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利用CitespaceV软件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2018年刊载的558篇专业学位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已有研究主要围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综合改革,以及质量保障等5个主题展开,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依旧是当前关注的热点前沿。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研究生教育研究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研究生教育研究论文 篇1:

当前中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摘要:当前研究生教育研究目标不够明确,研究内容庞大繁杂、缺少体系,迫切需要加强该方面的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近十年来公开发表的有关研究生教育的研究论文从文献分布、期刊分布、研究主题以及研究方法四个方面作了统计分析,描述我国十多年来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现状,指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教育研究;目标;任务

作者简介:朱卢玺(1983-),男,江苏南通人,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科员;瞿落雪(1987-),女,河南信阳人,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9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分会高校学生工作研究立项课题(课题批准号:LX2012Y187)的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1978年恢复招收培养研究生,1981年实施学位条例以后,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形势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与要求,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又碰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进行研究,在这种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研究才开始启动了。[1]近十年来,研究生教育发展愈加迅猛,但也逐渐理性和成熟,研究生教育研究同时跟随而上,大量研究著作和论文涌现,不过在看似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问题。

鉴于已有成果中鲜有关于研究生教育研究状态总体的评析,本文着眼于对这一研究领域发展状态的综合分析,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路径,以期真实地展示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阐述当前中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目标和任务,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文献统计与分析

1.论文年度分布统计分析

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数据源,以2000~2010年为研究时段,以文献主题中含有“研究生教育”为检索条件,采用精确匹配,共检索到文献16055篇。从2000年开始,每年的研究数量分别为663篇、829篇、972篇、1154篇、1323篇、1519篇、1705篇、1907篇、1975篇、2052篇、1956篇。由此绘出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论文数量的趋势图。

关于某一主题的论文发表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该研究领域的研究水平和问题关注程度。从图1可以看出,从2000年开始,关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数量还比较可观,并在逐年增多,于2009年达到峰值。预计未来,每年相关研究的论文数量会在2000篇左右浮动。

2.期刊分布统计分析

表1中,因为2009年的研究数量最多,于是以北大核心期刊第四版为筛选源,选中“教育理论和教育管理”和“高等教育”两类学科领域,找到相关核心期刊,然后分别找出2009年这些核心期刊关于研究生教育研究论文的数量,统计分数数据如表1所示。

对某研究领域论文发表的期刊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该研究领域文献流向刊物的某种规律,为研究者了解期刊特色、把握该领域研究动态主流提供指向性参考,同时核心期刊更能展现出领域内的研究水平。统计显示18种核心期刊共载文260篇,占该研究领域发表文章总数的12.67%。其中发文10篇以上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国高教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黑龙江高教研究》5种核心期刊的发文总量为211篇,占核心期刊发文总数的81.15%,可称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的标志性期刊。特别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文量达137篇,占据核心期刊发文量的半壁河山,表现出其作为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专业性学术刊物的重要地位、鲜明的办刊宗旨和特色及其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的只占12.67%,发表在其他刊物的占87.33%,意味着绝大部分关于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水平不是很高。另一方面,表1所显示的论文在各类期刊发表的数据及所占比例说明,我国学位研究生教育虽已受到学界广泛关注,但在核心教育类期刊中的地位并不明显,呈现“一枝独秀”的态势。

3.研究生教育研究的论文主题统计

为了了解近年来学者对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主题,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数据源,以文献主题中含有“研究生教育”为检索条件,采用精确匹配,检索2000年以来相关研究的论文,然后按照文章下载量排序,下载前300篇,考察其主题,进行统计分析。

对这300篇论文的研究主题进行统计,有助于了解十多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关注点和研究现状。统计显示,人们在研究中关注最多的是研究生(包括学术型和专业型)培养模式,其中包括课堂教学和国人对外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介绍借鉴等,这方面发文数量达141篇,占论文总数的47%(见表2)。而这些内容主要是实践经验总结或政策性的解释说明。此外,关于研究生教育质量和质量评价,与研究生教育相关的影响因素,像师资、政策、管理等也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课题。虽然关于研究生教育的理念、理论、历史和特点的论文有30篇,但其中大部分是对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性回顾,真正的理论研究十分罕见,并且理论水平不高,研究的高度和深度也远远不够。

