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方法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方法(精选13篇)

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方法 篇1

摘 要:一个引人入胜、新奇有趣的导入情境,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学生的思维快速引到课堂中来;教学过程中精彩、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将学生置于良好的学习状态中,能使学生更长时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情景设置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8-008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8.050

一、利用物理故事,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有许多物理故事反映了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的学科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案例:在“浮力”教学时,用“死海不死”的故事,可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用“阿基米德从浴桶水溢出来而获得阿基米德原理”的故事,启发学生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排开的液体有关,同时,启发学生“物理来自生活”,要善于观察身边的现象,并要勤于思考有关的问题。另外,用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地球”的故事引出杠杆的知识,也容易使学生进入角色;应用牛顿从苹果掉到地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给学生建立重力方向的空间概念等。

物理故事的魅力是能启迪学生的物理思维,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斗志。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从伽利略实验和笛卡尔理论来看牛顿第一定律,引用他的名言“我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育学生善于吸取别人的经验和成果来提高和完善自己,也是一种智者的表现;同理,在“磁生电”教学中,引用“科拉顿痛失良机”的故事,教育学生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二、通过游戏、竞赛或魔术的方式,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玩耍,创设游戏、竞赛或魔术情境,学生会觉得有趣,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一:在“摩擦力”这一节的教学中,课前可让三位学生进行夹玻璃珠比赛,在全班同学的倒数声中,比赛同学着急得采用各种来夹,结果最终都只拿着一个空杯子的情境将学生一下吸引到了课堂中来,为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有时候也可以用电视台某个节目中的方法:从垒起来的玻璃杯下一层一层地抽掉玻璃杯之间的布,在学生的担心和惊讶声中,摩擦力的教学自然会让学生兴趣盎然。

案例二:在“光的反射”教学时,课前教师将一块很小的镜片用双面胶贴在食指上。上课时,教师拿出一副扑克牌,任意洗牌后,牌面向大家,随意洗牌后都能说出面向大家的那张牌是什么,在学生的惊讶声和猜测声中,教师出示答案,引出课题。并告诉学生魔术中很多地方用到了光的反射,学好本节内容,会快速破解魔术或将成为一名魔术师,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

三、设置悬念或矛盾,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前已有了一些生活常识,这些生活常识中,有些是非科学的,可能会成为学习新知识的障碍。

案例一:在“分子之间有空隙”知识点的教学中,可通过创设如下情境来设置悬念:用两个100ml的量筒分别量取50ml的水和酒精,然后将它们混合,稍稍摇晃后,学生观察到只有95ml左右,为什么会少了这么多?这样的矛盾会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案例二:用电吹风吹乒乓球或用漏斗吹乒乓球,乒乓球无法被“吹走”。

猜想以及设疑能够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矛盾,将学生思考的欲望激发出来,不但能让学生在兴趣高昂的同时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发展自身的思维,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的任务便是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特别是在进行新课引进的时候,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悬念情境的设置,将学生问题解密的欲望激发出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

四、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学习情境,意味着情境创设要注意问题的真实性,以真实的生活事件为基础,学生才能切实明白知识的价值。

案例一:在“流体速度与压强的关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创设以下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

情境A:火车站台上有一条黄色的警戒线,在等待车时,不能进入警戒线以内;

情境B:行驶的汽车经过时,路面上扬起的尘土、落叶;

情境C: 风吹走雨伞。

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在情境展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案例二:用准备好的长木棒,让学生扛一个书包,教师特意将书包放得离肩膀较远,支点离手很近,让学生扛着书包走路,学生痛苦的表情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这样扛东西很费劲,并顺势用“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引入“杠杆平衡条件”的教学。

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也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的信心,同时又强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消除其对科学知识的距离感,在顺利引入新课的同时,让他们体会到科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科学服务于生活。

五、用实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开展实验教学是一种最基本的创设情境的方法。实验教学几乎伴随着我们的每一堂课。在教学时,要精心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主动动手,自己去探究、实践、创新,这样才能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不但需要重视课堂直观的演示,还需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进行实践,从而形成比较真实的认知,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好的掌握知识。

情境创设本身便是多样化的,在具体教学的时候,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也比较多。教师教学的时候,必须积极地研究和探索,根??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的情况灵活创设,确保创设出的情境符合学生需要,并且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激发出来。

参考文献:

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方法 篇2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生活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源。利用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情景,以及他们的亲身经历,通过创设情境把教材中的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使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如教学九年级《感受共和国的巨变》时,教师可结 合生活创 设情境,安排“生活小记者”做现场采访,收集并展示家庭老照片,调查不同学生的家庭在衣食住行方面产生的变化,从而感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百姓生活由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巨大变迁。情境的创设使思想品德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活跃了课堂氛围,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促进了三维目标的落实。

二、引入故事创设情境

有一位教育家 曾说过:“故事是孩 子的第一 大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讲述与授课内容有关的小 故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 的感悟能 力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比如讲解《创新是关键》时,插入史蒂夫·乔布斯创业和“苹果”崛起的故事,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科技的本质———创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也诱发了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的信心和决心。

三、预设问题创设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针对特定的学习目标,将学习内容安排在情境化的问题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解答真实的问题来实现知识、能力的生成。如在教授《可持续发展———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时,可以就公 众密切关注的环保话题拟出以下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1)请你列举出发生在你身边的环境污染现象。(2)这些环境污染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3)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资源形势,我们应该 怎样应对?一系列问 题的提出,将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四、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实验心理学告诉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来自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并且多感官的刺激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迁移。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 学信息。如在 教学《时代 的选择———科技》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京沪高铁疾驰、“蛟龙号”下潜、“嫦娥三号”登月的视频,使学生能直观感受到我国的科技发展,并结合我国这些国际领先科技的带动效应,说明科教兴则国兴,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 产力。这从另一侧面也展示了中国发展的速度、高度及深度,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大大激发学生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帮助学生意识到树立科研意识及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五、利用课本剧创设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实有效,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情景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把握教材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从而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如在学习《为正义而歌》一课时,笔者就安排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 色,现场“实施”正义 行为和非 正义行为,表演“为朋友两肋插刀”,并让学生体会剧中人物的行为特征。学生通过现身说法来甄别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张扬了个性,注重了能力培养,可谓一举多得。

