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研究(共5篇)
荣格于1875年出生于瑞士,家庭中浓厚的宗教气氛很大程度上培养助长了荣格的神秘主义倾向
1907年,荣格和弗洛伊德第一次见面,彼此一见如故,相见恨晚。1911年,弗洛伊德不顾其他人的反对,推荐荣格担任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第一任主席。
1912年,他发表了《力比多的象征》一文,公开了他与弗洛伊德之间的分歧。1913年10月,荣格辞去《国际精神分析年鉴》主编职务;1914年又辞去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主席职务,然后又退出了学会。荣格和弗洛伊德之间的友谊、合作和往来至此结束,但是荣格终其一生都保持着对弗洛伊德真诚的敬意。
二、荣格理论介绍
(一)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背景
当时,西方社会普遍问题就是失去灵魂的现代人,世界大战导致人们的信念丧失,科学发展之前形成了扭曲的时代精神——惟有立于事实才是有价值的,在物质基础上解释一切。痛苦和绝望,无意义感,起源于与人格的无意识基础失去联系。荣格认为“这个时代的普遍性神经症是丧失了与我们历史的精神联系的直接结果。只教育对外界的适应,没有考虑还得适应自己,适应内心的力量。所以需要寻找人的精神家园,这是人之本能。
荣格提出两个理论:第一是集体潜意识理论,第二是心理类型理论,包括两个基本态度:内向与外向。四个独立的功能:思维、情感、感觉以及直觉。
(一)集体潜意识理论
在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自祖先的集体经验广泛地影响着个体的生活。他认为人格结构包括三个方面,即“自我(ego)”意识水平,整合心理机能(感觉、思维、感受、知觉)“个人无意识” 表层的无意识。不重要的个体经历,或被压抑的构成威胁的情结“集体无意识”深层的无意识,即本能。
个体潜意识:被特定个体压抑的幼时记忆和冲动,被遗忘的事件等。其内容叫做情结。情结是一种具情绪色彩的关连意念的聚集,大部分是个人的,也有部分是来自人类集体的经验。
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反映了人类在以往历史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主要有演化和遗传的经验。(文化中的习俗象征、精神生活寄托和幻想追求)。从心理学角度谈本能,提出集体无意识由原始意象(原型)构成。原型并非遗传的观念,而是心理显现的本能,是一种形式而非内容”。每一个人都潜存着无数的原型,且当我们的经验与原始的潜在意象接近时,原型就会被激发,影响个人的生活。
1、几个主要原型
(1)人格面具是荣格提出的重要原型之一。所谓人格面具,即指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好的印象,以得到社会的承认,保证能够与人,甚至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实现个人的目的。
人格面具可看作是个体展现于社会或他人的那一面,简单说是人格的“外貌”。用荣格本人的话说人格面具就是“人们据以来和世界进行交流的适应体系及方式体系。”其目的在于表现一种对自己有利的好的形象以便得到社会的认可。从一定角度来看,个体为了在社会上立足之时,人格面具的存在是完全必要的。一方面,它能够保证个体与其他人,包括令自己厌烦的人友好相处。这样就能帮助自己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它能够换来物质方面的报酬。而这也是一个人生活于社会之中所必需的。但正如荣格所说,人格面具“是个体和社会关于一个人应以什么面目出现的折衷产物。……在某种意义上说所有这一切都是真实的,但是,相对于这个人的基本个性化而言,它只不过是一个次要的现实,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在形成这种人格面具时,其他人常常享有比他更大的份额。”于是这在使个体完成社会化的同时,也会使个体过分认同于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并按这一角色行动。这种现象就是人格面具的过度膨胀。在此情况下,个体将自己片面地等同于人格面具,而忘掉了自己人格中的其他重要成分。这样个体人格中的其他方面就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这个人就会脱离他或她的真实自我,而膨涨起来的人格面具和缩小了的人格其他方面之间的紧张状况就显现出来了。这种紧张状态,是有害于心理健康的状态。荣格发现,这样的人通常能认识到(经常在中年左右)他们已完全生活在单调乏味空虚之中了。对于许多现代人来说,由于他们早已深陷于自己的人格面具之中,并以之自居,因而让他们摆脱掉自己的人格面具是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事实上,当一个人把自己与自己的人格面具相等同的时候,失去人格面具就相当于完全失去了自己。这将使个体成为一个空白,个体会陷入完全的空虚之中。这样看来,如何从人格面具中解放出来往往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但为了实现个性化这又是必须迈出的第一步。只有如此,个体方能进一步发展自己人格中的其他方面,重获生命之意义,并实现更加完整的自己。
人格面具过强,人就会迷失自我,反而会心理不健康。在梦中,人格面具会以演员等形象出现。
(2)阴影代表着人心中的被压抑而没有显示出的部分,包括人的动物性。阴影是不驯服的、危险的、不受一般道德束缚的,它有极强大的力量、激情和创造力。
人在接受他的阴影时,会感到充满力量;当人压抑阴影时,他将缺少活力而且潜伏着危机,因为阴影会以破坏性的形式出现,而且变得凶狠残暴。在梦中,阴影将会以各种危险可怕的形象出现:怪兽、恶鬼、邪恶的人等等,阴影使你的梦极为恐惧,阴影也会以“危险而神秘的黑衣人”面貌出现。阴影化出的梦中人几乎永远是穿黑衣服的。
(3)阿尼玛(anima)荣格认为,所有人心理上是两性的,既有男性的一面,也有女性的一面。阿尼玛是男性心理中女性的一面,阴柔的一面。他认为每个人都天生具有异性的某些性质,要想使人可知和谐平衡,必须允许男性人格中的女性性质在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得到展现。阿尼玛身上有男性认为女性所有好的特点,比如温柔、善良、纯真、美丽等等。在男性遇到一个像他自己的阿尼玛的女性时,他会体验到极强烈的吸引力。
如果一个男人展现的完全是男性的气质,那他的女性气质始终留在无意识中,那么,他的无意识就有一种软弱、敏感的性质,所以那些表面最富于男子气的人,内心又往往十分软弱柔顺。有些男人则反其道而行之,过分突出阿妮玛以至显得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有的甚至患上易装癖、恋物癖,或者成为富于女性气的同性恋者。
(4)阿妮姆斯(animus)。阿妮姆斯是女性心理中男性的一面,阳刚的一面。荣格认为对一个女性来讲,否认她的男性倾向,就是否认她精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不幸的;但另一方面,一个过分强调男性特征的女性也同样是不幸的。它为女性提供了一个理想化的男性形象。那就是英勇强悍、聪明机智、才华横溢、体格健壮。有时也和控制和权力相结合。
(5)智慧老人是原始智慧和直觉智慧的形象化。智慧老人给人的典型印象是强大无比、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智慧老人可以以魔术师、隐士、渔樵、哲人或教师的形象出现在梦中。