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尽管数量繁多,但是研究成果内容十分不均衡,扎堆现象明显,不少是低水平的重复研究。许多作者在研究中选题较为宏大,对于具体培养领域的研究还着力不多,提示研究尚需进一步细化。总体来说,对于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研究者们的学术思想不够活跃,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4.研究方法运用统计

为了解近年来学者对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方法,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数据源,以文献题目中含有“研究生教育”为检索条件,采用精确匹配,检索2000年以来相关研究的论文,然后按照文章引用频率排序,下载前100篇,考察其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上述文献研究方法的运用既有定性与思辨也有定量与实证。而绝大部分研究者采用的是前者,占到82%(见表3)。具体研究方法运用最多的是感悟性思辨分析法,占46%(见表3),比较性思辨分析法(15%)、历史思辨分析法(10%)、调查法(9%)和数学分析法(7%)也都有一些学者使用。可见在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所用的基本方法中,以定性与思辨占主导地位,其中又以感悟性思辨分析为主;定量与实证方法的运用总体较少,其中以调查法和数学分析法运用相对较多。研究的总体状况表现出较强的思辨倾向,实证性研究则明显缺乏。

三、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1.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目标

教育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教育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样,研究生教育研究也不例外,只有以探索研究生教育规律,追求研究生教育真理为直接研究目的,才能达到最终目标。具体说来,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目标分为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前者指要建立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理论体系,即对已有知识进行加工、整理、条分缕析的理论体系建构;后者主要指研究生教育中的问题研究,它是理论和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理论的源泉。问题研究有助于体系建构,而理论体系建构最终要为实践服务。[2]上述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任何一方,才能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有学者将教育研究目标分为三层,[3]研究生教育研究可以同样借用。一层目标是突破性地研究那些对构成研究生教育研究理论体系具有全局性影响的核心概念、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或某些研究生教育实际工作中涉及的全局性的、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对研究生教育实践的发展具有直接推动作用的问题;二层目标是进一步探讨(或使之更完善、更具体细致)研究生教育研究某一领域中已形成的概念、原则,或者某一地区、某一部门内的实际问题;三层目标是修正或详细说明研究生教育理论中的个别原理、概念,或个别实际问题。

2.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任务

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任务就是通过研究形成研究生教育的一系列概念,揭示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规律,阐明研究生教育的诸多问题,建立研究生教育的理论体系。研究生教育研究本身具有的面向未来的功能既要适应,又要超越和引导。它要能探明未知研究生教育问题、获得新的研究生教育知识、指导研究生教育实践。具体针对我国现阶段来说,有以下任务:

(1)理论研究。鉴于我国学者对研究生教育理论研究的缺乏,务必在日后加强理论基奠。可以从以下问题进行考虑: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性质为何、归属于何处;研究生教育的价值、目的和功能是什么、对其应该秉持何种价值观;研究生教育与其他教育、家庭、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等的关系实质是怎样的;研究生教育观是否遵循高等教育的目标论、素质论或者主体论;研究生教育研究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在哪、如何确定。

(2)实践研究。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十分庞大的领域,这个领域中肯定会出现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到方法解决是我国学者比较擅长的。研究生教育的研究队伍大部分是来自高校第一线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的教育实践者,他们既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又有较为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4]但是一定要避免重复性研究。首先要注意寻找重大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为政策制订提供咨询;其次,研究面要铺展开来,大而全的研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日后应向小而精发展。

研究生教育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得很繁荣,较为成熟,研究成果也很多。通过之前的文献数据发现,近年来虽有一些国内学者关注并引入了一些介绍,但数量并不算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研究生教育也必然受到影响。研究生教育研究的未来导向要求研究具有前瞻性,而研究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也能让我国有辨别地应用,少走弯路。我国研究者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关注过少,由于国情的相似性,比较研究仍然十分必要。

(3)研究阵地多元。指向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期刊基本只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一种,尽管它具有良好的导向性和学术影响力,但对于这个学术领域来说,“一枝独秀”过于凄凉了,应该多出现一些专业性的研究阵地,或者在像《中国高教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等核心期刊中专门辟出一个栏目来收录此类研究论文。在核心期刊中“百花齐放”能有利于形成该研究领域的良性循环。

(4)研究方法科学化。研究生教育研究方法落后,规范意识不强。“目前,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广泛运用的质的研究范式在高等教育学中极少看到,如现象学研究、人种学研究和观察性访谈等现代方法没有引起高等教育研究者的重视。”[5]该领域也是,对研究方法的选择以定性与思辨方法为主,其中又以感性思辨分析为主;定量与实证方法运用较少;多元研究方法意识还较为缺乏。日后研究者在研究中应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规范研究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谢桂华.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1,(5):46-52.

