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

2024-07-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共8篇)

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 篇1

《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是我在我校教研组的的组织下,各个信息技术老师们和校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做的课题的研究。课题完成了预期的任务,形成了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产生了良好的实践效益。

一、课题的提出和研究过程

(一)课题研究意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就成为当今社会每个公民的基本素质。世界各国都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在“十五”期间普及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目前我校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有两条基本途径:其一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与学,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与学中的问题;其二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我校的一门课程。新疆省从2001年起,逐步在全省范围内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这样,探讨信息技术教育的规律、形式、方法就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为我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促进我校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许多学校都购置了计算机,装备了多媒体教室、电于图书阅览室、开通了校园网等,初步构建了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环境。随着信息技术硬件环境的不断完善,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就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热点课题,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大都是局部的,分散的和经验性的,不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立足我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环境,旨在研究发现能够指导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的规律、形式和方法,促进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三)课题的界定

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和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两个基本方面。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主要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其中包括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和校园网环境下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2、我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建设研究,主要研究我校信息技术文字教材的设计与开发;我校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现代教与学的理论为依据,以行动研究和实验研究为主要方法,辅以文献法、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各个课题根据具体的研究内容,确定 1 /

3合适的研究方法。

(六)研究过程

1、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时间:2014年9月—2014年10月)

(1)制订课题研究的计划,组织课题立项

(2)组织课题

(3)课题开题

2、课题研究方案的实施阶段(时间:2014年10月—2014年1月)

3、结题阶段(时间:2014年1月—3月)

该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交小,年纪有类别有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学科的种类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语文、政治等。归纳已经结题成果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

我校信息技术教育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即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内容当中,作为架构学科知识新体系的技术支撑,服务于学科教与学,同时在学科学习中培养信息素养和能力;第二种是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就集中于这两个方面。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由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信息技术环境下课程改革的社会需求所决定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课程整合成为各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因此,课题组着重对此进行了研究。

通过研究,课题组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的在于借助信息技术构架学科学习的新模式,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同时,以学科教学为载体,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形态的过程中,课题组从多媒体环境和计算机网络环境两个层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设计原则和流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遵循如下原则

①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设计。倡导基于资源、任务、课题、问题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在处理信息、研究信息中发现真理,发展认知,培养和提高创新精神和信息能力;

②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媒体的特性,合理地选择技术,合理安排使用的时机与方式,充分挖掘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的作用,如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

③强调协作学习和情感交流,把技术的工具性和教学的人文性统一起来。其中包括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

④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能采用多种方式、多种工具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

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 篇2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能力,调查

一、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我国教育部在2000年明确地将原来试验开设的计算机学科课程名称正式定为于“信息技术”课程,并列入了国家课程计划。新疆信息技术教育在国家的支持下,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各民族大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极大提升。体现了我国高校在教育改革中,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

1. 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概况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为了贯彻我国政府“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加速高校信息技术教育建设的进程,教育部组织高校的教师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交流和探讨信息技术教教育。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历经近20年,信息技术主要是以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它是计算机教育和电化教育的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有着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1993年启动了中国教育与科研网的建设,1999年实施中国教育与科研网高速主干网和高速地区网建设和改造。目前中国教育与科研网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互联网络,计算机网络成为信息技术的显著特点,校园网为学生提供了各类信息,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选课、查书和与外界交流。随着中国教育电视台卫星多媒体传输平台建成并实现和中国教育与科研网的高速连接,初步形成天地合一的具有交互功能的现代远程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网络平台。

2. 新疆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概况

新疆位于中国西北边陲,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新疆的基础教育面临着“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问题。新疆高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从幻灯机、投影的电化教育开始,到1984年,新疆高校的电化教育设备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先后购置了幻灯机、投影器、放映机等设备,积极开展资源库建设,发挥电化教育作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各院校启动了信息技术教育设施和资源库的建设,目前新疆高校通过校园网络建设工程实现联网,师生们都能共享网上的教学资源。以伊犁师范学院为例,1984年仅靠20余台苹果计算机 (8位机) 从事基本的教学活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建设成千兆校园网,并实现了与教育科研网络的互联互通,同时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绩效也开始了研究。

