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教育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2024-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网络环境下教育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网络环境下教育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篇1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建设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中学教育必须研究的课题。

范文网【】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的飞跃,网络化教育将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探索、研究并构建适宜于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在网络教育时代,不仅需要有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高效互动的教学方式,更需要有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完备的教学体系。在网络化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成为网络教育的主导力量。而目前,我们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网络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网络实施教育教学尚有距离,尤其是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还有待起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虚拟学校、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重庆市教委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通过评选信息技术示范校加大力度;渝中区率先建立局域网,并通过已经实施了三年的“双创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改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基础条件:我校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信息技术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软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 “教育信息资源库”,包括《k12学科资源库》、《数字图书馆》(近两万册电子书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电子期刊等大型教育数据库、试题库、资料库,涵盖国情教育、心理咨询、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升学指南、教育法规等教育信息库,能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管理和一线教学的需要。

人员上:我校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配备了专业人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相当造诣。信息技术中心,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了信息技术素质修养和实际操作的培训,全校教职员工基本掌握信息技术教育,能满足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育教学的需要。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观念问题:有了好的硬件环境,如果观念不更新,只是“换汤不换药”,那就失去了研究价值。本课题必须着力解决教师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

2、理论问题:目前网络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本课题应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现有的理论,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适用于网络教育的理念、原则、策略。

3、技术问题:信息技术,顾名思义,技术性是很强的。如何使教师技术精湛,使精湛技术与优质教育紧密结合,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本课题希望在这方面能作出一点贡献。

4、实践问题:网络是一个新环境,如何在这个平台上,创造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不切实际地模仿别人,拷贝别人,是不可取的。本课题倡导教师努力进行实践。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符合当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综合教育效益很高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2、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

①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实施教育教学。

②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再教育模式接受终身教育以保持新鲜活力,促成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

③适应现代教育的新趋势——网络教育,对教师素质到底有哪些新的要求。

(2)21世纪的学生应该思考自己的学习问题:

①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变更传统学习模式,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②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学会学习。

③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21世纪的学校应该思考建设新型师资队伍,培养新型学生的关键途径;加强资源库的建设,为网络教育提供坚实保障等问题:

①如何进行资源库结构的建设。

②如何强化教师和学生的网络意识。

③合理地充分地使用资源库,实现新的教育教学目标。

3、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是:

(1)选题富有挑战性。本选题基于信息化大发展,传统教育与新型教育大更替的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大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中,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生动活泼的网络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网络环境下教育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篇2

1 网络环境下会计报告的特点

在信息时代的会计工作中,网络及其硬件设施既是工作开展的基础性工具,也是会计报告制作的必要组成部分。

1.1 即时生成性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各种办公软件的开发和推广的应用,在现代网络的支持下为会计报告的即时生成提供了两种条件。

1.1.1 会计信息即时集中

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及其相关的通讯软件,能把会计报告需要的各种信息即时地集中起来。在会计工作的实践中,各个部门的工作者按照自己的职责范围,把自己采集或搜集到的各类会计信息,传送给具有某种职责权限的财务部门、审计部门或其他的会计专业机构等,既可以是单项数据信息的传送,也可以是多种信息的综合性的传送。

1.1.2 会计报告的制作即时生成

会计报告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工作,是把表象的数据转化具有“决策价值”的质变过程。其作用机理表现为呈报格式的多样性、信息的交互及其决策价值三方面,在实际的操作中,会从单纯的数据表格向具有各种分析功能的“图、表等多样化的呈报格式”提升,使其具有纵向和横向的对比具有参照意义。

1.2 交互共享性

交互与共享是网络表特征之一。会计报告的制作及其模式的创新中,根据不同性质单位的财务工作与会计人员的实际职责和工作需要,交互共享表现在两个方面。

1.2.1 信息交互共享

网络的交互性在于信息在职责相关之间的交换与交流。对会计工作而言,就是围绕某个工作或某个单位的整体工作,在部门之间、人员之间、会计机构与相关单位之间的信息交互,并且让关系人对此信息能够从单位发展的视角,共同分享与运用该信息所蕴藏的各种发展契机、创新启发和具体工作的指导等。

1.2.2 综合会计报告交互共享

即针对已经生成的会计报告,以某种结果性或结论性的交流,在信息相关之间进行传阅与交流,以对以往的工作做出核算结算性的财务总结,对以后的工作做出预算性、矫正性、提升性的计划提升。如通过会计报告的交互共享,能明确企业下一步的会计目标、强化“利益相关者”的“意识培养”、强化“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制度建设”,以推动“加强环境会计报告体系和制度建设等”。

2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报告模式类型

尽管网络环境下的会计报告模式呈现了与传统模式截然不同的特点,但依然无法与传统的模式绝对地进行分割。在实际制作与运用中,其以覆盖性的功能把传统模式融入,以全新的模式把会计报告呈现。

2.1 静态性模式

静态模式是指已经生成且作为结果与结论,被相关单位、利害关系人与专业机构运用过的会计报告,具有稳定性、不变性与参考性的价值。结合会计工作实务,其中有两个基本特点。

2.1.1 阶段性的会计报告结果

阶段性的会计报告结果是指根据某个的月份、季度、年度甚或更长时期的计划与规划等所做出的会计报告,其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以网络资源的形式被公告出来,被各种需要的单位或机构运用,其重要作用就是参考性、借鉴性与启发性。

2.1.2 档案性的会计报告结果

档案性的会计报告结果即针对那些被作为档案的以往的会计报告,其在某个机构、网站等被发布出来,其他人员或单位可以通过获取某种资格的方式,去查阅、学习与引用。由于会计报告涉及法律、商业秘密与其他的单位机密等,这种静态性的模式往往是在授权或职责部门与机构之间被查阅和运用,实践中具有严格的限制性:首先,人员资格的限制,如单位的财务人员、主管领导、主要领导与审计和司法部门等,他们可以在职责范围内对其进行阅读与分析,以期获得单位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决策性的价值信息;其次,信息网络开放的时间限制。只有在公开或发布后不会对单位造成泄密或其他损失的情况下,才会按照法律的规定适时地公开。如上市公司的会计报告就需要按照法定程序,才能维护股民的合法权益。

2.2 动态性模式

与静态模式相比,动态的会计报告模式具有细节化、即时性发布与变化性的特点。在运用与制作的实践中,有两个典型的特征。

2.2.1 信息获取与结论生成的动态性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各种单位的会计信息是瞬息变化的,因此,制作的会计报告也会以变化性的动态特点呈现。再者,由于各种会计分析软件的运用,会计信息的获得与结论几乎是同步生成,也为各种经济活动与决策活动创设了灵活的会计工作基础。在实践中,既有单项信息的会计报告,也有多项乃至综合信息的会计报告。

