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三维目标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课堂三维目标(精选8篇)

小学数学课堂三维目标 篇1

——浅议小学数学三维目标之落实

【摘 要】:在实施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能否实现“三维”目标,提高教学效果,事关新课程改革的成败。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落实“三维”目标,提高教学效果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人教教材的要求和特点,总结了几点看法:首先要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理清关系;其次要关注学生生活情感,促进孩子们健康和谐发展;关注结论更关注过程,强化学生的亲身体验;另外还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和方法,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关键词】:新课程

“三维”目标

情感体验

所谓三维目标是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载体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新课程标准指出:三维目标的核心是人的发展,我们实施三维目标必须强调它的统一性,即: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运用一定的方法解决问题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同样道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和态度。所以,我们说三维目标应该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相互孤立的三个目标。从数学学科的角度讲,实现三维目标是既要促进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为此,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实施三维目标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分析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我们不难看出:一方面是学生被动性学习、适应性学习、机械性学习、封闭性学习、强制性学习的现象还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另一方面是部分教师在“开放”的理念“指导”下,不顾班级授课制的现实,一味追求不符合实际的所谓“开放”,造成课堂教学中的目标定位严重偏离数学教学要求。

1、明确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在结构和表述语言上都有变化。根据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数学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进行了分解和重组,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细读《标准》可知,这四个方面的目标并非纯粹的并列关系,其中含有相互间的融合与渗透。如在知识技能目标中,多次出现“经历„„..过程”,即在某一个方面的目标中,蕴含了其他方面的目标。

2、正确理解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知识技能目标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方面的目标(过程性目标)应该是一种相辅相承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关于这一点,《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已有明确阐述:“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这就是说,一方面,知识技能目标是实现发展性目标的基础和依托,因为任何过程性目标的实现,都要通过对一定的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为载体来进行,如果脱离了具体知识的学习,任何“过程”都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失去价值;另一方面,过程性目标是实现知识技能目标的中介,因为任何知识和技能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形式和学习过程来获得。因此,我们应该牢固树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意识,并在教学活动中努力促成各个教学目标之间的协调统一和相互促进.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教师要做到:(1)教学目标有新突破,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科学、全面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2)教师努力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能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3)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力图给学生提供“再创造”的通道。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生活化的语言,转化成数学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去学习、去领悟。下面我来谈谈个人认识:

[现象一] : 在一些课堂上,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中,教师为了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尽其所能地创设了各种“生动”的教学情境,安排了大量的游戏、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等活动,并在教学中不时地加入一些贴标签式的“道德情感教育”,课堂上学生兴趣高涨,气氛热烈。然而在“热闹”之余,往往看不到教师在知识与技能形成的关键处给学生以必要的引导和点

拨,学生在实践活动之后缺乏理性的总结归纳,很多课堂上没有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作业的时间。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成绩检测时,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往往达不到《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不少教师由此深感困惑:我在教学中如此尽力地体现新课程理念,为何在教学质量上事与愿违?

[现象二] : 课程改革在我县正式实施已近两年,但在一些教师的教学中,仍然表现出只追求知识技能单一目标的倾向。看其教学设计,难见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与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表述;观其课堂教学,基本沿袭传统模式,学生主要通过听讲或简单的问答去接受知识。一节课下来,除了被动接受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生在其他方面鲜有收获。

[反思]:产生以上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一是教师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认识不足;二是对三维目标间的关系把握失当;三是教学目标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没有得到落实。

“现象一”暴露出对知识技能目标的忽视,导致教学只有热闹的过程,学生没有掌握后继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一种华而不实、无果而终的教学;“现象二”则反映出教学中过程性目标的缺失,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严重受限。

以上两种现象反映了当前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两个极端,它们都偏离了课程改革的正常轨道,若不及时纠正,将严重影响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对策]

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理解课程目标

1、明确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在结构和表述语言上都有变化。根据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数学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进行了分解和重组,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细读《标准》可知,这四个方面的目标并非纯

