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德育渗透论文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论文(精选12篇)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论文 篇1

寿阳四中吴攀峰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老师会遇到很多的新问题,学生会犯许多的错误,也会出现屡教屡犯的情况。作老师的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在,用自己耐心去教育学生,去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良知。而不要放弃对学生的教育。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做好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

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不少老师把这一教育过程简单化了,以为对学生生活上嘘寒问暖,学习上语重心长地提几点要求就是进行了情感教育。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这种方式对认知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尚未完全觉醒的学生往往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理发育开始日趋成熟,心理上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发现了“新的自我”,明显地感到“我”是大人了,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民主、平等要求;在人生的追求中强化了自主管理和个人实惠观念;产生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这些生理心理特点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及时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知识经验的扩展和加深,中学生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他们不再满足老师简单的说教和书本现成的结论,喜欢索隐猎奇,喜欢从问题的反面思考。同时,中学生这种思维的批判性还是不成熟的,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这种不良倾向表现到一定程度,便产生了逆反心理。正如古人所说:“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因此,老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主动亲近学生,细心

体察、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学生摆脱烦恼、化解困惑。这样的情才能动人,这样的爱才具有说服力,这样的教育才能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教师找学生谈话时,最怕的就是学生闭藏起来,学生一言不发,什么都不讲,全是教师讲,讲的又都是一些空洞的大道理,学生根本听不进去,教师白费口舌,对学生产生不了任何作用。因此,高明的教师在与学生谈心之时,一定会想法设法使学生开口,学生讲得越多,谈话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教师要想方设法揣摩学生的心理,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使对方与自己情投意合。这个方法是教师所广泛采用的。教师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充分表达自己对学生的同情和理解之情,目的是拉近双方距离,为后面的沟通打下基础。

李岚清指出,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德育意识、教育方法,直接关系到德育的教育实效。,教师的职责是既教书又育人,只教书而忽视育人的教师不能算合格的教师。所以在做德育工作时,除了站在孩子的角度,还要从自身找突破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所以我认为在教学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兴趣激发课堂活力,就能让学生自主、自动、自发的学习。

因为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一种强烈渴求知识的愿望,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授课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让学生喜欢听、乐于学。

只要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其次,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深挖其思想精华,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当然,品德教育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我们完全可以结合班级实际和学校的中心工作来进行。例如,学校抓校风建设时,教师可以结合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和违纪现象,引导学生去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明辨是非,从而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如果学生无法分辨或意见不统一,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切忌过早下结论和简单地灌输。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的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行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论文 篇2

1 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蕴涵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 因此, 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 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例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 可让学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 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我在课堂上作了有感情朗读:“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 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 我多么懊悔!”念到这儿, 课堂上一片寂静。我抓住这段心理描写体现小弗朗士“懊悔”的心理特点, 语重心长地说:“小弗朗士是多么令人同情!当他听到要永远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时, 他感到了亡国的痛苦, 对祖国语言的眷恋--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 小弗郎士的爱国心在他思想上强烈地表现出来。可是, 他没能好好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 以致于后悔都来不及了,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堂课。针对学生普遍重外文轻国文的现象讨论, 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 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其实给学生以启示, 教育学生爱国并非空洞遥远, 它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在我们的身边, 这就是爱国的行动。又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 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 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 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呢?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再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沁园春·雪》以及《藤野先生》等。后者向我们展示了鲁迅先生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 但在日本期间的见闻, 使他深感凡愚弱的国民, 即使体格如何健全, 也只能做给别人示众的材料, 从而使他毅然弃医从文。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如何传达给学生, 是需要教师认真下一番功夫的。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要借助于感情。一种经验要成功地向别人传达, 也必须借助于感情。人类历史上, 曾留下过许多晶莹璀璨、光芒四射的格言, 这些格言使许许多多青少年走上成功之路, 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言, 是人们从文学作品中挖掘、摘引、精选出来。现在语文课本所选的许多文学作品, 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 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 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 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 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 我们应紧紧抓住, 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 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 深深打动学生的心。《孟子》二章中, 有这样的名句: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教育学生要成就一番事业, 心先苦其心志不断磨练自己;如果只贪图安乐享受, 那将一事无成。“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告诉我们, 治国需要人和, 战争需要人和, 工作和生活也需要人和。要想“人和”, 先需“得道”, 即多做好事, 让学生明白生活的真谛。“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是《出师表》中诸葛亮受恩于刘备而报答感恩的佳句。通过这句话让学生懂得“受人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的道理, 《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和文天祥笔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千古名句更是让人心动。讲到这些我进行了点拨, 古人尚能如此, 我们该怎么办?学生早被文章塑造的形象所感染, 这样一激发, 就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和思考的欲望, 他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言, 强烈的爱国之情顿时溢满了课堂。讲解鲁迅小说《故乡》, 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 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 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所以, 初中语文课中的思想内容多数呈现为经验形态, 决定了语文教师进行思想教育时必须注重相应的情感教育。

