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研究(精选7篇)
一、造成留守儿童现实困难的原因
1. 来自家庭的原因
首先,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其只能与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然而隔代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常以家庭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把“教育无用论”和“读书无用论”这样的偏激思想灌输给学生, 从而造成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其次, 监护人忽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习惯是从小培养的, 这些留守儿童正处在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但就是在这个最佳时期, 很多家长却忽略了对其良好习惯的培养。在现实生活中, 祖辈们灌输给学生的价值标准, 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上的行为表现, 这就要求家长在实施德育教育时, 要寓德育于言行中。如果只把品德教育当作是学校的事, 而不重视或忽视家庭教育中的品德教育, 德育工作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最后, 监护人教育方法不得当。有的家长对留守儿童过分宽容, 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有的家长错把粗鲁当严格, 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训诂, 体罚折磨, 以至于其产生严重的心理隔阂;有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 当着孩子的面唱对台戏, 令孩子无所适从, 处于教育的矛盾之中;有的父母把孩子当成“小皇帝”, 事事依从, 久而久之养成了其自私自利、不尊敬父母的不良习惯。这些教育方法都不可取, 会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严重的创伤。
2. 来自学校的原因
首先, 留守儿童的最大障碍就是长期与父母分离, 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教师可以适当通过与家长电话联系或在其父母回家探亲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 建立学校和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沟通渠道,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 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积极开通学生、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 让学生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其次,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 其中情感缺失的问题是最现实也是最为严重的。事实表明, 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的发展。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留守儿童缺少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焦虑紧张、缺少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 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
最后, 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或者寄养在亲戚家, 不能同家长及时进行有效沟通, 在情感上缺乏关爱, 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从社会适应方面看, 很多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差, 容易受不良言行的影响;不擅长与人交往, 内心压力大。因此, 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对策, 为此教师必须对其加强品德教育。
二、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解决策略
1. 爱而有度, 恩威并重
孩子是一棵幼苗, 需要家长和教师的精心呵护和耐心教导, 与此同时, 他们也需要经历风吹雨打, 这样才能傲然挺立, 茁壮成长。因此, 家长要恩威并重, 关爱与严厉结合, 必须认识到过分的溺爱只会害了孩子, 为其今后的人生带来负面影响。
2. 改掉陋习, 做好榜样
孩子一生下来本是无知无识, 分不清是非对错的, 父母是他的第一位教师, 他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家庭成员的影响。因此, 良好的习惯一定要从小养成, 在孩子的不良行为刚刚崭露头角时, 家长就要明确指出并坚决制止, 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家长的言传身教开始。
3. 保持沟通, 相互关怀
对父母来说, 抚育子女不仅是义务, 更是责任。家长出门在外的同时, 不要忘记在家的子女, 要经常以电话或信件等方式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多跟监护人和教师沟通, 及时掌握孩子的动态。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学校、家庭教育的问题, 更是一个社会的大问题。如此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 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规范教育, 可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虽然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 我们已无法改变, 但减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不良影响, 给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却是教师和家长力所能及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不仅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事情,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此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 2002 (9) .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72-03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广大农村地区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如果说数量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是20世纪末中国最具特色的一种国情的话,那么大量生活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则是21世纪初的中国最具特色的另一种国情。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目前,我国外出务工农民有1.5亿,农村留守儿童3000万,占农村儿童的18%-22%。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的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还将进一步扩大。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关注并改善这一被称作城乡二元体系发展下形成的“制度性孤儿”的生存状况,也是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都由祖辈一般是爷爷奶奶抚养。祖辈抚养和父母在早期教育中的淡出,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一)亲情的缺失严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情感缺乏是留守儿童成长中所面临的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儿童期是心理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教育,父母的关爱和抚慰是儿童“爱与归属”的重要内容。但是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实际情况是:多数农民工常年累月在外忙于挣钱,一年半载回家一次,有的几年不回家,而且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为孩子交学费,并不注意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和受教育情况,这样,留守儿童的家庭便成为一种特殊的残缺家庭。长期与父母分离并缺少联系,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父母双亲的呵护和相伴,使孩子易于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