粹的并列关系,其中含有相互间的融合与渗透。如在知识技能目标中,多次出现“经历„„..过程”,即在某一个方面的目标中,蕴含了其他方面的目标。

2、正确理解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知识技能目标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方面的目标(过程性目标)应该是一种相辅相承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关于这一点,《数学课程标准》中已有明确阐述:“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这就是说,一方面,知识技能目标是实现发展性目标的基础和依托,因为任何过程性目标的实现,都要通过对一定的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为载体来进行,如果脱离了具体知识的学习,任何“过程”都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失去价值;另一方面,过程性目标是实现知识技能目标的中介,因为任何知识和技能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形式和学习过程来获得。

二、在教学设计中整合三维目标,体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鉴于以上分析,教师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就应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两方面着眼,突出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现以实例说明: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第九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材分析:本课含有以下教学内容:(1)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首先,这两个教学内容显然直接对应了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但仅仅看到这一点是不够的,因为教材中还蕴涵着丰富的发展性目标因素,即在推导公式的时候,如果不是由教师包办,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就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并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

1、使学生初步掌握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能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操作实践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并初步感知平移、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以上的教学目标中:第1条属于知识技能目标,它含有“理解并记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和“会用公式进行计算”这两个具体的目标。第2、3条则体现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过程性目标。

显然,此教学目标避免了前面所述两种现象中目标缺失不全的弊端,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三、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在过程中落实目标

教学目标一经确立,教师就要根据教学目标去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一切教学活动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去展开。

例如,根据前面确立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就应该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以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引入新课。(“转化”的起点)

2、进入探求新知的环节后,可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 的求法,再通过合作交流和教师的引导,明确转化的方向。

3、动手实践,完成转化。让学生通过剪、移、拼等操作活动,完成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的转化。此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延高剪开”的必要性。(转化的关键)

4、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师应作小结并再现公式的推导过程,同时启发学生去感悟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落实数学思考目标)

5、保证课堂练习的质量和时间,以使学生牢记和熟用公式。同时,教师要根据课堂交流和作业反馈信息,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度进行量化检测。(落实知识技能目标、解决问题的目标)

建构主义认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应该是由兴趣、知识、记忆、情感、感知、反省、行动、平衡、摄动、重建、迁移等组建而成的循环过程。正因为这样,数学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不只是要求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它还应当包括促进学生在思维能力、思维水平、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数学思考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要有效地实施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我们就要在教学中做到知能协调——因为要使数学知识和技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理性的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才能实现;做到

小学数学课堂三维目标 篇2

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是新课程的灵魂.基于对新课改和对当前课堂教学现状的认识与思考, 笔者认为:用三维教学目标引领数学课堂教学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切入口.

一、静下来倾听, 正确认识三维目标的正确含义

许多数学教师对新教材的使用有不同程度的误解与排斥, 很大的原因在于他们还用原有的纯知识本位的标准去衡量新教材与课堂教学, 以致产生了诸如“量太大, 知识不够扎实”“太灵活, 学生反应不过来”“知识呈螺旋式上升, 每次教学新知的度很难把握”等困惑, 而不明白三维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既要重视知识、能力, 又要重视过程、方法, 同时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要关注每一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而许多数学教师淡化甚至没有这一目标意识.从新课程理念的考察中, 就会发现存在着不少问题:

其一, 草率盲目, 兴之所至, 不假思索, 或照教参一抄了之, 或仅凭感觉随意而定, 缺乏合理性、系统性与渐进性.

其二, 大而空, 笼统模糊, 对学生学习缺乏明确的指导.许多教学目标里充满了“学习”“认识”“理解”“体会”“培养”等要求, 这些要求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达到或不能达到, 其中每一个要求要经过哪几个阶段或层次, 都很难操作、观察和测定.

其三, 停留在认知层面, 不能将学生智慧、情感、意志上的发展和成长放在重要地位.传统教学目标大都是一个个肤浅的、答案明显的、没有思考价值的知识性问题, 这是造成封闭、机械、僵化的教学的主要原因.

鉴于此, 笔者曾收集了一些身边的案例和问题就三维教学目标的认识与制定组织数学教师进行学习与讨论.之后, 一位数学教师深有感触地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当了这么多年的数学教师, 还真没想到教学目标还有这么大的文章可做.以前我走进课堂从来没有想过教学目标有没有问题.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想着自己要教什么内容或按怎样的步骤去教, 根本没考虑到我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 怪不得有时候我的课堂那么散乱, 原来我连自己要干什么或学生要发展什么都不知道.看来我得先要有目标意识, 而不仅仅是环节意识.此外, 三维目标是根据学生作为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的, 所以我首先要真正把学生当人看……

身边的案例、身边的事实让老师们理解了三维目标以及认识到三维目标的重要性, 也让老师们深刻地知道三维目标就在自己的课堂, 就在自己的身边.

