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艺术性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学课堂教学中艺术性(精选8篇)

数学课堂教学中艺术性 篇1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了问答式教学的先河.他创造的“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学的雏形.所谓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师围绕一定范围的内容,根据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结合他们所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问,由学生作出回答.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找出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且对提问的问题有所暗示,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教师也不马上纠正,而是针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提出补充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地加以纠正.

一、有效提问的原则

几乎无一例外,最初的有效教学都有一个朴素的追求,就是“如何有效地讲授”.老师首先是“讲师”,是“教书先生”,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一个能够把知识讲清楚的老师,差不多就是一个好老师.为了能够把知识讲清楚,于是就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系列说法.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如何有效地讲授”的时候,“接受学习”与“掌握学习”就成为普遍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使命是“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老师一系列善意的询问:“听清楚了没有?”、“听明白了没有”、“听懂了吗?”,仿佛学习就

第 1 页 是一件欣赏和练习“听”的艺术.

有效教学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二、有效提问的方法

学生的智慧潜能如宝藏一样需要开采、需要激发,“知识即是力量,方法即是智慧.”美国哈佛儿童教育学家尼普斯坦说:孩子的表现不如父母的意,老师觉得孩子教不会,其实这是因为大人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激活孩子的智慧潜能,只要用对方法,即使最顽劣的孩子,也是可以教好的. 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尼普斯坦教授经过长期研究,提出如下一些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办法.

善问“十字诀”的办法,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知识和知识间的异同; 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第 2 页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 组: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类:是多何学生类推各种可能.

例如:一位教师在《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节课中,提问道:假如平行四边形一组边垂直(例如邻边);四边形的形状可能发生什么改变?相等时呢?想一想各种各样的情况;除了边改变,还有什么替代(例如对角线);会有什么改变?把这些组合条件形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特征?比较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异同点.这位老师利用“善问”十字诀;有效的提问发散学生思维空间,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

三、有效提问并学会倾听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

第 3 页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满堂问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只因为没有倾听.很少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四、有效激励

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而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有效老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1.热情.

两层含义:一是对学生热心.主要通过与学生建立积极的、支持性的关系.这种安全的、轻松的、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二是对自己所教的专业有求知兴趣和求知信仰.具有求知热情的教师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值得去孜孜不倦地追求,并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种求知和求信仰传达给学生. 2.期望.

第 4 页 学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学生会将教师的期望内化为对自己的期望,进而影响自我评价和努力程度.教师的期望可能帮助学生成功,但这只是一种可能,只抱有期望,没有相应的帮助措施并不能有相应的效果.只有把期望学生成功和帮助学生成功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师的期望在学生身上实现.教师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成功,有成功体验.要使教师期望促进学生成功,除了语言,更需要用教学行为来表达对学生的高期望. 3.可信任感.

有效教师总是那些学生感到值得信赖的教师.可信任感有助于创造一种轻松的、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相信教师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教师通过坦率、诚实的师生交往建立可信任感.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可信任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教师的学识;二是教师的人格.人格教育是教育的根本理想.

五、做一名有效教师 1.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人类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尤其是书本和网络资源的出现,使学习者由原来的“听讲学习”转向“阅读学习”和“发现学习”成为可能.但这种转向的程度是有限的,教师仍然在充当“供给者”、“提供者”的角色;学生仍然只是“接受

第 5 页 者”、“承受者”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由原来的“供给者”转向“激励者”,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亲自去发现学习,成为“发现者”和“建构者”. 2.提问方式转变.

教师满堂灌不对,满堂问也不好.提问不等于启发教育.不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提问并不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的目的.有些教师一堂课要提70—80个问题,这样学生怎能有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选择重点加以讲解或引导学生探究,而不能一味按学生的提问组织教学.

3.有效教学设计.

任何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作好准备.这种准备活动最初称为“备课”,后来发展成系统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只是教学行为的一种备择的教学方案.它需要借助于一系列“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方案的理想和价值.比如有效“讲授”和“提问”.

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而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

第 6 页 任感.有效老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数学课堂教学中艺术性 篇2

关键词:情境,问题,教学方法,效果

2011年10月, 贵州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吕传汉教授应邀到岑巩县作了一场题为《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实验报告。吕教授在报告中讲到有价值的“错误”在教学中的应用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我返校后通过实践, 教学效果极佳。因此写这篇文章将此教学方法与大家分享。

在上七年级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时, 课程讲完后, 半数学生依然不能正确地解方程, 我花了一节课时间进行总结、归纳, 在所解方程中含有分母时最多的五步:第一步去分母。 (运用等式的性质2, 可分三步: (1) 找分母; (2) 短除法找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3) 分子看做一个整体用括号括起来) 第二步去括号。 (运用乘法分配律, 可分四种情况: (1) 括号前边是负号, 如:- (4-5) ; (2) 括号前边是正号, 如:+ (3+5) ; (3) 括号前是一个负数, 如:-5 (6+7) ; (4) 括号前是一个正数, 如:+2 (4-9) ) 第三步移项变号。 (运用等式的性质1, 可分两步: (1) 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号一边; (2) 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另一边) 第四步合并同类项。第五步系数化为1。尽管我要求学生对以上解题步骤倒背如流, 但依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能正确解方程, 在解题时一些学生还是常出错。

