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资助感恩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贫困生资助感恩(共11篇)

贫困生资助感恩 篇1

在这里,在这个世界上。有阳光,有甘露,有黑暗,有暴雨;有万事万物,有自然灾害;有战争,有和平;有爱,有恨。是多么丰富多彩的世界啊!一切都似乎是那么的理所当然。世界,拥有了一切。很庆幸,我们也被拥有了,享受着世界带给我们的资源,或是物质,或是精神。于是,我们好好的存活着,给世界带来更多它能拥有的美好的事物。它高兴,我们也笑了。

鹰击长空,是为了感谢蓝天给它无边的领地;

鱼跃浪花,是为了感谢大海给它的自由的空间;

红花落尽,是为了感谢大地给它肥沃的土壤。

伟大的祖国,敬爱的家乡,亲爱的爸爸妈妈,感谢您们,是您们让我拥有了我现在的一切。

我是来自大山里的孩子,从小做着大人梦。小时候,我看到的是一坡又一坡的土地,一片又一片的松林;听到是爸妈的催促声,牛羊的喊叫声,锄头的疲惫声;想到的是捉迷藏,梦到的是自己长大了。当我伸手触摸到父亲额角上豆大的像珍珠冒泡似的汗水时,我告诉自己,以后我长大了,我要替父母流汗。可是,一天天的生活让我体验到生活的艰辛和规则。生活是公平的,它的规则是:你只有努力耕耘,才能有所收获。

当盛夏的烈日在父亲的锄头上撞出了强烈的火花时,我背起了书包,走进了美丽的小学校园。我很喜欢读书,那时候不知道能读到哪里,不知道有高中有大学,只知道自己要一直读书,读到长大为止。但是家里的条件却差一点打破了我纯真的想法,索性爸爸很想我让好好读书,于是不管家里有多困难,爸爸都一直坚持送我读书。我又一次告诉自己,好好学习,以后把最好的给爸妈。

后来,我考取了大学,家乡的大学生几乎没有,我觉得我是一个很幸福的人,这个机会对我更重要了。带着父母的期望,背着自己的梦想,我走进了神往的大学圣堂。我告诉自己:我要改变自己,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人生价值,为社会——这个我们共同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大学里,我在外做过兼职,在学校做过勤工俭学。一是通过社会实践锻炼自己,二是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可还是感觉爸妈的压力很大。上有体弱多病的爷爷奶奶,下有我和正读高中的弟弟,一个月的支出实在不少。去年我申请了国家助学金,很感激国家,感谢学校给了我莫大的资助。

作为一名受助者,我在受到别人帮助的同时,深深感到了社会无比的温暖,并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像帮助我们的人一样去帮助另一批需要帮助的人。因为我明白获得帮助之后的那份喜悦,明白那份帮助给我生活的巨大影响,所以我也要尽力让需要帮助的人体味到那份喜悦,并也由此想到助人为乐之举。我想:这也是国家助学金对于社会团结互助的伟大作用吧。它启迪我们“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启迪我们“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明天”,思想上国家助学金助我成长。我一定不会辜负学校对我的期望,努力学习,认真工作,认真完成组织交给我的每一项任务,坚决的执行老师,领导的决议,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纵观全国,我们贵州省还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迅速脚步,科学技术等使我们前进的脚步异常沉重。而我,我们,作为家乡的一员,更应为家乡做出贡献,创造我们美好的家乡。家乡,我们的家,我们的港湾,您的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许,我不像春风,能让你穿上漂亮的春装,不像建筑师,能让您竖起一栋栋高楼大厦。但是我会尽我的全力,为您付出。可是,我明白人生的道路上不能只喊口号,就如我们的辅导员要求我们的那样,行重于言,用行动来说服别人,用成绩来证明自己。“我们并不富有,但我们却很优秀”。做最真实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自信,人生不可缺少的动力。没有自信,成功远在天涯;拥有自信,你已成功了一半。看陶渊明,一贫如洗,但仍乐观向上;看李世民随父打天下,困难重重,仍坚持不懈;看朱元璋从乞丐变为一代君主,种种艰辛,仍未外放弃„„。我,一个比海伦·凯勒幸运,比桑兰幸福的人,为何不展翅高飞,我不仅由父母的供养,而且还有学校的培育,国家的大力支持,所以,我要如蛹变蝶飞,为家乡,为社会而努力。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我们每个人都是演员,却没有彩排。其实生活,真的很好,很充实,不管是苦难还是快乐。贵州——我们的家园,我们应该为它更好的明天而努力。只有家乡好了,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好。

朋友,为了我们更好的明天,努力吧!相信最后的胜利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计算机信息管理10-1班

贫困生资助感恩 篇2

针对贫困生感恩教育现状, 笔者随机抽取了徐州的3所高校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学院) 的500名贫困生进行问卷调查, 对贫困生的感恩现状和感恩教育现状做了一个较为全面且深入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 (1) 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意识整体处于较高的水平, 但仍有一部分贫困生不知感恩; (2) 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状况具有不一致性, 认知水平高于实践水平, 即“重体验, 轻行动”; (3) 感恩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例如学校对于贫困生的感恩教育观念和方式有所改善, 家庭对于贫困生的感恩教育重视程度较高, 多方位的感恩教育使得贫困生具有较高水平的感恩意识等; (4) 感恩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感恩教育的内容缺乏系统性、感恩教育的方法缺乏长效性、感恩教育的对象缺乏针对性。

