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信息技术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信息素养论文教育论文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小学信息技术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信息素养论文教育论文

论小学信息技术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信息素养论文教育论文 篇1

【摘要】小学计算机学科是素质教育和新型人才培养的产物。信息技术中的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个体在操作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掌握,运用检索、评估等方式有效地获取、运用相关的信息。本文就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计算机教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人发育成长的最快、最旺盛的时期,具有较高的塑造性和最佳的教育接受性的特点。在这个时期,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对学生行为习惯、人生态度、性格塑造等方面的形成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小学一门重要课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助于提升学生以

后对社会的适应性。信息素养主要是由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伦理等方面组成。小学阶段开设相应的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渠道,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一、从实践操作出发,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技术是一门重视应用和实践的学科,需要学生在认识计算机构成,理解基本操作之后,获得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一)由学到做,激发学生的操作 望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要求,考虑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和相关技能。在进行信息技术操作之前,教师应该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

讲透,使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操作有着相应的意识,为实际操作奠定基础。当然,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运用故事、游戏、比较、提问等形式讲解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操作。例如,在《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一节课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信息吗?信息在哪些方面能够体现?同学们是怎么知道或得到这些信息的呢?同学们知道怎么操作相应的信息技术吗?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爱好,调动学生的操作信息技术的 望,为教学质量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一种主观意识,是指个人迫切要获取相应的信息需求,提升信息索求的兴趣,能够利用相应的信息为社会和个人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信息技术的课程开展,最为基础的是每个学生都有对应的计算机,为有效的信息技术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在计算机面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坐姿、正确的手势、正确的操作,从而使学生的信息技术更加标准。在初次接触电脑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计算机软件指导学生正确地操作计算机,使学生快速掌握电脑计算、画画等相关比较简单的操作。当然,也可以从学生的求知角度出发,加深相应的信息技术的学习,使学生的信息技术更加全面、具体、实用。例

如,在学习《画线》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运用鼠标、键盘等,绘制简单图形,让学生感受图形整体完成的步骤,培养学生的整体感、大局观。这种实践操作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

(一)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提升信息处理技能

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内容,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和交流的能力。换一句话来说,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信息技术中,要培养学生输入、编辑、上网的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够阶段性提升。学会输入是指学生应该充分掌握各种符号的输入,最终达到盲打的目的,能够熟悉地掌握键盘和鼠标。学会编辑是指学生能够运用相应的信息软件,将文字、图案、声音等形式进行组合,形成电子小报、PPT 等

作品。学会上网是指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来浏览各种信息,通过相应的信息来解决相应的问题。例如,《组合图形》学习时,可以为学生设计相应的家园场景图片,同时给予学生一定量的盆景,为学生创设“构建我的家园”相关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将花盆放入家园中,让学生掌握不同图形文件中的复制与粘贴,从而组合成一幅画面。如此,在不同文件间复制与粘贴图形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总结归纳不同文件间复制与粘贴的一般方法。通过不同文件间复制与粘贴图形的操作,使学生感受计算机操作的便捷,让学生创造新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实践性的操作方式能够使得学生充分掌握计算机的编辑技能,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运用搜索引擎,准确地获取相应信息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计算机软件,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搜索引擎,使学生能够在信息的海洋中,获取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丰富自己的学问,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浏览儿童网站、专题网站、学校网站,使学生充分感受互联网信息

资源的丰富性,有效地开展学生的眼界,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的高效性。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引导学生能够运用论坛、E-mail 等网络手段与他人进行网上沟通,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应该从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实际操作计算机,并开拓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获得基本信息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吕伏万.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中小学电教,2015(07).

论小学信息技术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信息素养论文教育论文 篇2

20世纪80年代,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先后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根据教育部的规划, 在21世纪前10年, 将分三步在全国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课程, 即2001年前全国所有高中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05年前全国所有初中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10年前全国所有小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1]。由此在小学阶段全面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水到渠成, 各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得到蓬勃发展。

不过, 在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危机, 其中, 最为重要的就是师资问题。因为, 在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之初, 为满足急速膨胀的师资需求,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不得不将大量非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补充到该学科的教学中来, 这一举措在短时间内对推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起到了显著作用。但是, 随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设逐步走上常态化的轨道, 这一措施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例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学历层次偏低、专业不对口、队伍不够稳定等[2]。这些问题导致现有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举步维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无法实质性推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缺乏后继动力。

笔者长期从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认为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加强高等师范院校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建设, 培养具有合格职业素养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 并源源不断地将这些毕业生补充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去。只有这样, 才能给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带来源头活水,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才会注入新的动力。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2012年5月,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发布了《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2版) 》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 该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师职业素养提出了基本能力和专业发展两方面要求。

(一) 基本能力要求

主要指胜任信息技术教学岗位的教师应具备的业务能力, 它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用能力, 即具有教育管理部门相关文件中规定的作为一个教师的基本能力;另一个方面是专业能力, 即具有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特定能力。

(二) 专业发展要求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研活动, 运用新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设计基于技术的学与教的实践方案;通过与教学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交流机会, 实现经验的提升和理论的构建;熟练掌握与信息技术教学有关的网络及数字化媒体的特性, 同时还能够规划、建设、维护、管理数字化教学平台及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并实施一定的评价;能够通过教学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与能力, 以及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技术及新课程标准主动探索课程内容与技术资源有效整合的模式, 并能支持管理者构建本校信息化教育环境。

三、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 高等师范院校一方面要培养该专业学生的学科教学能力, 另一方面还需要培养他们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及运用信息化进行日常管理的能力。基于此,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内涵可分为以下方面[3]。

(一) 教学基本功

教学基本功, 即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 其重点课程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口语、板书设计、“三字一话”、信息技术教育学。其中, 前面五项是所有师范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 最后一项则是要求学生掌握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理论、规律、原理及方法;要加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技能和实验指导能力培养, 加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技能训练, 加强教育实习、信息技术教育实验能力的指导[4]。

(二) 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 即能够运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相关原理, 根据小学学生心理特征、认知结构, 对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组织形式采取有效教学的策略。这是将教育教学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应该通过计算机基础、教与学的理论、教学设计、教育传播学等课程来提升此方面的能力。该能力的培养主要从教材分析和课堂教学设计两个层面来实现, 通过教材分析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基础教育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标准, 理解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丰富内涵, 学会分析评议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常规方法, 能够设计和编写规范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教案;课堂教学设计则是培养学生掌握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基本框架, 让学生掌握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5]。

