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学习心理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小学生学习心理(精选8篇)

浅谈小学生学习心理 篇1

安徽省蒙城县板桥镇中心小学 黄玲

一、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过程受主观、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1.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客观因素

首先是家庭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父母态度。学生的个性特点在学习动机的形成中也有一定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初入学的儿童其学习动机基本上是家长要求的反应。如低年级儿童说:“是爸爸、妈妈叫我来上学的、将来长大了像爸爸那样有本事、作业完成时会对父母说我给你做完了”等等。家长对小学生的学习要求以及家长以什么样的形象来作为小学生的学习榜样,不仅影响了学习动机的特质,也影响了学习动机的强度。

社会环境对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其影响是相当广泛的。一方面家庭和学校教育反映了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社会还通过一定的舆论、制度来影响小学生的意向、愿望。报纸、广播、电视、书刊等传播媒体、媒介也随时随地的影响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

学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在一般情况下,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而学习教育又是通过教师进行的。一方面,教师以自身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教师又根据社

会、学校的要求以及小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规律,培养和激发学生正确而稳定的学习动机。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家庭、社会的要求与学校教育不一致时,则会抵消或破坏学校教育的作用。特别是社会不正之风、同伴中小集团成员的坏习气也常常阻碍小学生正确学习动机的形成。因此,必须注意采取预防或消除不良影响的积极措施,防患于未然。当然,这方面的工作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的密切配合,否则将收效甚微。相反,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一致的情况下,对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效果最佳。

2.小学习动机形成的主观因素

小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主观因素包括生长成熟与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意志品质、志向水平、智力发展水平、思想品德等。

生长成熟与年龄特征是影响小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其主导性学习动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总的趋向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经验的增长、世界观的逐步形成,也与社会要求相应的学习动机就愈来愈占有支配地位,并逐步成为学习的主导性动机。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多制约与一些与学习结果直接相关的具体人和事。如有些小学生之所以努力学习,就是为了获得父母或亲友的赞扬或奖励好吃的、好玩的,有些小学生则是因为喜欢教他(她)们这门课的老师,也就是爱屋及乌。一般来说,在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中,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起主导作用。

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意志品质是影响其学习动机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对学习有强烈兴趣的小学生,往往会废寝忘食的去学习各门功课;意志坚强的小学生在正确学习动机和错误学习动机之间发生冲突时,能

以理智和客观标准决定取舍。

学习动机还与志向水平有着密切联系。另外,小学生智力发展水平、思想品德等因素,都会对其学习动机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动机和学习

动机在小学生学习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具有正确动机的学生其学习态度是端正积极的,他(她)们会对学习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精力充沛、全神贯注、善于观察和思考问题,有强烈的自信心、好胜心、进取心,能够正确对待表扬和批评、成功与失败。在动机的推动下,他(她)们会顽强拼搏、勤奋学习,在学习上取得成绩,同时在智力上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开发。经实例证明,经过动机培养的小学生其学习成效要好于没有经过动机培养的小学生。

正确的动机可以增强学习效果。通常情况下,教师只注意动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认为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却忽视了动机和学习之间的辩证关系,即学习好也可以增强动机。奥苏贝尔曾明确指出: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也就是说:动机固然促进学习,而学习效果反过来也能增强学习动机。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当求知欲得到满足,产生积极情绪体验时,其原有学习动机也可以得到进一步加强。

在一定意义上说: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一致的。动机正确且强度适中,学习效果则很好;动机错误或学习强度较高,学习效果则较差。

当然,两者之间不一致的现象也是存在的,表现在有的学生学习动机正确,短时间内学习较差,而有些小学生学习动机不正确,但当前成绩却很好。这种现象并不能否定两者之间的一致性,因为影响学习效果的不仅仅是学习动机,还有其他因素,如基础知识、智力发展水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身体状况、一时的物质奖励刺激等等。那些真正具有正确学习动机的小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欠缺会逐渐得到弥补,其成绩也将会不断得到提高,赶上并超过没有正确学习动机的学生。

三、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根据小学生的生长成熟和年龄特征,其学习动机具有以下特点:

1.交往动机强于成就动机

交往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性动机,是指一种需要与人亲近的内在动力,它起源于儿童与他人的接触,表现出群集感、相熟感、友谊感、亲属感、归属感等。成就动机是一种较高的社会动机,是指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不但愿意去做,而且能够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在小学阶段,交往动机明显强于成就动机。比如:小学生多愿意为他所喜欢的老师学习,而拒绝为不喜欢的教师努力学习(友谊感);为了获得父母、教师、亲友、同学的赞扬而认真学习(亲属感),当其自尊心或自信心因受责备、奚落而挫伤后学习会受到影响。因此,受这种交往动机支配的小学生能坚持学习,他不仅希望处于优越地位,而且希望得到父母、教师的喜欢和同伴的尊重。成就感在小学阶段还处于朦胧状态中,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培养,使之学习能更有成效。

2.近景动机为主,远景动机为辅

直接的近景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联系,由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对学习活动的直接结果的追求所引起的动机。间接的远景性动机与

人们对活动的社会意义的认识相联系,他是人们的理想、世界观等学习活动中的体现。在小学阶段,近景性学习动机占主导地位,而远景性学习动机起辅助作用。这是由于小学生的学习情绪不够稳定,容易受偶然因素的影响,长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如有一个小学生在数学课上受到表扬,而由此喜欢上了数学课,后来换了数学老师,他这种由对数学老师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也就消失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直接的近景性动机比较具体,作用也较强,故仍不失为引发小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