由以上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可看出,新疆信息技术教育在近20年不论硬件还是软件建设,都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信息技术在经历了替换、深化、融合阶段之后,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愈加明显。当前高等师范院校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硬件设施基本齐全,但普遍出现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即在硬件建设上投入占80%多,软件及潜件方面投入不足20%;目前国外信息化的投资一般是4:6,即硬件占40%,在软件及潜件建设方面占60%。在新疆高校信息技术教育建设中的这种情况更加突出。我们应尽快转变观念,依据新疆自身的特点,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调查研究,积极实施信息技术教育,使得信息技术教育的建设有更大的收获。本文通过研究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的状况,探索增强新疆高等师范院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对策,以此推动新疆高校信息技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调查分析

1. 调查研究目的

笔者主持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多民族教师信息素养研究》,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弱。高等师范院肩负着培养未来教师的责任,他们的信息素养将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发展。笔者以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基本思想为指导,以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与方法为依据,通过对伊犁师范学院 (以下称我校) 在校大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谈话与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以求摸清我校大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并对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完善发展。

2. 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是我校在校大学生,采用的方法是文献检索法、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和谈话法进行。本次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1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问卷回收率90%,通过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与专业教师交流沟通和与院系领导的访问,使笔者了解到我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发现了我校信息技术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获取第一手调查材料。

3. 调查数据分析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结合信息技术教育培养能力的观察点,从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调查分析。

(1) 学生信息素养的信息意识调查分析

信息意识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通俗地讲,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这就是信息意识。我校学生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意识见表1。

从X1项可以看到,学生对计算机的接受程度很高,喜欢计算机的占64%,不喜欢的占8%;从X2项显示,学生借助计算机来学习的占78%,其他的占22%;从X3项反映,学生平时上网搜索资料占67%,娱乐等其他的占33%;根据调查得知学校计算机硬件及网络建设已经可以满足教育需要,并且这些计算机的配置都是很先进的具有最新的系统设置,足够用的内存空间及千兆的校园网络环境等,可以看出,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下,学生接受新事物的意识较强。信息时代处处蕴藏着各种信息,能否利用现有信息资料,是人们信息意识强不强的重要体现,但是根据访谈资料说明的是学生不重视信息的利用,没有主动创造条件运用信息技术,表明学生的信息意识总体不够强。

(2) 学生信息素养的信息知识调查分析

信息知识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又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通过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它。它不仅体现着教师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他们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我校学生掌握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方面的情况见表2。

根据X4项可以看到,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不强,其操作水平一般的占66%,较强的只占12%;从X5项同样看到,学生最基本的计算机文字处理的操作能力也不强,一般的占58%,较强的只占30%;从X6项看到,学生对于键盘的熟练程度相比较较好,熟练程度较强的占到35%,自我评价较弱的只占12%。通过访谈了解到对电脑有很大的兴趣爱好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电脑的软、硬件设备;对电脑不怎么感兴趣,使用电脑仅仅是由于要上课或过级;没有太多接触的就是不喜欢电脑。即使是计算机操作水平很强的人,也仅仅是由于什么工作或任务通过计算机来完成,仅此而已。

(3) 学生信息素养的信息能力调查分析

身处信息时代,如果只是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常识还是无法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我校学生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的体现见表3。

根据X7项的综合反映,学生对于网上搜索资料的熟练程度相比较较好,搜索资料熟练程度较强的占到49%, 自我评价较弱的只占1%;从X8看到学生自己组装过电脑的仅占22%, 参与组装或其他的占78%, 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从X9看到学校对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视程度学生认为较强的仅为10%, 一般和较弱的占到90%。

虽然X7数据反映较好, 但是从X9数据看到, 学生没有感觉到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高度重视, 其结果势必影响到学生对此的重视程度, X8数据从根本上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实际运用这方面比较欠缺;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高等院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思考

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从我区的眼前实际来看,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创造性人才,信息技术教育就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针对信息素养的三个方面分析,采取有效措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1. 学生主动应用信息的意识没有达到与时代适应的水平

对此可以利用教学过程的课堂讨论或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针对实际中会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探索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达到高度自觉的水平,促使学生产生自我充实与自我更新的活动,从而提高自身信息技术处理的能力。

2. 学生对于信息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足满足信息时代的要求

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的对计算机操作能力不强、应用程度不高,源自于信息知识缺失状态严重,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不足。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及时鼓励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信息知识的发展。

