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精选8篇)
伴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逐年持续增加,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再就业、退伍和转业军人再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再就业等多峰叠加局面同时存在,大学毕业生的社会有效需求并未明显增加,就业市场供需矛盾将长期存在,就业竞争亦将日趋激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临此种局面,大学生要想争取更多就业机会,顺利进入职场,并迅速实现由“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必须提前做好充分准备,竭力培养、提升自身“恭、宽、信、敏、惠”等方面的职业素养。
一、恭。所谓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尊重自己,二是尊重别人。国际著名培训大师、哈佛大学博士后、牛津大学博士后余世维曾说过,“一个人靠IQ闯入职场,凭EQ获得发展与进步。”所谓EQ(情商)就是要善于觉察自身情绪,控制和利用他人情绪,就是善于与人沟通,与人合作,有出色的人际交往能力。要增强自身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首要前提就是学会自尊与尊重他人。依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尊重是人生高层次需求之一,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尊重。要获取他人与社会的认可、信任与尊重首先必须学会自尊,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升自身素养,提升个人魅力,竭力发展完善自我。孔子云,“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自身修养提高了,眼界开阔,知识丰富,待人正直、诚实,长此以往,就会逐渐赢得他人与社会青睐、认可与尊重。在此基础上,再学会尊重别人,才能被别人所接纳,才能融入团队、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当代大学生必须学会在尊重自我的基础上,尊重、了解、接纳他人,富有同理心、感恩心,尊重他人的信仰与风俗习惯,营造有利于自身与别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和谐氛围,才能成为各用人单位接纳、欣赏的“抢手货”。
二、宽。所谓宽,就是海纳百川,拥有宽广的胸怀,宽容、理解他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势与长处,有自身的缺点与不足,都会犯错误。只有学会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学会扬弃,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才能争取最大限度的人和,获得提升。这就需要一种大度,一种宽容,学会吸纳他人精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发展自我。这是社会规律和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顺利踏入职场,获取他人认可与尊重的必要条件。当代大学生必须培养以恕己之心恕人,责人之心责己,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对他人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这会为你赢得好人缘,极大提升个人品牌价值。
三、信。所谓信,就是诚实、讲信用。古人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圣经》里说“诚信比财富更有价值”,西方谚语中亦有“诚实是最好的政策”的说法,由是观之,诚实守信,是全世界公认的做人基本准则之一。在我国,诚信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市场经济建设的基石之一,是市场经济得以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与保证。诚信也是海尔集团、宝洁公司、微软公司等知名公司克敌制胜的法宝、选拔人才的首要标准。香港著名企业家李嘉诚也曾总结到:“做事先做人,一个人无论成就多大的事业,人品永远是第一位的,而人格第一要素就是诚信。”当代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要着力培养自身诚信价值观,长期遵守诚信原则,逐步建立和维护自身信誉和品牌,才会在将来职场中受到青睐并委以重任,才能获得不断成功和可持续发展。
四、敏。所谓敏,就是行动敏捷、做事果断,是一种积极主动、不折不扣、高效率的执行力。制订正确目标和详细周密行动方案是取得成功的前提,而眼观全局、抓住机遇、果断行动、坚持到底的执行力则是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企业越来越看重员工的执行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兼职、社会实践等方式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提升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应利用一切条件,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言必行,行必果,潜心培养积极主动、勤奋拼搏、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执行力,才能在职场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惠。所谓惠,就是学会分享成果,学会服务他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个人发展与他人发展、社会发展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国内乳业巨头蒙牛集团总裁牛根生非常重视“惠”,正是他的“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人生信条,坚持“惠及”同事的做法奠定了事业成功的基础。现代社会,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一个团队要想在激烈竞争中立足,每个成员必须识大体、讲奉献,善于“惠及”他人,才能众志成城,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战斗力,就会不断地由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就须培养“惠及”他人、服务他人的高尚情操,才能在将来职场中尽快融入职场、融入团队,取得成功。
素养决定习惯,习惯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结果影响人生。素养是成功的前提与保证。面临当前严峻就业形势,大学生须早动手、早准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从“恭、宽、信、敏、惠”五方面着力培养与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就会给成功增添砝码,在激烈竞争中获取不断胜利。
古人曾以“立业成家”作为人一生当中的两件大事,可以看到,职业的成败直接决定着人生的成败。在现代社会,职业的成功与否与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随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迅速适应学校环境向职业领域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们是否具备社会所认可的职业素养。同时需要认识到,这种素养的具备绝不是朝夕可获的,因此,大学阶段职业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素养从意识层面包括秩序意识、合作意识和尊重意识,从能力方面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
一、意识层面的培养
1.大学生秩序意识的培养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群居动物。人们必须进行各种社会交往才能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人们互动交往的过程中,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公共活动,为了使人们的公共活动成为可能,相应的公共秩序开始形成。但是共同秩序的形成并不意味着社会就能够正常的运行和发展,只有秩序内化为人的意识并转化为具体现实行为的时候,这一过程才能实现。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秩序意识的培养是获得良好职业素养的前提。但是,如何才能培养这种秩序意识呢?
