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素养的调查问卷(共12篇)
--大学生法律素养的调查
您好,我是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的一名学生,现在我们在做一项关于大学生法律素养的调查。本次问卷调查最多花费您两分的钟时间。您的回答对我们非常重要,谢谢合作!(只须在选项上画“√”即可)
1、您所在年级?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2、您所选的专业?
A文科B理科C艺术D法学
3、您对法律知识了解多少?
A非常了解B了解一点C不了解D不太关心
4、您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利义务吗?
A知道,我的行为就根据这个来确定
B大体知道我有什么权利义务
C我只知道不犯法
D不知道做人靠良心,那些无所谓
5、您认为现行法律能否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A能B基本可以C不能
6、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您觉得法律是什么?
A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
B社会政治结构中占优势的那些人的命令
C社会生活中的规则
D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一个工具
7、您心中理想的的法律是什么?(多选)
A真善美的统一
B概括,普遍,严谨的行为规范
C用以保护人民,让人民能够自由安全幸福生活得盾牌
D反映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意志,维护全体社会共同利益的社会规范
E体现全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要求和愿望,维护人与人之间公平的规范
8、您生活中的法律知识从什么地方来的?
A家庭影响B电视上C学校课本D其他
9、您觉得”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这门课对我们了解法律知识有用吗? A很有用B一般C没有用
10、您认为您的法律程度如何?
A能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
B懂得法律知识但不会运用
C法律知识浅薄,但有实际运用的的意识
D缺乏法律知识
11、您觉得身边的学生法律素养高不高?
A高B比较高C一般D低
12、您的法律知识是否足够应付生活所遇到的问题?
A足够B基本可以C不够
13、您认为法律能够维护你的切身利益吗?
A能,我对法律有信心
B不能,法律越来越成为有钱人和有权人的代言
C现在不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会逐渐完善
14、当您的权益受到侵害,你首先想到的是?
A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B武力解决
C通过关系解决
D忍气吞声
E根本不在意
15、当您发现有人行窃你会?
A明哲保身,视而不见
B立刻报警
C上前阻止小偷
D立刻告知被行窃者
16、您认为大学生法律意识欠缺的原因是什么?(多选)A教育部完善
B老师,家长没尽到责任
C社会发展不够
D自己不关心
E其他
17、大学一般开设有法律的相应课程,您对这些课程的评价? A非常支持有助于提高法律意识
B开不开无所谓,反正不听
C无需开,用处不大
18、您希望法律基础课要如何上?(多选)
A尽可能介绍解决社会生活的法律法规
B从案例中说明相关法律理论,类似于《今日说法》 C按照教材的内容和顺序进行教学
D最好取消这门课,与日常学习生活无关
19、您平时会阅读相关法律的书籍吗?
A会B偶尔C不会
1. 大学生法律素养调查研究的必要性。
2014年10月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 习主席提出“四个全面”战略, 其中一个“全面”便是全面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 事关人民幸福安康, 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人才基础, 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大学生法治意识水平的高低, 对全社会法治意识的提高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事业有深远的影响。
2. 法律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1) 国家层面: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 是中国社会走向法治的希望,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有利于国家富强稳定。
(2) 经济层面:大学生同样是经济建设的生力军, 大学生的法律修养对市场经济有秩序地运转至关重要。具有良好法律素养的大学生可以灵活运用法律知识, 合法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
(3) 社会层面:在现代社会, 维护合法权益最重要的武器是法律。因此, 良好的法律修养对于大学生维护个人合法权益和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价值。
大学生终会成为社会的主力军, 世界的未来是他们的, 而他们的行为为大众所关注, 因此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 并采用有效、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内涵及特点
大学生具备的法律素养是指, 除了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外, 还包括对专业法律知识的熟识, 良好的法律行为习惯的养成, 甚至更严密的法律逻辑思维能力及较强的法律实践和运用能力的具备。
大学生法律素养具备的特点有:
1. 学法热情高, 但对法律的整体认识不足, 法律意识淡薄。
随着大学生知识储备的增加, 他们对法律的学习热情不断增加。尽管大学生法律意识有所提高, 但仍较为薄弱。
2. 守法护法观念明确, 却“知”、“行”脱节。
法律一旦形成, 就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和公正性, 具有最高的权威。任何个人和社会集团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法律权利至高无上。尽管如此, 大学生处理实际法律问题时能力低下。据调查了解, 不少大学生是知道法律条规的, 但是真正面对实际问题时却无从下手, 无法正确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知”而不懂“行”, 最终不“行”。
三、我国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1. 我国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
大学生法律知识不足, 法律观念比较模糊, 法律素养不高。作为先进文化知识学习者和掌握者的大学生, 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仍然是专业课, 对于法律知识, 却涉及很少 (法律专业除外) 。在校期间大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有限, 其中最主要途径是大学一年级时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能了解一些比较贴近生活的法律规范,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法律意识, 但是就其对法律的了解程度来说, 学生仍一知半解, 不能很好地掌握相关理论和精髓, 因此很难树立法律观念。
此外, 大多数大学生守法护法观念明确, 却“知”、“行”脱节。尤其当情与法、理与法冲突时, 他们便束手无措了。在调查“权利与义务关系”时, 有79%的学生认为“权利是第一位的”, 说明大学生已经有很强的权利意识。这些数据显示相当部分大学生是知道法律条规的, 但是真正面对实际问题时却无从下手, 无法正确运用法律武器, 不能正确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和严肃性。
2. 当前在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的形成原因。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从逐渐形成到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 其本身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法律意识形成原因如下:
(1) 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在校大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最关键的阶段, 在心理方面不断走向成熟, 但不算是完全成熟, 他们往往自控力不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性格敏感冲动、精力比较旺盛。而且在校大学生大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 从小受到长辈的过分宠爱, 性格通常比较自我, 这些学生无论是在家庭, 还是在学校, 都没有接受过完善的法制教育, 所以, 他们遭遇学习、感情及工作上的困难时, 会因为无法承受而做出过激的行为, 轻者给自己带来损失, 重者还会伤害其他人。
(2) 学校法制教育的缺失:在应试教育模式之下, 在小学及中学阶段, 学校看重的只是学生的成绩, 却不看重法律素养的培养。高等院校虽然在法制教育方面加大了力度,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还是有不足之处。现阶段, 各个高等院校还是很重视专业发展、学科建设及科研成就, 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 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只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与法律有关, 但仅这门课是很难学到全面的法律知识, 更不可能培养法律素养。
(3) 现实生活中某些不良社会因素的潜在影响: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不正确的价值观及社会观影响着一些大学生的意识。
四、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路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 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1) 法制教育课时安排略少:当前, 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课时安排普遍较少, 大一学生大概是每周两节, 而大学二年级至四年级学生却没有必修的法制教育课程 (除法律专业外) 。法制教育课程安排少, 供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机会更少, 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不能被调动起来。
(2) 法制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高校法制教育内容制定得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学生吸收知识的效果。高校在对大学生实施法制教育时, 要体现时代的要求, 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 有重点、有选择地确定课程内容。目前, 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法律基础课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直接体现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这本书有三大特点:一是知识性;二是宏观性;三是法学化。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本书就是一部各类法学教材的缩写本, 是高校现行法制教育教学主渠道和教学内容。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应该尽可能具体, 具有导向性和具体性, 让大学生充分理解所学法律知识。
(3) 法制教育的形式方法不具多样性:高校实现法制教育目标的教育途径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实现。我们对大学生法制教育曾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进行形势和政策教育、传统教育、开展正反两方面的对比等。时至今日, 这些方式方法仍然可用。但是, 面对新时期的新要求, 法制教育必须创新。目前, 大学生法制教育采取的教学方法还是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 用灌输方法作为传授法制教育知识的唯一手段和方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不易调动起大学生学习和探索法律知识的兴趣。此外这样的教学模式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使学生失去参加社会实践, 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机会。这种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新要求。
2. 大学生法制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大学生法制教育取得实效、达到预期效果的根本保证。但目前, 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师资队伍还有待完善, 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师资队伍的专业性不强、教师对法制教育课程缺乏重视。大多高校还没有一支拥有完备法律知识, 既能从事法律理论教学, 又有一定法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缺少对高校大学生的法律学习和法律实践过程的科学指导;学校很少聘请司法、公安等部门的法律工作者担任兼职教师, 将他们丰富、鲜活的法律实践经验传授给大学生。
3. 高校法制教育氛围不浓厚。
从学校角度来说, 配合课程法制教学, 高校要营造高品位、高质量的校园文化, 营造积极向上的法制氛围。学校要严明校风校纪, 各项工作的开展要按章办事, 发挥制度的约束和导向功能, 打造公正、民主的工作氛围;要科学引导学生看待社会存在的法律问题, 树立对法律的权威和对法治社会的信心;要利用多个教育平台和多样的媒介载体, 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活动, 通过春风化雨的法律文化的熏陶, 真正让法制理念深入人心。
五、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对策及有关法律素养培养路径的建议
1. 学校层面。
