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

2024-07-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精选8篇)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 篇1

关键词:新闻观;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1-0099-03

一、媒介素养及其内涵

1.媒介素养

1992 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表明,“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本文侧重于研究90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中的接触与消费能力、媒介批判与质疑能力、媒介的道德规范与认知能力、媒介制作能力、新闻观等。

2.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源于20 世纪 30 年代的英国,随后逐渐成为一种公民通识教育,目前西方许多国家已经建立比较成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媒介素养教育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2)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3)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4)了解如何有效利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1]。

二、媒介素养状况与分析

为了能够获取更加真实、可靠的信息,笔者在广州大学城校区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本调查采取了随机匿名一对一的投放形式,共发放了300份纸质版的调查问卷,回收了290份有效问卷,有效率达到96.7%。

1.媒介接触与消费能力

(1)媒介使用时长。调查显示大学生各种媒介的使用情况极其不均衡。首先,在使用频率上,手机、电脑这两种新媒体使用频率高,而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使用频率低。这说明手机、电脑是大学生接触的主要媒介,获取信息主要的来源。

图1平时使用最多的媒介与使用时长

90后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不同种类的媒介。媒介类型种类繁多,但是大学生更青睐于新媒介。新媒介以及时、方便、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智能手机更是成为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媒介。

(2)媒介接触目的。在内容选择上,受访者更青睐于浏览影视娱乐类资讯、其次是科学艺术、时事政治类。大学生接触各种媒介的动机为休闲娱乐,其次是了解咨询以及工作学习。另外,59.31%的大学生接触到不懂或感兴趣的资讯会作进一步了解,“经常”的人只有28.62%。

大学生在使用各种媒介时目的明确,绝大多数以休闲娱乐为主,对媒介的娱乐以外的其他功能并未能够充分地利用。引导大学生正确地使用媒介,应该以工作学习为主,以休闲娱乐为辅。

2.媒介批判、质疑能力

(1)媒介认识情况。90后处于被媒介包围的环境,他们对媒介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媒介知识。在调查中,大学生对媒介的认识趋于理性,这集中表现他们对新媒体现存问题的看法上,65.17%的大学生认为它“过于娱乐化、商业化”,55.52%的大学生认为“内容参差不齐、混淆视听”,41.72%的大学生认为它“虚假报道,掩盖真相”。

尽管大学生使用手机和电脑最多,但能清楚意识到新媒体的不足之处,对网络上传播的信息就会持有保留态度,这是媒介批判、质疑能力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图2 大众传播存在的问题

(2)媒介辨析能力。在“你浏览信息、新闻时,会否辨析其真实性”的调查中,64.83%的人表示“偶尔会”,31.03%的人表示“都会”。问及他们是否转发过虚假新闻或资讯时,36.76%的大学生表示曾经转过,65.83%的人表示从未有过。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会对信息进行甄别、遴选,但还缺乏对媒介信息的深度思考,他们的认识流于表面,对所接触的信息的来源或者发展缺乏关注。

3.媒介的道德规范与认知能力

(1)媒介道德自律意识。面对黄色、暴力等不良信息的传播69.31%的学生会自觉抵制,也存在20.34%的学生偶尔浏览、6.9%的学生经常偷偷浏览、2.76%的学生光明正大的看。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尤其网络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部分不法分子利用媒介传播一些黄色、暴力的信息,给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所以大学生对媒介信息利用的道德自律观念仍需强调。通过提高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规范与认知能力,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媒介道德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从而达到利用媒介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的最终目的。

(2)媒介道德认知情况。在“使用媒介窥探他人隐私”问题上,有41.72%的大学生认为此行为“应受谴责”,认为是“违法的”有21.72%,27.93%的认为是“不道德但可原谅”,还有7.93%的认为是“正常的”。除了信息污染等原因外,大学生因为好奇、猎奇心理通过媒介窥探或者自爆别人的隐私,也给自身和他人造成一定不良影响。

各种炒作、恶搞的网络事件中凸显了网络力量的强大,同时也暴露了媒介法律道德的缺失。网络恶搞、低俗、色情、虚假新闻泛滥,加强媒介的法律道德建设显得尤为紧迫。

4.媒介制作能力

整体来看,当代大学生具有相当的媒介制作能力,他们不再是媒介的观望者,而是主动地了解媒介的操作流程,并且制作成品。

从他们的媒介制作产品中来看,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由于受制作条件的限制,大学生更青睐于新媒体制作。另外,虽然在新媒体的使用与制作上有较大的参与度,但基本是围绕着娱乐、社交展开。

5.新闻观

首先,大学生对媒体的功能认识比较全面。大部分同学能够正确地选择出媒介的功能:监督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文化、提供娱乐、教育市民、传递信息、引导公众价值观。(如图3所示)

图3 媒介的功能

其次,在对“传统媒体、新媒体存在的问题”的认识上,50.69%的受调查者认为传统媒体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创新”,65.17%的大学生则认为新媒体最大的问题是“过于娱乐化、商业化”。但是在对新闻特征的理解中,50.35%的人认为新闻可以存在“标题党”以及“庸俗恶搞”的现象。另外,58.28%的大学生认为主流媒体频繁使用“?潘俊薄?“苦逼”等词语是“接地气,亲民生”的表现。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和新闻观的情况是良好,且具有向上发展的趋势,但存在以下问题:(1)对媒介选择有目的性,但过分热衷于新媒体而忽视传统媒体;(2)追求娱乐至上,时政类知识涉及不够广泛;(3)有一定的媒介质疑能力,但认识停留在浅层,缺乏深入思考;(4)能够使媒介为己所用,但道德自律意识有待加强;(5)从接受媒介信息发展到运用媒介,但使用媒介动机过于片面。

综上所述,90后大学生对媒介的相关知识缺乏系统、深入地了解,这说明需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

三、成因分析

1.自律性缺乏,“把关人”职能削弱

90后大学生在道德素养与自律性方面的认知还处于自发阶段,由于缺乏足够的自制力,部分同学不能正确利用媒介协调好学习与娱乐的时间。媒介传播的内容丰富多样,给了大学生很多选择的余地,但亦出现“挑花眼”的情况,降低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新媒介是90后获取资讯的重要平台,相对于传统媒介具有严格的“把关”程序,新媒体过分追求商业利益,往往会娱乐、低俗化。90后选择与判断意识较薄弱甚至缺失,抑或是好奇心驱使他们利用“无所不能”的网络去汲取魅力无限的信息。在新媒介环境下,大部分人都是浅阅读,所以获取的信息在大脑停留的时间短,思辨分析信息所用时间也大大缩短。

2.缺乏理性思考,认知与质疑能力有待加强

研究发现,90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主要是在使用媒介中自发形成的。他们缺乏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无法透过现象看本质,即无法对媒介做出一个全面的判断与评价。

90后的思维活跃、善于思考,大部分学生能够在浏览信息时有意识地辨别真实性。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对媒介中的信息获取停留在浅层,没有深化对信源、传播者等做出质疑评价,导致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

