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优秀教案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职语文优秀教案(通用8篇)

中职语文优秀教案 篇1

教学设计

《哦,香雪》教学设计

授课人 李海虹

【教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赏析作品纯朴、优美的语言风格,体会‚散文体小说‛的特点。

3.启迪学生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培养对时代精神的追求。

【教学重点】

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正确理解作品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教学方法】

《哦,香雪》是一篇抒情意味浓厚、时代特点鲜明的短篇小说,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生成探究法‛、‚情境教学法‛、‚点拨法‛等教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圈画并分析关键语句,如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以及有关景物描写的语句,来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情节。同时引导学生讨论、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更深层面探究小说的主旨,理解其中所折射出的时代信息,感悟作品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一、运用网络查阅有关作者铁凝的资料,如作者简介、作品风格、评价性的文章等。

二、查询有关小说创作背景的资料。

(以上两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三、阅读小说,疏通字词,体会散文体小说的艺术特点,并思考以下问题:

1.读完小说后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哪些情节最能够打动你?为什么?

2.小说的情节安排有什么特色? 第一课时

本课时主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畅谈读完小说的诸多感受,从整体上感知小说的艺术风格。通过圈画文中的关键语句,分析小说的三要素,理清小说的情节脉络,把握小说的主旨。

一、课文导入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正值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我们封闭已久的国门一下子打开了,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人们开始渴望走出闭塞、走出传统,走向外面的新世界,正如当时的一首流行歌曲所唱的那样: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句歌词唱出了一代人的心声,这其中也包括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台儿沟的一群纯朴、可爱的女孩子,那么在她们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台儿沟,走进这些女孩子的世界。

二、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铁凝,祖籍河北赵县,1957年9月生于北京,1975年于保定高中毕业后到河北博野农村插队。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

辑。自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约150余万字。1982年发表短篇小说《哦,香雪》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年,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它真实的描写了一个少女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纯真美好的品格。1984年《六月的话题》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麦秸垛》获1986至1987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1984年铁凝调入河北省文联任专业作家;1996—2006 担任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2006年起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和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1986年和1988年先后发表反映古老历史文化、关注女性生存的两部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标志着铁凝步入了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1988年还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它一改铁凝以往那种和谐理想的诗意境界,透过几代女人生存竞争的较量与厮杀,彻底撕开了生活中丑陋和血污的一面。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1982年第5期的《青年文学》并获得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哦,香雪》是铁凝的成名作,和大部分青年作家一样,铁凝也在这篇作品里倾注了相当多的抒情成分,作家特有的女性的细腻、敏感也突出了作品的抒情风格;但更重要的是时代思潮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个性解放和主情主义思潮,使这一时期的小说出现了一种抒情化的倾向。铁凝的小说《哦,香雪》也正产生于此时,它深刻地反映了80年代初整个中国走向文明、开放的艰难与坎坷。她的小说常以普通人生活为表现对象,通过平凡的日常事物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心灵世界,并借助人物心灵深处的触动传达具有时代特征的情绪。她善于从自己独特的视角捕捉人物内心的活动,以清丽简洁、富有音乐性和诗意的语言,营造空灵、淡远、含蓄的艺术境界。

(以上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结果,并讨论交流,最后由教师出示幻灯片做小结归纳。)

三、初读作品,畅谈感受

1.学生活动:请谈一谈你读完这篇小说后的感受。(学生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畅所欲言)

2.展示资料,总结感受

名人眼中的《哦,香雪》:

今晚安静,在灯下一口气读完了你的小说《哦,香雪》,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如一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

读完以后,我就退到一个角落,以便有更多的时间,享受一次阅读的愉快??我想:过去,读过什么作品以后,有这种纯净的感觉呢,我第一个想到的,竟是苏东坡的《赤壁赋》。

(老作家孙犁给铁凝的一封信)铁凝眼中的《哦,香雪》:

世上最纯洁、美丽的情感就是少女的梦想。尽管它幼稚、缥缈,甚至可笑,尽管它也许是人性中最为软弱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是最可宝贵的一种情感,作为美的对象,它可以洗涤人性中那些功利的、自私的、丑陋的部分,至少可以作为这些东西的反衬和对照。

我写他们,那是因为我真心地热爱他们,即使是自私、愚昧、落后也总那么真切,那么感人。

小结:《哦,香雪》是一篇抒情意味浓厚的散文体短篇小说,其特点就在于纯净的诗情与隽永的意境。散文体小说不重点在情节上下功夫,而是写人,写人内心世界,写人高尚的道德情操的美好。本文写了一群农村女孩,虽然性格各异,有外向的如凤娇,也有内向的如香雪,但善良却是她们共有的。善良之心,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待生活的温暖情怀,这是铁凝从农村生活这一创作源头中开掘出的精神内涵,这一精神内涵为她今后的创作准备了基本底色,它是清丽的,也是明亮的。这篇小说把这种善良之心和温暖情怀转化为一种抒情诗的意境,全文可以说是‚生发以情,贯穿以情,旨在谈情,意在动情‛,情景交融,如诗如画,意境优美,韵味萦回。散文体小说还常借助渲染、烘托等写作手法,设臵氛围,采用象征,力求造成强烈而悠远的艺术效果,引人回味。

四、再读作品,理清情节

1.识记字词 读准字音

皱褶(zhě)嘟囔(dū nang)吮吸(shǔn)捂(wǔ)瞥(piē)怂恿(sǒng yǒng)娇嗔(chēn)辗轧(niǎn yà)搡(sǎng)窸窸窣窣(xī sū)隧(suì)道

积累词语

刻意:用尽心思。

惆怅:伤感,失意。

悸动:因为害怕而心跳得厉害。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通常是不好的事)

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荆棘: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的小灌木。撼天动地:形容声音响亮或声势浩大。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2.整体感知,把握小说三要素

思考:(学生在文中圈画出关键语句,并讨论交流)

(1)小说以什么为背景?主要写了哪些人物?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点拨:小说以一个位于北方大山深处的偏僻小山村台儿沟为叙述和抒情背景,描写了一群纯朴、善良但性格各异的山村女孩,文中通过对以香雪为代表的这些山村少女的心理活动的生动描写,叙写了每天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并由此抒发了优美而丰富的情感。

(2)‚大山‛‚火车‛在小说中并不仅仅是实物,请根据它们的特点思考它们象征了什么?

点拨:‚大山‛象征着封闭、传统;‚火车‛象征着开放、现代。3.圈画关键语句,复述故事情节

火车进村,停靠一分钟,姑娘们打扮,看乘客/和列车工作人员搭讪,火车开走,姑娘们互开玩笑,做生意,凤娇与‚北京话‛聊天,香雪看到铅笔盒,上学被人嘲笑,车上的冷漠,香雪错上了车,用鸡蛋换铅笔盒,香雪独自返回,与姐妹们相遇。

4.理清情节脉络(师生讨论交流)

小说可以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引子(从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到‚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写火车开进了小山村,一群十七八岁的漂亮姑娘每天惊喜地迎接火车的到来。

小山村台儿沟是一个既小又偏远,‚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的村庄,远离文明远离现代,只有贫弱、闭塞、落后。然而,‚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即将在这里涤荡一切。

第二部分,开端(从‚这短暂的一分钟‛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可笑啊。‛)写这一分钟是姑娘们欢乐的时刻。

这部分文字表现出姑娘们向往文明,大胆追求的精神面貌;刻画出一群姑娘们以虔诚的心,以特有的方式迎接火车,享受属于她们的欢乐时刻。

这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从‚这短暂的一分钟‛到‚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写姑娘们最初争先恐后去看火车的神情、动作。

第二个层次(从‚日久天长‛到‚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写姑娘们开始与火车上的乘客做生意。作者重点刻画了凤娇和香雪。凤娇纯真含蓄而执著的情感世界通过向‚北京话‛卖鸡蛋等细节刻画得惟妙惟肖,人物情态跃然纸上;香雪纯真美好的品质,渴望获得知识的‚可笑‛行为,让人深深感动。

第三部分,发展(从‚台儿沟没有学校‛到‚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写香雪渴望有铅笔盒,渴望脱贫,渴望山外文明。

这一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从‚台儿沟没有学校‛到‚为什么那诱人的哒哒声老是在耳边响个没完‛)写香雪在学校受到同学们的奚落和嘲弄,明白了自己的贫穷‚是不光彩的‛。

第二个层次(从‚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到‚黑夜面前到底有多大本事‛写香雪为得到铅笔盒,上车去换,来不及下车,火车开动了。这里表现了香雪纯真无邪,淳朴善良,坚毅执著,渴求科学文化,渴望摆脱贫困,对新生活有着炽热的向往和追求。

第四部分,高潮(从‚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到‚确切地说,是冲去‛)。写香雪换回铅笔盒,表现了她自尊自爱、温柔大胆的人性之美。

这部分重点对香雪换回铅笔盒后,独自徒步返回台儿沟的心理变化进行了刻画。

第五部分,结局(从‚香雪越走越热了‛到‚哦,香雪!香雪!‛)写香雪深夜归来,与寻找她的众姊妹相遇。

5.小结

在小说的叙述结构上,作者并没有以情节线索来安排叙述,而是根据情感抒发的内在逻辑,把一些情节片段加以组接。她极力在‚一分钟‛里开掘,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香雪们对新生活的纯真、热切的向往和追求;将一些每天一分钟里发生的事件以特定的方式加以精心的选择、排列和叙述,最后以香雪换铅笔盒的‚冒险‛为终结,尤其对香雪夜归的情景做了浓墨重彩的渲染,使情感的抒发达到高潮,就如一支优美动人的小夜曲。

五、细读作品,把握主旨

1.思考:(根据问题在文中圈划关键语句,学生讨论交流)

(1)火车开进深山以前,台儿沟是什么样子?

点拨:台儿沟‚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了大山无声的命令。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也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深沉、真切,好象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这里的人们质朴纯洁,一天只吃两顿饭,生活贫穷落后,被大山挡着,封闭保守,就象世外桃源一样,与世隔绝,不知道外边的世界是个什么样。

(2)火车开进深山以后,台儿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点拨:台儿沟以往的宁静被搅乱了。‚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了服饰和容貌后,就朝村口火车经过的地方跑,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凤娇第二个。她们对山外的东西全都充满了好奇:一个发卡、一块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一只人造革的书包、一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都会带给她们热烈的话题和美妙的遐想;在这好奇与向往的目光里,还融入了少女对未来生活的个人梦想。最后为换一个铅笔盒香雪还登上火车走出了三十里路,发生了有过程的变化。

(3)香雪与其他姑娘们的表现有什么异同?

点拨:这些姑娘们都表现了对山外世界装扮的关注,对美的十分热烈地向往和追求。所不同的是,凤娇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她注意到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油盖还小的手表。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丝袜。而香雪更注重的是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如车厢里的学生书包、自动铅笔盒,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铅笔盒。

(4)香雪为什么会有这种与其他女孩子不同的表现呢?

