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育研究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教育研究

小学科学教育研究 篇1

上海企业管理进修学院学习中心

平时作业

年级层次:13秋季本科

专业:小学教育

姓名:乔瑛

学号:11***2

课程名称:小学科学教育研究

1.设计一个适合四年级学生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方案。

要求:包括问题的提出;

探究的目的;

需要的器材;

探究的方法;

探究的过程与步骤(包括时间安排);

一、问题的提出:天气研究。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二、探究的目的:1.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

2.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需要的器材: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表、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四、探究的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

1、经过进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记录了很多相关天气信息,今天,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二)、探究内容: 统计天气信息

1、讨论统计方法。(1)可以从天气日历上将相应的小纸卡取下来,然后分类(2)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依次记录

2、分组统计 发给相应小组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分析天气信息

1、反馈:(1)统计云量的小组: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哪种天气最多?哪种天气最少?(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3)统计风向的小组:主要刮哪个方向的风?(4)统计风速的小组: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5)统计降水量的小组: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2、问: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能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吗?

3、单元评价

(1)问:今天天气怎样?(2)互评这个单元的学习情况

2.,给《昆虫》一课,设计两个不同的新课导入活动

要求:既能引出探究的主题,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一:

1、提问:同学们是不是很爱看动画片?下面老师就为大家播放一段小动物的视频,请观看。

2、播放视频资料。通过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二:

1.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即学生课前捉到的虫子),并请学生进行汇报。2.教师记录,并请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找到这些虫子的区别。在观察基础上按虫子的足对虫子进行分类。

3.观看一节课,写出自己对课的评价。

要求:按课程标准要求进行评议,字数不能少于500个字。《昆虫》

本课在低年级《蚂蚁》、《蟋蟀》等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昆虫概念。本课是按照观察、比较、抽象、归纳概括、判断的思路编写的,课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课前活动──捉虫子。通过这项活动,学生可以观察到很多昆虫,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并为本课提供一些实物材料。第二部分指导学生建立昆虫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可以分为三层:1.把捉来的虫子按足的数目分类。2.比较三对足的虫子外形还有哪些共同特征。3.归纳概括昆虫的共同特征。第三部分,指导学生根据昆虫的共同特征,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判断一些常见的虫子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昆虫。第四部分使学生了解昆虫一生要经过变态。这部分内容可以不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只要求学生知道。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直观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而演绎推理能力正在逐步形成。在信息能力上学生已经具备上网收集信息生成ppt的能力。本校处于郊区,能够见到的虫子比较多,且学生从小就有玩虫子的经历。所以对虫子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对本课有浓厚的兴趣。

小学科学教育研究 篇2

一、前概念简介

我们都知道, 前概念大多来源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生活经验。对于小学生而言, 他们形成的大部分概念都是前概念, 由于没有转变为科学概念, 导致小学生在系统学习科学知识时, 通常不容易摒弃已经形成的错误认识, 有时甚至对正确的概念加以排斥, 得不到很好的理解和及时纠正, 对新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科学概念的建构。除此之外, 学生的前概念还具有自发性、隐蔽性、顽固性等特点, 错误的前概念对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具有不可低估的负作用。因此, 教师要想在科学课堂上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 首先就注意要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 可以对前概念水平进行测试。测试的方法可以包括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访谈法是了解学生前概念水平的重要方法, 更科学, 层次更深, 灵活性也较大。作为小学科学教学的教师, 必须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 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充分的访谈时机, 与学生进行交流, 了解学生原有的想法, 不断对前概念进行纠正。

二、科学概念构建

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提高科学认知, 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核心课程。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小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科学概念, 不断掌握科学方法, 培养科学态度。因此,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我们要积极构建科学概念。科学概念的来源主要源于日常生活,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搭建科学概念与日常生活间的紧密联系。构建科学概念的方法有很多, 比如可以利用实验, 对科学概念进行丰富和完善。在构建科学概念的过程中, 学生是带着一定的认知来学习的, 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了解这种认知, 让学生对将要建构的概念有一个逐渐了解和认识的过程, 切不可强行改变学生的这种认知。此外, 科学概念的建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学生的反复思考, 在每一次思考中对科学概念有新的认识, 在每一次思考中提高对科学概念的认识。有人将小学科学教学形象地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主要意思就是说, 教师将科学知识传授给了学生, 学生要自己学会不断消化和吸收, 并最终学会如何自己“过河”。

三、促进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的关键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 作为教师要将学生的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 这是重中之重。如何促进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 成为许多教师关注的问题。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前概念有个大致的了解, 要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沟通, 而不要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学生的前概念水平, 那只是教师自己的想法, 并不能代表孩子们的真实想法, 也不是孩子们真正的前概念水平。作为教师, 要时刻关注学生科学概念建构的进程, 要让科学概念的构建有一个逐步的递进过程。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很慢, 因此, 构建科学概念时, 教师要不断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困惑, 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 去理解科学概念, 往往更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教师只要时刻关注学生即可, 不用把学生直接从起点推到终点, 这样反而不利于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 要让学生自己摸索, 教师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教师要提供有针对性的自身经历和生活经验支持, 这样学生可以从生活中学习和理解到科学概念, 更加容易记忆。对同一科学概念的构建可以有不同的学习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验, 建构科学概念。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出发点, 从学生前概念出发, 采用不同教学策略和学习活动, 能够有效促进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

四、小学科学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

1. 关注前概念。

前概念在建构科学概念过程中是不容被忽视的。学生在进入校园接受比较正规和系统的科学教育之前,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 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和自身经历对形成了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这就是所谓的“前概念”。前概念在入学前, 广泛存在于每个孩子的脑海中, 它主要来源于对日常经验和生活的积累。前概念对于科学概念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在科学教育中, 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前概念, 了解学生前概念的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学生已有的前概念为科学概念的形成服务。为了促进教师在讲授科学概念的教学时, 对学生的前概念有一个更加充分的了解, 在课堂教学时应该增加一个环节, 主要用于教师对学生前概念的了解, 这样能够使科学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效率性。在每堂课前,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 对学生进行一个调查, 以朋友的身份跟学生进行交谈或者以做问卷的形式, 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比如, 在讲“水和水蒸气”时, 教师可以先与学生进行口头访谈。“你们在平时生活中看到水蒸气了吗?”“你们知道水可以变为水蒸气吗?”等等问题, 这种问题可以让教师在最快的时间内知道学生前概念的大致水平, 比较方便。