3.自我意识增强,从传播对象向传播主体转变

90后作为时代的革新主力军,比起70、80后的保守,多了“不安分”的心,想要掌握世界,所以他们喜欢主动去学习,用已知的知识去引领未知的时代。随着“微”应用的普及,90后更倾向于利用新媒介传播自己的想法,宣传自己的内容,从传播对象转变为传播主体,更好地掌握了社会。

4.媒介消费观不端正,选择原则以娱乐至上为主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愈发追求物质,对政治关注逐渐减少,部分90后认为时事政治与自己关系不大,在媒介素养上便表现为媒介选择与消费的庸俗娱乐倾向。笔者认为90后的媒介素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当作为国家建设的主力军的媒介素养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才能将市场经济建设得更好,中华民族才能更早地实现中国梦。

其次,学校忽视媒介素养教育。调查内容显示,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不清楚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既然没有接受过媒介素养教育,更别谈媒介素养的提高。纵观中国的大学教育,越来越多的大学投入更多师资、研究费用在实用性强的课程上,而忽视学生的人文教育。媒介素养是人文素质的重要部分,能指导学生更好地认识、改造世界,却得不到关注。

大学是培养媒介素养的主要场所。媒介素养教育被忽视,重理轻文、强实用主义是主要因素,所以要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大学必须做出改革,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

四、90后大学生媒介素养发展策略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接受情况中,31.73%的同学通过专门课程、讲座接受过媒介素养教育,而没有接受过媒介素养教育的人占66.9%,与不知道媒介素养教育的比例相当。

媒介素养教育主要分为两大途径:一是内部教育,通过自我学习、教育,锻炼媒介素养能力;二是外部教育,政府机构、大众传媒及高校积极引导,建立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1.学生――培养媒介素养主体意识

高校学生是媒介接触使用主力群体,不少同学认为可自发地掌握媒介素养,但是大部分人并不了解媒介素养内涵,更别说媒介素养教育。总体来看,高校学生对媒介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足,基本上是自发形成或零散教育的结果,对媒介素养教育重视不够。

生活在麦克卢汉所称的地球村里,仅理解媒介是不够的,学生们需要被赋权以批判性地商榷,参与讨论媒介再现错误和再现不足等问题,并制作他们自己的非主流媒介[2]。有意识地培养媒介素养能力,并把媒介素养知识运用在生活中,积极地利用媒介发展自身,是媒介素养教育中首要一环。

2.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大学时期是青年心智走向成熟阶段,媒介素养的学习与运用更易接受。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予以及时指导更为必要。目前,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较零散,媒介素养教育尚未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入课堂。

我国大学已经有了200 多个新闻、传播学科点,这些学科点作为培养传媒专业人才的主要输出基地,经过多年的建设,无论在师资力量还是在学生的传媒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方面都具有了相当的基础和平台,这些点应该成为启动和推广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龙头和骨干力量。[3]”充分发挥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学优势,突出新媒体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各类德育教育紧密结合,广泛开展通识课,充分利用及发挥校园媒体的优势,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将校园媒介资源作为媒介素养实践基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的同时,培养媒介参与感与社会责任感。

3.行业――营造媒介素养教育氛围

新媒体凭借便捷、迅速、功能强大成为在校大学生接触最频繁、最依赖的媒介,相较于传统媒介,新媒体的信息更为鱼龙混杂。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需要媒体根据自身实际创新媒体素养提升路径,调整媒体素养提升战略。大众传媒作为社会公器,在传播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理应做好“守门人”。因此,媒体从业人员的自身素养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媒体从业人员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尤其是媒介道德能力及媒介批判能力。规范行业发展,有利于从根本上净化传播内容,传播社会正能量。媒体行业共同营造媒介素养教育氛围,既是承担媒体素养教育的社会责任,也是实现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不二之选。

4.政府――统领媒介素养教育全局

我国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有效措施。媒介素养教育是我们对于社会和媒介中出现的问题的积极思考和主动作答,无论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文化霸权的抵制,还是对我国媒介市场化运作中出现的不良现象的应对,媒介素养教育都是一种相对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即存在一定的“保护主义色彩”[4]。

首先,在政策措施上颁布课程指引,保证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合法地位,相关课程顺利开展;其次,在传播导向上加强媒体管理,完善大众传播媒体的经营管理体系,尤其加强规范网络秩序;再者,在经费投入上予以大力支持,持续关注媒介素养教育问题;最后,政府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媒介素养所需要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包括制定相关的法律道德规范,政府部门与官员自律自省,提升公信力、号召力。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 篇2

高校大学生,是中国现有网民中比例最高、最活跃的一个群体,在错综复杂的互联网时代,他们对网络有一定程度的自觉性,但对如何辨识媒介信息的水平还未达到成熟。如何提升当代大学生网民的网络素养,正确引导他们的价值取向,已成为高校重点关注的问题。

1网络素养的内涵

网络素养是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媒介素养教育在网络媒介时代的体现。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是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们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精英文化和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提出的,有些欧洲国家也称为 “媒介教育”。关于媒介素养的内涵表达至今尚未统一,但其基本内容已达成共识,即公民所应该具有的获取、分析、 评价和传播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具体包括: 1有效、高效获取网络信息; 2对网络信息的认识和判断,能够对信息进行批判和评价; 3对网络信息的运用及操作能力; 4网络中的安全意识,以及实行与网络信息相符合的伦理道德行为,并对网络有所探索及创新。

网络素养的内涵随着网络技术产生、发展、壮大,其内涵变得更加丰富,至今,网络素养还包括网络信息的传播对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及社会的影响。

2当代大学生网络应用现状

2.1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最喜欢、最依赖的大众媒介

20世纪90年代,网络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外的第四大媒体,成为新兴媒体的新宠。它特有的丰富性、方便性、时效性等优点,极大地吸引了大学生的眼球,丰富了他们的信息空间,为大学生了解社会、开阔眼界带来了全新的体验。网络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得信息与对外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网络缺乏深层次的思考与判断,具有一定盲目性,容易在浩瀚虚拟的互联网环境中迷失方向,导致人际交往能力下降,生活情趣逐渐淡化,失去对现实生活的感知力。

2.2通信、娱乐、了解生活资讯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活动

当今网络丰富多彩,微博、博客、论坛、QQ、网游、 电子邮箱、微信等社交、娱乐资源备受大学生宠爱。而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意识比较淡薄。宁夏某高校上网情况调查报告结果显示,2014年大学生接触过网络的达90% 以上,大学生每天上网1小时的达85% ,大学生上网用于聊天的占47% ,用于游戏的占38% ,其他的占15% 。

2.3大学生手机网络用户越来越多

随着3G、4G时代的到来,手机作为网络新媒介也呈爆发式增长。手机上网最大的特点是便捷性、便携性,打破了必须面对电脑的传统模式。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手机上网,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已经离不开手机网络了。