(6)六是自性原型(self)自性原型是一个人集体潜意识的中心,仿佛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负责人格的统一、组织和秩序。心理咨询中绘画治疗经常用的曼陀罗就是激发出个体的自性原型。曼陀罗图案在少数民族的地毯上,帐篷上经常会出现。
梦中这一原型较少出现,只有心理极健康,心理发展很完善的人才能经常梦见这一原型。有时梦中的自性原型以太阳的形象出现,有时以佛菩萨的形象出现,有时以一座庄严的神庙形象出现,有时以类似曼荼罗的形象出现,也有时以一种宝物如钻石或宝石的形象出现。
不论它以什么形象出现,梦中都有一种安宁、平静,神圣的感受。
(二)心理类型理论
心理类型理论包括两个基本态度:内向与外向以及四个独立的功能: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
1、MBTI 美国心理学家布里格斯和迈尔斯母女在荣格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判断和知觉两种类型,由此组成了个性的四维八极特征,它们彼此结合就构成了十六种个性类型。(MBTI)(1)内倾(I)--外倾(E):荣格称之为“总态度类型”。是指我们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程度以及自己的能量被引向何处。外倾的人倾向于将注意力和精力投注在外部世界,外在的人,外在的物,外在的环境等。而内倾的人则相反,较为关注自我的内部状况,如内心情感、思想。
(2)感觉(S)--直觉(N):是指我们自然注意到的信息类型。感觉型的人关注由感觉器官获取的具体信息: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触摸到的事物。例如:关注细节、喜欢描述、喜欢使用和琢磨已知的技能。
直觉型的人关注事物的整体和发展变化趋势:灵感、预测、暗示,重视推理。例如:重视想象力和独创力,喜欢学习新技能、但容易厌倦,喜欢使用比喻,跳跃性地展现事实。直觉型的人的许多结论在感觉型的人眼里,也许是飘忽的,不实在的
(3)思维(T)--情感(F):指我们做决定和得出结论的方法。仅看这个维度的名称,也许你会觉得,思维型的人是理性的,而情感性的人是非理性的,事实上并非如此。两类人都有理性思考的成分,但作决定或下结论的主要依据不一样。思维型:一本正经,情感型:有人情味。情感型的人常从自我的价值观念(对或错,有意义或无意义)出发,变通地贯彻规章制度,做出一些自己认定是对的决策,比较关注决策可能给他人带来的情绪体验,人情味较浓。思维型的人则比较注重依据客观事实的分析,一以贯之、一视同仁地贯彻规章制度,不太习惯根据人情因素变通,哪怕做出的决定并不令人舒服。
(4)判断(J)— 知觉(P):指我们喜欢以一种较固定的方式生活(或做决定),还是以一种更自然的方式生活(或获取信息)判断型的人目的性较强,他们喜欢有计划、有条理的世界,更愿意以比较有序的方式生活。知觉型的人好奇心、适宜性强,他们会不断关注新的信息,喜欢变化,也会考虑许多可能的变化因素,更愿意以比较灵活、随意、开放的方式生活。
2、四种类型的人
(1)“概念主义者”型的人自信、有智慧、富有想像力。代表人物:比尔盖茨、爱因斯坦。他们的原则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做到最好”。“概念主义者”是四种类型中最独立的一种人。他们工作原则性强,标准高,对自己和对别人的要求都很严格。他们不会被别人的冷遇和批评干扰,喜欢以自己的方式做事。他们天生好奇,无论是由于工作本身的需要还是出于长远的考虑,他们很喜欢不断地吸取知识,他们因此而常常看得到同一问题的多个不同的方面,习惯于全面地、概括地思考问题,和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他们很善于发现事物的可能性,理解事物的复杂性,喜欢进行逻辑的分析,从而对真实或假设的问题构思出解决方案。
优势:善于分析、总结、判断,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喜欢追根究底,力图抓住事物的本质,对文字、语言敏感,抽象思维能力强,能理解复杂的理论概念,善于将事情概念化,善于从中推断出原则或预测趋势,擅长策略性思维,会接受建设性的批评,而不把它当作针对个人的问题。潜在的弱点:由于有时给自己定了不切实际的高标准,可能对自己和他人的期望过高,易于像紧逼自己工作一样去逼着别人工作,常常不希望别人对抗自己的意愿,有时给人顽固、死板的印象,易于过份强调工作,从而损害了家庭的和谐,常常不记得花时间夸奖同事、下属或其他人。
(2)“经验主义者”是四种类型中最富冒险精神的。代表人物:迈克尔.乔丹,玛丽莲.梦露。他们最可贵的地方在于机智多谋,令人兴奋,而且很有趣。他们为行动、冲动和享受现在而活着,一想到某件事情就有立即去做的冲动,而且喜欢一气呵成,一口气把事情做完;但又不喜欢太长时间做同一件事情,只有很少的事情(如自己很喜欢的事情)能够长期坚持,多数情况下难以做到坚持不懈。他们关注于眼前的情况,对眼前的情况看得很清楚,并能正确估计立即需要做什么。他们崇尚自由和主动,很少选择需要太多结构和规则的活动和环境。他们适应能力强,随遇而安而且注重实际。“经验主义者”喜欢有技巧性的活动。他们常常被认为是喜欢冒险、喜欢寻找刺激的人。
优势:对人、事物观察敏锐。能够清楚地看到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且能够敏捷地抓住机会。思维及行动反应敏捷、活跃,擅长随机应变。有创新意识,不象“传统主义者”那样墨守成规。许多“经验主义者”(但不是全部)尤为擅长使用工具和演奏乐器,这些东西可以被他们实际操作而且要求有一定的精确度。有创新意识,不象“传统主义者”那样墨守成规。许多“经验主义者”(但不是全部)尤为擅长使用工具和演奏乐器,这些东西可以被他们实际操作而且要求有一定的精确度。潜在的弱点:1.因为喜欢面对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他们不能一直遵守已建立的规则,有时会逃避约束或计划。2.他们有时会在没有认真考虑的情况下就行动。
(3)“理想主义者”型的人感兴趣的是事物的意义、关系和可能性,并基于其个人的价值观念做出决定。代表人物:列宁、甘地。这是一类关心个人成长和如何理解他人与自我的人。“理想主义者”做人的原则是:“真实地面对自已”,是四种类型中精神上最具哲理性的人。“理想主义者”乐于接受新的思想,善于容纳他人。“理想主义者”好象永远在寻找生存的意义。他们非常崇尚人与人之间和各种关系中的真实和正直,容易将别人理想化。许多“理想主义者”本能地喜欢帮助别人成长和进步。“理想主义者”是很好的传播者,被人们认为是促进积极变化的催化剂。
优势:
1、对别人的情绪敏感,能理解、体会别人的心情,善于安慰、鼓励别人
2、对文字、语言敏感。
3、善于分析、总结。
4、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
5、能理解复杂的理论概念,善于将事情概念化,善于从中推断出原则。
6、擅长策略性思维。潜在的弱点:
1、有仅仅凭个人的好恶或价值观来决定事情,并希望别人也以同样的角度或标准来处理问题的倾向。2.有时他们心里老想着别人的问题,可能会过于陷于其中,以至于被其困扰。3.有时容易将别人或事情理想化,不够实际。4.不是特别善于管束和批评他人,尽管常常自我批评。有时会为了和睦而牺牲自己的意见或利益。5.有些“理想主义者”比较容易动感情,情绪波动较大。