2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感恩教育的内容缺乏系统性

一方面, 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尚无具体的教科书和固定的理论内容, 高校不能将感恩教育系统化、序列化地纳入学校的长远规划, 仅仅是施教者根据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对贫困生进行没有系统性的随机感恩教育, 这对于贫困生感恩意识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 高校对于贫困生的实践教育尚无系统的要求, 未看到实践背后的教育意义。高校感恩教育实践的目的是为了加深贫困生对感恩的感性认识并增强其报恩和施恩的能力。而在高校贫困生报恩和施恩能力的培养方面, 学校并未充分重视,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目前贫困生只知感恩而不知报恩的现象。

2.2 高校感恩教育的方法缺乏长效性

笔者认为, 对于贫困生感恩教育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是将感恩教育与资助工作相结合, 形成长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 将贫困生的感恩状态与经济资助相挂钩。虽然目前高校已初步将感恩教育与资助工作进行了结合, 但并未形成长效机制和动态的监督反馈机制, 仅仅是形式上的初步结合, 资助结束后感恩教育也随之结束, 这无疑会使感恩教育呈现短期化、形式化的特点, 久而久之会削弱感恩教育的实效性。此外, 高校感恩教育常以口头说教为主, 辅以少量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 这会导致高校感恩教育流于形式, 且贫困生对于频繁的说教也会反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造成感恩教育实效性不强、效果不明显。实践的缺乏影响了贫困生感恩能力的提高, 出现了部分贫困生想感恩而能力不足的现象, 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调查中知行不一的结果。

2.3 感恩教育的对象缺乏针对性

高校辅导员是贫困生感恩教育的主要力量, 而目前我国辅导员与学生的数量比是1∶200, 辅导员除了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外, 还要处理繁冗复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 很少有时间专门进行贫困生感恩教育, 仅仅是在资助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对贫困生进行形式上的感恩教育。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更多的是将贫困生和其他学生放在一起进行感恩教育, 这大大降低了感恩教育的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所进行的感恩教育, 大多也是针对全体学生的感恩教育, 很少有专门涉及贫困生的感恩教育。高校针对性不强的贫困生感恩教育, 不能使贫困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 不利于贫困生感恩意识的形成。

3 增强贫困生感恩教育实效的措施

贫困生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他们的道德水平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 将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落到实处是高校的重要任务。

3.1 促进贫困生正确价值观和感恩意识的形成

马克思认为, 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有怎样的认识, 便会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知恩是感恩的前提, 感恩教育的前提就是让受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获得的一切并非理所当然, 使感恩成为一种内化的物质。高校在开展感恩教育时, 要努力传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和辅导员的作用, 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对贫困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和自立自强教育, 帮助贫困生形成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3.2 将感恩教育与资助政策有机结合, 增强贫困生对感恩的情感接纳

目前, 高校已将贫困生资助工作和感恩教育进行了初步结合, 但由于贫困生的资助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 因此将资助工作和感恩教育有机结合, 对于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根据资助项目特点植入感恩教育内容。

高校要充分挖掘各种不同资助项目的特点, 按照各资助项目的条件和对象, 恰当地融入感恩教育内容, 从而实现感恩教育的育人目标, 具体见表1。

(2) 在资助管理过程中贯穿感恩教育内容。

在高校开展资助工作时, 辅导员要将贫困生的感恩教育贯穿于资助工作的始终, 抓住资助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形成制度化、程序化的教育方式, 实现贫困生在资助初期知恩、中期感恩、后期报恩的良性感恩教育, 具体见表2。学校在拟订资助项目的申请条件时, 要在政策上体现一定的感恩导向。对于在资助工作中涌现出的诚实守信、知恩图报的感恩典型, 高校要利用高校宣传媒体对典型事迹进行宣传和表扬, 让贫困生学典型、争优秀, 从而形成浓厚的校园感恩氛围, 实现感恩和助困的双向促进。学校相关部门也要对资助过程中出现的冷漠无情、忘恩负义、不守诚信的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 最终实现资助和育人的双重目标[2]。

(3) 构建资助体系和感恩教育相结合的长效反馈机制。

长效机制是能长期保证制度运行并发挥预期作用的制度体系, 长效机制的建立, 有利于推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提高工作水平。巩固和扩大工作成果是不断取得工作新成效的保证, 长效机制是保证贫困生感恩教育顺利实施、巩固感恩教育成果的保障。一方面, 要构建资助制度和感恩教育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构建受助贫困生的感恩评价体系, 建立贫困生资助政策实施后的感恩实施制度、感恩评价制度和感恩奖惩制度等, 将贫困生的感恩情况进行量化, 使贫困生的感恩教育规范化、常态化, 对贫困生受助后的感恩落实情况进行监督, 实现资助和感恩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 贫困生档案管理的实效性要进按照认定程序和标准进行认定, 绝不允许出现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行为。其次, 在严格认定基础上形成的贫困生档案库还要实行动态管理, 在按照文件要求每学年进行调整的基础上, 应随时根据贫困生的突发状况进行微调, 以确保档案库的实时性、真实性和可靠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参照档案库对贫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长期的感恩教育和监督, 并进一步做好资助工作, 将二者有机结合。

3.3 制定适应时代的资助政策, 增强贫困生的报恩能力

随着国家对贫困生资助比例的增大, 几乎每一位贫困生都能获得资助,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部分贫困生有了“等、靠、要”的思想, 现有的资助政策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需要进一步改进已有的资助政策, 从而更好地发挥资助政策的实效。

