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工商管理论文

2022-05-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高职学生处于职业发展的探索期。对职业成熟度进行调查,能了解高职学生的入职准备情况,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辽宁省776名高职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均分为103.06,表明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性别、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学生干部经历、社团参与组织情况等都会影响高职学生的职业成熟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工商管理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工商管理论文 篇1:

高职院校职业素养融入教学过程的实践探索

摘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担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任。把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称中,使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在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同步提升。本文重点研究将职业素养的教育融入专业教学过程的一些探索。

关键词:职业素养融入教学过程实践探索

一、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涵盖的主要模块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职业素养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把企业重视的职业素养进行了模块化处理,形成了六个职业素养模块和28个职业素养知识点。

1、模块一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爱心教育、形象教育、责任教育、创新教育、诚信教育、敬业教育等。主要培养“有爱心、讲诚信、负责任”的新一代大学生。

2、模块二思维模式训练。包括解决问题、信息处理、数字模式、思维模式、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信息反馈、商场职业化等,这个模块主要培养优秀的职业新人、职业达人所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

3、模块三树立绩效目标。包括目标管理、KPI考核、职业规划与潜力开发,创业、就业与创新,培养学生设定并达成目标,职业控制能力和管理能力。

4、模块四建立高效团队。包括团队合作、学习力、高效沟通、高效执行力、时间管理、职场思维等,主要培养学生的高效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创造高效业绩。

5、模块五阳光心态。包括职业心态、情商、智商、逆商、EQ、恋爱、婚姻与家庭等,培养学生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心态和职业抗压能力。

6、模块六礼仪审美。包括商务礼仪、社交礼仪、工作礼仪、人际关系、审美等,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职业的幸福感指数。

通过知识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能较好地适应现代企业对员工职的基本要求,从职业心理和职业技能上,实现学生就业的真正“零距离”。

二、对职业素养模块与专业能力进行科学分析,重构课堂设计

1、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并重设计教学内容

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并重的培养模式,需要对专业课堂进行重构,专业教师根据专业课程要求,改革教学方法,正确处理素质、能力、知识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专业教师通过科学分析,选取与提升专业能力直接相关的典型案例、有代表性的岗位操作项目,作为技能提升教学的载体,把职业素养项目,同时融入到技能载体之中,在进行项目设计、编制工作任务时,把专业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并重。由于教学设计的项目不同,培养的职业素养模块中的侧重点也有差异,表现形式各有特点。每一个教学项目除了有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外,还要对职业素养的培养做出具体的要求。

以“现代企业管理学”课程教学为例,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并重设计教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素养的提升仅仅依靠课堂授课、个人学习,是难以达到目标的。这样,团队学习就逐渐被重视起来。教师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中都给学生设计了由同团队的同学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理论教学中的教学任务主要是结合相关典型案例分析,要求学生将分析结果转化成PPT课件,并在课堂教学中向全班同学进行详细讲解。实践性教学中的教学任务是进行模拟演练或者沙盘模拟训练,这种训练由团队同学分别担任公司的CEO,CFO,COO,CSO等角色,根据软件安排的任务,角色的分工,进行配合演练,团队竞赛。通过实践训练,这种短期的分工协作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可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2、职业素养培养要尊重科学规律,循序渐进

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获得需要认识、消化、吸收的过程。职业素养作为行为规范和内涵更是需要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养成。高职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包含丰富的内容,由众多子素养构成,通过各门专业课程之间“往复并螺旋式递升”方式培养职业素养,在职业素养培养上同知识与能力培养同步,结合项目教学,实施“训学同步,重复巩固,逐渐递进”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完成教学目标。

三、过程性考核办法融于课堂教学

科学有效的考核方法使教学相长,有利于职业素养长期有效地融入课程教学。因此,除了根据职业素养的要求对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外,学生的考核评价机制也进行改革。职业素养的养成,形成于教学过程之中,引入过程性考核,扩展考核维度,强化过程的学习,发展成为“过程性考核”、“任务式考核”、“模拟实操竞赛式考核”,从而提升各模块知识点的学习、掌握和应用。并将“职业素养”的一同纳入到过程考核之中,实现在知识技能提升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考核表如下表1:

四、引入双师授课,培养“双师型”素质教师

1、引入双师授课

职业素养的培养,最终要为工作岗位服务。引入本行业当地知名企业的专家与专业教师一起进行双师授课,可以很好地把握授课内容与难易程度、进行课堂有序管理等,企业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树立职业信心。企业教师了解企业需求状况,特别是本行业知名企业以及当地知名企业,在课堂上讲授企业文化知识,企业发展、管理模式等。这些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自己的职业,还能确定自己的定位以及自身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不足。

雙师授课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项目企业化,该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弥补校内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切实保证项目化课程设计的有效实施,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为有利。

2、培养“双师型”专职教师团队

培养专职教师的双师型团队,让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同时也具备实践教学素质。双师型素质的教师,是专业建设的中坚力量,在教学设计上,能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基础上,积极挖掘提升职业素养的教学项目,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养的高职人才,必将成为我们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之一。

总之,高职人才的培养一定要将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协同发展、齐头并进,以课程的教学改革为抓手,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最终实现职业素养科学地融入课堂教学,完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俞坚学生职业素养融入工作任务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功能食品实训技术》为例《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13期.

[2]|郑蓉;王启宾.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电脑知识与技术杂志2016年5期.

作者简介:单文慧,女,1971年11月生,籍贯:内蒙古赤峰市,蒙古族,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硕士高级经济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

此论文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方法研究》(课题编号:NZJGH2017025)成果之一。

作者:单文慧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工商管理论文 篇2:

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的调查研究

摘要:高职学生处于职业发展的探索期。对职业成熟度进行调查,能了解高职学生的入职准备情况,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辽宁省776名高职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均分为103.06,表明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性别、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学生干部经历、社团参与组织情况等都会影响高职学生的职业成熟度。

关键词:高职学生 职业成熟度 辽宁省

职业成熟度作为个体职业发展程度的一种指标,对个体的职业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开展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的调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现状及特点,可以帮助他们进行职业定位、做好入职准备,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依据,为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发展高职院校的政策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辽宁省各职业院校776名学生进行测量,得到有效样本645个,有效率达到83%。

1.2研究工具。采用的测量工具为郑海燕等人《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该量表共29题,由职业自我知识、功利性、自信、主动性、专业知识、独立性、现实性、人际交往的策略性知识等九个一阶因子组成,并构成职业决策知识和职业决策态度两个二级因子。采用很不符合至非常符合l~5分五级计分。

1.3研究程序。选用集体实测和个体施测相结合的方式,对各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测试,采用spss11.5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高职学生职业成熟的总体情况。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总分的均分为103.06,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2.2不同性别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情况。不同性别高职学生在职业成熟度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t=4.09,p<0.01)。其中,在自信(t=2.36,p<0.05)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主动性(t=4.23,p<0.01)、人际交往的策略性知识(t=5.11,p<0.01)、职业决策知识(t=1.63,p<0.01)、职业决策态度(t=3.46,p<0.01)等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总体来说,男生的职业成熟度(M=105.97)显著高于女生(M=101.22)。

2.3不同年级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情况。不同年级高职学生在职业成熟度总分(t=7.09,p<0.01)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其中,功利性(t=-2.35,p<0.05)、独立性(t=2.38,p<0.05)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职业自我知识(t=6.44,p<0.01)、主动性(t=6.45,p<0.01)、专业知识(t=5.71,p<0.01)、现实性(t=4.93,p<0.01)、人际策略性知识(t=6.85,p<0.01)、职业世界知识(t=2.92,p<0.01)、职业决策知识(t=6.81,p<0.01)以及职业决策态度(t=6.09,p<0.01)维度上均存在极其显著差异。一年级学生(M=106.49)的职业成熟度远远好于二年级的学生(M=99.08)。

2.4不同生源地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情况。不同生源地高职学生在职业成熟度总分不存在显著差异(M城市=103.77,M乡镇=101.49,M农村=103.23)。但是在功利性(F=4.14,p<0.05)、自信(F=3.28,p<0.05)、人际关系的策略性知识(F=3.75,p<0.05)等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独立性维度(F=12.19,p<0.01)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2.5不同专业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情况。不同专业高职学生在职业成熟度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M文科=102.27,M理科=103.97)。但是,主动性维度(t=-2.11,p<0.05)存在显著差异,在专业知识(t=-2.76,p<0.01)、人际关系的策略性知识(t=-2.91,p<0.01)等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且普遍表现出理科生职业成熟度好于文科生。