照顾留守儿童的农村家长,尤其是老一辈人没有教育意识,也没有相关的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与理念。老人与孩子的交流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隔代的老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一种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就助长了其自私任性、蛮横霸道和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在不和谐或缺失的亲子关系中,孩子因缺少父母的热情、关爱和肯定,难以获得自我的良好感受,产生安全感和自尊心,便容易滋生心理上的自卑、胆怯、孤僻、敏感、封闭、抑郁和焦虑等。留守儿童因长期与父母分离,亲子关系和情感趋于生疏和淡漠,交流的可能性被限制,使他们难以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和满足亲子间的情感需要,因此,在道德情感方面往往会出现某些偏差和缺陷,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也因为缺乏培养而受到压抑和限制。所以说我们在民工潮涌动的同时付出的代价很可能是一代留守儿童的前途和未来。
(二)农村缺乏有利于儿童成长的人文环境
现在农村大部分青壮年人都出去打工,村里就剩下一些老人和孩子。家长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条件,但部分家长容易忽视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部分父母因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来进行补偿,使得一些留守儿童拥有过多零花钱,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和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甚至形成“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三)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相关的学校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实际上是与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些其他的问题纠缠在一起,相互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留守儿童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过大,使得留守儿童在学校很难得到学习以外的关怀。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中小学校对于寄宿学生都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住校生的管理基本上是由班主任老师负责。班主任老师负担极重。而大班教学,也使所谓的互动式新教学方式落空。学校教师反映,一个班七八十个学生,老师根本不可能做到因人施教;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情感需求更无法顾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一些教师反映,违纪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于缺少有效监管,与父母交流少,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波动大,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差,个别孩子较难教育,内向、敏感。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临时监护人又重养轻教。因此教育的责任就落到了学校。但在目前学校教育中,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又是极其欠缺的。我们应抓住孩子情感直接、易表露、不稳定、可塑性强的特点,重点实施情感教育,使孩子健康成长。
二、学校情感教育与留守儿童
(一)情感教育的含义
2003年,在英国沃里克大学国际教育研讨会上,各国教育家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及情绪。它关注包括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他们的自尊,关注每个学生能够感到身心愉悦,更为重要的是关注他们与别人之间的关系的效果,人际关系和社会技能是情感教育的核心。”情感教育是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它要求教育活动既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又关注学生的情意能力的质量。塑造灵魂,健全情感,完善人格,培育精神,这便是情感教育的目标指向和价值追求。
(二)学校中的情感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关键在于把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内化为其自身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观念,内化的关键在于培养良好的情感。情感是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精神营养,留守儿童因其家庭教育的缺失,其教育主要依赖于学校教育。情感教育中,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师生情感投入,情感交流是实现民主教学和师生互动的必要条件,它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情感教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重视的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理论形成与发展的突破口,在全世界范围内,它已从教育手段上升到教育目的;在情感教育过程中,情感作为动力,已成为联系师生关系的纽带与桥梁;在情感教育过程的中,师生需要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这种氛围需要而且可以创造;而且必须要培养情感。师生间因为情感而形成一种默
契,没有担忧,没有媚俗。因为情感教育本身就是教育的乐趣和动力,它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和留守儿童真正地沟通心灵,唤醒他们的聪明才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让他们自发地学习。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的核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而情感教育恰是这样一种教育。
(三)情感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意义
情感教育是以心灵感应为载体,以感情交流为主要手段的一种开放式教育。它利用理解、信任、赏识、关爱等精神手段,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以期对教育教学活动产生有利的促进作用。因此,对留守儿童加强情感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情感教育加强了老师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沟通,建立了师生间的友谊,师生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保证了知识传递的畅通无阻。教育在情感的滋润下,演化成了真诚的协作与自然的互动。