[2]刘振天.“研究问题”还是“构造体系”?——关于教育学研究的一点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1998,(4):39-42.

[3]潘艺林.教育研究必须警惕非学术目的的冲击[J].邮电高教论坛,1996,(4):18-22.

[4]刘惠琴,彭方雁,张文修.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实践性特点[J].中国高教研究,2003,(10):50-52.

[5]徐辉,季诚钧.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现状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3-15.

(责任编辑:王祝萍)

作者:朱卢玺?瞿落雪?刘传俊

研究生教育研究论文 篇2: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20年:热点话题与前沿探讨

[摘 要]利用Citespace V软件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2018年刊载的558篇专业学位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已有研究主要围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综合改革,以及质量保障等5个主题展开,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依旧是当前关注的热点前沿。在文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未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应加强对博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关注、重视多元研究方法的运用、不断拓展研究深度、进一步激发内生研究动力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文献计量;知识图谱

[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3-025

专业学位是随着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1]。2019年,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专硕)在整个研究生招生数中的占比已达51-75%[2]。随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的日益扩大,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文献也越来越多,但以整体视角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的总体情况和研究轨迹进行梳理的文献却较为缺乏。基于此,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20年来发表的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关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旨在系统地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的脉络与现状,为今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提供一些方向与启示。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按照布拉德福(Samuel Clement Bradford)的文献离散规律,大多数关键文献通常都会集中发表在少数核心期刊[3]。对影响较大的期刊进行量化分析,可基本了解该学科的发展状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首份研究生教育领域的专业期刊,也是专业学位教育研究的核心平台,具有绝对影响力[4]。1998至2018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共刊载了911篇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相关的成果,约占37种CSSCI来源的学术期刊论文总数(2859篇)的32%。此外,在CSSCI下载数量排名前30位的专业学位研究论文中,发表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上的有7篇,占论文总数23%。在CSSCI被引前30位的专业学位论文中,发表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上的有11篇,占论文总数的37%。因此,综合数量与质量两项指标,选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较具合理性。

具体检索步骤如下,在CNKI数据库中通过高级检索,以“专业学位”为主题词,期刊来源精确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来源类别选择CSSCI,检索时间跨度为199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共检索到911篇文献,剔除会议信息、致谢稿、简介、信息窗、教育大事记等非学术性文献后,获得有效文献558篇,操作时间为2019年2月24日。

(二)研究方法

CiteSpace V软件能够对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跟踪研究热点和探测学科研究新趋势,是展现学科发展脉络和热点的有效方法,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5]。本研究首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的文献年度走势、高影响力作者,以及研究方法等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借助CiteSpaceV软件,采用关键词共现、突现词等方法,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热点主题以及探讨研究前沿。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基本状况

(一)文献年度走势

文献年度走势的呈现对于评价该领域目前所处阶段以及预测发展趋势等具有重要意义[6]。经手动梳理与统计(见图1),发现1998—2018年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经历了波动增长到快速增长再到增速放缓3个阶段。其中,1998—2009年为第一阶段,该阶段每年的刊文量都在30篇以下,文献累计总量为207篇,年文献累计率(文献累积率是判定文献数量处于哪个发展阶段的重要依据,是当年发文量与上一年度文獻累积数的比率,可以反映某一年度发文量是否出现爆发式增长,并以此判断该领域研究热点是否形成)。在10-1~163-6%之间波动,波动较大说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处于不稳定状态。2010—2014年为第二阶段,该阶段每年的刊文量都在35篇及以上,年文献累计率平均在15%左右,呈现出井喷式增长态势。这或与200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2010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印发 19 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有一定的联系。2015-2018年为第三阶段,该阶段每年的文献数量虽仍在30篇左右,但每年文献累计率都低于10%,整体呈现出下降趋势。这可能与201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专业学位开始进入改革发展期有关,对新的改革进行研究需要一个过程。