(1) 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与方法:中国大学实行的学分制度, 使得一些学生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主要是为了混学分, 来上课也只是走马观花。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破除就业至上的评价体系, 建立知识与素养并举的评价体系, 高度重视包括法律在内的各种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在法律教育内容的安排上不可以将其与其他课程孤立起来, 要使其与哲学、史学及其他人文和自然学科融合起来, 不仅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同时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 为其增色不少, 引起学生的兴趣, 进而让更多学生乐于了解与法律相关的知识, 变被动为主动。
(2) 在教学方法上要有创新: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没有经过法律实践是无法真正学好法律的。所以, 课堂上应主要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不再是单纯教育者和案件提供者, 而是平等的案件参与者和学生的帮助人。例如, 可以让同学进行角色扮演, 将真实或者虚拟的案件直接展示在同学面前, 然后进行课堂分析与讨论, 让同学亲自参与到这个课堂中, 不仅增进老师与同学的沟通, 而且教学形式多样化增加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了解到相关法律知识。这样做比传统宣讲起到更大的作用, 同时加深学生的印象。
2. 社会层面。
努力创建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 一方面, 要健全法律运行机制, 做到立法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 守法自觉化, 相关部门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大学生思想开放, 其观念具有时代性的特点, 主观上关心国家法制建设。所以, 要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就必须进一步创建良好的法治环境。另一方面, 要创建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社会舆论、道德环境。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在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塑造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典型案例, 进行生动的法治宣传, 在全社会形成“守法光荣, 违法可耻”的社会舆论环境, 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参考文献
[1]肖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的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15.
[2]邓映婕.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构建[D].华东政法大学, 2016.
[3]吴昕.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对策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 2012.
[4]何乐.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 2014.
[5]宋丽.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5.
[6]许平.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研究———以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 2012.
[7]孙碧燕.依法治国语境下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路径探析[J].法制与社会, 2015 (10) .
一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依法治国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需要,是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性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国,推动社会的民主法治建设,建设和谐社会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这其中,提高全民的法律素养,培养公民知法、守法、用法的信念和习惯,提升其对法律的敬畏和信仰至关重要。依法治国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一大批具备一定法律素养的高素质的建设者,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将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是高校依法治校的需要
教育部在2003年7月17日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依法治校是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依法治校有利于推动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严格依法办事;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有利于运用法律手段调整、规范和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高等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的重要战略任务,依法治校是高等教育发展,培养合格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培育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高校一项重要的职责,作为受教育主体的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高等学校推进依法治校进程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三)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既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增强法治观念,完善自身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法律素养是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大学生成为社会合格人才的必备条件。首先,只有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大学生们才能更好的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其次,大学是一种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每个领域和行业都有其自身的法律法规要求,只有熟悉和掌握相关专业的法律法规要求,按章行事,才能真正成为这个专业的合格人才;最后,只有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大学生才能更好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成为“理家治国”的人才。
二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中的一些问题
纵观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都已经认识到了对于学生知法守法教育的必要性,也在相关的培养体系中融入了相关的教育,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性的认识,对于如何培育学生的法律素养,仍然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目标认识上的“泛化”
目前,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高校,对于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无论是思想认识上还是目标设定上,都显得过于笼统和原则。在高等教育的培养体系中,对于学生仅有知法、守法的原则要求,法律教育一般都融入在“素质教育”这个大框框之内,或与道德教育并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诚然,法律素养是属于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和道德素质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互为前提和补充,但是法律素养和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等,毕竟不能混为一谈,也无法彰显出法律本身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种认识的“泛化”,目标上的笼统性也使得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对于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缺乏明确的指导,无法进一步的系统化。
(二)法律知识传授体系上的“散化”
法律知识的学习是法律素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法律教育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属于大学生通修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法律部分,侧重于法制观念和法治理念的培育,涉及一些宪法、程序法和实体法的基本知识;二是和专业相关的的法律课程,如《经济法》、《会计法》等;三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涉及到和劳动就业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教育;四是属于第二课堂中的一些法律讲座等。高校的法律知识传授体系,除法科学生外,基本上处于一种“散化”状态,缺乏系统的统筹和安排。首先,在整体的安排上缺乏系统性,作为公民、专业预备人才、预备劳动者等多重身份于一体的大学生,应该知道和了解的法律知识应该是不少的,这种缺乏系统性的法律知识教育,不利于大学生法律认知体系的系统化;其次,相关法律知识教育的课时严重不足,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知识》的法律部分为例,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这部分只有8个课时,而涉及的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宪法、程序法、部门法等等大量内容,教师要想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教师赶进度,只能讲授要点和局部,无法深入的讲解法律的精神,展现法律的魅力,学生也只为考试而学,不求甚解。这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最后,第二课堂中虽有法制教育的内容,但由于缺乏指导,缺乏一定的条件支持,使得校园文化活动中和法律教育相关的内容少之又少,和专业培养体系无法形成互补。
(三)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法律知识运用上的“淡化”endprint
法律知识的传授只是法律素养形成的前提,法制教育的目的是法律意识的形成和运用法律能力的提升。目前高校的法律教育体系,偏重知识传授,在法律意识形成的和运用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淡化”现象。目前高校法律教育体系存在着以下“三少三多”现象,即“课时少、专业教师少、教学花样少,学生多、讲授多、理论知识多”[2]。一方面由于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厌学、抵触情绪普遍存在,学生只为考试而学;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的法律素养仅仅停留在对一些零星法律知识的认知上,尚未形成一定的法律意识,更谈不上法律的运用。这种法律素质的缺乏,“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近年来,一些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大学生甚至利用所学的知识介入一些高科技的犯罪,走向自我毁灭,令人扼腕,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知之甚少,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不少学生不会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导致学生合法权益受侵犯的案例也屡屡发生。
(四)环境氛围营造上的“软化”
一种思想的形成和个体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社会环境和校园氛围对于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有很大的助力作用,分析当前大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对于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尚存不少“软化”的因素。一是从大的社会环境看,中国尚处于法制化建设的进程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的形成,表明我国法律制度的框架结构已经搭建完成,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是十全十美的”[3],在立法、司法、执法上任然存在许多要改进和完善之处,全体公民知法、守法、用法的氛围尚未形成,特别是当前社会上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和司法、执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丑恶和腐败现象,对于在校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大学生法律观念的形成,不利于他们对社会主义法制的信任和情感提升。二是从高校管理上来看,我国高等学校依照《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规定具有“依法自主办学”“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利,并且高校也依照法律的授权和自身的需要制定了一系列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办事流程,已达到维护教学秩序完成教育目标的双重任务。但在认识上,受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师道尊严”的影响,对于依法治校,依法管生,对于学生的权利并不十分重视,实践过程中经常出现高校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和管理权威,而滥用管理权利,侵犯学生合法权利的现象[4],这些现象对于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都起到一定的“软化”甚至“负面化”效应。
