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渗透艺术教育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我国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道德一直是教育的重点,道德从一个人出生开始便贯穿始终,一直在后来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完善。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是学校教学的要求,也是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因此道德教育十分重要。以中职语文教学为例,对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做了探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中职语文教学渗透艺术教育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职语文教学渗透艺术教育论文 篇1:

论中职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相互渗透

[摘 要] 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和其他学科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这一特点,让教师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将其与其他学科融合,并渗透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对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诸多方面进行讨论,阐述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点以及渗透策略。

[关 键 词] 中职语文教学;其他学科;相互渗透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相互渗透的阐述

渗透是指某种事物或者势力逐渐进入其他方面。放到教育行业,就是利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将中职中语文教学内容和其他学科的知识点、学科素养等方面进行结合,在教学中利用科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潜移默化的良性改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稳定成长。中职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好和其他学科的渗透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学到更多知识,培养良好的综合素养。

二、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伴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很多中职学校都做出了教学方面的创新,但仍然有部分学校在语文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

(一)学生不重视语文学习

中职学校有着特殊的学习群体,学生基本都是初中水平,还有很大部分是因为中考成绩不理想上不了普通高中。和普通高中学生相比,他们文化课水平普遍不高,甚至有的文化课分数加起来才过百。学生来到中职学校上学,主要是为了拿到毕业证之后进入社会工作。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的知识点跟不上听不懂,后来变成不听课听不进去,到最后演变成反感上课。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积极性不高,更无法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能力。

(二)教师不重视语文教学

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相比,没有繁重的课业压力,也没有考试升学的压力。教师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自然没有教学创新意识,教授知识过程中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机械重复课本内容,教学形式化,在课堂上也没有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长此以往,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觉得语文科目就是呆板、枯燥的代名词。在教授实际应用知识点时,没有及时让学生进行实践,或者一成不变地使用教材课文,没有创新,导致教授的知识无法和发展中学生的需求匹配。加深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抵触,无法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更无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三、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与其他学科教学相互渗透的必然性

(一)渗透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语文是一门综合学科。有专业能力的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深入了解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涉猎更多其他方面的知识并作为储备,在语文教学中灵活应用,这样做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发挥,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内容。相反,如果教师只拥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但是了解的内容较少,让巧教师难为无素材之教学。例如,在课文《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教学中,从题目看,“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很矛盾,但是一看副标题就明白了文章主要谈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这就表明,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很多艺术之间都是相通的,比如书法、舞蹈、绘画、建筑等,在表现空间方面重视虚实的结合,并且有重复和变化。教师不仅要掌握文本的教学能力,还要对书法、舞蹈、绘画、建筑等方面都有了解,才能在教学中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渗透教学是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

创新教育是打破传统教育的新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完成,它更需要在各个学科教学中进行学科间的大力渗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更多的知识点,进行思想上的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相反,如果在教学中,只教授课文的知识点,不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把学生局限在短短的500多字之中,就不可能产生知识和思想的碰撞。例如在课文《眼睛与仿生学》教学中,我们了解到生物学和现代科学的相融,现代科学不仅和生物学还和地理、数学、语文等各种学科密不可分,彼此之间相互交叉、渗透。除此之外,语文学科还可以进行潜在思想的渗透,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物品质,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可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和其他学科渗透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有利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

四、中职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原则

(一)学科渗透有启发性

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利用其他學科渗透的知识点要有启发性,提出后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从其他学科的知识中联想到所学语文内容,能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探索,掌握好学习语文的方法,提高问题的探究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科渗透有适度性

教师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对想要渗透的其他学科知识点要把握好分寸,学生不需要了解的内容不要强行渗透。与此同时,要结合渗透学科的特点进行讲解,渗透的知识点不需要过多、过深,不然偏离语文教学内容会变成其他学科的复习时间,这样会减少语文知识点的获取,影响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学科渗透有参与性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原则是渗透过程学生能参与其中,不然学生对教师的渗透不明白,没学习过,这就成了其他学科的新课学习,使得教学中的渗透没有意义。教师渗透的知识点是学生熟知的,那么利用知识点來引导学生的进一步思考是帮助学生把新旧知识衔接起来,通过正确知识点的引导,主动建立新的知识框架。