3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网络价值观缺失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在网中游”,这是对当前大学生上网成瘾最好不过的描述。一旦没了网络,生活便陷入空虚无聊状态。不少学生以网络逃避现实的压力,分不清现实与网络的界限,过分投入情感,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迷失方向。而网上内容良莠不齐,包括淫秽、色情、 凶杀暴力、封建迷信、赌博等多种不良信息,大学生缺乏对网络的清醒认识,自制力差,由此引起的犯罪近年来持续增长,而关于大学生在网上 “玩火”出事的例子也屡见报道。

3.2道德底线丧失

大学生知识信息匮乏,却有着极强的求知欲、模仿力,加上网络失当的信息爆炸式的传播,极易使大学生迷失在这个 “万紫千红”的世界,部分大学生在面对新闻、 娱乐、资讯等新鲜事物时迷失自我,无法自拔,缺乏深层次的判断和思考,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从众性。比如 “艳照门”风波,就曾掀起一阵跟拍风,八卦新闻演变成了社会事件,侵害的是大学生的心灵,挑战的是人类的道德底线。

3.3网络使用自我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网络提供了一个轻松愉快了解信息、人际交流的平台,大学生可以有效地在这里丰富自我的知识修养。但正是由于这个轻松,使得大学生放纵自己成为网虫,模糊了上网的目的,消耗了大量时间,致使大学生把大量时间用于娱乐消遣,而对具有价值的网络内容鲜有涉足。 网络的不正确使用,严重影响了学习生活,甚至由此付出生命。

3.4人际交往能力降低

网络丰富的社交资源,甚至比真实事物还要真实,使得大学生更乐意借助网络进行交流,由此导致大学生自我封闭,与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极易形成孤独、焦虑等心理疾病。大学生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思想幼稚、 简单单一、充满幻想,网络的虚拟性很容易将大学生置身于 “虚拟的世界”中,对周围的事物置之不理,视而不见,与他人关系逐渐疏远淡化。

3.5沉迷于网络导致学业荒废

据调查,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上网时间中有47% 用于聊天,38% 用于玩游戏,其他占15% 。以上数据显示, 有80% 学生上网是为从事学习以外的活动。许多大学生无良好的自制力,整日痴迷于网络游戏、聊天,导致学习不专注,学习成绩下降,情况严重者,产生厌学情绪,开始逃课、旷课,最终导致学业荒废。

4对策与建议

4.1加强网络素养教育

学校具有对象广泛、教学规范、效果良好等特点,有学者认为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引入大学课程之中,打造一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是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之一。目前,国外很多国家已经开设网络素养教育的专门课程,而对于我国大部分高校来说,网络素养教育还是一片空白。学校可以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教学体系,或是请专门人士举办一些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网络引导课及网络知识的宣传与讲座,或将网络素养教育渗透到相关课程中,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及对网络的辨别判断能力,不定期举办关于网络话题的主题班会及其他相关活动,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网络作为媒介的特性。同时通过多种方式的教育,让学生能从虚幻的网络世界中脱离出来,理解沉溺网络的危害性。

4.2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

大学生网络素养作为一门新兴课题,对其研究与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界、学校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事情。首先网络媒体要加强自律能力,对于恶意散播谣言、侵犯他人权利的不良网络行为坚决抵制,树立良好、健康的社会道德风向标,充分发挥网络正能量。

4.3自我培养途径

除了学校、社会营造的良好学习网络环境外,大学生的网络素养自我培养也是一条必要途径。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培养完善的自我观念,形成健全的网络人格。

4.4加强网络安全

学校需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需要尽可能的多方面考虑到学生安全问题,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问题。学校需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阻止有害信息的进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网络环境。首先需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其次加强学校软硬件建设,尽可能降低网络安全隐患,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4.5开展网络素质教育实践活动

学生上网大部分时间用于聊天、娱乐、看电影、玩游戏,说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力度不够。学校需继续丰富校园生活,尽可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学校可多开展能提高学生网络素质教育的实践活动,如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网络创意、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集体活动、勤工俭学、暖心工程、网络道德人物评选等活动,利用班群QQ、网站、学校贴吧、校广播台等平台发布校园文化活动信息,增强校园文化的影响力,让更多大学生关注了解网络素养的内涵。学校还可以定期推荐一些正能量的频道及网站,提供不同专业方面的信息,让学生在网络中汲取有益的知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交流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力军,有着一定程度的自觉性,但他们还无法抵制网络不良现象的侵袭,对如何辨识媒介信息的水平还未达到成熟。在错综复杂的互联网时代,他们的学习、思想及生活等均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网络的影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加强了当代大学生与外界的联系,为求知学习提供新渠道,同时也带来不良信息,如价值观缺失、道德底线丧失、理智毁灭、人际交往能力下降、学业荒废等,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网络时代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素养道德观、对大学生进行网络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大学生传媒素养现状调查 篇3

大学生传媒素养现状

为了确保调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笔者在调查过程中根据调查对象的学科、专业、性别及学历层次,采用了分层调查法以及非随机配额抽样法进行调查研究。

网络化“依赖症”显著 80%的学生都拥有自己的微博和微信账号,平均每人每天花在新媒体上的时间为3小时。同时,传统媒体已经基本上远离了当代大学生的视线。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手机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相较于10年前,手机已经从根本上取代了电视,成为学生群体中的主流媒体。大学生日常花在读书、读报、电视上的时间,每日不足1小时。而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平均每日4小时。也就是说除了正常的上课、吃饭、睡觉之外,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玩手机。甚至有个别学生存在着过度使用手机媒体的情况,每日玩手机的时间长达6小时。在新媒体使用上,男女差异并不显著,文理科则有一定的差异,文科生偏向于使用微信、微博,理科生则偏向于玩网络游戏。

媒体道德自律能力缺乏 媒体道德素养是媒体使用者在使用媒体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意识及其自律能力,是衡量媒体使用者传媒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从调查结果来看,72%的学生存在着滥用学术信息的情况。其中,32%的学生表示曾在未注明出处的情况下直接复制期刊上的文字,或是抄袭率他人的观点。52%的学生承认曾大量复制网上文字用以拼凑毕业论文。5%的学生承认曾经通过论文网站购买论文。2%的学生承认曾经参与过论文代写活动。由此可见,学术信息的滥用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而更令人感到担忧的是,多数学生表示这种行为非常普遍,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网络版权意识淡薄 在侵权信息的接触方面,大学生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尽管当前大学生花钱购买盗版图书、音像制品、软件的情况越来越少,但是,大规模的网络盗版情况越来越严重。100%的同学表示,曾免费从网站上下载电子书、电子期刊、影片、软件以及数字音乐作品,而这些作品绝大多数都是版权作品。对于盗版问题的态度,多数学生表示,自己只是下载,并不是侵权作品的上传者。此外,从调查的情况来看,1%左右的学生承认自己有过黑客行为,其出发点主要是为了试验自己的技术水平,并没有恶意破坏的目的。从事黑客行为的都是理科学生,文科学生在此次调查中并未发现。

