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论文(通用12篇)
摘要:小学语文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是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将人文素养渗透其中,以期达到培养目标。基于此,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进行了探讨,希望有助于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人们常说“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究竟什么才是“人文”二字的内涵呢?在新时代,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有新内涵,其核心就在于要形成健全的人格,追求社会和谐与人生幸福融为一体的美好。
一、明确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具体内容
小学生年纪小,心智还处在启蒙阶段,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都很有限,要想直接让小学生去理解人文精神、人文素养这个概念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要把这些概念的具体内容融合到语文教材中,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去阐释。人文素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性,二是理性。在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中,要结合具体事例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启发,让学生自行去比较人性的美丑、优劣,认识公平与正义的重要性,通过一个渐进的过程逐步理解人性的光辉。例如,六年级上册课本第四单元《和谐家园》,在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要更重视小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培养社会责任意识与环境意识,最终把环境教育与科学素养结合起来,从而体现出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的特色。1.爱国主义对中华民族来说,爱国主义是最具历史底蕴的情感,是国家繁荣昌盛的不竭力量之源,爱国主义是每个国民都应该具备的高尚情感,这种情感的伟大无法丈量。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兴亡付出自己一生的心血,因为他们知道先有国才有家。爱国主义是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核心,相信没有人不知道岳飞“精忠报国”故事,这种以国家为先,一生尽忠的民族英雄,他的爱国主义情怀必将万古长存。一个人只有热爱祖国,才会有无限的激情和动力去建设美丽的中国,才会满怀赤诚为国奉献,而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绝大部分是在语文教学中完成的。2.尊师敬长学会尊师敬长应该是从幼儿园就开始的课程,不会尊敬师长,甚至是没有尊敬师长这一概念和意识,起码是人文素养缺失的表现。可以想象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师长都没有尊敬之情,那么如何要求他尊敬其他同学?香港浸会大学学生曾因为埋怨学校普通话考试难度太大而占领学校语文中心8个多小时,并不断口出恶言,当我看到这一事件时,是多么的不解。其中一个女教师问了一句:你们知道应如何对教师说话吗?这一反问真实反映了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的缺失。如今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尊敬师长,那是因为在小学没有上好尊师敬长这一课,缺了人文素养这一课,对人的一生都将产生一些消极影响。3.奉献互助随着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学校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皇帝”“小公主”,家庭教育中“奉献互助”这一素养也被过分溺爱所取代,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分享、不懂谦让,更不懂互助、奉献。在现代社会,没有谁可以脱离社会而独自生存,更不可能单枪匹马地轻易成功,互助共赢是时代的`特征,甘于奉献也是时代的要求。任何一个优秀的团队,其互助氛围一定是非常浓厚的,凝聚力、向心力一定是无比坚韧的。小学生处于人生成长进步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引导,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曾经亲历过一个发生在小学的实验。一个正在上课的教室,教师突然大喊一声:地震啦!此时全班同学一股脑往门外跑,一群小朋友堵在门口,无法快速“逃生”。这一实验,对教会学生奉献互助是多么的意义非凡!只有互相保持一颗奉献之心,有序通过教室门,这样大家才都有逃生的希望。
二、革新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主义方式
很多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身教重于言传”的道理,人文教育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力求通过德、智、体等多个方面的教育去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实现人的全面价值。针对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切实需求,我认为,在教学方式上要做出以下革新:1.深入挖掘教材资源经过多年不断发展和优化,每一版本的语文教材都经过了专家学者的深入严谨的科学筛选,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的人文教育素材,如上文所述的“爱国主义”“尊师敬长”“奉献互助”等都能在课本中找到范文,只要教师深入发掘研究探究,这些教材资源就用之不尽。深挖教材资源还有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通过小组讨论辨析、课堂演讲等方式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挖掘教材,这种方法既能让每一篇课文都得到充分地学习掌握,更能够对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文素养起到积极的作用。2.积极开发课外资源语文是一个实践的课程,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活教材,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社会的公共资源,创造性地融入教学内容,尤其是像人文素养培养此类教育,只在课堂内是学不好的,要积极开发课外资源引导学生学习运用。3.变单向教育为互动教育单向教育是指教师只讲授知识,不注意接受学生反馈信息,师生处于不平等的教育模式,或是教师对所有学生采用相同的教育方式,不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采取差别化培养的教育模式,这往往造成差生被边缘化的问题。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教师还应具备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的态度,有句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不同学生的性格与心理特点,这个学生是冷静内向型,还是活跃外向型,然后再采取针对性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沐浴到人文主义的光辉。4.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学生不是被动学习的机器,照本宣科式的灌输常常会导致学生失去思考能力,与培养学生主动追求真理的人文主义教育是背道而驰的。启发式教学倡导学生的自我学习与反馈,教师从旁协助,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最终帮助学生得出自己的判断。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文章,得出感悟,并互相探讨,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被众多实践表明是有实效的。5.变学校教育与系统教育学校教育只是学生的成长环境之一,学生在学校中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离开了学校就割裂了人文主义教育,往往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可以与学生家长建立互通的渠道,跟踪学生的生活状况,保证学生在正常的轨道上健康成长。6.关注学生人格发展任何教育首先都应该是对人的教育,尤其是语文这一人文学科,更应该注重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而对人的教育,首先应该是对其人格状态的塑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小学阶段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不能只关注一张张试卷,一道道考题,而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邱香.浅谈如何把语文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J].黄河之声,(02).
[2]郑婉丽.一位优秀语文老师的必需条件——“红杏出墙”需“两技”[J].教育现代化,2018(02).
