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学习总结(精选8篇)
一、学校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从杨远老师的讲座中,我了解到了现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50%属于良好状态,30%属于正常状态,20%存在问题。其中5%左右有较重的心理障碍。这些数据表明,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现代社会思想观念的更新,生活方式的变化……不仅带给我们成人很大的心理负担,同样也给当今的青少年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而且这些压力还在不断地加重,使一部分学生感到难以承受。于是紧张、焦虑、抑郁,甚至恐惧等心理常常弥漫在校园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所以对于中小学生的个人成长来说,心理健康是必不可少的。党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要把心理健康列入中小学的课程。”可见,关怀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正成为社会的共识及关注的热点,心理健康愈来愈受到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们的重视。
二、教师队伍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这六天的培训学习中,各位专家分别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方面做了详尽地阐述。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讲述深入浅出,案例分析深刻精辟,实践操作具有可行性。使我深入了解了关于的基本知识,比如青少年发展心理学与学校心理健康、个别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巧、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辅导策略、如何做一名心理辅导老师、中小学班级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等。
通过学习,我深深地认识到要做一个称职的心理辅导老师并不容易,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仅依靠教师的有关知识与能力,更要依靠我们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能够胜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具有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能力,还要有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积极稳定的情绪与情感、完美的性格特征、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因此,我将为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老师而不断努力
三、经常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
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对待问题学生更应该尽心尽责,遇到问题学生怎么办呢?一定要充分利用班集体的作用,在宽松平等的班级氛围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团体辅导,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充分发挥班队活动课的集体心理辅导效应。针对特殊学生的特点,有侧重地选择团体辅导的主题。如自信心教育、青春期教育等。采用讲座法、认识法、操作法、表演法、角色扮演和行为训练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内在动机,并在活动中得到领悟。通过一系列的团体辅导活动,不仅让全体学生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也拉近了同学间、师生间的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
在考虑学生一般心理规律的同时,也要对暴露出来的个别学生的个别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在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中,我一方面通过心理辅导室兼职心理教师的个别咨询辅导,另一方面也进行了个别谈心与辅导。通过学校开通的心理咨询箱,打通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通道,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
一一、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改变学习态度
首先, 合作学习尤其对学业不良的学生可以缓和焦虑, 减轻学习心理压力, 提高学习兴趣。课堂上愉悦和谐的合作气氛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 产生乐学情趣的重要因素, 各小组围绕筛选出的重点问题展开讨论, 学生各抒己见, 每人既是老师, 又是学生。有时, 老师也参与进去, 与学生一起平等地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们享受到了探索的乐趣, 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兴趣。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优等生有帮助差生的责任, 差生也不能无动于衷而拉了本组的后腿, 这种生生之间的交往, 改善了以往那种激烈竞争造成的恶化了的同学关系, 有利于形成民主、合作的课堂气氛。同时, 可以帮助弱势群体学习成绩的提高, 促进小组共同提高, 共同发展。合作学习提倡的合作淡化了学生之间的竞争, 减轻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习焦虑情绪, 减轻学习压力, 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促进他们的学业提高。
其次, 合作学习增加了不同学生成功的机会。学生学业的成功是学生的一种需要, 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会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再次鼓励学生对兴趣的指向, 强化兴趣的稳定性, 同时支持希望, 不断增强自信心。学业成功具有等级性、广泛性、激励性特点。一般来说, 学生的学业成绩好坏, 学习的成败与学生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学习的成功者, 学业成绩优良, 自尊自信, 奋发向上, 憧憬美好的未来, 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勇往直前, 无所畏惧。而学习的失败者, 成就低下、自卑, 缺乏理想, 缺乏目标, 甚至“破罐子破摔”。由此可见, 成功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二二、通过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促进和谐师生关系和高质量同伴关系的生成
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是学校群体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两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 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的学习是轻松愉快的, 学生可以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交流, 并充分展示个性, 自由地发挥创造力。师生交往不仅是知识层面的交往, 还包括人的物质层面和心灵之间的交往, 这就意味着教师的职能不仅是传授知识, 而是更多地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氛围, 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研究表明, 同学关系困扰程度不同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非常显著, 由同学关系演变成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乏其例。
追求人际和谐是合作学习的目标之一。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观察自己和了解他人的机会, 使学生能将自己与同伴进行比较, 从而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促进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健康发展。同时,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得到的不再是老师居高临下的指导, 而是与同伴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条件和机会。他们学会了自主和合作, 学会站在他人的观点, 学会分辨是非。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良好的情感的建立。在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学生之间的对话、讨论、竞争都是平等的。他们有充分的机会表达和交流情感, 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三三、合作学习能提高学生的自尊心, 尤其促进弱势群体的提高
自尊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同时也影响着个性的形成, 制约着个性的发展方向。大量的观察研究发现, 高自尊的人表现出较强的好奇心、独立性、创造性、乐群性、乐于冒险以及积极进取的行为。相反, 低自尊的人因感到自身价值的不充分, 而把大部分精力用于证明自己的价值上, 往往表现出消极、畏缩、无益于自我发展的行为。这说明, 自尊与那些能动的个性品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是影响健康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钱铭怡、肖广兰的研究发现, 青少年较高水平的自尊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心境, 减少了面对困难、挫折时的躯体化倾向、神经症性及精神病性反应等;反之, 较低的自尊可能影响个性对环境的适应性, 从而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人际关系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促进学生自尊自爱、互尊互爱。合作学习是一种互动式的交流活动, 这种交流发生在小组的各个成员之间, 也发生在组与组之间, 既是学生之间个体与个体的交流与对话, 也是师生之间以相互信赖为基础的交流与对话。由于是平等的合作关系, 在活动中个体的集体意识就大大地得到了加强, 个体加入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在和谐的气氛中, 个体为自己同时也为集体承担着义务, 并以个体和集体的共同进步为满足。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协调, 彼此尊重对方的情感和劳动, 由此, 个体的自尊也得到了应有的保护。一些合作学习技术的研究者发现, 小组确实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尊。自尊作为人格力量中重要的素质之一, 对人的行为具有暗示、稳定和调节的作用, 于是, 在合作学习中产生的尊重和自尊又转变为学习的基础。
在班级中, 往往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家庭、教育等因素, 常常处于孤独的状态。在学生之间的游戏、活动之中很少有他们的身影。同时, 他们表现出对人对事冷漠, 不愿意交往, 也不敢交往, 合作学习为这些学生创设一些交往的情境, 激发他们交往的热情。
四四、通过合作学习达到小组目标,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
责任感, 是指个体对自身在人类社会和自我发展中所承担的责任的一种意识, 是对自己在道德活动中完成道德任务的情况是否满足其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责任感是一种高层次的道德情感, 责任感的产生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作为精神性存在的个体, 在社会生活中总是与他人、社会紧密相关, 个体与他人在社会活动中总是互动的。责任意识是人的自我意识中最基本、最深刻的层次。高度的责任感, 是一切创造性劳动和高尚行为的内在动力。
合作学习采用的是异质小组, 每个小组都是班级的缩影, 任何一个人自由散漫, 都会给小组造成损失, 会损害大家的利益, 因此在合作学习之初, 往往会出现搭便车的现象:差生照搬本组优生的答案, 抄作业、混水摸鱼、吃大锅饭……伴随着合作学习的深入, “搭便车者”会越来越感到自己在同伴面前没有面子, 立足地越来越小。因为在组内每一个学生都会“学到制定民主规则”, 并“了解到被小组接纳或排斥的条件”, 这就是学生的自发的“民主”责任感和责任意识的萌芽。
在没有成人干扰的同龄群体中, 学生会学到制定民主规则, 作出民主决定的基本准则, 并了解到被某一群体接纳和排斥的条件, 学生懂得在一个群体中不可能让他们自行其是, 需要遵循规则和纪律。这一点在合作学习的“个人责任”中体现明显。“个人责任”是指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所有组员的学习和表现。通过异质团体中的合作学习, 学生还必须学会承担责任, 不仅是对自己负责, 同时也要对小组负责。在单干性的学习中, 学生关注的是自己既定的目标是否达成, 而同伴的目标实现与己无关。在竞争性学习中, 我的失败意味着你的成功, 而你的进步就意味着我的受挫, 同伴之间是你输我赢的关系。但是, 在一个异质学习团体中, 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协同努力, 为小组目标的实现而竭尽全力, 如同足球比赛一样, 全体球员必须协同一致, 利益共享。这就要求全体小组成员必须勇于负责, 善于负责, 真正树立起“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观念。所以, 在一个缺乏合作, 弥漫竞争气息的课堂中, 同伴的帮助大多不是出于彼此负责, 而是出于“觉悟”与施舍, 因此每个人只有依靠自己的奋斗才能打拼出一片天地。但在合作学习中, 机制的作用推动着每个人都要负起责任来, 谁也不能当“南郭学生”。“个人责任”把每个组员的成功与失败和集体利益联系在了一起, 每个人的成功将成为被小组同伴接纳的条件, 而不负责任的失误则可能成为同伴排斥的条件。
五五、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人沟通, 增进交往智能