(4)“传统主义者”是四种类型中最传统的一类,他们坚定、可靠、可信。代表人物:乔治.布什。他们重视法律、秩序、安全、得体、规则和本分。他们被一种为社会服务的动机所驱使。他们尊重权威、等级制度和权力,而且一般具有保守的价值观。他们很有责任感,而且经常努力去做正确的事情,这使他们可以信赖和依靠。“传统主义者”需要有归属感,需要服务于别人,需要做正确的事情。他们注重安稳、秩序、合作、前后一致和可靠,而且他们严肃认真,工作努力。“传统主义者”在工作中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而且他们希望别人也是如此。“传统主义者”喜欢那些与他们一样具有奉献精神、尊重权威和尽自己的本分的同事。
优势:1.实际,有条理,认真仔细。2.注重规则、政策、契约、例行习惯和时间要求。3.一旦他们承诺一件事情,总会坚持完成它。4.在跟进、规范方面做得很好。5.以第一次和每一次都做了正确的事情为荣。6.对需要注意的事情有敏锐的洞察力。7.善于尽可能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完成工作。潜在的弱点 :1.容易只看到事情有黑和白两种情况,而看不到中间的灰色地带。2.可能不能很快地做出改变和适应。3.有些“传统主义者”不擅长变通、缺乏想象力。
三、健康人格指针——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self-realization),亦即:心理的重生或自性化(individuation)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1、在实现个人时,persona的影响已减至最低。
2、对于个人的anima或animus已有意识上的觉察。
3、内外向态度之间以达到相当的平衡。
4、操弄四种功能(思维、情感、感觉以及直觉)到优势位置。
荣格认为只有那些能将他们的潜意识同化而成整体的人格的人才能达到自我实现。事实上,很少人能达此境界。自我实现的人必须有勇气面对自己阴影中的邪恶本质,而且要有更大的力量去接受自己内在的男性或女性面。中年其以后才有可能。
四、心理分析方法
心理分析方法有词语联想、释梦和积极想象。
1、词语联想:尽管荣格并非第一个使用这种词语联想技术的人,但是,他却是第一个利用词语联想的技术来研究反应障碍的心理学家。词语联想的工具,是一份写有100个词的一张纸。测试的指导语,只是让被试听到刺激词之后,尽可能快地做出由此刺激词所联想到的反应,也即一个或几个联想反应词。当确信被试懂得这词语联想的意思之后,就可以开始正式的测验。用一只秒表就可以记录下被试对每一个刺激词反应所需要的时间。这确实是十分简明的测验方法。尽管进一步的分析需要依据更多的反应指标。在被试的反应时之外,被试反应回答词的词义及其联想、反应回答的错误或口误以及被试对刺激词反应时的面部表情及有关的非言语线索等,都可以作为深入分析的情结指标。荣格自己曾这样来阐述其词语联想技术的使用。荣格说,这个实验最初并未考虑到它目前的运用,而是专门用来研究心理联想的……但是,当专门用来研究心理联想的实验失败的时候,当被试回答出错的时候,你却能学到别的东西。你问一个连孩子都能回答的普通单词,而一个智力正常的成年人却不能回答。这是为什么呢?荣格说:“因为那个单词击中了我称之为情结的东西,这情结是一种经常隐匿的,以特定的情调或痛苦的情调为特征的心理内容的集合物。这个单词有如一枚炮弹,能够穿透厚厚的人格伪装层而打进暗层之中。例如,当你说‘购买’、‘钱’这类单词的时候,那些具有金钱情结(money complex)的人就会被击中。”
2、释梦:
(1)释梦的过程:根据做梦者的生活经历建立某种联系以便理解梦中纯粹的个人意义;确定梦的文化背景;寻找梦中典型的内容并把它与人类的整个生活状况联系起来因为梦的最深层的含义就是人类最古老的生存体验。(2)释梦的主观水平,所谓的梦的分析的主观水平,是指把梦看做是梦者内在心灵的展现。若是把梦比喻为一个剧场,那么,在一场上演的梦剧中,梦者本人既是场景、演员、制片人、导演和原作者,又是观众与评论家。也就是说,梦中的一切,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房屋还是汽车等等,都可看做是梦者本人内心世界的展现,都可以做这种主观水平的梦的分析工作。(3)释梦的客观水平,所谓梦的分析的客观水平(objective level),就是把梦与梦者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倾向与态度。若是梦者梦到自己的父亲生病,那么,现实中的父亲以及现实中梦者与其父亲的关系等等,都将会是分析与工作的重点。这样,梦中所涉及到的人物与背景的客观联系与意义,都将会被纳入讨论与分析的范围。尽管在心理分析的专业训练中,更多的是在运用梦的主观水平的分析原则,但是梦的客观水平总是不容忽视。从梦中的意象推演到现实生活,理解其象征性的意义和作用,把握那梦中的信使所传达的真切消息,不管对于心理分析家还是被分析者,都是十分重要的。(4)释梦的三种方法:联想分析法:梦的工作中的联想分析法包括两方面的联想技术,其一是自由联想,其二是直接联想。经典的精神分析家仍然是喜欢从自由联想开始对梦的分析。当病人向你陈述了一个梦境或梦的内容之后,使用自由联想的技术,让梦者的个人潜意识充分显现。而联想分析法中的直接联想,则是吸收了荣格对于弗洛伊德自由联想技术的批评,认为自由联想有可能会导致远离或脱离于梦的本原,只是引向了梦者的情结,而非梦的本意。扩充分析法:扩充分析(amplification)是荣格提出的梦的分析方法,也可看做是直接联想的进一步发展,旨在将梦的内容与分析工作提升至原型与集体无意识的水平。一般来说,梦的分析中的联想分析,主要是构建梦者的个人信息与背景,受压抑的个体潜意识仍然是工作的重点;而扩充分析,则是要在深远的原型以及原型意象的水平上工作,集体无意识是工作的关键。因此,扩充分析也就意味着在神话、历史和文化等水平上解析梦中的比喻、隐喻和象征。尽管扩充分析与自由联想并非必然有冲突,但是,在荣格心理分析家看来,进行扩充分析的时候,要促使被分析者放弃对梦中意象纯粹个人与个体的态度,让被分析者体验自己作为原型能量中的存在,而非原形的“客体”,发挥原型及其意象的治愈功能。积极想像法:积极想像在梦的工作中的运用,除了以梦中的意象为重点,从意象中获得生动的意义之外,所注重的是梦者从梦中所获得的体验与感受,包括身体的反应以及身体的感觉,或者说是注重让梦者去体验与感受梦。
五、对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评价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和其它精神分析心理学一样,很多理论观点都是和医疗实践密切联系着,因此很多理论和观点不是以实践调查为主,大多数出于主观的构想和纯粹逻辑的演绎。
但是他在精神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人格结构观点,尤其是将潜意识又分为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是荣格理论的价值所在。