[3]夏静.小学体验式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06).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的重大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方法有: (1) 根据时代特点, 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当代中学生特点的创新性教法;要联系学生身边贴近其生活或喜闻乐见的事物, 同时紧扣教学内容, 设计出既能触动其情感又能与之产生共鸣的教学方案; (2) 善于引发疑问, 激起求知兴趣。即可于平淡无奇处引疑, 又可利用分组讨论、轮流讲演等方式, 让其充分参与进来, 乐在其中; (3) 教师教学语言应准确、鲜明、生动、风趣。对语文老师来说, 这一点尤为重要; (4) 使学生经常享受到成功的欢乐。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长处, 学生的进步应及时鼓励, 表扬, 要让学生感到自身的价值以及获取成功时的喜悦。
二.明确任务
语文的教学任务是什么?北京大学教授、语言学家陆俭明说:“语文教育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与教育,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知识, 要通过语文课让学生有一定的语文方面的积累。”
在语文教学中, 将文字、绘画、音乐结合起来发现传统文化之美。要重视图像在文言文阅读中的作用和地位。我们在读柳宗元的《江雪》时, 如能给学生展示一幅独钓的山水画, 并辅之以作者人生际遇的介绍, 让学生欣赏并从中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创作时的心境, 这不仅能达到美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目的, 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更为其日后写作提供了素材。教师应注重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同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营造一个共享共建的知识平台, 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鼓励学生收集整理所选内容, 以思维导图、因果图、邮展、书法、绘画、漫画、手抄报、顺口溜、自编故事等形式在班级进行展览。对内容精彩、形式优美、创意新颖的创作及时奖励, 让他们在提高审美情趣的同时, 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指导阅读
中科院文学院研究员杨义说:“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具有文学的感觉, 美的感觉, 要通过语文教育, 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人文精神事关国魂、国脉、国力, 应当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语文教学之路, 应当让学生在记忆的最佳时期, 多读一些经典作品, 记一些美文佳句。”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 并使其熟练掌握分析、思考、记忆、浓缩、提炼的能力和灵活运用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这便于学生深入思考生活, 在充分理解作者意图的基础上, 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并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语文教材汇聚了世间万象, 凝结着人间真情, 沉淀了历史精华, 囊括了大地沧桑, 具备了丰富的人文素材。这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至关重要的一步。
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 选择能打动并能触动学生灵魂深处的文章来与之共享。亦可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经验, 使学生在教师的启迪下, 感悟人生的价值观念, 体会人类的美好情感, 获得人文素养的培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而非仅仅是应付考试的工具。“文学即人学”, 往往一篇好的文章能激发人们的情感并与之共鸣, 这不仅是对人性的一次净化, 也对健康人格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看一场感人的电影、一次戏剧表演, 听一回广播, 参观一下纪念馆, 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看《铁齿钢牙纪晓岚Ⅳ》可以形象地理解“慎独”这一概念;看《哈里·波特》可以激发丰富的联想和创造性;看《2012》, 在惊呼世界末日即将到来带给人的恐惧时, 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我们的地球, 增强环保意识, 亦可引发学生对社会、人生、人文精神的深刻思考, 更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教学核心
英国社会活动家罗斯金说:“文明就是要造就有修养的人。”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以及人文素养。所以,通过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提高整个社会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1.人文素养教育是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培养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目标。个人的人文素养高低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人文素养发展水平,因此,加强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训练,还要通过知识的学习丰富情感、继承传统文化、提高精神内涵,为社会发展培养全面的、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2.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了要加强人文素养培养。初中学生正是处于叛逆期,其心理和生理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很多学生表现出较强的不稳定性,容易受到别人的压制和忽视而产生情感动荡,相对来说意志还不坚定,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并且,目前很多学校的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依靠分数进行,导致学生成绩分化严重,部分学生自卑感较强,这些问题的出现,都迫切需要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够合理渗入人文素养教育,那么就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促进初中生的人格完善和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对策
语文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德育教育功能,其很多内容都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情感价值有关系,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发挥人文教育的优势,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体来说,相关的对策可以总计为以下几点:
1.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素材,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教师必须要对教材知识进行深入分析,从中挖掘相关的人文素养素材,将语文人文教学和工具教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运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发挥语文的人文教育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表达作者正直人格和高尚情操的文章挑选出来,深刻挖掘其中的人文意境,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讲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语文教材中很多古诗词都是作者高尚情操和人格的表达,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会鉴赏其中的人文价值,感受优秀文学的价值熏陶,为人文素养的培养做基础。
2.合理创设人文教育的情景,提高人文素养培养的效果。设置合理的人文教育情景,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人文教育的学习中,提高人文教育的感受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巧妙开展课堂辩论赛,让学生就某一篇文章中所表达的价值观和人文思想进行辩论,看其是否符合现代理念,并分析其中的可取之处和不合理的地方。再比如,在学习鲁迅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这一节的时候,作者通过三者的对比描述了他们各自对待黑暗现实的不同态度。教师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教材中的聪明人、傻子和奴才,对文章中所说的故事进行表演,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发挥自身的看法,在让学生感受到奴才的麻烦和驯服、傻子的反抗和执着、聪明人的欺骗和伪装之后,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3.有效开展课外拓展,在实践中渗透人文教育。对初中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还要走出课堂,通过户外拓展的形式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比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讲童年故事、搜集童年照片等形式感受童年的美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此外,自主阅读及自主诵读等教学活动,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有很多种,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和教材的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不仅要通过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要结合课外活动,激发学生人文素养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俊.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2]李佳佳.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15年
一、立足文本、渗透人文素养
老师在课堂上不仅仅向学生介绍课本篇目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文字运用,同时也可以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实践,得出结论”来进行课堂环节设计来加深学生对于课本中文章的理解。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都汇聚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灵活运用教材能够使初中语文教学更为丰富,学生也能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语文课堂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使每一个课堂中渗透入人文素养,让学生通过日积月累语文知识来培养属于他们的文学素养。通过反复品读的方式,帮助学生挖掘文本中人物精神,体验文本所表现的强有力的张力,启发学生思考,领悟文本中深层次的人文内涵和体会人文精神感染力。曹操用浪漫主义的写法描绘出了高山大海,波澜壮阔的《观沧海》,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表达了诗人统一中国的高远抱负;以夹竹桃贯穿全文作为线索来表现爸爸对“我”的深情和失去父亲陷入痛苦和眷恋父亲的“我”,林清玄用插叙的手法使得文章跌宕起伏,最终得到感人至深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更有鲁迅先生用父亲的“背影”,火车站的人聚人散的分离伤感之情来感动全中国漂泊彷徨,远走他乡的人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文章内容的思考,从文章的细节出发凝聚成一个整体的文学体系,最终利用初中语文课本,真正从点滴渗透入人文素养。
