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

2024-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精选8篇)

大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 篇1

那么如何理解职业素养?

笔者认为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专业是第一位的,但是除了专业,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很多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要将自己作为公司的一部分,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发挥出实力,对于一些细小的错误一定要及时地更正,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公司分配给的每一份工作。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建设性的,欣赏的,乐于助人等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合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所以,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职业素养量化而成“职商。”英文careerquotient简称CQ。也可以说一生成败看职商。

具体来说职业素养概括的说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职业道德

(二)职业思想(意识)

(三)职业行为习惯

(四)职业技能

前三项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在衡量一个人的时候,企业通常将二者的比例以6.5—3.5进行划分。前三项属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从出生到退休或至死亡逐步形成,逐渐完善。而后一项,是通过学习、培训比较容易获得。例如,计算机、英语、建筑等属职业技能范畴的技能,可以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令我们掌握入门技术,在实践运用中日渐成熟而成专家。可企业更认同的道理是,如果一个人基本的职业素养不够,比如说忠诚度不够,那么技能越高的人,其隐含的危险越大.那当然做好自己最本质的工作,也就是具备了最好的职业素养。所以,用大树理论来描述两者的关系比较直接。每个人都是一棵树,原本都可以成为大树,而根系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素养。枝、干、叶、型就是其显现出来的职业素养的表象。要想枝繁叶茂,首先必须根系发达。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经成为比较重要的社会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难题。对于很多毕业生来说,先不说找到好工作,即便是找到一份工作就已经比较困难了。高校把毕业生的就业率做为考察学校教育效果的一大指标: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同时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及培养计划。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很多企业又在叹息“招不到合适的人选”。很多事实表明,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学生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有关。“满足社会需要”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既然社会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的毕业生,那么,高校教育应该把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其重要目标之一。同时,高校也不是关起门来办教育,社会、企业也应该尽力与高校合作,共同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在这里笔者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在公司执行的欧洲某著名集团公司近百名高管赴华的领导力参学项目中,需要招募十几名实习生以协助工作。小w毕业于南方一所著名的大学,目前在上海某知名高等学府攻读财务方面的硕士学位。她以出色的成绩、实习履历以及英语技能在近千封简历中脱颖而出,在接下来的一系列面试中过关斩将成为该项目实习生之一,并与公司郑重签署了相关协议,接受了针对该项目的包括国际商务礼仪在内的多次培训。

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执行,公司在招募实习生的广告、面试通知、面试、培训和协议中都反复强调了一条对实习生的基本条件和要求——为期一周的项目进行期间须确保时间,除疾病等不可抗因素外一律不接受请假。然而小w却在上班的前一天就向项目负责人提出请假两个上午,理由是要去参加两个公司的笔试。在这个时间以这个理由请假,暴露出了小w对企业、对自己的承诺都严重缺乏责任意识,请假也不符合协议约定,不能被批准。但小w还是选择去参加笔试,放弃了该项目的实习。当日,公司人力资源部和小w做了第一次面谈,对她作为一个面临就业压力的应届毕业生做出这样的选择表示了理解,但也同时希望她尊重自己的承诺和法律的严肃性,承担起相应的违约责任。

然而,小w在这之后没有如约主动联系公司,将近一个月后,人力资源部再次联系她时,小w竟然拒绝面谈,并以诸如“用圆珠笔签的协议没有法律效力”等荒唐的理由企图否认自己有违约的事实。在被一一批驳后,才承认她认为公司不可能大费周章地通过法律途径追究她的违约责任。这个过程再次暴露了小w在法律意识、沟通意识上的严重缺乏和协调能力的不足。应该说,小w幸运地遇到了一位公司领导——公司既没有因为繁忙的工作而对此事不了了之,也没有简单粗暴地向小w的学校和相关用人单位反映她的错误。公司选择了锲而不舍地沟通和耐心说服教育。经过多次电话沟通和最后的面谈,最终,小w认识到自己在从一个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过程中,在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沟通意识上的严重不足,也从公司员工身上学到了职业人应有的基本素养。她心悦诚服地交纳了象征性的违约金,作为自己踏入社会后第一堂课的学费。

经过如此一个惨痛的教训,作为大学生,作为公司员工,对职业素养又有多少认识?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很多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将自己作为公司的一部分,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发挥出实力,对于一些细小的错误一定要及时地更正,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公司分配给的每一份工作。态度

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建设性的,欣赏的,乐于助人等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那么,职业素养在工作中的地位如何呢?

笔者回首自己从职场惨败者到走上成功之道的过程,再总结比尔·盖茨、李嘉诚、牛根生等著名人物的成功历史,并进一步分析所看到的众多职场人士的成功与失败,得到了一个宝贵的理念:一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职场要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笔者提出,一个人在职场中能否成功取决于其“职商”,工作中需要知识,但更需要智慧,而最终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素养。缺少这些关键的素养,一个人将一生庸庸碌碌,与成功无缘。拥有这些素养,会少走很多弯路,以最快的速度通向成功。

前面已经提到,很多企业之所以招不到满意人选是由于找不到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可见,企业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对人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如有些公司在招聘新人时,要综合考察毕业生的5个方面:专业素质、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最基本的,好身体是工作的物质基础;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和心理素质是最重要和必需的,而专业素质则是锦上添花的。职业素养可以通过个体在工作中的行为来表现,而这些行为以个体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意志等为基础。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企业必需的,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大学生进入企业的“金钥匙”。

“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的特征,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它代表大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它代表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职业素养是人们看不见的,但正是这7/8的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因此,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着眼于整座“冰山”,并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当然,这个培养过程不是学校、学生、企业哪一方能够单独完成的,而应该由三方共同协作,实现“三方共赢”。