点拨:因为香雪是她们全村唯一的初中生,文化知识和追求使她与其他姑娘们的问题和物品需求都不一样,比别人的追求更高,也正是这样,显得比别人更勇敢、更突出,原本胆小的她才能成为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山村,第一个对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的姑娘。

(5)她为什么一定要换那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呢?

点拨:因为她的镇上的同桌总是把自己那只宽大的塑料泡沫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而且她们总喜欢问她一天吃几顿饭。香雪后来明白,自己的木制铅笔盒在她们眼里成了贫穷、落后、封闭的代名词,她们是瞧不起她的贫穷,是对她和她的小山村的蔑视。香雪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她想拥有和镇上同学一样的铅笔盒,也想学着同桌那样,把铅笔盒‚啪‛地合得严严实实,在镇上同学面前挣回她代表台儿沟的高贵的自尊。

(6)怎样认识香雪和她追求的铅笔盒?

点拨:小说用两个情节写香雪想得到铅笔盒,并为此走出了三十里夜路,可见这个铅笔盒不仅是一个实物,它也是一种象征,跟火车一样,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对香雪来说,就象黑夜中一盏闪亮的灯,照着她在追求知识、追求文明的道路上勇敢前进。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就是对文明的追求,能够主动追求文明和进步,才是她身上智慧因素的觉醒。从她身上,可以显示强烈的时代意义。‚知识就是力量‛,这正是小说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小说折射出来的时代信息之所在。

2.探究小说主旨

小结:这篇小说写的是一群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村少女对开进深山的火车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封闭落后,摆脱

贫穷的迫切心情,同时表现了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和她们纯美的心灵,以此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蹒跚前进的身影。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构思巧妙,表述独特,语言精美。

六、布臵作业

1.课后练习与思考第一、三题。

2.圈画出小说中对主人公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相关景物描写的语句,以供下节课讨论交流。

第二课时

本课时在第一课时理清思路、把握主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对小说进行探究性阅读,圈画出小说中对主人公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相关景物描写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并且在品读佳句的基础上,感受小说的艺术特色。最后通过课堂活动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深入思考小说的主旨,理解其中所折射出的时代信息,感悟作品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一、圈画重点语句,赏析人物形象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着力刻画了香雪这样一个迈向现代文明的农村姑娘的形象。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不仅注重人物的外貌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更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而且还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形象。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1.香雪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是在第几段?在文中找出原句并说说她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点拨:小说第五段末尾便提到了两位主要人物:香雪和凤娇。她们俩都是对‚火车‛带来的那个不同的‚世界‛十分渴盼,带有一种迫不及待的热情。而‚总是‛一词又使读者在此感到香雪比凤娇显得更积极主动。

2.分角色朗读第一次与‚北京话‛对话和回家路上姑娘们的对话,品味讨论她们各是什么性格?从哪些话语里表现出来的?

点拨:不同的人物话语不同,潜台词非常丰富。凤娇说话大胆直率:‚哟,我们小,你就老了吗?‛缩小年龄距离,暗示下文凤娇对‚北京话‛的非同一般的感情。香雪少言寡语,性格文静腼腆,内心世界极其丰富。‚那个姑娘‛虽没名字,打趣凤娇的言谈,泼辣性格分明不在凤娇之下。

3.分段朗读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的情节,分析讨论课文都写了香雪的哪些心理活动?为什么要写得这么详细?

点拨:作者在刻画香雪这个人物时,采用了直接描写心理的方法,打破了中国小说中总是依赖人物的动作语言来传达出心理的方法。小说主要重点描写了香雪这段小小的历险经历,其中有丰富的心理活动,写到了她害怕的心理,写到了她得到朝思暮想的铅笔盒而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她还想到了台儿沟贫穷落后,展望它的将来,还想到了爹和娘??可以说她的内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怕——不怕——犹豫——坚定,作者对这个过程的描写表达了香雪对山里人命运的思考,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以及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这些心理活动之所以写得特别详细,是因为小说主要是为了刻画香雪这个人物形象,表现她为了获取一个铅笔盒而表现出来的巨大勇气,而这一情节正好可以充分地说明问题,前面的情节主要起铺垫作用。4.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烘托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请圈画出文中相关的景物描写语句。

景物描写:

第66段‚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怕

第69段‚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不怕

第70段‚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犹豫

第71段‚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坚定

以上几处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图画,它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的同时,也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怕——不怕——犹豫——坚定,这一变化虽然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却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心理障碍,这一障碍的跨越正是小说要着力表现的内容。

5.你喜欢香雪吗?请选择几个词语来描绘香雪。

(学生讨论交流,只要符合人物特点均可。)

6.小结:(师生讨论交流)

小说《哦,香雪》塑造了一群天真、活泼、朴实的山村姑娘的形象,而在这个群体中,香雪又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形象。香雪是小山村台儿沟的一个十七岁女孩子,‚美得叫人心疼‛,像大山里面的精灵。她是台儿沟唯一的初中生,纯真无邪,淳朴善良,坚毅执著,渴求科学文化,渴望摆脱贫困,对新生活有着炽热的向往和追求。她是纯净无瑕的、明净秀丽的、不掺杂质的、看人看生活的眼光一直是透明的、纯净的。

这篇小说以人物为中心,以情节推动人物性格的发展,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在塑造人物时,主要抓住语言、动作、细节、肖像和直接心理描写,而且还使用了衬托手法和对比法,充分表现了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二、赏读佳句,体会小说的艺术特点

1.作者凭着她女性特有的细腻和优美的文笔写作,表现独特,语言清新淡雅如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读者心里,两岸风景美不胜收,无论是叙述语言,诸如对火车拟人化的描绘,还是对人物如香雪做生意的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对话,写得都很美。品读下列句子并分析其内涵:

(1)‚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

点拨:‚ 皱褶‛一词突显出台儿沟是大山中的大山,其闭塞落后的程度不可想象。(2)‚台儿沟,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不具备挽留火车在它身边留步的力量‛。

点拨:‚挽留‛一词,将台儿沟拟人化,透出几分悲凉的味道。

(3)‚ 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点拨:‚五彩缤纷‛表明姑娘们对这一分钟的期盼,这里有她们的‚喜怒哀乐‛,表明她们对这一分钟内发生的故事,心情是复杂的,既高兴,又伤心,高兴可以每天接触大山以外的现代文明,伤心是不能走出大山,融入现代文明的世界中去。

(4)‚ 她和他做买卖故意磨磨蹭蹭,车快开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要是他先把鸡蛋拿走,下次见面时再付钱,那就更够意思了。‛

点拨:‚故意磨磨蹭蹭‛是因为喜欢,想多待一会,特别是开她玩笑后更有那一点意思了;‚更够意思‛是说‚北京话‛对她更好。这里凤娇对‚北京话‛好,实质上表明她爱‚北京话‛所代表的现代都市文明。‚北京话‛可以理解为一种象征。

(5)‚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生起一种美好的感情。‛

点拨:‚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着意刻画香雪的清纯;‚美好的感情‛是一种非常健康非常纯洁的感情,不会有其他杂质,说明香雪的纯净的美,可以感化别人,使别人的心灵也变得更美好。这是对人物的侧面描写,效果非常好。

(6)‚香雪没有住,更不打算去找‘北京话’的什么亲戚,他的话倒更使她感到了委屈,她替凤娇委屈,替台儿沟委屈。‛

点拨:如此的妙笔,写到山村少女的心里去了,因为这儿的姑娘只能梦想幸福,却很难真正地得到幸福。

(7)‚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点拨:‚被感动得颤栗‛它拟人又双关,一方面指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间回荡;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终于慢慢被这现代文明唤醒,共同欢呼文明时代的到来。含义丰富。

2.总结小说的艺术特点

(1)语言清新灵动,用词精练传神;

(2)富有诗意的抒情化描写;

这部作品人物少,情节也不复杂,它的主要魅力就在于用诗一样的语言、散

文化的笔法、精彩的生活细节写活了山村女孩纯真、率直、清丽的情怀。

(3)精巧的构思与细腻的心理描写。

三、难点探究

1.香雪是否有必要花40个鸡蛋,夜里走30多里山路换取一个小小的铅笔盒?这样做值得吗?这是否是虚荣心的体现?(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2.‚哦‛字到底读什么音?为什么题目上要加上这个字?去掉行不行? 点拨:标题中的‚哦‛有两种读法

(1)读四声表示领会、醒悟,包含有赞叹:哦,我明白了,香雪原来是这样一个执著的女孩子!

(2)读二声是叹词,表示惊奇:哦,香雪,真是个执著的女孩子啊!

‚哦,香雪‛是一个有诗意的标题,同时我们也可以从标题体会到作者对香雪这个人物形象倾注了赞叹、喜爱之情,所以不能去掉这个字。

3.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纯朴迷人的美还能留多久?

(教师出示一些相关评论,学生思考讨论)

资料展示:

《哦,香雪》是新文学史上深具历史文化意识的乡土文学作品,作者坚守着诗意化的美学理想,使得她对笔下的乡土中国的某些区域一方面深情地眷恋和咏唱,歌唱闭塞、贫瘠、落后的环境中的诗意,尤其是洋溢在其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另一方面又对乡土人生进行了理性的批判,呈现出二重矛盾心态。

小说的情感基调是清新、婉丽、优美、纯净的,但并不意味着纤弱、单薄竿浅显,相反它寄予了作者对时代现实的严峻思考:‚那纯朴、淡远的美果然是迷人的,令人不由自主地去欣赏和赞美,但它恰恰又是与贫穷和闭塞联系在一起,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声中,这种纯朴迷人的美还能保留多久呢?‛(当代评论家陈思和)80年代是一个对‚现代化‛充满神秘与迷信的时代,产生了一种新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现代化必然代表进步、文明和美好;反之,就是落后、封建和野蛮,但敏锐的作家铁凝却从现代化(火车的象征)进入以前的人性淳朴的民间社会作出美轮美奂的赞美,这种深远的意蕴,将会超越时空而发生永恒的魅力。

台儿沟的发展有两面性。香雪踏上火车的一刹那,暗示着台儿沟的觉醒,但山里太纯朴,她们不知道山外的世界有多复杂。假如她们走出了大山,我们又会少了那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又会少了一杯纯净的水,但更少了的是那纯朴的风土人情。

四、拓展训练

课堂活动:

1.香雪带着泥土的馨香从大山里款款走来,走进我们身边,身为90后,你们是如何理解香雪这个人物形象的?请以‚哦,香雪,我想对你说??‛开头,续写一段话,当堂交流。

2.想象十年后的台儿沟会变成什么样子,而那时的香雪和她的伙伴们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并谈谈你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引子 —— 火车开进了小山村

开端 —— 姑娘们欢乐的时刻 向往文明

发展 —— 香雪渴望有铅笔盒 渴望脱贫

高潮 —— 香雪换回铅笔盒 自尊自爱

结局 —— 香雪深夜归

第二课时

小说艺术特色:

1.语言清新灵动,用词精练传神

2.富有诗意的抒情化描写

3.精巧的构思与细腻的心理描写

六、布臵作业

1.课后练习与思考二、五。

2.香雪回家后将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写一篇想象作文。

要求:题目自拟,想象的内容要合理,字数在500字左右。

附录

铁凝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荣任新职时铁凝说:‚喜悦和惶恐并存,压力和责任同在。‛铁凝所喜的是‚文学同行们的宽厚认可‛。人才济济大家辈出的中国文坛为何能认可铁凝?主要还是因为铁凝是当代中国作家第一方阵中的代表人物,也是最出色的中国女作家之一。铁凝是靠作品靠实力得到同行认可的。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步入文坛以来,铁凝长久地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势头,佳作连连,力作不断。她曾三次获得全国短篇、中篇小说奖,连续两届获得鲁迅文学奖。

铁凝对文学既执著又敬畏。她始终不脱离生活、不脱离现实,双脚踏着泥土,眼睛望着都市。铁凝的作品风格鲜明,气象万千,浸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铁凝已成为中国当代最有影响,最有活力,最受广大读者喜爱的作家之一。

荐荐二2014下语文教案(3000字)二语文教案下册(500

字)荐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荐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案)的常规格式

中职语文优秀教案 篇2

一、浅谈“中职语文阅读”

专业和职业在教材中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现。在各中职院校中, 学习时间与方式相对较为自由, 随着中职院校课时量的减少, 教材的内容也随之减少。据调查数据显示, 半数以上老师反映语文阅读教材与专业知识相关联系甚少;有为数三分之一的老师认为语文教材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没有过多的帮助, 交际能力也没有得到一定的提高和改善。以往语文教材的编制, 使得老师很难将教学和实际社会需求相结合来教学, 而这使学生的受教育水平也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影响。

中职语文教育目前并不受各中职院校学生的重视和青睐, 那么重整中职语文教材的内容, 以专业要求为导向, 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 融入一些多元化的东西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积极性, 改编出对学生教育有用的东西才是当今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在以往的中职语文阅读教材中, 更注重的是实用性, 对学生的教育训练就是做习题, 忽略了语文阅读的人性化特点, 用习题代替了学生对文本的认知和领悟, 淡化了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修养, 并且更为严重的是在一些职业教育者的观念里, 职业教育就是为了社会输送大量的技工, 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职业素养或者是人文概念。

二、企业优秀文化的功能与作用

1. 企业优秀文化的功能

企业的优秀文化不仅可以凝聚企业的向心力, 起到经营管理的导向作用, 而且还可以约束企业各个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一个好的企业员工并不只是靠严格的制度, 而是深入人心的企业文化导向。因为只有一个企业员工在真正意义上认可企业文化, 才会去遵循。

2. 企业优秀文化的作用

优秀企业文化可以在无形中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企业成员心中认可企业文化就会对企业产生一种自信和骄傲, 正是这种感受可支撑其在工作中的热情和团队凝聚力。

优秀企业文化可以激励企业员工保持高昂的战斗力。各个员工在思想上统一理念, 能更好地完成目标, 促进员工与员工的和谐相处, 大大提高企业的运营和发展, 正所谓“团结就是力量”, 各成员相聚一心, 企业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播, 企业才能发展壮大。

优秀企业文化对企业整体的价值取向和经营管理起导向作用。因为企业文化一旦形成, 就会建立起一套属于本企业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标准。一旦一个企业成员行为上有所不当, 那企业文化标准就会及时的给予导向。

一个企业想要走的长远, 就要有文化, 因为文化是一个企业的主要精神支柱, 有了文化企业才有了立足之本, 生存之道。

三、中职语文与企业文化相融

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 学生听, 这种“满堂灌”的被动方式虽能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 但枯燥的知识讲解却会令学生不厌其烦。在如今这个事事都注重创新的时代, 教育的改革也是呼之欲出, 不只是一味地灌溉, 要学对自身有用的, 能立足于社会着眼于未来的知识与文化。倘若中职语文阅读与优秀的企业文化相结合, 完善合理的企业文化渗入到中职语文学习的课堂中肯定会有很大的反响。原因之一它是学生以往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 使学生有一定的新鲜感;之二它是企业文化, 是社会的产物, 学生了解一些企业文化, 可以使其在未来的就业发展中有一定的辅助性作用。

教育是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点, 在其改革和发展的过程, 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和兴趣, 不仅要对其职业技能做出专业的培养, 更要对其职业道德, 做人原则给予引导。

中职阶段的学生相对于中小学生有了一定的思想和判断力, 容易接受新事物, 可塑性强, 在中职语文阅读中加入企业文化,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目标地去努力, 教育学习中以人为主, 以企业及社会需求为本, 加大教育改革, 促进学生的能力, 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 全面发展为学生进入社会走上企业岗位打实基础。

教育要“人文”全概, 现大多中职院校对语文教学上还停留在应用文知识和口语技能的传输, 却忘记了一个学生心灵和精神的塑造才是更为重要的。在中职语文阅读中加入企业文化不仅可以使教材更加丰富多元化, 同时还可以更好的引领一个人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成为一个综合全面发展, 适应社会需求的人。

四、总结

中职语文阅读若要创造其独特性与丰富性, 就要融入不同的文化元素, 给其注入新的血液。那么中职语文与企业文化的结合不仅巩固了中职学生专业的全面性, 更提升了其自身的一个道德修养观念, 让其能够更好地融入和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精神文明社会。

摘要:教育是一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那么无可置否的教材在整个教育领域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在这个与时俱进的年代, 以往语文阅读教材中仅有的基本素养梳理和灌溉是远远不够的, 经济上调整产业结构是为了更好更快的经济发展, 而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是为了增加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人才的输出, 为了适应社会, 将企业优秀文化融入中职语文阅读中, 将课堂与企业文化联系起来, 更好的促进教育的完善, 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中职语文,企业优秀文化,两者相结合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岑欣.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材改革的探讨[J].广州大学, 2015 (3) :3-5

[2]丛明玉.论中职语文教学的阅读教程资源开发[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综合版) , 2012, 6 (5) :3-5

[3]黄凤鸣.企业文化融入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南京机电工程学院, 2012, 8 (6) :4-6

中职语文优秀教案 篇3

【关键词】以人文本;中职语文;优秀品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等职业教育扩大招生规模以来,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与此同时,生源文化素质呈整体下降趋势。以语文课程为例,相当部分的学生未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合格水平,学习兴趣淡薄,缺乏学习动力。如何以人文本,发展学生优秀品格,策略如下:

一、职业教育更需园丁情怀

走上职业教育的讲台,受教育者往往比普通中学更多样化、复杂化。中职学生正值青春期,常常用讲脏话等不文明行为来显示自己的“强大”;受父母及社会环境影响语言行为粗俗;当学生之间发生了矛盾,受了欺负,借骂人、打架等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学习压力不大,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学习不重视;学习风气不好,不良行为习惯突出。中职学生的实际现状对教师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更需要教师手持金斧头,像园丁一样善于修剪树木,精于修缮造型,勤于修理苗圃。

职教教师更应认真授课,积极实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营造自主、活跃的课堂气氛。组织学生开展学科实践。开展听评课,促进教师共同探讨、共同成长;课堂内外积极和学生交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及良好品质;通过研读教材,在课堂上教师满怀激情,以教师自身独特的领悟,引导同学们个性发展。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学生生活,教学效果良好;引导学生参加道德讲堂活动等,乐于表达,课内外主动阅读相关书籍。

中职语文课堂重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取向,培养学生乐观向上、自尊自重的人格,不仅强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并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为学生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基础,培养较高素质劳动者服务。重视指导学生参加班级、校内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等,使学生乐于参与,最终达到语言流畅,口齿清晰,精神风貌良好,成绩优秀。

二、帮学生搭建幸福的台阶

从学生心理的角度考虑,帮助学生解开心结,热爱学习。学习态度上无论是好逸恶劳,还是乐在其中,都来源于内心的喜好,不少中职同学从小被贴上了“不好好学习”的标签,长期以来自己内心否定自我、教师“一刀切”的歧视或漠视,家长的怒其不争等等,都让学生年轻的心蒙上灰尘,失去斗志。班上一位叫别克的同学,从来不肯张口念课文,甚至只是坐在课堂上,不参与任何学习活动。经过了解,他曾经受到老师和全班同学的嘲讽逐渐放弃学习。我在课堂上一边诚恳地鼓励他活跃的思维,热情地性格,一边坚持要求他从读课文开始展示自我,并用谚语鼓励他像雄鹰搏击长空、骏马奔驰草原一样去张扬自我。他内心充满挣扎,渴望尝试突破自我,又深陷自卑泥淖,一遍遍放弃尝试,我也不禁打起了退堂鼓,但我知道放弃意味着泯灭孩子的未来,终于坚定地支持着他。一场拉锯式的心理战后,他终于张口朗读,我和同学们由衷地为他鼓掌祝贺。就像撬开了冰封的闸口,他的自信喷涌而出,往后的课堂上回答问题、参加实践,我和他一起感受着学习的快乐。

从阅读的话语形式看,中职定位于实用性,阅读中增加说明文的分量,阅读的类型增加信息筛选型的阅读,必须务实地写好日常应用文和常用文体的作文。让中职学生动笔写作文是一件难事,刚开始练习时,我听着他们各种牢骚、抵触、求情,等他们诉说完了引导他们开始写作,说清具体要求,降低写作难度,刚开始时不做字数要求,以短小的课堂即时练笔入手,十五分钟时间里,有的同学抓耳挠腮,有的涂涂画画,有的望纸兴叹。接下来我充分鼓励同学们的习作,仅写了题目的“命题准确”,仅写了开头的“开门见山,内容让人期待”,文从字顺的“值得大家模仿”,真诚的、紧贴学生写作内容的评价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逐渐明白写作就是表达内心的想法,在之后多次的练习中学生习作逐渐内容完整、词汇丰富起来。

三、探索有效有趣的教学途径

结合教学实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互动教学法,活跃课堂学习氛围; 问题情境教学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合理应用多种媒体组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有益自学的教学环境。教学情境的设计:从通常的提问等言语行为,走向多媒体教学。教学课件,与教学内容相对应,有益补充课堂教学,直观显示教学内容,实际反映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应善于突破传统,实施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如教学《洛阳诗韵》时,课件展示白马寺、唐三彩、各色牡丹,从视觉上感受作者的意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课件中补充阿勒泰地区六县一市风景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由作者热爱洛阳的情感自然升华为学生热爱阿勒泰故乡的情感。

四、建设贴近学生生活的语文课堂

积极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加强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中等职业学校各类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创设了接触社会、了解职业的环境,也为学生提供了语文学习的资源。教师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加强书本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如教学《说话》课程前,我先交代某同学去完成一项任务,与这名学生彼此交流说清要求,待任务完成后,既以此事例和学生讨论怎样“说话”,学生快速归纳出“说话”的要求,教学任务完成扎实有效。教学《听话》课程时讲授“弦外之音”,正有一名同学拿出手机玩,我说“请坐好”,再问同学们是否听出了“弦外之音”,玩手机的同学会心一笑收起了手机。