3.3.1 建立激励贫困生自立自强的资助制度

(1) 合约型资助制度。合约型资助是资助主体与贫困生签订合约或协议, 要求贫困生在履行相应义务的基础上, 给予其必要的经济资助, 帮助其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 使其顺利完成学业。目前, 高校正在实施的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等均属于这一类型的资助。因毕业后还贷的压力, 使得申请此类贷款的贫困生在校期间能认真学习,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争取在毕业后找到理想工作, 早日还清贷款。但由于放贷银行追逐利润的本质, 他们对放贷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对放贷的时间和额度也有不同程度的限制。随着国家对贫困生资助力度的加大, 可以考虑变更放贷单位, 适当放宽贷款的额度和年限, 以减少贫困生在求学与个人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制约。此外, 还可以对提前还贷的贫困生减免一定比例的贷款本金或利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鼓励贫困生与用人单位签订预就业协议, 或是根据国家的政策引导贫困生到祖国需要的单位或地方去工作, 其上学期间的费用由用人单位预先支付等。这些措施均有利于对贫困生的励志教育, 可以培养贫困生脱贫的能力。

(2) 就业援助制度。提升高校贫困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对于增强其施恩和报恩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要锻炼培养贫困生的专业技能, 提供实践平台和锻炼机会, 以提高他们求职谋生的能力。如通过校企合作增加贫困生到企业的实习岗位, 帮助贫困生实现教育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搭建“勤工助学自主经营”创业平台, 提高贫困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实现贫困生就业的预分配, 预分配是指企业提前与贫困生签订就业协议, 提前支付贫困生的在校学费, 企业和贫困生共同达到双赢的目的, 从而实现“以工代偿”[3]。这样不仅可以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也可以帮助贫困生提升就业能力, 较早适应社会, 从而较早回报他人对自己的帮助, 实现施恩和报恩。

(3) 奖励性资助制度。奖励性资助就是将用于贫困生单纯经济资助的救济资金用来设立奖励基金, 奖励在各方面表现优秀的贫困生, 如“励志成才奖学金”、“贫困生学习进步奖学金”和“优秀贫困生奖学金”等。近年来, 在全国各地高校设立这种资助方式的呼声越来越高。一般而言, 贫困生的自尊心和危机意识较强, 如果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获得奖励和荣誉, 就可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 增强自信心, 消除自卑感, 从而使他们坚信通过个人的努力可以改变贫困状态, 激励他们奋发图强, 从而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 使他们懂得感恩和报恩。

(4) 回馈性资助制度。2006年9月, 英国开始实行“先上学, 后付费”和“差异收费”为核心的高校学费政策, 允许所有学生贷款上大学, 待学生毕业工作获得一定的回报后再偿还助学贷款, 这对我国的贫困生助学政策有很好的启示。我国目前的资助政策中, 无偿经济资助占有相当比重, 国家助学金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国家励志奖学金, 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部分贫困生的“等、靠、要”思想, 把家庭困难当作一种资本, 认为家庭困难就应该得到别人的资助, 不利于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高校应当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 灵活做好资助工作, 一方面将无偿的经济资助更多地用来资助表现优秀、懂得感恩的贫困生, 并鼓励获得资助的贫困生在校期间参加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 用自己的劳动回馈国家和社会。此外, 还要加大勤工助学和助学贷款的宣传力度, 鼓励贫困生多争取有偿的经济资助, 弱化“理所应当”的思想。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让贫困生珍惜来之不易的资助, 另一方面是增强贫困生报恩的能力, 使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回报他人。

3.3.2 建立贫困生自助、互助性团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加强贫困生单纯经济资助的同时, 高校更应提高贫困生摆脱贫困和报恩的能力, 建立贫困生自助、互助性团体, 以能力促发展, 以发展促提高。一方面, 可以建立提高贫困生能力的自助性团体。自助性团体也可称之为支持性团体, 它是境遇相同或相近者的“自由联合体”, 其成员具有共同的心理特征, 能够引起强烈的心理共鸣, 成员之间的交往没有任何的障碍和阻力。团体组织的活动能够充分展现每一位成员的个性和才华, 在工作和活动的过程中不断锻炼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 可以组织团队的各类活动, 提高成员的应变能力、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创造能力, 增强他们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从而提高其自信心和不断获得社会资源的能力。

3.3.3 搭建已毕业贫困生和在校贫困生互助平台

李亚婕[4]的研究发现, 有95%的已经毕业十年以上的高校贫困生愿意帮助在校贫困大学生, 因此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建立已毕业贫困生和在校贫困生的联系, 如建立贫困生短信平台、QQ群、飞信群等。有效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 对于增强在校贫困生对于感恩的情感接纳具有重要作用。已毕业的贫困生可以随时解答在校贫困生来自生活、学习以及将来工作等方面的疑虑和困惑;已毕业贫困生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 为在校贫困生提供就业机会或勤工助学岗位。如一些已经毕业的高校贫困生有意向对在校贫困生实行一对一的帮扶, 个别有意向的毕业生可以提供针对在校贫困生的助学金等, 这样既可拓宽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渠道, 又能在资助过程中实现已毕业贫困生的施恩、报恩, 也通过已毕业贫困生的言传身教, 教育在校贫困生懂得感恩, 自立自强, 努力创业, 实现感恩教育的良性循环。

摘要:为进一步加强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 适应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分析贫困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高校资助工作, 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贫困生感恩教育措施, 以丰富感恩教育的内容, 改进感恩教育的方法, 从而进一步增强贫困生的感恩意识。

关键词:资助工作,贫困生,感恩教育

参考文献

[1]陈驰.美国的感恩文化及其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2) :79-81.