三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一些思考
(一)思想认识上的进一步强化
思想上的重视,是一切工作的起点。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流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生力军。大学生法律素养如何,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改革目标的实现。在中央16号文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应“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人进行素质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可见法律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高校,对于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都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战略的角度去认识其重要意义。把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作为履行社会主义高校的社会责任,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融入到高校的发展战略,融入到对学生日常的教育管理当中去。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法治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素养对其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性,自觉自愿地有意识的培育自身的法律素养。
(二)培养体系上的进一步有效化
1构建合理的法律培育目标体系
目标具有导向性,也是实施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的“指挥棒”,法律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有其特殊的指导意义,“要通过向大学生传授必要的法律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使大学生充分认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长期性;树立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依法维护国家利益和自身的合法权益,自觉地同违法行为作斗争”[5]。
因此,对于大学生的法律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法律意识,培育法律精神,树立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质。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能够自觉地用法律的眼光观察社会,用法律准则判断是非,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法律教育的任务应当是在向学生传授基本法律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现代法治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学法用法的能力,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重点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现代法律观念的正确引导,培养他们对法律的信仰[6]。
2构建合理的法律知识结构体系
知识的学习是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的前提,在大学生的专业人才培育体系中,应该构建起合理的法律知识的传授体系。从内容上来说,要立足于大学生的几个角色:一是作为公民所须知的宪法、立法的原则和程序,尤其是涉及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还有一些简单的刑法、民法、经济法、合同法等基本内容;二是作为受教育者所须知的有关《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尤其是作为高等学校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三是作为专业领域所涉及到的一些法律法规,如《教师法》《会计法》等;四是作为普遍意义上的劳动者所须知的《公务员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五是对一些特殊群体的保障性法律法规,如《残疾人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从构成来说,一是侧重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的解读;二是侧重于法律精神和原则的解读,三是要侧重于使用程序上的指导。
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传授体系,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培养的全过程,合理安排于各类相关的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法律讲座中。
3构建有效的法律素养养成体系
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涉及知识接受、情感培育,意识形成和法律运用等几个重要环节,其核心部分是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法律的运用。当然,这几个环节并非彼此独立,而是相互影响,互为条件,都对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形成不可替代的作用。endprint
首先,以主动接受为核心,丰富大学生法律知识接受体系。知识的传授是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包括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两个方面的发挥,特别是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才能完成有效的法律知识的接受过程。因此,无论是课堂知识的传授还是课外的实践,都要以学生的主动接受为原则。一方面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采取各种方式,如讨论、研讨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去,另一方面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重视课外活动中法律元素的构成,让学生有更多的感性认识。
其次,以价值认同为核心,丰富大学生法律情感培育体系。对法律价值的认同,是培养法律情感培育的前提,因此,在法律素质培育体系中,要注重对法律的核心价值的解读,如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让学生知道法律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要克服“重义务轻权利”的思想,在实际管理中切实把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放在首位,让学生体会到法律是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最有效的手段,培养其对法律价值的认同。
再次,以内化习惯为核心,丰富大学生法律意识形成体系。法律素养的培训,一个重点在于把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并养成自觉运用法律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因此在教育中要坚持持之以恒,坚持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用身边事和身边的案例来进行教育,坚持潜移默化式的渐进式教育。
最后,以能力提升为核心,丰富大学生法律运用实践体系。实践是检验知识掌握程度和素质高低的标准。高校教师和管理者要善于引导大学生提升运用法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三)氛围营造上的进一步优化
首先,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民主化、法制化的进程中,随着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知法、守法、用法逐步成为公民的一种生活习惯,法治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成为个体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养成。另外,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学校本身的管理水平和法治状况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对法律的信念,进而影响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7]。因此推进学校的依法治校进程,依法办学,依法管理,不仅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需要,对于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最后,要合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如各级司法、执法机关和社区,形成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合力,共同构筑起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平台。
参考文献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799.
[2]李晶,杨振.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现状与改进建议[J].法制与社会,2013(4).
[3]黄进.坚持走法治社会主义道路[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1).
[4]李齐全.大学生权利法律保护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163.
[5]靳诺.“四五”普法期间如何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N].法制日报,2001-01-05.
[6]吴一平.大学生法律教育课程建设刍论[J].当代青年研究,2008(3).
亲爱的各位同学:
您好!我们是河南工业大学13级土木建筑学院3班的一个调查小组,为了解大学生法律意识做以下调查,此调查不涉及个人隐私,对您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参与调查,深表感谢!
您的基本情况:1.性别:()2.年级:()3.专业:()1.您从何时开始接触法律的?()A 小学 B 初中 C高中 D大学
2.您认为法律与你的学习和生活有关系吗 ?()A 关系密切 B 关系不大 C 没关系 D 不知道,说不清
3.对我国的法律体系认识程度有多少?能清楚说出我国的几部大法吗?()A 高;能 B 中;勉强能 C还可以,一般的能D 低;不能 4.您的法律知识主要从何而来?()A 学校上课和宣传 B 家庭教育C 社会宣传(广播、电视、报纸))D 其他 5.您知道自己有哪些具体的权利义务吗?()A 全部知道B主要的知道 C知道一小部分 D 不太清楚 6.您知道全国法制宣传日是哪一天?()A 3月15日 B 11月1日 C12月4日 D 不知道
7.在生活中遇到侵害自己权益的事情时,您会如何处理?()A向亲人,朋友,老师求助 B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自认倒霉了。C犯我者,虽远必诛,用武力解。D向有关部门寻求法律保护 8.您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法律是否重要()
A、非常重要,国无法不行 B、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 C、一般般,可有可无的东西D、基本没用,法律不如关系有用
9.对于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执法机关,您的态度是()A、充分信任B、比较信任C、除非不得已,不跟他们打交道D、不信任 10.您认为对法律的执行哪些监督是最有效的()
A、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舆论监督B、党委、政府、人大、政协领导机关的监督C、群众监督D、执法机关自我监督
11、你认为法律意识与教育程度有关吗()A 有密切的关系 B有一点关系 C毫无关系 D不太清楚
12、你认为不少大学生法律意识欠缺的原因是()
A 社会还不够发展 B 家长、老师等人的影响 C 高等考试教育制度不合理 D 自身要求过低
13、如果有法律意识方面的社团,你是否会参加()A 积极参加 B 参加 C 消极参加 D不参加
14、你认为法律的主要作用是()
A 保护权利 B惩治犯罪 C维护社会治安 D不清楚
15、你觉得自己的法律知识丰富吗()A非常丰富 B比较丰富 C一般 D比较匮乏 16您觉得了解法律基本知识对我们有意义吗?()A没有,法律离我很远,我们还没有进入社会,以后再了解也不迟 B意义不大,可以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的地方太少了 C有意义,但是我基本不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D有,法律常常帮我解决实际问题
17您觉得下列哪部法律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最大?()
A 民法 B 继承法C 合同法 D 婚姻法 E 刑法 F 保险法 H 公司法 I 劳动法 J 反不正当竞争法K 治安管理处罚法
18你认为造成大学生法律教育薄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B、贫富悬殊是产生犯罪的土壤,影响了教育效果 C、个人自觉性是根源 D、法律教育活动本身的局限性
问答题: 您认为大学生在法律意识上存在哪些问题?您对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有哪些建议?