2 人文素质在丰富学生情感、树立正确价值观方面的关照

独生子女问题早已是引起人们关注, 表现出的种种现象笔者不作累述。这些现象和学生情感的缺失, 价值观的扭曲有很大关系。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关照作用, 使学生在感受课文中思考自己的情感, 探讨自己的价值观, 让他们辨别出人世间的真善美。初中语文课本当中不乏这方面的好文章,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 在掌握文章父子情深的主题后要适时迁移, 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家庭中的亲情。又如《散步》和《甜甜的泥土》两文, 也是一个好的教育材料。笔者在教授这两篇文章时, 对课文没做过多分析, 只是让学生一遍一遍的读, 有些学生在读到“抠起一点泥土放在舌尖上———他又笑了;那泥土, 甜丝丝的。” (《甜甜的泥土》) 一句话时, 眼角分明泛出一丝难过。他们开始感受到亲情的可贵, 这比掌握了几个修辞手法更有意义。再如《我的中国心》、《始终眷恋着祖国》、“长征”单元等等都可以注重人文关照功能,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在教授《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古文时, 我采取基础与人文并重的指导思想, 在掌握好古文基础知识的同时, 注重这些优秀篇目的人文关照功能, 反复强调“心系天下、国家、社会”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要关心集体, 关爱他人。

总之,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德育渗透是一个广阔的空间, 只要细心发掘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 都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勇于探索, 重视文道结合, 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 把思想教育渗透教学全过程, 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和思想情操陶冶为一炉, 就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篇3

一、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探究文章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

在课文中,有些词语句子看似平淡,可字里行间往往渗透着作者浓郁的思想情感。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应结合文本加以点拨,讲解。不仅仅只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应融入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真挚、高尚的东西,从而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达了古人修身律己的信念,约束人们崇尚教化,立德从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强调了德的重要,告诉人们任何时候都要万事德为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出了母亲河的蔚然壮观,启发人们民族精华要薪火相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描绘了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恢弘气概,昭示人们奔腾不竭的生命激情。德育的因素无处不在,语文教师应根据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特点,把思想教育渗透其中,使他们得到无声无息的感化,这样就会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意愿。

二、捕捉美好形象,以美好的形象感染人、教育人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许多篇章,大多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终生建功立业的领袖人物,有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呕心沥血、不畏牺牲的英雄模范,有为祖国建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普通劳动者,也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大声疾呼的人。他们的光辉形象,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说服力,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向领袖人物、英雄模范、普通劳动者学习。课文中这些人物的思想情感、精神品质和行为习惯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形象,我们老师如果捕捉得好,挖掘得深,就会使学生心灵受到洗礼,情感产生共鸣,思想得到升华,从而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三、营造美的氛围,用美来熏陶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一切教学手段,营造美的氛围,展示美的境界,用美来熏陶学生,激发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使德育融化于他们的心灵。《黄河大合唱》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北国之春》会让学生荡漾起想念家乡眷恋亲人的情思,贝多芬的交响曲可让学生领悟到百折不挠的生命强音。播放这些配乐曲,创设感人的情境,让学生诵读文章,会唤起他们对美的感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动静结合写景状物,能让他们领略到其乐融融的自然美;《散步》中一家人尊老爱幼和谐相处,能让他们感受到其情切切的人情美;《岳阳楼记》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能让他们体味到其心坦坦的豁达美。《鱼我所欲也》中世代颂扬的仁义美,《桃花源记》中美好生活的幻想美,《望岳》中不畏艰难的壮志美,都会在他们的读悟中融入血液汇入心田。学生对美有了深刻的体验,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才可能有美的创造。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 篇4