虽然他的所谓“总态度类型”——外倾和内倾是得之于客观观察和实践经验的,他的“和能类型”特别是机能类型和总态度类型所组合成的“八种心理类型”则基本上得之于纯粹逻辑的演绎。因此,对于他的这几种类型,既说不清它们的特征,也举不出恰当明显的例证。所以他的内倾和外倾的分类广泛被人们赏识,而他的后八种分类则很少有人问津。总而言之,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实践证明,荣格“并没背离精神分析的根本原则”,只有“在一些主要概念上进行了修补和补充”,这种“修正和补充”不仅对古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改造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以后心理科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影响作用。但是,也不能否定其局限性。美国心理学家C.S霍尔认为“荣格是现代思潮中最重要的变革者和推动者之一”。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尤金·奥尼尔(1888-1953)是美国著名剧作家,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美国民族戏剧的奠基人。《琼斯皇》是他在1920年发表的八幕短剧,讲述了美国黑人布鲁斯特·琼斯的故事。该剧是奥尼尔以表现主义手法创作的第一部作品,整部戏剧的重点是琼斯在逃亡过程中经历的一系列幻觉和心理活动。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人格由三部分组成: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1](p126)集体无意识一词的原意是最初的模式,所有与之类似的事物都模仿这一模式,他总结了四种最初的模式或者原型:人格面具、阴影、阿妮玛阿妮姆斯和自性。迄今为止鲜有文章从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角度对琼斯进行解读,本论文试图用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重点从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角度对琼斯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并从集体无意识的三种原型人格面具、阴影和自性进行详尽阐释。
二、琼斯性格中的个人无意识
个人无意识由心灵中曾经被意识到,但又被压抑或遗忘,或一开始就没有形成有意识的印象构成。荣格把个人无意识看作潜意识里面最肤浅的层面。个人无意识的内容是能够体现主体个人和私人精神生活的情结。个人无意识是独一无二的,为更深层次地挖掘琼斯的真实自我,本论文试图从现实和幻觉两个方面分析琼斯的个人无意识的外化。
(一)琼斯——在现实中迷失自我
在《琼斯皇》中,琼斯是以黑人奴隶的身份被运到美洲的,当他最初当列车服务员时,他从白人乘客那里学到一个道理:“小偷小摸早晚要让你锒铛入狱,大搂大抢他们就封你做皇帝,等你一咽气,他们还会把你放到名人堂里去”。[2](p85)琼斯将这个观念视为真理,他先是赌博杀人被捕,又打死白人狱卒,之后逃往西印度群岛一个未开化的小岛,并在岛上称王。在岛上,他继续贯彻这一信念,用极尽残忍的政治手段和经济掠夺欺压当地黑人。
当初被贩卖到美国时,琼斯受到种族冲突和压迫。但当他逃到小岛做皇帝后,却把白人对他的压迫歧视施加到黑人同胞身上。金钱至上的白人价值观剥夺了琼斯的真实自我,使他背叛了同胞种族,也背叛了他内心的自我。戏剧开头对琼斯的宫殿进行了描述,除了象征他高高在上的地位的王座以外,所有的家具都被刷成白色:“天花板很高的宽敞的房屋,四壁都是白色的”,“嵌有白色头衔的地板”和“带白色柱子的门廊。”[2](p80)他甚至以一种白人的心态和口吻喊当地的土著为“树林里的傻黑鬼”。[2](p84)他从被压迫者变成压迫者,并试图刻意用白人的装饰和语言掩盖他黑人的本源。这些言行举止反映了他的个人无意识——他内心渴望成为比黑人优越的白人,同时又对曾虐待过他的白人充满了气愤与憎恨。
(二)琼斯——在幻觉中寻找真实自我
在荣格看来,所有的有意识的想法都从个人无意识开始。[1](p127)因此,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需要有一座桥梁来传递信息。这座桥梁是一种有象征意义的语言,在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之间,世俗生活与具有象征意义的领域之间保持不断的对话。剧中多次出现琼斯的幻觉,事实上,这些幻觉正是他个人无意识的外化表现,也是形成个人意识的过程。
在第三幕中,琼斯在森林里精神几近崩溃,他开始经历一系列惊恐害怕的幻觉。首先,他看到曾在赌博中被他杀死的同事杰夫。“他正往身前的地上掷两颗色子,拾起来,在手中摇晃几下,又自动作出僵硬而机械的动作掷下去。”[2(]p97)然后,他又看到自己曾在狱中受苦的情景,“他们都穿着囚犯的横条衣服,脑袋剃光,一条腿拖着一条铁链和一个大铁球,一瘸一拐地移动……一个身穿狱卒制服的白人跟在他们身后……手握一根粗鞭子……”[2](p101)在幻觉中,琼斯甚至感到被他杀害的白人狱卒鬼魂的袭击。关于杰夫和狱卒的幻觉反映了琼斯的个人无意识——他是杀人犯,这个他刻意逃避的事实。个人无意识像是一个容器,它承载着主体刻意压抑或者忽略的经历和意识,比如痛苦的想法、无法解决的问题等等。因此琼斯无意识中会逃避他曾经做过的罪恶之事,使之压缩到个人无意识当中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了琼斯的个人无意识,对他的个人历史经历、早期的性格特点和对迫害者的愤懑有了更清晰的把握和理解。
三、琼斯性格中的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是荣格学说的核心。集体无意识具有普适性,是主体所在的民族或者集体的所有成员用相似的方式收集组织个人经历,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而其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只有在特定情境之下,集体记忆才会表现出来,成为荣格所称的原型。以下将从人格面具、阴影和自性三种原型来剖析琼斯的集体无意识。
(一)琼斯性格中的人格面具
荣格在《心理类型》中提到“人格面具这一指称缘自古代演员所带的面具”,这种面具可以使他在戏中扮演一个特定的具体角色。[3](p394)人格面具是人们为了获得良好的公众印象以得到社会认可而戴上的社会面具。荣格认为人格面具是一个人个性的最外层,掩饰着真正的自我。在琼斯一生当中,他主要有三种人格面具,首先是服务员,然后是罪犯,最后是皇帝。
琼斯最初被卖到美国后凭借自己的聪明机智和成熟圆滑成为一名服务员。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中,他的职位在黑人中还算得上体面。此时,他的人格面具是一名出色的服务员。然而,好景不长,他因在一次赌博中杀死同事杰夫而被捕入狱。这时琼斯的人格面具变成了杀人犯,并且他要接受这样一个现实:作为一名黑人杀人犯,他在美国社会是永无翻身的机会了。之后,他因无法忍受狱卒的鞭笞便将狱卒杀害后逃往一个小岛上,由于他聪明、干练,在两年之内便登上了王的宝座。此时,他终于成功甩掉杀人犯的面具,戴上了皇帝的新面具。第一幕中,当史密瑟告诉他当地土著黑人试图反抗他的统治之时,琼斯不屑一顾、毫不担忧,而且依旧一副傲慢不可侵犯的样子。他轻蔑地说:“那个傻瓜是个没用的黑鬼!你以为我怕他吗?我以前踩在他那个笨脑壳上不止一次了,我要是再碰上他,还会那么干——(恶狠狠地)这次我准会让他当个死黑鬼,错不了。”[2](p90)此时琼斯的人格面具是意志坚定、自信傲慢的君王。
荣格进一步指出一个人若变得对某一种人格面具过于专注,过于热衷和沉溺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把自己仅仅认同为自己扮演的角色,人格的其他部分就会被弃之不顾,他就会失去自己的本性,生活在冲突造成的紧张状态当中。[4](p54)剧中琼斯过分沉溺于扮演的皇帝的社会角色,以白人自居,导致其真实自我与人格面具的严重失衡。他对黑人同胞的鄙视虐待以及在森林中逃跑时出现的各种幻象其实都是他自我与人格面具失衡后表现出来的暴力或恐惧行为。
(二)琼斯性格中的阴影
