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心理应激与干预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战时心理应激与干预(共3篇)

战时心理应激与干预 篇1

人民防空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人防宣传教育,是党和国家赋予人防部门的重要职责。《人民防空法》规定:“国家开展人民防空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人民防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笔者有幸参加在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举办“全国战时人防心理防护与心理干预培训班”,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深受启发,作为一名人防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现就如何开展人防心理防护训练,提升人民防空行动能力谈一下粗浅看法。

一、战时心理防护应对未来战争有着重要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所谓人防心理防护训练,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使人民群众具有承受战时心理压力的训练活动,如心理学教育、宣传、心理疏导、应对战争和突发灾害事故的摸拟演练等。

从近十年来世界上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来看,遭受打击的军民承受着高技术武器装备和心理战双重打击是史无前例的,战争的结果也是史无前例的。在未来反空袭斗争中,能不能在群众的心里上筑起一道坚强的防线,与平时的宣传教育有直接关系。日本、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人防心理防护与心理干预开展较早。例如:美国“9.11”事件,第一座大厦被撞后,仅17钟就有专业人员组织疏导,同时每人得到一块湿毛巾、一个口罩和两瓶矿泉水,使混乱的人群安定下来有序的撤离,减少了伤亡。没有专业的心理干预,就会出现抢湿毛巾、口罩、矿泉水等恶性事件。日本是多灾之邦,致使他们通常都有良好的心理防护能力。海啸、地震等灾难他们伤亡却甚微。例如:2005年广东汕头某宾馆起火死亡31人,其中住顶楼的三名日本人全部逃生,因为他们住酒店会先看安全通道路线图,更重要是他们个体战时心理防护稳定。只要重视心理防护与心理干预就会减少伤亡。

现实中,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平时社会管理难度大。在战争状态下,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心理战打击使人心更难统一,社会更加难以控制管理。加之我国人民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下,普遍未经历过战争生与死的考验,心理承受能力较低,突出表现在盲目的从众心理严重。这就要求群众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意志要坚定。要通过平时的人防心理防护训练,使群众面对战争威胁和重大灾难事故,保持理智,泰然应对。当突发事件来临,没有组织和疏导的个体、团体,会混乱、逃离、踩踏、相互哄抢等等。例如:北京某县元宵节踩踏事件、江苏响水万人出逃、日本海啸中国抢盐、四川等地抢蜡等等。因此,在和平时期,深入研究和广泛开展人防心理防护训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民心士气在未来防空袭战争中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战争的形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空袭,反空袭,是未来战争的主要样式,空袭战场发生的变化,由传统的国土防空向太空和水下延伸向网络和电子空间扩展,空袭手段发生的变化,向隐身无人发向,和精确打击提升,空袭方式发生变化,它的突然性,毁破灾性将给军队和人民群众极大的心理震荡。

鉴于现在防空袭斗争的极端形势,民众心理防护也受到各国的日益高度重视,世界民防从现代战争中得出的共同经验是,民众保持良好的心理是战争成败的关键,空袭战争中破坏是第二位,而对对方人员心理打击是第一位的。在科索沃和伊拉克战争中,为收服南联盟和伊拉克,美国和北约联军,不仅利用电台,电视台配合国际互联网进行心理作战,而且还派飞行广播电视台,以一架代号为突击队的EC130飞机,在一万米高空利用南国家电视台中波调频波段以及塞尔维亚语播放空袭信息,煽动南联盟反对党和居民推翻米洛舍维奇政府。在空袭前,北约大造舆论,甚至直接讲空袭时间的强度和可能采用的空袭手段,公布于众,制造强大的心理威慑。在空袭中,北约和英美联军精选能造成南联盟领导人和民众恐慌的总统官邸和电视台实施斩首行动的重点打击。同时,采用石墨炸弹等先进武器破坏南联盟的用电系统,使广大的居民长时间处于无水电和食品缺乏的状态,从而对政府居民生心埋怨,对战争产生厌恶,从而最终丧失了抗击意志。无数事实证明,当警报响起,炸弹从天而降,造成满天大火,房倒人亡时,如果人们没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必然引起恐惧而惊慌失措,增加不稳定的因素,其间接损失将大大超过直接损失。