[2]陈思阳.浅谈国家助学金给高校学生带来的影响[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24 (4) :114-116.

[3]李同果.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一体化[J].教育评论, 2005, 10 (3) :28-30.

浅议贫困生资助中的感恩教育 篇3

【关键词】感恩教育关注心灵精神资助自尊自强健康向上塑造健全人格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47-01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圣贤自古就教导后人要懂得知恩、感恩、报恩。然而,遗憾的是贫穷让当今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过早地尝到了人间的辛酸冷暖,从而造成他们性格的偏执。致使他们不懂得感恩,只是一味的追求享受、不懂节约、荒废学业、浪费青春等。鉴于目前这种现状,我认为在开展资助工作的同时,对受资助者进行及时的感恩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 我认为对于贫困生来说,物质的资助固然重要,但心灵的关注和精神的资助更重要。

造成学生家庭贫困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病致贫;有的是因祸致贫;有的是父母自身懒惰致贫等等,但不管是因何种因素致贫。来自这些家庭的孩子的心灵和精神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失。这就需要我们高度关注他们的心灵和及时在精神上施以资助。

例如:我了解邻村的一个学生马某,他爸爸因车祸致残。妈妈也因爸爸车祸的原因造成精神分裂,被接回娘家照看。年迈的奶奶常年瘫痪在床。现在的一家三口,爸爸、奶奶都是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只有16岁的马某体格健全。面对这个不幸的家庭,政府和社会上的好心人都对其伸出了援助之手。可是马某对政府及社会上好心人的帮助,非但不知感恩,反而屡次三番打电话,向资助过他的人索要现金、随身听等财物。他在学习中身体稍有个头疼脑热,就请病假不上学,经常是小病大养,无病呻吟,严重缺乏自尊、自强的意识。在和同学们的交往过程中,他总是觉得周围的同学对他不够热情,有这样或那样的对不住自己。有时,老师对他的教育也很难拿捏分寸。譬如他进步了,老师鼓励他说:“你很棒,这次成绩进步很大,继续努力奥”。他会不屑地说:“老师,你对我的期望值未免也忒低了吧。”他不及时交作业,老师批评他,他定会说:“课代表没跟我要。”

试想这样的一个孩子,在教育资助的过程中,如果不针对出现在他身上的这些缺点、错误,进行及时地心理校正的话,他即使将来上了大学,掌握了渊博的知识,他会成长为一个心智健全,对社会有用的人吗?

其次,贫困生缺乏自尊自强、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不懂感恩,致使资助的目的不能真正达成。

近年来,我经常从新闻媒体、网络、报刊中了解到:有些贫困生依靠社会资助和国家助学贷款完成了大学学业。他们毕业后,找到了收入不菲的工作,穿名牌、开轿车,一味的追求个人享受,对国家的助学贷款却不予偿还;还有些大学生对学校催交学费和贷款表示不满,甚至因此憎恨母校。有些企业为到本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垫付了所欠学费,然而他们在单位工作几年,掌握了一定的技术,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他们一旦攒够了一定的择业资本后,跳槽时却义无返顾,甚至不还企业为自己垫付的学费等。

这些事实都无一例外的证实了受资助者缺乏自立自强、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他们不觉得自己的做法违背了做人的基本准则,是背信弃义,失掉了做人的尊严;不觉得自己这样做,是辜负了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更不会懂得感恩社会与自然,忘记了学校、社会、国家对自己的教育和供养之恩。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他们常常处于被施恩的地位, 已经习惯了接受,从不知道自己还应该付出。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只有通过感恩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自尊自强、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尔后再促使他们把这种被动的接受,升化为内在的精神驱动力,最终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行为。主动的完善自我,回报社会,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资助他们的目的。

再次,对贫困生进行多方面的感恩教育,使他们常怀感恩之心,是塑造他们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

感恩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它需要教育的点拨和引导,需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他们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报恩的行为。对学生感恩的教育,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引导他们感恩社会。通过影视剧、媒体、报刊宣传等各种渠道树立典型,采取多种方式教育他们常怀感恩之心,常言感恩之情,常做感恩之事,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引导他们感恩父母。引导学生算一笔家庭经济账,让学生明白父母真实的生活状况,让他们明白父母生活的不易和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对其付出的艰辛,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

(三)引导他们感恩老师。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从踏入学校以来,老师从学习到思想上给予自己的引导与关怀。使他们明白自己所取得的点滴进步,都与老师的辛勤劳动密不可分。教育学生要感谢老师的教诲和辛勤的培养,尊敬师长,树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弘扬尊师、爱师的良好社会风气。

(四)引导他们感恩同学。让学生懂得同学之间的感情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要感谢同学、朋友的真切关爱与帮助,同时也要学会在同学和朋友需要自己帮助时,及时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促进互助友爱,学会包容,赢得友谊。

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人才培养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和国家对贫困生能够更好地接受教育,进行了多渠道、多形式的资助,有效地保证了他们接受教育的权利。我认为这种资助无论来自国家,社会、学校、还是个人,对受资助者而言都是一种莫大的关怀和帮助。受资助者都理应对此怀有一颗感恩之心。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拥有健全人格的重要标志,感恩之心的缺失,不仅会影响到这些贫困生今后的人生之路,而且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形成也是非常不利的。贫困生一直是学校中的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他们不仅仅是经济上,更是心理上的一个弱势群体。我认为贫困生的感恩教育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教育工程,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在感恩教育时需要在方式、方法上进一步探索和创新,同时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入手,彰显合力,共同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从而使他们全面、健康地成长、成才!