今天, 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程度日益增强的时代,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可以使我们随时和生活在地球任一区域的人取得联系。在这样的情况下, 在校期间学会与人沟通, 与人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 在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下, 交往方式只是师生之间的“继时互动”——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问, 学生答;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缺乏“同时互动”。通过教学, 学生虽然学到了学科知识, 掌握了读、写、算的技能, 但在现代社会极为关注的交际技能却没有形成, 学校教学并不能承担交际、沟通技能的传授之责。合作学习则不是这样, 其高明之处就在于, 它把交流、沟通技能的学习与学科内容的学习有机的融为一体, 学生必须掌握学科任务, 又必须学会作为小组的一员协同工作所要求的交际技能和小组技能。如果学生不是善于人际交往, 那么势必会影响掌握学科内容, 小组成员的交往技能越强, 学习的数量和质量就越尽如人意。确实, 在合作学习中, 通过小组的互助与交流, 学生可以学到沟通的技能与本领。通过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能够学会恰当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会维持、辩护自己的观点, 当然也要学会能够善解人意, 甚至适当的妥协。不学会这一切, 合作小组中不能体现出这一切, 真正的合作学习就不存在, 合作学习就有名无实。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学习 环境 渗透 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0090-02
一、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学生的学习任务仍然相当繁重,面对这些难以应付的诸多要求和期望,有些学生感到心神不定、烦躁不安,注意力不能够集中。甚至在学习时养成咬手指、多动症等不良习惯。由于现在学校、教师、家长往往过于强调学生的智力发展,过分看重分数,加上升学竞争、学校间的生源竞争的加剧,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任务“超重”的现象。除了学校的学习任务,一些家长和教师还给学生开起了“小灶”,学生奔波于各种“奥赛”班、特长班之间,休息和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失去了享受童年生活乐趣的最基本权利。近些年来,尽管教育部门一直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阴影一直都困扰着广大小学生,加之父母对子女给予的过高期望,使他们的身上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造成小学生学习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神经衰弱、失眠、注意力分散等多种症状出现,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考试焦虑,尤其是对升学考试的焦虑。
二、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走近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扑面而来,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三、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1.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于平时对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关心之中
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向百分之百的学生,把爱的种子撒向每一个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沐浴在爱的阳光雨露中。既爱“金凤凰”,也爱“丑小鸭”。爱一个好学生并不难,爱一个“问题学生”才是对我的重大考验,而这正是教师的天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没有个性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还要想方设法地为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条件。教师可以帮助他们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学科小组,指导他们做实验、搞调查、写论文,提高综合能力等等。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提高自信心,维护了自己的人格,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3.把家校合作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学校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必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笔巨大的教育资源。如果我们把家庭教育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给予科学的引导,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全员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最高境界。一切教育活动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最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是无限丰富多样的。但是,这些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反面的。如果各种积极因素能形成合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则会倍增。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03,(2).
[2]傅文弟.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8).
李海薇、继教号:14041325、单位:昌平区亭自庄学校
本学期我学习“十二五”公共必修课《学科教育心理学》一课,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了解到学科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生在学习掌握各门学科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以及学科内容、教学方法与学生心理发展相互关系的教育心理学分支。教学过程的成效取决于教师对教材教法的选择以及对学生身体、智力、情绪、精神生活成熟过程的了解,并施以有利的影响,促进这个过程的发展。学科教学心理学其要旨在于造就不仅能适应社会,而且能改造社会的人。每门学科均可根据其特点在为学习者提供知识工具、培养智力和形成个性及习惯方面发挥作用。
课程学习是为了让教师掌握一般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教学策略,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促进研究学生学习规律和学情为中心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本课程中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习心理为核心,对学习动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学习迁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解说。
通过系统地重温学习,确实大有裨益。不到三年的工作经验,让我更觉得将经验与教育理论结合,才能发现经验的价值与意义。通过学习体会如下。
智力和创造力是个体差异和个性化的重要表现,也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智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智力的测量。对于如此抽象的智力,心理学家设计出了一个又一个量表进行量化,对神奇的智力进行测量,这让我感受到了心理学的魅力所在。教育心理学把心理和教育融为一体,把心理学的理论应用到教育中来,真正实现了它的价值。对于创造力的培养也让我有很深的感触。幼儿的创造力水平很高,而成年人的创造力水平则比较低。
对于动作技能的学习,知识的迁移,以及品德的形成等方面的内容也同样让我获益匪浅。例如:知识迁移的学习定势说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了解了这个理论以后,可以知道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教学中,善于运用已有的学习定势,因势利导,促进新的学习和问题解决,同时,还可以避免由于学习定势对问题解决带来学习策略非常重要,虽然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经常会使用某些策略,但从未系统的考虑过,经过学习,我们可以系统条理的了解我们在学习中所使用的策略。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给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辅导,帮助不善于使用学习策略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本书很好地解释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将心理学知识转化为教师教学能力。学与教心理学的出现是现代学习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发展的产物。它首先阐明学生的学习规律,提出系统的课堂学习理论。然后在学习论的基础上阐明教学的一般过程,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学习任务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课堂管理、学生动机的激发、课堂纪律的维持以及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学与教的心理学的出现把学习论、教学论和教学法统一在一个学科体系之中。有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搞清自己的教学的风格与特点。
人格心理学兴起之时,走的是一条研究本能为主题的路线。早期的是达尔文、尼采等先锋,中期是动力心理学的佛罗伊德、阿德勒、荣格等人,还有英国的麦独孤以及美国的机能主义心理学等。中期末尾,本能问题还很模糊的时候,文化的因素就已经浮了上来。弗罗姆甚至已经转型为社会学家,苏联的列昂捷夫、维果茨基俨然是社会文化学派的绝对倡导者了。
这个时候,还有瑞士的皮亚杰在研究本能的结构,而美国的人本主义开始大行其道。人本主义心理学者游弋于本能与文化之间,20年内经常混淆两者的概念,到超个人心理学出现的时候,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张显然已经破产。这个时候,以文化为主题的研究却一轮接一轮的上演,早期的代表人物有本妮迪柯特,后来符号学派的米德。班杜拉的研究路线走的很好,走了一条本能与文化融合的视角,但他自己并没有认识到,现在班杜拉的学生终于迷失了方向。认知心理学的人格思想很少,所谓的认知疗法实在是一种害人的诡辩。现在是后现代心理学下的人格研究。后现代的建构理论是完全的文化模式,而一些分支执著于本能。现在人们在迷茫的争论之中,仿佛看见了新大陆遥远的海岸线了。
未来的人格心理学的出路是澄清文化与本能对人格产生着怎样的交互影响。谁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谁就能解决人成长的奥秘,理解人的痛苦与快乐,能够超越弗洛伊德的地位,成为人格心理学数代天骄。
1、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识记)
2、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识记)
第二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
1、心理健康标准制定的依据(识记) 统计常模
根据统计学的正态分布曲线,可认为处于总体平均标准范围内者为心理正常,偏离这一范围者就是异常。
社会规范
以社会规范作为心理健康状况的标准,并以此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是否异常。
生活适应
以生活适应作为判断人们心理正常与否的标准,是以个体是否表现出与生活环境及需要相一致的情感、言语、思维、行为等依据的。
临床诊断
以本人或他人是否观察或检测到某些心理疾病的症状和致病因素,来判断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主观经验
以个人的主观经验或感受来判断其心理健康状况。
2、我国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代表性观点(领会)
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当约束自己的言行、保持情绪的平衡与稳定、正确认识周围环境、保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完善自我的发展目标。
3、心理健康标准的科学界定(应用)智力正常是基础,关系协调是关键,情绪状态是表现,人格完善是结果。心理健康的标准是:
智力水平正常、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生活平衡积极、社会适应良好、情绪乐观向上、人格统一完整、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第二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与目标 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识记)
2、心理健康教育与相邻概念的关系(领会)
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相似之处:
它们都是从心理上帮助人、教育人的过程;常采用相一致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工作范围常是相似的;在强调帮助来访者成长和改变方面是相似的;都注重建立助人者和求助者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认为这是帮助求助者改变和成长的条件。
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不同之处:
就工作对象和工作者而言:心理健康、心理辅导的对象是正常的学生,心理咨询的对象是某些适应和发展方面有心理困扰或轻、中度心理障碍的正常人,心理治疗的对象是指患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的人;
就功能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重在突出工作的主动性、超前性,也即重发展和预防,心理咨询与治疗相对来说工作具有被动性与滞后性,心理咨询重在预防与矫治,心理治疗重在矫治与重建;
就内容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在认知和行动上做文章,心理辅导注重资料的提供与获得,心理咨询与治疗侧重于当事人的情感活动以及人格的重建与发展。
就工作方式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与
辅导多在非医疗情境(学校、有关教育机构)中进行,心理咨询多在非医疗情境中进行,心理治疗多在医疗情境中进行。
就时间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
出现问题前进行预防性培养,心理辅导伴随整个教育过程,心理咨询是有来访者有问题后进行的求助,心理治疗师患者患病后求医治。 就解决问题的深度而言:心理健康
教育与辅导只是处理一般情境中的问题即表层性问题,心理治疗则要深入人格结构的深层,即无意识层面问题,心理咨询介于两者之间,即解决通往深层的中层面问题,也关涉表层与深层的问题。 就工作模式而言:心理治疗是医学
模式,心理咨询是教育和发展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是教育模式。
就工作任务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与
辅导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心理治疗是解决某一局部问题,心理咨询整合局部与整体的问题。