新媒体消费偏高 从调查情况来看,大学生在媒体消费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攀比心态。在新媒体手机中,IPHONE最受青年学生追捧,但动辄五六千元的售价实非一般大学生能够承受得起。60%的学生表示,使用IPHONE手机,尤其是近来所谓的土豪金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只有20%的学生表示,手机的品牌无所谓,只要具备应有的功能即可。联系到近年来为了追求高端手机而引发的各种不良事件,这一不良心态应当引起学校、教师以及家长方面的警惕,加强对大对于媒体消费方面的教育,帮助其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

提高大学生传媒素养的有效途徑

长期以来,对于传媒素养的认识一直处于空白状态。在传统教育思维中,电脑、手机等都是属于玩的范畴,是教育禁止的对象,对于怎么“玩”,媒体一直采取的是避而不谈的态度。而在西方国家,教育对于媒体的态度已经发生了转变,将其纳入了大教育范畴之中。因此,对我国高校而言,必须在认识上、行动上切实加强大学生传媒素养教育。

提高传媒素养教育认识水平 调查来看,大学生选择和接触新媒体的机会很多,如果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传媒素养,所造成的后果很可能非常严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媒素养教育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教育,同时也是一种技术教育。新媒体首先是一种新技术,而且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种技术。因此,开展传媒素养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正确地掌握这门技术,从而发挥其积极作用。在开展传媒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让传媒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在一起,从而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 从本质上而言,传媒素养教育并不是一种反媒体教育。如果采取禁止的态度,那么必然会适得其反。传媒素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自发地认识到正确使用媒体的重要性,并且自觉地约束自己的媒体行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积极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使用方式。由于新媒体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开展新媒体教育应当建立在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基础上。采用这种方式,才能够更加容易地让学生接受传媒素养。此外,新媒体提供了多种教学形式的可能性。例如利用微博发布教育内容,利用微信组织学生学习等,不仅能够产生吸引学生、教育学生的目的,同时也能够引起社会关注,让更多人参与传媒素养的学习。

提高学生自我教育意识 高校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相信学生能够实现自我教育,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正确的媒体使用方式。因此,在开展传媒素养时,高校应当坚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新媒体是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具有高度进步性,对于促进人的能力发展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因此,在对待新媒体这个问题上,一定要以肯定的态度,而不能予以排斥。同时,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心理感受出发,分析学生的媒体需求,从而制定正确的教育方针,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应当注重学生的差异性,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例如,针对男同学,加强抵制网络色情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两性观。对于女同学,则应当加强媒体消费方面的教育,引导她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不要盲目攀比等。

加强新媒体示范性教育 从此次调查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将新媒体主要用于娱乐,并不清楚如何使用新媒体做一些更加积极有益的事情。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当以示范性教育为主。例如,开展学术信息使用示范性教育。学校在加强网络设施,数字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宣传的力度,在课堂上向学生示范如何利用手机接入到学生数字资源库,如何利用数字资源从事学习等。当然,学校也要在技术上突破瓶颈,让新媒体能够顺利地接入到学校的数字资源网络中。同时,学校可以将新媒体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以新媒体为平台,讲授如何利用新媒体实现创业,充分发掘新媒体所蕴含的正能量,从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通过新媒体实现更大的价值。

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现状及对策 篇4

语文素养,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重视。我校地处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偏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校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长期以来,农村中学教学硬件设施基础薄弱,教学理念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学活动比较单一,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不高。

一、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现状

通过调查、座谈、查找资料,发现我校学生语文素养普遍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书写差。通过调查学生的语文课堂作业本、作文本、家庭作业本和课堂笔记本,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字迹潦草难辨,点画不到位,歪歪斜斜,不成字体,特别是家庭作业和课堂笔记又是涂,又是圈,很不整洁。真正把字写得美观工整的寥寥无几,更为糟糕的是,书写差的同学对写字不当一回事,没有引起重视,觉得字写得好坏无所谓。

2、错别字多。在调查中看到的学生作文,没有错别字的几乎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文每篇都有5个以上的错别字。不仅是写作文,就连写计划、写总结、写假条、办黑板报,甚至写检讨,都要写错别字,可以说错别字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记得有一位高一学生写一篇心得体会,题目是《心德体会》。有一次一位学生在宣传栏写了一则“寻物启事”,把“事”字写成“示”,如此一个大错别字,给他指出,他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错在哪里。

3、语文知识面狭窄。现在的农村中学生读得少,不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诗文外,其他的便背不了几篇;除了课本上所提到的几位文学大师外,其他的人便陌生得很,以致于说话写文章常常闹笑话。学生的眼界十分狭窄,知识贫乏得很。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看过“四大名著”。语文知识的贫乏苍白,又影响到学生的语文能力,二者常常是恶性循环。

4、口头表达能力差。我在调查中发现中学生在表达交流方面普遍存在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羞怯,胆子小,不敢说话;第二个问题是立意不明确,内容单薄,材料不具体;第三个问题是思路混乱,结构不完整;第四个问题是语言贫乏,粗俗,口头禅比较多,方言比较普遍。

5、作文能力比较弱。最突出的问题是审题能力差,选材不得当,内容空洞。很多学生不能运用记叙、说明、议论等方法,写出比较通顺的文章;有些学生有亲身感受,却就是扣不住中心、抓不住重点,理不清层次,不是过于简略,就是废话连篇。在命题作文中,主要问题是内容单薄,语言刻板,尤其在议论或说明事理时,多数学生的作文论据不足,论证角度单一,作文空洞无物。

二、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普遍较低的原因

1、造成中学生书写差的原因。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脱离实际的偏向。教学中过多的架空分析和为应付考试而进行的五花八门的练习挤占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并且一部分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写字要求不严,强调不够,个别语文教师没有起到表率作用,自己的字都写得很潦草,致使学生也跟着学。

2、学生错别字多的原因。一方面学生本身不注重语文的修养,写字马虎,没有意识到写错别字的危害,缺乏踏实认真的态度,有些字把握不准,只凭感觉,却懒得去翻字典。另一方面学生写了错别字,我们的老师有时没有及时纠正,或者纠正了但没有从学习态度与为人这个高度去教育学生,所以往往是老师这次给学生纠正了错别字,下次学生又犯错。还有新闻媒体、商业广告等社会上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对学生产生误导,诸如随处可见的商店招牌上的“批发另售”、“烟氿糖茶”等字样,电视、报刊上的“一明惊人”、“天尝地酒”、“咳不容缓”之类的广告词,不仅危害了学生,而且污染了祖国的语言文字。

3、造成中学生语文知识面狭窄的原因。①学生被动学习,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缺乏主动性。特别是一听到要求记忆、背诵的内容,就感到头疼,连课本上的一些名家名篇都被冷落在一旁,更不用说利用课余阅读古今中外名著,背诵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的诗词名篇了。②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朗读和背诵上。或要求了背诵,但缺乏监督和检测手段,其最终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③应试教育使得老师们不得不大搞题海战术,学生忙得晕头转向。学生抽不出多少时间去阅读课本、去阅读课外书。