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方法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创设情境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电子技术发展飞速的今天离不开数学知识的应用,让孩子学好数学也是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秘诀就是用一个好的情境提高数学课学习效率。

一、什么是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创造一个能引起学生积极学习情感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二、情境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什么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数学是偏重于纯科学的知识,要想让学生从小对数学产生兴趣就要让学生充分的探索数学奥秘,从每一次的成功中加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再去获得新的成功。

2.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在合作中体现优劣互补,在合作中展开数学探究,在合作学习中提升数学学习兴趣,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发展的趋势,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具有思考性、开放性、能体现团结协作精神的学习内容,发挥小组集体的力量激发每一个学生探究的欲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只有在参与中才能得到发展,以学生作为主体的数学课堂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在数学课堂中可以创造哪些情境

1.利用实际生活中的知识创造情境

即将生活中的某一场景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去观察。比如在教学《时、分》这一课的时候,在教学时我创设了“小明的一天”这个教学情境,用时间展示了小明一天的生活,例:7时起床—7时10分吃早饭—7时20分去学校—7时50分到学校—8时上课—11时30分放学—12时到家吃午饭—12时30分午休—13时30分起床去学校—( )到学校—14时30分上课(你能用另一种方法表示这个时刻吗?)—17时(下午 时)放学—17时30分到18时30分写作业—19时30分到20时30分活动—21时睡觉。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已经知道一天24个小时,半天12个小时,一个小时60分钟,很容易就回答出第一个问题14时到学校,生活中学生使用过电子表,也就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用14:30表示这个时刻,以12时分界,再往下就是13时即下午1时,所以学生也很容易回答出第三个问题下午5时,这样就解决了3个知识点,第一:时分之间的换算;第二:一天有24个小时,12时表示法和24时表示法的转换;第三:时间的两种表示法,汉字表示法和电子表示法。在提升环节,我还让学生想象一下18时30分到19时30分小明在干什么,并追问经历了多长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他可能在吃饭,有的孩子说吃饭不可能用一个小时,他还可能玩儿了一会,这样学生在积极的讨论中就解决了这两个有难度的问题,并有了初步的时间计算的意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种方法常见于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符合学生实际,也符合学生年龄发展特点。

2.利用演示实物的办法创设情境

即忽略实物存在的背景仅以实物为中心,突出实物特点,便于学生观察。比如在教学认识图形的时候,可以出示实物背景图,将所学的图形隐藏在这个背景图中,让学生观察图片,并从中抽象出图形或物体,再归纳总结其特点。

3.利用数学活动创设情境

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探究需要。那我们设计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比如在学习乘法口诀时,学生会有疑问:为什么四五二十?这个是怎么来的?那么在学习5的乘法口诀时,让学生摆一个5边形,再以这个5边形为例继续摆下去,观察1个5、2个5、3个5……的结果是多少,这样就得出5的乘法口诀是: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以此类推,并让学生改变图形的形状继续研究,观察这一结果是否有变化,进一步验证5的乘法口诀的准确性。我们以前在学口诀时都是死记硬背,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后,他对结果有了深刻的印象,应用也就不成问题。

4.利用语言描述创设情境

前三种创设情境的方法,都是在直观教学基础上进行的。情境教学也需要直观演示与语言描述相结合。在教师创设语言描述的教学情境时,在学生认知上教师的语言就在起着引导的作用,学生通过倾听提高了自身的感知效应,根据语言描述在大脑中产生相应的情境,使知识点更加鲜明,而且这种情境创设充满感情色彩,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深入其中。随着年级的增高,直观创设情境手段的减少,学生更喜欢参与这种有自主性的教学。

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方法 篇4

通过在教学中对创设数学情境问题,可以为学生揭开数学复杂的公示,枯燥的计算的面纱,使学生们发现数学的有趣和美好,发现数学并不神秘和严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一、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可使学生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思考的能动性和对数学问题探索的积极性。但是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数学创设问题情境有着很大的随意性,数学教学内容与所创设的情境问题实质性关联较差,真实性的程度相差太大,因此不能充分地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有些问题的创设内容过于生活化,因此导致所蕴含于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被淡化等,影响了问题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发挥。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正确的教学理念

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很多老师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对学生的兴趣的提高的重要性,因此对于数学问题的情境创设只是停留在应付工作上,对问题的设计也没有从数学的教学目的和实际应用出发,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味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根本没有把数学创设情境问题放到教学内容中去完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教学理念导致了情境创设教学内容形同虚设。

2.问题创设缺乏明确性

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数学问题的有效创设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创设的问题要和教学目的相关联,不能天马行空地对问题进行创设,这样,即使问题创设的多么有趣,多么的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却脱离了课程要求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点,因此这种缺乏目的性的问题创设,也起不到好的学校效果,甚至完不成教学任务。

3.问题创设缺乏趣味性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问题的创设,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不一定都是枯燥和乏味的,数学同时也是和谐有趣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数学问题一定要具有趣味性,不能是枯燥乏味的犹如课本内容一样,那么就失去了问题情境创设的意义,也达不到教学效果。

4.问题创设形式单一性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教学形式还是采用的是课堂教学法,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满堂灌”加“填鸭式”的教学形式,这样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完全不可行,但是却局限了学生的思维的发挥和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讲的很费劲,学生听的很辛苦,因此在问题创设的形式单一性,课堂氛围的沉闷性也很难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利于问题创设的效果。

