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情境教学效率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初中数学并不是枯燥的讲与练,趣味性一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努力方向,因此,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广大初中数学教师正在积极探索的良好教学途径。【关键词】情景提高效果教学情景的设置,关系到课堂气氛、和课堂效率。好的教学情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教学情境教学效率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情境教学效率论文 篇1:

浅谈情境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说,情境创设是数学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节课所有的数学问题都是从这个情境中来,又在一系列的情境中延伸开去的。正如一些专家所说的那样,拥有一个好的情境,这节数学课就成功了一半。

创设情境之前一定要全面地理解教材,掌握教材。所创设的情境要紧紧围绕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为教学内容服务。不要为了情境而情境。情境创设不但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更要从学生的内心引发学习的动力,从而真正让孩子在情境中学习数学,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根据这些原则,我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小数除法”中“解决问题”这一部分时,着重从创设情境入手,将数学生活化。

数学课上创设的情境首先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情境的创设不但要贴近孩子的生活,尊重孩子的生活经验,更要考虑到孩子的心理特点,让孩子感到亲切,这样才容易引发孩子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解决问题”这部分知识时,正好是校运动会前夕,孩子们忙着训练与排练节目,把所有的精力与热情都交给了运动会,对学习没有兴趣,怎样才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节课的知识呢?冥思苦想中灵感闪现:“为何不从校运动会入手创设情境?如果利用一个与校运动会有关的情境,将本节课的知识穿插起来,学生就应该有很高的学习兴趣,他们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就会主动学习。这样也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我的难题也就会迎刃而解了。”在学生的解答中,既复习了以往的知识,又将这一情境贯穿于这节课的整体教学中。

在新知识的教学中,我依然抓住做绢花这一情境进行合作学习。我继续以谈话的方式引出:(1)做一朵绢花需要0.52米彩带,一卷彩纸可以裁成15.6米长的彩带。一卷彩纸可以做几朵绢花?(2)一卷彩纸2.5元,老师有18元,可以买几卷彩纸?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答,在小组内讨论商应该是多少。这两道题都应该用“去尾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很快地总结出这种方法。这时我再总结:这种方法叫做“去尾法”。通过这个情境的设置,学生没有把“去尾法”当做数学课上学习新知识来理解,而是当做布置会场实际计算,他们兴趣浓厚,每个人都积极参与讨论,气氛热烈。尤其是在讨论最终的商时,许多学生一下子就能总结出“余数不要了”“商的小数部分要舍去”,这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

通过这样的情境设计,教学效果超过了预期,孩子们表现出从未有过的积极、热烈。老师所讲授的新知识就像孩子们已经学习过了一样,他们自己在讨论中就得出了结论,一切水到渠成。

将数学生活化,将学习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利用有效的情境,才能使学生喜欢上数学课,爱学习数学。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化县大泉源乡天仁中心小学)

作者:毛忠辉

教学情境教学效率论文 篇2:

论教学情境和教学效率的关系

【摘要】初中数学并不是枯燥的讲与练,趣味性一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努力方向,因此,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广大初中数学教师正在积极探索的良好教学途径。

【关键词】情景 提高 效果

教学情景的设置,关系到课堂气氛、和课堂效率。好的教学情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新课程提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到数学的活动。人只有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会全神贯注、积极去思考感兴趣的问题,才能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者。因此,教师可根据数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学生思考问题、理解所学内容创设的最佳教学情境,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焕化活力,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情境创设必须为教学服务,为教学内容服务,为学生掌握知识服务,为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服务,只有这样的情境创设,才是有效的情境创设。

一、情境创设要有目的性

我们知道情景教学就是为了实现教材的优化使用,达到既定的教育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以实现知识的生活化,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将枯燥的知识通过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来展现,使学习活动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让学生观察思考,引起学生的情境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但是情景的创设必须依据教学内容,为教学服务,这其中的意思,也是凸现情境创设的目的性原则。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时,要先考虑到所情境创设是否有必要性,是否有价值。

