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课堂练习调研论文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的课堂练习调研论文(精选15篇)

小学数学的课堂练习调研论文 篇1

在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每次练习要有一个重点,要依据每课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集中、强烈地体现出目标意图。

二、阶梯性原则。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学生练习一般要经过“模仿--熟练--创造”三个阶段。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就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规律,注意层次性,讲究梯度。第一层可练基本的、单项的、模仿性的题目,使知识内化;第二层可设计综合性、变式性的练习,把知识转化成技能,同化知识,纳入认知结构;第三层设计一些思维性强、富有创造性的题目,使知识结构向智能结构转化,强化优化知识。

三、精简性原则。指练习的量要少而精,在“精”字上下功夫,注意练习设计的质量。应根据每课时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以“巩固为主,发展为辅”的练习,力求做到少而精,以少取胜,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四、趣味性原则。练习形式要新颖多样,强调趣味性。设计填空题、选择题、匹配题;也可设计求同、求异练习、类比对比练习、顺向逆向练习、静态动态练习;还可设计改错题、判断题、操作实验题、竞赛式练习、游戏性练习等。

五、伸缩性原则。要设计有一定弹性的练习,如补充问题、改变条件、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数学的课堂练习调研论文 篇2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 学会数学学习方法, 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师应根据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教材的把握、学生的了解、数学课的类型等, 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目标, 对课堂教学中练习的类型、数量、考察方式、反馈方式等进行全方位的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设计包含几个方面的意思:发生在课堂教学中, 是数学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教学目标等;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 获得学习方法, 培养思维品质,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引导学生探究数学问题, 最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注重练习的针对性, 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的放矢地设计练习, 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对所教学的新内容很快表示理解, 并能正确地解决模仿性的习题, 但是, 在练习时, 很多学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错误。这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习题设计上的某些不足。因此,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 明确并细化课程目标, 抓住教学的重难点, 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 设计针对性的练习。同时, 教师要善于总结经验, 针对学生经常出错的或预测学生可能会错的题, 设计针对性练习, 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

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时, 主要任务是将除数转化为整数, 被除数则相应地移动小数点的位置, 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去进行演算。其教学重点是“一看” (看除数是几位小数) , “二移” (移动除数的小数点, 使除数成为整数, 再相应地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 。针对这一点, 可以在练习中设计只列竖式、先不计算的两组习题:

(1) 把下面的算式改写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如:0.42÷0.6= ( )÷ ( ) , 28÷0.7= ( ) ÷ ( ) 等;

(2) 不计算, 把除数转化成整数:

这两组题解决了, 后面的练习就水到渠成。与此同时, 教学中应收集学生的错题, 对学生出现的问题, 以“我是小医生”、辩析、问题会诊等形式, 让学生在练习中明辨是非, 理解、掌握并能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 养成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注重练习的层次性,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 社会经历不同, 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 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要给不同的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 生命之间必然存在众多差异。无视这些差异, 搞一刀切, 作业要求同质同量, 其结果是接受能力强的同学已经会做的习题, 仍然要做一遍, 这样不仅使学生觉得无味, 而且浪费了他们的时间。而接受能力较弱的同学有的练习题根本不会做, 但教师还是要求其完成, 这同样是一种空耗, 也削弱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面向全体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存在, 在作业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作一些机动, 使练习具有层次性和弹性, 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需要。因此, 练习设计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有层次、有梯度, 一般可安排如下几个层面:基本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

比如五年级“乘法分配律”的练习可以作如下设计:

第一层次, 必做题: (1) 3.2×4.5+6.8×4.5 (1) 2.5× (40+0.4) (3) 7.2×5.6-5.6×5.2

第二层次, 选做题 (至少做一题) : (1) 1.25×8.08 (2) 6.3×4.7+6.3×6.3-6.3

第三层次, 发展题 (可以讨论) : (1) 2.8×6.4+28×1.36 (2) 13.6×68-13.6×32-3.6×36

这样的练习安排,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这正符合了尊重差异、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三、注重练习的趣味性,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些数学课堂练习繁杂而缺乏趣味性, 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而使得学生筋疲力尽, 感受不到数学的有趣。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 从练习素材的选取到呈现, 从练习活动的安排到组织, 都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 设计出融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练习题。

如在“梯形的认识”一课中, 安排以下练习环节:媒体呈现平面图形的一部分, 让学生判断它会是什么图形, 以此来加深对梯形特征的认识, 这样的练习设计, 学生兴趣盎然。又如教学递等式计算, 如果常让学生做一些形式比较单一、比较机械的练习, 虽然也能使计算法则得到巩固, 但是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 而同样的题目放在不同的情境下, 如以“勇攀高峰”、“欢乐大比拼”、“闯关”等趣味性较强的形式出现, 效果截然不同。更重要的是作业对学生来说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生命活动的快乐体验。

四、注重练习的实用性, 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 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 感受数学的整体性, 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 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作为教师, 应该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 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 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 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 从而体验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例如, 学习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征后, 可安排下列实践应用活动:说一说——运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知识, 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猜一猜——寻找修理晃动椅子的办法;做一做——安放毕业照的相框。实践证明, 这样的实践活动富有生活情趣, 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应用价值的同时, 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造意识, 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注重练习的反馈性, 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向的互动过程。学生通过听说、观察、试验以及对各方面信息的加工、处理, 获取知识, 形成技能, 成为学习的主体。小学生处在特定的年龄阶段, 对于问题的是非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因此, 学生由内到外的能动作用——反馈作用, 对于教学来说显得至关重要。

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情况, 学生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和解题技巧等都需要通过练习反馈给教师, 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 或调整教学方式提供依据。对教师而言, 教师安排练习活动时, 应充分注意学生的反馈, 及时调控。只有通过反馈, 教师才能够获得练习实施的效果, 从而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 重新调整教学的过程, 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对学生而言, 学生通过练习要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教师, 要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敢于持有与其他同学不同的意见。学生如果忽视或不及时反馈, 给予教师错误的信息, 会使学习的包袱越积越沉, 越来越讨厌学习, 最终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小学生受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发展水平的限制, 难免会把相关的知识点混淆在一起, 由此代彼, 产生错误。作为教师, 应该以学生的真实错误为教学内容, 让学生通过尝试错误的活动, 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引导他们进行比较、辨析, 通过辨析, 找到错误的原因, 明确改正的方法, 从而提高分析、比较能力。如“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一课, 练习中设计0.8× (12.5×1.25) 这一题, 学生尝试后出现了以下两种错误情况:0.8×12.5+0.8×1.25; (0.8×12.5) × (0.8×1.25) 。如果直接告诉学生以上做法是错误的, 并呈现正确解法的话, 就难以触及问题的实质, 并且这样的错误还会出现在以后的学习中。因此, 教师应抓住契机, 组织学生展开辩论, 指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数学规律作为证据, 在证明自己的同时也反驳他人。同学们跃跃欲试, 踊跃参与, 展开了激烈而深入的辩论活动。教学中教师没有急于点拨, 而是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组织学生开展了一场精彩的辩论, 同学们在主动参与中, 逐渐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根源,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效地设计和使用练习, 其实质就是在一定的时空内, 让学生充分展现生命活动的主动权。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积极、学得扎实、学得灵活、学得有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2004.