(三) 教学实践能力

通过技能训练、实验研究、教育实习等课程对学生的相关方面进行培养。技能训练主要是培养学生了解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常用技能;实验研究主要培养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各种教学媒体的使用方法;教育实习主要是让学生真正深入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去体验真正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6]。

(四) 教学研究能力

教师不能只做“教书匠”, 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通过观察、分析、总结、提升来推动、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通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法课程来培养该专业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课程教科研的一般的方法、步骤, 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 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研究。

(五) 教学辅助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成为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排头兵, 能够带动其他学科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促进校内、外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 承担起学校日常的信息化建设、维护、服务和管理工作。

四、培养的总体规划

(一) 培培养养目标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新形势下经济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具有强健体魄、健全人格、较强的职业素养, 扎实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与技能, 能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有关课程教育教学工作和与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关的硬件、软件开发、应用与维护工作, 并且具有较强操作技能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7]。

(二) 培养规格

培养规格分四个层次[8]。

第一, 身心健康。小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参差不齐、教师校内外兼职工作增多、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育信息化深入推进、教师备课数量和难度有所加大、信息技术新技术不断涌现等众多因素, 使得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量明显增大。这就要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 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心态。

第二, 思想品德好、职业道德修养高。人民教师必须热爱党, 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热爱自己的专业, 勤奋好学, 要有钻研学习为我国教育信息化不断奉献的志向, 不断开拓, 勇于创新。

第三, 专业文化基础扎实。必须掌握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与技能, 具有运用所学理论与技能从事小学信息技术相关课程教育教学的能力;具备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有关的软件开发、维护的能力;具有网络设计与网络应用的能力;具备将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具备参与、组织、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能力, 以及较为丰富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第四, 必要的技能证书。

首先, 熟悉操作系统的使用, 能够熟练进行文字录入, 有娴熟的文字处理能力, 能够利用相关软件进行一些数据统计, 制作教学演示文稿, 在进入专业学习一年后能够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证书或相当于该水平的证书。

其次, “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分成若干模块, 在每个模块中又根据内容进行分类[9]。不难看出, 该标准对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而作为在校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则更应该提前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缩短学生角色与教师角色的距离。在校期间, 该专业学生应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VB证书》、《三级PC技术证书》和《网络技术证书》, 或相当于这些水平的证书。

再次, 取得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些证书, 如:《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多媒体软件制作员证书》等。能够熟练使用Flash、网页制作等工具进行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集成、测试与评价, 初步达到专业多媒体制作人员的要求。

五、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价

(一) 课课程程设置

基于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可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三大部分。必修课程又包括通识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三个模块;选修课程包括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两个大类;实践活动课程包括教育见实习、专题教育、研究性学习、毕业论文 (设计) 和社团活动等[10]。表1列出了某高等师范院校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课程模块及所占比例。

1.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主体, 它包括通识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三个模块, 约占教学活动总量的76.7%左右。

通识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和基本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 例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课程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信息论、音乐、美术、数学、物理、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它们是后续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 所以, 将其列为低年级的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约占教学活动总量的50.6%左右。

教育专业课程是进行教师专业化培养的主要课程, 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加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学, 一方面能保证学生掌握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另一方面又能保证学生具有较强的教学实施、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能力。教育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教育理论类课程、教育技能类课程和教育实践类课程, 约占教学活动总量的11.9%左右。

学科专业课程是主干课程, 是体现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学科专业课程主要有信息检索与利用、小学信息技术学导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学、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基础、多媒体教学系统、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教学系统、网页创作实践、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与网络作品欣赏、多媒体创作实践、管理信息系统、教育传播学、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教育信息理论, 等等。学科专业课程约占教学活动总量的14.2%左右。

2.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包括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两大类, 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专业方向上的学科知识素养, 拓宽专业视野, 提高专业水平, 促进专业发展。公共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领域, 完善知识结构, 促进个性化发展和特长的形成。选修课程约占教学活动总量的10.2%左右。

3.实践活动课程

实践活动课程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职前教育必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对学生的职业养成教育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比较丰富, 主要包括国防教育 (军训) 、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教育实践、毕业论文 (设计) , 等等。实 践活动课 程约占教 学活动总 量的13.1%。

(二) 教学模式

根据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特点, 应改变传统的“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可以将课程分为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三个部分。接受学习主要是以讲解基础理论为主;自主学习主要是通过电子图书馆或网络数字化学习平台, 自我构建课程知识;协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共享学习经验和拓展能力。

(三) 教学评价

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往往是单一的, 学期成绩主要由期末、期中和平时考勤这三部分组成, 这种评价方式属于总结性评价方式。考虑到小学信息技术专业课程的开放性、过程性、实践性、多样性的特点, 可以以过程性评价来逐步取代总结性评价方式, 亦或两者结合。例如:在“小学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研究”中, 课程成绩应该由操作实践方案设计、操作实践说课以及基本实践操作成绩三部分组成。操作实践方案设计要求学生既能设计出基于某一门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点的简单实践, 又能设计出融合多门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开放式主题探究实践;操作实践说课要求学生对操作实践方案进行分析论证;基本实践操作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操作和演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基本实践。这种评价能够综合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实践设计和实践分析能力[11]。

六、结束语

论小学信息技术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信息素养论文教育论文 篇3

那么,什么是科学素养呢?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

实践证明,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采用相应的现代教育信息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会充分发挥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对所学知识和技能产生浓厚兴趣,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小学生好奇、敏感,心理内部稳定性较差,自控能力不足,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较难引起他们的注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用具体、直观、新异的刺激,引起他们的注意,拓宽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思路,优化了教学环境,同时也能在有限的40分钟科学课堂上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学习四年级上册《云的观测》,在讲到对云进行分类时,我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请学生欣赏一组云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请学生欣赏的同时,讨论交流云有什么特征,同时提醒学生在观察时注意云的多少,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并把云的形状和熟悉的事物进行联想,然后给每组学生发放不同形状云的图片,让学生试着对这些云进行分类,并汇报分类依据和分类结果。接着再进一步播放课件和阅读教科书,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再一次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给云的图片分类,学生很轻松地把手中的图片按照云的类型和特点,分成了层云、积云和卷云。