五、着眼学生未来发展培养职业素养

从中职学生现状出发,应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提高他们掌握语文工具的能力,并借此来提高他们文化素养。同时,通过语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勤劳质朴、诚实守信、艰苦奋斗、敬业爱岗、勇于进取、不断革新、自主创业等高素质劳动者的优秀品格。给学生介绍大量美文,引导学生体会,并潜移默化受到优秀品质的熏陶。如朗读《第十二块纱布》,引导学生理解人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学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即使面对的是不容置疑的权威,勇于把真相大声地说出来,培养学生执著认真的职业操守。

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角度考虑,通过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著名企业的发展史,认识优秀企业中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感悟企业文化。如介绍阿勒泰地区福海县为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近年来放大区域特色,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结构,立足本地优势积极发展骆驼养殖,积极引进旺源生物科技集团,依托企业使奶驼养殖产业稳步发展,有效带动了农牧民持续增收,并获得“中国·驼奶之都”荣誉称号,驼奶在本地广受青睐,驼奶产品大多售往内地高端市场。以本地著名企业的发展激励学生立足所学专业,扎根家乡,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培养创业意识,培育职业品质。

职业教育方兴未艾,职教师资不强,生源不佳,这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社会急需各级各类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又是一片肥沃的土地。职业教师应以人为本,在课堂上下大力发展学生优秀品质,推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徐慧彬,女,1978年生,教师兼宣传干事、讲师,新疆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

中职语文 法布尔 蝉的教案 篇4

备课人 杨克勤 授课班级12实验6 12幼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类似记叙文的“倒叙”手法的妙处;能力目标:学会提取和筛选主要信息的阅读方法;情感目标:.学习讨论鲁迅对法布尔文章的观点,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出示古诗《蝉》的诗文。猜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学生自读,指名猜。——蝉

师:世界上有一个著名的昆虫学家也写了一篇关于《蝉》的文章,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他。

二、作者简介: 师:谁能介绍一下法布尔, 学生介绍法布尔。

法布尔,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国人。代表作《昆虫的故事》,又名《昆虫记》,全书共10卷,以生动有趣的文笔向人们展现出一个绚丽多彩的昆虫世界。雨果称他为“昆虫世界的荷马”。他的渊博知识,得益于他的刻苦自学。他出生于一个贫穷家庭,没上过像样的小学,为贴补家用曾给人放过鸭子。十四岁时家庭破产,流落街头,自谋生路,常常挨饿。后考入提供食宿的师范学校。他自学高等数学,并考取了大学教授资格。平生上过的唯一一次化学课是一堂引起爆炸的实验课,但他不但学了化学,还教了化学,并发明了一种化学染料。他十分喜爱文学,酷爱诗歌,常将自己的作品写成诗歌。他在学校没学过昆虫学,却以极大的热情和比生的精力从事昆虫的研究。为了对一种昆虫作精细的观察,他有时会一连趴在地上十二小时一动也不动,以至别人认为他发了疯。由法布尔的故事,我们应有所启迪:自学也能成才。

《蝉》节选自《昆虫的故事》,原文有四个部分:“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作者通过对蝉认真观察15年之后才写出本文的。可见他的治学态度是非常严谨的。

师:法布尔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但成就了自己,而且还给我们留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知识财富。

蝉,古称蜩、蚱蝉等,俗名“知了”、爬树猴。蝉遍布全世界,已知品种有3000余种之多。蝉的一生有四个阶段,即卵、幼虫、拟蛹和成虫。雌蝉通常于7,8月份产卵

于孔,幼虫孵化后会随树枝或自造细丝落到地面入土中,幼虫在地下生活的时间很长,最短也要2年左右,一般要过4,5年,长的要经过12,13年。

三、总体感知文章

1、师:那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昆虫记》,去看一看法布尔眼中的《蝉》究竟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自己先去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并思考: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 学生回答问题:两方面——蝉的地穴、蝉的卵。

全文课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自然段),表明自己“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次(2-9自然段),写对蝉的地穴的考察。

这一层次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2-3自然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6自然段说明对地穴内部情形的考察。

第三层次(7-10自然段),写对蝉的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

这一层次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时按实物发展顺序进行的。第7自然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8-9自然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0自然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这一部分可分为四个层次。

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

第一层次(第11-13自然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方式和数量等。

第二层次(第14-17自然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次(第18-24自然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的活动。这一层次详细记述了蝉的幼虫从蜕皮、悬挂、落地,到藏身地下的经过。第24自然段写幼虫钻到地穴后“隐藏了自己,此后就再也看不见了”,以后,蝉要到四年之后的文本第2自然段所写的“蝉初次被发现”时才会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样,就把对蝉从卵——幼虫——成虫的生长过程衔接起来并连成一体了。

第四层次(第25-26自然段),概括写蝉的生活历程:“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这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做了形象化的总结。

通过讨论课文结构,使学生明确两点:(1)文章两大部分,“似乎颠倒了蝉由卵到幼虫,由幼虫到成虫这样一个生长过程”,但从表中看出,实际上还是按照生长过程来写的,开头写地下生活,结尾写隐入地下,前后照应结构非常严密。作者从幼虫的地下生活写起,同文章的立意有关,这样写可以突出蝉的“四年黑暗中的苦工”。(2)在具体内容的说明中,写地穴是按照考察的过程,从外到内的顺序写的,写内部构造的同时介绍了建造地穴的方法。幼虫出穴以后,又是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幼虫出穴以后怎样寻求脱皮的地方;怎样完成脱皮而变为成虫,飞离树枝;怎样产卵;怎样孵化成幼虫;幼虫落地以后又怎样寻觅隐藏处所,然后挖土隐入地下。一步一步发展生长的过程写得非常清楚。

(画一个蝉的生长过程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四、重点探究。

1、师:下面请大家在小组内选择你们喜欢的那一部分,读一读,交流一下,看看作者是抓住了这一部分的什么特点来介绍的,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一下。

挖洞:分泌粘液,使泥土成为泥浆,固定隧道;脱壳:奇怪的体操;产卵:在枯枝上刺成三四十个小孔;幼虫钻到土里:挥着镐向下挖掘,并将土抛出地面,挖开土穴,钻了进去,隐藏自己。

师引导学生进行详细地了解。

2、对于“脱壳”部分进行拓展:(1)师:对于金蝉脱壳这个过程,五年级上册有一篇文章描写的更加生动、详细,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了解一下蝉是怎样脱壳的, 学生读文章《金蝉脱壳》

(2)师:这篇文章是怎样描写蝉脱壳的, 师:谁能说一下这篇文章是怎样描写蝉脱壳的,最好能按顺序来说。背:作者是怎样描写背部变化的,(理解“抽搐”)

你从蝉背部的变化体会到了什么,(观察得仔细、认真)板书:认真观察

头:接着又描写了哪儿,(头——理解“钻”。)这个“钻”省掉可以吗,为什么,(努力、坚持、使劲)可见,作者的用词是多么准确啊~一个“钻”字就把蝉脱壳时的努力表现出来了,再读一读。

脚:师:六只脚出来了,生接:整个身子在慢慢地活动。

尾:最有趣的情景马上就要出现了,什么情景,(蝉尾出壳)作者是怎样描写蝉尾出壳的,谁能找出来读一读,生读。

你觉得对蝉尾的描写哪个动作最精彩,——生说。为什么你认为它最精彩, 师:整个动作配合得多么自然协调呀~让我们再把这一部分读一读。指名读。

(4)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条理、生动, 师:对啊,只有用心观察,亲自研究,才能写出这么美妙的文章来。(5)师: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再去读一读课文,感受一下生命地蜕变。学生读全文。

五、1,语言特色

作为事理说明文,《蝉》是一篇科学小品。本文对“蝉”的说明既不像一般辞书、昆虫学著作那样进行系统的纯科学性的说明,也不像一般科学小品那样运动文学方法来表达。

《蝉》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但是,作者在表达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性语言对说明对象的科学资料进行综合介绍,因此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如写蝉产卵,写出了以为“可怜的母亲”生儿育女所付出的艰辛,也写出了蚋残害生灵的可恨。写由卵发育成蝉,表现出了蝉所经历的四年漫长历程的艰苦。这就使文章具有了较强的感染力,能使读者为这个小生物的成长慨叹,从而对作者的“幸福是如此的来之不易又如此的转瞬即逝”的议论和抒情产生共鸣。最后一段里的“苦工”“享乐”“歌声”“穿起”等。

二是运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如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象,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离壳过程。又如以准确而形象的语言描写所观察到的情形,写蝉“身体在空中向后翻腾”,“翻转身体„„将折皱的翼竭力向外伸直、张开,„„用腰部的力量尽力将身体翻上来,恢复头朝上的争唱姿势,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再把尾部从鞘中脱出”,其中的动词准确而又生动地描写了蝉脱壳的整个过程。

2、说明顺序倒叙 幼虫?成虫?产卵?幼虫(顺序 卵?幼虫?成虫?生活习性、生理特征)跟记叙文“倒叙”的作用完全一样,是为了突出蝉的“四年黑暗中的苦工”这既是重点(蝉一生大部分的活动时间),又是难点(最不易了解),并使行文生动活泼,吸引读者注意,加深读者印象。

六、深入剖析

鲁迅说,法布尔的著作有一个缺点:“用人类的道德于昆虫界。”“农学者根据对于人类的利害,分昆虫为益虫和害虫,是有理可说的,但凭了当时的人类的道德和法律,定昆虫为善虫或坏虫,却是多余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文中寄托的对蝉深厚的感情,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讨论对这样表达的看法。这类内容如“但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它那大而锐利的眼睛,并非看不见这些可恶的家伙不怀好意地鼓翅其旁,然而它就是无动于衷,任由这些家伙胡作非为。它要踏扁这些家伙是非常容易的,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自己的家族。”还有“它穿着肮脏的外套,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忽然换上了高雅的服饰,长出了堪与飞鸟媲美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陶醉在这个世界的欢愉中。幸福是如此的来之不易又如此的转瞬即逝,你想,什么样的歌声才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此时的快乐呢,”等等,在讨论中,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但应要求有理有据。

七、作业: 动物身上会进化出轮子来吗, 教学目标:(1)学会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筛选、提取重要信息(2)了解并掌握科普说明文的相关知识、理清文章结构

(3)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组织讨论解决总是的能力。教学重点:对文中多种说明方法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语

如果说动物的身上长也轮子,那会是一种什么模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能够为我们解答为什么动物身上没有进化出轮子来文章。

二 作者简介

周立明,国际行为分析协会会员,曾任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科普作家,重要作品有《动物游戏之谜》《会“说话”的动物》等。

三 文体介绍: 1(说明文的种类有多少,什么是事理说明文, 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但是,有时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因此,不管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都要求作者对说明的对象进行真实的介绍。