语文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教书、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学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二者之间应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话题,学生听起来离自己比较遥远。初中语文教材有一篇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讲的就是法国人民爱祖国的故事。课文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国的部分学校被迫改学德语为背景。课文是以一个爱学习的学生小弗朗士的口吻叙写的,其中有两处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

第一处是当小弗朗士得知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心理描写,我在课堂上作了有感情地朗读:“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念到这儿,课堂上一片寂静。我抓住这段心理描写体现小弗朗士“懊悔”的心理特点,语重心长地说:“小弗朗士是多么令人同情!他没能好好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以至于后悔都来不及了,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堂课。”

我又重点朗读并讲析了第二处心理描写:“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得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问:“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老师今天讲的是最简单的部分呢?”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小弗朗士认真听课的原因!” “是小弗朗士出于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有了责任心!”……

这时,我及时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点出了课堂的重要性。“同学们!我们不该忘记历史,而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品德就是爱祖国。大家不要认为爱祖国必须是干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在民族兴亡的关头,拿枪打仗,保家卫国是爱国,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而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从现在做起,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学好自己的母语,奋发向上,关心集体,爱护他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也是爱祖国的表现。

教这一课的时候,我就结合着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在东三省建立伪满帝国,禁止中国人民学汉语的事实说给同学们。告诉他们,历史曾有过惊人的相似,请同学们看看,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八年的抗战,又有多少同胞惨遭涂炭。说着我给同学们播放了事先编辑好的一张张幻灯片,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在看到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时,同学们的愤怒和悲伤,有些同学甚至还用手用力地压着桌子……“难道我们真要像小弗朗士一样要到最后一课,才能幡然醒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而后悔,把自己和国家命运相联系?国家兴亡,我有责任!所以我们就从现在起,从上好每一节课起,学好汉语,学好每一学科,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才。如果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就应该明白个人和祖国的关系。”同学们深情地看着我,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他们的感触和领悟。在课后的周记中,有个孩子写道:“落后则挨打,国富则民强,当我看到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冉冉升起的时候,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真想大声高呼,中国万岁!我要为祖国的振兴而努力学习……”

语文教学中,进入课文情境,与作者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再加上教师紧扣现实的巧妙点拨,学生们就会水到渠成地感受到这种爱国思想。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备受呵护,把家长和老师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所以家长经常慨叹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可是又有多少孩子能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爱,老师的关怀呢? 七年级上册中《诫子书》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希望与谆谆教诲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家庭教育,学习本课时我让学生列举生活在农村的父母对自己的规范和希望,引导学生尽管我们的父母很普通但我们要理解、尊敬、孝顺自己的父母。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论文 篇5

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德育一直是国内外教育界共同关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一方面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智力,同时要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使其产生明确的人生信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德育工作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是必然性的。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在各项工作中要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在教育中要十分重视德育工作。我国《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广大教师在深刻了解教育本质的基础上,明确知识与品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关系,在观念层面形成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内化德育渗透的意义,提高渗透意识。语文学科具有母语教育的特殊性和优越性,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中学语文学科的道德教育功能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的问题。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语文教学中必须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正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和认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长期以来教育评价方面的偏颇,学校和教师屈从于教学压力,教师在观念方面和理论与实践、评价等方面都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中的德育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没有得到真正具体的落实。

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和研究,总的来看尚不如智育方面,随意性尚未能得到克服。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

国内外学科课程德育存在着不平衡性,一些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学科德育的研究,尤其是英、美两国,都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其中包括对德育专门课程与非专门课程的讨论。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学科德育的研究,《教育新理念》中谈到了课堂教学的革命,学科教育的新视野,素质教育全面育人观,社会主义理想主义的教育观,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的教育观,教育研究重心向教育政策研究、教师教育研究、课程研究、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等方面转移。文中指出:课程是连接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的纽带,是确定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新课程中的教学技能》中谈到了新课程对教师课堂活动的影响,教师人际活动的技能,新课程中的学习指导,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课程中的学习评价,新课程中的课堂管理,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新课程中传统教学技能的运用与更新等。书中提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需要重新建构自己的能力结构。