就实施过程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与
辅导的工作是主动的,心理治疗肯定是被动的,心理咨询工作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
就运作模式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与
辅导室一种义务工作,是非经营性的,心理治疗是经营性的,心理咨询可以是非经营性的,也可以是经营性的。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与意义
1、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促进措施(领会)(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能力(2)突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有利于减轻学习负担、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3)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
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局面安定和谐
2、心理健康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领会)
基础与中介作用、操作与动力作用、激励与增效作用
3、心理健康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应用)
(1)心理健康与德育
不同点:理论基础不同、学生观不同、目标侧重不同、工作内容不同、工作原则不同、方法手段不同。
相同点: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工作对象都是正在成长发展的学生,根本目的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2)心理健康与智育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智育的科学化和效率的提高。只有科学的即符合教学规律
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智育活动,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积极作用。(3)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
体育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了必要的生理和体能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身体健康获得了必要的条件。体育的目的在于增进体质,促进健康。在具体的过程中,也可以锻炼人的毅力、塑造人的性格。
(4)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美育的基础,美育应该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美育,就会带有明显的不足和缺陷。就人的美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就是美的基础和条件。
第三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原则
1、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领会)
心理健康的目标可以分为基础目标、基本目标和终极目标三个层次。心理健康的基础目标是防治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由于心理疾病的产生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开发心理潜能,达到自我实现。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识记)
心理健康的具体目标包括: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领会) 面对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
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性和矫治性的心理咨询与辅导。
面对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
育工作,从而间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识记)
教育性原则:
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全体性原则:
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全体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的一切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差异性原则:
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似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主题性原则:
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所有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在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辅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主体性原则集中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特征。
整体性原则:
是指在心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教育工作,注意学生心理活动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作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防止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片面性。
发展性原则:
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学生,要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发展为重点,促进全体学生获得最大程度发展。
活动性原则:
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重视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保密性原则:
是指在心里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有责任对学生的个人情况以及谈话内容等予以保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护。保密性原则是心理健康教育极其重要的原则,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和建立相互信任的心理基础,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及隐私权的最大尊重。
第三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西方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1、心理卫生的推动(领会)
当代心理卫生运动是从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精神病及患者开始的。法国著名的精神科医生皮内尔在担任巴黎比萨托精神病院院长是,把医院中所禁闭、封锁的精神病患者全部解放,病给予人道主义的治疗和待遇。皮内尔也因此成为现代心理卫生最著名的倡导者。
对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做出直接贡献的先驱者当属美国人比尔斯。
2、心理测量运动的影响(领会)
比奈的贡献在于使用心理测量解决实际问题的想法得以变成现实,因而成为现代心理测量的先驱者。
3、职业辅导运动的贡献(领会)
在早期的职业辅导运动中,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帕森斯强调职业辅导包括职业的方向定位、个人的分析和咨询服务三个方面。帕森斯的理论,对今天的职业辅导乃至心理咨询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他所创立的波士顿职业局,成为现代心理辅导诞生的标志,其个人也被誉为“心理辅导之父”。
维特默还创立了第一个弱智儿童的临床心理教育学校,并与同年创办了第一本临床心理学杂志。由于维特默在这方面的贡献,他被人誉为“美国学校心理学之父”。
第二节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1、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也是起源于心理卫生运动和职业辅导运动。
第四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教育与辅导
1、自我认识的教育与辅导是训练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进行正确的认识,培育和发展个体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和良好的自我概念。(识记)
2、自我意识的教育与辅导的措施(领会)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
批评来认识自我。
3、自我接纳的教育与辅导
所谓自我接纳,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是否接纳自己是能否发展健康的自我体验的关键和核心。
具体措施(领会)
自尊心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会自尊自重、教师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自信心的培养(给予学生积极评价、因材施教发掘潜能、自我竞赛获得自信、创造机会发挥特长、集体评说相互尊重)
4、自我完善教育与辅导
自我完善的教育与辅导,是指教育学生如何确立现实的有价值的自我目标及适当的志向水平,引导学生合理掌握时间,妥当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追求自我价值和理想的实现,同事引导学生自觉控制自我,学会处理自我意识问题上的困扰,努力改善自我。
自我完善的教育与辅导措施(领会)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自我设定与自我激励、自我监督与自我控制、自我体验与自我强化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教育与辅导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关系,它是交往双方彼此心理上的依恋与心理距离的一种反映,实质上是交往双方的需求在交往过程中是否得到满足以及满足程度的体现。
1、师生关系的教育与辅导措施
更新教育观念,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注重师生互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促进师生的自由交往;采取民主的教育态度,促进自身的教育行为;了解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2、同伴关系的教育与辅导措施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促进同伴之间的互动;了解学生同伴关系的现状,公正及时地处理同伴之间的冲突;建立班级活动的规则,重视和利用非正式团体;创设积极向上的班风,促进良好的同伴关系;提高人际认识水平,调整交往认知结构;学习社会交往技能,主动参与交往活动。
3、亲子关系的教育与辅导措施
亲子关系的教育与辅导就是教育青少年学生更多地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并帮助他们有效地与父母沟通;同事也使父母更好地理解孩子,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正确处理代沟的问题,以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问题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父母的教养态度和子女的心理需求之间的冲突,在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阶段表现的尤为突出。主要措施:(领会)
父母学会理解和尊重孩子、子女学会理解和尊重父母。
4、异性关系的教育与辅导
教师和家长应在了解青少年性意识发展的基础上,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异性交往的原则,并教育他们学会以正确的方式方法与异性同学大方相处。(识记)青少年学生的异性交往教育(领会)正确认识青少年的异性交往;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原则);青少年异性交往的方法(克服羞怯、真是坦诚、留有余地);引导学生区分友谊与爱情。
第三节 学习问题的教育与辅导
1、学习动机的教育与辅导
所谓学习动机的教育与辅导,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成就动机进行心理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认识成就动机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进而树立恰当的抱负水平。(识记)具体策略:(领会)
阐述知识的意义与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成就动机;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努力学习。
2、学习策略的教育与辅导
学习策略的教育与辅导就是要教会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使他们学会学习。(识记)具体措施:(领会)
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组织策略(列提纲、做示意图、利用表格)、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做笔记、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背景知识))、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知识、元认知控制)、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努力管理策略(情绪管理、动机控制、环境管理)。
3、考试焦虑的教育与辅导
考试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现象,考生在考试期间紧张、不安、担心、忧虑、恐惧等情绪反应,都可称之为考试焦虑。(了解)主要措施:(领会)
端正应试动机,减轻心理负担;做好充分准备,形成良好的应试状态;冷静处理“怯场”。
第四节 生活问题的教育与辅导
1、情绪教育与辅导
情绪辅导又称情感教育,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认识、接纳和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识别他人的情绪并能有效地沟通,掌握疏导不良情绪的适当渠道和方式,防止和克服消极、冲突的情感,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的一种教育活动。(识记)情绪辅导主要包括:情绪认识、情绪识别、情绪沟通、情绪控制、情绪熏陶。
2、休闲教育与辅导