-----------------------
()1.你认为当今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是否重要?
A.重要B.比较重要C.不是那么重要D有无无所谓
()2.你认为学校的道德文明情况如何?
A.非常差B.差C.一般D.很好
()3.你认为学生们对道德素养的关心程度如何?
例如有没有经常主动参加一些以提高道德素养为主题或学习先进思想的活动,即自主地提高自己道德素养
A.非常关心B.关心C.有点关心D.不关心
()4.你是否听过某些对大学生道德素养的负面评论?
A.没听过B.听过C.经常听说D.不关心
请举例说些你听到的这方面负面评论:
()5.假如你正在与某人交谈(两人地位相同),当他说到一些关于大学生道德素养的负面评论时,你会作何反应?
A.出言反驳B.当作没听到转移话题C.没任何反应D.附同
()6.就你周围的同学(不分是否认识)中,你能肯定有你所听说过的不道德行为的有
多少?
A. 差不多都有B.很多C.个别D.没有(或许我没听过)E.肯定没有 请举例说明你所看到的或无法容忍的一些不道德行为:
()7.你认为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A.从小养成的习惯B.大学养成的习惯C.其他原因D.没有这种朋友
()8.对朋友的不拘“小节”你介意吗?
A.非常介意B.不是很介意C.不介意D.习惯了
()9.请问一下你自己对自己道德素养的评价是如何的?
A.非常好B.好C.一般D.不差E.不好
()10.你介意别人对自己的道德素养提出看法么?
A.非常介意B.不是很介意C.不介意D.习惯了
()11.现在社会上对大学生“有文化,没素质”的观点日益流行起来,你认为造成这种
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A.社会上人们的思想观念不同了,环境导致大学生更加注重实际利益
B.大学盲目扩招,林子大了就什么鸟都有了
C.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若不在选项内请说明你认为的原因:
()12.你生活中发生过下列哪些事(多选)
A.考试时有没有看见同学做过弊?
B.当公车上有老弱病残,是否有人愿意让座?
C.当看见身边的水龙头因为没有关紧而在不停的流水,是否有人关心一下?
D.中午回到宿舍是否发现过最后走的人没有关灯,导致灯在无人的情况下亮了整整一个早上?
E.大学生中为了名利而请客拉关系巴结别人的学生多吗?
()13.在你的心目中,一个人做到怎样的程度就算是有道德了
A:正直正义的人。
B:只要不做坏事,做好自己本分工作的人就是了。
C:有良知就行了,谁还都能那么善良实在呢。
D其他
()14.面对学校食堂排很长的队在打饭,你会如何想?
A.管他的,直接去窗口挤一下就很快打到饭了
B.如果可以看见熟人快打到饭的话,立该叫他帮忙打饭
C.既然他们都排队了,那我也排队吧
D.排队,是我们应该做的,很好,我也去排队去
()15.你觉得毕业生论文抄袭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A.个人道德素质问题
B.教育制度弊端
C.家教不严
D.国家法制不严
E.社会风气影响
()16.你认为大学生逃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 自己的爱好与所学专业有冲突
B 做兼职 有时不得不逃课
C 老师讲课乏味 不如自学
D 逃课为了有更多的时间玩
()17.对同学借钱不还的看法:*
A.可能是对方实在没有偿还能力
B.反对有钱而故意赖帐的行为
C.绝对不可原谅,会断绝与其的一切往来
D.无所谓,不太在意
E.借钱不还的人应该受到“良心”的遣责
F.人品就很成问题,以后再不借钱给这样的人
G.其它
()18.对自习室,图书馆占座现象的看法?
A.很正常
B.非常可恶
C.可以理解,但占座不去不可以理解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中重要的一支队伍,很有必要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然而在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思想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次问卷调查的目的就是在于了解我校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见解,为学校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工作提供一点参考意见!完成这份问卷会耽误您一点宝贵的时间,在此,我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
1.您的性别是()A.男B.女
2.您的年级是()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E.研究生
3.对于革命先辈选择了共产主义信仰,您是什么态度?()
A.表示理解与赞同,马克思主义是至今历史上最科学的信仰
B.表示理解但不知道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信仰,西方的资本主义信仰感觉也很好
C.表示不理解
D.表示不赞同
4.关于是否信仰马克思主义,您怎么看待()
A.有必要信仰,因为这涉及到我国社会的发展
C.没必要信仰,还不如多关注考研、就业等现实问题
B.无所谓,因为和自己关系不大
5.如果有下面几种主义供你选择,您更愿意选择哪一种()
A.马克思主义 B.资本主义 C.金钱主义 D.享乐主义 E.个人主义 F.宗派主义
6.您看过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吗?()
A.看过,有感悟B.看过,看不懂C.想读,不知读什么D.不想读,没兴趣
7.您主要是通过那些途径了解马克思主义?()
A.学校开设的课程B.报章杂志C.电视媒体D.其它途径
8.您学马克思主义的动力是什么?()
A.个人兴趣B.为修学分C.学习对实践有所帮助D.其他
9.您觉得马克思理论课怎么样?()
A.马克思理论课教师素质不错,做到了“见闻广博、风趣幽默、深入浅出、循循善诱”
B.不错,会认真听讲
C.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只是照本宣科,没有对课本有深度发散性讲解,很无聊
D.完全是浪费时间
10.您认为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效果或导致你学习马克思主义兴趣下降的原因是什么?()(可多选)
A.理论脱离实际,空话套话多,针对性时效性不强
B.教师水平差,师资队伍不强
C.与就业毫无关系,浪费时间
D.自己本身不感兴趣,学了也是白学
11.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课程的学习,您对马克思主义有什么看法?()
A.对学习、工作有实质性作用的一门学科,以后还继续加强学习
B.一种信仰,根本没多大用处
C.简直是在为我们洗脑
D.说不清
12.您感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对您有多大帮助?()
A.很大帮助B.有一定的帮助C.很少有帮助D.基本没有
13.您看大学生的入党动机是什么?