《论德育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文艺理论》2011年第三期)等相关论文中对语文学科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策略、原则作了深入全面的分析,但是对如何在农村语文教学中结合初中生心理思想特点进行德育渗透,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课题研究的特色:

我们主要研究的方向在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的操作性和实效性。所以采用多种手段去研究、实践。希望能给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一条具体可行的路子。

1.扎实利用教材,深入分析教材,逐册进行研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丰富,挖掘教材的德育渗透点,形成德育教育的无痕化

2.德育渗透课题研究注重分课型进行研究,总结的方法更贴近教学,也能为其他教师的教学提供更有价值的教学信息

3.德育渗透课题研究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每个课型分高中低学年段。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

4.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改课题方案,在具体操作上,主要采取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我研究,自我教育的形式,以达到最佳实践效果。5.开展丰富的德育教育活动,紧紧该课题开展一系列的德育教育活动。

(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实践价值

本课题研究旨在从德育理论到德育实践有所突破,构建出发展学生主体性的中学德育新模式,促使学生主体认识的内化,增强其作为道德活动主体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自我做人能力,完善学生品德,升华学生人格。通过研究,力争做到

(一)所有语文教师树立全员德育,全程育人的思想。

(二)教师加强理论学习,知晓科学的德育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并能理论联系实际。

(三)教师通过学习和研究,能熟知数学学科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找准数学学科实施德育的着力点,并能创造性地加以联系,力争形成体系。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界定

本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是农村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什么是农村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农村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是在课堂教学和课内外教学实践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具体地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德育大纲》的要求,根据农村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充分挖掘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主要立足于平日的课堂教学和课内外教学实践,采用适当的策略与方法,在农村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达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点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有句至理名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这次课题研究力求找到适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有效示范性方法,找到德育这门课失落的价值所在,重新确立其应有地位。更好的完成“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好学生、好公民”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在农村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中学的语文教材,有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厚实的底蕴,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蕴含着爱国主义思想和做人的道理,也体现了作者高尚的道德情操。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也表现了作者不慕虚荣,洁身自好、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道德情操。2.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写作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在作文教学中,从身边琐事中去体味市井百态去关注社会,去感悟人生。这样的作文让学生自己命题,让他们从生活的小事中,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出合乎情理的感悟,给人以思想上的升华。3.通过作业练习完成德育渗透目标

只要题目设计巧妙,学生无论在课前预习,课后练习之时,都可以受到思想教育。

4.通过课外阅读完成德育渗透目标

创办班级图书角,开设课外阅读课,阅读课外美文、杂志期刊、报纸,说感受,写读书笔记;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多向学生推荐有益的书籍、杂志,推荐优秀的电视节目,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真情、真爱,学会明辨是非,得失取舍,培养人格健全的中学生。5.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事物、调查研究、组织有意义的活动等等渠道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阵地决不仅限于教室,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处处都是课堂,只有抓住教育的精髓,认真落实,相信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本课题研究对象以我校的全体语文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40各教学班2000多名学生,36位语文教师。

(二)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

课题组成员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广泛搜集国内外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育的研究资料和实践经验,积累实践和理论知识,从而提高教师理论水平。(2).个案研究法 我们选择了部分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跟踪研究,建立学生个人德育成长档案。3.实践研究法

通过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有目的进行调查研究来积累归纳有效实施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研究计划

1.准备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4)

成立课题小组,准备确立研究目的和内容,撰写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

2.实施阶段(2013年5月至2013年10月)

全面按研究计划投入研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在教学反思中总结经验;每学期至少选6篇课文作为相关课题案例实施;每个学期开展至少2次相关课题的写作指导课;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外活动,记录学生成长的可喜变化; 完成相关教案、课件制作,撰写《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课题阶段性报告成理论成果;

3.总结阶段(2014年5月---2014年12月)

整合理论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等,邀请专家对本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预期成果

教师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录像、学生自我评价及他人对自我的评价、活动记录。

八、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分工

主持人: 主要成员

九、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研究计划

1.准备阶段(2012年1月)确立研究目的和内容,撰写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2.实施阶段(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