4、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原因。学生对一些字、词、名句、名篇的识记意识淡薄,并且不愿意下苦功夫去积累。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学校实际教学中侧重于搞题海战术,只重视学生的笔杆子功夫,而忽视了他们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普遍存在语言组织较差的现象。

5、学生作文能力比较弱的原因。一方面农村中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少,社交能力低,眼界狭窄,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作文是不能打动人的。另一方面部分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对写作理论掌握不高,他们无视学生作文思维发展规律,不从实际出发,孤立地给学生大讲写作技巧,使学生失去对写作的热情。还有父母的文化水平较低也是造成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的父母只要求自己的孩子考个好成绩,至于孩子的语文水平,特别是作文水平是不关注的。

三、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对策与实践

1、优化语文教学环境。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①教师树立大语文学科观念意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的语文学习的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教师可将一些篇幅不长,内容隽永,难度适中的文章积累起来,编辑成册,作为学生共同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能开阔眼界,获得多角度的知识和认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另外,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而大语文教学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

②学校构建语文学习的硬件条件。学校硬件条件不仅是一个完整教育过程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习惯的手段。就语文学科教学来看,基本的教学硬件条件有标准教室、图书室、阅览室、电教室等,构建这些硬件条件是非常必要的,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校应当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可以有计划,分步骤,努力改善学校的硬件条件,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提供现实的可能。

2、加强课堂教学。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组织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大训练力度,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进而形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是我们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追求。

①以人为本,精心设计。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接受能力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不要低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只重视少数学生。教师要精神饱满,以信任、期待的语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学习的挑战和乐趣,从而学会学习,乐于探究,并形成学语文、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②大力借鉴传统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传统语文教学重视古诗文的背诵、默写、属对、涵咏和顿悟,这些方法是符合汉语文学习规律的,是行之有效的,我们应该大力继承。对于古诗文的教学,就要重视在课堂上让学生诵读、吟咏、背诵、默写,强化积累,增强文言语感,使学生得到传统经典的熏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扎实的根基。

③加强语文课堂训练,活化语文教学。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重视语文课堂训练。语文知识的传授是必要的,但不必为传授而传授,应该结合练习进行传授。语文训练多种多样,如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等等。应该说,每一节语文课教师都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适量的训练任务,使课堂动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④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能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实践是第 一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以及教师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做出具体安排。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设计的活动应该是“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等等。

3、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这也是新课标多次强调的。在构成语文素养的诸要素中,语文能力是核心因素。说到底,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要通过他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出来,而且一个人也只有具备了相当的语文能力,能读会写,善于吸收和表达,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任何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实践,语文能力的形成也是如此。造成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语文教学不给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另外,也只有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等课程目标才能更好地达成。

①创建文学社,编辑文学社刊。依托文学社成立作文辅导班,进行写作指导,分初中、高中两组,每周一次,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专题讲座,向文学社会员开放。辅导教师以我校语文教师为主体,高年级作文水平高的学生、外校名师、专家、作家为补充。学生凭文学社会员证听课,每次听讲后,按时提交一篇相关内容的作文。定期编辑文学社刊,每学期,分年级,由该年级教师担任辅导教师,该年级有文学专长的学生按照组稿----审稿----定稿的流程编辑一期刊物。每学期组织一次作文竞赛,安排一次作文展览,编辑一本学生作文集。

②开展“校园之声”文艺广播活动。成立“校园之声”文艺广播站,播音员从各年级学生中产生,分工负责,具体到人。利用校园广播网,每天早读后用15分钟时间播放录音。作品由文学社提供,主要形式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艺节目,如快板、相声、诗朗诵、散文、小小说等。每学期评选若干“最受学生喜爱的节目”,进行奖励。

③加入校园局域网络,建设学生个人博客网页。利用学校微机教室,在宽带网络上建设自己的免费博客网页,每周选择自己的至少2篇习作或感言上传,实行资源共享。也可以通过登录辅导教师博客网页获取对相应指导。当然可以通过校园局域网络获取语文学习资源。④开展其他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农村中学语文资源,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农村的田园风光和野花野草中无不蕴含着无尽的知识,而这些资源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因此,要让学生把“泥土”和“草叶”装进书包,把“鸟语”和“花香”带进课堂,让学生到田野去,到果园去,亲近自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赏农景、干农活、记农事、写农民。例如可以开展家乡风俗、历史演变、姓氏探究、家族故事等调查活动,可以搜集春联、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农谚、歇后语等采风活动,可以调查集镇店铺招牌广告文字规范使用情况,也可以调查研究小城镇发展变化的情况,等等。书本以外的农村生活是农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让农村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充满泥土和草叶的芳香,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拓展求知的空间,又可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 篇5

【摘要】国家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何谓“语文素养”?怎样形成与发展?

本文试图从“语文素养”的内涵、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现状及原因分析、培养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三方面阐述目前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现状及培养的思考。

【关键词】

中学生

语文素养

现状

原因

思考

一、“语文素养”的内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语文素养”有一些重要的立论和命题,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整个语文课标中,多次出现“语文素养”。于是问题就产生了:过去都提“语文能力”,现在何以要换成“语文素养”?

那么,什么是“素养”?素,平常、向来、内涵的。养,修养。素养该解释为“平日的修养”。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有无权威性的确切界定?查查看,有的文章把思想、品德、价值观等由整个学校教育承担的任务,都划到了“语文素养”的名下。语文素养有那么大的容量吗?我这样说,并不是认为语文教学可以不管思想品德教育,但“管”,语文终究是“语文”。

我想,“语文素养”就是“语文的素养”,给它界定不能无视“语文的”这个限制语;“语文素养”概念的泛化,势必造成实际操作上的困难,甚至可能导致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情感教育课、人生哲理课。

其实,语文素养很简单。比如我们说“某某人语文素养很高”,凭什么我们断定其“语文素养”很高呢?无非是因为他具备了这些素养:

1.必要的语文知识;

2.较强的语文能力(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 3.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和正确态度; 4.较高的文学审美趣味和能力; 5.较宽的文化视野。

那么,语文素养的内涵词应该是:语文、表达、情感、审美、文化

二、农村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现状 我在农村中学任教语文20年,深感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偏低,具体表现为:

1、书写差。查阅学生的语文课堂作业本、作文本、家庭作业本和课堂笔记本,很大一部分学生书写欠规范,字迹潦草难辨,点画不到位,歪歪斜斜,不成字体,特别是家庭作业和课堂笔记又是涂,又是圈,很不整洁。真正把字写得美观工整的寥寥无几,更为糟糕的是,书写差的同学对写字不当一回事,觉得字写得好坏无所谓。

2、错别字多。看看学生作文,没有错别字的几乎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文每篇都有几个错别字。不仅是写作文,就连写假条、出黑板报,甚至写检讨,都有错别字,对学生来说错别字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3、语文知识面狭窄。现在的农村中学生读得少,不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诗文外,其它的就背不了几篇。除了课本上所提到的几位文学大师外,其他的陌生得很,致使在说话写文章时常常闹笑话。学生的眼界十分狭窄,知识贫乏。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说不出“四大名著”的名称、作者,更不必说阅读、感悟。语文知识的贫乏苍白,又影响到学生的语文能力,二者纠缠,恶性循环。