在当下,军事家们把心理战称之为海陆空之外的第四种战争,由此可见战时心里防护和干预,在未来防空袭战争中的重要性和重要作用。战争没有彩排,搞好战时人员心理防护,主要是靠平时的心理防护能力建设。特别是以军事信息化武器为基础的现代战争,往往出战就是决战,不会给民众很长的时间来心理调整,那么谁的战争准备充分,谁能把握先机,甚至至对方于死地。因此,在现代战争中,包括心理准备在内的战争准备,被赋与了前所未有的意义,要赢得这场战争,就必须充分估计到在将来战争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有针对性从物质和精神上作好准备,更多的通过在战争之前,战时高昂的民族士气和良好的防护措施,要在平时日积月累的教育训练中来培养。

三、加强战时心理防护是当前人防工作的重要课题 目前,我们的干部群众掌握的防空知识,面对突如其来重大灾害,所需要的处变不惊,临危不惧、遇乱不慌的心理素质,以及在战争的地位和位臵有很大的差异。

(一)组建人防心理防护专业队伍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战斗精神是军队战斗力的是灵魂,是各级制胜的法宝,同样战斗精神也是人防战斗力的灵魂,是人防对防空袭斗争克敌致胜的法宝,特别是人防队伍的组成基本为地方人员,在长期和平环境下,没有经过严格战争考验面对复杂的严酷战争的威胁,更加需要战斗精神的培养。如果没有强大的战斗精神作支撑,就很难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保国安宁的神圣使命。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组建了抢险抢修、医疗救护、消防、治安、防化防疫、通信、运输七种人防专业队,部分城市还组建了伪装设障、信息防护等特种高技术专业队,但尚未建立人防心理防护专业队伍。我们必须在城市组建一支人防心理防护专业队,通过专业培训,使其掌握心理学知识,熟悉心理疏导方法,会使用心理防护器具。平时由人防心理防护专业队深入机关、单位、学校、社区组织群众开展人防心理防护训练,战时开展心理疏导工作。

(二)人防专业队的组织训练要与时俱进。人防专业队是人民防空群众的生力军,战时担着坚巨的任务,是人民防空战时、平时应急的主要支援。人防专业队是群众性组织,不同于军队,军队是国家武装力量,有严格的组织纪律作保障,也不同于民兵,民兵是武装力量的补充部分有政府和军队共同建设保障。而人防专业队分散到各个领略,是松散体制,平时由人防部门和对口单位组织较短时间的训练,而且平时的训练工作也很难落实,战时由人民防空指挥部统一指挥行动,战时人防司令部能不能完成“走、藏、消”的任务,主要靠平时的组织训练。人防的教育训练工作也随着防空袭斗争形势的发展,将防空武器、防化学武器、防生化武器,作为防空袭教育工作任务逐步展开。

(三)要通过训练大力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处变不惊,共御外敌,敢于斗争,是赢得防空袭斗争胜利的重要群众精神和有力保障。目前,我国人防心理防护训练保障能力还不强,训练条件还不具备,全面开展人防心理防护训练比较困难,但训练直接影响人民防空行动能力。为此,我们要一边抓训练保障建设,一边抓心理防护训练,做到两不误。在训练保障建设方面,首要的是组织一批心理、军事方面的专家学者,运用心理学知识,结合战时人民防空行动需要和平时应对突发事件需要,编写人防心理防护训练教材,解决学习无课本的问题。要在人民中间树立英雄,需要通过我们教育训练,要通过人防宣传教育工作来实现,我们要通过这一训练,消除一部分民众的恐惧心理,激发斗志,促进生产,推动战备工作的进行。

