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学生论文(精选7篇)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困难学生比例太大, 拖欠学费现象严重
由于大部分学生家在农村, 许多来自贫困地区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的学生日常生活都存在很大困难, 更无力承担每年几千元的学费。学费不能按时收缴, 直接影响了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 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各省市都建立了学生贷款工作领导和管理机构, 开展了国家助学贷款, 并建立完善了监督检查、定期通报和举报等措施, 但催缴学费和催还贷款难度仍然很大。
2. 学校的助学体系无力完全解决困难生的经济问题
为了体现国家对困难学生的关怀, 目前, 各高校都形成了基本完善的奖、贷、助、补、减的助学体系。但是, 尽管学校提供的奖学金、贷款及困难补助比例较大, 但额度小, 适合学生的勤工助学岗位和资金也少。而只面向特困生的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尽管额度大, 但比例低, 不能满足占学生总数20%的困难学生。
3. 国家助学贷款条件苛刻, 不能满足困难生要求
国家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 银行认为风险较大, 积极性不高。特别对于一般院校、专科学生和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银行经常不予放贷或采取债权保护措施, 而贫困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和经济落后地区, 因为教学资源落后, 往往学习基础较差, 因此很难贷到。
4. 学生困难程度难以衡量和评价
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物价指数存在较大差异, 用同一标准衡量并不科学合理。学校和专业间特困生分布也不均衡, 用同一比例划定特困生难以保证每个困难学生都有机会得到资助, 按照特定的比例确定特困生人数本身就不尽合理。而按照人均家庭收入和消费状况来确定特困生又缺乏科学的评价和操作体系。况且, 学生家庭居住分散, 对每个申请人的经济状况进行调查工作量大, 人力物力难以达到。另外, 居民经济收入途径多样化, 国家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 许多地方政府部门出具的证明也缺乏客观性。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赖于申报人的诚信。所以目前许多高校采用民主评议的办法依靠学生平时的消费表现确定特困生, 尽管是按照规定的比例来进行“评选”, 无法准确考察学生实际困难情况, 难以避免地融入个人情感因素。
二、改进措施
1. 完善助困机制
统筹考虑“奖、贷、助、补、减、免、缓”, 充分引入激励机制, 不仅仅助困, 更要助优、助勤。由于在校学生经济困难只是暂时的, 不同于民政部门和慈善机构资助的其他群体, 毕业工作后学生很快就具有还款能力, 所以应尽量少用无偿资助方式而应当以有息校内贷款作为解决经济困难的主要途径。对于经济困难学生要热情关怀, 积极帮助, 但从制度上, 不能让困难学生具有优越感, 将困难作为享受特殊政策的资本, 而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 将经济困难作为自立自强、拼搏进取的动力。
2. 拓宽贷款方式
目前, 高校实行的大都是信用贷款, 但由于我国的社会诚信体系尚未完善, 银行风险较大, 加之学生贷款金额相对较小, 放贷成本较高, 所以银行积极性不高。银行更愿意办理风险小的抵押、担保等其他方式贷款。所以应当积极调动学生家庭力量, 开办生源地贷款, 将学校信用贷款作为补充。
一些省市从2003年试行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 对学生困难程度的评价更准确合理, 既方便学生办理, 也减轻学校的压力, 同时对学生毕业后履约还款也增大约束力, 降低了银行的风险。
3. 放宽还款条件
英国是世界上首先提出开展助学贷款的国家, 目前每门课程的培养费用为5000英镑, 其中政府出4000英镑, 学生负担1000英镑。近一半学生要通过贷款解决学费。还款从毕业后年薪超出1万英镑部分的9%在税前按月从个人医疗保险卡上扣除用以还贷, 退休时仍未还清由国家偿还。
由于近年来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就业期限又延长至毕业后两年, 一些学生不能及时就业。另外, 工作后薪资普遍不高, 还要从收入中拿出一部分偿还其他借款和贴补家用。目前银行规定的还款期限太短, 通常要求毕业后六年还清本息, 尽管助学贷款大都采用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贴息甚至全部付息的办法, 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 仍存在较大困难, 无法保证按时偿还贷款。经过调查, 大多数学生不能按时还款并非都是因为不诚信所致。所以适当延长还款期限, 增加还款灵活性是改变目前还款问题的有效办法。
4. 落实助困工作经费问题
目前, 各大学遵照中央有关文件精神, 均成立了贷款管理中心, 并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 但工作经费却没有具体的文件规定落实。
5. 建立银行激励机制
助学贷款工作的开展, 主动性往往在银行方面, 所以建立相应的银行开展助学贷款工作激励机制, 有助于发挥主动性, 进一步推进助学贷款工作, 一定程度上帮助缓解困难学生经济问题。
三、结语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经济
[ 中图分类号 ]F 08:G 40-05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673-5838-(2009)12-0014-02
2008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而此时国内经济受到自然灾害的间接影响和国际经济危机的直接影响,提供岗位数量最多的中小企业面临着减产和倒闭,对人才的需求也因此缩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发严峻。
有学者认为这一切的原因都应该归咎于1999年以来高校扩招的速度过快的缘故,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从2003年的212万上升至2008年的559(见表一),平均每年以近70万的数量递增,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毕业生数量翻了将近两番。
我们国家的大学毕业生真的过剩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有数据显示,直至2007年,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才是26%,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数据通常达到60%左右,可见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还处于初级水平,还远远不能够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高校毕业生的特点:起点高,对待遇要求高,而真正能够提供相应待遇的岗位,往往更注重工作的经验值或一定技术要求。对于一般的岗位,特别是第三产业的相关岗位,虽然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但用人单位更愿意接纳有经验的劳动者。所以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高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没有任何的竞争优势。这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往往没有自己的特长,福利待遇好的单位看不上,服务行业的岗位又有相貌身高等外在条件的要求。