二、动起来实践, 在课堂中体验三维目标带来的惊喜

新课程是一种理念, 更是一种行动.我们的老师经过新课程的各种培训, 已经基本解决了关于新课程认识层面的问题, 但把认识转化为行动还需要解决实践层面的问题, 尤其是课堂教学.许多教师虽然面对新课程能说出很多观点, 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仍感到困惑或不知所措, 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目标意识的缺失或淡薄.笔者曾组织数学老师就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进行“滚雪球”式的校本研修活动, 发现以教学目标为切入口引领课堂教学实践是课改的关键.

1.带着目标走进课堂

以一位教师上五 (上)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为例.

第一次设计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题方法的多样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不难看出, 这位老师已经认识到新课程倡导的目标具有三维性, 能按照三维来设计.但对照课堂教学, 第一次教学时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 按部就班地教学设计, 没能适时把握生成的课堂资源, 没有明显的增量.

(2) 没有遵循学生动手操作的特点进行教学, 准备的材料过于单一, 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3) 机械化地追寻转化方法多样化, 缺少学生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的参与, 也浪费了时间.

(4) 缺少评价意识, 没能真正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学习现状.

显然, 出现以上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位老师只有环节意识而没有目标意识, 一切的教学都是在走教案, 都在“意料之中”.而且从制定的形式上可以反映出她将目标的三维性机械地割裂开来, 情感目标的失落直接导致了其他目标的落空.经过大家的讨论与教后反思, 这位老师重新调整并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操作,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会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 通过操作、观察、比较,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通过操作, 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体验成功的乐趣, 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带着修改过的教学目标进行第二次教学后, 很好地解决了第一次出现的问题.正如这位老师在第一次教后反思中所描述的:“……教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我没有树立真正的目标意识.教学目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次的反思后, 这位老师再一次调整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操作,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 通过操作、观察、比较,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通过操作, 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第三次走进课堂, 这一次她已经轻车熟路了:

(1) 猜一猜, 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 剪一剪, 拼一拼.让学生通过剪、移、拼等操作活动, 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 同时明确“沿高剪”的必要性、重要性.

(3) 分析比较, 推导公式.比较、分析剪拼前后“底”“高”“面积”的变化, 让学生感悟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4) 巩固应用, 发展能力.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 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感受、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

这一教学过程诠释了《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提出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同时,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这一和谐统一的整体目标理念.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有效, 而且达到了高效.

2.带着目标观察课堂

假如说, 目标意识让教学实施者有了一步步感受“三维”的生命力, 那么目标意识也让听课者走近“三维目标”这个课改的灵魂.

笔者第一次组织学校的数学老师来听试教课就是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对照教学目标观察课堂.有的关注知识教学的落实, 有的专看学生的操作和合作能力, 也有的专门留意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大家坐下来讨论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时, 不再像以前那样不知从何说起或无话可说了, 而是针对各自关注的方面阐述观点提出建议.下面是一位数学老师三听《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针对情感目标落实的三次思考:

第一次:……我觉得学生合作的不够, 同时练习的时候与生活的联系没有体现.所以要提倡多合作, 以加深学生对公式推导的理解……

许多数学老师有同感, 也都提议说要合作.但从其观点中可看出, 老师们只凭感觉, 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只停留在对教学方法的机械运用, 还是属于经验层面.

第二次:能够引导学生通过操作, 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体会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并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公式的应用, 较好地达成了情感目标.

显然, 经过第一次试教后的讨论与交流, 这位老师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教学理念评价课堂, 而且意识到了教学目标具有三维性的特点.经验层面的观点开始向理论层面的理念提升.

第三次:能够体现数学的思维能力, 在猜想中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在验证中,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再比较, 引导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根据学生的特点, 在操作中培养他们合作的精神, 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果在运用公式解决问题时, 能有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练习, 会更好地体现情感目标.

