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实性研究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实性研究(精选11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实性研究 篇1

一、确立数学现实性教学观

在小学数学新课改标准要求中,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将数学教学回归于现实生活。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知识积累的培养,尽量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增强小学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与学生共同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融入课堂中,从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特点和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而形成数学思考模式。另外,教师要善于将当今的科学技术和现实生活中的知识引入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教材内容,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向的目标设计

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首要问题就是要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目标。然后根据教学活动目标将教学价值内容进行细化,从而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并且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不断地完善,教学活动内容也不断调整和变化,导致教学目标设计也随之变化。

三、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前,教师要根据教材大纲内容对课堂的第 1 页 整体内容进行合理设计。设计过程中,在遵从新课改教学标准的前提下,要重点突出课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另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把握,要注重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科学、合理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四、创设趣味性的现实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自主性。所以,在课堂内容设置上要进行综合性考虑。要创设一些具有趣味性的现实问题,即不脱离生活本身,还可以让学生感到有意思,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行引导式教学。另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环节,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时间,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语言沟通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实际。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阶段,对学生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更新已有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实性研究 篇2

从教学目标来说,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以致用。如果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 没有立足于现实生活, 将会影响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这样学生在掌握数学公式后不会应用, 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实施期间, 教师加强现实性, 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继而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但是要想推行数学现实化, 就需要教师能够重视课堂教学的现实性。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实性的意义

课堂教学的现实性, 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将所传递的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将生活作为教学素材加以应用, 这样可以明显降低教学难度, 促使学生根据现实性的事物理解所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不应固步自封, 需要根据生活的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意义来说, 其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即课程现实性与学生的现实性。

首先, 课程现实性。所谓课程现实性, 就是要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产生联系的同时还应当符合实际情况[1]。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 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提取例子作为教学素材, 促使讲授的知识内容与教学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另外, 课程现实性还应当包含教师教学方法的现实性。在展开课堂教学的时候, 教师应当脱离灌输式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避免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尚未经过任何的修饰传递给学生, 预防学生记住的是抽象的数学概念, 而非形象的知识内容。因此,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列举学生容易接受的例子, 或者展开相应的实践活动, 将学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加深学生对现实性问题的理解, 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其次, 学生的现实性。教师要想课堂教学活动理想的效果, 就需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 准确把握学生的现实状况。这样就可以对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展开具有针对性地辅导教学。与此同时, 教师不可将不同类型的学生自觉的进行划分。如部分学生计算学的不是很好, 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比较强, 当然还有一部分学生两方面学的并不是非常的理想。针对存在不同差异的学生, 教师应当有所把握, 并进行有效的指导, 但是不可带着偏见。在掌握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上, 可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三、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实性的措施

对于数学这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来说, 学生数学思维培养与学以致用习惯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现实性就共同集合了这两项特点。教师在充分认识到现实性对学生重要性的前提下, 就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课堂教学的现实性。通过现实性教学, 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联想。

( 一) 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就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就可以了解到, 促使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意识, 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2]。可以说, 在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实性的过程中, 回归生活应当是一项不错的举措。就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与知识框架来说, 是所有学生都可以接收的, 并且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同时也有一定的发展可能。这样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将实际生活作为基础。将具体讲解的知识内容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 这样可以有效推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更直观的体验到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通过回归生活, 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

( 二) 创设问题

在课堂上, 启发学生思考的重要方法就是向学生提问。就小学生特殊性, 心理与生理正处于不稳定的阶段。其内心正对知识处于一个渴求的状态。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希望被肯定。针对此,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积极引导学生。但是教师的提问必须注意, 提问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对于有经验的教师来说, 精心设计的问题, 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继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见, 通过创设, 可以逐步引导学生, 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内容。创设问题,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 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 提出具有现实性意义的问题, 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 三) 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

就课堂教学来说, 教和学是根本, 而教的成功与否, 决定于学的多少, 应用的多少。可见, 这两者本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 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策略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建立高效课堂。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但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被控制教师[3]。而教师忽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的作用。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当准确认识到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学生双方之间的互动是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学生之间的互动, 其实就是知识应用的一个方面。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结语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准确认识到现实性对学生数学知识内容学习的重要性。并能够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升课堂教学的现实性, 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武景云.如何采用“分组分层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 2013, 17 (7) :77.

[2]金莉, 朱冬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讨论方式[J].辽宁教育研究, 2012, 33 (13) :89-90.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研究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现实性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60-02

新课程改革将课堂教学的“现实性”推向了教学目标前沿,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学科和科学探究性学科,更应当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充分审视,响应“现实性”倡导,在关键的数学入门学习时期,将学生们引领向更踏实、更具个性特点的数学学习之路。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主要在于怎样将数学的抽象性有效化解,为学生提供符合认知心理的现实性学习方向;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能够贯穿知识表面,得到现实性学习思维,掌握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着眼生活,让学生从现实感知中探究

在很多学生印象里,数学由抽象的公式、概念、数据等组成,而忽略了其趣味性与生活性。事实上,数学由生活中起源,并广泛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生活化引导是极其重要的现实性教学因素。对小学生来说,生活元素能够让他们更直观地消化知识,以熟悉的生活感知为基础,积极主动地深入探索。如今的数学教学中,虽然生活化引导已经全面展开,但真正做到现实收获的却并不多,教师要突破形式障碍,调动起学生的全方位感官,去体验生活,完善知识与生活的结合。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克和千克》时,教师课前安排了材料收集任务,让学生从家里带回能表示克和千克的日常物品。这些物品五花八门,有500克的洗衣粉,120克的饼干,1千克的食用油等。进入正式课堂教学,教师让学生们互相交换物品,掂一掂重量,观察一下大小,并用电子称进行称重体验,比较一下克和千克有什么具体不同。跳出了刻板概念的束缚,学生由亲自寻找生活元素、带入生活情境的现实感知过程中,轻松地完成了知识探究,深化了知识印象。

二、关注过程,让学生从现实生成中吸收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的往往是结果,急于将知识快速灌输给学生,反而容易将学习的过程抛之脑后。学习本就是一个富有变化、点滴积累的过程,只有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生成变化性元素,才能让学生完成实实在在的知识吸收。

