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研究成果(共8篇)
水茜中心学校———邱金红
一.感恩教育提出的背景: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时时接受着社会的“恩赐”:做儿女的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做学生的要感谢师长的教诲之恩,生活中要感恩于对那些曾帮助过我们的人,还要感谢祖国、社会的关爱和大自然的赐予之恩。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古人用自己的肺腑之言表达着感激之情。然而,在当今社会中,对于社会的恩赐,很多人熟视无睹,似乎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丝毫没有感恩意识,更严重的是 “感恩”情怀的缺乏对下一代的影响也随处可见,表现为少年儿童缺乏关爱他人、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形成自私自利、冷漠、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这已经造成少年儿童道德和人格的严重缺陷。如何给少年儿童补上“感恩”这一课,已经成为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把感恩教育作为加强末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案例一:
据《成都晚报》记者报道,一对夫妇双双下岗后靠四处打杂为生,他们省吃俭用为的就是能给自己的孩子最好的生活。可他们上小学的儿子却对父母的一片苦心视而不见,而且对父母“高标准,严要求”。看到同学有车接送,就要父母租辆车送他去学校;看到同学的父母带自己的孩子去肯德基、麦当劳,他也要求父母带自己去高级饭店吃饭,为办同学聚会,逼父母为他凑足2000块钱。
案例二:
有一次,父母在超市买东西,为了节省车费,两人提着又沉又重的几大袋东西(大部分是儿子喜欢吃的零食),走了1公里路回到家,满头大汗,又累又渴,儿子正在看电视,回头望了一下没有一点反应,又继续看他的电视。
以上两个案例表明,当今部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父母长辈、老师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在他们眼中都成了理所当然的,对他人缺乏理解和关心。虽然局限于少数人和个别现象,然而其影响却不容低估,其核心是缺乏感恩意识,缺乏一颗感恩的心,为此,学校的德育工作渗透感恩教育很有必要。
二、课题的界定
“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是一种感激的心情,怀着这种心情会给你带来一种良好的人生感觉,使你感到愉悦和温暖;感恩是一种爱的表达,也是做人的责任,提倡的是以德报德、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说白了就知恩、报恩。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就是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的美好的“善根”的教育活动。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古人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自古就有“施恩不图报”的美德,但也有“知恩不报非君子”的古训。有“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的名句,更有“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和“吃水不忘打井人”的处世信条。美国把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作为感恩节,在感恩节里,许多家庭、宗教组织及慈善机构还为穷人、孤儿及流浪者们提供免费的火鸡宴,让那些不幸的人们在感恩节里也得到一份人间的温暖。2005年的8月3日,上海市教育部门在修订《中小学生守
则》时,增加了“学会感恩”的条款,填补了以往教育内容的一个空白。全国一些学校相继也开展了“学会感恩”这方面的研究,把 “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感恩教育理应成为人生的一门“必修课”,学校更应注意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感恩意识,并且教会他们如何学会感恩。
三、感恩教育的内容
感恩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有父母之恩、教师之恩、他人之恩、自然之恩,社会之恩等。
1、感恩父母------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学会孝敬父母、长辈,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与父母多说知心话,知道父母的生日并为父母过生日,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2、感恩教师------感谢教师的教诲,尊师重教,对老师有礼貌,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
3、感恩他人------感谢同学、朋友(包括学校等其他集体组织)爱心相助,促进互助互爱。
4、感恩自然------感谢大自然赐予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热爱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5、感恩社会------感谢社会的馈赠和祖国的关爱,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树立报效祖国的思想。
四.感恩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首先要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而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就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感恩”以及“感恩”的重要性。小学生年龄小,对道德的认识、理解,光凭课堂上单纯、空洞的说教,那只能是徒劳无益。因此,学校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在上好“感恩”教育课、开展好“感恩”教育主题班队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开展搜寻活动,进行心灵对话,从而去获取“感恩”有关的知识。为此,学校让学生通过向身边的人了解什么是“感恩”。
1、向父母、长辈了解。学生爱听故事是天性,请父母、长辈讲述前辈孝敬的故事,从纯朴的语言中去领略“感恩”的内涵。
2、向教师了解。教师通过讲述中国古人的感人事迹,使学生明确“感恩”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特征,知道应该弘扬什么,摈弃什么。
3、向同伴了解。各自交流生活中是如何孝敬长辈的故事,了解“感恩”在彼此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4、向书本了解。请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览室,通过查阅圈划、摘录笔记等形式来知晓前辈“感恩”的动人事迹。
5、向电视媒体了解。通过观看电影、电视,认识“感恩”的含义、内容与方式。
6、向网络了解。学生对网络爱不释手,引领他们进入教育信息网络,搜寻,了解新时代赋予“感恩”的新的涵义。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从具体的情景中、典型的事例中去感知理解“感恩”的时代内涵,懂得“感恩”的内容与方式,从而使学生真正领悟到“感恩”是中华传统的美德,是当代小学生必备的道德素质。
在让学生通过询问身边的人了解什么是“感恩”后,还要让学生明确“感恩”的重要性。学校各中队成立小记者团,对身边的小伙伴、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者邻居老公公、老婆婆等进行采访,特别是了解一些孤寡老人的生活情况,让学生自由选择对象,自主发问,真实记录情况。
1、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生日在什么时候?你是怎么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过生日的?
2、老人在家里经常有不开心的事情吗?这是为什么呢?
3、你是怎样对待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等长辈的,有什么不孝之言行吗?
4、你的周围有老人被遗弃,或者是不被赡养的吗?
5、你是否经常去看望不和自己住在一起的老人?
6、假如你老了,处于一种被冷落、遗弃的处境,你的感受将会是怎样的呢?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身临其境,去探索问题的奥秘,去探求问题的核心与主题,去亲身感受那些不幸的老年人的滋味。经学生的采访调查,有些人对老人的一些“不孝之举”令人深思、催人警醒。这一幕幕真实事例的采访,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次震撼。由此体会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二)创设“感恩”教育的情境
感恩教育要取得成效,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气氛和环境。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校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陶醉,心灵得到震撼。感恩情境素材包括说明情境(一些富有生活哲理和感恩情节的寓言故事、童话和伟人故事);体验情境(说明感恩的重要意义,设计一些比“说明情境”更隐蔽的情境,使学生获得某种感恩体验教育);体谅情境(增强学生的感恩敏感性和感恩意识而设计的,包括家庭、学校或社区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人际互动事件)。各中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等,自行设计感恩教育的情境:可以是在班中讲述“感恩”小故事;可以创办“感恩”小报、出“感恩”板报;可以创办一期“感恩”专栏,在橱窗专栏中展示有关“感恩”的小故事、名言警句、生活中的“感恩”事例;还可以是在中队中开展“感恩”节目的演出,自编自演的相声、小品、课本剧让学生身临其境,犹如亲身感受一般,从中得到熏陶。
创设浓厚的“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各自的形式施展才华,使“感恩”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进一步激发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热情,促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感恩”的活动中去,去亲身体验,去感悟人生,去领悟真理。
(三)开展以实践活动为主体的感恩教育
1、感恩教育从小事做起
学生的品德往往是通过言行加以体现,而光说不做也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感恩教育,要回归现实生活,要让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爱护身边的人做起,在生活的实践中感恩。让每个学生都充满感恩之情,充满爱他人之心,从而学会感激父母,学会感激老师,感激社会,感激大自然,感激一切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心血和汗水、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实践,真诚地去报答身边的人。
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教育学生要对自己的父母感恩。因为他们不仅赐予我们生命,更把我们养育成人。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老师、爱同学、爱社会。
(1)布置爱心家庭作业。
A、自己事情自己做,让父母省心,自己穿衣,自己整理房间,养成独立自理的好习惯;
B、经常对父母说说体贴或感激的话——“爸爸、妈妈,您们辛苦了!”