二、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具体策略

1.提高教师对问题情境创设的理念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就必须要先树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问题情境创设的理念,通过开教学研讨会,到其他做的好的学校去考察学习等多种形式来提高教师对问题情境创设的理念,使教师真正地认识到情景创设问题的教学内容持续进行将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帮助,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提高情境创设问题的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高情景创设问题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北师大版的小学六年级的下册在讲到概率这个知识点时,老师可以通过有趣味性的情境问题的创设来介绍概率这个知识,老师首先告诉学生“在我们班上有40个学生,但是至少会有两个同学的生日是相同的”,这个时候,学生们肯定很惊讶,接着统计了一下。果然,有两个同学的生日是同一天。接下来,老师就可以告诉学生这就是概率,如果直接算出40个学生中至少有两个人的生日相同的概率是很困难的,但是如果要算出40个学生的生日全部不相同的概率却很容易,一个学生的生日,肯定是365天中的一天,他的生日就可以看成是365÷365=1。第二个学生如果不和第一个学生的生日相同,那么在一年中就只有364种选择,也就是说他的生日的选取是364÷365,以此类推,后面的同学的生日就分别是363÷365、362÷365、361÷365……这样40个同学的生日都不相同的概率就是1-(364÷365)×(363÷365)×(362÷365)×(361÷365)×……×(326÷365),结果大约是90%,这个概率已经很高了,因此在40个同学中,至少有两个同学的生日是同一天,这就是概率。通过这个情景问题的创设,不但吸引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让他们明白了何为概率,以及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概率,大大提高了接下来对概率知识点的讲解,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3.提高情景设问题的针对性

在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针对不同年级的孩子创设不同的问题,比如,对于一年级的小同学,在教数字的过程中,可以从让学生明白一年有几个月,一天有几个小时,一个小时有几分钟,一分钟有几秒,一年有几天等我们生活中的数字开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比较简单的数学故事和数学感知入手,创设的问题也必须要循序渐进,根据不用的年级和接受能力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4.提高情景创设问题的现实性

在问题的情景创设过程中,最好使问题联系到生活过程中。比如,在学到折扣等数学知识时,可以创设一个情境,并让学生们踊跃回答,例如,周末和妈妈到商场购物,商场打折,一个书包商场打了7折,妈妈付了63元钱,那这个书包原来到底是多少钱呢?到了其他店后,发现了商场有很多的促销活动,买100送50的,买一赠一的,那这些算下了又是多少折扣呢,到底买哪家的划得着呢?其实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买100送50就是买了150元的东西其实才付了100元,折算下来就是打了六七折,而买一赠一就是打了五折,因此通过创设生活中的平常小事来加深学生们对折扣方面的知识点的认识,可以让学生们了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每天都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之中,从而建立数学的概念。

三、结束语

物理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 篇5

一、能加强对物理知识的记忆。记忆是思维的起点,“不记则思不起“。根据思维理论,记忆内容的多少,记忆时间的长短与记忆方法和材料是有关的。实验表明:把内容与情景相结合能加强记忆的表象储存;对物理情景的认识是对现象本质规律的认识,这有利于把错综复杂的物理现象条理化、模型化、形象化。比如关于“势能”的教学,如果我们讲清了重力势能要领的建立过程,重力势能大小的计算,重力势能与重力做功的关系等,就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一个物体在重力场中运动时重力势能变化的情景,那么学生在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就不必死记诸如“重物向高处移动,重势能增大,重物向下移动,重力势能减小”等结论。在学到分子势能、电势能时,通过与重力势能的类比,从而建立相应的物理情景。起到了以一档三的作用。事半功倍。

二、能促进物理知识的顺利迁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原理和态度的迁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从皮亚杰的理论看,迁移就是大脑中已有的结构图式的储存住处的复合,并在新刺激物输入住处的作用下,参与同化与顺应。建立物理情景的过程就是认知结构化的过程。当新刺激物输入住处后就会产生一种格式的反映,而忽视物理情景的建立,一味强调物理量的含义、单位、方向等,学生学到的物理知识就如空中楼阁,就不能顺利迁移。

三、能指导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我们强调科学教育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应突出“物”和“理”的作用,以“物”讲“理”,以“物”思“理”,通过“讲理”和“思理”使物质的时空“本质”内容在学生头脑中从模糊到清晰,从分散到系统,从混沌到有序,从而使学生对“物”的理解更科学、具体、形象,改变那种“见题不见物”,“解题不讲理”的情况,把学物理就是为了把物理“考好”或“解出物理题”的认识转变到“理解物理情景”上来,从而改变那种死记定律,乱套公式,不问是否适用的现象。对物理情景的建立,教学中要反复示范引导,让学生从自学的应用逐渐过渡到自觉的加以应用,这也无形地进行着学习指导。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改变那种把注意力指向物理知识的结论,没有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的方法,真正使学生的物理思维水平得到提高,这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有效措施。

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方法 篇6

赵 佩

(河南省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学)

摘 要:情境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教学方法。以高中英语为例,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几点探究。

关键词:情境教学;高中英语;直观情境

一、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创设直观式教学情境

如今,一种融合了多种教学优势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引入到了教育领域中,即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将它适时引入高中英语教学课堂,可以使授课内容以形象生动、丰富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式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必修一Unit 3 Celebration中Christmas这一课时,我就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介绍了西方国家在过圣诞节时的一些文化习俗,如准备Christmas tree,candle,snowman,presents,decorations,turkey,Christmas stocking等等,并播放了一段过圣诞节时的视频资料,这样,我们就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直观式教学情境,渲染了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而获得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利用角色扮演,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

高中阶段的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有着较强的思考能力和应变能力,所以,针对学生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高中英语课堂上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还能为枯燥、死板的高中英语课堂增添一丝乐趣和情趣。

比如,在学习必修四Unit 12 Culture Shock中Mind Your Manners这一课时,在为学生介绍了一些西方礼仪和礼貌用语之后,我为学生设定了如下情景:If a man is wearing a hat,how should he greet you?When you first meet someone,what should you do?If the woman doesn’t offer her hand,What should you do?然后,在班里选取几名学生让他们对这些情境进行再现,这样,我就为学生创设了一种体验式教学情境,既帮助他们巩固了本节所学知识,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语能力,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创设生活式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时,我们还应遵循一个原则——知识来源于学生生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意义和价值,进而对它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因此,在高中英语课堂上,我们要利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为学生创设生活式教学情境,从而增加教学内容的真实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必修一Unit 1 Lifestyles中A Perfect Day这一课时,()我就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让他们尝试用英语描述自己的一天生活过程,并分析自己的生活方式属于懒人生活还是工作狂生活,然后,再开启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因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极为贴近,学生都对这节课焕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也能够引发学生反思,促使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四、利用学生好奇心,创设问题式教学情境