3. 信息能力由于条件的约束,只在基础层面的低效循环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利用对比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进而引导学生结合社会,创造性的引入对比实例。采用与学科教学整合创设情境,以任务来驱动,有意识的结合时代特色设计小组实验题目,鼓励同组之间共同设计、相互取长补短,积极倡导团队精神,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方法,在学习中使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得到培养。

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不能单纯地训练学生的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应该立足边疆多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紧跟全国乃至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在与本地的信息技术教育推广与应用管理的合作下,进行科学的比较、分析、研究,最终能找到适合地区实际的信息技术教育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师书恩.信息技术教学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吾守尔、吐尔根,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计算机教育建设[J], 计算机教育, 2007, 7

[3]李勇帆.依托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促进中小学教育现代化[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2, 3

[4]蒋新革.新疆信息技术教育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6

[5]李端强, 何国基.新时期大学新生信息素养的调查与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07, 12

[6]龚德喜, 李太恒, 苏琪.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J].信息技术教育, 2004, 4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篇3

关键词: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标准的要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在教学工程中应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学生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学生往往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机械重复地训练,有的内容枯燥无味难度大,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慢慢下降。根据建构意义新的学习理论,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愿望。利用中学生喜爱游戏这一特点,在鼠标练习中,我让学生玩WIN98自带的扫雷和接龙游戏,在探索游戏中掌握操作技能。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二、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21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创造潜力进行挖掘,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思考、创新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只有将学生置于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该学科的教学内容应与其他学科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处于具体的、现实的环境下。

三、培训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实践动手相结合,让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反过来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进一步促进学习。许多初学计算机的学生认为计算机有神秘感,面对计算机不知该如何下手。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动手操作,才能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让他们在完成每一次操作后有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操作水平。

四、发展个性,培养素养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技术就是要鼓励学生创新,做到与众不同,发展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在信息技术中留给学生创造的空间有许许多多,如“画图”中的自由创作、Word中的电子作品创作……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范围。教师要切忌要求统一,评价时要灵活多样,注重能力方面的评价。

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相应的信息应是与中小学生各科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这就产生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课程整合是指将不同课程的素材和能力整合起来,使学习的目标具体而现实,要求用到多种知识和能力。现代教育引入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的思想,这就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教学中,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结合初一语文教学,我校采用的“计算机与语文识字教学整合”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它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让学生观看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同时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打(打字)的训练,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

六、注重青少年信息道德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之际,人们往往只看到它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忽视信息技术中某些不利因素给青少年成长造成的干扰和不良影响。例如:在互联网上除了大量丰富的学科知识外,也有许多不健康的内容,有时还有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等,这些正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容易忽略的问题。在学习网络这一章时,我不仅向讲解因特网的优秀之处,而且不断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另外,教师除了本课程教学外,还要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教育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正确把握人生的方向,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21世纪,信息社会快速发展,教育实现信息化,对教育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从培养模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能力;在培养内容上,教育需要对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教育需要更新观念,寻求新的模式和传播手段,适应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要。

总之,中小学生要多动手实践,养成亲自动手的习惯,在实践中积累、丰富探索知识,在信息获取过程中,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大批高素质、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课的分层次教学.广东教育,2005(03).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篇4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

由于小学生是初次接触信息技术教育,对信息技术操作有很多都是不熟悉,甚至是处于完全陌生的状态,因此小学生在初次学习信息技术的时候,只要掌握一些基本技能操作就可以了。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信息技术技能操作主要有一下几点:

(1)懂得如何启动和关掉计算机;

(2)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原理和基本用法;

(3)知道如何使用鼠标和在键盘上进行简单的打字;

(4)在网上搜索查找资料;

(5)会使用计算机自带的一些画图软件,知道如何用计算机中的office系列的PPT、WORD、EXCEL等的操作。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目标

由于小学生是第一次解除学习信息技术,所以他们学习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都是基础性的,所以老师给他们既定的教学目标也不应该过高,要恰当好处的为他们制定教学目标,使他们在追求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在其他教育改革基地的测试调查显示,适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通过打字或者简单的游戏,熟悉计算机的各项基本操作;

(2)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和处理数据,解决现实生活中事情;

(3)懂得如何使用计算机并在使用过程中规范使用;