荣格将阴影定义为“个体不愿意成为的那种东西”,阴影将一切个人不愿意承认的东西都加以人格化,但也往往将它自己直接或间接地强加在个人身上——例如,性格中的卑劣品质,和其他不相容的倾向。[5](p14)在人格面具的压制下,不被接受的情绪、观念、欲望和动机只能成为心理的阴影。如果阴影被社会压制不能发泄时,灾难便会接连发生。因为阴影停留在无意识里的浅层,当一个人突然面临人生困境,发生危机之时,阴影就会从无意识中表现出来。
一般而言,阴影不会有自我直接体验,不会以直接的方式暴露在自我面前,我们往往会把它投射到我们特别不喜欢或痛恨的某个人身上[6](p4)当琼斯与同事杰夫赌博的时候,琼斯发现“杰夫用灌铅的色子玩花招……我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怒,把他宰了!”[2](p102)深深隐藏在琼斯内心的阴影冲破人格面具的压制而爆发出来,让他失去理智抛下了人格面具。他整个人被凶猛和残酷所占据,最后残忍地杀死了杰夫。同样,当他被狱卒鞭笞后,这次又投射为气愤地杀害狱卒。
除了凶残和暴力阴影,琼斯内心还藏着另一个阴影——雄心抱负。当他从美国逃到小岛上之后,他的抱负阴影便逐渐显露了,“不出两年功夫就从偷渡的人做到皇帝”。[2](p84)抱负的阴影赋予他动力和果敢去当上皇帝。随着内心的抱负阴影逐渐膨胀,他渴望获得更多的权利和力量,因而他用暴政压制黑人土著。
在第一幕中,当史密瑟提起他曾经杀过人的事情,琼斯立即被激怒了并威胁要杀了他。在森林中逃亡时,被杀死的杰夫和狱卒都出现在他的幻觉中。所有这些都显示了琼斯试图摆脱他杀人的记忆,因为在他的无意识里,还隐藏着愧疚的阴影。因此,在第五幕的时候,他作了祷告。“(他突然跪倒在地,冲天举起两只握成拳头的手——痛苦地乞求)我主耶稣,听听我的祈祷吧!我是个可怜的罪人……”[2](p102)
琼斯无意识里掩藏的凶残、抱负和愧疚的阴影十分顽强,很难屈服于人格面具之下。因此,琼斯没能控制住这些阴影的爆发,以至于杀害了杰夫和狱卒并登上皇位压制土著黑人,而且后来逃跑中产生了关于这些受害者的幻觉。
(三)琼斯性格中的自性
随着荣格对各种原型的研究和探索,他发现在人类精神中存在着一个核心原型,即自性。“希腊人称它为人类内心中的守护神;在埃及,人们用魂灵这一观念来表述它;而罗马则把它当作每一个体皆具有的‘庇护神’来崇拜。”[7](p174)它代表一种“整体人格”,同时又具有精神的整合力量。在荣格看来,自性是人精神灵魂里的积极因素,在协调意识和潜意识冲突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琼斯隐藏在阴影里的痛苦部分让他内心充满挣扎,他经历了从无知到困惑、到矛盾、到精神崩溃的不同阶段。最后,琼斯已经无法保留完整的个体与个性了。
琼斯在充满歧视的美国社会长大,但他变成皇帝的时候,他戴上白人的人格面具,坚信自己高土著黑人一等。显然,他背叛了自己的民族,也背叛了他自己。他选择去忽略或者忘记自己的根——自己和土著们一样都是黑人。这个时段的琼斯处在一种无知的阶段。当土著们开始反抗他残暴的统治的时候,他逃离到森林里。表面上看,他是在逃离当地人的追赶,但实际上,他真正竭力去逃离的是他的人格面具和不真实的自我,潜意识中在寻找内心真实的自我。关于杰夫、狱卒的幻觉刺痛了他的意识,他在惊恐中记起自己的罪行,进入困惑阶段。
在第六幕和第七幕里,琼斯在幻觉中经历了黑人祖先的遭遇。他仿佛来到一艘奴隶船边,所有的黑人都在悲伤地歌唱。“在这种合声响起时,他爬起来,坐在地上,像那些人一样前后摇摆。他的声调达到忧伤而凄凉的最强音。”[2](p104)琼斯觉得自己不仅是个背叛了本族的黑人,而且是一个残忍的君王,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祖先的痛苦与凄惨的命运。此时,琼斯内心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他意识到自己属于这个神秘的、穷苦的、被白人可怜的黑人民族;另一方面,他又拒绝成为像他们一样的黑人。刚果巫医和鳄鱼的巨大的头颅加剧了他内心的矛盾,琼斯身心俱疲,“他爬离那个祭坛,畏缩在地上,埋着头,两肩随着歇斯底里的惊恐抽泣而一起一伏。”[2](p105)他用最后一颗子弹——银弹射向鳄鱼,这一举动意味着他杀死了自己,因为他的精神已在那一刻彻底崩溃。他在人格面具和自性之间徘徊,找不到平衡点,最终走向毁灭之路。
四、结语
通过从荣格心理分析理论里的人格面具、阴影和自性几个方面分析《琼斯皇》中的琼斯,我们看到了琼斯的不同方面,看到他的恐惧与空虚,以及最后他死亡的原因。琼斯没法解决自己面临的心理困境,遂选择死亡以结束一切。他之所以没有完成完整的个体化历程,是因为他不能保持一个清醒的意识,不能选择正确的人格面具,不能合理控制阴影。
摘要:《琼斯皇》是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写于1920年的一部关于布鲁斯特·琼斯的戏剧。根据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琼斯皇这个角色可从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方面进行解读、分析,以探索他的死亡原因和隐藏在他内心世界里的真实人格。
关键词:分析心理学;自我成长;童话
一、荣格的发现与儿童的自我成长
(一)荣格的发现
作为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荣格敏锐地感受到了心理的古老内容——集体无意识。在弗洛伊德的研究基础上,他重新划分了无意识,将无意识分为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随之,荣格区分了弗洛伊德的自我(ego)与完整的心理:自我只是完整心理的一部分。 如果说,弗洛伊德的自我是意识自我(ego)的话,那么可以将荣格所发现的集体无意识内容的主体称为无意识自我,便是个体的第二个自我——类的自我。在荣格看来,完整的心理不仅包括意识和个人无意识的内容,而且还包括集体无意识,也即荣格的完整的自我(self,有人将其翻译为自身、自性),这其中不仅包括意识自我(ego),还包括无意识自我。荣格说,“完整的自我意指‘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全部范围’。他表达了作为整体的人格的统一性”。
荣格的自我(self)比弗洛伊德的自我(ego)更加广阔,是意识自我和无意识自我的对立统一体。这也暗含着自我(self)是动态的、成长着的,有一个动态的成长过程。荣格用个体化(自性化、个性化等)来描述自我成长的过程。自我成长的最终目标是获得完整或统一的人格,这也就是自我实现。荣格认为,“人格是一粒种子,只能在生命的整个过程中一步一步慢慢发展”。可以说,自我实现的统一性来自于无意识自我,其独特性来自于意识自我,也即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个体从无独特性的统一中,逐渐走向有独特性的统一的过程。
(二)儿童的自我生长
荣格认为3-5岁之前,儿童几乎不存在意识,即使存在意识,那也像零星的碎片,缺少将他们串起来的主体。儿童3-5岁之后直到青春期结束(荣格认为对他们那里的气候和种族来说,青春期男生大约在25岁结束,女生大约在19-20岁结束),儿童开始逐渐意识到“我”,即他或她的意识自我开始出现。自我生长是从儿童的未成熟状态到成人的比较成熟的状态,直至自我实现的过程。
意识自我需要在与无意识自我的联系中向前生长,无意识自我是自我生长之“根”。从作为人类幼年成员的儿童的角度讲,其自我的生长更需要无意识自我的支持。因为,儿童一开始的生活更多的是类的生活,然后才慢慢地转变为个体性的生活的。这也就表明了儿童要获得其意识自我是离不开类的无意识自我的。
虽然无意识自我是儿童自我生长之“根”,儿童自我的生长是从无意识自我中生长出意识自我的过程,但这并不是说儿童的自我生长是孤立的,儿童的自我生长迫切需要文化的参与。儿童文化包括广泛的内容,比如,儿童的儿歌,儿童的游戏,适合儿童天性的童话、神话,适合儿童的环境,儿童教育等都属于儿童文化的范畴。