[2]季仲彬.对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的思考.小学数学参考, 2010 (12) .

[3]陈虎平.练习设计要体现教学新理念.考试周刊, 2009 (1) .

[4]王小喜.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策略.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 .

[5]林莹.小学数学练习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教育导刊, 2010 (7) .

[6]项法元.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练习的设计策略研究.上海教育科研, 2005 (7) .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分层设计 篇3

分层设计课堂练习的意义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大家十分关注并积极研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目的,在于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技能得到培养,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然而,这些能力的获得与课堂练习设计是分不开的。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新课程理念有差异,课堂教学低效。这具体表现在课堂练习方面:一是习题形式单调、陈旧。主要以计算题和应用题为主,不能从多方面检查和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为全班学生都做同一类习题,使学困生很难在短时间里完成,而优生却在做完后无事可做,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三是课堂练习的量过多。其实,这种盲目的“题海战术”,往往导致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减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并使学生练习效果降低,极易出现作业抄袭的不良现象。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所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的中小学校开展和实施了“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针对数学课堂练习现状,从班级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分层式”作业设计与实施,着力改变目前课堂练习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现象,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增效”。

分层设计课堂练习的方法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课堂教学必须面向每一位学生,使处于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面对挑战。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学生可通过自身努力,掌握知识,提升思维。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教师就要做到练习形式的多样化,练习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既要关注特困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让特困生吃得饱,让优生吃得好。这样,就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在分层式作业的设计与实施前,教师要将学生按不同学习水平进行分类。教师可通过平时的教学过程细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再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分成3个组。一是基础组:基础、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后20%学生)。二是发展组: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左右(中间50%学生)。三是提高组: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前30%学生)。

将学生分成了基础组、发展组、提高组等3组之后,根据学习目标也相应地把作业分成4个星级题: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四星级。同时,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分层设计课堂练习,主要从4个方面来设计练习:基础练习题、灵活应用题、综合提高题、思考题。

一星级:基本题。(要求每一个学生所必须掌握基本知识的一些题目)

二星级:提高题。(难度比一星级略高些,是一星级作业的扩展;这类题目都是需要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才能解答的题目)

三星级:综合运用题。(要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地掌握后才能正确解答)

四星级:思考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来完成,专为激发提高组同学的学习兴趣而设)

接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作业。每一组的学生的作业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在作业中规定:一星级的题目,基础组的学生必须都要做;二星级的作业,发展组的学生必须都要做;三星级的作业,提高组的学生必须都要做。也就是说,三组学生一定要完成与之相对应的作业。其他层次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其中一个层次的题目来做,有能力有时间的话也可以选择两个层次的题目做。

应注意的问题

正确运用课本练习题和适当补充课本练习题,课堂练习的内容要少而精、形式要适宜、难易要适中、评价方式要多元化等,都是分层设计课堂练习时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当学生完成习题以后,他们最想知道自己有没有做正确。此时,学生们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这时,教师可根据自己在巡视中发现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评,让学生及时明白自己作业对与否,并让做题正确的学生来讲评正确解题方法,使做题错误的学生能明晰出错的原因,让学生们互相取长补短,拾遗补缺,不仅能“知其错”还能“知其所以错”。当然,在练习评价中,还可以单独采用诊断性评价、自我评价、集体评价等,也可以是几种评价方式的相互结合。其中,教师应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加强练习过程、思维过程的发展性评价,注重练习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在课堂上,教师应创造机会,通过交流、介绍、传阅、发言等形式,展示学生的练习成果,让他们在欣赏和被欣赏的氛围中获得成功体验,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愉悦。当学生的练习有进步时,可给予语言激励,如“真是奇思妙想”“这与你平时爱学习、肯钻研是分不开的”。这样的教师评语,既激励了练习有进步的学生,也对其他学生也有辐射作用。

小学二年级数学课堂练习试题 篇4

8÷2=

4×0=

5+0=

18÷3=

12÷4=

40÷8=

7÷7=

28÷7=

0÷4=

4×7=

6÷3=

54÷6=

0+6=

8÷1=

18÷9=

0÷6=

0+2=

72÷9=

6÷6=

36÷9=

二、填一填

1、(1)假山在动物园的北面,动物园在人工湖的( )面。

(2)动物园在快餐厅的( )面,快餐厅在动物园的( )面。

(3)人工湖在儿童城的( )面,溜冰场在动物园的( )面。

2、30÷6=( ),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还表示( )里有( )个( ),也可以说( )是( )的( )倍

3、9的2倍是( ),6是2的( )倍。

三、生活中的数学

1、小丽有6枚邮票,小明有42枚邮票。小明的邮票数是小丽的几倍?

2、把24块水果糖平均分给小娟和她的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块水果糖?

3、王奶奶家养了8只白兔,24只灰兔。灰兔的只数是白兔的几倍?

4、动物园里有8只黑鸽子,白鸽子的只数是黑鸽子的2倍。白鸽子有多少只?