(4)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指导生活和学习。

三、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策略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计算机有简单的认识和了解,在学生使用的过程中注意一些须知事项。学好信息技术教育教学除了需要老师认真教学之外,还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多观察和发现。学好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有以下一些策略方法:

(一)言传身教,让学生注重操作规程。计算机是一种高端而精密的仪器设备,操作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老师在第一堂信息技术教育课堂中,应该对学生言传身教,让他们对计算机的各种操作有清楚的掌握了解,避免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在初次操作中,老师要详细的告诉学生每一个细节、动作、要旨。首先,老师要让学生学习如何规范开启计算机,这是首要的也是必须的。在主机上有一个黑色按钮,学生在按一下之后就等待计算机开启,不要急急忙忙地连续按开机键。在使用键盘的时候,老师让学生左手放在键盘左侧,小拇指控制QAZ键,无名指控制WSX键,中指控制EDC键食指控制RFV键,右手食指控制JIN键,中指控制OKM键,无名指控制PL键,小拇指控制[;:键,大拇指则控制空格键,中间的TYUGHB键则两手中指随意控制。之后老师便让学生自己操作,学生也要在练习中好好操作,不能乱敲打键盘,这样会导致键盘失灵的。此外,鼠标、画板、PPT、RORD、硬盘的使用,学生要自己多多摸索,不会的主动向同学和老师寻求帮助。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有了初步的掌握,而且懂得如何规范操作,这对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有良好的奠基作用。

(二)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也不例外。在学生熟悉掌握了计算机一些基本操作步骤后,老师便可以让学生将他们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让他们在快乐中更好地学习知识。当快到母亲节或者父亲节的时候,学生可以应用计算机中自带的画板,为父母画一张画。在画画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图片的需要,选用各种颜色的图笔来描绘。他们可以改变图片的色彩,改变线条的粗细,画错的部分可以使用橡皮擦擦掉。此外,小学生还可以借助计算机中的多媒体播放器,给自己描画的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最后用其他发送方式发给父母,表达自己对他们浓浓的爱意和关心。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实际就是对画板、音乐以及其他各种系统的简单操作,这种学习方式不但使学生温故知新,而且还将其学以致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此外,学生还可以用PPT和WORD相结合,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课表。在制作课表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字体大小、字体的样式,字体的倾斜程度等,还可以将字变成自己喜欢的颜色,加重、加底纹……利用PPT给课表在加一些自己喜欢的图片,设置图片的样式,将图片置于课表时间和科目的下面。在制作课表的一些列动作中,学生熟悉的掌握了PPT和WORD的操作,还制作出了自己在学习中使用的课表,解决了课表样式单一简单的问题。

(三)游戏进课堂,带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老师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学生这个特性,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只学习信息技术是非常枯燥的,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运用打字游戏来来练习学生对键盘的熟悉程度。例如,为了让学生熟练的掌握打字技巧和手法,老师可以举行打字比赛游戏,利用金山打字通,看哪个同学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打字字数最多,而且出现的错误最少,哪个同学就算获胜。小学生的争强好胜心强,为了获得胜利,他们会在游戏比赛中竭尽全力,使用自己所学到的全部本领。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游戏,使学生们在比赛中熟悉的练习打字手法。此外,老师要有选择、有计划、有组织地给学生们挑选一些游戏,既可以使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又可以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例如电脑系统中的“扑克大战”和“排地雷”,老师可以利用这些小游戏来锻炼学生对鼠标的使用。通过以游戏进入课堂教学的方式,带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而且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时获得快乐,可谓是一举两得,学习娱乐两不误。

四、结束语

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 篇5

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

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要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具有认真踏实刻苦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

“三段式”教与学是把教与学的过程划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上和课后。如果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划分,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反思,学生的自主学习(预习)、课堂学习、知识拓展与延伸,因此把它称作网络环境下“三段式”教与学

“三段式”对学生而言,“课前”就是学生根据教师网络学习空间提供的“导学案”,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预习新知、自主学习; “课上”就是利用课堂有效的时间交流预习、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其他同学和教师那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后”就是学生完成所学知识的巩固,并按照教师的要求利用网络实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当然这些拓展和延伸的内容要有梯度、有层次,既照顾全体又照顾个体。