四(课堂活动

活动一:课前预习内容检测 1.给下列生字词注音 2.解释词义 鳍()潜()水 中枢()冥()思苦想 鹫()俨()然 反驳()相形见绌()见地:对事物深刻全面的认识和看法。改观:改变原来的样子,出现新的面目。相形见绌: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形,比较;见:显示出;绌,不够;冥思苦想:绞尽脑汁,苦思苦想。想:思考。冥 :用心。思:思考。活动二:信息筛选能力训练

要求:仔细阅读文本,结合题目要求对信息进行帅选。

(1)找出每段的关键句,概述各段内容。文章每一段都有一些关键词或句子(如中心句、过渡句、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以及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提取出这些关键信息,有助于我们梳理文章脉络。

(2)根据每段的内容,概括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1—5段)提出问题。用事实证明了依靠轮子滚动前进,能量转换的效率要提高许多,可为什么动物身上没有进化出高效率的轮子, 第二部分(第6—19段)分析问题。分析动物身上没有进化出轮子的原因。第一层(6—7)从动物自身难以找到原因。

第二层(8—15)从动物与环境的联系,分析原因。

第三层(16—19)再从人类历史的例子中,寻找“在自然界复杂的环境中,轮子不能成为理想交通工具”的原因,从而证明了“自然界复杂的环境中,动物身上没有进化

出轮子”。

第三部分(20)提出预测。如果有条件,将来动物身上可能进化出轮子来。活动三:集中问题深入探究

要求:细读文章,分组讨论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快速整合。(1)科学家是从哪些方面来探究动物身上没有进化出轮子的原因的,作者支持哪一种, 动物自身和动物所处的环境两个角度 作者支持从环境的角度分析(2)为什么说“在自然界中,腿对于动物来说比轮子更优越”,请概括说明。

1、轮子仅在坚硬平整的路面上才有效。自然界并没有为动物准备平整坚硬的行驶轮子之路,轮子的能量转换的效率无法发挥。

2、轮子难于克服自然界中常会的垂直障碍和空间障碍。

3、动物的腿容易克服这些困难,所以说“在自然界中,腿对于动物来说比轮子更优越”。

(3)陆上动物和水里鱼类没有进化出轮子的原因完全一致吗,有怎样的异同点, 不完全一致。相同之处,都是因为环境的原因没有进化出轮子,不同的是:陆上动物主要是因为环境的限制没有进化出轮子,而水里鱼类则是因为自身的鳍和尾部比轮子高效。

(4)为什么作者在分析了动物身上不能进化出轮子的原因后,又列举了人类历史中的例子, 从人类历史的例子中,寻找“在自然界复杂的环境中,轮子不能成为理想交通工具”的原因,再次明确“仅仅在有车路的情况下,轮子才比腿优越;在没有路的自然界,动物的腿要比轮子优越得多”,从而更具说服力得指出“在自然界复杂的环境中,动物身上没有进化出轮子”。另一方面这也体现出了作者的严谨态度。(4)在拉巴比拉所举的两个人类历史的例子中,为什么说“第二个例子更有趣”, 作者为了从人类历史的角度证明:在“自然界的复杂环境中,轮子 不能成为理想的交通工具”,引述了两个例证。一个是印第安人懂得轮子的使用,因为驮兽比轮子更优越而不把轮子作为交通工具。二是一些古国原本已经采用了车辆,但后来即以驮兽的鞍子取代了车辆。这两面个例子中,人类在使用车辆之后双废弃了车辆改用了鞍子,是人类以实践进行比较,以理性来选择,以这样强有力的事实来说明了古人认骆驼鞍子优于车轮的观点,比用古代印第安人有带轮子的玩具来证明其懂得轮子的原理而使用车辆作为依据,更具有说服力,因而作者说“第二个例子更有趣”(因为大约2000年前,有些古代国家就已经普遍使用牛车和马拉的战车,后来为省下建筑和维修车路的人力物力,放弃高效率的车轮而采用骆驼驮货,而且时间长达1500年之久。人类在使用车辆后又废弃了车辆而改用驮兽,这个例子更有力地证明

了“在自然界复杂的环境中,动物身上没有进化出轮子”的见解。)(6)读完全文,能不能得出“动物身上永远也不会进化出轮子”这个结论呢,你是从哪些词句来分析的, 不能。因为生态环境的改变和动物的进化是复杂的,将来的动物会不会进化出轮子也未可知。可以从“有些生物学家相信”“如果这种理论正确的话”“也许若干年之后”等词句看出来,进而明确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就是体现在使用词语的限制范围和修饰程度上。

7.作者在最后介绍“精确平衡的进货理论”的用意是什么, 介绍精确平衡的进货理论,指出生物会迅速进化发展出相适应的手段来占据改变了生态环境,意在推测动物身上进化出轮子的可能性。作者所以强调“有些生物学家相信”“如果这种理论正确的话”“那么,也许若干年之后”,是因为“精确平衡的进化理论”只是假说,有其合理性及局限性,而科学注重实证,假说不是结论。但假说在科学研究中是有其意义的,列举各种假说,让各种观点在包容的学术氛围中自由碰撞、融合,才有可能辨伪存真,使科学进步。

活动四:课文总结

1说明方法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举例说明 结束语:作为事理说明文,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是按逻辑的顺序组织的。说明事理的科普文章,往往是遵循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并采用列举,分析阐释,从而证明科学观点的写法证明各种观点在包容的学术氛围中自由碰撞、融合,才有可能辨伪存真,才会使科学进步。

五.布置作业: 寂静的春天

教学目标 1(诵读全文,掌握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意思 2(分析探讨影响环境,使春天“沉寂”的因素。

3(小组讨论,保护环境,爱护生物,关注人类,让春天更加灿烂的措施。教学重点、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给生物、人类带来的毁灭性打击,从

难点 而意识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激起大家的环保意识。教学方法 研讨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配乐朗诵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学生背诵

一、古诗导入 古诗《春不知不觉地又来到了一个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觉地又开始了一晓》

次花开花落。正如孟浩然所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板书“寂静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的春天” 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

然而雷切尔•卡森眼中的春天却是寂静的,为何呢, “寂静”加

二、解题 着重号 寂静的春天。寂静:(形)没有声音;很静。学生先介

三、作者简介 绍,师再补雷切尔•卡森(1907--1964),美国生物学家、科普作家。是当代充 环保运动的先驱。1962年完成《寂静的春天》一书。这本书首次

多媒体展揭露了美国农业、商业界为追逐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对美国示 不分青红皂白地滥用杀虫剂而造成生物及人体受害的情况进行了抨击,使人们认识到农药污染的严重性。它是一座丰碑,犹如旷野中的一声呐喊,用它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辩的论点改变了历史的进程。1964年因癌症和遭受空前的诋毁、攻击而与世长辞。而人们对她的这本书的评价是:如果没有这本书,环境运动也许会被延误很长时间,或者现在还没有开始。

1964年4月14日,雷切尔 卡森在经过了长时间的与乳腺癌抗争之后与世长辞。她开创的现代环保运动、她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激励着后人的理性发展。

四、诵读全文,整体感知、啮齿(niè)滞留(zhì)栖居(qī)步履(lǚ)

提问学生,五、精读全文,回答问题 要求用书?春天“寂静”的表现(作者为什么说春天是“寂静”的,本上原话

回答,最后从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师明。明确:(第7节)这些喷雾液、花粉、烟雾剂现在在农场、花 园、森林和家庭中几乎普遍使用—这些化学药品能够不

让春天“寂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不论其是“好”还是“坏”;能静”的原 因、环境污够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 染带来的?导致春天寂静的原因 危害这两

部分教学明确: 主要以小?(第6、7节)自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来,逾200种组讨论为

主。基本化学药品被研制出来,用于杀死昆虫、杂草、啮齿 动物和其它现代行话称为“害虫”的生物体;这些化学

师跨学科药品打着数千种不同的商标出售。这些化学药品能够不地提示启 发注重课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同时也污染了环境。堂生成资?核爆炸污染(第2节)源。

?岩石中隐秘的射线(第3节)最后师明?宇宙射线、太阳紫外线(第4节)确 ?污染环境,导致“春天寂静”的其它因素 提示明确: 多媒体展

示重点内水污染、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粮食短缺、食品污染,容 医疗污染,人口爆炸、生物多样性丧失、技术危机等等。?“控制大自然”,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 ?“控制大自然”一短语的起源: 明确:(第9节)这一短语是在骄傲自大的心态中构思出来的,它源于尼安德特人时期的生物学和哲学,当时人们以为自然界是为人类的便利而存在的。

?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 明确:(第2节)在过去四分之一的世纪里,这种力量不仅增大到了令人不安的程度,而且其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人类对环境最可怕的破坏是用危险甚至致命的物质对空气、土壤、河流和海洋造成污染。这种污染多数是无法救治的;由它所引发的恶性循环不仅存在于生物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存在于生物组织中,而这种恶性循环大都不可逆转。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化学药品是辐射线的凶恶但却被人忽视的同谋,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的根本性质—它的生物的根本性质„

?让春天不再“寂静”,解决环境污染之法 明确: ? 文中涉及到的解决方法: 生物:生物经过一定的时期,适应了环境就达到了平衡。不足之处:现代世界里的人没有时间,人的一生太短暂,而适应环境要求的是若干年代的时间,所以适应环境的平衡对人是不行的。况且源源不断的污染,对人、对生物都难以适应,难以达到平衡。

?保护自然,改善环境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最终师总结。参考:净水器,防辐射服等

(六)、你认为文章要告诉我们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这篇课文以科学详实的资料,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反映了人类广泛使用化学农药给周围环境所带来的危害,呼吁人们放弃那些愚蠢的做法,要善用科学,不能让科学的东西危及人类本身。六语言探讨: 富有感情色彩而又形象生动是科学小品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找出例句,说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举例归纳: ?“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化学药品是辐射线的凶恶但却被人忽视的同谋,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上生物的根本性质。”(第二段)分析:这句话形象地表现出了化学药品的危害极大,隐蔽性极强,容易被人忽视,意在唤起人们的注意,表达了作者迫切的心情。?“人甚至连自己创造出来的魔鬼都认不出来。”(第二段P36)分析:引用施威策的话,运用比喻手法,进一步指出这种化学药品让人们或者动植物不知不觉地受到危害,增强说服力。?“这些化学药品不应称作‘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第七段)分析:“杀虫剂”与“杀生剂”一字之差,但表达的感情却有极大差别,“杀虫”指这些化学药物的功用是“杀虫”,而“杀生剂”的“杀生”则表现了这些化学药物的危害,作者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七、作业 寂静的春天 基本解读

1、快速阅读课文,说说造成春天寂静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人类滥用化学药物。

2、标题“寂静的春天”是什么意思,说说作者借“寂静的春天”向世人提出了什么警告, 明确:“寂静的春天”是指人类滥用化学药物在杀死昆虫的同时,必将危及地球其他生物乃至人类的生存,最终会导致春天里出现“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的毫无生机的、死气沉沉的可怕景象。作者借此向世人提出严正警告:滥用化学药物破坏自然生态,人类将会遭到自然的强烈报复,导致自身的灾难。

