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教育学研究生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厦门大学教育学研究生(精选8篇)

厦门大学教育学研究生 篇1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研究生考试是全国统考,专业课考试科目为311教育学基础综合。关于考试是考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研究生同学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博仁的老师给同学们整理了关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考试的基本情况,以帮助大家准确定位、提高考研的成功率。

更多关于华中师大教育学考研的信息(如华中师大教育学考研报录比、真题、就业去向等)请咨询博仁教育老师QQ:4006262918,也可关注考研公众平台:boren2006

华中师大2015年招生简章将于2014年9月份公布,届时博仁教育会第一时间讲信息发布给同学,在这之前同学可以参考2014年的考试时间安排,具体如下:

1、网上报名时间:

预报名时间:9月25日至9月28日(应届生)

正式报名时间:10月10日至10月31日9:00--22:002、现场确认时间:11月10日至11月14日

3、打印准考证时间:12月12月25日至1月6日

4、初试时间:1月4日至5日(北京时间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1月4日上午思想政治理论,1月4日下午外国语、1月5日上午业务课

一、1月5日下午业务课二。

5、复试时间约为2014年4月上中旬。

厦门大学教育学研究生 篇2

大学教育质量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既受国家、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定位影响, 也受大学教育系统内部制度设计与资源配置的影响。立足于大学教育系统本身, 大学教育质量是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的综合, 与大学系统内部既有的制度安排和治理模式密切相关, 也就是说, 不同的大学制度设计将会导致大学活动场域内不同的行为主体的行为表现, 而不同的行为表现最终会反映在大学功能的实现程度与大学教育质量的现实差异上。大学治理是大学教育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国家层面的大学教育理念在大学实体层面的具体表现, 它涉及大学教育资源的配置和系统内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运行和调控, 既是大学制度组成部分, 也是大学教育质量的保证性条件。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现行的建立在国家行政管理基础上的大学教育治理模式势必会导致大学教育活动主体行为的异化, 从而影响到大学教育质量[1] 。因此, 大学的“去行政化”和“回归学术共同体本位”已经成为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一致性共识 (张文红, 2012) 。如果以大学教育质量是大学教育系统在合理而科学的治理结构中的产出作为研究预设, 那么建立起适应大学教育规律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就必须回答以什么为基本框架来分析中国大学教育质量与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 现行的行政治理模式为什么会阻碍大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两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何处等问题。本文从大学教育质量属性角度出发, 系统地分析了行政治理模式与大学教育质量属性要求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 大学去行政化必须以合作治理理论为基础, 理顺国家、政府、大学之间的外部关系并在大学教育系统内部突出各主体的作用, 形成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大学治理结构。

二、大学教育质量属性与大学治理的关联性分析

在大学诞生逾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虽然大学因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导致其功能定位几经改变, 但大学是社会化分工的产物,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一基本事实却为社会所普遍接受, 其社会功能的实现程度既决定了其存在的社会价值和作用的大小, 也决定着国家和地区层面的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在整个社会化分工系统中大学被定位为人才培养、知识创造、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种基本功能。大学功能之间的比例结构是区分大学类型的标准, 但不管什么类型的大学, 为受教育者提供知识服务, 进行人才培养, 使受教育者成为有价值的社会公民是大学的基本功能, 而判定其基本功能发挥得好坏的标准就是大学的教育质量, 大学教育质量的好坏决定着大学自身的命运, 也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由此可见, 大学教育质量涉及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的多个主体, 既与大学组织内部的学生、教师、管理者有关, 也与大学组织外部的家庭、工商企业、政府部门的利益有关, 是多个利益主体价值判断和评价的结果。大学教育质量的利益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标准的差异化决定了大学教育质量的社会属性、复杂性、主观性和客观性, 是多重属性的综合。

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组织, 是宏观环境巨系统内的子系统, 具有自有的投入—转换—产出系统。大学教育质量是以人为载体的, 是微观层面上的个体在大学教育系统内, 通过组织认同、学习参与和系统训练等教育活动程序后的变化程度, 是典型的系统性产出, 是特定的宏观外部环境下, 大学教育提供系统中的活动主体互动作用的结果。大学教育质量虽然表现为一种结果, 但与活动过程有关, 是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的非线性加总。大学教育的过程质量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体验性的服务质量, 发生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各个时间和空间节点, 类似于服务质量中的功能质量, 既与行为主体的过程参与动机、参与环境等因素有关, 也与整个大学教育系统的各质量要素的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和有形性有关, 是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结果, 存在着过程性。大学教育的结果质量以大学教育活动的结束为时间节点, 反映在受教育的价值观念的形成、知识的增长和能力提高等多个层面上, 类似于服务质量中的技术质量, 其结果质量不仅在个体上存在差异, 而且在显示和隐形两个维度上均有所表现, 其对社会的影响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和环境的变异性。大学教育质量的过程性和结果性既决定于大学教育活动内容设计、也决定于活动内容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一致性和其主体能动性作用的发挥程度。

在相同的宏观环境条件下, 大学教育质量决定于行为主体在整个大学教育活动中的参与机会、积极性和参与方式, 而行为主体的参与机会、积极性、方式是由结构系统决定的, 是一系列制度安排的结果[2] 。现代服务质量管理理论认为:功能质量主要是通过服务接触管理实现, 结果质量主要通过服务质量系统改进来达成[3] 。服务质量具有主观性、差异性、互动性和过程性的典型特征, 服务质量的属性特征决定了服务运作的管理与产品生产管理的制度安排和治理结构不同[4] 。D·凯特指出:治理是政府与社会力量通过面对面合作方式组成的网络管理系统[5] 。缪勒把治理定义为:关注制度的内在本质和目标, 推动社会整合和认同, 强调组织的适用性、延续性及服务职能, 包括了战略方向的掌控, 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协调, 资源的有效利用, 外部性的防治, 顾客服务宗旨的实施等内容[6] 。理论上, 大学教育质量是以受教育者为载体的, 发生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过程的结果, 在这一过程中既有教育服务, 也有互动过程中的知识增长。如果按照制度—行为—绩效的分析范式, 将大学教育质量视为特定环境下的组织绩效, 那么教师和学生就在大学教育质量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是影响大学教育质量的两个重要的主体。国家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定位就决定了大学的外部环境, 而大学环境决定了整个教学过程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行为, 是一系列制度安排的结果。因此, 如果将大学作为一个组织, 对大学教育质量进行系统性思考, 那么大学教育质量的研究就必须从外部制度与内部制度安排两个层面着手进行分析, 包括宏观层面的国家、政府与大学的制度安排和微观层面的大学内部的制度安排。