(四)要坚持不懈抓好人民群众的防务知识和训练。要以保护自己为目的,切实抓好人民群众的防空知识和技能工作。战争是流血的政治,两军相杀就要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在机械化战争条件下,打仗就是打钢铁,两次世界大战都体现了钢铁战争和绞肉机的特点,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战争军民伤亡人数达到了9000万人,仅斯大林希特勒大会战,德军就死亡了150万人,前苏联军队死伤也达到了110万人,战争的残酷性显而易见。现代战争条件下,由于迫于国际舆伦的压力,直接攻击平民目标的现象不再出现。同时,由于精确打击作战方式的广泛利用,客观上降低了负载毁伤。但是,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磁化系统,人道系统,干净系统并不是由战争的机器和技术含量学习水准决定的,而是由战争的政治目的和军事目标所决定的,对于负载毁伤问题也是,由能否获胜为前提的,若不必大动干戈的可磋商,就有可能降低伤亡程度,以减少不必要的政治代价,但如果不能磋商,精确打击的效果就可能不顾及负载毁伤的扩张。在近期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美军不仅仅为了夺取战略优势,而且为了加快战略进程,也频繁使用配臵有先进精确臵导系统和精确打击功能的集束炸弹,造成大量的平民伤亡。所以,坚持不懈的抓好人民群众的防务知识和训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战时防空素质和自救互求能力,在战时最大程度的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战时心理应激与干预 篇2

近年来, 全国各级公安队伍心理健康与心理服务工作稳步发展, 基础性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普及。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加速, 各类社会矛盾不断凸现, 以新疆暴恐事件为代表的犯罪形势对公安工作水平和公安队伍战斗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安民警作为公安队伍的支撑力量, 面临的任务日趋繁重, 心理压力不断增加。如何为公安机关广大的一线民警提供直接、快速、有效的战时心理服务和心理支持, 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表明, 公安民警普遍存在抑郁和焦虑心理, 这是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相关联的。《华尔街日报》的专栏文章称, 中国三个月的发展相当于美国一年的发展。这给社会带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也带来了快速增长的压力。公安机关为了适应社会发展, 应对各类问题, 不断提高工作节奏, 不断进行组织变革, 进而不断对公安民警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公安民警不得不连年超负荷工作, 体力和精神严重透支, 心理上变得厌倦、易怒、难以放松、焦虑、抑郁和情绪低落。就像一个人久劳会成疾, 公安民警的心理问题也在多年累积后成为威胁公安机关工作效率和形象的顽疾。

和平年代公安机关的警察经常会涉及一些高强度、高压力的紧急警务任务, 在这类活动中, 个别民警出现惊慌、紧张和恐惧情绪, 判断失误, 处置失当, 都与心理素质不过硬有关。某地派出所长在出警时遇到战友被歹徒袭击致死的突发状况, 持枪在手的他虽然意识到要向歹徒开枪还击, 但是由于瞬间严重的应激反应, 陷入意识狭窄状态, 他忘记了枪膛已经上好子弹, 连续拉动套筒, 意图上子弹。结果枪膛中的子弹接连跳出, 错失击毙歹徒的良机。究其根本原因, 是该所长职业心理素质存在问题, 没有突发紧急情况下使用枪支的经验, 日常又缺少有针对性的实战训练, 在实战状态下运用枪支的能力太差, 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此类问题单靠民警个人努力是不能够解决的。有效手段是通过实战化警务技能训练, 提升民警的职业心理素质, 加强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力的培养, 使民警具备应对和控制各种突发复杂局面的能力。

在当前社会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大背景下, 公安机关面临空前开放、高度透明、全时监督的新媒体时代, 为了查处案件、处置突发事件、调解纠纷、社区管理和频繁接处警, 基层民警经常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地工作, 有时连正常的睡眠都无法保证。在长期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 不少民警感到心理负担重, 压力大, 身心疲惫。有些治安复杂地区的派出所警力明显不足, 民警值班如过关, 加班加点是常事, 民警身体严重透支, 许多民警处于亚健康状态。如何把从优待警工作做得更实, 更好地帮助民警消除身体疲劳、缓解精神压力, 让身心得到有效的恢复, 让民警切实感到组织的关心与温暖, 已成为基层公安机关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研究数据表明, 近60%的公安民警感受压力较大, 难以承受, 出现职业枯竭的公安民警比例接近10%。公安民警身体上的疾病, 可以由个人及单位来支付费用, 但心理上的压力与抑郁带来的恶果, 却必须由组织来承担。因为心理上的不良状态, 不仅会影响公安民警个人的工作表现, 对创造力、团队协作、决策和领导力产生影响, 对公安机关来说, 则意味着工作效率的降低, 工作失误的增加, 沟通不畅, 同事间关系不良, 人才流失, 进而影响公安机关的工作效率和整体形象。如何管理公安民警战时出现的心理不良状态是待解的难题。因此, 在公安机关开展战时心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2. 公安民警战时心理干预具备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战时心理干预最早来源于军事领域。国外研究发现, 临战状态下, 战斗人员发生严重焦虑等心理问题的比例急剧上升, 战斗过程中更容易出现情绪紧张、行为失常等导致战斗力下降甚至丧失的心理问题。美军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 就有目的地开展战时心理干预工作。