“三段式”解决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把更多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基本都是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来实施,很少照顾到学生的预习和知识巩固与延伸,所以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课外时间学习。课堂教学仍然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主战场,应该尽可能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

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 篇6

中期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已经逐渐普及到课堂教学中。而相对过去小学教师常年的“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单一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走向,它正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模式。

我们进行《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旨在以课题研究进一步带动全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学校的教育现代化进程,全面提升全体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为此,该课题2014年被立项为省级课题,到现在已进行一年的研究。

二、理论思考

本实验中,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青少年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此应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应用教育技术正是改变教与学方式的有效途径;另外,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还是新课改成功实施的必要条件,而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模式与方法(即如何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整合)则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内容。所以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研究,使广大教师尽快提高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

求。

三、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

1、在充分广泛地利用学校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对教育资源进行新层面的建设,培养适应教育发展的具备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教师。

2、小学教师要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其他现代化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信息技术的运用,把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作为学生认知工具,通过教学设计,运用教育信息化改革学科的教学过程。

3、如何进一步改善信息教育环境,使教师产生强烈的教育资源信息要求。

4、由于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将对师资提出新的要求,研究如何通过继续教育加大培训力度,使教师具有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和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

研究内容

1、通过研究与培训,使教师能学会使用局域、广域互联网,应用多媒体、学会电子备课成为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掌握应用远程教育系统,成为优秀教师的技能。

2、确立辛庄镇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目标定位,提升以文档、表格、幻灯、图片等办公软件为主体的计算机教育执行力。

3、校本学科资源的开发与建设,通过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4、研究如何继续教育加大培训力度,使教师具有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和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

四、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以学校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进行课题研究,探索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完美结合,探寻提高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2、归纳法。在推进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必要的归类、筛选,将经验上升到理性高度,总结提升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的良好方法,并将经验向全县推广。

3、个案研究。通过执教研究课、优秀资源库的建设,对特征显著的教师进行跟踪调查,通过记录和描述,形成个案。

五、中期研究认识

实践中,我们依据《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研究》的宗旨,在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以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培训为突破口,以课堂教学为检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主阵地,结合校情设计出实验方案,全面推进本课题的实施。经过一年的研究,我们形成了一些共识,主要体现在两个“认识”上:

1、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不同于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是围绕各种信息处理技术而展开,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则是围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而展开。尽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也会涉及大量信息技术的内容,但其目的是利用这类技术来优化教学过程以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这和信息技术培训中完全以学习、掌握信息处理技术为目的有

着本质上的不同;在教学的历史上,各种新的工具总是被吸收应用到教育教学当中,从结绳记事用的绳子,到黑板、粉笔,到最新的数字技术产品。就像会使用黑板、粉笔并不说明具备教师能力一样,信息技术培训只是解决了教师的基本信息技术素养。

2、自主发展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实施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计划,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国家在进行教育技术能力规范化考核认证的基础上,鼓励教师自我设计,自我提高。因为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最具个性化的色彩。它可以实现在单一教室里因材施教的目标。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中,完全可以鼓励个人,在参加统一教学进度的同时进行自学。通过鼓励自学来满足不同程度的学员的学习愿望。也可以在学习内容上把容易掌握的部分放到课外自学中去,而利用适当的集中培训时间,解决那些难以通过自学弄懂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培训的效率。

六、研究过程

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县教育局电教馆亲切指导,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创设学校发展的提速平台

⑴、建设校园网络

为了全面实施课题研究,促进学校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校接入宽带网,微机室、各行政办公室、教师办公室所有电脑全部入网,师生对网上资源实现了共享。全校教师充分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学习课改新理

念,借鉴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备课质量,并实行集体备课制度,相互探讨,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各学科教师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带领学生走进网络世界,拓展学习途径,转变学习方式,发展信息素养,提高学习效率。

⑵、建立学校网站

为了及时展现课题研究进程,我校建立了学校网站,设置科研之窗、教研视角、教坛群英、、荣誉展厅等栏目,信息量大、图文并茂、更新及时。随着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普遍提高,我校正在酝酿学校网站改版,改版之后的网站将包括学科专题研究网站、教研组网站和教师个人网站,内容更加丰富、缤纷多彩。