一切创造和探究的基础,都源于质疑问难。而且,高中学生身心已发展成熟,与其他年龄段的学生相比,他们有着较强的问题探索欲和求知欲,因此,我们要利用高中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高中英语课堂上,向学生提出熟悉、感兴趣且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

比如,在为学生讲解“被动语态”这部分语法知识时,我就对全班同学说道:“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都会说‘我们粉刷房子了’‘昨天的工作你完成了吗’‘南方人种植水稻’……这几句话的主语分别是‘我们’‘你’‘南方人’,而且是动作的执行者,不过,有时我们也会这样说‘房子粉刷了’‘工作完成了’‘水稻种植于南方’,这样句子的主语就变成了‘房子’‘工作’‘水稻’,他们是动作的承受者,那么,这时我们该如何用英语表达出这样的句子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知识——被动语态。”这样,我通过向学生提出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起了学生强烈好奇心,从而促使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被动语态”这一语法知识。

参考文献:

[1]蒋钰。基于新课程高中英语情境教学的探究[J].语数外学习:高中英语教学,2014(04)。

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方法 篇7

一、从经验出发,寓教于乐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设置相关的问题情境教师要考虑到有效性,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自愿探索。教育者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应该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设计不同数学问题的有效情境。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有趣的故事和游戏等情境是他们喜欢的东西,但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加倾向于关注与他们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有关情境,因此,教师营造情境氛围,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构成及兴趣点所在。教师在设想有效问题情境的环节上,要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内容,用饱含趣味性的方式将这些内容呈现给学生,为了引出教科书上的问题,要采用有趣味性的并且接近学生自身生活的案例。很多有意思的小游戏的引入,就是很好的问题引入方法,这样容易让学生在有效情境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答案,这是寓教于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与实际相结合,创设有效情境

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生目前的生活经验,采取措施来引导学生将已经学习到的、存储在自己脑海中的学科知识有效地、恰当地运用于实践中,从而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领域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用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并不是空虚缥缈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举个例子,在讲到“相遇问题”时,考虑用如下例子设置问题情境,这是现实生活中会碰到的问题:某一天,花花不小心将明明的数学书装进了自己的书包带回了家,那么明明该如何以最短的时间取回自己的数学书?针对这一情境,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三种策略被设想出来:花花把书送到明明家;明明去花花家去拿回书;他们约定在同一道路上见面然后还书。然后,老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探索课堂上设计的几种相遇方法的优势与缺陷以及相互之间的数量关系等。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自觉建立数学思维模式,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了解生活化的数学理念。

三、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兴趣

在帮助学生有效地、形象化地感受数学的理念之后,要使问题得以解答,那么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激发学生自主思考数学问题的兴趣,并通过科学引导,改善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提升数学教学效果。要全面地对问题的解答步骤进行细化,那么教师就应当提供给学生更宽广的思维空间,令学生能够发挥其思考的自主性,并将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出来。比如,在讲授《奇妙的图形密铺》的知识时,老师给学生一个不完整的明星拼图,从这里出发,老师先问学生这是哪位明星,学生回答出来后,教师继续问应该选什么样的拼图接上去,学生选了一块正确的拼图后教师追问为什么不选另一块,学生回答说因为两块拼图之间不能有缝隙。这样老师说玩拼图时要使每块之间“无空隙”然后引出“不重叠”这个概念,为引入“密铺”做了铺垫。这样的情境下,学生有兴趣,化兴趣为学习的动力,有助于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

四、结论

由以上论述可知,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明显地改善数学教学的效果,但是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同时,不能忽略了数学的本质。老师要记住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它是为教学服务的,而不能代替教学本身,教师应该合理运用此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有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张秀花.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

[2]赵健.营造“情境”氛围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S1):52.

[3]汪丽华.“问题导引”教学法初探[J].江西教育,2013(30).

[4]任长松.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继承与创新:义务教育课程教材的宝贵经验与改进建议[J].当代教育科学,2000(9):3-8.

语文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的策略 篇8

一、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热情以及思维能力在多媒体情境下都可以快速地提高,因此应加强多媒体情境的构建。情境的渲染,我们可以采用音乐和图画这两种方式,它们都可以在表达文义的同时反映出生活的情景,把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各感官调动起来。我们可以将绘画、音乐以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相链接,将声、色、形、情、境融为一体。比如:《九寨沟》一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设计课程。首先,播放一段关于四川九寨沟的短片;其次,让学生欣赏九寨沟的美并提出问题:作者是怎样来描绘这样一幅美景的呢?以此创设情境,引发阅读期待,正所谓“不启不发”,从而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将文中的描述和短片上的图片比较,从中理解作者描写九寨沟的文字的含义。

二、利用文本空白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创新

新教材的空白之处不胜枚举,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充分挖掘空白点,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通过说话、朗读、表演等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深入文本,而且还能很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想象能力,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张力。因此,教师创设情境,有时可以通过借助多种不带结论性的设想,利用文本空白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培养创新思维。比如,《狼与小羊》一文,教师在最后环节进行提问:“当狼最后扑向小羊时,结果会怎么样?”这时,学生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当狼最后扑向小羊时,小羊一蹲,狼恰巧撞到羊后面的石头,摔倒在地上,小羊快速离去……

三、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加深情感体验

以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大多是重复的考察标准知识,它再现了课内知识,而课内书面情境教学大多由课外知识转变。

