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几点思考(推荐8篇)
本次网络培训听了南通市崇川区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顾娟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深有感触,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情境创设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数学,并不仅仅意味着抽象、简洁,她跟文学艺术一样源于生活,来自具体,是人类在生产生活的过程因解决实际问题而产生的,其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生活。追根究底,那源头的生活,那应用于生活的情境,都是具体的、是有形象可感应的。我们理应还数学以本来面目,把“数”与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的情境中,理解“数”与“形”的关系;在模拟的情境中加以操作,体现数学的应用性与趣味性。通过自已的学习,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几点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有道是,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课重要前提。
一、再现知识产生的情境——发现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师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的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培养的作用。例如:在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我以学校附近交通路口各种动态车辆为素材,采用课件展示出学生每天上学经过的交通路口过往各种车辆的情况,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统计5分钟内通过的各种车辆,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具体的现实背景。由于情境的创设取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满生活味,使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和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混凝土”的成分比例应用题前,把学生带到建筑工地上,让学生亲眼目睹混凝土的搅拌过程,知道混凝土是由水泥,黄砂和石子按一定比例搅拌而成的,然后学习例题,把水泥黄砂和石子按1∶3∶4的比搅拌制成一种混凝土,现在需要用这种混凝土13.6吨,需要水泥、黄砂和石子各多少吨?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水泥——1份 黄砂——3份 石子——4份
就是说在13.6吨混凝土中,水泥占1份,黄砂占3份,石子占4份,一共
18份,这里运用很强的说服力,让学生直观找出水泥占混凝土的,黄砂占混凝
834土的,石子占混凝土的,发现解题途径,即: 881水泥:13.6×=1.7(吨)83黄砂:13.6×=5.1(吨)84石子:13.6×=6.8(吨)8可见数学与生活情境是分不开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无处不在,数学无时不有,所以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学好身边的数学,生活中数学,课本上的数学。
2、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探究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率”时,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一群猴子在山上玩,无意发现了一棵大树上挂着一个奇特的仙桃,令他们垂帘欲滴,抢着上树摘。正好猴王走过来,看见他们,就一声令下:“不准摘!谁想摘,必须先过我猴王关!”猴王便出了两道计算题26×25+25×14=? 25×(26+14)=?考他们。结果,有个伶俐的小猴子抢先答出两道题的答案都是1000,猴王听后,很高兴,亲自摘下桃子给猴子。其他猴子都很奇怪:“这两题的算式不同,结果怎会一样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言而不能,我趁势而入,因势利导、展示课题。这样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让问题去激发思维的火花就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将学生带入了情境之中。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一下子吸引学生们都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又例如:又如:《圆的面积》练习课,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在一片草地上,一根绳子把一只羊拴在木桩上,羊儿在咩咩地吃草,学生感到新奇,兴趣一下子给调动起来,我乘机引导学生:“看到这幅图,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1、羊最多能走多远?
2、羊走一圈有多远?
3、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是多少?)就是这样一个学生生活中的寻常事例,一下子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使枯燥的数学题变得亲切、灵动起来,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之中,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不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更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以上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设一个个小小的问题,不断制造矛盾,层层设疑,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不断地产生认知的失衡和知识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明确了探究目标,使探究成为学生自己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活动中。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促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利于引发起学生对所发现问题的思考与探究情感,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研究习惯与创新意识的培养。问题情境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问题本身也能为学生的定向学习活动提供直接的外部诱因。因此,把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之中,往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性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
实践证明:问题情境越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见度越高,问题激活思维的程度就越好,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只有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时,学生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才有可能被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验证、总结,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才能灵活地、创造性运用于实际,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表面上看,这个质疑情境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创设更好地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3、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操作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借助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等实践活动,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通过全方位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平铺在课桌面上,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几个面?比一比每个面的大小,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一说如何计算表面积?怎样算比较简便?这一系列的问题全部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解决。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又使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充分地挖掘和体现。
一、对“情境”意义的理解
一提起情境, 我们就会想到多媒体, 想到优美的画面, 奇妙的动画, 引人入胜的故事, 扣人心弦的悬念。这些固然是情境创设的一种手段, 但并不是全部。比如, 在《除数是分数的除法》教学中, 教师一开始就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出示“”, 并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没有华丽的词藻, 没有绚丽的画面, 却能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波澜, 产生挑战的勇气和欲望。这算情景创设吗?我认为, 这是一种情景创设, 是一种更直接、更有效、更简洁的情景创设行为, 只不过支撑它的不再是绚丽多姿的动态画面, 而是依赖教师自身的调控驾驭教学的艺术魅力, 由表面的平静状态, 促使学生从心底掀起波澜, 达到激励促进内化需求的目标。
反之, 那些不需要学生经过思考或思维含量极低的问题, 哪怕用再绚丽的画面来点缀装饰, 也无法点燃学生心中的探究欲望, 自然也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情景创设, 只能是一幅仅供学生欣赏的美丽画面而已。在一定程度上, 可能还会成为分散学生思维的干扰因素, 产生负面影响。因此, 判断能否形成真正的“情境”, 并不在于问题提供方式的差异之分和氛围营造的简洁华丽之别, 而应归结为本质上有无刺激和引起学习主体主动做出反应, 并进入一种“心求同而未达”的不和谐、不平衡的心理状态,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情境创设”。