那么职业素养如何来养成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培养职业意识。雷恩·吉尔森说:“一个人花在影响自己未来命运的工作选择上的精力,竟比花在购买穿了一年就会扔掉的衣服上的心思要少得多,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尤其是当他未来的幸福和富足要全部依赖于这份工作时。”很多高中毕业生在跨进大学校门之时就认为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可以在大学里尽情地“享受”了。这正是他们在就业时感到压力的根源。

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完成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培养职业意识就是要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因此,大学期间,每个大学生应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环境能支持我做什么?着重解决一个问题,就

是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以及自己的个性倾向,包括兴趣、动机、需要、价值观等。据此来确定自己的个性是否与理想的职业相符: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结合环境如市场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其次,配合学校的培养任务,完成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比较容易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学校的教学及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是针对社会需要和专业需要所制订的。旨在使学生获得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知识的运用,并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培养计划,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尽可能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图书馆等获得知识和技能,做为将来职业需要的储备。再次,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素养。隐性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核心职业素养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事实表明,很多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有记者调查发现,缺乏独立性、会抢风头、不愿下基层吃苦等表现容易断送大学生的前程。如笔者的一位人力资源部的朋友在他所进行的一次招聘中,一位来自上海某名牌大学的女生在中文笔试和外语口试中都很优秀,但被最后一轮面试淘汰。他说:“我最后不经意地问她,你可能被安排在大客户经理助理的岗位,但你的户口能否进深圳还需再争取,你愿意么?”结果,她犹豫片刻回答说:“先回去和父母商量再决定。”缺乏独立性使她失掉了工作机会。而喜欢抢风头的人被认为没有团队合作精神,用人单位也不喜欢。如今,很多大学生生长在“6+1”的独生子女家庭,因此在独立性、承担责任、与人分享等方面都不够好,相反他们爱出风头、容易受伤。因此,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培养独立性、学会分享、感恩、勇于承担责任,不要把错误和责任都归咎于他人。自己摔倒了不能怪路不好,要先检讨自己,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在思想、情操、意志、体魄等方面进行自我锻炼。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善于从逆境中寻找转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和学生本身,社会资源的支持也很重要。很多企业都想把毕业生直接投入“使用”,但是却发现很困难。企业界也逐渐认识到,要想获得较好职业素养的大学毕业生,企业也应该参与到大学生的培养中来。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

(1)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以及科研实验基地。

(2)企业家、专业人士走进高校,直接提供实践知识、宣传企业文化。

(3)完善社会培训机制,并走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的入职培训以及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等。

大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 篇2

一、高职院校法律教育现状

(一) 学生整体法律认识水平不高

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大都来自普通学校, 受长期生活经历和成长环境的影响, 部分学生对某些社会问题的认识有失偏颇, 自然也会忽视对自我的管理与约束。由于高职教育以技能培养为主, 部分学生片面理解为突出技能, 忽略理论, 学习追求实用, 放松对自身修养的培养和行为的约束, 忽视对社会规则的认同和遵守。针对以上情况, 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法律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二) 法律教育实效性不强

课堂法律教学长期以来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时候是向学生讲述法律规范、条文, 枯燥乏味, 学生对学习法律的兴趣不浓厚, 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学习的实效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付差事, 对法律的认识呈现表象化, 不能将所学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 不能用所学法律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约束自己的行为。

(三) 校方管理缺少法律依据, 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说服力不强

高校管理“无法可依”在法学界和社会学界已有共识, 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依法治校”的重要性。

二、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法律教育的必要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是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主力军。少年强则国强, 把青少年培养成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和守纪律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祖国未来发展强盛的根本保证。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 今年来,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突出。且向低龄化、智能化、团体化方向发展, 究其原因, 有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其中不学法、不懂法、缺乏法制观念确是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实行法律基础的教育, 也就势在必行。

进行法律教育是培育学生良好的法律品质。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增强法制观念的有效途径, 是我国当代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需求所在。高职院校开展法律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法, 更要让学生爱法、守法, 感到自己的生活离不开法, 这样, 法律学习才能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使学生在注重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 具备相应的法治素养和法律精神。

三、高职院校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途径

(一) 强化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法律素养形成的必要前提

要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就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宪法意识、公民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等,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 就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认识社会,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把心理教育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结合起来, 引导大学生剖析我国的实际状况, 充分认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治国刚刚起步, 法治与人治的思想斗争仍然存在, 鼓励大学生正确分析和理解当前法治环境和法治现状, 树立他们完善我国法治环境的信心, 引导大学生用法律意识规范自身的实践行为。

(二) 提高教师素质, 充分发挥教师在培养学生法律素养方面的主导作用

要求法律课教师立场坚定、知识渊博、经验丰富、方法灵活、课堂气氛活跃、能与学生沟通等。所以,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法律课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在教法、守法、用法过程中以身作则, 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 影响感染学生。

(三) 建立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教育网络,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 而且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 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关注, 着力构建高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网络。家长要注重对自己子女的了解, 进而配合学校教育, 司法机关也应该有重点地与学校定期联系, 加强校内的司法宣传教育, 政府职能部门则应力所能及地为大学排忧解难, 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优化社会大环境以及校园环境。通过这些方法和措施, 形成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现代法制的熏陶, 从而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执法守法的自觉性。

四、法律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 法律教育是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

由于当代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学习上面, 致使接触法律知识较少, 基本与社会隔绝, 造成了许多大学生自治能力薄弱, 社会阅历少, 辨别是非能力差, 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 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法律是培养和传播社会主义道德的有力工具, 它把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确认下来, 使之具有法的属性, 成了法律上的义务。因此, 在法律教育中结合教学内容运用现实中的真人实例, 剖析当事人的人生观, 从而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更具有教育性、现实性, 也更具有说服力, 能收到良好效果。