2. 重视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主要是指通过科学研究来寻找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而进行的一些探究性活动和自主性学习过程。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当中, 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概念, 是一种很有效的接受和掌握科学概念的方式。科学概念与科学探究的关系, 我们可以归纳为, 科学概念是内容, 而科学探究是形式, 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概念的一种方式, 科学概念可以借助科学探究的方法来实现。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 运用科学探究活动是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可以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概念的特点, 促使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教师要引导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提供的材料要有多样性和选择性, 重视学生的科学体验, 让学生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科学概念。比如, 在讲“水溶解物质”时, 对于溶解这一科学概念, 小学生们接受起来可能有些困难, 必须建立在科学探究基础上。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 观察食盐在水中慢慢消失的过程, 再让学生用吸管品尝一下水的味道, 这样可以充分证明盐已经变成肉眼看不到的小颗粒均匀地分散在水里了。通过孩子们的亲身体验和有趣科学探究活动, 可以使科学概念的构建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3. 重视合作学习。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也是建构科学概念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为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强调学习互动, 强调沟通与交流。主要原因在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悟都不同, 每个学生对科学概念理解也都存在着差异, 只有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 不断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才能更好地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思维。因此, 在科学教学中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与他人进行讨论,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真正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解决问题和探究的活动中去。有的合作学习往往能够得出出人意料的结果, 甚至能够引发学生间的认知冲突, 揭露前概念的不合理性, 但正是这样才能够建立和形成新的科学概念。比如, 在学习“摆”时, 合作小组成员要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有负责计时的, 有负责操作的, 有负责记录的, 还有负责监督的。这个实验需要所有成员间严谨和默契的配合才能够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4. 将科学概念的建构融于生活。

科学概念本身就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并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科学概念的建构一定要从实际的日常生活入手, 将科学概念的构建融于生活, 将学习与生活相互融合。让学生在学习和了解了科学知识后, 再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样能够使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时时感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离我们并不遥远。同时也使对科学概念的学习变得轻松和有趣。将科学概念融于生活, 使科学这个十分抽象的名词, 变得更具目的性和实用性。而且对小学生来说, 将科学概念的构建融于生活更具有吸引力, 更容易引起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带给他们一种想要参与和验证的渴望和冲动。比如, 在讲“沉浮”时, 教师不仅要准备材料, 在课堂上演示浮沉的原理, 使孩子更好地理解“浮沉”这一科学概念, 还要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例子,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顺利掌握这一概念, 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教师传授学生知识, 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 还要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

五、结语

科学教学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概念体系, 促进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我们在进行科学教学时, 要关注学生的前概念水平, 重视科学探究和合作学习, 不仅要将科学概念的学习融于现实生活, 还要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在科学实践中建构科学概念。

参考文献

[1]盛桂兴.基于学生前概念的科学概念建构策略[J].探秘 (科学课) , 2012, (02) :6-8.

[2]朱颂伟, 周斌.建构科学概念的教学策略探讨[J].实验教学与仪器, 2012, (Z1) :97-98.

[3]吴建春.浅谈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科学概念的有效建构策略[J].新课程 (小学) , 2013, (07) :34-35.

小学科学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研究 篇3

【关键词】小学 科学课堂 构建 科学概念 策略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概念的学习是将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的一个过程。而科學教学则是要帮助学生将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这也是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如何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起科学概念体系,从而形成科学的认知观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科学概念构建

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提高科学认知,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核心课程。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小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科学概念,不断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要积极构建科学概念。科学概念的来源主要源于日常生活,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科学概念与日常生活间的紧密联系。构建科学概念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可以利用实验,对科学概念进行丰富和完善。在构建科学概念的过程中,学生是带着一定的认知来学习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这种认知,让学生对将要建构的概念有一个逐渐了解和认识的过程,切不可强行改变学生的这种认知。此外,科学概念的建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生的反复思考,在每一次思考中对科学概念有新的认识,在每一次思考中提高对科学概念的认识。有人将小学科学教学形象地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主要意思就是说,教师将科学知识传授给了学生,学生要自己学会不断消化和吸收,并最终学会如何自己“过河”。

二、小学科学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

1.关注前概念。前概念在建构科学概念过程中是不容被忽视的。学生在进入校园接受比较正规和系统的科学教育之前,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和自身经历对形成了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一些看法和观点,这就是所谓的“前概念”。前概念在入学前,广泛存在于每个孩子的脑海中,它主要来源于对日常经验和生活的积累。前概念对于科学概念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在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前概念,了解学生前概念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学生已有的前概念为科学概念的形成服务。为了促进教师在讲授科学概念的教学时,对学生的前概念有一个更加充分的了解,在课堂教学时应该增加一个环节,主要用于教师对学生前概念的了解,这样能够使科学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效率性。在每堂课前,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一个调查,以朋友的身份跟学生进行交谈或者以做问卷的形式,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比如,在讲“水和水蒸气”时,教师可以先与学生进行口头访谈。“你们在平时生活中看到水蒸气了吗?”“你们知道水可以变为水蒸气吗?”等等问题,这种问题可以让教师在最快的时间内知道学生前概念的大致水平,比较方便。