感恩资助贫困学生的征文 篇4

庄子坚持自由,但生活有时也实在窘迫。有一天他向监河侯借米,而监河侯回他待他收到田租和房税就借给庄子两百两黄金,我的第一反应是监河侯不想借予他,明明只是借米,为何要周转一番给庄子黄金。而庄子的忿然中,我认为还有些对世俗的厌弃以及对眼下现实生活的无奈。

即使庄子追求自由,追求那种超然的人生,但他终究也只是一介凡人,需要生存、生活。没有一定的条件,没有自己的安身之处,哪怕真的能实现精神自由,又能将它维持多久呢?

我可能无法穿越千年去体会庄子那个时代的百味,那就从二十一世纪来讲讲吧。首先,贫困是什么,百度上的解释是指经济或精神上的贫乏窘困。而在社会中生存下去,仅仅是“生存”,还不是“生活”,没有经济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钱,是很难甚至无法生存的。若经济上贫乏,那么无法真正拥有生活上的自由。

精神上的窘困,我认为比经济上的更可怕。举个例子,一个人家财万贯,但秉性恶劣,思想龌龊,他自由吗?他有能力去获得一个高质量的生活环境,有足够的资本去挥霍,但是他没有精神,没有思想境界。没有精神的人是可悲的`。他不明白自己应该去追求什么,应该达到怎样的一个高度,而是在自己的舒适圈里踱步,不去思考。这样的人即使做到了财富自由,他仍是贫困的。

难道自由与贫困之间就找不到一个平衡点了吗?我想不然,暂且不去说那完全的自由,就说我们普通人能达到的。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稳定的经济来源,能够有生活的担保,这是一方面,是没有经济上的贫困的一方面。敢于思考,乐于思考,有自己的思想境界,有正确合理的价值观,能让自己的生活有充实感,而不是脑袋一片空白的空虚,这是另一方面,是精神上的富足。这两方面,想要兼得,看上去简单但又困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所在的现实社会,充斥着太多名与利的诱惑,让人一味的去追求荣华,却丢了那本该有的思考能力和精神境界,宛如躯壳,被利益束缚,也便再无自由之说。

贫困生资助简报 篇5

第 4期

峨溶镇中心校学校办公室编印

2012年10月10日 签发人:孙君武 信息员:李国萍

2012年秋峨溶镇中心校资助贫困生工作简报

一份爱心,一份关注。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2012年11月9 日峨溶镇中心校举办了峨溶贫困生爱心捐助活动。活动由大队部李国萍主持。孙君武校长、石敦崔副校长、白炯副校长、教导处杨再军主任、邹小红副主任等行政领导及贫困生参加了此次捐助活动。

贫困生有哪些资助? 篇6

本专科生教育阶段的奖、助学金

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校内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的混合资助体系。

1.国家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金融机构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的不需要担保或抵押的信用助学贷款,帮助解决在校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用,每学年贷款金额原则上不超过8000元,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国家助学贷款利率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公布的同档次基准利率,不上浮。贷款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贴息,毕业后的利息由学生支付,并按约定偿还本金。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有两种模式:

一是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即开学后通过就读学校向经办银行申请;

二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即通过户籍所在县(市、区)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提出申请(有的地区直接到相关金融机构申请)。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2.国家奖学金

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特别优秀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每年奖励本专科学生5万名,每生每年8000元。

3.国家励志奖学金

用于奖励资助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国家励志奖学金资助面约为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学生总数的3%,每生每年5000元。同一学年内,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不能同时获得。

4.国家助学金

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国家助学金资助面约为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学生总数的20%,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3000元,可分设2-3档。

5.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

对中央部门所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自愿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达到3年以上(含3年)的,实施学费补偿或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补偿代偿金额根据毕业生在校期间每年实际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确定,每生每年不高于8000元。每年补偿或代偿总额的1/3,分3年补偿代偿完毕。地方高校毕业生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由各地参照中央政策制定执行。

6.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及学费减免

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等学校在校生及毕业生在校期间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实施一次性补偿或代偿,对退役后复学的高校在校生(含高校新生)实行学费减免。补偿代偿金额根据学生在校期间每年实际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确定,退役复学学费减免金额按照实际收取学费确定,每生每年均不高于8000元。

7.师范生免费教育

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免费教育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资助由各地自行实施。享受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学生可以申请国家奖学金,但不能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

8.退役士兵教育资助

对退役一年以上、考入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自主就业退役士兵,给予教育资助。内容包括:

一是学费资助;

二是家庭经济困难退役士兵学生生活费资助;

三是其他奖助学金资助。

学费资助标准,按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学费标准,每学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生活费及其他奖助学金资助标准,按国家现行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有关规定执行。