1.增强交流,了解学情

长久以来,数学课堂教学都呈现出“教师独讲”的僵化教学模式,教师作为知识传递者理应掌握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但却不能脱离了教学实际,剥夺学生的学习主动权。毕竟,学生的理解程度、思维难点等才是现实的学情,只有全面了解了这些内容,教师才能有所应变、改善,而不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走到底。对此,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增强课堂交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师生间的切实沟通,从而最大限度完成知识吸收。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表达,敢于质疑,反映出自己的真实学习水平。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在初步的知识导入后,教师让学生们讨论小数的特点,在正常交流过程中,有学生提出:“1.0也是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小数点组成,这是不是也算小数呢?”这让教师感到意外,同时也意识到学生的思维偏向,因此,不仅没有武断否定,而且还引导学生们利用分数和小数的关系进行深度分析交流,让学生的问题得到满意的释疑,让知识吸收在细致的过程中越加稳固。

2.正视错误,积累经验

学习的现实性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还是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对数学这样灵活多变的学科来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十分常见的,只有在错误的经验中吸取教训,才能够留下深刻的知识印象,建立起正确的学习思维。然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却对学生的错误采取了消极的态度,要么严肃否定、斥责,要么轻描淡写、故意避开,殊不知,要正视学习过程中的错误,积极地去解决、导正,才能够让学生的知识吸收效果更加切合实际,更具经验价值。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们用多种算法计算24×12,并先举例:把12分开,先用24×10,再用24乘余下的2,最后两个结果相加得到288。多数学生受到启发也正确完成:20×12+4×12=288计算。但也有学生的方式是:20×10+4×2,对这样的错误,教师耐心地分析了个位数与十位数的意义,让学生明白了数位的理解错误,并鼓励学生其思维方向是可行的。最后带领学生一起得出了20×10+4×10+2×24=288的正确算法。正视数学教学中的错误,能够让学生彻底理清思路,踏实地完成每一步知识吸收。

三、体现层次性,让学生从现实需求中提升

如今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教师的教学计划往往只能在一部分学生身上体现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基础、接收能力等差异问题。这样一来,课堂教学便偏离了现实性,不少学生得不到真正的需求解决。在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人性化教育时代,学生的切实需求才是课堂教学的计划基础,教师要建立起教学分层意识,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不同学习状态的学生都能进入切合自己的学习进度,在符合自己的学习需求引导中取得提升。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图形的运动(二)》时,教师发现学生的知识接收程度拉开了差距。于是,教师在操作实践中安排了不同层次的内容,让知识接受度稍弱的学生在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几个图案中画一画,判断出对称轴最多的一个;让知识吸收能力好的学生直接画出能使大小两个圆有无数对称轴的画法。前者着重于概念巩固,而后者却更能引导思维发散。分层教学,让学生获得了现实性的知识提升,让学习需求在细化中引导到位。

在当今倡导多样化教学理念的改革背景下,教学理论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索引,但不同教学环境、目标、基础下,课堂教学的现实性也不应被忽视。教师应当从学生心理、实践效果、价值体现等多方面考虑,让小学数学课堂,能够最大限度为学生完善方法引导和能力挖掘,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收获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 于芳.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1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论文 篇4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笔者深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对其加以正视并解决。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一言堂、满堂灌课堂传统教学模式

对于目前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来说,大多数教师仍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禁锢,课堂教学主要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走入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的教学误区。这将严重影响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一言堂、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主要来自于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他们教书多年,当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他们能够凭借经验进行有效的处理,然而,缺少对学生思维逻辑的引导和培养,即使巧取捷径解决问题,却不能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新教学理念与实践未能有效结合

教学理念的滞后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首要因素,因此,更新教学理念成为施行新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虽然,新课程理念提出多年,教师工作者也都进行了相关的学习和培训,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新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未能真正利用。在农村学校中,新课程理念、素质教育仍然停在口号上,课堂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氛围枯燥、无味,未能将情景教学应用于课堂中,这一系列问题也将制约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以教材为中心的错误教学方针

教材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指导,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标尺。然而,大部分教师却以教材为中心,认为只要认真完成教材中知识点的讲授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这种教材即法典圣经的错误教学方针既制约着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也影响着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更与新课程理念不相符合。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严峻问题。

二、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对策

(一)更新教学理念实践教学模式

作为教学工作者,首先,要学习全新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教师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在教学工作中更上一层楼。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在学习教学理念之后,要应用于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体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才能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最后,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纽带,将新课程理念应用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创造民主、平等、友爱的课堂氛围,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二)建立以教材为基础延伸教学视野的教学指导方针

新课程中指出:教材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它既可以包括以教科书为主体的图书教材,又包括各种视听教材、电子教材以及来源于生活的现实教材等。因此,教师必须准确解读教材,并对教材内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领悟编者意图,并丰富教学视野,最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只有教师准确的理解教材,有效地整合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科学的延伸教材,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教材不仅是进行教学的工具,还应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法宝。

(三)创新教学情境活跃教学氛围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强,活泼爱动,加上农村学校的孩子生活体验少,对于许多外界的新鲜事物不了解,基于这一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创新教学情境,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理解知识有重要作用。所谓的创新教学情境,就是构建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的联系,将学生角色引入教学过程中,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例如,游戏情境教学,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与“3”有关的游戏,也就是从一开始数,凡是3的倍数或者含有3的数字都要以拍手代替,游戏在谁那停止了那名学生就要给大家唱首歌。这样,在游戏中既得到了快乐,也学习了知识,培养了大家灵敏的思维能力,形成了和谐欢快的课堂氛围,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卢梭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种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儿童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习,同时必须十分谨慎地对儿童接触的事物加以选择,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与合理的教益。因此,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教学更加生活化,让知识与实践更切合,把学生当做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为学生创造一片自由、和谐的学习条件。总之,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与城市相比,许多条件不足,但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学生的生活优势来创新教学方法,将教学理念有效地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知识与实践的转化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孙凤华 工作单位:山东冠县东古城镇民生小学

看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论文”的还看了:

1.小学数学教学毕业论文

2.小学数学教学相关论文

3.小学数学课题研究论文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研究 篇5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已经把估算教学列入到小学数学教材中,美国教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全体学生应学会在计算时进行估算,养成对数值做判断的习惯。在我国,教育部2011年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便明确指出要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养成,对于提高他们的观察、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目前我们对估算能力的认识,尤其是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的问题还缺少系统、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一)现实的需要。在以往数学教材中,估算内容少、散,又为选学内容,使得估算不足以引起教师的重视,总认为数学要求的就是精确性和严谨性, 小学生学习数学只要学会精确的计算就行了。实际上, 估算教学在小学阶段出现,有它的现实意义与现实背景。首先,从人的运算年龄特征与起源来看,估计相对于早于精确。从运算的认知过程与结果上看,估算具有直觉化、跳跃化与内隐化的特点,它相对于精确计算那种程序化、精确化与外部化的特点来说,要简单、开放的多。其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在买东西、等人等场合中不自觉地进行估算。估算已成为解决生活问题的一项技能。再次,估算教学中还渗透了一些思维训练,估算的思想中有着简算的思维含量,它的教学对于以后大数量之间的简便计算有着很大的技能迁移。可见,估算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二)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加强估算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课程标准》对估算的要求提出了明确的落实点,规定了估算的教学内容和估算意识、技能培养的要求。在第一、二学段的“数与代数”中共有45条具体目标,其中有关估算的目标有5条,如第一学段中,提出:“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算”、“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第一学段的教学建议指出:“在本学段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第二学段中提出是:“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能根据给出有关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的数值估计另一个数值。”这些目标的实施,将使估算教学落到实处。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开展新课程“估算教学” 实施策略和如何评价估算结果,提高估算教学有效性,寻求“估算教学”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的过程中,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对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教师专业化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估算应用意识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农业、商业、军事等方面处处都有计算问题,也处处都离不开估算。具体而言,估算的功效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尤为明显:

1、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整体感;

2、有助于增强学生行为的计划性;

3、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数感;

4、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力;

5、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 建模的意识;

6、有助于学生养成对计算结果的检验意识。

(五)估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2003年我校进行新课程教学,估算教学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从两方面来说: 一是教师对估算的认识。

1、教师对估算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估算是在无法或不必做精确计算时,对算式计算结果的粗略估计。估算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使估计值尽量接近准确值,估算分“好”的估算和“不好”的估算,估计值越接近准确值的估算越是“好”的估算。但教师为了学生在考试时不出错便做统一要求,比如要求学生把三位数估成整百数进行估算。估算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检验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但需要强调的是,估算并不能代替验算,估算只能检查出明显的错误。

2、教师对估算策略缺乏全面了解。有研究表明,估算一般经历三个过程:“重新表述”、“转换”和“补偿”。而我们的估算教学一般停留在“重新表述”和“转换”两个过程,虽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提及“估大”、“估小”的问题,但只是要求学生能判断一个估算答案是“估大”还是“估小”了,而没有根据“估大”、“估小”的情况对估计答案进行“调整”或“补偿”。

3、对估算结果的评价缺乏评判标准。教师认为只要和准确答案接近的得数都算对,差的太远就算错。至于如何判断一个估算答案是“接近”准确值还是与准确值“差的太远”就凭主观认识。关于“标准答案是否合理”的讨论,教师们见仁见智,但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二是从学生学习的状况。

1、缺乏估算意识。大部分学生知道怎么进行估算,也就是说,对提出估算要求的题目,大部分学生知道要取运算项目的估计数进行计算。但如果没提出明确的估算要求,即使运用估算容易解决的问题,学生还是习惯于精确计算。

2、小学生思维发展缓慢。有些估算要求超出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估算教学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的相关理论。

(二)估算教学的数学理论。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和内容。

预期目标:

(一)加强估算教学,实现估算教学的总体目标,经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感悟出提高学生估算能力的几点策略及评价方法等。

(二)使学生掌握估算方法,能够参与算理,算法的探讨过程,正确熟练地进行估算,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能根据具体条件及有关知识对事物数量或算式结果迅速作出大概的推断或估计,既可以考查计算是否正确,又可以用于检验或作出决定。意识到估算是计算能力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使他们尽早适应生活实际的需要。

研究内容:

(一)估算意识的培养研究。

1、日常生活中的估算。

2、大数目的粗略估算。

3、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数量的简单推算。

(二)估算能力的培养研究。

1、在口算训练中;

2、在计算教学中;

3、在概念教学中;

4、在综合应用教学中。

(三)估算策略的培养研究。

1、预测策略 ;

2、调整策略;

3、优化策略。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及步骤。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对现有有关估算的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对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及教学用书进行研读。

(二)课堂观察。深入“计算课”及“估算课”的课堂进行观察,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及学生的行为。

(三)访谈。针对在文献分析及课堂观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教师进行深入的交谈。

(四)问卷调查。设置问题,针对性开展调查,以便收集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研究步骤:从2008年1月申请课题至2010年12月,整个课题的研究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3月~2008年9月)。提出课题申请,设计课题实验方案,确定实验班级,制订实验计划。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探索阶段(2008年9月~2009年9月)。学习估算教学有关理论,在实验班级内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通过问卷、测试等形式调查了解估算教学的现状,分析学生对估算的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学生体会到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理解估算的本质特征,探索估算的策略和方法,适时对学生的估算进行评价,让学生科学有效地感悟自己估算的价值。

第三阶段:二次反思,修正调整阶段(2009年9月~2010年9月)。在第二阶段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调查教师、学生总结实际过程中,教师对估算教学的认识和理解,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学生对估算的认识、估算方法和策略的掌握等,调整修正实验过程方案,进行二次实验验证,形成估算教学模式。

第四阶段:结题总结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写出结题报告,形成系统实验材料,完成论文、实验报告、课堂教学等研究成果。

五、课题实施的组织保证。本课题实验校为烈山区第一实验小学。学校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学生2000余人,140多名教师。并于2003年进入国家第一轮新课程改革,在教科研方面有一支比较成熟的教科研队伍。该校学校领导年富力强,事业心强,教科研经验丰富。教师积极肯干,善于钻研,教学理念新,具有良好的教科研氛围。该校资金雄厚,具有较为先进的办学条件,校园网、多媒体教师、多功能教室等为实验课题提供了物质保证。课题组成员谢方省是烈山区第一实验小学副校长兼区数学研究员,从事教育教学活动20多年,有较高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强,能够全身心投入课题研究。课题组的其他成员都是该校的领导或骨干教师,他们在全区乃至全市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其中沈士峰、宋艳两位老师