(二) 法律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心和广泛关注。分析其原因, 除了就业机制体系不够健全, 社会各界应对就业压力的措施不够完善等外界因素外, 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内在因素就是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高校扩招以来, 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 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但是, 专业过硬、知识面广博的复合型人才在社会上仍然非常抢手。所以, 社会上的人才不是过剩, 而是时代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及对人才的更合理的利用。可见, 加大学生的法律教育, 优化其知识结构, 有利于提高其综合素质, 提升其竞争力。

(三) 法律教育是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需要

由于法律知识的欠缺, 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头脑中, 偏差的法律观点异常顽固地起着作用, 现实生活中已有不少大学生合法利益遭受侵害, 甚至是人身伤害, 但却浑然不知或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案例。当这些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不能积极主动地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 采用报复、“以暴制暴”、“以侵害对侵害”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这样的结果, 只能导致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增加。因此, 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纠纷, 依法维权, 关键是培养其法律精神, 增强其法制观念。

大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 篇3

关键词:工学交替修养锤炼

案例:工学交替是将学生的实习课堂真正延伸到企业,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实践知识,懂得企业生产的规章制度、纪律要求,生产的严谨性、严密性、规范性,了解企业员工之间合作的重要性,从而为将来回到校园、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1年4月,我院电子信息系按学期实习计划,经与扬州节能灯生产企业HR负责人联络,10级电子专业两个班的学生分两个批次前往该公司进行工学交替。此次工学交替前,学校各相关部门花了大量的精力进行筛选和调研,也与家长、学生和教师做了充分的沟通,尽量把工学交替工作臻于完善。

在工学交替过程中,发生了这样一件不愉快的事情:我校高职班一年级的一位汪姓女生,平时尚算通情达理。因生产线上的一张凳子与别校一女生发生争执,造成王某摔了一跤。后同班同学打抱不平,险些造成集体斗殴。幸有老员工及时制止,并报告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虽经耐心教育,但学生并未完全认识自身的问题所在,总是指责對方的过错。事实说明:工学交替时期的学生缺少涵养,缺乏包容,不懂得如何处理问题,没有换位思考的意识。

分析:从上面的案例叙述中,我们是否应该冷静地想一想,或者说认真地考虑一下: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否应该向生产流水线的线长反映情况,而不应该简单地到附近“就地取才”,都是公司的物品,都是到公司来进行工学交替的,何必搞得大家都不愉快呢?给自己和学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不难看出,学校应加强对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和培养,职业学校的学生应加强自身修养的学习和锤炼。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之所以要进行修养,就是为了把自己培养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人,就是为了能担负起社会赋予的重任。作为学生,肩负着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担,因而加强自身的修养更显得重要。当代学生,是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是时代发展的主心之骨,更应自觉认真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按照《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严格要求自己,对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规范》约束自己、锤炼自己,还应以身边的榜样来激励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应该如何锤炼自身的修养呢?

一、学习理论知识,不断充实自己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越彻底,认识越正确,进行修养的自觉性就越高,在修养实践中的盲目性就越少,就能及时地识别错误倾向,少走弯路,免遭挫折。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多关心时事,认真学好规定的德育课程;另外还要丰富自己的阅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理论上的扎实,才能有行动上的坚定。

二、参加社会实践,积累丰富经验

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状况如何,主要以社会实践来检验。俗话说:“听其言,观其行”,这个“行”就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是智慧的源泉,而且是道德的源泉。人们要进行自我修养,自我改造,也必须通过社会实践。当代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国情、乡情,耳闻目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气象以及碰到的许多新问题,既激发了为振兴中华,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同时又看到改革开放前进道路的不平坦,看到了教育同形势发展的差距。在平时,学生在学校的许多活动都包含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也是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例如学生会、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讨论会、书评、影评等等。学生参加这些活动,既能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又能表现自己的思想品德,可以从学生的议论中得到大家对自己思想品德的评价,学习他人的优秀品质,从而促进自己思想品德的修养。

三、学会正确批评,力争发扬“慎独”

思想品德修养的过程,主要是自我意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过程,它要求人们对自己要进行正确的评价,即正确认识自己有哪些长处,有哪些短处,有哪些优点,有哪些缺点。要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严于解剖自己,才能有效的扬长避短,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别人对自己的批评,自己应该虚怀若谷,认真进行反省。修养贵在自觉,应提倡“慎独”精神。君子在人们看不见的时候,总是非常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情况下,也很警惕。最隐蔽的东西最能看出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最能显出人的灵魂。“慎独”精神从防微杜渐、培养自觉自我改造精神来说是可贵的,是一种较高的思想品德修养境界的表现。

四、经常留心生活,学习身边榜样

思想品德修养的目的在于学会如何做人,培养高尚的情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以身边的榜样或先进人物作为楷模,就会不断激励自己向更高的思想境界攀登。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习先进人物,可以从历史上学,也可以从现实中涌现出来的大量英雄人物身上吸取高贵的品质,更要注意学习身边先进典型的精华。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特别是同龄人的先进业绩更能催人奋进、发人深省,容易引起共鸣。

五、遵守校纪校规,注重平时点滴

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密切结合学校多年来实践的经验和学生的特点制定出来的,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实效性,它是保证学校贯彻执行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需要,是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学校与社会、企业实行对接的需要,因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定位很明确,就是要培养出大量合格的中等技能型人才,从而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创建和谐社会承担应有的责任。而法律、法规,则是从理论、实践的结合上去指导人们进行思想、意识行为的修养,是对人们偏轨行为的制约。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应该认真学习,学做人、学做事;学理论知识、学实践知识。只有认真地学习并领会学校制定的一切规章制度的精神,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心应手去面对任何一个问题,才能在学校提供的舞台上大展自己的才华。