3、作者是怎样一步步阐明化学药品对大自然的危害, 明确:化学药品对人类的危害——人类没有时间适应世界的变化——人类创造化学物质——人类使用化学物质——化学物质的危害——导致恶性循环效果

4、除了课文提到的因素,还有什么因素使地球上出现寂静的春天,为了防止出现“寂静的春天”,你认为人类需要做些什么, 明确: ?烟雾已成为一些事件的起因,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还没有对公众的健康构成太大的威胁。

?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食物中毒或(中断)都会给整个世界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生态平衡的破坏,生物圈的破坏。

人们需要做的: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的地球;遵从发展规律,不轻率躁进,破坏环境;减少化学药品的使用,人人争当环保卫士。

作者阐述这个问题主要用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明确:对比手法的运用是课文的一大特色。如把漫长历史中生物对环境的微弱影响与在20世纪中叶人类对环境的巨大改变作对比,把尚不为人普遍认识的滥用化学药品对自然的污染破坏与众所周知的核污染作对比,把人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缓慢与人类发明制造化学药品的惊人速度对比……对比的运用有效地传达了作者所要强调的信息,突出了人类滥用改变自然力量的可怕,突出了滥用化学药品的巨大危害,使文章具有一种强烈的震撼力量。

总结

11荷花淀 中职语文第一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荷花淀派”的创作风格。2.掌握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3.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珍惜和平生活。【教学重点】

1.跌宕起伏的情节安排与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2.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含蓄传神的细节描写。【教学难点】

1.感悟本文诗情画意美和人物的形象美。

2.景物描写、人物对话对展开情节、表达主题的作用。【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比较法。【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跌宕起伏的情节安排。2.体会如诗如画的景物之美。

二、教学过程

1.以影视资料导入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影片及你了解的战争场景特点。(影视导入构成强力冲击,场景与文章形成鲜明对比。激发学生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归纳:提起战争,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总是流血漂橹,伏尸百万;硝烟弥漫,血肉横飞;枪炮轰鸣,悲声一片„„

在小说《荷花淀》中描述了一场怎样的战争呢? 2.把握小说情节(1)根据预习完成下表(用多媒体显示)。(课前预习初步感知)段落1~45~2930~3132~3839~47标题编席待夫与夫话别送别亲人马庄探夫探夫不遇段落48~6061~7475~8384标题与敌相遇助夫杀敌漫谈感受迅速成长

(2)根据小标题复述课文内容。(复述可以从整体把握小说情节结构)

孙犁的小说并不是以情节见长,但他精选了几个生活片断:开头写话别,交代故事背景,村里七人参军公推水生为代表回家告别,这为妇女们去马庄探夫设下伏笔。探夫不遇,不遇而归,归而遇敌,摆脱敌人,隐入荷花淀助夫杀敌,目睹激战,则是一个转机。情节发展一波三折,错落有致,足见作者在情节上也是匠心独运的。

孙犁笔下的战争和我们想像的战争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感受孙犁笔下的战争)

归纳概括:景美人美情美 3.体会景物之美

(1)赏析月下编席一节

①引传说激趣。(引传说创设意境)

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 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城5县(市)所辖。白洋淀是华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总面积366平方公里。淀区内共有36个村庄,8000公顷芦苇,146个淀泊。河淀相连、沟壑纵横,苇田星罗棋布,成为中国特有的一处自然水景区风光。白洋淀中有自然形成的千亩荷花淀,每年的农历五—八月份粉、白两种荷花盛开,淀内香气四溢。白洋淀水域辽阔,春季青芦吐翠;夏季红莲出水;秋天芦苇泛金黄色;冬季泊似碧玉。白洋淀物产丰富,盛产大米、鱼虾、菱藕和安州苇席。被誉为美丽的“鱼米之乡”。

②播放课文1~3段配乐朗诵,体会小说诗化的语言。课文配乐朗诵,创设情境。

③学生自由朗读,体味其中韵味。

④请朗读好的同学读下文。(诗文用多媒体显示)月亮 升起来 院子里 凉爽得很 干净得很

白天 破好的

苇眉子,湿润润的 正好编席

女人 坐在 小院当中 手指上 缠绞着 柔滑修长的 苇眉子

苇眉子 又薄又细 在她怀里

跳跃着这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经过这样编排看来更有诗的意味了,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按照我的语言在头脑中反映我所描述的画面。

月亮升起来了,在一座整洁干爽的院子里,一个女子正在编席,你看苇眉子在她的怀里跳动不止,月光如流水般泻下银白的光辉,泻在院子里,泻在女子的身上,泻在她身下编好的苇席上,苇席在月色下像一片洁白的云朵;那个女人陶醉其中。一阵晚风吹来,带来些清凉,也带来了阵阵花香,缕缕荷香„„请把你的感受讲出来。

多媒体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教师轻柔的述说,再现情景。教师要肯定他们的感受鼓励学生有自己独到的感受。

设问激疑

请学生来说。(宁静温馨安详„„)

⑤思考:抗日战争是很残酷的,抗战八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死亡随时威胁着人民的生命,有这么恬静优美的环境吗?作者这样描述合情理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写? 可以播放《我的祖国》、出示王维的《山居秋暝》帮助学生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多媒体辅助,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到渠成完成对景物描写作用的归纳。学生讨论归纳:

①河山如此多娇,岂容敌人来践踏;家乡如此美好,怎能容忍列强来侵犯。展示了荷花淀人民的精神风貌。

②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秀美的荷花淀养育了多情美丽善良的女子。这段环境描写为人物提供了生活背景,烘托了人物形象:水生嫂是一个勤劳、纯朴、善良的女子。

(2)赏读日光下的水乡风光

用多媒体显示荷花淀正午风光,给以学生形象上的感知。学生朗读描写日光下水乡风光的语段,并展开想像。

背景:万里无云,水面上没有船只,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远景)主体:一望无边,荷叶密密层层(中景)特写:粉色的高高挺出来的荷花箭(近景)学生自由讨论。

提问:如果让你用一个短语来概括这两幅画面给你的感受,你会选择哪个词呢? 提问:“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看到这样的描写,你觉得情节会有怎样的变化和发展呢?

明确:荷叶像铜墙铁壁——暗寓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像铜墙铁壁。明确:粉色荷花箭是哨兵——暗寓白洋淀的妇女们成长为抗日游击战士。

三、小结

在孙犁的笔下画面融为了一体,由朦胧逐渐清晰,荷花淀的景物是美的,水天相融,粉荷绿苇相衬,明丽清纯,让人心醉,在这里人和环境融为一体了。景为人物提供了活动的背景,烘托出了人物形象;如诗如画的美景有利于展现人物精神风貌,在人物眼中,家乡是美好的,绝不容强盗侵犯,如果有人来入侵,这里的人民会怎样呢?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四、布置作业

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百字左右)

认真阅读景物描写片段,体味词语隐含的意义及其作用:

“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明确:这是“女人们”探夫未遇回家路上的一段景物描写,衬托水生嫂们的心情开始由忧变喜。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品读语言感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2.比较学习含蓄传神的细节描写。3.初步感受东西方文化差异。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品味了小说中优美的景色描写,荷花淀景色如诗如画,水天相融,粉荷绿苇相衬,明丽清纯,让人心醉,生活在这里的是怎样的一群人呢?了解一个人重要的 是了解他的性格,而人物的性格又是通过他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必须透过人物的言行来认识他,而高明的作家也常常通过高度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达到塑造人物的目的。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篇小说中人物语言的个性美。

2.品读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1)分角色朗读课文:从“但是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至“你总是很积极的”。

(2)分角色朗读改编仿写后的文段

①请比较原文中的女人和改写后的女人性格及心理的异同。改写后的对话:

(很晚丈夫才回来„„)

女人抬头瞪着他说:“死到哪里去了,这么晚才回来!没你的饭了。”说着,拍拍手站起来要往灶间走。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说:“有事快说。我知道,回来晚了一准没好事。”

水生咧嘴笑了,“你看你,尽瞎猜。”四下里看看又说“爹呢?” “你还有爹呀?早睡了。” “小华呢?”

“你甭跟我打岔,到底有什么事?给我痛快点。”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停下了手里的活儿,怔了一下,站起来,并不看水生的脸。“不就是这么点事嘛,还又是问爹又是问小华的,婆婆妈妈不直说。我给你弄点饭去。”

水生一把拉住她:“我吃过了。今天在县里开会,区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的眼睛熠熠闪光:“这才是我的好丈夫,爹的好儿子。你要是不积极,爹和我都不依你。”

②讨论归纳

原文中的女人温顺、体贴,对丈夫极为依恋,甚至有些缠绵,虽然她同时也是含蓄的,但她是有勇气有准备承担丈夫交给她的任何责任的。(水)

改写后的女人变得泼辣、外露,她用表面上的不在意掩饰内心的不舍之情,故意把事情说得轻描淡写好让丈夫放心。(火)

相同之处在于对丈夫的举动都很敏感,都很爱自己的丈夫,都有一颗金子般的爱国心。

(3)请比较下列三段对话,选出最适合水生嫂性格的一段,并思考为什么其他两段不适合?

女人:A“你走我不拦你,小华和爹你也带走。” B“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C“你走,我不拦你,我跟你一块去。” 水生:A“我又不是去走亲戚。” B“家里的事只有靠你了。” C“我是去打仗,不是去旅游。”

女人:A“我在家还要干农活,更忙。” B“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C“古有花木兰,女人能打仗,我也跟你打仗去。” 水生:A“等打完了鬼子我谢你。” B“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C“等打完了鬼子,我谢你。” 女人:A“哼,说的轻巧。” B(无语)

C“不嘛。”(嗲声)(4)明确:B(5)过渡

毕竟,藕断丝连的妇女们,对丈夫的不辞而别心存依恋,或许她们还有许多悄悄话还未来得及向自己心爱的丈夫表白;或许她们为丈夫的安全茶饭不思;或许她们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因此,几个青年妇女就聚在水生家里商量探夫的事。听探夫一段对话录音,分析她们的性格特征。

(6)细细品读四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话,分析她们的个性特点。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机敏多智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心直坦率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心细成熟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性急侥幸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害羞忸怩(7)感受东西方文化差异

可见人物的语言,美就美在富有个性,人人不同;美就美在富有民族特点,多情而又含蓄。下面我们来体会一下东西方表达爱情的方式有何不同?