2.6独生子女及非独生子女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情况。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高职学生在职业成熟度总分(t=2.64,p<0.01)、自信(t=3.35,p<0.01)、专业知识(t=2.65,p<0.01)、职业决策态度(t=2.74,p<0.01)等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人际关系的策略性知识(t=1.99,p<0.05)以及职业决策知识(t=2.36,p<0.05)等維度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独生子女(M=104.27)的职业成熟度要好于非独生子女(M=101.27)。

2.7不同兼职情况的高职学生的职业成熟度的情况。不同兼职状况的高职学生在职业成熟度总分(M专业无关=103.80,M专业有关=103.47,M无兼职=101.63)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有兼职的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好于无兼职的。并且,在主动性(F=3.52,p<0.05)维度存在显著差异。

2.8不同学生干部经历的高职学生的职业成熟度的情况。有学生干部经历与没有的高职学生在职业成熟度总分(t=4.22,p<0.01)、职业自我知识(t=3.85,p<0.01)、主动性(t=5.62,p<0.01)、专业知识(t=3.01,p<0.01)、人际关系的策略性知识(t=4.45,p<0.01)、职业决策知识(t=3.37,p<0.01)以及职业决策态度(t=3.73,p<0.01)等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在功利性(t=2.38,p<0.05)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同学(M=105.39)要远远好于没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同学(M=100.65)。表明学生干部经历对高职学生的职业成熟度有很大的影响。

2.9不同社团参与情况的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情况。不同社团参与情况的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总分(F=6.61,p<0.01)、自信(F=7.42,p<0.01)、主动性(F=10.25,p<0.01)以及职业决策态度(F=7.48,p<0.01)等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在专业知识(F=3.62,p<0.05)、现实性(F=3.06,p<0.05)以及职业决策知识(F=3.92,p<0.05)等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总体来说,参与并组织社团活动的学生(M=107.56)职业成熟度好于参与的学生(M=101.76)以及没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M=102.98),说明组织社团活动对提升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有很大的帮助。

3讨论

从整体上来看,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人口学变量及相关因素的分析表明,性别、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学生干部经历、社团组织与参与情况都会影响高职学生的职业成熟度。

高职学生已经进入成人阶段,并且就读之前大部分同学已经对自己未来就业方向有所了解。他们职业自我知识、主动性、独立性、现实性以及职业世界知识得分较高,说明学生在就业的准备性、主动性以及对未来工作岗位的认知等方面的想法比较成熟。但是,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各因子得分、专业知识不足,这可能与高职学生入学前学习成绩不佳,学习能力不高有关。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还表现为一年级的学生好于二年级的学生,可能由于二年级学生处于择业的迷茫期。所以,学校应该在该时期加强对学生职业指导的力度。高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增加了学生对未来工作有了更实际的想法。相关因素的研究也表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干部工作、参与并组织社团活动是提高学生职业成熟度的重要手段。

4结论

4.1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4.2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在生源地、专业、兼职等几个因素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4.3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在性别、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学生干部经历、社团活动组织与参与几个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刘利敏.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修编及发展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

[2]李壮,蒋琪,王广海.论提高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途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8):12-13.

[3]刘美兰.高职生与本科生职业成熟度的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4]李清贤.我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影响因素[J].山东工商管理学报,2013,27(4):82-88.

[5]芦晓,赵守盈.中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7):69-71.

作者:刘迪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工商管理论文 篇3:

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方法探索

摘要:大学生职业能力是大学生利用在校期间积累的知识、经验、技术和技能在特定的工作岗位中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是从事特定职业的专业技术技能。大学生职业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需要高校建设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构建技术技能积累的有效途径,搭建提升职业能力培养的桥梁与平台,实现课程建设与行业技术技能积累的协同,达到内容相互关联的衔接规范性、有效积累的长效稳定性。

关键词:职业能力;提升;探索

一、引言

全球正经历深刻变革的“互联网+”时代,发达国家实施了战略性应对计划,如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与工业互联网计划、德国工业4.0战略等。中国政府2015年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等网络强国战略计划。站在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交汇点上,一方面,行业企业的技术技能亟待提升;另一方面,作为创新创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大学,其人才培养定位及专业课程建设也需要转型与再造。