中等职业学校“工学交替”的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践,是一个自我提升的好机会,是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进行知识生化的好机遇。学生应注重收集工学交替中的点点滴滴,做一个有心人,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力争把自己打造成社会欢迎的职校生。

大学生怎样提升自身素养 篇4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人文素质匮乏引起了不少问题,而近日南大一封“辛酸父亲的来信”又再次将这个问题摆到我们面前。究竟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匮乏,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就此,山大学生会记者团对刘孝贤教授作了一次专访,在近两个小时的师生对话中,刘老师发表了一些看法— 何谓素质?素,本色;质,质朴谈素质,首先要明确究竟什么是素质。何谓素质?素:质朴,本色,基本成分;质:质朴,诚信,本质。素质本意是指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成熟起来的。这里局限谈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应当是大学生在做人和学问方面的基本的条件或水准,当然也与学习的动态过程有关。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反映的应该是其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品格修养的基本情况,包括对人生的定位、在学识上的积累、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个人的德行等。

也就是说,一个人首先应当给自己的人生一个准确的定位,幼年时对人生的模糊定位是可以影响人一生的。其次,他应该主动寻觅知识,接受知识,运用知识,从而达到人品、人格、修养上的提升。这是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要求,而不是较高要求。大学生素质缺失在何处?

大学生人文知识的匮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知识、能力、修养。当今大学生的人文知识素质是非常令人忧虑的。大部分学生缺乏强烈的求知欲,缺少与师长交流的主动性,课程尤其是选修课的出勤率不高,而课堂正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基本环境和主要环节。大学生整体上缺乏对知识接受的自主性,多数人只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中。更遗憾的是他们对知识间的联系没有深层次的认识,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所以说可以打一个比方,现在的大学生就像一个仓库管理员,只是看管着一堆知识,并且还是没有秩序的知识,更不用说应用了。这正是大学生能力欠缺的表现,大学生应该在大学里学会运用知识的技能,但是目前这一点极少有人做到。”同时,由于缺少这些人文方面的知识,很多同学感受不到文化的熏陶,造成他们为人处事、修养内涵上的不足。中学和大学低年级阶段是一个人道德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而在我国,这个阶段恰恰是德育被忽略的应试教育阶段。现在很多大学生心理素质很差,经不起失败、批评,与此不无关系。点燃星火,企盼燎原目前,一些人文的课程,如《论语》、《书品与人品》等还是可以引起大学生的思考的,这让刘老师很是欣慰。“他们的眼光就像追光灯一样跟着我的身子动,甚至还有很多同学上课时因课程内容的情节感动得流下眼泪,这说明他们很投入,对于我来说,这是一种享受。”

“这些课程的开设,就是为了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在校园内点燃星星之火,以期将来产生科学和文明精神的传播者,有益于社会。他们在人生、道德、责任等方面有了更深的认识,进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应当明白,大学生在专业外的一些学习和知识扩充是非常有益的,这很可能会给他们提供一些灵感,因为知识是相通的。”打工:让自己心安,让别人理得“说靠打工来锻炼自己的能力,其实是很不负责的,这种说法只是一个让自己心安也让别人理得的借口,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行为。作为一个学生,其最大的责任是好好学习,而怎样才是努力学习?前苏联有一位生物学家每天的时间能计划到“分”,我们虽不必如此苛刻“筹划”时间(生命),但是至少应该让自己每天都觉得有所进步。”“在大学里还是应该全力好好学习,而接触社会,锻炼‘能力’,大可以放到毕业以后。如果现在打工浪费了时间,踏上社会后再想重新学习就不太容易了。大学生当下最需要提高的应当是认识自己获取及应用知识的能力,而不是搞一项活动、开一个饭馆或发几张商品广告之类的能力。所以说在原则上我是不提倡打工的。”明确责任,修身养性

“大学生还应当注意自己的修养、内涵。现在的青年人往往经不起批评,举例来说,曾经有一位学生因课听不懂而称病请假,没得到批准就流泪冲出教室,甚至跑到黄河边上站了几个小时,这位学生的心理素质的确让老师都感到后怕!。”“作为大学生,其基本道德要求就是能负起责任。仅负责本身就包括五个层次:对自己负责,对亲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最后,还应该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类负责,保护地球,坚持可持续发展。”

“顺便说一下手机问题。当某些学生胸前的十字饰物换成手机时,带着无法弄清耶苏与耶和华关系的困惑,又开始了垃圾信息的传递。这一部分学生缺失的已经不仅仅时间,更是精神。我们应该懂得节约,这是国人的传统美德,是人文素质重要构成部分。那位闻名全球的富翁比尔·盖茨,在汽车停车位上绝不多花一美分,我们又有什么资格挥霍父母的辛苦甚至辛酸?”

