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相关论文(精选8篇)
【摘要】本文介绍了初中数学“学困生”现象的特征,产生“学困生”现象的因素,以及提高学困生数学素质的措施三个方面论述,根据特征从内因到外因,多角度、多方位阐述现象形成的原因,进而提出根治这种现象的几点具体措施,来满足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目的需要。
【关键词】学困生现象的特征;生学困生现象的因素;提高学困生数学素质的措施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正视学习数学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现象,进行剖析其特征及产生的因素,对及时研究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使每一个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学习都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本文谈一下自己对这一现象及措施的认识:
学困生现象的特征
1.1 阶段性。学困生现象出现的阶段性至少包括以下两点:①时间的阶段性。主要指处在各过渡期的学生更容易发生学困生现象。如小学升初中时期,初中升高中时期,在各过渡时期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对新的学习要素和方法的不适应性,进而形成学困。这就要求我们对一些处于过渡期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在教学中做好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的链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的困难,使后继学习能顺利进行。②知识的阶段性。初中数学知识包括代数、几何两大体系,各体系又分为若干章节,整体相互联系,各章节又相对独立,这一特征也决定了学困生现象的阶段性,学习代数知识学困现象少些,而学习几何知识学困现象则多些。
1.2 连续性。①知识的连续性。数学知识往往是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的,这一连续性的特征决定了学困生现象的连续性。例如:学不好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就很难学好相似三角形的相关内容。②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的连续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很难在短时期内改变,因此学困现象一旦发生,往往能持续较长时间。
1.3 普遍性。学困生现象是相对学习而存在的,只要有学习的地方,就存在着学困现象,只是发生的时期、延续的时间、严重的程度各不相同。对于学习适应性强的学生,其发生的次数少一些,时间短一些,程度会轻一些。而对于适应性较弱的学生来说,学习困难表现尤为突出。如果得不到及时改善的话,就会形成永久的“双差生”。
1.4 隐蔽性。学困生现象的发生具有隐蔽性。①从测试成绩看,有些学生成绩极差可以看出学困现象。而成绩优异的学生在某一章节,或某个知识点上存在学困危机,在试卷难以体现。因为测试试题并不一定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容易掩盖学生在能力、思维等方面的学困现象,这一情形很容易被教师所忽视。②学生不良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也是隐性的学困诱发因素,如果教师平时不能及时发现并加以指导,很容易形成学困。
产生学困生现象的因素
产生学困生现象不是单一的、死板的,而是复杂的、抽象的,也许每一个学困生都有自己的学困因素,但不能一一列举,只能根据几年来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心理研究粗略归纳几个方面,仅供参考。
2.1 知识方面的因素。认知规律告诉我们,当新的知识打破了学生的原有的认知水平时,在学生的内心将产生一种积极的欲望,希望通过主观的努力达到新的水平,但是,若由新知引发的认知冲突超出了学生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程度,学生经过多次努力但仍然达不到那个规定的标准,就会产生困惑和无奈,进而产生可怕的回避的想法。
2.2 心理方面的因素。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处在萌芽状态,因此,对学习的需要和动机都不明确。学习上的动力仅仅是人的本性中的一种要强心。这一动机如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是不能维持长久的,于是学困现象便发生了。
2.3 生理方面的因素。初中阶段是学生向青少年过渡的时期,生理上进入青春期,出现第二性征。没有足够思想准备的学生不能承受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苦苦地体味着这“成长的烦恼”,极易产生紧张、焦虑、心理封闭等情绪。对异性产生好感,进而出现早恋现象,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这些情绪若得不到及时而又恰当的疏导,不仅易形成学困,而且还会影响学校和班级的秩序。
2.4 情感方面的因素。在新课程标准指引下,情感态度给予了极大关注。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则情感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师生以饱满的情绪进行情感交流,才能在知识学习、方法探究、思维启迪等方面产生共鸣。如果在课堂上,师生情感交流不融洽,学生与学生之间有矛盾,很难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致使学困生的出现。
2.5习惯方面的因素。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或作风,是一种自动的、经常化的行为。初中阶段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起促进作用。不良习惯一旦形成,很容易造成学困生。
2.6 教困方面的因素。教师如果发现自己所教的班学困生较多,这时就不能在学生身上找理由了,应该在教者自身找一下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特困现象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对教材把握不准,拔高了教学的要求,使学生难于理解、接受;②没有吃透教材,使得知识程序出现混乱,甚至出现逻辑性错误;③没有仔细地研究教法,使得课堂呆板、生硬,没有艺术性;④违反新课程教学方法,搞一言堂;⑤情绪急躁,不能与学生很好的配合,最终出现许多学困生。
2.7 社会方面的因素。由于社会的发展,金钱的诱惑,读中专、大学学费高、不包分配,就业难以及网吧,游戏厅的吸引,加上学校、家长未给予及时正确地引导。“读书无用”论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8 家庭方面的因素。当代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有较大比例。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心切,另一方面又过分的溺爱,造成了学生复杂的矛盾心理,形成自私、蛮横的不良恶习,没有吃苦耐劳、认真学习、帮助别人的意识,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教师的善意批评教育记恨在心;一些家长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不主动与教师配合,甚至外出打工,助长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挫伤教师积极性,导致这部学生深感冷遇,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随着没有得到及时解决的困难问题的积累,学习成绩下降而沦为“学困生”。