今年十月份我在岑巩县高中听了吕教授的讲座, 其中一个部分是:有价值的“错误”在教学中的应用。我恍然大悟, 我终于找到了如何教学生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了。回校后, 我立即给学生上了一堂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练习课, 我一改过去的一步步讲解, 而是步步出错, 要求学找出错误。

解题过程如下。

师:去分母 (方程两边同时乘5) 。

生:多数学生立即发现错误, 最小公倍数是6而不是5, 各学习小展开讨论。

师生互动:学习用短除法去找公分母。

生:王彬同学上台写出本方程的公分母。

师:3×3x+5=2x-1×2

生:多数学生发现错误, 并指出分子是一个整体, 要用括号括起来。

师生互动:讨论了为什么要用括号, 并由陈瑶同学上台订正。

陈瑶同学:3× (3x+5) = (2x-1) ×2

生:学生及时指出括号内第二项没有乘, 应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同时同学们推选吴秋艳同学作出更正为

9x+15=4x-2

师:9x+4x=-2+15

生:学生都指出错在移项没变号, 并积极举手要求上黑板更正。

成兵同学将其更正为

9x-4x=-2-15

生:学生指出系数化一是左右两边同时除以未知数系数或乘以未知数系数的倒数, 保证系数化为+1。

解题过程如下。

去分母 (学生指出最小公倍数为12) 。

3× (3y-1) -1= (5y-7) ×2

生:学生指出分子看成一个整体了, 但没按照乘法分配律乘第二项, 学生更正。

吴慧莲同学将其更正为

3× (3y-1) -12×1= (5y-7) ×2

9y-3-12×1=10y-14

师:9y-15×1=10y-4

生:学生指两个错误: (1) 运算顺序出错, 应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2) 14移下来时变成了4。

王斌同学将其更正为9y-3-12=10y-14

9y-15=10y-14

9y+10y=-14+15

生生互动:当王斌同学在改正老师的错误时多写了几步, 多数同学发现了他的错误。

讨论后由李远丽同学将其更正为9y-10y=-14+15

师:-y=1

生:讨论系数没有化为正1, 正确的结果是:y=-1

本节课讲解的 (1) 、 (2) 小题在探讨过程中非常激烈, 很多探讨过程在这里没有一一写出来, 师生互动效果很好。同时发现:同学们以能发现老师的一个错误而备感荣幸, 从而激发了同学们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这节课的后半部分是学生分组上黑板再练习两道小题, 方法与前边一样, 一个小组上黑板做题, 其他组学生指正错误,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效果好, 整节课学生不用死记硬背解题步骤就能解题, 学习成为快乐的活动, 学习积极性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快下课时我问:“解一元一次方程没问题的学生举手看看。”全班学生都举起了手, 这不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吗?这正是我要的效果。

数学课堂教学中艺术性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c)-0170-01

小学数学教师使用的语言,是一种科学思想的表达方式,其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而且教师的语言水平,对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具有直接影响,加强小学课堂教学语言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的必修功课,也是对课堂质量提供保障的基础。

其实小学数学教师使用的课堂语言,不单纯的是一种信息交流工具,也是科学信息载体,其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工具,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非常的重要,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信息载体,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必备工具,也是对学生思维起到引导和发展的重要介质。数学语言应该要能够发挥出其作用,这需要教师对其重视,能够认清其中的利害关系。因为数学教学和语文教学不同,数学教学不是单纯的进行理论讲解和分析,还有很多的演练以及抽象性的内容描述,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过程,而且这些语言都是非常专业性,比较难懂的,因此学生接受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小学数学语言并非是教学生语言,而是通过语言来传递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因此教师的语言质量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

1 使用规范的语言

小学数学语言需要规范、准确、严谨,因为小学数学教学涉及的理论、概念、定理、定律、公式等等都具有唯一性,不能够随意的进行更改和调整,有时候即便差了一个字,也就成为了另一个内容,这样就会出现巨大的失误。

教师的语言必须要保证准确、规范,这是基本要求,在此之上就需要其干净利落、有条理。部分新上任的教师,在一堂课的时间内不能够完成任务,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语言过于啰嗦,因为担心不够细致,一个内容就反复反复的讲解,这样时间就会不知不觉的流逝,以至于整堂课都让学生处于重复的状态,他们会云里雾里,感受不到教学重点,容易出现厌倦情绪。这一问题还需要教学课前做好准备,将语言大纲进行组织,尽量控制语言的复杂度,课外内容不要插入,以免打乱自己的节奏,等到数量后在引入课外知识。语言的严谨和准确一定要保证,生活用语不要随意的应用于理论解释中,数学知识的表达要科学规范。