二、如何有效地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
1. 问题要有现实性。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儿童在相当程度上是受本能驱动的, 环境中的诸多因素都在向他们挑战, 他们对此感到好奇, 并渴望发现、渴望认识、渴望解决问题。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 有助于儿童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 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来讲, 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或者能够想象的, 这样才能真正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 真实的问题能够使儿童更好地理解要求他们做的事情是什么, 有助于他们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觖决问题的活动中来, 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2. 问题要有思考性。
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这就要求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思考性, 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思考空间的大小首先和问题设计有关, 条件的呈现方式、解决问题步骤的多少、解题方法和结果的开放程度等都会对思考空间产生影响。一般来说, 条件较隐蔽 (需要选择或转换) 的问题比条件完全一目了然的问题思考空间要大, 解决问题步骤稍多的问题比步骤少的问题思考空间要大, 解题方法或结果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比解法单一、结果唯一的封闭性问题思考空间要大。
数学开放性问题是指条件多余, 不足或答案不唯一的问题, 由于这种题往往存在多种可能性, 这就为学生提供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 在讨论和推断正确答案和最优解法时, 使学生进行发散、收敛思维,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 在学习长正方体表面积后, 有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现有4盒磁带 (每盒长10.8厘米, 宽7厘米, 厚1.6厘米) , 如果用包装纸把他们包装在一起, 会有几种包装方式?你喜欢哪种包装方式?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既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巩固了知识, 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让他们体会到了数学的魅力。
3. 问题要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
问题总是源于某种情境, 生动具体的情境是产生问题的肥沃土壤。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 能够使学生的认识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 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用什么样的情境来呈现问题,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对于小学生来说, 虽然不同的个体, 其认知发展、情感和意志要素不完全相同, 但相同年龄段的学生却有着整体上的一致性。一般来说, 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 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开始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更感兴趣。我们在设计问题情境时, 应尽量与学生的上述心理特点相适应。另外, 还应注意选材内容及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例如, 可以从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实或有趣现象引出问题, 从情节生动的童话和故事引出问题, 从游戏活动引出问题, 从直观演示或实际操作引出问题, 从新旧知识的矛盾引出问题, 从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等等,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之,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重视创设问题情境, 但问题情境的创设一定要讲求实效, 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 让每一个情境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这才是我们教师应该执着追求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1]斯苗儿.返璞归真.数学课要有“数学味”.教学月刊 (小学版)
一、运用数学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发生过许多有趣的、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以数学史故事创设情境,不但可以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悠久的数学传统,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丰富数学知识,开拓视野。例如,在讲“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一位老师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这时老师打开录音机:“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教师说:“你们能告诉八戒这是为什么吗?”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
二、设置数学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思维始于问题。问题设置于开头,能激发学生求知欲,使之产生非知不可之感;问题设置于课中,可拓宽引伸,纵横联系,使教学跌岩起伏,有波有澜;问题设置于课尾,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教师能在“问”字上下工夫,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以,在巧设提问、讲究提问和优化提问的策略上下功夫,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得到发展,即可取得捷足先登,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之后,一位教师创设如下问题情境:课本上举例说明了“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那么它们在什么情况下全等?在什么情况下不全等呢?这样的设问,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求答案。
三、巧用实验操作,创设教学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数学知识、数学概念的教学非常抽象,如果教师不加以处理,学生是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只能是糊里糊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产生亲身感受的体验,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数学问题,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比如,在教学二年级“时、分、秒”的教学中,一位教师采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形式,放一分钟学生喜欢的音乐,让学生有的跳绳、有的拍球、有的读书、有的写字,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体会在一分钟内能做多少事,从而比较直观地感受一分钟的长短,从小学会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再比如,在五年级“大数量的估计”的教学中,一位教师让学生估计13亿粒米相当于多少,学生没有什么体验,于是教师就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如:先数出200粒,称一称,重量为4克,那么平均一粒米的重量是:4÷200=0·02(克),再算出13亿粒米的重量:0·02×1300000000=26000000(克)=26吨。26吨到底是多少?还是很抽象,教师又让学生来试一试一袋25千克米的重量,算一算,26吨相当于1040袋。回家调查,一袋米能吃多长时间?1040袋米能吃多长时间?假如全国每人每天浪费一粒米,那要浪费多少米!通过动手实践,使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成为学生能够具体体验和感知的形象知识,既让学生感受了13亿粒米有多少的抽象概念,又教育了学生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再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时,一位教师事先让学生准备好长度分别为5cm、6cm、7cm、8cm、10cm、12cm的六根小木棒,课堂上让学生从中任取三根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观察并思考:①任意三根小木棒是否都能拼成三角形?②有几组小木棒能拼成三角形?有几组不能?为什么?③请猜想三角形中三边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④试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如此处理教材,都让这些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与学生比较接近,学生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推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以趣引路,贴近生活实际,创设形象具体的教学情境,变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为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例如,在五年级第二学期“循环小数”的教学设计中,一位教师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循环现象,如:一星期七天的循环、一年四季的循环、一年十二个月的循环、日出日落的循环等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再迁移到数学中的一些特殊的数字,如:0·666……1·3181818……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总结,从而很自然的认识了数学中的循环现象,进而认识循环小数。再比如:在二年级第一学期“比多少”的教学中,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做媒体进行教学:教室里的男生和女生比,二年级各班人数之间的比较,老师和学生比,生物园里小鸟和小鸡比,小花园里月季花和玫瑰花比……教师贴近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从这些自己非常熟悉的事物中,形成“比多少”的概念,自觉感知“比多少”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目的。