2.9 突发事件方面的因素。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若不能及时从思想上解决,随着时间地推移,问题的积累,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提高学困生数学素质的措施
3.1 做好数学知识衔接,学新带旧。这就要求,一方面在导入新知识时,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使新知识的导入有理有步,与旧知识有层次的链接起来,形成树状体系。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说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上,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学困生大多数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就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这时候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都要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滋味,初步认为学好数学并不难,逐步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2 消除心理障碍,树立学习信心,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学困生心理素质差,自尊心脆弱,自卑感强,经不起老师、同学、家长等方面的冷落和剌激,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情感积累有助于在心理上形成良性循环,增强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增强学习进取心、竞争力。
3.3 进行青春期教育,走出烦恼。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在青春期的各种失常现象,及时、定期的开展针对性青春期教育课,或以谈心的形式加以正确引导,将学生从“成长的烦恼”中走出来,回到“数学乐园”中来。
3.4 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是密不可分的,因为情感交流可以使学生在心理、生理、习惯等方面向数学学习有利的方向上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要对学困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自信心和创新能力,增强他们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3.5 及时纠正,促进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注意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某些好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习惯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对某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也要及时给予否定,并帮助其改正。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通过学生自我解剖、自我认知优差,增强自身学习行为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促进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3.6 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师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正确认识学生,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索模式;教学内容从易到难,降低坡度,起点低,复习回顾多,重点处放慢速度,及时释疑;教法上适用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课堂分层、练习和作业分层、测评分层、激励分层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分类推进,因材施教。
3.7 摆脱“学困”,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形成合力。教育不是学校单一的职责,应该得到家长和社会的配合,父母的正确观点,社会好的舆论引导,对于学生摆脱“学困”是十分重要的。在家里,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社会中,给学生公正的评价和物质支持,对于学生摆脱“学困”是十分必要的。总之,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而言,家庭因素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要全面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三方面因素的协同努力。
3.8 化悲痛为力量,大爱中永生。有不少品学兼优的学生因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家庭变故而导致的学困,教师应该及时进行心理安抚教育,发动全班同学对其关心和帮助,让他感到并不孤独,而且还感到在这个大集体中温暖和快乐,使他有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总之,学困生现象是一种不可避免、不能回避与学习过程并存的现象,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索和研究的紧迫课题,关注这一现象,并研究出相应的措施,在新课程理念下,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长春市教育局教育教学研究室编.长春市中学数学新课程培训资料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前景分析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释放,近几年毕业生数量大幅上涨,大学生就业压力徒增,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市场处于饱和状态。大学生早已沦为“高性价比劳动力”,待就业人数与应招岗位所需数严重失调。大学贫困生作为待就业青年大军之一,在结束四年的大学学业之后一般通过“双向选择”稳步迈进人才市场,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所谓“双向选择”即自主择业或自主创业。
二、就业规划
(一)自主择业
许多高校贫困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只有5%的大学生结合自身综合素质进行过职业规划,大部分学生无法全面认识自己的能力,导致就业期望值过高。目前77.2%的贫困生将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党政机关选作自己理想的就业单位,择业意识保守单一。这与贫困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环境息息相关,影响贫困生无法正确认识自己,在就业的过程中屡屡碰壁后产生迷茫低沉的情绪。
学校在做就业指导工作时,要及时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对自己进行正确定位,树立多渠道的就业观念。
(二)高效就业