根据2005年以来的数据分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影响高职生的就业的经济因素有如下几个:
一、 经济运行状况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深化,大学生就业问题很大程度上受到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经济全球化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实体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情况,间接影响了这些经济实体对于劳动力的需求,特别是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
一般而言,就业的增长率是和经济发展正相关的,经济发达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向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但凡经济发达区域,其就业率都会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以1999年教育部唯一一次公布的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为例,当年接受高校毕业生(包括本专科毕业生和研究生)最多的六个省市分别是:上海、广东、北京、江苏、山东和浙江,他们的GDP排名分别是:1、5、2、7、9、4;而接受高校毕业生最少的六个省市分别是:西藏、青海、宁夏、内蒙、贵州和海南,他们的GDP排名分别是:29、23、25、16、31、15
一些学者从整个国家的层面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后认为,我们国家步入了一个经济高增长和高失业并存的怪圈。而从我们上面的分析就不难看出,这都是因为我们国家还有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不足以支撑相应的就业,甚至把本地区的一些就业压力转嫁到了其它的经济发达地区。
由此可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首先还是要发展经济,特别是让那些欠发达地区发展起来,促进当地的经济建设,提升当地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水平,增加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切实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国内就业市场。
二、 利率水平和税收制度
目前,接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力还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有活力有激情,发展速度快,对于人才的需求相对比较多。但是利率水平过高,影响着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进而制约了这些企业的发展速度,也就抑制了他们的实际用人需求。
倘若国家的贷款利率和税收额度的设定能根据企业单位是否聘用一定比例的大学毕业生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企业在完成相应的聘用治标后,可以享受低利率贷款或低比例税收,相信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有所促进。
另外,除了受聘于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大学毕业生还有自主创业这条路子可选。创业是多么伟大的理想,任何一个有志青年都会想过创业,但为何付诸行动之人却如此之少?首先,利率过高,影响着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激情。除了在校园里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之外,他们一无所有,要想创业,筹资是首要的。当他们觉得筹资的成本超出他们所能承受的限度时,他们就会放弃创业,重新选择回归人才市场。其次,税收也是创业者所必须面对的。倘若政府能在贷款利率和税收制度上给予大学毕业生的创业项目更优惠的政策,相信选择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比例会大幅度提高,也就分流了一批有志于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
三、 家庭在教育上的投入产出问题
一个家庭每培养一个大学生,所要投入的资金和学生毕业后的收入状况不相匹配。往往要经历很多年的努力才能把投入到子女教育中的资金挣回来。按现在的情况而言,培养一个本科毕业生,每个家庭在其大学阶段至少要投入10万元,而以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的月平均工资800元计算,即使不吃不喝,且每年能有20%薪资提升,也要奋斗4-5年才能把之前的投资本金挣回来,许多大学毕业生毕业后的收入还不如没有太多文化技能的出租车司机。所以,虽然政府和各个学校都鼓励大学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但始终都回避不了家庭教育投资的产出问题,始终改变不了大学毕业生收入为导向的就业观念。
这个问题对于那些依靠助学贷款完成学业的贫困大学生而言,会显得尤为突出。带着还贷任务大学毕业生,除了要考虑养活自己之外,还必须考虑挣回需要还贷的数额。这也就让他们不得不挑选收入情况较好的岗位。
四、 GDP 增长至上的怪圈
国内政界正陷入一个GDP至上的怪圈,以各地的GDP水平衡量各级领导的能力和政绩,于是,各级政府逐渐被引入一味强调和重视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建设和发展的道路上,即便中央政府也多次提出要加大发展第三产业的力度,仍然不能改变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被各地政府忽略的现状。偏偏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建设和发展,给当地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当有限,几乎不能给当地的就业情况带来什么改善。
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倘若也把就业情况作为考量各级领导能力和政绩的标准之一,相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就会缓和很多。
五、 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市场上对于不同职业类型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变化,未来市场对于各种类型人才的需求量难以得到准确的预测,加上大学生的培养往往要有3—7年的时间期限。以致作为人才培养机构的高校,难以及时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待到毕业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时,也只能面对市场上对于各种类型人才的供求不平衡的现实。
综上所述,要想切实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首先还是要坚定发展经济,从着重发展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充分开发就业岗位,在利率和税收制度上制定相应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聘用大学毕业生,重新营造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社会氛围。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杨涛.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通货膨胀[J].经济师,2008,(5).