C、每个星期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
D、在双休日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扫地、叠被、洗碗、拖地板、烧饭、做菜等;
E、经常给父母捶捶背、打一盆水,洗一洗脚;
F、自觉完成作业,努力学习,不让父母操心;
G、为父母过节。
适逢母亲节、父亲节,给父母过节,向父母说一声谢谢,道一声辛苦了。为父母送上一个温馨的祝福,送上自己亲手让父母享受一份感动。
(2)开展“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主题一封家书活动,要求每一位在校学生以此为题,给父母写一封家信,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时间:2008年5月)
(3)组织全体学生观看电影《暖春》,感受浓浓的亲情。(时间:2008年4月份)感谢老师的培育之恩。要对自己的老师感恩,因为老师不仅教给了我们知识,还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老师是我们人生路上的领路人。
(4)认真做好尊师校规,见到老师主动问好,见到其他来校老师能主动问声“客人老师好”,听老师的话,自觉遵守学校各项常规,用自己的点滴进步报答老师对我们的付出;
A..2007年9月各中队组织《感谢您,老师》演讲;
B..2008年的寒假开展访一位恩师活动;
(5)2008年开学《感谢恩师》征文活动,每班选送两篇,在“红领巾广播站”广播;
(6)2007年教师节开展以“六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为主题的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
感谢他人的帮助之恩。同学是孩子们心中最纯也是最真的朋友,他们不仅在每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中陪伴着自己度过了十多个春夏秋冬,更与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获得欢乐和充实。朝夕相处,心有感激,也许从没表达。通过活动,使同学们学会感谢同学,学会表达对同学的感谢之情。
(1)开展“我为同学做一件好事”活动。
(2)回忆班内对自己帮助较大、恩情较大的一名同学,然后把他对自己的帮助恩情通过一封信或一个电话表达自己的感恩心情。
(3)开展为他人献“爱心”活动,为学校、班级中生活有困难的同学捐款,捐学习用品等。
(4)与兄弟学校结对,开展互帮互助活动。
感谢社会的关爱之恩。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不断地接受着祖国、社会、个人的关心和帮助,为此,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为他人有贡献的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祖国,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
(1)每周去敬老院慰问老人一次;
(2)为社区美容,清扫大街、清除非法广告纸„„
(3)组织开展看一部爱国影片活动(每学期两次);
(4)以“爱我祖国”为题办一期板报,出一份手抄报。(2007年10月)
.感谢大自然的赐予之恩。大自然它给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富饶的土地上的各种物产给我们丰富的资源。教育学生爱护身边的一花一草一木,保护大自然,节约能源,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1)爱护学校的公共财物和花草树木,认真做好值日工作,保持校园的环境卫生,拒绝乱吐乱扔现象;
(2)看一本书,号召每个队员看一本环境保护方面的书,认识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提高对环保问题的认识;
(3)听讲座,每学期组织一次环保知识专题讲座,培养同学的环保意识;
(4)办一张红领巾环保小报,把学习考察的整理结果、环保知识办成小队报,不仅能加强环保认识,还能带动家庭,共同收集资料,向家人与邻里宣传环保知识;
(5)开展每天捡一张废纸活动。
2、感恩教育从文明礼仪做起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从父母、从亲人、从老师、从他人、从社会那里得到多
少恩惠,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这种回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感情世界的回报。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叫报恩,有时就是一声简单的道谢声也能给予施恩者带来特别愉快的心情。所以,“感恩”当从语言上的感谢做起,从文明礼仪做起。
学会说“你好”、“再见”。早上出门先要和父母道别;见到老师、同学要说“你好”或者“早上好”;见到外来老师主动问好;回到家中先要向父母打招呼。
学会说“谢谢”。接受同学、他人的帮助时要说“谢谢”;接受老师递送的物品、奖状奖品或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教育,要说声“谢谢”;在食堂就餐、到图书馆借书,要说声“谢谢”。听报告、看演出,会热情鼓掌致谢。
学会说“对不起”。日常生活中给他人带来不便时要说“对不起”;乘车时人多拥挤,无意中踩在他人脚上要说“对不起”;不小心撞到人要说“对不起”。
在社会上和公共场合,应主动去关心需要关心的朋友和他人,特别是老弱病残者,帮助残疾人过马路,乘车、坐船主动给老人、小孩、孕妇让座等。
3、结合各种节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重阳节、教师节„„这些节日都是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在“教师节” 上,学生自制卡片,写上祝语送给老师,表达自己的敬爱之情;“母亲节”上,孩子给妈妈的一句关心体贴的问候,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无不演绎着人间亲情的温暖;“重阳节”上,孩子们用自己的歌声、舞蹈为老人们送去欢乐和祝福,让老人们体会到节日的气氛。
五.感恩教育成效
1、学生的感恩意识显著提高。学校在学生中间开展了“感恩”的教育,通过主题班会、感恩实践等多种形式活动,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家长的付出,社会的关爱,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会对别人为自己的付出要感恩,把感恩之情化为强烈的责任感,并付之于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培养忠于祖国、服务社会、关心他人、道德高尚的有用之才。家长们惊奇地发现,孩子突然间懂事了、长大了,知道帮父母做家务了,愿意与父母聊天了。
六(1班的邱加雯在文章中写道:在我的一生中有许许多多值得留恋和回忆的人,有亲人、老师、同学、朋友,他们在我的成长道路中给了我关怀和帮助,给了我鼓励和支持,他们是我终身感念至深的人,我要对他们道一声“谢谢”!心存感恩,我会更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那些曾经呵护我成长的人们„„
四(3)班的陈丽华在文章中写道:我以前从来不会帮助妈妈洗衣服、拖地、洗碗、等等这些家务,学校开展了感恩教育后,每个星期休息的时候,我都会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每天爸爸下班回来我都会给他倒上一杯热茶,顺便为他按摩一下肩膀,让他松弛一天工作的疲劳。
这一活动改变了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心理状态;老师们也发现学生比以往更听话,更有礼貌,变得乐于助人,关心同学了;我校的感恩教育也引起了社会人士的关注,叔叔、阿姨、老人们直夸我们的孩子是好样的。
2、感恩教育提升了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感恩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倡导知恩图报、关爱他人的精神。“感恩教育”活动的开展提升了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增强了校园的学习气氛,同学们表示一定要努力学习,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培养积极向上的良好品格,将来报效父母、报效国家。同时,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在学校与家长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起到了良好的社会互动效应。大大促进了学生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学生中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3、感恩教育赋予传统的德育活动以新的生命力。随着“感恩”活动的深入开展,传统的“一分钱献爱心活动”、“雏鹰敬老”活动和“希望工程”手拉手活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希望工程”手拉手活动,使同学间思想上相互了解,情感上相互沟通,生活上互相扶持,学习上相互帮助,让感恩之心充满整个校园,微笑遍布每个角落;每个学期各中队以接力的形式开展的“雏鹰敬老”活动中,孩子们用平时节约的零花钱为老人们买糖果、糕点、面食;孩子们发挥特长,为老人们表演的生动有趣的文娱节目;为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感恩之心遍布各个角落;“一分钱献爱心活动”,培养了孩子们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助人为乐的好品德,资助了本校的贫困生和失学儿童,感恩之心遍布整个校园。