儿童自我的生长虽然需要文化的支持,但这并不代表任何文化都可以支持儿童的自我生长,只有适宜的文化才能支持个人自我的成长。所谓文化的支持作用在于帮助个人从无意识自我中生长出意识自我,而不在于切断意识自我与无意识自我的联系。因此,尊重无意识自我是文化发挥其作用的前提与关键。
二、权正生童话对儿童自我生长的意义
韩国著名儿童文学家权正生,是韩国儿童文学界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所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因其鲜明的历史现实主义和基督教幻想主义,感动了无数韩国国民,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韩国儿童,为儿童的自我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刺激与精神源泉。
(一)权正生童话中的人生价值观:牺牲自我、物尽其用的“人生救赎”
在权正生的登坛之作——中篇童话《小狗便便》中,作者生动鲜明地刻画了一个牺牲自我、奉献他人的童话形象。“为了让自己的灵魂绽放,就必须竭尽所能去完成己任,为了他人而奉献自我。”权正生向读者们展示了全人类所追求的崇高的人生价值观。作家以最单纯的故事情节、最朴实无华的叙述语言,将牺牲自我、物尽其用的“人生救赎”,向小读者们娓娓道来。《小狗便便》中的主人公,是这世间最为低贱、最没有价值可言的小狗的大便。即便是要给小鸡当午餐,也没有任何的营养价值可言。然而,牛车上滚落下来的泥土块儿教导它说,“上帝是不会创造无用之物的,你一定会为了什么而被珍视、被用到。”谨记着泥土块儿的谆谆教诲,心中深藏着对闪闪繁星的追慕与梦想,小狗便便安静地等待着自己被用到的那一刻。最终为了一株蒲公英的绽放,而完完全全地奉献了自我。小狗便便虽然只是小狗的废弃物,可在故事中却让读者觉得它是这世间最为美丽、最为可爱的存在。
这种甘愿为他人而奉献掉自我的生存信念,在权正生的其他童话故事中也大量存在。如,《被冲走的泥灰孩子们(1974)》,《鱼市故事(1974)》,《海蛇(1978)》,《牛(1978)》等。如,在《被冲走的泥灰孩子们》中,秉持着牺牲自我、竭力完成己任的人生信条的泥灰孩子们,最终换来的是集体的重生。
在《黑水瓢大婶(1974)》、《溪边近邻(1978)》、《波斯菊与螳螂(1978)》等童话作品中,为了他人竭尽全力完成己任的人生目标,在童话的幻想性色彩中被深刻展现。
nlc202309040652
在《黑水瓢大婶》中,在厨房里的黑水瓢,同小狗便便一样,在别人眼中总是无价值、不起眼的存在。而与丑陋的外在相对比的,是黑水瓢那可以包容世间万象的博大胸怀。即便是受到嚣张跋扈的西洋碟子的无理对待,黑水瓢大婶也丝毫不放在心上,依旧和往常一样,用博爱和包容来对待周围的人与事。在被主人家女儿用来收拾锅螺汤后,黑水瓢大婶的模样变得更加丑陋不堪,而她在厨房内的处境也更加惨淡,最终落得被丢弃的下场。然而,即便是在被扔掉的那一刻,对于自己物尽其用的一生,黑水瓢大婶也抱持着深深的谢意。在自己应属的位置上竭尽全力地完成己任,从而找寻到自我生活的意义所在,这是小读者们在权正生童话中感受到的快乐与感动之泉。
在权正生看来,我们存在于这个世间的理由,就是为了被某人以某种方式所耗用掉。生活的真正价值,在于寻找自己所承担的真正任务,在于为了这一任务而全力以赴。权正生在他的童话故事里,向儿童展示了人类生存的普世性人生观——“救赎”,而“救赎”的独特性方式,便是“牺牲自我、物尽其用”。在他的故事中,小读者们可以深深领悟到,生活的最大价值,在于牺牲自我而赢来共存共赢的更加有意义的再生。
(二)权正生童话中的正义观:拥有敢于直言不讳和应对不公的勇气
为了世间的正义、人生的公正,权正生的童话向小读者们传递的又一个普世性自我成长的观点,就是鼓励孩子们要拥有敢于直言不讳和应对不公的勇气。换句话说,为了让小读者们诚实、诚恳地生活,童话应该给予他们直言不讳、刚正不阿的勇气与智慧。对此,权正生在其散文集《我们的上帝》中,进行了鲜明的阐释:
“社会的成员是人。人们聚在一起而形成当今的社会、当下的国家、当代的历史。凭借人的力量,社会才得以健全发展,历史才得以正确推进。也只有在健全的社会、正确的历史中,才能孕育出诚实健康的人类。对人类的救赎,不是天神的职责,而只能依靠我们人类自己。”
换句话说,谁也代替不了我们自己去创造和经历我们的生活。而对于人生之路尚且漫长的儿童来说,如果想要拥有生活的自主性和自立性,直言不讳和刚正不阿的勇气与智慧就更为宝贵。
在《鸟儿可以飞(1985)》和《小辣椒田的风波(1978)》等作品中,作家生动刻画了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反抗不公正、不道德行为的内容。作家用拟人的手法、辛辣的描写,向小读者们讲述了正义永远都会战胜邪恶的道理。对于不义之为、不公之事,大家只要团结一心、共同奋斗,无论再大再可怕的恶势力,也一样会为正义所折服。
童话《鸟儿可以飞》讲述的是不知从何时起,必须收敛翅膀,只能在地上步行前进的鸟儿们的故事。因害怕稻草人那明晃晃的刀和沉沉的木棒,鸟儿们一个个都忘记了飞翔的方法,甘心安于现实而懦弱地生活着。突然有一天,燕子爷爷鼓动大家说:“飞啊!所有鸟儿都一起飞起来吧!稻草人们都是胆小鬼,我们一起飞起来的话,他们是拦不住我们的!”燕子爷爷的话点燃了鸟儿们心中的火种,某天清晨,所有的鸟儿都呼扇着翅膀,扑啦啦地向辽阔的天空飞翔而去。在这个故事中,飞翔象征了自由。对于压制这种自由的不公正,需要的就是能够团结起来,共同鼓起勇气向恶势力抗争。《鸟儿可以飞》向小读者们展现的是这样一个真理:无论恶势力看起来有多么的强悍,只要大家的力量能够凝聚在一起,燕子爷爷所说话就会成为现实,正义最终一定会战胜邪恶。
权正生的童话作品,给予给孩子们透视未来生活的力量,以及应对未来、开创各自独特新天地的坚强意志和勇气。在其童话集《小辣椒田的风波》的自序中,权正生语重心长地写道:
“真挚地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情。这世间存在着太多的圈套与诱惑,有时候会在不知不觉间被卷入进去,误入歧途……(省略)……正直地活着,不说假话,确实需要十分勇敢才行。”
三、结语
弗洛伊德曾说,“童年早期的第一次认同作用的影响将是深厚持久的。这就使我们领会到自我理想的起源”。童话通过幻想性文学的独特审美力为读者带来感动的同时,将字里行间所隐藏的思想传达给儿童,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对未来的生活态度。如同神话,童话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一是从客观文本的角度,一是从心理的角度。但不管怎么说,客观文本的童话是人们内在心理的反映,童话原型也就是从心理的角度来探讨的,“当我们同时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来看童话的时候,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童话”。也即童话是来自于内在的心理,是对原型的表达。
儿童的自我生长正处于复演类的精神进化的阶段,正处于将“类的精神”潜能变为现实的阶段,因此,作为原型表现的童话无疑契合了儿童自我的生长。通过童话,儿童可以体验永恒的人类主题,获得自我生长的原动力;通过童话,儿童可以进行现实的建构,生长自我。总之,儿童正是在对童话故事的建构中,一步步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心理类型[M].吴康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390.