公安机关战时心理干预是针对公安机关民警心理健康保护工作提出的新课题。20世纪90年代开始, 国外学者针对各类组织机构如何保证公安民警良好的工作状态开展了一种组织心理干预模式的研究。其核心理念是一个优秀的组织一定要为其成员提供长期、有针对性的心理帮助计划。特别是组织成员面对突发、紧急、应急事件时, 要有积极有效全方位的心理干预与帮助。我国一些大城市自21世纪初开始引入以组织成员帮助计划为代表的相关理念与模式, 最初主要服务于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从2010年开始, 上海等地公安机关开始尝试引入组织成员帮助计划服务于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工作。例如在上海世博会期间, 上海市公安局及所属单位开展了系列心理干预工作。他们深入民警执勤一线, 组织各类培训讲座, 印发宣传材料, 利用多媒体开展全面心理干预, 有效地降低了民警的工作压力, 减缓了倦怠问题的发生, 提高了民警的战斗力。

公安民警战时心理干预机制是以民警为服务对象, 研究建立在临战状态下, 心理工作者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警察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为公安民警提供的全方位心理支持、心理服务与危机干预。公安民警在日常工作或遇有重大突发紧急事件、重大自然灾害或严重社会事件时, 常常会遇到超出正常人承受能力的人身伤害或心理刺激, 对民警身心造成损害, 对民警工作合法性、准确性带来影响, 对公安队伍战斗力产生危害, 甚至危及公安队伍形象。建立公安民警战时心理干预机制, 能够针对公安民警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为各级公安机关和广大公安民警提供系统的、长期的、全面的心理援助, 完善其职业心理素质, 提升公安民警的职业适应性, 帮助广大民警管理和解决个人心理和行为问题, 从而提高民警工作效率与组织绩效, 提升公安队伍战斗力。

3. 战时心理干预应注意的重点

开展战时心理干预, 使公安民警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面对工作, 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重点。

第一, 战时心理干预的最好方式不是亡羊补牢而是防患于未然, 在日常就注意平衡公安民警的工作和生活, 才能带来平衡的心态。公安民警是公安机关最大和最重要的资产, 失衡的工作和生活自然容易引起失衡的心理。为实现公安民警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需要对公安机关的岗位设置、工作流程、心理特质需求等进行科学考量, 在招录民警时, 就设置相应的心理标准, 量才录用, 确保人尽其才。

第二, 注重心理环境建设, 从宏观上降低和减轻民警战时心理压力的形成因素。例如为公安民警提供缓解紧张情绪的场所, 如休息室、游戏室等, 公安民警可以随时去坐下来喝点东西, 调整心情。采取强制休假等方式为提高公安民警的生活质量提供帮助。在工作时间安排上有弹性, 使民警可以调整工作与生活的矛盾。科学配置警力, 确保民警在心理限度内承担工作任务。

第三, 借助专业的心理工具来管理公安民警心理。用心理辅助手段帮助公安民警解决各种心理上的困扰。如在招聘过程中使用心理测评。通过实施EAP项目由专业人士通过心理指导、培训、咨询等方式, 帮助公安民警解决心理困扰。为了解决公安民警困惑、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处理、公安民警自身情绪低的问题, 成立心理咨询中心, 咨询的对象除了公安民警外, 还包括他们的亲属及周边关联群体。开通24小时公安民警私密心理咨询热线, 以帮助公安民警缓解工作压力。