这次的思考比起上两次的观点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可想而知, 这位老师的思考和执教老师的反思是同步的, 她已经有意识地转向思考型的专业学习了.这个评价的背后有她对课标的理解, 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解读, 对课堂学生生命发展的关注.

3.带着目标自主实践

有了倾听、观察、思考、交流带来感悟的喜悦后, 许多数学老师开始关注自己的课堂, 他们跃跃欲试.于是, 在自己的课堂里, 老师们感受到了实践与尝试带给他们的惊喜:

“我们班的学生知道如何和别人合作了!”“我觉得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我发现评价语的作用很大, 能够让孩子知道我们在关注他, 欣赏他, 帮助他……”“这堂课我的心情很好, 孩子们怎么那么可爱呀!”……

三维目标的灵魂在于它对生命发展的关注, 老师们开始关注到生命发展了.

三、沉下来思考, 走“三维目标教学+案例研究”式发展之路

“一个精彩的案例不亚于一项教学理论的研究, 而且只有教师自己才最适合于这项研究……”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最终要通过一次次的反思和教学实践来落实.于是, 基于落实三维目标的案例研究便应运而生.

1.对照三维目标精读经典案例, 寻找教学研究的切入口与方式

许多教师仍错误地认为案例只有那些具有高深理论知识的学者才做.因此, 引导教师精读那些来自名师课堂的典型的又能引起老师共鸣的经典数学案例, 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找到数学教学研究的切入口和研究方式.

2.对照三维目标反思自我教学行为, 变日常反思为专题案例研究

尽管许多教师已经形成自我反思的能力与习惯, 但仍存在反思的随意性与盲目性, 而且缺少自我指导和发展性的反思.因此, 如果能够引导教师有针对性的就数学课堂中三维目标的达成进行深度的专题思考, 其课堂教学效率将大大提高.

小学数学课堂三维目标 篇3

关键词:三维目标课程标准 尊重 学生主体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初步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所谓三维目标是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的发展包括了只是技能、思维与能力和情感等方面。这些方面发展的核心是人格的发展。三维目标是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现在我谈谈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1.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学知识与技能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内涵,有所示其他方面发展的载体。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发展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是重要的。知识的发展也包括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对数学认识的发展,使学生具有正确的自我概念和数学观。学生的自我概念包括自我评估、反思和自我调控等。学生的数学观发展包括以下一些内容: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价值及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美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的探索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猜测;学生初步体验数学推理是严谨的,结论是明确的,数学的各部分之间是有联系。

2.思维的发展。思考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在数学教学中应该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让学生能够认识并体验思考的基本方法,如归纳类比猜测与论证等。让学生能根据已有事实进行数学推测和论断,养成“有理有据”的习惯。让学生理解他人的思考方式和推理过程,并能与他人进行沟通。要让学生能够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能力的发展。能力的发展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学习的能力和策略的发展,也包括数学能力发展。目前对数学能力的解释并不一致,前苏联学者克鲁切斯基的观点还是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他认为,学习能力的主要成分是:使数学材料形式化的能力,即从内容中抽出形式,从具体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中抽象,以及运用形式结构进行运算的能力;概括数学材料的能力,即从不相关的材料中。抽出最重要的东西,以及从外表不同的材料中看出共同点的能力;运用数学和其他符号进行运算的能力;连续而有节奏的逻辑推理能力;简化推理过程的能力,即用缩短了的结构进行思维能力:逆转心理过程的能力;思维的灵活性,从一种心理运算转向另一种心理运算的能力;数学记忆,主要指对概括内容、形式化结构和逻辑模式的记忆力;形成空间概念的能力。

4.情感的发展。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发展主要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一是学生对数学、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主要包括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喜爱等。二是自信心和意志力。主要包括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取成功体验,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三是学习数学的态度和习惯。主要包括探索创新、合作交流与严谨求实的态度及习惯。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要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三‘维目标是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發展。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教学对象,学生的行为,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问题是思维的开始。

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婚过程。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人手,也要引导学生从细节上发现问题,老师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深入解决问题。教学目标的“多维”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元”,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还要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交流反馈时,老师既要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要关注学生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在学生答问后追问:你是怎样想出来的?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的兴趣的程度和对学习的专注程度,可用表示赞赏或用委婉的批评给予评价。对学生流露出来的价值倾向,即使是错误的,老师也不要压制,应该耐心地问一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想,然后给予疏导。

