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共11篇)

浅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篇1

摘要: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在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要更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创造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感和文化素质。

关键词:高中 诗词鉴赏

古诗词积淀着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在语文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汲取古代文化的精华,涵养心灵。高中古诗词值得我们推敲的地方有很多,教师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才能使学生很好地领略古诗文的一些语言技巧,提高鉴赏诗词的水平。

一、在意境中体会诗词意象

意象往往是学生选择分析诗歌的重要角度。意象教学即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将作者所展现的情感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辨明格律、品味诗词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多重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1.活跃思维,激发想象。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所在,读诗词,赏诗词,抓住了意象,就抓住了诗歌的灵魂。例如,在《春江花月夜》的学习中,学生通过阅读将作者描述的景致拓印在脑海: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作者用词精准、凝练,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品味、比较诗词的语言在听觉、视觉方面的美感,让学生沉浸在诗作中,激发他们的求索热望和乐学情绪。

2.在情境中感受意象。古语“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例如,温庭筠的《更漏子》中“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明朝夏完淳的《卜算子?断肠》中的“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雨打芭蕉”也像“梧桐夜雨”一样,令人愁肠百结,其苦之深、其愁之重可见一斑,无不营造出深入肺腑的感伤和无奈意境。

3.借助意象教学品味诗词意境,感悟审美情怀。例如,在讲柳永的《雨霖铃》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把握特定意象的内涵来理解作者的情感。“杨柳”“残月”“酒”“长亭”等意象烘托出了作者浓重的离别情:此一去,天涯相隔,前路迷茫,愁云惨淡,如此“相思”啊!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审美情怀自然而然生发出来。

二、通过诵读体会诗词的言辞之美

“诵”即指朗诵或吟诵,是审美主体感知古典诗词的最主要途径。通过朗读,学生可体会诗歌所蕴涵的超越时空的喜、怒、哀、乐,在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强化语感,又可以帮助学生记忆,让学生终身受用。

1.掌握古诗朗读节奏,读起来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例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体会诗词的感情色彩,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学生才能够理解寓藏在诗句中的思想感情。

2.配乐齐读,体会情感,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可以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例如,在教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配上《春江花月夜》的乐曲;在朗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配上一曲古韵十足的《高山流水》。学生通过品读诗词可以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

三、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诗词教学过程,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具有演示方式生动形象、包含信息丰富等明显优势,可以为诗词鉴赏教学提供有效的帮助。学生对于诗词的学习感觉枯燥乏味,学习效率十分低下。而在语文课程中,古代诗词却是重要的学习内容,所以,教师要恰当、适量、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使抽象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让古诗词重放异彩。

1.在诗歌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讲《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教师首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再现古诗意境和内容的图片以及文字说明,并让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信息和来源。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懂得搜集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巧,借助具体可感的画面去领会文字的内涵,真切地感悟到诗词意境的高妙。

2.实现创作者与欣赏者的情感交流,拓展训练学生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诗词鉴赏需要具有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在教学古诗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诗的言外之意叙述出来,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理解内容的深层意蕴。

3.调动记忆内存,创设教学情境。例如,教授《金缕衣》中“劝君须惜少年时,劝君莫惜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等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为形象,让学生感受到光阴如剑,懂得珍惜时光。

四、把握诗歌的语言风格

鉴赏诗词的语言可通过整体性语言风格比较来进行。“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这句话点出了咀嚼、推敲的重要性。因此,要想在诗歌教学中培养高中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就要强化诗词教学,强化诗词教学中的语言欣赏。

1.揣摩咀嚼,品味作品语言。例如,《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抒发的是杜甫的痛惜之心与壮志未酬之愤,通过揣摩咀嚼语言,我们可以准确表达作者当时的生活环境、遭遇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等。

2.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诗歌的艺术归根结底就是语言的艺术,要想深入到诗人的内心,必须细心品味诗歌中的语句。例如,李煜的《虞美人》用语平淡,但感人至深。因此,我们只有在语言文字上多下些工夫,才能够深入体察诗人的良苦用心。

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索,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让诗歌更容易走进学生的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积累,寻找规律,掌握技巧,有效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参考文献:

浅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篇2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存在着两种教学观点, 一种是延续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教师完全根据教材内容一板一眼地给学生讲解字词含义、段落大意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单调乏味, 课堂效率低下, 在公开课中经常看到这种弄虚作假的教师表演活动。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拓展, 教师只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的教导, 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另一种是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 教师受到先进阅读教学思想的感染, 将这种教学理念应用到语文教学活动中, 比如说: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等。但由于教师和学生还不适应这种课堂模式, 教师没有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合理引导, 造成一种徒有其表的热闹景象, 课堂质量并没有得到提升。很多教师将多媒体设计当做是一种时尚的装饰, 设计出十分华丽的课件, 不注重对语文阅读教学本身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过分夸大学生的自主性导致课堂的无序性、过分重视教学过程忽视了教学目标造成教学内容的无效性、教师没有发挥作用导致教学结构混乱、过分夸大情感教育忽视了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造成课堂质量的下降等问题。其实, 多媒体技术只是对语文阅读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说明和补充, 教师和学生只要将其当做是一种学习工具就可以了。