数学是一门既严谨而又非常特殊的基础学科,教学中教师不断地挖掘教材和学生的潜力,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必要。
一、数学教学中情景创设存在的问题
1.情景创设流于形式:情景式教学模式,是新课标下全新的一种教学手法,是教师所追寻的一种教学理念。但是,目前在许多学校,教师把情景式教学仅仅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手段,简单的认为,情景式教学就是所谓的形象与习题的有机结合。从而忽视了情景式教学引导学习、开拓思维、发展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例如:在进行图形变换的讲解时,教师本想通过实物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致,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化,所以,摆出各种各样的实物,有篮球、脸谱、蝴蝶图册、折叠尺、鼠标、水杯等等。但是,在真正的教学中,教师却并有通过这些物品进行有效的试验讲解。只是将其作为课堂不必要的摆设,这样在勾起学生兴致之后,却没有将兴致加以利用,使学生分散了注意力,尤其是比较喜欢运动的同学,一心只想着下课拿着老师的篮球去打一场。这样,使情景式教学失去了应有的效应。
2.情景创设脱离实际:情景式教学是结合实际创造出一种与生活相近似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近身其中,通过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变为教学中所讲的抽象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讲的内容,使学生在探索中求知、求真。但是目前来看,许多教师虽然进行了情景式教学,可是却没有有效的将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脱离了实际。例如: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将一张纸对折,在对折四十三次以后,纸的高度可以用来登上月球。教师将其拿到课堂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讲解,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张纸在对折十次左右就无法再继续对折,所以,这种脱离实际的案例,在操作中不但不能为学生提供认知,反而使学生对这种做法产生了质疑,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使情景式教学大打折扣。
3.情景创设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情景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引导学生自我探求、自我创新的培养。在这过程中,主体是学生,但是发挥主导作用的确是教师,如果教师不予以正确引导,不进行有效的情景创设,学生找不到学习的有效途径。所以,教师在数学情景教学中,占据着主导作用。然而,目前来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忽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导致费时,还没达到教学效果。例如:在小学的教材中,讲解乘法认知时,举出动物园的事例,通过图片上各种动物,然后进行乘法教学。但是,教师在教学中,花费大量时间在问学生发现什么,在不断的发现中进行不断的发问,却没有做到正确的引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以点拨。这样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致,却全身心的投入到娱乐的情境中。
二、数学教学中情景创设的几种方式
1.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奇心比较强,所以,针对这样的一个特点,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设计,来展现数学知识的奥妙和非凡的魅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的欲望,例如:在进行生活中的轴对称的授课时,教师可以在讲课之前通过投影仪播放一段小提琴曲“梁祝”,这时,学生就会心生疑惑。然后教师通过联系传说,加之屏幕上出现翩翩起舞的蝴蝶,以此来进行问题的引导,在羽翼张合中,使学生欣赏到完美的对称。这样,学生通过对视觉和听觉的冲击,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不但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使学生在明快自然的气氛中学到了应有的知识。而且,通过这样的一个情景,使学生对生活充满了探求心理,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利用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创设操作情境: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课堂上我们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知,达到了模糊的认知,但是,可能没过几天知识就淡忘了。但是,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使学生记忆深刻,达到教学的目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从身边的事物开始进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无意中被教师的情境所吸引,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从认知开始探索,为知识的传授做好必要的准备。例如:在进行三角形内角和的定理授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在剪好的三角形上,通过剪掉两个角,将其拼凑到第三个角的顶点处,让学生在探索中求的结果。或者,如何通过两个全等三角形,拼凑多个平行四边形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求的答案。
3.创设游戏竞赛情境: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游戏竞赛情景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致的最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娱乐的教学气氛中,有效的学习,进而达到乐而好学,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小学生或中学生采用游戏情景比较合理,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思想和性格还处于完善阶段,心态还处于玩态,所以,以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一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也达到了集中注意力的目的。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数字游戏来进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授课。游戏如下:学校举行知识问答竞赛,小名和小兰积极的参加比赛。答题游戏规则如下:答对一题的5分,错一题扣一分。小名在这场竞赛中答了10个题,对6个,错4个,小名得了多少分。小兰在竞赛中也答了10个题,得了25分,问小兰答对几个问题。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提升了探究的兴趣。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采用竞赛情境,例如辩论赛,教师可以针对授课内容,提出异议,将学生分组进行辩论,这样,可以提高课堂的时效性,使学生在辩驳中探究问题,深思熟虑,提高了学习的热情,开拓了创新的思维。
数学教学中采用了情景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的结合教材所讲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出宽松的学习氛围,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更好的掌握知识,而且,使教学任务顺利的进行。
参考文献
[1]杨益滔.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青春岁月,2011,(12)
[2]王彬.浅析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J].群文天地,2011,(12)
[3]孙蓉蓉.创设情境,让数学课堂成为亮丽风景[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08)
[4]纪强林.对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有效性的思考[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1,(07)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是我校承担的省“十一五”重点课题《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实效性的实验与研究》的子课题。课题组成立于2008年4月,我们通过对方案的设计、论证、重新调整后进行了近两年的实验。目前本研究已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效果,现将实验情况及质量报告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从目前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手段还是比较落后、僵化,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学校教育严重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苍白无力,学生的思维潜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问题情境或氛围,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和机会,激发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此,我们提出了在新课改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效果,与其所发生的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现代认知学习理论都强调学习的真实性和情境性。