小学数学的课堂练习调研论文 篇5

在教育部提倡的“双减”背景下科学地设计课堂练习,是当前必走的改革道路。农村学校相对于城镇来说,教学资源少,方法落后单一,许多农村教师布置课外作业和课堂练习依旧局限于教辅资料,没有创新,靠低效的题海磨炼学生,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有效的课堂练习是减轻学生负担、增强课堂效果的最优措施,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和实践能力、落实“减负增效”的重要途径。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减负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几点有效设计。

01 “我爱游戏”

小学低年级是爱玩、喜欢游戏的阶段,将学生最喜欢的游戏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和习题中,构建一个有趣的游戏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比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法》一课时,为让学生正确掌握10以内的加法计算,我设计了一个“数字抱团”的游戏练习。我先将班里的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分别代表1-9这9个数字,然后进行热身环节,让代表不同数字的学生手拉手围成圆圈,而当我说出一个数字时,代表这个数字的学生需要上前一步,未反应过来的学生将会被淘汰,最后逐渐将升级游戏,我说出一个总数(10以内的数字),每个学生要迅速并且准确地找到自己配对的同伴,得出的和要与我所说的总数相符,而在一定的时间内还未能找到与自己配对的同伴的学生就将会被淘汰,以此重复。设计这种游戏练习可以学生迅速认识不同数字和掌握10以内的加法计算,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反应能力。

02 “我爱操作”

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基本教育思想之一就是“教学做合一”,“做”是教学的载体。由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好奇的阶段,所以比起传统的书面练习,具有操作性的习题不但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引导学生用双眼认真观察、用双手细心操作,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做练习的有效性和积极性。

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一课时,有个探讨题: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那两个怎么样的梯形才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课件出示问题后,在此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动手拼一拼”的动手练习,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验证。学生们分别剪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然后分别尝试用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拼接,学生拼接完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同理得出结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像这样让学生自己操作得出结论比起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更能有效巩固知识。

03 “我爱实践”

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就是实践。教学完新知识后一味的要求学生做一些书面练习以期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这种单一、机械的练习模式会消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让学生感到了负担。在减负增效的大形势下,课堂练习应体现出实践性,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轻松掌握知识,让数学练习更加有意思,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比如,在教学《厘米和米的认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厘米和米并掌握测量的方法,以做校服为学习背景,我设计了“我是小裁缝”的学习活动,在课前我准备了两把卷尺,并介绍一下卷尺。热身阶段,我让学生用卷尺量一量同桌的身高和自己书包里的文具、书本,把数据记录下来;然后进入真正的练习阶段,我让学生根据我给出的设计的练习规则分别测量出同桌的上衣和裤子的尺寸,把数据记录起来,分析哪个同学测量得最准。这种开放式的练习活动,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给学生一个可以充分思考的空间,发散学生的学习思维,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和做练习的积极性。

04 “我会选择”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一个班内难免有那么几个学困生,而我班里的十几个学生不论是掌握数学知识能力,还是思维能力可以说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不能再采用“一刀切”的模式去设计课堂练习,而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分层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像“买东西”一样,从“练习小卖铺”中选择能够让自己消化的习题去练习。分层练习充分呈现出了学生在整个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由被动去学习转变为主动去练习。

比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和掌握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我设计了一个“我会做”这样的分层练习。我给出了A、B两种练习活动,A类是传统书面练习(应用题),直接计算表面积;B类是制作一个长方体,并介绍长方体的每个面有何不同?这时候,让学生选择自己会做的习题。学生完成任务后,我先让学生介绍自己所制作的长方体有何特点,学生们会发现制作时长方体的相对面都是完全一样的,否则就围不成一个长方体了,这时候,我提问“那你制作的这个长方体由几个面围成呢?”学生很快就能答上:“6个。”最后我再提出:“那你能算出每个面的面积再把它们合起来吗?”学生计算完,我做最后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你们在制作时的这6个图形的面积之和,计算表面积也就是计算这6个面的面积之和。让学生能够理解透表面积的概念,更好地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学生选择了自己能力内可以完成的练习,让学生觉得数学其实也没那么难。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练习研究 篇6

宋立元

这一学期,我们课题组每一位成员着重针对这一课题开始了紧张而有序地研究。现将这一学期所做工作作如下小结:

一、学习理论,更新教育观念

本课题是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开展的,通过学习课程改革理论和生活数学的理论,理解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我充分认识到本课题的主导思想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本课题研究本身就是深化和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的一部分。我们的课题研究紧紧围绕新课程改革这个教学科研的中心工作来开展,时时以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经验来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实践。这一学期我们集中学习了多篇论文,课题组成员另外还自主学习,认真钻研与课题研究有关的文章,力求使每一位成员都能接受新课程理念的洗礼。

二、大胆实验,扎实开展研究活动

课题组活动,原则上每个月集体活动一次。活动内容:理论学习、观看录象课及研究课。研究课指定专人上课,采取“说课——听课——座谈——反思”等开展活动。每位成员针对课题研究中的问题,每人能至少上一节研究课,扎实推进了课题的研究、实施。

三、研究进程与成果

1、研究成果:

课堂练习设计有了一定的模式:

①联系实际,在实际应用中加深了理解。

小学数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在设计练习时,充分从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明确学以致用,并在应用中加深理解。

②设计了对比性练习,防止产生思维定势及干扰。

小学生学习数学,往往会产生思维定势,今天学习乘法应用题,往往认为所有题目都用乘法做,明天学习除法应用题,又会认为题目都是除法题。因此,练习的设计做到了新旧知识不断交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学生在解题时,新旧知识容易相互干扰。因此设计了一些有对比性的题目,让学生辨别、判断、分析。在比较、分析中揭示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加深认识,使知识达到内化的程度。

③设计了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

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对老师所教学的新内容很快表示理解,并对模仿性的练习做得很好,但是,在做综合练习或调研题时,很多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地出现错误,反映了学生对知识一知

半解。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针对学生常常错的或预测学生可能会错的题,设计了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④设计了有坡度的练习,为学生提供思维及想象的阶梯。

学生认识事物总是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同时,学生的素质不可能是一致的,有的接受能力强,有的接受能力弱,因此在设计练习时应有坡度,有阶梯性。

⑤设计了趣味性的练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学习也如此,如果能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题目或数学游戏,学生必然兴趣盎然,积极参与。

四、研究展望

通过阶段研究,学生在练习习惯和思维训练方面得到了提高,我在研究中也总结推广了练习设计几种有效模式,引导学生正确参与课堂练习,精心为学生设计了适合学生的个性化练习设计,提出了学生练习和思维训练方面的各种建议,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但是,在教学中如何处理教学时间与练习时间之间的问题?如何处理课程计划与练习反馈之间的问题?总之,还有许多微观的操作层面上的问题需要进行具体探索。这也正是我下一阶段研究的方向。