首先,必须培养学生对于所担当角色的自我认同。秩序意识的培养是一个角色自我认同的过程,学者於兴中在《法律文化研究文丛:法治与文明秩序》中曾经提到:“一个文明秩序的意识指对该文明秩序的认同,包括对其中的权威系统、概念范畴和制度安排的认同。认同有强制性的,也有自愿性的;前者往往不能持久,而后者才是真正的认同。”於教授在这里所提到的认同,实际上是一个角色或规范的认同过程,而其所讲的自愿性的认同也即角色的自我认同。马克思曾经提到,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良好社会关系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一个组织来讲,每一个成员都是构成这一系统的有机部分,要想在这个平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个人价值,每个个体就必须遵守这个组织所要求的游戏规则。然而在现实中,传统的秩序理念仍旧在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思想里活跃着,在以“己”为中心的秩序意识指导下,将与用人单位的签约看作仅仅是自己的退路;而把违约看作是“人往高处走”的必然代价;工作过程中,难以认同组织文化,与整个组织融合不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消极怠工,频繁跳槽等现象时有发生。应该看到的是,高等教育教给学生专业的操作技能,仅仅是满足职业岗位需求、承担组织秩序化分工合作的基本前提。然而,职业技能的社会发挥是以职业角色的充分认同为基础的,只有将所承担角色变为自己意愿的时候,才能使自己的心、体、才真正合而为一,才能使自身与组织真正融为一体,组织的目标也只有在此条件下才能有效地实现。
因此,使当代大学生真正具有一个组织人或是社会人的认同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认同组织,遵守组织制度是组织秩序意识内化的重要基础,只有将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置身于整个职业当中,才能完成对本职业角色的充分认同。
其次,必须培养学生认识差异、了解差异并接受差异的意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的发展犹如高速飞转的车轮,事先的预计永远不能完全与现实的发展相接轨,任何事物都处在时刻变化的过程之中,而有变化,就会有差异。相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这些差异包括:生存环境的差异、社会资本的差异、理想现实的差异、人性自然的差异、所学专业技术与现实需求的差异,等等。在走向社会、走向组织以及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了解与熟悉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了解差异、认识差异并且接受差异的过程。美国学者霍兰德在《性格分析学》中曾指出:现实中,每个个体都需要找回真实的自我,同时让自己了解别人,进而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最后喜欢这个差异,让自己宽容别人,从而不断锻造自己的人格魅力,才能够真正满足社会的要求。事实也如此,差异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能一味强求事物的统一,这样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也便是一个秩序认同的过程。在“熟人社会”中形成的“以个人是非为是非”的为人处事原则,往往是不能接受这种差异的,现实中具体体现在缺乏宽容、恃才放旷、刚愎自用、目空一切。这样带来的后果必然是自身价值与社会认同的严重脱钩,虽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只能自我封闭、孤芳自赏。
2.大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合作意识的培养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日益分化的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来共同完成发展目标。因此,近年来我国教育界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就是团结合作。社会与各级组织已经意识到,在全球化的今天,要与国际接轨,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是必备的人力资源。在培养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同时,合作意识或团队意识正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高等教育的理念不是培养独立的个体,而是培养一批拥有独立意识的“社会人”。因而,合作意识理应成为现代人应有的内涵。合作意识是社会人重要的素养之一,每个受教育者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树立较强的社会合作的意识,才能适应社会化职业的要求。
首先,合作意识要求首先培养个体较强的操作能力。意识是属于思维方面的东西,它不可能独立于客观物质之外,因此,专业的操作能力是合作意识形成的必要前提。一个合作意识较强的团队,是一个战斗力很强的集体,个体在团队中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才能最终使团队完成赋予自身的使命。这种操作能力,应该包括对工作流程和目标的充分认识,对操作环节的充分熟悉,以及操作技能的娴熟程度。只有满足了这种前提,合作才有可能,合作的过程才能得以实现,团队精神才能得以形成,合作意识才能真正得以具备。
其次,合作意识的培养还需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或责任心。责任心包括认真、负责的特质,还包括与意志相关的变量,如努力工作、成就取向以及坚持真理等。在工作中,无论员工职位高低,能力大小,责任心是其必不可少的素质。因为,责任心是对工作本身的负责,同时也是对他人工作的负责。在团队合作中,出现多人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是必然的,个体要能在集体中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同时,密切配合他人,支持他人,才能激发出集体更大的潜能,达到“1+1>2”的效果。“以私为始,以己为终”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其结果是不仅自己份内之事无法做好,甚至会影响整个工作的最终完成。
在走向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正与国际接轨,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曾经讲到:“在发展过程中,一个基本要素是个人,除非国民是现代的,否则一个国家就不是现代的”,而现代人的特点之一就具有可依赖性和信任感,也即“可合作性”。对生活的世界以及周围的人的积极相处,并获得他们的信任,使社会成为依赖人类理性力量和由理性支配下的社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应是这样一种高素质的现代人,因此,合作意识必然成为其重要的品质。
3.大学生尊重意识的培养
尊重,是对有价值的存在给予最充分的尊敬和重视。学会尊重是一个人成为有人格的人,并能享有做人尊严感的关键。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之一就在于教人充分地学会尊重。可以这么讲,在人的内心中,如果没有了这种尊敬和重视之感,一切都会化为乌有。对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具备尊重意识,是其获得幸福、自由、尊严和终极价值的前提,也是其必须具备的一个最基本的伦理理念。
在进人大学深造之前,因为学业成绩优异,一些“准大学生”就已经是家庭、学校、社会极力给予肯定或尊重的对象。随着高考的成功,他们个人的优越感、成功感在相对少的大学升学率中再一次获得肯定。于是在跨进了“象牙塔”的大门之后,个人尊严感的满足成了至关重要的事情。遗憾的是,这种尊严的满足并没有建立在新的成功的获取上,也没有建立在对他人、群体的利益给予了充分的尊重而自然获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自我的存在本应获得尊重的一厢情愿的基础上。换句话来说,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是以个人为中心来论及人的生命尊严的,也就是说,只想获得尊重而不想给予,或没有养成自觉地给予他人、群体有价值的存在以同样的尊重的品德。同时,生存环境的改变使得过去由于敬畏而产生的尊重意识逐渐消亡。在中国传统的伦理教育中,尊敬长辈是一种美德,也是经常用来教育晚辈的一项内容。而对长辈的尊敬源于对他们的生存敬畏。因此,在每个人的思维中,并不是完全没有任何的尊重意识。但是,当其跨入大学的殿堂时,每一个个体都会发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与周围的人处在同一个社会的定位点上,原始的敬畏感逐渐消失了,而建立在敬畏基础上的尊重也就开始逐渐地走向了衰弱。
事实上,由于大学生在尊重的概念模糊之后,部分人就会将自己封闭起来,不与他人更多地接触,不与群体相融,在相隔绝中享有虚幻的尊严感。而另一部分人则会始终处在与别人的对立之中,动辄怒目而视,拳脚相向。于是,孤独、寂寞、空虚、困惑、焦虑等相伴而生。或者,由过分的自尊而转化为自卑,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这样一种不健康的尊严感极可能导致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扭曲,大学校园里频频发生的恶性事件就是佐证。他们可能在学校时是个好学生,但在走向社会之后却在如何做人,做有尊严的人上成为了失败者。据调查,在心理疾病的患病率上,大学生处于社会各阶层之首。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没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没有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人与群体的关系而造成的。这一问题成为了影响大学生作为合格的高等教育接受者走向社会、从事社会工作的瓶颈。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尊重意识就成为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或任务。
首先,高等教育应该将树立大学生的尊重意识放在正确的位置上认真加以对待。我们认为,首先是要教会学生学会自尊。因为尊重自己是尊重他人、尊重社会的起点和基础。尊重自己就要正确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每个人应该承认遗传、环境、条件的差异和影响,承认现实中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善待自己、热爱生命,热爱生命存在的每一瞬间。其次要教会学生尊重他人。要让大学生明白,个人生命尊严的获得是建立在对他人生命尊严的充分尊重之上的,尊重他人,并不是失去自我。尊重他人是在平等和张扬个性的基础上,对他人人格尊严的尊重。人只有在与他人的现实联系之中,才能发展出人的生命本质。自卑和自傲都不利于同他人进行正常的交往。尊重别人要学会平等待人、诚实守信、善于助人、宽容大度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够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再次,要让学生学会尊重社会。尊重社会就是要有责任意识,社会是人与人发生关系的场所。这个场所需要共同的规则来规范,遵守规则就是尊重社会最基本的表现,权利和责任意识是尊重社会的基本内容,所以每个人都要学会尊重社会、遵守社会的共同规范,在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勇于承担自己所应负的社会责任。最后,教会学生尊重自然。尊重自然就是要和自然和谐相处。自然是人类赖以生活的环境,每个人都应具有环境意识,通过保护环境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只有学会了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才能说是一个具备了尊重意识的人。因此,尊重教育应当是21世纪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理性追求。
其次,培养大学生的尊重意识应该遵循科学的认识规律。尊重的过程是一个接受、重视和赞扬“三位一体”的过程。接受,表现为承认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都具有其存在的意义,每一份劳动及劳动的过程都有其内在的价值,即便是存在差异,也须了解这种差异,尊重这种差异、接受这种差异。重视,表现为对他人存在、行为及其结果的关注,不仅要体现对于其他同时在场者的适度关心和谦让,还要对于体力和智力上较弱的在场者的适度照顾。赞扬,表现为对他人言语、行为方式和劳动成果的称赞和颂扬,即积极的肯定。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互为基础,构成了整个尊重意识形成的三大环节。
第三,培养大学生的尊重意识应面向职业的需求。在现代职场中,尊重意识表现的非常必要。每一个组织人在社会中的活动都希望建立在彼此平等的基础之上,而这种平等的前提就互相尊重。没有或者缺少尊重意识的人,不仅不会在职业活动中受到他人的尊重,久而久之还会被排除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之外,成为一个孤独的人。
二、能力层面的培养
1.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不可缺少的途径,人的认识的升华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实践活动。实践能力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在由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发展,社会上的用人观念也在转变,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不仅要看求职者的文凭和学历,而且要看其能力,看其是否有真才实学。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那么,作为大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呢?