结语: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确很值得我们深思,刘老师希望他的一番话能给我们带来启示,引起我们的思考。提高素质这条路还很漫长,需要我们大家共同而不懈地努力。我想,这和改革开放政策、科技发展及教育体制是分不开的,外国优秀文化的确令人向往。但这也是对中国大学生,也是对中国文化的考验。怎样宣传及发扬我国先进文化及优良传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大学生,在接触国外知识技术的同时,也不能忘记要为中国现代化事业贡献终生,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这样一来才无愧于党和国家对我们的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也是大学生的责任,提高大学生素质和道德水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这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

要有效地提高社交能力、可循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提高对自己及别人的需要、思想、感受的洞察力,另一方面亦要细心观察不同的情境和人物,分辨其中不同之处并加以理解分析,以加强对千变万化的社交环境的掌握。但要真正的提高社交能力,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亦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成功与否还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动机、决心、努力与恒心。从一般的角度讲,在社交时应主要掌握以下心理原则:一是互酬原则。人际交往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其行为具有互酬性。因此,在我们的交往中,应该常常想到“给予”而不是“索取”;相反,如果取而不予,就会失去朋友。其二是自我袒露的原则。一个人把自我向别人敞开比死死关闭更能使人感到满足,而且,这种好的感觉也会再次传染给别的人。其三是真诚评价的原则。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免不了要互相议论、互相评价,对人评价的态度要诚恳,情感要真挚,如果恶意诽谤,口是心非,或者阳奉阴违,了会遭致别人的不安与反感。最后是互利性的原则。要解决人际关系不协调的矛盾,就要采用互利的原则,“互利”就是矛盾双方都能接受的调节。那么,什么是好的人际关系呢?美国社会心理学爱舒尔茨认为,一般来讲,人际关系有三种类型,其一是谦让型。其特征是“朝向他人”,无论遇见何人,总是想到“他喜欢我吗?”。其二是进取型。其特征是“对抗他人”,无论遇到何人,总是想知道该人力量的大小,或该人对自己有无用处。其三,是分离型。其特征是“疏离他人”,无论遇到何人,总是想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避免

他人对自己的干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是提高处世能力的关键。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

1、培养良好的个性如果有不良品质,即使交游很广,也难得有知心朋友;相反,如果你具有促进人际吸引的优秀品质,就会容易被别人引为知已。

2、善于体察别人的真正需要这些需要概括起来包括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求、感情的需求。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不但要考虑到对方的个性品质,也要考虑对方的需求,因为人际交往的基础是互补,只索取而不奉献的关系是很难维持的。

3、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处世能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有一定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进行交往的。交往方法越好,人际关系越容易维持紧密。

建议你多读一些待人接物方面的书籍,有助于理性地理解社会,有效地提高社交能力。创设安定的社会条件,不仅要建立以利益调节为核心的整合机制,引导人们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更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并将其作为推进改革、制定政策、分配利益的根本指针。

当前,我们的社会虽说总体上是和谐与稳定的,但在改革向纵深推进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要正确看待和处理这些发展道路上的不和谐音符,就必须深入重温和领会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义。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同时,还提出了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体制机制之要求。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综合运用党的发展理论、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进一步提出了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之构想,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从而将发展的理念提升至一个更高的层次,即和谐发展观。

这种新型和谐发展观包含三个相互联系又层层递进的层次内容:第一个层次内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即低层次的和谐发展。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自然的关系息息相关,然而人类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往往忽视自然界的自身发展规律,不计后果无限制地向自然界索取,其结果导致生态失衡、环境恶化,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发生尖锐的冲突,进而导致人类自身的发展难以为继。为了防止出现片面的、畸形的发展局面,以及避免人类社会在与自然界的冲突中彼此都走向毁灭的状况出现,就必须将人类自身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相适应和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第二个层次内容是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即中层次的和谐发展。由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各不相同,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各个人群在发展的进程中所能享受到的发展成果也各不相同,这就造成了社会贫富不均现象的出现。为了防止社会贫富不均现象对既有社会秩序的冲击和破坏,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建立体现公平和正义的社会财富再分配体系和必要的社会保障体系,以进一步调节现实生活中日趋紧张的人与人的关系,从而将人的发展置放于一个相对和谐发展的环境中。

第三个层次内容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即高层次的和谐发展。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即在社会中才能找到其存在的价值。因此,不同的人通过组成不同的社会组织,结成一定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来参与经济生活过程、政治生活过程和文化生活过程,从而体现人自身的价值。这种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组织的自主发展的良性互动。这种新型和谐发展观的内在逻辑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体,三者共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当前,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深化,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分化态势进一步加剧,中国社会在总体发展进程中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如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如故、地区差异和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分配不公现象比较突出、社会保障体系比较薄弱、在改革进程中普通民众利益受损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由就业问题、腐败问题、分配不公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社会问题引发的各种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状况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的顺利推进。有鉴于此,我们就必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新型和谐发展观方面有所作为。

首先,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方面,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防止出现“为发展而发展”,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自然界的自身发展规律之现象。这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要建立体现和谐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软性”考核指标纳入干部绩效考评体系之中,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创设基础性条件。

其次,在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方面,要妥善协调和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最大限度地整合不同的利益群体,始终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创设安定的社会条件。从此意义上讲,在制定和出台各项政策的时候,不仅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建立以利益调节为核心的社会整合机制,引导各个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并将其作为我们推进改革、制定政策、分配利益的根本指针。与此同时,抓紧建立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体系,建立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化解现实生活中各种利益矛盾和问题的有效措施。

最后,在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方面,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对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性,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重塑社会微观主体,大力发展公民社会。通过社会自治组织的良性发展,寻找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交汇点,将不同的人群组织到各类社会组织之中,充分发挥这些社会自治组织在协调利益、表达诉求、化解矛盾、增进认同感、提供自我服务的强大功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这种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的理想境界,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组织的自主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1、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和则业标准所谓合理的就业目标,就是指选择的职业即符合个人的特点,也符合社会需要,体现人职合理的匹配,能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发挥个人优势,多为社会作贡献的就业目标。今天大学生合理的就业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就业的主要目标。对于一个特定专业的大学生,在目前的就业形式下,最大的可能是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因此大学生应把能充分运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职业作为自己就业的主要目标,这既符合学校