2、原苏联心理学家马丘斯金等人,对问题情境教学进行了开创性和系统性研究。他们依据当代思维科学的最新成果,对问题情境教学的本质进行深刻的心理学论证,对问题情境教学的操作方式、原理进行具体、科学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解决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3、问题教学法最先是由原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出的,后经有关专家补充完善,现已成为一种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可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发展性教学的高级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需要教师系统地设计一些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活动,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将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已确立的科学结论最优化地结合起来。问题教学法以当代思维科学为依据,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问题解决方式可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合作研究式、自主探究式等。
4、《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知识出发,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
三、课题研究的形式、方法及原则
(一)研究形式: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在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时既要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也要考虑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更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应该根据具体的不同特点创设不同的数学情境,以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我们在实践研究中,主要实验的情境形式有:
1、文字材料情境:用文字材料、图表、数据等资料,展现、陈列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资料,作为学生探究的依据。
2、语言描述情境:用口头语言、身体语言等方式,展现、描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境况,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提高学生的感知效应,激起情感,促进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
3、形、声、色情境:用图画、教具或学具、录音机等立体展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背景、故事情节等,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把握情境,进入情境场。
4、其它形式:问题情境、生活展现情境、虚拟情境等。
(二)研究方法
文献探讨法:通过有关文献的学习,获取有益的经验。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学习其他学校和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的经验,供本课题研究借鉴,做好资料的收集和存档工作。
行动研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习情境案例及典型课堂教学、典型学生学习状况的跟踪分析,从中寻找课题研究进展的突破口。将自己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作教学行为,在实际课堂教学
和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有效学习情境创设的经验,并随时进行反思,同时对课题方案进行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创设有效学习情境的经验。
个案分析法:重视对学习情境案例及典型班级教学状况、典型课例、典型学生学习状况的跟踪分析,从中寻找课题研究进展的突破口。围绕典型活动及学生开展系统的教学活动,对其个体开展纵深的研究,以寻求有效的教学措施。
经验总结法:认真撰写阶段性报告,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最后以总结形式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实验教师要及时总结过程中的好做法,丰富自己的网站或博客内容,并积极投稿,形成丰富的实验成果。形成《论文集》、《优秀课例集》、《教学反思集》等。
(三)研究原则
1、趣味性原则——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小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对数学往往不感兴趣,上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常常是在“要我学”的压力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各种丰富多彩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层次性原则——创设情境,能让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优生的潜能,让他们吃得饱;对差生要有计划给予帮助,让他们在课堂上有事可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可操作性原则——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4、探索、发现原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问题,要求教师将学生从旧知引向新知或从现实生活实例引发学生思考新问题。探索——设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现——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正确的思维规律,从已知走向未知,以达到“再发现”科学结论的目的,实现知识的广泛迁移。
5、生活性原则——数学教学不应该是刻板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实践表明,越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在情感上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应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有价值的数学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挑战性的。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多种策略和具体操作方式,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成功经验。
2、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能力得到同步发展。特别是在创新意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成效。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实施能力,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学会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反思。
(二)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本地区的地方特征,做到把数学的兴趣与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紧密有效的结合起来。
创设体验问题情境,;理解数学现象;
引导参与情境体验,发现数学规律;
体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2对课堂教学手段的研究,除需要一些包括音像、图片等在内的直观教学媒体外,还要通过游戏、表演、评比、竞赛等形式形成一套问题情境教学的系列方案。
3构建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提供教学情境——开展体验活动——发现验证——实践运用——评价体验。对教学设计的研究,本实验逐步形成一套集体备课,分组讨论,课前重准备,课后重后记,教后感的模式。
五、课题研究过程及具体做法
(一)研究过程
1、实验准备阶段(2008年4月---2008年7月)
制定课题实验计划和实验方案;对课题进行调研,撰写开题报告;做好课题的动员和启动工作;召开课题实验启动大会;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建立课题档案。、实验研究操作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2月)
制定课题研究的计划和阶段性总结;积极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并形成研究成果;做好课题的实验推动工作;确立微型课题;做好实验报告撰写的前期准备工作。
3、总结阶段(2010年1月----2010年4月)
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形成案例集、论文集;做好课题实验成果的深化和推广。
(二)、具体做法:
1、正确有效地使用教材的主题情景图
新教材呈现的内容,形式新颖,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设计了大量生动活泼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色彩鲜艳,富有情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观察,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编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渗透”与“融合”,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通过教学实践,从在新课引入时、在新知的探究中、在知识巩固上、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创设不同的情境。
3、在新知探究中,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道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