休闲辅导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休闲观念和态度,获得必备的休闲知识与技能,学会选择安排有益的休闲活动方式,拥有充实而丰富的休闲生活,发展自己的才能与个性的一种教育活动。(识记)休闲辅导的措施:认识休闲的功能、学会休闲的选择、懂得休闲的伦理。
3、职业教育与辅导
职业辅导是根据个人的能力、兴趣、价值观等个性特点,结合国家需要和有关职业信息,帮助个体选择恰当的职业,以便为今后的升学就业做好准备。(识记)
第五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
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涵义与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形式,它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它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探讨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与相关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即涉及如何进行课程设计、课程组织或实施、如何进行课程评价以提高课程的质量等问题。(识记)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征(领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最本质特征是“人本化”,即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提供不同的学习经验,协助学生发展其价值观、责任感、知识和能力,以此陶冶其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属于人本主义的课程类型。
从教育目标看:要让学生变得健康、快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从教育内容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解决成长中的问题; 从教学方法看:重在引导学生参与;
从教学关系看: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真诚、理解尊重、信任合作; 从教育效果看:强调“三重”:重参与、重过程、重转变。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原则(领会)以团体教育、团体训练等主要方式来开展各项有关的教育教学活动。
要坚持:发展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全体性原则、体验性原则、相容性原则。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意义(领会)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优化课程的结构;有利于完善课程的功能;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类型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是传授较为系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一种课程形式,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课程体系的基础部分。
1、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的性质(领会) 知识性: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是以课堂教学的形式来进行的,它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给学生必需掌握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的知识。 基础性: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传授给学生的是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最基础的知识。
问题逻辑性: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的内容选择和编排应遵循问题逻辑性。
2、心理健康的活动课程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生主体性的活动项目和方式,使学生心理品质受到实际锻炼,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课程形式。(识记)
3、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性质(领会)活动性、系统性、主体性、互动性
4、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关于心理发展方面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
5、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的特点(领会)全局性、导向性、陶冶性、规范性
6、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在学校常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传递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注重挖掘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中的内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并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认知和技能、情意特质和人格素养,从而完善心理机能的一种课程形式。(识记)
7、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领会)
整合性、潜隐性、依附性、融合性
第三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与方法
1、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的目标在于促使学生认识自身的心理,实现对自己心理的“认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目标着眼于心理品质的“训练”;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的目标着眼于心理品质的“陶冶”;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侧重于与某种学科的学习及某种形式的活动相关心理品质的认识与训练。(识记)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结构主要包括五个基本要素:认知经验要素、意志品质要素、情感经验要素、社会经验要素、生活经验要素。(识记)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组织方式
逻辑式组织:采用螺旋式上升的形式来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心理式组织:以学生为本位,注重学生的兴趣与需求。
一般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内容应采取折衷式组织。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领会) 认知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
式(讲授法、阅读和讲故事、艺术欣赏、参观访问)
操作法:通过学生的言语和动作的操作活动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叙事法、测验法、游戏法、作业法、演讲法)
集体讨论法:对某一专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述自己的意见,进行研讨的一种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辩论式讨论、配对式讨论、脑力激荡法)
角色扮演法:扮演或模仿一些角
色,部分场景,使学生以角色的身份,充分表露自己或角色的人格、情感、人际关系、内心冲突等心理问题,进而起到增进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心理问题,发展心理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哑剧表演、角色互换法、镜像法、空椅子表演、小品表演)
行为改变法:通过奖惩等手段来建
立和消除某些不良行为(示范学习、行为训练)
5、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应用)(1)一般而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是按照课时一节一节地进行的。对于每一节课的进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课程的引入、课程的开展、分组讨论、课程的升华、课程的延伸。
(2)心理课程的评价体系是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顺利实施的支持系统之一。课程评价集中在三个方面:课程起始评价、课程实施过程评价、课程实施结果评价。
第四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案设计(应用)确立主题名称、确定主题的教学目标、确定课时和教学场地、选择教学活动方式、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拟定教学活动程序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组织(应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组织是指为完成特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师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传统的学科教学,它的教学过程应体现出自身明显的特点: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索。
学校教育要交给学生三方面的知识:关
于自然的、关于社会的、关于自己的。 课前准备:了解学生、建立关系、确立教学专题;
课程导入:热身法、发问法、案例
或故事导入法、自我测试法、开门见山法、引导回忆法;
课程开展:引导、反馈、面质、明
朗、连接;
课程结束:回顾与反省、计划与展
望、祝福与道别。
第六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辅导 第一节 心理咨询的涵义与过程
1、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涵义
心理治疗的开山鼻祖是弗洛伊德。心理辅导源于20世纪初帕森斯的职业指导运动,他所创立的波士顿职业局,成为现代心理辅导诞生的标志,其个人也被誉为“心理辅导之父”。心理咨询则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的“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并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词交替使用。
心理咨询与辅导室一个专业化的助人自助的过程。它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员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及技术和方法,帮助来访者了解自己,引导他适应环境,与人建立和谐关系,发挥长处,成为一个内心平和、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识记)
2、心理咨询的种类与形式(识记)直接咨询与间接咨询、个别咨询与小组咨询、门诊咨询、信函咨询、现场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
3、心理咨询的过程与环节(领会)
信息收集阶段(了解来访者的基本情况、来访者的社会文化背景、来访者的心理困扰)、分析诊断阶段、目标确立阶段、方案探讨阶段、行动实施阶段、结束阶段
4、心理咨询关系的确立(应用)
心理咨询员主动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有利于来访者的成长与改变。良好的咨询关系式咨询员与来访者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信任、携手共进的关系。这种良好的咨询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要求咨询员自始至终具有较强的、内化在观念和态度中的专业能力。这些专业能力包括:
同感:指咨询员放弃自己的立场,从来访者的角度设身处地体验和感觉;
尊重:体现了咨询员对人所持有的根本观念和态度,也是咨询员与来访者能否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的核心与关键;
真诚:指咨询员表里一致,人格和
谐统一,真心诚意地对待来访者; 积极关注: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员
应将注意力聚焦在来访者身上,关注来访者所表现出的微小的变化与改变,无条件地给予支持与鼓励,以提供温暖、安全的心理环境,使来访者感到被重视,逐渐积聚起成长与改变所需要的心理能量,从而催化心理咨询进程。
第二节 心理咨询的问题评估
1、问题及评估
心理评估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来评估人的心理状态、心理差异以及行为表现,并确定其性质和程度。
问题的基本类型:智能评估、行为评估、人格评估(识记)
评估的一般过程:第一阶段:预约并进行初次会谈,第二阶段:对来访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第三阶段:在咨询过程中和咨询结束时进行评估。(识记)问题评估的方法:观察法、测验法、访谈法、调查法,常用的方法:会谈、心理测量。
2、会谈评估(应用)
会谈是通过谈话搜集有关资料的方法。 设计会谈提纲:会谈根据咨询进程以及评估目的的不同,主要可以划分为搜集资料式会谈、诊断式会谈、治疗式会谈;一般会谈提纲涉及:开始、促进、深入、结束四个阶段。
会谈中的提问技术:提问有两种方式: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在双方信任关系尚未建立之前,咨询员宜多采用开放式提问;提问既要注意时间、场合、气氛,更要关注来访者的表情、动作,尊重和保护来访者的个人隐私权,所以咨询员要有理、有利、有节地使用提问技术。
3、使用心理测验的意义(应用)
心理测验可以帮助咨询员界定来访者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心理测验有助于咨询员提出具体的、符合来访者情况的咨询目标和咨询计划;心理测验有助于咨询员判断是否需要把来访者转介到其他机构;心理测验有助于咨询员及时了解和调控咨询过程,并检验咨询的有效性。
在心理咨询中最常用的测验是:智力测验、人格测验。
4、使用测验的注意事项(应用)
防止心理测验滥用、合理解释测验结果、测量工具和测验材料的保密问题。
第三节 心理咨询的干预技术
心理咨询中常用的干预技术主要分为三大类:情感干预技术、行为干预技术、认知干预技术。
1、情感干预技术(应用)
运用情感干预技术帮助来访者疏通情感通路。情感干预的方法主要有:情感表达技术、情感辨析技术、情感整合技术。情感表达技术:是指在心里咨询中,咨询员通过积极关注、倾听和回应,促使来访者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方式宣泄和表达被否定、被压抑的情绪及情感的方法。情感辨析技术:指咨询员启发或激发起当事人的自我觉察后,使当事人辨析自己的情感状态,深入探索和澄清情感来源、挣扎及矛盾的方法。
情感整合技术:指咨询员帮助来访者整合内心各种情感、处理好自我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的方法。
2、行为干预技术(应用)
行为干预技术可归为三类:一是提高行为发生率的技术,二是降低行为发生率的技术,三是培养良好行为的技术。提高行为发生率的技术包括(强化、行为契约、代币系统);降低行为发生率的技术(消退、隔离、反应代价、矫枉过正);培养良好行为的技术(塑造、渐隐、连锁)