全面按研究计划投入研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在教学反思中总结经验;每学期至少选6篇课文作为相关课题案例实施;每个学期开展至少2次相关课题的写作指导课;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外活动,记录学生成长的可喜变化; 完成相关教案、课件制作,撰写《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课题阶段性报告成理论成果; 3.总结阶段(2013年2月)

整合理论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等,邀请专家对本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预期成果

教师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录像、学生自我评价及他人对自我的评价、活动记录。

十、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课题组成员中有市级学科带头人一名,市级骨干教师一名,区级骨干教师四名,青年教师三名。年龄结构合理,人员分布层次合理,既有起引领作用的老师,又有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教师。

2.课题组成员均是我校数学名师工作室成员。这个工作室已经成立两年多,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区进修校的大力支持,被评为哈尔滨市优秀网络合作体。期间每学期有自己的研究计划,有自己的研究课。每半个月召开一次工作室会议,成员团结友爱,有共同的目标,都对数学学科充满热爱之情,并愿意努力去做研究

3.学校重视科研工作,重视我们数学工作室。给我们在教学和研究方面提供很多指导和帮助。

4.作为班主任教师,更能深入体会德育教学在学科中的应用的益处。

语文德育渗透总结 篇6

语文德育渗透教学工作总结

五(6)、(9)

江爱华

本学期,我教授两个班的语文,在德育渗透教学当中收获不少。班上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大部分爱读书,勤奋学习,有上进心,自觉性非常好。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作业拖拉,行为习惯欠佳,不爱看书,还需老师深入了解学生,严格要求,达到学习与品德全面发展的目标。就此,我把本学期的德育渗透教学工作做一个总结:

一、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

能更具体、形象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结合,文道结合是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教材的语文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如《窃读记》渗透了多读书对我们精神的成长很重要,《钓鱼的启示》告诉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做人的道路,需要我们去领会。《狼牙山五壮士》渗透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等等。

二、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真挚情感,确保教学中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既是小之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对于优美的文学作品,即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例如在学《最后一分钟》这篇

课文时,在学生感受侵略者占领香港的民族耻辱的同时,我们会顺势教育他们要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努力学习,为国家建设出力。又如:在学习《学会看吧》的时候,我们除了教育学生要理解母亲这种特殊的爱的表达方式,更要学习小作者的那种独立锻炼自理能力,并理解母爱。

三、深挖教材中德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熏陶。

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中,有关于汉字的只是,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字体的变化,使学生能意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简练如金的妙处,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包罗万象。

四、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在教务处或德育处举行的各种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育,同时在班上也偶尔进行一些小的语文活动,如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等,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五、利用课外辅导进行德育渗透。

课外辅导如开展培优扶差,批改作业,指导练笔等,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当然也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

总而言之,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涉过的动力,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小公民。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7

一、利用名人故事渗透德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初中语 文教材中,有许多如诸葛亮、曹操、范仲淹、辛弃疾、鲁迅、朱自清、毛泽东、居里夫人、海伦 · 凯勒、高尔基之 类的古今 中外名人,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度里所表现出来的情怀和先进事迹,像座座永不熄灭的灯塔一直照耀着后来人奋勇直前、前赴后继,为历史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些都是我们开 展德育教 育的优秀 资源和良 好素材。 如教学《享受生活》一文时,教师应向学生讲述作者的故事,促使学生在把握作品内在意蕴和深刻主题的同时, 深刻感受海伦 · 凯勒那不 屈不挠、乐观向上 的生命态 度,获得相应的人 生启迪,从而逐步 培养他们 积极、乐观、进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此外,还可向学生 推荐作者的自传体文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他们在阅读感悟中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结合时代背景渗透德育

“文章作品都是有时代背景的,如果没有时代 背景的滋润和涵养,这些作品就会缺乏生命的活力,那是不可能流传下来的。”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教材作品,教师有必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和主要任务作出适当介绍,并借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比如 《藤野先生》,写于1926年,正值第一 次国内革 命时期, 壮志凌云的鲁迅从日本回国后立志报国,却遭受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被迫离开北京来到厦门,在厦门大学图书馆里他写了此文。文章一方面赞扬了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另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誓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坚强决心。教师应教育学生,作为一个有责任意识的热血公民,就应该像鲁迅先生一样———心系责任、热血报国,只有这样,才不负所学、不虚此生,才活得有尊严、有意义、有价值。