都是淮北市第四届教坛新星,课题研究可以依托他们的课堂进行探索和发现。课题组负责人郜洪军同志是烈山区教育局教研室数学教研员,在淮北市小学数学教研方面享有较高的声誉,对新课程改革和新的教学理念有着深刻的认识,参与本课题的策划与指导。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研究 篇6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为了督促学生更加积极的思考和探索。所以,所设计的教学问题应具有一定启发性和思考价值。而且,不能依靠现成的套路和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需经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和自行探索,才能对解答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寻求。因此,教师在对课堂问题情境进行创设,或者是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时,首先要对教材熟练的驾驭,对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教材的内部结构真正的了解。同时,应对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结构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和锻炼学生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对问题进行设计时,应梯度分明、层层深入、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先易后难,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应依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这样兼顾了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结构,帮助克服了学生内心的畏惧感,实现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同时,也使问题呈现出一定的跨度、深度和难度,充分的发展了那些精通数学、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的能力。教师只有全盘把握学生和教材,才能看的更远、站的更高,对整个教学流程通盘把握。

2以生活为出发点,对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进行创设

本身来讲,数学知识就相对枯燥,若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时候,仅仅是采用机械化的模式,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单单会使学生学习数字知识的兴趣被打消,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而作为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小学阶段的学习非常关键,一旦学生学习的兴趣丧失,就会影响到学生日后的发展。为了使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在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时,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爱好兴趣和以后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问题与生活情境,使学生能对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感同身受。例如,在教学生四舍五入时,教师可对这样的问题情境进行创设“:王平去文具店买笔芯,每根笔芯是0.24元的价格,王平一共买了6根,总价格是1.44元,而最后,文具店的阿姨只收了王平1.4元。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呢?”老师的问题引起大家浓厚的兴趣,学生们开始了认真的思索。老师在进一步的发问“:同学们,如果你们想知道答案,就请认真听讲下面的内容。”这样,首先在数学课堂上充分的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后,老师在对内容进行讲解时,所达到的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讲解完之后,老师在对以下的问题进行提问“: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为什么文具店的阿姨只收王平1.4元吗?”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很快就能给出答案。在小学课堂上,通过创设这种生活化的情境,可在短时间内,将学生参与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学生能够认真听讲,并对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分析,才能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3以学生的爱好兴趣为出发点,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是,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鼓励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同时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寻找。例如,在教学生除法时,教师可对这样的问题情境进行创设:“大家相信么?只要你们随便的给出一个数字,它是否能被3或者5整除,教师就能马上给出答案。”这时候,多数同学都会将信将疑。教师在趁热打铁“:为了解决大家的疑问,现在就让我们做一个实验。”这样的问题情境,会立刻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家给出了或大或小的数字,但是否能被3和5整除,教师很快就做出了判断,不会出现任何差错。此时,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通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后,教师在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引导。

4教师应善于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教师应创设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为了能真正的对学生的发展需求给予满足,需要提供发散性的思考空间。例如,在教小学生分数时,可对这样的问题情境进行创设“:两个同样长短的绳子,第一根减掉了3/10,第二根减掉了0.3m,哪一根绳子会有较长的剩余部分呢?”这一问题提出后,同学们开始认真的思考和积极的讨论,在学生得出答案后,教师在对计算方法和正确的答案进行公布,引导学生思考时采用不同的角度,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有效激发,使学生的发展需求得到真正的满足。

5教师教学的辅助手段就是创设课堂问题情境

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课堂问题情境,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穿,但不可将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过分的夸大,更不能将教师的讲课取代。所以,启发提问应避免形式主义,规避花费过多的时间,而使学生对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受到影响,进而使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6结论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可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被有效的激发出来,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综合能力,对适宜的问题情境进行设计,在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优化的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郁燕云 工作单位:江苏省江阴市新桥中心小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实性研究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数学化,动态生成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理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我国2001年起实施的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也是符合小学生发展特点的正确选择, 它能够在我国实施的基础主要有两点:

1. 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践是数学学习的起点和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 (David Ausubel) 曾经说过, “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其中的“已经知道了什么”可以理解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践。建构主义者也认为, 数学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教会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 (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践) , 通过与他人协商、交流、合作同时加以意义建构而主动获得的。因此说, 学生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践, 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

2. 生活世界数学化和数学知识生活化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基点。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 (Freudenthal) 认为数学化就是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在弗赖登塔尔看来, “数学化”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横向数学化, 就是从真实生活走进符号世界, 将非数学事物数学化;其二是纵向数学化, 就是在符号世界中进行移动, 以已有的数学知识为基础进行综合、演绎、整理, 从而形成不同层次的公理体系和形式体系。因此, 生活世界数学化就是实现由生活世界转向符合世界并在符号世界里不断地提升。

另一方面, 数学知识的不断积累与提升并不仅仅是为了积累与提升, 而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 尤其是针对个体而言。因此, 数学知识必须从符号世界走向生活世界, 即数学知识生活化。同时, 也只有数学知识生活化才能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在这里,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生活世界数学化和数学知识生活化的统一。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实施的状况

小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由于教育传统、教师理念、社会选拔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目前小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改革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

1. 在教学理念上, 没有理解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真实含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包含了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生活世界数学化和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即从小学生的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组织进行数学式的思考和推理。在课堂教学中, 小学教师应从学生生活世界的实例中引出数学问题, 激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数学知识生活化即小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可以用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去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小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一理念, 主要体现在小学数学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部分。如何将教材内容和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由于具体的学生群体不同, 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做法, 这可以说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一个方面。在改革中, 面对数学理念和数学内容体系的转变, 多数小学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真实含义, 自然也难以将生活世界数学化和数学知识生活化有效地结合起来。

2. 在教学内容上, 并没有真正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由于多数小学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真实含义,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很容易走向形式上的生活化, 而不是实质意义上的生活化。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回归的是成人生活而非儿童生活。有教师把股票交易、房地产、资源开发等情境引入数学, 看似联系了生活, 但实际上却远离了小学生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化”, 非但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反而让他们陷入了繁杂的信息当中, 会影响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分析。二是生活情境的创设没有经过适当的剪裁。生活是全面的, 而我们看问题时却需要从某个点出发去分析问题, 因此, 教师从生活中引入数学时应进行适当的剪裁, 使之能充分地反映某一数学问题, 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高效地学习数学,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生活。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 有些小学教师为了体现生活化的理念, 直接将生活中的数学引入到数学课堂之中, 使得课堂就像一个乱哄哄的集贸市场, 学生不知自己在做什么, 要做什么。