首先,从实践的理念来讲,正确实践意识的确立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需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此首先需要强化参与意识,要积极参加课内外、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使自己在活动中经受锻炼,要重视实践参与的过程,而不要过分计较实践参与的结果;其次要强化创新意识,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要勇于解放思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敢于打破常规,在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上下苦功;再次要有竞争意识,竞争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带来压力和动力。大学生要通过各种实践机会,培养竞争意识和挑战意识,不怕失败,不怕挫折,永不言败,经受各种磨练和考验,使自己百炼成钢,成为一名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人才;最后要强化精品意识,无论参加什么实践活动,都要精益求精,善始善终,扮演成功的角色,力求做到不干则已,干则一定干好干出名堂来,而不要滥竽充数或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其次,从高校角度来讲,合理的教学实践过程的安排是实践能力培养的载体。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主要途径,许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主要有实验课、计算机操作课、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内容。大学生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学习轻动手能力培养的错误观念,强化实践意识,重视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教学中要力求做到严细认真,一丝不苟,把知识学习同实践锻炼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将自己的知识优势转化为能力优势,使自己的人才价值不断升值。
最后,从学生角度来讲,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自身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校园文化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大学教育中学生有很多科学研究的机会,但大都限制在课程论文的范围之内,只有在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参与社会竞争,例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科研竞赛等活动可以让在校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选择自己喜欢的课余学术研究活动,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而社会实践活动则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社会实践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三下乡、科技和教育扶贫、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挂职锻炼”等活动。大学生要力所能及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做好准备。
2.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知识、信息正逐步取代劳动力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资源。任何一种职业的发展,都有赖于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是否具备创新能力,成为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一扇“龙门”。如何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任何一多高等院校都在思考的问题。
首先,从整个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模式的改革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教学方式早已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不仅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活力,而且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今天这个迈向知识经济的时代,其不良后果尤为明显。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必须进行高等教育的改革。
其次,从学校师资来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保证。事实证明,在广大青年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并加以正确引导,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在他们之中将有可能产生更多的发明家。如果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就会通过潜移默化有效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反之,如果一个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思想僵化,缺乏活力,学生就会变的循规蹈矩,无法创新。
最后,从学生角度来看,个性的充分发展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条件。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和主观努力各不相同,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智力水平也不一样,因此,处在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主体既有共性的相似,又有个性的差异。然而,传统教育所实行的是集体教学、同步发展,很少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点,很少为学生的个性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自主思维意识和独立创新精神,影响了学生个人特长的发挥,造成发展上的平庸,处事上的千篇一律。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不再是整齐划一的行动,而是丰富多彩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高等教育所要培养的不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工具,而是个性鲜明,有独立意识的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专才专用,注重个性发展,提倡标新立异,即提倡创新教育。只有允许学生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他们的潜能才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才可能发现新问题、作出新成果,孕育出真正的创造力,成为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要求的人才。
在现代社会,职业的成功与良好的职业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必须与社会需求相统一。在此背景下,职业素养的培养也就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和凸显功能。
作为职业素养的意识层面,秩序意识、合作意识和尊重意识是当代大学生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所必须拥有的“三大法宝”。这三者之间互相关联,互为前提。只有将“秩序”内化为主体意识的时候,个体才能明确自己的定位,才会懂得尊重他人、尊重社会,才会具有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只有具备较强的合作精神,个体才能做到遵从秩序,以大局为重,才会懂得尊重和珍惜他人的劳动;只有学会了尊重,个体才会学
中国知网(CNKI)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很多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要将自己作为公司的一部分,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发挥出实力,对于一些细小的错误一定要及时地更正,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公司分配给的每一份工作。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建设性的,欣赏的,乐于助人等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那么,职业素养在工作中的地位如何呢?