第四, 培养公安民警自我心理管理能力。降低心理负面因素的伤害, 需要组织和个人两个层面的努力, 让公安民警学会管理自己的压力和焦虑, 是两个层面共同努力的重要方式。在这方面, 既要有态度的引导, 也要教给公安民警具体的方法。一个是培养公安民警学会自我管理, 另一个是情商方面的培训。自我管理方面的技能可以让公安民警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 压力和焦虑。而情商方面的培训, 可以帮助公安民警建立自信, 培养自己与别人建立友好关系的能力。

第五, 开展实战化心理训练是战时心理干预的有效途径。战时心理问题很多是心理适应问题。强化实战化心理训练, 特别是模拟场景、模拟对抗的警务技能训练可以有效地提升民警临战状态下的应对能力。以色列特种部队进行实弹射击训练时, 采取战友之间向立于头顶的苹果进行射击的方式, 增强战友之间的信任感, 提升自我控制能力, 在战时就不会出现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和动摇。

战时心理应激与干预 篇3

【关键词】中重度烧伤;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1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77-01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个体遭受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打击而出现的精神障碍,以精神创伤后体验反复出现、持续的警觉性增高、持续的回避和情感麻木为主要特征。严重烧伤是个体遭受的最强烈的创伤之一,可导致患者身心的后遗症与严重的身体畸形,即使轻度的烧伤也能引起明显的精神创伤心。我科自2012年1月一2014年6月共收治30例中、重度度烧伤患者,其中15例患者出现了PTSD,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2年1月一2014年6月,共收治中、重度烧伤患者30例,其中发生PTSDl5例,男12例,女3例,年17-65岁,其中头面部中度烧伤患者5例,躯干、四肢重度烧伤患者5例,四肢中度烧伤患者5例,PTSD发生的时间不等,有10例发生在伤后7—8 d,其余发生在伤后15~30 d,经及时的护理评估与心理护理干预,5例中度烧伤患者PTSD痊愈,10例中、重度烧伤PTSD程度减轻。

2 护理干预

2.1 了解患者心理过程,注重个体的心理干预

本组有5例患者是在化工厂工作,因抢救事故烧伤,有3例发生在烧伤后第7天,出现自控能力降低,2例表现为愤怒、骂人、吸烟、大声喧哗;1例患者自己将静脉输液管拔出,拒绝治疗;1例患者从翻身床上爬下来,抗拒翻身治疗。因此,如何使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至关重要。一方面,对于这些患者表示同情和理解,多予以关心和安慰,给予耐心的解释和指导;另一方面,为表示对患者的重视和关爱,特别派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特护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及相互间的交流沟通,使双方的思想感受、意念相互传递,很快达成互相信任与理解,患者增强了对疾病治愈的自信心;再就是在不影响治疗效果,不影响他人休息的情况下,尽可能满足病人的正当需求。

2.2 动态监测疼痛对烧伤患者的影响并适当镇痛

对创面稍疼的患者,给予心理护理,通过交谈,鼓励患者战胜疼痛,讲解常用止痛药的不等.烧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护理干预不良反应,这种情况下患者可以不用止痛药。对于疼痛不能忍受的患者,予止痛片口服,效果不明显的,予强痛定肌注。经以上处理,效果差的,适当应用杜冷丁和吗啡。

2.3避免情绪波动,预防求愈心切

由于中年人是家庭的主力,担负着社会责任和赡养老人、哺育子女的义务,突发的烧伤使他们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表现出急躁,求愈心切。

2.4对其经济状况的评估与护理干预

烧伤患者病情重,治疗时间长,费用高,许多患者因费用不能及时到位,导致焦虑、烦躁不安、易怒,甚至于放弃治疗等。

2.5心理干预与现实重建

烧伤后PTSD的发生与受伤者的年龄、性别、烧伤严重程度、个人的心理因素及社会支持有关。心理护理(Psychological nursing)是护理全过程中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的身心状态。成年已婚者,承受更多的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和压力,情绪反应强烈[1]。对此应加强心理干预,注意倾听患者的心声,鼓励说出自己的感受,建立医生、护士、亲属和朋友的支持系统,支持患者适应新的身体形象。指导患者护理好新生皮肤,做好瘢痕的预防、康复训练等,来改善其功能和外貌。帮助患者有效地利用外在和内在的支持源是促进成功适应的关键因素。