A.信仰共产主义,个人人生追求B.愿意更好地为同学服务
C.把它当成是一种荣誉的标志D.为个人发展获取资本
一、培育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意义
所谓法律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体现是通过法律知识 (即知道法律相关的规定) 、法律意识 (即对法律尊崇、敬畏、有守法意识, 遇事首先想到法律, 能履行法律的判决) 和法律信仰 (即个人内心对于法律应当被全社会尊为至上行为规则的确信, 这是对法律认识的最高级阶段) 来实现的。具有良好法律素养的大学生不仅对建设法制化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对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多民族的文明古国, 人口众多, 幅员辽阔, 要想让这样一个复杂的大家庭有序的运转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 这个规则就是法律,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国法制化进程任重而道远, 作为承担民族复兴伟大使命的当代大学生, 他们法律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法制化的进程, 关系到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同时, 具有良好法律素养的大学生也有利于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有利于自己专业和事业的发展,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大学生法律素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 虽然我国的普法教育越来越深入,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还是有许多青年大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课程体系不利于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
从目前的课程体系来看, 任何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性都比较强, 很多专业都只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后简称思修法) 这样一门公共课, 只有少数专业开设了专业法, 比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开设《国际商法》、会计专业的学生开设《会计法》。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应该了解其他相关法, 比如《刑法》、《民法》、《合同法》和《婚姻法》等, 这些法律除了法律专业的学生学过, 其他专业的学生都没开设这些课程。而仅仅通过思修法这一门课来获取更多的法律知识是不现实, 学生也就不可能更深入一步的学到更多的法律知识了。
(二) 我国法律体系还有待完善
虽然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宣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到2010年底中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 并全面完成对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集中清理工作, 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但是我国的法律体系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有时会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况, 导致很多人钻法律的空子, 扰乱了整个社会秩序, 形成一种不好的风气, 很多人跟风而做, 结果在不知不觉中触犯了法律。
(三) 大学生自身法律意识的淡薄
从我国目前教育体系和人才评价体系来看, 虽然国家三令五申要求“重素质, 轻分数”, 但是由于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更多的人还是只相信分数和学历, 而忽略了素质能力的提高。由于没有足够的法律意识, 缺乏法律知识, 有的学生在无意中触犯了法律却浑然不知;有的则是当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却不懂得如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三、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途径
(一) 增强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
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 社会的希望, 法律素养是他们自身必备的素质之一。作为大学生, 平时就要注重法律知识的积累, 不但要认真上好《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 而且还要借助网络、报纸、期刊等多种现代化的手段, 大量的吸收法律知识, 为自己以后的人生打下良好的法律基础。同时, 还要培养健康乐观的心理素质。
(二) 调整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现在高校所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公共课中关于法律的知识只有第七和第八章, 其余六章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纵观我国基础教育所使用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等教材, 我们可以发现, 对于思修法第一到第五章的内容, 比如爱国主义等这些内容在我们中小学就学过, 到了大学还继续重复学习在小学就明白的道理显得就有点“画蛇添足”。因而我们完全可以调整整本书的教学安排, 把前面的章节课时减少, 增加后面的课时量。同时还要注意改进教学方法, 多用法律案例进行教学,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来进行案例剖析;适当的播放“庭审进行时”的录像, 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法庭氛围等方式, 让学生多渠道的获取法律知识, 树立法律信仰, 增强法律素养。
(三) 依法治国, 优化法制环境
美国当代著名法学家, 哈罗德·J.伯尔曼说“法律必须被信仰, 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国家要加强法制教育, 依法治国, 确保司法公正, 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树立执法部门的良好形象, 让人民树立法律信仰, 碰到问题寻求法律途径解决。同时要提倡“八荣八耻”的道德标准, 在全社会倡导“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 可以服人”的行为准则, 大力宣传好人好事。
摘要: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关系到个人自身素质和国家未来的发展。目前大学生犯罪率不断升高的原因有:课程体系不利于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我国法律体系还有待完善和大学生自身法律意识的淡薄等。要想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应该:增强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调整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和依法治国, 优化法制环境等手段来实现。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
参考文献
[1]郑景光.论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性[J].世纪桥, 2009, (6) .
[2]郭代军.高等教育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高教研究, 2009, (2) .
【关键词】法律素养;法律意识
当代社会,对国民素质的关注主要在于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方面,而对法治问题的关注主要在国家的立法和依法行政方面,很少有人关注到国民的法律素养尤其是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一大部分学生把在校生的法律问题仅仅归结到刑事案件一类,所以在很多大学生看来,法律似乎离他们的生活非常遥远,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不会做违法犯罪的事情,另一方面又觉得,在大学校园这个稳定和谐的环境中,基本不会出现发生与法律有关的事情。但事实上,在校生常见的法律问题有很多,除了盗窃、打架斗殴致人受伤等刑事问题外,还有许多例如于打工讨薪、签订就业协议、恶意欠款等民事问题,而大部分学生又严重缺乏运用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律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因此加强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刻不容缓。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
(一)法律知识欠缺
法律知识是形成良好法律素养的前提、基础和重要内容,而现在很多高校只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对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除了偶尔的选修课程中会设置一门法律相关的课程外,其余在校期间很少有法律知识的学习,甚至大学四年都没有学过任何法律课程。当前非法学专业大学生学习法律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各种媒体的法制类栏目,致使很多学生触犯了法律全然不知,遇到问题也不会有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二)法律意识欠缺
很多在校大学生认为只要不犯法,学不学法、知不知法无关紧要。出现法律纠纷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是否存在违反义务性或者禁止性规定的行为,而不是首先考虑自己的权利是不是遭到了侵害。这种传统思维的影响在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中体现的较为明显。大学生知法、用法的意识淡薄,不知如何利用法律武器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甚至于从事违法犯罪行为。大学生违法事例从以下事例中窥见一斑: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生马加爵的恶性杀人案件,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在北京动物园的硫酸泼熊事件以及来自大学校园的一些暴力事件,药家鑫事件等。
(三)法律信仰不足
法律信仰是人们出于对法律的依赖感或神圣感而生产的心理感受,在行为上则体现为对法律过程的参与。现实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私枉法、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让大学生们失去了对法的信任感和依赖感,也很少有大学生主动参与法律过程,因此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危机进一步显现。
二、法律素养缺失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伴随着城乡差距的加大,社会分配不公等现象,这对敏感的大学生群体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心理冲击,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贫富悬殊、权力地位差别、不可抵挡的提前消费和社会欲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的人格扭曲。还有一些非主流文化的负面影响,特别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在校园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网络不良资讯、不健康的网络游戏等也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在极富有渲染力的网络不良资讯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网民长期处于虚拟环境中,失去对周围环境的正确认识,可能导致孤僻、冷漠、对社会反感、信仰迷茫、缺乏责任感,甚至导致人格畸变、诱发犯罪。这些民主法治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使法律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法的感知和敬畏,从而影响了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实效。