大学治理模式与大学教育质量有关, 也就是说大学教育质量属性的保证性条件的形成和作用发挥是通过大学的治理结构来实现的, 与大学治理结构密切相关。大学治理结构是大学教育系统内外部的一套旨在实现大学理念和目标的制度安排及相应的组织架构、权力规则体系。在大学治理中, 结构是一个基础性条件, 所有的决策活动都是在一个基本的治理结构中展开的, 也就是说大学办学理念和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合理而科学的大学治理结构 (顾建民, 刘爱生, 2011) 。总体上, 从世界现有的大学治理模式分析,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受大学办学历史、国家制度和各种外部事件的影响, 宏观层面上的大学治理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既有行政、学术权力主导下的大学治理, 也有市场权力主导下的大学治理, 不同类型的大学治理的效率即大学教育质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7] 。微观层面上, 如果将大学教育系统视为一个投入—转换—产出的知识性服务生产系统, 那么在投入一定的前提条件下, 产出的效率或大学教育质量就决定于转换过程, 而转换过程在微观组织层面更多地表现出一种结构性特征, 在这种结构系统内, 组织内部的权力、资源分配、决策体系和规则就构成了大学内部治理的基本内涵。由此可见, 大学治理由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两部分组成, 外部治理通过一定媒介作用于内部治理, 两者之间具有传递性、反馈性且具有自洽功能, 这客观上要求合理而科学的大学治理:一是必须涵盖大学教育质量的利益相关者并将其纳入到其决策主体的范畴内, 是多主体之间共同参与的治理;二是影响大学教育质量的两个关键要素教师和学生对大学教育系统活动本身具有天然的信息优势, 对大学教育质量有决定性作用, 其决策参与机会应在制度层面予以保证;三是权力下沉的治理, 大学具有高度的自治权力, 大学内部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应在各自的系统内发挥作用, 相互之间界限清晰、相互制衡, 运行有序。

三、大学行政治理与大学教育质量的内在矛盾分析

(一) 行政治理导致政府与大学关系错位, 大学偏离其学术本位

大学教育质量的社会性决定了国家、政府教育投入和大学对教育资源的正确使用的应然, 这也决定了政府和学校在整个大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的关系和角色。在整个大学教育体系中, 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制定教育发展规划、筹集资源、建立大学教育质量外部评价机构、设立大学董事会;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在国家的大学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制定大学教育目标、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建立组织运行机制, 保证大学教育活动和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 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保持高度的自治。在政府与大学之间关系清晰的前提下, 大学通过人才培养、知识创造、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来寻找其自身的发展和生存。在一种竞争市场上, 大学为了生存和发展将会自动地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作为一种自律机制, 也就是在这种治理模式下, 大学的生存和发展是由市场驱动而非政府驱动的, 也只有在这种模式中, 大学的教育质量才能成为大学的自觉行为而得以保证。在大学行政治理模式中, 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 且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与行政官员的任命交织在一起, 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激励与监督发生在行政体系内部, 大学彻头彻尾地成为了庞大的政府统治机构中的一部分。大学行政治理是一种统治型的社会治理模式, 是建立在社会等级差别基础上, 其结果势必会导致大学等级秩序的出现, 其治理机制依赖于政府的强制力和权威, 依靠教育资源的行政化和差异化配置来实现其治理目标。为激励大学管理人员, 体现政府意志, 政府通过惯行的绩效考核的方式来对大学进行各种类型的考评且以考评结果作为大学教育资源配置和大学管理人员升迁的主要依据, 忽略了大学教育质量的发展规律。出于个人理性和官僚政治理性, 大学的行政管理者将会自觉与不自觉地把满足上级政府的要求和政府官员的政策偏好作为学校行政决策的主要风向标, 倾心于做让上级政府和直接委托人满意的事, 对大学教育规律的坚守和维护将让位于政府意愿和长官意志。以此为背景, 所谓的大学教育质量就极有可能成为阶段性目标或只是停留在各种类型的评价指标的完成上而非大学教育系统的自觉行为。在这种治理模式下, 高校将会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各种类型的评估和考核上, 大学的学术本位难以受到应有的尊重, 现实表现就是不断地给教师下指标和校园内热闹的迎评活动。长期的结果是大学精神的逐渐丧失和与大学格格不入的组织氛围的出现, 不良校园文化的形成将会使大学在偏离其学术本位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大学教育质量不仅难以在制度层面上得到保证, 也难以在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层面上得到重视。

(二) 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边界模糊, 导致大学教育质量活动主体行为异化

大学教育质量的提高既离不开学术权力, 也离不开行政权力, 是两者协调作用的结果。在一个合理而科学的大学治理结构中, 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应在各自的决策范围内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为大学教育质量提供保证, 共同实现大学教育目标。事实上, 大学的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功能目标的实现是以大学教育系统的学术活动为基础的, 因此, 学术权力应成为大学教育系统内教育资源计划、配置的主导性权力。学术权力主导地位的确定是教师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学生通识教育、心智训练等大学教育质量活动有效开展的保证。大学教育系统的行政权力作用于大学教育系统内部行政管理系统, 为大学教育质量服务, 承担大学教育的硬件建设和日常的教学服务, 通过行政权威的应用发挥作用。

大学行政治理是以行政命令的自上而下的贯彻实施为主线的, 行政权力具有其先动优势。在权责范围不清的情况下, 大学行政治理的结果必然会导致行政权力的过度膨胀, 而行政权力的过度膨胀必然会导致三种程度不同的结果:一是大学演变成为一个官僚组织。行政权力的无限扩大的必然结果是学术权力在大学教育系统内部的弱势。在弱势的环境条件下, 为了生存, 学术组织将会以自身学术自由和学术权力的丧失去换取存在空间而逐渐成为大学官僚组织的附属物, 学术自由成为大学学术共同体海市蜃楼般的理想图景。学术权力的丧失必然会导致教师和学生的治理主体地位的丧失、大学成为单一中心的行政官僚组织, 大学的组织属性与大学教育质量属性在整个治理结构中难以得到应有的体现。二是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边界模糊,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边界模糊在学校决策层面必然导致大学教育系统内部运行的混乱和无序, 大学教育系统正常运行和质量保障条件建设所必需的资源难以从制度上得到保证, 其典型表现就是在国家加大教育投入的前提下, 学校管理者凭借其独享而不受监督和约束的行政权力将教育资源投入到看得见、摸得着且立竿见影的硬件设施建设上, 大学出现了一流的设施、三流的教师管理和服务理念的错位现象。三是教师的自我矮化。出于价值理性, 为迎合行政管理需要, 教师丧失对学术的坚守, 失去对学术应有敬重, 学术工作成为教师渔利的工具, 导致学术活动场域的大面积失范和败德行为, 教师的失范和败德行为一方面极大地降低了教师的模范性和教育的感染力, 另一方面加剧了教师内心深处的冲突和价值观的扭曲。教师层面的失范和败德行为在大学教育系统内,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体验和感知而影响和塑造着受教育者的社会价值观念。受教育者主流价值观的丧失必然会导致没有灵魂的工具和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大量出现, 严重地影响到大学教育质量的社会属性。

