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际关系、就业、婚姻等实际情况使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变得愈加尖锐,给他们的成长和成才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如何避免另一个马加爵案悲剧的发生,塑造一个又一个“中国男孩”洪战辉具有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心理品质的当代优秀大学生是值得我们去积极思考的。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论文 篇1: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摘 要 当下,高校收费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使得中国家庭平均承担的教育成本逐年上涨,高校贫困生这个特殊的队伍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如何解决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是当下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本文从高校贫困生心理出发,对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的完善提出了笔者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高校 贫困生 心理教育

一般来说,我们所说的高校贫困生主要就是指那些在高校学习期间学费以及生活费难以得到保障的学生。从当下的招生形势来看,随着高校扩招趋势愈演愈烈以及高校收费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使得中国家庭平均承担的教育成本逐年上涨,高校贫困生这个特殊的队伍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尽管国家以及各级政府在高校资助方面投入了不少的资源,诸如各类奖学金、助学金等等,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类弱势群体在物质方面得到帮助的同时,精神方面的帮助却是远远不够,主要表现为这类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卑心理,所以说,心理的贫困也不容小觑,毫无疑问,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着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和和谐校园的构建。所以说,作为高校工作者,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如何解决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是当下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1 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1 迷茫心理

迷茫心理主要就是对新环境下的各种不适应并由此引发的各种冲突,进而使得心理上出现莫名失落情绪。对贫困生来说,由于家庭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使得对优秀成绩的追求成为了自身可以依靠的资本。从实际的教学经验来看,大部分的贫困学生主要来自于农村地区,这些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教育资源相对少,使得不少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差,再加上家庭的经济压力使得这些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还需要做兼职来满足自身生活的需要,这就使得他们在心理上承受着双重的压力,反过来,这些心理压力也会制约他们学习的进步,使得贫困生在学业和兼职中难以取得平衡,如此一来,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就很容易使得他们产生失落感,进入迷茫的迷沼而难以自拔。

1.2 自卑心理

毫无疑问,经济上的压力使得这类学生在日常中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但是当前社会大环境陷入了一种浮夸攀比的浮躁状态,体现在校园中就是学生之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大有市场,这种不良的校园环境也会使得学生心理上形成巨大的落差,难免会觉得处处不如人,进而自怨自艾,郁郁寡欢,在人际交往方面会比较被动,同时,贫困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自尊心特别强,这就使得他们容易成自尊却又自卑、坚强却又脆弱的双重性格。

1.3 自我封闭心理

对于贫困生而言,与其他的学生一样,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同时期待着人际交往,但是,从他们自身来看,由于害怕来自他人的异样眼光,这类群体往往并不轻易的向其他人展示真实的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往往容易陷入非常被动的状态,并且容易因为小小的挫折而感到羞愧。在生活困难面前,他们往往会采取封闭的心理,把自身的失败归结到贫困,进而会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一旦没有得到宣泄就会使得他们产生焦虑、不安等负面心理,久而久之,他们害怕进行人际交往,经常选择独来独往,将自己与集体独立开来,封闭自己的内心。

2 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2.1 个体的心理素质影响心理健康

囿于家庭经济困难的窘境,一些贫困大学生难以对自己做出合理的评价,对于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进而出现心理偏差。这种偏差也会为心理疾病的出现埋下祸根,使得他们在思考自身与社会关系的时候,难以站在正确的出发点来思考问题,进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不少贫困大学生对自身的贫困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错误的认为这就是一种耻辱,在面临着人生挫折的时候,很容易将贫困作为自身的挡箭牌,产生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这些不良的倾向都不利于大学生健康的成长,同时还容易使得贫困大学生人格与心理健康的负性改变更加剧烈。

2.2 社会环境影响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社会上的各种思潮暗流涌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校园中盲目攀比的浮躁环境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现实的残酷性使得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和嫉妒的心理,进而出现一种仇视的负面情绪,这使得他们很容易采取一种过激的行为来实现心理短暂的平衡。除此之外,由于社会对贫困的一些偏见,使得这些大学生主观上并不愿意承认贫困的现实,即使在物质上得到了帮助,却在心理上形成了沉重的负担。

3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建议

3.1 教育贫困生正确认识贫困, 帮助他们心理脱贫

要想使得贫困生能够摆脱心理贫困就必须与时俱进,更新陈旧理念,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坚强的性格,打造健康积极的人格。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宣传校园自强之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等多种方式方法,改变贫困生的认知,给予他们克服生活困难的勇气,授予他们进行心理保健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帮助他们找到进行适合自身的自我调适心理方法,进而可以避免他们一直处于心理失衡的状态。作为教育者,我们也需要积极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贫困,贫困并不是他们自身的不足,而是多种原因的综合结果,可以帮助他们分析自身的难处,加深其对贫困的认识,进而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尽管贫困生现在面临着物质上的贫困,但却已经站到了获取精神财富道路的起点。贫困生只要认清自己在社会群体中的合理位置, 努力消除自卑, 树立信心, 他们最终将会战胜自我, 远离心理贫困。