三、抓好关键词句渗透德育

对于思想深刻、情感丰富的文章作 品,其中那些 含义深刻、牵动全篇的关键词句,往往就是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主题思想和作者产生心灵共振的链接点,而这也正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着眼之处和有效抓手。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 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地抓住描写动作的词语“蹒跚地走”“探身下去”“两手攀”“两脚缩”“身子左倾”等,这些细腻、精练和形象性的动作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父亲爬月台时艰难的样子,由此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年迈肥胖、行动不便的父亲对孩子甘于付出、不计得失的深沉爱意。亲眼看着 这一切, 怎不令“我”流泪呢?“天下的父母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教师一问激起学生的内心涟漪。

四、通过写作教学渗透德育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是刘勰对“作者”撰文和“读者”阅读之法的生动性描述。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必要的写作技巧,还应当通过以下几点对他们进行德育渗透:审题立意中引导学生努力体会“文以意为主,文为意而发,意在文之中”;选材布局时要引导学生努力把握时代的脉搏;批改评比时努力推进德育渗透的深入。以读后感教学为例。其中“感”是重点也是 关键,这种由此及彼的联想是其主体部分,必须要联系个人实际和思想行为才 能写好。这一“阅读”和“感想” 的联动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和内化。

五、借助课外实践渗透德育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育教学的必要性延伸和 有效性拓展,也是语文学科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作为组织者、主导者和促进者,语文教师 要有计划地指导和推进学生阅读名人名著,还可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一些主题辩论赛、演讲赛、小品表演、课本剧表演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并不断放大“以赛激趣促进”的效应,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参与语文活动的热情, 并从中寻找相应的时机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品德, 激情励志,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又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中赢得“1+12”的教书育人效果。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既是教师 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重要反映,也是考量教师师德师风的重要标准。

摘要: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人文性,简单地说就是人与文化,主要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等内容。人文性的一面就决定了德育是语文教学中的应有之义。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从阅读、作文教学和课外实践等方面探析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使学生能够融入教学过程中,这样教师就可以将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

一、初中语文德育渗透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将德育渗透初中语文教学中已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初中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不能根据自己的思维去辨别事情,而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以让学生能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二、關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因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将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发展。但要想有效地提升德育的教学质量,教师首先就要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教师要有着丰富文化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也能够将优秀的文化传授给学生。然后,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语文教学产生足够的兴趣,学生才能在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对语文教学产生深厚的情感,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将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其次,教师要在教学中坚持知性统一的原则,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对发现的事物勇于探索研究,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探索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最后,教师要为学生作出良好的示范,只有教师以身作则,学生才会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和感染。德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教师要对此受到重视,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将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养。

总而言之,教师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将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德育的教学意义和作用,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应德领.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5):13-45.

语文德育渗透案例 篇9

教学《示儿》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句,从而理解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工作。

语文德育渗透方1 篇10

教师:张洪海

1、树立“到学生中去,到学生心中去”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沟通,依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1)精神振奋、情绪乐观,让微笑走进课堂。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因此,要求教师精神振奋、情绪乐观,面带微笑,给学生一个亲切感,架设心灵沟通的桥梁,消除两代人心理上的鸿沟,使教与学融汇在一起,增强教学效果,同时也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熏陶学生,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

(2)面向全体、关注差异,让正直进课堂。

初中阶段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为基础目标,为社会培养合格加特长的有用人才为己任,为此要求教师教学面向全体,课堂提问、演练习题,不只提问那几个学习好的,让每个学生都动脑,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尊重每一名学生,同时又要做到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不同的学生,可以确定不同学习目标,使全体学生各有受益,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

(3)尊重学生、赏识学生,让成功进课堂。

树立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的教育观,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与自豪,增强学生自信心,进取心。鼓励是教师的法宝,赞赏是教师的武器,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表扬,并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4)规范语言,讲究艺术,让文明进课堂。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求教师认真备课,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及素质教育课堂模式,把课堂教学做为教师的艺术表演舞台,使学生受到智慧的启迪,美的熏陶。贯彻规范课堂用语,即“请坐、请你回答一下、你能不能说一下、请安静、我说明白了吗、好、很好、有进步、对不起,老师讲错了、老师问的不具体、这节课就上到这”等。