小学数学的课堂练习调研论文 篇7

一、数学教师应提高对课堂练习的重视程度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数学教师认为课堂练习可有可无,或是对课堂练习的利用率不足,从而导致高效课堂的失败。因为课堂练习是检验学生对本堂课教师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准,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衡量依据。如,教师讲完某例题后,想了解一下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便会布置学生来解答对应的课后练习,通过巡视观察来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学习成果,从而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教学,通过这个不足能够知道是自己教学时欠缺了什么,还是讲授方式方法不符合学生学习特点,这样问题解决了,既让学生学会了知识,也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这对教师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二、课堂练习的解决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最初级目标就是通过本节课堂的教学,让学生能够通过所学习的知识内容解决本课的相应练习题。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束了,学生却不能很好地解答课后练习,那么你的课堂教学再怎么精彩、语言再华丽,都只能说是表面工夫足,实际功效没有,这绝不是数学教师想要的结果。知识扎实地掌握、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与实际生活联系,这才是数学教师所追求的教育目的。学生如果把课堂练习很好地解决了,那么至少证明我们这节课是成功的,是高效的。如果连练习题都不能解决,何谈拓展,何谈高效呢?在学生课堂练习的解答上,教师要认真钻研,及时解决课堂问题的存在,不能把课堂练习留作家庭作业,这一现象往往是一些教学中失败者的做法。课堂练习是很好地提高课堂效率的一条途径,数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地利用好,而不是当作简单的习题去对待。

三、课堂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团结协作能力

学生解决课堂练习的方式与过程,在不同教师的教学中是不同的,好的数学教师会利用课堂练习的解答来完善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反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合作意识。因为数学的课堂练习都是和课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或是从教学内容中拓展出来的习题,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学生运用刚学过的知识来成功解决问题,会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成功感。如果不能独立解决课堂练习,学习小组可以协同作战、集思广益,把难点找出来发挥集体的力量,提高他们动脑思维的能力,不要遇到问题、难题就退缩,最终产生畏难的坏习惯,从而抑制了主动思维、团结协作的意识。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练习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数学教师应在课堂练习上仔细钻研,应该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摘要:几乎所有一线教师对高效课堂的重视程度都是同样的,教育教学所追求的是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的学习,能够运用已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或是同类型习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尤其重视课堂的高效,一般讲完例题或公式定理后,教师往往希望能够收到的效果是习题能够自己解决或是合作完成,对多数学生的要求是通过例题、课堂练习的解决最终拓展到生活实际当中去。

如何设计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 篇8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教学

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应该面向大多数学生,难度要有难有易,并且要紧密联系生活,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开放性和挑战性,这样设计出来的习题才会新颖有趣,让学生乐于做数学课堂练习。

一、设计趣味性课堂练习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应该尽量带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才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所以,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就要尽可能地彰显数学的趣味,让学生一看题就有一种强烈的做题欲望。

如在讲一年级下册第五课“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在讲了基本的换算之后,要想办法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并感性地认识到各个面值人民币的价值,所以在课堂练习中,教师就可以采用模拟购物的游戏方式来进行。教师首先可以组织学生们为日常学习用品估价,确定物品价格,然后再让几个学生做售货员,其余的学生拿着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来购买物品。在游戏中,学生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如不知道如何找兑,不能准确换算等,可是也正是这些困难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互动中学生很自然地就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和各种面值人民币的价值。

二、正视学生差异,设计有层次性的课堂练习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正视一个客观问题,那就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所以,数学教师在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该正视学生差异,在设计课堂练习时也要有梯度,体现出层次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适宜的发展。

在设计有层次性的课堂练习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性练习,以模仿课本知识为主;二是提高性练习,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变式练习;三是拓展性练习,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如在讲二年级上册的“认识除法”一课时,就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堂练习。

1.基础性练习

(1)有24个苹果,平均分给3只兔子,每只兔子可以得到几个?

(2)红星小学二年级有80名学生,每20人分为一个班级,二年级有几个班?

2.提高性练习

(1)小红和5个小朋友一起去果园摘苹果,一共摘了60个,平均每人摘了几个苹果?

(2)妈妈给了明明10个香蕉和5个苹果,让他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问平均每个盘子里放几个水果?

3.拓展性练习

学校组织72名同学一起去春游,安排的车有大有小,大车每车可以坐9个人,小车每车可以坐6个人,问学校应该准备几辆大车,几辆小车?

这样来安排课堂练习,由浅入深,满足了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学生运用课堂学到的知识来回答,就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了。

三、结合生活,设置情景课堂练习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如果能够很好地使课堂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丰富并拓展数学内容,另一方面还可以促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如在讲六年级上册的“分数乘法”时,就可以设计这样的应用课堂练习题:某校三年级2班38人去观看奥运会开幕式,每人需付门票50元钱。按规定45人以上就可视为组团,可以享受7折优惠,请你算一算,他们怎么买票花钱最少,最少需要付多少钱?

这个练习题就很好地把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了一起,学生看到这样的题也特别感兴趣,都积极地进行解题。最后他们设计出了三种方案:一是不享受优惠,38人买38张票,共花50×38=1900元;二是38人买45张票,共花50×45×70%=1575元,可以比第一种方法节省325元;三是买45张票后,把多余的7张再原价转让给他人,这样可以卖350元,这样38名学生只需要花1225元就可以了。

这样的课堂练习,可以拓宽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数学的意义,还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提高学习效率。

四、设计开放性课堂练习

传统的数学练习题条件明确,而且大多只有唯一的答案,这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所以,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应该设计一些能够给学生留有思考空间的开放性练习。

如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一课,设计课堂练习时就可以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如:120个人一起坐车去旅游,坐大车每辆车能坐16个人,租一辆大车需要付80元钱;坐小车每辆车能坐11个人,租一辆小车需要付60元钱。你认为如何租车比较划算?