2. 有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2.1 培养学生的语感。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书籍,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能逐渐理解文章中所包涵的感情, 长此以往,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会得到显著提升, 还能解决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断句不成段的问题, 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有很大的进步。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就充分说明要想成为伟大的创作家, 必须读更多有益的书籍, 才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在语文课堂阅读课堂上, 教师会先朗读全文, 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接下来, 教师根据课文结构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 每一组负责阅读文章中的一部分,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会逐渐进入文章的情境中。最后, 教师挑选出文章中有趣的人物或者段落, 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再次富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他们就会获得一定的语感。

2.2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学生会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积累更多有用的知识, 同时也会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通过广泛阅读会使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开阔, 拥有更加丰富的知识。在开始写作之前, 必须阅读大量的书籍,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才有可能写出更加优秀的作品。如果学生的阅读量不够, 就缺乏创作的素材和灵感, 无法写出优美流畅的语句, 经常会碰到写作上的瓶颈。为此, 教师要教导高中生在课下多进行阅读, 接触多方面的知识, 这样到了写作的时候就会思如泉涌, 成竹在胸。

2.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人类思维的活动就是智慧的体现, 说明大脑正对客观事物形成自己的某种思想。当人们阅读书籍的时候, 这些思想就会在人的大脑中不断进行融合、碰撞和创造等多种活动。事实证明, 高中生经常阅读书籍, 不仅有助于其学习成绩的提高, 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我们在看书的时候也在思考, 就好像有人将智慧的种子撒在了我们的脑海中, 这些种子从萌芽逐渐发展到成熟, 但每个人最终收获的成果不太一样, 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力来解读文章。高中生需要通过阅读来不断充实自己, 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文化修养。

3. 高中语文有效性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3.1 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让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缺乏创造性, 课堂氛围沉闷压抑, 完全无法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进行新课改思想的培训, 让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 不断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手段, 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上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且, 大部分高中生还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式, 所以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针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全方位的训练,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思维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3.2 建立科学合理的语文阅读教学评价系统。

过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就是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手段, 即教师在黑板前边写边讲, 学生在下面做课堂笔记, 这种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将学生当做学习的机器。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语文阅读教学评价系统, 不仅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还能指导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为了能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系统的作用, 鼓励更多的学生、教师以及学校领导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监督和抽查, 从而逐渐实现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促进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创造性思维的成长。

3.3 教学联系实际,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所有的教学活动最终都要回归到现实生活, 语文阅读教学课程也不例外。所以教师在实施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要尽量实现语文阅读教学与现实生活的有效结合, 只有将语文阅读理论学习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学生才会真正意识到语文阅读学习的价值。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 多媒体技术也在社会上的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使用, 多媒体教学也逐渐流行。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将丰富多彩的图片、文字、声音以及简单动画有效结合,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充分调动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实现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摘要: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 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要重视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和赏析文章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和创意性的阅读, 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过期待、反思和批判等方式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高中生的阅读水平各不相同, 大部分人的阅读兴趣不高, 阅读量较少。因此, 对高中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进行研究就更具有实践意义。我国一直在实践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 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关键词: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何美兰.引领——有效进行语文阅读教学[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2.05.

高中语文课堂改革浅析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改革 现状问题 对策方案

语文是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高中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它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今后的工作与生活成长道路产生重要影响。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形势,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具备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从理论到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并针对此问题,探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应采取的对策。

一、现阶段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些困境

1.自主学习困境。从教师把握话语权,满堂灌而变成缺乏教师指导的放任自流,节奏调控失调,课堂教学松散、凌乱。课堂上,学生没有学习目标,无所适从。学习过程容易失控,学生思维表面化,对文本理解局限于浅层次浮光掠影,忽略了实效。

2.合作学习困境。从老师一人讲课变为几人一组围坐一起讨论的合作小组模式,表面看起来全体学生参与,学生分组讨论七嘴八舌讨论得很热烈,其实,发言的老是几个“精英”,其他人或趁机讲闲话,或等着听现成答案,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去。形式上热闹,实际上课堂教学效率并不高。

3.探索性学习困境。探索性学习被有些老师理解成就是师问生答,课堂从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从头问到尾,固然有利于有效突破课堂重点难点,使教学过程有序而规范。但更多体现着预设,学生的思维始终被教师牵着走,处于被动思考状态,限制了个性化理解和自主表达。

4.创设情境困境。在情境设计时只注重趣味性忽视科学性,滥用游戏、表演、笑话等众多活动。多媒体课件泛滥成灾,把课件作为课改标志,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却忽视了对教材深入钻研,使语文课常从死气沉沉走向浮躁花哨,使语文课堂在热闹中失去了阅读活力和思维效率。

二、症结何在

1.教师未能理解新课程理念的真正内涵。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但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还停留在原地,继续进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课堂上主要是灌输知识,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不在意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应付考试。另外,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就是使用新教材去教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时还套用旧的教学目标,对新教材的研读不够深入,没有建立以新教材来推动新课程实施的目标。