3. 在教学形式上, 用生活代替数学, 忽视了数学本身的抽象性。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 引导学生在生活活动中学习数学, 使孩子们感到数学有趣、有用。但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却渐渐出现了一种较为极端的做法:为避免数学味过浓而日渐产生生活味过浓的数学教学。目前, 有些小学课堂忽视数学本身的抽象性, 不能把生活现象上升到数学的高度, 严重影响了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实际上, 小学课堂中提倡生活化的目的, 是使小学生在现实生活的丰富情境中能更好地体会、感知数学。生活化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 我们不能仅仅抓住表面而忽视了本质。

4. 在教学评价上, 重认知领域, 轻过程和情感体验。目前, 多数小学教师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仍然侧重于认知领域, 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仍采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 把评价方法统一为纸笔测验。实际上, 如果我们关注小学生的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话, 尤其是在小学数学的“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部分的教学中, 往往需要将课堂空间拓展, 需要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的参与。因此, 在进行教学评价时, 就应该考虑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与各个方面, 教学评价应该是全面的和过程性的。

三、改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几点建议

根据以上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理念和存在问题的分析,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做起:

1. 通过教师培训, 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阻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关键是错误的教学理念。转变小学教师的教学理念, 主要指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主体观, 即谁是教学的主体。目前, 教育领域所提倡的主体观是学生主体观, 因为教与学最终都要集中在学生身上, 学生发展是目的, 但并不是所有的小学教师在教育现实中都这样认为。二是在主体观转变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评价观。我国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存在, 促使很多教师形成了只重知识和考试结果的评价观。只重知识是与我国的素质教育相违背的, 只重考试结果其实还是只重知识的表现, 这种片面的评价观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绊脚石。三是形成对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正确认识。小学教师要切实理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真正含义 (在前面已作过论述, 不再多言) , 这离不开教师的主体观、评价观和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认识。所有这些教育理念的转变都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去转变。培训的内容至少应包括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各科新课程标准。

2. 通过随时随地的教学反思, 组织恰当的生活化教学内容。教学反思是每一个教师都应做的, 但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 教学反思对于小学教师来讲具有更大的意义。因为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传统教育完全不同, 所以在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下培养起来的小学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标准去进行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并且也没有太多经验可学, 教学反思是小学教师跟上时代步伐的重要途径。小学教师应主要反思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自己, 包括自己的理念是否符合新课程标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与改造是否恰当、自己的教学优势是什么、自己是不是能够从心里理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含义和意义等。二是学生, 包括学生的实际生活是什么样的、学生最关注的是什么、学生的能力水平怎么样等。三是沟通教师与学生的纽带, 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理性约束能力还比较差, 所以教学与小学生生活相联系是沟通教师与学生的纽带。美国华盛顿图书馆的墙壁上贴着三句话:“I hear, I forget”, “I see, I remember”, “I do, I understand”。从这三句话中可以看出, “看”和“做”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也应让学生去看、去做, 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 让他们主动去体验、探索, 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知识并进行解释与应用。

3. 把握生活化的度, 做好生活化与数学化的有机整合。选择更多的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 (即生活化) 是国际小学数学内容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就应适当选择学生熟悉的、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生活中没有纯粹的数学问题, 数学也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存在的。数学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来自数学的外部, 也就是现实的生活实际;其二是来自数学的内部。例如, 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时, 教师就可以从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入手, 引导学生猜想比例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无论是外部的或内部的, 只要能够造成学生的认知矛盾, 都能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生活化与数学化相辅相承, 也就是说, 应使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又不失数学本身的抽象性。数学正是由于有了生活才有了不竭的研究源泉, 生活正是有了数学才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至于生活化与数学化应如何协调一致, 就要根据小学生所学知识的特点和他们的实际水平而定。当低年级小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不多时, 与生活联系不紧密就不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所以要加大二者的联系, 使之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践中获得新的知识;当高年级小学生已经储备了较多的基础知识, 能够用数学的思维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时, 就要多考虑一些数学的抽象性了。只有将小学生的生活世界数学化和数学知识生活化进行有机整合, 互相配合使用, 才能实现真正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建华, 林晓玲.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认识和思考[J].教育导刊, 2004, (6) .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3]周新高.让数学和生活和谐统一[J].中国教师, 2006, (4) .

[4]朱德全.教学系统对话机制的生成与教学设计[J].教育研究, 2006, (10)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分析 篇8

关键词:现实性问题;建构主义;平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以数学教育为基础,因此在数学课程设计上教师仍应力求实现教育目标及发展出满足学生需要的课程,数学课程设计是以认知、情意及技能为目标,并通过系统化的设计及多样化、活泼的课程实施,让小学数学教学更加多姿多彩。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问题分析

数学的外部环境强调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和其他领域的水平关联,是课程规划中社会的、知识的与课程设计的统一规划层面,其中社会的规划层面,注重数学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性,在日常生活中活用数学,培养学生生活的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规划层面,注重数学与其他领域排除不必要的学科界线,融会贯通数学本科与其他学科知识,增广所见所闻;课程设计的规划层面,注重学校本位的课程设计,将课程规划与实践中,分立却又彼此相关的要素结合或融合起来,使之成为有意义的整体并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拓展学生生活经验。

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有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体,把学生放在被动的位置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只关注自己传授了多少知识,没有关注学生真正学到了多少知识。数学化一直都是数学教育的目的,其中包含了解题意、形成问题和组织数学学科内容。而真实的数学教育所强调的数学化是除了在数学的学科训练中完成外,也可以在真实生活当中学习到。换句话说,真实的数学教育所提到的数学问题可以是数学学科中的,也可以是每天日常生活中必须要面临的问题,例如:价目表,或是买卖物品等。

在现实的小学数学中,很多小学数学教师没有深入理解并学习小学数学最新知识,认为小学数学是简单的基础知识,只要进行简单的教学即可。显然地,真实的数学之观点与建构主义有很多雷同的地方,唯一最大的不同就是真实的数学是主张由上到下的观点,强调老师在一开始时就要先确定要给学生怎样的数学主题内容,接下来,从孩子的解题策略和已学过的内容开始着手教学。数学的技巧,诸如两位数加法、解方程式等是重要的,然而它们仅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实问题的对策