2、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贯穿到教学之中。

各个学科内容丰富,很多学科的思想政治性很强,各位任课教师根据本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制定思想政治教学计划,在具体教学中予以实施,学校领导在教案检查、说课、评课中把思想政治教育做为一项重要检查内容,其目的是营造一个教学过程育人的良好氛围,调动激发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深入。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篇11

一、结合教材特征渗透德育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的自身特点,适时地、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在新课改之后,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时代感比较强的文章,有的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有的表达了无私奉献的精神,有的体现了坚定的信念。这些内容无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教材。

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篇课文的教授中,应当引导学生从事件出发,进而总结出自己的人生哲理,让学生感悟到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面对再大的阻碍,只要将其分解成小的困难,就会取得最后的成功。从这一点出发,让学生谈一下自己遇到的困难,如何解决困难,从而培养学生的坚定信念以及坚强的意志。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不会像数理化知识那样显而易见,反而是深层的、内在的、隐蔽的,德育教育要渗透到知识传授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做好充分地准备,尽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信息,做到科学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使得学生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有所触动,所以说教师应当运用好语文课本,使其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

二、结合学科特征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的主体就是课文教学,被选进课本中的文章都是典范,可以说是“文道结合”的典范,这就使得学科教学应当政治思想教育与学科知识做到很好地结合,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要注重技巧,做到潜移默化地传播。对于课文教学,如果离开了“文”的传达,那么“道”就不能成为语文教学,离开了“道”只进行“文”的传授也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将两个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得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真谛,才能领会到语言的魅力所在,才能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

在教授议论文的时候,应当结合“文道结合”的特征,培养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的马列主义观点、立场以及是非观念,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在教授《讲讲实事求是》一文的时候,不仅仅要教育学生培养严密的论证、充分的说理、引证法,还应当教育学生要清醒地意识到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以及出发点是“实事求是”。

在对优美的文学作品进行教授的时候,要遵循“文道结合”的特征,争取让学生在把握文学写作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帮助学生追求审美情趣以及追求高尚的道德,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品德。比如在教授《荷塘月色》一文的时候,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正直纯洁的品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比如在《绿》一文的教授中,由于课文清新充满激情,带给人生命活力,要引导学生对这些文字进行品位,从而激励起学生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中学语文教师要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向学生灌输追求美好以及高尚的道德精神,使得学生在对文章进行品位的同时还要培育其对美好的追求欲望。

三、通过训练作文渗透德育

由于当前很多中学生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很多孩子是在家人的溺爱中长大的,很多父母拿孩子的学习也是没有办法,特别是有的孩子花钱不知道节俭、不知道爱护公共财物。面对这种状况,语文教师可以结合作文训练来启发学生的美德。比如让学生写作文《我懂得了——》,进而启发学生的真善美,启发学生能够意识到节俭是一种良好的品德,一个勤俭节约的人应当有自己的生活目标,有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学生能够在作文的训练当中意识到节俭的美德与道理。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写关于父母、关于责任、关于生活意义的作文,通过一次次的作文训练,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唤醒学生自己的责任心与美德,使得学生能够学会关心他人、学会体验生活以及观察社会。

四、通过课外活动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光靠课本教育是不够的,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更是不能只靠课堂教育,同时还应当利用多种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形式,这也是增强学生自身素质的一种方式。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课余时间或者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展开一系列的语文活动,比如成语故事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以及开展演讲比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使得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熏陶,进而激发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的课外辅导比如指导学生练笔、给学生批改作业等是对语文教学课堂的有效补充,这也是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深化、补充和巩固,同时也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一种方式。语文教师通过给学生批改作业,书写评语进而指导学生,鼓励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进而增强学生自身的思想品德,同时也能将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2