4、在知识巩固上,创设竞争情境,培养合作意识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加、减运算是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首尾相接”、“找朋友”、“夺红旗”、“摘苹果”“送信”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我便设计小组接力赛——首尾相接的游戏。老师先说明比赛规则,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每个接到卡片的学生,用上一个同学的得数接下去编一道算式(加、减法都可以),然后传给下一位学生,各组学生同心协力争第一。首尾相接游戏,学生非常感兴趣,活动效果好,这个游戏给学生提供了熟练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机会,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师生观念的转变
1、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兴趣。大部分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那么枯燥乏味,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它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转变师生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这样既增强了教师的敬业精神和科研意识,也提高了教育科研水平。教师会教、善教,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二)总结出了“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类型及模式
两年来,我们课题组的全体教师,共总结出以下情境创设类型:巧设疑问、走进生活、设计游戏、巧用故事、利用数学实验、老问题延伸、利用联想、利用化归思想等类型。把我们的假设和构想,经过多次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提出了“问题创设情境”的教学模式:提供教学情境——开展体验活动——发现验证——实践运用——评价体验。也就是说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学生在自主探究,质疑问难,多向交流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形成了一批教育论文、学术成果。
两年来,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扎扎实实进行课题研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不断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取得了较大成绩。在课题研究期间共有30余篇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在国家、省、市、区获奖。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探究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浪潮进行得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与创新能力等等,给我们的数学教学赋予了全新的涵义。但要很好地实施这一教学策略与目标,我们就必须得在创新教学方法与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与手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景教学法,是非常必要也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情境的创设可以引起学生最直接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探究
目录
一、创设什么样的情境...................................................................................................................3
(一)创设生活情境...............................................................................................................3
(二)创设操作情境...............................................................................................................3
(三)创设多媒体情境...........................................................................................................4
(四)创设游戏情境...............................................................................................................4
二、怎么样创设情境.......................................................................................................................4
(一)要从兴趣入手...............................................................................................................4 1.创设动态的教学过程,满足学生好动的天性............................................................5 2.设置参与性的教学环节,满足学生爱玩的兴趣........................................................5 3.运用新奇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5
(二)要从教材入手...............................................................................................................5 1.抽象问题具体化............................................................................................................6 2.枯燥问题趣味化............................................................................................................6 3.静止问题动态化............................................................................................................6
(三)要从教法入手...............................................................................................................6 1.趣味讲解法....................................................................................................................7 2.引趣质疑法....................................................................................................................7 3.直观形象法....................................................................................................................7 4.媒体组合法....................................................................................................................7
三、创设情境需要注意的问题.......................................................................................................8
(一)情境要有吸引力,但不只为吸引而创设...................................................................8
(二)情境要有数学味 也要与生活相结合.........................................................................8
(三)情境要有发展性,使学生从接受到创造...................................................................9 参考文献:.......................................................................................................................................9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探究
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还不能具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学习上,小学生一般都是跟随老师的思维和脚步就行学习,参与意识也比较薄弱。为此,为了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可以有效的把知识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同时也能实现教学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为实现有效教学指明了道路。布鲁纳说得好:“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愉快的情境,时时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等情绪,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什么样的情境