例如:七(上)1.2《数轴》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情景1:(实物加多媒体演示)观察生活中的杆秤特点:拿根杆秤称物体,移动秤陀使秤杆平衡时,秤杆上的对应星点表示的数字即为所称物体的重量。显然秤陀越往右移,所称的物体越重。

情景2:(实物演示)观察温度计,将温度计靠近热源(如酒精灯),在靠近冷源(如冰水),观察水银柱的变化。

引出问题:

问题 l:能否抽象出杆秤和温度计的一些相同的本质属性?

问题2:秤陀的重量和杆秤的刻度之间、温度的大小和温度计的刻度之间有对应关系吗?

你能找到对应的规律吗?

这样做的目的性就很明确,这里创设这样一个数学问题情境,就使得“数轴”这个抽象的概念和生活联系起来,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有价值的。

二、情境创设要有现实性

“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数学教学应以现实材料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激活学习经验,使学生有可能在现实的、逼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分析、概括等手段,从而形成科学家、数学家等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用情境的现实性素材要贴切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实际的问题,把学生学习新知前在生活中碰到的事出来给学生认识。创设的情境越真实,学生构建的知识就越可靠,且越容易向实际生活迁移。因此,教师在结合相应课题设计情境时,应避免那些脱离现实的、人为编制的情境,而盲目地为用情境而用情境,因为对于脱离现实情境的教学,学生往往只能获得对数学知识的刻板的、机械的、不完整的、肤浅的理解,从而使得课堂丧失应有的“数学味”,造成学生应用能力的欠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综合、优化各种社会、自然因素,以现实逼真的情境引入课题,尽量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情境间的合理融合,使数学真正的融入情境。

三、情境创设要有积极性

要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放在第一位,力求吸引每个学生,引发其认知冲突,使其产生学习心向和需求,处于“愤、徘”状态,从而乐于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并获得积极的体验和感受。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和主动的再创造行为。有意义的学习应是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知识经验,认识新问题,平衡新知识,并构建他们自己的意义。因此,问题设计的首要任务便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情境,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而主动的学习活动又可以促进和强化学习动机,形成良性循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淡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可见,若情境创设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则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被动状态,缺乏探究欲望,缺少创造性,学习效率低下,易产生消极体验和厌学情绪,从而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总之,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和表现形式必须新颖、奇特、生动,对学生要能产生吸引力,能激起学生对此事的关注和兴趣。能促使学生主动有效地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以求得学生认知上的平衡。

参考文献:

[1] ?实施新课程精要读本--初中数学卷? 吴炳星、刘晓波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法? 顾继玲 开明出版社

[3] ?初中数学教学实施指南? 陈明华、林益生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4]邵光华,数学阅读——现代数学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作者:李统先

教学情境教学效率论文 篇3:

运用情境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探讨

摘要:本文分三个部分论述了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一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二是创设探究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感悟和探究,得到主动的发展;三是创设巩固新知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问题情境;体验探究;巩固新知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实践环节和拓宽学习渠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并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提高、积极情感形成的统一。这对物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老师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物理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1.1 以生活展示情境

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蕴含着物理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物理的热情。在讲测量的技巧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运动会就要到了,体育老师交给小明一个特殊的任务——测出操场跑道一圈的长度,这可难住了小明,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吗?”这个问题一提出,有同学当时就提出“用卷尺测量”,有同学反驳“不行,操场有弯道”,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我顺势引导:“直接测量行吗?”通过讨论,许多学生想到了方法,从而过渡到新课的教学内容。再比如,在讲解《力》这节内容时,从生活情景入手,通过换水时,手提水桶;超市购物时,手推小车;修路时,推土机推土等情境展现提、推等力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探讨力的概念。