[2]卡尔·古斯塔夫·荣格.人格的发展[M].陈俊松,程心,胡文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166.
[3]首次收录于权正生童话集《小狗便便》(世宗文化社,1974);后又被许多其他童话集再次收录;其中最近将其收录的童话集为《麻蛇》(武丽教育,1999);1996年以单行本形式再次出版.
[4] 权正生.我们的上帝[M].绿色评论社,1996.
[5]权正生.小辣椒田的风波[M].熊津出版社,1991.
[6]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杨韶刚等译.北京:九洲出版社,2003:21.
从心到精神--程朱理学与荣格之自我意识比较
程朱理学有一个鲜明特色,就是特别强调精神自我,认为精神自我高于生物自我,不仅视为天理,而且视为人性的本质.刘师培曾说过:所谓理学就是伦理学加心理学.我们可以进一步说,理学所谓心理学是与现代心理学有很大不同的心理学,是探讨个人的精神自我的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即精神自我心理学.程朱理学的精神自我心理学的贡献主要表现为对精神自我的结构从内容与功能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提出了创造性思想.现代心理学应该总结这份宝贵的遗产,为心理学的科学化作出贡献.
作 者:郭斯萍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西,南昌,330027刊 名: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00336(2)分类号:B84-06关键词:程朱理学 精神自我心理学 自我结构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以下简称为《世》) 是继村上春树的“青春三部曲” (《且听风吟》《1973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 之后的村上的第四部长篇小说, 于1985年获得谷崎润一郎奖。
对该长篇小说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于对小说中的两个平行世界进行讨论。例如石原千秋在《解谜村上春树》中对两个世界的空间性和时间性进行研究, 得出两个世界彼此对立的结论。而山根由美惠则认为“两个世界不是并列的关系, 而是随着事件发展, 可以转换的两个相互融合的世界”[1]另外, 杨炳菁博士在其著作《后现代语境中的村上春树》一书中, 也提到了村上春树通过《世》这本小说将“自我”这一抽象概念具象化, 用超现实的故事探求“自我”的意义。本文将从荣格心理学的角度, 对先行研究中尚未清楚指出的问题, 如两个世界的内在联系, “自我”实现的过程等内容进行研究, 运用荣格心理学的集体无意识等理论, 对作品中的世界构成以及主人公的经历进行分析, 对作品阐释做出新的尝试。
二.荣格心理学理论
荣格 (1875-1961) 是与弗洛伊德齐名的当代心理学家。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者利用荣格心理学理论对文学和艺术领域的作品进行分析, 其中应用最广泛的, 也是荣格心理学最著名的理论就是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是荣格心理学中重要的基本理论, 贯穿了荣格的全部精神分析理论。与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与无意识不同, 荣格进一步将人的心理分为意识, 个人无意识, 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面。意识是个人的记忆、经验等;个人无意识是受到压抑, 被遗忘的心理内容;集体无意识是在人类整个发展历程中, 反复出现的、超个人的原始意象, 揭示了人类共同的、普遍一致的深层无意识心理结构。同时, 荣格发现了隐藏在集体无意识中的许多心理原型 (archetype) 。原型种类众多, 在此介绍与本文分析有关的几个原型。阿尼玛 (anim a) 代表男人心理中女性的一面, 是带领男性通往未知世界, 实现自我统合的使者。阴影 (shadow) 代表兽性的本能, 是一切黑暗的势力和被压制的罪恶, 多以鬼、妖怪、恶魔等形象出现。自性 (self) 是一个核心原型, 就像太阳是太阳系的核心一样。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顶点, 它把人格统一起来, 给它以一种稳定感。
荣格认为一切人格的最终目标, 是充分的自性完善和自性实现, 即实现个性化 (individuation) 。这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 自性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自我 (ego) [2]的合作。首先“自我”打破原有的安定状态, 意识到“阴影”的存在, 与之对抗并进行统合, 再依靠“阿尼玛”或者“阿尼姆斯”的作用, 进入无意识层面, 接近“自性”, 达到与“自性”的统一, 完成人格发展的最终目的———个性化。
三.《世》与荣格心理学的关联
1.《世》的世界构成
首先, “冷酷仙境”中有个“在大脑生理学领域最有能力最有干劲的科学家”(280)[3]———“博士”。其对大脑, 意识等概念有着许多与荣格心理学相一致的见解。在作品的第25章, “博士”对“我”进行了关于“深层心理”的说明。“人的行为这种东西是由神早已决定了的, 还是彻头彻尾属于自发的这个问题。 (中略) 弗洛伊德和荣格倒是发表过各种各样的推论, 但其发明的终究不过是能够对此加以表述的术语而已。” (283)
“你可以用第一线路思考和行动。但这终究是暂时性的, 而必须尽快将中继站B转换到线路二。这是因为, 准确来说第三线路并非属于你自己的东西。” (297)
从以上“博士”的言论可以看出, “博士”将人的心理世界分为三个线路, 与荣格心理学将人的意识分为三层的观点一致。特别是第三线路, “博士”称之为“人类最后一块未知的大地”“准确来说并不属于你自己的东西”。这样的表述也与荣格在各著作中对集体无意识的描述相同。集体无意识是荣格独有的观点, 作品对这一观点阐释的如此详细, 并画有图谱[4]进行说明, 可见村上对人大脑意识的认识与荣格心理学之间存在深刻联系。
其次, 对《世》的世界构成进行分析。整个作品围绕“冷酷仙境”和“世界尽头”两个世界展开, 平行世界这一创作手法是村上春树长篇小说的一大特色。但是, 《世》的独特之处在于, 其展现的世界层次非常丰富, 不止两个世界这么简单。解开村上埋藏在作品里世界构成之谜的钥匙是“冷酷仙境”里的地下世界。地下世界是由“夜鬼”统治, 充满危险的黑暗世界。对地下世界分析的最为透彻, 也是笔者所认同的先行研究是山根由美惠的论文《村上春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论:两个地图所示含义》。山根由美惠通过对作品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画出了地下世界的地图[5], 并发现, 地下世界的圣域与“世界尽头”里的小镇地图[6]非常一致。
“我认为‘夜鬼’的圣域和‘世界尽头’的小镇实际上是同一个地方, 这一混沌的黑暗世界事实上与‘世界尽头’是同一个空间。 (中略) 都是‘我’的内在世界。”[7]
笔者在山根由美惠研究的基础之上, 以荣格心理学的理论进一步进行分析。前面已经分析过, “我”脑中的世界有三个线路, 分别与荣格心理学的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相对应。第三条线路由“博士”打开, 并命名为“世界尽头”。也就是另一个脑内世界里“我”所在的小镇。这样脑内世界“世界尽头”的小镇就象征着荣格心理学的集体无意识层面。而“冷酷仙境”中的地下世界分为圣域和圣域外的黑暗世界两个层次。既然山根由美惠已经分析得出圣域和小镇是同一空间, 都是“我”的内在世界。那么圣域也同样象征着第三层集体无意识世界, 圣域外的地下世界即是第二层的个人无意识世界 (这一观点在接下来的分析中会进一步说明) , 地上世界即是位于心理结构第一层的意识世界。如此分析, 宏观了解整个作品, 可以发现“冷酷仙境”与“世界尽头”两个世界实际上是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层次分明地展现了荣格心理学中表述的人的心理意识三个层面, 第一层是“冷酷仙境”里“我”生活的现实世界, 即意识层面。第二层是“冷酷仙境”里除去圣域的地下世界, 即个人无意识层面。第三层是“冷酷仙境”里的圣域以及“世界尽头”里的小镇, 即集体无意识层面。