总之,我们教学中真正关心学生,就应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热爱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健康的学习心态,培养锐意进取的精神和富于创新的个性品质。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运用一定的方法解决问题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同样道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和态度。所以,我们说三维目标应该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相互孤立的三个目标。从教学学科的角度讲,实现三维目标是既要促进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第二十七中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 篇4

摘 要: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是教学目标设计的方式与方法的组合,是连接教学目标设计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因此,它对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现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概括出了几点目标设计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数学教学;全面与简洁;过程目标与终极目标;心理描述与行为描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104-02

一、全面与简洁相结合

教育的宗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要反映全面发展的要求,注重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思想启迪、精神感悟、人格塑造等人的发展目标。这就要求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等目标都考虑到。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目标设计也不可能将所有目标面面俱到。因此,如何设计全面而又简洁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就成为很多人研究的对象。有人认为,设计上位目标如学科目标和单元目标要全面,而课时教学目标只要关注知识和能力目标就可以了;也有人提出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只要描述双基目标就可以了”,认为“情感目标其实是附皮之毛”,渗透于其他目标之中的,“无需言传只要意会即可”(刘家宏,2005)。这些意见虽然片面偏激,但是有两点意见是可取的:第一,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应该确定基本目标,突出重点目标;第二,关注知识目标。知识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载体,知识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引领着学生发展的方向和程度,“知识技能目标是基础和前提,方法能力目标是工具和武器,情感态度目标是内驱力和政治立场”(白月桥,2004)。因此,双基目标是最基础的目标。

正因为如此,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建议首先设计双基目标,再设计其他范畴的目标,在此基础上,确定主要目标,形成课堂教学目标。以四年级上册《简单数据整理》为例,首先设计它的知识技能目标,如知道原始数据与数据整理的含义、了解统计表与统计图的组成、会看简单的统计图表、明确条形图的意义、会填写统计表、能根据条形图回答问题等,其中课堂的主要目标是会看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与双基目标相对应的其他范畴的目标,如初步掌握数据的整理方法、养成仔细观察和分析的习惯、体验统计图的简洁明了和条形图的形象直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有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信息意识、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等,其中基本目标为初步认识数据的整理方法,体验统计表的简洁明了和条形图的形象直观;最后将选定的目标整合在一起,并进行适当的处理就可以得出完整的课堂教学目标,如“初步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初步掌握数据的整理方法,体验统计表的简洁明了和条形图的形象直观”。

这种以知识为载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主线制定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前后相呼应,形成了一个整体,在表述上有取有舍,充分体现了目标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的要求。

二、过程目标与终极目标相结合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学预期的结果,因此,教学目标一般描述的是知识和能力发展的终端结果,没有把学生获得知识和形成数学能力的过程纳入目标内容。在目标描述上基本都采用了“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方式。以“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例,过去制定的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的教学目标,对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没有多大的意义,形同虚设。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认识到这一弊端带来的危害,突出强调学习过程的价值,认识到经历过程不单单是为了获得知识技能方法这些结果,它还会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这些比具体的结果更重要。但是这并不是说结果不重要,实际上新课程还提出了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既要重视知识技能等结果的描述,更要重视这些结果形成过程的描述,使用形成、养成、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

仍以“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目标设计为例,根据过程目标与终结目标相结合的策略,可以将目标制定为“经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形成初步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使目标从结果走向过程与结果的整合,从单一片面走向多层面立体的整合,由静态走向动态与静态的整合,不仅体现了过程目标与终极目标相结合的要求,而且赋予了教学目标以“生命”的活力和意义。

三、心理描述与行为描述相结合

教学目标既是教师在教学中调控教学和进行评价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标准,这就要求教学目标必须具体、准确,目标的描述一般也要采用行为描述,并使用能够观察与测量的行为动词,如写出、说出、指出、比较等。但是,在研制目标的过程中,人们发现目标的行为描述并非十全十美,它存在以下不足:(1)有些范畴(如情感、态度、审美、人格)的目标,用外显行为动词表述是很困难的;(2)行为目标也很难准确地反映隐性目标。如“掌握分数的意义”“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等目标,改为行为描述不是一两句话能表述清楚的。因此,人们又开始关注目标的心理描述。心理描述通常使用一些能愿感官动词,如愿意、乐于、欣赏、了解等,它的优点是概括性和完备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把握教与学总方向的作用;它的不足也很明显,即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较差。为了使目标的完备性与可操作性都得以体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描述上,应采用心理描述和行为描述相结合的思路。