2.2.2 关联信息之间的会计报告具有承继性

这种动态变化的信息决定了其会计报告的变化性,也决定了该会计报告的纵向承继性。正是这种动态性的模式,以细节的变化来呈现出单位整体工作的规律性,为宏观决策的适时调整、细节举措的灵活改变,奠定了坚实的决策性信息基础。虽然是在网络环境下,出于单位信息安全的考虑,动态会计报告模式及其结论主要在单位内部权限人员之间实现网络的交互共享,如财会人员与领导层的交流共享等。

3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报告模式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及其设施被作为基础性的技术与设施广泛地甚至依赖性的运用,对会计报告模式带来巨大的积极的创新性冲击。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平台和制度”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财务报告的改进与内部报告体系的创新”。

3.1 虚拟与现实结合

虚拟与现实的结合,在网络环境下表现为会计报告模式的传统和信息化结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3.1.1 传统的信息采集是数据化的会计信息采集的基础

由于会计信息的采集,需要相关的专业会计人员与其他相关人员深入到工作的第一线,即使是运用现代化的办公或工作生产线,也需要对相关的设施进行人工地操作,才能把那些最直接、细节与动态的信息采集,因此,传统的信息采集工作在当前依然扮演着基础性的工作。传统的信息采集主要通过实践操作进行数据的初步的记录,备份存储,采集数据资料的真实性是对于以后进行分析,运用重要决策判断主要依据。

3.1.2 网络会计分析软件是传统分析技术的网络运用与创新

当前,被广泛运用的各类会计分析软件、表格软件、图表软件与其他的相关软件,都是在传统表格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的信息化处理和升级,使其既具有了传统的基础功能;同时,也具有新的即时性自动生成的相关功能,实现了快捷、及时与精确的会计工作及其报告制作模式。网络软件的运用是信息化的必然的产物,自动生成提高了数据的效率,比传统的工作模式更加简化,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3.2 独立作业与团队合作结合

由于网络及其他各种软件的广泛运用,使得原来劳动力集中的会计工作,可以让一个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和信息化工作技术的人,在特定的工作条件支持和环境中独立地开展会计报告的制作工作,也可以在精细化的分工下开展团队性的合作工作。工作实际中,有两种发展的趋势。

3.2.1 精细化分工的独立作业

由于现代分工越来越精细,在各种单位的财务部门,都会按照会计工作人员专业、学历与擅长的方向做出扬长避短的工作进行分工,因此,针对某个具体部门、环节与工作性质,会做出针对性或专业性的会计工作分工。如政府审计部门或做出企业、事业与其他单位性质的会计报告制作进行内部的分工。

3.2.2 综合性工作的团队合作

这是当前会计报告的网络交换共享的主要形式之一,尤其是在单位内部可以在节约各种纸张的情况下,让相关人员在特定的软件支持下,开展信息交流、结论分析与报告制作的合作。如把单项信息汇总的团队合作,以做出具有综合性、全面性与宏观性的决策参考价值的会计报告等。例如,在环境会计报告的制作中,在“企业环境足迹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企业财务部门内部的团队合作可以获得“企业财务业绩与环境业绩”,并实现“环境会计报告编报体系的标准化”。

4 结 语

网络环境下会计报告模式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设施、会计报告办公软件是会计报告生成的基础,企事业单位与其他性质的单位的发展,是推动会计报告模式不断变化且提升的内在机制性动力。尤其在深化改革的时代,各种单位工作的创新有效地推动着会计报告模式的创新、会计工作的创新,为单位的发展做出教训性的会计反思、前瞻性的会计预测、导向性的会计分析。

摘要:网络与信息化设备在会计工作中的普及与专业化运用,推动网络环境下会计报告模式的创新和推广。研究表明,以网络的即时性、交互性、专业群体性、动态生成性与软件支持性为基础,把会计工作的信息、方法、程序、分析、目标、质量以及导向等全面地展现出来,为会计工作、企业、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提供更加直观、详实、全程与动态的参考数据和图表,为各种单位的发展提供反思数据、发展指导与前瞻导向。

关键词:网络环境,会计报告模式,信息平台

参考文献

[1]唐亚军,吉利,汪丽.呈报格式多样性、信息交互及管理会计报告决策价值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94-200.

[2]唐智远.对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报告制度建设问题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2(8):110-111.

[3]王一舒,王卫星.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下高校会计报告改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40-45.

网络环境下教育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篇3

关键词:体育;网络;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模式;开发

中图分类号:G807.0文章编号:1009-783X(2008)02-0087-04 文献标识码:A

站在网络技术时代的高度,回眸技术对体育教育的影响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体育教育的每次变革,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技术的折射和投影。21世纪是网络技术时代,网络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影响着体育教育的方方面面,为体育教育的改革开拓了新的视野,带来了新的方法和途径,促进了体育远程教育的快速发展,并推动了体育网络课程开发。2000年5月,教育部高教司下发了《关于实施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的通知》(教高司[2000]29号),标志着“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正式拉开了序幕,也为学校体育网络课程的开发带来了契机和挑战。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体育网络课程开发提供了技术的支持,政策的出台为我国高校体育网络课程开发提供了制度的保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校作为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如何顺应网络时代远程教育对体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如何构建一种好的体育网络课程开发模式,克服目前体育网络课程开发面临的问题,确保体育网络教学的顺利进行已经突出地摆在了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

1体育网络课程的概念与特征分析

1.1体育网络课程界定

体育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部分,即按一定的体育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网络教育支撑环境。从静态来看,网络课程提供了网络学习的内容,从动态来看,网络课程还包括传递这些内容的实施过程与互动活动。体育网络课程在体现网络课程具有的共性特征之外,还应该突出体育运动的特点,也就是说,通过体育网络课程,学生在学到体育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演示体育动作过程,把教师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用动画或影像采用慢动作、停镜、重放等方法结合分析和解析表现出来,以便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动作要领,加深学生对运动技术的理解以提高学生运动实践能力,提高体育网络教学效率。

1.2体育网络课程的特征分析

体育远程教育是基于互联网络,突破时空限制,把学校体育理论课的封闭式教学变成开放式教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体育教育模式。这种体育教育模式对体育网络课程的科学性、开放性、交互性、协作性和自主性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体育网络课程开发,就是要在这种良好的平台下去揭示内含于网络技术的体育教育新观念,并使其成为体育网络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因此,它要求综合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技术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各门课程学科多方面的知识将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以课程的形式进行新的组合和分类,构建网络课程结构,体现课程间的关联性,协调体育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表达体育教学过程中人的活动,使体育网络课程体系走向有序化和人性化。

