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效率小学数学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蓬勃开展,新课改让课堂教学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课堂教学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只有改进陈旧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由“教”向“学”转移,从“学会”向“会学”发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数学素质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课堂教学效率小学数学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堂教学效率小学数学论文 篇1:

浅谈小学数学学具对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

随着教学理念的改变和教学改革的发展,课堂教学现在越来越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是教小学数学的,现在就我怎样发挥学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使用学具,可促進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二、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三、使用学具,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1.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实践表明: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动手操作,可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等获取知识的能力。

操作学具能使物质的外部操作(物化)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内化,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3.学具的使用,因师生互动,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的局面。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是这种认识活动特殊性的表现之一。通过学具的操作,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大胆发问、质疑,共同制定解题计划,选择适宜的思维方向和策略。通过这些思维方式和策略的运用,不断解决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的矛盾,教师讲解与自觉理解的矛盾和同学之间新知识理解水平差异而产生的矛盾,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四、使用学具,有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五、使用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六、使用学具,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付能力

这是现代教学论十分强调的一个方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其五育的全面发展。

七、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所以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学习了分米后,让学生量课桌的长、宽;学习了面积单位后,让学生量常用物品的面积等。

八、使用学具,有助于形成“问题解决”意识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发表的《休戚与共——关于数学教育失败向全国作的报告》中指出,数学教学应强调“数学问题解决”,使学生达到能从日常生活中和数学内部找出数学问题;能发展和应用各种策略去解决各种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再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

九、使用学具,可以开发学生智力

通过使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一是可以开发学生大脑的功能;二是通过左右手同时活动,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

十、使用学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十一、使用学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恰当、合理、适时适量地使用学具,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将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重点思考。

作者:冯洁

课堂教学效率小学数学论文 篇2: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蓬勃开展,新课改让课堂教学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课堂教学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只有改进陈旧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由“教”向“学”转移,从“学会”向“会学”发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数学素质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一、优化教材运用,注重精讲精练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凭借之一,但它不是教学方法,更不是学习方法,要求用的得有最佳效果。对教材上处理上,我们还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更科学的组合,追求教材的优化运用。在此基础上,抓住重点进行精讲精练,使之深入的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发展智能,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必要途径。

首先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通俗的讲,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应该合理得安排一节课的信息量。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要进行区分,由于不同级的思维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相应的教学进度也要区别对待。

其次,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也要有所区分,这样能够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从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要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的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具,使学生兴奋起来,将所学的内容,在大脑中刻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二、摆正“主”导关系,扬发自主因素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则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在他看来,一个人获得高深的造诣,要靠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经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所学的知识就能牢固地掌握,就能积累起丰富的知识,在应用知识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左右皆宜。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主”“导”的关系,积极发挥“自主”这一能动因素,通过教师的导,让学生全员参与主动地学,这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

三、重视“过程”教学,运用“方法”教人

“教育不是拿所教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着结果的方法教人。”然而较长时间来看,不少教师都只重视“结论”的教学,而忽视“过程”教学,致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学生思维受到束缚,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过程教学,运用方法教人是教育思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表现,也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我让学生通过以旧引新,操作思考,归纳公式,进行计算,一步步教学,从过程中一步步悟出道理。运用教具进行操作,通过运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进行拼一拼,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出:拼成的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一个三角形的底相等,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一个三角形的高相等,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通过操作和观察比较过程,是学生很清楚的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底×高÷2。通过一系列的“过程”教学,学生不仅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有较深刻的理解,而且有机发展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合理安排有效的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检查认知目标的主要手段,安排一个紧凑、短时、有效的课堂练习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有效的课堂练习必须紧扣教学目标,选择练习的数量与质量要精致。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主要是因为在传统的讲授中,教师按同一目标发展,必然导致有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可实施分层练习,并且对应于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一层为基础层,要求必须完成;另一层为提高层,要求大多数同学完成;要求学有余力的少数同学完成。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效的课堂练习,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有效的课堂练习是学生对数学进行有效学习的有力保证,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凡在教学中能符合教学规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都能使课堂效率有所提高。要提高课堂效率,非一日之功,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懈努力,积极探究,去体验和享受课堂教学带来成功的喜悦。