六.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
1、充分发挥教师在感恩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大的,因此,学校要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关于开展感恩教育的有关文件,进行感恩教育叙事案例研究,在教师专业培训中增设感恩教育的培训内容,让每位教师充分认识“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的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增强感恩教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从而把感恩教育落到实处。
2、感恩教育的引导者要多元化。教师、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的感恩行为是孩子的榜样模范。孩子们不知感恩,责任首先在家长身上。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有的家长只求付出不计回报,使得自己的孩子就学会了索取,不知道回报。家长是孩子学会感恩的第一责任人。所以,我个人认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的引导者要多元化,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社会各界人士都要提倡“感恩”,把感恩教育活动向家庭、社会延伸,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进一步深化感恩教育,学会感恩。
水茜中心学校
一、音乐教育哲学的范式
“范式”一词,最早由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amuel Kuhn)在他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在音乐教学中,“范式”指一系列已成习惯的信念,或应对及处理一个普通场景的常规模式。目前,国际上对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的研究较多、较系统的成果集中于美国,确切地说是北美学界。这些学者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范式: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这两种范式在不同的立场角度上对音乐教育教学有着不同的解读,但无论是哪种范式,都对音乐教学中感恩教育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音乐教育哲学对感恩教育的作用
“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在小学阶段,感恩教育更多地集中在思想品德课中,大部分由班主任担任此学科的教学工作。但随着人们对德育不断重视和师资力量的提升,逐渐涌现出思想品德学科的专职教师,他们以生动的课例分析,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引导学生识恩、知恩、感恩,并努力地在生活中实践施恩。
其实,感恩教育不仅只是思想品德学科的专属,在其他学科中也有所渗透,尤其是音乐学科。无论是关爱地球的音乐专题,还是世界音乐文化,或者是地方音乐文化,都与感恩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教育哲学家戴维·艾利奥特(David.J.Elliott)在他的著作《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中提出:“音乐教育(或应该是)是一种多样性的、多文化的实践。这意味着真正与教学和学习相关的音乐教育也介入了独特的和主要形式的人文教育。”我们发现,音乐教材中那些节奏迥异、风格别样的歌曲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以丰富的形式内容提高着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同时,更对学生人格、品性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教材中有很多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思想情感,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用音乐教育辅助感恩教育有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重要价值。最主要的是,用音乐启迪学生、促进感恩教育发展,在形式上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音乐教育哲学视野下感恩教育的范式研究
音乐教育哲学中,以何种范式来解读感恩,对于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和感恩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影响。
1. 审美范式下的感恩教育
审美音乐教育哲学体系正式建构于20 世纪50 年代至70年代,理论基础来自于18 世纪的美学,其代表人物为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Bennett Reimer)。其实,“审美”对于从事音乐教育的一线教师来说并不陌生,音乐新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也提到“审美性”。贝内特·雷默在他的《音乐教育的哲学》中写道:“如果现今的音乐教育能够用一个单一的、压倒一切的目标来概括,那么可以说这个专业正在努力成为‘审美教育’。必须有一种哲学来实现这个目标,以表明音乐教育如何及为何在它的本质上和价值上都是审美的。”审美范式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而培养审美感受的最佳途径就是听赏。通过此理论的学习,教师秉着“以美育人”的理念,以美的启迪与享受引导学生进行歌唱、舞蹈、欣赏等音乐活动。期望学生能发现美的事物,产生美的性情,拥有美的品德,这一切的确对于培养学生美的品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例如,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小学四年级第二单元中的《丰收之歌》,这是一首情绪欢快,节奏明快的丹麦民歌,在初次听赏的过程中学生们获得了美的体验,感受到丹麦人民乐观爽朗、勤劳善良的品性。在歌唱和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辛劳,使学生懂得在互帮互助中应怀有感恩之心。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提高了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懂得珍惜,心怀感恩。可是,对于“感恩”,学生领悟多少,会意多深,又持续多久,值得教师认真反思。审美音乐教育哲学以听赏“好的”音乐为主,面对非审美性音乐时是否这“不好”的音乐就不具有价值,鲜有人文教育意义呢?其音乐教学中的感恩教育还有挖掘的空间吗?这些都值得教师进一步研究。
2. 实践范式下的感恩教育
20 世纪90 年代,音乐审美哲学受到了实践哲学的挑战,埃利奥特等人提出“音乐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音乐不仅仅是声音,更是从事音乐实践者的行动、结果。“音乐教育中,不仅是音乐方面的培养,更要有对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的考虑。”也就是说,音乐教学不仅是教授学生音乐,更是像其他学科一样以不同的方式实现对人的道德素质的培养。这里提到了音乐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鲍曼也在他的著作中说道:“教育是一项道德伦理事业,尤其与人们的性格、特征、情操陶冶和思想转变有关。同样,音乐教育也是一项道德伦理事业。”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的音乐教材中,“蓝天白云”“睦邻佳音”“欢聚与期盼”等单元主题,在或是欢快或是优美的旋律背后均涉及人文教育。因此,教师应在音乐教育中通过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使得学生热爱生命、热爱自然,最终能感恩自然,自发地保护自然;尊重、理解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多元文化,从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使得学习音乐不囿于审美,在音乐沉浸与自我成长中还有其他的体验。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自然地渗透感恩教育,则更丰富感恩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同时,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如歌唱、表演、创作等一系列音乐活动,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音乐,知晓音乐背后的社会文化语境,进一步理解音乐和音乐所联系或引申的内涵。在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中,学生由耳听感恩教育,变为在音乐实践中的活动体验。