其次,情感教育增强了教学凝聚力,提高了教师的威信,降低了管理难度,增加了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即使在教学中出现了偶发事件,也可以在情感所营造的温和环境中得到解决。
再次,情感教育可以使留守儿童在亲情严重缺失的情况下,获得被信任感、被尊重感和归属感,从而挖掘出他们的潜能,激发出他们的热情,由此产生的积极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三、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良好的环境是情感教育的基础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成功地营造具有良好情感氛围的人际关系环境,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融洽,老师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学生尊敬并热爱老师,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使留守儿童在平等、宽松、活泼的情境之中,在教师和同学的关怀与鼓励之中,不断获得人格上的尊重,体验到学习的进步,从而获得心理上的自信,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同时还要引导留守儿童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二)教育细节是情感教育的特点
情感教育应该从关注和体察细节开始做起,充分开放教育细节的教育功能。教师应发自内心关注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点滴进步由衷喜悦,为学生出现的德育问题深感担忧,倾己之力提供帮助。对留守儿童来说,教师的细微感情投资尤为重要。爱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对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要尊重和爱护,在公开场合要多讲些鼓励性的话,对他们所取得的成功与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性的评价与鼓励,以此建立他们的信心。平时不但要经常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听取他们对老师的意见和要求,还要经常关心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尽全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一切困难。注意他们的思想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们谈心以积极引导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日常生活是情感教育最好的课堂
情感教育最好的课堂是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该善于触动学生内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即学生的情感世界。用自然恰当的方式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教他们关心社会、学会付出,建立道义感和责任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生活,塑造自我。教师要用关心、爱心、耐心教育引导留守儿童,做到“三多三沟通”。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给他们一些人文关怀行动;多家访。三沟通即定期不定期与他们的监护人沟通;适时与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的父母沟通,不定期与社会各界人员沟通。通过沟通,能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思想、行为、情感等方面的情况,并针对情况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鼓励支持留守儿童与外出家长之间通过亲情书信、亲情电话、节假日团聚等方式,增强相互间的沟通与感情交流,弥补因长期分离造成的交流缺失和情感缺失。
(四)创设情境,体验感悟
让留守儿童在关爱中成长,在责任中体验。在假期去投奔父母的留守儿童,应该在父母的陪同下,去父母工作的地方体验生活并写出感受,以此为亲子沟通搭起桥梁,使子女在感受到亲情温暖的同时也要体会到长辈养育子女的艰辛。有许多留守儿童们尽管孤独尽管渴望享受亲情,但他们心里还是装了好多对家人的关心、体贴以及责任感。他们会告诉在外的爸爸妈妈自己在家很乖很努力,他们会关心在外的爸爸妈妈有多辛苦有多累。在他们身上的那种质朴的情感和善良的品质正是城里孩子所缺失匮乏的“原生态”的东西,这是他们的财富,也是一种很好的情感教育的资源。我们要让拥有它的孩子看重它,让缺乏它的孩子拥有它。
(五)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身教胜于言教”,老师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时时刻刻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给学生以爱、关心、尊重,将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他们也会予以他人关爱和尊重。他们会尊老爱幼,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助人为乐,并能与不良的事物作斗争,将这种感情升华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自发地努力求学,真正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六)尊重学生,平等对待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实现与留守儿童的情感沟通。留守儿童是个特殊的群体,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和其他的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只关心成绩,而忽视其生活上的困难和情感上的困惑。教师要用父母一样的爱心、热心和恒心来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关心孩子的情感变化,实现心灵沟通。学生能够体会到老师像父母一样的亲情,那么亲情的缺失会得到补偿。在对待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学生”时,也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批评说教上,要深入了解他们内心情感上的变化,及时准确地了解其生活和心理上的问题,从情感上关心他们。
(七)结对帮扶,倾注关爱
组织“手拉手”结对活动,挑选一些品学兼优、年龄相仿的非留守儿童开展“手拉手”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增进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合作,让每个留守儿童都能找到自己的知心朋友,尽量消除父母远离后形成的孤独感。在家庭缺位的情况下,同辈群体给了他们很好的补充。“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让我们的手紧紧相握,共同搀扶着跋涉人生。”相信这种来自同伴的浓浓的关爱会不断地融掉留守儿童心中的孤独与自卑,使他们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成长发展。
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给予更多的关注,用强化的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同是留守儿童,家庭环境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其性格表现、生活学习态度也不一样,学校在对其教育时就要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孤独者给其以温暖,自卑者给其以信心,胆怯者给其以鼓励,厌世者给其以希望。使每位留守学生得到不同的帮助,使每位留守学生得到最需要的帮助。以往的教育,在形式上常常表现为情感的缺失,理性与情感的隔离;在结果上,则易于导致人格的不健全乃至分裂。情感教育的渗入,既使教育摆脱了狭隘认知教育的窠臼而使之趋于完整。同时又是教育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保障。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尤为重要。
田阳县那坡镇百峰中心小学 黄云飞