五、中职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方法

(一)渗透学科知识,提升学生求知欲

探究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推动力,也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养成遇事分析的学习态度,这不仅对课堂学习有帮助,也对日后的综合发展有着积极影响。中职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让他们一毕业就需要走进社会进入工作岗位,需要掌握和使用的技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深化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课文《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点进行渗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传统教学中,教师介绍文章背景,然后进入导学阶段,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阅读和学习,教师进行讲解和问题的提问,最后总结中心思想。很多中职教师不善于创新教学模式,采用传统方法教学,无法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此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林黛玉进贾府》的相关视频,生动形象地将知识点呈现在学生面前,还可以让学生对经典台词进行配音,深入了解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点,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用参与者的身份去思考问题,以此引出对文章主要人物的介绍,提升学生的人物鉴赏能力。

(二)渗透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其他学科的素养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对学生进行艺术素养的渗透时可以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教育。

例如,在课文《雷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进行自我阅读,与此同时播放话剧《雷雨》的视频,和学生一起欣赏话剧、电视剧或电影,进行多类艺术形式赏析,在赏析过程中顺利开展艺术素养的培训。在《威尼斯》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展示异国他乡的美丽风景,通过片段的展示让学生深切体会文章描述的内容,还能积攒更多的异国文化储备,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将艺术教育的特点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语文教育过程中,经常会看到其他学科的影子,教师要留心观察,及时利用学科渗透,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拓展知识,提供更宽阔的学习平台。伴随着新课改的实行,语文教材内容变得更加丰富,里面涉及更多的体育、美术、音乐、思政等各方面的内容,教师必须要把里面涉及的知识点都挖掘出来对学生进行学科间的知识渗透,让语文教学和各学科的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将艺术素养完美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三)渗透学科知识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语文作为我国的母语教学,学生学到的诗词、文学作品、成语、谚语等都是传诵千年的瑰宝,它们的语言朗朗上口,精炼准确,哲理深刻明了。在语文教学中也有很多文章通过描绘自然现象对规律性的哲理进行总结来表达爱国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对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点进行及时利用和引导,并在日常作业习题中重视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渗透,培养学生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例如,在试题中出现《游园不值》一诗,要求学生对其进行赏析。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的时候可以提问,故事中出现的“葵花向日倾”是为什么,为什么还有“红杏出墙”这种现象呢?通过提问,让学生联想初中生物所学生长素的内容,诗人对红杏满园的景色充满无限的喜爱,并且用巧妙的诗句记载下来,经久不衰,耐人寻味。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就是红杏在墙外一侧阳光的照耀下,背光的一侧生长速度慢于向光的一侧,这是光照的原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渗透其他学科知识,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从多方面进行探索。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和其他学科教学相互渗透,可以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方式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和其他学科知识点结合,利用身边的便捷条件把其他学科的教学资源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拥有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满足其学习过程中的需求,让学生了解到更广阔的世界,在学习中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参考文献:

[1]蒋秋香.中职语文教学渗透策略的运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11):123-124.

[2]郭维峰.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文化初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0):144-145.

[3]陈玉妍.中职语文教学渗透工匠精神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33):58-59.

[4]高建霞.论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职业,2019(21):115-116.

[5]廖映新.简析中职语文教学嵌入专业教学的实践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29):234-235,258.

[6]罗梅花.中职语文教学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讨[J].职教通讯,2017(18):25-28.

编辑 司 楠

作者:刘非非

中职语文教学渗透艺术教育论文 篇2:

中职学校德育渗透的研究

[摘 要] 在我国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道德一直是教育的重点,道德从一个人出生开始便贯穿始终,一直在后来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完善。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是学校教学的要求,也是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因此道德教育十分重要。以中职语文教学为例,对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做了探讨。

[关 键 词] 中职学校;德育渗透;语文教学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国广大的教育工作研究者和学者还是依旧在对德育进行探讨、研究,以让道德教育能更好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获得知识,也能有效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一、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意义

在我国的教育政策中,实施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成为造福社会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在学校的教育中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目前,我国许多的中职院校教育体系还不是很完善,许多学生表示自己进入中职就是为了一张毕业证,他们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不专心听讲,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中职院校的风气,给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在中职的语文教学中汇总实施德育渗透是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让他們明白教育的重要性,明白自身应该担当的责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让学校的风气搞好,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策略