仍以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小学四年级第二单元《丰收之歌》为例进行说明。为达到音乐教学目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劳动情境模拟导入本课,让学生在情境中了解音乐背景,感受劳动的乐趣;在鲜明的强弱节拍、欢快的情绪中,以丰富的演唱形式理解、接受、尊重各地的音乐文化。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创编简单的肢体语或情景剧进行表演,在创编音乐的过程中不仅理解和学会歌曲,更在音乐活动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友爱,在劳动成果的创造中促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产生感恩情怀。学生们通过音乐实践,感悟歌词“让我们去帮助别人,慷慨又大方”,使得学生有更加博大与宽阔的胸怀,懂得时时处处应该帮助、尊重、感恩他人。这样,音乐教学活动变成体验音乐丰富的社会文化语境和创作音乐的快乐过程,为学生对他人、对父母、对社会产生施恩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了良好的铺垫与引导。
3. 实践范式在感恩教育方面的优势
埃利奥特认为:“音乐不仅是一门独特的审美艺术,更是人类的多样性行为,这意味着它在本质上具有社会性,本身就带着社会道德伦理的维度。”因此,实践范式在广度上凸显着更多的优势,它让人们从不同的文化语境去理解音乐,对音乐的诠释更加丰满,给了教师对感恩教育与音乐教育有机融合的契机,以及音乐教学广泛的施展空间。而且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模拟或真实的道德情境冲突,使得感恩教育由听、想、悟衍生成实际的行与做。实践范式下的感恩教育,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也增进了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了音乐教育对人的道德素质的培养。
四、音乐教育哲学实践范式下感恩教育的措施
1. 音乐课堂教学的渗透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以德报德的教育,通过充分挖掘音乐学科的丰富资源,以音乐、音乐相关的活动为媒介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生动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创设各种德育情境,有助于深化学生的感恩认识,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首先,在音乐教学环节中,无论是相关音乐为背景的师生对话式导入还是律动式导入,都能给学生良好的感恩情感体验。涉及感恩教育的歌曲教唱过程中,学生自身对音乐内涵的理解、歌曲情绪的把控、音乐术语的表达,往往胜过教师理论式的说教,音乐似乎更能激发人的内心情感的共鸣。而音乐不只是旋律的流动,它更是这旋律背后多样化的人类实践。因此,要注重丰富歌曲的教唱和拓展环节,不仅可以播放相关音频视频资料,还可以请学生自己创设音乐情景剧进行个性化表演。在学生的协作中,他们懂得互助与尊重,体验识恩、感恩在实践中的快乐,为今后的施恩埋下幸福的种子。
其次,实践范式的音乐教学鼓励学生“创编音乐”和“有效聆听”。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分析歌曲的感情特征、情感处理、表现手段等,同时注重创编音乐,抒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这一过程,会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为主动体验与创设,通过歌曲的聆听、演唱、表演、创编,可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自然的高尚情感,使得学生思想意识上的感恩认识更加深刻、更加持久。
2. 校内兴趣课及艺术比赛、展演活动的渗透
学校的校内兴趣课及艺术比赛、展演活动,也是渗透感恩教育的很好契机。校内兴趣课中的舞蹈、声乐、曲艺等音乐活动,均涉及人文教育。可以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少先队活动日,组织学生社团进行歌咏比赛、文艺汇演,增进学生的集体意识,让学生尊重地方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道德素养。在团体活动的体验中,感恩同学的友爱、教师的关爱,感恩学校提供齐备的教学设施和异彩纷呈的活动方案,感恩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带来的安定的学习环境。
3. 隐性课程的渗透
感恩的隐性课程隐藏于显性课程的意识形态、教师教学风格、教育理念之中,它具有普遍性、弥散性和持久性。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倡导学生之间师徒结队,鼓励以歌唱的形式传唱校园文化精神,以及教师利用自身教态和言行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教育,都对培养学生感恩之心、塑造与完善学生的人格结构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五、结束语
总之,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对感恩教育的研究,无论是运用音乐哲学的审美范式还是实践范式,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促进感恩教育的发展,并为感恩教育的研究拓展新的空间。而如何使感恩教育在音乐教育这一领域达到更优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相关的范式,使得学生受到音乐美的熏陶,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懂得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
参考文献
[1]罗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04).
[2]戴维·艾利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齐雪,赖达富.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3]Bennett Reimer.A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M].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1970.
感恩教育应是我们幼儿教育关注的一部分。本文幼儿感恩教育进行了以下五方面的研究:幼儿感恩的现状调查、影响幼儿感恩的因素(包括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方面)、幼儿感恩行为的培养策略、幼儿感恩的理论基础和幼儿感恩的发展阶段研究。研究最后指出幼儿感恩教育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
幼儿感恩 感恩意识 感恩行为
中华民族拥有优良的感恩传统,悠悠几千年的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每个人都应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感谢师长、感谢朋友、感谢生活,感恩是一种文化素养,感恩是一种思想境界,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感恩是一种社会责任。对感恩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而对幼儿感恩的研究则更晚。感恩作为幼儿亲社会行为之一,对幼儿的学会理解他人、帮助他人,奉献爱心等行为都有积极的影响。
一、幼儿感恩的内涵
《说文》曰:“恩,惠也。从心,因口。”《现代汉语词典》说:“恩惠:给予他人好处。”“感恩: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恩德。”概言之,感恩是指个体对自然、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益因素的积极认知和感激之情,并提供相应回报的行为。它既是一种积极认知,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更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行为。
幼儿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将感恩教育内容与幼儿进行对话,使幼儿拥有感恩的意识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感恩行为的对话活动。
二、研究幼儿感恩教育的意义及其内容
(一)研究的意义
感恩作为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幼儿道德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准,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其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爱心、同情心及帮助他人等良好的品质,促进其人格健康的发展,为幼儿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二)研究的内容
我国现有的关于幼儿感恩教育的研究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于家庭教育情境中幼儿感恩教育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到家长是否有培养幼儿感恩的意识、培养方式,以及幼儿在家庭中表现出的感恩意识和行为现状;另一方面是关于幼儿园对幼儿感恩教育的研究,从幼儿园角度对幼儿感恩教育进行研究主要是从感恩的四个环节进行解读:识恩、知恩、报恩、施恩。以上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从自然、社会和他人三个角度来探讨了幼儿感恩的培养。