2体育网络课程开发模式的构建

模式是标准的形式和样式,是一种有组织的结构,开发模式是开发过程的一系列步骤及其执行过程。体育网络课程的开发模式的构建需要明确如下几个问题:第一,目前体育网络课程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二,根据什么样的理论依据和原则来开发;第三,需要采用什么样的体育教学设计思想能既不忽视传统的体育教学设计思想又能突出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思想;第四,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来构建体育网络课程的整体结构图。

2.1体育网络课程开发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体育网络课程开发主要是由几个体育教师协同几个对计算机应用比较熟悉的工作人员组合在一起,运用三方软件进行开发,基本属于手工作坊式的开发方式。这种开发方式导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体育网络课程中的体育网络教学设计不够。体育网络课程应该在现代体育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对网络媒体和体育远程教育特点的分析,提出一种既突出网络课程特征又能充分遵循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的教学设计思想,即实现网络教学设计与体育教学设计两者的结合。而目前的体育网络课程中的教学设计出现两者割裂的现象较严重,并在教学问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体育网络课程的知识结构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步骤设计这一系列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方面没有得到体现,导致体育网络课程教学环节的完整性被忽视。2体育网络课程支撑平台设计理念较欠缺。由于体育网络课程导航设计,界面设计,页面设计的技术设计不到位,导致了体育网络课程支撑平台的功用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可移植性等方面没有得到有效得保证。3没有突出体育网络课程的网络特性,课程的科学性、开放性、交互性、协作性和自主性不强,只注重书本和机械训练的思维方式,忽略了网络时代知识的不断更新和知识的可扩充性,并且很多高校只注重一次性开发,忽略了后期开发,导致了开发和学生使用明显脱节。

2.2高校体育网络课程开发理论基础和原则

2.2.1体育网络课程开发理论基础

体育网络课程开发模式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构建过程,它必须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去构建。体育网络课程首先是体育课程,其次才是网络课程。因此,其理论基础,首先应坚持的是体育教学设计理论,之后才是支持网络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把这三种理论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开发网络课程,也才能把开发出来的网络课程称之为体育网络课程。

2.2.1.1体育教学设计论

体育网络课程的开发,只有坚持体育教学设计论,才能有效的依照体育教学的原则,通过体育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达到体育网络课程教学的最优化。把体育教学设计论作为体育网络课程的理论基础,其目的在于防止体育网络课程在开发的过程中一味的追求网络教育的特性而忽视体育教育的特殊性。

2.2.1.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应在一定的情境中获得知识,以“学”为中心进行的学习环境设计。体育网络课程的开发正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开发和实施的。因此,它要求教师在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体育网络课程的开发与

实施的时候,强调和注重情景、问题、学习资源、协作、互动、交流、引导、帮助等支持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的设计,设计多元而又富有个性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习者借助资源、交互、协作等外界帮助,通过自己的经验解释和情境关联使自己的学习适应一个特定情景的实际。教师在帮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中,成为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过程中的诱导和启发者、协作讨论的组织者或学习的参与者。

2.2.1.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以卡尔·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间的机械联结,而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自我的发展,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这种学习以个体的积极参与和投入为特征,是在自我实现的倾向中产生的一种学习,学习者可以自由地去实现自己的潜能,求得自己更充分的发展。因此,体育网络课程开发在坚持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体育网络课程的影响,重视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和协作学习模式,注重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为导向,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调动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充分获得自己想要的体育知识,实现自己的潜能。

2.2.2体育网络课程开发一般原则

2.2.2.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在体育网络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体育网络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二是体育教学软件设计的科学性。前者要求体育教学内容要科学,要符合体育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规律,要引导学生在掌握体育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体育运动技能;后者要求开发的教育软件设计要科学,要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方法去设计,力求系统的可扩展性好,传输的安全性、稳定性和保密性好,能确保体育网络课程安全、高效的运行。

2.2.2.2开放性、协作性与交互性并举原则

能够让教师方便、及时的对课程的体系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首要的问题就是实现其开放性。体育网络课程的开放性要求我们必须从技术的层面和内容的层面进行开放。技术的开放要求网络课程的设计者留有必要的技术接口以备技术升级后,教师能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内容的开放要求教师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对网络课程不断的充实、完善。开放性的体育课程网络体系中,协作性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从网络课程开发的层面来讲,一个强大的网络课程体系,他不可能依靠某一个教师来完成,他要求课程开发者协调协同工作,积极地参与到建设过程中;从学生学习的层面来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来支持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才能更好的协同完成学习任务。协作性观念的提出的同时也对交互性提出了要求,教师通过交互可以使他们更全面、更及时地了解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控自己的课程教学;学生通过交互可以使他们可以选用不同的路径,不同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并及时的对学习结果做出反馈。开放性、协作性与交互性三者的有机统一是体育网络课程开发的根本要求,缺少任何一方面都谈不上是体育网络课程。

2.2.2.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顺应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的新理念,是体育网络课程开发的动力所在。体育网络课程出现开发各自为战,教师盲目开发,学生用之寥寥,课程开发流于形式等等不良现象急待我们用发展的办法,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体育网络课程开发。只有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科学规划、精心组织体育网络课程开发,把体育网络课程开发看成是一个动态循环、持续发展的过程,才能解决上述的不良现象,带动体育网络课程开发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实现体育网络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3体育网络课程的开发流程

体育网络课程开发在我国仍处在起步阶段。目前,网络课程开发,大体分两种模式,一是教师课题组模式,二是商业公司制作模式。前者只注重了从教学设计上开发网络课程而忽略了网络课程的开发也是一项系统的软件工程,缺乏将软件工程设计思想贯穿于整个网络课程开发,这种模式也直接导致了网络课程的开放性、协作性与交互性能力不强;后者由于带有浓重的商业味道,难以跨越利润最大化的障碍,只注重教材、教案的网上“搬家”;缺乏对先进的教学设计思想、有效教学内容的组织及丰富的教学活动实现,最终淡化了网络教学功能的实现。考虑到这两种模式在开发过程中带来的缺陷性,以及体育网络课程要实现远程教学的特点,本人将结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关于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系统体系结构图,对网络课程开发流程提出一种既考虑软件工程设计思想,又考虑体育教学设计原则以及教学支撑环境的体育网络课程开发模式。如图1:

从开发流程我们可以看出,在开发过程中,运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将网络课程建设的各个部分进行划分,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开发过程和框架结构。

3.1体育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Instrutional Design)是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以及现实可能条件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评价与修订方案的系统的过程。体育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是体育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的重点,要有效地贯彻“主导——主体结合”的教学设计思想。为此,我们结合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在《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一文中提出的“主导——主体结合”的教学设计图,提出了体育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式图。如图2:

3.2体育网络课程支撑环境的整体设计

体育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是指支持体育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遵循的所有原则,都要在这里应该得到充分体现。因此,体育网络课程教学支撑环境的设计是体育网络课程开发的一个最重要环节。一个完整的体育教学支撑环境的设计应该由体育课程管理子系统;作业管理子系统;试题管理子系统;讨论、答疑子系统以及功能设计五个子系统组成。在这五个子系统中,课程管理子系统是核心,其他的子系统服务于课程管理子系统。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简洁实用、灵活、易扩充,要突出网络课程的优势,要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有效指导结合起来。结合《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关于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支撑系统,我们提出了体育网络课程教学支撑环境结构图。如图3:

4总结

网络环境下教育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篇4

①更新教学观念,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注重学生信息技能的培养为关注学生信息能力的形成,引导学生养成在生活和学习中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运用信息的意识,把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工具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工具和资源,树立在信息化社会生活中健康的伦理道德等。

②主动溶入其它学科教研活动,改变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人少力弱的现实,通过团队的通力协作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③提高计算机兴趣班辅导质量,通过兴趣班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升了学生的信息能力与素养,还能对更多的学生起到辐射与引领作用。

3、在学科教学中结合课题研究,拓展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空间。

为了给学生创造立体化的信息教育环境,根据学科特点制定相应的学习网络环境,每个研究成员都有具体可行的研究任务,在各学科共同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更多的信息技术运用需求,同时也得到了更多的运用信息技术的机会。

4、在主题活动中整合课题研究,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① “科技文化艺术节”是我校每年一届的盛事,也丰富学生生活实践的重要活动,已深入学校每位师生的内心,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本着借助于本已存在的活动,把研究植根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思想,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创造性的作品与成果,在这过程中,学生体会到运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成就感,益发增加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

②一年一度的“体育节”看似与信息技术没有关联,然而在上一届的体育节中,我们带着课题研究的意识,本着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运用信息技术的需求与平台的思想,我们把信息技术与体育节作了有效整合,比如通过比赛方案征集、奥运知识竞赛、体育节小报竞赛等,引导学生在网络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获取、筛选、加工、创造信息,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得以开拓。

③此外还有电脑作品竞赛等活动,这些活动明显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热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5、在少先队工作中引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展示信息素养的舞台。

信息能力不等同于信息素养,我们充分利用升旗仪式这块德育阵地,开展有关文明上网、绿色上网、科学运用信息技术等晨会活动以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方面的品德修养、法律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6、在家校交流中,帮助家长科学引领孩子运用信息技术。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补充,立体化的信息教育环境自然少不了家庭在这方面给予学生科学的引导与教育,由于学生的家庭差异较大,我们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对家长加以影响与帮助,一是通过家长会进行有关知识宣传与意识引导;二是通过家访等形式进行个别交流。

7、发挥校园网站的作用,为学生获取信息、发布信息、交流信息等提供平台。

十、主要结论及归因分析

1、学生受益。

(1)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有效培养。

首先,在上网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不良信息甚至垃圾信息,教师及时加强了上网的思想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及时、自觉、有效地抵制,切实培养了学生的网德和网络观。这将影响学生一身的网络价值取向。

其次,通过课题研究,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来接触网络,对网络有了更深的了解,并更熟练地掌握了网络操作的基本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网络操作水平。

其三,在课题研究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精神振奋,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最后,网络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根据确定的主题自主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概括,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获取及处理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在网络上怎样有效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这比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都重要。

(2)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充足发展。

在各种整合课和项目作业的完成过程中,由于操作的平台是电脑网络,教师只能起到一个指导的作用。每个学生直接面对的是电脑,不再缩手缩脚,在信息的收集、处理、运用方面,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充足的发展。

2、教师受益。

我们一大批教师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是指导者,也是参与者,他们和学生一道操作,一起讨论,一起攻克电脑操作难关,其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有效提高了自身的信息素质。通过课题研究,我们的教师树立了正确的人才观和教学观,理解、掌握了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念和方法。从而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3、学校受益。

通过课题研究,学校一大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明显提高,这批师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学科整合研究的有力推动者,让新课改理念成为学校校本教研发展的标向,从而全面带动了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升。

4、理论贡献。

自主性学习的平台(搜索网站或专题网站)

学生明确目标 学生收集信息 学生处理信息

完成学习目标

学习成果汇报 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合作交流

教师指导帮助

我们依托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等教学的整合研究,经过反复的实践、总结、反思、修改,探索出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模式:(如下图),这也是本课题组成员经过辛勤的劳动,对整合教学研究工作的作出的一点贡献,仅供参考。

5.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在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的研究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例如:我校四(1)班开展的“纸的研究”的科学实践活动,通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上网非常快捷地查找到纸的起源、发展历史、种类、原料、制造、用途等文字和图片资料,同时也查到有关森林砍伐、水土流失的资料,学生对纸的知识和森林砍伐的知识都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然后在这些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学生经过讨论、演讲,非常深刻地认识到节约用纸的重要性,并由此向全校发出节约用纸的倡议书。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在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也是无法替代的。信息技术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也赋于了信息技术更丰富的价值内涵。

十一、存在问题和思考

总之,开展课题研究的几年内,我们积极扎实推进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将继续努力,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取得更大的成绩。

1、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

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也就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所需的应该成为我们这一课题特别要关注的方面。让学生走出课堂和书本,走向社会,突破时空,通过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小组分工协作精神,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尽情体验挫折后的成功与喜悦。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追踪观察、专家座谈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深入钻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不是拘泥于一个知识点、一堂课、或者是一个网络环境,从而形成丰富的信息素养。

2、课题的深入开展要有教师较好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作为支撑。

计算机要有机的运用到教学中,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我们要争取从教师培训机制及培训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有效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的途径,切实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3、下阶段研究思考:

①进一步严格执行课题计划,扎实推进研究实践。

②深入开展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组织实验教师深入学习相关先进的教育理论。

③继续把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适时进行有关评价,做好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

④进一步完善学校信息化软硬件建设。

在前面的研究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我们清楚离我们的最终研究目标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还将继续本着扎扎实实、精益求精的态度去开展,我们有一支团结而有活力、求真而又创新的素质较高的研究队伍,相信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我们的课题研究定将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4月第1版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11

[3]祝智庭. 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1

[4]胡修金著《创新教学与活动》10月东方出版中心

[5]王吉庆编著,《信息素养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6]高利明《现代教育技术DD通向未来教育之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7]王逢贤 《学与教的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重印)

[8]章慧敏,傅德荣,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中国电化教育》,.9

网络环境下教育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篇5

一、课题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随着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面临冲击,网络的功能也逐渐地渗透到教学方面,信息技术支持的同步辅助教学模式、网络资源整合于课堂的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模式等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在学校的现代化教学上。有了互联网,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一个虚拟的集体中学习,在这样的集体中,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讨论,学生得到的是动态的,多方面的解答。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加强了他们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有了互联网,教师的教学也因网络上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而变得容易,方便,图文并茂,生机勃勃,教师能充分的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把各种网络技术手段融合到课程中去,这将对现代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目标