(二)高影响力作者群

高影响力作者是学科创新和发展的骨干力量。H指数是判断高影响力作者群的重要工具,它把作者论文的引用率作为内在指标,而将论文的数量作为参考指标。学者的H指数越高,表明其论文的影响力越大[7]。由于作者存在重名现象,为提高研究的严谨性,本研究在软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手动二次查询,对重名作者进行分离。考虑到绝大多数作者的H指数都小于4,因此,本研究将H指数大于等于4的16位作者定为高影响力作者(见表1)。

从发文量和H指数统计可以看出,张文修、王战军、周文辉等16位作者围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了比较集中的研究。其中,张文修作为发文量最多、H指数排位第一的作者,其文章主要关注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王战军、周文辉、刘俊起、付鸿飞、赵清华等人围绕研究生满意度开展了调查研究,对我国研究生满意度的年度发展概况,以及发展动态进行了系统介绍与持续跟踪,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陈小平主要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进行了思考与经验总结;黄宝印立足于专业学位的整体发展,对专业学位的发展进行了回顾、思考与展望;沈岩、刘慧琴、仇国芳主要对工程教育的认证、发展机制、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等进行了探讨;汪玲、刁承湘则主要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质量保障体系、综合改革等进行了研究。

(三)研究方法分析

采用姚計海和王喜雪的分类方法[8],本研究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划分:为思辨研究、量化研究、质性研究和混合研究4类。通过对每篇文献进行阅读、判断、编码,最终结果整理如下(见表2)。可以发现,1998—2018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思辨研究,占比89-43%;其次是量化研究,占比9-32%;再次为混合研究,占比0-89%;采用质性研究的文献占比最少,仅有两篇,占比0-36%。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主题分析

关键词(

从关键词的出现频次来看,“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工程硕士”等关键词出现频次较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热点。从关键词的中心性来看,“研究生教育”的中心性数值为0-88,是知识图谱中最核心的节点,也是联系其他关键词的中心枢纽。但可以看出,大多数关键词的中心性都较低,说明已有研究较为分散,各个研究之间的关联性并不强。为更好地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内容,本研究对相关和相近的关键词进行了合并。考虑到“研究生”“专业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等关键词属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领域的一般性关键词,故忽略不计。最终归纳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的5个热点主题,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研究、学科建设研究、课程设置研究、综合改革研究以及质量保障研究。以下将对5个热点主题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一)培养模式研究

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对保证和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发现,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围绕国内经验总结和国外经验借鉴两个方面进行,且以国内经验总结为主。具体而言,在国内经验总结上,已有研究主要采用围绕某一院校或者是某一类型专业学位进行个案研究的方式进行。其中,就某一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而言,一些高校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逐步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如湖南农业大学实施的以职业需求(OccupationalDemand)为导向,以五方协同(Fivepartycoordination)为依托,以三段融合(Threesectionfusion)为关键,以跨域培养(Crossdomaintraining)为途径的OFTC培养模式[11]等。就某一类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而言,已有研究主要对临床医学硕士、工程硕士、农业硕士3种类型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在国外经验借鉴上,学者们主要采用以国外某著名高校作为案例的方式进行,诸如墨尔本大学、哈佛大学等都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二)学科建设研究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迄今已有20年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形成了包括文、理、工、农、医以及军事等各学科在内的、门类齐全的授权体系[12]。截至2018年4月,我国现有专业学位类别已达到47种[13]。每个专业学位都有其各自的特色,认真研究不同专业学位的办学规律,把每个专业学位都办成品牌项目,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从表3可以看出,“工程硕士”“教育硕士”“临床医学硕士”“教育博士”出现频次较高,说明学者们对这4种专业学位关注相对较多,其原因可能在于这4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较广、社会需求和影响力较大。但整体而言,已有研究对硕士专业学位的关注更多,对于博士专业学位的关注仅局限于教育博士。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逐一阅读,发现该主题下的研究主要采取两条研究路径,第一条为理论取向的研究路径,对诸如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质量评估等进行了探讨。如徐海军等人提出了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全日制工程培养模式;第二条为实践取向的研究路径,重点介绍国内外高校在培养这4种专业硕士学位时采用的实际做法。如陈小平对华南理工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实践及取得的成效进行了研究。