当前,一些留守儿童感恩意识的缺失较为严重。面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孝心等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大打折扣,甚至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孩子们道德理念严重缺失呢?我认为家庭、社会和学校责无旁贷。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代管,这些人缺乏科学育子经验,留守儿童中或多或少存在家教缺位、亲情缺失、交流缺少、监护缺乏等问题,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加之小学生正是生性好动的时期,自控能力差,久而久之形成了孤僻、不合群的心理,遇事缺乏自信,不少学生责任意识淡漠,自私自利、自以为是弱点非常明显。为此作为一个班主任的我更感到了对做好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我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懂得付出,学会感谢父母、知道尊敬老师、懂得热爱社会。为了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我探索出了以下几点教育方法:让他们在知恩中改变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发掘教科书中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通过正面引导,帮助他们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艰辛,监护人的精心呵护,以写作文和给外地父母写一封信的形式,让他们感受思念亲人之情,呼唤爱,从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是重要的,使他们对家庭、学校和亲人充满归属感,依赖感;并经常结合课文内容对孩子们进行思想教育,理解父爱母爱的伟大,同学朋友间的真挚友情等。
二“感恩,做有情有意的孩子
我们向留守儿童施恩,让他们知恩,目的就在于感恩。首先要帮助孩子们在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思想,其次是让他们学会“感恩”,让他们了解到心中不仅要有自己,还要有他人,让他们心中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善待他人,善待生活;
教会学生心存感激,那么孩子们就会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自律,多一份热情
二、感谢父母、感谢“监护人”和感谢同学。
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会,在实践中体会,在体验中成长。如:爱心家庭作业(为父母洗脚、制作爱心卡片等)、“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为父母过节并建立老师与家长及代理家长定期交流制度,时时关注孩子在家的表现,查缺补漏,对症下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责任使学生感悟到:父母给予我生命,让我健康长成,让我放飞理想,我们应该感谢父母;爷爷奶奶在父母外出打工时,担起了家中的所有重担,每日为我们洗衣、做饭,教育我们好好学习,不断成长,我们应该感谢爷爷奶奶;同学和朋友给了我友爱,让我在这尘世间不再孤单,让我在孤寂无助时倾诉、依赖,看到希望和阳光让我体会到友谊的芬芳,我们应该感谢同学和朋友。为此,每学期我都会召开“感恩的心”为主题‘家’会,并把暑假的第一天定为“南窑留守儿童之家”的感恩节,这一天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感恩,并让学
生畅所欲言,明白父母、监护人和同学,并发誓要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社会,回报关心他们的父母和监护人!
(3)感谢生活。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很强,但是他们也经常看到丧失劳动力的,或是那些本身残疾的,还有在街上乞讨的人,在看过他们艰辛的生活以后,对自己的生活体会更深。我经常教育他们勤俭节约,不要乱花钱,珍惜老人的劳动成果,每学期孩子们都要出版一期“节约手抄报”,我适时结合语文课本来让他们感受生活,如《倔强的小红军》、《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等,忆苦思甜,这些故事给孩子的启迪是刻骨铭心的,在孩子们晶莹的泪光中,在孩子们的叹息之中,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知道感恩已经在他们心中扎根!
(4)感恩从一点一滴做起。我教孩子们从学会说一声“谢谢”开始。从小事做起,小到给“监护人”端一杯水,洗一次脚,做一次家务,给别人一个微笑、随手捡起地上的一片纸屑„„ 大到学会自理,学会自强。要从诸如教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对教师有礼貌,尊重老师;关爱理解父母,理解监护人,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吃水不忘挖井人”,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永不忘记他人的帮助之恩。
三、“感党恩”
在留守儿童中开展“唱红色歌曲谢党恩;请镇关工委的老同志做报告,忆苦思甜;组织留守儿童到沈阳九一八纪念馆参观;到抚顺雷锋纪念馆参观;请老人讲革命故事等,让留守儿童感悟革命者崇高的奉献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每学期我都要领孩子们到敬老院去献爱心,并从中让他们感受现在的老人多么幸福,他们的幸福是党给予的。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更加懂得了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源于党的正确领导,源于党和国家的富民惠民政策,让孩子们懂得感恩,激发爱党爱国热情。
四、“感政府恩”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社会关心帮助的结果,是 “爱心”工程。“金英留守儿童之家”的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关怀。省市县妇联、市人大、市县总工会、市县团委、市县教育局、市县宣传部等多家单位常来看望孩子们,并为孩子们送来了大量图书,体育用品、油、米、面等,团市委为孩子们买书包和学习用品,并为每个留守儿童每人做一套新衣服,让孩子们感觉到他们的成长时刻在有人关注,牵动着更多人的心。
五、“感师恩”
在教育留守儿童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正确引导,只有多付出一份关爱,少一份指责,留守的童年就会多一份快乐,就会心存一份感激,要让他们懂得:“老师带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带我寻找生命中最真最纯的意义,让我抛却愚昧,懂得思考,应该感谢老师,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呵护”。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我给予留守儿童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孩子们一点一点懂事了,我享受着成功的快乐,我打开了孩子们那颗陈封己久的 ‘善良的心’。
“感恩教育”活动成效明显,留守儿童成长了不少,更得到了留守儿童家长和代理家长的肯定。如‘彤彤’小朋友,父母离异,父亲远走韩国,母亲改嫁他人,由奶奶抚养,家庭非常困难,她性格腼腆,寡言少语,每次去她妈妈家回来后,就很不听奶奶的话,还顶嘴,我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后,她懂事了很多,能主动帮助奶奶做家务活,洗衣服,打扫卫生,知道孝顺了,她奶奶跟我说现在俺孙女可懂事了,得感谢你呀!。‘雯雯’的奶奶感慨孩子长大了,懂事了,她说“没想到,我的孙子在短时间里长大了不少,以前叠被、洗衣、扫地等事都不会去做的,现在可好了,我们忙着田里的事,小孩帮我们打打下手,烧饭洗碗、打扫卫生,还帮忙除草,我们轻松了不少,这得益于“感恩教育”,让孩子们懂得了知恩、感
恩、报恩,学会了做人。”
通过“感恩教育”系列活动,促进了孩子知恩、感恩、报恩美好心灵的形成,帮助他们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付出、离不开老师的引导;离不开社会的帮助,培养了留守儿童感恩的心,唤醒了留守儿童的良知,锻造了留守儿童的品性,使留守儿童懂得了感恩、懂得了珍惜。使留守儿童明白了:学会感恩,就能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学会感恩,就能带着欣喜与热爱进行生命的远航;感恩,是一种力量;感恩,是一种境界;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能拥有幸福快乐,茁壮成长!