二、创设情景,启发人文思考
人文素养并不是通过讲座,报告,知识体系就能够传递给学生的,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同样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所以教师应该借助初中教材慢慢渗透人文素养,让学生感知在课本中每个人物形象,体会他们所处时代并且设身处地的思考他们的行为方式,以初中教材为语文教学的起点,从初中课本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并且查阅相关文学资料来了解人文精神。老师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创设文章中的文学环境,把刻录在教材中的文字能够实体化,身临其境的感受作者想要传达的真正文学内涵,并且启发学生进行文学思考。同时注意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加强,以至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体会、感悟作者传递给读者的真正人文精神。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并且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内涵,所以老师想要传授人文素养时,利用创设情景的方式让学生感知人文精神。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一个小学生的字数描绘了在被普法战争所侵害的普鲁士乡村小学中进行了最后一堂法语课,深刻的反映了法国人民处于水深之中并且被战争所破坏的痛苦之情。这样,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创设最后一课之中的文学环境,让学生能够细腻的感知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的人物情感,真正的感受都德传递给读者的战争无情破坏社会的痛苦和深切爱国之情,这样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情景创设,启发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
三、结合生活,创设人文课堂
摘要: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高中英语教学工作不断创新,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从当前实际教学情况来看,依然有很多值得完善的地方。文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及总结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并提出了解决的措施,旨在为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人文素养;高中英语;培养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依然存在很多阻碍。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生对于人文知识依然处在了解的状态下,缺少更加系统化的学习,尽管学生非常渴望,但是实际课程学习过程中却很难吸收人文营养。从教师层面看,普遍人文素养较低,不能主动甚至是不善于思考如何深入挖掘英语教材当中的人文素材,这些都为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严重阻碍了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和身心健康发展。为了学生长远发展,同时也为了满足国家以及社会的需要,高中英语教师不单单需要努力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还需要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问题
(一)学校环境人文气息不够浓烈
因为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依然只重视学生的分数,校园文化也是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的。对于学生人格健全、身体以及心理健康等层面的教育工作,虽然也做了不少,但是基本上都流于形式。除此之外,社会上所存在的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等风气也在校园中盛行。所以,英语课堂当中的人文环境难以为学生营造出动态开发行以及交互的学习环境,学生难以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感悟出语言本身所蕴含的人文精神,难以提升对英语课程的积极性。一味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思想以及厌倦情绪,反之,教师如果无法接受到来自学生的积极回复,必然会导致教学激情的缺失,最终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二)教学内容流于形式
尽管现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可是很多高中英语教师没有能够抓住机遇,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充分使用教学资源,对教材当中的人文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不少教师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教学重点始终放在语言语法知识的讲解。教材当中的辅助光盘,教师也没有进行必要的说明,使得学生认为光盘是无用之物,完全无法派上用场。所以,很多学生没有能够充分使用当前已经具备的学习环境以及资源提升英语学习质量,自主学习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培养,学生英语知识的获取途径更多的是教师课堂教学。
(三)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已经逐渐的习惯于教师讲解,自己忙于笔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技术,更多的时候是为了更加直观的讲解题型,英语人文教育工作被看作是浪费时间的表现。尽管学生能够理解教师为了升学率而采用这种见效更快的教学模式,但是如果教师每一节课程上都使用这种教学模式,久而久之,学生完全无法提起英语学习的兴趣,人文教育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对策
(一)创设和谐人文环境
想要在高中英语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首要任务就是转变当前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保证师生地位平等,创建更加和谐的人文环境。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还需要寻求机会与学生之间展开互动,借此提升情感共鸣,提升学生的.心理认同感。除此之外,在英语课程之前,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视频与英语音频营造出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完善英语教学效果,这对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提升教师人文素养
高中英语教师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时候,需要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精神,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不断的积累感悟与经验,从而更好地探索以及挖掘英语教材当中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和学生共同进行探讨,培养以及提升他们的探索能力、思考能力,在不知不觉当中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比如在WildlifeProtection这节课程的讲解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的探索以及研究文章保护野生动物的主题思想,然后在课堂上努力的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实践,和同学讨论自己平时是如何保护野生动物的。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积极的引导,鼓励学生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们不单单从宏观层面提出了“buildmorenaturereserves,domoreresearchesontheendangeredanimals,punishthepeoplewhokillthem”的观点,同时也从微观上认为“nottobuytheclothesorfurnituremadeofwool”。学生的自然保护意识能够得到提升,环保意识也会更加的坚定。
(三)拓展文化背景
现在高中英语教材当中涉及到了很多人文、历史以及自然方面的课文,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渗透地方文化背景,这不单单能够提升教学趣味性,深化学生对于英语语法、词汇的认知,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充分感受以及体会文章的人文精神,有效培养其人文素养。比如在《辛德勒名单》这篇课文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二战历史,并且让学生就“人性”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在讲解TraveJournal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关于湄公河地理风情历史的多媒体材料,在课上使用英语描述湄公河的优美景色,有效激发学生对于自然风光的喜爱。
(四)巧妙使用社会热点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高中英语教材当中所选取的文章内容也更加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也彰显了时代特征。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代入感,同时也为教师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供了平台与素材。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工作中,在充分掌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积极的使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采用小组合作教学的模式,引导学生感悟与思考,将课堂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陶冶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思想。比如在讲解LookingGood,FeelingGood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保健瘦身”作为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树立正确审美观与价值观。
三、结语
高中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工作的缺失已经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可是不管怎样,学校始终是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勇敢的承担起帮助学生培养人文素养的重任,为英语教育工作贡献出一份力量。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日益提升,自我反思以及学习能力在不断增强,在不远的未来,会有更多人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工作中要体现出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人文素养培养工作中做出有益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长宏,衡清芬.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J].教学与管理,(30):127-129.