一、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马克思曾经说过:“教育不是单纯地向学生进行文化传递, 教育之所以为教育, 是因为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三字经中的这句哲理名言就告诉我们:孩子的道德品行绝不是生下来就有的, 而是后天学成的。人们常说;一个人的智力不好, 顶多算是次品, 勉强可以用;如果是品行不好, 那就是危险品, 绝对用不得。清华高材生刘海洋把硫酸泼向无辜的黑熊, 马加爵向同窗好友举起利刃, 那残酷的一幕幕, 就是血的教训, 它告诉我们, 教育学生, 首先要教给他们如何做人, 然后再教给他们知识, 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会成为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应该具备德育观念, 时刻准备着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二、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方法

虽然说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 但是, 语文不同于政治, 它不能直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而是要依托于教材, 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一) 借助关键词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 在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同时, 对学生进行德育。比如, 在教学《孔乙己》这一篇课文时, 我就从“笑”入手, 引导学生分析, 笑在课文中出现了很多次, 孔乙己总是在笑声中来, 又在笑声中走, 可是第二次的时候, 他是在笑声中用手“走”出来的, 如此可怜又令人同情的人物, 文章却用“笑”来做背景衬托他的悲惨命运, 可见当时的人们是多么的麻木, 受封建制度的毒害是多么深, 这样以笑写悲更见其悲。这样, 学生明白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是黑暗的封建社会制度, 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从而更加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

(二)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进行德育渗透

古人云“三分诗, 七分读”, 因此情感教育可以寓于朗读训练中, 因为朗读可以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具体化,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学生在朗读时, 通过调抑扬顿挫的语调, 轻重缓急的语气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受到熏陶。如在讲《苏珊安东尼》这一篇课文时, 我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最感人的段落自由品读, 然后在全班交流欣赏。有位学生选择了“法庭斗争”辩护词这一部分, 他读得很感人, 声情并茂, 我就请他再读一遍, 并提醒其他同学注意他读的时候表情, 语调、语气, 最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有感情地朗读, 从中领悟主人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意志。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就是教师、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与作者产生共鸣, 同喜同悲, 爱憎与共, 受到思想教育。

(三) 介绍时代背景时进行德育渗透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介绍无产阶级革命先辈崇高品质的文章, 在讲读这样的课文时, 教师要向学生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 联系先辈们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的贡献及他们的崇高品质进行教学。比如, 在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首诗时, 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使学生了解到杜甫身处茅屋的困境之时, 心里却想着老百姓, 体会作者的博大胸怀, 从中明白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 要多为别人着想的道理。学习这类文章, 一般是通过向学生介绍背景来激励他们, 让学生从中懂得怎样做人, 怎样学习。

(四) 在教学中, 把言行和身教结合起来进行德育

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说过:“学生们善于模仿, 他们处处模仿教师, 因此教师言行、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也正因如此, 我们教师必须好好约束自己、审视自己, “正人者必先正己”要想让学生信服, 我们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要先做到, 要求学生不能做的, 自己就要坚决不做。如今, 在21世纪的现代化社, 学生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 他们对教师不再是百依百顺, 言听计从了, 而是特别注意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一言一行, 并从教师身上选取做人的准则和行为的榜样。因此, 言传身教是教师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最佳方式。

(五) 创设问题情境, 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创设的问题情境, 巧妙地引导学生, 让他们融入到课文的情境中, 然后对学生进行德育。如在讲《海燕》一课时, 在讲到课文中“愁”和“烟”的情感关系时, 我先让学生自己来谈谈对“愁”和“烟”的印象, 学生谈到的都是一些表面现象, 我就引导学生思考“愁”和“烟”有什么特点, 与哪些东西类似?学生的思路就打开了, 有的学生说像“麻”, 剪不断理还乱, 有的学生想到“丝”“水”等, 这时我就伺机提出问题:作者在海外愁的是什么?如烟的思念又是什么?学生感到豁然开朗:这就是作者绵绵的思乡之情强烈的爱国热情。这节课上问题情境引出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达到了德育的目的。

当然,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还有很多种, 如话剧表演、读书会等,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 都需要教师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崇高职责, 深入钻研教材, 认真备课, 用自己过硬的业务本领和素质, 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德育渗透, 使学生提高知识能力的同时, 思想也有进步, 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摘要:孔圣人曾经说过说:“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馀力, 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 明确要求学生要致力于道德修养。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德育的重要性。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也就是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陶冶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健全的人格, 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上一篇:爱打扮的姐姐作文下一篇:教好书育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