2.重视科学探究。科学探究主要是指通过科学研究来寻找事物的规律和本质,而进行的一些探究性活动和自主性学习过程。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当中,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概念,是一种很有效的接受和掌握科学概念的方式。科学概念与科学探究的关系,我们可以归纳为,科学概念是内容,而科学探究是形式,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概念的一种方式,科学概念可以借助科学探究的方法来实现。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科学探究活动是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可以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概念的特点,促使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教师要引导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提供的材料要有多样性和选择性,重视学生的科学体验,让学生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科学概念。比如,在讲“水溶解物质”时,对于溶解这一科学概念,小学生们接受起来可能有些困难,必须建立在科学探究基础上。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观察食盐在水中慢慢消失的过程,再让学生用吸管品尝一下水的味道,这样可以充分证明盐已经变成肉眼看不到的小颗粒均匀地分散在水里了。通过孩子们的亲身体验和有趣科学探究活动,可以使科学概念的构建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3.重视合作学习。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也是建构科学概念的有效方法之一,作为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互动,强调沟通与交流。主要原因在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悟都不同,每个学生对科学概念理解也都存在着差异,只有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不断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倾听他人的意见,才能更好地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思维。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与他人进行讨论,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真正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解决问题和探究的活动中去。有的合作学习往往能够得出出人意料的结果,甚至能够引发学生间的认知冲突,揭露前概念的不合理性,但正是这样才能够建立和形成新的科学概念。比如,在学习“摆”时,合作小组成员要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有负责计时的,有负责操作的,有负责记录的,还有负责监督的。这个实验需要所有成员间严谨和默契的配合才能够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4.将科学概念的建构融于生活。科学概念本身就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科学概念的建构一定要从实际的日常生活入手,将科学概念的构建融于生活,将学习与生活相互融合。让学生在学习和了解了科学知识后,再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能够使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时时感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并不遥远。同时也使对科学概念的学习变得轻松和有趣。将科学概念融于生活,使科学这个十分抽象的名词,变得更具目的性和实用性。而且对小学生来说,将科学概念的构建融于生活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引起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带给他们一种想要参与和验证的渴望和冲动。比如,在讲“沉浮”时,教师不仅要准备材料,在课堂上演示浮沉的原理,使孩子更好地理解“浮沉”这一科学概念,还要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例子,这样更有利于学生顺利掌握这一概念,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教师传授学生知识,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还要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

三、结语

小学科学教育叙事 篇4

(一)《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他要求教师在授课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等各方面都要有助于学习方式的形成。无论教师的每一步都应遵循:“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原则,合作学习也不例外。首先合作学习是有组织、有分工的,尤其针对低年级学生组内学习,必须让每个学生知道自己的任务。例如:组长、记录人等。从而达到每个人都能参与并发表意见。另外,当学生之间发生争议时,教师要给学生方法,组织意见一致的同学进行题,即有必要讨论再讨论,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乐于参与讨论,并与其他意见进行争辩,切不可放之不管。其次,教师要求学生讨论的问题必须是大家希望解决的问题外,教师还要把握当出现新知识时,需要时再进行讨论。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要求每一名教师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以探究为核心,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的现象:合作学习中有些孩子忙得手忙脚乱,而有的孩子好似事不关己,在一边独自“偷闲”。下课后,我就喊了一个“悠闲”孩子,问他:“你上课的时候,怎么不和同学一起动手学习呢?”这个孩子满怀委屈地说:“老师,不是我不想和他们一起学习,而是他们不让我“玩”实验器材。”孩子的一席话,使我陷入了迷茫:什么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使孩子们都乐意动手呢?如何恰当地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呢?于是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个问题确实很普遍,这是在小组学习背景下引发出的一种正常现象,这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因素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个性差异,有小组内的环境因素。但教师对学生小组学习的组织策略,对小组学习的认识水平,学生分组合理性,学生学法渗透,这一切都是我们教师起着决定和主要作用。所以我们在课上发现的这些部分学生显能就不奇怪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教师先要给自己看看病,什么是小组内分工,怎么分法,什么样的问题要小组研究,小组内怎么研究讨论,在讨论时教师怎么参与。把握这些问题,整理这些认识,学生的小组讨论就有序而就不是这个样子。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寻到解决的方案,于是我就在班上花了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了科学课以外的合作教育训练:蚂蚁搬食物的活动:首先我说:“当一只小蚂蚁发现了一个蝗虫的尸首,他会怎么做呢?”孩子们积极汇报自己平时的发现,“对,小蚂蚁迅速找来同伴齐心协力把食物运回‘家’。那你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呢?”于是,引发了同学们的讨论:认识到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取长补短。

经过我的帮助,学生们学习合作的气氛慢慢融洽了,发现孩子们都愿意参与到小组的探究中来了。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说没有效果的话,不做没有效果的事。”我想说:作为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中的问题,及时改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教育叙事

(二)小学科学的学习倡导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知识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的落实这一指导思想,根据《磁铁有磁性》这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一堂以师生互动、学生交流并互为合作为模式的课堂教学。分别准备了铜钥匙、铁钥匙、回形针、铁钉、铝片、铜导线、茶叶筒(底和盖是铁制的,筒身是纸制的)和几种不同材质的硬币等物品。首先引导学生亲自实验,感知磁铁吸引铁类物体,然后引导学生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比较归纳和抽象概括出磁性的概念,并进行讨论。最后把所学知识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使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得到发展,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整个课堂安排了小游戏,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

为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上课时,我让学生猜“宝物”——磁铁,观察磁铁吸引铁钉。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奠定基础。然后分组实验,可以相互讨论。课堂的气氛立即活跃起来,他们会拿着各种各样的磁铁,这里吸吸,那里碰碰,甚至可以拿着磁铁离座位去碰碰门、窗、黑板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从观察和实验中取得的感性认识,进行理性思维,把事物的本质抽象出来。问一问学生在“玩”磁铁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让一些学生演示给同学们看。让没有发现磁铁这种性质的学生模仿刚才同学的演示方法自己做一做。这样的一个实验的过程,既发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每个学生都进行了一次理性思维,从而认识磁铁有磁性这个概念。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只起了架桥铺路和引导启发的作用,学生自己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但是,当到小组讨论时,我信步走到学生中间,一幅让我深思的场面呈现在我的面前,只见一个组的组员在为谁先回答哪个问题而争吵的面红耳赤,当我走到他们身边的时候,他们骤然停止。另一个组:一位女生见到了我,如同见到了裁判,立刻举手后便说:“老师,他说错了,应该是这样的。”而那位同学则抢白道:“我没错”。为了不引起大的波动,我回到讲台。当我环视四周,在教室的角落处,一组中有一名同学正呆呆地坐着,他好象对大家的讨论并不感兴趣。短短的讨论时间到了,几位同学进行了回答,很快通过了问题。一节课很快结束了,但不知为什么我却没有感觉到轻松,那个呆呆的眼神和那两张争执的面孔我始终不能忘记,这使我在思考到:什么样的合作才是成功的合作学习,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学生值得讨论而同时又能吸引学生参与的问题呢?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他要求教师在授课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等各方面都要有助于学习方式的形成。无论教师的每一步都应遵循:“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原则,合作学习也不例外。首先合作学习是有组织、有分工的,尤其针对低年级学生组内学习,必须让每个学生知道自己的任务。例如:组长、记录人等。从而达到每个人都能参与并发表意见。另外,当学生之间发生争议时,教师要给学生方法,组织意见一致的同学进行题,即有必要讨论再讨论,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乐于参与讨论,并与其他意见进行争辩,切不可放之不管。其次,教师要求学生讨论的问题必须是大家希望解决的问题外,教师还要把握当出现新知识时,需要时再进行讨论。新课程理念取而代之了消然引退的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这一变革有如春风拂面,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生机,让我们体会到了新的活力。然而我们教育者应看到并关注那些教育中最本质的东西,挖掘其内涵。这是某一节课,某一周所不可能完成的目标。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不要接受学习,更不是浮于研究学习的表面,也应该因课而定,因人而异,要通过老师的不断引导,让学生不断体验,终究领悟,努力接受新知识的过程。