(三)课程设置研究

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要求掌握的知识范畴有所区别,课程设置应该体现出差异性。因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相关文献进行阅读与梳理发现,已有研究运用不同研究方法,立足于整体或者是单个专业学位类别,探讨和反思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中的关键性问题及其解决的可能路径。根据相关文献可知,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主要存在目标定位尚不够明确,很难体现与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差异及特色[14],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课程实施过程比较单一[15],课程设置理论化、学位课程重复化、选修范围狭窄化及实践课程形式化[16],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17]等问题。可以看出,学者们所指出的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具有一致性,即核心问题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尚未很好地体现出与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的差异与特色。针对此问题,学者们也提出了相应建议,如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借鉴国外项目式课程、注重实践及案例教学等。

(四)综合改革研究

2010年,教育部批准了北京大学等64所高等学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并制定了《关于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支持部分高等学校先行先试,创造出好经验、好做法,进而发挥典型引领、示范带头作用[18]。结合软件分析及手动检索发现,2010年之前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文献极少,2010年之后相关文献逐渐递增,这说明政策的颁布促使研究者们开始更加关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等研究主题。通过文献阅读发现,随着改革的推进,一些高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武汉理工大学形成了较具典型示范意义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模式[19],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以来在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及实践基地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中国人民大学初步形成了一套有别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公共管理硕士(MPA)人才培养机制[21]等。

(五)质量保障研究

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直接影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优化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新时期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一项紧迫的教育实践课题[22]。关键词如“学位授予质量”“质量保障”“委员会”“学位论文”多次出现,反映出学者们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视。设置专业学位培养和教育指导委员会、积极推动专业学位论文改革等,都是为提高专业学位培养质量所采取的措施。基于以上视角,学者们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进行了探索。例如,王玲从进口质量控制、过程质量管理和出口质量评估3个方面构建了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机制;王莉华对美国专业学位教育及其保障机制进行了研究;张乐平等人围绕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形式与标准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前沿分析

普赖斯最早提出“研究前沿”(research front)的概念,用它来描述研究领域的动态本质。陈超美将研究前沿定义为正在兴起的理论趋势和新主题的涌现。突现词能准确地揭示与反映研究的前沿领域,有利于把握研究的发展趋势。CiteSpace 软件的突显词探测功能可以较为清晰地呈现关键词的突现时间及以后的发展趋势[23]。利用CiteSpaceV软件提取和生成了20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突变术语图(见图2),可以看出20年来我国专业学位的研究热点在不断变化,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是目前正在探讨的研究前沿。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于2014年开始突现,与2013年下发的《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关系密切,该政策指出,把培养模式改革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

通过梳理发现,近几年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在取得丰富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问题—对策”以及“经验—借鉴”等层面,局限于对某校或某一类别专业学位培养经验的介绍,将专业学位教育整体作为一种学位类型而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未能站在系统的视角和高度来考察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问题,而且仅仅着眼于某一类型甚至单一院校某一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经验的个案研究,得出的某些关于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的总结性结论难免会以偏概全[24]。此外,虽然一些高校和一些专业学位类别已经对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但多数高校与多数专业学位类别的培养模式改革进程依然缓慢,很多固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似乎尚未形成。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研究对象:以硕士专业学位为主,聚焦人才培养。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7年发布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全面提高专业学位的比重,尤其是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比重。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多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热点主题及前沿分布可知,硕士专业学位一直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关注的焦点,而博士专业学位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具体而言,在截取的前29位高频关键词中有9项是关于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共出现156次,占全部关键词词频的19%,而对博士专业学位的关注则主要集中于教育博士,但关键词教育博士仅出现10次,占比不到2%。

2.研究方法:以思辨研究為主,偏重案例研究。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是保障高等教育研究结论信度和效度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增强高等教育学科成熟度和内在底蕴的核心路径[25]。通过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发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主要以思辨研究为主,且思辨研究中案例研究居多,而量化研究、质性研究、混合研究3种研究方法所占比例较低,占比不到20%,其中,量化研究有逐年上升趋势,但增幅极小。