切实开展好感恩实践活动。由于亲情的缺失,很多留守儿童的孝敬意识越来越淡薄,感激别人的情感越来越麻木,只知索取,不愿回报。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孩子的自私和贪婪。因此,对小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刻不容缓。在感恩教育的过程中,重灌输,轻实践是行不通的,因此要开展好感恩实践活动。
1、开展“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日常爱心活动
知恩,感恩还表现在承担责任。不自私,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会才会知恩图报。让学生明白珍惜自己的生命,就是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感恩的表现。感念父母之恩,就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父母茹苦含辛养育他们,就是希望他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感谢师恩就是要好好的学习文化知识,学会做人的道理,老师偱循善诱就是为让学生健康的成长,做一个思想健康的人,将来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万丈高楼平地起”承担责任也得从基础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因此我要求学生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爱心活动中,把爱心落到实处。每天起床要做好个人内务,棉被叠得像豆腐块,鞋子、牙膏、牙刷······统一摆放整齐,力争不被扣一分。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就是为同学,为班级争得了荣誉。做好自己的事情还要留心身边的同学,该做的事情做好了吗?没有做好的就伸出友谊之手,帮一下忙。已经做好的,对同学说一句赞美的话。同学生病了要积极主动的帮助,协助老师送去医院,为同学打饭,端水,安慰同学让同学感受到班级的温暖······
2、利用特殊日子,开展感恩活动
懂得“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种修养,也是人之常情。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关心他人,学会珍惜生命,享受幸福生活。鼓励学生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关爱与感激,从而健康快乐地生活。
特殊的日子是感恩的最好时机,如班级纪念日、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感恩节等。可以给爷爷、奶奶盛上一晚热汤;可以给远在他乡打工的爸爸、妈妈打一个问候的电话;可以在同学、朋友生日的时候送上一张贺卡,一朵鲜花,一封感恩的信或一条信息,哪怕一句温馨又真诚的祝福也可以。只要能送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就是感恩最好的表现。
5、感恩“留守磨练”。法国历史年鉴学派学者安德烈·比尔基埃等在论及西方现代化初期西方家庭对青少年的安排时也曾认为:“强迫孩子离开家庭环境,对孩子便是适应性的考验,同时也是剥夺情感的考验,这些考验能把孩子武装起来面对人生„„”留守儿童也应该辩证地看待留守生活。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这个道理。也许父母外出客观上给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带来了机会,他们必须学会独立才能够更好的生活,这种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和养成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孩子能在这种独立的过程体味生活的艰辛,也许他们会更好地理解父母,从父母的生活经历中体验更加宝贵的精神力量。因此,这种留守生活对于孩子自身的磨练在某种意义上是有益的。留守儿童应用开放的心态感谢这种“留守磨练”
有位学者说:“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在学习中知恩,在实践中感恩,给了学生展示爱的平台,让留守儿童在感恩的盛宴中吸取营养,让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使他们在生活的磨练中,学会适应,学会改变,学着以自己的力量振奋自己的精神,增强自己的斗志,活出一个感恩的、自豪的、快乐的自我!孩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天使,学会感恩他们才能更茁壮的成长。
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通过感恩教育,有利于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乃至感恩自然、感恩祖国,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孩子们谈话中可以看出,虽然他们被父母留在了家乡,但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表现出被遗弃感,也没有表现出对父母的抱怨和不满,相反,他们对父母的留守决策持积极肯定、理解和支持态度。我们认为,这种对父母留守决策的积极认同变成了他们“孤留”家乡的精神支柱和生活、学习的巨大动力,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一定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感恩从一点一滴做起。我教孩子们从学会说一声“谢谢”开始。从小事做起,小到给“监护人”端一杯水,洗一次脚,做一次家务,给别人一个微笑,随手捡起地上的一片纸屑„„大到学会自理,学会自强。要从诸如教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对教师有礼貌,尊重老师;关爱理解父母,理解监护人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吃水不忘挖井人”,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永不忘记他人的帮助之恩。感恩从一点一滴做起。我教孩子们从学会说一声“谢谢”开始。从小事做起,小到给“监护人”端一杯水,洗一次脚,做一次家务,给别人一个微笑,随手捡起地上的一片纸屑„„大到学会自理,学会自强。要从诸如教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对教师有礼貌,尊重老师;关爱理解父母,理解监护人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吃水不忘挖井人”,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永不忘记他人的帮助之恩。
尊重的魔力:把学生当作与教师平等的主体看待,与他们对话,给他们以尊重,是激发他们自我发展动力的最有效方式。理解的力量:搭建亲子沟通的温馨桥梁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初探
林家坪镇中心校 刘海有
曾几何时,面向黄土背朝天农民,纷纷离开祖辈辛勤耕作的贫瘠土地,到外面世界去发家致富。而将正在中(小)学就读的孩子留在老家上学,这就导致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类学生的教育,也日益成为目前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突出问题之一,亟待解决。
问题一:家庭教育出现死角 父母外出赚钱,孩子的教育咋办呢?