小学科学教育叙事

(三)小学科学教学是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寻求科学的答案,其间更多的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探究的。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的现象:合作学习中有些孩子忙得手忙脚乱,而有的孩子好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势,在一边独自“偷闲”。下课后,我就喊了一个“悠闲”孩子,问他:“你上课的时候,怎么不和同学一起动手学习呢?”这个孩子满怀委屈地说:“老师,不是我不想和他们一起学习,而是(小组长)太霸道,从来不听我的,也不让我“玩”实验器材。”孩子的一席话,使我陷入了迷茫:什么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使孩子们都乐意动手呢?如何恰当地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呢?

于是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个问题确实很普遍,这是在小组学习背景下引发出的一种正常现象,这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因素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个性差异,有小组内的环境因素。但教师的对学生小组学习的组织策略,对小组学习的认识水平,学生分组合理性,学生学法渗透,这一切都是我们教师起着决定和主要作用。所以我们在课上发现的这些部分学生显能就不奇怪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教师先要给自己看看病,什么是小组内分工,怎么分法,什么样的问题要小组研究,小组内怎么研究讨论,在讨论时教师怎么参与……,把握这些问题,整理这些认识,学生的小组讨论就有序而就不是这个样子。当然对参与差的学生,我们可以让组长为其开小灶,或是你特意为这些学生提出小要求,当然要求是为这个探究活动做些什么,是直接参与的。这样的参与对其慢慢适应小组活动,参与小组活动有一定的帮助。学生会慢慢自信起来。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寻到解决的方案,于是我就在班上花了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了科学课以外的合作教育训练:蚂蚁搬食物的活动:首先我说:“当一只小蚂蚁发现了一个蝗虫的尸首,他会怎么做呢?”孩子们积极汇报自己平时的发现,“对,小蚂蚁迅速找来同伴齐心协力把食物运回‘家’。那你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呢?”于是,我选择一些简短的文章交给孩子们讨论。某些同学发现了问题,在小组里提出,其他同学一起来解决问题。于是各种合作行为,就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开始了: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

学习合作的气氛慢慢有些融洽了,发现孩子们都愿意参与到小组的探究中来了。可是又有了新问题:小能人们的积极性不再高涨了,在汇报的时候,手不愿举了。哇,我在无形中又伤害了一些孩子的心灵。怎么办?由于小能人是在每位老师的呵护中成长的,他们也养成了一些骄傲自大的性格,当不在被众星捧月时候,他们感到了失落。面对这种情况,于是我又采取另一种做法:我对小组进行重组,能力强集中在一起,选择能力一般的做组长,让他在激烈的竞争中进步,能力相对弱的组成一组,选派班上的小能人,由他来带动整个小组的活动,充分发挥他的作用,带动其他学生进步,有些组员在小能人的影响下,甚至可以到其他组去当组长了。这样一来,班级中的合作学习更融洽了。

小学科学考教育投稿试 篇5

杂志名称地址邮编

《安徽教育》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101号省人大8楼,230022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327号,230061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北京市西城区德外什坊街2号,100011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长春市吉长公路北线3号长春师范学院校内,130032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成都市白果林小区百寿路8号,610071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五四路82号,116021

《第二课堂》(小学版)长沙展览馆路6号,410005

《电化教育研究》兰州市安宁东路95号西北师范大学内,730070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长春人民大街138号,130024

《福建教育》福州市鼓屏路162号省教育厅二楼福建教育杂志社《福建教育》编辑部,350003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福建省福州市梦山路73号,350001

《甘肃教育》兰州滨河东路甘肃教育大厦,730000

《广东电教》广州市江南大道中路233号 《广东电教》编辑部,510245

《广东教育》广州市小北路155号《广东教育》编辑部,510045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广州市新港中路351号,510310

《广西教育》广西省南宁市教育路3号,530022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广西南宁市建政路37号,530023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科版)广西桂林市三里店广西师大,541004

《广州教育学院学报》广东省广州市起义路144号,510030

《贵州教育》贵州省贵阳市浣纱路66号550003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自科版)贵州省贵阳市瑞金南路124号,550003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科版)杭州市文一路222号,310012

《河北教育》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122号、河北省石家庄市石岗大街18号,050061 《河南教育》河南省郑州市顺河路11号,450004

《黑龙江教育》哈尔滨市南岗区清滨路92-5号,150080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黑龙江哈尔滨市南岗区和兴路133号,150080

《湖北教育》武汉市洪山区桂元路67号,430079

《湖南教育》长沙市开福区彭家井11号,410008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垅,410012

《基础教育》重庆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14楼课堂内外杂志社《基础教育》编辑部,400013

《基础教育》研究广西省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建政路37号,530023

《吉林教育》长春市西长春大街95号,130042

《江苏教育》南京市草场门石头城9号《成才导报》,210013

《江苏教育研究》南京市中山北路259号,210003

《江西教育》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号江西教育期刊社《江西教育》编辑部,330046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江西省南昌市学院路68号,330029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南昌市北京西路437号,330027