3.研究内容:以应用性研究为主,注重经验总结。20年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以专业学位实践为牵引,对专业学位改革发展中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综合改革等关键性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依旧是目前关注的热点前沿。但从具体研究内容来看,已有研究主要以微观层面、实践经验、个案描述为特征,学者们往往基于自身经验或高校实践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经验进行总结,内容相对比较单一,研究的广度、深度明显不足。

4.研究动力:以外在驱动为主,重视政策引领。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成果逐渐丰富。透过文献年度走势、热点主题,以及关键词突现背后的原因看其研究动力,不难发现政策驱动力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而言,不管是文献年度走势中的几个重要转折点,还是高频关键词,以及突现词的出现都与相关政策的颁布呈现出良好的互动关系。

(二)建议

1.加强对博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关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同样需要博士层次[26],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是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行之有效的途径,发展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既是满足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也是博士学位教育走向多样化的必然趋势[27]。目前,我国博士专业学位已涉及教育学、医学、工学3个学科门类中的13个专业领域,但因发展时间短、经验不足等原因,在制度、模式和标准上仍然存在对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和国外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过度依赖等问题[28]。想要改变这种不良的发展状态,推进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迅速、有效发展,进一步加强对博士专业学位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导师指导等方面的研究。因此,未来研究应在关注硕士专业学位的同时,不断加强对博士专业学位的重视,确保硕士专业学位与博士专业学位相得益彰,进而形成一种教育合力,共同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持续、科学发展。

2.重视多元研究方法的运用。思辨研究具有独特的价值,对于专业学位研究而言,思辨研究不可或缺。但是随着专业学位不断发展,纯粹思辨和经验判断往往难以及时、准确地揭示和把握专业学位的发展规律。实证化是教育研究科学化的重要步骤,是学科从思辨到科学的转折点,也是提高决策水平的可靠支撑[29]。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的丰富和繁荣需要多元研究方法与范式的共同滋养,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有利于拓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因此,未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应突破传统的个案研究、思辨研究等,走出传统研究方法的窠臼,转变研究范式,引入多元研究方法,以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更好地服务专业学位的发展。

3.不断拓展研究的深度。应用性研究对于专业学位优秀办学经验的总结与宣传具有重要意义,但仅仅停留在现象描述和经验总结之上往往限于“就事论事”的范畴,适用范围有限,很难形成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启发和指导价值的深度思考,这势必会影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的整体水平。因此,未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应突破表层的现象描述和经验总结,将研究的核心从“是什么”转向“为什么”,以价值追问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从专业学位的经验总结走向本真探讨,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理论研究,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成功结合,不断拓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深度,进而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引向一个新的高度。

4.进一步激发内生研究动力。政策是行动的纲领,制度的确立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划了方向,确立了规范,巩固了成果[30]。学术研究与政策的良性互动可以很好地体现国家意志,落实国家政策。但学术研究有自身的规范,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也迫切需要重视其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学术诉求,学术研究不能蜕变为风向标,研究者既要眼睛向外,关注领域外的变化与动向,也要眼睛向内,追寻研究领域的革新与深化。因此,注重政策引领与激励的同时,激发研究者的内生研究动力,遵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开展相关研究也应是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伟人邓小平曾经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凭借和承载。本文对中国20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前沿和热点问题进行的探究,其目的就是为了呼吁对我们国家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引起进一步重视,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关于印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的通知[EB/OL]. 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zxkb/hyxx/yyxz/267719.shtml,2018-07-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9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9/,2020-09-10.

[3]张斌贤,陈瑶,祝贺,罗小莲.近三十年我国教育知识来源的变迁——基于《教育研究》杂志论文引文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9(04):17-25.

[4]钟振国.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基于CSSCI(1998—2014)数据库专业学位教育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高教探索,2016(05):56-63.

[5]姜尚峰.高考研究20年:话题演进与前沿探讨——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11):91-95+108.

[6]邱均平,董西露,魏绪秋.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计量分析与评价[J].中国高教研究,2016(09):63-68.

[7]李红满.国际翻译学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翻译,2014(02):21-26+127.

[8]姚计海,王喜雪.近十年来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分析与反思[J].教育研究,2013(03):20-24+73.