教育的培养目标,又能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发挥专业特长。二是就业的次要目标。这是由社会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相应地对人才的需求随之变化所决定的。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学等途径,学习有关知识,培养能力,决定与自己兴趣、爱好相一致的就业目标。要确定合理就业目标,就要求大学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优化自己就业的心理坐标。

2、身体素质准备无论哪一种职业,对从事者的身体素质都有一定的要求,不少职业对从业者身体素质的要求还比较高。所以,大学生应该始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自觉遵守作息时间,形成学习和生活的规律,作好身体素质的准备,以迎接社会对自己的选择与职业的挑战。

3、知识、能力和技能准备一切职业都要求从业者具有相应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是培养能力和提高技能的基础。知识可分为专业知识和一般常识。前者指从事某种专门职业或进行的某种特殊活动所必备的知识,后者指人的日常生活生活或一般活动所需要的普通常识。知识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础条件。能力则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范畴。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专业能力。一般能力指:(1)自学能力,如阅读、使用工具书、利用文献信息资料、独立思考等方面的能力;(2)表达能力,主要有口头的书面的、图表和数字的表达能力;(3)环境适应能力,如独立生活、人际交往、应付挫折、独立工作等能力;

(4)创造能力,如从事科研活动、提出新见解、新发明等;(5)自我教育能力,如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等(6)管理能力,即人的管理和技术的管理等;

(7)动手能力,如具体的操作能力。专业能力因专业的不同,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但无论是什么专业的大学生,都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在就业准备期 应该做到:学好专业知识;参加有关的科技活动和科研活动;结合专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真进行专业实习;认真做好毕业设计和论文等。能力准备是大学生就业的关键。技能属于人的行为范畴,是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完成某一活动的行为方式,常体现为实际操作技术和技巧,它是丰富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重要能力基础,它能不断促进人的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大学生除了学好专业基础知识外,还要多参加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能力和技能,为就业准备奠定坚实的基础。

4、树立良好的就业意识人们进行就业准备是为了能够从事某种职业,承担起某种职务。在就业准备的过程中,准备者不仅应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积极技能,进行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准备,还应了解社会中职业的性质和价值,掌握一定的职业的知识、树立良好的就业意识。处于就业准备期的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意识,是就业准备的重要内容,它将对其则业和就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那么,当今大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就业意识呢?大学生应该树立按专业就业的意识;大对口就业的意识;到艰苦行业、边远地区就业的意识;先就业后调整的就业意识等。

5、进入人才市场,参加“双向选则”的准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场所是人才市场,在人才市场进行“双向选则”这就要求大学生作好进入人才市场的准备工作,掌握好在市场竞争中求职则业的技能和技巧,作好进入人才市场,参加“双向选则”的准备。需要大学生首先写好求职信和自荐书。要求事实求是,简明扼要地写清楚求职的动机和愿望,所学专业,自己的兴趣、特长、被录用后的打算,以及自己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切忌只写优点,不写缺点。其次掌握“双向选则”洽谈的技能与技巧。应该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正确运用眼、口、手、的配合,举止大方自然,穿着与自身相符合,沉着和冷静地回答对方提问,千万不要牵强附合,不懂装懂,但也不必过谦,而应充满自信,展示青年大学生应有的风度和品格。

6、心理准备,特别是挫折心理准备当前,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中存在某些不健康心理,特别是当就业的现实与理想存在一定距离时产生自卑或恐惧,产生某些不健康的心理;一是自负心理。这是大学生的一种优势心理。二是迷惘心理。当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不尽吻合时感到无所适从。三是逃避心理。在“双向选则”时,发现自己的知识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于是追悔、逃避、对就业失去了信心和勇气。四是消极心理,不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就业中的不合理现象,而感到失望。因此,大学生在就业准备的过程中,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理障碍,保持健康的心理。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呢?首先进行自我调节,充分相信自己,看到自己的优势、前景,减轻心理负荷,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其次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树立正确的则业观;看问题不要极端化;处理好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的关系

浅谈如何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篇5

何谓“人文素养”?听了刘桂秋老师的讲座后,我明白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以及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气质和修养,主要表现为一个人的精神水准,思想品味,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文素养的培育,作为一名教师,该怎样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呢?

一、学习人文知识,加强人文阅读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作为教师,必须多读书,除了阅读本学科的书,还应该广泛阅读各类能提升教育理论素养的书,如《江苏教育》《给教师的建议》《和教师的谈话》等,在多方吸收的过程中,能不断的更新自己的观念,开拓视野。

二、培养人文品格,树立良好师德

教师如何发展自身的人文品格?首先,要重视自身的德行修养。其次,教师要自觉养成独立人格。就要做到意志坚强,不畏权贵,心平气和,不卑不亢,有神圣的使命感,发自内心的热爱教育事业。

三、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

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说过:“教育家的特征在于爱人,谁若活着而不爱别人,他就根本不配做教育家”。教师对学生要有着人文关怀的精神,以对学生的爱心为出发点,尊重学生个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关心学生,不歧视、挖苦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注重对学生潜能的挖掘,激发其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大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 篇6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育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而人才的培育必须以人文素养做底蕴。班主任的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教师自身学识底蕴、儒雅风度以及对事业与学生真诚的热爱。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的人文素养不仅仅是教师自身形象的要求,更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与完善的需要。

一、班主任要提升自身的素养,首先要做个真正的读书人。教师的职业特性,注定了这是一个永远需要学习的角色。而读书是拓展知识面,增加信息量的有效途径。只有学会读书和学习,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文化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当今许多班主任教师感叹事务繁忙,没有时间读书,其实大多数是没有心思去读书,有的教师抱着这样的心态,我有大专、本科甚至研究生的文凭,教小学、初中我还教不了吗?指望着自己的学历享用一辈子,其实大错特错了,不去了解新的东西,只挖掘过去积累的东西,迟早会被时代所淘汰。