为加强语文情境的创造能力,提升学生思维能力,需要在教学上多角度考虑问题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当火柴第一次划亮时,小女孩看到火炉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如果你是文中小女孩的朋友,当你看到亮亮的火柴时,你觉得小女孩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假如你是文中女孩,你此时此刻心里会怎么想?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教学上体会生活中的艰难,还能让学生感受小女孩的喜悦以及她的凄凉,通过强烈的对比还能感受到小女孩最期望的东西。最后,教师可以发挥自主创造性能力,将文中结局改变,即:小女孩在快被冻死的时候,天使奶奶来到了她的身边……那么,她们在一起之后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想象,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整合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在语文教学情境中,教师通过重新排序整合那些没有顺序、杂乱无章的历史信息,集中起分散的信息技术资源,将会加快资料的搜集,查找,使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加方便快捷。例如:上课用的教学短片、课后作业研究、教学常见的知识以及教学心得等等分门别类,不仅有利于教学,而且方便教师间接或者与学生直接的讨论。同时,还可以促进学校信息技术平台的搭建,提高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苏教版六年级《船长》的课堂教学中,该文章主要具有两个方面的特色,首先是采用描写人物行动以及人物语言的方式将人物的品质合理的表现,其次是互相结合议论以及叙述。该篇文章需要学生在情感上全面认同船长的品质,但由于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没有真正的受过苦难,导致无法从根本上对船长的特征进行理解。因此,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应该注重实际,通过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的方式符合学生特征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应该让学生对该篇文章有一定的理解,且能够有感情、流利以及正确的朗读。对于该篇论文的生字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对生字构成词语的基本含义有着全面理解。接着让学生通过班级交流、小组辩论、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将自己的见解发表,通过多媒体将遇到惊险的情况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对于特殊环境下各种人物的特殊反应有着一定的了解。与课文内容有链接,确保学生能够总结段落大意以及分段课文,使学生对于船长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精神有着一定的了解。

随着小学语文课程的不断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提高,信息时代将不断发展变化,信息技术也会更加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得以发挥作用。要提升教学效率、优化教学环境以及提高教育质量,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时应注重灵活,将信息技术及语文教学的发展形势相结合,实现新的创新。

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方法 篇9

罗宇达

南昌一中化学组 330003

摘要: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应是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积极构建过程。而要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关键是创设引导、促使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学情境。其中,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本文将结合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联系笔者的教学实际,来阐述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

关键词: 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 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 三维目标

一、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

1、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要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就要教师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来实现。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由此可见,建构主义理论也充分体现了利用情境创设、促使学生主体参与的思想。

情境创设形式、内容多种多样,其作用在于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2、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

什么是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主体为达到某一活动目的所遇到的某种困难和障碍时的心理困境。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付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处于一种急切想要解决所面临的疑难问题的心理困境中,学生要摆脱这种处境,就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性思维获得富有成效的发展。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不应从教师向学生提出已知、现成知识的模式 开始,而应从教师通过设臵问题情境,创设学习活动的内部条件开始,去激发学生对新的未知知识的认知需要,以形成学生真正的、内部的认识动机,以间接方式影响学生能动的学习过程。

3、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的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新异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感知的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作用

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创设问题情境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五大作用: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化学内容中的许多知识与社会生活、工业生产、农业、环境、能源、卫生、健康、人文历史等联系紧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能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工业合成氨”时,提供“第一化学反应”的相关背景资料,提出问题:为什么人们要花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这个反应?(人工固氮的意义);研究的方向在哪里?(从反应速率和转化率的角度分析);在学习Cl2的性质时,创设问题情境:如果发生Cl2泄露,人们应该如何发现并防护?介绍H2S性质时,提供重庆开县井喷事故的背景材料,设问:造成重大惨剧除人为因素外,当地的地理环境也做了帮凶,为什么? 体现了H2S的哪些性质?……

学生在接触这些知识时往往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乐于接受新知识。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 教师通过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探究,从而解决问题。在学习Na2O2性质时,教师演示“滴水生火”的实验,提问:实验体现了Na2O2的什么性质?让学生往装有Na2O2的试管中滴水,并用手指略堵住管口,有什么感受?再用带火星的火材靠近管口观察有什么现象并思考原因。通过创设一系列连贯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最后得到Na2O2的性质。

在学习《盐类的水解》时我先提出问题以下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初中的学习中,我们知道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那么盐溶液呈什么性?不少学生根据NaCl溶液呈中性就认为盐溶液都呈中性。我再让他们测NH4Cl、AlCl3、KCl、Na2CO3等溶液的酸碱性,有什么现象?你能推测NaHCO3、Na2SO3、CuSO4、FeCl3、K2SO4溶液的酸碱性吗?能发现什么规律?得到什么结论?

创设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化学问题情境必然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机,启发、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善察”、“好问”、“勤思”习惯 教师通过精心预设,在教学中善于利用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就容易养成学生“善察”、“好问”、“勤思”的良好习惯。

例如, 《钠》这节课中研究钠的活泼性,教师先提出问题: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会得到什么产物?方程式是什么?(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钠排在铜的前面,学生大都认为钠把铜臵换出来)。在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并推测产物是什么,思考原因。(而实验事实证明,钠和铜盐溶液反应并无红色的铜生成,而是生成了蓝色沉淀,并放出大量气体)。

学生在仔细观察现象,思考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时,经常会与他们原有的知识发生“冲突”或是结果“出乎意料”。这样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经常善于观察发现问题,联系新旧知识主动思考问题,及时发问,通过同学的相互讨论或老师的引导指点解决问题。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有效的学习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形成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

4、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形成化学思维和提高科学素养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思维和科学素养。知识与技能可能会随着学习者以后不再接触相关学科的学习而遗忘或无法运用,但学习者形成的化学思维和科学素养则作为学习者的学习能力终身受用。

各个学科都有其固有的特点,都有相应的学习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学科思维。而科学素养指能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解释或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其重点在于对科学的态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科学性,以及批判精神。这两者都是学习者能继续学习和发展的重要能力。

教师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臵身于分析、思考问题的氛围的同时,不仅使他们容易形成问题意识,了解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获得良好的科学素养。例如,教师在“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操作的教学中,设臵以下问题:在准备阶段酸碱式滴定管是否要润洗?为什么?锥形瓶呢?在滴定过程中眼睛应盯在哪里,为什么?达滴定终点时能否立即读数?为什么?……通过一系列的提问,使学生不仅明白正确的实验操作,还能了解化学实验中误差分析的方法。

