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精选11篇)

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篇1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升,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亦复如是。为了能使中职院校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促进社会更好地发展,在中职院校开展教学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将人文素养的培育融合在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许多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将人文素养融合在教学方案中,而是采取了冷冰冰的教学方式,让课堂了无生气,导致了许多问题的产生,因此,本文通过对人文素养在中职教学的开展中的重要性入手,提出相关的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培育的措施。

一人文素养概述

(一)含义

人文素养,指的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生存价值的关怀和探讨,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对象的一种素养。人文素养的灵魂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素养实质上可以看做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法,是一种人生哲学、一种价值观念。人文素养包含了科学、艺术和道德精神,是对人生和社会的至高境界的一种憧憬和追求。人文素养是对人的情感的崇拜,其有一个重要的标志,那就是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人文素养是以人的价值、感受、尊严等为万物的尺度,对所有反人类的、破坏人类和谐的行为的奋起反抗,是高尚与崇高的。

(二)人文精神

在许多场合和实际运用中,我们常常把“人文精神”等同于“人文素养”,在一些场合是对的,但实际上,这两者是存在区别的。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根本特征。每个人的人文素养是对个人的人生历程的一种反映,个人人文素养越高,说明他的发展历程越健康,越优秀。而社会的额人文素养,则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日积月累的文明生长的过程中保留下来的,是不断吸取曾经的历史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得来的,是对社会的文明的衡量,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二中职学校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当前的社会环境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除了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度不断上升,社会对各行各业的需求也在不断膨胀。在这种情况下,中职院校的学生是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对于努力提高中职院校的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学校都开始引起充分的重视。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育,能够直接影响一个学生的人生的发展轨迹,学生的心态,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还能够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由于语文学科与人文素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通过语文教学的方式,将人文素养融合进来,将人文素养的培育和语文学科紧密结合,从而帮助学生提高人文情怀,提升认知。树立正确的三观。通过语文学科的人文素养的渗透,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更加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1]。

三提高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

由于中职院校是对专门性的人才培养的院校,因此,社会各行业对中职院校的学生需求是极大的。中职院校也在不断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但是这些人才不能仅仅了解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的技能,他们也需要进行社会交往和人际往来。因此,在中职院校的教学中,需要加入人文素养的培育这一环节。在现实的许多中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十分缺乏的,这也导致了许多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无法很好地在社会上立足,因此,如何通过语文学科,将人文素养的培育融入其中,成为了广大中职教师需要面对的课题。

(一)突破传统教学理念,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高,我国受教育人群也在快速增长,在这一情况下,我国高校对招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放低,导致了许多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涌入各类院校,中职院校更是如此。此外,大量学生的涌入,与社会的需求量产生了脱节,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在进行招工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因此对于中职学生的要求也愈发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中职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相差无几,因此,企业在进行选择时,会看中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教师需要迫切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进行中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的局限,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方法,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案等进行更新和改良,并根据不同的现实状况对自身教学的方式进行调整。教师自身要充分学习人文精神相关的知识,定期接受培训,将这些知识很好地融合进自己的教学方案中,对自己的教学体系进行完善和补充,从而能够更好地在课堂中进行渗透教学。此外,中职语文教师要根据学校和教育部的教学指令和教学的大纲进行教学,不断改良创新,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给自己的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通过良好的氛围的营造,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的激情和积极性。对教师而言,课堂氛围的营造,能够提升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课上能够更加投入和专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时,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为对象的理念,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

(二)努力挖掘深层次的人文精神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努力挖掘课本中与人文素养相关的内容,在不影响课堂教学进度的情况下,适当地对课堂内容进行拓展,对人文素养进行有意识地灌输。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的读物,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灌输。通过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文阅读的方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譬如,让学生阅读《鸟的天堂》一文,通过对课文的深层次解读,让学生发现作者隐藏在环境描写背后的人文情况,即保护环境的意识等。让学生对作者的心境进行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将优秀的文化传递给学生,促进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的传递,最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2]。

(三)根据学生个性,进行多样化教学

由于中职教学与一般教学存在差别,因此在教学时要更加关注一个学生的长处和表现出来的天赋。通过对学生的天赋和能力的了解,为学生制定专属的学习方案和学习进度,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进行多样化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加愉快、高效地成长。由于中职院校的学生的整体综合素养偏低,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适当降低难度和深度,进行简单的教学,在简单的教学中,挖掘深层次的人文素养,将学生的每个人的独特之处发挥出来,根据学生的不同的情况,让课堂变得更加多样化和有趣。

(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最后一点,是对中职语文教学的总结。中职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努力通过教学方案的制定,将课程或课外内容的探究性、层次性和合作性进行有益地融合,将中职学生的培养的重点放在学生的综合能力上,促进社会需求和学生能力的有效对接,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适应社会的真正需求,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提升。此外,中职院校还要为中职学生尽可能地提高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时社会实践和实习,来对社会有个真正的、具体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度的提升,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的提高,对中职院校而言,通过语文教学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了一项十分必要的课题。中职院校的教师和相关的工作者要充分地重视人文素养的重要,通过语文教学的方式,将其渗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对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素养的熏陶,培养出优秀的人文精神,拥有人文关怀,从而促进自身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篇2

一、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 结合现代媒体进行教学

近几年我国的就业形势已亮起了红灯, 并且用人单位在人才的综合素质上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学生要想找到工作, 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而在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中教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思维模式使得教师照本宣科, 很难发挥教师的注重性, 因此, 不能很好地发挥引导作用。对于教师来说就要将传统思维的束缚摆脱掉, 对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储备要进行完善, 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并结合现代媒体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在教学中, 教师对现阶段的教学模式要敢于创新, 将语文学科的开放性和实用性激发出来。给学生们带来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重视学生情感体验的获得, 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在情感上也会达到共鸣。还要运用学生所感兴趣的新媒体等进行教学, 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出来, 将“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坚持下去, 这样学生在平时就能够体会到人文精神。学生只有在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才能更好地学习, 这样学生也会体会到自身的情感, 对自身的探究性、独立性以及主观能动性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

二、将教材内容作为基础, 对深层次的人文精神进行探究

由于教材是多元化的, 而教师要想使用好教材, 其自身就应具备全新的视野, 发现教材中那些与语文素养相关的内容, 并传播好中华传统的民族精神, 而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包括:科学精神、道德因素、美好情操、优良品德等。下面我们便以语文教材中的几篇文章为例, 首先是美好情操, 每个人来到世界上的定义都是不一样的, 对于《我很重要》这一课, 它的重点就在于可以教导学生正视自己的价值, 引导学生欣赏和真爱生命, 将自己的生命价值充分地发挥出来;其次是科学精神, 在《那一年, 面包飘香》一课中, 讲述了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建立, 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当你具备一技之长时, 才会赢得社会对你的尊重;再次是道德因素, 在《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一课中, 则告诫学生不能盲目跟从世俗, 要对自己的理想有所坚定, 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这样的话才能获得幸福和成功。在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人文精神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中可以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为其在人文素养的养成上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开展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