浅谈小学生学习心理 篇2

一、考试只是学习评价的方法之一

考试仍然是学习评价的一种方法, 但不是唯一方法。以往是以考试为教学评价的核心, 且多重点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技能的熟练程度。这样的评价方式单一、刻板, 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应对此进行改进。

1.改革考试的内容。在考试时, 不应只是测试学生现成的知识和技能, 也应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策略。考题的答案不应只是唯一的, 而应是多样的, 应出一些能检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并能体现学生个性的题目, 更多地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 促进学生萌发成就感, 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以提高和激发学生学习与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2.教师要提供二次评价与延迟判断的机会。学生在学习上是存在差异的, 教师应该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逐步达到学习要求。如果学生自己对某次测验的答卷或作业不满意, 可以提出申请, 重新学习后再解答。教师可以据此对学生进行第二次评价。这种“推迟判断”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 突出了学生的纵向发展。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这种“推迟判断”能让他们真正体验到自己的变化、成长和进步,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产生新的学习动力。这种给学生提供二次评价或延迟判断的方法是保护学生学习信心和热情的有效手段。

二、坚持多元评价, 突出评价的激励功能

(一) 为什么要关注学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有较多的机会表现其知识理解的深浅、思维能力的高低以及学习态度的好坏等, 它较全面地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学习的过程。过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由于每一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 决定了小学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由于小学学生个体的差异, 应把重点放在学生自身的纵向评价上, 使学生体验到自己的变化、成长和进步, 增强学好的信心。

(二) 进行过程评价应关注的问题

1. 关注过程。

小学学生对学习的感受, 对于今后是否喜欢学习、能否学好知识十分关键。因此, 过程评价应从第一学期开始, 关注全面, 关注全程。过程评价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和促进功能, 注重学生发展的全过程, 重点放在纵向评价, 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 着眼于学生成绩和素质的增值, 而不是简单地分等排序, 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

2. 关注平时。

教师要随时随地对小学学生进行评价。从时间上看, 有学习前的预习性评价、学习中的形成性评价和学习后的总结性评价。从空间上看, 在学校应该包括课堂上的评价、活动课的评价;在校外, 应有家庭评价和其它活动的评价, 要实现评价时空过程化, 及时了解学生已经达到的程度, 发现存在的问题, 从而有效地调控教学行为, 使全体学生都达到教学目标。实现评价过程化要注重平时的了解、考查, 包括课堂提问、课堂作业、家庭作业、课时达标测试、课堂操作、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习惯等。

3. 关注呈现。

过程评价要防止空泛, 教师要采用多种呈现形式, 形成清晰的评价轨迹。可采用个人、小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口试、面试、笔试相结合;免试与重试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让每个小学学生体会到只要你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的、客观的评价,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4. 关注个性。

过程评价既要关注小学学生的共性, 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 实行统一评价与分层评价相结合, 以分层评价为主的方法。对于优等学生的评价, 重在引导他们创新, 引导他们勇于挑战教师、挑战书本, 勇于超越自我。对于相对后进的学生, 则要千方百计抓住闪光点,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发现, 都要及时加以表扬。同时, 实行“弹性”要求, 在保底的前提下, 不作硬性规定。从而引导其参与到学习之中, 品尝学习的乐趣, 实现“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5. 关注发现。

过程评价既包括对小学学生学习的评价, 也包括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评价。前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价, 后者通过具有一定情境的问题进行评价。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要注意考查学生能否在教师指导下,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趣的问题;能否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是否养成反思自己解决问题过程的习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和质量, 给予定性评价, 用鼓励性的语言进行描述, 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在过程评价中关注发现, 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得到进一步增强, 学生的探究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有效提高学习的教学质量。

(三)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坚持多元评价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建立促进小学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学习评价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评价功能和内容的需要来决定。由于评价功能和内容是多元的, 对应的评价工具和方法也应是多样化的。过程性评价作为一种形成性评价, 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在评价过程中, 应以质性评价为主, 以量性评价为辅, 这样才可以全面、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1. 课堂评价法。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与掌握状况, 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 力求对知、情、意、行进行综合评价。教师要尽可能地在课堂上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评价氛围, 构建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的多向信息空间。

2. 作业评价法。

小学作业评价是实施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发挥其导向、调控、激励等功能。在作业的批改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采用评语加等级的评价形式。

3. 成长记录评价法。

成长记录袋是有目的地搜集记录小学学生在一个特定范围、特定阶段内的学习、进步或达到的成就的资料积累。教师可以通过成长记录袋, 从细微处及平时的点滴中了解学生, 并据此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在成长记录袋中收录反映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 如自己特有的解题方法, 最满意的作业, 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等等。

4. 学期报告评价法。

学期和学年评价不同于传统的用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终结性评价, 它是教师、家长、学生一起来对平时学习的过程进行分析, 对小学学生发展的现状、潜能和不足进行客观描述。由于过程性评价主要是用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状况的, 反映的是学生在某一时期成长的过程。所以, 不能把过程评价的情况简单化为一个分数, 我们可设计一份期末学生学习综合情况的评价表。

三、对学生进行整体素质的综合评价

义务教育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学习评价应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 帮学生找回失落和自信。小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 在评价中受到积极的鼓励与肯定, 就会心情开朗, 充满阳光, 受到批评、惩罚就会意志消沉, 甚至自暴自弃, 使学习更加困难。