[9]赵俊芳,崔莹.翻转课堂的研究热点及未来趋势——基于CNKI期刊2503篇文献统计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6(05):43-51+124.

[10]Understanding scientific literature:a bibliographic approach[M]. Cambridge:The MIT Press,1973:49-50.

[11][13]郭時印,朱育锋,李尚群.专业学位研究生实施OFTC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08):52-57.

[12]黄卫华,刘斌,章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以就业需求为导向[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05):63-67.

[14]王俊,刘若泳.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武汉七所“211工程”高校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07):18-22.

[15]李占华,罗英姿.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开发理念和改进策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1):22-27.

[16]李传兵,方千华.新时期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探索——现状、问题及改革设想[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0):21-25.

[17]夏洪文,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培养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02):15-19.

[18]林蕙青.积极探索 开拓创新 深入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1(06):9-12.

[19]梁傳杰,王卫华,刘勇波.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与实践——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10):5-9.

[20]范红结,罗英姿,李占华,李祥瑞,陆承平.全日制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03):34-37.

[21]董克用,许光建,王春.立足实践 坚持创新 构筑有中国特色的MPA人才培养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01):4-9.

[22]唐广军,王战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优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5):109+113-114.

[23]曲霞,杨晓彤.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研究十五年的话题演进与前沿趋势——基于CSSCI数据库2000—2014年论文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5(09):37-43.

[24]袁本涛,李莞荷,王顶明.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特征探究——基于分类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2):56-61.

[25]赵新亮,张彦通.近十年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及发展态势——基于英国《高等教育研究》期刊的载文分析[J].高教探索,2015(08):15-20.

[26]杜占元.探索创新 深化改革 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再上新水平[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01):1-6.

[27]邓光平.国外专业博士学位的历史发展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10):27-31.

[28]罗英姿,李雪辉.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路径依赖及其优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05):55-60.

[29]袁振国.实证研究是教育学走向科学的必要途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03):4-17+168.

[30]谢延龙.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30年:历程、成就和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8(06):22-24.

(责任编辑:劳丽丽)

Key words: professional degrees; graduate education; bibliometrics; map of knowledge

作者:师悦

研究生教育研究论文 篇3:

建构主义视阈下的新型公安现役院校研究生教育研究

摘 要:建構主义是一种新型教育理念,这种理念已经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中的主流理念之一。建构主义的基本要义是学员必须主动地创建知识框架,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推进和深化军队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现将尝试以建构主义理念为视阈,探寻现阶段公安现役院校研究生教育的新方法,从而为后续的军队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供可能的参考。

关键词:建构主义;研究生教育;教学方法

一、建构主义教育理念的内涵

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包括四大基本要素,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因此,在将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与公安现役院校研究生教育相结合之后,我们可以将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下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员处于主体地位,教员担任组织者、协助者、指导者、情境创设者的角色,利用与实际紧密结合的情境模式,充分发挥学员的创造性和积极主动性,立足基层,着眼实战,从而达成在现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更好地为实践服务的目的。

总而言之,建构主义的科学教育理念更加强调的是培养学员的辩证批判性逻辑思维,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短时记忆;是促进学员团结互助,共同进步,而不是盲目地相互竞争;是独立思考,主动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了解问题的答案;是在情境中通过自己的能力建构知识框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成长为一名全方位的应用型人才,从而更好地适应第一任职需要,而不是获得间接信息。

二、传统理念下公安现役院校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公安现役院校研究生教育在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初步形成了特色较为鲜明,指向性较强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为公安现役部队输送了大量的高层次军事人才,为实现“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新时代强军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不能忽视公安现役院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从近年来毕业论文的抽检情况以及基层用人单位反馈的情况来看,公安现役院校研究生教育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培养模式仍以院校为主,联合办学机制尚未完善