强调教学者在进行教学前应详细规划教材内容,并且依据学习者的经验,将课程内容组织成为有系统的知识,而后条理分明地讲述给学习者听,并予以引导。建议教学者可以采取三个教学步骤来促进学习者有意义地学习:引导学习者进入新知识学习的准备状态,有组织、有系统地呈现学习材料,并且依照渐进分化与规划调和的原则,清楚明白地讲述教材内容,以帮助学习者分辨新旧知识的差别,进而建立整合性的知识整体。例如,一位老师教学“角的认识”一课,他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物来感知“角”。教师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让他们触摸物体,导致他们误认为那就是数学中的“角”,造成所建立的表象出现了“误差”。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移”一课时,让学生通过对图形变换前后的观察,以及通过判断、选择的练习,初步建立了平移的概念;然后通过安排学生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加深学生对平移的理解和运用。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学习到知识的意义,得到完整的经验,因而达到更佳的学习效果,并且更容易将在学校内所学习到的知识与经验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因而更能适应社会的生活。

总之,数学具有重要意义,人们利用数学交流信息和思想,可以完成一系列的实际任务及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数学是探索新世界的工具,数学的应用过程是生动的、具有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王海永.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浅议[J].中国培训,2015(6):1-2.

[2]吴跃蓉.小学数学开放性课堂教学探究[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5(30):107-108.

[3]张永波.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6(2):151.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9

《实施纲要》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实施多种策略,创设各种情景,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不断变革教师的教育观念、驾轻就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革新轻车熟练的教学策略„„。

伴随着新世纪的激越鼓点,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春风扑面而来。全新的教学理念如何走进课堂,物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且应答的课题。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怎样去做,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具有更强劲的生命力,才更有效呢?

一、教师的服务策略

以前,老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权威的。学生是聆听者,是教师的配合者,是教师教学思路的体现和实践者。教师怎样讲学生就怎样听。而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二十一世纪的课堂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最根本之处,就是教师角色功能的转变,教师只有基于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真正实现角色功能的转变,才能使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模式。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中心人物,不起组织指示和评价的作用,他只以班级一员的身份参加学生的活动。以真诚、坦率的态度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但教师决不是普通的一员,而是“特殊”的一员,特殊之处,不再于起到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信息源”作用,而在于起到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的作用。教师通过自己艺术化的服务工作,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学习能力。教师的这种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数学知识之间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就学习机制而言,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最后都是呈现为悦纳于自己已有的知识模式并对已有知识模式进行调整。因此,提高教师的帮助,使学生找到新旧知识在逻辑上的连接点,学生能较好地理解掌握新知识。比如,在分数基本性质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再呈现关于商不变性质与分数和除法关系的练习材料,学生骤然开悟,原来分数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是同样道理。

其次,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找到能力与目标的契合点。教师对学生已有的能力必须作最充分的了解。就其现有能力要达到学习目标存在什么困难?跳一跳能否摘到果子?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搬几个“垫子”,搬什么样的“垫子”,才能提高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弹跳力”?这个“垫子”就是契合点。

同时,教师还应帮助学生找到秩序与情绪的融合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共同的学习探索而产生情绪体验,较强烈的情绪体验往往会影响班级的秩序。教师应通过语言评价、进程推动等行为。让学生既能表达他们的情绪体验,又能较好地保证课堂秩序,使秩序要求与情绪表达处于一个平衡点上,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

二、教学方法的优化策略

教育的根本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达到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可以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理解,从而自主参与、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运用,促进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改变原有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大胆采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引导学

生探索性的学习数学。

1.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生活情境。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如数学活动、数学实践、数学游戏等,联系与我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或生活中刚好发生的热点问题,将其捕捉,进而创设与之贴近的生活情境,并于此融入一些新鲜实在、生动有趣、真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提出、去思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培养、锻炼、发展他们获取知识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24时记时法”时,上课伊始,教师先让学生看“有关两个学生的约会”的场面,新奇的故事情节一下子便吸引了学生。“猜一猜,明天两人会不会按时见面?”老师话音刚落,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争论不休,教师随即反问:“有时间有地点怎么会不按时见面呢?”正当大家捉摸不定之际,再接着看,看完结局,全体哗然,“原来约者愿意是晚上八时。面对这一扣人心弦的生活误会,使学生出自内心地感到“24时记时法”产生之必需,激起了内在的学习动机,于是,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课。创设新奇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我们教师也应注意情境的创设是要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教学内容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十分自然地找到现实原型,并且现实原型的引入确实能有效地增进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此时的生活情境是合适的、有价值的;反之,则就没必要“为生活而生活”。直接从数学旧知引入亦未尝不可。

2.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教师采用了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办法。教师事先发给每个小组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想办法研究长方形或正方形边角的特点。这时,组内的四个同学有的用尺子量边长,有的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有的记录结果。然后交流个人的看法,再由小组长集中每个同学的发现,初步概括出长方形或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最后,全班交流。教师再结合学生的汇报,精讲点拨,加以整理归纳板书。这样,通过学生探索、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等多种形式,既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当然,我们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时,要避免过分追求“观赏价值”,一些非常浅显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不必分组的内容安排小组学习,显而易见的结论要求学生实践、验证,对所学内容不加分析,似乎我们的课堂没有讨论就不是“探索”,不分小组就没有“合作”,没有实践、验证就不会“发现”。我们应该对学生是怎样认识数学内容的内在原理进行认真研究,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识的一般规律出发,选择恰当的形式来组织和展开教学。

3.借助信息技术,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建立1千米的概念。1千米有多长,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抽象的,因此有老师想到结合课件演示,初步认识“千米”。首先让学生估计学校门口到“68路馨泰花苑站”这一段路会有多少米?在推算的基础上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初步感受1000米的路程是比较长的,接着出示我们学校的操场图,(课件演示)里圈塑胶跑道的长约200米,让学生思考并想象,几个这样的200米是1000米?跑5圈就是多少米?(1000米)并通过(学校周围熟悉的场景)调查录象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从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会有1000米?