在《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中对语文课程提出了要求, 它要利用开展实践活动来对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加以提高。例如在教材中就有很多妙趣横生的活动, 不仅将“以人为本”这一教育理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更是重视学生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养上的培养。所以, 教师要多开展实践活动, 例如户外植树、户外阅读等, 还可以按照课本上的内容进行相似情景模式的设计, 帮助学生从实践中感受课本中孕育的内涵, 帮助学生体会课本中想要表达的人文精神。通过这类实践活动, 不仅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还能加强美好情操、科学精神、职业道德和优良品德的教育, 为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想要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加以提高, 重要的是要打好语文知识的功底。教师可以不断地启发、引导着学生, 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这样学生对知识也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采取“输出式”的教学方式, 加强训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这样一来教学效果也是很显著的, 提高学生在运用语文知识上的综合能力, 这样在整体上也会有所发展的。

摘要:人文素养是中职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素养之一, 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 人文素养的融入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能力。具体可以分为分阶段提升、三位一体的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这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很大的作用。基于此, 现对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职语文,人文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1]丁志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1 (6) .

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篇3

一、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需要具备的条件

一般来说,人文素养就是指通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后,逐步形成的内在品质及素养。人文素养的高低在价值取向、文化品位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均可以得到充分体现,与此同时人文素养还是优秀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语文学科虽然是一门拥有综合教育功能的课程,然而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素养的问题却很多,比如,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等等,这些都会对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充分符合了职业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同时也适应了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所以中职语文教学中关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就一定要和普通教育有所差异。中职教育并没应试教育的束缚以及升学的压力,而且学习环境也比较宽松,在课外活动上也更加的丰富多彩。上述优势都为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具体方法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中职教学存在偏重工具性的问题,同时也忽视了语文教学中关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为有效提升中职学生的语文课程的人文素养,充分适应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应当从下面几点着手:

(一)以课文为载体,充分挖掘教材内的人文因素

在中职语文教材当中,包含了古今圣贤、仁人志士的诸多典范,还有很多做人的道理,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因素。语文教师需合理运用教材,不断挖掘教材内的人文因素,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在讲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教师可把李白所处的时代背景予以详细交代,使学生们了解李白在写此文章时正处于仕途破灭的时期,而且还是和朋友杜甫离别之时,同时教学也可以将此文章范读给学生听,帮助他们理清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让学生清楚“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深层含义。

(二)加强课堂互动,营造课堂人文气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和学生加强互动,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进行良好的交流,进而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便需要中职语文教师积极改善传统教学模式,把语文教学向着更广的范围扩大,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人文气氛。比如,在讲授老舍的《我的母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事先预习一下课文,并查阅老舍的生平,然后在课堂让学生简述文章中所描写的关于母亲的事情,深入了解母亲多次“泪”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要始终对母亲怀有一颗敬爱、感恩之心。接着,让学生积极讨论文章中的有关内容,不断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意,使学生懂得感恩,学会与父母的积极沟通。如此一来便有效培养了学生们的人文素养。

(三)充分结合语文教学和实际生活,不断强化人文教育

中职语文教学科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把语文教学和实际生活进行联系,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人生。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以及时代发展,努力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当今社会上比较流行、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引导学生对社会和生命的思考,从而使学生在积极的话题讨论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营造丰富多彩的人文环境

应用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够充分展现语文教材当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所以中职语文教师需要合理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出更加丰富的人文环境,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在讲授到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资源展现出所描写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同时更深层次认清“三一八”惨案,进而培养学生爱国的人文素养。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作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教育工作者需要及时、主动的更新教学理念,努力提升自身素养,同时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深层次激发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不断培养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林晓亮,胡立东,黎明凡.以人才市场为导向加强高职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5):11-12.

[2]刘文广,黄志,郝柏文.在项目教学中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9(03):01-02.