二、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大学生职业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积累的知识、经验、技术和技能,在特定的工作岗位中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大学生职业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是加强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是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有效方法。

1.职业能力提升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需要伴随新技术发展而同步提升。每个国家的技能积累与其经济体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即便是同为市场经济的不同发达国家,各自的经济发展也存在多种模式。中国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但需要科学和知识,更需要技术和技能。但目前高技能人才成长仍缺乏高校教育制度和专业内涵的支撑。2014年出台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突出强调了作为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的高校。为了社会发展与产业需求,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面向区域与行业,在强化专业设置的职业适切性、规格多样性、课程开放性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通过应用型专业建设和技术技能型的培养方案,更加注重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重点打造了课程内容的行业特性和学生能力的应用性特色。这种专业建设与产业技术的协同发展,对保持行业技术技能持续有效地积累具有重要意义。

2.职业能力提升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学家史蒂文斯指出,经济转型后的市场(资源配置机制)制度变迁,推动着技能积累模式的演变。以往从个人由于缺乏资金或对于特定技能普适性的担心不愿参与企业技能培训,逐步转变为由市场主导的行业建立标准型技能积累模式,以及由高校介入的现代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技术技能一方面需要行业企业的即时应用与推广,并将其落实在产品质量上;另一方面,需要专业学科的整理与传承,最终体现在培养人才的能力上。由于行业企业与高校专业具有不同的管理模式与目标任务,近十年来校企联合虽在科技研发及人才培养上取得了进展,但在技术技能的整理、传承、提升、应用等方面,产教融合成效及可持续性并不明显。对于发展中的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围绕行业技术技能的现状与前瞻发展,若致力于探索专业与行业协同发展路径,构建普适、开放的MOOC群,强化课程在产业技术技能积累中的推动作用,并从模型构建及分析角度打造支撑行业技术技能的专业课程体系,给出课程在行业映射效果的科学评价,是应用型高校专业与高新产业企业的现实要求和可持续发展保障。

三、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关键要素

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需要高校建设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构建技术技能积累的有效途径,搭建提升职业能力培养的桥梁与平台。

1.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是提升职业能力的根本。人才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各专业的课程与行业的契合度是提升职业能力的根本。时值传统产业与信息产业混搭、在跨界与互动中转型升级发展的时代,一方面,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大现代高层次应用型或现代高端职业型人才培养;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及内容与行业技术技能现状脱节,专业发展对行业技能积累的长效性严重缺失。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行业技能人才需求,高校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互联网+教育”,依托智慧课堂、翻转课堂、云课堂等网络学习平台,规模化构建灵活多样的特色课程及学分体系。联合行业内重点企业群,由“学校+企业”、“教师+技师”协同打造MOOC课、微课、公开课等精品课程,将校园与行业、线下与线上融为一体,探索高校课程教育与行业技术技能训练的深度嵌入及互动共享,对行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将具有明显的助推作用。

2.构建技术技能积累途径是提升职业能力的有效手段。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核心是从事特定职业的专业技术技能积累的长效性。影响专业技术技能积累的長效性要素包括教师要素、学生要素和课程要素。教师和学生始终是核心。在充分了解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合理设置课程模块,正确选择课程展形现式与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优势,调整学生的学习态度,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方法。核心目标包括整体性、个体性、针对性和延续性。借助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基于行业整体技术技能水平,符合学生技能发展的个体差异,针对创新时代企业转型发展需求,构建可持续优化的课程设置和建设实施体系。

3.产教融合的工程技术中心是提升职业能力的桥梁与平台。高校工程技术中心是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实践教育中心及科技创新中心,也是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是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工具。工程技术中心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握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开展具有重要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和系统集成。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技术转移和扩散,提供成熟的先进技术、工艺及其技术产品和装备。新材料及视光工程技术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开发了视光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急需的关键共性技术。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工程技术中心的核心。提供工程技术验证和咨询服务,为行业培养工程技术研究与管理的高层次人才。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立体、完备的网络环境,开发工程技术中心的开放共享、智能化运行及资源积累平台,将可以使得工程技术中心在服务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同时,成为相关行业及高校联盟的工程技术积累和人才集聚中心,更广范围、更快速有效地为区域经济发展及学科专业发展服务。