《教师报》西安市药王洞119号,710003

《教师博览》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号,330046

《教师教育研究》北京新街口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内,100875

《教师之友》(小学版)成都市盐道街三号,610012

《教学研究》河北省秦皇岛市燕山大学,066004

《教学仪器与实验》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路163号《教学仪器与实验》编辑部,100080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山西省太原市黄陵路西巷5号,030031

《教学与研究》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100872

《教学月刊·小学版》杭州市文三路140号浙江教育学院《教学月刊·小学版》编辑部,310012 《教育参考》上海长宁路491弄36号,200050

《教育参考资料》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教育参考资料》编辑部,100816

《教育导刊》广东省广州市起义路215号404室,510030

《教育发展》研究上海市沪太路520号,200065

《教育科学》辽宁省大连市黄河路850号,116029

《教育科学研究》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95号《教育科学研究》编辑部,100101 《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省太原市解放路东头道巷9号,030009

《教育评论》福建省福州市梦山巷27号,350001

《教育时报》河南省郑州市顺河路11号,450004

《教育实践与研究》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65号,050000

《教育探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兴街19号,150080

《教育文汇》合肥市蜀山区合作化南路金环花园27号楼、屯溪路435号省人大联合办公楼八楼,230022

《教育现代化》北京海淀区光大花园1楼306信箱,100089

《教育信息报》杭州市文三路求智巷3号,310012

《教育信息化》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100816

《教育信息技术》广东省广州市江南大道中路233号,510245

《教育研究》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100088

《教育研究与实验》湖北省武汉武昌桂子山华中师范大学三号楼,430070

《教育艺术》北京西三环北路105号首师大主楼406室(北京804信箱),100037 《教育展望》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甲4号物华大厦,100044

《科学课》(小学版)武汉市洪山区桂元路67号湖北教育报刊社《科学课》编辑部,430079 《课程·教材·教法》北京沙滩后街55号人民教育出版社报刊社《课程·教材·教法》编辑委员会,100009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云南省昆明市学府路2号(教育综合大楼11楼4号),650223 《课堂内外》(小学版)重庆市人民路236号,400015

《课外生活》安徽省合肥市跃进路一号新闻出版大厦,230063

《课外阅读》北京市东直门外香河园北里4号,100028

《历史教学》天津张自忠路189号,300020

《良师》(高年级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清滨路74号,150080

《辽宁教育》沈阳市皇姑区宁山中路29号《辽宁教育》编辑部,110031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辽宁省大连市黄河路850号,116029

《内蒙古教育》呼和浩特市新城南街121号,010010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浙江宁波市宁波大学校内,315211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宁波市环城北路西段625号,315010

《宁夏教育》宁夏银川市新华东街19号,75000

4《人民教育》北京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100088

《山东教育》山东省济南市南圩门外街8号,250011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山东省济南市历山路36号,250013

《山西教育》太原市解放路东头道巷17号,030009

《山西教育学院学报》山西省太原市南内环街189号,030012

《陕西教育》西安市未央区纬26街中段、陕西省西安市药王洞119号,710003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西安市兴善寺东街69号,710061

《上海教育》上海市长宁路491弄36号,200050

《师道》广州市小北路155号《师道》编辑部,510045

《实验教学与仪器》、《实验教学与装备》杭州市定安路128号《实验教学与装备》编辑部,310002

《四川教育》四川省成都市大街49号吉祥大厦6楼,610041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成都市人民南路三段24号,610041

《天津教育天》津市南开区雅安道9号,300113

《外国中小学教育》上海市桂林路100号,200234

《现代教育技术》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电教中心,100084

《现代远距离教育》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和兴路92号,150080

《现代中小学教育》长春人民大街138号东北师大,130024

《小学各科教与学》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100007

《小学教学参考》广西南宁市建政路37号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小学教学参考》编辑部,530023

《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福建省厦门市槟榔西里199号《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报,361004 《小学教学设计》山西省太原市解放路东头道巷17号,030009

《小学教学研究》南昌市沿江北路40号,330008

《小学科技》上海冠生园路393号,200233

《小学青年教师》郑州市顺和路11号,450004

《小学生导刊》(低年级版)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彭家井11号《湖南教育》报刊社,410008 《小学生导刊》(高年级版)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彭家井12号《湖南教育》报刊社,410009 《小学生导刊》(中年级版)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彭家井13号《湖南教育》报刊社,410010 《新疆教育》乌鲁木齐市胜利路169号,830001

《新教育周刊》南京市北京西路8号(龙全花园1幢),210008

《学科教育》北京北太平庄北师大教科所,100875

《学习方法报》(小学3.4年级版)太原黄陵路西巷5号,030031

《云南教育》昆明市学府路61号,650223

《浙江教学学院学报》浙江省杭州市文三路140号浙江教育学院,310012

《中国电化教育》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160号教育部电教大楼312信箱,100031 《中国教师报》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100088

《中国教育报》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100088

《中国远程教育》北京复兴门内大街160号,100031

《中小学电教》吉林省长春市湖园路1号,130022

《中小学电脑报》郑州市经五路66号,450002

《中小学管理》北京德外黄寺大街甲24号,100011

《中小学教材教学》(小学版)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后街55号,100009

《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版)长春市人民大街138号,13002

4《中小学教育》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100007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广埠屯桂元路5号,43007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北京东绒线胡同40号,100031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

2、突破生活的格线,塑造清新充实的自我。

3、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

4、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

5、准确定位职业方向。

6、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

7、发现新的职业机遇。

8、增强职业竞争力。

9、将个人、事业与家庭联系起来。

二、正确的心理认知

1、认清人生的价值

社会的价值并不被所有的人等同接受“人云亦云”并不等于自我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权力价值、回馈价值、审美价值、理论价 值。

2、超越既有的得失每个人都很努力,但成就并不等同。后悔与抱怨对未来无济于事,自我陶醉则像“龟兔赛跑”中的兔子。人生如运动场上的竞技,当下难以断输赢。

3、以万变应万变

任何的执着都是一种“阻滞”前途的行为想想“流水”的启示“学非所用”是真理

三、剖析自我的现状

1、个人部份健康情形:身体是否有病痛?是否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否有影响健康的活动?生活是否正常?有没有养生之道?自我充实:是否有专长?经常阅读和收集资料吗?是否正在培养其他技能?休闲管理:是否有固定的休闲活动?有助于身心和工作吗?是否有休闲计划?