[3]王聪,李新华,张思聪.以合作学习引领,打造专业核心竞争力——专业实训教学实践探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东卷)[C].2012.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篇4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地址: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红旗小学董莉邮编:277100联系电话:3396207《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人文素养和弘扬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现就如何实施新课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谈几点浅薄的体会: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新课标》中对人文性的理解曾有这么一段话:“语文教育就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由此可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创新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法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如何让这一教学方式真正“植入”课堂教学之中,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1、精选问题,做个有心人。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让学生探究什么?何时探究?应精心安排,抓住恰当的时机,让学生畅所欲言,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最近听过一些教改课,不乏合作交流的形式,但细细品来,也有造作虚假之嫌,有的文章浅显易懂,一遍读来,学生已大体了解,纷纷举手回答。这情景出乎老师意料,尴尬之余,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个问题,让小组内讨论,名义上再探究探究,实则为了完成课前教案中是早已安排好的、必不可少的体现新教改的环节。这样的合作我们宁可不要,别把学生看“扁”了,他们有能力研究出一些让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诸如,学完《琥珀》后,在课上研究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课后小组同学再去研究其他一些琥珀是如何形成的,通过查找资料,写出实验报告。学生一放学就着手准备,忙得不亦乐乎,这样就真正让学生互动起来。2、全员参与,做个用心人。这里的全员参与即是指全体同学个个参与,也指教师的参与。教师以学生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讨论,会消除一些学生的恐惧心理,创设轻松和谐的气氛。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在新课伊始就说:“同学们,平时总是你们提问,今天老师有个不懂的问题,你们愿意帮我解决吗?”同学们睁大眼睛看着我,不相信老师还有不懂的问题。我接着说:“我课前读了这篇文章,认为文中的箭既没有征得曹操的同意,又不需归还,所以题目中应用‘骗’而不能用‘借’”。果然不出所料,一语既出,有些同学也点头表示赞同。我抓住契机让学生再细读全文,各抒已见,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势。经过一番争论,学生们大都认为:诸葛亮在双方交战时将十万支箭如数归还,可谓“有借有还”,而且更深入地理解到“借”字,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看出他是个足智多谋的军事家,胜过“骗”。在辩论中,我也曾两次发表自己的看法,过了一回学生瘾。二、重视语感的培养夏丐尊先生曾指出:“在语感锐敏的人心中,‘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感。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多么精僻的论述,一语道破“语文”的内涵。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佳办法莫过于一个字――“读”,“故书不厌百回读,书读深思子自知”,多读是我国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有多读,才能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1、在读中品词学句。“字・词・句”是文章的细胞和血肉,一篇文章中不乏好词好句,我注重让学生边读边画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句,边读边品味好在哪里,体会“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的境界及如何才能读好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习惯,在读《日出》时,注意了大量拟人句、比喻句的阅读与学习,将日出的美景表达得淋漓尽致。《飞夺泸定桥》一课,在读到“千钧一发”这个词时,多数学生停下来想了一会儿,有的还在这个词的旁边写出“十万火急、迫在眉睫”等表示情况紧急的词语。这样,学生边读边品,由点到面,使语文教学扎实有序。2、在读中感悟文章丰富的人文内涵。《放弃射门》一课重在赞扬世界级著名球星福勒在足球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团结、友爱、宁失一球、不伤队友的高尚体育风范。我让学生反复诵读第3自然段,抓住福勒动作、神态的描写,利用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促讲。在学生读熟以后,组织辩论:福勒放弃射门对吗?双方展开激烈的辩论,从这场比赛的重要性、集体利益、体育真谛等诸多方面进行阐述,最终从文中悟出,福勒这种高尚的体育风范值得提倡,赢得公平,赢得光彩,让我们看到了他背后的人性美,这是无法用金钱和名誉换来的。此时再指导学生怀着对福勒崇敬之情读这一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唯有开放,才会有活力。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曾指出:“课程领域已步入穷途末日,按照现行的方法和原则已不能继续进行,也无以增进教育的发展。”要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和社会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大课堂的途径有:1、拓展阅读,加厚加宽学生人文底蕴加速拓展阅读,能迅速而有效地扩大学生吸收量,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不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加深人文底蕴。阅读体裁要多样化,适当涉猎诗歌、散文、戏剧、长篇小说。只要内容健康有益,无论文学作品、科学技术,还是历史哲学方面的书都可,除背诵必背古诗之外,加大背诵量,尽量超过400万字。“厚积而薄发”,学生写起文章来也就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了。2、延伸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不限于教科书,不限于教室,不限于校园,而是与家庭、社会相通的,甚至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空间,它包括一个人完整的生活世界。我们可以在课余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参观、访问、竞赛、夏令营等,也可请上家长参与评价。总之,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是与人、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与人的具体的生命活动紧紧相连的。教学中,既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更要偏重于人文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真正功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果采用,请将录用证明寄到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红旗小学董莉收,邮政编码:277100

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篇5

——《穷人》教学反思

棠溪小学陶牡青

摘 要:21世纪的孩子是聪明能干的,他们不缺物质,却缺精神——人文素养的匮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教育目标的要求。我们应“以人为本”,从小学抓起。本文以反思《穷人》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剖析教材、发掘人文素养的因素,课堂讲究艺术实施人文教育,从课堂中来,到生活中去,以达到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人文素养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特点,本学期,我教学《穷人》一文,深深体会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教育目标的要求。21世纪的孩子是聪明能干的,他们不缺物质,却缺人文素养。这成为语文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语文学科教育,既教书,又育人。教书与育人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新课标》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可见,“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语文的第一个特点。

人文素养是一个广义的说法,其内涵十分丰富。人文素养是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之后,语文知识内化在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如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思想观念等。语文教学的存在问题之一,就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匮乏,具体表现在目光短浅、自私自利、怕苦怕累、意志薄弱等。可是,平白的说教,学生是听不进去的,不如以教材中的人物事件为切入口。我们的语文教材汇聚了古今中外优秀篇章,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大千世界,有血有肉的社会人生。所以我们应该在语文教材中发掘一切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因素来有目的地进行教育。

反思我教学《穷人》一文,注意利用文章中的桑娜这个至今仍有影响力的人物事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下面谈谈我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养,教学方法上贯彻人文精神,教学评价倾注人文关怀。以期达到《新课标》中“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要求。

一、剖析教材,发掘人文素养的因素

教材中很多课文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感染人,渗透到读者的心灵,使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这里面负载的人类文明的成果,显示出了丰富的情感及深邃的思想,有其鲜明的人文色彩。深入挖掘文本中蕴涵的人文美,对学生思考生活、思考人生会有较大的启发,对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和精神成长将有重要的作用。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当时,俄国劳动人民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之下,生活极度贫困,但是他们心地善良、情操高尚。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作者通过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时期穷苦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美好的心灵。

“穷”字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然而正是因为“穷”,才更能显示出穷人的高尚品质。文章中运用多种形式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描写法、幻觉描写法、景 1

物衬托法,表现了桑娜崇高的品德。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讲述了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第二段(3—11自然段)讲述了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第三段(12—结束)讲述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孩子。

课文以故事的发展为顺序,以桑娜的活动为线索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这篇文章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桑娜夫妇乐于助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有些学生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不乐于助人,桑娜夫妇身上的这些精神正是有些学生所缺乏的,需要学习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和感召学生向桑娜夫妇学习。备课时我预设教学的亮点:运用动画、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二、课堂讲究艺术实施人文教育

新课程的改革凸显了人文主义精神,注重生活体验,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情唤情,意图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美好情感,从而熏陶学生性情,“润物无声”地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朱绍禹先生说过,“教材可能是一个人一生中接触的最重要的读物,它的力量可能影响着受教育者一生的思想和行动”。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在课堂上实施人文教育,一步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这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上出了一点“语文味”来。

(一)贴近学生的生活,彰显人性善良美

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泉,只有把生活引入课堂,课堂教学才会充满无限的生机。在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比较大的课文,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呢?就是要努力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在教学时,学生对穷人的遭遇充满了同情,对那不合理的制度充满了憎恨,怎样能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呢?我设计了一个小法庭,让学生们充当穷人们的律师以及法庭的法官,还穷人们一个公道,对那些残害扬科的人给与公正的判决。这样同学们不仅正确的表达了对穷人们的同情,对沙俄社会的憎恨,对桑娜夫妇善良品质和助人的精神的赞叹,同时受到了符合当代社会的法制教育。