语文是一门充满文化的学科,它里面涉及的思想情感教育、精神品质教育、美感艺术教育非常多,将道德教育与中职语文教育有机地结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是一种非常明智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进行德育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首先就是对语文课本知识的学习,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在编排时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这些课本知识的内容都传达着正确的思想观念,因此,在实施德育时可以让学生在语文课文学习中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别人的高尚情操,从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

例如,在学习老舍先生《我的母亲》这一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文中的“母亲”非常坚强,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母亲”要照顾三个幼子的生活起居,还要忍受姑母的欺负,可是她终年给别人洗衣服、缝衣服,还将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同时她也是热情好客的,是乐于助人的。但母亲不是软弱的,她处事软中有硬,对子女有着深厚无私的爱,在这篇文章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出“母亲”的各种良好品质。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母亲,让学生对亲情更重视,同时也通过文章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母亲”的坚强人格,能在这篇课文学习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努力培养自己坚强不屈、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让自己的道德品质更完善。

(二)丰富教学形式,实施道德教育

语文学科里面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为了有效地让学生融入语文课堂,吸收作者先进的知识,学习文章传达的积极思想情感,教师应该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喜欢上语文才能有效地在其中渗透道德教育。例如,在学习《在困境中更要发愤求进》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的情绪受到有效的感染,教师可以讲解一些关于华罗庚的故事给学生听或是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给学生观看,看华罗庚在艰苦的环境中是怎样坚持学习的,这是一种非常坚韧的毅力,是决不放弃的信念。不同于平时教师授课的形式,用视频播放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真切地感受其伟大精神,感染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品质。

(三)以身作则,让德育贯穿语文教学始终

教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的言行举止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在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品质,以身作则,为学生当好榜样。例如,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要认真负责地教课,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自己的工作,让学生也能在学习中积极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习。同时,可以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多关心贫困生,多给予他们在学习上的关注,让每个学生都能养成热爱班集体的好习惯。也可以小组合作展开语文教学,让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培养大家互助、友爱的品质。

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是非常具有优势的,因此,教师要把握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机会,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良好品德、高尚情操的人,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石平.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感悟[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9).

[2]丽平.新课改下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育的德育渗透[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0(4).

作者:马永波

中职语文教学渗透艺术教育论文 篇3:

理性思考中职语文教学

一、中职语文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现状

语文学科是一门融思想启迪、道德教化、审美陶冶、写作借鉴为一体的具有很强人文精神的学科,对于促进中职生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中职语文课应该是促进文化与技能交融、阅读与应用渗透的纽带课程,它不是要培养语言文学领域的专才,而是要让学生吸收更多的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语言文学水平,为今后的就业、求职作准备。中职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强调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

分析当前职校语文教学的现状,“普教化”现象十分明显,许多语文教师还是以知识传授为核心,这种教学观念还没有根本改变,存在着教法单一、教学内容单薄、教学理念滞后的现象。教学过程中,重在知识的传授、记忆和再现,不少学生对条分缕析的文章分析感到厌烦,那种教师“一言堂”的上课形式以及僵硬的考试方法不仅使中职生的学习变成目标模糊、内容枯燥乏味的“填鸭”过程,而且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抑制了学生主动性与创造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就业目标的实现。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教授一些能够实际运用的写作知识:例如应用文写作,则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应用文写作,可以教会学生写申请书、计划、总结、合同等实用性强的文章,让他们毕业后能写一些有用的东西。

二、明确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中职生的精神状态与文化素质

如果说中学语文教学还带着应试教育的锁链,难以充分施展语文教学的魅力,那么中职语文教学则完全可以率先实践先进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价值。实际上,语文教学的意义决不仅仅是了解一些作家作品,也决不仅仅限于课堂内的学习,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示范、一种契机,使学生不仅有所“知”,而且有所“能”,教师要以最佳的方式和途径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审美能力和批判能力,使学生在课外生活中能自觉、广泛和有效地汲取各方面的文化艺术养料,从而终身受益。