三、幼儿感恩教育研究的热点
(一)幼儿感恩的现状调查
在对幼儿感恩的现状进行调查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基本上采用的是文献研究法、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在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后,研究者们发现:现在的孩子普遍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苦的占76%;认为现在的孩子不懂事,不懂得要主动去表示关心的占68%;受到别人的帮助或关心,却不懂得要主动地向别人表示感激或感谢的占58%,这一结果说明现在的幼儿只懂得受恩而不懂得施恩。[1]在幼儿园中幼儿表现出的感恩相对家庭有所提高,但是仅表现为对熟悉的教师打招呼等礼貌行为。在人际关系上,78.35%的幼儿认为帮助自己的人很少[2],在接受帮助后有部分幼儿知道说“谢谢”,其中女童说谢谢的比例略高于男童。通过分析已有的研究资料发现:幼儿普遍缺乏感恩的心态。
(二)影响幼儿感恩的因素
1.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
杜文婷(2009)探讨了幼儿感恩教育缺失家庭方面的原因是:家庭教育襁褓式理念、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方式和网络的冲击等。家庭作为幼儿最早接触的环境,是幼儿最先感受到人间真情的地方,父母对幼儿的爱,在生活中点点滴滴汇成人生长河,家庭本是幼儿最早感受到爱,也应是最早懂得感恩的地方,然而父母的家庭本位的价值观所形成的思维习惯植入到家庭成员的语言和行为中,悄悄地“潜入”到幼儿的头脑里,而形成的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爱而凝固成父母事事包办,孩子遇事言听计从,毫无感恩之心最终形成唯我独尊的冷漠态度。
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最根本的原因是父母并没有培养幼儿感恩的意识。长辈对幼儿的溺爱,父母忽略对幼儿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甚至认为对孩子的付出天经地义无需感恩。父母是幼儿出生后接触最频繁,关系最亲密的对象,培养幼儿对父母的感恩是感恩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但是唯有树立父母正确的儿童观,父母通过与幼儿对话,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和行为。
2.幼儿园感恩教育的薄弱。
幼儿园作为人生教育的基础阶段,强调的是体、智、德、美全面发展。但是,在当今的社会中,重智轻德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在私立幼儿园,为了吸收生源,迎合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幼儿园推出了各种各样的开发智力的学习课程,在传授知识时以“问题——答案”逻辑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并在“奖励——惩罚”强化模式下让幼儿学习知识的各种各样隐形规则。幼儿园竭尽全力开发各种各样智育课程,而德育课程却以理想的观念来引导幼儿,却不注重从幼儿实际生活中来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这种停留在口头说教的感恩教育方式与幼儿以生活经验为主的学习方式相互冲突,从而使幼儿园的感恩教育犹如小鸟虽从天空飞过,却不曾留下任何痕迹。
3.社会感恩教育的缺乏。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使人类的生活日益富足,使幼儿从小就过上了优越的生活而从未接触过艰苦朴素的生活环境,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金钱为导向的价值观在幼儿园中也初见端倪。因此,社会应该大力弘扬感恩文化,共同发扬知恩、报恩的优良传统,为幼儿的成长创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世界。
(三)幼儿感恩行为的培养策略
1.家长的言传身教。
幼儿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父母在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时应以具体形象的生活事件激发幼儿的感恩情感,如通过阅读图画故事书中的感恩故事、参加感恩亲子活动、参观孤儿院或敬老院等活动。同时,父母自身也应该加强自身道德修养,通过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感恩行为来影响幼儿的思想和行为。
2.教师的表率和教育智慧。
教师是幼儿的第二父母,在幼儿心中,教师是他们崇拜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的影响深远。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注意多向他人感恩,对幼儿为班集体做出的工作也应该表示感谢。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可选取丰富多样的教材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感恩类的幼儿图画故事书和儿歌是贴近幼儿生活的素材,采用移情训练法可以使幼儿与文本中的人物更好的产生共鸣,真正理解人物的感恩情感。教师在充分运用资源的同时还应时时把握住日常生活中生成的课程,运用教育智慧为幼儿创造一个感恩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氛围。
3.家长、幼儿园、社会三方合作。
在正确引导幼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的同时,家长和幼儿园的合作是保证感恩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途径。家园合作可使家长和教师很好的交流幼儿德育发展的状况,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策略,可使家长和教师互相理解和支持幼儿感恩教育的各项活动。家长、幼儿园和社会的三方合作,做到三位一体,相互渗透,使幼儿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更好的成长。
四、幼儿感恩教育研究的冷点
(一)幼儿感恩的理论基础
幼儿感恩教育的研究基本上是处于事实描述阶段,其实验研究相对还很薄弱,所以其理论相对较少,起步也较晚。感恩的道德情感理论是McCullough,Kilpatrick,Emmons等在2001年提出,他们详细论述了感恩的亲社会本性,提出感恩具有三种特殊的亲社会功能或道德功能,即道德计量功能、道德激发功能及道德强化功能。[3]费雷德里克森(Fredrickson)于1998年提出了感恩的“拓宽建构理论”。该理论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有拓延人们即时思维行动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而感恩也经常被认为是一种离散的积极情绪。[4]张晶(2010)提出幼儿感恩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社会学习理论、生活德育理论、情感德育理论和游戏理论。综上,笔者发现幼儿感恩教育的理论均是从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引进而来,幼儿感恩教育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
(二)幼儿感恩的发展阶段
陈志琼(2004)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5]赵晓芳(2006)提出感恩教育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二是情感层次,三是实践层次。其中情感层次连接认知和实践层次,在感恩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笔者在翻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发现:幼儿感恩的发展阶段并没有如幼儿的认知发展阶段一样有一个大致的时间界限和相应的特征。现有的研究把幼儿感恩教育看成是一种通过教育措施是可以达到社会对幼儿期望的最高水平,对幼儿感恩的培养并不会受到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
五、结论
幼儿感恩这一理念自古就有,然而将其作为一种培养理念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却是近几年的事。幼儿感恩教育虽有大量的研究,但是仍存在以下不足:
研究现状是从幼儿感恩的表现状况进行的描述分析,并未进行深入的科学的内在机制的研究。研究的理论基础均是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推理分析,缺乏自己独立的理论基础。并未对幼儿感恩年龄的发展阶段进行任何研究,使用的发展理论和中小学及成人感恩发展阶段一致。研究方法单一,多是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其设计方式多基于定量设计。
参考文献
[1] 张月芬.学前幼儿感恩教育的思考与对策[J].教育科研论坛,2009(5).
[2] 周素珍.家园合作培养幼儿感恩意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6).