运用现代教学理论,通过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环境下适合中小学未来发展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网络环境(信息技术组)

2、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种教学模式(各科教师)

3、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各科教师)

4、理科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理科教师)

5、信息技术校本培训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信息技术组)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措施

1、建立新型的学科教师队伍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参与网络化教学研究;

2)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

3)在各个学科组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骨干队伍

2、建立多功能的网络型的教学系统

1)学校信息化设备的规划、建设和使用;

2)教师利用网络进行课堂教学;

3)建立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库,包括各种教学素材(图片、音频、视频、动画)资源,各科的优秀教案、课件资源等等;

4)教师进行网络备课模式的确定,即如何实现教师通过网络进行集体备课。各个学科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制定一种方便有效的备课模式;

5)开发信息技术校本培训课程,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6)几何画板在理科教学的使用。

五、课题预期成果

1.研究计划、方案、总结

2.撰写论文

3.课题个案研究

网络环境下教育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篇6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实 验 方 案

课题编号:HZJ246

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快速推进,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对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已形成了共识,要将新课程教育要求落实到学科教学中,就必须优化教学过程,从课堂教学入手,研究实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新一轮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高中新课程由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所构成。新课程的改革冲破了中国半个世纪的传统教学模式,它呼唤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学系统要素间的关系实现四个转换:教师由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学生由接受者变为学习主体;媒体从演示工具变为学生认识的工具;教学过程从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义建构过程。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构建适合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校在“十五”期间一直在尝试探索“主体性教学”的学习模式研究,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我们“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长期以来,高中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牵制,一些全新的课程理念难以一下子转化在教师的课堂行为中,教师原有的经验体系、较长的教学经历的积淀、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和功利主义心理,极大地限制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单一性、课堂结构的封闭性、教学方式的专制性、学习方式的被动性,有着强大的惯性。不克服这种惯性,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方式就不能改变。

因此,在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在席卷而来的课改浪潮中,致力于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并进行推广的实践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学模式建构、整合与推广的操作性策略,在理论上,是对教学论的优化和具体化,并为校正传统教育学所存在的某些落后观念和错误命题提供有力依据;在实践上,对新课程的实施起积极的导向作用,可以指导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切实帮助教师解决相关问题;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则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强化教育科研意识、丰富教学艺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此,我们在大量地学习研究、实践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黑龙江省“十一五”重点课题

1、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人们经常提及,但对它的理解却千差万别,往往被等同于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

最早对此作系统研究的专著是美国乔伊斯(B.Joyce)、韦尔(M.Weil)合著的《教学模式》(1972),书中对教学模式提出了如下定义:“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长时的学习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它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

我国教育界对教学模式的理解不尽一致。目前比较统一的看法为:

第一,模式不是方法,它与讲授、谈话等教学方法显然不属于同一层次;

第二,模式不是计划,计划只是它的外在表现,仅此不足以揭示其内含的教学思想或意向;

第三,模式也不是理论,至少不仅仅是理论,它还蕴涵着程序、结构、方法、策略等远远比纯理论丰富得多的东西。

我们可以把教学模式理解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它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的概括。2.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当有如下特点:

(1)正确设定的教学目标: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

(2)精心整合的教学内容:融合科学与人文,交汇书本与生活,既符合标准,又充满个性。

(3)自主探究的学生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帮助、指导学生开展有意义的自主学习和问题探究活动。

(4)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以“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与学生互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需要,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5)合理应用的教辅手段:它不是课堂的简单点缀,而是真正有利于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操作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6)努力优化的评价体系:作业练习的设计和布置着眼于学生认知、情感、能力协调发展,具有针对性、系统性、现实性、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要观点

本课题所关心的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实践层面客观存在的疑难问题。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课程标准实施中,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其意义在于深刻理解新课程变革过程的实质,提高新课程变革的成效。同时达到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设计供师生参考的实施策略和典型范例,起到促进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构建好便于广大教师运用的新的教学模式。本课题强调:

1.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科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我们将大量采用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方式,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2.要建立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内容注重问题的探索性、题材的丰富多彩,信息呈现多样化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等。所有这一切都为了形成学生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黑龙江省“十一五”重点课题

四、课题研究设计

(一)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研究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的指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进行基础性、创新性、探索性地学科研究与实践,开展新课程各学科、各模块教学新模式的实践探索,促进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实验目标

1、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各学科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特点。通过各学科组的参与研究、实践,在终极成果上,能形成一批富有课改理念的课堂教学案例。在此基础上,再不断总结、提炼,形成富有代表性与典型性的实践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注重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的研究,力求在教学目标的多元性、教学结构的开放性、教学资源的生成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师生活动的互动性等方面形成一定的专题成果。

2、通过研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探究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基本的学习途径。

3、通过研究骨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探究出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基本的教学途径。

4、使课堂“内容呈现”、“教师操作”、“学生学习”三大方式发生根本的变化。

5、增强师生情感交融,发挥教与学的两个积极性。

(三)实验内容

1、探索构建适合高中课程八个学习领域及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的教学模式。

2、课堂教学结构中关于主题、目标、程序、策略整体组合、整体优化的研究。

3、以“三维目标”为导向,课堂教学结构开放化、生活化的研究。

4、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

5、课堂教学中预设性与生成性和谐统一的研究

6、课堂教学创设真实教学情境的研究 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探索适合高中课程八个学习领域及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

2、实施该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运作。

3、开发一批与课题相关的教学软件和课件。

(四)研究的方法与策略

1、本课题研究的内涵是:以构建新课程下的新的教学模式为目标的教学研究及教师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思。

2、研究的本质是:一种理性的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

3、研究的特点是:使研究组成员做自己本学科的研究,研究自己。

4、研究的方法是:以校本教研为主,由各学科组长组织一支具有一定科研素养的教师参与实践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个案分析及行动研究等方法,不断输理、汇总实践经验,并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案例学习、反思、分析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实验前,课题组根据研究需要,按以下项目进行常模统计,量表测验及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前测,积累数据和资料,以备研究后期进行统计对照和问题分析时使用。(1)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理解(问卷)

(2)教师对新课程各模块的驾御能力(问卷)

(3)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热情(学习动机诊断测验)

黑龙江省“十一五”重点课题

(4)学生的智力水平(智力的测验)

课题实验研究的后期,将根据研究的内容,设计检测项目,进行后测,获得充分的、有说服力的数据与资料。

研究的方式是: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的研究。

5、研究的思路是:

(1)实施滚动式推进,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集体研究与个体研究相结合,齐头并进。(2)开展案例(个案)研究,在研究中我们确立三条基本思路:

①从寻找问题出发——根据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解决问题的方 案设计,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和验证。②从总结经验出发——教师通过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再次运用于教学实践,经加工、提炼、筛选,从而形成教师特有的课堂教学模式。③从教育理念出发——根据教育改革发展要求,通过领会新课程标准的有关理念,创造性地设计出新的教学策略,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实施、检验。

同时建立有效的课题研究工作计划制度,明确各学期、各个月的研究重点、内容、人员和目标。

(五)课题预期研究的成果

本课题研究成果形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文本成果

论文集:将各学科研究与探索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总结汇编 研究报告:课题组在各学科探讨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研究报告 论著:出版2本课题研究专集:《新课程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新课程教学案例与分析》

2、校本成果

(1)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学生主体发展指数良好,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普遍提高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具有较大转变,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涌现一批教学创新型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2)学校形成“创新性”、“科研型”教学评价体系,形成个性化教学特色,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社会声望。

(六)课题研究的时间安排及具体工作安排

第一阶段:2006年9月--2007年8月为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有:

(1)成立研究小组,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2)收集整理教学经验、相关理论、教学内容。(3)参加专家讲座,外出参观学习。

(4)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及其相关理论。

(5)进行实验前测工作,积累数据资料,整理调查情况分析,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A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理解(采用问卷)

B教师对新课程各模块的驾御能力(采用问卷)C学生对新课程学习热情、智力水平等(采用问卷)

(6)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做好课题研究课的准备。第二阶段:2007年9月--2009年8月为实验阶段。(1)将理论的学习思想、经验引入到课堂教学进行探究。

黑龙江省“十一五”重点课题

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如专家讲座、培训、观摩研究课、论文和优质课竞赛以及其他研究交流活动)

研究课要体现教学新思想、新观念、新措施和新方法。研究教学要有创新精神,做别人没有做过的试验,体验前人没有体验过的感受,发现前人没有发现过的东西,总结前人没有总结过的经验,探索前人没有探索过的规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加强教学活动有效性、针对性和趣味性,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探索和发展过程,获得成功体验。

(2)积累典型录相课、案例及阶段论文。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着手资料收集和成果总结工作。

资料的搜集积累是实验必备工作,它也是研究的基础工作,是实验研究结论的基石;也是实验总结、实验报告、论文写作的起点和基础。

要重视日常的搜集和积累,有针对性地搜集和积累;可以从看书阅览材料中搜集,也从教育教学实验中搜集如备课、研究教材、分析学生、设计实验课,编拟的教案、记录等;还应从上课的实践中搜集和积累。建立教例撰写制度,开展案例研究,进行教学效果分析等。

第三阶段:2009年9月--2010年9月,为课题完成、成果鉴定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有:

(1)实验教师精心收集、整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2)撰写研究报告,优秀论文结集,教师研究个案结集。

(3)对实验中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做详细的定量、定性分析。

(4)总结课题成果,积累实验过程中的经验,整理有新课程科目、模块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保存实验教师优秀课堂教学实录及课堂教学设计方案。(5)申请进行课题成果鉴定。

五、研究保障

(一)实验的可行性分析:

1、基于对国内外开展的课程改革与学科教学活动现状的了解,基于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指导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积累与反思,基于现阶段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需要。

2、本课题研究在我校有较好的基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学生主体地位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十五”期间,学校开展了以“主体性教学”“创新教育”等新教学模式的研究,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为我们新课程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课题组拥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以期从多层次、多角度进行系统深

入的研究。不仅将课题研究拓宽、加深,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而且将研究成果较快地应用到教学实际中。

4、本课题遵循教育科学研究的规范程序,将采取“理论引领———培训教师———制订方案———实践研究———中期评价———修改方案———继续实施———终期评价———推广成果”等组织与实施环节,以整体推进研究进程。“尊重多元、重视反思、追求规范”的研究思想,亦将贯穿于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5、本课题将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通过课题简报、课题组例会、课题成果定期自检等形式保证课题研究的方向性与实效性,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计划,确定下一阶段的研究任务,不断充实和完善研究进程。课题组成员各司其职、合作攻关,确保研究计划按期完成。

黑龙江省“十一五”重点课题

(二)实验过程的管理和物质保障。

(1)确定研究方案,制定实施步骤,要树立明确目标,处理好理念与现实的冲突,从现实出发,做到安排有序,落实到位。要本着求真务实,创新奉献的精神去真抓实干,稳步前进。

(2)实验过程中,加强研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方案,确保实验顺利进行。(3)在实验过程中随时对实验中产生的数据材料进行收集,加以整理分析。

(4)学校将在时间、空间上提供足够的保障,并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提供大力的支持,确保实验顺利开展。

(5)学校硬件全面信息化,为课题的实施,在信息的收集与应用上提供全面服务。

六、题研究主要成员及分工

组长:李殿明(负责领导课题策划活动)

副组长:张永贵

潘丽敏

谢翎翎(负责组织各子课题组活动)

研究组主要成员:由各学科教研组长担任

曲东魁(负责数学科子课题研究)

李占营(负责生物科子课题研究)赵志新(负责语文科子课题研究)

陈东伟(负责地理科子课题研究)孙

萍(负责英语科子课题研究)

穴桂珍(负责历史科子课题研究)陈春玉(负责物理科子课题研究)

琦(负责政治科子课题研究)胡

静(负责化学科子课题研究)

网络环境下教育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篇7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探索和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 必须体现现代教育的基本思想, 它要遵循如下基本原则:一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从知识的讲授者, 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学生活动的导演者;二是学生地位的转变。学生要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 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三是媒体作用的转变。把媒体从原来作为教师的演示工具, 转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四是知识分析讲授过程, 转变为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意义建构过程来获得知识, 培养能力;五是课题研究的方法:以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为主要方法, 辅以观察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

2 课题研究的内容

(1)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 对常见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比较, 初步形成网络环境下能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相对完整的教学模式。

(2) 进一步探索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 实践网络环境下新型的个别化学习模式。

(3) 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如何调控教学过程, 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 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4) 建构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研究与实践, 建构一批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新型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 有效促进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5)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信息化平台的开发探索, 力图设计一套适用于其他学科的, 融在线教学、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教学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通用型Web教学平台, 并推广。

3 本课题研究的优势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 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更真实的学习环境, 充分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以下6个方面为实施网络教学及在线学习的优点所在。

3.1 网络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网络教学最大特点是它的实时交互性, 实时交互性是指在网络上的各个终端可以即时实施回答, 交互的方式有学生和教师之间, 学生之间, 通过课件还可以有效地获得图、文、声、像并茂的教育信息, 师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获得教师的指导, 学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进行协作学习, 这种双向交互活动不仅使学生通过视、听手段获取教学信息, 而且它还代表着一种学生所能接受到的、前所未有的兴趣。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交互学生能及时地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 并按要求调整学习,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3.2 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性