2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启发性强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悱,这里指教师有意不说出结果、答案)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学生的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看、想、做等认识活动来掌握。如,教“圆的周长”一节时,老师拿出一个呼拉圈,问学生,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回答能量出它的周长(因学生没学计算圆周长的方法)。用什么量?怎样量?(用皮尺绕一周)还能用什么量?(先用绳子绕一周,然后再用皮尺量绳子长度)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量呢?(在地上滚圈,然后量地上滚动一圈的長度)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想法很好,想象很丰富,然后接着问,如果给你们一个非常大的圆,还容易量周长吗?有没有简单方法来计算圆的周长呢?通过老师做实验得出: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密切相关,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个数是个固定的数,叫圆周率。现在同学们说说看,只要知道什么,就能求出圆的周长?上例中,教师用了一系列启发性提问,不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掌握知识。

3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为了揭示课题,教师先让学生猜谜语:“兄弟三人来赛跑,个子有矮也有高,他们会走没有腿,他们会说没有嘴。会告诉我们在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上学去。”当同学们猜对后,教师很自然的引出课题:“今年我们来认识钟面”。这样既有趣味性,又自然地把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吸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

4 语言轻松幽默

幽默可以给人带来轻松的感觉,也是语言的较高境界,其内涵是比较丰富的。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语言教学的时候,需要注意让自己的语言幽默,采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表达,能够让课堂氛围更加的活跃,学生的情绪也比较激昂,在良好的环境影响下,其心理压力会减轻,能够更加轻松的面对学习,不会产生抵触心理。

幽默的语言要教师自身去发觉和联系,要自然,幽默的语言可以帮助教师调整课堂气氛,调整教学节奏。有时候学生会因为分心或其他原因而出现错漏,例如将定理定律读错,认错字等等,这个时候通常教师都会采用纠正,直接指出的方式,而这样往往就会让学生感受到挫折,气氛也比较僵,如果改用幽默调侃的语言,则会让这种纠正变得比较柔和,学生不会感受到较大的挫折感,同时也意识到自身的错误。幽默的效果不仅仅在于提醒,还在于我们将一些批评变成了教育,让学生容易接受,动则发火的教师,虽然表面上会有威严,可是实际上,学生并没有心悦诚服。语言的魅力非常的巨大,可以改善师生关系,可以提醒学生,可以警示教师自己,因此学会用幽默的语言来进行教学,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等待艺术 篇4

(江苏省盐城市王港小学,江苏 盐城 224002)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G623.5 A 1671-0568(2011)19-0183-02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等待,要有足够的耐心去 唤醒、等待学生智慧火花的点燃。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 中,讲究“等待”艺术,学生将会给你一份惊喜,使数学 课堂更加精彩。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启发 剂”。因此,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产生了疑问,教师 应敏于捕捉这一教学资源,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讨 论,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这样课堂将变得更加精彩。如一位教师在教完《商不变的规律》后出示:30÷ 8=60÷()=()÷4。

教师质疑:这两种答案都有道理,这是不是一题多解 呢?

然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反思、交流,最后 形成共识。第一种解法看似有道理,其实问题就出在余数 6上,它们是不同的被除数,除法运算得到的,是不一样 的。教师通过引领学生自主去讨论、反思,让学生有一种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用自己的 想法去“同化”学生,也不要让其他学生急切地奉上正确 的答案。当学生暴露和呈现错误时,就应该等一等,给学 生提供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的机会,让学生反思,发现错 误,寻找错误的根源,充分利用错误资源,挖掘错误潜在 的教育价值。

如“用简便方法计算“12×25”时,一位学生这样计

算:12×25=4×25+3×25=175,于是引发了一阵笑声。这时教师没有马上介入评价,而是启发:“谁能找出错误 所在,并提出修改建议?”给学生创设了从多角度审视问 题,纠正错误的机会。结果精彩纷呈,闪现出创新的火

一、在学生的疑难处等待

二、在学生出现错误时等待

生1:两个括号里都应该填写18,理由是三个算式的 结果都是商是3余6;

生2:根据商不变的规律,两个括号里还可以分别填上 16和15。

么活跃了,发言也不踊跃,怕讲错了同学笑,自己难为 情,这主要是缺乏自信所导致的,前苏联心理学家曾经做 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大学班级中挑出一个最笨、最丑 的姑娘,要求全班男生改变以往对她的看法,并以假作真 从心里认定她是最聪明漂亮的姑娘,争先恐后地向她献殷 勤,目的是让她建立自信心。一年以后,这个姑娘成绩跃 居班级第一,并奇迹般地变得妩媚婀娜、楚楚动人。这个 实验表明,自信作为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促使人的观 察、记忆、思维、想像和创造等潜在智力因素得到最充分 的挖掘和淋漓尽致的发挥,同时生动地说明了自信就有成 功。课堂上教师要有民主、平等的态度,师生平等、生生平等,不仅有人格上的平等还有行为上的平等。特别是对 缺乏自信心的学生,经常给予期待的眼光、真诚的鼓励,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以激活。

3.激励性的评价。激励性的评价能给学生以帮助,给学 生以鼓励,给学生以信心。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以及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激励性评价的语言应是 多彩纷呈的,如一句“说得真好”,“你的这个问题提得 好!”“说得挺有道理!”“老师真佩服你们!”一个充

