愿意上数学课, 现发展到不敢上数学课, 目前状态无论上哪科的课, 听不懂也坐不住。自习课上看到其他同学积极认真学习的样子, 对她来说是莫大的痛苦, 她害怕考试, 害怕上课, 最后, 她不想上学了。就这样, 一次期末考试, 让这位学生彻底失去了信心和勇气。

◆案例分析

对于这个学生来说, 树立积极心态和信心是今后应解决的重点和关键所在。帮助她理顺事情的前因后果, 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才能为其今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事件背后心理上的变化:一是一贯的“优生”心理, 导致心理承受力较差;二是进入高中后较大的心理落差, 不再是“优生”;三是以点带面的消极心态;四是来自家长的高期望、来自学校及老师的排名、来自自己的心理设障以及周围大环境等;五是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强, 患得患失;六是完美心理, 自我要求过于苛刻, 希望自己各个方面都是最好的。

四、具体措施

基于调查与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我认为要想实现我们理想中适度的焦虑水平, 应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努力实践:

◆外因方面

1. 在学校与社会环境方面:

学校发展已经进入多元发展阶段, 仅重视高考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需求, 因此学校发展应开拓视野, 寻求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层面, 在学校发展的同时学生才能得到更优更好的发展。同时应重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加强心理健康老师师资力量和硬件配套建设, 树立积极心理教育理念, 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开展好团体与个别心理咨询, 给需要帮助的学生最好的帮助, 也应适当考虑个别学生需求, 给予其特殊政策, 可以根据主观意愿减少一些考试, 缓解学习压力。

2. 在家庭及家长方面, 建议学校开展家长心理讲堂。

普及心理知识, 使家长了解青春期孩子身心特点, 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 做孩子合格的听众。从过来人、长者的角度做一个合格的引路人, 教授孩子必要的成长阶段知识, 在孩子面前表现出适当的无知, 而不是在孩子面前摆“家长”的谱, 高高在上, “一言堂”, 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孩子必要的鼓励, 给予精神与心理上的支持与帮助。

◆内因方面

1.改变认知。

考试焦虑的主要原因是对考试的认识。一般情况下是认为考试越重要, 焦虑水平会越高。心理学中提出了焦虑与成绩的关系是倒“U”型的, 也就是焦虑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个人的最佳状态得到调动, 只有适度才能最佳。因此适当调整考试期望水平, 方能正确对待考试和发挥正常水平。

2.具体行为。

“视练为考, 考似练”, 即把平时的练习当作考试, 那在真正大的考试面前时就能够像平时一样参加了。也就是说, 心理素质的提高不是说一说就能解决的, 而应是在实践中不断累积实现的, 这就要求每个学生在平时的小考或练习中能够严阵以待, 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 那在真正考试时其认真与紧张程度不过如此。

3. 给自己留有余地。

目标的制定应是一个区域而不是一个点, 也就是每个人给自己制定的目标应有一定的余地, 这样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 不会出现“瓦伦达心态”, 即因压力过大关注结果而无法专心做当下应做之事, 从而适得其反。

4. 调整心理落差。

心理落差大, 源于自身的一种主宰心理。何不把这次当成成长路上的磨炼, 因为这事发生在高一而不是高考中。要学会积极对待生活中的事, 换个角度看世界, 这样会让我们得到更多的收获与成长。

5. 懂得不完美才是真正的人生。

完美是人人追求的, 但我们也知道人无完人, 能够在成长的路上不断地扬长避短就是最棒的。人与人是有差距的, 而缩小差距的方法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是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做到的, 所以还应客观地为自己的发展定位。正如前面所说, 关键不是别人对你说了什么, 而是你对自己说了什么!你觉得你行你就行, 你觉得你不行你就不行, 别人说你行你也不行。

6. 了解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能力侧面, 各有所长与所短, 正确对待自己的薄弱环节, 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

7. 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

建议对惧考、惧学进行自信训练和系统脱敏训练, 逐步树立信心并解除过敏症状, 慢慢恢复正常学生生活。

(1) 何为自信训练?