3、认知干预技术(应用)
认知干预技术是指咨询员对来访者的不合理的思维、不正确的假设以及认知歪曲所采取的一系列治疗和改变的方法。认知改变技术(去灾难法、再归因法、排除自我中心法、理解特殊意义法、质
疑绝对化法)
自我管理技术(家庭作业、活动规划表、渐进性作业)
第四节 团体心理咨询
团体咨询是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员带领小组,在保密的原则下营造一种安全、支持的环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不断观察、学习和体验,主动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努力学习新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方式,发展良好生活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识记)
1、团体咨询与活动的功能(识记)
教育的功能、发展的功能、预防的功能、治疗的功能
2、团体咨询的作用机制(领会)
在良好的氛围中获得归属感、集体环境给人以希望、集体给人自我表达和宣泄的机会、了解组员间的共性,增加信心、组员间可相互交流和学习、通过帮助他人以帮助自己。
3、团体咨询的主要技术(领会)(1)入组前的准备工作
确定小组的性质与目标,设计活动计划,确定小组规模,筛选组员,规定活动场地、时间及频率,准备必要的资料和教具,组长的知识、能力的准备,团体咨询效果的评估。
首要的准备就是确定团体的性质和目标。一般分为三类团体:发展性团体、预防性团体、治疗性团体。(2)小组成员间的同质性
为确保小组咨询效果,尤其是初学者做组长,考虑组员的同质性是非常必要的。(3)小组的构成与活动规律
小组的人数、封闭与开放、活动频率与时间、场所的要求
(4)团体咨询的一般方法
团体讨论、角色扮演法、行为训练、心理剧、4、团体咨询的运行过程(领会)
任何一个团体咨询都会经历从启动、过渡、成熟到结束的发展过程。在整个咨询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是连续的、相互影响的。
准备阶段:指团体建立之初的起始阶段,通常是整个小组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小组发展中比较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时期。
实施阶段:小组成员积极投身于小组活动中,试图找到自己在他人眼中和在团体中的位置。
结束阶段:是团体咨询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总结团体成效和处理离别情绪的不容轻视的阶段。
5、团体咨询组织者的作用(领会)组长的基本职责(注意调动全体成员的参与积极性、适度参与引导、提供恰当的解释、创造接纳融洽的气氛)、组长的人数及要求(一般团体由组长1人担任)、咨询组长常犯的错误(事无巨细,包办代替;权威自居,说教过多;过渡自我开放,角色混淆)
6、团体咨询中的常见问题(应用)在团体咨询过程中,小组成员身上会出现一些常见的行为问题。主要有:沉默行为、支配行为、审讯行为、依赖行为、顺从行为。这些行为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团体的发展,干扰当事人和其他成员的进步。
第七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
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关
系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技术,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1、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领会)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途径。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有机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有: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实施潜能开发、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锻炼人际交往的能力、塑造乐观开朗的性格。
2、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领会)
要遵循以下原则: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愉悦性原则、激励性原则。
3、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领会)
全体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科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科渗透的实施
1、社会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领会)
通过剖析课文主题队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分析人物命运的描写和一些细节描写来揭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通过作文、日记等作业的批改队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自然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领会)
在教材内容中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3、艺体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领会)
适当整合教学目标;创设参与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实践;准确把握渗透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科渗透的保障
1、提升学科教师的专业能力(领会)树立现代课程与教学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情感沟通为桥梁,以真诚、尊重、理解的态度与学生交往,建立起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首先,要挖掘教材中心里健康教育因素,其次,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第三,恰当运用心理咨询技能);运用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2、课堂心理气氛的涵义(领会)
课堂心理气氛是班集体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气氛,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一般认为,课堂心理气氛主要受到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教学的时空环境三个因素的影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学风的好坏是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在通常情况下,课堂心理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对抗的三种类型。
3、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策略(应用) 评估策略:准确评估课堂心理气氛是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的前提和基础。评估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心理测量法。
期待策略: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期待的自我实现预言效应是确实存在的。
情感策略: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智与情感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威信策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 信息策略:教师所传递的信息也是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 交往策略: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活动形成了师生、学生之间的多向度的交往。教师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交往,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维持策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心理状态反映了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的状况与水平,是直接影响其学习效率和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条件。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激发,更要重视这种状态的维持。
4、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领会)职业因素:教师教书育人,责任重大,有外在的期望压力,有内在角色冲突; 社会因素:社会发展使当今教师面临更多的选择;
学校因素:学校的管理策略与组织气氛、竞争与激励、学生的行为与教师的教学环境;
个人因素:如遗传、人格特征、意志品质、成长经历以及自我认识与调节的能力等;
5、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应用)(1)优化社会环境,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增强教师的职业满意度
首先,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其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重塑教师形象,最后,搞好教师的职前和在职培训,提高教师心理承受能力。(2)完善学校管理,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开展健康有益的休闲活动
首先,学校要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其次,学校领导要端正领导作风,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多激励,多鼓励,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第三,学校要建立健全有效地竞争和激励机制,实行科学的考核与评估,第四,优化学校的人际关系,第五,积极倡导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
(3)注重心理的自我调节和维护,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首先,教师应该树立正确而且稳定的自我概念;其次,教师要保持乐观积极地心态;第三,教师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第四,教师要掌握一些压力应对的策略和方法,形成自己的“压力免疫”机制,避免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
第八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实施
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心
1、家庭在心里健康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领会)
(1)家庭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家庭教育不能喝学校教育配合是学校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式孩子的第一间教室。(2)家庭是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石 家庭为孩子提供温暖和保护,使孩子获得了最初的安全感。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父母的关心、爱护和鼓励。家庭不仅提供给孩子关心和爱护的情感支持,也给孩子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和场所,从而保障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总之,父母养育和保护孩子,协助子女获得需要的满足,不仅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而且包括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家庭承担着促进子女智力发展、提供情绪支持、促进子女社会化、学会悦纳自己和悦纳别人等许多重要的功能,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基础和基石。
2、影响心理健康发展水平的家庭因素(领会)
家庭结构:所谓家庭结构,是指家
庭的外在形态特征,如家庭结构的完整性、兄弟姐妹的多少、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等。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往关系,具体包括父亲与子女之间的交往、母亲与子女之间的交往。它是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也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它影响着孩子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和谐稳定的亲子关心。
教养方式:指父母关于如何教育子
女的信念、情绪和行为构成的统一体,它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包括:父母的情绪、父母的行为、父母的信念。
3、家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应用)
从父母自我改变做起、身教重于言教、提供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自己成长、快乐比成功重要。
第二节 亲子沟通的态度与技巧
1、有效亲子沟通的基本态度(领会)尊重与信任、民主与平等、理解与关心。
2、了解孩子不良行为的目的(领会)心理学家认为孩子表现不良行为,是因为其追求价值感的导向错误,父母的任务在于帮助孩子用建设性的方法重新获得价值感,孩子不良行为通常有四种目的:获得注意、争取权力、报复和自暴自弃。除了这四种目的外,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往往还有3个原因:寻求刺激、表现优越感、寻求同伴接纳。
3、积极倾听(应用)
积极倾听是指听孩子说话的时候,让他们明白父母已经理解他们所说的话,已经觉察到隐含他们话后面的感受,使孩子感觉到被了解、被接纳,从而能够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问题,协助他们建立一个解决问题的基础。这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同感技术。
4、问题所有权(应用)
如何界定问题所有权?可以依据三项原则:
一、若孩子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属于孩子的问题;
二、若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但妨碍了父母的权利或职责,属于父母的问题;
三、若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且不妨碍父母,这时亲子关系没问题,皆大欢喜。