《一生成就看职商》的作者吴甘霖回首自己从职场惨败者到走上成功之道的过程,再总结比尔·盖茨、李嘉诚、牛根生等著名人物的成功历史,并进一步分析所看到的众多职场人士的成功与失败,得到了一个宝贵的理念:一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职场要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提出,一个人在职场中能否成功取决于其“职商”,而职商由以下10大职业素养构成:
工作中需要知识,但更需要智慧,而最终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素养。缺少这些关键的素养,一个人将一生庸庸碌碌,与成功无缘。拥有这些素养,会少走很多弯路,以最快的速度通向成功。
前面已经提到,很多企业之所以招不到满意人选是由于找不到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可见,企业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对人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如成都大翰咨询公司在招聘新人时,要综合考察毕业生的5个方面:专业素质、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最基本的,好身体是工作的物质基础;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和心理素质是最重要和必需的,而专业素质则是锦上添花的。
职业素养可以通过个体在工作中的行为来表现,而这些行为以个体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意志等为基础。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企业必需的,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大学生进入企业的“金钥匙”。
2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的特征,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
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它代表大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它代表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职业素养是人们看不见的,但正是这7/8的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
因此,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着眼于整座“冰山”,并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当然,这个培养过程不是学校、学生、企业哪一方能够单独完成的,而应该由三方共同协作,实现“三方共赢”
做为职业素养培养主体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学会自我培养。
首先,要培养职业意识。雷恩·吉尔森说:“一个人花在影响自己未来命运的工作选择上的精力,竟比花在购买穿了一年就会扔掉的衣服上的心思要少得多,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尤其是当他未来的幸福和富足要全部依赖于这份工作时。”很多高中毕业生在跨进大学校门之时就认为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可以在大学里尽情地“享受”了。这正是他们在就业时感到压力的根源。清华大学的樊富珉教授认为,中国有69%-80%的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完成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培养职业意识就是要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因此,大学期间,每个大学生应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环境能支持我做什么?着重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以及自己的个性倾向,包括兴趣、动机、需要、价值观等。据此来确定自己的个性是否与理想的职业相符: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结合环境如市场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其次,配合学校的培养任务,完成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比较容易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学校的教学及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是针对社会需要和专业需要所制订的。旨在使学生获得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知识的运用,并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培养计划,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尽可能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图书馆等获得知识和技能,做为将来职业需要的储备。
再次,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素养。隐性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核心职业素养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事实表明,很多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有记者调查发现,缺乏独立性、会抢风头、不愿下基层吃苦等表现容易断送大学生的前程。
如厦门博格管理咨询公司的郑甫弘在他所进行的一次招聘中,一位来自上海某名牌大学的女生在中文笔试和外语口试中都很优秀,但被最后一轮面试淘汰。他说:“我最后不经意地问她,你可能被安排在大客户经理助理的岗位,但你的户口能否进深圳还需再争取,你愿意么?”结果,她犹豫片刻回答说:“先回去和父母商量再决定。”缺乏独立性使她失掉了工作机会。而喜欢抢风头的人被认为没有团队合作精神,用人单位也不喜欢。
如今,很多大学生生长在“6+1”的独生子女家庭,因此在独立性、承担责任、与人分享等方面都不够好,相反他们爱出风头、容易受伤。因此,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培养独立性、学会分享、感恩、勇于承担责任,不要把错误和责任都归咎于他人。自己摔倒了不能怪路不好,要先检讨自己,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多层次医疗服务对护理人力资源的多元化需求, 如何形成一个科学、优化、有效、创新、灵活而规范的护理教学体系, 使中职护理教学与迅速发展的医疗卫生事业相适应, 使中职护生能够成功实现职业角色的转变, 是中职护理专业教育工作者一直研究的课题。近两年来, 笔者通过对中职护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和方法的实践探索, 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职护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现阐述如下。
1 培养对象
培养对象主要为我校2009级、2010级中职护生。
2 培养模式 (见图1)
3 实施措施
依照中职护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
3.1 以教学为经, 以活动为纬, 明确职业素养的内涵
一方面保证了护生对职业素养培养认知的深度, 避免肤浅;另一方面保证了护生对职业素养培养认知的广度, 避免狭隘。让护生以准护士的角色来认知自己的职业素养。
3.2 以训练为纲, 以实践为本, 强化职业素养锻炼
通过训练, 强化中职护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实现“三个对接”, 即中职护生的理论知识与职业考证相对接, 操作技能与现代护理技能相对接, 职业素养与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要求相对接。
3.2.1 以精细化管理为保障, 全面推行7S管理
学校全面推行7S管理, 就是要与医疗卫生单位的管理方式接轨, 营造仿真型的学习工作环境, 培养护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从而增强护生自身的职业竞争能力。
3.2.2 以课程改革为契机, 创新教学方法
通过围绕临床岗位需求, 改革课程设置, 创新教学方法, 强化“实境”训练, 使护生形成职业行为规范, 将其培养成具有综合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
学校重视“以赛促学, 以赛促练”, 其载体就是“职业活动”。在这个“职业活动”的实施过程中, 护生的团队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的职业技能得到了训练。
3.2.3 以岗位为特色, 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
学校的护理实训基地能让护生置身于真实的职业环境中, 直接感受职业氛围, 为其今后的临床实习打下基础。通过实践可将护生的理论知识和能力内化, 升华成职业素质, 增强自身对职业的认同感, 切实领悟、体会和感受职业道德, 有效完成学习迁移, 从而逐步掌握职业岗位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3.3 以校院合作为保障, 确保职业素养的养成
在中职护生实习时, 学校建立、完善实习管理制度, 加强岗前培训和实习队伍建设, 实现对校院、行业内外等多方合作的有效督管, 保障护生的实习质量, 从而有效提升护生的职业素养, 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准护士。
3.4 以德育学分制为评价体系, 确保职业素养培养的可控性
在整个德育管理体系中, 学校以德育学分制为评价体系, 确保护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具有可操作性, 并具有可控性。
“德育学分制”旨在变管理为服务, 调动护生的主观能动性, 将德育活动制度化、学分化, 德育目标详细化。将德育量化成学分制, 变口头说教为行为教育, 促进护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最终通过护生、护生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让护生学会做人, 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4 取得成效
4.1 提高了护生的职业素养
护生很好地完成了由中职护生向准护士的转变。护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职业技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与强化。
连续两年我校护生就业率达99%以上, 中职护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每年招生都会出现隔夜排队的现象, 录取名额已远远满足不了求学人数。
通过对我校2009级、2010级中职护生调查显示:服务对象的满意率已由原来的80%上升到90%~93%;学校收到患者、医院的表扬信35封, 填补了原来的空白;用人单位的满意率由原来的83.0%上升到96.5%~98.7%;医院综合评价的平均分由原来的80分上升到90~92分;医疗差错的发生数已明显减少, 且无严重差错及事故的发生。
4.2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通过实践与研究, 促进了我校品牌教师队伍的建设。目前我校拥有全国医护专业高职教学研究会委员、华东地区高等护理教育学会理事、海宁市护理学会理事、名师、学科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省市级优秀青年教师、优秀班主任, 形成了一支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临床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稳定的双师型专、兼职师资梯队。
4.3 推动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1) 我校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连续几年通过率都在95%以上, 特别是开展实践研究以来, 2011年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改革之年, 在全国护士执业资格通过率普遍下降的情况下, 我校不降反升, 达到了95.98%。2012年, 我校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再创新高, 达到98.60%。
(2) 我校护生的护理技能操作水平也在全省领先, 特别是2011年、2012年在参加全国、省护理技能大赛时, 我校护生共获得4金3银4铜的佳绩。
(3) 我校作为一所卫生类中职学校, 在参加省级“文明风采”大赛时所获奖项远超各类综合性院校。近两年来, 我校获奖人数为:一等奖31人, 二等奖54人, 三等奖110人, 且获奖率连年提升, 创造了佳绩;在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中, 我校获奖人数为:一等奖3人, 二等奖12人, 三等奖9人, 优秀奖6人, 更是创造了辉煌。
4.4 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建设
随着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 我校“育人为先, 以人为本”的办学特色也在不断彰显, 并有着蓬勃发展的生命力, 主要表现在职业活动、课程设置、实效德育、职业指导的特色化。在省级学校评估中, 我校的特色建设得到了省教育厅领导的高度肯定:“是一所真正以人为本, 真正育人的学校。”