(三) 大学行政治理忽略了大学教育活动规律, 剥夺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学教育质量与大学教育过程组织管理密切相关。大学教育质量的过程性和结果性决定了教师和学生在整个大学教育质量体系尤其是在大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这客观上要求, 任何行之有效的大学治理结构以及机制的建立必须以尊重和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维护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为基础和前提条件。建立在传统的治理理论基础上的大学行政治理模式将大学作为国家庞杂的行政组织中的一部分, 并将大学整合在一个层级结构明显的官僚行政组织体系之中, 国家通过对大学教育资源的行政垄断、计划、分配和人事的任免实施对大学的控制和管理。在这种制度安排下, 大学外部行政治理通过政治权力、行政权力的扩张渗透到大学教育系统内部, 国家的教育理念和相关政策通过国家—地方政府—大学党委—大学校长—院系等多个层级传递到大学教育系统中的活动主体教师和学生身上, 这种信息传递模式是单一的纵向传递, 层级多且缺乏信息反馈, 政府决策过程缺少来源于基层的相关信息且相关政策容易被层级结构中的不同利益主体加以选择性应用而出现决策目标与实际执行状况相差甚远的现象。与此同时, 学生和教师的相关诉求逐层向上传递, 受传递层级的影响, 正当而有用的信息将会被逐层过滤而失去其本来面目, 也就是说国家和政府了解掌握的有关大学教育的信息可能与大学教育系统的真实情况存在偏差, 以此为基础的各种决策难以反映客观现实而失去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由此可见, 在大学行政治理结构中一方面教师和学生作为大学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被置于整个大学治理结构的行政命令体系中的最底层, 教师和学生在整个行政权力体系中仅为行政管理者的办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各项行政规定的执行者, 在大学教育体系中充当着一个政府和校长行政意志实现的工具性角色, 而非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个体, 大学教育质量属性中的主动性难以实现, 不难看出, 大学行政治理是见物不见人的, 这种模式的运行结果使本应成为大学共同治理主体的教师和学生被排斥在整个大学教育的决策体系之外, 其参与大学治理的机会被剥夺, 从而产生强烈的疏离感, 进而失去对学校教学事务的参与热情和合作精神。

四、结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2-2020) 》把提高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放在了战略高度, 不断提高大学教育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历史主旋律。为保证和提高大学教育质量, 大学教育的提供系统必须具有一套与大学教育质量属性相适应的治理模式, 这种治理模式是在了解大学教育质量形成机理基础上, 以国家、政府和大学之间清晰的关系定位为基础, 能够对影响大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行有效激励和控制, 并保证在整个大学教育活动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和信息畅通的一系列制度安排。高等教育质量利益的多元化、质量的过程性和结果性决定了大学治理与其它组织的差异性。大学教育质量的多元性决定了大学应是一个相关利益主体参与治理的共同体, 大学教育质量的过程性和结果性决定了大学、教师和学生在整个大学治理结构中的作用和地位。单一中心的行政治理结构将会导致大学管理的行政化、大学的学术本位的丧失、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失去, 从而影响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 在现行国家加大财政投入的大前提下, 应着眼于现代大学教育规律, 着力搞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 而顶层设计的核心是理顺国家、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 为大学建立良好的外部治理结构, 以此为基础将大学教育相关利益者纳入到整个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中, 形成多主体的合作治理模式, 以满足大学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 达到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鸿渊.多重制度环境下的高校行为异化研究[J].江苏高教, 2011, (2) .

[2][美]米歇尔.克罗各耶, 埃哈尔.费埃德伯格.行动与系统——集体行动的政治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1.

[3]洪志生, 苏强, 霍佳震.服务质量管理研究的回顾与现状探析[J].管理评论, 2012, (7) .

[4]温碧燕.服务质量管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0.

[5]D.Kttle.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M].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3) .

[6]MUELLER.R.K.Changes in the wind in corporate govern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1981 (spring) :9.

厦门大学教育学研究生 篇3

【关键词】国外大学生 创业教育 经验 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09-02

1.前言

现阶段美国、日本以及法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均具有十分完善的创业教育事业,其主要体现在上述几个国家的毕业生创业率最高可以达到毕业生总人数的30%左右,相比而言,我国大学生创业率仅仅能达到毕业生总人数的1.5%左右,这也充分暴露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事业在发展中存在严重的滞后性,这一问题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我国社会经济在未来的健康发展。我国政府应引导国内大学生创业教育积极向国外发达国家进行学习,并不是将国外一些成熟的创业教育体系照搬回国内,而是要结合国内大学生自主创业需求来对其进行本土化和创新实践,确保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水平可以迈向一个更高的水平层次。

2.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经验总结

2.1创业教育体系

当前创业教育体系总体发展十分完善的国际有美国、日本以及瑞典等国,其主要体现在这些国家的创业教育基本贯穿了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美国作为一个创业氛围十分浓郁的发达国家,正因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先进性,才使很多国民都具备极强的自主创业意识。美国创业教育体系中不仅将大学生、研究生作为其主要教育对象,在初级教育阶段和中级教育阶段也开始施行了较为正规的创业教育,以美国高级商学院联盟为主导的一些院校均建立了高度成熟的创业教育体系。瑞典创业教育已经覆盖除小学以外的所有国民教育体系中,学生自初级教育阶段便要接受专业的、系统的创业教育;日本受到西方文化影响于20世纪50年代将创业教育引入国内,其在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总结、借鉴、吸收国外创业教育,使其形成了当前国际上水平较高的创业教育体系。

2.2创业教育组织

对于我国教育系统来说是创业教育工作中培养潜在创业者的主要阵地,但是对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来说其教育系统不仅是最大的创业教育机构,同时在教育系统内部也衍生出了大量专职、兼职的创业教育机构,并且其在管理机构与服务机构等方面的建设也十分完善。例如,当前美国由不同层次的教师组织和学生组织来组成了其十分完善的创业教育组织,这些创业组织不仅为国民创业教育提供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同时也要担负着创业教学信息交流、教学方法创新等多样化的相关研究。英国政府通过设立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来指导和推动国内创业教育组织的发展;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等均创立了不同的创业教育模式,这些创业教育模式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均具有先进性、系统性这一特征。

2.3创业教育课程

我国大学生创业课程的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以及教育方法论等,均是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直接引入或套用的,这些创业教育课程在具体实践中很难满足国内大学生自主创业需求,而国外已经走入成熟阶段的创业教育体系有效推动了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例如,国外创业教育课程不仅重视对学生创业技能的培养,同时也十分注重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态度、创业知识等息息相关内容的培养,并且其比国内创业教育课程更加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例如,美国相关机构调查数据显示,其创业教育课程总数已经超过了2000门,在课程体系上涵盖了创业构思、创业融资以及创业管理等多个领域;英国大学生创业项目通过多种形式来给予参与自主创业活动的大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并且其还为参与创业教育培训的大学生提供与创业者直接交流与讨论的机会,在该种模式可以有效推动英国创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2.4创业教育支持

现阶段很多发达国家在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建设方面已经十分完善,可以包括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资金、政策、服务、舆论等方面的系统支持,例如,美国科尔曼基金是全美第一个为创业教育事业发展而提供资金支持的组织,英国主要采用提供发展债券的方式来为创业教育事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并且通过启动高等教育创新基金等方式,来推动各大高校内部积极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日本国会通过颁布《大学生技术转移促进法》,以法律法规形式来推动日本国内大学生自主创业事业的发展;新加坡政府每年都会为各大教育组织开展创业教育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3.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给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启示

3.1建立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

现阶段国内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体以各大院校就业指导课堂教学形式为主,虽然有一部分学生有机会参与KAB、SIYB、YBC等创业教育项目,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之前的创业教育依旧处于真空状态,所以对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事业来说要进一步推动其教育体系的完善,要将创业教育工作有效贯穿于大学阶段之前、大学阶段以及大学毕业以后,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拉近我国创业教育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