2、事业部份

财富所得:薪资多少?有储蓄吗?有动产、有价证券吗?有不动产吗?价值多少?有外快吗?社会阶层:现在的职位是什么?还有升迁的机会吗?是否有升迁的准备呢?内外在的人际关系如何?自我实现:喜欢现在的工作吗?理由是什么?有完成人生理想的准备吗?

3、家庭部份

生活品质:居家环境如何?有没有计划换房子?家庭的布置和设备如何?有心灵或精神文化的生活吗?小孩、夫妻、父母有学习计划吗?家庭关系:夫妻和谐吗?是否拥有共同的发展目标?是否有共同或个别的创业计划?父母子女与父母、与公婆、与姑叔、与岳家的关系如何?是否常与家人相处、沟通、活动、旅游?家人健康:家里有小孩吗?小孩多大?健康吗?需要托人照顾吗?配偶的健康如何?家里有老人吗?有需要你照顾的家人吗?

四、人生发展的环境条件

1、友伴条件:朋友要多量化、多样化、且有能力。

2、生存条件:要有储蓄、发展基金、不动产。

3、配偶条件:个性要相投、社会态度要相同、要有共同的家庭目标。

4、行业条件:注意社会当前及未来需要的行业,注意市场占有率。

5、企业条件:要稳定,则在大中型企业;要创业,则在小企业。公司有改革计划吗?公司需要什么人才?

6、地区条件:视行业和企业而定。

7、国家(社会)条件:注意政治、法律、经济(资源、品质)、社会与文化、教育等条件,该社会的特性及潜在的市场条件。

8、世界条件:注意全球正在发展的行业,用“世界观”发展事业。

五、人生成就的三大资源

1、人脉:家族关系、姻亲关系、同事(同学)关系、社会关系。[解决方案]沟通与自我推销

2、金脉:薪资所得、有价证券、基金、外币、定期存款、财产(动产、不动产)、信用(与为人和职位有关)。

[解决方案]储蓄、理财有方、夫妻合作、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能力条件及职位。

小学科学教育研究 篇6

让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散发出生活气息,这既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特质,也是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科学教育与生活相容合的切入口在那儿呢?我们的理解是:

(一)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

新课程的基本支撑性理论之一是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该理论主张不论是个人单独的知识还是社会大众共有的知识,均是由人们所建构起来的,每个人都会建构出他自己周围环境的心智模型,并且运用他现有的心智模型来解释和了解新经验。

事实的却如此,儿童从诞生之日起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外在客观世界的探究。作为一种本能,儿童无须学习如何提出问题、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求解释、如何来表达他们的发现等等,尽管这种探究处于一种原始的、较低水平的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学前儿童经过六年的自发探究,却是已经获得了关于身边世界大量丰富的初步经验和有一定的个人见解、观念和想法。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些观念都是通过亲身探究、推理而非凭空产生的,所以儿童非常珍视自己的这些原始知识。

有这样一个案例。在一节关于“热”的课上,一位教师首先向学生询问他们对于“热”的理解。令他吃惊的是,由于学生每次到冷的时候便会被告知穿上毛衣,他们就确信“毛衣本身能够发热”。这一生活经验无疑对即将进行的科学教育是一种阻碍和挑战。教师于是便让学生通过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毛衣是否能够发热。学生把温度计放进毛衣内测定温度,他们假设毛衣如果会发热的话,温度计的度数便会上升。然而令教师更为惊讶的是:尽管实验标明温度保持不变,学生仍然坚持自己原来的结论。于是教师继续让他们做实验,包括把温度计长时间的放在毛衣内,观察毛衣内的冰块时溶解更慢,直到所有的实验都做完后,学生才开始半信半疑地接受“毛衣不能产生热”的观点。

这一案例对我们的启示无疑是深刻的。“一旦人们越是阻碍孩子按照他们的学习方式学习并练习所学到的东西,这个孩子在他的学习环境中就越发显得不健全。他只会陷入一种更深的谜和困惑甚至于恐惧:这个世界为什么和我想的一点都不一样?”所以教师面临的唯一选择就是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通

过自己的亲身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已有的生活经验核心发现的现象或现实之间的不一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心服口服的去审视、反思并修正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提出或接受(重建)“更为科学”的新解释、新假设、新概念。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无动于衷的话,学生可能知道教师在说什么。也似乎能够理解其字面的含义,但是在他们后续的思维和日常生活中,可能仍旧按照自己原来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行事,活在不同情景下用不同的理论(有时用书上的知识,有时又用自己的理论)来解释。由此可见,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经验不仅是教师教学时的出发点,而且也是教师教学所要试图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在开发教学资源时充分挖掘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素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在谈到学校教育时指出,儿童的人格被分裂成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违背某种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我想,这其实也是我们小学科学教育脱离现实生活的一种如实写照。我们认为,现代科学教育要走出困境,就必须回归生活,从生活中找到一股新生的力量。

同样来看一个案例。小学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的开始教师出示一个装置(饮料瓶里有个气球瓶口套上气球口),问学生:“大家认为瓶子里的气球吹得大吗?谁能解释为什么吗?”大多数人预测吹不大,少数认为吹得大。学生马上动起手来,有吹气球的、有观察的,吹气球的憋得面红耳赤,大家议论纷纷(瓶内的气球吹不大这个结论大家统一了),但提出的解释却是多种多样:瓶内外压力一样大,所以吹不大;气球小所以吹不大;瓶中有空气压住了,所以吹不大;瓶子小所以吹不大;瓶子有空气占据了一部分空间,所以吹不大;瓶中空气占满了,所以吹不大……面对如此丰富的解释,到底哪一种符合事实呢?请他们利用手中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手挤压瓶身,瓶中的气球被顶出,吹了起来(说明气球并不小);瓶身上钻个孔挤压,感觉到有气体从小孔中排出;瓶子放入水槽,挤压后有气泡冒出来;他们借助水、感觉、体验瓶中确有空气存在,那么如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呢?这时候提问逼近了事实的本质,学生们经过一番讨论认为:如果能想办法证明瓶中空气减少后,气球吹大了,就能说明瓶中的空间,确实是空气占据的。多数同学的方法是:在瓶身上钻个孔