四、多维分析与综合设计相结合

所谓多维分析,就是依据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和目标分类理论的要求,从多个维度(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能力、情感态度)来分析课堂教学目标。所谓综合设计,是指对教学目标的不同层面(如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和学生发展状况的不同层次进行通盘思考,并对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多维分析与综合设计是制定教学目标两个很重要的方面,缺一不可。多维分析保证了教学目标多元性与均衡性,综合设计保证了目标的准确性与全面性,保证了不同层面的教学目标与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前后连贯、动态整合、形成合力。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既要进行多维分析,又要进行综合设计。

小学数学课堂三维目标 篇5

教学目标的科学制定是教师的重点工作,而教学目标的落实可谓是重中之重。煞费苦心的制定了一个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却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实施,或是目标实施有所偏颇,这常常是青年老师心头的一块阴影。如何使制定好的教学目标在课堂实践中得以实现,突出目标的重难点,使教学目标得以细化,在经过反复教学实践与多次研讨的历练后,我对于这一难题的解决有了新的认识。

一、熟知目标,明确方向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大脑,对教学内容起着支配作用,对课堂效果起着检验作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就失去了方向,教学组织就会混乱。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对教学目标了如指掌:三维目标是什么,教学重难点是什么,这些目标将在哪些教学活动中得到实现。此外更重要的是,要明确目标的层次性,即分清基础性目标与提高性目标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层层推进,强化基础性目标

基础性目标往往归属于“四基”内容,即基本经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常是教学的重点,必须进行强化,才能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打好基础,为突破难点做好知识储备。而一些老师往往认为基础性的知识太简单,不下功夫学生也能懂,不如多花些时间探究难点,这其实是个本末倒置性质的教学误区。基础不扎实,大部分学生很难联系“四基”来解决新问题,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三、巧设新疑,突破难点

教学难点的突破往往是一节课最精彩的部分,是提高性目标得以实现的时刻,学生的思维发展将以此得以升华。可难点也常常是教师紧张的地方,处理不当,学生的思维与交流就会卡壳,课堂气氛骤然尴尬,只剩下教师自问自答。但教师不能避开难点,否则一节课就趋于平淡,学生的思维也得不到强刺激。所以要敢于突破难点,这需要找准重难点的衔接点,结合形象的演示或实例,巧妙地设置疑问,让学生在比较新问题与已知的异同中,建立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学生搭建了顺利突破难点的平台。

四、注重目标实施的整体观

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目标之间没有严格的分界线,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从整体上体现教学目标的有机整体性,可以从四个方面把握:

1、教学整体结构突出层次性。

2、注重提问的逻辑性,从是什么、为什么到怎么样,让学生在紧凑的思维中把知识学透彻,完善认知结构。

3、注重练习设计的层次性与形式的多样性,做到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结合内容将动手操作、口头表达与书写融合在一起。

4、充分发挥过渡语的的衔接作用。围绕目标,通过引导语和每个环节的及时小结将整个教学结构连成有机体。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交流,自然地用学生的回答完成过渡

数学教学论三维目标及重难点范文 篇6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1.2.1函数的概念

1.2.2函数的表示法

1.3.1单调性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增函数、减函数及其几何意义。2.学会应用函数的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几何意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2.通过探究与活动,使学生明白考虑问题要细致,说理要明确。情感与态度: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理性的描述生活中的增长、递减的现象。2.通过生活实例感受函数单调性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数形语言转化的能力

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定义是通过对图像的分析而得出来的,做到了由形到数的翻译,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变,所以将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作为重点;而代数论证在函数学习中首次接触,所以把函数单调性的判断或证明作为难点。

重点: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 难点:函数单调性的判断或证明 教材分析:

《函数单调性》是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定义域、值域及表示法,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高中数学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是研究和讨论初等函数有关性质的基础。掌握本节内容不仅为今后的函数学习打下理论基础,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问题情境

课堂导入:

1.海宁潮,又名钱江潮,自古称之为“天下奇观”。“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海宁潮是一个壮观无比的自然动态奇观,当江潮从东面来时,似一条银线,“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潮起潮落,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如何用函数形式来表示,起和落?