3.2建设多级创业教育组织

现阶段我国各级创业教育组织机构的整体分布方面过于分散,在整体发展水平方面也难以适应当代大学生自主创业需求,很多创业教育组织在发展中过于依赖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在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也没有形成规模化,这种过于分散的创业教育组织难以形成良好的竞争力。因此,我国政府要扶持具有技术优势的高校内部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快速发展,使这些创业教育组织在发展中可以形成面向市场的专业化的创业教育组织,并要成立创业教育管理协会的方式来对各级创业教育组织进行审核、监督以及管理。

3.3研发适合国情的创业教育课程

虽然国外成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具有系统性、先进性等特征,但是并非所有国家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均适合我国国情要求,再加上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创业教育课程过于注重理论教育,严重忽略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国创业教育组织要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下汲取国外相关领域成熟经验进行创新。各大高校要结合创业教育需求来开展不同层次的创业教育课程,在教训内容设置方面要重视案例教学、模拟创业实训教学等,只有推动创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的融合发展,才能将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提升至一个新的水平层次。

3.4加大创业教育的资金、政策支持

我国当前国情下很难有国外基金会一样的组织来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充足资金,所以就创业教育资金支持方面政府依旧要扮演主要角色,政府财政不仅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方面的扶持力度,同时也要通过宏观政策来为创业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环境,并要主动引导社会力量来支持各级高等教育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只有政府、社会以及高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参与才能推动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确保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事业在未来发展中可以上升至国际一流的水平层次。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创业教育组织、创业教育体系、创业教育课程以及创业教育支持等方面十分落后,国外发达国家的整体创业教育事业发展已经进入高度成熟阶段,均对我国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很多发展经验与启示意义,所以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事业在发展中应注重国外成熟经验体系的引进和创新。

参考文献:

[1]胡松年.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与特点[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4)

[2]王青山.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启示及借鉴[J].实证研究.2012(10)

[3]梅强.日本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策略及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3(4)

作者简介:

厦门大学教育学研究生 篇4

权威师资 优质教学

博仁考研,教育网址:http://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按教育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凡不按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在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

3.网上报名填写报考信息时注意事项:

1)考生只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待考试结束,教育部公布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后,考生可通过“研招网”调剂服务系统了解招生单位的生源缺额信息,并按相关规定自主多次平行填报多个调剂志愿。

2)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应如实填写学习情况和提供真实材料。

3)考生要准确填写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要如实填写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纪、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我校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严肃处理。

4.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并在考生提交报名信息三天内反馈校验结果。考生可随时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u.edu.cn/)

(二)现场确认。

所有考生(不含推免生)均须到报考点指定的地方进行现场核对并确认其网报信息,逾期不再补办。报考点现场确认时间

华南师范大学报考点现场确认时间为2016年11月上旬(以我校最新公告为准http://yz.scnu.edu.cn/)。选择其他报考点的考生应留意报考点的公告,在规定的时间进行现场确认。

2.现场确认要求

1)考生现场确认应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学历证书(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校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网上报名编号,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还应提交本人《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

在2017年9月1日前可取得国家承认本科毕业证书的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凭颁发毕业证书的省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或网络教育高校出具的相关证明方可办理网上报名现场确认手续。

未通过网上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在现场确认时应提供学历(学籍)认证报告。

第4页 博仁十周年

权威师资 优质教学

博仁考研u.edu.cn/)。

(二)我校将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合格资格线”并参考专业招生计划,确定我校各专业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分数线,差额复试。

(三)工作单位在国务院公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定向就业原单位的少数民族在职人员考生,可按规定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

(四)我校各招生学院(所)在复试前应对考生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学历证书、学生证等报名材料原件及考生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对不符合规定者,不予复试。

对考生的学历(学籍)信息有疑问的,我校将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供权威机构出具的认证报告。未能如期提供认证报告的,将不予复试。

少数民族考生身份以报考时查验的身份证为准,复试时不得修改。少数民族地区以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的《全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简表》为准。

(五)对以同等学力身份(以报名时填报的信息为准)报考的考生,复试时,应加试至少两门本科主干课程。加试方式为笔试。报考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或旅游管理硕士的同等学力考生可不加试。

(六)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和旅游管理硕士的思想政治理论考试由我校在复试中进行,成绩计入复试总成绩。

(七)复试包括专业课笔试、综合能力面试、外国语测试。有关复试时间、地点、程序及其他具体要求可在复试前留意我校招生考试处和各院(所)网站公告。全部复试工作一般应在2017年4月底前完成。

(八)所有参加复试的考生在复试期间必须在我校指定的医院进行体检。体检要求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要求,按照《教育部办公厅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规定进行。

七、录取

第6页 博仁十周年

权威师资 优质教学

博仁考研

(一)根据考生初试、复试成绩,政审情况及体检结果,按照“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的原则进行录取。

1.复试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2.同等学力考生复试加试科目不及格者不予录取。

3.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作为重要内容和录取的重要依据,对于政治态度、思想表现、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诚信状况等方面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4.不参加体检或体检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二)根据国家规定,硕士研究生按就业方式分为定向就业和非定向就业两种类型。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均须在被录取前与招生单位、用人单位分别签订定向就业合同。考生因报考硕士研究生与所在单位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此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录取,我校不承担责任。

(三)新生应按时报到。不能按时报到者,须有正当理由和有关证明,并向我校相关部门请假。无故逾期两周不报到者,取消入学资格。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生在2017年9月1日前未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者,取消录取资格。

新生报到后,我校将对其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专业素质、健康状况等全面复查,发现有不符合标准者按照本单位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对新生复查期间的举报情况、调查情况、处理情况须在全校范围内公开。

(四)被录取的考生如保留入学资格,须在录取前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我校同意,可以参加工作1至2年,再入学学习。

八、违规处理

对在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违规或作弊的考生,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严肃处理。情节特别严重的,可给予暂停参加各种国家教育考试1至3年的处理,同时,对在校生,由其所在学校按有关规定给予处分,直至开除学籍;对在职考生,有关部门将通知考生所在单位,由考生所在单位视情节给予党纪或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弄虚作假者(含推免生),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相关单位应将考生在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的违规或作弊事实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并将考生的有关情况通报其所在学校或单位,记入考生人事档案,作为其今后升学和就业的重要参考依据。

九、其他事项

(一)招生专业目录上公布的拟招生人数仅供参考,最终录取人数以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为准,我校保留在复试录取阶段根据生源状况调整个别专业招生人数的权力。

(二)凡任选考试科目,考生必须在报名填报报考信息时注明所选科目,否则由我校指定。

第7页 博仁十周年

权威师资 优质教学

博仁考研

(三)考生务必认真、详尽、准确填写通讯地址,通讯地址主要用于寄发准考证、复试通知及录取通知书等,如因地址不详而出现投递失误等问题,我校概不负责。

(四)考生因报考硕士研究生与所在单位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此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被录取,我校不承担责任。

(五)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回定向单位就业。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时采取毕业研究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去向。我校及所在地省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负责办理相关手续。

(六)未通过网上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须在现场确认时提供学历认证报告;持境外学历证书报考的考生,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持军校学历证书报考的考生,须通过教育部学历认证。上述考生均须按照我校要求提供认证报告。

(七)现役军人报考硕士研究生及军队系统的招生单位招收硕士研究生,按解放军总政治部规定办理。

(八)欢迎优秀考生报考我校,我校将有较高的奖助学金鼓励优秀考生。

教育学考研备考并非能够一帆风顺,过程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大家,同学们如果有关于教育学的相关问题都可以和博仁考研老师联系,或直接查看官网http:///,考研路上,博仁与你一路同行。祝同学们金榜题名。

厦门大学教育学研究生 篇5

二O一二年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代码:757

(请考生在答题纸上答题,在此试题纸上答题无效)

一、名词解释(共9题,每题5分,共45分)

1.民主原则

2.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

3.思想政治教育学

4.自我教育法

5.疏导

6.人格

7.媒介环境

8.为人民服务

9.“四有”新人

二、问答题(第1-3题,每题10分;第4-5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主要功能。

2.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有哪些特点和局限性?