9.新生入学资助项目

从起,对中西部地区启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资助项目,用于解决学生家庭至录取学校间的路费及入校后短期生活费,省(区、市)内院校录取的新生每人资助500元,省外院校录取的新生每人资助1000元。

10.直招士官资助

自起,对直接招收为士官的高等学校学生施行国家资助,入伍时对其在校期间缴纳的学费实行一次性补偿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实行代偿。

11.勤工助学

学校设置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并为学生提供校外勤工助学机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优先考虑。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原则上每周不超过8小时,每月不超过40小时,劳动报酬原则上不低于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或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12.校内资助

学校利用从事业收入中提取的资助资金以及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助资金等,设立校内奖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减免学费等。

13.绿色通道

全日制普通高校建立“绿色通道”,对被录取入学、无法缴纳学费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

警惕诈骗

近期考生和家长、老师紧张忙碌着高考查分、填报志愿以及后续的录取工作;躲在阴暗角落也有那么一小撮人也在蠢蠢欲动,他们也把目光聚集在了考生身上,就是想法设法骗取考生和家长的钱财。

这里给考生和家长预警一种也不是什么新花样的诈骗手段但时不时的还是会骗到少数涉世不深的考生,以提前发放助学金为名诈骗。

诈骗分子往往会在开学前后以大学生尤其是高考生为重点,冒充教育局或者慈善资助工作者,以发放奖学金、助学金、生活补助等名义,引诱学生和家长上当受骗。

一、国家建立了完整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能保证各个教育阶段的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上学。不论是幼儿园的娃娃,还是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不论是发奋读书的初中生、高中生还是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只要上学有经济困难,国家可以提供适当的帮助,保证你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对大学生而言,有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和“绿色通道”等,入学前、入学时、入学后都不用愁。

二、无论是哪个单位或者个人提供资助,都不应要求学生在电话中告知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验证码等信息,也不会要求缴纳任何费用或在ATM机和网上银行进行操作。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浅析 篇7

一、目前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1、贫困生认定标准模糊, 贫困程度划分不明确

对贫困生的资助首先是对贫困生的认定, 贫困生评定主要由地方各级民政部门所提供的证明材料为凭证, 在评定执行过程当中, 我们对于什么家庭经济状况的学生可以定为贫困生的概念较为模糊, 如何评定贫困等级的标准也不统一, 仅凭传统经验来主观判断, 难免有失偏颇。除此之外, 一方面学生对其人均家庭收入等没有明确的认识, 在填报家庭经济收入状况时产生误差, 另一方面地方各级民政部门所提供的证明材料的可靠性不一, 为申请者的材料造假提供了机会。

2、缺乏科学系统规范的工作机制

对于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评选过程一般要经过学生书面申请、班级评议、学院审核、公示上报几个环节, 其中最重要的是班级评议即产生受助学生名单的过程, 有的学校采取学生上台自述家庭情况的方式造成许多贫困生的心理受创;还有采取班级集体投票的方式, 这样学生容易从自身主观意志出发, 投票结果往往是学生人缘占主要因素;再有辅导员听取极少数班干部的意见盲目选出。由于缺乏科学的工作机制使得班机同学之间造成一些矛盾, 也对一些学生的心理带来不良影响。

3、政策宣传不到位

目前, 各高校逐渐形成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生活补贴、大学生医保、毕业生应征入伍学费代偿等全方位的资助体系, 但是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这些政策都不了解, 很多学生得病之后才知道医保的重要性, 办理助学贷款尤其是生源地贷款也是因为对政策的疏忽导致很多学生最终贷款不能成功。

4、缺乏相应的思想教育

国家助学金是国家无偿提供给贫困生的资助, 而且资助的额度由开始的每生每年2000元上涨至3000元, 所以很多学生都趋之若鹜, 滋生一些不劳而获的思想, 学校缺乏在发放助学金的同时对学生的感恩、责任等思想教育引导, 使得一些同学在获得助学金的同时觉得理所应当, 丝毫不注重自身素质, 甚至因为助学金分配的不公引发班级矛盾和不和谐因素。

二、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几点建议

1、建立完善的贫困生认定工作机制

贫困生认定工作是开展资助工作的基础, 为了保证国家的助学政策能够落到实处, 助学金能够真正的为人所需, 为人所用。首先, 科学制定、细化贫困生评定标准, 提高评定者在评定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其次系统建立贫困生档案, 规范管理。

2、建立科学的评定程序

为了避名民主评议流于形式, 辅导员应对认定全程跟踪指导和有效监督。具体可从贫困生的学习成绩、工作表现、诚信记录、消费情况、学费缴纳情况等方面考察。建立贫困生的追究制度, 辅导员通过抽查暗访了解有关学生的信息, 落实学生获得资助金的实际用途, 对于以弄虚作假方式取得资金或把资金用于奢侈生活、挥霍的要给予批评教育和处罚。

3、加强对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

学校应该利用海报、网络、展板等多种媒介进行宣传, 在各项资助工作开展之前对政策进行专门宣传, 并设立学生组织对各项资助政策进行详细讲解, 使每位同学都能了解各项政策的意义、规章制度、办理程序等。

4、经济资助与精神资助并行, 发挥贫困资助工作的育人本质。

虽然国家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越来越完善, 但以经济资助为主的助贫方式使资助的根本目的育人作用得以削弱, 影响资助工作效果的发挥。贫困生资助工作要想取得好的效果, 必须转变观念, 将经济资助与育人工作相结合。将贫困生“心理脱贫”与“经济脱贫”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培养贫困生的良好品行,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使贫困生懂得感恩、自强自立、诚实守信, 健康成长, 全面发展。