[2] 郭海宏. 经济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J].商业经济评论,2008,(5).
[3] 李晓华. 高校扩招形势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07,(10).
[4] 刘大勇. 基于劳动经济学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J].经济经纬,2008,(2).
[5] 沈国其. 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社会关联性因素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8,(10).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 二氧化碳排放量愈来愈大。据国外气象学家考证,在最近的200年内,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1.5℃。科学家预言,如不采取必要措施,到2050年全球平均气温有可能再升高1.5℃—4.5℃。如果这些变化果真发生,将直接影响到目前生活在沿海60公里范围内的10多亿人口,世界上30%的大城市,将受到海潮的威胁。世界气候正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低碳经济”的理念已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1997年在日本京都,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就通过了《京都议定书》,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2008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同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至此,“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虽然是个新概念,但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
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但是目前,我国的碳排放量是世界第一。联合国正在推动减少碳排放的国际合作,并规定每个国家允许的碳(二氧化碳)排放量。有迹象表明,碳排放量将来可能替代纸币成为未来的货币。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也都开始直接跟“排碳量”挂钩。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不是一种能力,而是态度。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水、节油、节气,这些点滴做起。除了植树,有人买运输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坚持爬楼梯,有的人坚持不喝瓶装水。形形色色,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烦,但关心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们却把减少二氧化碳实实在在地带入了生活。
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关乎地球上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生产生活。这项艰巨而漫长的任务,不仅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努力,更需要普遍民众,特别是莘莘学子的广泛参与。作为中国青年,作为大学生,我们承担着社会责任、肩负着历史使命,应该为缓解气候变暖做出我们的努力。
2008年1月,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经济研究院,重点围绕低碳经济、政策及战略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为中国及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全国各地百所高校的环保社团同时在全国16个城市开展节能和气候变化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倡导低碳生活,以引人们对于节能减排的关注,进而采取行动。
在大学校园中,悄悄出现崇尚环保绿色生活方式的“低碳一族”,他们用实际行动为地球减碳,也试图通过自己的力量用不同方式感染周围的人。他们立志要做“环保主义者”,执意要过一种低碳生活。一切与钱无关,只是价值观问题。早餐时食堂用一个大胶袋只装一只小面包很不环保,便自带饭盒吃早餐;平时拿到的宣传单,会收集起来当草稿纸,用完后再拿去废品回收站;每天随身携带筷子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污染大,尽量不打包、不叫外卖;和朋友出去聚餐,吃多少点多少绝不浪费;有时连一张纸巾也分成四份用;平时尽量减少吃零食、少喝饮料,坚决不买不必要的衣服。还有一些同学,甚至一周只吃一次肉,鸡蛋也尽量少吃,原因是肉类生产会消耗更多的粮食,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低碳一族”还提出了“校园十大低碳生活方式”:
1.书籍传递和旧书籍再次使用、不定期捐赠旧杂志衣服。
2.少用塑料袋,多用环保袋,买水果的塑料袋循环使用。
3.每天食物以满足需求即可,可节约资源,又健康,倡导低碳饮食。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如大米、意大利面、面包、水果等)的摄入量。
4.集体去教室学习,教室做到人走灯灭,人走扇停,空调开时门窗关闭。
5.宿舍的饮水机在白天上课和晚上睡觉时关闭,用时才开。
6.杜绝一次性用品,如一次性木筷、一次性塑料杯等。
7.多用电子邮件等无纸通讯工具,少用打印机、传真机。
8.接收到的传单看完后做稿纸,再放进回收箱。
9.上学多走路和骑单车。
10.买棉布衣服不买化纤衣服,尽量选择本地的、季节性的、包装简单的产品。
营”招生通知
栏目:通知公告 来源: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发布人:崔庆炜 发布时间: 2012年04月11日 06:30 点击数:494 为了促进中国高校优秀大学生之间的学术和思想交流,加强青年学生对经济学科的了解,特别是为了从中选拔出类拔萃者免试进入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继续深造,在成功举办三届夏令营的基础上,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将于2012年7月20日至7月24日举办第四届“全国优秀大学生经济学暑期夏令营”活动。
厦门,中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素有“海上花园”、“海上明珠”的美称,是中国著名的海港风景旅游城市,以独特的地域文化、秀丽的自然景观,四季如春的海洋性气候,日新月异的现代化进程,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凭借其区位优势,厦门大量引进外资、侨资、台资,拓展横向经济联合,现已成为一座内外经济繁荣活跃的港口风景城市。
厦门大学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我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90多年来,学校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居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综合性大学。厦大校园依山傍海、风光秀丽,已成为公认的环境最优美的中国大学校园之一。