[3] 王定升.感恩对助人行为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4] 杨小青.学会感恩:一种提升幸福感的途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
各位老师:
我校《农村中学感恩教育实践研究》课题是县教育局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也非常注重孝道,古谚语称:“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条件越来越好,大部份家庭只有一至二个子女,在家里,父母、亲人对他们的呵护与关爱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对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心中是“小皇帝”、“小太阳”,眼中只有自已,不懂得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在集体环境中目空一切,缺乏感恩意识,孩子们失去了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尤其是在目前学校教育体制还有待完善的前提下,部份学生只知道埋头读书,做人的标准与感恩意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在思想和生活中逐渐淡化,出现盲目攀比、超前消费,有的沉溺于网吧、电子游戏室,根本不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师的培育之恩、同学间的帮扶之恩,更不会真心去体察父母、老师的苦心与期待,甚至于出现许多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这些诸如此类的现象,给学校教育敲响警钟,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严重的挑战。为此我校确立了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精心培育感恩文化、营造感恩氛围、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知恩图报,从小懂得
理解、宽容、体贴、关爱,领悟成才先成人的人生真谛,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研究的目标
目前学生缺乏感恩意识严重,存在一些对家长、亲人、老师不尊重不感激,对发生的事件(如: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亳无爱心同情心,对同学之间不关心的现彖。
1、通过研究探索农村学校新形式下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学生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从生活学习的环境中懂得关爱他人,感激生活,从内心学会感恩,启谛感恩心灵。
2、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拥有健康积极的心态,学会用爱心回报大自然、回报他人、回报社会给予的恩情。
3、通过感恩教育的研究,探索方法与途径形成体系,为学校及班级的德育管理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三、研究的内容
(一)感恩意识现状的调查,包括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感激社会、感激自然等。
(二)感恩教育途径与方法研究
1、采编感恩教育故事案例
开展搜集前人和身边感恩亲人、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环境等以感恩为主题的感恩故事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感恩文化教育,领悟感恩文化的精髓,以班队活动为主阵地,通过主题教育,挖掘学生的內心情感,引发他们对感恩形成比较深刻全面的认
识与理解。
2、读感恩故事营造感恩教育之势
通过搜集前人和身边感恩故事并进行整理,组织学生阅读交流,和大家一起共享感恩教育资源,在阅读交流中认识得到什华,意识得到增强,准则得到规范,行为得到动力,渲染班级感恩教育之势,达到学生主动参与班级感恩教育活动的热情和强化学生感恩意识的作用,营造感恩教育氛围。
3、学科渗透感恩教育
挖掘各学科感恩教育的潜在因素,结合课堂教学自觉的有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4、重在行动提高感恩教育之效
感恩教育需要通过主体的参与,在既定的情景中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感恩为什么要感恩,树立良好的感恩意识,养成感恩的习惯,具备感恩之心。
(1)利用专题讲座渲染感恩之势
结合特定节日, 学校安排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演讲, 让学生受到感恩心灵的洗礼, 营造感恩教育之势。
(2)结合传统的节日组织开展报恩实践活动
国庆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母亲节、教师节等传统节日积淀了丰富的中国传统美德,利用这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节日活动,结合新时代发展特点、学校的特定环境,组织开展报恩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强化感恩意识,学会报恩方式。
(3)家校联动开展感恩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家庭是孩子生命的孕育之地,家长的言行是学生效仿的榜样,感恩实践研究要从家庭做起,建联动制度促家庭感恩教育。
四、感恩教育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为主。
1、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实施,形成每个阶段的研究内容,探索有效实施农村中学生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和方法体系,培养小学生感恩意识与行为。
2、问卷调查法:通过调查了解农村小学生感恩的现状,根据本校学生存在的问题确定研究方案。
3、个案研究法:选择典型学生进行跟踪研究,了解他们感恩意识和行为,归纳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规律。
4、文献研究法:了晖国內外感恩教育的现状及经验,搜集资料,从中学习借鉴,促进研究课题的深化。
(二)研究步骤
1、研究时间:2010年3月-----------------2011年12月
2、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3月-------------2010年5月)
(1)建立课题研究组,明确分工
(2)制定研究方案
(3)宣传动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文献资料
第二阶段:(2010年6月-------------------2011年10月)
(1)各种感恩活动方案制定与落实。
(2)关于各种感恩活动的理论研究。
(3)形成一些有价值阶段性的成果加以宣传与推广。
(4)课题中期总结。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1年11月-------------2011年12月)
(1)课题组成员完成研究成果-----论文戓心得体会,进行资料整理。
(2)完成结题论文、研究报告。
五、课题组织领导
组长:王勋
副组长:汪富全
主研人员:王 勋 杨友光 汪富全
参研人员:车平李茂怀 李寿乾 刘平龚长青 肖 利 杨雪梅 康 丽陈明亮
六、课题研究成果展示
1、论文集:本课题研究报告、总结、论文、案例精编。
2、学校、班级管理得到发展
芙蓉镇第一小学 高晓曲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六少”提出的工作任务,以着力打造少先队思想引领工程,少先队成长服务工程,少先队权益维护工程,少先队组织建设工程“四大工程”为目标,并以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在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素质的提高,几乎每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当然都是家庭的中心,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觉得别人对他们的好都是应该的。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小加强德育教育,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尊重他人。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始终,使学生从小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记住那些有恩于他们的人,学会感恩,施恩与他人,用自己的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为以后能做一个服务于社会,关爱他人,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的思想打基础。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会变得和谐、亲切,学生才会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才会对生活充满希望,才会懂得珍惜时间和机会,才会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来报答周围的人和社会。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形成而感到更加愉快,更加健康,这也是学生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主体人格的构建。正是鉴于当前现实,根据这种指导思想,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我们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研究,就是要在青少年的心中播种高尚的道德的种子,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平和之心、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来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对待社会,对待自然,进而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和生命质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的研究将从最基本的活动研究开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2、通过组织各种感恩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祖国之恩,培养热爱祖国的高尚道德情操;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品质;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在生活、学习中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感激自然的赐予之恩,使“爱护环境,保护自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感激后有奉献之恩,唤醒学生对他人的爱心,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
3、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促成他们感恩行为和习惯的较快养成,并以此为契机,促进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和健全的人格素养的形成。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知恩教育研究。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居多,父母亲太过于溺爱宝贝,认为孩子小,凡事替孩子包办,都是无条件的给予,没有培养小孩的回报意识,从而养成了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只顾一味地索取,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把一切都看作是理所当然,浑不知这是父母对他们的恩情。
2.施恩对象研究。
很多家长与老师及社会有爱心的人已习惯了付出,不希望得到回报与感恩,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样做可能会误导孩子,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是道德教育中的不完善之处。因为知道别人的恩爱并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才会摈弃没有意义的怨天尤人。因此父母之恩、教师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祖国之恩便成为施恩对象研究