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但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基于学生的人生态度。通过对中职生精神状态的调查,笔者发现目前中职生的精神状态相对来说比较脆弱,表现为悲观厌世、缺乏激情、怕苦怕累怕挫折。长期以来,中职语文受应试教育影响,注重的是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和技能培养,相比之下,在思维开启、品质引导、人格塑造、理想激发等方面则呈弱势, 使学生缺乏一定的价值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教育是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提升生命质量的活动,而提高人的精神状态与文化素质是学校教育应承担的义务。教育要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要用人类积累起来的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成果灌注于人的心灵,以培养人的德性。但由于种种原因,职业教育没有达到这一教育境界,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人文学科的中职语文,应该首先把人格培养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因为文学是人学,人生需要精神支柱,生存的意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命题,优秀作家的作品能深刻地洞悉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复杂性,表现出社会中各种人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使我们能较为容易地、广泛形象地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优秀的文学作品既是人生的启蒙书,又是照亮人类灵魂世界的长明灯。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把握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人生的理解、态度、愿望,从中受到启迪。中国文学史贯穿着积极人世、急公好义、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先的精神以及为此而完善人格、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万难不复的奋斗踪迹。由此可见,无论从文学的特质来看,还是从人的精神需求来看,语文教学都应首先着眼于人生态度,也即人与世界的价值联系,着眼于塑造高尚的、有尊严的人格,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名著时的思考来获得相对永恒的精神力量并坚持进步的主体价值观,同时获得经受磨难、化解挫折、解脱压抑、平衡心态的生存智慧。

2.加强情感教育,提高中职生的心理素质

人们现在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情感在素质教育中不可忽略的地位,素质敦育的核心即是情感教育。对学生的情感培养与锻炼,必将丰富其人格素养,健全其各种情感的必备要素,以使学生获取身心的健康发展。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感情脆弱、情绪偏执过激或有其他心理疾患的人,无不与情感智商不高有关,由此可见,情感教育须受到应有的重视。所谓情感教育,也就是通过各种情感培育手段,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个性,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与道德观,这是学生日后走上社会独立生活、与人交往的必要条件。蔡元培曾把人的精神解释为“一曰知识,二曰智慧,三曰情感”,黑格尔说过“情致是艺术的真正中心”。然而,传统的教学理念并未将情感教育纳入目标范畴,所占比重不大的艺术教育往往只注重技法的传授,而忽视情感的培育,容易使学生形成冷漠、残忍的品性。 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伤黑熊事件,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事件,都是明证。学校教育不应塑造出感情淡漠、心灵迟钝、无视他人感受的人。职校教育是以实现就业与创业为主题、以生存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必须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使学生学会感悟人生、规划人生。作为以情感为主的语文学科,其教学活动更应成为情感教育的主要阵地,语文教学不可拘泥于对章句、技巧、主题的认知理解,进行肢解式、教条式的教学,而应从文学作品中寻找可对学生进行感情教育的时机,引导学生更多地以自由的心态去接触那些动人心弦、令人惊叹、百读不厌的文字,让学生置身于产生各种感情波动的情境当中,让学生在心灵的碰撞中去理解人生,感悟人生真谛,体验亲情友情,感受各种生命的伟大与跳动、自强与不息,以全面提高心理素质。

3.培养审美趣味,提高中职生的审美水平

美是人类生活的一大要素,而趣味是生活的动力、审美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中属于高级目标。在学校教育中,真正的美育应该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中。语文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学科之一,文学的最普遍的社会功用就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运用美的规律,力求真善美的统一,是文学艺术获得审美魅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最重要的特征。当然,艺术作品有优劣之分,人的审美趣味也有高下之别,语文教学应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趣味为目标。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经孔子删定的,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可看作孔子从《诗经》中归纳出的美学标准。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指出:“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症也;思不环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风”,是作品中蕴含的感情,那种激动人心的力量,如风吹草动;“骨”,是指作品的思想内容,即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新的时代精神,是皮肉底下的骨骼。“风骨”,是刘勰从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归纳出来的美学标准。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语言文字,分辨真善美、假恶丑,使学生在欣赏中受到熏陶,在美感共鸣中净化心灵,达到人格培养的目的。如孙犁的《荷花淀》,我们从中不仅看到中国妇女善良淳朴的品性,更看到了中国妇女识大体、顾大局、求进步的美德,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陶冶。而《世间最美的坟墓》、《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作品更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