作为中国大陆重点综合性大学建立的第一所经济学院,30年来,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一直是中国大陆最重要的经济学教学与科研基地之一,也是厦门大学规模最大的学院,现有经济学系、统计系、财政系、金融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和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两岸金融研究中心等9个教学科研单位,并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的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被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其中财政学、统计学、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国际贸易学、西方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也具有较强实力。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的教学科研条件优良,学术气氛浓厚,学术交流广泛。自2005年以来,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与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密切合作,加大力度积极开拓和发展对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特别是,目前两院院长由美国康奈尔大学Ernest S.Liu经济学与国际关系学讲席教授、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洪永淼担任,在洪院长的引领和积极推动下,经济学院已经先后与欧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及港、澳、台等地区的国际知名院校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等单位联合研发的《2010年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中,厦门大学经济学科研究生教育竞争力名列全国经济学门类254所高校第二,这也是厦门大学各学科在本次高校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排行榜中排名最前的学科。近几年来,在厦门大学国际化战略方针指引下,经济学院以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启动了教学与科研国际化与现代化的转轨进程,在全院范围内实施了研究生入学统考现代经济学基础课程,开设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经济学研究生基础理论课程。这一改革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学院教学与科研的转轨,显著地提高了我校经济学院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水平和竞争力。同时,这一培养模式的改革引起了教育管理机构、国内各大学同行的关注和高度评价,2007年《中国大学教育》杂志曾专门介绍我校经济学院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情况。
本届夏令营将于2012年7月20日—2012年7月24日在厦门大学举办,主要活动包括经济学前沿与热点专题讲座、与院长和主要学术带头人交流、参观访问、专业知识笔试面试等。我们热忱欢迎全国各地优秀学子申请参与。在这里,你将有机会和一流的国际学术巨匠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厦门大学经济学科的老师以及优秀的同龄人分享学术研究的甜酸苦辣。
对于夏令营中表现优秀且具备所读大学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的营员,经济学院将给予免试录取为2013年硕士研究生的机会。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将提供营员的往返路费(以火车硬座票为标准)及夏令营期间在厦门的食宿费用。我们真诚地邀请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学子齐聚厦门,共同感受厦大经济学院的魅力!
一、申请资格
1、本科三年级经济类专业及相关专业在校生(2013年应届毕业生),非经济学专业学生应具备良好的经济学基础或者修过相关经济学课程;
2、学习成绩优秀,本科前3年(或前5学期)总评成绩排名在该校同年级本专业前 10%之内;或者虽然成绩不在前10%之内,但在其他方面有优异表现者,亦可申请;
3、对经济学有浓厚兴趣,有志于经济学的研究工作,并有较强的或潜在的研究能力;
4、应有两名专家推荐;
5、英语达到国家六级水平(450分以上)。
二、申请材料
1、厦门大学经济学院“2012年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申请表1份(可在附件中下载);申请表应该注明所报系别;
2、个人陈述1份,个人简历1份;
3、本科成绩单和成绩排名(复印件并须加盖教务部门公章),申请者需提供前5学期成绩即可;
4、专家书面推荐信2封,且密封并在封口骑缝处签字;
5、其他证明材料复印件(如已发表论文、各类获奖或资格证书、国家英语四六级等各类英语考试成绩单)各1份;
6、申请人还可提交体现自身学术水平的代表性学术论文、出版物或原创性工作成果。
三、申请方式
1、申请分两个步骤进行:1)网上报名;2)寄(送)相关申请材料。以上两个步骤缺一不可。
2、网上申请时间: 2012年4月12日-6月10日
网上申请地址:http://se.xmu.edu.cn/xly
3、寄(送)申请材料:
网上申请确定完成后,申请人须将所有申请材料交(寄)至如下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楼A座419(收),邮编361005。并请在信封左上角注明“经济学院夏令营”字样。同时,请将申请表电子版发至:jjxyxly@xmu.edu.cn(邮箱),邮件标题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2012年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邮寄材料截止日期为2012年6月10日(以当地邮戳为准),愈期不再接受申请。
四、审核录取
夏令营的材料审核与录取工作将在6月20日左右结束,录取名单将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网站上公布并直接通知本人(以电话或Email形式),届时未接到录取通知的同学皆为未入选者,不另行通知。在夏令营中表现优秀且具备所读大学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的,将给予免试录取为硕士研究生的机会。
录取人数: 150人(其中本校50人)。
五、车票报销提醒 凡有需要报销车票的外地同学,来程票据请报到时交给所在组的负责人,返程车票请于2012年9月1日前邮寄至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楼A座419(收)邮编361005。(以寄件邮戳为准),逾期视为放弃。报销款项将于9月底前汇至各个营员。
联系地址: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楼A座419 电子邮箱:jjxyxly@xmu.edu.cn 联络电话:0592-2185229 联系人:张鑫
大家下午好!
