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素养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大学生法律素养研究 ——以天津市九所高校大学生为例

摘要:大学生是家庭未来的顶梁柱,他们精力充沛,承担着父母的希望;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支柱,他们潜力巨大,可塑性强,肩负着振兴民族、建设国家、创造美好生活的使命。十九大报告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提出了殷切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佼佼者,更应为国家复兴贡献力量。与此同时,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重申了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大学生作为青年人中具有高学历、高文化、高素质的特殊群体,其法律素养的水平更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从我国普法教育开始,学生一直是重点对象,尤其是对大学生,国家更是重视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由于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换来了很好的成绩。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显著提升,基本能做到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自身权益,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犯罪的现象。但由于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往相对静止、封闭的生活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逐渐被动态、开放的生活所取代,各种不良诱惑接踵而至,这就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部分大学生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较薄弱、法律信仰不坚定导致他们难以抵挡诱惑,产生不良行为,严重的会导致大学生走上犯罪道路。总而言之,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势在必行。本篇论文主体部分共分为五章,在第一章中介绍了论文研究的依据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作者依据目前研究情况介绍了本篇文章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并对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做了说明和解释。在第二章中论文作者对有关法律及法律素养的相关概念进行归纳总结,并系统阐述了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必要性。论文的第三章对大学生法律素养问卷情况进行了描述,并总结出当前大学生法律素养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真实的数据支撑。第四、五章作为整篇论文的重点章节,具体总结出了大学生法律素养缺失的影响因素,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可靠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全面依法治国;大学生;法律素养

学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主要创新点

1.4 重点及难点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概述

2.1 法律素养相关概念

2.1.1 法律与素养的涵义

2.1.2 法律素养的内涵及构成

2.1.3 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内涵

2.2 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理论基础

2.2.1 中国古代传统法制思想

2.2.2 马克思主义法治观

2.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观

2.2.4 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理论

2.3 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意义

2.3.1 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前提

2.3.2 是法治社会对高等院校提出的新要求

2.3.3 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2.3.4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第三章 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调查及分析

3.1 大学生法律素养问卷调查

3.1.1 问卷的设计

3.1.2 样本的具体情况

3.2 问卷调查情况概述

3.2.1 关于大学生法律知识方面的情况梳理

3.2.2 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方面的情况梳理

3.2.3 关于大学生法律运用能力方面的情况梳理

3.3 当前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

3.3.1 有一定法律基础,但法律知识掌握有漏洞

3.3.2 有基本法律意识,但法律信仰不坚定

3.3.3 有参与法律实践的意愿,但实践能力不足

第四章 影响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的原因分析

4.1 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不浓厚

4.1.1 传统“人治”思想的束缚

4.1.2 法律制度不完善的影响

4.1.3 社会不良风气的滋生

4.1.4 网络环境负面影响的制约

4.2 高校法治宣传教育的缺位

4.2.1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不完善

4.2.2 高校法治课堂质量不高,授课方式单一

4.2.3 高校校园法治实践重视程度不够

4.3 家庭教育对法律素养培育的忽视

4.3.1 父母榜样作用缺位

4.3.2 家庭教育方法落后

4.4 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制约

4.4.1 大学生缺乏高水平的自我学习能力

4.4.2 大学生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影响

4.4.3 大学生欠缺投身实践的行动力

第五章 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对策探索

5.1 重视社会法治氛围在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中的影响力

5.1.1 理性对待传统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法律文化

5.1.2 完善法律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5.1.3 加强法治宣传,树立“法治”意识

5.1.4 健全网络立法和网络监管体制,净化网络环境

5.2 发挥高等院校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5.2.1 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校园法治建设,坚持依法治校

5.2.2 提高法治教育的课堂质量,丰富授课方式

5.2.3 开展校园法治实践活动,提高法律实践能力

5.2.4 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

5.3 发挥家庭作为法治教育第一课堂的基础性作用

5.3.1 树立父母的榜样作用,提升大学生家长的法律素养

5.3.2 转变传统家庭教育理念与方式,遵循科学教育方法

5.4 调动大学生自身提升法律素养的能动作用

5.4.1 主动学习法律法规,增加知识的积累

5.4.2 理性认识“两个关系”,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

5.4.3 将法律法规内化于心,坚定法律信仰

5.4.4 将法律法规外化于形,积极投身社会法律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园林建设的园林工程论文提纲下一篇:数学教育发展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