满赞许的点头肯定、一双期待成功的眼神,教师真诚的鼓 励、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友善的微笑营造了宽松和 谐的氛围,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得扎实,越学越 聪明,但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应特别注意他们的情绪,激 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能学好数学的信 心,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课堂教学成功开展的重要条件,我 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搭建一个表现的平台,让课堂成为他们智慧飞扬的 天地。■ 183 2011.0 7 总第227期

教师修养花。如生1认为错误的原因是受乘法分配律的影响,把(3×4)×25,当成了(3+4)×25;生2认为是因为书写 不规范,把“×”写得像“+”;生3认为这题简算不能 用乘法分配律,只能用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生4认 为可以用乘法分配律„„在争论中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 活,出现以下几种解法:①12×25=3×(4×25)=300;② 12×25=6×(2×25)=300;③12×25=(2×5)×(6×5)= 300;④12×25=10×25+2×25=300;⑤12×25=4×25+ 8×25=300;⑥12×25=20×25-8×25=300;⑦12×25= 12×100÷4=300;⑧12×25=(12÷4)×(25×4)=300;通过 讨论和反思不仅可以使错者本人找到了错误的根源,理清 了思路,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使其余学生在纠错 中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因此,教师要把错例作为“一种 财富”,让学生通过判断、比较、分析,在纠错中提高学 生的辨析能力,并营造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氛围。学生获取知识,本来就是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 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各不相同。因此,在学生对某一问 题的见解出现分歧时,往往是学生思维得以提升之时,此 时需要教师耐心等待。教师可以巧妙地采用让学生辩论的 方式解决问题,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培养了 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中过程与方法的教 学理念。这种对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处理,关注了学生的心 理现实性和儿童认知兴趣,教师可能只要只言片语就能 “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一位教师在执教《轴对称图形》时,有这样一个场

景——学生在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出现了不 同的答案:

生成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课堂之所以充满生命活 力,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 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教师要 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积极的探索,大胆地发表 自己的观点。当学生的答案存在分歧时,不要怕浪费时 间,而要学会等一等,让学生在争论中明了是非,不仅知 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珍视那些固执的小手,因为 他们的发言往往与众不同,让课堂呈现出一片新天地。教 师只有耐心等待,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真正欣赏学生的 独特见解,教学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教学例题:一家服装厂要生产1600件服装,由甲车间

生产要10天完成,由乙车间生产要8天完成。现在先由甲车 间生产5天,剩下的由乙车间生产,还要多少天完成任务? 生 1:(1600— 1600÷ 10× 5)÷(1600÷ 8)=4(天)。生2:(1— ×5)÷ = 4(天)。

这时还有一位学生举着手,他平时上课时总爱说些与 课堂无关的话,所以笔者一直没有叫他。可是他的手一直 这么举着,看他那么执著,就等一等,让他试一试,没想 到他的发言给课堂带来了新的生命活力。生3:我还有一种解法。8÷2= 4(天)。

听了第三种解法,学生一脸疑惑。他能够想到这种巧 妙的解法,是他想到还是误撞的?“你的解法真巧妙,你 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他回答说:由甲车间生产要10天 完成,先由甲车间生产5天刚好完成总任务的一半,再根据 由乙车间完成全部任务要8天,因此乙车间完成一半的任务 所需要的时间应该是它完成全部任务所需要的时间的一 半,即8÷2= 4(天)。老师还没有来得及评价,教室里就 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位同学的脸上乐开了花。

总之,等待是一种教学技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 适时放慢脚步等待学生,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发展学生 思维的需要。学会等待,你的心中就装下了每个学生。只 有这样,数学课堂才能成为百花争艳、百家争鸣的乐园,学生才会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醉人的果实!

三、在学生思维碰撞时等待

四、在学生发言中等待 生1: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它对折后,两 边的图形没有完全重合。

生2: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对折后,剪下来的两个三角形能完全重合呀!

师:谢谢你们!是因为你俩为我们的课堂创造出了两 种不同的声音。

生1:我认为平行四边形对折后的两边只是面积相等,而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3:对折后剪下来的三角形移过去就不再是平行四边 形,而是长方形,所以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 形。

生2:把平行四边形对折,剪开,平移后是长方形,长 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特殊平行四边形。所以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小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篇5

摘 要 数学教学语言,是数学教师阐述数学知识和技能,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它可以传递各种数学信息,强化数学知识,给课堂增添亮色和活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优秀教师的语言魅力就在于他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数学教学语言;准确;规范;简洁;口语化修辞;感情;节奏感

中图分类号:O723+.6,C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5-0151-01

一、数学教学语言应准确、规范、简洁

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是指在叙述数学事物时用词应贴切,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不违背数学学科的科学性要求。数学语言是一种科学语言,是表达数学概念、判断、推理、定理的逻辑思维语言,具有准确、严密的突出特点。与富有弹性的文?W语言相比,数学语言有一副“铁板的面孔”。它的每个字、词都有确切的含义,不容混淆。所以教师对有关数学定义、定理、公理的叙述一定要准确,不能使学生产生不必要的疑惑和误解。作为教师就必须首先做到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有较为透彻的了解。