2、注重校本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⑴、进行理论探索,拓展研究深度。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负责人做专题报告,对研究人员进行课题研究培训,从而在理论上为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保证了课题研究健康有序的发展。一年来,我校通过印发资料专辑,交流研究体会,引导课题组教师广泛学习,深入探讨,认真反思,不断将研究导向纵深。

⑵、学校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先后派出语文、数学、体育、英语等学科骨干教师参加市等各级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和新课程观摩活动,组织教师全员参加通识培训。老师们通过看光盘、听讲座、观课例、析个案、与同事交流等多形式、多途径、多层次的培训,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

⑶、我校发挥自身的优势,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利用现有微机室,由计算机教师对全校各教研组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的举行远程教育资源应用培训班。通过对教师进行分组轮训,教师学会Word、PowerPoint等软件的运用;学会了远程教育资源的整理和应用;学会在互联网查找知识,浏览网页信息。教师们充分认识到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许多教师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有了提高,各教研组涌现了一批能熟练操作、能自制课件的中青年教师。

⑷、学校进一步落实了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指导,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各教研组指定了两至三位教师对年轻教师加以帮助,从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加以指导。最后对全校举行了汇报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选派优秀教师外出学习、参加培训、参与竞赛,提供促进成长的优良土壤和脱颖而出的良好机遇。

3、以研代训,深化课题研究,促进教育质量的稳步攀升

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具有先导性作用。通过课题研究能揭示教育规律,探索科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校教育质量,逐步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⑴、开展教学评优,深化教学改革

为了提高研究水平,高质量地做好研究工作,我校举行了“利用优质资源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等活动,帮助学校建立了适合的教学资源库。同时我校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四个一”教科研活动,如备好一篇特色教案,制作好一个课件,上好一堂优质课,写好一篇论文等,大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教师人人学技术热情高涨,纷纷将优秀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将有价值的资源刻录到光盘进行保存,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思

想观念的更新和业务水平的提高。,⑵、举办研讨活动,推广研究成果

为了充分发挥课题研究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我校多次举办赛课活动,活动采用了座谈、研讨会、听课、评课等形式。活动中,听课教师的积极探讨,授课教师针对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具体指导与热情解答,使听课教师受益匪浅,促进了教师间交流,受到了领导和老师的高度评价。

七、研究初步成效

综观一年来的研究,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实践探索下主要实现以下四点:

1、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和科研能力。随着本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教师的电脑应用水平,多媒体使用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教育理念得到及时更新,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这表现在近几年来我校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上。我校有七位教师参加市、县级优质课、骨干教师评选,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李英、孟素玲、张翠翠被评为“骨干教师”称号;李英、卢伟伟、葛进生、马妍等运用多媒体录的课参加市级评选;王彦华、祁凤君参加县优课评选。同时,在省市县级论文评选中,我校多人次获奖。

2、营造了良好的教科研氛围。领导亲自抓,骨干带头做,做出自信,做出成绩,全体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在实验过程中,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设计方案,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探索课改新的途径,尝试教学,总结新的教学理念,调整充实下一步行

动方案。给学校带来了教育理论的普及,广泛而深入的教师信息素质培养,使教师逐步确立了终身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校内教科研氛围浓厚了,教师抢着走进“课件制作中心”、“农远”教室,人人动手制作课件,网上摘取信息,争当科研型教师。

3、提高了学校办学的社会信誉。近年来,学校硕果累累,先后被授予“县级教育信息化示范校”、“县级语言文字规范培示范校”、“县级花园式学校”、“县级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荣誉称号。学校现有省级课题一个,县级课题三个。连续两年在范县毕业班统一检测中均获得优异成绩。学校为上一学校输送了大批合格、优秀新生,在范县享有盛誉,有口皆碑。

八、问题与讨论

一年多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进行,我们也产生了一些困惑。例如:

1、学校多媒体教室较少,给课题的深化研究带来了阻力。学校聘请不了更多专家,只能靠自己在摸索中行进。

2、由于学校教师年龄差距大,具有老中青三个年龄段,教学观念尚待进一步更新,如何在课堂上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进一步探求好的思路。

3、因教学日常工作压力大,教师的精力应付不过来,严重地影响了课题研究的进展。

4、教师在撰写教学论文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新世纪又迎来新的挑战。科教兴国、振兴中华,任重而道远。我们