3.试述灌输理论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4.什么是个人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何指导意义?

5.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更好地开发、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载体。

三、案例分析题(共45分)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人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一方面,让人们有了一个空间来展示自己的内心;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兴趣,刺激了人们的欲望,让虚拟世界的交流成为与现实世界并驾齐驱的两大渠道。因此,空间、博客、播客、微博等成了当下人们抒发情怀、展示理想、交锋观点的的新形式新手段。但是,必须承认的是:网络时代的带来、网络的盛行,也为各种违法犯罪和毫无责任感的言行,提供了场地场所或出路,因而形成了对现实社会的巨大冲击。

面对此情此景,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

1.如何掌握网络工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2.如何开发、利用网络工具,卓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方案 篇6

(2012年05月12日 报道)

中国农大校字【2012】1号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为加速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在2008年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经过广泛调研和讨论,结合我校目前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定位,经2012年第14

次学校党委常委暨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决定启动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改革。

改革的总体目标和思路是:围绕我校建设世界一流的农业大学,成为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明确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强化实践能力的训练;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调整学制、修订培养方案、改革招生制度和导师任职制度、强化培养过程管理、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完善奖助制度等措施,全面提高我校研究生教育质量,更好地满足社

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一、明确培养定位,实行弹性修业年限

按照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目标

定位,调整研究生学制。

1.规定基本修业年限(学制)为硕士研究生2年、博士研究生4年、直博生/硕博连读

生5年。

2.实行弹性修业年限,研究生最长在校学习年限为硕士研究生3年、博士研究生6年,直博生/硕博连读生7年;特别优秀的研究生经导师推荐可以申请提前进行学位答辩,通过学

位论文答辩者准予提前毕业。

3.超过基本修业年限但不超过最长在校学习年限的研究生,实行备案管理;达到最长在校学习年限时,研究生必须办理离校手续,不再保留学籍。

二、修订培养方案,强化培养过程管理

以一级学科的知识体系为基础,以二级学科的专业方向为特点,突出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重新修订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直博生/硕博连读生培养方案;硕士研究生突出应用实践能力训练,博士研究生突出学术能力培养,强化培养过程管理。由各学院负责,按

照硕士和博士不同的培养定位要求,结合学科特点,组织实施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1.各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包括招生类别中的“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下同。)培养方案的内容及环节设置应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和实践性特征。在相应学科领域内,原则上一年级应执行同样的课程计划,进入二年级以后,经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部分学生可转入硕博连读生培养,进入博士阶段学习;其他学生继续执行硕士研究生培养方

案,达到要求者按招生类别获得相应的硕士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

2.面向产业体系、职业特征明显或与任职资格联系密切的学位类型或领域,应单独制定

培养方案。

3.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按一级学科或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培养方案、审定课程教学大纲,对课程教学和研究生培养环节进行督导,切实加

强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指导和培养过程的管理。具体细则另行规定。

三、改革招考制度,提高生源质量

以体现学科需求和导师自主权为基本出发点,对研究生招生制度进行改革。从严掌握选拔标准与程序,吸引更多真正有学术研究潜力和志向的学生攻读博士学位。

1.硕士研究生招生。(1)逐步加大校内外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名额。(2)继续执行硕士研究生入学国家统一考试选拔办法,但提高统考生参加复试(面试)的比例。

(3)学校按照各学科门类录取规模划定复试分数线,在此基础上学院可以自行确定复试比例,并应保持相对稳定。

2.博士研究生招生。(1)继续实行直博生选拔制度。(2)加大硕博连读生比例,使其成为博士生来源的主体。(3)在博士公开招考中试行申请考核制度。即:学校统一规定博士研究生的基本报考资格和选拔程序等,由报考人员提供相关申请材料,经招生学院组织考核专家组进行书面评审后,提出面试名单并进行面试,学院招生工作小组根据材料评审及面试结果确定拟录取名单报学校招生领导小组批准。实施细则另行制定。(4)本校在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可参照考核申请制进行选拔,与国家的有关规定相衔接,以硕博连读方式进入博士研究生学习。实施细则另行制定。(5)严格控制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录取数量,最高不超过学院招生计划总数的5%,人文社科领域不超过10%。逐步减少直至取消招收非脱产

委托培养博士研究生。

四、改革导师管理,突出任职能力

改革研究生导师聘任管理,实行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制度。突出导师对研究生进行专业培养、学术道德建设和项目资助的岗位责任,根据导师的研究水平和培养能力确定

每年的招生指标分配。

1.招收硕士研究生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任讲师职称3年以上且具有博士学位;(2)具有较好的科研能力和较充足的项目经费。

2.招收博士研究生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2)在相关领域中研究水平较高(科研产出成果情况和已培养研究生的质量等);(3)具有培养条件(科研项目及经费情况等);(4)本办法实施后首次招收博士研究生的教师应具有博士学位。

招生资格的具体管理办法分别由学校和学院另行规定。

3.根据学校和学院制定的招生资格及审核办法,各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申请招生教师进行审核,确定当年招收研究生的教师名单,经研究生院审核后,列入当年招生计划,其中首次招生的导师需提交登记信息,纳入研究生导师数据库。

4.每位导师所指导的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总数一般不超过15名。

5.建立学位论文评价(包括盲审、抽查、复查)结果的追溯问责制度,对所指导研究生出现论文质量问题、学术道德失范的教师进行严肃处理,视情况减少招生名额乃至停止招生

资格。

五、强化博士论文质量管理,改进毕业审核程序

促进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实行研究生分流管理。

1.加强博士学位论文的答辩管理,试行预答辩制度与双盲审制度的计算机系统管理,由学院(学科)组织专家,对学位论文选题、学位论文是否具有独立见解、学位论文的工作量、完成实验情况等方面进行审查。

2.继续实行毕业答辩、学位答辩可以分别申请的规定,博士研究生毕业答辩后3年内可以申请一次学位答辩,硕士研究生毕业后1年内可申请一次学位答辩,超过此时限后不再受

理。

3.学校制定申请毕业答辩的基本要求和程序,学院(学科)制定毕业论文的标准,对研

究生毕业论文标准提出具体要求,切实保证毕业生质量。

4.以基本修业年限为准,由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制定提前毕业的最低标准,严格控制研究生提前毕业;硕士研究生一般不允许提前毕业,博士研究生最多可以申请提前一个学年毕