3.感恩意识培养研究。
感恩是一种做人的道德,是一种处世哲学。人人都应常怀感恩之心,感激生育你的人,感激抚养你的人,感激教育你的人,感激关怀你的人,感激帮助你的人„„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人性和人的高贵之所在。我们进行感恩教育,让感恩的意识深深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4.感恩教育形式研究。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质是一种知恩图报的教育。“图报”的前提是“知恩”。感恩教育要让小学生认识到别人为他付出的一切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无论是父母抚养他们,还是老师教给他们知识,还是朋友给予他们友情的帮助,这一切都是“恩情”。在“知恩”之后,即认识到从亲人、从他人、从社会那里得到多少恩惠,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而这种回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情感方面的回报,如有时是一声简单的道谢。对小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时,要善于帮助他们感受到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恩惠,并能从中挖掘出价值。要让小学生知道,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叫报恩,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他人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对老师的尊敬,对环卫工人的一封信件也是一种报恩。
四.课题研究方法和途径
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以活动为核心,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并辅之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等。通过研究,营造感恩教育氛围,形成系列感恩活动方案,并有序开展活动,让每个学生学会真诚地说“谢谢”,让每个学生能为身边善良的人和事而感动,让学生最终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以自己的行动感恩。研究途径:
1、建立健全研究机构、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2、营造德育教育感恩氛围,选择传统读物《弟子规》。
3、充分利用网络电教媒体资源,加强感恩的事实教育。
4、定期布置学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感恩身边人的事,并从中筛选典型示范。
5、资料的收集归档:收集并整理好文字材料、图片、录像典型事例等档案。找到有效的教育方法。
6、评估。
五、课题研究的实践活动
1、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要对自己的父母感恩。因为他们不仅赐予孩子生命,更把孩子养育成人。父母起早摸黑挣钱供养孩子读书,把孩子养大成人,非常不容易。因此,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同学、爱社会。通过感激父母教育,让学生体悟来自父母无私的爱,知道父母给他们每笔钱背后的艰辛;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克服奢侈、攀比、享乐等毛病;懂得爱父母,孝敬父母,感激父母。感谢父母养育我活动: A、开展征文活动:《我的妈妈》、《给妈妈洗脚》、《看母亲分娩过程心得》、《我爱祖国》 B、举行主题队会: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
(a)将自己的学费、书杂费、生活费、交通费、零花钱等支出加起来,算出家长为自己的投资。
(b)计算学习投资的成本。
(c)假定自己毕业后的收入,计算自己大致需要多少年才能回报父母。
C、体验教育活动:
(a)一日护蛋(开展一日护蛋活动,让每个学生上学时带一个鸡蛋,除上体育课、文体活动课以外,必须全天随身携带,放学前交流护蛋体验,通过这一有趣的游戏体会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
(b)观看剖腹产手术录象(用画面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一位母亲勇敢地接受剖腹产手术的全过程。这一血淋淋的画面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的母亲。天下所有的母亲为了养育儿女都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与艰辛。让学生想到:创造一个生命还仅仅是一个开始,要把这小小的生命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还要历尽千辛万苦。)
2、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
要对自己的老师感恩。因为老师不仅赐予了知识,更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正是老师们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解开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
感谢老师教育我活动推荐 A、演讲:《人生路上的领路人--感谢您,老师》等 B、征文:《给老师的一封信》等 C、小报比赛等
3、感激同学的帮助之恩
要对自己的同学感恩。因为他们不仅在每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中陪伴着自己度过了十多个春夏秋冬,更与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获得欢乐和充实。
感谢他人帮助我活动 A、我为同学做一事 B、今天我值日活动
C、写一篇你受挫折的故事
D、回忆对自己帮助较大、恩情较大的1-3个人,然后把他们对自己的帮助恩情通过一封信、邮件、电话、互联网等通讯工具表达你们的感恩心情。
4、学生成长 感恩是做人的支点,我们通过爱心宣传,爱心募捐等系列活动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感恩教育,让孩子明白,要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感恩自己拥有的一切,心中要有他人,一个不懂得善待别人的人也就不懂得善待自己,不懂感恩的人便没有快乐„„这样的教育有助于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将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5、家庭、社会的影响
孩子的行为影响了家庭,孩子们的活动触动了社会,小手的力量不断强大,强大的力量不段转化,小手越拉越有力,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展示。
2、感恩名言、警句、短文汇编。(收集、创作)
3、感恩教育途径及成功案例结集。
4、感恩文体活动及感恩文化环境展示。
5、结题论文、研究报告。
七、存在问题及体会
1、感恩教育如何更加深入的细化到学校常规教育之中,与学科教学、班队会、课外活动等有机结合。
2、感恩教育必须以学校为基点,以家庭为依托,做到家校互动,才能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让感恩逐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3、感恩教育必须重实践、重体验,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磨练,把被动教育变成主动教育,这一点不是一蹴而就的仍需在不断地研究探讨中继续摸索。
在青少年的德育中,感恩教育是一个基点.尽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施恩不忘报”的美德,但是还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该发自内心地感激,而不应该忘恩负义.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既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又是缺乏人文关怀、情感冷漠、缺少人情味的表现.“感恩图报”,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众所周知的古语:“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体现着一种知遇之恩、养育之恩、培养之恩、提携之恩、救命之恩。这些良好的道德文化,传承了千年,也熏陶和感染人类千年。所以,“感恩”其实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是一种工作与生活的态度,更是人类一种大智慧。现代社会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社会的主导。在家里,父母、亲人对他们的呵护与关爱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在学校,教师也总是以学生为本,注重鼓励与表扬,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张扬。按理说,在这种关爱和呵护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应当懂得父母和老师为他们所付出的辛勤和劳动。但是恰恰相反,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太阳”。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很多学生都缺乏感恩意识。
让学生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在帮助着我们,父母、师长、同学还有各行业的人,他们都有恩于我们,如何回报他们呢?作为我们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提醒、引导教育学生自小学会感恩,感谢祖国的培养,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同学关心帮助,感谢一切为我们付出的人。
通过组织各种感恩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祖国之恩,培养热爱祖国的高尚道德情操;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品质;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在生活、学习中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感激自然的赐予之恩,使“爱护环境,保护自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感激后有奉献之恩,唤醒学生对他人的爱心,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
一、医学生感恩教育现状
当前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对别人的关心无动于衷, 把父母和他人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 毫无回报的意识, 漠视宝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 感恩缺失现象较为普遍。对此家庭、学校、社会都负有责任。医学院校是属于录取分数较高的学校, 因此能成为医学院校的学生, 一定是经历了社会上激烈的竞争法则脱颖而出的, 致使他们的防范心加强, 对无私伸出的援手往往心存疑虑。家庭、学校、社会感恩教育的缺失, 必然使得医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自我为中心, 只知受惠, 不知感恩;只知索取, 不知鸣谢, 更不知责任。
据调查显示:有近80%的学生与父母的联系方式是电话, 且主要动机是要钱;当每个月的花费超出家里所给的生活费时, 有11.2%的人选择直接向父母亲要, 甚至在参加工作以后, 若出现收支不平衡, 还有近8%的人选择向父母亲要钱;22%的人从来没有或想到过, 在佳节之际主动打电话问候父母亲:56.7%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 23.7%的人从来没有或想到过也应该祝福父母亲生日快乐;甚至有近20%的人认为长大后不一定或不应该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如果毕业后较长一段时间找不到较为理想的工作, 有23.8%的人选择了“没有想过”或将呆在家里。