5、创设问题情境,是落实“双基”、实现“三维目标”的良好途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自然科学。现行的高中化学教材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对高中化学学科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作出了基本要求。教学目标中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尤其重视。由于学科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也比较散,对于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然而许多知识都与社会生活、工业生产、农业、环境、能源、卫生、健康、人文历史等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机械生硬的落实“双基”而不注重创设与教学内容、目标相关联的教学情境,不仅可能达不到教学目的,甚至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我省即将实施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对教学目标做了重大的调整,课堂教学要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新课标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并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实现三维目标的良好途径。教师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化学学科内容、教学的目标以及学生实际水平精心预设,创设好问题情境,必然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机,启发、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接受教师对他的感染的同时也在彼此之间形成相互感染。从而在良好的群体风气、课堂教学中的愉快求知,在勤思、民主的氛围,诱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对认知起到积极良好的作用。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形成问题意识,从而积极自主构建以获取知识与技能,体会化学学习中的过程与方法,形成良好的化学思维、科学素养与价值观,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方法 篇10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又指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由此可见“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今天,“情境创设”已起越来越被教师们所重视。得:

1.情境创设生活化。

新课开始,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亲切的生活背景中自然地消除对新知识的陌生感,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上下功夫,克服学生对新课“望而生畏”的心理,引导学生运用有关旧知去进行新知的探求,这样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尝到自己“摘苹果”的甜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兴趣浓了,思维也就活跃了。2.吸引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

对于“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任何学生都有话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解题过程中发挥学习积极性,施展各自的才能和智慧,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有所得,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进而怀着积极的态度,满腔热情地投入认识过程。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通过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教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启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的思维飞扬。失:

1.时间花费太多。

我们把学生的回答做初步的归类。第一类不含数学思维的回答,大概占70%多,第二类含数学思维的回答,大概少于30%。学生的思维活跃却停留在精美的场面上,而且不断有重复现象,不断有“新”发现。在老师提问式的引导后,学生才发现生活中有“几个加数相同”的情况。等引入新课时,一节课的黄金时间已过,而本课主题“乘法”尚未凸现,其他预设的目标匆匆收场。2.引起不必要的分心。

人对于愉快的记忆是深刻的。在观察的过程中,课堂气氛热闹而花哨,却始终缺乏深层次的思考。玩过该项目的同学总能清晰的回忆起事件发生的时间、起因、经过、结果,甚至忍不住和旁边的人分享。有一个女生,课后跟我说过山车很可怕,可见她一节课经常想这个事情。其实,教材中安排这样的情境图,其目的是为了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连加,并加强对相同数连加的认识,为乘法意义造就生长点。我利用这样的情境图引入却得不偿失。类似的情况在很多利用创设生活情境引入的课堂出现,作为一线的老师,利用生活情境引入课堂时,怎样才能有实效呢?

一、关注趣味性,注重目的性。

为了新理念“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我们力图选取生活味浓,趣味感强的情境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背景,衬托教学内容。但更重要还要看它能否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中为了达成“体会生活中存在相同加数相加的情况”这一教学目标花费了十分钟左右的黄金时间,不值得。如果我改成这样引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数学王国里已经学了很多数学知识了。能帮老师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了吗?这些算式小朋友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儿,你能帮他们找到他们的家吗?(出示加数相同的算式与加数不相同的算式,两座房子让学生分类。)师:象这样加数相同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呢。你们瞧,(出示主题图)你发现这样的情况了吗?

这样的引入,同样能吸引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学习,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直奔主题,明确观察内容,注重课堂实效,突出重点,实现预设目标,学习深入浅出,学生真正学得开心,学得有效。因此,教师不能盲目地乱用情境,只有在认真衡量得失的基础上,从“激趣”“蕴涵将探究的数学信息”和“联系生活”三方面来综合考虑,准确把握选用情景的目的性,才能充分地发挥起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二、关注现实性,注重数学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教师要具有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与生活的教学理念。但数学姓“数”,它的核心是思维,数学教学说到底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许多学生仅仅说明我看见了什么,这就变成了说话课了,一点数学味也没有。因此我们不应只追求表面上的花哨和热闹而应力争把外显的感知内容转化为内在的思维对象,追求数学内容生活化,思考方式数学化,在学生的思维深处不断激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获得知识,找到科学的方法。

三、关注主导性,注重发展性。

情境创设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数学学习服务,引导下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提供土壤,在这一教学片断中,老师忽略了自己主导作用,仅提出了“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任何学生虽然都有话说,但缺乏明确的观察内容,导致花费十多分钟时间也未能进入实质。放任不等于自主,当学生的回答偏离数学思维轨道时,教师的点拨要及时,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的教学,只有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创建一种开放的、积极湖动的课堂文化。

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方法 篇11

笔者认为,学习情境的设置不能拘束于知识内容,主要应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当然,学习情境应该与知识内容相联系,但它不能是知识的另一种面目。它应该是能够体现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与价值上的一个事件或场景。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精确理解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并促使他们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把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创设质疑情境,引发自主探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情境要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展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键是要提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因此,悬疑性是有效教学情境的根本特征。在传统的提问法中,问题针对于知识,是孤立的、簡单的;而教学情境中的问题依存于具体的和整体的情境,是有条件的。它指向知识的掌握,更指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对于传统的提问法中的问题,学生常常能够在课本上直接找到答案;而有一定难度、不能找到直接答案的问题,很多学生都会困惑不解,难以回答,往往由教师代替他们作答。教学情境中的问题与知识本身相异,学生不可能在课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教师更不应当替他们作答。

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所以,教师应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在现代教学设备完善的教学环境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情境,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以此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数学素质。

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方法 篇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化学新课程赖以构建的理论基础之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下,借助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在教学情景下,学习可以使个体对客观情景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从而使学习者更好地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顺应”,从而达到一定意义的建构。

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解决问题为手段,贯穿实践性。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情景,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造成“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从内部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使课堂教学焕发出蓬勃的活力。本文结合实例,就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的途径略陈浅见。

一、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利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新课程倡导在实验中学习化学知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案例]:在学习“钠与水反应”时,引导学生观察钠跟水反应(将一小块钠放入盛有水的小烧杯中,事先滴入几滴酚酞)的实验现象,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钠浮在水面上?为什么会发出嘶嘶声?为什么会变成一个光亮的小球,四处游动,逐渐变小,最后消失?为什么会有小气泡?为什么溶液会变红?为什么用手触摸烧杯时感到发热?能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时学生兴趣大增,思维高度集中,立刻研讨其中的奥妙。教师“趁热打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经过一系列的问题探究之后,从现象到本质,掌握了一系列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化学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运用化学实验来创设教学情景。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学生亲自进行的化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其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有效得多。