在我国高度重视“人才强国”战略的新形势下,特别是在“新常态”下,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越来越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导向和目标。“新教改”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已经上升到一定高度,对于高校来说,必须积极探索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路径,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意识,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当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对人文精神培养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教育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这就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着眼解决当前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探索人文素养培养路径,最大限度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高校学生人文素养不高的表现
做好“新教改”下高校教育教学工作,除了要高度重视学生知识教育之外,还必须高度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对真善美有追求,对人生有思考和探索,强化自身的终极关怀。尽管从当前高校教育来看,普遍都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给予高度重视,但当前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仍然不高,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引起高校重视,分析原因,探索路径,着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深入分析高校学生人文素养不高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学生存在一定功利思想。当前一些高校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不良倾向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功利思想,缺乏对自身的有效定位,不注重自身的改造和提升,做事比较飘浮。比如个别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的拜金主义,“向钱看”的思想比较严重;再比如个别大学生缺乏“奉献精神”,凡事都首先考虑自己,缺乏团队精神以及利他精神,这些都表明当前一些学生不注重主观世界的改造,需要引起重视。二是高校学生存在一定信仰危机。尽管总体上高校学生的信仰都比较正确,但仍然有个别大学生在这方面出了问题,特别是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不良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政治鉴别力,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出现了信仰危机。比如个别大学生认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缺乏远大理想信念,缺乏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认同,创业创新意识不强,履行社会责任意识淡化。三是高校学生存在一定道德滑坡。当前有一些高校学生自身素质相对较低,特别是对传统美德缺乏认同感,缺乏对别人的理解和认同,不能够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问题,因而首先底线屡被突破。比如当前一些高校学生不愿意帮助别人、不愿意认同别人的观念,而且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应当出现的问题,拖欠学费、骗取奖学金、伪造简历、抄袭论文、考试作弊等行为屡见不鲜。
2培养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
培养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既“新教改”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这就需要广大高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一定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培养路径,既要高度重视,又要改革创新,最大限度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多研究、多探讨,寻求人文素养培养之路,特别是要坚持问题导向,从解决当有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存在的诸多问题入手,探索人文素质培养新路径。一是要整合培养资源。在“新教改”的大背景下,要想做好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对各方面的培养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形成强在原教育合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取得更好的成效。要以思政理论课程作为重要的依托,积极推动教育资源的拓展化和多元化,对各方面的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使学生能够接受更全面的人文教育。比如在新形势下,国家提出创业创新“双创”的要求,可以结合“双创”开展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再比如可以将人文知识融入到专业教学内容当中,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这样也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由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在开展人文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确立“以人为本”思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要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让大学生参与到人文教育当中,比如可以多开展一些座谈会,就人文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大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形成广泛共识,这样有利于提升教育效果。再比如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人文教育的“生活性”,要让人文教育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比如可以开展一些“红色旅游”、“人文体验”等活动,这样能够让学生感情更丰富,进而自我提升人文素养。三是要创新培养模式。培养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必须在培养模式方进行创新,既要重视理论教学,又要重视实践教学,同时也要推动教学方法创新。要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开展形之有效的互动教学,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开展教育工作,比如可以充分发挥移动互动网的优势,将人文素养培养融入到“互联网+”战略当中,实施“互联网+人文教育”,强化网络教学。再比如可以让学生多开展一些社会调查活动,到社会上去学习和锻炼,了解社会现状,坚定发展信心,提升人文素养。要高度重视“引导性”教育,不能以规制为主,而是要以引导为主,让学生逐步接受人文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这一点至关重要,需要加强。四是要打造教育队伍。做好“新教改”下的人文素养教育工作,必须有专业的教育队伍,除了思政教师之外,还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教育队伍,这样能够更好地开展人文教育。这就需要高校除了要重视专业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之外,对于班主任、科任教师等也要强调人文素养教育,使他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渗透人文教育内容,这样能够形成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推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要建立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协同机制”,教师之间应当加强沟通,教研室之间也要经常讨论,对于“新教改”下如何做好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广泛发表意见,进而能够形成更加科学的理论体系,推动人文教育落到实处。综上所述,要想做好“新教改”下高校教育工作,坚持坚持全面教育的理念,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而且也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当前高校学生人文素养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与“新教改”的要求不相适应。这就需要从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不高的现状入手,积极探索培养路径,重点在于要整合培养资源、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培养模式、打造教育队伍等诸多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找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方法和有效措施,最大限度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效课堂;语文;人文素养
“人文”的核心是“人”, 以人为本, 关心人, 爱护人, 尊重人。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类关怀、生命关怀。许多伟人, 他们成功的历程都充分说明:要成为一个大有作为的人, 离不开他的人文素养。尤其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 因此, 教育不仅意味着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还承担着“人”的教育的重要职责。《语文课程标准》也鲜明提示:语文课程还注意重视提高学生们的思想品德修养与审美的情趣, 使他们逐渐培养出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以便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和谐向前发展, 培养出学生们高尚的、健康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形成一个完美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这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育不但要发展学生的语文方面的能力, 而且还要致力于为他们一辈子做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高效课堂背景下, 中学语文课堂中, 教师怎样紧紧围绕教材, 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实现提升人文素养呢?