(二)教育因素
首先,法治教育在个人成长历程中介入较晚,从小学到中学,学校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对中小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近年来,高等教育虽然一直在强调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真正涉及到法律层面的教育还是少之又少。学校的“法治教育”一直从属于“德育”,并没有自身独立的地位,这就会降低学生从小法律素养培育的成效。法律素养的培养没有从源头抓起,而是就事论事,遇事才讲。而实际上,法治教育应该贯穿人的一生,只有如此才能树立牢固的法治观念。其次,目前各高校比较注重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科研成就,而对法制教育则显得缺乏力度。很多高校对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只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这一门课程,这门课程中所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寥寥无几,更不用说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想和理念了。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
在校大学生大都是18—24岁的青年,正处在生理、心理渐趋成熟时期,该阶段的大学生较冲动敏感,自我控制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很多大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大学生,素来养成自我为中心,行事我行我素,不能或很少考虑理解和宽容他人。大学期间大部分学生常常处于学习、生活、恋爱以及就业等多种压力下,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如果不能及时疏导与发泄,极有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焦虑、抑郁,形成不健康的人格心理。
(四)家庭因素
家庭式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一个人的理想、情操、道德、性格、情趣的形成,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深受家庭因素的影响。为此,社会学家把家庭看作是预防青少年违法违纪的第一道防线。父母的一言一行以及父母之间的和睦关系等,都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稳重、成熟、善良的性格,是他们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更有自信,能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现实的挑战和挫折。相反,支离破碎的家庭,紧张的家庭气氛,家长不良的生活习惯,则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冷漠、粗暴的性格,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问题和挫折时容易走极端。
三、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对策
(一)完善高校规章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校
依法治校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法制教育是“认同”规范、“接受”规范和“消化”规范的教育。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大学生对法治的最直接、最感性的认识更多地来源于高校本身的各项管理制度,高校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本身是否合法,实施规章管理制度的程序是否得当,是大学生在实践中建立法律信仰的最直接感受。因此,高校的法治环境对在校生法律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高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坚决予以执行,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为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法治环境
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优化环境,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法律活动,激发学生对于法律现象给予关注的热情和兴趣。
加大法制宣传的力度,让大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到法制教育,为学生营造一种法制教育氛围。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法制教育、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法律知识讲座、模拟法庭、组建法律社团等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身体验机会,提高同学们参与法律的热情和在实践中运用法律的能力。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校生大都处于心理发育不成熟,意志不坚强阶段,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遇到事情容易冲动,做事不计后果。因此,学校应该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增强学生对复杂环境抵抗的心理素质。学校要有针对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学习、生活以及人际关系。认识自我缺陷,缓解焦虑情绪,化解矛盾,消除自卑感,矫正不良行为,提高他们正确认识和应对各种事情的能力,避免因为心里障碍而引发的违法违纪行为。此外,还要格外关心后进生和“前科”生,要积极鼓励他们,用心关爱他们,感化他们,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四)加强日常管理,依法规范学生行为
1.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法律知识的?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大学 2.您生活中的法律知识都是从哪些地方得来的? A电视上 B学校的课本 C家庭的影响 D其他 3.您觉得法律能够维护您的切身利益吗?
A能 B不能 C现在不能,但以后会逐渐完善 4.您认为法律与您的学习和生活的关系是? A关系密切 B关系不大 C没关系
8.您是否经常看有关法律方面的电视节目? A经常 B偶尔 C从未有过 9.您有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的经历吗? A 经常 B很少 C完全没有
10.如果您身边的人触犯了法律,您会怎么办?
A直接打司法机关电话 B劝朋友自首 C当做不知道 11.如果你受到袭击时,您会选择以下哪种方法?
A报警 B以牙还牙 C忍气吞声,找朋友倾诉不报警 12.某天,当您在路上碰到某人打架的时,您会?
A上前劝架 B求助于路边的交警 C不理会 D拨打110 16.您对法律知识了解多少?
A该了解的基本都了解 B不太了解 C不了解 17.我国的法制宣传日是哪一天?
尊敬的老师:
为研究我区当前科学教育的现状,把握小学教育阶段教师的科学教育观念,更好地推进我区的科学教育改革,我们将对您进行问卷调查。本问卷调查的形式为匿名,所获得的数据不涉及对学校和个人的任何评价问题,仅服务于研究之目的。您的回答对我们的研究至关重要。谢谢合作!
一、基本信息部分(请在相应的选项上打“√”)
1.您的教龄为:①1-10年②10-20年③20-30年④30年以上
2.您的性别为:①男②女
3.您所在的学校是:①城区小学②乡镇小学
4.您所执教的学科为:①语文②数学③英语④其他
二、科学常识部分(请对下面的命题进行判断,请在相应的选项上打“√”)
1.DNA是提供人体营养的主要物质。①正确②错误③不清楚
2.分子是将某种物质分割到不能再分割的时候就得到分子。①正确②错误③不清楚
3.地心的温度非常高。①正确②错误③不清楚
4.最早期的人类与恐龙生活在同一个年代。①正确②错误③不清楚
5.父亲的基因决定孩子的性别。①正确②错误③不清楚
6.您是否能够说出家用空调器的工作原理。①能②不能③不确定
7.太阳有八颗行星。①正确②错误③不清楚
8.冬天冷夏天热是由于地球离太阳远近的原因。①正确②错误③不清楚
9.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液体热胀冷缩。①正确②错误③不清楚
10.植物开什么颜色的花是由基因决定的。①正确②错误③不清楚
11.所有细菌对人都是有害的。①正确②错误③不清楚
12.电子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基于二进制。①正确②错误③不清楚
13.在地球上,静止的物体是没有惯性的。①正确②错误③不清楚
14.纳米是一种高科技材料。①正确②错误③不清楚
15.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①正确②错误③不清楚
16.转基因的动植物是人改造的生物,而不是自然界原有的品种。①正确②错误③不清楚
17.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普通塑料在常温的大气中短时间内不能彻底降解为无机物。①正确②错误③不清楚
18.汽车的ABS指的是防锁死刹车系统,是一种具有防滑、防锁死等优点的汽车安全控制系统。①正确②错误③不清楚
19.汽车尾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碳。①正确②错误③不清楚
20.在过去的20世纪,人类有很多重大的发明,比如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激光等。①正确②错误③不清楚
二、科学方法部分(请在相应的选项上打“√”)
1.如果要确认一种高血压药物的疗效,最好的方法是:
①征求患者的看法②用医药知识来进行证明③将患者分成两组,一组服药,一组不服,然后观察、记录、比较两组的结果④不清楚
2.爱迪生发明电灯是通过什么方法:
①灵机一动②许多次实验③借鉴他人的做法④不清楚
3.科学探究的第一环节是:
①分析论证②提出问题③猜想假设④不清楚
4.在您看来,实验研究的关键是:
①提出假设②对自变量进行操作③控制无关变量④不清楚
三、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1.您对算命之类:
①非常相信②有点相信③说不清楚④不太相信⑤不相信
2.您的家里出现了简单的电路故障,通常是:
①自己检修②请电工检修③不清楚
3.酸雨使土壤酸化,建筑物受腐蚀,动植物受损伤,人体健康受影响。酸雨形成的原因是:
①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的总量逐年增加②大气中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增多
③大气中氯氟烃类物质的长期排放与积累④不清楚
4.随着克隆羊“多利”的诞生,现在有些科研机构正在进行“克隆”人的研究,对此,您的态度接近下述哪一项:
①“克隆”人能达到优化人种的目的,何乐而不为?
②人世间瞬息万变,对“克隆”人定论为时过早
③“克隆”完整的人影响人类秩序,应被制止,但为了缓解人体移植器官的紧缺,可以适当的“克隆”人体器官
④不清楚
5.二战后,核电站如雨后春笋在世界各地建立起来,给人类的能源供应带来了质的飞跃,但核污染也成为当今人类苦恼的事情。您对核电站的看法属于下列哪一种:
①危害人类的后果难以消除,应关停核电站建设②提供巨大的新能源是人类的福音
③应纳入可持续发展范畴,合理建设核电站④只要防核泻漏工作,就可大力进行核能开发
四、科学教育观
1.您在教学中习惯于:
①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②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传授给学生
③既传授知识、又将科学方法和精神传授给学生④说不清
2.对于下面的几个判断,您最倾向于哪一种观点?