(1) 加强诚信教育, 育德育人。要加强贫困生道德观的培养, 重视道德行为的规范, 使道德认识、情感、行为相统一。在资助工作中可以建立贫困生诚信档案, 记录学生在助学金评定过程中的诚信情况, 缴纳学杂费情况, 遵守学校的相关纪律情况, 履行学生义务责任情况。将综合的诚信档案与奖助学金、入党、评优评干结合在一起。同时应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培养他们明礼诚信的道德品质, 如主题班会、征文比赛等, 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 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2) 加强感恩教育, 成长成才。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 引导受到资助的贫困生感恩国家、感恩社会, 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努力学习, 成长成才。可以举办以“感恩”为主题的征文比赛, 撰写受助心得、开展受助学生座谈会、演讲比赛、以书信形式向帮助自己的人表示感恩、参与校内外的各项公益活动等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做好感恩教育工作, 在服务他人, 提高能力的同时感受到自己的社会价值。

(3) 加强励志教育, 自强不息。要发挥资助的激励效应, 调动贫困生的积极因素, 激发潜能, 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引导贫困生自强自立, 克服困难和挫折, 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塑造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养成吃苦耐劳、独立自主的品格。加强贫困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使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认知方式, 避免其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与支持产生依赖, 意识到自强自立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摘要: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贫困生资助力度的加强, 极大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 但是在执行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主要对独立学院的贫困生资助工作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希望能为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提供帮助。

关键词: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

参考文献

浅析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方式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贫困生 资助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02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不断重视,其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另外职业教育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整个教育领域的地位也日益提高,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在正是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目前形势下,高职院校需要冷静思考,认真分析研究高职教育的现状,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认真思考发展对策,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是在国家财力不雄厚、人民总体生活水平刚刚步入小康阶段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力度还远远不能跟不上规模扩大的速度。高校贫困生比例呈逐年上升之势。

高职院校大学生,特别是落后的西部地区,大多数院校都存在贫困生数量较多现象,而且贫困生数量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比例,关注并扶助这些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1 当前高职院校贫困生的主要资助方式

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方式有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困难补助、减免学费,生活补助等。

(1)奖学金资助。它是资助政策中一项主要内容,也是能够大力度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各个学院除了国家设立的奖学金,还在学院 设立了许多种专项奖学金,专业奖学金。

(2)国家助学贷款。现在大学生的助学贷款分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助学贷款能体现资助学生的作用,又能部分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既能解决求学者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学费需要,在他毕业后,又可以利用其较高收入中的一部分来偿还国家和社会为其负担的教育费用,有助于实现成木投入与教育产出之间的平衡。

(3)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金资助属于直接资助,是贫困生主要的资助方式之一,涉及面广,约占到总人数的35%左右。

(4)勤工俭学。属于间接资助,通过学校开拓一些勤工助学岗位、可以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

(5)减免学费。贫困大学生无法缴纳学费,学校给与一定的学费减免。

2 当前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的资助工作,我国政府和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面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压力逐渐增强,我国目前的贫困生资助政策中还存在各种资助配比不合理、助学贷款资助未达到预期规模、助学贷款资助办法还不健全等宏观方面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目前的贫困生资助政策有以下具体问题。

2.1 奖学金的设立可以起到激励作用,不具备助困的特点

各高职院校都设立了比较高额的奖学金,用以奖励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贫困生如果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奖学金,将是学业和经济的双丰收。因此,我国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奖学金被放在了首位。实际情况是,能拿到高额奖学金的贫困生虽然也有,但比例很小。据我院2007~2008学年对获得奖学金的学生的统计,贫困生拿到奖学金的只占30%,这倒不是因为贫困生学习不努力,而是因为与城市学生和经济发达地区学生相比,他们所受的教育和培养不同,在很多方面都相对处于弱势,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追赶过程。贫困生经过刻苦努力,虽然也有一部分脱颖而出,成为班上的拔尖者,拿到了高额奖学金,但绝大多数与高额奖学金无缘。另外奖学金的激励作用是有限的,因为,虽然金钱很重要,但高额金钱的作用也不总是积极的和万能的,有时反而使人丧失自我,失去本真。我们不能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作表面化、教条化的理解。高额奖学金的激励作用是可能的,但可能性并不等于必然性。在其现实性上,教育体制的改革才是激发动力、培养人才的根本之路。

2.2 国家助学贷款可以缓解学费压力,但是名额有限,规范性不强

我国现行的学生贷款制度主要用于弥补学生学费之不足,但是,随着收费制度的深化改革,现行贷款制度的不足与缺陷越来越明显,其资助面和资助力度远远达不到贫困学生的要求。最近几年国家助学贷款使贫困生们看到了希望,社会各界把它看成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法宝,但是国家助学贷款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很大的进展,许多高职院校拿到贷款的学生仅占申请贷款学生总数的5%。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政策不配套。现在的银行大多都属于风险自负的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也是一种长期的无担保信用贷款,学生毕业后分布在全国各地,银行担心无法收回贷款,担心不但收不回利息,甚至本金都难以收回。因此银行采取了表面上热情,实际上冷漠的态度,导致了助学贷款进展缓慢的局面。现在还推行了生源地助学贷款,运行基本正常,学生的贷款比例也有所提高,但是这只是刚刚运行,还没有到还款期。