数学教学语言的规范化是指在数学教学中应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的规范与否,不仅影响教师表情达意的效果,而且影响学生获取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效果。语言的规范.一方面要语音的规范,即讲课要用普通话,不用方言,更不能说白字。另一方面就是不能对数学概念、定义、定理随意误读。

教师必须根据数学语言简练的特点,净化自己的教学语言,充分揭示数学知识的精髓。并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正确理解由语言文字符号、数学符号、术语、公式所代表的数学内容,熟悉二者的互化,注意特点和关键。教师可以把数学知识归纳为一些图形或图表,使繁杂的内容简单化、形象化、系统化;也可以编成短小精悍的口诀、顺口溜等,便于记忆。

二、数学教学语言应口语化,而且应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

数学教材上的书面语言是写在纸上的,在设计的时候,考虑的是学生阅读的习惯,因为可以反复阅读,所以,有时往往使用稍抽象的、较长的、较复杂的句型,本文所指的数学教学语言是相对书面语言而言的,它依靠听觉来感知,在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学生聆听的习惯,所以,在数学教学时,教师必须把数学书面语言改造成能让学生明白易懂的口语。在设计教学语言时,一般是用几个较短的、较简单以及较具体的句子来代替一个较长的、较复杂的、较抽象的句子,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较小的问题来讲。

另外,在教学语言口语化的同时,不要忘记我们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初中学生的年龄虽然比小学生要大一些,心理上也较成熟一些,但在语言的许多方面有未完全摆脱原来的一些习惯,语言思维的速度与高中生相比还是要慢一些,因此,在教学时,我认为,老师的语气还是应柔和一些,语速应慢一些,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教师的语言产生亲切感。

三、适当运用语言修辞技巧可以增添数学教学语言的趣味,使教学语言更生动

(1)比喻和拟人。比喻法就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把数学事物或数学过程描绘得更形象更生动,而借助另外的事物来“打比方”,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时,对于条件a≠0,我们可以跟学生讲这是两块“暗礁”,要求他们在解题的过程中要“处处小心,时时注意”。这样一比喻就形象地强调了一元二次方程中a≠0。a≠0的隐蔽性和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很好地掌握了这一知识难点。拟人法指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拟人的语言修辞手法,根据想象,把数学对象当作人来讲述,以增加数学教学的亲切感和情趣性的一种数学教学方法,笔者就把零比作炒菜的盐,无论哪里都少不了它,学生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对知识也深了印象。

(2)引用。引用就是在说明数学事物时,引用古人和名人的诗词、民间谚语甚至歌曲等,使讲解变得具体充分,教学气氛变得更热烈,学生容易接受,也容易记忆。如在计算两直角边为3和4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时,笔者常常会引用“勾三,股四,弦五”这句话,既方便了计算,也使学生为我国古代灿烂的科技而自豪。

(3)幽默。幽默是语言的调料,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幽他一默,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把分式化成整式的过程,笔者把这打趣成是分离连体婴儿,所以要十分小心,否则就会造成手术失败(出错),学生在哈哈大笑的同时对这个过程也加深了理解。但是,运用语言修辞技巧要适可而止,不能滥用,否则就有可能起反作用,如比喻和引用用得太多,不仅会给学生以卖弄的感觉,而且还有可能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幽默用得太多,那么上课给人的感觉就会像演滑稽小品一样纯粹是在逗乐。

四、平时认真地揣摩,用心地积累,课前认真地准备是提高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论数学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篇6

中学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汲取了诸如人本主义教育的理念,教育民主的理念,教育公平的理念,主体性教育的理念,个性发展的理念等。但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数学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能否真正转变。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新课程的教学观,才能使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入下去,使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新课该的实施,首先是离不开课堂,课堂教学的成果离不开教师的语言。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言作为教师的基本工具,仍然是其他任何方式无法取代的。教师教学语言水平的高低,是课堂教学能否取得高效的关键。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如果教师的语言平铺直叙,没有激情,没有跌宕起伏,那只能像一支催眠曲使学生昏昏欲睡,课堂上没有丝毫活力;反之,如果教师的语言像磁铁一样能吸引学生,则学生很快能进入兴奋状态,教学语言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表现在能捕捉最佳的教学时机,达到完美的教育学生的目的和高效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教学语言中要讲究艺术性。下面,我就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谈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严谨的数学教学口头语言

口头语言是最丰富的语言,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语言,数学课堂教学语言应满足下列一些基本要求。

1.数学教学语言要规范,有逻辑性。

数学教学语言要符合科学原理,不能出现知识性的错误,必需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不能用生活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比如:不能把“垂线”讲成“垂直向下的线”,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又如,“开方开不尽的数是无理数”是错误的。“5”开平方是开不尽的,但它却是有理数.如果教师经常用这样的语言,就会使学生概念模糊,从而导致判断上的错误。

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符合语言的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不应使学生发生 问和误解。语句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法则以及数学语言的句法法则.比如,前面有“因为”后面就必须有“所以”与之对应。“整除”与“除尽”“数位”与“位数”,“切线”与“切线长”等.。如果将它们混为一谈,就违背了同一律.。又如有的教师讲“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就忽略了“同底等高”的条件.。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够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度”等。就违背了矛盾律。而“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最小的整数就是0”之类的语言的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所以如果不规范地使用数学语言,则易引起歧义,导致误解。