四、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方法

以行业需要的职业能力为切入点,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以行业技术技能和大学课程支撑体系缺失及其建设构造研究的逻辑框架,借助外部性理论、无缝隙组织等基础理论,开展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机制与方法研究,实现专业课MOOC建设与行业技术技能积累的协同,达到内容相互关联的衔接规范性、有效积累的长效稳定性。

1.确定影响技术技能积累长效性的基本要素。基于评价模式的视角,以行业的技术技能整理传承发展为导向,从专业课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实施过程的合理性、目标的达成度以及效果的长效性四个维度探究专业课MOOC建设协同行业技术技能积累的长效性。核心目标包括整体性、个体性、针对性和延续性。借助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基于行业整体技术技能水平,符合学生技能发展的个体差异,针对创新时代企业转型发展需求,构建可持续优化的课程设置和建设实施体系。影响专业课程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长效性要素包括教师要素、学生要素和课程要素。教师和学生始终是核心。在充分了解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合理设置课程模块,正确选择课程展现形式与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优势,调整学生的学习态度,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方法。通过合作企业及依托行业了解当前的技术技能现状及未来发展导向;通过学生了解其在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受益情况及对行业技术技能的认知;通过国内外高校与技术技能相关的专业课程模块设置和课程呈现形式,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专业课MOOC建设协同行业技术技能积累的高效机制的路径;通过模型构建及结果分析,逐步找寻适应行业发展的技能人才培养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找到促进专业课程群与行业技能积累协同的高效机制的有效规律。

2.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模型。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技术技能积累高效性的实际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两方面同时进行改革。所以,在系统模拟时既要考虑到系统结构方面的要素,又要考虑到系统功能方面的因素,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实际系统的基本规律。因此,系统动力学对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同时模拟的方法,实质上就是充分利用了实际系统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的信息,并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合理而又有效地构造出能较好反映实际系统的模型。贯彻“凡系统必有结构,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的系统科学思想,根据系统内部组成要素互为因果关系的反馈特点,从系统内部结构来寻找问题发生根源的系统动力学思想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以课程要素、教师要素、学生要素建立与时间发展相关联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从课程展现形式、实验条件、支撑平台、企业参与评价体系分析课程系统模型特征。从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专业能力、语言能力和科研能力以及学生的期望目标、环境因素、知识储备和主动意识进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模拟。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因果关系流程如图1所示。

五、结束语

新兴应用型大学需要做好顶层设计,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围绕服务面向的区域性与行业性、人才培养定位的职业适应性和规格多样性、专业设置的适切性和开放灵活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合作教育必然性、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实践创新了新兴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设计专业学科建设一体化与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路径,形成“双师型”特色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以“应用型专业性教育”为逻辑起点,通过专业标准与行业标准相结合,模块化课程与特长性课程相结合,实践教学形式、平台、课程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实际相结合,专业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相结合等,切实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郝珺.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J].教育与职业,2017,(12).

[2]国海,钟德仁,王培章.“产教”深度融合视域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2017,(2):44-53.

[3]陈晓红,高凡,何雪梅.融合“MOOC”课程和“翻转课堂”理念优势的信息素养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6,(6).

[4]丁荣晖.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体系构建研究[J].职业教育,2016,(12)

[5]郭凤鸣,鲁波涌.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课程体系设计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4).

[6]范红丽.基于CDIO模式的工程中心建设与教学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6,(2)

[7]夏小维,柏小凤,马冷冷.构建“多元制产教融合模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6).

[8]陈红丽,高建辉,刘涌涛,等.依托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初探[J].大学教育,2012,(11).

[9]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J].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12.

[10]刘波.“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职业指导路径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11).

[11]史容,郑锐洪,谢觉萍;基于创业导向的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提升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13).

[12]张璐,于洋,朱海涛.理工科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发展的对策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16,(6).

[13]張浪,曾特娟,夏苗,朱万秀.基于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以工商管理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7,(11).

[14]刘晓红,冯国丽.大学生职业能力特点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

[15]曹军芬,吴国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类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状况的调查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2).

作者:李新华 韩奕 陈莉莉 郝凌云

上一篇:小学英语实习心得下一篇:水利局质量管理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