浅谈小学生学习心理 篇3

关键词外语学习焦虑 合作学习 课堂应用

一、外语学习焦虑

小学生在外语课堂上产生焦虑的原因主要在全班同学面前说外语时会感到焦虑;犯语音错误或遭到其他同学嘲笑时会感到焦虑;当教师频繁地纠正小学生语音、语法错误时,小学生也会感到焦虑。

二、合作学习理论

(一)合作学习大概含义。

合作学习是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小学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大面积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二)合作学习缓解外语课堂学习的焦虑。

1.合作学习强调“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合作原则,即各小组的整体成员特质构成相差不大,但小组内各成员的学习成绩、能力、性格等方面有差异。“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课堂上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2.合作学习强调和谐的师生关系。外语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形式改变了教师传统的角色,使之从控制者变为引导者,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管理者变为组织者。小学生也由原来的被动听讲者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参与者。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合作,教师以热情、民主和宽容的心态对待小学生。

3.合作学习建构互助关爱的生生关系。在合作学习中,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认知风格、个性特征的小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整个过程充满了温情与友爱。小学生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自己影响他人的需要。同时,各小组小学生间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又可以倾听别人的意见,从而有机会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4.合作学习中对语言错误的纠正。合作学习采取小组纠错、同伴纠错等形式,教师适度放手让组内小学生自行纠错,这不但能够增强小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降低小学生的外语焦虑度,而且可以给小学生提供更多使用语言的机会。

5.合作学习中组内成员彼此提供了更多的可理解输入和输出。组内成员为了能够尽早并尽可能圆满地实现共同的目标,言语上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但这种交流必须建立在互相能够理解的基础上。组内成员通过意义协商彼此能够提供尽可能多的可理解输入和输出,这对于外语水平较低的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可理解性输入越多,越有利于降低小学生的焦虑感。

三、合作学习在外语课堂中的应用

(一)“思考、讨论、分享”模式。

首先,小学生就教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然后,与小组同伴共同讨论,看能否达成共识;最后,将讨论结果与更大的团队分享,彼此交流见解和观点。这种模式赋予了小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性,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每个小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拼图”模式。

教师把小学生分成不同的几个小组,并将组内成员一一编号,每个成员手中都掌握其他成员所需要的信息。在组内成员分享信息之前,各组中同号的成员先一起组成“专家组”对相同的信息进行研究。当他们觉得足够可以向本组其他成员传递自己所持信息时,才回到各自的小组内。

(三)小组表演模式。

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对话练习和情节性较强的戏剧、故事表演等。教师首先选中某一适合表演的素材,将小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同时,依据小学生特点分配不同的表演角色,然后,再引导小学生进行训练和展示。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在于,语言在真实环境中得以运用。

(四)“圆桌会议”模式。

圆桌会议有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两种形式中,大家都围成一个圈,每个小学生按顺序就某一主题给出自己的答案,提供自己的思路。书面形式是指小组成员共用一支笔、一张纸,轮流写出自己的观点。口头形式则是要求每个人将自己的想法口头表达出来。

四、小结

合作学习营造了一个平等、自主、互动的语言学习环境。布置明确、适度、适量的学习任务,强调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及生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学生的外语焦虑度。因此,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不断引进并创新各种各样的合作学习形式,创造低焦虑的外语课堂环境,使小学生能以轻松的心态投入到外语学习中,最终提高小学生外语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淑杰.当代国际小学外语课程发展研究[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12,1.

[2]姚小平.语言学简史Robins[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01.

[3]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4]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6,1.

浅谈培养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篇4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里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这样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目前,这种教学模式受到很多老师的青睐。那么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呢?这也是许多教师所困惑的。就此问题我提出如下几点个人浅见。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1、利用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做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一,他们的合作意识的萌动,往往就是从一个游戏开始的,因此,教师应适时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精心编写教案,联系实际设计出一些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并营造一定的课堂氛围,一定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与收获。

2、在活动中保持合作兴趣。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通过交流、争论、意见综合等,建构起新的、深层的理解,同时,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监控。因此,积极有趣的合作活动是让学生

保持合作兴趣的最佳措施。

3、在成功中增强合作观念。合作学习的优点在于,在合作学习中,各成员之间相互沟通、相互支持、共同负责,从而往往能达成学生个人难以达成的目标,使学生的认识从“要我合作”进步到“我要合作”。

二、精心组建小组,形成合作团体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独立思考、一问一答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突然间要让学生在课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解决某些问题,学生难免有些生疏,合作时要么七嘴八舌乱讲义通,要么干脆不说坐享其成,要么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因此,要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1.小组规模:一般情况,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这样前后邻座的几个同学围坐在一起,大家面对面坐在一起,讨论问题时比较方便,同时讨论起来很热烈。

2.合理分组:科学地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因此,分组时将班内学生按成绩、性格、爱好、技能等进行分类梳理,然后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编排成合作小组。只有这样,才能为组内互补互助提供基础,同时也为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条件,促进“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同时,为了让学生有更广泛接触和合作机会,一段时间后可以对小组成员进行轮换、重组。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评优,调动学生的合作积极性。