这种课堂练习题一改以往的应用题的提问方式,解答方法也是开放式的,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的课堂练习调研论文 篇9

一、问题的提出及现状分析:

(一)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因此,课堂练习的功能也理应与之相匹配,课堂练习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让不同的人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传统的数学教学现状亟待改变。传统的作业练习中,对练习质量的评价只是与事先的“标准答案”作比较,抹杀学生的创造性,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教师只评价作业的结果而不关心作业过程。题目的呈现形式比较单一,缺少开放性。课堂练习内容大多是条件明确,思路单一,结论确定,缺少那些条件隐蔽,思路开放,灵活多变的开放题。

(三)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重视课堂教学的引入和新授,而忽视了课堂的练习设计。认为练习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师投入到练习活动设计上的精力和智慧往往微乎其微。对于练习活动的设计,教师通常是拿一些现成的习题应付了事;即使进行设计,也仅是针对课堂教学部分内容而言。因此,小学数学练习活动设计的问题成为新课改的一个瓶颈,是数学课程改革最为薄弱的环节。如何把握练习设计的有效性原则,克服练习中存在的一些低效的、无效的问题,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做到既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又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寻找根治重复低效的小学数学练习活动的方法,力争使数学练习有效、高效,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热点。

二、研究的目的:

? ? 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参与选择、分层递进练习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一种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促进不同层次学生都有发展的课堂练习教学模式。通过积极探索及组织有效练习训练,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我们还把发展数学思维作为本研究的基本任务。

三、研究的内容:

1.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练习的设计的原则。

2.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课堂练习的内容和形式。

3.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课堂练习中教师的作用。

4.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课堂练习中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研究方法:

? ? 1.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国内外有关分层递进练习设计的资料,并对其进行筛选和归类。

? ? 2.行动研究法。? ? ①调查研究法。对本校课堂教学中教师分层递进练习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② 测验法。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主参与选择练习的现状。

③分析法。揭示练习内容和操作方法的内在关系。

3.经验总结法。对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促进不同层次学生都有发展的练习设计经验进行总结,撰写报告。

? ?

五、研究的步骤: ? ? 第一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1月):制定研究计划、方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分工落实责任,开题研究。

第二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8月):聚焦课堂教学,进行实验研究,收集各种资料。

第三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1月):撰写实验报告,申报结题,推广成果。

六、预期研究成果

1.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2.使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灵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实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3.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积累经验,逐步形成一条“低、中、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练习系统化”之路。? ?

七、实验的成果形式

? ? 教案设计;教学模式课例;数学实践活动;有关教学模式的论文;课题实验报告等。? ?

八、组织管理 ?

(一)组织机构。

课题组长:邹英

成员: 陈丽芳、林炳娟、符发玲

开题报告:邹英

定期总结:陈丽芳、林炳娟、符发玲?

结题报告:邹英

(二)管理措施。

1.学校满足实验教学的必要条件。(教育教学理论资料,有关实验的教具学具,实验场地的安排。)

2.定期总结实验情况,作出阶段分析。

3.加强理论学习,完善实验措施。

? ? ? ? ? ? ? ? ? ? ? ? ? ? ? ? ? 海城区高德小学? 邹英(执笔)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研报告 篇10

课改,教育最大的成就莫过于课堂的变化。现将本学期调研我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课程实施情况中发现的优点与不足进行总结和提升,通过总结与提升以期能找到推动并促进我市小学数学教学进一步发展的策略与办法。

佳木斯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具体有哪些变化?11月,小学部分三组深入到全市各小学进行调研。

我们这一组一行5人,先后进入佳木斯第六小学、郊区十五小、佳一小、第六实验校、东风区松江小学、二十三小学、农垦小学等7所学校,平均每人听课14节,并查看、收集了教案、作业、试卷。

从总体上看,老师们的教学研究意识浓厚,教学的独特风格有所显示。新的课程理念正在逐步转化为教师们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行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正朝着课改的方向稳步发展。具体情况陈述如下:

一、课堂教学中的欣喜

感触最深的是发生在学生身心上的变化:他们的综合素质普遍提高,表现出饱满的学习热情、阳光开朗的气质和团队合作精神等。其他:

1、老师们的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知识、探索解决问题方法,在游戏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比如,佳一小何莉丹老师组织折纸、填图等操作性活动,引导学生向更高一层的抽象思维发展:线段、长方形、圆等,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与模型思想。佳六小宋一彬老师与王丽丹老师的课堂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放手,理念新、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发言时、思维活跃。佳二十三小李玉荣老师“珠心算”一课,展示了数学课堂灵活多彩的一面。姜娓娓老师的《可能性》教学,故事导入,充满童趣。融入了“高效的学习任务单”后,让操作性活动有序展开。孩子们分工明确,在游戏中体验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2、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了更广阔的空间。课堂上教师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符合学生学习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用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主动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给学生的时间、空间,独立学习的机会明显比以前增多,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趣且有效,满堂灌的现象基本不存在,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王亮老师的《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导入精彩,从教学楼照片抽象出基本图形,情境生动、贴近学生。导入部分的铺设、面积公式复习等,关注了各层面学生发展。发挥了“小班额”优势,学生数学思维处同龄孩子领先地位。生生间的深层次互动得益于王老师的独特教学艺术。

3、师生角色的变化,带来了课堂教学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上,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能让我说说自已的想法吗?”“你们对我的想法有不同意见吗?”。在十五小,所听课题是:《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探究欲望较强;教师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不同算法的特点,尽可能选择多种算法中较优化的一种,采用合理、简洁、灵活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学气氛宽松、和谐。农垦小学张海虹老师、王英涛老师、赵健老师、赵化连老师,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活动中做数学,问题由学生提出、由学生解决,已然有了“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观”。得益于校长、主任办学理念新与创新意识强。

4、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从重结果向重过程发展。教师十分注重对学生获取知识与方法的过程设计,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及时给予鼓励。课堂上,不仅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通过评价不断反思修正自己的想法,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能力。东风区松江小学王桂凡老师的《笔算除法》注重试商方法的指导,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导向作用:让学生在经历反复说、试商的过程中,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教风朴实、扎实。给学生留出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对算理的揭示也很到位。

5、教师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精美实用的课件演示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很多老师们的课件是自制的。这说明,老师们认识到现代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标》学习还需加强,加强对十个核心概念的理解。教师学科专业化成长有待于关注,教学能力有待于提高。从理念认识的层面也好,从实践操作的层面也好,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亟待关注。课堂驾驭能力,学科知识掌握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同校明显,校际间明显。教师作为一个成长的个体是需要不断地学习,这样才能满足工作教学的需要。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精髓 篇11

关键词:课堂练习;兴趣;新;活;近。

中国分类号:G623.5

课堂练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必须精心设计。练习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反馈调节的重要措施。如何让数学练习散发出新课程的气息,是新理念下教师们所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求新、求活、求近是数学课堂练习的精髓。

一、求新——提供新鲜的东西引起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学生的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激活状态,富有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我要学”的意识增强。这时,学生的被动学习将会转变为主动求知,厌学情绪将会转变为乐学欲望。因此,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创设新型的教学情境,正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思想在教学学科中的具体体现。我们要积极探索,大力倡导。在练习中也要体现一个“新”字。