从这里可以看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能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可以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靠挂图或板书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在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中,进一步地加强学生对于1千米的认识。

三、教材策略

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蓝本。在新教材中,编者煞费苦心在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小学数学的精彩镜头,并从中选取具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现实背景,再根据班级、教学目的为儿童学习数学创设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数学情境。那么,如何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利用好这些情境,使得我们的数学教学是有效的呢?值得我们教师探讨。1.改进加工教材

改进加工教材就是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并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创造性的进行改进和加工。如《十几减9》这节课,根据教学需要,我们可以把情境图进行创造性加工,将教材提供给我们的信息设法遮住,让学生自主发现信息,提出学生最想解决的数学问题。这样加工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逐步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2.丰富教材

丰富教材就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挖掘教材隐含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对教材内容进行丰富、拓展和引伸。如在一位老师在教学“用数学”这一课时,他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图进行引导: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同学们很快就会说出“水里有8人,岸上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能列出一个怎样的算式?“8+6=14”。这时,问题已解决,完成了教学任务。本应该结束教学。而他却又问:“求一共有多少人?除了可以按水里和岸上来算,还可以把这些人分成怎样的两部分来算?”学生纷纷发表见解,有的说可以按男女生性别两部分算,有的说可以按老师和学生两部分算,还有的说可以按有游泳圈与没有游泳圈来算等。这样,充分挖掘了教材资源,不是“照搬教材”,而是“活用教材”。同时,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开发教材

开发教材就是突破教材的束缚,抛弃教材中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景,根据教学要求重新设计教学情景。如在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充分感知加法的含义,有老师大胆突破教材束缚,舍弃了教材中提供的情景图,而是借助于学生熟悉的学习用品铅笔和橡皮,创设了将两部分铅笔和两部分橡皮合起来的情景,然后老师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刚才所看到的情景。创设这样的情景,不仅因为这两种学习用品是学生熟悉的事物,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的几次“合”,能让学生直观地感觉到:把两部分物品合起来要用加法,这样结合具体情境,能使学生充分感知从日常生活的事例中抽象出数和符号及加法算式的过程,既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又有利于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和掌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作为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材的研读和感悟是第一步。只有品出了其中的内涵,悟出了其中的精髓,把握了新课程的脉搏,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这一“再创造”的过程。

四、倾听策略

标准还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时才能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否则,教师的引导可能无效或事倍功半。因此,倾听学生的想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就像李政涛先生说过:“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每个学习者都是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去构建自己的理解。对于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可能是知道教师在说什么,也似乎能够理解其字面的含义;如果教师的解释与学生的经验之间不一致或者矛盾之处未获得合理的解决,学生就会半信半疑,很可能会想不通,并在他们后续的思维中仍然按照自己原来对这个事物的理解去做。而倾听学生的想法,可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困惑之处,针对疑难处进行点拨,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当然对于学生,我们也要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倾听习惯。一群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学生,他们有时也很调皮,尤其是一年级的小学生,课堂上说说笑笑、打打闹闹的现象时有发生,上课时老师们使出浑身解数,既“诱导”又“哄骗”就是不奏效,他们各顾各的,课堂上犹如一盘散沙。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倾听、不会倾听。试想,这样的课堂教学怎么会有效呢?一些学生不能静静地听同伴与老师在说什么。而总是举起小手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因此,课堂上的“倾听”习惯是需要我们老师有意识地培养。如:让我们的学生说说“刚才他说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听懂了什么?”、“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吗?”等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能集中,当然不是几节课能奏效的,作为老师的潜意识里要有这个意向,其次还需对学生强化训练,不断完善,逐步使学生形成一种自觉意识。学生只有学会认真倾听,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学习。

五、评价策略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课堂教学中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具有引导功能和激励功能。发挥评价的引导功能,有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数学认知结构;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我们的学生,纯洁像一张白纸,在他们的心灵中老师的地位是崇高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情绪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课堂上,不论学生的回答让我们教师满意与否,我们都应根据实际需要给学生以评价,如:一句肯定的话,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赞扬的手势等等,都会给学生积极的影响。同时,表扬也是多角度的。如,回答问题棒的,小组合作好的,动手能力强的„„这样不仅对受表扬者是一种促进,更是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碰撞。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进行评价,使学生不单注重教师的评价,同时还要注重学习伙伴的评价,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然,我们也应避免在课堂教学中,一味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而忽略了评价的诊断功能和引导功能的发挥。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在课堂教学中,评价必须客观公正,这是首要的原则。同时,教师评价学生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客观公正的前提下,还要力求生动形象,富有艺术感染力。教师如果总是用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浮乏空洞的语言来评价学生,或者让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到奖励,学生就会觉得索然寡味,久而久之,对教师的评价与奖励就会产生淡漠感。其次,评价学生要因人而异,不用“一把尺”。评价要看对象、看场合,或直言不讳,或委婉含蓄,或严肃庄重,或热情洋溢。对“学困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与鼓励,赞许是后进生心灵的甘露,他们更需要关切的目光和贴心的话语,作为教师切莫让他们产生“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被遗弃感。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要求要严格,才有利于促进他们不断进取。当然,当他们的学习的确有水平或创见时,同样要给予热情的肯定,以激发他们的远大志向,促进他们在学习上更加勤奋。在表扬激励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的评价指正,使学生在挫折中吸取教训,明确努力的方向。有艺术性的评价好比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学生会产生潜

移默化的影响。

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研究论文 篇10

一、利用微课资源优化教学模式

微课,也叫微课程,和常规课程相比,该教学模式能利用短小的课程概述,将某个知识点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对微课的接受程度比较高。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数学课程有全面的了解,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对各类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数学教学需要实现自主和合作学习,不断提升学习效果。微课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实践证明,采用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可以在第一时间对微课资源进行整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学到《认识物体和图形》,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制作立体、直观的图形,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及圆柱体正面和侧面的变化,了解面和边之间的关系。很多抽象的知识比较复杂,学生对知识存在不理解的情况,采用微课教学法,让学生对立体的图形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同时配备文字和图形的描述,更能为落实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奠定基础。

二、利用微课资源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知识是个复杂的教学过程,学生只有具备探究能力,才能提升教学的时效性。当前社会是人才竞争的时代,需要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必须对数学教学案例进行全面的分析,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微课。在具体教学中有很多难点和重点,采用文字或者语言提示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对各类知识点有更全面的认识。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学到《时、分、秒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钟表为例,转动钟表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幅度,让学生对各个时间点进行分析。在时间单位转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存在混淆的情况,教师可以以单元测试题为基础,通过微课让学生观察钟面,知道钟面上有12个大格,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分”,转动分针一圈,观察时针的变化,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理解时、分之间的关系。学生之间可以自主进行交流,对知识进行详细的分析。