三、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效果的若干建议

中职语文教学往往注重现成知识和结论的传授, 追求的是对教材内容的机械性理解和记忆,学生习惯于照搬照记,不善于思考.难以在思想感情上产生积极的认同,得到有益的启迪。要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的目标,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

教师的文化素养、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是促进职校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前提,中职语文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必须不懈地吸收、补充、更新、加强和完善自己的各种学识,以不断完善自我为人生宗旨,首先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先塑造自己,才能塑造学生。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树立促进学生生存发展的理念,为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在师资上予以保障。

2.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先进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对教与学关系的认识与处理上。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心灵深处无不存在着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愿望。”实际上,学习是一个主动发现的过程,担任主角的应是学生,教师只能起指导、帮助和激发作用。在职校,这点尤为重要,中职学生基础比较差,教师更应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帮助学生掌握求知的方法,指导学生把握求知的方向和深度,这才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3.要有系统的教学设计和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的授课有时不妨表达得如诗如画,勾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日常的教学中更多地应是一门科学,要让学生由不懂到懂。且内化为能力,其间需要经过模仿、练习、思考、尝试等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规律及学生的状况与心理作全面把握,同时对教学活动中大量特殊的、个别的规律有清晰的认识。不仅要心中有教材,更要心中有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课堂成为启人心智、引人入胜、令人向往的学堂。

4.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无时无刻不存在语文知识的运用。因此,我们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可见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把握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初、中级人才,学生毕业后就直接步入社会从事社会实践工作。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所以,中职语文教学尤其要加强学生运用能力的训练。况且,职业技术学校没有升学的压力,为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那么,我们如何来进行语文的实践活动呢?

首先要把语文课变成语文实践课。“新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这说明在由学生、教师、学科对象三方组成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灌输对象,而是对于学科对象的主动自学的求知者和探索者。语文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课。教师只是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绝不能以繁琐分析和机械练习去干扰和压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一句话,教师的职责是因势利导、从旁协助,而不是越俎代庖,包打天下。

根据中职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讨论课。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比如,笔者经常选择一些现实性、教育性比较强的文章,在课前采用朗读比赛的方法,要求学生先对文章进行反复的诵读,体会文章的意境,与作者进行内心交流,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讨论,这样既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表达的能力。

再比如说,应用文一直是同学们最不愿意上的课,因为比较枯燥无味,常常台上讲,台下打瞌睡,效果极差。其实,在讲这一类文章时,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设置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应聘”一节时,我设计了许多招聘情境,在班上进行模拟招聘。同学们为了在招聘时一显身手,纷纷开动脑筋,忙得不亦乐乎。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相关知识的运用。学生的新知旧学、实践能力在无形中都得到了锻炼。

其次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虽然也注重知识的迁移,布置一些课外的练习,但是这些练习更多的局限于作习题,或进行小练笔。应该说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大量的课外语文实践来让课堂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为孩子们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比如根据课文内容,建议学生多读课外作品。职校学生有充足的课余时间,因此笔者建议学生们在课下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鼓励学生写日记。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和记,精读博览和大量练笔。语文的学习不仅要重视书面语言的培训,更要重视口头语言的练习。有资料表明,人的一生中在进行人际交往时有40%的时间在说话,可见,口头语言对中职生来讲是多么重要。就业班学生表达能力普遍较差,从上课的情况来看,他们不仅不会说,而且还不想说。但是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训练,教师都要牢牢记住自己的职责,既不能包揽包干,也不随意放羊,而要时时关注,主动参与活动的组织、开展、总结工作,真正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总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底子薄,学习兴趣不浓厚,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真正提高学生把握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就必须进行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发挥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把课堂、课余都还给孩子,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来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从而有效地承担起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柳燕.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深层次思考[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余虹.语文教育中的审美人生教育[J].中学语文教学,2005,(12).

[3]吴伟昌,赵宪宇.关于语文教师素质的对话[J].中学语文教学,2006(6).

[4]杨斌,蔡明.关于语文教学美育的对话[J].中学语文教学,2006.(1).

(谭玉雪 江苏省连云港市经贸高级技工学校222000)

作者:谭玉雪

上一篇:母亲节纪念活动方案下一篇:法治理念教育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