业,需经学院和研究生院审核批准。

5.经申请考核制选拔初审通过的本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可按照相应学科培养方案规定的硕士毕业及学位授予标准进行审核,通过毕业审核并取得硕士学位者可进入

博士学习阶段。

六、完善研究生奖助办法,体现科研项目资助制

完善研究生奖助办法,进一步体现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导师科研项目资助

制。

1.学校确定非在职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不包括MBA、金融硕士、国际商务硕士和保险硕士等)助研津贴最低标准,由学校和导师共同负担。具体标准和数额另行规定,并根据情况

适时调整。

2.学校确定非在职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最低助研津贴标准,现阶段主要由导师在研究项目中列支,学校给予部分补贴。今后发展方向是由导师在研究项目中全额列支。直博生/硕博连

读生前两年按硕士研究生标准发放,以后年份按照博士研究生标准发放。具体标准和数额另

行规定,并根据情况适时调整。

3.对于部分基础学科和人文社科学科,导师承担研究生助研津贴有困难的,可以申请学校支持,由学校全额或部分负担。由学校全额负担研究生助研津贴的导师,每年最多只能招

收1名硕士和1名博士研究生,且所指导的在校博士生总数不得超过2人。

4.在最长在校学习年限内,非在职全日制研究生享受与基本修业年限内相同的医疗待

遇,具体标准按照学校关于学生医疗的有关管理规定执行。

5.超出基本修业年限的硕士研究生,学校不提供助研津贴,并需按照学校规定的标准缴纳学费,由导师或研究生协商承担。超过基本修业年限的博士研究生,由导师承担所有的助

研津贴。

6.适时提高优秀研究生奖学金标准,每年评选比例不变。

七、附则

1.根据本方案的实施需求,将不断加强学院研究生管理的人员队伍建设,并给予经费支

持。

2.本方案各项内容自颁布之日起分步实施,各项改革内容的具体实施办法及时间将另行

颁布。

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指以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要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志向,发展创业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革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与自主研发能力,同时,作为年轻人,本身具有创新精神。在这种背景下,期望通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就自然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

然而,我国的创业教育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不够;创业教育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创业教育的实践途径单一;对创业教育的认识片面。有人认为创业教育是对少数创新能力比较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开展的教育,大部分学生难以涉足;有人认为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学校领导的工作,作为研究课题则是某些专家、学者的事情,与己无关。同时,在进行创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对创业教育也存在着片面的认识:一是对创业理解肤浅,认为创业就是创办公司,甚至误将勤工助学等同于创业;二是相当多的学生认为创业最缺的是资金,似乎有了资金就能创业,忽视了知识、高新技术产品或全新服务在大学生创业中的重要地位;三是部分学生的创业教育目标模糊、心态盲目。很多大学生对创业没有“风险意识”,承受风险和失败的能力很弱。做事情不够踏实,往往希望一蹴而就,短时间内获得巨大收益。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在创业过程中除了能“纸上谈兵”之外,对具体市场开拓缺乏经验与相关知识,缺乏从职业角度整合资源、进行管理的能力。这些都需要高校领导关注和引导。

美国等发达国家特别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把这项教育作为高校的中心任务来抓,并把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质量与成效作为衡量一个高校办学质量的标准。针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把政府、社会和高校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切实开展。

一、政府是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导向

由于20世纪80年代硅谷创业奇迹的出现,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重视,政府不仅鼓励高校从事创业学与创业教育的研究,而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小企业的创立与发展,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就是专门从事小企业创办与发展促进工作的政府机构。美国高度重视创业教育的发展,并已基本形成社会化的创业教育网络,创业教育得到了政府雄厚的资金支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立了实施“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的机构,小企业的创办者可以从联邦政府得到5万美元的拨款作为开办经费,继而可发行几百万美元的公共股票,联邦政府以资助和贷款方式为他们提供直接的帮助,此外,州政府还以风险资本计划允许发行免税工业集资债券,以支持小企业的开办。

我国政府应该加强对创业教育的引导与鼓励。在过去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还应继续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鼓励和扶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制定推行创业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为创业提供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国家和地方还应继续共同设立大学生创业担保基金,为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对要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专门的创业培训,进行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跟踪辅导等服务,提高其创业能力。完善市场经济法制环境,切实保障创业创新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公平竞争的平台。同时,应当加快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强化产学研合作,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股权、期权实现的利益分配机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走向社会,面向市场创新创业。

二、社会是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支撑

美国社会对创业教育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一些著名的杂志,如《美国新闻》、《世界报道》、《成功》及《创业者》等都在关注高校特别是商学院的创业教育项目。同时,创业教育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自从1951年成立了第一个赞助创业教育的基金会——科尔曼基金会(ColemanFoundation)以来,美国出现了许多支持创业的基金会,如考夫曼创业流动基金中心、国家独立企业联合会、新墨西哥企业发展中心等,这些基金会每年都会以商业计划大赛奖金、论文奖学金等多项奖金和捐赠教席的形式向高校提供大量的创业教育基金。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股票市场的繁荣使创业教育获得了大量的捐赠基金。1995年弗兰克林-欧林基金会赠予百森商学院3000万美元创业教育基金,这是迄今为止美国商学院收到的最大额捐赠基金。目前,美国创业教育学科的资金已经超过44亿美元。

我国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使得人们普遍缺乏创业的意识,创业的社会环境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所以,我国要想开展创业教育,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氛围。从舆论导向上、政策扶持上、社会宣传上、价值观念上鼓励创业,让崇尚创业、梦想创业的风气兴起,在新一代的大学生身上塑造民族创业精神。必须重视对公民创业意识的激发和创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形成一股全民的创业风气。只有这样,创业教育才能蓬勃发展,从而激起更多的人创业,最终加速我国经济的腾飞。

要通过大力宣传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法律法规,营造一个全民创业的社会。可以借助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各地方媒体、中央媒体应积极投入到宣传创业的行列之中,借助新闻媒体的公信力,让社会中的每一分子都感受到创业带来的震撼。目前,CCTV每年推出的《赢在中国》、《创新中国》等栏目都是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活动,在社会各界影响非常之大。

三、高校是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关键

有了政府和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支持和共同参与,给高校开展好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和现状,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

1. 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工作。为了保障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美国高校大多配备了雄厚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如百森学院有35名专职从事创业教育和研究的教师,共计开设33门课程。仁斯里尔理工大学有22名教师,开设了20门课程。伯克利学院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有20人,共计开设了23门课程。

美国高校的创业师资不仅包括专家学者,而且还有许多企业家、创业者等,聘请这些人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他们一般以短期讲学、参与案例讨论、参加创业论坛等方式参与学校的创业教育项目。例如,Intel公司的前任首席执行官、现任董事长AndrewS.Grove从1991年开始担任斯坦福商学院的兼职教师,每年秋季开1-2门课。他们的讲课为大学创业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思维,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中国创业教育工作刚刚起步,因而加大有关师资的培养力度具有关键性作用。只有建立起强大的师资队伍,创业教育的课程开设与教育效果才能得到有效保障。中国目前创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未充分体现,因此,通过建立高效的师资队伍,使中国创业教育工作迅速步入快速发展通道,是发挥后发优势的必然选择。学校应大量聘请曾经有过创业经历的人来担任创业教育的老师。尤其是创业实践活动这种形式的课程,尤应由优秀企业家或有过创业经历的人担任,还可以吸收社会上有影响的经济管理专家、工程技术专家、政府部门官员等组成兼职队伍,这样既节省了培训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又提高了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使创业教育开展得更生动活泼、更贴近现实。