数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全部数学建立在形式逻辑的基础上,英国数学家罗素甚至认为数学是逻辑学的一个分支。为了使学生正确地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这些思维形式进行思维,数学教学语言必须合乎形式逻辑和辩正逻辑,对概念的内 涵和外延,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的表达要合乎逻辑结构;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证明,必须具有逻辑性。如,矩形,菱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但我们不能说“平行四边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

2.数学教学语言要亲切生动,有号召力。

数学内 容一般是抽象而枯燥的,为了把抽象思维化为 形象思维,把不易懂的概念,定理和法则变得简单明了,教师应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表达,因为生动的比喻能使难懂的知识变得清楚明白,使枯燥无味的 容变得生动形象。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最容易让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最能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不可能的力量。正如古人讲的“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对待后进生,更应该做到这一点,以此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应细心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从而给予“表扬和激励”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即使错了,也只宜用委婉的语言指出其不足。当然,表扬,激励,鼓舞的话语必须有的放矢,不失分寸。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过多的批评指责,甚至挖苦,讽刺,那就会使学生失掉学习数学的信心,由厌恶数学教师到数学学科,这不能不说是教学的失败。有时一眼就能看出计算是错误的,还是应用温和的态度,请切的语调,慈祥的目光和学生一行一行地查看;学生回答问题时,用“你答得很好,和老师想的一样”,“只要你细心,就不会出错了”,“你也许课前忘了复习,若课前看了,我相信你是能够回答的”等鼓励性的话语。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学习上有信心,有积极性,使他们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3.数学教学语言要幽默,有趣味性。

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具有“幽默感”的老师。幽默能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使课堂生动活泼。如讲有理数的运算,学生往往不注意确定符号。针对这种请况老师幽默地说:“有理数的运算,先问一问你的得数,有没有姓?若有,它是姓“正”,还是姓“负”?

4.数学教学语言要精,有实效性。

教师教学语言应简洁.明快,用最少的语句表达更丰富的内容,而不是呆滞冗长,青少年学生喜欢简洁.流畅的快节奏语言,只要教师一次讲清楚了,他们就能理解。如果生怕学生“消化不良”,讲课语言重复罗嗦,反而会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更不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语言精练并不是单纯地削减语言的数量,而是要提高语言的质量。这就要做到“炼字”“炼句”“炼意”,尽量不说废话,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分化难点。充分利用数学术语符号和式子来表达有关的内容。例如,平方根定义用数学式子表达是“若x =a,则x叫做a的平方根”,显然用数学式子比文字简洁多了。另外要善于总结,归纳教学内容和解题方法。

5.教师教学语言要准确,富有启发性。

数学中的每个概念都有其确定的内涵和外延,每个定理,法则,公式都有确定的条件制约其结论。教学中,这些都不能谁便改动,否则就会出现错误。如“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只有在直角三角形中,直角的对边才叫斜边。

朱熹说:“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启发学生懂得课程内容,又要学生用适当的语言来表达。通过教师的诱导来唤起学生的想象促使他们思考。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师必须全面熟悉教材,在讲解中做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通过语言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用先明生动的语言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使学生的思维有条理的展开,这样才会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学到了学会知识的方法。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初步知识”这节课时,在给三角形下定义时,有的教师说:“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这其实是不严密的,因为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可能是三条不相交的直线。应该说“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才是正确的。二.优美的动作语言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口头语言,而且需要形象的身体语言。教师应充分利用眼神,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帮助教学。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无声语言。若恰当利用眼神来帮助教学,常常能收到出神入画的效果。当学生回答对了一个问题时,一个赞赏的眼神会给学生以莫大的鼓励;当学生思维开小差时,一个严肃的注视会使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迅速改正。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一个恰当的眼神胜过一次苦口婆心的长谈,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教师也可以像演员一样用面部表情来增强教学效果。学习中,常常有疑惑,受阻,成功的过程出现,教学时,伴随这些过程,教师应运用面部表情来烘托和渲染气氛。如发现问题时满脸狐疑,学生就会想知道究竟而积极探索;遇到困难时,可紧皱眉头引导学生低头思考;遇到挫折时,可显得乐观,坚毅,给学生以战胜困难的信心;获得成功时可眉梢一动,露出舒心一笑,好象眼前真是一派“柳暗花明”,学生也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课堂上教师的手势动作也能使满堂生辉。教师应善于以手势助说话,以手势来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动作也是一种形象的语言,复杂难懂的知识有时可用简单的动作解释得明明白白,难以言传的内容可通过形象的动作直接表现出来。表示出相应的举动和手势,能起到辅助语言的作用。三.合理的板书语言