①科学是真理的体现,是书本中凝结的知识 ②科学就是尊重事实,要获得证据并加以证实
③科学回答有关“对”与“错”的问题,与价值判断无关④对于什么是科学,我说不清
3.对于“科学素养”这一概念,您:
①非常熟悉②熟悉③一般④不太熟悉⑤不熟悉
4.您每年阅读的科普文章篇数是: ①0-10篇②10-20篇③20-30篇④30篇以上
再次感谢您的合作!
【关键词】法律素养 现状 立法 高校法制教育 網络监管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高校连年的大规模扩招,高职院校学生的数量已经占据了我国高校学生总数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以下简称“高职生”)作为我国重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来源,提升他们的法律素养,对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持续增益的积极效果。
法律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它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指法律知识,即知道法律相关的规定;二是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即对法律尊崇、敬畏、有守法意识,遇事首先想到法律,能履行法律的判决;三是法律信仰,即个人内心对于法律应当被全社会尊为至上行为规则的确信,这是对法律认识的最高级阶段。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状况总体上是不错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使得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法律素养越来越低甚至是缺失。所以切实掌握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现状,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显得格外重要和紧迫。笔者认为,要提升高职生的法律素养,大体上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我国立法工作必须“快、准、狠”地进行
国家政治的稳定,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是包括高职生在内的每一位国民美好生活所依存的庞大背景。依法治国作为我国治国安邦的基本方略和基本国策,有力地维持着国家各项事业活动安全、平稳的运转。作为法治国家相当重要的工作部分,立法工作的进度和质量,直接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法治进程。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我国立法工作总体向前发展,初步确立了以宪法为核心、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的立法民主化进程也得到了一定的推进 。
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的立法工作还存在着不可轻视的缺陷。例如:某些商品的质量标准准入等众多与公民息息相关的领域存在立法空白和漏洞;雇佣者与被雇佣者等存在已久和新兴出现的社会关系,缺乏甚至没有法律规范来进行调整;立法工作又过多地体现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忽视民众的合法利益。我国立法工作中的这些缺陷,通过农民工频遭欠薪、公民房屋遭遇政府强拆、“房姐”“房媳”、多户口事件、小贩刺死城管等热点事件中被一一清晰放大;再加上如今我国高度进入自媒体时代,这些由于立法缺陷及所引发的热点事件,通过强大网络平台的广泛传播,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大幅度深入到高职生的内心深处。高职生在校学习的期间,正处于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对象牙之塔之外的事物和信息吸收得很快,消化却不够充分,容易滋生错误甚至反社会思想。当今不容过于乐观的社会环境,对法律素养本就缺乏他们而言,是一个充满风险的挑战。如果我国立法工作不能及时发现、弥补缺陷,将会引发更多且负面影响更大的社会问题,这对高职生法法律信仰的确立和巩固强化起到削弱的不良作用,进而无法提升他们的法律素养。
因此,针对已发现的这些缺陷,我国立法部门必须认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要加快立法工作的进度,详细收集并研究民众在立法方面的建议,狠狠查处滥用立法权力为部门和地方谋取便利的违规违法行为,为包括高职生在内的每一位民众创造出越来越好的大背景——社会环境。这样才能有利于高职生确立并巩固强化自身的法律信仰,进而提升他们的法律素养。
二、高职院校要真正并细微入致地做好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主抓专业知识教育+应付式法制教育=就业率=教育业绩”,这个公式一直主导着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思维。然而,学校在教会学生劳动技能的同时却忽视了教会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这让高职生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生而难存。不少高职生,在校期间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素养偏低,出了校门在工作和生活中一旦自身合法权益受损,他们往往选择忍气吞声、私下妥协或者意气用事,采用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这个选项基本被排在了无限靠后的位置,于是,轻则自身权益进一步受到损害,重则导致像“马加爵案”等小错酿成大错的悲剧发生。造成这种不良现状,学校不重视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功利性教学思维难辞其咎。
高职院校必须意识到,提升高职生的法律素养,对整个社会的重要性,不亚于为社会培养出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还需要把这种意识融入教学思维里,并且贯穿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当中。若要具体到个人建议,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要摒弃“重专业课轻基础教育课”的功利性思想,在专业课程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思修课》”)的课时量方面合理均衡地设置,保证《思修课》的课时充裕。接着,适当在《思修课》的课堂中加入学生播报法治新闻、在课堂收看法制电视节目并加以讨论等环节,让高职生关注国家的法治进程,并渐渐意识到,这一进程与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位公民都息息相关。当然,具体情况仍然要具体分析和处理,但是矫正教学思维、做好对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是当前高职院校所必须看齐的方向。
三、网络监管要大踏步前进,通过网络生活中的现实法律约束来提升高职生的法律素养
作为我国网民大军中的主要年龄层组成部分,高职生在网络中的行为是反映我国网络环境以及国民法律素养的风向标之一。而在目前我国高职生法律素养普遍偏低和我国互联网网络环境依旧亟待净化的背景下,我国的网络监管体系就显得任重道远了。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侯欣一说,中国对互联网监管手段的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监管的手段和对象,都是必须首先要考虑清楚的问题。管理的目的不是将中国封闭起来,因而在监管手段上必须符合现代化社会的一些基本规律,必须与现代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前段时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进一步明确了在网络中谣言、诽谤等网络暴力行为的入罪条件和量刑标准。笔者希望,我国的网络运营商,能够借着网络监管新法规的出台,进一大步完善我国滞后的网络监管体系,把法律的力量更多地灌注于网络世界中,给急需提升法律素养的高职生提供一个既可以享有自由快乐、又必须以法自律的“法网”。
良好的法律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高职院校的大学生需要在自身的努力下,在老师、学校及社会的帮助下,从学习法律知识入手,不断提升法律素养才能成为有高尚道德情操和修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袁曙宏.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N] .法制日报,2012(11).
[2]石春梅.高职生法律素养现状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7).
[3]马怀德.我国立法的现状、问题与原因分析[M].人民网-理论频道,2008-07-08.