采用这种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是多媒体课件中那些具体、生动、鲜明的云的形象,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的学习环境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通过感性认识,使学生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小学生好奇、敏感,对什么都感兴趣,对什么都反映强烈,但批评力不足,韧性差。小学生掌握知识,首先是通过感性认识获得的,而感性认识主要是通过直观材料的感知而形成的。实践证明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根据所传授的知识内容,制作课件,在科学课堂上展示。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繁琐为简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有效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顺利地突破重点和难点,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感知的效果,为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建立坚实的基础。

比如讲六年级下册《月相变化》一课时,教材要求给月相排序,六年级学生对月相变化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模糊的,缺乏深刻认识。让学生画出不同的月相,并按农历的时间正确排序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展示了课前制作的课件,通过精美的画面和视频资料,学生了解了月相变化规律,在给月相排序时就会非常顺利,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发展学习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丰富课堂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有着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功能,生动、形象、感染力强,能引起学生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和注意,为学生学好功课提供有利的条件。实践证明,各种年龄段的小学生都喜欢老师运用信息技术上科学课,喜欢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下接受知识。当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学生的信息意识形成后,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和对科学现象的观察能力也将随之增强。思维的创造性、严密性、推理性就会得到提高。

比如我在讲授六年级上册《多种多样的植物》一课时。课前我用数码相机给校园中的植物拍好照片,然后上网搜集和下载一些关于植物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制作课件时,我进行了适当的剪接,并在课上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因为学生对校园植物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在观察熟悉的植物图片时,感触更深,对分类活动的开展非常有利。在确定分类标准后,依据植物可以分为草本和木本,水生和陆生,开花和不开花,常绿和落叶等标准,依教学需要,展示不同的植物图片和视频资料,既节约了时间,又丰富了信息量,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四、突破时空局限。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方面,多媒体信息技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使学生对所学教材得到充分的感知。另一方面,多媒体信息技术还具有仿真模拟功能,把一些抽象的概念、不常见的事物变化过程、微观结构和受条件限制难以展现的不同时空发生的事物现象等,通过动画形式显示在屏幕上,把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东西,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充分的展示,使小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如天文现象、远古的动植物、电磁波、煤和石油的形成。

科学课所包含的知识比较多,要让学生养成主动上网查找资料的习惯。比如我在讲六年级《探索宇宙》一课时,教材“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这一部分的内容,只讲到了“神舟六号”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至于“神舟七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的情况,我就要求学生利用微机课和在家里用电脑搜集一下有关的情况,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热情非常高,课堂上发言也十分踊跃,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在科学课中运用信息技术,不应该只停留在教师做课件上,还应让学生去尝试怎样运用信息技术自己搜集资料,自主探究。有助于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生动性和感染性,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它对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课的效果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论小学信息技术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信息素养论文教育论文 篇4

摘要: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异常变化,全国各地多个城市极端降雨现象频发,造成城市内涝状况屡见不鲜,对城市交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打乱城市的正常生活秩序,情况严重的地区不仅造成了人民财产的极大损失,甚至出现了人员伤亡的现象,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尽管存在公共政策失误和社会管理失策的一面,但是设计理念及理论的缺陷也是造成城市内涝的重要因素。理想化的设计理论以及脱离实际的设计理念成为隐形的内涝成因之一。改变陈旧设计理念,完善设计的每个环节是解决城市内涝的一个重要内容。

以滨江新区木锦树雨水泵站为例,对泵站的设计规模、工艺流程、运行工况、泵站节能等设计要点作了详细介绍,并对设计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雨水泵站;集水池水位;节能;工艺设计

1.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含义

如果想要将信息素养培养与网络相结合,首先你要了解信息素养培养的含义是什么,信息素养培养就是指将一些正确的社会观念、价值观念以及人生观通过教育的方式来传输给某一个社会群体,这个群体可能是学生也能是社会普通人士。现今时代是一个网络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先锋群体,他们必然是网络的忠实使用者,所以网络就必须成为新的信息素养培养工作的载体。“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也可以说是现代网络技术与传统的信息素养培养的结合物。”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股新兴力量,他们在大学期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大学的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是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整个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活动中,要充分使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将现代的传播手段利用在这其中,这种教育方法关键在于有好的设备以及很好的教育工作者。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是指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影响,让网民能够从这些被传达的思想中受到一些教育,让网民形成一套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正确的政治品德的一种教育实践。

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是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和现代传播技术等手段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及认知特点而设计的一种新的信息素养培养方式。当代大学生是深受网络时代影响的一批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是网络的忠实使用者,他们乐于尝试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而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就是利用现代的网络传播技术作为载体,进行传播一些日常生活中只能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思想道德观念,这些思想道德观念会通过网络在潜移默化中被这些大学生们更加容易接受,使其在正确的信息指导下成为符合当代社会要求的人才。接受过信息素养培养的大学生们具有更强的认知能力,在步入社会之后变得更加具有社会竞争力,同时信息素养培养在有了网络作为载体后更加具有生机和活力。

2.基于信息技术的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对策分析

2.1 把握好信息技术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优势

比起传统的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技术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有着自身的显著特性。首先,因为信息技术不能像博客或者日志那样能够长篇大论,因此学生可能通过零碎的表达来发表自己的内心想法,让所有的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参与者都能享受到信息技术提供的功能;其次,信息技术、手机等这类移动终端能够跨越地域自由发布共享信息,这样一来就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可谓是其他教育方式的补充,让英语专业教育的参与者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真正的实现教育工作主要对象双方的“无缝对接”;第三,通过信息技术里面的微群社区,可以自由选择特别关注并不断转发,这不仅方便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工作者把握学生的思想趋势的信息,同时还能改善工作质量,减少了对教育的投入成本,同时也实现了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最终目的[1]。高校合理构建官方信息技术发布平台,将学校内部相关信息主动对外发布,对学生所提出意见选择性采纳并及时回复,针对学生所反映的实际情况要妥善处理,深入学生内心的同时建立友好师生关系。与此同时学校官方信息技术还要将“信息技术议政”功能最大限度发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中,以此强化学生主人翁意识。