3.明确分工。合理明确的分工是保证合作学习的基础。如可以让学生分别承担某一任务,承担某方面的信息搜集等。这样有分有合可以保证全体成员的积极参与。除了按任务分工外还可进行角色分工,如轮流担任记录者、分析者、检查者、解说者、答题者等。在分工中还要注意经常更换角色,使体会每个角色的工作和责任,并从中学会互相理解、体谅、支持,从而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归属感。

4、合作时间。因生而异,教师通过巡视,了解学生交流探讨的情况,以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

三、指导合作方法,授予必要技能 教师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具有独立学习的潜能。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过程,因此,教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及积极性的能力,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在先学过程中摸索,对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急于求成。课堂中首先应教会学生以下一些主要技能:

1.说明与听取

要求学生能正确清楚地向其他成员交流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言语简明扼要,紧扣中心;能有序发言;教会学生如何倾听,不随意打断别人;尝试站在对方角度体会别人的看法和感受;对别人提出的质疑能耐心作出解释;对别人提出的合理意见和批评,勇于接受,并表示感谢。对别人有不同的意见,也要等对方

说完,自己再提出等等。

2.帮助与求助

主动关心其他成员,热心、耐心提供帮助,不嘲讽讥笑;提供帮助时说清方法和理由,协助完成而不直接代替;对给予别人帮助表示乐意;遇到困难主动请教,说清求助内容与希望;态度要谦逊;对获得

帮助要表示感谢。

3.组织和鼓励

明确小组合作任务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善于分配处置各人的任务,明确个人责任,安排合作进程;关注并调控小组合作状况,对影响合作的行为及时制止。激励小组发展性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促进;对同学讨论提出的各种意见进行整理;鼓励胆小或困难的成员发言、承担任务,并给予更多帮助;对别人的正确观点可点头、称赞以表示赞同或赞赏。

4.思考和处理

学生要参加小组讨论,首先要形成自己的见解,这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学生通过熟读、精思、品味、感悟形成的。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之前,一定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产生交流、表达的欲望,这样的合作学习才有坚实的基础,才会显现成效。当然,合作中由于各人的兴趣、性格、思维方式等的不同,难免会产生分歧。此时要教会学生以平和心态冷静处理,先反思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再明确充分地表述看法和理由。在双方都不能说服对方时,应按少数

服从多数原则执行。

四、发挥教师作用,有效监控合作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着重发挥以下组织和指引作用:

1.观察和参与

学生开始合作后,教师并非无事可做了。在合作学习中的信息,观察各小组的行为,洞悉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注意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努力为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开展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在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必须确定了解小组达到目标任务的情况,和小组成员间有效合作的状况。为此,教师应主动参与到学生全合作中去,成为其中的一员,观察各层次成员的各种表现,分析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信息,洞悉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注意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努力为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开展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2.引导与帮助

有序高效的合作离不开教师的调控引导。教师除了直接的言语或行为指导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暗示、认可、奖励(口头表扬和个人加分)等多种手段来及时引导学生的合作,激发和维持全体学生的合作热情,这对引导学生的合作行为会产生积极的强化作用。如学生在表述观点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发表意见的模式:“我认为……的意见是对的,但我有补充……”“我是这样认为的……因为课文中这样写道……”等。还有,在学生合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此时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如参与讨论、提供参考意见、作补充说明、提供辅助材料、工具等,使学生的合作继续进行。总之,对于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对于学生“力所难及”的问题,则让学生合作解决;对于学生“力所不及”的问题,则要引导学生解决。

五、注重评价,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

评价是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失去了评价的良性制约,合作学习也将难以有效落实。语文合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为每个学生发挥特长、潜能创造了机会,其学习结果也可以以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评价不可能沿用传统的“一把尺子”、“统一标准”的评价模式,而是要针对每个同学在合作学习中的不同表现、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评价角度和评价标准。

“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其实合作学习的价值,不仅在于学生通过合作,获得哪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的整体培养,通过这些学生往往会受益终生。

习惯在于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需要慢慢养成。小组合作学习是充满乐趣的、生动的。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安全、和谐的合作环境,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

浅谈学生学习方法 篇5

一、定标——指向

学习目标是教学要求转化为学习行为和内部需要的中介,在教学活动中有着导向、调节和标准功能。只有帮助学生在自愿、自主的.基础上建立具体、适当的学习目标,才能产生积极、持久的活力。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学习目标提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把学习的具体要求和应达到的程度告诉学生,让他们心中有数,这样就容易被学生接受。其次,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不仅可以强化教学本身,也是培养学生阅读定向能力的主要手段。我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先让学生围绕以下思考题预习课文:

1、“鸟的天堂”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

二、读文——领悟

三、质疑——探究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教学中,启发学生质疑问难,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考、答问的积极性,能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想问,从不会提问到善问,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如我在教《鱼游到了纸上》时,启发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问?学生会纷纷提出:鱼应该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是谁使鱼游到纸上来的?他是怎样使鱼游到纸上来的?通过对课题的质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边读边思,主动地把握了全文内容,体会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在教学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抓住疑难问题相机诱导,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如《穷人》第一自然段着重讲渔夫的家境贫穷,生活困难。第一句“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交代了渔夫家的生活状况,第二句作者把笔锋引向室外,屋外“寒风呼啸,海浪汹涌澎湃”,接着作者交错地把笔锋回到室内,说室内“温暖而舒适”。教学时,我紧扣“温暖而舒适”,启发学生质疑,学生认为“温暖而舒适”与渔夫的贫穷家境相矛盾。我紧紧抓住“温暖而舒适”这一矛盾处设问:“温暖”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舒适”又指什么?让学生想一想,读一读,找一找,说一说,经过阅读、思索、讨论,学生知道了“温暖”仅仅指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舒适”仅仅指地扫得干净,依具擦得亮,孩子睡得香,而这一切都是女主人勤劳能干得来的。通过教师点拔,学生分析,学生理解了这一段的内涵,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想象——创新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求索,把新的信息和已知信息结合起来,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教学活动中,想象 是基础,是源泉,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素。在教学《太阳》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太阳的巨大作用,我引导学生想象没有太阳会怎么样。一学生谈到: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光明、温暖,人们终年穿着厚厚的棉衣在黑暗中生活。虽然这个想象并不完全准确,但我不加以反驳或纠正。好多同学要求补充:没有太阳,就没有美丽可爱的世界,根本不会有人。在理解风的形成时,我引导学生选取两个不同地区吸收热量的多少来用实例说明。学生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叙述过程中,创造思维的灵光不断闪现。

浅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的论文 篇6

摘要:根据小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理论和规律,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实践,初步揭示出各种不同的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其目的就在于为小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运用和指导提供科学的方法论的依据。根据已有的研究,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初步认识过程,又是在课内外和家庭等不同场合综合学习的过程,也是个体各方面素质动态发展的启蒙过程。小学生学习过程的复杂性和学习途径的多重性,使得不同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学法具有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过程特点

根据已有的研究,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初步认识过程,又是在课内外和家庭等不同场合综合学习的过程,也是个体各方面素质动态发展的启蒙过程。小学生学习过程的复杂性和学习途径的多重性,使得不同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学法具有各自的特点。

一、不同学习环节中特点

从学习程序看,小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过渡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学习程序的不同环节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依次是:

感知过程中学法的特点。感知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也是进入理解学习过程的准备阶段。小学生在感知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观察法和准备性实验法了解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感性材料,以便建立起所学知识的鲜明正确的表象和观念。感知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一是由被动感知向主动感知转变。低年级儿童一般不能主动选择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实际材料,也不善于自觉地进入感知过程,而是要借助于课本或学校教师提供和选择的感知材料,并在教师的介绍讲解下进行有组织的感知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经验的积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感知成分逐渐增加。如帮助教师制作教具、收集标本等。二是感知手段的模示性和图示性。小学生在感知学习过程中,既可以直接感知客观事物的感性形象,也可以亲身实践或实验获得感性体验,但多数是感知以直观教具形式出现的模型以及教学挂图或板图。此外,与儿童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相符合的儿童化、形象化的语言对提高小学生感知学习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理解过程中学法的特点。理解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学生在理解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比较对照、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实现对言语、事物类属性质、因果关系、逻辑关系等的理解,以便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以思维方法为核心是理解学习过程中学法的基本特点。理解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一是由直接理解向间接理解过渡。直接理解是各知觉过程溶合在一起,并且是立即实现的、不经过中介的思维过程。例如,儿童吃了苹果,留下了印象。现得到苹果,就产生了对它的直接理解:苹果是香甜的、好吃的。间接理解是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从最初模糊的、不分化的理解逐渐达到分化的、精确的理解。例如,儿童从学会四则运算到弄清加减、乘除互逆运算关系的理解。直接理解在低年级儿童的理解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到了中、高年级,儿童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智力水平的提高,间接理解逐渐占主导地位。二是从形象性理解向抽象性理解发展。低年级儿童已能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词语、公式等,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儿童对学习材料表现出不同层次的理解水平。有研究资料表明:小学儿童理解寓言和比喻词的含义,大致可分为三级水平。第一级:只了解故事的具体情节或词的表面含义;第二级:能理解寓言和比喻词所描述的具体事件;第三级:能摆脱故事的具体情节,脱离直观的形象,揭示出寓言或比喻词的深刻含义。一般说来,低年级儿童绝大多数属于第一级水平,中年级儿童二级水平略多于三级水平的人数;高年级儿童二、三级水平的人数几乎各占一半。三是由

被动理解到主动理解的转变。低年级儿童对学习材料的理解依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有所谓“牵着牛鼻子过河。“中、高年级儿童逐步学会按照一的思维方式理解学习材料。

巩固过程中学法的特点。巩固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三阶段,也是由接受知识进入运用知识的过渡阶段。小学生在巩固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各种练习方法和复习方法,及时巩固学到的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因此,巩固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可以归结为反复性和技能性。因为各种复习方法的运用,其目的是为了记住并能回忆出所学的知识;而各种练习方法的运用,既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也是为了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为学生运用知识作好知识的、技能以巧上的准备。不过,小学巩固学习的复习要及时,练习的方式要生动活泼,富于文化,且不宜过于复杂。

运用过程中学法的特点。运用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四阶段,也是单位学习进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学生在运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与综合、类化和具体化等思维方法,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技巧解决教学实践、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实践中的相关问题。运用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

1、由简单运用向复杂运用过渡

有研究资料表明:80%以上的一年级儿童从入学的第二学期起,就可以在简单数学运算中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经过二年级的过渡,三年级的大部分儿童能在简单文字演算中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四年级以后逐步掌握算术运算中的二重否定律;二重否定律的掌握,是小学儿童运用运算法则能力的一个转折点或飞跃期。如果以儿童运用法则的范围与正确率为指示,那么小学阶段掌握运算法则也可分为三级水平:一是在数字问题中运用运算法则,二是在简单文字习题中运用运算法则;三是在代数式和几何演算中运用运算法则。