2. 开展创业教育的学科建设

从学科建设上来看,美国已经建立了创业学专业,并可以授予相应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在管理体制上,90%以上的美国大学都是将创业学专业纳入商学院来管理,并成立专门的创业中心。在课程开设方面,由于美国大多数院校都是将创业作为一个专业或研究方向,因此,具有完整且成系统的教学计划与教育体系,其课程涉及与创业相关的所有方面,其中最典型的课程有“创业启动”、“风险投资”、“商业计划书撰写”、“创业营销”、“机会识别”、“创新评价”、“创业研究”和“小企业管理”等。

在中国由于创业教育还处于试验阶段,因此课程的开设还处于探索期,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无论是课程开设还是教育效果,都需要通过建立学科来增强其生命力。通过建立创业学科可以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学科课程体系的建设,教材及内容的选择必须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逐步实现教材多样化、弹性化、特色化、个性化,从而促进课程的综合化。实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要以创业学学科体系为基础,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创业教育学科课程体系。其中创业思想包括创业者哲学、创业伦理学、创业心理学、创业职业道德等;创业技能包括经济学、公共关系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创业实践包括创业计划、创业实践等。

3. 加强创业教育的学术研究

创业教育的持久发展离不开研究工作的支持。美国大批创业学者的研究为其创业学及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大量创业学术期刊的创办不仅巩固了美国在创业学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而且为创业学研究者们提供了发表其学术研究成果的阵地,进而促成了创业学在美国成为一个重要学术领域并吸引到大量的优秀学者。伊里诺伊大学早在1982年就成立了创业研究所,卡耐基梅隆大学以创业研究著称,它使一些博士生、创业教育教师、诺贝尔奖获得者联合起来,进行高质量的创业教育研究。他们还对课题研究积极进行资金资助,如果有人对某个项目的研究感兴趣,创业中心就会帮助他获得研究基金,并帮助他完成研究计划等等。

借鉴美国的发展经验,中国也应加快创业学术期刊的创办,鼓励大学及研究机构进行创业学术研究,并加强相关创业学术活动的组织。高校是科研活动的主阵地,高校教师一般都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鼓励他们对创业教育进行研究,不但可以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还可以激发他们对创业教育的兴趣,促使他们在创业教育领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还可以“以研促教”,把他们的理论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从而达到“教研相长”。可以说,鼓励教师对创业教育进行理论研究,不仅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还能丰富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弥补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的不足。

4. 加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

创业教育是一种开放的、不同于一般常规课程的教学,它与各种创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因此,美国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创业实践,经常组织各式各样的创业实践活动。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商业计划大赛(BusinessPlanCompetition)。美国的许多高校纷纷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目前,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创业计划大赛最具影响力,许多大公司(如yahoo)都是从斯坦福大学的创业计划大赛中诞生的。如今,美国表现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有46%出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计划大赛。除了创业计划大赛,美国各大高校还经常组织创业交流会、创业俱乐部等活动。高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创业实践体验,并提供资金让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如百森学院开设的一门《新生管理体验》课程,将新生班级分成若干团队(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制订出创业计划,以团队的形式贷款3000美元作为原始资本启动一家新公司,公司在学年结束时必须返还本金和利息,超过原始资本的利润作为大一年级学生开办慈善事业的基金。从实践运作情况看,每个学生小组学年末都有赢利。

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践体验,而且强化了创业意识,培养了创业技能。相比之下,我国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显得比较薄弱。因此,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我国高校更应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创业体验,培养和开发他们的创业兴趣与创业潜能。可以在大学中成立创业俱乐部等,每学期都制定详细的活动安排,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以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与选修创业课程的学生结成小组,对学生的创业计划直接提供咨询与指导。

参考文献

[1]卢丽华.美国大学实施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5).

[2]陶知翔,肖惠海.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10).

[3]邓显超.提升中国软实力途径[J].理论与现代化,2006,(1).

[4]董立人,董乐铄.提升“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J].中国发展,2005,(4).

[5]张霞.高校创业教育实施的必要性及其实施方案[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

[6]中之红,罗汉书.基础教育:让学生获得走向生活的通行证[N].中国教育报,2003-04-29.

[7]赵淑梅.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4,(6):17-20.

荷兰大学出版专业教育与研究 篇8

【关键词】荷兰高等教育出版教育出版研究

【中图分类号】G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2)03-0092-03

1背景

荷兰出版教育和研究的发展得益于出版业的兴盛。早在15世纪末,谷登堡印刷机就传人荷兰,由于运输便利、劳动力成本低廉等原因,阿姆斯特丹、莱顿等城市在16世纪成为荷兰乃至整个欧洲的印刷和出版中心。有资料显示,大多数荷兰人在17世纪时已经具有阅读能力。从那时起,人们生产、销售、交换、收藏、阅读图书,几个世纪以来,图书成为荷兰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与图书有关的研究在荷兰有着悠久历史,17世纪就已经出现图书史的相关研究。在荷兰,最早从事图书研究的人并不是学者,而是藏书家、印刷商、书商和图书馆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古籍版本比较、装帧设计、读者学等。1873年,一份半学术半行业性质的出版业刊物《图书》(HetBoek)创刊。作为荷兰第一份关注出版研究和实践的行业刊物,它的创刊可以说是荷兰出版学研究和出版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进入20世纪以来,图书史(book history)研究吸引了学者们的眼光。1920年到1930年间,第一篇研究图书史的博士论文付梓出版:1950年,第一门图书史课程在大学开设;1945年,阿姆斯特丹大学聘请第一位图书史教授;1962年,在同一所大学,第一个与图书和出版密切相关的专业方向在图书馆学科下设立,被命名为“出版、宣传和公共舆论”(Press,PropagandaandPublicOpinion)。自此以后,与出版和图书有关的专业和研究在荷兰高等教育和学术界陆续设立并蓬勃发展。

2教育情况

2.1办学机构

截至2010年,全荷兰13所研究型大学里有8所开设了与图书和出版有关的专业或者相关课程。在开设出版专业或相关课程的所有8所大学中,师资力量最强、办学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要数阿姆斯特丹大学和莱顿大学。这两所学校均开设出版学硕士项目,平均每年招生规模30人左右。阿姆斯特丹大学为期一年半的硕士项目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图书史(the history of the book);二是职业编辑(professional editin)。由5位教授分别讲授字体设计、出版史、图书学等5个不同方向的课程。莱顿大学的硕士项目为期一年,主要有3个方向:图书史(bookhistory)、出版业(publishing industry)、文化遗产数字化(digital cultural heritage)。3个方向各有1名教授,此外该专业还外聘艺术系、平面设计系和计算机系的教授给学生讲授图书装帧、字体设计、插画艺术、多媒体技术等相关课程。除了以上两所大学,其余6所院校的出版学项目均设在其他相关学科和院系下,比如历史学、文学、图书馆学、艺术史和传播学,它们也都只招收硕士阶段的学生,但不具备硕士学位授予权。