2.2 扩大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施行主体范围

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灵魂和核心。以知识体系与学科分类的方法可以将信息素养培养内容分为信息素养培养、网络政治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法制教育、网络国情教育等内容。从名称上面看,就可以看出信息素养培养和普通教育充满了一致性。在这五大类信息素养培养中,信息素养培养是属于入门的教育也是其他的基础。五类信息素养培养中最为核心的教育则是政治教育,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以政治教育为核心信息素养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属于方法中的关键手段。网络法制教育是信息素养培养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最后一项国情教育则是一种根据实际情况得出实践充实教育。这些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体系,对于实现高校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和任务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笔者认为,对于当前学生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培养,应该发挥高校的各种“人力资源”,扩大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施行主体范围。除了英语教育理论课的老师以外,英语教师队伍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个我们将在下面的论述中展开。第二种是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师,虽然说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师不一定有英语教育

理论课的教师那样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当网络与英语教育课联系起来的时候,那么,计算机老师的作用就摆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因为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他们在向学生传授专门知识的同时,如果能够将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联系起来的话,那么就会有利于克服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一直处于低水平运作状态。

2.3 借助信息技术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传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来自课堂之上,而黑板的大小是有限的。所以,一节课之内能够传授的知识内容也是比较有限的。但是如果是运用现代网络科技的话,教学内容将会变得更加丰富。因为网络作为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其信息存储量是非常惊人的。正是信息技术使得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工作得到了延长,传统的英语专业教育工作就是讲课,这种方式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僵硬的授课方式,使接受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主体范围扩大了,进而让更多的人接受到了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将不在局限于几十平米的教室内,在网络上,虚拟空间是无限的并且自由的,这样一来,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就更加多元化、更加开放化了。高校英语教育工作教育人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对英语教育课程做补充,并且要做好带头作用,规范的使用网络语言,采取学生比较乐于接受的方式去进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尊重每位学生,认真回复他们的留言和意见,耐心的为学生答疑。教学者在进行网络教学时,可以随时调动一些对于本节课有用的内容来给学生们举例或者丰富内容以帮助学生们理解内容。这样的教学是很容易吸引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的。此外,在编写教案或者未来的教学计划时,教学者也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得更多的资料,这也是对于教学者的一种充实。

2.4 网络提高了信息素养培养的效率

传统的信息素养培养主要采取课堂讲课的方式,信息素养培养者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查阅资料、撰写文稿,而学生的自身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个人的兴趣被忽视,只能封闭的接受教育者的灌输;传统信息素养培养的形式单调,单凭“一张纸、一支笔、一张嘴、一块黑板”进行枯燥乏味的说教,教育手段滞后,忽视学生的接受情感需要,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教育效果不理想。而网络的引进大大提高了信息素养培养的效率,较之传统的信息素养培养具有很强的优越性。便捷的网络传递,可以极大地提高信息素养培养的传播效率;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极大地增强信息素养培养的教育效果。同时可以赋予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以极高的文化和科技含量,将教育内容的政治性本质隐含在文化知识和现代科技信息之中,使教育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增强学生的接受效果,才能够保障教育者的教学效率得到质的提高。

2.5 做好网络心理健康与法制教育工作

大学生作为一群年轻人,在心智上各方面都会呈现出一些不成熟的现象,比如在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恋爱中,大学生们往往都会在遇到挫折时,选择逃避或者选择使用消极的态度去面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特别是高等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在如今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必然将面临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上的挑战,这当然也给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

康问题提供了一次良机。此外,在大学校园内进行网络法制教育工作,不仅仅是要求学生们在进行上网活动时不能有违法行为,更是要求我们的大学生们要了解到我们国家的法律体制以及法律知识。通过网络法制教育,使大学生网民保持网上和网下行为的一致性和合法性,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网络既是一种传播的载体也可以成为传播的助力,因为在网络中,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来制作各种生动有趣并能让大学生可以充分参与互动的法制教育。这样一来,可以让那些传统的枯燥的法制教育方式黯然失色。让大学生甚至是更多的社会人士,可以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之下进行法制教育,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3.结论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迈入了一个新纪元。作为一个崭新的网络媒介,信息技术能够顺利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共享,为高校顺利进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创造了先决条件。信息技术时代给高校能够顺利展开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工作创造良好环境,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内容的创新其实就是将高校学科优势最大限度发挥,将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工作领域进一步拓展,与此同时还加大高校英语专业教育工作影响力,保证英语教育工作能够顺利展开。

参考文献:

[1]顾佩娅,曹岭岚,许 可.漫游INTERNET英语世界——INTERNET辅助英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农村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 篇5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到,电脑已开始进入千家万户,包括农村家庭,对现阶段的农村家庭来说,为子女配备一台电脑已不成问题,但电脑配备后如何对学生的素养进行正确的引导以及对学生上网合理的监督方面却存在不少的问题。大多数家长不知道学生学习和使用电脑的目的,大部分学生使用电脑也纯粹是主科学习后的娱乐,完全不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本文就农村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了几条培养和提高青少年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关键字: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的形成培养途径与方法

在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形成的阐述之前,首先来认识一下信息素养这个概念。什么是信息素养?简单地说,信息素养就是通过多种来源(以网络为基础)有效地获得、评价、利用信息,来完成指定任务的能力,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包括信息情感意识、信息科学知识、信息处理能力及信息伦理道德等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学生的信息情感意识和信息科学知识,以下是我校学生抽样上网调查结果:

1.你是否会使用上网软件?