由于中重度烧伤患者会经历一个感染期,被烧伤的创面会出现溶痂,再加上创面之下的组织暴露出来,就非常容易引起细菌的繁殖和生长,所以在这个时候就要对患者创面感染的部位进行频繁的换药,但是在整个清创换药的过程当中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疼痛,这样就很容易使患者失去治疗的信心,导致患者胃肠道功能紊乱,最后使患者出现食欲不振、失眠等情况[2]。只有有充足的饮食营养和睡眠才能增强患者的抵抗力,进而促进创面的愈合,而重度烧伤患者身体的代谢处于超高状态,会消耗非常大的热量以及蛋白质,所以要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使患者树立起治疗的信心,进而使患者的食欲增加,促进创面的愈合。通过上述的临床试验可以发现,在对中重度烧伤患者进行的救治过程当中,结合良好的心理护理可以算得上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适当的心理护理,可以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的调动起来,进而促进患者机体抗病能力以及修复能力的提高,使患者能够早日康复。在整个重度烧伤患者治疗以及愈合过程中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心理护理时要特别注意患者的各种心理行为,根据患者心理行为制定出相适应的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在烧伤早期,心理干预指导小组成员主要采取支持性的心理护理,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患者采用放松技术及宣泄技术,减轻患者因应激而引起的负性情绪和生理反应。对患者的过激行为表示理解,进行适度地劝说与安慰,个性化地进行心理疏导,有效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3]。

2.6充分运用社会支持系统

促进患者功能康复,社会支持是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社会、医护人员等所给予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援。从医疗和家庭两个角度开导和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效的社会支持能增强个体耐受、应付和摆脱紧张处境的能力,对应激起缓冲作用,对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有重要意义。想方设法让其好友及单位领导来探视,使其能感受到朋友、社会接受他,使患者逐步恢复重新生活的勇气并积极主动地进行功能锻炼[4]。在整个护理的过程当中,医务人员首先要与所护理的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对患者进行热情的接待,为患者进行设身处地的着想,对于患者所提出的疑问要专心倾听,并进行细致的解答,与此同时要对患者进行烧伤性质以及烧伤发展规律的解释,介绍整个治疗过程以及护理方面的各种知识:向患者传达新的医疗技术,以科学给患者希望,使患者更有勇气、信心面对今后的治疗。在这之后,要进一步消除患者对于疼痛的畏惧心理,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解释清楚只有对其采取输液、换药、手术治疗等手段,才能尽快的消灭创面,达到早期的愈合目的。由于烧伤患者的心理状况比较复杂,并且矛盾比较突出,所以要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和情感上的支持,使患者能够面对现实,进而使其建立起重新生活的勇气。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对患者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促进患者身心的早日康复以及护理水平的提高。

3 讨 论

烧伤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常强烈的一种应激性刺激原,与其他应急性刺激相比较,烧伤的情况非常复杂,而这种伤病的应激原并不仅包括了烧伤,还包括了患者在住院的这一期间的痛苦体验,肢体残缺,功能障碍以及毁容等众多严重的后遗症。除此之外,还有患者在痊愈之后返回社会时所要面临的种种问题。所以说重度烧伤是种持续性以及创伤性的刺激,这种刺激会导致患者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以及应激障碍。这样就会对患者造成非常不良的负面心理,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不能够及时的对患者进行正确的疏导,就会造成患者出现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创面愈合迟缓,易感染,甚至是死亡。所以,在重度烧伤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当中,对患者进行相适应的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护理措施。重度烧伤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及抑郁情绪,对于重度烧伤患者早期进行心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患者的恐惧、疼痛、焦虑抑郁的发生.提高患者后期治疗的依从性临床治疗可起到积极的作用。促进患者创面愈合,缓解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韩芳,许雪梅.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重度烧伤患者临床影响 [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12,7(22):219-220.[2]陈远芳 重度烧伤并发心理障碍64例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杂志,2013 11(10):445-446[3]曲连平 重度烧伤患者的心理護理体会 [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10,22(20):2625.

上一篇:令我刻骨铭心的一件事小学优秀作文750字下一篇:竞赛方案企业劳动竞赛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