关键词:高职,网络专业,法律素养,法治社会,网络安全
2014年10月,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指出: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进而“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高职生作为在国家未来社会中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专业人员, 其法律修养的高低对未来中国法治建设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网络空间安全问题日益受到社会重视的国际大背景下, 高职网络专业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法律素养的内涵
所谓法律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 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指法律知识, 即知道法律相关的规定;二是法律意识、法律观念, 即对法律的尊崇、敬畏, 有守法意识, 遇事首先想到法律, 能履行法律的判决;三是法律信仰, 即个人内心对于法律应当被全社会尊为至上行为规则的确信, 这是对法律认识的最高级阶段。
法律素养是一个“多层次”和“多结构”的复合体。“多层次”是指:法律素养既有内在层面与外在层面, 如法律理念、法律维护;又有感性层面与理性层面, 如法律情感、法律评价;还有静态层面与动态层面, 如法律期待、法律行为。而“多结构”则是指:以懂法为培养素养的基本条件、用法为落实素养的核心、信仰法为奠定素养的灵魂的三个法律素养的基本结构。
二、高职网络专业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
调研显示, 高职网络类专业学生的法律素养呈现出如下特点:
1. 法律知识不求甚解, 法律知识结构残缺。
法律知识是法律素养的基础。理工科高职生虽然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 但对法律知识探究的主动性明显不足, 常出现“知晓国家颁布有某某法律, 但该法律具体在什么情况下考虑使用, 不甚清楚, 对该法律的具体条文则更是知之甚少”的尴尬情形。校内法律教育课程的学时明显不足, 加之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的法律知识的正规性和系统性较差, 导致高职网络专业的学生法律知识结构残缺不全。
2. 法律观念淡漠, 法律实践能力弱。
高职网络专业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 但应对具体问题时, 常表现出法律观念的淡漠。例如:“黑客 (Hacker) ”被许多网络专业学生视为崇拜的偶像, 黑客的攻击行为也被视为英雄的壮举;对于日常生活中的“蹭网”行为, 绝大多数网络专业学生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触犯法律的行为。另外, 高职理工科学生的法律意识与实际行动之间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对待诸如“顶岗实习、勤工俭学等过程中, 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务合同、不按法律规定支付加班费、不缴纳社会保险”等不法行为时, 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维权意识, 但受其法律知识水平的限制而不知具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只好忍气吞声, 吃“哑巴亏”, 自认倒霉;或当损失严重而又获赔无望时, 有些学生甚至考虑采用网络攻击的手段讨回“公道”。
3. 法律信仰尚未确立。
将法律知识、法律意识转化为法律行为, 需要内在的法律信仰作为坚实的依托和动力。调查发现:由于受网络无政法主义、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影响, 高职网络专业学生很少有“法律至上”的理念, 缺乏作为一名法治社会公民对法律应有的信心。一些学生追求法律实用主义, 格外重视自身素质、价值、利益, 而漠视淡化他人的权利, 只关注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法律, 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倾向;有些学生通过网络新闻看到一些社会的不正之风和司法腐败等现象, 进而发展为崇尚权力, 忽视义务和责任, 形成“权大于法, 有权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的错误观念, 对法治没有足够的信心;还有些学生对我国的法制现状持冷漠疏远的态度, 认为“法律跟自己无关, 自己不犯法就行”, 甚至对法律产生抵触行为。上述错误观念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法律信仰的真正确立, 进而外化表现为难以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
综上所述, 当前的高职网络专业学生的法律素养存在诸多欠缺, 相对于法治社会对未来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要求尚有相当差距。
三、提升高职网络专业学生法律素养的措施
高职院校网络专业学生法律素养的缺失, 究其原因, 涉及学校教育、家庭环境、学生自身、社会风气等多方面因素, 那种“学生的法律修养, 是思想政治课老师管的事儿”的认识是明显错误的。培养学生法律素养应全员动员, 是一项系统工程, 现结合高职网络专业特点, 提出相关措施如下:
1. 在培养计划中增设符合专业特点的法律类课程。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网络专业学生只开设一门法律基础课程, 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该课程多由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负责, 一般安排24~54课时, 其中法律部分不到三分之一。由于授课教师对学生的网络专业技术背景了解不多, 课时紧张, 教材编写也未能充分照顾到高职网络专业学生的特点, 仅仅通过一门课程完成“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的教学任务, 俨然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高职院校网络专业可以考虑采用增设针对本专业特点的法律选修课程, 如《计算机网络犯罪及相关法律》课程, 借此来弥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不足。实践证明:由于此类课程由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师担任, 教学内容与专业密切相关, 选取的案例直指网络现实, 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热情和动力, 有效提高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感悟和认同。
2. 在专业课堂教学中适时植入法制案例。
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不应只是某一门课程老师的责任, 而应是一种全员教育。专业课教师责无旁贷, 可以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利用相关专业案例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如, 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讲解网络测试命令Ping的使用技巧时, 适时引入案例:Ping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作为DDOS (拒绝服务攻击) 的工具, Yahoo网站就曾被黑客利用数百台可以高速接入互联网的电脑连续发送大量Ping数据包而导致瘫痪。这类网络攻击行为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二百八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七) 》的相关法律规定, 情节特别严重的, 会被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处罚金。教师还可进一步鼓励学生应做一名运用所掌握的网络技术, 维护国家网络安全的“红客”。这样, 将专业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 在提高学生网络防御技能水平的同时, 有效地扩充了学生的法律知识, 帮助其树立起正确的法律观念, 让学生在无形中热爱法律, 产生良好的法律情感。
3. 在项目实训中有机融入法律意识教育。
针对高职网络专业学生的行为往往落后于其法律意识的缺点, 专业教师应在指导学生工程项目实践时, 通过对网络专业领域行业规范的专业法律学习, 例如国家和省以上的有关安全生产基本工种操作规范的法律法规, 有意识地强调学生要遵守相应职业规范, 强化学生维权意识。例如:在《网络运维》课程的实践环节中, 提醒学生模拟网络搭建项目现场的技术人员接收设备货箱时, 若发现包装箱破损, 不应着急开箱取货, 应及时联系承运商, 如果联系运营商未果、项目工期紧的特殊情况下, 也应在开箱前及时拍照取证, 避免后期可能的法律纠纷, 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教学实践效果来看, 这种教学方式既规范了学生职业行为规范, 又教授具体维权方法, 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 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普遍欢迎。
4. 在专业社会服务中培养法律信仰。
高职网络专业学生由于接触网络密切, 极易沉溺其中出现自由散漫现象。专业教师应丰富教学形式, 组织学生走出校园, 鼓励其发挥其自身专业特长, 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例如:我院网络专业组织学生走入社区, 手把手教社区老人使用常见的网络软件, 普及网络安全知识, 防止其在网络中上当受骗。通过这类的社会服务, 让学生亲自体验法律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 切实感受到法律给人们带来的或可能带来的利益或不利后果, 学会了通过法律维护其正当权益, 实现其心目中的正义, 潜移默化地在学生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守法氛围, 帮助其进一步升华为根植于内心深处的法律信仰。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决定上述措施成效理想与否的关键因素是专业教师是否具备深厚的法律素养。专业教师若能在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 遵守法律法规, 恪守院校的规章制度, 借助自己的人格魅力, 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影响和引导, 上述措施便会事半功倍。高职院校也可通过聘请法律界人士、专家学者为专业教师开展法律讲座和研讨等培训活动, 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的法律素养、教育观念、教学方法, 更好地为培养和提升学生法律素养而服务。
四、结束语
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实质是公民素质教育, 它关系一个民主、法治国家所必须有的法律精神和文化底蕴, 它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蒸蒸日上的基础和力量源泉。学生的法治教育不应是单一课堂的独角戏, 而应多元互动, 整合学校、家庭与社会资源, 拓宽法治教育途径, 完善教育体系,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法治教育模式。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 以网络专业为例, 从学校专业教育的角度给出了提升学生法律修养的若干措施, 希望能为这一任重而道远的课题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张莲芳.关于工科类高职院校法律素质教育现状的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8) :81-82.
[2]刘婷.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及建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3, (8) :263-264.
[3]王丹, 郝红梅.高职高专学生法律素养及教育状况调查与研究[J].太原诚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34) :11-13.
【大学生法律素养的调查问卷】推荐阅读:
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法律素养06-26
大学生职业素养调查07-08
关于大学生购买电脑的调查问卷10-01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问卷10-04
关于当代大学生社会担当责任的调查问卷09-15
大学生网购现状和问题的调查问卷09-08
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问卷09-20
韩剧对当代大学生文化建设影响的调查问卷05-24
关于大学生各年级学习价值观的调查问卷06-21
大学生创新创业问卷调查问卷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