三、利用微课资源实现对比教学

小学数学的知识点涉及到内容比较多,其中对比教学能让学生对知识层次有更确切的了解。很多数学知识点都具有很强的对比性,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对相关知识进行对比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利用微课教学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对微课的学习,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培养学生的严禁的学习态度。例如,在《多边形面积计算》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和组合图形面积教学等,不同图形的面积计算方式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例如,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下底)×高÷2,同时也等于正方形或者长方形面积加上两个三角形的面积。面积的计算方式有很多种,为了提升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可以采用对比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对上述两种面积计算方式进行分析,以具体案例为基础,将其应用到实践学习中。掌握了对比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有效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四、利用微课资源扩展教学空间

翻转课堂教学形式对数学教学有重要的作用,为了达到扩展教学空间的目的,要及时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以微课教学形式为基础,掌握重复性教学的具体要求。小学课程内容比较多,对小学生而言,需要合理应用理论教学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基础,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微课教学能弥补原有教学方式的不足,教师要灵活应用各种技术,以学生为切入点,结合教学内容独立性要求,可以发动学生投入到微课制作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可以让学生从自身情况入手,结合微课具体教学格局的要求,选择有效的案例作为基础。在实践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动漫图画,利用电子特效等形式,融入到具体教学中,积极参与到课件制作中。微课制作要具备技术化、趣味化和专业化的特点,在现有教学基础上,完善案例教学格局,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随着新课标课程的不断改革,各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灵活应用翻转课堂教学形式,对教学案例和具体教学模式进行详细的分析。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能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新课标改革的具体要求,实现了学生自主合作。微课教学具有高效的资源优势,切实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师需要以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为目标,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达到教学素养和能力的目的。

作者:王建林 单位:吉林省辉南县抚民中心校

参考文献:

[1]张水平.运用微课程“翻转课堂”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1):51-52.

[2]梁培斌.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12):50-5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实性研究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零起点”教学;共同体;分层教学;个体差异

随着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中“零起点教学”这一改革意见的提出,“零起点”教学立即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并成为热议的焦点。究竟何谓“零起点”教学?它对孩子的成长有何意义?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本文拟从小学数学学科的视角切入讨论。

一、何为数学“零起点”教学

小学数学“零起点”教学,就是指学习对象是零基础,教学之前没有接触过以数学运算等为代表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学校则要科学地编制数学课程计划,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教学,不随意拔高教学和评价要求,不随意加快教学进度。“零起点”教学顺应了学生身心发展与教育规律,有利于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习惯。

二、小学数学“零起点”教学的现实之困与挑战

1.“起跑线”上的竞争引起的家庭之困

【案例一】我咋老记不住

前不久,一段父母让4岁女儿背“5的乘法口诀”的视频在网络上爆红。整整一上午,父母二人轮番检查女儿“5的乘法口诀”的背诵情况,女儿屡背屡错,屡错屡背,哭诉着:“我永远都记不住3×5,这太难了,一点也不简单。”

20世纪80年代,美国曾评选出“儿童给成人的忠告”,一共10句,其中第一句就是——“我的手很小,请不要往上面放太多的东西。”而我们的现状是不仅放得“多”,而且放得“快”。揠苗助长式的提前开发,除了可能影响儿童的身体发育外,也极有可能因为学业负担过重导致儿童厌学情绪的产生,为儿童将来的成长埋下隐患。

2.“择优录取”导致的学校之困

【案例二】河边共有几只鸭

市区某知名小学一年级招生面试时,让孩子独自一人面对好几位“如狼似虎”的教师。“你能从20数到40吗?倒过来呢?”“你会做数学题吗?6+7=?15-7=?河边有8只鸭子在玩游戏,又游来了3只,现在一共有几只鸭?”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大背景下,优质学校无奈地选择了“择优录取”,为了“择”出优来,面试题就这样变本加厉,越出越深。有的变成了智力测验、脑筋急转弯,甚至出现了形形色色所谓的“变态题”。

三、小学数学“零起点”教学的应对策略

1.“幼小”形成共同体,顺利度过衔接期

为了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幼儿园和小学都要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要积极向对方靠拢,彼此沟通、相互衔接,形成教育的共同体,通过双方的合力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创造最大的可能性。

2.科学编排课程,旨在培养“全人”

“零起点”教学,要想凸显孩子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要敢于对现有的数学课程进行大胆改革,使之适于孩子们在轻松的玩乐中主动建构。如北京亦庄实验小学的教材是由校长、老师亲自参与编写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故事、绘本、游戏、操作……因为孩子在概念化之前,要通过运动和体验来学习,来确认自己在这个空间里并找到自我。

3.直面“零起点”,共享“零起点”的快乐

数学“零起点”教学,遭遇“非零起点”的生源,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很多孩子已经有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和不同程度的实践收获。我们要小心呵护孩子对校园的新鲜感,竭力做到课堂对于每个孩子都是“零起点”。也许有些数学知识不需要教学,他们已对答案了然于心,但是这样的答案是怎么获得的,有多少思维训练的过程,往往常被我们忽略,而恰恰这又是最重要的。所以数学“零起点”教学更要关注知识的探究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实施分层教学,重视个体差异

对于不同的孩子来讲,“零起点”的“起点”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零起点”教学并不等于忽视孩子的个体差异,而是在不同的起点上同时展开。正如毕淑敏所说,每个人都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教师要寻找到每个孩子成长的密码。首先,目标设定要分层次,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学习过程的指导要分层次。对学困生要直观形象,对优等生可抽象思维。再次,作业的布置要分层次。学困生能掌握基础知识,中等生能灵活运用,优等生则重在使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训练。最后,评价标准也要分层次。针对各自目标的达成情况,给予不同的评价,促进共同发展。

健康成长是儿童生命成长本来应有的状态。倡导“零起点”教学,实现真正“减负”,遵循教育规律和儿童身心成长规律,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理性追求。我们的教师和家长都希望我们的儿童能从这样的地方出发,成长为一个有尊严、有能力、有创造力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上一篇:采购交易基本合同下一篇:综合研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