现在不少村庄都是老弱病残看门照户,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淘金”。谁来监护、管理孩子,就成了首要问题。据调查,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监护及管理多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这些老人对隔辈子孙“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掉了”,疼爱有加,管理出现死角。而且有些老人对孙辈儿也颇动脑子,无奈教育方法多是过去的一套,好心不得好报,不少孩子一听老人唠叨,就退避三舍,撒脚丫就走,半句也不想听。要不就是左耳进,右耳出。更有甚者“你让朝东,我偏向西,你让撵兔,我偏赶鸡”,逆反心理让人哭笑不得。可怜这些老人,一提起孩子,只有无奈叹息。若把孩子托付给其他亲友,则更是“深不得,浅不得”双方更是缺少感情沟通,其教育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了。即便有的父母隔三岔五打电话问询孩子的情况,也只能是隔靴搔痒,收效甚微。这可以说是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死角的原因吧!
父母外出谋生本也无可厚非,然而对子女的管教问题却不可忽视。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对孩子的放任自流,毁掉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学业吧!
问题二:花钱大手大脚,无节制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Yeoh认为,“留守儿童”是指那些在移民过程中错过了迁徙机会、未能被一起带走甚至被遗弃在家乡并由亲戚或熟人照顾的儿童;世界范围内受父母移民影响的留守儿童数量巨大。国外留守儿童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留守儿童的规模,以及移民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健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者不仅描述了留守儿童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而且对移民影响留守儿童发展的机制和过程也比较感兴趣,提出了一系列中介和调节因素。
从研究地域上看,国外留守儿童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涉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东欧地区。研究主要涉及这些国家或地区留守儿童的规模以及由此而引发的问题等方面。Bryant 认为菲律宾有 300 - 600万儿童因为父母在海外工作而留守;印尼约 100万,泰国约 50 万。Nobles 利用多状态生命表分析“墨西哥家庭生活调查”数据,结果发现超过 1/3 的墨西哥孩子在儿童期经历了不同类型的家庭分离,其中父亲移民导致的儿童与单身母亲生活的时间和父母离婚导致的儿童与单身母亲生活的时间一样长;根据 2005 年的摩尔多瓦人口健康调查表明: 1/5 的留守儿童在 5 岁以下。另摩尔多瓦教育部报告指出: 65%的相关机构收留着7-12 岁的孤儿或弃儿,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27]
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外对留守儿童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留守儿童的规模以及移民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健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Booth 对非洲某贫困且父母外出打工率高的农村地区 123 名学前儿童的跟踪研究表明,父亲外出后,母亲承担了对儿童的养育责任,但由于受教育程度低且母亲权威性不及父亲等原因,这些儿童在认知技能的准备上明显差于父亲在家的儿童,尤其在画图和词汇能力上的差距更大。相反母亲外出后,由父亲养育的儿童在入学准备上则与相应的同伴无显著差异。Moctezuma通过定性方法研究发现墨西哥留守少年通常成长为第二代移民劳工;在蒙古,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受社区人口流出的不利影响,一些农村学校入学率降低、校舍破旧、缺少教师和教学设施[55]。
一部分研究者受Bowlby影响,认为孩子与父母的早期分离会影响其后期发展。摩尔多瓦的儿童报告,在父母离开后,自己面临心理方面的问题,金钱和物质补偿不了远离父母的痛苦,这种痛苦甚至可长达 10 年之久。Gill,Birmaher认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取决于许多个体的、家庭的和环境的因素,包括过往精神疾病病史、暴露于创伤和早先已经存在的依恋障碍。
2003 年对菲律宾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一般能较好适应社会并得到有力的社会支持,也能与家庭成员融洽相处,父母外出没有对其社会化、行为、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而在斯里兰卡,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较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未成年怀孕、滥用药物、心理问题和暴力行为等问题上有更大的风险。在摩尔瓦多,1993 - 2000 年青少年犯罪比例升高与这一时期留守儿童的增加有很大关系,其中 60% 的犯罪者是留守儿童。在墨西哥,父亲的缺席使儿童出现了问题行为,61% 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有被遗弃的感觉。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亲人的陪伴,导致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缺乏情感。在英语学习方面,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了诸多不足之处。
1.对英语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
英语学习本来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整个文化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缺乏对英语的正确认识,或者把英语学习当作完成学习任务,这是当前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样,就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对英语学习兴趣下降、动机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对英语学习持消极的态度。
2.缺乏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要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站在学科特点的角度,本着初中英语的教学目标,本文就从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英语学习的特点。(1)“听”(Listening)。通过长期的教学观察,发现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存在两大问题。首先,注意力不集中,“听”而不闻是农村留守儿童在英语课堂上的一个较大的问题。其次,“听”而不思,导致听不懂。只是泛泛而听,机械地接受教师的“语言”,无法将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内化为自己的东西。(2)“说”(Speaking)。新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然而,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性格孤僻、自卑少言的现象,口头表达和交流能力相对较差。主要表现为:缺乏勇气说出口;缺乏表达目标,不知从何说起,缺乏正确的表达方法,不知如何说。(3)“读”(Reading)。通过长期的教学观察和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阅读方面存在以下两种现象:对课内阅读材料,即教材资料,缺乏兴趣;缺乏获得课外读物的途径。(4)“写”(Writing)。农村留守儿童在英语“写作”方面的表现:不知写什么;不知怎么写。