(二)抓关键词,把握文本主旨

教学这一课,可以采用“理盾线索,品词析句,入情悟理”的教学路子,把认识物同发展语言,理解课文内容与进行语言训练相结合,实现文道统一,既教书又育人。理清线索 教师在提示课题、交代时代背景之后,用十分投入的范读把学生带入《穷人》所描写的异国海边即渔家小屋的情境之中,去聆听海风的呼啸和波涛的轰鸣,去了解那发生在穷人们中间的感人故事。而后提问学生:“《穷人》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重点写了哪几个穷人?故事的大致内容是怎样的?”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等夫——看夫——夫回”的叙述顺序。继而,教师提出如下一些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桑娜是怎样等待自己出海打鱼的丈夫的?在她点亮马灯出门看望出海打鱼的丈夫是否归来时,她又想起了谁?结果发生了怎样的事?她又是怎样处理那意外发生的事情的?她的丈夫回来以后对此又持怎样的态度?”这样,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导入分析课文。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能折射出人的灵气和智慧。其实文章也有眼睛,如果你能找到课文的眼睛,教学效果能事半功倍。如《穷人》一文,课文很长,就得找个文眼。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找出描写桑娜复杂心情的词。学生找到“忐忑不安”一词,其实,这个词就是那双关键的眼睛。接着,学生自由读“忐忑不安”这个词,再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然后通过“哪些地方看出忐忑不安?”“为什么忐忑不安?”两个问题,让学生朗读课文;紧接着又让学生进入角色再读……步步深入,学生就能逐渐体会到“忐忑不安”一词的内涵,体会到桑娜善良、美好的心灵。

(三)感情朗读,走进桑娜的心灵

通过理解课文,我们知道桑娜是多么的了不起啊!感情朗读是最能带动学生入情入境。朗读的形式很多的,如开课时的自由朗读、思考问题时的默读、感悟文本时的个别读、感情升华时的齐读等等,都给了学生比较充足的读书时间。这篇文章心理描写很细腻,指导朗读方面我做新的尝试。就是往评价朗读方面去想。“读得还可以”“读得不错”这一类的评价,令我们只见其表,不见其里,而至于“为什么不错”“哪里不错”学生是没有办法得知的。这种简单而笼统的评价模式,对于每一次接下来的朗读者来说是模棱两可的概念,学生无从“发力”,自然也只是一遍一遍地重复着前一个同学的朗读语调、语气、节奏、感情。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于是,在指导朗读句子时,学生反复阅读,逐渐被桑娜独特的善良所打动。

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了这样的对话。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内容到中心的过程,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状态,积极地去思考、去表达,迸发了智慧,同时情感受到了熏陶。

三、以点到面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叶老说过,教材不过是个例子。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每一篇课文不过是一扇扇窗子,好教师经由这扇窗,擦亮学生的双眼,让他们看到窗外更美的风景。在这节课上,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渗透两个方面“人文性”:

1、克服压力要用实际行动去实现人性光辉。

2、桑娜的勤劳善良。与桑娜对比,你有那些地方要学习的?让学生谈收获,把桑娜的精神迁移到自己的身上。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大有裨益。

四、从课堂中来,到生活中去,内化人文素养

理论要结合实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把在书本上学到别人的精神内化成自己的素养,在日常行为作风上表现出来。

(一)课外延伸活动

学习课文后,我不敢怠慢,马上举行“我和桑娜比一比”活动。让学生把桑娜勤劳善良的品质和助人的精神在生活中体现出来。要求学生最少学习一种桑娜的精神放在学习、生活上来比较,一周后写学习总结,在班会课上把自己的事例展示出来。

(二)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是为了不教,授给了学生“渔”的本领,就让学生自己去阅读领悟。教材中课文的数量始终是有限的。如果语文学习只停留在课本的学习上,“肚子”还不够“饱”的。新课标要求小学生的阅读量达一百万字。诵读经典诗文、名家名篇显得尤为重要。优秀篇章,往往倾注着作者深厚的的感情:或热爱祖国,或感悟人生,或歌功颂德„„应该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的精神

3世界,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受到人文素养的教育。另外,号时代脉搏,不与时代脱节,值得关注一些紧贴时代的报刊杂志和名人传记,如《读者》《意林》《小学生之友》等。

(三)生活实践 内化人文素养

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实践生活结合起来,更能折射出人文精神的光辉。教师要精心安排学生的课外活动。利用节假日开展活动,如“学会感恩”“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文明之星照我前进”、“敬老爱幼”、“吃苦算什么”等,然后以口语交际、习作、表演等的形式将具体情况汇报交流,及时鼓励学生。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尊重,学会环保,学会吃苦。学生从一个个生活的实践中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与自己的责任,也因此在这些活动中得到成长。

另外,厚积薄发,我们也应该重视语文教师提高自身人文素养。语文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个人品德素养方面注重自我学习和提升。有了这个前提,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能够洋溢着人文气息,并能在教学中较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而言之,中国文化作品浩瀚如海,是巨大宝库,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学生培养人文素养的源泉,值得我们去品味,去提高。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课堂联系社会生活,语文的人文教育就会无处不在。让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着眼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让潜伏学生心底的人文素养闪亮起来,更好的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语文学科真正为培养新一代的接班人服务,使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进取,从而创造更美好人生,建设更和谐美好的文明社会。

五、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催化人文之情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教育是血肉与灵魂的关系,是语文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统一,是语言文字工具训练与人文精神陶冶的综合。语言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中的人文性,也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才能是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着意引导学生于语言习得过程中确立主体意识,锻炼独立人格,陶冶良好性情。“听”与“读”是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训练,主要是对外在信息、知识、文化等的吸收,是内敛的指向人内心的思维过程,是自我精神生活逐渐丰厚与升华的过程。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一种开阔的阅读视野与倾听、容纳一切声音的博大情怀。教师应多为他们提供、创造多来源的语言信息,让学生充分地倾听与阅读。

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篇6

当今世界因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上也普遍存在着对于拥有高新技术人才的崇拜与维护之势。而人文素养是在现代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之一,是个人在现代社会中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之一,是个人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提高综合素质的过程。而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最为重要的阵地――语文课堂的情形也十分堪忧。但整体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语文课程大都是对书本内容的讲解,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少之又少,大部分学生对待语文学习太过于现实,只认识到语文学习的近景性动机,认为语文只是考试的一门课程,单纯地听老师讲解课本知识便足够了,并没有认识到语文的意义,甚至产生语文学科可学可不学的想法。