1、题型新

教材中的题型设计,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就习题本身而言,练习形式比较单调。因此,在挖掘快乐因素上主要应在组织完成练习的形式和对习题处理方法上下功夫。可以根据儿童的好动、好胜、好表现的天性,让学生“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得到快乐;让学生“比”,使学生在竞争中不断前进;让学生“炫”,使学生在考别人中进步;让学生“用”,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所以在创设题型时,要关注学生,让他们快乐学习。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充分体现在现代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要开放,课堂要开放,学生思维要开放。

2、题材新

数学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因此,数学练习设计要走出数学学科,让学生去领略另外学科的精彩。设计时综合学生所学科目,确立了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情景主题为背景,适时的穿插另外学科知识,丰富发展数学的内涵,让学生学习数学学科以外的知识,从而领略数学的精彩。

3、方式新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在我们平时的练习过程中,练习形式一般有四种即一问一答、板演、笔头和操作。这样的形式不能让全体学生一起思考,一起练习。如果我们精心设计,让全体学生都加入到这样的练习形式中,就能体现出教学的全体性。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结束新课时设计这样一个游戏练习: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号,按老师要求站立,看谁反应快。①学号是质数的同学,②学号是最小合数的同学,③学号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同学,④学号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同学,⑤学号是合数的同学,⑥没有站立过的同学。这样可以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让学生带着愉快和渴望学习新知识的心情结束一节课。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养成学生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学习品质。

二、求活——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保持兴趣

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表现在能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题目进行分析推理,从而获得不同的结果。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开放式的课堂结构,需要教师设计出灵活性较大的练习题。

1、空间的灵活性

我们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离开座位,教室的每个角落,每个同学都可以作为学生的练习场地与合作伙伴,也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生活与社会。作为自然科学基础课的数学只有实现回归自然,融入生活,教育的多向性目标才能实现。

2.思维的灵活性

为了让学生在解题时保持兴趣,可给学生提供一些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设计练习不管是练习内容的选取还是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应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3.层次的灵活性

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在作业设计时,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使每个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练习层次,这既是学生能力转化的客观规律所致,又是学生认知规律的反映。

三、求近——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兴趣

“生活味浓”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题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应把生活实践当做学生认识发展的活水,把数学习题与生活实践紧密“链接”起来,让学生在这些来自于实际的鲜活的数学事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是快乐的。在不断的实践中,我捂出了这样几点:

1、处理书上的练习,使之更加丰满

小学数学课本上的练习大多来源于生活,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显得抽象而单板,如果教师能创造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练习融入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

2、运用生活经验,寻找练习材料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帮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体现练习的生活化。

3、创造练习材料,感受生活数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知识,只是留意,就会发现,要学生明白这个道理,老师就是一面镜子。我们老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创设贴近生活的练习,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做数学练习,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的练习,具有活力的东西。

小学数学的课堂练习调研论文 篇12

首先我们要明白课堂练习这种方式对于小学数学教育的意义, 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课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呢? 答案很简单, 数学是一门需要反复重复, 并且大量练习的学科, 而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基本上不具有学习自主能力, 也缺乏学习自主性, 再者, 中国沿袭了很久的教师指引式学习方式使得我们把数学练习搬到课堂上面来进行, 这样是避免学生因缺少自主学习而欠缺运算及思考能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中常出现的问题

( 一) 题目设置过于复杂。这种教育方式有些揠苗助长的态度, 恨不得每个学生都是天才, 这样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而且这样做会打击大部分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不仅达不到想要的结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 二) 题目设置过于简单。相对于以上那种情况, 题目太简单是另一个极端的状况。我们一开始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当然要用一些简单易懂容易培养自信心的题目但这种题目不能太多, 一来这样不会给学生带来实质性的提高, 二来会让学生误以为数学只有这种难度而产生骄矜的情绪而变得浮躁且不耐挫折。

( 三) 题目设置的过多。同样的, 这也是一种急于求成的方法, 题目设置过多就意味着课堂速度要很快才能完成预设的内容, 这样学生很容易跟不上这样的进度。还是那句话, 教书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让学生懂, 学生要是没学会那么讲的再好都等于零。

( 四) 题目设置的过少。这是一种相对于“3”的极端现象, 题目太少就会导致进度拖沓, 容易降低效率, 这也是不可采取的。

( 五) “保姆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就是讲的太多, 留白太少, 每个公式每个步骤都要老师代劳写出, 没有给同学思考与练习的余地。我们知道, 课堂练习就是想要弥补学生课下不练习的缺陷, 而如果课堂练习也让老师大包大揽那么会丧失其原本的意义。

三、优秀的教学案例

本案例为秦皇岛第二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练习的案例。

( 一) 课前准备

首先, 选好适当难度及适当数量的题目, 并布置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复习与回顾。现摘录题目如下 ( 因篇幅有限并未完全摘录) :

a、一年有 () 个季度, 9月在第 () 季度, 这个季度共有 () 天。

b、有30天的月份从先往后的顺序是 () 。

c、夏令营从7 月24 日开始到8 月4 日结束, 一共有 ( ) 天。

d、已知2004 年是闰年, 这一年以后的三个闰年分别是 ( ) 年、 ( ) 年、和 ( ) 年。

e、订一份《小学数学报》每月9 元, 订一份《电视节目报》每个季度11 元,

订阅一份《小学数学报》全年的要多少钱?

f. 一个修路队要修一条路, 平均每天修9 千米, 今年3 月1 日开始, 3月底完工, 这条路有多少千米?