二、情感教育的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关于情感教育的定义,我国知名的鱼霞教授在《情感教育》一书中曾提到: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列宁也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可见,情感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样,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摄入也离不开情感教育的促进。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并渗透积极的情感教育。
三、初中英语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积极的情感教育
1.结合主题,创设生动有效的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应遵循趣味性、新颖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在上课伊始应循循善诱,准备新颖的导入素材,正确寻找课堂导入的切入点,唤醒农村留守儿童的求知欲,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导入的方法可根据课程内容而定,尽量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中心,采用不同的导入法。(1)自由式谈话导入法。如,在七年级上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单元中,教师可事先准备好各种常见的水果带进教室,让学生自由谈论自己喜欢吃的水果,如,apple,pear, banana等等。根据学生的谈话,可以提供帮助或拿出食物进行展示。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会得到很大提升。(2)演讲式导入法。教师可在每堂新课前安排一名学生做值日报告,可以讲故事或演讲的形式进行,话题要围绕本堂课的知识点来展开,这样学生在学课文时就不会觉得很闷很无聊。(3)游戏导入法。如,在七年级上Unit 4 Where’s my schoolbag?这单元,教师可准备一个装着各种学习用具的书包,然后以Guessing-game的形式让学生猜一猜书包里面有什么,猜中就把该文具作为奖励赠送。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会倍增,而且很容易让学生掌握新词汇。
2.优化课堂教学,设置情景以调动课堂氛围
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步骤,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合作等方式学习和运用英语,尽可能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课堂上,英语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类讨论环节,自由发言环节、表演环节和竞赛环节等,让全班学生充分参与其中。特别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特点,鼓励他们积极加入讨论的队伍,大胆尝试在公众场合发言或表演,克服自卑心理,和谐地与他人合作,并参与到英语学习活动中来。
3.重视细节,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正面评价
英语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注意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和多样性,形成性评价要有利于监控和促进教与学的过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及时有效地给予学生课堂评价。课堂上,针对每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无论回答得正确与否都应给以其情感和精神上的鼓励和嘉奖,然后再评判其正确性。这样,可以很好地保护回答错误的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才会更乐意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在课后作业评价方面,多写鼓励性的正面评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重视。
知识教育能够在智慧上成就人,而情感教育则能在灵魂上拯救人。英语教学不是单纯的语言知识的传授,让我们更多地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关注他们的情感世界,把情感教育渗透于英语教学当中,让他们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让教育这颗希望种子在学生心中的土壤发芽。
摘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亲人的陪伴,导致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缺乏情感。“情感教育”是英语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实施情感教育。
摘 要:留守儿童是我国当前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缺失等原因,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没有深刻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主要从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问题和数学情感教育渗透的方式两个方面,对留守儿童数学情感教育的渗透进行分析和论述,旨在更好地指导留守儿童进行数学学习,提升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平台和发展环境,使留守儿童能够告别孤僻和厌学的思想,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数学学习的真正价值,为留守儿童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留守儿童;情感教育;情感渗透;数学思维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高全国农村青少年基础教育的质量,是响应党的号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为推进我校市级课题“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研究”,了解我校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心理状况,本篇文章主要采用问题研究的方式,分析当前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思想问题以及解决的方式。希望能够对留守儿童的数学情感教育渗透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促进留守儿童数学水平的快速提升。
一、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部分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数学学习习惯较差、忽视数学学习重要性等方面的问题,以下是对这些内容的具体论述。
(一)数学学习习惯较差
留守儿童由于没有接受与正常儿童相同的教育,他们的生活环境也与正常的儿童有所不同。在本次调查中,近八成的留守儿童感到有压力,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较差。