二、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景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学生和教师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无视学生原有的经验和学生在生活中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的基础。

[教学案例]金属的腐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它所造成的危害也非常巨大,根据各国 调查结果,一般说来,金属腐蚀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大致为该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左右,金属腐蚀的年损失远远超过水灾、火灾、地震损失的总和,据不完全统计,由于金属腐蚀造成的损失,英国每年为13.65亿英镑,美国为700亿美元,日本为6.25亿日元,我国相当于损失了一个年产300万吨的钢厂,所以金属的防腐意义重大,同学们能否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利用学生最熟悉的生产、生活的课题提出问题,创设教学情景,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知识的现实意义,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有利于提升学生深究学习的兴趣。

三、利用读文章,讲故事创设教学情景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并以渴望和愉快的心情去学习,在课堂上,用读文章、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探究的欲望。

[教学案例]在学习《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一课时,引入以下两则故事:①格林太太有一口整齐而洁白的牙齿。但其中镶有两颗假牙:一颗是黄金的——这是格林太太富有的象征;另一颗是不锈钢的——这是一次车祸留下的痕迹。令人百思不解的是:打从车祸以后,格林太太经常头疼、夜间失眠、心情烦躁„„尽管一些有名的医院动用了所有堪称世界一流的仪器;尽管一些国际上知名的专家教授绞尽脑汁,但格林太太的病症未有丝毫的减轻,而且日趋严重„„她的病真的就没治了吗?②一天,满载着精选铜矿砂的“阿那吉纳”号货轮正在向日本海岸行驶。突然,货轮上响起了刺耳的警报声,船员们惊呼:船漏水了!坚硬的钢制船体为什么会漏水呢?是货轮跟其他船只相撞还是触及了水底暗礁?都不是,是钢质船体因锈蚀而穿孔漏水了。厚厚的钢板怎么这样快就被腐蚀穿孔了呢?

在两则故事的引导下,学生立即激起思维的“浪花”,急于想揭开这个谜团,激发了学习兴趣。

四、利用化学史料创设教学情景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教学案例]“伏打电池”的发明

1780年意大利生物学家伽伐尼为给妻子治病,遵医嘱买了不少青蛙。当用解剖刀除去青蛙腿皮时,已死去的青蛙竟然发生了抽搐。他联想起以前做静电实验时不慎触电而使身体肌肉发生颤抖的情形,断定青蛙的抽搐可能是受到电击的结果。为了探索触电与青蛙腿抽搐的关系,伽伐尼做了3个实验。

实验1:将避雷针与死青蛙相连,当打雷时,青蛙的大腿发生颤抖。

实验2:用一支铜钩插入死青蛙的脊髓中,再挂在铁栏杆上,当青蛙腿碰到铁栏杆时,就发生颤抖。

实验3:将青蛙放在铜制的解剖盘里,当解剖刀接触蛙腿时,蛙腿发生抽搐。他根据上述实验得出:青蛙腿抽搐与外电源无关;青蛙自身肌肉和神经里的“生物电” 是导致抽搐的原因。1791年。伽伐尼发表了《论肌肉中的生物电》论文,引起广泛关注。

善于质疑的化学家伏打,对伽伐尼的研究提出了两点疑问:死去的青蛙怎么还能产生“生物电”?为什么只有青蛙腿和铜器及铁器接触时都会抽搐?于是,伏打开始了实验研究。

实验1:将青蛙腿放在铜盘里,用解剖刀去接触,蛙腿抽搐。实验2:将青蛙腿放在木盘里,用解剖刀去接触,蛙腿不动。

经过大量的实验,伏打推翻了伽伐尼的结论,认为蛙腿抽搐与否,不是与所谓的“生物电”有关,而是与金属有关。只要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同时接触蛙腿,蛙腿就会抽搐。为了进一步弄清楚电流的来源,伏打又用蛙的肌肉、神经做了实验,结果都没有发现抽搐现象。伏打再用实验否定了肌肉或神经是蛙腿产生电流的物质后,联想到肌肉、神经和腿保存在类似生理盐水的溶液中,那么,与金属作用产生电流的物质会不会是生理盐水呢?

实验:将一块铜片和锌片同时平行的插到食盐溶液中,并用导线将两块金属片和电流计连接起来。

这时,奇迹出现了,电流表指针发生了偏转。伏打惊喜若狂,蛙腿抽搐之迷终于被科学的实验彻底揭开了;这也同时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化学电池——伏打电池诞生了。

在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史料创设化学情景,不仅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现在的知识,而且还可以从化学史料中,从杰出化学家的思想中获得探究学习的灵感和思维的方向,摄取科学的精神,前进的动力,获得学习的灵感。

五、利用热门话题,新闻事件创设教学情景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从一个新闻事件或热门话题开始教学,会使学生充满探究的欲望。[教学案例]重金属污染

20世纪50年代,在日本发生的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水俣病和痛痛病,是由什么物质引起的?它们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危害人类健康的?如何处理?

环保知识,能源危机,新材料等热门话题既是社会热点问题,也是学生关心的话题,以此来创设教学情景,可以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兴趣,启迪其思维和想象。

六、利用认知冲突创设教学情景

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景之间暂时的矛盾,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在学生原有知识储备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学生陷入新的困境,以形成新的认知矛盾,从而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和探求的一种教学情景。

[教学案例]在学习溶液的酸碱性时,学生已经知道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还知道可以用PH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但在学习盐溶液的酸碱性时,学生往往会认为盐溶液都应该呈中性,此时可以让同学们用PH试纸测定NaCl溶液、Na2CO3溶液、NaHCO3溶液、NH4Cl溶液、Na2SO4溶液、CH3COONa溶液、(NH4)2SO4溶液的PH,并将它们 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盐溶液并不是都呈中性。强烈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地探究为什么不同的盐溶液会呈现不同的酸碱性?有何规律?