由于历史以及现役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现阶段公安现役院校大多仍主要采取以院校为主体的“一元制”人才培养模式,院校与基层单位联合办学的机制尚不完善,以公安边防部队为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大多仅有大致的任职指向性,很难达到所学专业与工作岗位一一对口。到部队的认知实习由于时间较短,且地域性、保密性限制较大,也仅能了解所在实习单位的基本情况,并不能深入部队进行细致全面地调研。此种模式极易导致院校与基层单位、院校与社会的脱节,导致双方不能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进行人才的双向培养,无法实现“校队”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有机结合。此外,各学科点之间相对独立的办学模式也使得各自教学体系相对封闭,学员仅能掌握本学科所学内容,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与部队所需要的“全方位”人才是不相适应的,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二)过于依赖教师,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传统的办学模式以及传统的师生角色束缚,现阶段部队院校研究生课堂大多数仍采取“你讲我听”的教学模式,且由于部队院校的体制特殊性,研究生学员是部队干部的身份,不论学员表现如何,都会按职级发放工资,再加上一些现役院校的淘汰机制尚未完善,这就导致了一些学员产生“混日子”的想法,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根据基层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来看,一部分研究生学员工作后遇到难题第一时间想到向老师求助,而不是通过自己的能力独自解决问题,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欠缺。

三、建构主义视阈下的新型公安现役院校研究生教育

2013年3月29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这也标志着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是现阶段部队院校的主题,建构主义教育理念能够适应这一主题,并能够为部队培养出适应新形势新挑战的高素质全方位人才。

(一)创设灵活开放的课堂环境,以“情境”促进步

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中的“情境”是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开展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在实际情境之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新的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教育部明确提出,研究生教育要营造研究生创新氛围,强化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造就一批拔尖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由此,现阶段公安现役院校研究生学员的课堂应摒弃以往死气沉沉、你讲我听的氛围,教员以基层部队的实际案例作为“情境”,鼓励学员积极参与其中,突出学员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员在选择“情境”时应确保教学内容与所学专业直接对接,并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员进行发散性思维,既能激发学员积极性,又可以为第一任职打下坚实基础。

研究生教育仅局限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员还可以定期组织“学术沙龙”、“学术讲堂”等活动,引导学员积极思考问题,大胆发表自身见解。此外,为满足部队高层次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院校应加强与兄弟单位及基层部队的交流与协作,打破单一导向局面,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实现联合办学机制。可定期聘请基层单位富有实战经验的警官担任课外教官,与学员进行互动交流,向学员讲授部队现状和基层工作的经验,拓展学员的思维能力,既能激发学员的积极性,又能“向部队靠拢”,为第一任职打下坚实的基础。要积极开展国际交往与学术交流活动,邀请相关专业的专家与学员进行交流和座谈,在提高院校的知名度的同时也能够增长学员的见识。

(二)多种教学方法并举,全面提高学员综合能力

“会话”和“协作”是建构主义的两大要素,强调学员在拥有自己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上,通过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协商会话、交互质疑以及互帮互助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之下,教员的主体地位已经逐渐演变为了“主宰”地位,致使学员愈发懒惰,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强调学员应在自身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上,通过多种方法和渠道主动获取新的知识,并在此过程中提高自身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员应鼓励研究生学员在独立思考或团队协作的前提下,大胆走上讲台,轮流担任“小教员”,与学员一同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并做交流,在此过程中完成查漏补缺、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的工作,教员此时仅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给予学员充分的自主权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培养学员的独立自主能力,突出研究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在“角色倒置”中引导学员突破自己。

“翻转课堂”是指学员利用课余时间将所学知识进行预习,将一些较难掌握以及仍有问题的知识留到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一起探讨,由传统的“带着耳朵”来上课转变为“带着嘴”来上课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学员课下学习知识,课上巩固知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中心,在此方法中,学员通过讨论和争辩获得的知识是通过参与其中而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建构主义中的“协作”即为此意

在活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积极使用“微课堂”、“慕课”等高科技多媒体手段,努力把课堂氛围搞活,并为研究生学员提供一个锻炼自我能力和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使研究生学员成长为具有宽广基础理论和掌握学科知识的创新型人才,这也是建构主义理念中“协作”以及“会话”属性在公安现役院校研究生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此外,还应注意的一点是,公安现役院校存在其特殊性和保密性,要严格规范互联网的使用,以防失泄密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胡凡刚.建构主义理论及对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14(3):98-100.

[2]余胜泉,杨晓娟.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4(3):34-35.

[3]姜俊合,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及其启示[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3):55-56.

[4]朱爱红,王雪松,黄国兵.军队研究生培养机制问题剖析及改革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5):4-5.

作者:周日 吴凯阳

上一篇:社区消防安全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物业管理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