( 二) 教学任务

1. 让学生提高数学的运算能力, 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对小学数学的课程进行巩固和训练。

3. 教学工具。采用投影仪投映习题和板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这样既提升了效率又避免学生错过知识点。

4. 课程步骤:

1) 将课前准备好的习题以幻灯片的形式逐题进行放映。2 ) 留出时间等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这个时候禁止小组讨论的形式出现。3) 预留时间结束请同学上讲台板书答案。4) 老师进行指正, 并对学生普遍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解答。

四、探究课堂练习设计与实施的正确方法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 老师采用了课堂上和学生互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我觉得对于数学课堂练习的教学来说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 而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 我们通过对以往失败的教育方法进行反思可以知道在题目数量上要适中, 最好在任务之外准备好预留量, 这样才能避免还没下课就没题可讲的现象, 当然, 我们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让预留量赶着我们的进度跑, 这样学生们就容易跟不上我们的进度从而丧失信心。另外, 在难度上要采用循序渐进的阶梯式, 不能一下子太难, 也不能总是一个难度, 最好的方式就是前面的几道题简单, 后面的几道题难, 这样既照顾到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 也起到了提升学生能力的目的。

五、总结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学好它的方法就是要反复练习。由于传统教育中教师指引式学习的影响和小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现实情况我们进行课堂练习, 而要做好课堂练习就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 也和大家分享了优秀的教学案例, 从而我们探究出正确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与实施的比较好的方法, 对于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我们要遵循“量不贪多, 绝不拖延, 难易适中, 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设计, 而对于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实施, 我们要留给学生独立练习与解决问题的余地, 这样才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让学生更好的练习。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对于进一步的学习来说, 数学是一切理科学科的基础, 没有这样一个好的基础就没办法学习好后面的科学知识, 尤其是物理学科的学习。而对于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来说, 数学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被称为“大脑的体操”。所以数学这门学科对于一个学生是很重要的, 而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也责任重大。那么怎么样学好数学呢, 就要通过不断地练习, 所以作为数学老师, 一定要研究引导课堂练习的办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

参考文献

[1]余文森, 洪明, 张蓉, 编著.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1.

[2]欧阳芬, 彭荣辉, 主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型[M].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0.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调研报告 篇13

为了更好推进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本学期学校开展以“在课改新背景下,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题的课堂教学调研活动。我本着务实求真的精神随同老师们结合区“阅读、体验、互动、巩固课堂教学及导学案教学实践活动,公开课、联片教研活动展开“课堂教学有效性”专项调研活动。

在这次专项调研活动中,我们了解到新课程改革几年来,我们数学课堂教学发生很大变化,课程标准提出新理念。教师在努力改变着自己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改善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生动有效学习活动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学会学习。课堂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有效情境创设

目前“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一些公开课,研讨课中,老师们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有效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我们眼界大开。如,本学校,石守琴老师上《圆的周长》这节课,在导入部分创设小猴和小兔赛跑的情境。小猴沿着正方形的路线跑,小兔沿着圆形路线跑,同学们,你们说的比赛公平吗?为什么?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学生从正方形周长类推迁移到圆的周长,使学生思维落到圆的周长上,要想知道他们不公平的比赛学习圆的周长后就知道了。

二、重视有效操作实践活动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来理解新知,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内容。如我校,郭香果老师上的六年级《轴对称图形》这节课,郭老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和创造美。

三、注重有效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努力改变以往学生单一,被动学习方式,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来解决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如科学韩继明老师教学《推和拉》一课时,为了实验验证推和拉是两种方向相反的力,让学生在小组中推手掌,拉手腕,并在小组中统计,记录汇报,引导学生发现实验结果。随着学生在活动,探究,思考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体验情感,获得知识。

四、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特别是一些示范课、公开课、研讨课,教师都努力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把课堂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整合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实验小学王建老师上四年级《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节课,利用直尺、三角板验证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时,王老师能有效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在电脑上动手操作,让三角板紧靠直尺,然后在移动三角板验证,然后互相交流结果。最后得出结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看到以这些课堂可喜变化同时,也不可否认是,目前小学数学常态下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改新理念把握不到位,注重形式,忽视本质。以致课堂教学出现形式化,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冷静思考,理性客观地反思过去,实事求是面对今天,以平和心态面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存在问题:

1、个别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设计重教法、轻学法。以少数学生的思维代替多数学生的思维,课堂上缺乏质疑讨论,学生主体意识没有得到很好发挥,没有充分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一些学生而是在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

2、教师钻研教材不够,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

3、小组合作学习有形式都无实质。在部分教师课堂上,学生分组学习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乏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4、课堂练习设计单一,缺乏层次性和趣味性。对知识的内在联系挖掘不到位,知识的提升拓展不够。

5、情境创设,牵强附会。有的.课堂过于追求教学情境化,一些数学内容被机械地套上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过多地强调生活来源,其结果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6、教学过于追求手段现代化。现在的观摩课,似乎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有的教师不惜花费很多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可结果并不理想。有的课件只不过是课本搬家,有的教师因为有了多媒体,干脆不再写板书了,以课件代替板书。

7、个别教师面对课堂上生成的新问题缺乏教育机智,教学语言不够准确,不够生动、丰富。

建议:

1、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解新理念。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深入理解和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科学合理创造性使用教材,设计好每节课的预案。

2、探讨和研究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3、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充满活力的数学教学内容。

4、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5、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科学、合理、有效使用好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6、教师要能够精心设计练习题,层次清楚,形式多样,富有趣味性,思考性。

7、注重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要让每个人都动起来,真正达到合作交流,资源共享,圆满解决问题。

8、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来提升自己课堂教学机智和教育智慧,促进专业成长。

改进数学课堂练习 篇14

关键词 练习学生习题

论文摘要:数学知识的掌握,技能的提高的主要途径来自课堂练习,所以,老师对于课堂的习题一定要精心设计巧安排。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做练习题的时间是大量的。就教学时间而论,练习几乎占了数学授课总量的一 半以上。因此,怎样组织数学课堂练习,对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当前,从一些数学课内练习的内容安排、组织方法来看,感到还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练得不及时;二是练得不集中;三是练习的效率不高;四是忽视对练习的讲评、总结。下面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练习要及时。课本中一节课文的编排顺序大体是这样的:

1、正文。引进概念,证明定理,推导公式或性质。

2、例题。举例说明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一般是由浅入深、由较单一到较综合。

3、练习。考虑到一个课时的教学容量,给每一节课安排了一些练习题。内容比较单一,要求比较基本,以适应课堂练习的需要。有些是按模拟例题的要求安排的。

4、练习题、习题。通常安排在各单元、各章的后面。

课本的这种编排方法,内容完整,条理清晰,便于叙述。但教学时,不应照本宣科地完全依照课本的顺序讲,特别是“练习题”在一节课内的使用时间,不应一律安排在讲完几个例题之后,而往往要按照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的进展程度,把练习题分散穿插在讲述之中,与学生的思维节奏同步。这样既能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又有利于引导学生做进一步探讨,有利于下一个教学 环节的进行,收到正反馈的功效。如<<代数>>第三册12.2的配方法在讲完例1后应做完练习的2(1)(2),使学生熟悉了配方法的步骤后再讲例2,然后做练习的2(3)(4)。