2.课堂上过于追求活跃气氛,而不注重解读文本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在讨论课、课外活动课等教学过程中渲染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表面看,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教师时不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也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一贯的讲授法,这些似乎与新课程标准要求是一致的。但是很多教师在活跃课堂气氛的时候,为了达到目的,常引用一些与课文内容无关的笑料,对课文内容的讲解粗略而过,大部分时间留出来用于活跃课堂气氛。长期下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常常出现一些语言方面的错误现象。这是因为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比较片面化,在课堂上讲一些笑料,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一些肤浅的问题,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达到了,但在此过程中,教师处于表演者的地位,学生在观看,两者之间并没有达到真正的互动,也无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的问题。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科技应用于教学的一种体现,对传统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给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高中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必然趋势,但是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学校因为教学资源的限制,多媒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不能使用。有的学校则大力提倡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依赖于多媒体开展教学,几乎在每节课上都使用多媒体。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它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在于,课堂教学中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在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中进行互动,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占据课堂时间,则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高中语文中有的课文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但是有的课文则不适合使用多媒体,如果强加使用,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比如诗歌与文言文教学,一个注重朗读,一个注重理解,可以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补充一些背景资料,但是如果过多地使用多媒体,会使学生淡化对文本的理解,降低教学效果。

4.语文选修课程方面存在问题。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这是要求教师进行选修课程开发,很多学校和教师也积极投入参与。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校还不具备选修课程开发的条件。一些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是根据教育部门规定科目开设的,是根据高考大纲来确定的。这就形成了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教师为了应付高考,只能把选修课当成必修课来上。选修课程开发的关键在于教师,而教师在开发课程时又会面临很多问题,比如,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局限会影响课程开发;教师课程理论知识的匮乏影响课程开发;经费短缺影响课程开发。

三、应对之策

1.语文课堂教学在继承中求改革

目前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种选修课也纷呈出现,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很大的不一样。一时间很多理论成果充斥着课堂。然而这些成果却没有对教学改革起到推动作用。语文学科从古发展至今,经历了无数次的改革与创新,都是建立在继承之上的。颠覆性的改革、过渡性的超越、矫枉过正的实践,必将使语文改革受挫乃至失败。语文教学改革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忘在传统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寻求课堂模式的创新才是可选之举。在教学过程中要牢牢把握教学目的,不要盲目求新。另外,教师的素质也要相对的提高,这样才可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

2.处理好语文教学中的关系

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影响了其创造力的发展。其原因是没有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没有分清主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而教,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才是最重要的。其次,教育工作者要去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课外的自学的能力,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个学科都要从最基础的知识学起,最后才考虑学生的综合能力。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处理好短期效应与长远目标的关系也是有必要的。

3.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观念的改变。教师要积极的改变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被动的学习状态、逃避的接受心理、单薄的知识基础这一现状。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在紧扣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讨,增强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要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其次,积极开展教学活动,用活动的形式推动语文学习,如开展课堂讨论活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体验了合作精神,但要切记组织好,引导好,避免放羊式的讨论。同时也可以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提升能力。这样的活动还有“演讲”“朗读”等口语训练,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再次,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要注意预习、授课和训练的统一。要以探讨为主线精心的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养成勇于思考,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总之,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语文课程的重要性,才能积极探索,提出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进而付诸行动,最终迎来语文教学改革的春天。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三江县中学。

浅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篇4

如今,新课程在我国呈现如火如荼发展之势,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高中生领略祖国文字的魅力,并有效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然而,从目前来看,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失去了它的本真与自然状态,无法体现出学生的生命价值,而演变成机械操练的阵地。由此一来,改革高中语文课程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一、生态化教学概述

所谓生态化教学,就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和协同进化等)探索教学问题的新模式,旨在更好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好地凸显人在教育事业中的主体地位。毫无疑问,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教育发展也离不开生态系统的影响与作用,由此可见,构建生态化视域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概括而言,生态化的高中语文课堂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一)统一性统一性是生态化教学系统的最基本特征之一。众所周知,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若千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构建起一个有机整体,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这些要素要有机结合,共同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

(二)共生性在自然生态中,一方的生存常常以另一方的生存作为基本条件,它们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高中语文生态课堂中也存在这样的共生关系,正所谓“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学离不开学生的配合,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师生相互依存,旨在协调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最后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学生个体价值的充分实现。

(三)开放性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教学法相继出现,比如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法。正所谓“教学无法,贵在得法”,只要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法,教师都可以拿来应用,这就说明生态视域下的高中语文课堂具有开放性。

二、构建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对策

以生态化理论为指导来改革高中语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焕然一新,释放学生的活力,彰显他们的个性。具体而言,教师要从以下几点入手来构建生态化的语文课堂:

(一)适当引入网络教学进入新世纪之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网络技术早已经进入到教育领域中,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式。确实,互联网中的资源丰富多彩,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为构建开放性的{中语文课堂奠定基础,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网络教学,用灵活生动的相关资源扩充教学资源。当然,{中语文教师要严格控制网络教学的使用时间和时机,不可将其凌驾于课堂教学之上,否则会出现本末倒置的不良局面。

我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节内容时,将传统教学法与网络教学法有机结合,收获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我在课前为学生搜集了很多康桥的美丽图片,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再为学生介绍康桥的历史,使学生对康桥有个大致了解,然后用网络技术为学生播放优雅的背景音乐,并为学生范读这首诗,让学生徜徉在作者塑造的美丽意境中。接着我让学生讨论自己在这种诗中看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我都一一肯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很多回答让我很惊喜,也给了我新的启示。通过网络教学,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见解。

(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构建高中语文生态课堂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敞开心靡、开动脑筋,探索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中获得启发和思考。从目前来看,高中生在学习高中语文课文时,无法深入地把握课文中文字的深层含义,进而难以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难以与课文实现有机融合。有鉴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生态阅读,使他们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感受语言的生命力,慢慢品、细细嚼,深入体会祖国文字的生态内涵。