2调查方案

该问卷的编制过程如下:(1)询问在职语文教师语文课堂现状以及课堂中人文素养培养情况,形成初稿。(2)参考学者对人文素养的研究,修改题目。(3)将初版问卷向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评价与咨询,结合专家意见再修改。(4)老师和同学对题干明确性、内容相关性、意义简洁性、结构适当性以及条目格式与编排顺序进行复核与评估后,生成了最终版问卷。本问卷由第一部分学生个人的基本资料;第二部分关于中学生语文课堂中人文素养的若干问题组成。对问卷进行了内部试测与修订后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39。本调查通过电子问卷的形式进行发放,共收回889份问卷。男女生占比为44.09%,55.91%,各个年龄段分布较为均匀,文理科偏向占比为偏文:32.28%、偏理:44.71%、没有偏向为22.95%。其居住地的分布主要以城区(68.05%)为主。此次调研遍布全国所有地区(包含港澳台地区),其中以华东地区(239人)和华中地区(213人)以及华南地区(136人)参与人数较多。

3数据分析

所有题项均呈现正态分布。通过在STATA中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数据处理,从学校、家庭、学生个人等方面分析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意愿的因素,整体来看,学校和老师在语文教学上的投入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的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基本没有影响。学生个人因素结果不一致,但有一个有趣的结论是,觉得人文素养重要的学生和觉得自己人文素养还需要提升的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有更强烈的喜好和个人驱动。学生的文理科偏好和居住地对结果没有显著影响。

4结论

4.1中学生已有人文素养现状

根据数据结果发现,大部分中学生个人认为自己的人文素养水平处于均值以上,大多数学生能够较轻易的理解小说内容(91.67%)但却不易理解文言文内容(能够轻易理解只占8.32%)。也就是说,对于较直白的语言文字中学生理解能力较强。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现在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还不算高。而教师在课堂上都会为学生推荐适读书目,但学生更偏向于课外的小说读物,并不会涉及教师推荐的各类书籍。

4.2中学生对待人文素养教育的态度及课堂期望

人文素养教育在90%以上的学生认知中是有必要的,并且从学生个人意愿来说,也赞同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的教学方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非常高。绝大部分学生希望上阅读课(72.68%)和讨论课(74.97%),而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希望利用课堂时间来做题(13.78%),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加入人文素养的教育,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能力,也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动力。

4.3中学生所处的学校及其老师对语文学习及人文素养的影响巨大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学校和老师对其语文学习的意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也就是说,当学校以及老师能够有意识的鼓励学生去阅读课外书籍、举办一些人文素养的活动、展现学校以及老师对其人文素养的重视性,则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意愿。

4.4对中学生接受人文素养教育的环境的问卷调查的基本结论

从中学生对自身人文素养的评估调查来看,大部分学生对自身的人文素养水平评价较高,但依旧有近1/10的学生认为在校并不能受到较好的人文素养教育,所以学校在该方面依旧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家庭角度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家长选择用电子产品来打发休息时间,虽然数据结果显示家庭因素对学生主动学习语文意愿的影响不大,但本研究还是认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需在家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同时有近一半的中学生认为在家庭中受到人文素养教育的机会较多,可以看出家长对下一代的人文素养教育是非常看重,也尽力在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肖川,徐涛.论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06):54-58.

[2]戴红红,张梦新.论提高国民人文素养的重要性[J].当代传播,2008(05):103-104.

[3]李志强,张帆.加强人文学科健身提高学生人文素养[N].现代教育报:2007-04-2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吴心田.谈语文的六个新理念[J].当代教育科学,2003(2).

[6]晏海莉.中学生语文学习力的培养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5.

[7]关名朴.夏D尊语文教育思想研究综述[N].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07):30.

[8]周丽.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调查及语文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9]贾永堂.大学素质教育:理论建构和实践审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0).

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篇7

一、明确任务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北京大学教授、语言学家陆俭明说:“语文教育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与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知识, 通过语文课让学生有一定的语文方面的积累, 让学生知道一篇文章好在哪儿?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选用什么样的句式, 一定要让学生读范文, 根据范文模仿写作, 这是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

语文教材是学生成长的导师。其意义主要体现在思想导向:尊重生命、珍惜真情、弘扬个性、积极进取等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念。其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 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 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最佳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 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会渗透进学生的潜意识, 成为他们不自觉效仿的楷模。同样, 课文中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的优秀品质, 也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唐雎不辱使命, 智勇双全;诸葛亮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海伦凯勒坚强乐观, 积极进取……在教学中, 如果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 学生自然就会肃然起敬, 具备良好的道德行为。

中学语文教学还应该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和能力, 比如正确使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书报杂志的习惯, 并教会学生掌握现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 按照汉语的规范使用语言。

二、指导阅读

一个人在中学读了哪些书, 是怎么读的, 注定影响他的一生, 他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人生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 他的文化胸襟和审美情趣等, 都是以此为基点发展和稳定下来的。钱理群教授说:“要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滋养我们的孩子, 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中学语文教育落实到人文关怀教育首先要打好精神底子, 这种底子应是浪漫的、理想的, 能给生命添加亮色。人文教育给予的这点亮色, 可以帮助我们在沉重黑暗时不绝望, 也不走向虚无。怎样做呢?

首先, 教师要定期推荐名著给学生, 新教材每册书中都为学生推荐了经典名著, 并且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 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除了适合学生阅读外, 还可以让教师挖掘到与之关联的更多的可以让学生阅读的东西, 如教了冰心的《纸船》可以让学生再读她的《繁星春水》;接触了巴金的《短文两篇》再推荐他的《家》;教了《傅雷家书两则》后推荐学生读《傅雷家书》;教了《智取生辰纲》后可以推荐学生读《水浒》等。

其次, 结合我校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 从《弟子规》、《论语》、《大学》等入手, 进行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教育的熏陶, 并且有意识地用中华民族文化特别是唐诗宋词对学生进行精神哺育, 打好思想、道德、文化的底子。诗词中蕴涵着深厚的文化, 是启发学生想象, 培养学生情感、灵性的极好教材。当读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时, 不禁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当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时, 不禁为塞外那绮丽的雪景而痴迷;当走进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尔”时, 不难体验到作者被贬谪后孤独的处境和悲伤的心情;当读到李清照的《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时, 想到女词人面对山河破碎、丈夫病逝、所收集的金石书籍散佚, 此情此景不禁让人肝肠寸断。学生诵读这些优秀诗篇, 用它们打做人的底子、打文化的底子, 底色亮丽, 在人生的旅途中将受用不尽。

三、走进自然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从学生的学校生活开始, 我们就在他们面前关闭了通向大自然迷人世界的大门, 他们不能倾听小溪的淙淙声, 不能倾听白日里融雪的水滴声和云雀歌唱。学生仅仅在背诵描述这些神奇事物的枯燥无味的干瘪句子。”这位大教育家是怎样使学生迷恋大自然这所学校的?他这样描述:“我们坐在山岗上, 感受到晚霞、夏天的黄昏、星星的闪光、蝈蝈儿的齐鸣声……空气中弥漫着草原野草的芬芳……”