是 74.2% 否 25.8% 2.你每周的上网时间? 2小时以下 38.2% 2小时到8小时之间 43.6% 8小时以上 18.2% 3.你知道多少个网站? 10个以下 70.7% 10个到20个 21.4% 20个以上 7.9% 4.你上网的主要目的? 聊天36.8% 看新闻 6.6% 查资料 18.3% 玩游戏 36.0% 其它 2.3% 5.你家里有电脑吗? 有 83.1% 没有 16.9% 6.你家里能上网吗? 小学部分(个别没填此空)可以 67.4% 不能 29.2% 7.如果你现在不能在家里上网,那么你希望能尽快拥有这种条件吗?(个别没填此空)希望 67.4% 无所谓 20.2% 8.如果你可以在家里上网,那么你上网的时候一定父母在身边吗?(个别没填此空)一定在身边6.2% 身边有时在 27.4% 基本上不管我 63.3% 1)黄江镇中心小学 四年级(3)班 共51名 2)黄江镇中心小学 四年级(1)班 共48名

调查人数: 共 99名: 男学生:53名;女学生:46名。

通过以上各组数据,我们发现有74.2%的同学对网络的使用运用自如,可见学生上网的人数会越来越多,我们不能看出学生强烈的信息情感意识和较强的信息工具使用能力。由此可见,对学生上网来说,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网络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尤其是一些开通的远程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很有帮助。从调查统计数据来看,我们的小学生还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较多小学生上网的目的为了聊天和玩游戏,查资料仅为18.3%。这也说明了聊天和网络游戏对小学生有更大的吸引力。而我们透过表面的现象来看看事件的本质,究竞是什么让小学迷上了上网聊天和玩游戏呢?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学生生活的家庭氛围,社会环境,昔日贫穷小村镇一下上升到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小型城填,物质的丰富让他们生活得无忧无虑,从而将自己寄托于虚拟世界的大好时光。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某一类事物的价值的基本观点,都可以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个人的价值观念大都来源于他所生活的社会,特别是来自他所属的那些群体,是社会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等因素濡染和教化的结果。同时,个人的价值观念也形成于个人的价值活动中,来自于个人在价值活动中多次实践反馈的观念积淀和内化。价值观念一经形成,就成为主体头脑中一种相对稳定的观念模式,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社会文化系统中,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经过长期的历史传递和文化心理积淀,就形成一定的文化传统,长期占据人们的头脑,不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迅速改变,从而成为一种 “一种可怕的力量”。我们决不能对这部分学生掉以轻心。老师、家长一定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否则,他们沉湎于网络,会毁了他们的一生的。

那么,用哪一些培养途径以及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呢?

一、学校对于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1.由于我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是由原《计算机课程》演变来的,因此,在观念上要认清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区别:从教育目标来看,计算机课程主要是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是培养信息素养;从主要内容来看,计算机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基本原理、结构、核心技术及基本操作,而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信息科学知识。信息技术。信息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及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有机整合等;从教学方法来看,计算机课程主要是讲练相结合,而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是研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及自主性学习,显而易见,计算机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对象来学习,而且是惟一的学习对象;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来学习,并且是学习的工具之一,强调的是使学生具备各种信息工具和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地得到发展。

据此,《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不能依然停留在迁去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中——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忽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应该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模式,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要拥有自己的问题或学习目标,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具有吸引力、相关性、可参考性的问题(或疑问、案例、课题),井将问题重点置于一个大情景中,引导学生借助于情景中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通过问题解决,学生不仅可以深刻地理解课程中相应的概念、原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而且还可以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诸如信息获取、检索、筛选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素养。

显而易见,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若仅仅是停留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与网络知识和技能的目标上,那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素养教育,其结果将会使培养出来的人有可能成为计算机的奴隶,“网络之物”,真正的信息素养教育则应该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利用,不断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并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信息社会的建设人才。

2.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

所谓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在21世纪高科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各学科[诸如语文、数学、自然、地理、历史、艺术(音乐、美术)等]知识共同构成了中小学课程的教学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以其它学科的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它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去,从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青少年解决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硬件和教学软件的应用日益普及,再加上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整合环境。我们的各学科教师应将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养理念及意图整合到各学科课程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让学生以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来学习各学科课程知识。在教学活动中,由于信息技术能把教学内容通过文本、图形、图像、活动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起来,传授知识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助于开阔知识视野,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可以使教学突破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能帮助学生了解抽象、遥远的、历史的、难以感知的事物,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和综合,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记忆,形成科学的概念。比如多媒体CAI课件,形声并茂,色彩逼真,表现方法灵活多样,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寓教育于美的赏析之中,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既减轻了学生负担,又增加了学生的健康,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比如有位教师把“多媒体计算机与小学作文教学整合”,采用由“创设情境——指导观察——局部分说——整体总说——计算机打字表达——评议批改”等六个教学五一节所组成的新型教学模式来进行作文教学。不仅有效地完成了作文教学任务、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知识获取信息和运用技术解决自己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培养和提高,达到一箭双雕、事半功倍的效果。

3、学校应真正落实教育部关于“减负”的有关规定,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多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发挥信息技术课的主阵地作用,普及电脑和网络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正确、理智地上网。对学生上网,“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重要的是疏导,在全校或班级举行上网利弊的大讨论,让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网络。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网页、电脑绘画比赛、网络知识竞赛等活动,宣传网络知识,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健康上网。

4、家长应主动了解基本的网络知识,至少对网络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一些学生沉湎于网络,家长是有责任的。家长应抽出时间与老师联系,了解自己的子女在学校里的情况,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更重要的是关心他们的心理需求。在周末,要尽可能抽出时间陪陪自己的子女,与他们聊聊天,加强沟通。

5、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课外活动,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多与同学、老师、家长交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应该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使自己的生活更充实。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制力,不浏览暴力等网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习服务。

论小学信息技术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信息素养论文教育论文 篇6

①更新教学观念,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注重学生信息技能的培养为关注学生信息能力的形成,引导学生养成在生活和学习中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运用信息的意识,把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工具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工具和资源,树立在信息化社会生活中健康的伦理道德等。

②主动溶入其它学科教研活动,改变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人少力弱的现实,通过团队的通力协作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③提高计算机兴趣班辅导质量,通过兴趣班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升了学生的信息能力与素养,还能对更多的学生起到辐射与引领作用。

3、在学科教学中结合课题研究,拓展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空间。

为了给学生创造立体化的信息教育环境,根据学科特点制定相应的学习网络环境,每个研究成员都有具体可行的研究任务,在各学科共同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更多的信息技术运用需求,同时也得到了更多的运用信息技术的机会。

4、在主题活动中整合课题研究,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① “科技文化艺术节”是我校每年一届的盛事,也丰富学生生活实践的重要活动,已深入学校每位师生的内心,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本着借助于本已存在的活动,把研究植根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思想,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创造性的作品与成果,在这过程中,学生体会到运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成就感,益发增加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