4、口头表达能力差。中学生在表达交流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羞怯,胆子小,不敢说话;立意不明确,内容单薄,材料不具体;思路混乱,结构不完整;语言贫乏,粗俗,口头禅多,方言普遍,时有心里明白口里说不出来,意会却无力言传的无奈,在表达和争论中表现出想说又说不出来的口吃表象。

5、作文能力比较弱。审题能力差,选材不得当,内容空洞。

一些学生病句连连,土语常见,连通顺都做不到。有些学生有亲身感受,可是扣不住中心、抓不住重点,理不清层次,不是过于简略,就是废话连篇。在命题作文中,主要问题是内容单薄,语言平淡,用词随便。尤其在议论或说明事理时,多数学生的论据不足,论证角度单一,作文空洞无物。

(二)、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普遍较低的原因

1、造成中学生书写差的原因。首先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原因。长期以来,教学中过多架空分析、随意肢解课文、为应付考试进行五花八门的练习、挤占了学生自我训练、自主学习语文的大部分时间。部分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写字要求不严,强调不够;个别语文教师没有起到表率作用,自己的字都写得很潦草,致使学生也就跟着学,自己不能也不敢理直气壮的教育学生,督促学生。

2、学生错别字多的原因。一方面学生本身不注重语文的修养,写字马虎,没有意识到写错别字的危害,缺乏踏实认真的态度,有些字的音形义把握不准,只凭感觉,懒于去翻字典。另一方面学生写了错别字,我们的老师有时没有及时纠正,或者纠正了但没有从学习态度与这个高度去教育学生,所以往往是这次纠正了错别字,下次又犯错。还有新闻媒体、商业广告等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对学生产生误导,如随处可见的“批发另售”、“烟氿糖茶,电视、报刊上的“一明惊人”、“天尝地酒”、“咳不容缓”之类的广告词,不仅危害了学生,而且污染了祖国的语言文字。

3、造成中学生语文知识面狭窄的原因。① 学生被动学习,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缺乏主动性。特别是一听到要求记忆、背诵,就嘘声一片,连课本上的一些名家名篇都被冷落了,更不用说利用课余阅读古今中外名著,背诵诗词名篇了。②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朗读和背诵上。或要求了背诵,但缺乏监督和检测手段,其最终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③ 应试教育使得老师们不得不大搞题海战术,学生忙得晕头转向。学生抽不出多少时间去阅读课本、去阅读课外书。

4、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原因。学生对一些字、词、名句、名篇的识记意识淡薄,并且不愿意下苦功夫去积累。另一原因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实际教学中偏重搞题海战术,只重视学生的笔

试功夫,忽视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普遍存在语言组织能力较差的现象。试看:在农村,有多少学校多少教师认真组织了学生的口语考试?还有,国家规定语文教师普通话应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实际上有多少教师达到要求?教师的美读示范从何而来,教师的言语魅力又怎样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蹩脚的朗读示范除了削减、消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外,还会带给学生什么?在我市农村学校教师之间、同学之间交流正常使用普通话了吗?教师在课堂上给了多少时间让学生思考、回答、表达?

5、学生作文能力比较弱的原因。一方面农村中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少,社交能力低,眼界狭窄,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另一方面部分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对写作理论掌握不高,他们无视学生作文思维发展规律,不从实际出发,孤立地给学生大讲写作技巧,使学生失去对写作的热情。还有父母的文化水平较低也是造成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的父母只要求自己的孩子考个好成绩,至于孩子的语文素养,作文水平是不太在意的。

6、教师素养严重残缺。记得有个教育家说:“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谁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当前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状况难以让人恭维,尤其是不发达地区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更是良寡莠多。有的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没有读书的习惯,不曾认真写过一篇教育教学论文,甚至教材上推荐给学生的名著都不曾读过、不去读。教师的残缺素养要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谈何容易?好在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也郑重提上日程,继续教育是一条好途径,但实际操作下来效果不明显,缘于教师不积极、不主动,形式主义常有抬头。

当然,造成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普遍较低的原因还有很多,诸如有人提出的语文教学的功利性、评价的单一局限性,我想还有付出与收获的不对等性、不合理管理的干扰性、部分教师事业心的缺失、价值取向的紊乱等等。

三、培养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思考

学生语文素养不高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的教学问题和学生的学习问题,因而要激发学习兴趣、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习内容,改进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农村中学生 的语文素养。

(一)注重教师语文素养的丰富与提高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可以重塑学生的人格,重铸学生的灵魂,甚至可以改变他的命运,影响其一生。其实,我们早已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意义,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但由于自身素质不高的原因,不能也不敢去越“雷池”,生怕因此而“乱套”,生怕画虎不成反成犬,更怕用心创改失名声,甚至丢饭碗。试问:产生危机的教师有多少是因为教学能力低下?恐怕更多的是不合时拍、不合势拍。但可以肯定,没有较高素养的语文教师将无法影响学生,几乎不可能培养出高素养的学生。那么,教师应该提升哪些素养,来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呢?中学语文教师除了要具备一般教师应具有的教育素养、信息素养、创新素养之外,还应具有如下不可缺的素养:

1、人文素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语文学科性质上一个显著特点。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中学语文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必须具备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在自身的知识结构中,应有历史、哲学、语言学、法学、文艺批评等文化知识,并加强上述方面的修养。语文是“最具有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课程。”它还具备了其他学科所无法涵容的伦理、道德、艺术、审美、情感、哲学思想等因素。文能载道、载情、载理、载美。另外,语文本身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历史文化、人的具体生命活动紧紧相连的。中学语文教师具备了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对教材中的材料加以整合处理,为学生展示丰富的历史背景,创设出语文知识的现实情境。其次,中学语文教师要掌握比较宽厚的语文学科知识,全面掌握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典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等学科知识,要在听说读写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对相关问题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对问题相关知识能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

2、美学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前言指出:“要重视

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总目标中又指出:“要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纯语言知识,还应注重学生情感培养,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使之成为“完整”的、“丰满”的人。因而,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美学素养。会在教学中追求美的享受和意境,为学生创设美的教学情境,运用规范、标准、漂亮的语言与学生亲切对话,让学生在课堂上既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又得到美的体验和熏陶。中学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猎美学方面的书籍,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在陶冶自己审美情趣的同时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提升自己美学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

3、实践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知识的教学和训练不能代替语文实践和实践中的经验积累。”“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要让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这些都强调语文教学要重实践、重体验,也必然要求教师要加强实践素养的提高。语文教学实践性的重要体现是加强语文课程内容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与沟通,改变读书、答问的单调形式,让课堂充满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就是说,语文教师的实践素养主要表现为: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讨论、游戏、表演、欣赏、评价进入课堂,让语文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学语文教师的实践素养是一种综合的素养,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体现,与学生语文学习、社会实际紧密相联。教师实践素养的发挥要以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标,实践素养的发挥将使教师由一个讲授者变成一个语文学习环境的创造者,由一个课堂资源的提供者,变成一个实践方法的指导者。语文教师具备了这些实践素养,就能将学生真正地带入语文课程领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语文、学会语文、会学语文。