2.教师和学生一起举出生活中描述上升或下降的变化规律的成语:蒸蒸日上、每况愈下、此起彼伏。

如何用学过的函数图象来描绘这些成语?

(二)温故知新

问题1:观察学生绘制的函数的图象(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而定),指出图象的变化的趋势。

问题2:对“图象呈逐渐上升趋势”这句话初中是怎样描述的?

(三)建构概念

问题3:如何用符号化的数学语言来准确地表述函数的单调性呢? 问题4:如何定义单调减函数呢?(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由学生给出。)以上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1.3.2奇偶性

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2.3幂函数

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3.2.1积累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

必修二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1.2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1.2.1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

1.2.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1.2.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1.3.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3.2球的体积和表面积

2.1.1平面

2.1.2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2.1.3空间中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

值重难点都是:空间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

2.1.4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或者

2.2.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2.2.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第二种类型)

2.2.3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2.2.4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2.3.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A版,必修2第二章第3节的第二课时,本节课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基础上,介绍了面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定理,是前面知识的巩固升华,又是后面研究线面、面面垂直性质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及思想方法,在整个立体几何里,特别是一些综合题目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据上面对教材的分析及课程标准,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难点:二面角的理解与度量。和老教材相比,这里的内容有很大的变动,对二面角的要求也降低很很多,但是,一节课同时要学习二面角的知识和面面垂直的判定,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课堂导入:

用FLASH课件播放人造卫星轨道和大坝面的例子,引出课题,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要研究面面所成的角。然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面面所成角的例子,最后,再插入一长图片,是一面艺术墙,墙面和地面所成的角为锐角,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积极探索,发现新知

问题

1、这些图形给我们也有一种角的感觉,但和我们之前学习过的角又不一样,你能说出异同点吗?

问题

2、二面角有大小吗?若有,该如何表示其大小呢?

问题

3、二面角的范围是多少?当二面角为90度时,两个面的位置关系如何? 问题

4、(重新给出之前那张艺术墙的图片)在生活中,是如何证明墙面不垂直地面的。

问题

5、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符号语言如何表示?这个定理的本质和关键是什么?

以上为问题设计。

2.3.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2.3.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3.1.1倾斜角与斜率

3.1.2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3.2.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3.2.2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3.2.3直线的一般是方程

3.3.1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3.3.2两点间的距离

3.3.3点到直线的距离

或者

3.3.4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4.1.1圆的标准方程

4.1.2圆的一般方程

4.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4.2.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4.2.3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

4.3.1空间直角坐标系

4.3.2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小学数学课堂三维目标 篇7

三维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是教学的灵魂, 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 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落实三维目标, 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理清“三维”之间的关系

在三维目标中, 知识与技能既是目标又是载体.通过思考、探究以及数学化的过程, 学生理解并获得相应的知识, 发展相应的能力, 从而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所有目标中最为重要、最核心的, 也是最容易产生异化和偏差的目标, 它是实现其他两个目标的保证.如果学生对数学没有浓厚的兴趣, 积极的情感, 就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就谈不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三个目标相互渗透, 融为一体, 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立体感.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数学教学中使用教材包含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地运用教材, 另一个是如何经常地指导学生阅读与钻研教材.

教材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 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 是学生获得知识, 掌握技能、技巧的主要源泉之一, 因此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很好地使用教材, 它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新课标的教材已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旧教材的许多弊端, 很好地体现出了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改变教材是“活用”, 利用教材也是“活用”, 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选择、重组与改变是否是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

1. 课堂教学如何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

(1) 创设情境.情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通过特定的情境, 既可以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又能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 激活现有的经验去消化、理解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

(2) 新知探究.探究知识的过程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现知识内化, 即把握知识规律;二是形成学科技能, 即通过知识的应用, 把握知识应用规律.

(3) 应用与反馈.在此阶段要通过精心设计多样化的题目, 来巩固知识, 进行技能性转化, 而且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题目的选取要照顾到智力差异, 有层次, 有梯度.