为了让学生很好地亲近自然, 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到校外去, 看看春天的野草、夏季的荷塘、秋季的农田、冬天的雪野, 让他们走进自然, 感悟浓厚的人文气息。师生在一起品味生活与自然之美, 那些常常被我们忽视的东西和情感在大自然鸟语花香、淙淙流水中, 自然就产生了。

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让学生去听、去看、去细细品味领略大自然博大的胸襟和独特造化, 体会人的心灵广阔, 从而形成饱满的生态伦理情怀, 这是封闭的课堂永远无法代替的。

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就必须还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 指导学生走进生活, 走进个体的与集体的、社会的与自然的、物质的与精神的、直接的与间接的广阔的生活领域, 用眼睛、心灵、身体去阅读实践这一部无字的活书, “向天下的万事万物学习”, 正所谓“天地阅览室, 万物皆书卷”, 我们不能只让学生的眼光局限在课本上, 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

一、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其最主要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这也是任何阶段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素养的具备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难看出,那些语文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往往是人文素养欠缺的学生。人文素养看似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实就是学生对于文学作品、对于作品中要传达的观念、内涵的一种感知能力。很多学生表示读不懂一些文章,这首先可能由于学生知识面不够,文章理解起来有障碍,同时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学生文化底蕴不够,人文素养有待提升。语文学习是一个感知与熏陶的过程,好的文学作品,是对学生内心的一种洗礼与沉淀。能够收到这种效果的前提是学生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

2.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这个阶段形成的很多观念很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从而伴随其一生。语文教学不是培养学生的某种技能,不同于数学课堂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各种数字的运算,也不同于英语课堂教会学生掌握一门语言,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其实是一种价值的输出,每一篇课文,文章背后都表达了作者对人、对物、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及观点。对于这些观点的理解与接受,学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及价值观,而这些最本质的东西将会伴随其一生,影响他们以后生命的轨迹。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认识那些卓越的人们留下的话语,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二、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以下几种途径。

1.剖析教材,引导学生欣赏文章

课本作为教学过程的首要资料,教师应当很好地对其加以利用。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教育意义及存在的价值。课堂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更好地去读懂课

本、挖掘课本。教学过程中,要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蕴及内涵,首先教师要对每篇文章的背景知识进行相应讲解。课本中很多文章是文言文,发生在很久以前,通常作者写每一篇文章都会有特定的背景因素,可能是被贬谪也可能是因为战乱流离失所,这些特定的背景条件才酝酿出了这些文章。清楚地了解了写作背景,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教师只有对文章准确把握,学生才能领会到文章的主旨及内涵,才能在欣赏的过程中提升其人文素养。

2.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对于语文教学,教师很有必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课堂上的知识毕竟有限,很多知识的获取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阅读而得到的。很多名著中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学生如果能尝试从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入手,逐渐培养阅读兴趣,直到爱上阅读,这个过程无疑可以让学生收获很多。课外阅读的另一个益处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于各学科知识的获取,对于不同类型文化的感知,这些能力都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广阔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一篇未知文章的主旨,对于文章也能有更好的鉴别。课外阅读是教师应当大力鼓励的,它有太多潜在的益处,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3.因材施教,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学生之间由于已经形成的语文基础的差异,同时每一个学生在个性、学习习惯、悟性上也各不相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因材施教。对于那些基础很好的、已经具备一定人文素养的学生,在课本知识已经基本掌握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更多地鼓励他们阅读课外读物,也可以鼓励他们思考探索,对文章的内涵提出自己的见解及看法。一篇文章到底表达了什么,是一个开放性问题,不存在正确答案。教师切忌限制学生的思维,灌输给他们某种价值或观念,应当更多地鼓励他们思考,启发他们自己看世界、认识世界,当然如果偏离了正确的方向也应当及时矫正。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有耐心,要给他们更多的辅导,培养他们的信心及学习的兴趣,带领他们一同领略语文的美,让他们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很关键的部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精读课本内的文章,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更多地涉猎课外读物,因为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形成的重要前提,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心田.谈语文教育的六个新理念[J].当代教育科学,2003(02).

[2]刘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7(04).

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篇9

【摘要】语文教育不应停留于语言教学层面,更应该向文化传承转变。作为中职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侧重于增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对于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而重视程度不足的原因,与中职语文教学制度及教育现状存在着密切联系。以中职语文教育为切入点,分析中职语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就提出具体的教学措施进行深入探究,旨在为相关语文教师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提高语文教育有效性。

【关键词】中职语文 人文精神 有效性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中职院校语文教学水平已取得一定进步及发展,社会对于中职院校语文教学提出全新的要求及标准。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满足日趋严格的语文教学要求,中职院校语文教学工作重心逐步向培养人文精神转变。同时,作为具有特殊性的精神现象,人文不止是万物尺度及人类智慧精神的主要载体,更是人类特有的且与人类历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文精神指普遍性人类自我关怀,以尊重人类价值维护人类尊严关心人类命运为主要体现,为肯定及塑造全面发展理想人格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然而,多数学生属于独生子女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人文意识。鉴于此,本文针对中职语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职语文教学培养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作为中职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语文教学能大大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水平及综合素质水平,占据较高的教学地位。从中职院校语文学科角度来看,中职语文教学中所蕴含人性化理念与人文精神间不谋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由此可见,培养人文精神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从学科发展进程角度来看,中职语文教学培养人文精神不止能提高教学有效性,更受语文科目人文特点的影响采取人性化培养措施客观上为构建人文教育平台及载体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而通过语文教学传递人文理念培养人文精神,是目前我国中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及发展趋势。

从学科角度来看,语文学科以“以人为本”为重要内容及核心主题,与现代教学中提倡“人本理念呢”相接近,均以人文精神为基础创新视角,而优化中职语文教学模式提出有效教学路径对于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效率培养综合性人才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然而,从现阶段我国中职语文教学水平来看,大部分中职院校对于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呈现人文精神培养缺失局面,存在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及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亟待解决。缺少高素质人才或教学理念过于落后作为制约中职语文教学水平上升的主要原因,传统教学模式中以学生为本理念无法完全落实,甚至部分教师错误忽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一般说来,提高中职院校语文教学水平无法脱离优秀教师团队支撑,而受中职院校自身条件的限制,对于优秀高素质教师吸引力不足,一旦部分教师固守传统教学理念不重视教学模式改革及教学方法创新,直接影响语文教学质量阻碍语文教学进度。作为中职语文教学培养人文精神所面临的主要挑战,社会条件复杂性及思想潮流多样性客观上加剧人文精神培养工作难度,尤其是目前消极懈怠思想占据思潮中心,多种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对于判断能力及分辨能力不足的学生存在产生其他不良影响的可能性。此外,从现代考试选拔机制角度来看,中职院校存在生源综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