讨论归纳:中国的女子或忸怩或坦率或成熟,她们对自己的丈夫有深深的爱,但她们表达得很含蓄,作为丈夫他们也时时挂念着他们的妻子,但他们有更符合他们的表达方式,含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特点之一,也是中华民族艺术的一个追求。

3.比较练习法,体会细节之美 比较上下两个句子的优劣:

(1)原文: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改写:“哎哟”随着一声惊叫,女人的手指明显地抖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让我看看。”“没什么。”女人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讨论明确:忽略了人物的身份,一个吃苦耐劳的农村妇女,不会见一点血就大惊小叫。改写的句子不符合人物身份。“震动”不仅写出了手指的抖动,更反映了水生嫂听到这消息后的心理反应:她没想到丈夫这么快就要参军走了,因而不免有些吃惊,接着的是对丈夫的依恋,担心。反映出人物复杂的内心变化。

(2)原文: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改写: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去你的吧!”一个女人用力一甩,把那菱角丢到远处,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讨论明确:书上说年轻人很快忘掉了不快,如果加上语言好像还很恼火,和前文矛盾。

(3)原文:“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

改写:“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自己的船上。

讨论明确:纸盒丢在他们船上,我们能看到水生还是很爱他的妻子的,只是表达得含蓄罢了。改后的句子不能表现水生对妻子的爱。

这里所选三组句子都是细节描写:手指的震动,丢菱角,丢纸盒非常符合人物当时的身份,情绪,性格,品质。有了这些细节描写不仅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自然,富有情趣,也更体现出这群善良勤劳英雄的白洋淀儿女的人格之美,爱情之美。

三、总结全文

孙犁的荷花淀虽然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但是他并没有通过渲染战争的残酷来表现人物的革命英雄主义,去歌颂爱国主义精神,而是通过展现人物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来刻画人物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歌颂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以在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残墙断垣,看不到硝烟烈火,看不到血污泪痕,看到的是明月,清风,荷香,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箭„„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这就是孙犁小说的特点:淡雅舒适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交融。

四、巩固练习

(1)这五个人的对话描写,从全文表达角度看,主要起了什么作用?选出正确的一项:(B)

A.起补充交代作用,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B.交代故事发生原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C.这是小插曲,使故事曲折生动。D.突出人物性格,深化主题。

(2)指出以下各句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①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准确地表达由吃惊而产生的心理反应。)②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形容劳动的欢快心情。)③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形容在强敌面前的敏捷行动。)

五、拓展

中职语文优秀教案 篇6

本堂课主题:宣州谢朓楼饯别校叔云

一、条件分析 1.学情分析

上周已经开始上古诗了,开篇的古诗就是什么具有豪迈诗人李白的《将进酒》,通过对将进酒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在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李白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的那种怀才不遇的经历。和鉴赏了诗人从一个悲到喜,由喜走到愤,最后由愤上升到了狂的情绪波动的矛盾情绪。这节课我们继续对李白的另一首诗进行学习《宣州谢朓楼饯别叫叔叔云》,继续对李白进行剖析,鉴赏那这首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2.教材分析

《宣州谢朓楼饯别叫叔叔云》是一首饯别抒怀诗,诗中抚今思昔谈古论今,重笔抒发了自己理想破灭,怀才不遇的愤懑与烦扰,对黑暗社会发出了强烈抗议,表达了自己遗世高蹈的豪迈情怀。全诗如歌如诉感情起伏涨落,韵味深长,一波三折,章法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章无迹,语言明朗朴素,音调激越高昂,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二、教学结构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认字音,识字义; 2. 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 积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名句;并赏析这些精彩语句; 4. 至少能理清诗中的情感脉络的传递和波动; 5. 掌握七言律诗的诗歌形式; 6.掌握李白诗歌特色及本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以小组合作解决字音字词; 2.通过初出感知大胆联想法发学生兴趣

3.以讲授法深入课文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波动及诗歌特色; 4.通过朗读及讲授法掌握七言律诗的形式和特点;

5.通过小组抢答收集积累课外相关诗句完善掌握李白的诗歌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李白不与世人同流合污、豪迈而洒脱的情怀。能从反方面剖析李白骄傲自满我行我素的性格最后还是怀才不遇被人排挤。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大家都知道人也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那么这个离别也是从古到今文人墨客手中的侃侃之谈,永不褪色的伤感情怀呀!李白一生跟酒结缘心情好时需有酒助兴,心情烦闷时需有酒解愁当然了和自己的叔父分别时更离不开把酒相送,可想而知那是一个怎样的境遇呢?他们又会说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叔云在进入课文之前我现请同学设想一下如果你是李白你会对即将离别的叔父举杯说何言呢?我想请两位为我们表演一下。

这两位同学表演的非常棒,那我们就进入课文去看看作者开篇是如何说的?

同学们我们还是以小组进行学习,如果现在大家不是按照小组坐着的,给30秒请大家以八组的形式做好。

二)疏通课文解决生字词(小组合作随意抽查他评和师评的统一)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篇李白的诗歌这首诗歌就是曾经李白在唐玄宗年号,742—756年写的一篇饯别诗。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以小组讨论通读课文解决里面的生字词等会儿我会随机抽一组进行朗读。

我来请一小组来为我们读一下,各位同学得要认真听,呆会儿我会请同学来评价哦。

明确字词知识要点:

宣州:今安徽宣城 谢朓(tiǎo)楼:又名北楼或谢公楼。.饯(jiàn)别:是中国汉语内的一个词汇,表示准备酒食为人送行。校(jiào)(xiào)书 :一种官名。叔云:李云,李白的叔父古代文学家。蓬蒿(péng háo)弄扁(biān)舟 逸兴..(yí)“览”通“揽” 酣(hán)高楼

好的!同学们:居然我们已经把课文弄通了那我们就一起来大声朗读一遍。

三)深入课文(多式朗读,初出感知大胆联想,老师讲授)

1.文有文眼,诗有师眼。眼睛具有传神之用,那么现在我就请一位同学把这首诗的眼睛给我们翻译一下。

明确:在宣城的谢朓楼上李白和秘书省校书郎李云喝酒送别。2. 首先一位同学为我们读第一句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老师提问:

首先我请同学不忙急着去冥思苦想地去翻译,请你们大胆联想一下,你们对这一句话第一感觉是什么?也就是初出感觉是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哪怕没经过思考的只要是你的第一感受都可以。来!放开你头脑。

其实这句话的精髓都被你们说的出不多了,看来你们的头脑真是不可估量啊?那么这句话里面你们觉得最重要的关键词或者关键的字是什么啊?

明确:“弃,不可留,乱,多烦忧。”哦!这些都好理解,那这个“弃”是指谁抛弃了谁啊?对了是“昨日”抛弃了我,那我能挽留吗?答案是是不可留。这句话形容了什么啊?“时光无情的流逝”这时我们想起了将进酒里面的哪句诗句是一个意蕴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都是诉说着时光流逝对诗人残酷无情,而一个“留”又显出诗人对昔日时光的流连不舍的矛盾心情。在我们上节课学习将进酒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说了李白的遭遇,李白曾经怀报国宏图大志。但是现实却是唐玄宗将他召入长安并非让他施展其政治抱负,而是不过是将他看做御用文人而已,同时李白不肯摧眉折腰的刚正性格,也难为那些权贵们所容。因此,不久就遭受谗言诽谤,卑鄙离开京都。在遭受第一次重大挫折后,李白心情非常苦闷、浪迹天涯以诗酒自适。然而“昨日之日”“今日之日”处处表现出了作者多少心酸及悲愤!3.这一段写出了李白如此的悲愤那后面李白又如何述说呢?(抽学生读)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首先我还是请同学不忙急着去冥思苦想地去翻译,请你们大胆联想一下,你们对这一句话第一感觉是什么?也就是初出感觉是什么?

明确:三四两句有一点突作转折:站在阁楼上面对着深秋的天空,遥望着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丽景色,不由激起酣饮高楼豪情逸兴。这两句在作者面前展现出一副壮阔明朗的晚立秋空的图画,也展示出诗人豪情扩大的胸襟。这是又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而“长风万里”正是表达着作者远大理想抱负,被黑暗压抑,向往可以自由的驰骋空间。而“酣饮高楼”的“酣”完全撇开了哀怨的消极,倒添了几分豪情奔放。” 4.李白对他的叔父和自己原来如此的自信,那我们来看看下面一段李白又有怎么的想法呢?(抽学生读)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现在举手回答当你读到此处的时候你的感受也是怎么样的呢?(多抽问几位同学)

明确:第一句周出现了两个陌生的词句一个是“蓬莱”一个是“章建安骨”蓬莱是什么大家知道吗?那你们听过蓬莱仙岛吗?其实啊蓬莱是指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则是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象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李白非常推崇谢朓,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后面的一句诗句正是 “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读者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这无疑是一种振奋的心理。

5.那最后两句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那这句话来请同学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这最后两句诗句面度前面的诗句有时一个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转折,写出了对黑暗现实所激起的愤懑和似水难断的哀怨“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派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抽刀断水”的意念,但抽刀断水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不但没有阻挡水的流动反而水受阻碍后反而会更加的急湍,按时不能为而为之就更加痛苦的就是举杯消愁愁更愁

而最后总结又为自己设计未来的意思。诗人回首昨日,痛苦人生的不称意,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来拜托苦闷的出路。

6.全诗已经分析完了,那给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次吧。老师提问:你能归纳这首诗歌中作者的感情波动是怎么样的吗?(抽问;暗示法)明确:

愁苦烦忧---------振奋豪迈------------更加愁苦的感情波动。好现在我们来简单的概括一下李白的诗歌特色有哪些?

明确: 1.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正如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了高昂乐观的音调。

2.诗中蕴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完美结合

四)七言律诗(反复朗读,举例讲授)

七言诗是古诗的诗体名。全诗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起源于先秦和汉代的民间歌谣。不过,汉、魏之际七言诗极少,在南北朝时期至隋渐有发展,直到唐代,才真正发达起来,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又一种主要形式。七言诗包括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比如: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五)李白诗歌特色(小组抢答,课外知识的可充)

说起李白的诗我们就忘不了他诗中非常喜欢出现酒和月,那么今天我们来收集一下关于李白的诗句。以组的方式进行抢答。

有关于酒的诗句: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行路难》)“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梁园吟》)“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 《襄阳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有关于月的诗句:

“生有酒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无限月,客醉几重春。” 出自:《江夏送张丞》 年代:唐 作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李白《静夜思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 李白《古朗月行》 “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 李白《峨眉山月歌》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 李白《三五七言 》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 李白《清平调·其一》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 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 李白《玉阶怨》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 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 李白《秋浦歌》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 李白《古朗月行》

三、总结

中职语文优秀教案 篇7

那么如何改变现状, 让学生爱上语文, 笔者结合自己的从教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明确职业教育对语文课的定位

中职语文课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 不仅仅是应付就业的一种简单手段, 是打好学生人文底蕴、提高精神涵养的重要学科, 不能庸俗化、功利化地低估了语文课在整个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同时,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 (简称大纲) 也明确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 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 它既是一门基础课, 也是一门工具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 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 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 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中职语文教学要首先要服从中职教育总的培养目标, 即为培养知识型、发展型、技能型人才服务, 其次应当在实施语文教学时关注教学对象的专业培养目标, 有机融入专业元素,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促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显著提高;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应用语文, 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学会人际交往、提高人文素质、完善职业素养的基础。作为从事教学的语文教师明确了课程的定位后, 才可能不断推进教改, 让教法跟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 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才能不断地提高, 真正发挥出语文在职校的作用。