摘要:如何切实提高中职护理学生 (以下简称护生) 的职业素养, 让其能在当今激烈的就业竞争市场中脱颖而出, 是我们中职护理专业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就培养中职护生职业素养的途径和方法做一定的实践探索, 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中职护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提升中职护生的就业竞争力, 使其被社会认可。
关键词:中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途径
中职教育的培养重点是以亿为单位的集生产、服务于一线且具备高素质和应用能力强的人才。如何衡量这些人才,不仅需要有过硬的文化基础知识,还要重视其整体的综合职业素质。职业素养的高低就是最终就业能力的高低,如今的职业教育要从升学角度着眼,以升学为主要就业导向,中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是职业学校得以为继的保障,也是学校更好生存发展的生命力。
一、如何实现中职人才的培养
中职人才只有适应社会职能的发展,才可以维持和拓宽专业技术的发展道路,对职业活动有所保障,中职院校的专业才能够持久稳定的开展,如何培养中职人才,就要满足以下需求:
(一)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专业技术
专业的技术水平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很大的帮助,选择合适的视角,有侧重的加以选择和完善是很有必要的。
(二)优秀的个人职业素养
良好的个人职业素养代表的不仅仅是学习、应用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也是职业生涯中保证健康稳定发展的依据。因此,院校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时要与职业素养的标准相结合。
(三)职业道德的培养
如何评定一个人是否是优秀的、有素质的,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的,与他的职业道德有很重要的关系,技术能力越高,对企业的帮助就越大。因此,在中职教育中,我们要完善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以荣辱观念为主要的思想教导学生,作为学生规范的教师更要以身作则。不仅对学生的专业知识都有一定的教育引导作用,还要在综合素质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要加强对职业素养的重视,在最终的职业道德培养中,学生需要的是各学科教学的共同支撑力量;只有学生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其所需的学科知识,才能够与之相辅相成。以下简单介绍相应的培养方法:
(一)加强职业指导,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中职学生入学伊始,就必须进行就业理念的训练和培养,不断强化就业意识。首先,要积极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使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及自身优劣,找准职业方向,明确人生阶段的任务,从而准确定位。其次,要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教育学生端正职业态度,养成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踏实认真的职业习惯。再次,要加强创业教育,使中职学生丢弃自卑心理,树立职业理想,勾勒职业蓝图,具有创业的冲动和愿望。最后,要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中职生就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二)职业技能素质培养
优化课程体系设置,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丰富课外活动。
1.通过实行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学分制等课程体系改革,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促进其专业知识由单一型向交叉型转变。
2.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自学式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提升智力水平,突出课堂教学的实用性、灵活性和前沿性。
3.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将课堂所学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假设,有效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
4.从学校方面讲,一方面,要进行职业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专业领域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职业生活的基本规范、行业规矩和行业礼仪等。另一方面,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过硬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职业创业能力培养
高校共青团组织通过各行各业共青团组织、青年组织、青年企业家协会,与社会各界建立联系。
1.邀请社会知名青年企业家到学校参加“就业创业导航”“科学家论坛”“专家论坛”或担任青年大学生创业导师,从自己的创业经历出发来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创业经验。
2.促进大学生创业计划项目成果化,主动了解宣传相关政策,尽可能提供相应的支持,努力引进外资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和投资,并协助其与工商、税务、金融等方面进行联系,扶持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提高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四)职业敬业精神培养
由于种种原因,当代青年学生中缺乏“吃苦耐劳,贡献敬业”的精神已不是个别现象。它影响着中职生今后的成长,关系到社会对中职高专的认同程度,最终影响到中职教育的生存和发展。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利用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
(五)通过建设健康和谐、高雅活泼的校园文化培养职业素养
校园文化指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以育人为导向,以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校园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和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建设要具有本校特色,用优良校风给学生精神鼓舞,利用各种传播媒体感染激励学生;结合开学、毕业典礼、传统节假日和历史上的爱国人物、事件等,积极开展特色鲜明、富有吸引力的主题教育活动。校内教育家、名人、伟人的名言和塑像等也让学生时刻感受到前辈们的精神和力量。
三、结语
中职学校在进行职业教育时,一定要全校形成共识,齐抓共管,从小事上做起,一点一滴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职业修养,职业素养不合格的学生说明他们还不具备上岗的资格,所以中职学校在向企业输送学员的同时一定要把好关,不合格的我们可以不断的加强教育训练力度,不能不负责的推给企业。职业素养是学生职业发展的基础。在学生整个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学校始终要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工作重点,这样才能培养出有文化、有知识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劲平.浅谈中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南昌教育学院学报.思想政治教育,2011.(5).
单位:龙游县求实职业中专
摘要:针对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技能养成,职业素养,人文素养方面的短板的问题,越来越影响中职学生的整体,全面,健康的发展。离党提出的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的目标差之甚远的矛盾,本文就如何在职业学生中培养其人文素养的方法,途径提出个人的想法,建议并加以阐述。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学生管理,教育教学
身为一所职业学校,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确实能够使孩子成为某一方面的技术熟练工,或者是现代企业生产线的一个代工机器人。但是这些还是不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全面成长,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职业教育恰好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承担着传承文明,接续历史的伟大使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一种人的内在品质,他反映了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它对人的全面健康,积极向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来讲述一下学生人文素养应该如何培养的几点重要方面。
在日益急功近利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怎样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作为终极和崇高的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把它有机的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已经越来越迫在眉睫地成为当务之急。梁启超曾明确指出史学是:最博大、最切要的学问,能起到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的作用。
1、历史课堂教学加强情感的投入与陶冶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本身就是充满情感的职业。国家总督学顾问柳斌同志在首届全国德育教学研讨会上说: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育,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它纵然能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但不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不能给学生以情感关爱,不能引导学生去追求真理。李大钊曾说过,史学于人生的关系,可以分知识方面和感情方面二部分去说。从感情方面说,史与诗(文学)有相同之处,如读史读到古人当危急存亡之秋,能够激昂慷慨,不论他自己是文人武人,慨然出来,拯民救国。我们的感情,被他们激发鼓动了,不由得感奋兴起,把这种扶持国家民族危亡的大任放在自己的肩头。可见,历史极具以情感人的功能。历史教师首先必须对历史教学有情感,对学生有情感,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把情感注入其中,从而使历史课堂不再是那么枯燥乏味和毫无生气。况且历史本身就是丰富多彩和充满情趣的。古往今来,众多的历史人物,或让我们敬,或让我们鄙;无数的历史事件,或让我们扼腕长叹,或让我们深深思考历史本身的无尽沧桑,给我们留下了可供发挥的广阔的情感空间和绝好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怎能对如此浩瀚丰富的历史内容、一代代风流人物的神采举止无动于衷,而不带感情色彩地去讲述呢?当战乱四起,烽火连天,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我们怎能不为生灵涂炭、山河破碎而忧思?当我们讲到近代中国百年的屈辱史,怎能不痛恨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无能?怎能不为民族的悲剧而思考?又怎能不为仁人志士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豪气所震撼?以言感人、以情感人,把强烈的情感色彩有机地注入历史课堂教学,怎能不给学生以极大的感染力,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历史课堂,难道还是枯燥呆板和死气沉沉的吗?教师在这种情感讲述中,必然把历史教育和人文思想无形中注入了教学内容;学生在这种情感碰撞中,必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我们所要传导的知识和理念,以及其中渗透的强烈的人文精神。
2、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
香港的中学历史教学,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他们不是进行纯粹的、空洞的说教,而是在各个专题的教学内容中,针对不同的专题,确定了配合公民教育和品德教育的具体学习和事例。
而我们华夏古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无不闪烁着人文素养的光环。中华民族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著称于世。悠悠五千年,巍巍中华魂,我们祖先留下的人文财富太多太多了。其优良的传统道德修养、品格情操,在中学历史课本中,不胜枚举。有精忠报国、捐躯济危的爱国情怀;有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气节操守;有自强不息、精进不止的积极人生;有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求是精神;有温良恭俭、推己及人的人间关爱;有坤德载物、谦下若水的博大胸襟;有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更有允公允能、以德帅才的用人标准和清正廉洁、克勤克俭的为官之道;如临如履、朽索驭马的忧患意识