我们都知道,人应该有梦,但梦同样需要规划。认清现实,理清思路,我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求索,前行。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请大家同我一起走进我的职业生涯规划《规划今天,赢在明天》。
我是来自经济管理系会计3113班的学生,我叫肖功程。我是一名3+2学制的学生,已经在延边财经学校进行了3年的中专学习,之后的两年,会在我们学院与大家一同度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首先来看看我的自我认知。我喜欢听歌、跑步,尤其是在跑步以后会听一些轻音乐,能让我感觉到很轻松。我还喜欢计算机学习,网络上的知识让我感觉到永远也学不完,而研究各种软件的使用,也不断地丰富了我的实际操作能力。我平时还喜欢看新闻,尤其是关于一些经济类的新闻,它可以让我时刻关注行业信息,增加专业知识的储备量。
我的优点是:
1、个性乐观积极,性格随和,为人诚恳,待人友善——这些是我与人进行良好沟通的前提;
2、脚踏实地,吃苦耐劳,有恒心,有毅力——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3、我具有积极地进取心,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较强;
4、具有强烈的责任心,抗压能力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好。我的缺点是:
1、性格有些内向,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
2、现有知识技能不足,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扎实,不能灵活运用于实践;
3、对失败和没有把握的事感到紧张,比较在意别人的看法,情绪易受影响。
再来看看我的专业背景。我们经济管理系的会计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专业、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比较合理,并有较强教学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学院开展的社团活动争奇斗艳,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实际锻炼的机会,能让我们更早的接触社会,感知就业。同时,我还拥有许多专业知识
扎实的同学,他们具有先进的理念,能够帮助我开阔视野,提高能力,同时,也不乏一些综合素质超强的同学与创业团队。
经过我的调查了解,关于职业环境分析我将从中小企业的会计岗位和大企业的会计岗位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中小企业规模小,业务量及经济活动面相对少,会计岗位人员较少,分工不细。他们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是最大的,也是目前会计毕业生的最大就业方向。很多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对于会计岗位的需要只是找个“帐房先生”,而不是具有财务管理和分析能力的专业人才。而且,此类公司大多财务监督和控制体系相当简陋,难以吸引人才,也难以支付人才的高额待遇。中小企业的会计岗位需要会计相关人员具备会计从业资格。
中小企业提供给新人的月薪,绝大部分集中在1500元左右。它的入职门槛低,就业相对容易,且任务相对简单,压力较小。但是其工作任务技术含量低,个人发展空间小。
相对中小企业而言,大型企业会计岗位分工具体,按各自岗位确认职责范围。包括出纳、材料会计、工资会计、成本会计、销售及税务会计、决算会计及财务负责人、总会计师。以上会计岗位均需具备会计从业资格,对于决算会计及财务负责人需具备中级(会计师)及以上(高级会计师)会计职称。提供给新员工的合理月薪在3000元以上。大型企业的经济活动面广,业务水平相对较高,会计岗位成梯次,岗位职责明确,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个人发展空间大。但是对就业人员的要求较高,工作紧张,压力大,需要时刻学习和丰富自己的专业技能。
通过以上的自我分析和环境分析,我合理地确定了自己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职业目标。
在最初的1-2年,即在校学习期间,我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顺利拿到大专毕业证和自考本科文凭。第3-5年,我首先要应聘到一家大型企业的基本会
计岗位,通过经验的积累,成为一名助理会计师。在第6-10年内,从中级会计师成长为高级会计师。
针对大型企业的会计岗位,我从优势、劣势、机会、挑战4各方面,又对自己进行一次深刻的认识。我的优势是:(1)岗位技能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符合,在此,我深深地感谢教育和培养我多年的各位恩师;(2)我具有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中专期间和未来两年的学习,我还会继续进步;(3)我还具有吃苦耐劳、肯于钻研的品质,这也是我进入大型企业工作的基本保障之一。
同样,我也有很大的劣势:(1)巨大的人才压力:在我国现阶段,全国数百所高校中几乎每个学校都设有财经专业,尤其是会计专业。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会计专业大学毕业生涌上人才市场,虽说会计是热门职业,在这种现状下普通和初级财务人员也明显供大于求。(2)专科学历也是影响我进入大型企业的制约因素。
我的机会:(1)社会需求量大,每一个公司或单位都需要会计岗位的工作人员;(2)我还十分关注经济类新闻和行业信息,为我提供了就业线索。
我的挑战:(1)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各项专业知识不能灵活运用;
(2)大型企业的会计岗位要求较高,就业难度较大。
结合这些分析,我为自己制定了具体的行动方案:
针对短期目标:我在校期间要不断积累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大一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计算机三级证书。大二通过英语四级考试,毕业时顺利取得大专毕业证和自考本科文凭。积极参加学院举办的各项活动,尤其是专业技能大赛,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同时增强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利用寒暑假和实习期,积累实践经验,培养动手能力,锻造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中期目标:
首先,在毕业时能够应聘到一家大型企业的基本会计岗位,尽快熟悉会计岗位工作,积累经验,提升能力。逐步成为一名优秀的助理会计师。
多与前辈接触、交流,努力学到更多东西。处理好人际关系,努力得到锻炼自己的机会。
长期目标:
理想和梦想的最高峰,成为中级会计师后,不断努力,不断进步,最终我将会是一名高级会计师。奋斗,有苦,有累,但我会始终坚守我的方案。
可能老师和同学们都会有疑问,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大专毕业生,如何能保证自己进入到大型企业的会计岗位。如果我的目标不能实现,应该怎么办?对此,我还制定了调整和修订的方案。如果毕业时,我没能找到自己理想中的工作岗位,我会选择去一家相对规范的中小企业,在那里认真学习各项专业技能,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同时,锁定几家理想的大企业,不断关注他们的用人需求信息和岗位能力要求。我相信,通过我不断的努力,我一定会逐渐地接近并实现自己的目标。
规划固然好,但更重要的在于具体实施并取得成效。任何目标,只说不做,到头来都会是一场空。然而现实总是多变的,这就要求我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恰当调整方案,以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经济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发展历程
从1950年初至今, 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过程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历程。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 我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不断发生变化, 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 免费上大学加人民助学金阶段 (1952年~1983年) 。第二阶段, 人民助学金制度与奖学金制度并存阶段 (1983年~1986年) 。第三阶段, 奖学金制度和贷学金制度并存阶段 (1987年~1994年) 。第四阶段, 初步建立“奖、贷、助、补、减”资助体系阶段 (1994年~1999年) 。第五阶段, 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 多种助困方式并存的助学体系阶段 (1999年至今) , 这些模式充分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变化。