一个总的指导原则是:对于孩子的问题,父母需要积极倾听;对于父母的问题,父母可以表达自己的信息,让孩子了解他的行为对父母造成了困扰。
5、表达我的信息(应用)
如何表达我的信息呢?通常包括三部分:描述行为(只描述而不评价),指出行为的后果,说出对这个行为后果的感受。
第三节 鼓励与批评孩子的方法
1、鼓励与批评的作用(领会)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离不开批评与鼓励,鼓励与批评既是一种手段,又是一门艺术。鼓励是鼓舞的力量,促使孩子勇敢地向前走。批评是鞭策的力量,要求孩子正确地向前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鼓励,讨厌别人的批评。
2、鼓励与称赞的区别(领会)
称赞只是奖励的一种,着重于比较和竞争,孩子必须表现优异、有超群的成绩,才能得到称赞。而鼓励,则会不时地出现在孩子的任何进步和努力中。鼓励可以肯定孩子自我能力的发挥,而无须和别人比较。总之,称赞的话语专注在 的评价和优秀,教孩子和别人比较,只为个人所获而努力。而鼓励则重视内在的评价和贡献,鼓励型的父母能使他们的孩子接纳自己不够好的地方,对自己有信心并让他人知道他是有用的人。
3、鼓励的原则(应用)
真诚接纳孩子、着眼积极的一面、重视努力和进步、肯定个别能力、从自我鼓励做起
4、批评孩子的方法(应用)
批评孩子要注意方法、批评孩子要注意尺度、批评孩子要注意场合、批评孩子要陈述理由、批评孩子要避免重复。
5、订立适当的规范(应用)
称职的父母对孩子不仅有无条件的爱,也提供适当的保护与限制,并赋予适合其发展阶段的任务。
适当的教导、亲子协商订立原则、行为后果的处理、温和而坚定的态度、教育的一致性、适当的弹性。
第九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
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关心
1、社会环境在心里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领会)
社会环境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社会是学校和家庭之外的大课堂,我们在这里学习和成长、耕耘和收获。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补充和延续,保持和强化这种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社会教育系统承担着优化社会心理环境,为个体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的任务。
2、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领会)
社会环境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时代性和社会性。社会生活事件影响心理健康、社会发展变化影响心理健康、社会整体氛围影响心理健康。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优化
所谓社会环境的优化,就是指充分利用社会现有的条件,或者创造良好的必备条件以达到社会环境的最佳状态。(识记)
1、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必要性(领会)
尽管家庭和学习啊偶是个体社会化的首要动因,但是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于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之中,这些环境对于塑造我们的人格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会环境包括很多方面,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社会环境仅仅局限于物理环境、硬件设施,但是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物理环境固然重要,但更要的是有意义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社会组织环境主要指社会各个机构、社会组织制度所形成的整体风气和氛围,各相关机构携手并肩所创造的环境。社会舆论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也是环境因素中非常关键的因素。通过积极地社会舆论宣传,培育和建设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优化的方法与途径(应用)
保障前提,优化组织环境(政策支持,提供制度保障;社区宣传,各机构共同协作)
舆论引导,营造良好氛围(传统媒体、网络舆论)
3、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优化的前景展望(领会)
(1)媒体作用的适度发挥
首先,从内容上,可以有意识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内容。其次,从程度上,一些虚假的或虚张声势的信息以及过度描述的信息都有可能在无意中对公众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产生严重的后果。最后,从方向看,媒体应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清楚这些舆论对民众产生的后续影响。
(2)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逐渐认识到了信息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认识到信息化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需要,以及信息化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冲击问题,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的要求。(3)“三位一体”模式的构建和协调 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
第三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网络
在具体实施预防的过程中,要遵循“三早”原则:早进行、早准备、早干预。
1、传统心理卫生的三级预防(领会)传统的心理卫生三级预防包括:初级预防:向人们提供心理卫生的知识,以防止和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二级预防:尽早发现心理疾病患者,并提供心理和医学的干预;三级预防:防止住院病人的心理异常转为慢性,使他们尽快回到社会生活中去。
2、学校组织体系的三级预防(领会)心理社团学生和社会工作者或心理系学生、学生辅导员与班主任、心理咨询中心专兼职老师共同组成的心理健康的三级预防网络。
3、心理教育对象的三级预防(领会)初级预防对象:是针对一般学生和适应困难学生进行一般辅导;
二级预防对象:针对濒临偏差行为边缘的学生进行较为专业的辅导咨询;
三级预防对象:针对偏差行为和严重品行困难学生进行专业的矫正咨询和身心
康复。
第十章 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建立
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涵义与价值
1、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涵义(识记)狭义的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是指对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特点、心理测验结果、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纪录等材料的集中保存,这些资料按照一定的程序排列,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体系,如实反映学生的心理面貌。
2、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建立的原则(领会)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建立的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建立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一般遵循七条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教育性原则、保密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
3、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建立的价值(领会)可以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供宏观的决策依据;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及科学研究水平。为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动态的监测手段。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资料搜集
1、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资料的种类(识记)团体资料和个人资料、专项资料和综合资料、量化资料和非量化资料。
2、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资料的搜集方法(领会)
主要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心理测验法。(1)观察法
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观察学生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表现,对所观察的事实加以纪录和客观的解释,以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一种方法。
为使观察法所获得的资料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在运用观察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执行观察的人要经过专门的训练;观察应有明确的目的;不要以任何方式干扰观察对象的行为;应建立特殊的观察代码;在记录观察结果时,应注意记录行为出现的情境。(2)访谈法
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的方式来搜集对方有关心理和行为特征等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
按访谈内容和过程有无统一的设计要求,分为:结构访谈和非结构访谈; 按访谈时是否借助一定得中介物,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按访谈对象的特点,分为:一般访谈和特殊访谈。(3)问卷法
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搜集研究对象有关心理和行为特征等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
按问卷中提出的问题的结构程度可以将问卷划分为:结构化问卷和非结构化问卷;
按问卷传递的方式分为:发送问卷、访问问卷和邮寄问卷。(4)作品分析法
是研究者借助学校的各种评定和记录以及学生的作品,来搜集研究对象有关心理和行为特征等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5)心理测验法
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中最主要和最
为常用的方法,其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测验量变进行施测。
第三节 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建立
1、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内容
是指能从中揭示或了解到得有关学生心理状况、心理特点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过程、效果等方面的资料。一般包括:学生本身的有关资料(学生综合资料、心理测评资料、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记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关资料。
2、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建立程序(应用)统计及结果解释、提出教育对策与建议、撰写测评报告、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档案
第四节 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使用与管理
1、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使用原则(领会)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使用应严格控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手中,使用应遵循保密性原则,要研究并确定档案保密类别和保密等级。只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才有权建立和处理,如一定要知道学生个案内容,专业教师必须对学生的个案重新加工、重新编制,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有效保证。
2、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使用的形式(领会)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资料来源主要有测验资料和非测验资料。对资料的处理方式有机械的和非机械的两种方式。
3、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使用的策略(领会)首先,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反映出来的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人格、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特点来进行分班、分组,选拔学生干部,制定教学计划,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提高教育效益。其次,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中所提出的教育培养建议,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辅导工作。
最后,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工作。
4、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管理(领会)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室;建立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管理制度;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 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制
1、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的模式(领会)目前在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主要有五种模式:
教研组模式、教科室模式、德育管理模式、班主任工作模式、独立模式、全面渗透模式
2、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领会)校长室、教导处、政教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家长(社区)委员会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设立