2、由单向运用向多向运用发展

以小学儿童解答应用题为例:小学儿童解答应用题时,总是从正条件的简单应用题入手,逐步掌握反条件的简单应用题,最后才能掌握多步应用题。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从分析到综合,再从综合到分析。从一步变成多步分散列式,再从分散列式到一步综合式。

3、由被动运用向动运用转变

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只是习惯于被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本和教师布置的问题,中、高年级儿童逐步学会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如试编应用题等。

二、不同学习场合的特点

从学习场合看,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课堂——课外、校外——家庭自然延伸的过程。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分别是:

课堂学习中学法的特点。小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是由任课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决定的。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课堂教学不同于大、中学校课堂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在课堂学习的场合中,教师教的方法决定了学生学的方法。因此,学法的多样性是小学生课堂学习方法的特点之一。尽管课堂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同一堂课或同

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对全班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相同的。因此,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学法具有集体性和规范性。什么时候采用何种学习方法,什么时候变换学习方法,某种学习方法的使用过程中有些什么要求,都有统一的规范。此外,全班学生在学习方法的使用上具有互补性。小学生在课堂集体学习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学习方法方式的运用达到完善的程度。

课外、校外学习中学法的特点。由于课外学习、校外学习与课堂学习有着一定的联系,且多数情况下仍然是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课外、校外学习方法与课堂学习方法有许多相同的地方。然而,课外、校外学习的时间、地点、人数和内容不象课堂学习那样集中和统一,这就使得课外、校外学习方法与课堂学习相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情境性。在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学习方法更多地受情境所制约。特别是作为课外、校外活动中的学习方法具有娱乐性、游戏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小学语文课外学习方面,读的方法有课外阅读、背、朗读比赛等方式,写的方法有写文学日记、周记、写放胆文、剪报写评、手抄报、板报和小广播、编课本剧等方式;说的方法有交流读书心得、参加演讲和讲故事比赛、见习小记者采访等方式;听的方法有听讲座、听报告、听广播、听写比赛等方式。小学数学课外学习方面,讲习方法有听数学讲座、参加数学故事会、交流阅读数学通俗书籍的体会,参观访问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方式;实践的方法有布置数学环境、出版数学墙报、制作数学用具和教具、编制“数学小词典“等方式;游艺的方法有做数学游戏、开数学游艺晚会、举行数学文艺会演、进行数学行军等方式;竞赛的方法有速度比赛、测量比赛、智力竞赛、解题竞赛等方式。可见小学课外学习中的学法较课堂学习更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家庭学习中学法的特点。家庭学习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双重指导下的学习。因此,学生在家庭学习过程中采用什么学习方法既与学校教师的指导有关,也与学生家长的指导有关,具有双重制约性。如果学校教师对小学生的家庭学习没有提出明确的目的、任务和要求,没有对学生家庭学习的结果进行认真的检查和评价,就不能保证小学生家庭学习的有效进行,学生的家庭学习方法也就很难有所长进;另一方面,如果家长对小学生的家庭学习不闻不问,或是对学校教师的学法指导不屑一顾,同样不能保证小学生家庭学习任务的成。反之,如果家长对小学生的家庭学习干涉过多,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使学生养成过分依赖父母和成人的监督下完成学习任务的坏习惯。例如,有些孩子在做作业时,喜欢有大人陪着,否则就不愿学习。碰到这种情况,可以让孩子在比较安静的环境里独立地做功课。不过,家长应提醒他注意学习的姿势和作业的整洁,以及在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启发和提示。家庭学习方法

不同于课内外学习方法的另一个特点是,小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效果,既与家庭环境有关,也与学生自身的个性心理特点有关,从而使得不同家庭环境中的小学生的学习方法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具有差别性。小学生的家庭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庭教育的水平。

三、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

从时间顺序看,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逐步递增的过程。不同学习阶段,小学生学法的特点依次是:

1、低年级儿童学法的特点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注意的持久性较差,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概括事物的直观的、具体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的直观形象水平阶段。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直接感知的。因此,低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注意直观形象性和游戏活动性。操作学习法、游戏学习法、竞赛学习法、故事描述法往往是组织和吸引低年级儿童积极、主地

地学习的有效方法。

2、中年级儿童学法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校学习常规的训练,中年级儿童学习的自觉性、组织纪律性有所增强。与此同时,中年级儿童的学习能力伴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素质的完善逐步发展起来。感知能力的发展,注意品质的进步,记忆中有意识记忆能力的提高,都为小学生的学习进步创造了条件。尤其是中年级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使小学生学习方法有了新的特点。中年级儿童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逻辑成分的关系发生着变化。在直观形象成分增加的同时,抽象逻辑成分开始增加。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直观形象水平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的状态。在他们的概括中,直观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逐渐减少,抽象的本质特征或属性的成分逐渐增加。实践表明,小学三、四年级的儿童已能学习运用归纳、演绎、类化和对比推理的思维方法。因此,中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充分考虑机械识记法和意义识记法的交叉渗透性,直观形象法和抽象逻辑法的自然过渡性。