(三)加强实践教学高中语文课程不仅具备工具性、人文性,同时也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但这一点常常被教师忽略。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中语文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教学质量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实践环节,学生只能依靠文字感受作品,无法碰触到作者的灵魂,难以与作者形成共鸣。很显然,这样的课堂不符合生态学的基本理念。有鉴于此,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学生安排合适的实践环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动手、动脑和动口。

浅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篇5

浅析当前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文/许霞萍

摘 要: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其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均会得到一定的发展,从而在写作过程中得以体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也是语文课外学习的主要方式和内容。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学生读书、感悟少,教师提问、分析多;学生自主探究少,教师牵引灌输多;阅读训练不全面;写作教学的方式单一化;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等。

关键词: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为文造情”

针对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这一现状,笔者立足于前人的经验,尝试着对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当前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如下:

一、阅读教学的过程贪多求全、面面俱到

1.在高考评价方式的制约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有面面俱到的心理

即无论精读还是略读的文本,教师都要作全方位的讲解,尤其是精读文本,教师耗时过多,讲解过于琐碎、细致。而现行教材的内容多,教学课时明显不足,教师只好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加快教学节奏,力争在一堂课内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努力在规定的学时要求内将选入教材的文本都讲到自我感觉没有缺憾为止。很显然,这样的阅读教学使文章的魅力消失殆尽,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也累,而且收获不大,思想也越来越僵化,使原本愉悦心智的阅读教学活动变成了一种精神负担,长此以往,学生大多体会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种现象实际上是教师的贪多求全心态的具体表现,违背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要求。

2.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引导

如,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先导入和简介作家作品,接着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可随后教师却转入人物描写方法和语言鉴赏的教学活动,期间时不时地提问、分析,师生纠缠于描写方法和语言的鉴赏中无法自拔,直到下课铃响。笔者认为,这一教学环节的安排很不妥当,这其实是对文本的一种“肢解”,师生都陷入微观内容的纠结之中,教师无法引导学生从宏观上观照文本,重构课堂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作品主题,不利于学生在感悟、探究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以上两种现象势必会带来一个严重问题――学生阅读少,缺乏必要的感悟和体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教学活动应该是多方碰撞交流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这样一些问题:教师刚开始还注意到与学生、文本的交流对话,讲到兴起时便不自觉地把自己变成课堂的主宰者,将学生变成课堂的接受者;教师按照自己的预设不停地追问学生,直到学生无法回答;学生回答问题时很有见地,但教师很快接过学生的话开始唱独角戏……久而久之,学生便会越来越依赖于独立阅读和思考问题,越来越习惯于教师的“过度关照”。这无疑是违背了新课程理念,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甚至会扼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阅读训练不全面,写作教学方式单一化

1.教师对文本缺乏熟读的过程,导致学生阅读层次肤浅

熟读是教师组织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前提,如果没有熟读的过程,教师就无法对文本内容了然于胸,无法准确把握文本主题以及作者在文本中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和价值取向,更无法从审美的角度引导学生鉴赏文本。这样,教师的阅读教学就只能是完成教师用书上的基本教学任务,或只是停留在“平面”的教学内容上,由此导致学生的阅读层次肤浅,学生会觉得语文学习索然寡味,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这样的阅读教学显然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收效甚微甚至是无效的。

2.走马观花似的阅读提问使学生难有身临其境的真切感悟

笔者曾经听过的一些大型公开课后最大的感受是,教师很少(几乎没有)带学生领略文章中的风景美、人情美,甚至连真正的思维训练都谈不上,更多的只是明示或暗示学生如何快速、准确地捕捉文中的.相关信息、整合答案。课堂上充斥的都是些浅层次的、技术性很强的问题。大型公开课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平时的教学了,可以说这种“走马观花似的阅读教学”早已大行其道,愈演愈烈。试想,一种既不需要耗费很多精力,又很容易见到效果的课,语文教师怎能不趋之若鹜?对学生而言,这类技术性强的问题回答得多了,能获得立竿见影的考分的实惠,又何乐而不为呢?诚然,作为一种快速获取文章信息的手段,这种阅读方式的存在自有其合理性,而且它对某些实用文体,如,新闻、通讯、科技说明文来说,也的确是十分有用的阅读方式,适当地训练和引导是完全有必要的。但它无论如何也不能取代玩味和涵养,尤其是对于中学语文课本中大量存在的需要细细品读的文学类作品更是如此。

3.“学生写,教师改”的就题讲题的方式缺少普遍的指导意义

写作教学方法多年来一直比较枯燥、单一,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命题,随意的一点指导,学生艰难地凑够字数,教师或粗批或细批,最后是讲评。这种教学模式在写作教学中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缺少普遍的指导意义。在作文评价方式上,多年沿用“教师一支笔”,学生写,教师改。教师独揽大权,掌握着学生作文分数的生杀大权,学生只能作为被批阅的对象,处于被动地位,不能有效地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这种评价方式最大的特点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主导着整个教学过程,具有权威性,而学生则只能处于附属、盲从的地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往往被忽视,学生个体的进步难以被发现,学生很少得到肯定与奖励,这种评判必然是苛刻的。长此以往,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作文写得好不好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全靠碰运气。这种错觉必然会导致学生的作文兴趣逐渐被扼杀,学生的积极性被严重挫伤。