1、心理健康教育室的设置(应用)心理健康教育室的设置应选择明亮、舒适、安静、隔音和稍具隐蔽性的地方。设备的购置要视学校的经济状况和教育室的面积大小,不过一般最基本的设备是应具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室内的布局对整个心里咨询与辅导的气氛协调是有影响的,布局整齐、协调则有助于提高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室的开放时间可视人员数量和经费情况实行定期和不定期开放,全天开放和择时开放。
2、心理健康教育室的管理(领会)心理健康教育室的投入与经费:是一个服务机构,非经营性的赢利机构,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来支持和保障它的运行。
心理健康教育室的收费:对学生是免费的;家长、一般社会其他人员,收取一定的费用。
3、心理健康教育室的组成与职能(领会)心理咨询室:接待咨询;心理测量室:进行各种心理测量;心理阅览室:提供心理资料的阅读;心理松弛室:心理放松和调整训练;心理活动室:小组咨询与辅导而设置的心理活动场所。
第三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绩效评估
1、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涵义(识记)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和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资料分析和整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完善和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2、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功能(识记)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改进功能、研究功能、管理功能。
3、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原则与过程(领会)(1)原则
客观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发展性原则(2)过程
建立评估组织、确定评估目标、设计评估指标体系、搜集评估信息(听取汇报、查阅材料、实地考察、座谈讨论、问卷调查、考查测验)、整理评估信息、形成与利用评估结果
4、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内容(应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评估、活动场地与设施评估、档案材料评估、课程评估、组织管理评估。
第十二章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与任务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责(识记)为学校服务、为学生服务、为教师和家长服务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任务(识记)围绕着服务于学校、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师和家长,它涉及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但核心仍然是学生心理的发展、心理健康的维护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人格特征(领会)
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赖于教育者优秀的人格特征,而不仅仅是教育者个人的知识和技巧,人格比技术更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具备8项人格特征:爱心、热情、耐心、宽容、敏锐、乐观、幽默、负责。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技能(领会)
专业素质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没有必要的专业技能,是很难保持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的。从广义上说:专业技能包括:心理测评的技能、设计并实施团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技能、设计并实施个别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技能、心理治疗与行为矫正的技能。从狭义上说:专业技能指:
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技能。
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作用(领会)
首先,对心理心里健康教育工作加以保护,保证其按照规律和要求运作;其次,可以调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部的各种意见,消除彼此间的争议。第三,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必要的保护。第四、可以为当事的来访者提供保护自己的法律依据。
第三节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培养
1、美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养(识记)
资格与学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接受研究生以上学历教育。
培养模式:一是科学家—实践者模式,二是应用职业心理学家,三是科学家—学术型模式,一般而言,第一、三类模式训练的学生,最终获得的学位是哲学博士学位,他们一般从事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工作,通过第二类模式的学生,最终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从事心理咨询等临床实务工作。
2、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养(领会)
教育部门心理健康教育的在职培训;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培养;社会机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培训。
第四节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自我成长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自我成长的意义(领会)
几乎初学心理辅导与健康教育的人,都认为学习中最重要的是掌握某些特别的新技术或更高明的方法。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个人的自身成长。只有自己是一个体验着成长并具有成长功能的人,才可能接受别人的成长,才可能体会到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内在需求,也才可能真正促进他人的成长。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自我成长的重要课题(应用)
澄清个人的生命哲学观;探讨对重大生活问题的态度;解决个人生活中的“未完成事件”;高度的自我觉察能力;提升专业伦理水平。
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自我成长的主要途径(应用)
一、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学校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教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作为中学生的引导者,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中学生的情感细腻而丰富,情绪波动较为明显,教师不经意的言行举止都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因此教师在批评或者处罚学生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自尊心,在不伤害学生情感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教育,绝对不可以使用辱骂、体罚等错误的教育方式,造成学生因羞耻感产生的自卑、自暴自弃等消极的情绪。
2.同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学校,同学是与他们接触时间最长,陪伴他们最多的大群体。同学之间的相互友爱的情绪可以帮助中学生有一个健康的、积极的心态,反之学生之间的霸凌现象则会导致被欺辱同学自闭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在这个过程中欺凌他人的同学和被欺凌的同学同时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都需要外界力量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二)家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对每一个人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峰期,父母的文化素养、家庭的教育方向以及家庭是否和睦都会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1]。有较高素质的父母、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都有助于中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受教育程度偏低的父母、片面的甚至负面的家庭导向和经常发生争吵、暴力的家庭,会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推入深渊。
(三)社会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获取各种各样的社会信息,包括新闻、影视、综艺、教育等方方面面。这些信息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在这些网络信息中,有的对于中学生有着积极的帮助,例如新闻可以扩大见闻、增长知识面,好的影视作品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成功的教育频道可以引导孩子勤奋努力;但是也存在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的暴力、拜金、色情等不良信息。中学生意志力相对薄弱,容易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产生不健康的心理,从而步入歧途[2]。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习效果的作用
(一)学校的心理教健康教育对学习效果的作用
学校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采取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方式。教师作为学生在学校学习时期的引导者,最为了解学生日常的活动,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活动比较准确得了解学生的心理,并且日常的观察和其他学生的反馈也使得教师较为容易的掌握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的核心[3]。此外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待学生的评价、周围同学的态度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心理教育。因此学校的心理教育对于中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影响是最直接、最长久的,来自于学校的心理教育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氛围、学习环境,是否具有学习兴趣、能否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的深远程度不言而喻。
(二)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习效果的作用
家庭是学生情感的归属地,良好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感觉到温暖、安全,这种良好的心态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家庭对于中学生的情感影响可以直接决定学生是否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指导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目标。来自于不同家庭,受到不同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投入度不同,因而学习效果不同。
(三)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习效果的作用
社会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广泛的环境,从影视、新闻、舆论等各个方向影响学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媒体对于勤奋者的赞许可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消极的影响例如宣传金钱、色情、权利等影视作品则会歪曲学生们的价值观,扭曲学生学习的初衷,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来讲,是无形的,利弊共存的,对于接收到不同影响的学生来讲,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的学习效果的作用也是不相同的。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传统教育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往往被忽略,应试教育使得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将分数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将成绩作为教育的唯一目的。事实上,只有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他们走出内心的困境,获得积极向上的心态,让他们健康的生活,快乐的学习,才能使得他们能够真正的学有所成,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与辉煌。
摘要: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的情绪波动较大,为了使他们能够健康的、愉快的、顺利的学习,取得理想的成绩,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人们应当给予足够的关注。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为主要因素。为了避免中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教育应当从这些因素入手,消除不良影响,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成果。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学习效果,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朝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D].西北师范大学,2006.