2. 课堂教学怎样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 是通过师生的多向交流活动, 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 是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有机结合的过程.从认知的角度讲, 教师教授知识的过程是从整体到局部, 而学生是从局部到整体去学习, 教学过程正是在新知识的认知连接点上实现的认知转化.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生的合作学习.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 通过协商的方式内化为个体的智慧要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 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3. 课堂教学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指出, “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 但给人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 因此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消极感受, 阻止了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新课改中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的提出正是基于此种状况.教学中要想落实此目标, 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3.1要树立“大课堂”观念, 重视与实践相结合

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要求下, “封闭式”教学显然是违背课程改革方向的,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教育应该是开放性的, 课堂教学也不仅仅指教室里的教学, 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需要, 一些教学活动将会突破原有教学空间的局限而采取“现场教学”的方式进行.

3.2树立“大课时”观念, 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讨论的体验空间

新课标强调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 教师应当努力通过多样化的方法尽力激发学生对问题的质疑和讨论, 安排适当比例的学生讨论时间.因此课时分配就应突破传统的“45分钟课堂制”的观念, 树立“大课时”观念, 针对不同的学习领域和学习科目开设不同课时的课堂, 这样学生的情感态度会在这个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合作讨论、求取成功的过程中真正获得体验.

四、课堂教学怎样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布鲁纳认为: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能够使学生独立探索的情境, 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 而是主动的、积极的探索者.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不能顾此失彼, 而应该努力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

1.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中, 重视知识的产生、发展、应用, 重视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与方法选择的意义, 授学生以“渔”, 使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

2.把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之中, 使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获得坚实的基础重视教与学的方式的配合;重视学生活动与训练的设计;重视交流;重视互动.

3.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融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过程之中, 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获得体现的载体.重视情境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三维目标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三维目标;制定与落实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28-01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中的归属。可以说没有目标就没有了方向。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怎样来认识三维教学目标,又如何将其落实在教学过程中,这里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一、什么是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我们探究三维目标的价值在于: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为执教者选择教材内容、手段方法和科学评价教学结果提供相关依据,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1、主体参与的有效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定论。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其次是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能彼此接纳的和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让学生有个安全的心灵港湾;(2)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3)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学生有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能够胜任独立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自己的任务;(4)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拨动学生的心弦。

2、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1)教学对象;(2)学生的行为;(3)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4)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

如《西湖的“绿”》三维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①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无误地读出5个生字。

条件;对象;程度;行为。

②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绿的喜爱。

条件;对象;程度;行为。

③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准确了解“西湖的‘绿”的特点,深入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条件;对象;程度;行为

3、教学内容的问题化。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也要引导学生从细节上发现问题,如《西湖的“绿”》的教学,老师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深入解决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如:(1)课文写了几处的绿,每处的绿有什么特点?(2)作者用了那么多的“绿”,阅读时我们为什么不会觉得重复?第一个问题就是着眼于整体,问题的解决,要引导学生概括,抓主要信息;第二个问题就是着眼于细节,问题的解决,既要引导学生比较,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

4、教学过程的实践化。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过程,正如新课程所指出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如阅读教学,我们可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思考、想象、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了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方法的学习。习作教学,我们仍然可以情感为线索,引导学生在取材时联系生活世界,激活想象世界,在构思、表现时倾诉情感,表达情感,在评价时对情感的表达进行反思,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准确,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形象。

5、教学指导的方法化。老师要有强烈的方法意识,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

(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指导。陈述性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或记忆性知识,它具有静态的性质,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教科书中大量的课文可看作是陈述性知识,从语言积累的角度来说,主要是熟读成诵。老师的指导主要是如何根据课文特点,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和熟记方法掌握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指导。程序性知识也叫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它具有动态性质,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对技能的形成具有定向作用,能直接指导技能的训练和促进技能的形成。教科书中的程序性知识见于课文的“导读”“阅读提示”“思考·练习”以及“习作”、“口语交际”的提示当中,更多的是没有见诸文字,全凭老师根据教材特点而定。阅读教学中程序性知识的引导,要引导学生经历初读感知——精读感悟(体验)——复读升华和熟读成诵,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领悟重点词句的步骤方法,如重点语句的先理解字面意思,再联系时代背景,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言外之意,体会思想感情,然后体会句子的表达方法。又如习作指导,要引导学生在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学习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等方法。

上一篇:梦李白其二读后感下一篇:带班长岗位安全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