二、优化建立经济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意义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明确指出:决不让一个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
教育部发布的信息统计:2008年, 全国公办和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为2103.27万人。其中,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为473.96万人, 占在校生总数的22.53%;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约为158.32万人, 占在校生总数的7.53%。2009年, 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为2285.15万人, 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为527万人, 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23.06%%;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人数为166.1万人, 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7.27%。
因此, 如何在现有的办学资源和条件下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 优化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资助体系, 让贫困学生上得起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促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以及社会的稳定进步,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优化教育结构, 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 具有重大意义。
三、我国经济贫困大学生新资助体系存在的不足
2007年5月,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 (国发[2007) 13号) 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 国家建立了以“奖、贷、补、助、减”五位一体的高校学生混合资助制度, 但由于贫困生数量众多, 加上资助体系在实际操作中存在问题, 如从资助面来说, 对于部分边远地区、民族地区高校来说, 政府资助仍然不能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助需求;从资助额度来看, 统一标准的实施, 对于不少学校的不少专业, 特别是民办高校的专业收费标准都在万元无法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学费问题;各高校的资助工作大多依靠经验和表面的比较感性的认识, 对贫困生的认定缺乏合理的依据和方法;在资助资金的使用上标准不一, 造成一部分学生重复受助;运行机制方面还有待完善;社会资助寡且不均, 侧重物质资助, 忽视精神资助等等。
四、经济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优化对策
目前, 现行的新贫困学生资助体系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 国家对经济贫困大学生财政投入最多、资助范围最广、资助力度最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实惠最多的一项制度安排, 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在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所以, 在此基础上, 优化经济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 有效解决和填补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 使其在优化和总结中得到升华, 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是直接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
1. 完善建立经济贫困大学生认定及动态管理系统。
经济贫困大学生是指由于经济困难而缺乏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 生活质量达不到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水平, 处于困难、窘迫状态的在校大学生。一般来说, 高校贫困生可分为特困生、一般贫困生和突发意外贫困生。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 是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 是学校实施各项资助措施的依据, 关系到公平、公正、合理的分配资助资源, 切实保证国家及学校制定的资助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实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 对缓解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应在开学初就通过建立家庭信息档案、调查考生档案、现场摸底调查等方式进行初步摸底, 严格审查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工作情况以及当地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 并在开学后, 利用同生源地学生对申请贫困资格的学生进行调查认定, 班主任老师和学生干部应深入宿舍、食堂收集详细信息, 掌握学生的总体消费情况, 如电脑、手机的来源、品牌、话费使用情况等。建立动态的贫困生档案, 对贫困生实施诚信记录、学习情况、思想和心理情况等方面进行动态管理, 建立公平有效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提供保障。
2. 大力推进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国家助学贷款是我国利用金融手段完善高校资助政策体系, 加大对经济贫困大学生资助力度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这项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受到高校、经济贫困学生及家长的普遍欢迎。但由于在落实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故而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没有达到预定目标, 需要切实加以改进和完善。
为确保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满足经济贫困学生的需要, 最大限度地降低国家助学贷款风险, 国家应坚持“方便贷款、防范风险”的原则, 健全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体制, 改革贷款审批和发放办法, 完善还贷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一是进一步改革财政贴息方式, 除实施对学生贷款利息给予50%财政补贴的做法外, 还应该进一步降低毕业后学生的贷款利息, 让这部分毕业生在毕业后能够轻装上阵, 减轻生活负担, 增加自主创业和成功就业的机会, 彻底摆脱贫苦。二是对毕业后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工作, 服务期达到一定年限的借款学生, 经批准可以奖学金方式代偿其贷款本息。三是将学生还款状况直接与自身多方信用记录相联系, 对学生贷款进行第三方保险公司投保, 以保障助学贷款的发放工作能够有计划、有组织、有秩序、有实效的开展。四是大力推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减轻高校集中于某金融机构集中借贷的压力, 更加明确银行和贷款学生及家长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便于生源地银行就近进行贷前调查, 增强学生的还款意识。
3. 健全经济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法律建设。
目前, 中国已初步形成以宪法和相关法律为核心, 以政策规定为主体的有中国特色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 但是尚且存在不足, 对大学生资助制度的规定, 还只是属于宣言性立法, 比较原则、抽象、笼统, 缺乏程序性规范、可操作性差, 执行者的主观判断因素很大, 势必会影响资助体系的继承性、统一性和稳定性, 不利于社会大众对资助体系的了解, 也不利于政策的贯彻执行。