“博士”的脑中三线路理论, 以及作品中世界的三层次构成, 这些设定绝非偶然, 通过对主人公“我”的经历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证明村上的创作意图。
2.“我”的经历与个性化过程
“冷酷仙境”的主人公“我”就职于被称为“组织”的国家机构, 是能够利用潜意识进行“分类计算”的“计算士”。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员, “我”代表了意识最表层的“自我”的存在。“自我”在没有遇到任何的破坏, 处于平衡状态时, 不会自发的开始个性化过程, 需要外来的破坏与刺激。紧接着, 安定的“自我”就被突如其来的变化打破了宁静。“博士”打开了“我”脑中的第三线路, 以及“大个头”“小个头”对我房间的破坏, 在“我”的腹部切了一道口, 都象征着封闭的“自我”之壳被破坏, 开启了进入无意识层面的大门。接下来“我”就随着“胖女郎”潜入危机四伏的地下世界。“我”在地下世界的经历非常重要。荣格曾在无数的著作中提过, 潜入地下世界的行为, 象征着“自我”来到了潜在的个人无意识世界。同时, 作品中的地下世界里充斥着水这个元素, 而“水是对无意识的最普通的象征。”[8]再者, 主宰着地下世界的是一种称作“夜鬼”的生物, 作品里这样描述“夜鬼”的。
“夜鬼是地下生活的。主宰地铁、下水道那样的地方, 靠吃成人的残羹剩饭和污水度日, 几乎不同人发生关系, 所以很少有人晓得。一般不至于加害于人, 但偶尔也把单独误入地下的人逮住吃掉。” (140)
通过描述可以发现, “夜鬼”与荣格心理学中不被人所接受, 象征着人的黑暗面, 常以鬼、妖怪、恶魔的形象出现的阴影原型相一致。而“自我”意识到“阴影”的存在, 并与之对抗融合, 就是个性化过程的开端。“总的来说, 与阴影的统合, 也就是个人无意识的意识化, 是个性化过程的第一阶段。”[9]同时, 荣格还提出“任何潜入无意识的人都进入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性的窒息空气之中, 在这死胡同里, 精神的地下世界会放出它那黑暗洞穴中的一切凶猛禽兽, 他将在这条死胡同里遭受所有凶兽的袭击。”[10]“我”和胖女郎在地下世界经历了夜鬼、喷水、蚂蝗、来自地下洞穴的风等险些丧命的试炼, 以及“我”的恐惧、窒息等感受, 与荣格心理学中“自我”潜入无意识的世界与“阴影”统合的过程一致。而与“我”共同经历这些冒险, 拯救“我”于危难之中, 并引导我在地下世界前进的“胖女郎”就是带领男性通往未知世界, 帮助其实现个性化发展的“阿尼玛”原型。
最后, 我进入圣域, 见到“博士”。来到圣域, 也象征着“自我”通过了个人无意识层面, 进一步进入了集体无意识层面, 圣域与脑内世界是同一空间, 也为“自我”最后进入脑内的集体无意识世界做了铺垫。“我”在圣域知道自己将要死亡的事实, 但是这样的死亡却只是肉体上的消亡, “我”的意识实际上是迁入了脑中世界“世界尽头”。“博士”将“我”的思维即将进入的不死的世界描述为“那是个静谧安宁的世界, 你自身创造的世界。在那里你可以成为你自身。那里无所不有, 又一无所有。” (312) 这样一个和谐、安宁、稳定的世界正是荣格提出的个性化过程后, 人格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如同荣格所指出的那样, 只有耶稣和佛祖才达到了这种水平。”[11]“自我”在“阿尼玛”的帮助下, 与“阴影”进行对抗、统合以后, 终于在“冷酷仙境”的现实世界里迎来的死的结局, 却在“世界尽头”的脑中世界里化身为另一个“我”, 迎来了再生和不死。日本研究荣格心理学的第一人———河合隼雄曾在著作里提出“人在成长过程中, 发生决定性变革时, 总会经历死与再生的内在体验。在描写人的自我实现过程 (即个性化过程) 的寓言故事中, 经常会出现死与再生这一主题。”[12]因此, 现实世界中的“我”死去, 再进入脑中世界获得再生, 正是个性化过程的象征。
再分析脑中世界住在小镇里的主人公———“我”的经历, 之前已经研究得出小镇实际上就是“冷酷世界”里的“我”所创造的第三条线路的世界, 象征着第三层集体无意识世界。整个小镇由“我”创造, 以“我”为中心。可见, 脑中世界的主人公“我”是集体无意识的中心原型“自性”。刚开始进入小镇时, “我”失去了所有的记忆, 并被剥离了“影子”, 这里的“影子”也与荣格心理学里的阴影原型相对应。位于集体无意识世界的“阴影”与前面提到的位于个人无意识世界的“阴影”———“夜鬼”不同, 不再是万恶的象征, 而是承继了仍然无法完全与“自性”相统合的那部分“自我”。因此, “我”与“影子”的关系既相互信赖, 又彼此对抗。“我”一开始并不知道小镇是自己的内在世界, 对其充满好奇, 甚至敌意, 希望和“影子”一起逃离, 在“我”试着去了解整个小镇的构造, 探寻小镇的秘密时, 得到了“阿尼玛”原型———“图书馆女孩”的帮助, 最终明白了小镇就是“我”自身的时候, “我”决定留在这里。
“我再也无处可去, 亦无处可归。此处是世界尽头, 而世界尽头不通网任何地方。世界在这里终止, 悄然止住了脚步。” (448)
“我”在“世界尽头”中不断探索小镇秘密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自性”的一个不断完善, 并与原型“阴影”“阿尼玛”等不断统合的过程, 而最终“我”明白了小镇即自身的内在时, 选择了留在小镇的的结局, 也象征着“自性”完成了统合过程, 达到了最终人格的完整统一, 实现了荣格所追求的人格发展最高境界———个性化。
四.结语
本文将荣格心理学的观点与《世》相结合, 研究发现该作品中世界的构成层次与荣格心理学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相对应。主人公“我”在“冷酷仙境”里潜入地下世界, 最后迎来死亡, 又在“世界尽头”里获得再生, 并最终留在“世界尽头”的小镇里的经历。都与荣格提出的实现人格发展的最终目标———个性化的过程相契合。因此, 笔者推测, 村上创作这部作品的意图是想用文学的形式将荣格心理学描绘的无意识世界, 以及各抽象概念具体化, 并在作品中探讨如何实现个性化这一过程。
参考文献
[1] .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2]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著冯川、苏克译.心理学与文学[M].译林出版社, 2011
[3] .霍尔、诺德贝著冯川译.荣格心理学入门[M].三联书店, 1997
[4] .山根由美惠.村上春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论:两个地图所示含义[J].近代文学试论 (37) , 1999
[5]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著秋山達子、野村美纪子译.荣格的人格论[M].思索社, 1980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研究】推荐阅读:
《荣格自传》的读后感06-06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原则09-10
铁路公安民警心理状况的调查和研究10-10
对社会心理现象的分析11-03
煤的工业分析研究06-07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06-20
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06-24
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报告07-20
精神分析的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10-11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