例如《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我们把一国两制确定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前无古人的伟大的创造性的构想,是邓小平从历史与现实出发,做出的理论创新,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作为本课的首要目标。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巧借诗歌人课堂,以国民党元老、辛亥老人于佑任临终前的悲歌《望大陆》导人新课,未成曲调先有情;在讲香港回归时,引用林则徐的后裔,曾任我国驻联合国大使的著名外交官凌青的诗: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百年国耻今昭雪,只缘华夏已腾飞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香港得以顺利回归的原因;最后朗诵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结课,使整堂课浸润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之中,达到情感、知识、思想、能力教育合一的效果。
实践证明,通过对历史教材的挖掘,拉进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历史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情感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3、营造充满浓郁人文气息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承认人的潜能和价值。历史学科由于学生学的是过去的事。因此,许多人对历史学科的创新价值提出质疑。但我认为历史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发挥。教师要做的努力是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谈到了中美学生创造性差异的原因时提到了宽松的教育环境是学生发挥自己创造性的肥沃土壤。这种宽松与民主不仅指师生关系,而且包括教师对历史材料的选择尽量客观,学生能最大限度表现自我见解,学习方式尽量适应学生心理与学习能力,师生、学生之间能够充分交流等因素。
我们传统的历史教育还存在多角度史料少,多角度评价少的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对历史做出同样的判断或发出同样的感慨。这不能不说是历史教育的悲哀。因此,就目前而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事实上,要以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素质为前提。在提倡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素质教育,这是一种包含各种因素的综合性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这样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本身就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最基本的素质。不可否认,现在的所谓素质教育,说到底,只不过是流于形式,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应该承认,素质教育与现行的应试教育有诸多矛盾,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因为素质教育是不可数的,是软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可以说明只要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说素质高或素质低,素质教育的结果是无法衡量的。这倒并不是说,由于素质教育结果的不可衡量而可以放弃素质教育。相反,我们更应该重视素质教育。因为人的内心世界都有一个不断要求自我完善的过程。从这一角度说,历史学科的教学对推动素质教育可起到特殊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展现个人能力的机会,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这样,学生也才能真正感受并接受民主、平等、宽容等人文精神。
一.教师本人的人文素养,以及人格魅力,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这里面我又给他分为几个方面。1.尊重学生人格,以平等的身份走进学生心里 2.以正直的为人,打造学生的健康心灵 3.以开朗活泼的性格,点亮学生的生活激情 4.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5.以丰富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功底 6.用爱心,细心和耐心教导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要想给学生做出表率,教师本人就必须在这方面做到必要的深度。在与学生平时的学习交往中,才能处处都能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处处都能感受到一个人的内心的热情,处处都能让学生从自己身上得到激励。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这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所起到得积极作用。从学生对老师的佩服,仰慕之情中,学生的学习目标,积极主动性就“一石激起千层浪”。顺利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以及积极评价的良性循环当中来了。可见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人格魅力尤为重要。毕竟学生现在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养成阶段,教师的优良品质与素养可以给学生起一个良好的代表作用,可以在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起到引领性的作用。
二.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高中生正处在人格和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而中国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度过。所以首先得要解决好课堂中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比如语文,历史,德育,就业指导课,等等,其实除了文科的课程以为,好像在常人的思维里理工类的课程很难加入人文精神的教育,其实不然,每门功课,每个学科都有很多了不起的故事,了不起的人物,和了不起的思想。比如数学课里的华罗庚,陈景润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构筑富有人文特色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除了构筑人文课堂之外,还必须营造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人文学术环境和文化艺术氛围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把人文精神的培育贯穿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当中去,充分发挥每一名教师,每一堂课,每一处校园风景,都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阵地,进行悄无声息的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式的内在自然型的人文精神教育。
家庭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启蒙老师,家庭社区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进一步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合力机制。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三者共同进步,共同努力,才能够有一个好的发展。
三.注重学生的实践,让其自身感受人文的价值和魅力
一切的东西都要通过外化到内化再到外化的过程,才能真正的得到吸收利用再创造的过程。人文素养也是,首先让其感受,让其得到触动,然后具有了这样的内因,才有了自己改变自己的冲动和动力。比如可以让学生坚持练字,练习书法,硬笔毛笔等等方面,开始的时候可能有很多的同学不太愿意练,找着各种各样的理由,这样我们开始就可以带他们观看书法大家写的字,给他们讲解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等作品,甚至可以带他们去博物馆看看真迹。可以让他们从进校的第一天起,每天坚持练习书法,在每个学期末都进行评比,把写的好的,在墙报上粘贴。鼓励每一个有进步的同学。也可以在班会
课上朗诵名家名作,以及在手工课上,做些剪纸,制作皮影戏道具,等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总之,重视一切形式的艺术实践,积极培养学生对人文方面的感知,并从亲身体会中得到激励和鼓舞,并进一步形成内在的驱动力。达到自我欣赏,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当中来。
四.重视在班级管理中的人文素养的熏陶。
在班级刚组建之初,积极营造温馨,平和,友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使学生一开始,就乐于融入该班级,班级的建设体现在班级的布置和班级的舆论导向上。当学生第一天走进自己的班级体的时候,应该有种归属感,温暖感。可以通过布置教室,写上“欢迎你的到来。成为我们中的一员”。也可以制作一个照片墙,班上的每个同学都贴上一张照片。照片下方,写上自己希望毕业时所达成的愿望。更有荣誉墙,上面贴满班级体的荣誉奖状。还有班级英雄榜,上面写满了,班上平时的大事小事,好事善事,积极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人性方面的亮点,并加以弘扬。
而且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以及期中期末的学期总结中可以不以分数论座次,排名,而是以每位学生在本学期当中的综合测评来全面的评价一个学生的成绩。在综合测评当中分数只占最后结果的百分之五十,剩下的则是包括平时学生在学校的德育,比赛,考勤,积极表现,等方面的分数,综合测评分更加全面合理的反映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方面的特性。使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只看重学科分数,而轻视德育,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使学生的努力有了更加科学的考量机制来引导。培养机制的形成更加使中职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如虎添翼,再也不像过去那样老是老师的独角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不应该只是“工具人”,更应该是个“社会人”。加强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创新教育,独立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民族,有益于人类的人。只有这样,我想才是我们让学生学习的初衷,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才是一等一的优秀人才。
作者:叶灵刚
时间:2016年5月4号
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
当前,大学毕业生工作难找,用人单位人才难求,究其原因,有一定的社会因素,大学生自身职业素养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职业素养的`高低对劳动者职业生涯中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理应社会、高校、大学生三方努力,着力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
作 者:杨祖勇 作者单位:池州学院,信息传媒系,安徽,池州,247000刊 名:池州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ZHOU COLLEGE年,卷(期):“”(4)分类号:G521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素养 就业
从新课程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通过对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获取体育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掌握获取知识的合理方法,真正体验到学习体育知识的过程。通过在体育实践教学中倡导科学探究精神,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倡导以实事求是为基础的科学态度。