2.3 勤工助学岗位少,且对贫困生的学习造成影响

勤工助学是解决贫困生问题的好办法,参加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相对家境差一些的学生,为了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自觉找兼职挣到一些生活费。但是,勤工助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校园内能够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很少,助教、图书馆这些文职岗位几乎饱和,后勤所能提供的有限的体力劳动岗位不但少,满足不了贫困生的要求,而且有的贫困生出于自尊方面的考虑不愿意去做。二是校外所能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也并不多。据统计,80%以上是从事家教,但从事这份工作的多是性格开朗、成绩优异的学生,而不少贫困生性格内向,自卑心理较重,不善于表达,不被学生家长看重。其他勤工助学岗位由于同样的原因使贫困生所占的份额也很小,所以,贫困生从事勤工助学的机会要比其他同学少得多。三是勤工助学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贫困生的学习。一些学生因为勤工助学,成绩一直上不去,尤其是从事商品经营的学生,进货、销售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勤工助学变成了“勤工误学”。

2.4 学费减免不是资助之本,不宜作为主要资助手段

在高等教育收费阶段,高等学校办学经费不再由国家全部承担,学费是高校主要的资金来源,如果平均每人减免一半学费,学校就将少收入12.5%,这不是一个小数字,必然会影响学校的正常开支。因此,靠减免学费来解决贫困生问题不是根本办法,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减免学费作为无偿资助只能是一种应急措施,针对极少数的特困生,对于大面积的贫困生,我国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应当把工作重心放在有偿资助上,加大助学贷款资金投入量、健全和完善助学贷款的相关制度和具体的操作方式。

3 完善资助体系,广开资助渠道 ,使资助和育人相结合

在高等教育规模日益扩大的今天,完全依赖国家拨款来资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己经不能解决日益突出的贫困生问题。所以,在坚持政府资助为主导的前提下,除了国家助学贷款外,我们还应积极开拓社会资源,形成新的资助经费来源渠道,争取更多的社会团体和个人关注资助经济困难大学生。要使有限的资助经费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使广大的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在以上各种资助方式下,一部分贫困生是得到了资助却养成了一种依赖心理,经济问题解决了,又有了心理问题,恶性循环。一部分贫困生由于害羞又得不到资助。我们资助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完成学业,完成学业又是我们高校育人的基本要求,所以我们资助大学生的最终目的还是育人,要让贫困生能够健康并顺利的完成学业。所以我们必须从单一的经济扶贫资助向经济、育人资助并举的方式转变。

总之,扶助贫困大学生成才已经成为新时期各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不仅关系到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能否顺利完成学业,还直接关系到党的全面育人方针的实现。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开阔思路,转变观念,依托我们自己的优势和巨大的社会资源,在整个学院范围内广开学生资助渠道,就有可能有效地解决贫困生问题,积极引导他们在新的资助方式中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参考文献

[1] 杜喜荣:《论做好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7月.

[2] 杨永珠、赵静、苏丹《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医教育ECM》 25卷 第4 期 2006年7月.

贫困生资助申请书 篇9

我是**中学的一名高一学生,我叫**,来自***后坡村。家里有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两个未成年弟弟和我七口人。由于爷爷奶奶、母亲身体长期患病,丧失劳动能力,父亲靠在外给人打零工,一年也只能挣到不足一万元收入,根本无法供我和两个弟弟读书。目前家里为了我和两个弟弟继续读书,已欠亲戚朋友几万余元的欠款。到目前为止,我们七口人还住在租来的两间平房里。

鉴于这个家庭状况,我多次向父母提出辍学回家,为他们分担一些负担,可每次都遭到没读过书的父母严厉指责。

为了继续在这里读书,所以,特向尊敬的各位领导申请贫困资助,希望大家能帮帮我,帮帮我的家庭,您的恩情我会永远记在心里,我一定会努力完成学业,并用我最切实际的行动回报社会。

谢谢你们!

贫困生资助申请书 篇10

鉴于这个家庭状况,我多次向父母提出辍学回家,为他们分担一些负担,可每次都遭到没读过书的父母严厉指责。

为了继续在这里读书,所以,特向尊敬的各位领导申请贫困资助,希望大家能帮帮我,帮帮我的家庭,您的恩情我会永远记在心里,我一定会努力完成学业,并用我最切实际的行动回报社会。谢谢您!

希望得到你们的帮助为盼!贫困生资助申请书到此结束。

此致

敬礼!

申请人:李杰

六旬美国妇女资助630名贫困生 篇11

从美国运来净水设备

7月9日,64岁的美国妇女贝蒂?卡兹和她的慈善小团队——16岁的高中生杰西卡和21岁的大学生劳拉来到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卫生院。

贝蒂带来了一个大箱子,里面是水净化装置以及电子血压计、听诊器等医疗用品。这些物品都是从美国运来的。贝蒂将医疗用品捐给了卫生院,净水设备则安装在旁边的隆福初级中学里。

由于隆福中学地处大石山区,缺水较为严重,学校里建有一个大水柜,以备不时之需,但水柜没有安装净水设备,水的卫生状况不好。贝蒂对照说明书,和卫生部门工作人员一起将这台价值1100美元的净水设备安装在水柜旁边。据了解,把这个水柜的水净化完,约需要一小时。

上一篇:打造企业特色品牌下一篇:正规的委托经营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