[2]齐原.信阳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干预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0.
,
关键词:心理活动;教育心理规律;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3-0121-02
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学习效果如何,与这些心理活动的发展水平有关,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符合教育心理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语文教学亦如此。
一、为自主而言——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
健全学生人格,培育学习自主性,树立主体意识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
(一)激发主动性,消除被动状态
学习主动性是学习动机的外部表现,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的首要条件。激发主动性,可以侧重于下面几点:强化学习目的的教育,把学好语文与学好其他学科以及在生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结合起来,激发间接动机;采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结合情境教学,激发直接动机;讲究导语艺术,巧设悬念,激发探究兴趣;采用目标教学,在讲新课前提出学习目标,并阐明要学习的读写重点、项目的用途,激发求知欲。
(二)培养独立性,消除依赖习惯
独立性是学生主体地位的核心特征,从个性发展来说,学习是一个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能引导而不能代替学生。因此,教师应注意采用“自学课文——质疑问难——精讲点拨——迁移应用”的导学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让学生自,主地完成转化过程。
(三)锻炼坚韧性。消除脆弱心理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处处充满困难和挫折,意志薄弱的人往往一遇到困难就畏惧、沮丧退缩、逃避,学习也就半途而废。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鼓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并指导学生运用适当方法,再读有关语句,尝试解决问题,直至完成任务为止,从而锻炼学生的坚韧性,消除脆弱心理,为自主学习铺平道路。
二、為积累而读——学会学习的基础
只有积累的经验越丰富,迁移和应用才越有可能实现。因此,读中悟法,积累读写经验,扩大知识背景,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
(一)抽象,使知识概括化
贾德的概括心理论指出“只有一个人对以往的经验进行了概括,才可以完成从一种情境到另一种情况的迁移”。根据这一理论。语文教学应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关键词扩充法、找中心句法、“砍枝削叶法”、比较法、求同去异等方法,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基本的读写的迁移作好准备。
(二)例证,使知识具体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只用一个例子来解释原则本身,学生就可能认为只有这个例子适用于这个原则,其结果就只有很少的迁移效果。因此,语文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本组课文或其他文章,甚至自己的习作来印证已概括出来的读写方法,使概括化的方法返回到具体实践中去再求加深、加宽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为迁移奠定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为积累而读不应机械重复,应根据保持与遗忘规律,采用科学合理的识记方式,在“正确理解”与“高效保持”的前提下,实现知识经验的厚积。
三、为迁移而教——学生学会学习、改头换面的关键
学生的学习不应仅仅是个别精选出来的教材,而应学习如何把它更有效地迁移到其他有关的学习中去。然而,迁移不是自动的,所获得的知识、方法和技能本身,并不能保证它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得以迁移。只有在广泛的读写语境中,慎重地进行迁移的教学,才会使由概括而来的读写知识得到广泛的迁移,这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一)分析,使新课题类化
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论指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改变才能改变另一种机能。”这就是说,只有两种情境之间有同一性,被学生所感知,对它有清楚的认识,迁移才有可能实现。因此,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对新出现的课题进行分析。再与本组课文或其他课文进行比较,找出新旧课题的相同点。以便找到知识的关联点,把课题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使新课题类化,使知识迁移。
(二)联想,使旧知识再现
联想是在头脑中由一件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活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通过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和类属联想,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再现同类事物的有关知识,使某一情境中学到的知识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
(三)领悟,使旧知识迁移
格式塔关系理论指出:“顿悟关系是获得迁移的一般训练的真正手段。”语文教学应注意训练学生凭直觉捕捉瞬间即逝的“灵感”,选择某一读写方法来尝试解决读写问题,使已知的读写知识迁移到新的语言情境中。
(四)
为创造而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
学生的学习虽然说主要是通过模仿来掌握前人所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但是这些人类发现的成果,对于学生来说毕竟是生疏的。学生每获取点滴知识,都必须在模仿中经历前人的创造之路。而且只有创造性高、创造力强的人。才会高效地迁移应用有关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因此,培养创造精神,开发创造能力,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
1导提问方法,练思维深广度。语文教学应把单纯的由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寻找所谓的正确答案的方法,改变为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模仿课文的练习题目。抓住重点词句,多方面、多角度提出问题并相互质疑、问难,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导思考方法,练思维灵活性。语文教学应结合有关课文内容,训练学生发散与聚合思维、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3导提要方法,练思维逻辑性。语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编拟提纲,并按提纲复述或写作,训练思维的逻辑性。
4导评价方法,练思维批判性。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优、缺点,以及学生答题的正误进行评价。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5导想象方法,练思维独创性。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空白处或耐人寻味处,启发学生大胆想像,训练思维独创性。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必将使学生由模仿走向创造。
(五)
为应用而学——学生学会学习的归宿
学会应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新问题,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归宿。
1基础性应用。基础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语文教学中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双基去解决实际问题。
2情境性应用。语文文字的应用离不开具体的时空环境。语文教学应通过图画、音像等手段,模拟或创设与生活相似的情境,让学生在其中观察、感受、思维、表述。从而正确而熟练地应用语言文字。
3变式性应用。语文教学中应通过改变人称、顺序复述课文或缩写、改写、续写课文片断,使学生在变式练习中应用语言文字。
【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学习总结】推荐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习心得09-18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学习心得体会07-25
心理健康教育总结心得10-22
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班学习心得11-01
2020年心理健康教育心得总结06-20
职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10-08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总结05-24
英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06-28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总结07-24
三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