同时,受中职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与本科院校学生存在明显差异性的影响,客观上加剧中职语文人文精神培养难度,一旦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则直接影响教师工作热情及激情。从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角度来看,传统中职语文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改革动力,存在教学流程过于程式化等问题亟待解决,对于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错误认为培养人文精神浪费学习时间,难以突出学生学习地位。总而言之,无论中职院校生源综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或对于培养人文精神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将培养人文精神贯穿于中职语文教学过程始终对于增强中职院校办学水平具有显著价值作用。

二、中职语文教学培养人文精神的实践措施

1.转变教学理念

由于践行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属于长期性及系统性工作任务,对于培养人文精神及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效率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相关语文教师遵循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积极转变传统工作理念,树立自身正确的教学观念,特别是现代考试制度条件下中职院校学生普遍学习成绩较差且综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以“人人皆可成材”观念为指导将培养人文精神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始终,着重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侧重于突出学生间个体差异性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的目标,进一步提高中职院校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以中职语文《沁园春?雪》为例,文章篇幅较短,结构紧凑,语言浪漫,属于诗歌体裁,对于学生理解能力是一种考验,存在阻碍学生理解诗歌寓意的可能性,相关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通读全文后播放语文教学课件及诗歌朗诵选段,利用强烈的视听效果刺激学生感官,帮助学生切身感受作者诗歌中的人文情感,提出“?歌中哪句诗词利用以静写动手法凸显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等讨论议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多发言多表达。

2.贴近教学目标

受中职院校学生普遍个性强烈且逆反心理严重的影响,客观上加剧中职院校语文教学的工作难度。因此,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相关语文教师遵循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积极转变传统工作理念,不断贴近与学生间距离融入学生群体,以学生切实需求为出发点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营造和谐良好的教学环境及师生关系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并且以知识层面及学生实际学习能力为突破口向学生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教学服务,进一步提高中职语文教学工作效率。同时,侧重于实行人性化教学,不得停留于课本学习指导学生充分发挥网络学习资源的优势,筛选出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资源以达到拓宽知识面提高人文素养的目标。

例如,以中职教育《安妮日记》为例,文章篇幅较长属于日记题材,但是部分词汇及句型过于复杂,对于学生记忆能力是一种考验,相关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通读全文后播放电影《安妮少女的日记》选段,提出“简单概括安妮日记的写作背景”“安妮小姐是一位怎样的女性”及“选择3个词汇描绘安妮小姐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人”等问题,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涵得出学习感悟,便于思考作者写作意图。

三、结语

通过本文探究,认识到培养人文精神作为中职院校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及根本目标,相关语文教师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不断优化现有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及互联网技术丰富语文教学手段,将人文精神贯穿于语文教育过程始终,帮助学生从根源上认识到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促使学生成长为品质高尚的人才,实现德育与育人双赢。同时,受人文精神培养复杂性及系统性的影响,人文精神培养要做到家庭、学校及社会三者间协同合作。

参考文献:

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篇10

积极努力的培养大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知识基础,具备丰富的知识的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另外,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在职场中不断进步,适应社会环境。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下的语文人文素养影响

一、语文人文素养的概念与认知

人文素养是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宝库人文学科知识、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等内容,更是指人们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与态度,包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等的关系。

如今,人们开始意识到人文素养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而其对大学生的意义更是重要。

人文素养的重要表现便是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的对人类生存意义的关怀,它追求理想境界,着重对氧化的生活,将一切追求归结为人本身的关怀。

对大学生来说,应在学习掌握更多科学知识的同时,关注人文素养的培养,让自己协调发展。

语文人文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语文各方面的知识的同时,将语文能力与个性品格、道德修养等各方面能力相结合的一种综合素质能力。

语文人文素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根据大学生就业的需求,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

语文人文素养的培养可有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就业能力不是单纯的指某种技术或技能,而是大学生在初入职场及以后的发展中应对各种情况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相关联的。

据了解,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将就业能力分为阅读、写作、计算、沟通、适应五种能力,因而大学生语文认为素养不但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还包括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语言运用、对社会的适应力等各方面,是大学生学好自身专业的基础,综合就业素质的重要方面。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首先是人文知识的贫乏,目前,不少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不高,对文史哲学各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一些理工科学生的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更是鲜有涉猎,对民族优秀文化及我国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了缺乏足够的了解,更不具备在我国民族文明熏陶下的文化气质与素养。

其中不乏一些学生的品位低下,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方面严重欠缺。

其次是人格修养较差,我国一向被成为“礼仪之邦”,但是在如今的大学校园中,传统的善恶、雅俗等观念和划分标准,已然发生错位。

一些大学生的行为缺乏文明,生活懒散而不能自理,缺少社会公德。

还有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顾纪律,公然违背社会公德。

我们时常可见一些学生在公共场合不能遵守基本的礼仪规范,行为粗鲁,随地吐痰等现象时有发生。

第三是功利倾向明显,如今的大学校园中,信仰危机明显,很多大学生重视物质而忽视精神培养,功利主义色彩明显,甚至在交朋友等方面都是见利而为,在专业选择,知识涉猎乃至择业方面都缺少强烈的进取心,更是缺少个人理想的引导,缺乏良好的趣味需求,

甚至一些学生抱着混文凭的态度来度日,这样的情况下显然已将经济组委引导个人行为的唯一标准。

三、语文人文素养及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影响

(一)语文人文素养的基本能力为其奠定扎实基础

语文人文素养中最基本的便是相关知识,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大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如果大学生不具备这样最基本的就业能力,那么便很难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便不能具备良好的就业能力。

因而,对基本的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掌握及对语文知识的熟练使用,包括语文阅读能力与技巧,熟悉各种文章的写作能力等,对大学生的就业都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对语言丰富的积累也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方面,当学生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与积累,使得语文各方面知识都有了一定积淀后,便会自觉形成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如学生在学习中多读一些古代知识方面的书籍并悉心理解,便慢慢会对历史知识得以系统掌握,就业时便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竞争力。

(二)可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及语言运用技巧

对语言的良好运用可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良好的表达能力与沟通技巧是学生成功获得自己心仪工作的基本能力。

求职时的一份完整、标准、有吸引力的简历;面对招聘面试人员的发问,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多方面的展示个人的素质和魅力,这些都与语文人文素养息息相关。