自信训练主要是运用交互抑制原理, 通过考试焦虑者自我表达正常的情感和自信心, 使得那些消极的自我意识得到扭转, 借以削弱或消除其考试焦虑的一种自我训练方法。自信训练的设计直接针对考试焦虑的担忧成分。如“离考试时间越近, 我越担心自己的能力是否可以胜任这次考试”;“我担心其他同学在这次考试中都比我强”等。研究表明, 当一位应试者出现充满担忧的情感时, 便会在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抑制, 妨碍正常的认知活动。自信训练的两大步骤:

第一步学会察觉个人消极的自我意识。

如当得知即将参加一场十分重要的考试以后, 就会产生朦朦胧胧的担忧念头。针对这些朦胧的念头, 把它清晰地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也就是在一张白纸上把这些担忧的想法逐条记下。这种做法可以把个体朦胧的潜意识提高到意识的水平, 从而可使个体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当前消极的自我意识究竟有哪些。这是自信训练的第一步,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第二是养成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的习惯。

当你逐条记述个人消极的自我意识以后, 下一步就是要训练自己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 这是自信训练的决定性步骤。所谓挑战, 是指向消极的自我意识中不合理成份进行自我质辩, 其中包括指出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识的不现实性和不必要性, 阐明由此对个人所造成的危害, 并明确今后应取的态度。 (主要是三个问题:这种担心有必要吗?此种担忧对自己有危害吗?个人应取怎样的态度?)

(2) 何为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是将放松训练和条件反射原理结合运用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基本方法是, 在产生考试焦虑反应时, 同时引起一个与之对抗的肌肉松弛反应 (放松训练) , 以使考试焦虑者原来的不良反应强度减弱, 这种做法又称交互抑制。将交互抑制按等级排列, 从弱到强, 渐次实施, 直到最终消除患者的不良反应, 此即系统脱敏。

下面, 我们对考试焦虑进行系统脱敏所用的假定等级程序, 并让考试焦虑者大声朗读这段假定程序 (进入情景) 。

(1) 班主任宣布, 三天内将进行一次小测验。

(2) 明天就要考试了, 今晚我觉得准备得还不充分。

(3) 我走在去考场的路上。

(4) 我看见其他应试者陆续来到。

(5) 监考的教师到了, 我等得得急, 脑子也好像失去了知觉。

(6) 我收到了考卷。开始做题之前, 我把卷子仔细看了一遍。

(7) 我中断考试, 考虑自己怎么才能比其他人做得更好。

(8) 我被一道试题难住了。

(9) 我看见有人在我之前答完题, 交上了卷子。

(10) 时间快到了, 我根本做不完了。

进行系统脱敏时, 要求考试焦虑者先进行放松训练, 待全部放松程序完成后, 要考试焦虑者按假定焦虑等级的第一种情景进行想象, 看自己是否会出现紧张。如果感到不紧张, 肌群继续呈松弛状态, 便可转入下一个情景。假如在某一个情景的想象中感到存在紧张状态, 即应在自觉紧张的肌肉部位做一遍放松练习。以此类推, 直到每一个情景均不感到紧张为止。

关于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篇8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北京、河南、湖北3城市中高校内抽取的1032位(其中男631人,女401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老师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方法,对3城市中12所高校中高级教师进行有关健康状况与体育锻炼的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表1200份,回收有效卷1032份,回收率为86%。

1.2.2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文有关资料。

1.2.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中高级职称教师年龄层次。抽样结果可分为三个阶段,即31~40岁、41~50岁、51~60岁。

中高级教师的年龄层次情况

年龄 31~40岁41~50岁 51~60岁

男123 341167

女98 171 132

小计221512299

占总数百分比% 21.4%49.6% 29%

调查说明各年龄段中,41~50岁人数最多,占被调查总数的49.6%,而31~40岁人数最少,占总人数的21.4%。

2.2中高级职称教师的健康状况。

中高级教师各年龄段健康状况百分比

31~40岁41~50岁51~60岁

健康 31.3 21.318.1

一般28.6 14.510.9

差24.9 36.521.1

疾病15.2 27.749.9

调查结果表明,身体健康者占23.6%,身体一般者占18%,身体差者占27.5%,患各种疾病者占30.9%。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健康和一般者占本年龄段比例在下降;患各种疾病者占本年龄段比例在上升;而身体差者却是在40~50岁段比例最高,达到了36.5%。在患病者中,患心血管疾病者占10.8%,患一般疾病者占13%,患其他疾病者占8.5%。这些疾病的