3、高年级儿童的学法特点

尽管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无意注意、机械识记和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但是高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能力、意义识记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他们初步学会对事物本质特征或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并逐步接近科学的概括。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各科学习的方法、方式、技能和技巧,自觉能力进一步增强。因此,高年级儿童学习方法和选择和运用一是要注意发展思维的抽象逻辑性,二是要注意学法运用的综合性和独立自主性。

浅谈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 篇7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变, 数学学习中, 学生表现出的不平衡性越来越受关注。学生个体之间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大的学习差异呢?现代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又是怎样的呢?针对这些思考与疑问, 我经过对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现状的分析, 找到了中学生数学学习发展不平衡的一些原因。

1. 还未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无法抵御校外世界的诱惑

学校外面的世界丰富多彩, 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对这一切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尤其对于一些新鲜事物, 更是总想了解, 总想紧跟或引领时代前进的步伐。但是他们由于年龄还小, 还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因此, 在接受这些新鲜事物的同时, 还受到了一些附带的不利因素的影响。比如, 电子游戏、网络小说、流行言论等等, 占据了学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更甚至于, 有些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逃课、借钱等等不良行为开始发生。学校和家长用尽各种办法, 想把他们从陷入的泥潭中拉出来, 可转变一个人的思想并不是很容易, 何况有些学校和家长已经失去耐心和信心, 对学生听之任之。

2. 年幼的心理还不能承担起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压力

社会竞争的激烈, 每个中学生都在或多或少地感知着, 并且家长和学校也在不断地向他们灌输着, 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自己的将来、父母的脸面、学校的声望及个人的立足息息相关。所有这些压在他们稚嫩的肩上, 让他们感到非常疲惫。“父母、老师的爱让我害怕。”, 我的一个学生如是说。“我也想成为社会的人才, 成为父母、老师的骄傲, 可每每看到自己的数学成绩和学习差距, 我又没了勇气和信心。”看看我们的学生吧, 他们其实很懂事, 也很有上进心, 他们缺少的是一种认可, 一条适合他们自身情况的路, 而这些是社会、家庭可以给他们的。

3. 中学阶段的学生在性格上缺少恒心和耐心

学生经常会为自己制定一个又一个的学习计划, 但是坚持下来却很难, 因为他们缺少持之以恒的耐心, 特别是在遇到生活中的一些困难, 学习中的一些困惑时, 更是容易动摇, 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会骤然消失, 最后慢慢回到原点, 又是原来的样子。老一代人的励志名言在现代学生看来只是说教, 还不及某些明星的几句歌词对他们更有感染力, 而这种感染和触动维持的时间更是短之又短, 因为这些词句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同时, 在学生心中, 他们和教师是有沟壑的, 是无法真正逾越的, 无法真正像朋友一样平等。

4. 还不能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交往和关系

在中学生的生活中, 除了学习之外, 学生间的交往占了他们的很大一部分精力。特别是到了青春期, 异性之间的印象在他们眼中越来越重要, 这时的他们都爱表现, 这些反映在学习上有时是动力, 但有时处理不好可能会给学习带来不好的影响。还有朋友之间的小矛盾、小摩擦不能很好地处理时, 就会严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使得学生间的学习差异越来越明显。

二、解决方法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情况, 我总结了如下几点建议, 实施于数学教学过程中。

1. 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我们了解了现在中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了。首先, 我们可以针对原来的教学方式, 进行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由原来的“学数学”改变为“做数学”, 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到应用的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数学的能力。这一方式不仅适用于数学学习, 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一个良好方式。其次, 教师可利用数学知识应用广泛的特点, 在解决问题时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实践的能力。我们不难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 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大多取决于他们的数学成绩。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就浓;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越浓, 数学成绩就越好。反之则不好, 如此的循环已经使我们教师束手无策了。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 转变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亲其师, 信其道。”要想有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 教师要先让学生亲近你和他们建立起快乐、和谐的朋友关系。只有这样, 学生才愿意信服教师, 喜欢和教师一起探求知识, 愿意将心中的问题和困惑告诉教师。同时, 教师还要多关注学生, 让他们觉得自己很重要, 受到了教师的赏识, 从而培养他们的成就感, 让他们找到学习的乐趣, 变被动为主导, 进而积极热情地去学习。

3. 培养学生自信、健全的人格

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每天, 教师都要表扬有进步的学生, 哪怕只是很小的一点前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 并持之以恒, 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坚毅等品格。特别是, 对于男女学生交往, 教师不能横加干涉, 当众批评, 要正确引导, 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同学友谊。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和做事, 学会面对挫折和走向成功, 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 让烦恼和无奈从他们稚嫩的脸上消失, 真正让他们的青春美丽起来。

4. 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数学教学中

一个人如果没有好的思想品质, 那他就无法让社会吸收和认可他。现在的学生智商都很高, 但他们却不知道学习目的是什么, 生活中不能体谅别人, 缺少同情心, 很少换位思考, 贪图享受, 在生活上争相攀比, 无法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这时, 教师就需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来, 可以通过直接学习讲解的方式, 也可以通过教学内容过渡引申的途径, 让学生认识和体会到生活的艰辛, 现在学习环境的来之不易。

面对中学生各种各样的数学学习心理问题, 数学教师必须要改变教学模式、教学理念, 转变教师角色, 培养学生自信心, 并适时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只有真正做到这些, 才能造就出大批会学习、会生活、会创造、会合作、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经得起各种困难和挫折考验、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 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展不平衡, 出现数学学习畏难情绪, 究其心理原因, 有来自校外世界的诱惑, 如游戏、网络, 也有来自学校家庭对他们过高的期望所带来的压力, 还有当代中学生缺乏恒心和耐心的性格特点, 以及青春期的诱惑。面对这些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必须要改变教学模式、教学理念, 转变教师角色, 培养学生自信心, 贯穿德育教育于整个教学过程, 真正把握素质教育的核心。