②一年一度的“体育节”看似与信息技术没有关联,然而在上一届的体育节中,我们带着课题研究的意识,本着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运用信息技术的需求与平台的思想,我们把信息技术与体育节作了有效整合,比如通过比赛方案征集、奥运知识竞赛、体育节小报竞赛等,引导学生在网络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获取、筛选、加工、创造信息,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得以开拓。

③此外还有电脑作品竞赛等活动,这些活动明显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热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5、在少先队工作中引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展示信息素养的舞台。

信息能力不等同于信息素养,我们充分利用升旗仪式这块德育阵地,开展有关文明上网、绿色上网、科学运用信息技术等晨会活动以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方面的品德修养、法律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6、在家校交流中,帮助家长科学引领孩子运用信息技术。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补充,立体化的信息教育环境自然少不了家庭在这方面给予学生科学的引导与教育,由于学生的家庭差异较大,我们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对家长加以影响与帮助,一是通过家长会进行有关知识宣传与意识引导;二是通过家访等形式进行个别交流。

7、发挥校园网站的作用,为学生获取信息、发布信息、交流信息等提供平台。

十、主要结论及归因分析

1、学生受益。

(1)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有效培养。

首先,在上网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不良信息甚至垃圾信息,教师及时加强了上网的思想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及时、自觉、有效地抵制,切实培养了学生的网德和网络观。这将影响学生一身的网络价值取向。

其次,通过课题研究,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来接触网络,对网络有了更深的了解,并更熟练地掌握了网络操作的基本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网络操作水平。

其三,在课题研究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精神振奋,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最后,网络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根据确定的主题自主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概括,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获取及处理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在网络上怎样有效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这比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都重要。

(2)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充足发展。

在各种整合课和项目作业的完成过程中,由于操作的平台是电脑网络,教师只能起到一个指导的作用。每个学生直接面对的是电脑,不再缩手缩脚,在信息的收集、处理、运用方面,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充足的发展。

2、教师受益。

我们一大批教师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是指导者,也是参与者,他们和学生一道操作,一起讨论,一起攻克电脑操作难关,其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有效提高了自身的信息素质。通过课题研究,我们的教师树立了正确的人才观和教学观,理解、掌握了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念和方法。从而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3、学校受益。

通过课题研究,学校一大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明显提高,这批师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学科整合研究的有力推动者,让新课改理念成为学校校本教研发展的标向,从而全面带动了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升。

4、理论贡献。

自主性学习的平台(搜索网站或专题网站)

学生明确目标 学生收集信息 学生处理信息

完成学习目标

学习成果汇报 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合作交流

教师指导帮助

我们依托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等教学的整合研究,经过反复的实践、总结、反思、修改,探索出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模式:(如下图),这也是本课题组成员经过辛勤的劳动,对整合教学研究工作的作出的一点贡献,仅供参考。

5.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在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的研究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例如:我校四(1)班开展的“纸的研究”的科学实践活动,通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上网非常快捷地查找到纸的起源、发展历史、种类、原料、制造、用途等文字和图片资料,同时也查到有关森林砍伐、水土流失的资料,学生对纸的知识和森林砍伐的知识都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然后在这些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学生经过讨论、演讲,非常深刻地认识到节约用纸的重要性,并由此向全校发出节约用纸的倡议书。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在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也是无法替代的。信息技术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也赋于了信息技术更丰富的价值内涵。

十一、存在问题和思考

总之,开展课题研究的几年内,我们积极扎实推进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将继续努力,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取得更大的成绩。

1、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

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也就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所需的应该成为我们这一课题特别要关注的方面。让学生走出课堂和书本,走向社会,突破时空,通过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小组分工协作精神,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尽情体验挫折后的成功与喜悦。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追踪观察、专家座谈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深入钻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不是拘泥于一个知识点、一堂课、或者是一个网络环境,从而形成丰富的信息素养。

2、课题的深入开展要有教师较好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作为支撑。

计算机要有机的运用到教学中,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我们要争取从教师培训机制及培训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有效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的途径,切实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3、下阶段研究思考:

①进一步严格执行课题计划,扎实推进研究实践。

②深入开展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组织实验教师深入学习相关先进的教育理论。

③继续把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适时进行有关评价,做好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

④进一步完善学校信息化软硬件建设。

在前面的研究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我们清楚离我们的最终研究目标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还将继续本着扎扎实实、精益求精的态度去开展,我们有一支团结而有活力、求真而又创新的素质较高的研究队伍,相信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我们的课题研究定将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4月第1版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11

[3]祝智庭. 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1

[4]胡修金著《创新教学与活动》10月东方出版中心

[5]王吉庆编著,《信息素养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6]高利明《现代教育技术DD通向未来教育之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7]王逢贤 《学与教的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重印)

[8]章慧敏,傅德荣,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中国电化教育》,.9

论小学信息技术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信息素养论文教育论文 篇7

一、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及问题

(一)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重视度不高, 缺乏系统、科学的信息素养课程链。

从师资配置上看, 没有专门的信息素养课程教师, 信息素养教育主要由图书馆老师和计算机专业教师担任, 对图书馆老师而言, 其培养重点在于图书馆资源的使用和文献检索;对于计算机专业教师来说, 其花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时间与精力远大于信息素养课程, 往往会以专业课程的授课思路与方式进行教学。 从课程设置上看, 信息素养课程的不明确, 只要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都可纳入信息素养教育范畴, 缺乏系统、科学的信息素养课程链[4]。 而且仅限于大学一年级学生, 容易使学生误以为信息素养课程是“快餐式”课程, 不及专业课重要, 因此对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不高。 但事实上, 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对大学生未来的学习有很大影响, 更重要的是对日后的专业学习、生产科研、工作发展等有极大潜在作用。

(二)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重操作、轻思维。

信息素养教育, 可定义为是一项以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信息思维、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培养创新型信息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 可是在过去的信息素养教育中, 教师过于侧重操作技能的传授, 忽视信息意识和信息思维的培养[5], 将信息技能等同于信息素养, 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或技能测试成绩衡量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 信息思维、创新思维缺失, 导致学生缺乏将信息技术运用于专业学习、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使得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剩余价值”未能进一步体现。