三、学生写作中“为文造情”的问题严重

当前的中学写作教学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长期以来,学生写作中说假话、空话、套话等“为文造情”的现象比较严重。学生普遍反映提到作文心就慌,害怕作文,讨厌作文,对写作文根本没有什么兴趣可言,在这种情况下要他们写好作文,掌握写作技能,显然是很困难的。于是,学生搜肠刮肚却未凑得只言片语,教师费尽唇舌始终打不开学生的灵感之门;作文题目的陈旧俗套,内容单调重复,造成学生脑细胞“萎缩”的现象,从而对写作倍感腻烦。基于现象的现实存在,对作文教学的改革,已是迫在眉睫。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看来,要改变学生苦不堪言的作文状况,就应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就要求教师遵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引的方向,改进写作教学,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之表达真情实感,具有科学理性精神,做到“文自心中流出,心是文章之源”。

浅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篇6

摘 要: 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使国学文化得到有效的继承与发扬,同时对高中语文教学可以起到很好的优化作用。本文通过论述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从了解作者文化背景、赏析文质兼美的课文、在探寻学习思路中加深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层理解三个方面,对在高中语文教?W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高中教育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标志着东方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是人类社会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语文教材本身就具有传统美德、爱国主义、民俗、历史等民族优秀文化的特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体现出文化的精髓性、经典性、人文性等特点,学生学习传统融入文化意义非凡。

一、传统文化教育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语文教学是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加强高中生对传统教育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学生更易于理解与接受,在激发学生传统文化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深厚学生的个人底蕴,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提高语用能力。

语用能力包括书面语言的应用和口头语言的应用,语用的基础是字、词、句、段、篇、章的积累,有了丰富的知识积累,才能在发挥语用能力时厚积而薄发。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传统文化虽然已经消失,但是它们的身影依然保存、屹立在汉字中,因此,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是一段历史。我国语言学家罗常培说:“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汉语是我国的语言交际工具,每个汉字的造字、构词、汉字词义的形成与演变都蕴含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学生通过学习各种结构的汉字、各种意义的组词、优美的句子组成的段落与全文,了解其中的传统文化,感受汉字背后动人的故事,理解起来更加透彻,有助于知识内化并加深记忆,在语用时才能得心应手,书面与口头语用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二)培养文化素养。

高中语文教学是中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关键,因此,完善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民族传统文化,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我国汉字有着表意与含义两种诠释,在语文教学中应将表层意义与传统文化结合与渗透,即传统文化的渗透与现代社会的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并学以致用,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

(三)弘扬传统文化。

古人的处世哲学构成了我国的民族气质,这就是中国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了解我国民族本性、增长民族气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在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中进步与发展,成为新一代具有民族气质的人才,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学生塑造成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的人,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献身人类进步事业。”我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的过程中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丰富语文学习内容,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做热爱祖国、积极弘扬民族文化的中国人。

二、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说明语文教学是语言与文化教育的综合体。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与运用,还要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渗透与培养人文素质的作用。

(一)了解课文背景,析出年代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的经典作品,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镌刻着传统文化的印记。作品中隽秀的语句、深刻的寓意都源自特定的年代背景文化,耐人寻味。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背景知识包括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的创作背景(时代背景、历史背景、思想背景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学生在了解课文背景知识的过程中,增长了科学知识与人文情怀,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欣赏课文本身的文学魅力。因此,只有在课文背景知识学习中,逐渐体会当时作者的创作心情,融入作品的创作情境中,才能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真正理解课文,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接受语文教学,提升文化气质。例如:在《种树郭橐驼传》一课学习中,本课的知识目标之一是: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原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虞乡镇),故世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刺史,做了很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主张“文以明道”,著有《黔之驴》、《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等传统经典作品。本文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的作品。当时写作背景是:官吏繁政、苛捐杂税、民不聊生。当时的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对上进奉、对下盘剥。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不难理解文中的内涵,文中由勤虑害树到繁政扰民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象,与背景是相吻合的。从养树的道理延伸到养民的策略,说明了树之理即官之理,起到了借鉴的作用,学习此文感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委婉含蓄、博大精深。

(二)赏析文质兼美,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起到主导作用,投入角色的情感艺术天地,营造传统文化的教学氛围,带领学生在赏析课文中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时,逐步体会作者的态度与看法,才能发挥真情实感的感染力,引发师、生、文本之间的情感共鸣。以情感为切入点,融入文质兼美的课文内容中,可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切实体验文中蕴含的人生、历史、社会、艺术态度,继而诱发学生领悟其中深层的传统文化承载的丰富内涵。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课文中的知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因此,在赏析文质兼美的课文时,同时可以挖掘语文教材中内在的文化因子,审慎、准确地把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时代民族精神、主流价值观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中感动心灵,使文中的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播与继承。例如:《项脊轩志》一文学习中,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是一个“情”字。教师指导学生品读课文时“通过日常生活细节展现情感”,引导学生掌握深入细节、品味真情与表现真情的写作技巧。文章以项脊轩为感情的触发点,以“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触为主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琐事的叙述,表达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朴素清淡的语言风格更是令人回味无穷。学生从作品中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中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体会其中的艺术表现力,产生情感体验,思想受到感染和启迪。