首先,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从学生刚入学开始, 就教育他们热爱自己的国家, 爱它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相关内容, 引导学生了解华夏民族悠久的历史, 光辉灿烂的文化, 让学生感受到作为一个华夏儿女的骄傲和自豪。如“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 “两弹元勋”邓稼先、“水稻之父”袁隆平、“航天英雄”杨利伟等, 如果没有对祖国的爱, 没有为民族献身的精神, 又怎会成为国之骄子。因而,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紧扣教材, 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 结合现实, 积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情感。
其次, 围绕“爱”字, 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教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对学生应进行广博的爱心教育, 让他们懂得一个有爱心的人是幸福的, 也是快乐的, 更是会有所作为的。用爱心去对待一切, 才会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 有了爱心, 才会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如《我的母亲》表达了对亲人的爱, 《春》《与朱元思书》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爱, 《蜡烛》更体现了爱的崇高。所有的这些是让学生明白, 爱人与被爱都一样伟大和幸福。
同时, 要对学生经常进行理想教育, 让他们每天都有一个奋斗的目标, 并尽自己所能完成这个目标, 让他们有成就感, 不盲目、不虚空, 并把短期目标与远大理想结合起来。如七年级上册的课文《在山的那边》《走一步, 再走一步》《理想》等就是对学生进行的人生理想教育。而学生有了理想, 就有一种向上的积极向上的力量, 能催人奋进。又如七年级下册甘肃定西●寇芸
综合实践活动“探索月球”, 让学生知道科技的发展水平, 进而引领学生了解“神五”“神六”“神七”, 让他们感到学而有用, 就能激起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和动力。教师还要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 教育学生学科学、懂科学, 用科学的道理解释所有现象。
再次, 培养学生的感恩心和公德心。在爱的教育下, 要学生懂得与家人、亲朋之间要讲亲情, 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 不忘教师的培育之情, 不忘朋友的相助之恩, 使他们懂得感恩, 学会感恩。因而,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从文本中挖掘其本质内涵, 教育学生讲社会公德, 诚实守信, 扶老携幼。要让学生知道, 追求高尚就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追求低俗就会成为一个低俗的人;高尚的人时刻受到别人的敬仰和爱戴, 低俗的人则会被别人和社会唾弃。
最后,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将课本与生活紧密联系, 教育学生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守规则的人。这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 特别在物质相对丰富的今天, 人与人之间沟通日益密切, 文明既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 更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因此, 教师要让学生不断更新观念, 知道尊重自己, 尊重别人, 礼貌待人, 与人友好相处, 这是一个人走向文明高尚的必然之路, 更是一个人继承和发扬礼仪之邦优良传统的义务和责任。感受讲文明、守规则, 会受到世人的赞誉和敬仰, 我们也会感到无比自豪。
俗话说:“不以规矩, 不成方圆。”社会要进步, 更要协调发展, 这就需要教师要教育学生遵守法律和道德, 更应遵守一些其他规则, 如交通规则、网络规则、校纪校规等。自己守规则了, 也就有更多方便与自由了, 大家都有了这种意识和做法, 社会才会进步得更快。
说来容易, 做起来难啊!高校课堂背景下要达到以上教育目的, 还得加强人文互动, 建构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学中,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应相信学生的自我发展, 积极创造机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在课堂中, 每一个成员都在不断自我充实、自我实现、自我超越, 教师要激发群体智慧, 给学生一片天空, 开放学生的眼睛、嘴巴, 让学生学会观察, 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从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教师要善于做积极的“倾听者”, 时时以宽容的态度欣赏学生个性化的表现, 关注学生每一个微小的进步。所以, 教学必须让学生时时体验到他们的个性所能受到的尊重, 以及老师对他们的关怀。
参考文献
[1]陈思和.人文教育的位置[J].社会科学, 2001 (10) .
[2]吴刚.人文与新人文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9) .
[3]石中英.教育民俗:概念、特征与功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 (5) .