浅谈小学生作文学习 篇8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107-01

作文教学一直是大家所探究的,近几年,笔者也反复进行了思考,想总结出几条实用的写作方法。可是当笔者把两套提纲列出来之后,发现它们之间竟然有非常紧密的关联,再凝炼一下,写作方法概括出来竟然只是六个字:兴趣,积累,练笔。在写作中,有的要素虽然看起来是老生常谈,但又非常重要。笔者们要让孩子写好作文,就必须重视它们。大部分学校没有图书室、阅览室,就是有图书室也很少开放,形同虚设。许多学生除了读规定的教科书外,很少能阅读到课外读物。学生生活单一,在学校里,每天都是在上课、下课中循环度过;课外及节假日孩子们也只能是在嘻闹中打发时间:作文教学内容远离农村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轨。加上词汇贫乏,观察不仔细,学生难以写出好作文。所以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迫在眉睫。那应该怎样去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呢?根据笔者十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中,笔者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下面笔者将从几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笔者们大家部清楚。写作同样也要激发孩子的兴趣。宋代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现在小学生一般生活环境比较稳定。上课、回家、吃饭、做作业、休息、外加一些娱乐游戏,这样的生活比较单调,所以在每次活动课时,笔者都充分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和学生一起做游戏、开展故事演讲会等活动,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地参与,而后笔者让他们把自己最感兴趣的,最难忘的讲给大家听,让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分享,讲完后在指导他们有条理地写下来,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又增添了写作的素材,从而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其次是积累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物的好习惯。如:让学生平时主意观看校园内的“上下楼道,请右行”“请勿喧哗”等警示语。并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其他学生的所作所为,学生们就会发现有的学生视而不见,上下楼道不分左右,过道时高声喧哗,相互追逐;有的学生特别遵守纪律。让学生将平时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以日记形式写下来。这样不仅培养同学的观察力,同时也能积累作文素材。这是写好作文的一个必要条件。从哪里积累,一是从阅读中。阅读是写好作文的法宝。很多人没有体会到阅读的好处时不以为然,认为读和写是两个概念。甚至认为根本不沾边,其实是这样的吗?恰恰相反。个人认为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超过了其它任何一种方法。阅读的好处实在太多了,比如可纵增强语感。一句话怎么写,语句如何组织,读的多了,自然能够把握句子的基本结构。主谓宾各在什么位置,一句话写之前,在心里默念的时候,句子就已经准确成型了。还比如,可以学到文章的结构安排及写作方法。有句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道理是一样的,天天读名家文章,读的多了,即使不刻意归类总结,对常见的文章的结构安排也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写作方法更是如此,那么多精美的比喻、拟人,排比句,当你在心里暗自为它的生动叫好时,它就已经存在于你的大脑中,储存在记忆库里,等你用的时候,不用费什么劲就能调用出来。

我们以写人为例来谈谈作文学习中的一些方法:

写人,是小学作文训练的基本功之一。在记叙文中,人和事是不可分的,关键是看题目如何要求。要求写事的题闩,文中的人要为事服务;要求写人的题目,文中的事必须为人服务。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就是要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来表现人物一种或多种品质。写人的继续文,叙事不要求完整:记事的记叙文,虚实要求完整,而且要贯穿文章始终。

一、通过一件事来写人

通过一件事来写人,通常是表现人物的一种品质或性格的一个方面。为了刻画人物,对所写人物必须进行必要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但是,从以事写入这个角度来说,最好是选择一件最能反映此人某一特点的事,并把这件事写好。

二、通过几件事写人

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以是用几件事表现某个人的一种品质;二是用几件事表现某个人的多种品质。要注意:用几件事写人,这些事可以是完整的,作者必须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一一交代清楚,也可以足不完整的,只着重于某几点进行叙述。更多的是在一篇文章中,有的事详写:有的事略写:有的事要求写得比较完整,有的事要求写得比较简单。通过几件事写人,同样要对人物迸行必要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的描写。

三、学会刻画人物

写入的文章要会在叙事的过程中,对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描写,也就是学会刻画人物。①刻画人物也叫肖像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容貌、神情、衣着、姿态、语调、外貌特征的描写;②语言描写有对话和独白两种;③动作描写;④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除了用“笔者想”之外,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提出问题,引入所想的内容。(2)使用假设,流露心理活动。 (3)字里行间,流露着“想”。(4)直接抒发心中所想。对于小学生习作指导,必须根据习作的具体要求,围绕莺点进行。一般方法有:复习有关课文和读写例话。①启发讨论,从说到写。②讲明要求,学生独立作文。③写作中进行指导。④指导修改初稿。

作文完成后,要让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自我修改。同学之间相互修改,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这是一篇文章必有的过程,不可忽视。在修改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对文章中的错别字加以改正,而且能将在写作时没有想到的好词佳句,通过反复斟酌添补进去,使文章语句更加优美、完整、通顺。学生修改好的文章送交到老师那里进行评改后,在全班进行讲评,这样也可以增强学生的骂作信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上一篇:公文写作教程学生下一篇:我爱我的老师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