(三)引导课外阅读,开展传统文化活动。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拟定一个主题式课外阅读活动,课外阅读物的选择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线,旨在促进学生学习质量提高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通过静心阅读,解析出作者的思想认识、情感追求、人格品位、性格志趣等,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反应:认同、一文、共鸣、陶醉等,在体验文本内涵、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人生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因此,语文教师应组织开展传统文化课外阅读活动,实现师生之间、课堂内外之间的互动,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活动应遵循“精准选、透彻读、深切悟”的原则,促进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课外阅读活动中汲取精神营养,全面提高语文、人文素养,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为语文教学带来更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民族精神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人生观,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浅析 篇7

一、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特点

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以提问开始,最终达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从目标看,探究式教学强调对学生价值观、态度、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更看重教育的过程。从形式看,探究式教学采用的是开放式教育。从方法看,探究式教学以探究方式为主。从对学生的影响看,探究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

1. 全新的学生学习方式。

探究性阅读按照新的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进行阅读教学。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例如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和方便的学习工具去搜集与所学课文有关的资料;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去读书。

2. 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定位。

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是一个服务者、组织者,负责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开放的、平等的、有利于学生阅读学习的良好环境,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提出: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学生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把课堂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语言、运用语言,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自我思考、自主探究或是小组合作学习努力解决问题。教师要点拨、引导、激励,唤起学生内心的学习愿望,使教育的外因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力。

二、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要点

1.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参与引导。

要使课堂高效,教师就要加强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指导,课前充分研究学生,研读教材,设定教学目标,思索教学策略,设计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同时选定关键的一两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教师采用富有感染力与形象性的语言,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使学生从美的语言流动里真正感觉到语言和表达内容的和谐统一,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激发探究思维的生成。

2.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倡探究性阅读教学,就是要求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研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掘语言文字蕴涵的美,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既对作品内涵有深刻的领悟,又能融入自己的情感去创造性理解,达成理性与感性的逐步统一。

3. 独立思考要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课堂教学主要采用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独立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克服思维的盲从性和依赖性。由于不受旁人的影响,没有现成的结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得出的认识往往比较客观;而且,独立思考思维训练强度大,思维能力提高快,能够较快地培养自学能力。所以,在学生自读课文时,应鼓励独立思考。

三、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轻松、和谐、主动地学习。

1. 激发兴趣,创设良好的探究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再优美的文章也吸引不了学生。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老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朋友。教师把自己看作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就能够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舒心的环境下极容易产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可以是教师动情的描述,可以是多媒体手段,或其他的方式。

2. 抓住时机,诱发学生探究阅读。

一篇课文,学生读通了,这仅仅是第一步,还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进行探究性阅读,从而做到读懂课文。“问题”是探究性阅读的起点和归宿,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更应该鼓励学生通过读书自己独立提出问题。

3. 提供资料,深入探究问题。

为更好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师平时应注意锻炼学生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因为探究性阅读是源于文本并高于文本的建构活动。要使语文学习从课内走向课外,使学生逐步建立语言与思维的联系,使语言的学习与思维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4. 拓宽延伸,激励学生不断探究。

语文教师要确立大语文观,由封闭式教学改为开放式,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学习领域,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语文教学不能只围绕课本转,应适当增加容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结语

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虽非一日之功,但探究性阅读为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探究性阅读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能更多地获取知识,更好地提高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之目的。

摘要:探究性阅读教学是一种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 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 化单向吸收为多方面交流的语文阅读教学, 它注重学生质疑及探究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结合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特点, 论述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阅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并提出了一些实施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阅读,特点,要点,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组.探究性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J].教苑, 2001, (12) .

[2]欧治华.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的策略[J].语文月刊, 2006, (3) .

[3]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 篇8

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靠大量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现在高中生学习紧张,课下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英语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而现在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学生接触的东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种情况,对于语文的学习,我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设计上。我在语文教学上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分析,轻感悟

“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学好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品味和感悟。对课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如果教师分析过多,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悟。比如教学《长亭送别》时,我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对这本文主题和离别情感的分析讲解上,结果整堂课上得索然无味,如果下次再教此课,我会将重点放在学生的频度感悟上,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联想到所学的有关别离的诗文进行对比学习,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

二、重应用,轻精神

语文是鉴赏的,也是人文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宗旨,以奠定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为根本。适量地进行专题训练与辅导是不可少的,但不能仅仅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准绳来进行语文教学,更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比如在教学《促织》篇时,我在完成了文言文教学的字、词、句的重点教学后,然后又进行了拓展,给学生补充了《捕蛇者说》,两篇课文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暴,同时给予广大劳苦大众同情,甚至发动学生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课本的内容。

另外,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课本文本内容的讲解,应重视知识的相关拓展和迁移训练,尤其是语文学科的学习。

三、重经验,轻灵活

高中毕业的学生大多数依然错字连篇,书面表达能力低得可怜。只有改革才能给语文教学带来一阵春风,一片绿色。现在的高中学生大多数本来就不是很爱学习,认为语文没用的学生就更多了,再加上这样一种考前死记就能过关的考试机制,效果如何可想而知。再看教学内容,教材陈旧,与学生专业有关的内容少得可怜,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就更是凤毛鳞角了。通过改变小环境来达到改革的目的,真正做到发展学生的语文智力,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1、背课方面