3.2 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 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

毫无疑问,经济问题的客观存在是贫困生出现诸多问题的根源,所以要想解决贫困生问题,我们就需要帮助他们解决经济问题。从目前的高校实际来看,贫困生的资助主要有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以及一些补助等项目构成,从目前的高校实际来看,由于奖、助学金的标准以及贫困生的证明手续等等使得只有少数贫困生能够获得这类资助,所以说,对于高校来说,一定要切实的执行国家关于贫困生资助的政策,确保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生能够获得真正的帮助,同时作为校方,还可以进行社会募捐,设立专门的助学基金,帮助贫困大学生度过难关。

3.3 防止把贫困生工作简单经济化, 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

从目前的高校实际情况来看,对于高校贫困生问题,各方都采取了一定的保障措施进行解决,这也直观体现出了社会各界以及党政机关对这类特殊群体的关注和重视。但是,我们在看到成绩的时候,也应该看到仅仅只有物质的帮助是远远不够的,这只能解决一时的困难,要想解决根本问题,就需要我们转变以往经济脱贫的落后理念,需要积极向经济、心理双脱贫入手,在以往提供勤工俭学岗位的基础上,可以给他们提供技能培训,提高其知识运用能力,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改善自身的经济条件。

3.4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增强贫困生的自信心

作为校方,在学校中应该积极地提倡勤俭节约、努力进取的学习和生活氛围,改善当下校园内拜金等不良风气,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中心、团委、学生会等各个职能部门共同合作,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对学生之间也要注重管理工作的开展,积极倡导同学之间能够互亲互爱、相互帮助,进而可以真诚相待,如此一来,可以为贫困生的学习成长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这对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能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3.5 建立贫困生档案, 保证贫困生教育管理工作及时到位

毫无疑问,对于贫困生教育工作来说,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因为这项工作不仅仅包含着学生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还有学生的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性,为了能够更好的做好这项工作,教育者必须事前做好充足准备。具体来说就是高校需要建立建全一个涵盖贫困生家庭情况、学习生活及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动态信息档案,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的效率,对于贫困生而言,他们也希望被了解、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通过动态信息档案的整理和归集,教育者可以很容易的掌握学生的具体信息,可以更好的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针对性的辅导,达到逐步实现思想疏导的良好效果。

3.6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贫困生的心理素质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对于贫困生来说,心理问题是阻碍其走向成功之路的重要因素,所以说,要尽可能的开展心理指导,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够尽可能的认清自己的困境,只有知道自身的不足才能针对性的进行完善,尽最大努力减少贫困生由于挫败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加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重中之重,这样可以防止不良情绪的影响,并针对性的进行疏导。除此之外,还可以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增强其应对能力,使高校贫困生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下,提高自身的随机应变能力,树立起积极地人生态度。同时这也将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他们能够更好的了解自身的心理状态,让这些学生能够明白自身出现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做到有的放矢,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的疏通途径,尽可能的消除这些负面情绪产生的根源,达到心理扶贫的目的。毫无疑问,高校学生心理扶贫的道路漫长且艰难,我们对这个弱势群体进行经济支援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大精神疏导的力度,帮助他们走上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只有这样,高校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姚薇,周学铁.“多元化”教学理念中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3).

[2] 王丽花.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12).

[3] 肖建国,王立仁.高校家庭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思想教育对策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2).

[4] 梁光霞,甘金莲,梅金姣.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心理教育效果探讨[J].九江学院学报,2015(4).

[5] 刘佳琛,孙时进.高校贫困生心理隐患的社会成因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4(6).

作者:郑艳

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论文 篇2:

直视贫困大学生心理阴影的思考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际关系、就业、婚姻等实际情况使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变得愈加尖锐,给他们的成长和成才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如何避免另一个马加爵案悲剧的发生,塑造一个又一个“中国男孩”洪战辉具有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心理品质的当代优秀大学生是值得我们去积极思考的。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当前,贫困大学生仍然占有较大的比例,约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20%。从2000年—2009年的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对比中发现多数研究显示:经济困难家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同程度地要低于经济状况较好家庭的学生,贫困大学生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群体。

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已经引起了政府和高校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途径和方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作出进一步的科学规范。有理由相信,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处在社会转型期和特殊成长期的贫困大学生一定会正确认识自己,学会调控和把握自己,快乐、健康地成长。

二、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家庭影响加速了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频率。

首先,家庭经济困难增加了学生的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其次,家庭教育的不利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品质不良,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大,全家人希望借助子女的力量改换门庭,加重了子女的心理负担;再次,由于家庭贫困所带来的学习与生活、就业压力,进一步引发紧张、焦虑和自卑心理;最后,长期侵染的贫困家庭背景形成的不良贫困文化的“社会遗传”引发的社会归属冲突和相应的自卑、敏感等不良心理等。