板书是教师配合讲授和练习的需要。一堂数学课,教师就是通过口授和手写等多种媒介来表达思想,启发学生,传授知识的。好的板书,其意义在于它是教学内容的精华,开启思路的钥匙,解题格式的楷模,视觉美感的享受。板书不是教材的摘抄,而是画龙点睛的启示;不是讲解条文的归类,而是提纲挈领的深化。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能使学生产生类比,联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证明题如何写?计算题有什么格式要求?作图应遵循哪几个步骤?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通过教师板书的示范和讲授时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才能逐步解决。如果学生从课堂上看到的是教师一丝不苟的板书,作业上老师要求的是规范而认真的书写,学生必能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板书井井有条,前后呼应,富于连贯性,作图清晰,直观,不仅使学生易看易董。而且学生会从内心产生一种由衷的敬意:还能创造一种美感,使学生喜欢数学,从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有机地结合几种板书模式,讲究精巧适当,才能相得益彰。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和课型的特点,可分别采取先讲后写,先写后讲或边讲边写的方法,要善于把握时机,使师生双边活动配合默契。如果一些叙述或较长的定义,可先写板书,然后再逐字逐句讲解:一些较易理解的性质,可先归纳或推导,然后板书:一些几何论证,则可边讲边写,逐步展开。板书技能同其它教学技能的有效配合,能使一堂优秀的数学课锦上添花。

数学课堂教学中艺术性 篇7

“等待点拨”策略提出的背景

1.教师主导致使“等待点拨”缺位。在数学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为追求教学的“完美”, 内容的“丰富”, 环节的“严密”, 达到“丝丝入扣”的线性教学流程, 教师总是把学生的提问、思考、解答当作“例行公事”, 置学生于课堂以外, 课堂教学成为教师“演绎”教案的过程。这种现象与“以生为本”的精神相违背, 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课堂教学实际需要“等待点拨”。我们的课堂教学进度有快慢、内容有难易, 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水平以及学习方法也参差不齐。此外, 学生的学习往往被困在瓶颈处, 需要教师给个“支点”。

针对上述现象, 我们采取了数学课堂上的“等待点拨”教学策略。教学等待是有目的的, 教师是主要的行为发出者, 教学等待的对象是学生。由于教学等待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等待, 而是一种积极意义的等候, 需要伴随一定的其他教学行为, 而非不采取任何行动的观望。因此, 我们在教学“等待”时, 为了使符合教学目标的现象、情况和效果等出现, 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的主导作用, 并通过有效点拨使学生活动富有成效, 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和谐统一。

课堂教学中“等待点拨”的策略

1.在“关注起点”时等待与点拨。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安排一定的时间去研究学生, 耐心地等待学生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师耐心的等待, 会使学生头脑中的“原始资源”充分展露。找准了学习的起点,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教在学生需要教的地方。

例如, 在教学“求圆环的面积”一课时, 课始我进行了一个小调查, 让学生尝试练习这一课时的例题 (已知外圆、内圆的半径, 求环形的面积) 。结果班上65位同学中有50人能正确地解答, 其余15人通过自学之后也能求圆环的面积。基于学生对环形特征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于是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从认识环形的特征入手。

2.在“自主探究”时等待与点拨。数学课改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其中自主探究是重要的方式之一。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会遇到许多困惑和问题, 教师要耐心等待。等待的同时给予适当的点拨, 促使学生积极探究, 并在学生研讨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从而使学生真正在探究中有所收获, 增进其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数学素养的提升。

例如, 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 教师点拨学生先测量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和, 等待之中, 学生们得出了和大约是180°。一系列的验证方法都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此刻, 教师并未就此打住, 提问:“测量会有误差, 那剪、撕、折这些活动的过程就没有误差了吗?”适时的点拨又将学生的思维带入了新的领地。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 思维更理性更严密。

3.在“合作交流”时等待与点拨。在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 教师要耐心等待, 不能为了摆形式而使活动流于“蜻蜓点水”的形式匆匆而过。教师要成为学生合作的伙伴, 放下架子, 蹲下身子, 走近学生, 参与合作, 深入了解合作的进程, 及时有效地指导和调控, 使合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例如, 在学习《分数的意义》一课时, 学生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要求每组从第一位同学到第六位同学, 在不能损坏小棒的前提下拿出的小棒分别占原来手中的1/2、1/3、1/4、1/5、1/6、1/7。操作中出现了问题, 一边少了一根, 一边多了一根。于是教师耐心点拨, 学生在小组内重新调剂, 操作中的问题迎刃而解。

4.在“出现错误”时等待与点拨。学生学习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不要急于指出、更正他们的错误, 应停一停、等一等, 灵活机智地加以处理, 使学习差错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利资源, 变成学生“动态生成”的学习催化剂。

例如, 当学生学会了用直尺量一定长度的线段后, 教师在直尺的刻度上摆放了一支铅笔, 部分学生毫不犹豫地抢答:这支铅笔长5厘米。教师并没有立即给予正确答案, 而是又摆放了另一支铅笔, 学生立即判断第2支铅笔也是长5厘米, 但是看着比第一根长一些。教师继续不留痕迹地点拨:都是5厘米, 怎么会一支长一支短呢?学生明白了:刚才判断错误, 是因为没有注意到第一支铅笔的端点对着的不是刻度0, 而是刻度2, 所以到刻度5是3厘米, 而不是5厘米。