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知道自己的学生心里在想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对什么厌恶,知道学生的语文水平,智力情况,这样就能占据主动,每一步的改革就有了依据。背学生是背课的第一步,不了解学生,一切努力都徒劳。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背课。教师一定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特点背课,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让学生有所收获,难度要合适,太难学生会失去兴趣,太简单学生又不屑于顾。要多用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能力。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有吸引力,学生厌学,教师要善于启发,善于引导由浅入深一步步地把学生引入文学殿堂。教师巧妙把语文与学生的其它学科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语文是一种工具,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从而喜欢并重视语文学科。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教材内容旧没关系,教师要学会把教学与时事结合起来,新旧结合学生会更爱学。教学内容要有实用性。语文只有用才会越来越会用,越来越有用,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体现实用性。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语文是有用的,语文是有趣的,是有生命力的。只有让学生学会用语文,才会让他们真正感到语文的魅力。教学内容要体现美。语文是美的,文学是美的,要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美,还有情感。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认识到什么是美,要让他们受到情感的撞击,让他们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性美的最好工具。教学内容要兼顾眼前和未来。要以当前任务为重点,也要注意长期效果。平时要把基础夯实,以提高能力为主,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也要利用考试任务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紧迫感。

3、考核机制

考核制度要尽量体现学生的学习状态。传统考核制度最大的缺陷就是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却无法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建立一种合理的考核制度,尽量体现学生的平时学习状态,又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不是只以试卷为准,要与学生平时学习的态度挂钩,结合学生本身的水平综合考虑。考核制度要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的作用。要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重要,让他们认识到,现在学习不好没关系,努力就行,现在学习好,要更努力才行,否则分都不会高。考核制度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来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让每个学生都有前进的动力,也要让每个学生找到自信。

4、教学方法

浅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篇9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以致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的重要性,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地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无处无“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 1

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特别是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以致有些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高中,还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调控措施

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不断反思自我,瓶颈一破才会天地宽。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我觉得必须走好三步:

第一步: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你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父母,有的竟然也“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甘咬钢笔头”,让你哭笑不得。症结究竟在哪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学生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势必降低了语文方面的认知能力。再者,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在花了时间,做了题目,却不能立竿见影的情况下,学生便在功利心的驱使下,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学科上。难怪学生时常诙谐地说:“语文,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数理化,我的的眼里只有你。” 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提升人气指数,我觉得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是首当其冲的。这虽然已经不是什么新的观念,但却是语文教学必须具有的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我觉得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让学生自创贺岁短信和迎春对联,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能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这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走得第一步。

第二步: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

有位语文专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只需教会学生两件事,一是阅读,二是写作。高再明老师曾向我推荐过一篇文章《如果我是语文教师》,该文发表在《光明日报》上,作者是社科院哲学研究员周国平先生。在文章中,周国平先生说:“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什么东西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专家就是不一般,三言两语便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这样考查学生的,语文试卷只有两个大题,一个大题是阅读部分,另一个大题是作文部分,阅读和作文平分秋色,分别占80分和70分。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第三步:关注三种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国外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习惯是种能量,也是能量的储蓄。我觉得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

浅析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篇10

【关键词】 语文学习策略;课堂教学活动;认知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01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阵地,让语文课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本文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语文的生活味

(一)利用悬念型问题创设情境

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学生未知的语文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创设新奇的悬念情境,展示语文知识的非凡魅力,有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

(二)利用生产、生活问题创设情境

语文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上的内容有机地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抽象成语文问题,以情境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以此启迪学生思维,消除他们对语文的陌生感和神秘感,这样能起到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作用。新颖有趣的引入课题,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习新的知识铺设了一条平坦的大道。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

(三)利用故事、游戏创设情境

将语文知识溶入趣味性的故事、游戏之中,学生的积极性容易被调动起来。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语文的认识,丰富语文知识,增强学习语文的动力,通过影响非认知因素对语文学习起推动作用。这时学生的兴致已经调动起来了。

二、渗透语文思想,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语文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是对语文事实与理论的本质认识”。语文思想是语文的灵魂,它隐含在语文知识当中,伴随知识思维的发展,只能逐步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学时,教师应该以知识、例题为载体,向学生有机地渗透语文思想,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学中,渗透语文思想,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工作。

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一要务在目前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地方:教师普遍感到在规定的教学时数内无法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高中学生学语文的时间短,任务重,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就较普遍,学生依赖性就较强;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但教师的讲授课仍不可少。教师在对待讲授问题上,要注重目的是帮助、引导。帮助学生监测和反思,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自我的潜能和心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讲”,还要适时待机而“讲”,让“讲”成为吸引学生探究学习的磁石,激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跨越自主探究障碍的推动力,融洽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振奋学生精神的兴奋剂。

在语文教学中将知识隐含于语文问题中,以问题启动教学,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不断的就当前问题解决活动获取信息,同时又要不断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来对当前的问题做出分析和推论、综合和概括,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直到问题的解决。在整个探究学习活动中,学习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解决,学习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而逐渐深化,问题贯穿于整个探究学习活动过程中,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中心。通过问题解决能促进新旧知识的整合,促进学生深刻的理解相应的知识、概念,从而促进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的本源在于问题情景,而且以解决问题情景为目的。问题情景对学生来说,是引发认知冲突的条件,是思维的导火线,它可以使学生的求知欲望由潜伏状态转为被激活的状态。然而研究表明,不是任何问题都能引起问题解决的动机,只有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或对问题的解决过程开辟新途径、采用新方法产生困惑时才会产生这种动机。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也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的立体的交互活动。在诸因素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第一位的。教学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老师要本着“教为学服务”的观点,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教师应充分的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把学生当成知识的主动探求者而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学习活动中尽量减少“指令性”的成份,努力促进学生心理环境的开放,实现学生人格的舒展和自由、思维的活跃与激荡、创新潜能的迸发与拓展。让学生有效的张扬自己的个性,自然的表达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浅析高中语文对话式作文教学 篇11