特别在新课改以后,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知识面狭窄是无法应对层出不穷的问题的,也就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与需求。一个教师自身

人文素质的提升,必将有赖于永不满足的读书实践。一个成功的班主任老师,必须是一个善于学习的老师,一个善于读书的老师。

二、班主任教师要养成良好的人文品格,应从加强德性修为做起。

(1)具有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心。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作为班主任教师,更应以“立德树人”为已任,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以班为家,努力教育好每个学生,以人为本,尊重学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2)要形成关爱学生的情怀。这种情怀建立在对学生“尊重”和“珍视”的基础之上,是班主任教师发自内心的一种对学生的关爱。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和学生一起去感受和体验,去感受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期待及沮丧时的心情,去体验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渴望,以心对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去包容学生的过失,去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要学会欣赏学生的优点,能看到每名学生的长处,给予鼓励与赞扬,善待学生,真情关爱学生,视其为自己的孩子来照顾与对待,全力维护学生的利益。

(3)从处事的方式体现人文品格。如何提升教师的人文品格,最主要靠的就是加强德性修养。爱岗敬业、淡泊名利、甘为人梯对于教师来说什么时候都不过时,教师就是一个典型模

范,经常不断反思自己的过失,要有自律的操守和道德追求,形成超功利的价值观,不为一时的眼前利益而牺牲学生的长远发展。要追求的是一种自我实现,反对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行为,深切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渴望与梦想,这才是有人文素养教师的的一种表现。

浅谈如何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篇7

因此, 人们从事或参与音乐活动 (包括音乐教育) , 就必须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而音乐素养的提高, 又是现代文明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素养是学习音乐的根本保证, 它包括读谱、视唱、听音、节奏、和声、音乐欣赏和音乐史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是我国各艺术院校、师范院校音乐系各专业入学必考科目和入校后的必修科目, 是音乐学习者素质全面提高的一门重要学科。一个学习音乐的人, 不具备或不提高音乐素养就很难从事这项活动, 他就无法去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内涵。就如马克思所言:“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 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3]注重音乐素养的学习与提高, 是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以此促进音乐专业学习, 增强其对音乐的感悟、理解的基本途径。

音乐素养感知的视域比较宽广, 比如包括个人在音乐的听觉、记忆、想象、联想, 情感、审美、节奏感、旋律感等方面的内容。它既是先天赋予的, 又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下形成的。拿声乐学习者来说, 学习唱歌就必须首先掌握音乐的一般知识, 如乐理、试唱练耳, 钢琴键盘基础等。

因此, 笔者认为音乐素养提高应包括如内容。

1. 基本乐理知识

乐理知识是音乐基础的基础, 必须掌握它。学会识谱包括线谱、简谱, 懂得音程、和弦、调式、调号、节奏速度, 熟知各种乐谱记号等等。节奏是音乐的基本要素, 节奏给予以音乐动力, 歌者要具备良好的节奏感, 这样才能保持一定的速度, 音乐素质好的人无需一边唱一边用手或脚打拍子, 脑中的节奏感非常强, 完全能够把握音乐的节奏。

2. 视唱练耳与视谱

视唱练耳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它包括两个内容, 对耳朵的训练与视唱。除了先天条件外, 还是需要后天的训练, 只要经过长时间的正规训练, 是完全能提高对音高、节奏的鉴别能力的。音准问题是唱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音不准, 即使你有多好的音质, 也毫无用途, 不能给人美的享受, 严重的还会破坏旋律的美感和作品风格。训练音准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自己在琴上弹出不同的单音、音程、和弦, 然后跟着唱准;一种是由别人弹, 这种方法是最能提高听音、辨音能力的训练方法。有了乐理的基本知识和听觉训练, 即可多作视唱实践了。只要经常、有意识的找些你不曾熟悉的歌谱来唱, 渐渐的就能熟能生巧。练习方法可采取先唱曲谱, 后唱歌词, 对视谱有一定熟练程度后, 可用眼睛男高音歌唱艺术的传播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推动了美声唱法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共同发展, 也促进了美声唱法风格多样化的发展。这些是与各种信息手段、交流是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1]张兆南.歌唱修养与技能培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6月.第

同时看词、曲, 一下就能唱出来。

3. 音乐记忆训练

音乐记忆训练也是这门课的内容之一。一个人的记忆是表现在多方面的, 有的人对数学的记忆特别好, 但对音乐记忆却不行;有的人对音乐的记忆力强, 但对文字的记忆力极差。历史上有很多音乐记忆力好的音乐家。神童莫扎特在14岁时到意大利演出时, 在西斯廷大教堂听完格里格的九部合唱曲后, 回家马上能几乎是准确无误地把它默写下来。罗马尼亚作曲家埃涅斯库视奏完一遍拉威尔的小提琴曲后, 在演奏时就不用看谱了, 如此惊人的记忆力非一般人能具备。对音乐的记忆其实也是可以训练的。当在电视里听到一首歌曲后, 有意识的多记一些旋律, 只要时刻注意加强记忆训练, 会有进步的。找他人弹一个乐句或唱一句, 你自己紧接着唱出来的办法, 也是非常有效果的。