作者:李翠霞

课堂教学效率小学数学论文 篇3: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

摘要:教学创新,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方式。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如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表明,教师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应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和以考试为主的教学评价方式,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致使学生数学学习效果不佳。为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需要教师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具体做法如下。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是认识数字、运用数字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容易缺乏“活力”,与小学生活泼好动的个性产生冲突。因而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教材内容,了解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从小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制订合适的教学方式,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发现数学的魅力,主动去学,愿意去学,不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过程程序化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组织教学,很容易产生程序化的教学。小组讨论,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来解答,课堂练习,布置课外作业。教师总是将自己认为最好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却忽视了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本就抓药治病,很难将病治好。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但却没有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充满创造力,对于问题的思考方式与成人有很大区别,在进行知识学习和探索中,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追求教学的速度,很容易忽视教学的质量。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让学习好的学生带领学困生进行学习,大部分的学生懂了或者因为教学进度,就选择将听不懂的那部分学生放下,教学结果也只是以成绩来评定,成绩优秀的学生能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表扬,成绩较差的学生被遗忘在后面。长此以往,成绩较差的学生对学习难免会产生抵触心理,不想学习甚至是厌恶学习。因此,重视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尤为重要,它不仅是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学生信心、平衡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就是尊重教学,只有平等看待每一名学生、将学生作为主体,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一)立足多样的情境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提出的教学方法,是以符合教学需要的教学场景为基础,驱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生本教育理念,便于学生践行学习主体性。所以,在组织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笔者突破过去单一的温故知新导入方法,应用情境教学法,立足多样的情境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时、分、秒”相关内容的教学为例,在经历家庭生活的过程中,不少学生早已与钟表进行了互动,初步地认知了时、分、秒。立足学生的生活知识储备,在组织课堂导入活动的时候,笔者创设了生活情境:“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这个新朋友,是大家都认识的。下面,只要大家猜对老师给出的谜语,就可以和这个新朋友见面了。你们想不想见一见这个新朋友呢?”在语言作用下,学生产生了好奇心。笔者把握时机地说出谜语:“圆圆的赛场上有三兄弟,大哥高高的,走得很快;二弟个子中等,大哥走一圈,才动一动。三弟个子最矮,也最懒,走起来慢悠悠。”在生活经验的作用下,大部分学生轻松地猜出是钟表。于是,笔者直接展示一个钟表,通过与实物互动,认识“三兄弟”。如此创设教学情境,不但使得数学课堂具有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主动地迁移生活经验,自主地与数学知识互动,促进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

学习自信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但自信并非自负、自傲、自大,而是指能够准确评估自身能力并找寻到对应的特定情境。在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时,学生亟需学习自信,秉持着学习自信战胜学习进程中遇到的各类困难,换言之,学习自信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教师应调动教学资源,切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其能够拥有充足的勇气探寻新知识,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明确不可怀疑、否定学生,始终将上述要求作为核心的教学准则,避免学生陷入自我怀疑,影响后续的教学效果。第二,严禁使用羞辱、谩骂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应多多激励学生,激发学生斗志,发掘其潜能。第三,利用課余时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知识背景、性格特点、个人爱好,优化教学策略,增强数学教学的针对性。第四,引导学生阐述个性化观点,将更多的展示机会给予学生,增加其自信心,帮助其树立学习自信,进而强化教学效果。

(三)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

数学学科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并锻炼数学思维的逻辑性,这也意味着学生在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时,需要不断优化并拓展自身思维,从不同维度思考问题。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将更多的时间、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面。小学生普遍不具有成熟的数学思维,对于新奇的事物充满探究的兴趣与好奇心。小学生的上述特质有助于拓展自身思维。基于此,教师可从以下几点着手,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第一,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应结合课本知识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有机融合新旧知识。第二,在对同一知识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在围绕“长方形的面积”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时,教师可分别将长方形分为多个长方形或三角形,促使学生从不同的维度思考问题,强化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的时候,教师可以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这些方面入手,多样策略地进行教学创新,优化传统教学不足,提高数学学习效率,使学生通过体验创新性的数学教学活动,实现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王鹤.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才智,2020(27):79.

[2]杨田田.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教学创新[J].中国新通信,2020(18):205.

作者:兰洁琼

上一篇:上半年财政工作总结汇总下一篇:残联系统社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