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在制作简历的时候全面细致,重点突出,在参加面试时沉着冷静,不卑不亢。

另外,语文是思维的工具,语文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社会,并作出合理判断。

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第一步,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并恰到好处的运用,对大学生的求职非常有利。

(三)良好的语言人文素养可促成良好习惯的形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大学生的就业至关重要,习惯本身不属于就业能力范畴,但却是大学生将所学知识转换为能力的重要方法,可令学生终生受益并获得稳定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后一直从事第一职业的几率显著下降,变换工作与行业的现象越来越多。

这种情况要求人们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否则很可能失去就业机会。

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如积极主动的学习新知识,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等,都可帮助大学生培养主动去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提高其学习能力,经过长期积累,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非常有利。

因而,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可说是学生就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对学生稳定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四)引导学生塑造高尚的品格

良好人格的塑造是人类教育的目标之一,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是人文教育的重要方面。

大学语文文化教材中所选择的作品,通常是经过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具有丰富的蕴意、脍炙人口的文学精品,是我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处处体现出我民族文化中对高尚人格及操守的尊重。

如孔子宣扬的“仁”,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无不体现着我国伟大的精神境界,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起高尚的人格,培养学生直面人生,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在工作中才可获得更多机会。

四、如何提高大学生语文人文素养

(一)高校要提高对大学生语文人文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应当加强高校方面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应结合本校现实情况,从高校课程建设、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出发,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语文人文素养教育评估体系,对大学生语文人文素养制定评估指标,包括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等。

根据此评估指标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定期评估,督促相关活动的开展和课程实施。

(二)语文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应被同等视之

在课程建设方面,两者应占据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课程门类、学习要求等方面,高校应在注重专业课程的教学同时,关注人文素养的教育,可多开设一些相关方面的课程,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的语文教学模式。

可以为大学生开设一些有关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规定学生必须要阅读的数目,要求其做好笔记,作为学生考评的指标之一。

或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公共选修课资源,将其与语文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

另外,高校应当时常开展人文素养方面的讲座,邀请国内外有名的专家学者进行主讲,并向每位学生开放,增加学生们与这些高层次学者间的接触,引导学生培养人文素养。

(三)良好的语文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大学的语文教育应提倡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等方式,致力于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借此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对高校语文教师来说,应把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树立发展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教学理念。

时刻以学生为本,令学生在学习语文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人文素养。

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篇11

【关键词】 教育改革 高中历史教学 人文素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学科的一门基础学科,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德、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公民。可以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那么,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第一,利用教学的过程性和生成性的特点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和素养。

学习活动中的过程性成果,中间生成物和学生的收获,学生的认知差异、自感自悟的成果都是教材的再加工、提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及时捕捉信息,适时调控活动,恰当评价活动,重视思维碰撞和学生的体验感悟,既重过程,又重结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真、善、美。提高他们对历史、社会、人生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知识和素养。

如:教师问“西班牙、葡萄牙为什么是欧洲最先富起来的国家?”“西班牙殖民的重点为什么在美洲?葡萄牙却在非洲、亚洲?”学生思维异常兴奋并顺其自然会得出西班牙是当时的殖民大帝国、葡萄牙是当时的贸易霸主的结论。在复习荷兰、英国时,老师只是提出一个问题:“荷兰、英国崛起的优势分别有哪些?表现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得异常热烈。与此同时学生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又生成了新观点:荷兰造船业和远洋航运业发达故是以商业贸易、金融立国;英国手工业发达、资源丰富故最终以工业立国。梳理殖民角逐时,老师仅仅问:“这几场战争分别是争夺什么霸权?”学生不仅从中知道了战争的性质也预见了战争的结果。针对课标要求:认识殖民扩张、殖民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手段、途径这一难点时,老师反问学生“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学生作出回答后,老师要给予恰当评价,肯定了学生的智慧也指出了学生理解上的不足。总之教师应重视师生的思维碰撞、前后知识的联系和学生的情感体验,既重学习过程,又重学习结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真、善、美,提高他们对历史、社会、人生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知识和素养。

第二,可以运用历史教育中的艺术特色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历史教育中体现艺术特色,对于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意义不可小视。历史和艺术是新世纪人才不可或缺的两份养料,两者在历史教育中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以艺术情感为突破口,唤起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常言道:学习动力之一,是求知者的兴趣;而“求知兴趣的首要源泉和头一颗火星,包含在教师对课堂讲解的材料、对被分析的事实所采取的处理方法中。”在教学《鸦片战争》一节时,我利用电教媒体的图、文、声并茂及演示动画的功能,制作了一个画面:首先出现“虎门销烟”的背景图片,接着播出了一首紧张而又有窒息感的背景音乐,再由小到大出现燃烧着烈火的动画字:鸦片战争。这样,上课一开始就把学生置于战前紧张的历史情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情趣。在教学中,特别是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融入历史情境之中,使学生由感觉深入到思维和情感领域,引起认知和情感的变化。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虎门销烟是一项正义的行动?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不是由禁烟而起?学生纷纷展开讨论,主动发言,气氛活跃。这样,把以前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让学生很容易产生兴趣,形成反差,对课文知识掌握也更加深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我播放一段MTV《大中国》来创设情境,在银屏上演唱的同时,学生和老师一起跟着唱。由于通过前面的对比分析,学生已认识到清朝统治下中国的落后,和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因而学生特别能唱出自豪感,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升华,教学活动也由此达到高潮。这样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内心图象,而且不需冗长的解说,学生就能很自然地燃起一股爱国之情。课文的难点也就自然而解了。

以艺术氛围营造历史氛围。活跃学生思维,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是一门高超的艺术,也是历史教师追求的理想目标。艺术的氛围给人以休闲式的放松,比如音乐,教育学家认为,播放一些音乐,“能让人头脑开始作新的组合”。为此,我在上《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这节课时,就通过播放《春天的故事》这首歌中引入伟大的历史人物——邓小平,从而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

第三,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提倡的崭新的学习方式,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在教学领域的体现。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是核心。学生可以改变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状况,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采用学生个体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对学习过程能自我设计和自我控制,了解教学目标和内容,对课程目标的实现负有主要责任。当学生感到肩负一种责任时,他的主观能动性便得到极大的调动,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就有了不懈的动力。为此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个单元时,为让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我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以“改革开放后的变化”的研究性学习,学生从服饰、饮食、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对不同年龄、工作岗位的人认真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后,形成各具特色的调查报告或小论文,进而产生了对“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崇高的敬意。

上一篇:新式笔筒小学生作文下一篇:大学生爱心捐书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