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共享资源, 其中包括硬件的共享和软件的共享, 核心是软件的共享, 网上资源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 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 可轻松自如地在知识海洋中冲浪,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 神奇的网络环境, 对教育个性化的形成, 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对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 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3 多媒体信息的综合性

多媒体网络融超媒体和超文本于一体, 集图形、图像、图表、声音、文字于一体, 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的情感。

3.4 教学方式的先进性

传统教学的中心是教师教, 网络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学, 在网络教学中, 教学不再是满堂灌, 学生的学习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 学生之间也应是自由的,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调控, 并以作业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 至于学生的步调、方式、进度、内容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等则由学生本人决定。

3.5 教学目标的多样性

学生的个体差异, 如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风格、学习的起点等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样性, 在传统的“教学流水线”上难以实现因材施教, 网络教学克服了这些弊端。多媒体网络课堂教学, 带来了许多真实的情境, 将生活中五光十色的现象带进了课堂, 学生的学习效率将得到提高, 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3.6 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网上的教学内容不仅有本校学科教师编制的CAI课件, 而且有来自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学校的课件内容, 学生通过比较借鉴, 选取那些内容结构组织严密的优秀网站或课件进行学习, 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

4 课题软件功能简介

该平台探索性将教学资源与教学活动有机融合, 力求建成一个高集成、自增长、互动性好的资源平台。下面对平台功能做概要说明:

4.1 将各资源集成化和系统化

“教学信息化平台”平台是B/S架构, 用户通过浏览器即可浏览资源信息, 通过键入网址进入资源库平台, 用户可在平台首页选择要浏览的子模块。平台集各专业资源于一体, 在一个系统的平台环境下即可完成各种专业资源的浏览及下载。

4.2 提供 “一站式”多样化检索方式

由于整个平台是集成化的, 因此, 可对平台的7个模块进行 “一站式”多样化检索。以平台为中心进行多渠道收集共享资源信息, 提供简单检索、高级检索、导航式检索、关键字检索等多种资源检索方式, 使用户准确、高效地查找所需资源。

4.3 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教学活动与学生在线学习的有机结合

如在平台可以进行教师的作业发布及学生作业上传、在线考试及测试、e-Portfolio等。

作业发布及上传功能:教师可通过平台发布作业信息, 学生可在教师指定的栏目中自己上交作业;教师可对优秀的学生作业审批后, 再上传作为学生学习参考样本;专业负责人、教学管理人员也可通过学生的作业信息, 考查学生课下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质量等。

在线考试及测试功能:平台以“在线考试”、“测试模块”实现教师对学生进行测评, 学生也可通过“在线考试”测试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促进教学互动。

“e-Portfolio”学生学习历程档案:该模块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个性、个人学习历程、作品管理等提供了网络平台及网络技术支撑。它极大提升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 也将学生培养和学生成长过程纳入教学活动, 进一步促进教与学的互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4 实现资源自增长积累方式

自增长为该资源库资源积累的有效机制, 鼓励每一个参与者都是平台的建设者。平台通过会员制的实施, 设置积分奖励制度, 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以此动态扩充资源及信息内容, 实现庞杂资源的快速入库, 使平台得以高效的资源积累。

平台以边建边用边完善为原则, 实现资源的动态扩充, 由学生、教师、企业等多方共同完成资源建设。会员可在有发布权限的栏目中发布资源, 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和动态添加, 通过简单操作, 即可完成资源的发布和上传, 做到单个资源的添加和批量资源的导入。上传资源时, 在完成资源基本信息设置基础上, 可通过自行设置访问密码, 为自主版权资源维护提供保障;还可通过设置资源的关键字, 为资源快速检索提供便捷;设置转向链接, 为外部资源的引用提供渠道;上传多种资源格式, 为资源的有效传递提供基础。

会员也可根据个人喜好收藏、定制资源及个性化用户界面, 并对与自己相关的资源和信息进行维护、编辑。

4.5 增强资源共享复用性

通过“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 将分散各处的优质资源信息有效整合, 在统一平台下共享复用, 使用户最大限度共享优质资源, 减少大量的、重复性的网络搜索及甄别的烦琐工作。

4.6 增强资源开放性及互动性

充分鼓励学生参与及互动, 使每一个参与用户都能成为平台的主体。教学资源库不仅提供存储功能, 还可以通过平台消息、论坛、博客等多种交互方式, 使教师、学生和企业多方实现信息交互, 答疑解惑, 并可对共性问题进行讨论。促进了平台资源和信息的推广和建设, 加强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4.7 加强平台高效安全管理机制

系统管理员登录系统后, 可打开资源库平台后台管理界面, 系统管理员可对系统的参数、管理、安全进行设置, 对数据维护、分布管理等。

资源审核:为保证资源的有效、安全, 管理员可对资源进行审核设置。会员或特定用户发布的资源及信息不会立即在平台上显示, 而是进入资源待审区, 只有经管理员审核后才可正常浏览、使用。

系统设置:系统管理员通过对平台参数的全面管理, 给平台设置统一的参数和模板, 在整体上对平台加以设定。各子模块和栏目均可参照调用, 对应个性化的栏目需求可再做进一步设置。

组群管理:平台对于会员管理设置不同的组群, 分配不同的权限, 对应不同版权资源的浏览和下载, 管理员在设置好组群权限后, 将新注册会员纳入改组, 该会员便继承了改组权限, 省去了对每个会员权限设定的烦琐。针对个别会员也可设置单独权限, 便于其特殊身份的应用。

管理员设置:平台以系统管理员为首节点, 下设了资源管理员, 资源管理员远可对平台的信息和资源进行设置或管理。其权限由系统管理员分配, 不同权限的资源管理员可管理不同的信息和资源。这样便于平台的分块管理和责任认定。

安全设置:为保障平台的安全和资源的有效性, 平台需对平台安全加以设置。包括:上传文件的安全检测、垃圾信息的有效屏蔽、恶意刷新的时效设定、非法注册的安全管理、恶意IP的访问限制等。

资源数据的统计分析:为保障平台的有效运行, 除了对资源和信息的浏览量、下载量等数据作统计外, 还需对管理员的工作量、会员的资源上传量等数据作统计。

在“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和相关模块的建设及使用过程中, 我们探索和积累了一系列的教训和经验, 为将来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奠定了基础。

摘要:针对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模式课题的研究, 研发了“教学信息化平台”这样一个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应用软件平台。该平台面向企业和社会, 以服务学生和教师为重点, 集各方优质资源于一身。