二、转变职教观念, 做有职教特点的新型教师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也师, 败也师。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 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 调整教师的角色和行为, 倡导师生共建课程文化, 十分重要。”[2]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期待新型语文教师。做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新型教师, 我认为除了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和观念转变外,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清楚, 我们的学生到底想学什么?想怎么学?只有知己知彼, 才能教学相长。教学实践中我发现, 我们的学生最需要的并不是对文章的段落理解及高深的理论, 他们重视的是实效, 他们认为能对自己的事业或者对自己的人生有帮助的, 便乐于接受, 否则, 便认为是没用的。当然, 学生的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 但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 要改变他们的观点, 首先要完成我们自己的角色转变。我们首先要走进学生内心, 才能成为他们心灵的引路人。我们要想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 就得按他们的所需所想来决定教什么。教师的作用就是主导, 抛掉原来的那种唠唠叨叨、费力无效的“一言堂”和以重知识以考学为目的的普教模式, 由原来的面面俱到变成懂得取舍, 成为具有职教特点的新型老师。我认为这是中职语文改革的第一步, 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三、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突出实用性

中职语文课程既然定位于一门为专业技术理论课服务的基础课。有了为专业课服务的定位, 中职语文教学就应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尽量与专业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起来。

(一) 让教学内容回归生活

知识本身没有深浅之分, 但教法却有好差之别。好的老师会把知识以恰当的方法做媒介, 尽可能多地传授到学生那里。中职学生的基础差, 特别对一些传统文化往往提不起兴趣, 但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让学生了解它们, 继承它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中, 我会从一些简单的句子入手,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从中体会它富含的哲理。由简到难, 利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和各地的风俗习惯。点滴渗透, 润物无声, 传统文化不再是曲高和寡的天书, 而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种回归生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明白语文不仅能够记录自己, 还能让我们阅读他人;不仅能让我们创造未来, 更能让我们穿越历史。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的介绍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无处不在的魅力。它不仅是文学, 更是哲学, 是人生。学生在享受文字的过程中变得成熟、深刻、快乐。我想如果语文能这样地被人们所理解, 那也就实现了现在提倡的“大语文”的观点。这要比简单的认识几个字, 会几个语法更能体会语文真正的作用。

(二) 把教学内容与专业紧密结合

“中职语文教学必须适应学生的发展、职业的需要、社会的需求, ”[3]不同专业的语文教学不应以统一的模式进行, 应当各有偏重。偏重是指在进行语文教学时, 内容安排和教学方式向专业“倾斜”。比如旅游专业的, 可以增加一些古今著名的游记散文欣赏, 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 多开展诸如讲故事、即兴演讲、答辩等活动。另外, 中职语文只有与专业结合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它的特点及作用。这就对中职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不仅要能教授语文, 还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 用语文更好地成为学生学好专业课的有力武器。同时, 在结合的过程中, 学生会对语文的工具性认识得更加透彻, 会更主动地、更快乐地去学习语文。比如学汽修专业的学生, 他们对汽车感兴趣, 却对语文毫无兴趣, 他们甚至认为学习语文是没有用的。这了纠正学生的这种错误的观念, 我们可以提前收集了大量关于汽车的文化, 在课堂上适时地给他们讲, 并且告诉他们这些都是语文给予我们的乐趣。学生非常欢迎这种形式, 而且有很多同学一下子就对语文产生了兴趣。其实与专业结合也就是与学生的兴趣想结合, 语文一旦与专业相结合, 便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将课堂还给学生, 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要求语文教学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要将课堂还给学生, 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课堂设计变“教”为“导”, 教师主要是扮演“导演”角色, 创设符合文体、切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情境, 巧妙地策划好课堂进程的每一步, 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4]在语文课堂, 必须首先让学生成为自己抉择的主人, 鼓励学生积极沉思、认真反思、大胆质疑, 在质疑中引导学生从“知其然”进入到“知其所以然”;多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观点,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学生只要在你的课堂上愿意表现自己了, 那他的潜能就能更多地被发掘出来。为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可以安排课前演讲、相互分享精彩文章等环节, 让每一位同学都喜欢上表达、独立思考、与人交流。这些环节的调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锻炼了学生交流表达的能力, 为他们走上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也符合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教育宗旨。一旦把学生积极心态建立起来, 整个课堂氛围将会变得轻松愉快。

五、改革教学评价, 注重形成职业综合能力

根据职业教育规律和培养目标的要求,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针对学生的文化、思想和心理特点, 中职语文课程应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 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必要的语文素养。[5]而传统的评价方式受应试教育的枷锁, 评价单一, 更多是在学期末给学生一个学科成绩, 完全不能适应新时期职业教育对语文学科的要求。作为职教语文教师, 我们应根据职校学生的特点, 强化语文职业能力的应用, 简化知识理论的考查, 强调形成职业综合能力的评价, 淡化分数的量化。比如可把考查内容分为四块:语文基础知识测试、阅读能力、口头交际、专业有关文体写作活动, 并分阶段进行考查。同时教师还应通过多种途径, 不断加强各阶段和模块的评价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不断完善评价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不断发挥评价的导向性和实效性, 使更多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 作为一名从事中职语文教学的教师, 怀揣着对语文的热爱跟对职业教育的一份责任, 我愿意用我的实际行动为职教语文教学改革奉献一份力量。

摘要:中职语文课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 但现实生活中, 学生却拿它“不当回事”, 甚至在一些教师眼中语文课也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更是困难重重, 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十分常见, 甚至已经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困扰着学生与老师, 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定位产生了消极影响, 也严重的挫败了教师的职业成就感。本文从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入手, 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中职语文教学提出了几点思考, 目的是通过教学的改革, 让中职学生爱上语文, 真正发挥出中职语文的功用。

关键词:中职语文,定位,转变观念,主体意识,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于冬《中职语文特殊性及对策探析》,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5年, 第12页.

[2]刘倩《成也师, 败也师——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期待新型语文教师》.

[3]杨翾《中职语文教学定位思考与实践》.

[4]张湘溪《中职语文课堂的困惑与创新》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2年, 第29页.

中职语文优秀教案 篇8

关键词:影视资源;中职语文;名著阅读课;大语文

【分类号】G633.3

引言

当今语文教学是在困境中逐渐前行的学科,职业中学中语文属于文化课,更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教学方式,不断让自己的教学和时代教学的紧紧相连,在其中笔者找到中职语文名著阅读课堂教学的亮点——影视资源的使用。影视是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精华成为当今世界最有魅力的综合艺术。结合语文课程的特点,将影视资源引入中职语文名著阅读课堂中来,为学生创设了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有效发挥影视资源的教育功能,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意境,培养中职学生的鉴赏力和综合素养,体现了“大语文”的观念。

中职语文名著阅读现状

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是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它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巴金语)现代中学生尤其是中职学生对文学名著的兴趣并不浓厚,在他们眼中名著就是一座珠穆朗玛峰,魅力无穷却难以登顶。他们由于时代和经历甚至是文化的积淀的隔阂,对经典名著缺乏认识;当今文化信息来源多渠道而且快捷,快餐式的文化冲淡了文化的意蕴;职业中学学生对语文这门文化课的重视程度导致了对专业课的重视,对语文尤其是课外阅读甚至是名著阅读都忽略了。

以笔者所在学校所使用的语文教材为例,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编写组编写的,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和凤凰职教联合出版的教材中由名著改编或节选的有鲁迅的作品《药》《祝福》《拿来主义》、选自《史记》的《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曹禺的《雷雨》节选、老舍的《茶馆》节选、《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等等。可以看出名著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是需要学生的重视的,但如何能够调动起学生在名著阅读课堂上学习名著的兴趣,是笔者一直探索的问题。通常老师在讲读名著时更多的是进行知识的灌输,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不到名著的魅力,更多的是枯燥和厌倦。笔者选择了通过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在语文阅读课堂上播放,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影视资源在中职语文名著阅读课堂中的应用

《“大语文教育”刍议》首次提出“大语文教育”,其一就是要求语文要“联系社会生活”,就是充分利用现代条件,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打破以往封闭式的格局。影视文化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社会的影响力方面不能用普及来概括了,可以说是深入人心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影视艺术可以更直接的通过“声光画”手段,将名著中的艺术形象走进学生的眼中的真实形象,内化到学生的心灵中感悟力。因此将优秀的影视作品引进语文阅读课堂,能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课程的重难点,让学生在阅读和欣赏中体会作品打动人心的魅力。

将影视资源在中职语文名著阅读课堂中的应用方法之一:选择合适的影视片段,创设课堂氛围。教师在讲授名著时要善于抓住重难点,并能让学生更快进入教师所设置的教学氛围中。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在分析了众人的形象后,借助电视剧《红楼梦》的片段,“宝黛初会”时宝黛第一次见面时的眼神交汇演员的表演表达出来,传递给受众。这样的形式给中职学生以更丰富的想象力,更好的感受宝玉、黛玉的形象气质,更深切的感受到“宝黛初会”时那浪漫主义的心灵相通,为宝黛的爱情悲剧抹上一抹亮色。

将影视资源在中职语文名著阅读课堂中的应用方法之二:课前观看影视作品,课堂上进行审美鉴赏。教师在讲授名著时很多时候都忽略了影视作品的积极作用,虽然很多影视作品都是进行了再创作,但进行审美鉴赏时我们可以看到名著与影视作品之间的相同之处。课前观看影视作品更有利于课堂上审美鉴赏活动的开展。在教授《雷雨》(节选)时,课前带领学生观看话剧《雷雨》,可以让生活缺少阅历的中职学生更好的把握人物之间的爱恋情仇。在此基础上在课堂上进行审美鉴赏活动,例如对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的人性更有深度,更好的实现了对作品的理解。

影视资源的观赏不能代替名著阅读

“要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那一代代陶冶了我们精神世界的文学名著,不能简单粗暴的理解为通过观赏影视资源就可以为我們的孩子“打底”。

现代多媒体技术运用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影视资源的使用不能完全代替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分析。文学名著作品阅读中应该会产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应,但看了《林黛玉进贾府》之后学生却失去了在阅读作品时的想象力,所以名著的阅读是不可或缺的。甚至让教师担忧的是影视作品的改编往往大量篡改作者和原著的本意,例如根据《史记》中《鸿门宴》的故事改编的影视作品就有了很多戏说的成分,电影版《鸿门宴》《王的盛宴》、电视剧版《王的女人》。

结语

中学生尤其是中职学生他们生活在一个影视的时代,他们能更好的接受影视形象,所以在名著阅读的课堂上适当地借助影视资源,他们可以更快更深入的理解作品。但我们不能忽视名著中文学语言艺术的欣赏,只有自己加强对名著的阅读才能真正意义上感受文字的魅力,最终实现“大语文”的观念。

注释:

《新语文读本》之《编者的话》2007.7.25

参考文献:

《新课程标准》

上一篇:班主任经验交流发言材料下一篇:年度收费站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