2.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后,工作缺乏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是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

一些高校对心理咨询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与重视,部分高校虽然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多为应付“评估”的摆设。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传统教育模式往往过分重视智力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因而形成了重集体轻个性、重理性轻感性的狭隘教育观,使往往的理性与感性互相脱离,容易使他们处于“理情不协调的矛盾状态”,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因此一旦在学业、事业、感情等方面遭遇困难或挫折他们就表现得差强人意,心理健康意识的缺乏严重影响了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

3.社会环境的改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竞争机制引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具体 来讲,第一,个人主义抬头。在生活中,由于自我利益和个人要求得不到满足或实现,不能正确面对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或愁苦悲哀或怨天尤人或悲观失望,最终在行为上伤害自己或者伤害他人。第二,转型期阶段,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良现象,这些现象会使本来渴望公平的大学生们感到失望和难以忍受,导致有些学生心理发生重大改变,甚至心理失衡,行为偏激。“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实用主义观点为许多人接受。第三,就业的双向选择,使贫困大学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在大四毕业前或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心理问题突出的显现出来。

4.大学生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发展变化最激烈的时期,面临着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适应课题。其一,随着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贫困学生对性知识的困乏和异性交往中的自卑使他们在两性关系、恋爱等方面经常出现心理困惑和障碍。其二,大学生独立性增强,开始积极思考人生,经历着种种内心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和迷惘,情绪起伏大,容易诱发心理障碍。

三、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措施

1.提高认识。一是要明确学生家庭贫困不等于必然“心理贫困”,贫困生心理教育不单纯针对消极心理问题。在现实教育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像“中国男孩”洪战辉这样的优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的宗旨是要促进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和良好适应能力的培养。二是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影响学生心理的唯一影响因素。众多的研究表明,家庭经济状况只是众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而且作为远位变量,其影响往往是通过家庭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家庭气氛等近位变量起作用的。

2.建立规范化的心理教育工作机制。学校应首先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系中。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制度、制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细则,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常设机构。其次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监控系统。对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为有心理疾病倾向的学生建立档案,并约请他们作进一步面谈。再次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学校要努力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专职教师既要保证数量,又需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

3.进行经常性的家校信息沟通和家访。信息沟通一直是我国各级各类家校合作的传统方式之一,在大学阶段尤为适用。学校可以定期地安排心理教师和学生辅导员、班主任需共同配合,结合向学生家长通报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向家长介绍学生的心理动态,给出家庭心理教育和援助的建议性措施,向家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以有助于采取针对性的学校心理辅导措施。其实,各级大学特别是地方性高校,都有大量学生来自学校所在地区,针对其中少部分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需要特别关注的贫困学生,可以结合针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经济援助等其他教育工作对这些特殊困难的学生家庭进行家访工作,实现与学生家长面对面的交流与合作。

4.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学校应在第一学期就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习心理教育,情感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的培养,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及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内容,这些内容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代性和时效性。通过这些课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解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学会自我保健和自我调节,从而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学校还应该多开设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公选课,让学生有机会继续学习相关知识,以提高心理教育的理论水平。

5.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现在的大学生都知道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行为方式对于自身的重要性,渴望得到这方面的知识和锻炼的机会,“大学生心理协会”积极作用的发挥,正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这方面的需求。在“大学生心理协会”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和强化,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展示,适应环境的能力得到提高。

6.抓好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一批懂心理、会教育的人。不少综合性大学都有相应的心理学专业,那里有把握着深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老中青专家;另外在医学心理学方面也有相应的师资和经验积累,这些都是当今大学得天独厚的条件。建议学校利用好这些条件,通过系统的培训,使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干部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可以认为,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好比一条腿走路,掌握了心理学的方法,就能使我们的工作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平衡状态。另外,如果有可能,应考虑在广大教师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工作,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教师的个人问题,也不仅反映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状况,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我们的“教书育人”工作的进程和效率。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荡涤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1世纪复合型人才素质中的重要内容,只有将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学生成才就有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不被贫困所击倒而冉冉升起,教育工作者为百年树人计应为贫困大学生搭起一片橄榄枝,不断努力探索适合贫困大学生特点的心理教育的新路子,帮助他们成人、成才。

编辑/刘文捷

作者:程 帆

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论文 篇3:

高校贫困生人事智能培养之思考

摘要:从当前高校心理教育现状来看,加强贫困生人事智能培养,促进个体主动发展,是提高这一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高校培养贫困生人事智能问题,首先必须转变观念,重新审视大学教育的使命,完成共性与个性的两重构建;其次创设有利于贫困生人事智能发展的优良教育环境;再次应坚持助困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人事智能培养;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王德连 王 谊

上一篇:公司安全工作总结范本下一篇:年文明创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