(二)加强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组织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大训练力度,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进而形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是我们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责任和追求。

1、以人为本,精心设计。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接受能力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不要低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只重视少数学生。教师要精神饱满,以信任、期待的语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学习的挑战和乐趣,从而学会学习,乐于探究,并形成学语文、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2、大力借鉴传统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重视古诗文的背诵、默写。对于古诗文的教学,要重视在课堂上让学生诵读、吟咏、背诵、默写,强化积累,增强文言语感,让学生得到经典的熏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根基。

3、加强语文课堂训练。语文知识的传授是必要的,但不必为传授而传授,应该结合练习进行传授。语文训练多种多样,如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每一节语文课教师都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适量的训练任务,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课堂上动起来。

4、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在多学科的交叉中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实践是第一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以及教师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做出具体安排。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设计的活动应该是“解决和学习、生活相关的问题”、“自己身边的问题”、“大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等。

(三)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构成语文素养的诸要素中,语文能力是根本要素,具备这个要素,能读会写,善于吸收和表达,才可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反之,如果不会读不会写,不能有效地吸收和顺利地表达,其语文素养就无从谈起。在听、说、读、写几项语文能力中阅读能力是基础, 只有善于阅读的人,才能从各种读物中广泛汲取精神养料,拓宽文化视野,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是少年时代就爱上了读书,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可以说,阅读可以改变人生。

可见,阅读能力虽不是语文素养的全部,但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基,落实到语文教育的操作上,阅读能力就是一个重要的

“抓点”。语文教学就是要抓“阅读能力培养”。当然,这种“阅读能力”,应是真正的阅读能力,是那种善于从读物中获取丰富信息和精神养料的能力,是那种善于和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能力,而不是只会依照刻板的套路“分析”文章的所谓“能力”。我相信,当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会了真正的阅读,从而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语文素养”就不再是一个朦胧而遥远的追求,将是一个可操作、能实现的既定目标。

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促使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才能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我们必须探索和实践出符合农村学生实际情况、有持续长久的可操作性、切实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良好途径,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度前行。

参考文献

1.张晓梅 张英宏《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法》 2.万福

于建福《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5.汪敏 《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6.巢宗祺 《谈谈语文素养》

7.周卫华 《谈谈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8.郑伟平《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精神的育化》

徐新强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低效现状及其分析》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 篇6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素养;现状;整合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该文基于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分析了我国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善此现状的几点建议。

我国分别于11月14日颁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年3月颁发了新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这些文件中指出要培养信息时代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那么,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现状如何呢?

1.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现状分析(从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分析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不足之处)

在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课程与技术整合中有许多信息技术和各个学科整合的案例,我们不仅可以把这些案例作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培训的培训内容和教学资源,而且从这些案例的设计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运用信息技术于学科课程学习当中的过程。例如,高中科学加速度学习活动的设计,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有关加速度的资源,再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建立一个有关加速度的网站,演示作品(网站),和同伴共享结果。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这样的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了如何获得需要的信息,和有效使用必要信息和技术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交流、合作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比纯粹地掌握技术重要得多。然而,在我国,虽然在颁发的一系列纲要中也一贯地提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但是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比较薄弱,有待加强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逐步普及到20底,全国普通高中有1.2519万所学校(92.15%),大中城市初中有1.2511万所学校(65.32%),小学有4.4190万所(10.32%)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中国科学院网站)。以上数据说明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薄弱,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1.2我国中小学学校,学生更多的时候是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还有许多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度不够,认为信息技术课不是“主课”。那么,在国家努力培养具有信息技术素养学生的今天,如果不把国家颁布的纲要落到实处,培养具有信息技术素养学生的口号就是一句空话。

1.3学生在实际学习当中没有形成信息技术与学习、生活整合的习惯,即学生对信息技术难以“内化”。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会信息技术与学习过程的整合,习得这种整合的方法很多,但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是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和训练。教师示范不是指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信息技术教师用信息技术整合某门学科的知识,而是指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整合本学科内容。前一种整合是低层次的整合,是不彻底的整合。而在后一种整合过程中教师在无形之中示范了如何整合并且指导学生整合,最终使学生形成信息技术与学习、生活整合的习惯,学会了在未来信息社会中应用信息技术学习、生活,即学会了信息技术的“内化”过程。

在美国信息技术标准中规定了各科教师应把信息技术整合应用于课程当中,通过这种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于自己的学习当中,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这种做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利于创造终身学习的人才,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在我国,04年颁布了教育技术教师能力标准,目的是完成信息技术和各个学科整合。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科教师整合信息技术的程度和水平不容乐观,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信息技术难以“内化”的现状。

2.基于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现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向改善现状

2.1继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建设,包括硬件设施的建设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尤其是偏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

2.2贯彻实施教育技术教师能力标准,改变信息教育的大环境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高了,教师才能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才能使学生懂得在当今信息时代,学习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信息技术的学习。所以,现阶段应该大力贯彻实施教育技术教师能力标准,对各科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念和技能的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2.3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学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

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一方面靠教师的教,另一方面就要靠自己习得。从美国教育技术标准中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的案例,可以看出案例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如何让学生自己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比如上面提到的搜集资料建立网站,在合作小组中和小组其他成员协同工作等。

总之,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学生应当是具有信息技术素养的学生。那么,在认清我国中小学学生具有的信息技术素养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就应该充分认识和借鉴美国国家信息技术标准中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积极的一面,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使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等译.国家教育技术协会《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课程与技术整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年9月第1版.

[2]月14日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3]2003年3月颁发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4]《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总纲》.

[5]《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 篇7

(一) 充分认识网络媒介素养内涵的意义。

互联网络已经融入到了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 对学生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正确的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理性的使用互联网, 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在新形势下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为了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和看待互联网, 需要对于网络媒介素养的概念进行全面的理解, 使大学生能够很好抵御形形色色的诱惑, 理性的认识和使用网络, 以促进个人的发展。

(二) 网络媒介素养内涵的核心。

一般理解的网络媒介素养内涵指的是大学生在对网络知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能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网络, 并理性的使用网络, 以促进个人的发展。网络素养可以包括六方面的内容分别网络媒介认知素养、网络媒介甄别素养、网络道德法律素养、网络安全素养、网络行为自我管理素养、网络发展创新素养。这六方面素养是建立在充分了解网络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的, 这就要求各个高校要充分重视网络媒介素养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将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 纳入学校的培养目标之内, 使大学生能够理性的认识和使用网络。

二、高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调查分析

为了更加真实具体的掌握高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 笔者选取了成都市内的几所高校分别为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几所高校。笔者准备了1000份调查问卷, 经过4天的调查共收回763份调查问卷, 其中有效的问卷为731份。经过整理之后对高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进行如下分析:

(一) 成都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媒介认识状况调查分析。

目前。随着网络的发展, 大学生对网络已经网络媒介有了一些认识, 这些认识从学生平时的一些网络行为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对于网络信息媒介的认识。笔者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关于大学生上网频率和上网目的性的问题。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有87%的学生养成了使用互联网络的习惯, 并且被调查的学生中上网的是以聊天和娱乐为目的的。仅有不到20%的学生将网络做为学习的辅助工具

(二) 关于网络信息传播、信息内容及网络媒介批判等内容的调查分析。在实际调查过程中主要针对调查内容设置了一些问题, 分别对高校大学生对网络事件的判断趋向、面对疑似网络虚假信息的态度趋向、对暴力、黄色信息的态度趋向、对实施网络信息发布行为的目的等。经过统计可以看出在对网络事件态度趋向上大学生学生面对网络事件能够保持自主的看法。

三、提高高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对策

(一) 学校要开展网络媒介素养课。

学校要重视网络媒介素养对大学生个人发展的积极作用。根据学校情况在原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的基础上扩充内容。使学生了解网络的相关知识, 并在课外鼓励举报关于网络优点和缺点的辩论会和计算机技术大赛等。使学生通过活动能够理性对待网络, 正确使用网络。

(二) 社会各界要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创造良好的环境。现代社会是一个教育社会, 随着网络的发展, 大学生难免与社会建立联系, 由于本身的社会经验不足, 在这个过程中会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引导。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 我国政府要在政策上约束不良信息的传播行为, 围大学生创建一个健康绿色的网络信息平台。我国公民也应该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天然优势, 影响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家庭教育是最为直接初始的教育方式, 要通过家庭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 家庭成员要先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家长应该积极学习网络知识, 全面认识网络的作用, 以科学的方式引导孩子如何利用网络和避免网络的不良影响, 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提高孩子的网络媒介素养。

(四) 通过自觉的内省和领悟, 理性的分析和选择网络知识。

网络问题十分复杂和繁琐,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 这需要大学生在进行的发展中提高自身的自律能力。教师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认识网络、使用网络, 将网络做为一个获取知识的重要平台和学习工具, 而不是一味的沉迷于网络游戏和娱乐聊天, 提高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总结

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联系十分紧密的媒介手段, 通过网络媒介极大方便了学生的生活, 提高大学是的生活效率和学习质量, 同时大学也受到许多不良思想的侵蚀, 产生了许多新问题。这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 通过学校、社会、家庭、自身的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 促进自身的发展。

摘要:随着网络收集和处理技术的发展, 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 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行为和习惯发生了变化, 尤其是作为新生力量的大学生受到了网络时代的影响极深, 如何提高高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是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调查, 用数据的形式分析了高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的素养现状, 并根据现状提出了响应的解决对策, 以为对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素养教育提供方法。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梁航彬, 毛家武, 陈柳元.广西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4, 04:114-119.

[2]林倩, 江颖诗, 刘静桦.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解析——以广州高校为例[J].今传媒, 2016, 01:99-101.

[3]孙鹏飞, 陈忠树.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及改善策略——以安徽省高校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6, 05:236-238.

[4]王渊, 丁振国, 陈华文, 高星.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基于武汉市9所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 10:73-75.

借助网络平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篇8

语文教学,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而语文应用能力最主要的就是阅读和写作能力。这两项能力都需要在课本之外寻找资源,网络正好为学生提供了课本以外的可供参考的新模本,也是信息来源的新渠道。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语文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求知欲望,才有才气和灵性。要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不仅要靠教师的语文学识和情趣,还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网络提供了大量与语文相关的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资料,恰当运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中学语文资源网站(http://www.ht88.com/)、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http://www.ruiwen.com),还有常用的“k12”、“三槐居”等都有很多图文、影像并茂的资料。可以渲染情境,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引发想象和联想,给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给语文注入活力。

二、加强阅读能力训练,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能力主要是指对书面材料充分调动认读、理解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是一种基本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和思维品质。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借助网络的优势,加强阅读能力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信息时代的语文教学,课文只是一类文本或者文体的提示,如果阅读只局限于教材的解读,势必导致视野狭窄,知识贫乏,像缺乏活水之池,毫无生机。网络为阅读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每种文体或者话题都有无数与其相关的文章和观点,多方面借鉴、比较才能学有所获,才能学会思考。如在《走近李清照》的专题讲座中,网络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李清照的诗词,有青年时的、中年时的、晚年时的,学生根据不同时期的作品,分析总结作者词风,领略不同词情。学习戏剧单元时可以下载戏剧,让学生真实地走进剧情,理解剧作。丰富的材料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便利,只要适当、适量使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增强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网络空间带来了海量的信息,同时也满足了我们跨越时空交流的欲望,我们甚至可以隐匿起自己的身份在网络空间中自由的言说,思想的火花也常在这里如烟花般闪现。然而在这广袤的空间中,人们却一直未找到一块自己的居所,在这里精心培育自己的思想花园。此时博客和QQ空间就像一扇敞开的大门,将原先的壁垒一扫而光,引领人们走进新的世界,实现了人们将自己的言论在网络中整理出版的愿望,让观点和想法有了驻足和培育的空间。人们可以用博客和QQ空间记录日常生活中的感悟,一边在互联网驰骋,一边积累自己的知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通过文字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在属于自己的网络空间里,你就是主编,负责着这里的一切。从写作角度来看,博客和QQ空间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那里,学生不再是被教师逼着被动写作,而是因为热爱而写作。学生会主动地写自己想说的、爱说的事物,充分表达个性化的爱憎情感。由于少了教师评分的压力和传统作文模式、命题限制等束缚,学生的思想是完全自由的、解放的,因而能写出更为个性化的作品。浏览博客和QQ空间,不仅能分享别人的经验和思想,而且能激发创作欲,培养质疑意识和批判意识,同时提升语文素养,这正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创新型人才所必备的能力。

四、进行网络写作,提升语文素养

让学生学会用网络来收集信息,查找有用的资料是语文教学在网络环境下的崭新的学习方式;教会学生利用网络中贴近社会和现实的内容,写出新鲜的习作;教会学生明白写作的最终意图,是一种与别人交流的媒介,一种沟通思想的手段。平时的作文教学,除了基础知识的介绍和训练外,应更多地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参考,交流,发表,介绍几个适合学生的网站,如“作文岛”(http://www.zuowendao.com)、“易动网络写作平台”(http://www.writebar.com)这些网站有范文,有评改,有理论,也有交流对话新观点和话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写作中运用“电脑”语言。在以网络为手段所形成的电子文本中,与传统的以文字为主要表述方式不同,它还具有符号、声音和二维动画等“表情语言”。它们与文字语言相配合共同完成网上交际。这样不仅进行了语文教学,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在你“不停息的网上航行”中,精选并链接全球互联网中最有价值的信息、知识、资源,学生将受益非浅。

作者单位:陕西省子洲县子洲中学(718499)

上一篇:“能说会道”的同桌作文下一篇:老教师庆祝国庆60周年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