探究性是科学的重要属性之一,科学的范围并不仅仅是知识,还包括探索知识所经历的过程和所使用的方法。在中职体育教学中,仅仅关注体育知识本身的教学而忽视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必然是片面的。有必要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加强对中职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也就是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体育知识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理解体育科学所经历的过程和这个过程中所应用的诸多方式方法。体育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体育知识与体育科学过程和体育方法的互相作用,让学生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体会到科学的真正内涵,换言之,就是通过亲身经历的方式对体育科学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中职体育教师的引导,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过程中主动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究行为,通过掌握体育知识,感受体育科学过程与体育方法的训练,在二者的作用下,不断形成属于自身的科学探究素养,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得到提升。
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职业中尽自己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好的素质和能力。职业素养大致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与职业技能四方面。前三项是职业素养的重要部分,属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前三项职业素养需要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逐步获得与完善,而职业技能可通过学习、培训获得。在评价员工的时候,企业通常将二者的比例以6.5∶3.5进行划分。总的来说,职业素养是完成职业活动必备的基本意识、能力和知识的集合,反映了从业者在从业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和能力水平,可以通俗概括为德和才两方面。
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来源于企业人才素质的不断提升。通过企业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已成为企业重要的竞争战略。现代企业青睐八类人才:对企业忠诚、有归属感的人;综合素质好的人;有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人;有专业技术的人;沟通能力强有亲和力的人;有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的人;认同企业文化的人;带着激情去工作的人。通过调查发现,现代企业对职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在招收员工时,既考察专业技能,也要看综合素质;不仅考察与职业岗位的匹配度,更要看员工的培养潜力。从企业人力资源的角度看,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只是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真正能够与企业无缝对接且能够长久对接的人才,除具有高超专业技能,还要具有职业思想、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等较高的综合素质。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毕业生的评估主要集中在责任心、工作态度、工作热情、上进心与学习能力等软性指标上,对那些有技能但职业素养有问题的人,企业坚决不用。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依靠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目前中职生的整体素质落后于企业的高标准,有的学生缺乏人生目标,个人利益至上,学习动机功利。有的学生不愿从基层艰苦岗位做起,片面追求高收入与较好的工作条件,对理论知识学习不感兴趣,虽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有的学生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对自己要求不严,爱岗敬业意识淡薄,缺乏职业操守。这些学生到工作岗位后很难做好本职工作。有的毕业生频繁跳槽,缺乏诚信意识。选取张家港市大中型企业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反映,企业认为中职生的服务态度好的约占22%(不保留小数,下同),一般的约占69%,差的约占9%。餐饮类企业的评价要好于第二产业(本校没有涉及第一产业的专业),分别是45%、52%、3%左右。对学生责任心的评价,认为责任心较强的约占14%,一般的约占61%,差的约占25%。对敬业精神的评价,与对责任心评价的结果接近,认为强的约占12%,一般的约占67%,差的约占21%。一些学生给用人单位留下了不好印象,导致职业教育形象受损,给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学校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培养和提高中职生的职业素养,为社会提供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和建设者是职业院校的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形成共识,构建理论和实践操作体系,多措并举、齐抓共管。
二、提高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建议
(一)达成职业素养培养重要性的共识
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共同决定一个人的就业竞争力。中职生素养主要是指职业道德素养,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大力提倡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合格的建设者。”若忽视中职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会引发职业道德风险,不仅给个人就业造成不良影响,还会给企业发展带来风险,甚至影响社会安定。加强中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降低他们的职业道德风险,不仅是学生个人的问题,也不仅是用人单位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问题。
(二)构建生职业素养培养理论和实践操作体系
在培养和提高中职生职业素养成为共识的基础上,亟需构建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操作体系。经过研究和实践,构建了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理论和操作体系(见图)。
(三)与德育工作融合,以人为本,讲求实效
职业素养教育应与德育工作融合,以人为本,改变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能以开个主题班会、上几节德育课和就业创业指导课、出张试卷考一考来代替职业素养教育。学校的评价机制要与企业接轨,即引进企业的评价机制,实现课堂与车间对接、学生与职工对接;把职业道德作为学生品德评价的重要内容,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表现与学生的评先评优、毕业、推荐就业等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职业素养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法制观念,成为有文化、有理想、有纪律、有道德、有职业能力的好公民。在强化技能教学的同时,应将责任意识教育、诚信教育、团结合作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尤其需重视责任心教育,责任心是职业素养的基础要素。另外,进行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教育,既帮助学生获得对职业道德的认知,更让学生获得职业道德的情感体验,并将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四)企业文化深度融入校园文化
促进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是职业院校培养职业人的创新实践。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职业特点,呈现企业文化内涵,让学生感受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形成与校企合作相吻合的职业文化,让学生在企业化的文化氛围、管理氛围中,走入真实的职业环境,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无缝对接,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具体做法是:学校引入企业文化,借鉴和吸纳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战略目标,向学生灌输企业的价值意识,强化诚信、责任、感恩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实现校园精神文化与企业精神文化衔接。如在电子电工专业开展电力安全知识、机电维修与组装、电子装配等技能操作竞赛;在计算机专业开展网页设计、平面设计、局域网布线等技能竞赛;在烹饪专业开展热菜制作、中式面点、果蔬雕刻等技能竞赛。这些技能竞赛与企业要求即岗位要求衔接,与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可使学生在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也发展个人爱好和特长,提高综合素质。实训基地、车间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领域,学校在实践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为准职业人就业奠定基础。在实训工场、专用教室悬挂、张贴相关生产标志、操作规程、职业行为规范等,在教学、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品牌意识等方面,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这是学校用企业化的方式加强管理、营造职业氛围的举措。
(五)充分发挥文化课在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课程建设是职业学校的核心工作,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与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有关。职业学校文化课是职业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文化课在培养中职生职业素养方面发挥作用,须以学生个性发展、社会需求为切入点,整合和开发校本教材。基于以上认识,在认真研究中职教育文化课教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在文化课教学中渗透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研究如何丰富文化课的教材、教法,实行专业特色的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对现有的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教材进行必要的补充,使文化课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中发挥强大的依托作用。
(六)健全校外实习网络
职业院校学生往往至少有为期半年的企业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校内教学实习的有效延伸和必要扩展,对学校而言,企业顶岗实习是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质量和校内实习成效的证明手段;对中职生而言,企业顶岗实习是其职业素养培养的特殊阶段,是感知企业文化并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完善自身知识和能力结构的重要途径。经过研究与实践,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立体式实习生管理体系,创建了实习生管理的优化模式,形成一个科学的网络管理体系,其要点可概括为“五个原则、一套体系”,五项原则分别是安全文明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适应性原则、教育性原则与及时反馈原则,一套体系包含全方位的宣传动员——实习管理的纽带、健全的管理机构——实习管理的保证、完善的实习计划——实习管理的前提、实习的过程管理——实习管理、实习考核的管理——实习管理的关键和构建立体式管理网络——实习管理体系的完善。实施这一模式后,实习生到企业后生活安定、思想稳定、工作安心,受到了社会、企业和家长的欢迎。学生在实习中体验了企业生产全过程,感受到企业刚性的管理和近乎苛刻的纪律,锻炼和培养了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品质,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提高职业素养。这一管理体系最大程度消除或缩短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磨合和适应期,可尽快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学生的职业素养进一步提高,也带动了学风、班风、校风建设;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率达到93%,比两年前提高了11个百分点,各专业毕业生推荐就业率达到99%,其中服务类专业毕业生推荐就业率达到了100%。
参考文献
[1]蒋乃平.中等职业教育多种课程模式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马援.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之我见[J].扬州大学学报,2007(10).