(二)忽视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丰富的数学知识能够指引留守儿童更好的生活和学习,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当前很多留守儿童没有意识到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在本次调查研究中,多数留守儿童的数学成绩居于班级中等水平或者偏下水平,成绩良好或者优秀的学生屈指可数。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较差,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教学指导,使留守儿童真正认识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会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数学情感教育渗透的方式
在指导留守儿童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趣”生“情”,以“境”生“情”,以“疑”生“情”,将情感教育理念渗透于数学教学活动当中。
(一)以“趣”生“情”,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
留守儿童通常喜欢一些具有趣味性、竞技性特点的游戏活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游戏的方式,组织留守儿童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并感受数学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比如教师可以在指导留守儿童对“平方差”这一项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在指导学生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之后,开展“我是算数小明星”的游戏,教师可以出示“99×101=?”等题目,由留守儿童进行抢答,抢答正确加一分,答错则不加分,最后的优胜者可以获得奖励,增加数学课堂教学的乐趣。
(二)以“境”生“情”,丰富留守儿童的情感体验
以“境”生“情”的方式满足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符合当前素质教育对数学教学的要求,同时也能够使留守儿童在轻松、愉快心理条件下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渗透,要针对不同性格特点的留守儿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关注留守儿童个性的展现和能力的发展,真正做到“顺学而导”,改变以往教学方式中“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激发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为数学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创造“比赛情境”“探究情境”等等。比如教师可以在“轴对称图形”这项内容教学完成之后,随意指出教室中的任意一个物品,比如黑板、电扇、地板砖、三角板等要求留守儿童进行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判断,是轴对称图形的找出其对称轴的条数等等。将生活的元素融入数学教学活动当中,使留守儿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三)以“疑”生“情”,培养留守儿童的数学思维
疑是思之源,疑问能够充分调动留守儿童对数学问题的探究热情,并使留守儿童的问题研究、问题思考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思考意识,对留守儿童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留守儿童在回到家之后,没有父母的监督,需要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才能够保证数学知识的学习。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能够在不断提升留守儿童数学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培养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能力,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留守儿童的实际生活,提出“小丽和小倩去书店买文具,小丽买3支笔和2个笔记本花了12元钱,小倩买2支笔和5个笔记本花了19元,问笔和笔记本的单价各是多少元?”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留守儿童可以通过自主思考或者与同学一同进行思考的方式,共同解答问题,使问题能够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培养留守儿童的问题思考能力,真正发挥以“疑”生“情”的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理念,能够充分激发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升留守儿童对数学学习深入认识的同时,培养留守儿童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教师可以通过以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丰富儿童的情感体验;培养留守儿童的数学思维等方法,真正将情感教育理念渗透于数学教学活动当中,關注留守儿童数学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的提升,使更多的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数学学习的价值,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茜茜.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的状况及培养研究:以山东菏泽郓城县黄安镇为个案[D].曲阜师范大学,2010(4):1-26.
[2]夏小玲.音乐教育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心身健康的调查报告:来自咸宁市咸安区横沟中学和横沟小学的证据[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2(4):25-26.
[3]曾祥文.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业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巧家县马树镇L学校为例[D].云南大学,2013(6):1-26.
【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研究】推荐阅读:
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10-14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06-14
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07-26
留守儿童调查研究方案10-04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体会06-17
留守儿童教育方式调查问卷12-07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开题报告10-28
“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验”结题报告10-28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报告06-05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及措施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