众多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状况令人忧虑, 他们视社会的资助、家长的供予、学校的扶持为理所当然, 无动于衷。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冷静反思的沉重话题。虽然这些现象局限于少数人和个别现象, 但其影响却不能低估, 其危害必然导致个体品质的自私自利、人情的冷漠、社会公德的滑坡。
二、加强医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1) 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知恩是学会感恩的基础, 对父母的养育之恩, 师长的教诲之恩, 朋友的帮助之恩要理解。学会感恩, 让大学生知恩是关键, 通过这种方法, 医学生才能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个生命, 对每一份平凡的劳动都尊重, 更加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学校在日常的德育过程中要更加重视感恩教育, 以各种形式组织全体师生培养感恩意识。懂得如何对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 做到施恩不图报。 (2) 激发强烈的感恩情感。学会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是最根本的要求, 是做人的基础, 如果连自己的父母恩情都不知道去感谢, 就更谈不上爱他人、爱社会。所以, 首先要在感恩教育中提到感恩父母, 使得医学生从感恩教育中认识到父母养育自己的辛劳, 明白父母为他们付出的并不是他们理所当然获得的, 这样医学生就会更加关心、体谅父母, 回报父母, 树立自立、责任意识。弘扬尊师重教, 感恩师长的美德, 使得校园里充满了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3) 开展丰富的感恩活动。感恩教育要从点滴小事中做起, 在生活中体验感恩、实践感恩。要善于对大学生进行引导, 在丰富多彩、形象直观的社会生活中感悟和认同感恩, 具备感恩之心, 养成感恩的习惯。在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的前提下, 开展如“寄一张明信片, 打一个问候电话, 做一件报恩事”、“写一封思家书, 算一笔求学账, 寄一份殷切希望”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师生参与以及家校互动等多种途径, 对学校感恩教育新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 以求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教育活动切实将知恩、感恩、报恩内化为稳定的行为习惯和人生品格, 自觉做到常惜知恩之遇, 常怀感恩之心, 常为报恩之事。 (4) 创设感恩教育氛围。环境可以对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是无声的教育。学校要尽量将感恩教育置于日常管理、课堂教学和环境中, 使得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的启迪。如以学校、社区、家庭为三大环境背景, 开展相应的探讨活动, 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构建“全程式”感恩教育模式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心理。在新生阶段, 通过说理启迪、榜样示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认知。在大二、大三阶段, 通过在课堂中传授感恩之理, 在学校管理中培育感恩之情, 在社会服务实践中引导感恩之行, 持续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感。大四阶段, 在医院实习、就业教育、毕业生离校活动中加入感恩教育, 塑造学生的感恩人格。 (5) 建立感恩教育长效机制。要让某种正确的信念、认识毫不动摇, 必须要经过长期的、连续的教育才能使之得到巩固, 这是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得知的。形式上的感恩活动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感恩教育。由于医学生有活跃、独立的思想,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在更新, 并呈多元化、复杂化态势发展, 因此更加关键的是要建立起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 对教育进行巩固。针对医学生的身心特点, 确立切实可行的感恩教育目标, 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 建立明确有效的感恩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三、结语
当前, 我国正处于新医改实施阶段, 提高民众对医疗系统的满意度, 缓解“看病难”和“看病贵”, 改善医患关系,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加强医学生的感恩教育, 让学生们从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 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 懂得理解、宽容、关爱。当医学生的心中充满爱心, 就能将关爱传递给他人, 并落实在服务病人的工作中。医务工作者端正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有助于医患纠纷的减少, 整个社会良好风尚的建立;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提高人们的精神道德素养, 从而为创建更美好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和基本条件。
摘要:针对目前医患关系紧张, 大学生感恩意识淡漠的实际情况, 对医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阐述了加强医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 并提出了加强感恩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医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l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感恩教育与德育管理手册[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 2006.
[3]郝大勇.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7.
[4]刘建岭.感戴.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D].开封:河南大学, 2005.
[5]陈秀兰.感恩的缺失与感恩教育的策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2007.
[6]费恩江.建立感恩教育长效机制的探索[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57-58.
[7]萨仁图野.感恩教育在构建大学和谐校园中的作用及举措[J].教育与职业, 2008, (18) .
一、语文课堂教学要善于捕捉感恩教育
语文教材所选的内容不仅是为学生学习基本知识所设计,而且从阅读识字、口语交际到写作,从现代文到文言文,都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因此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习技能的同时,要启迪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各种文体中所包含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一不是大自然的恩赐。因此,教师要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懂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遵循自然规律。如《大自然的语言》、《看云识天气》就告诉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现实中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都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祖国是每一个人的家,没有祖国的繁荣强大,便没有每个人的一切。法国作家都德写的《最后一课》中的小弗郎士因国家沦亡,即将失去自由,失去读书的机会,他对祖国、对自由产生难以割舍的留恋与向往,“祖国”二字在他心中的位置何等重要。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赞美描写中国文化、建筑艺术和大好河山的篇章,向学生渗透爱国思想,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努力学习,承担社会责任,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这是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从小学到初中的语文教材中都有歌颂赞美母爱、尊敬师长的课文。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充满了对恩师的怀念和高尚人格的赞美之情;胡适的《我的母亲》字里行间流露着对母亲的敬仰。教师要抓住这些内容,教育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做到知恩图报。
二、在探究学习实践中深化感恩教育
课文是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思想教育的载体,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有所感悟、体验,才能引起思想上的共识。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学习内容选择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和启迪。如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气候变化,搜集农业谚语,然后写观察记录、编辑小报等,从中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后,可布置这样的问题:“文章结尾写到‘我在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到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你在哪些方面受到了母亲的影响呢?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然后写一个片段。”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感恩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培养。
三、在作文教学中升华感恩教育
作文是学生思维的创造,是知识的整合与运用,是情感的升华,是认识的提高过程。因此,结合语文教学内容把感恩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中去,再结合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和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命题,将会使感恩意识在作文中得到升华。如结合“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感恩节”、“国庆节”等,启迪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和学习体验,表达对祖国、对师长的热爱之情,使感恩教育得到升华。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前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新课程理念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教会学生求知,更重要教会学生做人。回报父母,回报社会,报效祖国应是每一个青少年的责任。而教会学生懂得感恩,更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感恩教育研究成果】推荐阅读:
感恩节作文400字感恩教育06-05
进行感恩教育07-08
感恩教育征文09-16
感恩节关于感恩教育演讲稿11-05
感恩教育和谐校园05-27
感恩教育系列教案06-13
小学感恩教育心得06-29
感恩教育宣讲提纲07-01
感恩教育周活动07-08
感恩教育的概念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