4. 键盘的学习

键盘乐器包括钢琴、电子琴、合成器等。它是音乐学习的必修乐器。乐理、视唱练耳与键盘乐器紧密相连, 没有乐理知识要学好键盘乐器很难, 而掌握键盘乐器对听觉训练又有帮助, 同时, 要训练好听觉又主要依赖键盘乐器。其他许多乐器的定音、调音都是按照钢琴上的固定音进行的。作为声乐学习, 更是离不开它。我们唱一首歌时首先要确定调, 还要有人伴奏, 练声也必须在琴上练, 以免跑音。以上都说明掌握键盘乐器是十分重要的, 凡是有条件者, 应尽力做到在键盘乐器上自弹自唱, 这样会大大提高你的学习进度。

5. 想象、联想

想象与联想它的材料来源于客观现实, 感知材料越丰富, 想象。联想就越丰富, 作曲家运用想象创作, 演员通过自己的演唱、演奏把有着丰富想象的音符传达给观众, 观众听后产生想象与联想。

6. 情感、审美

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优美动听的旋律使人愉悦, 喧闹的噪音令人烦恼。这些表现出来的主观感受或体验就是情感。审美是指人在感受、理解、评价、创造美的方面的能力并按照美的规律来实现。美感就是人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予以评价时产生的的情感。情感与审美是与一个人的修养密切相关的。换言之, 一个人的音乐修养越高, 他的音乐素质的情感与审美的水平也就越高。

值得强调的是, 音乐素质的提高并不是孤立的, 他必须以人的基本素质为前提, 诸如人的气质、性格、自尊心、责任感、进取心、控制力等。还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尤其是人文知识及健康的体魄, 只有在多种因素的互相作用下, 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

摘要:人们从事或参与音乐活动 (包括音乐教育) , 就必须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而音乐素养的提高, 又是现代文明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音乐,素养,提高

参考文献

[1]白水.沙粒.中国素质教育论文精选[M].北京:中国文学艺术出版社, 2002年版.

[2]沈致隆.齐东海.音乐文化与音乐人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大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 篇8

1、明确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转变课程功能,即改变课堂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传统的“精英主义”教育思想多少年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而今天,我们知道,基础教育的发展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因此我们每一个体育教师必须明确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从实际出发,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胸怀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踏踏实实地投身于课程改革。

2、提升教师的专业业务素质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迅猛发展,许多体育教师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其业务能力跟不上发展需要,甚至严重滞后于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为了保证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切实提升他们的专业业务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要完善体育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教师只有具备了深厚扎实的基本功、知识功底,才能在教学中抓住教学内容和核心,变繁为简,变深为浅,变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其次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授课技能,教师的业务水平高低首先表现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和讲授水平上。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实现教学目标的师生共同活动,教师的组织能力越强,教师的技能技艺越高,就越能组织和调动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提升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笔者经常听学生议论,说他们喜欢某位老师,听课兴致高;不喜欢某位老师,听课时老是昏昏欲睡。事实上,能否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不是单方面因素决定的,老师自身的知识、能力、性情、品格修养等综合素养,是吸引学生的主要力量。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品德言行对学生的示范作用,要不断加强自己的品格修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实践证明,学生对于那些勤于锻炼、知识渊博又善于教书育人的教师是非常尊敬的。

二、关于体育教师的专业才能与课程改革的关系

1、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强调学校体育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他们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国家体育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标准研制组组长季浏教授首先指出“中小学体育课不是高水平运动员训练课”,他认为这是几十年来中小学体育课程的错误方向,他推崇体育课是面向所有学生而不是极少数有运动天赋的学生,认为“以往的体育课树立的是体育竞技的观念,有的项目甚至损害了学生的健康”。因此我们体育教师应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应淡化“竞技运动”教学模式,不要苛求每一个动作的细节,不要苛求动作技术传授的完整性、系统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2、提高和调整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日益发展,许多学科的教师反映“经常有惊喜”“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经常被难住了”。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研究新的课程标准,研究学校及本地区的传统优势项目和本校的学生特点,善于捕捉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专业知识水平,这样才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3、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素养,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教师的生命力来自于教育科研,无论是教师的未来还是未来的教师都是与教育科研分不开的。进入21世纪后,我们面临着信息化、世界化、市场化、教育现代化四大趋势的挑战,时代的呼唤以教育的科学推进科学的教育。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总结经验,注意体育发展动向,学会使用文献资料,掌握一般的科研方法,敢创新,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以适应现代体育发展的要求。

4、努力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不断改变着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学习方式。教育也因此面临着如何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这一问题的挑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讲解、示范、练习、评价”不仅严重束缚教师的手脚,同时限制了学生的接受,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创造能力,不利于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飞跃发展。

三、关于体育教师的专业精神和课程改革的关系

体育教学工作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协调配合,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时间长,体力消耗大,工作环境相对比较差,工作比较辛苦,如果没有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无私奉献的品格和顽强向上的意志品质,是不可能长期坚守这份工作岗位的。体育老师的工作时间,从清晨的晨练到傍晚的课余训练,每天算起来不下于十几个小时;工作环境,从我们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绝大部分是露天作业,“夏天顶骄阳”“冬天吹北风”“春秋吃风沙”,而我们都知道:通过近三年的努力,我们小学和初中的体育与健康改革已基本完成,从今年9月起,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将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试点。因此,如果体育老师对体育教学工作没有深厚的感情,就不可能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体育事业,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也就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卓越的成绩。

四、关于体育老师的专业人格和课程改革的关系

现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在谈到著名教育家、艺术家李叔同时曾说过:“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的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做背景的缘故。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这些无不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师应具有感召性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这种人格魅力不仅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格,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自身的渊博知识和精神气质,我想我们一定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尊重和欢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学生的人格和志趣,甚至对学生的人生选择起到了促进作用,增强自己从教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就不会出现像学生那种喜欢运动,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

上一篇:大学生申请入党自传-入党申请下一篇:中学班干部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