网络环境下高校多元学习模式研究 篇8

关键词:网络 高校 多元 学习模式

网络环境下多元学习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展示学生个性的学习模式。该学习模式体现了学生和教师、理论和实践、虚拟和现实、远程和现场等的和谐统一,创造了不同学力的个体都能学习的环境。该多元学习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意义建构”有很大的作用,从而培养了全面发展的、富有个性的、和谐的学生个体,使每个不同个体的学生都成为成功的、有效的学习者。本文将围绕着网络环境下多元学习模式——“接受学习模式”“探究学习模式”“自主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以及“体验学习模式”进行研究,以提高高校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资源”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基本要素或基本属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大多数人开始以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网络辅助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生对学习的能动作用。按照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立的多元学习模式,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施积极学习者策略,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借助互联网、校园网、教师网等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系统有序地构建新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克服传统学习模式的不足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为网络环境下多元学习模式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

1.接受学习模式

基于网络的接受“学习”模式下,具备一定信息素养的高校学生可以在开放和丰富的网络资源中学习,其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的学习方式并没有被排除,只是被置于较次要的从属位置。学生在网上完成教师指定的预习任务,写下自己对预习内容的理解,并通过电子邮件在课前反馈给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实施积极学习者策略,借助互联网、校园网、教师网等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系统有序地构建新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库,与学习过程相关的文本、图表和声音等资源完成网上即时作业和复习任务,进行网上单元自测,通过反复的练习和答案解析来巩固本单元的知识。

例如在《广告摄影》课堂上,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通过互联网浏览国内外知名的汽车广告,了解汽车广告的摄影过程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从而构建起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为步入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网络环境下,操作练习摄影作品的后期拼接及制作,从而达到比较震撼突出的视觉效果。又如在《交通安全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观看网络监控的交通事故视频,了解交通事故发生时容易忽略的安全隐患,从而构建新知识。这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接受学习模式”,彰显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构建知识链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效能提供了有效途径。

2.探究学习模式

探究“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进度设置一个待探究的问题,创设一个能激发学习动机的情境,引导、组织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探究“学习”模式下的学生需要:自主探究——围绕教师提出的探究性问题,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网络平台提供的信息包括文本、图形、声音、视频,甚至还有虚拟仿真的内容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构建自己的理解;协作交流——在网络环境下以讨论的形式开展小组内或班级内的协作与交流,借助多种方式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讨论,对问题进行探究,制作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提高——学生通过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等形式,了解教师对自己学习情况的点评,继而进行阶段性学习的自我评价与反思,对当前所学知识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并且与同学就学习效果进行相互评价。

3.自主学习模式

该模式下的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定学习计划,自我调控,自主选择媒体和资源,并进行自我评价。网络学习系统赋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自主学习方式不必拘泥于固定形式,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目标与学习进度选择多元化的学习方式。网络评分系统和测试系统,则为自主学习模式下的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和评估提供了途径。学生可根据上网学习记录、自主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网上交流互动的情况和网上测试记录等多个维度综合评定网络自主学习成绩,了解和反省自己学习的过程,对当前所学知识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例如英语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搜寻英语教学的网页、电子论坛和电子杂志,利用网上提供的英语教学软件进行自主学习。为了达到确定的学习目标,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深入分析网络自主学习环境,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如《听霸》内容丰富,含有上百小时录音,包括听力初步、词汇精进应试宝典、泛听园地、美语新闻、走遍美国、电影精选等内容。自主学习者应该根据自己目前的英语听力水平,对所收集的这些英语学习的网络资源须进行分析比较,选择最接近自己水平、最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资源,进而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又如,有阅读爱好的学生可以到“起点中文网”“我看书斋”等网站中阅读到传统的和时尚的各种类型小说,可以在推崇国学的“百度国学”网站中翱翔,可以到推古典诗词的“中华诗词”网站中欣赏诗歌,也可以在“榕树下”饱览经典散文。通过网络环境下的自主阅读,学生培养了兴趣,锻炼了思维方式,积累了审美观念以及扩大了知识结构。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既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因此,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

4.合作学习模式

学习是一个社会过程,需要经历最近发展区阶段,通过在社会情境中与他人的交流而获得。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模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以计算机网络为交流的平台,通过有着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方式来完成共同学习任务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网络进行竞赛式协作、讨论式协作、搭档式协作、角色扮演与互换式协作、共享式协作、问题解决式协作和辩论式协作。

笔者以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校园网为依托,以网络学习中心为支撑对合作教学模式进行了试点,并通过问卷调查、期末考试、小组作业、网络教学平台的活动对协作学习方式效果进行检验。根据问卷调查,学生满意度为85%以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浏览次数最多的是课件和动画视频演示版块,答疑和论坛版块也利用得比较充分。83%的学生参与过论坛或答疑版块的活动。20%左右的学生在网络交流时属于活跃人群,论坛上的一些问题,学生可以自主进行深入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常常会由其他学生给予解答。除了对知识的理解,在互相协作方面,学生也受益良多,许多学生从不知道如何讨论到能够协作进行有深度的探讨。学生对于小组协作模式由陌生到逐渐适应,论坛上的讨论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模式,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质量,充分展现了创造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体验学习模式

体验学习是一种情境学习,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的虚拟性创造出和现实生活一样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像在现实中一样进行体验学习。学生可以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体验个性,提高学习的自我效能。该模式以网络为基础,以学生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潜能为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兴趣愿望相结合;以“任务型教学”为实现方式,通过“做中学”,实现教学目标。这种学习模式既实现了学生体验的内化——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工具进行虚拟的交互、反思和评价,又让学生在虚拟的测试场景中进行自我测试,实现了体验的外化,进而促使学生获得体验和知识。

例如在《电脑绘画基础》学习中,学生通过人体工程输入数位板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达到完全模拟现实生活的绘画效果,从而体验学习。在表演课堂中,学生可以在虚拟的体验情境中扮演角色,诸如历史人物、伟人、名人、教师、学生、医生等各种人物形象,学生在虚拟的情境中全身心地投入,进行各种各样的体验学习。又如在一些实践性的课程中,学生基于网络体验军事作战、体验外科手术的全过程、体验汽车驾驶等。在虚拟的飞机驾驶训练系统中,学员可以反复操作控制设备,学习在各种天气情况下驾驶飞机起飞、降落,通过反复训练,达到熟练掌握驾驶技术的目的。由于这些虚拟的体验学习无任何危险,学生可以不厌其烦地反复体验,直至掌握操作技能为止。再如在外语教学中,学生可以在虚拟的国外旅游的情境中,与人交谈,既达到学生练习口语的目的,又体验了异国的风情和文化。总之,网络环境下的体验学习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动态学习过程,运用网络等各种手段创设学习环境,学生容易激发情绪体验,更易入情入境。

三、结语

网络环境下多元化的学习模式有助于实现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形式、学习方式和方法以及评价的多元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加强学生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及合作的能力,因此值得我们向高校学生推广。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三[J].现代教育技术,2008,(9).

※此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网络环境下多元学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0JY37。

上一篇:环保协会办公室计划下一篇:六年级信息技术闽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