再吹气球,如果气球吹大了说明空气确实占据了空间。还有人用气球套在瓶口外,挤压瓶身,看到瓶子瘪了、气球大了,说明瓶中空间由空气占据。在这节课教学中,我体会研究生活中的科学远远要比研究课本上科学来得重要。(《小鬼当家》美国1994年出品)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正是由于我们对“科学世界”给予了太多的关注,人类真实的“生活世界”反而被异化了、忘却了。我们已经习惯指着挂图、对这模型来讲解,学习习惯了纯理性的接受,纯知识的灌输,造成的后果只能是科学教育的封闭性和不现实性。实际上,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泛的智利背景,小学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在笔者看来,这里所提及的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从最细小的层面上而言,那就是要求教师从平凡但广泛的生活之中挖掘出具有科学教育价值的素材,把那些与学生生活世界紧密联系的事物、现象等引入课堂,让他们去探寻、去感悟、去理解、去想象。也只有这样,科学教育才能摆脱空洞无力、枯燥无味的尴尬境地。

(三)在倡导教育价值取向上,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科学素养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众多科学教育改革报告中普遍使用的一个词汇,其一再明确科学教育的目的。然而直到今天,对这一词汇概念的界定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在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当中,科学素养包括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态度以及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现实生活世界是儿童获取科学知识、经验、理解与认识的大课堂。那些客观世界的具体的直观的形象、生活的直接经验及行为交往等,对于科学课的教学及效果都具有根本性意义。校外学习场所、教学活动的举办形式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做到面向生活的关键。例如:我们在研究了声音的产生、声音传播等问题后,学生对声音有了一定的了解,请他们来自制乐器演奏。意在考察他是否明确声音的高低强弱究竟与什么有关?孩子们用纸,弹、抖、揉、吹、拍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摹拟风声基至提出要用纸片和车轮磨擦有用皮筋又制造琴的有的击掌有的吹哨,有用铁片或摹拟雷声的,的有杯子装水敲击的(这就是缶乐)啪……啪……啪啪啪,请学生演出“拟音剧”,一组同学演出其他人闭上眼睛欣赏,认真地去听、去感受,他们听到了春天的雨声、夏天的蛙鸣、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飘雪,这一切都来自对声音的研究。另外在校外学习场所里,学生们可以在事物关系上获得清晰明确的认识、观点、概念及比较的标准,从而避免因割断事物联系而获得错误的理解与概念。还能创造供儿童们发现、探索、与他人接触及共同行动的机会。在校外学习生活中,如教学旅行、探察陆地、参观博物馆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与经验,将大大提高其学习兴趣,强化求知欲望,有助于儿童更好地了解家乡环境、认识家乡的地位,赢得时间和空间上的家乡归属感。这些教育教学效果往往是课堂教学和校内生活所无法获取的。

面向生活的教学活动要注意考虑儿童的不同生活经历和经验,要注意通过相应的能够为儿童带来经验、知识、问题、兴趣与爱好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来达到教学目的。对于小学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必须把儿童游戏式的发现和经验积累、专业性的行为和实验放在教学首位。而在小学第二学段,强调现实生活、自然的、科技的、社会的现象及其多种联系与关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则更具有重要意义。

有人指出,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实际上已经对人的生活世界产生了消解作用,具体表现在:①人与自然的的疏离,不仅破坏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更使人疏远大自然;②人与社会的疏离,体现在电子主义所形成的自我封闭等等。可以说,我们在享受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各种舒适和安逸的时候,其实我们的的确确也在失去很多美好的东西,蔚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泉水,苍翠的森林……这些必须在我们的小学科学教育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究 篇7

人的欲望和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小学生对科学的欲望和需求是学好科学的原初动力,也是提升自身教养的原动力。因此,我们在科学教学中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原动力,让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极致散发。小学生对大千世界充满着好奇。科学本身就是一门神奇的学科,其内涵丰富而深邃。小到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大到日月星辰、天体宇宙,有着诱人的声光电磁、风霜雪雨。我们如何恰当利用这些科学资源,激发学生的欲望和需求? 首先可以放大这些奇妙的科学素材。我们或用实物、或用模型、或通过多媒体等巧妙地将这些美妙的自然景物或现象呈现在孩子们的身边、 眼前,让他们触手可及,拉近它们与孩子们现实生活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那些奇特的景观或现象不再是那么遥远而神秘莫测。我们还可以课内引导,课外延伸。课堂上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科学探究材料,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动手操作,实验探究,满足他们的探究欲望,让他们既动眼又动手, 在亲自探究中获得学习科学的需求。课堂外,为学生构建更大的平台,拓宽他们科学探究的空间,鼓励并组织他们开展课外科学阅读,搜集科学信息,开展社会调查,进行种植饲养等,通过多种途径让他们的科学欲望和需要得到更大满足,使他们的原动力得以深度挖掘,学习热情得到极大散发。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多种方式, 合作学习便是其中较为有效的一种,因此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为此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教师要注意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良好的氛围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要努力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以更轻松、更安全的心理来面对合作学习; 二是教师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在分组过程中秉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分组; 三是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发言和表现的机会,给予学生足够探究、讨论和交流的时间,让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比如让学生学会倾听,不轻易打断别人的发言,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宽容、欣赏与帮助同学等。 除了要做到以上三点,教师还要注意发挥自身重要作用,那就是要科学确定好合作学习的主题,在合作学习完成以后,做最后的陈述和总结,并请同学们畅谈自身的收获和感想。

三、敢让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

自然科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而更新和发展。在教学中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且要不断的给予表扬和鼓励,千万不要在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一味的否定和批评,我们要对学生错误的结论或见解给予正确的引导,不要打消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要敢于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和做法。