5.在“提出问题”时等待与点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不仅是数学学习的需要, 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留足时间和空间, 避免学生提出的问题变成走过场、走形式。一旦发现问题有展开的价值, 教师要将问题作为后续教学的内容, 并进行适时点拨, 将他们的思维不断引向更深层。

例如, 在学习《乘法分配律》一课时, 当我讲到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时, 有学生提出了问题:乘法有分配律, 除法有吗?我没有急于给出结论, 而是放慢教学的脚步, 点拨学生共同探讨。

6.在“梳理反思”时等待与点拨。课末, 教师要点拨学生对一节课进行梳理和概括, 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展开总结与反思。这一过程, 倘若时间过少, 便会成为学生简单总结知识点的过场戏。教师应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各抒己见, 在或轻松、或热烈的氛围中, 加深对本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巩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 虽不一定苛求统一的答案, 但教师的点拨还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 在《圆的认识》的课末, 我进一步拓展引申, 点拨学生从如下方面思考:本节课我们做了什么?用了哪些方法?圆有什么特征?怎样知道的?等等。学生再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说一句“凡人名言”。等待中的收获是令人欣慰的:圆的半径越长, 圆就越大。在学习中, 半径就如同你努力的程度, 而圆则代表你的收获。因此, 你越努力, 付出的汗水越多, 收获也就越大……学生充分体验着数学中人文思想的魅力。

数学课堂中提问的艺术 篇8

【关键词】数学课堂 提问艺术 基本要求 基本原则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则是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艺术水平的有效方法。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展开的。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的目的明确的问题,或基于课堂生成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有很大的作用。究竟在数学课堂中如何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呢?我就自己在上课,听课,不断反思总结中的体会,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我认为要从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与原则两方面来把握。

一、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1.精心预设问题

在提问时,题意必须明确,问句不能有歧义,问域不能过大,不能因选词造句不当引起学生疑惑、误解和猜测。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如果情境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时间白白浪费。在讲指数函数这节课前,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老师先拿出一张白纸说:“同学们,这张白纸厚度只有0.1mm,经过对折27次,纸的厚度将是多少?大家猜猜看,有七八层楼房那么高吗?”学生不得其解,老师略作停顿后说:“那将超过世界最高山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8m。”学生惊讶,老师乘势指出:“学习指数函数后,我们可以算出其厚度约为13442m。”学生定会兴趣盎然地投入新课的学习。创设悬念型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学生定会兴趣盎然地投入新课的学习。创设悬念型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问题要有激发性

孔子语:“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有疑虑才能产生认识需要和认知冲突。通过课堂教学的提问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以教师的“问”激出学生的“问”,在“问”中学,在学中“问”,由“问”引发出的一种内在的、持久的、强大的教学吸引力。课堂教学问题的激发性是指提问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激发性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教学实践证明,提问后出现冷场,不是学生启而不发,而是问题缺少启发性所致。提问有激发性,是启发式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二、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

1.要有明确性

课堂的提问必须清楚,明确。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指向明确的提问。

2.要有适时性

所谓适时性原则就是指提问时机的选择要合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从教学内容方面来看,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知识点的适当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问题切入点的设计是否合理,关系到整个课堂结构和成败,所以说提问的切入点十分重要。那如何选择问题的切入点呢?通常,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点以及容易产生矛盾和疑难的地方。

其次是从课堂教学的时间上把握,应选择合适的提问时机。及时的提问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上课开始时的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上课过程中的提问可以疏通和理顺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适时以适当的方式提出适当的问题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把握课堂节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尾提问可以消除学生的疲劳和麻痹心理。用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把一些抽象的问题放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就会使事情变得简单得多,取得较好的效果。

3.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在课堂提问中应注意提问对象的选择。我曾经听过这样一堂公开课,上课的老师在课堂上问了很多很好的问题,可惜的是那位老师对一些学生似乎视而不见,提问的对象始终是那几个成绩好的,哪怕是简单的问题,我留意了一下,那节课中,回答问题的学生有八名,最多的一位学生回答了三次。后来我了解到那位老师是怕别的同学回答不出来而影响教学效果。其实,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回答和愿意回答每一道问题的,因此提问时选择适当的提问对象也是课堂提问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同学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压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都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有所收获。另外,还有一些教师课堂提问时,提出问题后马上就会请同学回答。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这样一来,对提出来的问题,大部分的学生就不会去思考,尤其是那些学习兴趣不太浓的学生。因此,应先提问题,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再做回答,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回答的准确性,而且使每个学生感到自己有机会,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习惯。

4.要有评价性

无论什么样的课堂,评价几乎成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一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在评价时应带者浓浓的情感,从不同头脑感角度给予肯定。

教师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灵活机动地组织教学。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紧紧抓住学生心理进行设疑,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转化成知识与能力的纽带,把学生带入到思维灵活的新境界,才能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林光来. 引入新课时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高中数学教与学》.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3] 陈琰. 课堂提问艺术初探,《教育教学研究》.

[4] 廖宇凡. 浅谈数学课堂提问艺术,《教育学术月刊》.

上一篇:名言大全10字下一篇:免费诚信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