[3]吴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意识教育的思考[J].河南教育,2008(3).
[4]王证之.21世纪职业意识内涵研究述评[J].教育与职业,2010(10).
[5]王欣.高职毕业生择业创业思想及职业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
[6]唐海萍.浅谈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意识教育[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0(24).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很多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
《一生成就看职商》的作者吴甘霖回首自己从职场惨败者到走上成功之道的过程,再总结比尔·盖茨、李嘉诚、牛根生等著名人物的成功历史,并进一步分析所看到的众多职场人士的成功与失败,得到了一个宝贵的理念:一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职场上要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
一、当前中职生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上进心不足,缺乏恒心。当代中职生价值取向呈多元化,部分学生政治观念模糊,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趋向于实用主义,重功利讲实惠,缺乏长远打算、远大理想、抱负和社会责任感,因而没有强烈的上进心。
2.缺乏奉献精神。现在的中职生,基本上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父母长辈的宠爱,容易形成“小皇帝”脾气,因而养成了只讲索取、不懂奉献的习惯。这必定导致其成年后敬业精神匮乏,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背离职业人才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3.缺乏正确开展社会交往的能力。有的学生霸气十足,举止不雅,破坏公共秩序,语言粗俗,容易被别人排斥;有的学生性格孤僻,自制能力差,不善于交往,缺乏宽容与合作精神。
4.缺乏自理、自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基本功不扎实,专业素质不高,实干能力欠缺,被动应付现象突出,主动参与能力较差,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因为种种不足,导致中职生就业后离职率较高,频繁跳槽,对单位没有主人翁的态度,忠诚度不够等。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笔者认为,除了要抓好学生的技能训练外,还要多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语文作为其他学科的基础,它既为专业课服务,又为学生的就业服务,以就业为导向是中职语文同普高语文的最大区别。
二、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1.教学目标指向职业素养。
我们在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或学生的职场需求来制订。也就是:知识内容指向职业素养;能力训练指向职场需求;情感态度指向职场体验。例如,在教学外研社出版的中职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定风波》时,我们大多数老师会把本课的知识目标定为:掌握重要词语含义,读懂文意。能力目标定为:熟读并背诵本首词。情感目标定为:体会诗人开阔的胸襟与乐观的人生态度。如果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可以把教学目标定为:知识目标,领会诗人的开阔胸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能力目标,学会正确处理和坦然面对职场中出现的各种挫折;情感目标,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中首先抓住关键词“莫听、谁怕、任平生”,让学生领会诗人栉风沐雨,悠然信步的开阔胸襟与面对风雨的淡定心情。其次让学生思考:这首词的结尾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前面明明写到刮风下雨、“山头斜照”,为什么这里又说“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不是自相矛盾了?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诗人经历风雨(风雨既指自然界的这场风雨,又指诗人所遭受的“乌台诗案”)后的真切感悟: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表现诗人超脱的人生态度和豁达的胸襟。再提出问题:诗人的这种豁达胸襟仅仅体现在这首词中吗?其他诗词里有没有体现呢?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找出答案,在查找答案的过程中再次领会诗人的豁达胸怀。最后由“我们需不需要具有像诗人这样的豁达胸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对人生进行思考。还可以让学生观看电影《杜拉拉升职记》,或给学生讲述一些职场中的励志故事,让学生明白:在职场中,特别是我们初入职场的新人,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如果我们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就能品尝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功喜悦。
2.文本解读指向职业素养。
现在我们中职语文的教学模式很多时候仍然沿用普高的教学模式,没能凸显出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职业需要,培养学生实用语文能力的特点。中职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挖掘教材中职业素质教育的因素,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感受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乐于奉献、安心基层、吃苦耐劳和与人合作的职业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如教学《擦鞋合同》,我们在解读主人公时,可引出这样的思考:(1)张志林是怎样的人?从他身上我们知道,一个人要想在创业中取得成功,需要哪些条件?你具备这些条件吗?(2)“张志林由一个擦皮鞋的发展到开皮鞋店,开业时特意挑选了一双最漂亮、最新潮的女式皮鞋送给帮助自己取得成功的女老板”,对这件事情你有什么看法?设计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明白:要想在创业中取得成功,就必须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要讲诚信,有感恩的心。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奋斗的人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3.教学方法指向职业素养。
当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许多行业对从业者沟通协作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为顺应社会需要,中职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设计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协作互助,达到知识互补、信息沟通、疑难共解、共同提高的目的。笔者在教学中,常运用小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协作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探究,在讨论中进行思维撞击,集中优势,以求得到更佳的答案,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月是故乡明》这篇散文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你知道哪些写月的诗或诗句?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为什么在很多人的眼里,“月是故乡明”?(3)在作者的记忆里,故乡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趣事?它们都与“月亮”有何联系?(4)作者还写了别国的美妙绝伦的月亮,有何目的?(5)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燕园的美丽景色和荷塘月色?(6)作者为什么对故乡的月念念不忘?(7)从古到今,很多文人墨客都用“月”寄托乡愁,除了“月”,还可用哪些物体来寄托乡愁?请举例说明。设计好问题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6—8人,把成绩较好的和成绩较差的、表达能力较好的和表达能力较差的搭配在一起,每组指派一名小组负责人,组织小组同学根据教师出示的问题开展讨论学习,并做好答案记录。通过这样的分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小组成员还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分别提问成绩好和成绩差的学生,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
员工职业素养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未来发展,也决定了员工自身未来的发展。是否具备职业化的意识、道德、态度和职业化的技能、知识与行为,直接决定了企业和员工自身发展的潜力和成功的可能。但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它要求中职生转变观念,增强竞争意识,在校期间要有针对性、分阶段地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成为择业竞争中的强手。
【培养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推荐阅读:
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09-17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职业技能培养措施探究10-16
浅析中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培养11-07
浅谈中职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06-08
中职学生英语学习自信能力的培养探索07-08
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调研报告11-02
烘焙人员如何培养职业素养07-07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论文06-23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