(一)创设生活情境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当学生对某种活动感到好奇或喜欢时,他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该活动中去,并能收到极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充满情趣的生活情境,将抽象的数学教学与多彩的生活相结合,既符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生活经验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我就以生活为契机,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的生活情境。比如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利用元和角的人民币来认识其他面值的人民币。然后创设乘坐公交车的生活情境,并告诉学生上车一元,并分角色来进行乘坐公交车。由扮演乘客的学生拿着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来登车,由扮演乘务员的学生来负责收钱,找钱。在情境中学会了元与角的换算,理解其数量关系。通过这样的情境,使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创设操作情境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有着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动手操作更符合他们的本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也正符合学习数学的规律,而且数学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我们要发挥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协调学生手脑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机这样在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让教学氛围活起来 让学生在动手中发现问题通过操作思考主动地解决问题,这样的操作环节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 进而升华为理性认识。比如在学习分数的大小时我让学生准备纸张与剪刀,把纸平均剪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然后再把另一张纸平均剪成五份,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探究
取其中的一份,再拿一张平均剪成八份,取其中一份。最后比较大小通过让学生对这些进行比较,使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动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协调与发展,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多媒体情境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创设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为我们的课堂带来重大的改变,教师的讲解不再枯燥无味,文字变成了优美的图片、绚丽的色彩与动人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参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为学生创设丰富有趣的多媒体情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轻松求知健康成长。还是上面的例子,用多媒体来创设分数的情境,在课上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形象地展示一个圆被分为四份、五份、八份,让学生观察其大小。另外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为让学生理解分母与分子的变化,先把圆分成三份,取其中一份放在一边,然后再把圆分成六份,取其中二份放在一边,再把同一个圆分成九份,取其中三份放在一边。最后三次所取,通过比较使学生得出结论。这样的过程使学生深刻难忘,非常容易掌握了本课重点。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有效地吸引了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突出重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创设游戏情境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游戏的情有独钟。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针对这些我们可以将问题完美地融入游戏中,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在游戏中解决数学问题。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通过具有竞争性的数学游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兴趣。学生为了在竞争性的数学游戏中取胜,也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更加积极地学习,练习以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与知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方法可以创设情境不一一列举了。在我们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积极钻研教材。以学生为出发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利于学生学习的数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学生真正地热爱数学,热爱学习。
二、怎么样创设情境
(一)要从兴趣入手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学生的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激活状态,富有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我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探究
要学”的意识增强。这时,学生的被动学习将会转变为主动求知,厌学情绪将会转变为乐学欲望。因此,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创设快乐的数学情境,正是“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我们要积极探索,大力倡导。
1.创设动态的教学过程,满足学生好动的天性
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由于受时间的限制,需要动态处理的内容在教材中只能用静止的方式呈现,有些知识虽然配有图示,但图示也是半抽象的静止状态,因此,只靠教材本身的图文和教师的语言描述,学生不仅会感到难学,而且也觉得缺乏趣味。如果教师能根据教材的需要,把这些静止的知识变成动态的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感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
2.设置参与性的教学环节,满足学生爱玩的兴趣
教学是师生双方活动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戏活动、猜谜活动、操作活动等,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几何教学中的学具操作,折叠拼摆,在计算问题中的速算比赛,在概念中的猜谜、游戏等,都是学生感到好玩有趣的教学形式。
3.运用新奇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新颖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能有效地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新奇的刺激下萌发有效思维的情趣,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奥妙的乐趣。例如:用幻灯片抽、拉、叠、旋转等揭示平面图形的内在规律,学生就会感到非常有趣,利用课件把静态的知识进行动态处理,学生就会感到其乐无穷。在教学中变幻教法,出奇制胜,就能发掘教材中的有效因素,为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服务。
(二)要从教材入手
由于数学是以思维为主的抽象学科,它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内容和形式的呈现上不像音乐、美术等学科具有明显的有效教学因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往往需要教师从教材内容入手,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挖掘教材中的情境教学因素。而这些有效因素的挖掘,往往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深化理解才能把握。
1.抽象问题具体化
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对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抽象的知识不仅学生难学,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探究
而且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因此,在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时,恰当地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思维的具体问题,学生不仅感到好学,而且对这一转化过程很感兴趣。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学生对角的组成和角的大小与所在边的长度无关难以理解,当教师运用幻灯片先演示一个点(顶点),再分步采用抽拉的方法从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边),学生就会很清楚地看到角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角的大小与这个角所画两条边的长度无关。这一问题的转化,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学生对教师的演示过程产生乐趣的潜在因素将会成为学生爱学数学、喜欢数学的内在动力。
2.枯燥问题趣味化
枯燥的数学问题是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一大障碍,实现枯燥问题趣味化的转变将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就小学生而言,教科书上的内容,都是一些枯燥无味的数学符号,根本无法和连环画、动画故事相比。因此,对教师来说,在教学中应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依据教材的特点给学生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例如: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凡是能让学生用实物和学具操作的,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提供实际动手的机会,凡是能用儿歌给学生概括解决的教学规律,教师就尽力为学生编写他们喜欢的儿歌,凡是教材内容适合用故事童话串起来讲解的,教师就尽力把孩子带入欢乐的教学童话、故事中去。但是,所有趣味化设计,都应该紧扣教学内容,使其为优化教学服务。
3.静止问题动态化
把静止的问题进行动态化处理,不仅能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便于突破教学难点,而且学生对动态的转化过程感到新奇、有趣。因此,这一转化过程无疑是对教学效果的优化。例如:在讲解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教材中只是用静止的画面说明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与它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如把这一问题用幻灯片进行动态演示,即用两个任意的全等三角形重合在一起,绕任意一边的中点旋转180°,即可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动态过程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沟通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有机联系,使学生在直观的动态演示过程中感到学习的乐趣。