1.2 以实物演示情境

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演示实验来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在讲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我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情境:将敲响的音叉迅速插入装满水的盆中,盆中的水四处溅落;将敲响的音叉靠近泡沫小球,小球来回跳动,学生们的好奇心被激发,我适时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并让学生用手感受发声的音叉的振动,从而进入新课的教学。在讲解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前,我用一个烧瓶装满水,让学生通过烧瓶观察自己的手。当学生把手贴近烧瓶或远离烧瓶时,看到手或变大或变小,或正立或倒立。此时他们充满了好奇和不解,纷纷问:“老师,这是怎么回事?”,我顺势说:“想知道原因吗?等我们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这节课之后,你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进入到新课教学中。

1.3 以图片展现情境

利用图片创设情境使知识内容形象、具体地呈现在学生们面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在讲解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用投影仪展示了几幅有关平面镜成像的图画——湖上山的倒影、体操房中小姑娘练舞的身影、同学照镜子的情景等。他们感受美之后,我适时提出问题:“这些图画中有影像有实景,它们有什么特点?”同学们立即积极思考,但随后又出现了思考受阻的表情,于是我抓住时机,导入新课:“这就是今天我们将要解开的平面镜成像之谜。”这样,同学们在积极思考的状态下带着具体问题进入新课学习。在讲授阿基米德原理时,我展示了一人躺在死海水面看书的图片,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此人能躺在水面上而不下沉呢?”同学们议论纷纷,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我适时启发,引出浮力教学。

1.4 以语言描绘情境

利用物理学家的传记或物理学发展史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去感染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唤起他们的探索热情。例如,在讲授重力时,我展示牛顿在苹果树下看书时被一只苹果砸到头的图片,同时用生动的语言讲解牛顿发现地心引力的故事,然后提出牛顿曾经思考的问题:“为什么苹果总是落到地面,而不是飞到天上去?”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开始积极思考、讨论交流起来。

2 创设探究的情境,使学生通过感悟、体验和探究,得到主动的发展

物理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重视。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然后创设探究的情境,使学生在探究中培养能力。比如,在学习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这部分内容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首先提供酒精灯、铁砂皮、铁锤、一杯热水等,然后提问:如何使一根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请你和小组同学选择器材,想办法使铁丝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接着,让学生通过探究和交流,发现使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的方法大致有这样几种:(1)将铁丝用酒精灯加热;(2)用砂皮反复摩擦铁丝;(3)用铁锤反复敲打铁丝; (4)将铁丝浸在热水中;(5)直接用手反复弯折铁丝。最后,我再组织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比较和分类,得出“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不同方式”的结论。

这种探究活动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学习环境,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内因。同时,这种环境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与协作,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不同角度去探求知识,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好情境的创设者和引导者,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3 创设巩固新知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近几年的考试命题,不难发现,考查的物理知识越来越灵活,知识点在情境中体现,而且与生活联系紧密。如果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很少接触这类知识,那么应试时就容易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创设巩固新知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主动地探索问题,锻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获取新知。

例如,机械功这部分内容,利用做功两要素来判断力是否做功是教学的重难点,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重难点的困难,在学习了做功两要素之后,我创设了以下情境让学生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1) 甲同学把水桶从地面匀速举起;(2) 乙同学提着水桶不动;(3)丙同学提着水桶在教室里来回走了一段很长距离;(4)运动员将球踢出去后,球在地面上滚动了很长一段距离;(5)射出去的子弹在空中继续飞行。通过讨论,学生们把理论应用到实际,并在矛盾冲突中总结出三种情况下力对物体不做功:有力没距离不做功、有距离没有力不做功以及通过的距离与力的方向垂直不做功,从而加深了对做功两要素的理解和深化,进一步巩固新知。

总之,在初中物理新课程中实施情境教学,学生可以进行有效的知识建构,同时在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活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顾建元.重视物理情境创设,促进物理意义建构[M].物理教师,2006(3).

(栏目编辑赵保钢)

作者:于 威

上一篇:整改方案(3篇集合)下一篇:项目企划方案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