一、创设情境,陶冶人文情操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美文,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展现了作者的个人见解和智慧,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教学中教师对此要加以点化,使学生在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如教学表现母爱的文章时,我以表现母爱的歌曲创设情境,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接着用亲切感人的语言引出话题,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感情!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人类生活中美好的感情,崇高的感情。这是人和谐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的立身之本。
二、奠定审美基础,熏陶人文素养
语文教师要充分把握美的特征,正确运用阅读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审美教育。首先,需要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范读,来使学生入情入景;其次,要狠抓关键词,巧妙设问,才能收到审美教育效果,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再次,分享精彩段落,力求阅读语感与人文素养的和谐;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时机,激发学生感情,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更是进行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净化学生的心灵。
三、关注亲历体验,提升人文素养
要使“人文性”落到实处,必须关注学生的亲历体验。因为,任何一种设想,只有与学生的思维、情感、实践直接碰撞,这种设想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没有学生主体情感的活动,文本的人文内涵就不会被吸收,个体也不可能受到情感陶冶与熏陶,我们的人文性教学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自由选择的是他最感兴趣的,也最易引起情感共鸣,受到影响的震动会最大。学生可自由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同一文本,因每个人的经验,个性等不同,发生对话时,其价值取向也不同,它往往带有个人的某一种主观色彩,教师要给予理解。
四、加强阅读语感与人文素养的和谐统一
语言能力的培养分为四个方面,即听、说、读、写的能力。没有读,便没有高水平的听;没有对语言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技巧的把握,便不能自然、流畅、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思想;没有语感积淀和语言材料,肯定也写不出文从字顺的文章。看来,语言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诵读。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诵读。加强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界同仁已认识到,诵读对于强化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十分重要。
五、丰富审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
课外自修也是提高和丰富小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好办法。因为更多的课堂知识要求在课外消化,更多的教育思想要和社会对照,更多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要在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共同培养而成。那么如何进行课外自修来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呢?许多教师总是出于好心,喜欢给孩子们布置各种各样的语文作业,作业要布置,但是,朗读和背诵的作业比字、句、词练习更重要。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仅学会学习,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人文教育。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就从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人文精神的熏陶。
六、构建发展评价,提升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的感受和理解是多元的。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应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应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促成学生思想自由地交汇、碰撞、升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单位 陕西省镇安县灵龙镇三义小学
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第1篇: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新探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将人文素养教育贯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
人文素养是个体在生命进程中积淀的关于文史哲艺、真善美的基本常识、意识价值观和行为品格的总和,突出表现为人格、气质和修养。
[1]它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人文知识内化为精神气质,外显为行为习惯。
人文素养教育就是传递人文知识、涵养人文精神、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也被认为是“教人做人”的教育。
人文素养是高职生立足社会、收获和谐人生的核心素养,对因弱化人文素养培育而饱受诟病的高职教育而言,寻找理想的人文素养教育途径格外重要,手机这一大众传播媒介可谓一剂良方,能够开辟人文素养教育新天地。
一、高职生的人文素养状况和原因分析
不少高职生的人文素养较为欠缺,这是社会各界公认的事实。
身为“90后”的他们,大多属于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呵护,缺少风雨洗礼,又生活在极其复杂多样的社会转型期,物质生活较为丰裕但精神生活相对空虚,和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他们的学习动力明显不足,自学能力不强,人文知识较为贫乏。
不少高职生思想浮躁,人生观和价值观错位,待人冷漠,缺乏同情心、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既不能适应自我和谐发展需要,也不能适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人文素养的高要求。
[2]高职生人文精神的失落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当代高职生生活在“泛娱乐化”时代,庸俗、低俗、媚俗的快餐文化风靡全国,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甚嚣尘上,工具理性泛滥无归,人文精神遭到藐视、蚕蚀和消解。
著名教育家涂又光教授甚至悲观地认为,人文精神被中国人(当然不是全部)批判、糟踏、欺辱、摧残、横扫,濒临绝灭,沦为垃圾。
[3]这很大程度影响了高职生的文化品位、思想观念和精神价值。
面对亟需提升人文素养的受教育群体,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却相对薄弱。
高职院校建校历史一般较短,缺乏深厚的文化积淀。
高职教育领域又存在着较为突出的技术主义、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掌握技术技能得到足够重视,增厚人文素养则沦为附属品,“专才”教育得以普及,“工具型”人才培养模式十分流行,而“通才”教育往往可有可无。
即使一些高职院校并不缺少对人文素养重要性的认识,但囿于学制较短,学生在校时间往往只有2年多,专业技能训练任务又较重,要想开设较多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举办丰富的人文素养教育活动,以使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并驾齐驱,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实践中往往顾此失彼,边缘化、弱化人文素养教育。
厦门大学博士生高宝立曾问卷调查我国lO个省(市)、15个城市中27所代表性高职院校的4035名高职生,结果显示,89.9%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有必要或者非常有必要开设人文教育类课程。
这表明高职生对人文素养教育的热切期待。
[4]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祖国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要在短短3年内让学生既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养成独立人格,提升精神境界,树立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想,关键是要找到一条理想的人文素养教育途径。
二、智能手机是良好的教育教学载体
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必将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
通信技术将人类带入无线新纪元,移动学习由此诞生,而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这一便携式移动终端的联姻则开辟了移动学习的广阔空间,利用手机进行学习正在变为现实。
高职生人人拥有手机,且机机联网,他们对手机又格外依赖,通过手机开展教育教学是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
(一)手机移动教育具备了成熟的物质技术条件从手机硬件条件来说,目前的智能手机配置普遍较高,手机计算速度相当于数年前的电脑计算水平,流畅地应用多媒体。
就手机软件技术而言,随着手机CPU性能的迅速提升,以及GPRS、3G、4G技术的开发利用,众多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都为各种多媒体软件安装及运行架构了良好平台,手机应用软件被不断开发和嵌入,且常常免费提供给用户。
学习者除了借助各种辅助学习软件,如基于移动通信的GPRS业务(手机上网和彩信)、手机阅读软件、语音辅助学习类手机应用软件等等,在手掌上涉猎各方面知识,摄取丰富资讯外,还可以在手机上安装微信(Wechat)、即时通信(IM)、微博(Microblog)、维基(Wiki)等社交软件,搭建学习交互平台。
手机软硬件技术日新月异,伴随着智能手机的疾速普及以及3G向4G的阔步迈进,手机移动教育正迎来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手机移动学习因其特有的泛在化、个性化、交互性学习优势深受大学生青睐移动互联网被誉为“数字金矿”,它与手机的联姻掀起了手机移动学习的热潮。
手机随身携带,随处联网,学习主体本是不断移动的个体,学习真正实现无人不可、无处不在、无时不能。
在手机上开展学习,学习者能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把握与教师或学习伙伴互动交流的方式和节奏,其信息推送功能还能为学习者呈现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构建个性化的学习发展模型。
[5]手机能够实现双向互动的信息传播,学习者可以采取同步或异步方式与专家、教师、学习伙伴等进行交互,既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定制与反馈学习信息,又可以通过论坛、群组、微博、微信等随时发表见解与他人分享。
高职生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G时代湖北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研究”项目组于5月间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天门职业学院两所高职院校,对316名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显示,100%的学生手机能够连接移动互联网,