(三)要从教法入手
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要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就要研究创设有效情境的方法,而有效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有许多问题正在探索和实验,因此,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就要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的方法上大胆创新和改革。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探究
1.趣味讲解法
趣味讲解法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用故事或童话串连起来向学生讲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优化数学教学的目的。这种方法用于低年级学生较为恰当。
2.引趣质疑法
引趣质疑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有趣的问题设置,给学生创设悬念,当学生蠢蠢欲试时,教师再逐步启发学生质疑问难,掌握新知。例如:在讲能2和5整除时,教师让学生出题考教师,不管数字多大,教师都能一口报出结果。这时,学生兴趣十分高涨,一个比一个说出的数字大,但教师都能一口报出答案。当学生感到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对学生说只要大家用心学,这节课都能掌握这个本领。学生带着好奇心理学习新知,求知欲望就会在饶有兴趣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有效。
3.直观形象法
直观形象法是指教师运用教具、实物、模型、幻灯等辅助教学,通过有规律的动态演示和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为了直观形象的讲解面、棱、顶点和长、宽、高的概念,选用一个特大号的土豆,用菜刀切下一刀,给学生建立面的概念,再切一刀形成一个面与第一面相交,让学生建立棱的概念,依次按教材要求,分别切了次,形成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这样的教法学生既感到新颖,又觉得易学,并从这种直观形象的教法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
4.媒体组合法
媒体组合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传统教学媒体(如:黑板、教具、学具、课本等)和现代教学媒体(如:幻灯、录音、微机、录像等)在辅助教学上的不同特点,按教材需要组织教学媒体,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创设新颖的教学设计,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这种教法由于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所以,更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掘教材的有效教学因素,突出教学重点。当然,影响教学的因素有很多,有效的教学情境所体现的一些理念都是为教学服务的,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学生学的有趣一点,鲜活一点,是为了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也应运用于生活实际思想,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探究
三、创设情境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情境要有吸引力,但不只为吸引而创设
情境的创设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好地发展而创设的。而有的教师搞错了方向,为了迎合学生喜好,各种手段都采用了,情境也有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但是却只是表面的热闹,学生并没有从里面学到什么,得不到启发。这种流于形式的情境创设,没有实质上的意义。情境的创设其实质,还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引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而不是情境的兴趣,这 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才会持久而深刻。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让学生从对情境的兴趣转移到对数学本身产生兴趣。这才是成功的情境,比如在学习习近平移的知识时,可为学生创设一个贪吃蛇吃豆子的小情境,运用板书,创设贪吃蛇平移几格才能吃到豆子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虽然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会有挫折怀疑及失误,但是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进行深入研究大胆探索,这也正是创设情境的目的。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去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但兴趣盎然,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清晰。
(二)情境要有数学味,也要与生活相结合
数学新课标强调数学学习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事物出发。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从生活中去认识学习,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因此,我们创设数学情境的时候,要善于从生活入手,根据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有趣有益的数学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强化认识,动手操作,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加深对数学的理解认识并提高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角的知识时,先让学生在课下收集一些与角有关的实物并带到学校来,上课时再把自己收集的东西展示给大家,并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认识角。组织小组讨论,得到角的特征并使学生了解到角的用途。通过这样的情境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抽象变得形象起来后,再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运用角的地方,并加深对角的认识使学生深刻理解到角的运用及其好处。通过学生从生活中的认识运用到数学,然后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探究
(三)情境要有发展性,使学生从接受到创造
情境的创设不但要使学生更好地学会知识,还要能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生正处在发展的黄金阶段,它们的思维 非常敏捷,但是缺少必要的阅历,而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发散出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在学习中得到步步提升。因此在创设情境的时候,教师也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着力于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索,勇敢进取。综上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挖掘教材提高自身修养、素质,采用多种教学手法,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宽松环境中,自主学习,大胆想象,积极探索,真正提高学生素质,提高课堂效率,为数学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有的教师只是把情境看作一种单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 却忽略了其引导学生学习, 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作用, 把情境看成形象与习题的简单搭配。比如用上了“喜羊羊”等学生喜欢的动画形象, 学生很感兴趣, 结果只是各类动画形象加习题。这样的情境只是分散学生注意力, 学生只顾看哪个头像好看, 哪个不好看了, 效果反倒不如不设情境。还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几个第几”时, 创设了小动物跑步的情境, 大公鸡排第一, 小鸭子排第二, 小花猫排第三, 小兔子排第四。这情境一出来, 许多小学生都不乐意了, 都认为小兔子应该得第一。虽然是假设的情境, 但结果由于虚假, 而使学生的精力浪费在纠正错误上了, 反而把应该学习的知识放在其次了, 可见, 情境也要符合生活实际。
由此, 我归纳了几点创设情境所必需的条件, 在创设情境时,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境要有吸引力, 但不只为吸引而创设
情境的创设是为学生服务的, 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好地发展而创设的。而有的教师搞错了方向, 为了迎合学生喜好, 各种手段都采用了, 情境也有了, 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但是, 却只是表面的热闹, 学生并没有从里面学到什么, 得不到启发。这种流于形式的情境创设, 没有实质上的意义。
情境的创设其实质, 还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 引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 而不是情境的兴趣, 这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才会持久而深刻。
因此,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 要让学生从对情境的兴趣转移到对数学本身产生兴趣, 这才是成功的情境。