通过这类教学情景的创设,将学生置身于学习的矛盾氛围中,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激活思维的兴奋点,从中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批判性和深刻性。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是我们永恒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激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创设化学教学情景的根本目的,结合化学课程内容,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熟悉的新闻事件、热门话题、化学史料、故事等情景素材,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景,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在认识,理解知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上,真正把握知识的实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由情入境,情景交融,学习欲望高涨,教学过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王祖浩、王磊

《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编写组

《化学与生活》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郑长龙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

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方法 篇13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因此,现在许多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经常把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生动的具体的情景中,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我们在一些新课程的展示中也发现有的数学老师在创设情景中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泥潭,一味地为了寻找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而绞尽脑汁,似乎找不到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就无法进行教学,从而出现了一些情景的设计牵强附会;有的数学老师一提起“情景”,马上就与多媒体课件联系起来,似乎“情景”是多媒体的代名词,是脱离实际的卡通形象,童话故事,好多情景创设显得画蛇添足,有些多媒体课件看上去绚丽多彩,但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反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可能成为学生思维的干扰因素,产生负面影响。那么,如何在低段数学教学中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景呢?

为此,我们确立了《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景的策略研究》的课题,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提高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情景及情景教学:

情景是指对学习新知识和新能力产生影响的各种情况,既包括学生内部的情况,也包括学生外部的情况。情景教学是指运用具体活动的场景或提供学习资源以激起学习者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

2、有效情景: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所以我们认为“有效情景”应该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即:情境安排科学、合理,并不是为有情境而创设情境,有其实在的意义。有效的教学情境应当如增力剂一样,使学生身心愉悦且为之入迷,在课堂中表现得精神焕发,充满乐趣,从而启迪学生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以达到对新知识的掌握。因此,真实情景的创设,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促成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索、发现和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2、李吉林情境教学论

江苏南通师范二附小李吉林老师长期探索情境教学,她认为教学要让儿童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都使儿童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与“境”相互作用的持续中得到强化。情境教学由于本身具有的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巧妙地把儿童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平衡,协同大脑两半球的相互作用。儿童之所以能进入情境,是因为情境有图画的形象、音乐的形象、角色扮演的形象、生活场景的形象等等,并有教师的调节、支配。教师带着与作者相共鸣的真切的情意,全身心地进入情境。此时的情境,就不光是一种物与形组成的场景和画面,而是渗透着甚至是饱含着教师的情感的。在这种“情”与“境”的合力之中,儿童的情感也被激发起来了。情感为情境教学的纽带,师生情感的交流、互补,极大地丰富以至升华了单纯的、直观的手段与语言结合的物“境”,从而使教学活动进入到师生共处的忘我的、几乎是无意识的状态。这种形与情的刺激必然激活右脑,而使左脑处于暂时的“休息期”,这对调整儿童心理,并对促使儿童精神饱满地、生动活泼地继续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保证。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通过本研究希望达成以下目标:

1、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师运用情景教学法的能力,提高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反思能力。

2、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实践精神,提高学生后续学习的能力、态度和情感,从而有效的提高低段数学教学的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围绕低段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促进师生有效合作,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这一主题,分以下内容开展实践研究:

1、创设有效情景的关联因素:

(1)低段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2)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与背景材料(3)教师的教学设计、提问技巧

2、有效情景教学中背景材料的类型、选择与运用:(1)创设游戏情景,让学生活起来(2)创设操作情景,让学生动起来(3)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转起来(4)创设直观情景,让学生兴奋起来(5)创设模拟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6)创设故事情景,引发学生注意力

3、有效情景的创设原则、方法(1)、有效情景的创设应具备现实性(2)有效情景的创设应具备趣味性(3)有效情景的创设应具备直观性(4)有效情景的创设应具备问题性

4、创设有效情景的策略

(1)有效的教学情景应包含良好的数学结构。(2)有效的教学情景应隐含丰富的信息。(3)有效的教学情景应具有一定的开放空间(4)有效的教学情景应具备较强的探究价值。

5、有效情景的呈现方式、运用(1)、尽量选取动态方式呈现情景。(2)多种方式综合运用。

6、有效情景教学中教学预设、课堂生成与引导的策略。五、研究的主要措施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为行动研究,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体现教研活动课题化,课题研究专题化,依托校本教研为主要渠道,以课题组成员的实践与反思为主要方式,通过课堂观察,先进经验总结与交流等开展研究。

六、本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我们低段在实施新课程中,为了激发低段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经常有意识的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对情景的创设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斯苗儿老师的《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我们的课题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们是一所新办学校,硬件设施在整个滨江区也是一流的,加上校长在科研方面全力支持,时间和经费不成问题,学校现有的大课题《融钱塘文化,创闻涛特色》扶植本课题有效地开展研究。

本课题组的6位成员长期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其中教龄最短的也有3年的数学教学实践经验。我们的成员平时注重理论学习,善于吸取他人的教学长处,注重教学反思,积极撰写论文,多篇论文在市区论文评选中获奖。

七、研究的实施步骤与成员分工

(一)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06.3——2006.4)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介绍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的基本设想,明确各成员的分工,组织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并开展申报。

第二阶段:(2006.4——2007.1)以教学沙龙的形式对本课题突出的研究内容进行探讨,组织好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科情景教学特色课例观摩与研讨活动。

第三阶段:(2007.1——2007.3)收集优秀教学案例与反思,每人撰写一篇围绕主题的教学论文。

第四阶段:(2007年4月――6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研究成果反馈、交流,推荐课题组成员上专题汇报课。组织力量进行分析与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发布研究成果。

(二)成员分工

蔡文兰:课题总负责,负责课题实施方案的制定与申报、实行指导与管理,负责课题成果的总结与交流、推广。负责“情景教学中教学预设、课堂生成与引导的策略”这一研究内容的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章芬娟:负责“创设有效情景的关联因素”这一研究内容的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王彩凤:负责“有效情景教学中背景材料的类型、选择与运用;”这一研究内容的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并且承担教学研讨课。

卢婷:负责“有效情景的创设原则、方法 ”这一研究内容的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并且承担教学研讨课。

来玉浪:负责“创设有效情景的策略 ”这一研究内容的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并且承担教学研讨课。

孙云:负责“有效情景的呈现方式、运用” 这一研究内容的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并且承担教学研讨课。

八、研究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及论文。2.研究案例分析反思等

上一篇:写美食的作文下一篇:初三观察秋天的景色日记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