所以, 具备一套科学、完备、严谨的经济贫困大学生资助法律体系是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标准。一是制定《大学生资助法》, 根本保障资助体系建设的稳定性和继承性。二是立法是基础, 普法也很重要。应加大宣传力度, 让全社会了解各项政策, 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得到法律和政策保障。三是建立严格的贫困大学生资助监管机制, 规范教育救助管理制度, 保障资助体系过程的公平。对于工作人员出现的徇私舞弊、违犯法规等行为应给予行政处分, 进而促进教育救助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4. 拓宽助学渠道, 搭建多元化资助平台。
为了达到国家“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以政府、银行、高校、社会为主体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可多渠道获得资金来源, 但是目前我国的经济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依然存在很大困难, 政府在扮演引导者和实施者角色的同时, 还是不能完全解决日益严重的贫困生问题。因此, 我们应该开拓立体式、多元化资助局面, 拓宽学校设立助学资金、社会捐助、银行贷款等多种渠道, 搭建多元化资助平台。一是加强校企合作, 争取得到社会的支持, 与对口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可以采取直接捐助或设立奖学金, 也可以勤工助学岗位, 提供实习岗位, 签订定向培养协议, 不但可以有效资助经济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高质量实现就业, 还可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 可谓是双赢选择。二是可以充分发挥各种慈善基金组织筹划资助基金。发行中国教育彩票, 就像国内已经发行的福利、体育等公益性彩票, 通过发行高等教育彩票在民间筹集资金, 以促进高等教育特别是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润雨计划部分专项资金, 设立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资助项目, 用于资助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到校报到。
5. 完善经济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辅助措施。
资助经济贫困大学生不同于一般的扶贫。大学生已是具有一定知识基础的年轻人, 开始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如果忽略了资助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疏导、精神关怀、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挫折教育等等, 就会使资助效果大打折扣。
一是纠正部分经济贫困大学生的“等、靠、要”的懒惰思想, 防止他们形成消极的人生观和错误的价值观, 鼓励他们自觉接受艰苦环境的磨炼, 增强自己耐挫力, 成为“精神上的贫困者”。二是鼓励经济贫困大学生自立自强, 用身边成功的自强自立的典型激励他们摆脱心理阴影, 使他们“贫”而不“困”, 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三是加强诚信和感恩教育, 将大学生诚信档案里的表现作为衡量学生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教育和引导每位受资助者深刻领悟和体会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对自己的情感, 养成诚实守信的好品质, 珍惜自己的借贷信用和名誉, 认真履行还贷义务。四是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表明,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相比较, 贫困生有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非贫困生, 因此, 高校应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活动, 通过集体咨询、个别面谈咨询、电话咨询、网上咨询等心理咨询形式, 提高贫困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此外, 还应该通过学生组织开展一些爱心活动, 使他们认识到, 自己已经得到了资助, 也应该把爱心传递给一些和自己一样困难甚至比自己更困难的人还没有得到资助, 让他们在帮助别人中发现自身优势所在, 正确认识自己, 学会接纳自我。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 (13)
[2].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2004
[3].戴海群.对建立高校贫困生资助系统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12 (7)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理论模型 市场均衡 就业思维
[作者简介]周世学(1957- ),男,辽宁大连人,天津大学在读博士,天津职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陈士俊(1946- ),男,河北徐水人,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科技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天津 300072);邓蓓(1962- ),女,天津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天津 300191)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4-0084-02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人口众多、经济体制改革而带来的就业形势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就业人口数量过大、比重过大已经逐渐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而新增劳动力尤其是大学生人群进一步扩大,逐渐成为突出的新问题。2003年,应届毕业生达到212.2万人,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已达到413万人,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为495万人。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就业率逐年走低,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已超出教育界,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客观需要
1.劳动力需求的理论模型。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建立Ito随机微分方程预测劳动力需求。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索洛(R·M·Solow)、斯旺(T·Swan)和英国经济学家米德(J·Meade)所提出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既有凯恩斯经济学成分,也有凯恩斯以前的古典经济学成分。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含义是:劳动者人数增加越多越迅速,经济中要求追加的投资量就越大,人均的消费水平就越难以提高。假定把一定的经济增长率作为目标,那么,或者应当控制劳动者人数的增长率,或者应当提高资本生产率,否则就只好降低人均的消费水平。大学生数量的增加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从经济学视角看,它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客观需要。
2.与发达国家的比较分析。我们国家用二十多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近二百年的经济发展之路,时空的压缩使所产生的矛盾迸发出来。虽然每年毕业生人数很多,但是我国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总体上仍属供不应求。事实上,中国目前仍属人才奇缺的国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全国人口比例的5.7%(发达国家为30%~50%,其中,美国为60%,日、韩为30%;不发达国家为8.8%,如印度为16%),在世界上排在倒数位置。连北京这样属于全国人才最密集的大城市也才刚刚达到北京总人口的20%,比起发达国家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总体上,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各项指标均处于世界欠发达国家水平,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对人力资源水平的要求。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1.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古典经济学认为:劳动市场的均衡与其他生产要素市场均衡没有本质的区别。图1横轴代表劳动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纵轴代表劳动的边际产出和实际工资。在产品价格为既定的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将按照劳动边际产出的价值等于实际工资的原则来决定劳动需求。因此,劳动的边际产出曲线就是厂商的劳动需求曲线。用Nd代表劳动需求,W代表货币工资即名义工资,P代表价格水平,K代表资本存量,劳动需求曲线公式可以表示为:
在古典经济学中,劳动的供给是实际工资的增函数,实际工资越高,劳动的供给量越大。用Ns代表劳动供给,劳动供给曲线公式可以表示为:
在上图中,劳动需求曲线与劳动供给曲线的交点E就是劳动市场的均衡点。当现有实际工资高于均衡实际工资时,劳动市场上供过于求,存在失业。当现有实际工资下降到均衡实际工资时,失业就会消失,宏观经济将在充分就业的基础上达到均衡。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这只是劳动市场的正常现象。这种均衡在不断变化,靠经济发展和劳动市场自身的不断调节,是经济转型过程中就业结构变化产生的暂时困难。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处于受雇佣状态以及自我雇佣状态就是就业。在现实生活中,即使就业再充分也有失业。自愿失业是由于不愿意按照现行货币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就业而引起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现有劳动者素质不能适应经济结构变化后就业岗位的要求而引起的失业。目前大学生失业中就有这两种情况,特别是结构性失业更突出。2006年空客A320项目落户天津,空客公司从7000多应聘者中招聘,只有104人通过面试,有些工种严重急缺所需人才,供给与需求的错位造成大学生就业难而企业找不到所需人才的社会现象。
2.就业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理论在揭示当今社会经济现象中占有重要地位。就业系统中学生、学校、企业、政府之间存在着严重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系统角度来说,每个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教育领域也是如此。它们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和社会各系统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只有交流才使系统打破封锁和自闭。经济高速发展,企业已完成体制改革,运用现代企业治理制度管理企业。经济转型时期,教育系统仍然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与社会脱节并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培养的学生与社会、企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
信息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资源。就业信息不对称,造成大学生与用人单位难“交心”。有项调查表明,近七成的大学生不清楚用人单位的需求。就业信息不对称最根本的原因是大学生自我认知不准确,大学生在求职心态、就业观以及对自身和企业的认识方面,均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大学生的诚信度表示担忧,频繁违约和跳槽成为最令企业头疼的问题。大学生最关心的是企业的发展潜力,其次为薪金福利和诚信度,分别占74.26%、41.12%、27.81%。认为自身的专业水平是应聘时最为重要的占68.48%,而超过五成的企业最为看重的是大学生的“道德诚信”和“发展潜力”。
三、大学生走出就业困境的对策
1.转变就业思维。新阶段产生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要有新理念,新理念源于新思维。要有科学的定位,正确认识自己,自己的理想与客观现实、自身的素质与职业特点是否符合,对主客观条件认真分析,做出合理的选择。要寻找自己的就业机会,真正产生就业的机会是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到西部去,到中小城市去。就业对个人来说是主观与客观结合的结果。当客观现实给了你机会,主观是否能把握住机会,关键靠自身平时就业技能的训练。充分认清自我,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积累实践经验,就能把握机会。
2.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供求错位、结构失衡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我们的高等教育需要改革。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尽合理,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不是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科学的定位和设置,培养的毕业生在学历层次和专业层次上与社会需求不接轨。培养模式过于单一,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高等院校应进一步在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规划方面做出调整,使毕业生的创造能力、竞争能力和承受能力不断提高。应将是否满足或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检验高等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专业安排和制订招生计划。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依据就业市场上反映出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调整,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要建立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办学评估、经费投入、领导班子考核等工作与毕业生就业状况挂钩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应增强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有效合作,组织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开展“订单式”培养。
3.就业与创业并重。就业岗位已成为稀缺资源,根据经济学分析,劳动量的增加与投资成正比,现有的劳动岗位已趋于稳定。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要就业与创业并举。高校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为学有所能者提供创业平台。政府要积极出台创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总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经济转型期出现的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客观现象,要理性地思考问题,用新思维去认识问题。要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要认识到大学生不是多了,人才也没有过剩,要坚持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大战略。
[参考文献]
[1]李涛,符新伟.毕业生就业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
[2]何军峰.大学生就业力与高等教育问题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6).
[3]厉以宁.西方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刘嘉 .应用随机过程[M].天津:科学出版社,2005.
【经济大学生论文】推荐阅读:
大学经济学论文范文09-27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经济学分析就论文09-29
河南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09-23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撰写要求07-28
经济系大学生求职信06-12
北京大学大学学生经济资助体系简介10-22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本科06-04
经济专业学生自荐信10-22
经济贸易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计划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