比如, 在学习平移的知识时, 可为学生创设一个“贪吃蛇吃豆子”的小情境。运用板书创设“贪吃蛇”平移几格才能吃到豆子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 虽然学生在探索过程中, 会有挫折、怀疑及失误, 但是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进行深入研究, 大胆探索, 这也正是创设情境的目的。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 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去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 不但兴趣盎然, 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清晰。
二、情境要有数学味, 也要与生活相结合
数学新课标强调数学学习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事物出发, 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从生活中去认识、学习、理解数学, 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因此, 我们创设数学情境的时候, 要善于从生活入手, 根据学生熟悉的生活, 创设有趣有益的数学数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强化认识, 动手操作,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生活中加深对数学的理解、认识, 并提高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比如, 在学习角的知识时, 我先让学生在课下收集一些与角有关的实物, 并带到学校来。上课时, 再把自己收集的东西展示给大家, 并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让学生自己动手,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认识角, 组织小组讨论, 得到角的特征, 并使学生了解到角的用途。通过这样的情境, 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抽象变得形象起来课后, 再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运用角的地方, 并加深对角的认识, 让学生深刻理解到角的运用及其好处。
通过学生从生活中的认识运用到数学, 然后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 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情境要有发展性, 使学生从接受到创造
情境的创设不但要使学生更好地学会知识, 还要能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进行探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生正处在发展的黄金阶段, 它们的思维非常敏捷, 但是缺少必要的阅历, 而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 使学生发散出思维的火花, 使学生的思维在学习中得到步步提升。
因此, 在创设情境的时候, 教师也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着力于开发学生潜能,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以生为本,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本, 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索, 勇敢进取。
综上, 在教学中, 我们要努力挖掘教材, 提高自身修养、素质, 采用多种教学手法, 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宽松环境中自主学习, 大胆想象, 积极探索, 真正提高学生素质, 提高课堂效率, 为数学教学服务。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实施情境教学法, 是非常必要也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情境的创设可以引起学生最直接的情感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在富有情趣的情境中, 学生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主动接受所学知识, 激发了学习兴趣。
关键词:情境;小学;数学;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素材,用新颖的教学手法,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是非常必要也很有成效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使得情境的创设徒有其表,没有达到情境创设的目的,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有的教师只是把情境看作一种单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却忽略了其引导学生学习,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作用,把情境看成形象与习题的简单搭配。比如用上了“喜羊羊”等学生喜欢的动画形象,学生很感兴趣,结果只是各类动画形象加习题。这样的情境只是分散学生注意力,学生只顾看哪个头像好看,哪个不好看了,效果反倒不如不设情境。还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几个第几”时,创设了小动物跑步的情境,大公鸡排第一,小鸭子排第二,小花猫排第三,小兔子排第四。这情境一出来,许多小学生都不乐意了,都认为小兔子应该得第一。虽然是假设的情境,但结果由于虚假,而使学生的精力浪费在纠正错误上了,反而把应该学习的知识放在其次了,可见,情境也要符合生活实际。
由此,我归纳了几点创设情境所必需的条件,在创设情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境要有吸引力,但不只为吸引而创设
情境的创设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好地发展而创设的。而有的教师搞错了方向,为了迎合学生喜好,各种手段都采用了,情境也有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但是,却只是表面的热闹,学生并没有从里面学到什么,得不到启发。这种流于形式的情境创设,没有实质上的意义。
情境的创设其实质,还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引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而不是情境的兴趣,这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才会持久而深刻。
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让学生从对情境的兴趣转移到对数学本身产生兴趣,这才是成功的情境。
比如,在学习平移的知识时,可为学生创设一个“贪吃蛇吃豆子”的小情境。运用板书创设“贪吃蛇”平移几格才能吃到豆子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虽然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会有挫折、怀疑及失误,但是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进行深入研究,大胆探索,这也正是创设情境的目的。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去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但兴趣盎然,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清晰。
二、情境要有数学味,也要与生活相结合
数学新课标强调数学学习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事物出发,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从生活中去认识、学习、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因此,我们创设数学情境的时候,要善于从生活入手,根据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有趣有益的数学数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强化认识,动手操作,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加深对数学的理解、认识,并提高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角的知识时,我先让学生在课下收集一些与角有关的实物,并带到学校来。上课时,再把自己收集的东西展示给大家,并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认识角,组织小组讨论,得到角的特征,并使学生了解到角的用途。通过这样的情境,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抽象变得形象起来课后,再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运用角的地方,并加深对角的认识,让学生深刻理解到角的运用及其好处。
通过学生从生活中的认识运用到数学,然后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情境要有发展性,使学生从接受到创造
情境的创设不但要使学生更好地学会知识,还要能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生正处在发展的黄金阶段,它们的思维非常敏捷,但是缺少必要的阅历,而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发散出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在学习中得到步步提升。
因此,在创设情境的时候,教师也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着力于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以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本,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索,勇敢进取。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几点思考】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创设情境07-04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07-15
小学数学课堂中自然有效的情境创设教案06-04
试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11-1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06-20
小学科学教学怎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论文06-22
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课堂具有魅力11-13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情景创设06-09
小学数学的情境教学的研究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