从博士教育来看,欧洲的博士培养模式和北美及中国有很大不同,原则上只要在荷兰的研究型大学获得终身教职的教授都可以指导博士研究生。从这个角度讲,上述8所大学都有出版学博士项目。然而自17世纪以来,全荷兰培养的从事图书和出版相关研究的博士不到100名,到今天为止培养出版学博士人数最多的是阿姆斯特丹大学。

2.2办学特色

与其他相关机构联合办学、共同培养人才是荷兰出版教育的一大特色。

首先,相关机构与大学共同资助教职。在荷兰,教授职位只能由荷兰皇家科学院认定,由国家学术委员会的教授联席会授予教职。一经授予职位,学校就要提供相应级别的薪水和经费以资助教授的科研和教学。在出版学领域,一部分教授受其他机构而非大学资助。比如荷兰的主要出版商和出版商协会都曾经在阿姆斯特丹大学、莱顿大学资助过出版学方向的教授教职。目前莱顿大学图书和数字媒体专业的1名教授席位仍由上述两家机构联合资助。

其次,相关机构与大学联合开设课程。在荷兰的大学里,通常1个专业方向上只有1名教授。即使在阿姆斯特丹和莱顿这样师资较为齐整、办学规模较大的出版学教学机构,也分别只有三五位教授。而出版是一门应用性强、与实际结合紧密的交叉学科,为了培养能为行业所认可的应用型人才,荷兰开设出版相关课程的高校大多邀请相关机构的专业人士做讲师。比如阿姆斯特丹大学邀请荷兰著名的字体设计师为学生开设字体设计课程。莱顿大学图书和数字出版专业则从莱顿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荷兰出版商协会等机构邀请数字图书馆、古籍版本校勘、出版营销方面的专家为学生开设相关课程。

3研究情况

3.1研究成果

从研究成果来看,进入20世纪以来,荷兰有关出版和图书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图书史(book history),出版业(publishing industry)。在图书史方向上,研究主要分两个阶段:一是中世纪及以前的图书研究,二是现代图书(中世纪以后)研究。西方的图书史研究范围很广,不仅包括通常所说的古籍版本学、校勘学、读者学,还包括图书、阅读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研究,甚至包括图书出版经济史、宗教图书和少儿书的发展历史研究。放在历史视角中的一切与图书和出版相关的活动和现象的研究都被称为图书史研究。在荷兰,关于出版业的研究范围也相当广,既包括国家相关政策、企业战略层面的研究,也涵盖营销策略、读者购买心理的研究。近年来随着数字阅读方式普及,学者们开始关注新媒体和数字传播,于是研究数字出版技术和探讨人们阅读习惯变化的成果大量涌现。

从研究性质来看,荷兰出版研究的目的性很明显,要么是纯学术型研究、要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纯学术研究方面,例如2011年莱顿大学图书和数字媒体专业一位研究中世纪手抄本的学者发现荷兰最早的手抄圣经,将荷兰手抄本的历史向前推进了300年。同时,荷兰学者在出版应用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比如2004年,全荷兰45位图书史学家和国家图书馆合作共建“荷兰国家印刷图书史数据库”(Bibliopolis),将反映荷兰印刷业和出版业发展历史的所有古籍数字化,并且制作成简单易用可以全文检索和多语言浏览的网站对全世界用户免费开放。

3.2研究特色

荷兰的出版研究具有以下特色。

一是国家重视,政府推动。进入新千年以来,荷兰政府提出建设知识经济,以知识强国。作为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新闻出版行业自然受到政府关注,中央财政和社会基金投入大量资金推进相关研究。2008年,荷兰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战略,致力于推

动文化发展和知识对全民的开放。在国家提供经费支持的背景下,荷兰皇家图书馆、国家档案馆、国立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主动寻求与大学合作,将其丰富的文化艺术知识资源数字化。阿姆斯特丹大学和鹿特丹大学与皇家图书馆共同完成网络版古籍的开发,莱顿大学图书和数字媒体专业的师生则与梵高美术馆合作,将其书信及画稿制作成在线数据库和手机应用,并开发出英语、德语、法语等多语言界面,提供给对梵高生平及其作品感兴趣的人们免费浏览和下载。此外,奈梅亨大学、乌特勒支大学等多所研究型大学也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荷兰政府主导的“文化艺术资源公众共享”项目,将数以亿计的档案、文献、书籍、艺术品等对象以数字化方式存储并向公众展示。有了政府的推动,企业和社会文化机构有了极大的参与积极性,使得出版研究尤其是数字出版研究在荷兰取得了长足进步。

二是企业参与,机构合作。作为世界出版强国,荷兰有一大批世界级跨国出版商。出于企业发展的人才需要和社会责任需要,这些出版商与大学就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开展广泛合作。在一些大学中,他们设立专项奖学金以奖励成绩优异的学生;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甚至与高校合作联合开设符合企业自身需要的相关课程培养对口人才。爱思唯尔不仅在总部开辟专门的档案馆,将几个世纪以来的公司档案和具有珍贵历史意义的古籍开放给公众免费研究和参观,还设立两个博士后职位,聘请专门研究人员对这些历史文档进行开发和利用。此外,荷兰书商协会、荷兰出版商协会等行业组织还与高校合作,或开设短期培训课程,或提供实习生职位,给出版专业的学生提供与业界接触的机会,提供就业指导。2007年,荷兰最大的书业物流中盘——中央书局启动了数字图书物流平台项目,与格罗宁根、乌特勒支等多所大学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开发后台系统和用户终端。2010年初,该系统正式上线,为企业带来了可观利润。

4对我国出版专业教育和研究的启示

考察和研究荷兰出版专业与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是为了与我国的出版教育科研相比较,从而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笔者认为,荷兰的出版教育和出版学研究之所以走在世界前列,除了悠久的历史、发达的经济、强大的产业作支撑等客观条件外,还有以下一些因素可以为我国发展出版专业教育、提升出版科研水平所借鉴。

出版教学科研意义重大,需要国家支持。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经济作用和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研究出版规律、培养出版人才对发展以人的智慧和知识为主要生产资源和劳动对象的出版业至关重要。可以说,没有一流的出版人才,就没有一流的出版业,而培养出版人才,需要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具体来说,一是要提供必要的教学科研条件,比如设立出版教育和研究基金,支持开办出版专业教育机构等。二是要做好行业信息的科学统计和全面公开工作。相关数据和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公开是出版学者进行出版学研究的前提,以事实为基础的研究才能对现实起到指导作用。

出版学的学科交叉性决定了出版研究需要多学科参与。出版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发展需要向经济学、传播学、文化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借鉴智慧。由于学科设置和学位授予的需要,虽然许多教学科研机构已经将出版学独立出来,但这并不代表出版学可以独自发展。借鉴荷兰的经验,我国的出版学办学机构可以采取跨专业选课、双学位、聘请外专业教师授课等方式培养合格的出版人才。同时,出版学研究也可以组织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组成研究团队,引入有其他学科背景的人才。

上一篇:消防安全主题征文下一篇:《挫折面前也从容》 教学设计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