80.7%的学生希望所属学校通过手机主动向自己传递教育教学信息,83.2%的学生希望图书馆为自己提供手机上网和手机短信服务,81.6%的学生愿意通过手机学习微课程。
这组调查数据显示了高职生对手机移动教育的期待,这种指尖上的教育契合了他们的学习心理。
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载体,整合校内外的人文教育资源,探索一条既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又满足高职生自主学习需求的手机人文素养培育新路。
三、手机在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中的应用
(一)通过校园无线网络、WAP技术等学习人文课程
课程本是人文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当前高职院校除了已开设的人文素养课程不足外,其人文课程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效率低下的困境也常受鞑伐。
高职生理论学习动力不足,但动手能力强,喜欢在行动中学习,基于手机的课程学习能够构建自主学习模式,调动高职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综合素养。
适合手机移动学习,以慕课、微课为典型代表的在线人文课程资源已经非常丰富。
国内专业的慕课公开课在线教育平台慕课网集聚了爱课程、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中国公开课、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等十余个颇具影响力的在线课程网站,甚至包括Coursera、edX、Udacity等国际慕课“三巨头”,众多人文类课程资源唾手可得。
和慕课一样风靡教育领域的微课具有时间短、内容精、趣味性强的特征,也与碎片化的手机阅读一拍即合,众多教育机构争先恐后开发微课程。
国家开放大学开通了汇聚优质微、小课程资源共享、学习的公共平台——“5分钟课程网”,现有近万个“5分钟课程”,计划到建成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涵盖数百个学科领域的3万个“5分钟课程”教学资源,学习者登陆该平台学习后,
能通过国家开放大学的学分银行进行成果转换,由此获得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或文化休闲教育等学分。
还有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课程网、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凤凰微课网等汇聚了海量的适合高职生学习的人文课程微课资源。
作者:岑晓玲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5年第09期
一、对高中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认识
人文素养内涵丰富,但是它都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格和正确人生价值取向的统一体。人文素养的培养是现代教育共同的目标。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中对人文精神的培养也随之突出。英语作为语言文化学习的一科,它在教学中更能体现这“人文性”的教学理念,英语教学必须突出“人本”,体现深切地“人文关怀”。比如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和英语的运用就是最好的体现。但是在以高考为指挥棒的高中教学,我们师生都面临着高考升学压力,所以学校依然更多地将教学的重心放在了知识文化上,而淡化了人文精神的教育。教师往往重视课程所具有的“工具性”与“科学性”,而忽略了人文的关怀作用。作为一门工具性的人文学科,英语教学如果舍弃了“人文关怀”,也就舍弃了语言教学的精髓本质。所以作为英语课程的实施者,我们应当让学生能充分享受人文关怀。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而且要改变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等,以适应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且更要关注学生的人文情怀,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英语教学如果舍弃了“人文关怀”,也就舍弃了语言教学的精髓本质。
二、在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实现人文精神培养
我们老师通过开展课内外的一系列文化活动以实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学习英语的感性知识,让感受到强烈的外语语言环境,从本质上真正意义上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等目标。
我们从采访收集资开始,挖掘本校的英语文化和现代人文资料。我们分工合作,对学生校园生活学习的存在问题及兴趣爱好进行调查和分析,之后开展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其中有高一年级书法比,高二年级朗诵比赛,高三年级默写大赛;在常规教学活动中增加诵读经典,定期开展“英语角”活动和“飞扬英语”读书活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培优补弱,与高三学生备战会考,开展调查校园英语使用范围及开展英语进课堂活动,英语进课堂实践活动等。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人文关怀和人格的尊重,同时在活动好学习的参与中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学生也实现了由兴趣走向学习英语,在学习中感受快乐。我们校园呈现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景象。课堂上体现 “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给予师生生命的启迪。课后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学校的舞台上同学们进行唱歌跳舞,球场上同学们开展各种社团活动,校园的树荫下到处看得见同学们成群结队大声朗读背诵英语、诗歌。他们各乐在其中,校园处处充满了人文气息。同时加上校园角角落落的布置无处无时不使校园人受到熏陶和影响,陶冶师生情操、净化师生心灵,师生之间语言、行为文明,人际关系和
龙源期刊网 http:// 谐。同时达到内化学生的自觉行动,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改良自己的行为和学习的效果;把英语新课堂实践于常规教学中以及深入开展英语课堂新模式,使课堂教学有了信的改革和进展。本着课改精神和围绕校园人文精神的培养的一系列课内外教学活动,无不让学生感到人文的关怀。
三、对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几点反思
经过我们课题的调查和研究及一系列课内外教学活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产生了几点认识和思考。
首先,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清醒认识到人文精神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具有教化功能,是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依托,通过人文精神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人生命和生存的意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是培养智慧型人才的最佳方式。
其次,认识人文教育是一个与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的概念,人文科学的教育目标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提供正确的价值观或意义理论,为社会确立正确的人文价值观的导向。所以我们教师必须做好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课堂到课后,从理论到实践,展开丰富多彩的课堂课后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人文关怀和人格的尊重。
最后,人文精神通过人文素质、人文素养表现出来,而人文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才使人文精神趋于完善。伴随着个性的积淀和形成,人文素质、人文素养逐渐沉淀为人文精神。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张扬个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对科学的追求和对自身完整人格的塑造。
[关键词]高中 语文教学 加强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5002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充分肯定了现代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语文作为一门母语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
目前,在大多数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是“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按规定的程序来学,一切都在教材中有现存的答案,学生逐步形成一种思维“吃现成饭”的习惯,不能形成独自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才能。更为严重的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完全丧失了作为独立自由个体的地位和意识,成为一种容器,一种等待加工的“产品”,这样就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语文教学缺乏人文性,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
语文这门基础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能力、开放性思维等,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注意教学内容的科学合理化,有效地将人文观念融合其中,最大程度地将语文教学与人文素养培养综合在一起,提升学生人格,培养具有真善美的人格魅力,有思想,有个性,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新课程标准实行后,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也更注重体现和突出人文关怀。
三、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1.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榜样作用,增强人文素养的感染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陶行知先生也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语文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有着直接、重要的影响。身教重于言教,从来就是教育的主要规律和原则。语文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在学生的眼里。教师怎样用正确的、富有激情的教育来影响和感染学生是很关键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当好示范,在教师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师生平等的原则,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差异与身心发展规律,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内心需求与感受,鼓励学生正确表达自我。
第一,创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为学生创设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得到自主发展。
第二,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机结合。对于语文课程而言,实际生活是其教学源泉,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陶冶情操。
第三,重视学生的客观体验。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文章,被文章中人物的情感感染,心灵受到冲击,情感得到熏陶,对文中人物的理解与认识加深,进而使自己的感情变得细腻。