(三) 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缺乏的一个全国性的、 统一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我国高校已经开始关注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但是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差距甚远, 主要是缺乏一个高屋建瓴、统领全局, 符合本国实际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作为指导。 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很早就提出较完善的信息素养培养标准[6]。 而在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信息素养能力评价体系是《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 但是不足在于该指标体系仅针对北京市高校学生提出, 其适用性和代表性有限[7]。 虽然不少专家学者对我国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标准进行了研究, 但是一个全国性的、统一、规范、全面的评价标准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这是制约我国高校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途径及建议

(一) 一个标准。

构建一个权威的、规范的、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本国国情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 用于指导和规范全国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 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伟大工程中, 尤其是把信息素养能力评价纳入高校大学生能力测评指标中[2], 进一步体现了信息素养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从而提高高校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二) 两个方面。

信息素养培养应该是实践与理论, 技能与思维的综合, 其培养思路应该注重“道”与“术”相结合。 信息素养之“术”, 指信息技术与操作技能, 是信息技术应用实践的手段。 对“术”进行研究, 可以提高信息获取、信息处理的总体效率, 是信息科技发展的基础。 信息素养之“道”, 指信息教育中信息意识、信息思维、信息策略、信息道德的培养, 是信息科技发展的顶层设计。 当代信息人才应该是“道”与“术”兼备, 这也应该成为信息素养培养的一项重要目标与标准。

(三) 三个结合。

1.信息素养与课程设置相结合。 信息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4], 应该融入各学科教育中, 并贯穿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建设具有针对性、贯穿大学四年的、系统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链, 从课程类型上可采用“必修课+选修课+定期讲座”的形式, 进一步丰富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类型; 从授课形式上可以采用传统讲授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例如慕课、微课或翻转课堂等形式[8], 弥补传统授课“纸上谈兵”的不足, 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积极性。

2.信息素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 科学与技术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两大重要因素, 而科学思维的培养和先进技术的掌握, 很大程度上要以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基础。 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研究、科技发明、创业实践, 可以引起学生对信息资源、科学技术的关注, 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思维及创新精神。

3.信息素养与社团活动相结合。 社团组织作为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第二课堂, 学生参与度高, 活动影响力大。 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学生社团活动中, 使其成为信息素养培养的又一有效平台。 利用学术科技竞赛、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活动载体, 使大学生的信息资源敏感性、信息资源获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信息素养同步增强。

三、结语

大学生信息素养是其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 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途径进行探索, 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而且关系到实现社会信息化和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战略。笔者认为,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一是要统一评价标准, 在素质教育模式下进一步完善信息素养教育的顶层设计;二是要明确培养目标, 优化培养体系, 进一步扎实做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三是让各项教育资源形成合力, 进一步丰富探索信息素养培养途径, 使其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股重要力量。

摘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 信息素养作为大学生的一项重要基础素质, 在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下, 注重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文章针对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对实施素质教育模式下如何进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展开探讨, 提出“一个标准, 两个方面, 三个结合”的信息素养培养途径, 以期为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信息素养,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汤佳乐, 等.素质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 (01) :第88-89+135.

[2]郭太敏, 等.大学生信息素养一体化教育体系及其构建对策[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2 (02) :102-104+119.

[3]杨峻, 王根顺.试论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素质结构和培养[J].兰州大学学报, 1997 (02) :46-5.

[4]冯英华, 刘晓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探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 2015 (05) :75-79.

[5]李智晔.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的转换与创新[J].情报科学, 2007.25 (7) :998-1001.

[6]娜日, 吴晓伟, 吕继红.国内外信息素养标准研究现状与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 2010 (03) :32-35.

[7]张晓娟.信息素养:标准、模式及其实现[J].图书情报知识, 2009 (01) :17-23+29.

论小学信息技术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信息素养论文教育论文 篇8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信息素养;培养

新课程总目标的出现让很多老师感到诧异,不少信息技术老师认为新目标与原教学目标是不相干的两件事,甚至还有一些老师质疑,新课程目标是否具有合理性。通过多年的教学工作看来,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未来的需要,本文的探讨目标也是其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一、什么是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的存在是为了促进人们日常生活和科技技术的发展,其中也必然存在一些道德因素的制约,所以,培养信息素养要分为三方面:

1.信息意识

一个人是否具备信息意识从他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看到,在遇到很多问题的时候,观察他是否首先想到采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

2.信息能力

在生活中发现问题,使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是信息意识的体现。但是信息能力就是进一步的信息能力体现,当遇到问题的时候采用适用的信息技术去解决相应的问题。

3.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一个人在适用信息技术的时候,是否具备合格的道德规范。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其中多方面的私人信息也相互交织,这时就是考验人们在网络上人品道德是否达标。

二、如何培养信息素养

1.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教学主线,整体设计课程

纵观上段文章所述,信息素养的三点描述中不论是哪一点,其中都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体现。因此,应该重点结合本学科实践性特点,给学生建立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的氛围要尽可能地贴近生活,最好是把课堂教学的流程放到实际生活中。久而久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能得以加强。

2.以自主创作为课堂核心任务,让学生充分地“想”

在每堂课上,要使用当堂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行独立的创造,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立体思维。

当具体操作的时候,首先教师要在实践之前对实践重点进行范文讲解,当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时候使用课堂所学知识,思考可以在什么问题上使用。使用方式是否得当,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没有固定的框架,只是需要一个中心点,学生的作业可以是自己制定的,但是所完成的目标都是一样的,其实这种作业方式就像作文一样。

3.根据学科特点重组课堂结构,让学生充分地“做”

信息技术课的本质意义与其他学科不同,当学生使用课堂所学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时,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往往形式过于复杂的信息科学公开课与传统的信息技术课没有什么区别,学生的全部思想都在应对老师的教学活动,根本没有时间去“想”和“做”。

所以,培养信息素养的第三点就是围绕课堂中“做”的环节展开的。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打造一个有充分时间“做”的课堂,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信息技术课的种种弊端,导致学生在课后还不能做作业,那么要解决这一难题,老师就要在课堂上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去完成课堂作业。当学生在做课堂作业时,老师尽量不要打断学生的思维,更加不能反复更改作业目标。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上机时间,以此来更好地完成课堂作业。