将不辱使命,再创辉煌。

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 篇7

在越来越复杂的现代社会里, 随时随地会出现不可预知的机遇与挑战, 对人们来说, 拥有高标准的道德素质极其重要。而对于中学生来说, 提高心理道德素质是其必修课程。现在的中学生就是祖国的未来, 因此, 做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保证了祖国未来的发展, 若想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 使其在社会上拥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需要对中学生的身心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在身体方面, 需要使中学生拥有健康的体质, 在心理方面, 需要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使其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的动手实践能力及健康的心理素质[1]。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可以充分提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避免不良的心理问题的出现, 还可以合理改善自身的不良思想及行为, 适应现在的复杂生活, 不被不良行为所影响, 拥有自己崇高的理想与抱负并为此全力以赴。

国家颁布了很多关于中学生犯罪心理及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法律法规, 重点表明中学生接受不良的网络信息资源后所产生的一系列犯罪心理及犯罪行为, 其后果极其严重。为了国家的未来发展, 为了形成良好的教育体制, 对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对中学生进行合理的关于信息技术的心理健康教育, 是我国教育部门对中学学校提出的重要教育标准准则之一, 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准, 也是学校及教师的重要职责。国家对学校制定的重要教育目标是在学校及教师给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上进行合理的指引与教育后, 使中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成长, 使其适应繁杂的社会环境并不被外界的不良行为干扰, 使其心理素质得以增强。

对中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教育是基本的教学大纲所要求的, 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 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格外重要, 拥有良好的信息技术对于一个中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而现在的信息技术更加生活化, 其功能也更加强大, 信息技术可以使人们的信息资源共享, 多功能软件的出现也加大了用户的使用率, 然而中学生也是信息技术使用的一部分群体, 使用信息技术时, 中学生会很容易接触到一些不良的信息资源, 这也是导致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个途径[2]。因此, 在对中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 还要做好对其心理健康的教育, 这就形成了对中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策略, 也是改善中学教育体制必然的发展趋势。

二、对中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策略研究

1. 对中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信息技术教育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 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信息技术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 推动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然而信息技术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便捷的生活方式, 其不良的信息资源对人们的生活亦有很大的影响, 对一切事物都怀揣好奇的中学生们, 影响更加重大。对中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授课老师必须指导学生们接收对其有益的信息资源及学习对其有帮助的信息技术, 要保证所学到的信息知识及信息技术对学生的思想产生良好的影响, 不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健康的阴影, 从而导致不良行为的养成。例如:中学生用网络信息技术下载软件时, 会有不良视频的出现, 这会诱导中学生产生模仿心理, 最终导致犯罪。其实,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 在遇到任何事情时, 都要从两个方面看待, 但要从积极的方面出发, 处理事情, 这不仅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更是现代社会的中学生应该牢记的, 因为中学生的心理素质还不够成熟, 不良的事物或消极的想法都会对其心理造成影响。中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不要盲目模仿所接触的任何事情, 首先应该对其进行准确判断, 要吸取信息技术的优良之处, 避免不良活动对自身心理素质的损害, 做到在学生的思想层面上进行信息技术及心理健康的教育。

2. 增加中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

随着科学化、信息化时代的发展, 在中学生的周围充斥着多种多样的信息资源, 越来越多的信息交流平台也随之出现。中学生出于好奇, 不断地了解、熟悉、研究及效仿新事物, 由于中学生不能准确地认知、判断事物, 造成其认知能力混乱, 形成不良的思想及不健康的心理。因此, 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心理辅导教师, 应该准确掌握每位中学生的心理素质, 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素质培养, 改正其错误的认知观、判断能力, 使其拥有优秀的个人品格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水平[3]。