3.探索教材的人文因素,树立正确的人文导向
就语文教材而言,思想内涵非常丰富,通过学习语文课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精品佳作,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与深奥的思想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多种人文事故,通过生动的形象与深刻的思想揭示内涵、反映生活,歌颂真善美,揭露假恶丑。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与难以抗拒的力量,对学生的思想与情感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彰显的正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屈意志和为国献身的爱国热情;《鸿门宴》、《赤壁之战》,闪耀的正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惊人智慧。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讲,语文课程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密不可分。有人说:“教语文就是教做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因语文学科具有非常强的人文魅力,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作为基本的教学任务。学生在与教师的真诚沟通、与文学作品的真切交流中,人格得以提升。
4.开拓语文教学模式,积累人文内蕴
在某种程度上讲,语文学科最能体现人文素养,激发人文精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较多,例如进行阅读教学时,注重人文性,重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进而促进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一,重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从整体角度对作品形象、语句以及思想情感进行全面感知,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二,强化对学生的诵读训练,重视学生的真实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感悟作品内容,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只有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使其在阅读过程中头脑再现文章情境,与自身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进而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三,加强课外阅读,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课外阅读经验丰富的学生与阅读经验少的学生相比,文化素养相对较深厚,且视野开阔、心理更为健康向上。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丰富阅读体验,根据自身兴趣正确选择课外读物,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外阅读中去,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进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5.丰富语文的实践活动,扩大语文教学的人文影响
广泛开展校内外语文实践活动,沟通课内外之间的联系,不但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而且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一是认真开展好教材所设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这些教学机会,精心设计并组织实施,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每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不断积累,不断发展。二是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包括诗歌散文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名人专访、社会调查、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创建文学社等。这些课外实践活动,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高中教育,历史教学,人文素养
从教学本质上进行分析,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逐步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和人类社会的建设过程加以了解,进而以历史的思维去认识人和社会、自然以及人类个体之间的关系,并在认知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经验和智慧,进而有效提升人文素养,促使受教育者能够实现全面发展。因此,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必须加强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工作的重视,通过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一、对教材隐性知识加以挖掘,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丰富的素材
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有大量图片,这些图片往往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图片进行解析,挖掘图片中隐含的人文素养知识,能够让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历史,并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相应的培养[1]。
例如,教师在对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唐代绘画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形成深刻的认识,往往会对唐代画家的绘画特点进行分析,并让学生初步了解唐代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所遵循的创制法度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选择教材中的图片并对图片中的人文知识进行充分的挖掘,比如《送子天王图》中所蕴含的诸神膜拜释迦牟尼的故事,让学生结合画面和故事对画作的人文内涵加以把握,并且对唐代绘画知识加深理解。教师对历史教材图片中隐藏的人文知识进行挖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宗教文化对我国古代人思想的影响,如神权至上和人权衰落的冲突等,进而对宗教伦理形成初步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相应提升。
二、建设和谐师生关系,在师生互动中对学生人文素养加以培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升教学效果的保障。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只有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与学生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够对学生开展相对科学的教育和引导,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针对袁世凯这一人物进行探究性分析和评价,并且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勇于陈述自己的观点,并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让学生能够通过讨论袁世凯这一历史人物形成深刻的认识[2]。同时,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渗透人文教育思想,让学生基于人文主义思想对袁世凯的行为进行分析。比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袁世凯的功过:袁世凯虽然窃取了革命的果实,但是在他执政期间维护了内蒙和西藏的统一,建立了中国近代首个近现代化的新军,在司法和教育体系的构建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进而让学生能够结合袁世凯的功过对历史人物的评判形成正确的认识,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相应的培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借助地方性历史知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高中历史教材往往会涉及一些地方性历史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这部分知识也能够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加以培养,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相应的强化。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高中历史教材中地方性历史知识的重视,适当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地方性历史知识,对学生实施相应的人文素养培养。
比如在讲解夏商周历史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以无锡地区为夏商周时期吴国作为例子进行说明,让学生能够通过对吴国历史的了解学习到更为丰富的历史知识,并且在探索吴国历史的过程中,通过对吴文化的学习增加一定的人文知识。比如通过学习“吴歌”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正确的认识,并逐步了解吴歌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观看“吴戈”的图片,在教师的帮助下了解吴国的军事历史等,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样,高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就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为学生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把握这种优势,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学生实施人文素养培养,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相应的强化,为学生未来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守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探究[J].东方教育,2013(4).
【语文教学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论文】推荐阅读:
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09-17
初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06-25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体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10-11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论文11-15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浅谈10-05
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a12-01
谈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及培养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