形成与其所从事的职业有密切的联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高度的精神紧张,使心肌代谢、心肌耗氧量过度增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率失常、动脉硬化,甚至发生猝死。这就是中高级教师心血管系统疾病患病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其次有部分人对体育锻炼认识程度上有偏差,从而导致不少人因不能有效进行体育锻炼而影响健康。

2.3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次数。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余暇时间增多, 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健康的重要性,为此,体育锻炼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必需。

中高级教师各年龄段每周体育锻炼情况百分比

31~40岁41~50岁51~60岁

1~2次(0. 5h) 43.032.0 20.9

3~4次(0.5~1h)18.3 15.1 42.0

5~7 次(1h以上)5.24.223.9

不活动33.6 48.6 13.2

从表中可以看出中高级教师体育锻炼情况。在31~40岁年龄段有43.0%的人偶尔参加体育锻炼(每周1~2次);41~50岁年龄段有48.6%的人不活动;51~60岁年龄段有65.9%的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每周3~7次),这可能是年龄的关系使他们更加认识到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31~40岁年龄段参加体育锻炼的偶然性很强,他们认为自己年富力强,无须锻炼也能保持良好的体形和身体状况,对体育锻炼尚未感到迫切性。41~50岁年龄段的中高级知识分子正是个人成就和社会影响的鼎盛期,肩负着家庭和社会的重任,他们要付出较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工作和家务,制约了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次数。

2.4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从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人对体育锻炼持正确态度(见下表),但还有相当部分的人对体育锻炼不是很积极,甚至极少数人与体育锻炼无缘。分析其原因:1)体育意识淡薄,对体育的价值认识不够;2)沉重的工作和家务负担严重制约着他们投身于各种体育锻炼;3)接受终身体育教育思想太少;4)许多参加体育锻炼的教师得不到应有的指导,致使不少人高兴而来,扫兴而去,出现半途而废或不能定期坚持的情况。

中高级教师各年龄段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百分比

31~40岁41~50岁 51~60岁

非常喜 欢25.1 18.2 22.6

比较喜欢39.4 33.7 48.7

不太喜欢22.8 27.8 18.4

不喜欢 12.720.310.3

2.5 体育锻炼项目选择趋向。调查结果表明,中高级教师一般是根据自己的职业特点、年龄及身体状况等选择体育锻炼项目,主要活动形式是三大球、慢跑及小球。而中老年人大多选择传统体育项目(如气功、太极拳、太极剑)、体育舞蹈等不受场地限制的体育活动。

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趋向百分比

31-40岁 41-50岁51-60岁

三大球38.3 27.113.4

慢跑14.7 22.718.3

小球17.315.810.7

传统体育3.711.825.9

体育舞蹈 16.216.3 22.1

其它13.5 6.3 9.6

2.6 对体育锻炼的经济投入。经济是基础,只有解决了温饱问题后,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从每月的生活基本费用占月收入的多少,来反映现阶段中高级教师的基本经济状况。按国际通用标准,当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达60%以上为贫困,60%-50%为温饱,50%-40%为小康,40%-20%为富裕,20%以下者为极富生活水平。根据文献资料查阅,中高级教师实际经济情况与这一标准相对照,多数的人处在小康生活水平以下,实际收入迫使他们在维持日常基本消费之余,对健康不可能有过多的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健康水平的提高。从调查中可说明这一问题,为体育锻炼投资者不足40%。因此,有必要加强和改善教师的经济状况,使他们有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1) 中高级教师的健康令人堪忧,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职业特点。这些教师中绝大部分是中年人,他们是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对于这一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2) 教师体育锻炼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强身健体,主动或被动地参加体育锻炼,但有少数人,特别是在31-40岁年龄段的人保健意识淡薄,他们参加体育活动表现出较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而在41-50岁年龄段的人由于工作压力和家庭负担,缺乏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精力。

3) 在选择的体育锻炼项目中,他们的选择带有趋向性及稳定性。三大球、慢跑及体育舞蹈项目颇受欢迎,这主要是根据自身条件、兴趣和经济条件等决定的。

3.2 建议

1) 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强化健身意识,加大对全民健身意识的宣传力度,使教师都能认识到体育锻炼是实现强身健体最积极有效的手段。

2) 各院校领导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对教师有关体育锻炼知识、技能的传授,使他们有能力进行正确的体育锻炼和自我监督,并产生积极而有效的锻炼效果。

3) 建立教师体质检测制度。对他们定期进行全面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做到有效的预防。

上一篇:勉励读书的名言有哪些下一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