3. 有效运用校园网络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

校园网络的出现, 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迎来全新的挑战, 校园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视, 如何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网络平台, 成为学校及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大难题。 (1) 对中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国家应该对中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使中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中学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主要对中学生进行授课, 学生不能选择, 这也造成了学生对此课程的排斥心理, 而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使学生把学习心理辅导课程当作学习使其感兴趣的科普知识, 就很好地解决了学生难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难题。中学生通过在校园网络上的交流与学习, 增强自身保护意识, 提高心理素质水平。 (2) 通过线上心理健康咨询, 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解答。由于实际课设的心理咨询室每天接待的学生人数有限, 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 而往往实际交流是面对面的交流形式, 这种形式使一些学生不能正常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但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的出现完全解决了这一问题, 中学生可以在网络上与心理问题分析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敞开心扉, 讲述自己的心理问题, 释放心理压力, 缓解不良情绪等。这有助于心理咨询教师对每位中学生进行准确的定位, 并根据其自身性格特点及自身问题,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及事件出现, 无疑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及内心。对于中学生来说, 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及信息技术的教育, 是中学生走入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 因此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 是学校及教师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宋凤宁, 黄永荣, 赖意森.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J].学术论坛, 2010, 4 (03) :56-59.

[2]余志显.《海灵心理咨询在线》网站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9, 7 (27) :45-52.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态度教育研究 篇8

一、态度的本质

1.态度定义

态度是一种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反应倾向,而这种态度的获得与每个人的认知、情绪以及行为有很大关系;态度同时具有一定指向性,它是某个主体对于某个对象的反应倾向;态度还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它对行为构成影响,通过外在表现显示出来。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态度会影响学习本身,态度与成绩之间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教育者对态度十分看重。并且,态度是学习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目标中也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2.态度系统

人的态度系统由情感、认知、行为以及价值观共同组成。这四个元素在系统内部形成相互的作用和影响。假设其中任何一个元素出现变化,另外的三个元素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导致最终改变了原来的态度。而态度的变化也会对人的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稳定的价值观会使态度系统更加趋向稳定。这四个元素在系统内部互相交流,随着人的成长而相应改变,始终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3.态度形成

态度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学习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态度的养成。目前,学生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越来越多,但是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该有的态度,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时注意把控,将积极的态度及早地传达给学生,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态度,避免态度的消极,这对于他们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学习是相当有帮助的。

二、小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态度特点

1.情感不稳定

低年级的小学生虽然有能力对自己的情感进行适当的控制,但是这种控制还是缺乏一定的稳定度,随着年龄的增长,稳定性会大大增加。所以,老师在对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要注意培养他们情感和态度的稳定性。

2.意志力较差

小学生的意志力常常不是很强,遇到事情比较容易出现冲动的状况,这就导致他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很容易半途而废,持久性和自觉性都不太够。因此,老师就需要发挥强大的作用,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3.模仿性较强

因为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常常会借鉴周边的人的想法,特别是会模仿和借鉴家长或者老师等一些在他们心中比较权威的人。而现在我国的家庭独生子女众多,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这会给他们的态度形成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老师就应该及时纠正,及时教育,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要着重培养他们的良好态度,促进他们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和学习。

4.依赖性较强

小学生年龄太小,缺乏独立分析和处理事物的能力,导致他们容易对身边的人产生依赖的感觉,但这个时期也是最容易培养他们独立性的时期,也是最容易形成正确态度的时期,这就需要老师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独立性的培养,包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能力,这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也会给他们的性格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态度教育的重要性

信息化教育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育也在逐渐加强,但是信息化教育通常是人来操作进行的,但人是充满感情的动物,人有时也十分复杂多变。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科技是将人类带向未来的火车,人文是人类进步的火车头。”而人类的情感态度往往是以一种隐秘的状态存在着,并且其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应该充分发挥这股神秘而巨大的能量,使其积极作用得到最大发挥。

不可否认的是,信息化在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网瘾症”“谈网色变”等一系列的负面效应正冲击着人类的正常发展与进步。计算机不过是一台机器,它在充满高科技的同时,也充满了冰冷与虚幻,过多的沉迷其中会让人缺乏与真实世界的交流,对人格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然而,小学生又是一个极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的群体,面对网络给他们虚拟出的世界,这个世界新鲜、刺激又好玩,他们很容易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这就与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的最初目标相违背了。于是,态度教育在此时就必须发挥其强大的作用,老师们必须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过程中融入态度教育,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观和信息观,不仅让他们获得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又帮他们端正态度,防止他们上网成瘾。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已逐渐成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者们在传达进步知识和思想的同时,需要正视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在小学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态度教育,因为他们还不够成熟和独立,自制能力太差。而且,良好的态度对一个人的学习和个人成长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教师们需要引起重视。

上一篇:2024年一年级新生入学培训教学设计下一篇:流浪地球观后感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