四、讲究规范操作,养成精细习惯

学生特别喜欢上科学实验课,因为他们知道实验课上可以自己动手。 有些学生一进实验室,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往往会迫不及待地这儿摸摸,那儿摸摸,将老师的要求和实验目标、实验步骤抛到九霄云外,结果既耽搁了学习时间,又耽误了实验进程。有的学生虽然听清了实验要求,但是具体操作时随意性较强,不讲究科学规范,同样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提倡自主开放、创造性地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规范化操作。例如,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时,要求学生轻拿轻放温度计,不要碰到杯壁和杯底,读数时温度计不要拿出来,眼睛要平视液柱顶端刻度。使用天平时不要用手直接拿砝码,以免沾污了砝码, 影响测量的精确度。实验操作中时时讲究规范操作,注重细节到位,养成追求精细完美的科学习惯。又如,有的对比实验需要规范控制变量。我在教学研究摆球的摆动时,首先让学生搞清楚摆球摆动过程中涉及的变量 ( 摆线长短、摆球轻重、摆角大小、摆球摆动快慢) ,然后让各小组自主选择一个变量进行探究。若考察摆线长短对摆动快慢的影响,则保持摆球轻重、摆角大小不变,改变摆长,测量摆动周期。在选择好确定好一个变量后,其他的量要严格控制保持一致,否则会影响到实验结果。规范化操作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实验时,通过规范化操作和准确的观察,能使学生获得最典型、最真实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思维活动顺利地形成概念,总结出规律。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方法上少走了弯路,而且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最简捷、最有效的锻炼,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和谐的培养和发展。通过平常的规范化操作,更好地培养了学生认真做事的态度和热情,养成精细习惯,让学生懂得细节决定成败。

五、尊重实验结果,追求求实精神

科学素养的核心是科学精神,而“实事求是”更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平时教学中的点滴细微之处,都可能成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的良机,在学生的探究历程中烙下深深的印迹。陶行知先生说过: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科学研究应当实事求是,一是一,二是二。既要“事实”,又要“求是”。我们既要尊重事实,又要追求真理。科学探索需要“实事求是”。科学教学中不但要注重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等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在科学探究历程中养成科学教养,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学习、生存的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认真做事的热情,以及尊重差异、共同生存的积极人生观念,最终形成完满人格。

创新小学科学教育 篇8

一、老师教学内容的创新

结合生活实际,灵活使用教材,达到知识体系的创新。课堂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要能自如地驾驭课堂,首先就要备好课、讲好课。而要做到这样,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只着眼于讲哪课就备哪课,对于小学阶段要完成的任务,每个年级要达到什么要求,每节课要使学生获得什么知识和能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为此,在教学中应先熟悉教材的全部内容,找出本册知识与前面各册之间的相互联系,并结合学生身边和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进行综合式的迁移教学。再在同一册知识中,找出各课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教学。在科学课中,特别是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知识联系相当紧密,教学时找准其中的联系,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概念相当重要。

自然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断变化的,这为学生了解未知世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很多学生对身边的自然现象往往视而不见或不愿深究,原因是许多学生不会观察,即使观察到也不愿解释、不会解释。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自然世界的兴趣、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科学观念的形成。因此,科学教学需要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睁开眼睛去发现身边的自然变化,去对比、分析自然现象,去归纳自然规律。

二、老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1.用科学发明史启迪学生

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介绍一些新的科学技术信息及发明创造,因为每一个发明创造,每一项新的科学技术信息,都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让学生知道发明创造不是神秘的事,只要我们注意留心身边的事物,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人人都能做个发明家。

2.让学生参与动手实践

创造力有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前者是指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力,后者是在开发人的可能性、自我潜在能力的意义上的创造力,是从事对他人并不新、而对自己来说是初次进行的、前所未有的活动的创造性。由此可见,在科学课教学中,让学生重新发现概念、规律,自己制作模型,都是创造型活动,都能达到开发“自我实现的创造力”的目的。

3.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思考的机会,培养学生能想会问的习惯。人的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外界某种因素的剌激,创设问题情境正是触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外部因素。“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了想和问的机会。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带有创造性的见解,是极其可贵的,教师应注意运用灵活多变的形式给学生能想会问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激励学生多想、敢于质疑、大胆发问,是开发学生创造力的一把金钥匙。

4.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是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后得到的一种形象思维,它是以组织起来的形象系统对客观现实的超前反映,它在创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想象是创造的前奏,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在科学教学中,认真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重视想象力的培养。

5.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按常规、大胆设想、从同一信息来源、沿着不同方向变化,产生为数众多的输出,以探索尽可能多的答案的思维形式。在科学课教学中,提供多种材料、引导学生多角度解决问题,是培养发散思维的一种方法。

三、学生学习方法的创新

学生学习方法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实现的,必须改变单一的被动学习方式,增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比例,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增加野外考察、实验操作、模型制作、推理想象、专题讨论、小论文、小老师授课等活动形式,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四、老师教学评价的创新

真正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创新,必须转换老师教学评价制度。一方面,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再不能仅仅按照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师的教学业绩,这样只能导致科学教育重返科学知识教育的老路,学生考试成绩只能作为对教师评价的一个参考。更重要的应对教师的科学精神与态度、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开发科学课程资源的能力等方面做综合评定,对评定成绩一般的教师一定要给予相应的督促指导,对评定成绩较差的科学教师,要停课学习。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评价,要破除根据考试成绩进行分等的做法,校长要督促科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遵循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标准多元化和评价时机全程化的原则灵活进行。在评价内容上,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在评价形式上,要突破单一的纸笔考试,可以采取综合评价方式;评价标准也要多元化,既可以是学生的书面作品,也可以是产品制作、发明成果;在评价类型上,要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既注重学生的阶段性进步,也注重学生平时科学兴趣和态度的养成。

在资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对许多问题都有了一定的探究,形成了初步见解,他们是带着对这个世界的初步观察和个人观点坐在我们面前的,他们活跃的思维方式及灵性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预设的教学目标往往被超越。尽管他们的看法有错误、疏漏、不够全面、不够深刻,却是形成科学概念的起点。作为科学课教师不能忽略这些知识、经验的存在。要拿出智橄和勇气,综合把握课堂里的各种信息,对学生表现出来的的聪明才智要鼓励、要采纳;对学生的一知半解不能简单地呵斥或嘲笑,要引导他们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实验、探索,亲自发现自己己有经验与客观事实之间的不一致以及矛盾冲突的地方,心服口服地修正自己的认识,主动接受科学的观念。这样得到的知识能力比我们强行灌输的掌握的更好。

上一篇:小学教师教学业务总结范文下一篇:初中优美散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