这类问题,几乎每节课都有。这就要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认识规律,使讲、练配合好,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这就叫练得及时。

二、练习的目的要明确,内容和要求要集中,使学生通过一次练习,至少有一得。这对于一节以讲述为主的课内练习来说,比较好办,因为练习题自然要围绕讲的内容,目标比较明确。而在某一单元或某一章之后的习题课中,情况就不一样了。一道习题所涉及到的内容往往很多,而且解题的要求(审题、分析、解法、书写步骤等等)也可以是多方面的。因而在选题和要求上如果目的不明确,就会分不出轻重详略。这样就不能引起学生注意,脑子里留不下较深刻的印象。这里说的是两点:一是选题的内容要集中,规律要突出; 二是练习的要求要重其所重,轻其所轻。

比如讲“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可以考虑把例3(相遇问题)和例5(追及问题)调整为前后连续的例题,因为“相遇问题”列方程的依据是:速度╳时间=两地间的距离;“追及问题“列方程的依据是:速度差×时间=需及的距离。二者虽有差别,但是它们的实质仍是“速度×时间=距离”。把它们连起来讲、练,规律突出,可以互相启示。在讲完例题之后做习题时,可只要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而暂不要求解答。把重点放在分析数量关系、列方程上。

人的认识发展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认识的对象能够集中地、连续地、逐步深入地展示规律,就有助于思维的发展。相反,如果在认识的过程中,研究的问题不集中,总是横生枝节,断断续续,那么思维的发展就会失去“惯性”,分散了注意力。因此,练习的内容和要求都应集中,重点突出。

三、练习要讲求效率,要尽量减小无效劳动,以使学生在较短时间里较多地动脑、动手。如上所说,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练习时,如果给出一道题列方程,再换一道题再列方程,每次都要抄题、审题,重新分析数量关系,很费时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的方法。

例:甲,两站相距360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出发每小时走48千米;一列快车从 乙站出发,每小时走72千米,两列火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经过多少小时相遇?

如课本分析、解答后,再将例题中的“两列火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经过多少小时相遇?”改为“快车先开25分钟,两车相向而行,快车开了几小时与慢车相遇?”

分析解答上题后,再将上题中的“快车先开25分钟,两车相向而行,快车开了几小时与慢车相遇?”改为“两列为火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出发1小时,快车因故障停车,问快车停车后几小时,两车相遇?”

这种“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的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把时间、精力都用在关键地方,提高练习的效率,而且通过观察由题意的变化所引起的方程的相应变化,使学生加深了解实际问题与反映它的数学模型间的联系,发展了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取得在平常的练习中所收不到的效果,提高练习的质量。

此外,要提高练习的效率,还要注意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同时动脑、动手,不要总是以和一个学生对话来代替大家的练习。

四、练习之后,要讲评。要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的错误,并且要总结规律和要领。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较多的错误之后,讲评尤其显得重要。不要简单地只评对错,而要着重研究产生错误的原因。比如,一位教师讲“列代数式”,学生练习“用代数式表示a与-8的差”,结果全班有不少学生(包括板演的学生)答为a-8。这时教师并没有打“╳”了事,而是要求学生讲理由。学生说:“我本来列出a-(-8),因为写代数和时可以省略加号,因此我也在这里省略了减号,得到a-8。”可见学生的错误是由于认识上的“负迁移”而产生的。于是,这位教师用10-(-8)与10-8的不同,说明减号不能省略。这种讲评就很中肯。

学生的错误,除了粗心、笔误之外,一般都有一定的“理由”,有的还有历史根源,纠正起来并不容易。比如,讲完正比例函数y=kx(k≠0)的意义之后,练习(回答):

(1)圆的周长c是不是半径r的正比例函数?

(2)圆的面积A是不是半径r的正比例函数?

学生对第(1)题正确回答之后,却对(2)题也作了肯定的回答。其理由是:圆的半径增大,面积也随之增大,所以圆的面积与半径成正比例。这里,学生在学习正比例关系时,已经混杂递增函数关系。这种错误认识从小学就有,不过当时没有暴露而己。为此,教师作了如下的纠下:

(1)列出 与y=kx(k≠0),比较它们的结构(系数、指数),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函数中“自变量与函数扩大的倍数相同”的意义。

(2)说明函数y=kx(k≠0)并不总是随着x的增加而增加的。当k<0时,函数就是递减的。

这样,不仅纠正了错误,而且加深了对正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有对比才有鉴别,正确的认识正是在与错误作比较中发展的,这就是讲评学生的错误所特有的功效。

课堂练习之后的讲评,往往又是这节课的中间小结或结束语。因此,不仅要围绕本课时的中心内容和要求,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总结,还要有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以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小学数学的课堂练习调研论文 篇15

首先是以教学大纲为准则, 深入领会大纲的精神。其次认真钻研教材, 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我们要求参与课堂练习设计的教师要把握大纲的尺度, 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研究、设计练习内容。规定练习设计的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 目的明确, 要有针对性。练习的数量适当, 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结合, 要有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和稍有变化的练习, 也要有一些综合性和富有思考性的练习题, 但不能过于繁难。尽量设计出符合素质教育、具有实用价值的练习, 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得到发展。

新授课的练习目的在于掌握知识, 我们按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及学习的反馈几方面进行了练习设计。

一、按学习过程设计练习

根据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需要有学习新知识前的准备性练习、获取新知识的形成练习和巩固新知识的练习。例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 为了排除学生根据个位上的特征来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2、5整除的干扰, 在学习前设计如下练习。

下列哪些数能被3整除, 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

13、36、16、93、42、29、24、39

使学生看到, 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能被3整除, 个位上不是3、6、9的数也不一定不能被3整除, 从而为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做好准备。学习前的良好准备, 把学生引入最佳的认知状态, 再稍加点拨、诱发, 便会水到渠成了。

二、按学习内容设计练习

学习内容的类型不同, 练习设计有其不同的要求。概念学习的练习应着眼于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法则学习的练习应着眼于理解法则、掌握操作的过程;应用题的练习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由于篇幅关系, 现在只讲应用题的练习。一方面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 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

三、按学习的反馈设计练习

新授课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 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有效地调控, 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从辨错、改错中, 使学生懂得求平均数问题的关键。以上我们按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和学习反馈简述了我们在新授课练习设计的一些做法, 在实际的设中应是整体性的统一研究和考虑, 以求最佳的效果。

上一篇:描写我喜欢的春天小学生作文下一篇:小学教学设计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