4.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让学生体验学科的魅力和价值

给学生展现信息技术的魅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第四点。信息技术是一门富有巨大魅力的学科,在未来时代里信息技术更会得到空前的发展,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整体价值,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那么什么是信息技术的魅力呢?其魅力的特点又是什么呢?所以对于信息技术魅力方面的问题,教师应该深刻探讨。作者认为信息技术的魅力是人类在科技领域发展中的智慧结晶,如果说上帝创造了世界,那么信息技术就创造了人类的未来。

但是,在传输魅力思想的同时,信息技术的基础技能知识还是要加以注重。教授信息技术知识的时候,必须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复杂的科学原理,这样做就不会在学生的大脑中产生思维的混乱,避免大脑中各种知识的混淆而导致知识接受口的堵塞。

5.关注信息活动的每个细节,规范并提升学生的信息道德

对于学生信息活动道德的培养,教师传统的说教式教育和典型案例的分析是没有多大用处的,而是应该关注学生在信息活动中的每个细节。

目前,我国的网络社会形式与现实社会相比还是比较复杂的,各种信息充斥在其中,让小学生很容易受到感染,学生不仅要有全面的信息技术能力,还要具备正确的网络道德价值观。所以,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各种细节,教师都应该牢记,对于学生正确的信息技术价值观要给予表扬,反之出现的问题就要加以引导,让学生尽快地回归正途。另外,教师可以在学生中选出信息技术各方面都比较好的学生,作为他们的榜样,小学生的心智和性格都会受到榜样的吸引,利用榜样的作用提高全班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么做也可以更好地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交流不管是信息技术还是日常生活都不能缺少的东西,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是很有帮助的。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教学中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需要的。此外,信息技术教师自身也是需要改变的,教师的各种行为动作都在影响着学生的大脑和思维,所以说在信息素养培养的问题上我们还要走更长的路。

参考文献:

[1]周斌.谈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36).

[2]周斌.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游戏教学法”的运用[J].小学科学:教师,2011(7).

[3]乌兰.对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几点建议[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32).

[4]何珊珊.谈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有效性的提高[J].陕西教育,2011(12).

[5]孙瑞玮.计算机装扮缤纷的小我世界:谈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J].小学科学:教师,2011(11).

论小学信息技术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信息素养论文教育论文 篇9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让学生终身受用是不可能的,各种软件应用知识会被层出不穷的新软件、新功能、新操作系统所代替,编程语言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改进。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这些都不是信息技术课最重要的内容。专家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

一、传统的教学,是一套完整的、严密的理论方法体系。

但其中存在着一个较大的弊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全部教学都围绕如何“教”,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很少,大部分时间被动接受知识,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抑制了人才的成长。但大部分学生只会答一些死记硬背的题目,做以前翻版式练习。而且很多的老师有这样的困惑:这节课讲的内容经过多次的翻版式练习后看上去好像掌握了,但由于课后练习的机会少,到了下节课就有一批学生忘了操作步骤。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往往讲解的是这个题目的操作步骤,学生也就只会记下步骤。这种死记硬背的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一个星期就已忘掉大半,更不用说一个长假之后,等到进入社会,这一年所学到的也就所剩无几了。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而不是让学生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信息技术课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创设实践条件,让学习者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教师从完全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向知识传授者、指导者、设计者的多维角色发展,同时给予学习者以发表自己意见和成果的机会,让其充分展示自己。

二、以下是我在信息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些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去寻找信息。

根据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结合实际,让学生感到自己动手去探索、收集、总结相关的知识,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二)在学习中,应让学生弄清楚每一步该做什么,如何去做,在哪里可以获得帮助,管理自己在整个过程中的学习。

很多情况下,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告知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可以通过自己手头上的所有信息技术课发下来的资料,可以与身边的同学交流,可以借阅有关方面的书籍,可以上网查找所需的资料,等等。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信息素养品质最基本的一种思维方式。

(三)以任务驱动为手段。

在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性的同时,教师必须给以一定的任务驱动。这个任务可以是近期的,也可以是远期的;可以是一堂课的,也可以是一两个月的,但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任务应从简单的开始,让学生慢慢地适应,由简入繁。

(四)推行小组协作形式。

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必须学会从身边获得所需的知识。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协作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能促进学生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萧伯纳说过:倘若我有一种思想,你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我们每个人就拥有了两种思想。小组协作可以达到增进交流的效果,这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发展信息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分组的确定方式: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基础,采用小组平衡(考虑学生操作技能,家中是否有电脑、是否可以上网,男女比例,等等),每组可以有5至6人,然后给予每组一定的任务。

(五)成果体验。

成果体验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种动力。

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成果有多少研究价值,有多少实际的意义,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学习的实践探索中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具备了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能力。正如苏姆霍林斯基所言:“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只要有这种深刻的体验,学生就会激发浓厚的兴趣和探求新知识的动力。

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有成果体验,用这种成果不断地激励他们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比如制作一张贺卡,制作一份调查表,等等。如果将学生的成果以某种形式展示,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老师及大家的承认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动力。

(六)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的使用。

毕业后,一部分同学会从事软件编程,但很大部分同学会应用计算机工作,也就是说计算机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种工具被使用。因此,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利用这个工具去做事情,比如学生可以用Word编辑一篇自己的文章,用Excel清算自己的日常开支,用PowerPoint给同学制作一张生日卡片,用E—mail发信件,用Frontpage制作个人主页。要让学生自觉地去使用这个工具,并让他们意识到这个工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计算机养成一种行为习惯,形成信息素养的品质。

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期间,教师是一个组织者,要安排好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及学生之间的协作;是一个指导者,并不需要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做,但应帮助学生寻找,以获得帮助的途径;是一个提供良好环境的人,要提供学生获得帮助的学习工具和信息资源,大量的文字资料、书籍,CAI软件,音像资料,最好还能够让电脑接入Internet,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最重要的是一个督促者,其主要手段就是考核,教学是否有效只有通过考核评价才能了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2000。10。25。

[2]郭普渡。计算机与创造教育。北京景山学校。

上一篇:王朔对女儿说的话下一篇:平安夜贺卡贺词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