关键词:对话式教学,作文教学,应试教育

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 新课改的作文教学仍然逃脱不了应试的命运, 所以现在的作文教学比以往有一些进步,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现阶段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教师意愿的影响

在作文教学中, 由于急功近利, 我们有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不愿把时间花在与学生的倾心交流上, 他们已习惯于以自己之心度学生之腹。不管学生愿不愿意, 总喜欢把自己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强加给学生。合老师心意的文章就是好文章, 就能得高的分数;不合老师意的文章就是不好的文章, 就难有见天日的时候。于是学生开始迎合教师的需要, 按照教师的思维来进行写作, 于是出现了千篇一律的现象。

(二) 高考作文命题的影响

在过去的高考作文命题上, 把主题规定死了, 就不能不压抑学生的创造性。如98年的作文题是《感受坚强》, 题目就把话说死了, 谁还敢不坚强?对于一些学生来说, 这无异于强迫说谎。为了迎合, 于是大家都坚强。有人曾把高考作文的主题归纳为“爱国”、“人生”、“事业”、“友谊”等好几大类, 然后用以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如此一来, 学生作文中的思想也许很“崇高’, 但学生的个性被压抑了。其实, 好的作文命题能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做文章, 能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的原有生活体验方面的积累, 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使人人有话可说。

一般来说, 学生到高三, 已经具备一定的思考力、分析力、想象力, 个性也基本形。真正优秀的命题, 应该有两个特点:第一, 诱导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多方面深刻地思考;第二, 冲破流行的套话, 回到自身的个性, 讲出自己的话语, 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个性。

(三) 过分重视作文计法的训练

长期以来,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作文教学和考试实施的是一种统一标准, 确立主题之法, 谋篇布局之法, 语言锤炼之法, 于是训练出来的学生中规中矩, 不敢“越雷池一步”。同时高中作文从命题、指导到批改、评价都特别看重文章的社会意义, 这势必导致学生在作文时会情不自禁地说着“他人话语”。

二、实施对话式教学的策略

对话式作文教学就是建立在对话理论基础上的作文教学。强调通过个体之间的交流来拓展雪深思维, 激发写作活力, 实现个性写作, 提高写作质量。

(一) 激活对话渴望, 提高写作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一个人对一项活动感兴趣时, 就会发现他乐于做这种活动, 并且会竭尽全力做好。造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 才能有效激活学生对话的需要和渴望。谐的对话建立在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民主平等的基础上, 没有民主平等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对话。互相尊重, 不仅要尊重对方的人格与个性,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而且要尊重对方的观点、思想。民主就意味着宽容:宽容他人的个性, 宽容他人的歧见, 宽容他人的

错误的与众, 不同宽容他。这人浙江义乌大成中学陈晓英样, 师生双方才

能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获得精神的建构和意义的理解。师应善于在教学过程中以自己的宽容向学生示范, 在鼓励每一个学生珍惜表达自己见解的权利的同时, 也尊重别人发表不同看法的权利, 既勇于表达, 又善于倾听。当然, 并非只要是学生的心里话就是对的, 就是好的, 学生在成长中需要我们引导。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和学的双方才会走向积极的沟通与合作。在教和学双方的沟通与合作中, 对话的精神才能得以体现。

(二) 实施体验式阅读, 积累写作素材

阅读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积累素材、提高素养的有效途径。结合对话理论, 在阅读中要重视体验式阅读。落实体验式阅读, 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选择恰当的阅读材料。阅读的内容要适当, 并且要稍微高于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 阅读的材料最好是经典作品, 同时也要适当的给学生提供一些时尚阅读的材料, 让学生既有传统经典文化的底子, 同时又能了解与感受当今最流行的语言样式。第二, 多方式的引导学生走进书的世界中去。可以通过图片, 故事, 影片, 录音等方式, 激发学生对某个作家或者某部作品的兴趣。第三, 多形式的阅读交流。学生读后的交流方式多样, 有读后感、札记、读书笔记、讨论、评论、小结, 可以以教师为中心开展讨论、评论, 也可以以小组为基本单位, 学生主持人人参与等多种方式讨论活动。第四, 鼓励学生学以致用。阅读后有所感悟是一种结果, 另外对语言的感悟, 能表现在自己的作文中, 能引用有关阅读材料中的语句, 更是一种收获。

(三) 丰富所知, 形成自我话语

形成自我话语的途径, 第一, 与生活对话。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也是变化无穷的, 生活中不缺少美好的事物。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认识到生活的意义, 发现生活中的美, 从而不断发现和积累生活中有意义的作文材料。与生活对话的过程就是找寻生活中美的过程。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记录生活的见闻,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教会学生用文字把耳闻目睹的事记录下来, 把自己思想感情的历程记录下来。第二, 与文本、大师对话。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走近一两位大师, 读他的主要作品, 读他的传记或作品的评论文章。第三, 生生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彼此对话、相互交流, 团结互助、友好和谐。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 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作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

参考文献

[1]张志霞.浅谈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河南农业, 2008, 1

上一篇:一线工作法学习心得下一篇:物业公司内部审计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