目前国内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过于“机械化”,在知识理论的传授方面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有欠缺的。这也是企业不愿意招收普通应届毕业生的原因。如果将校企进行有效的对接,一方面,企业为高校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大学贫困生可无压力进行自荐;另一方面,高校向企业推荐高质量优秀人才。高效双赢,在解决就业难的同时,使人力资源实现良性循环。
由于部分贫困大学生就读院校处于落后的小城市,院校知名度与影响力都较普通高校低,学院提供的教学环境有限,无法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更有部分院校为谋取私利,盲目扩招学生,开设一些与社会无法对接的专业,使部分学生所学非所需。所以贫困生选择的院校提供的条件和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国内创业教育起步时间较晚,相关课程仍不完善。要在高校内建立一支完整的就业服务队伍,就必须加强高素质就业服务培训,聘请专业的指导教师加以引导。
国家在完善相应政策的同时,应通过对贫困生个人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求职意愿、困难程度以及社会责任感进行综合调研,建立贫困生择业意愿信息资料库,为用人单位进行推荐。同时也为贫困生实时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将贫困大学生引入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岗位上,形成就业资源的合理共享。
(三)自主创业
多数贫困生创业形式古板单一,创业对经济风险方面的承受能力过低,在创业时通常选择投资少、风险低的项目,盲目地相信这种创业形式有利于成本的迅速收回。往往选择从第三产业下手,而我国第三产业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的现状,供过于求,市场过度饱和,在没有充足的风险投资和过硬的资本市场作为支撑的情况下,创业项目举步维艰。
(四)创业助力
高校也可开展相应的创业大赛,对取得较好成绩的项目予以相应的资金奖励或将其项目推荐至创业孵化器,激发贫困生就业热情的同时,能更好地为其争取一定的创业资金。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提出,基金推进“互联网+”益民服务,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互联网再次成为社会和业界的关注焦点。这个创业热点的出现对于大学贫困生来说无疑是一次宝贵的机会,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的同时,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学贫困生若真的拥有好的创业项目,还可通过这类赛事获得基金会的投资,从源头上解决创业难的问题。
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实际的创业观,把握电子商务渐趋成熟的优势以及共青团中央对广大青年创业的政策支持。
三、上升空间
党和政府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构建和谐社会时刻努力着。解决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不仅解决了他们的个人问题,更解决了整个社会的问题,以个体的发展推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我国虽已制定出一系列完整的贫困生帮扶管理制度和政策,但贫困生因自身社会经验不足,且没有充足的社会资本,对国家已经出台的创业政策全然不知,甚至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时都不能利用法律权利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高校贫困生自身应时刻关注这些利于自己就业的政策,并且自身应加强防范意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育部门在帮扶贫困生就业时,将帮扶政策细化下放,并配以相应的就业补助资金,吸引更多的高校贫困生,将就业目光移向人口密集度低和经济发达程度低的城市或者地区。在加强经济资助、降低就业成本、缓解线上城市就业压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
帮扶贫困生就业路途漫漫,这不仅需要高等教育体制自身进行更新,更需要来自贫困生个人、高校以及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配合。
摘要:贫困生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资助其学习的同时,贫困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声势浩大的就业压力,对贫困生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引导贫困生更好地就业。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就业前景
参考文献
[1]李芳欣,王辉.做好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路[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8).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策略
相对于高职院校中的一般学生而言,贫困生群体面临着更加困窘的经济状况,并且容易形成自卑心理与敏感心理,同时表现出了人际交往困难以及价值观功利化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以推动贫困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强化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高职院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视程度问题。由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对实践实训条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承担着比普通高校更高的办学成本。而在经费制约下,高职鱼啊鸟中的贫困生思想政治机构与机制并不完善,甚至有一些高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提升;二是教育方法问题。在许多高职院校中,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普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做出区分,这种现状忽略了贫困生群体心理与思想特点的特殊性,自然也难以确保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另外,高职院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呈现出了单一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与贫困生群体之间存在着互动不足的问题,而且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多以理论教育形式进行开展。
2 高职院系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化策略
2.1 对贫困生管理工作机制进行完善
高职院校贫困生管理工作机制的完善,有利于推动贫困生心理与思想动态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减少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工作难度,提升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贫困生管理工作机制的完善,主要体现在资助管理机制的完善以及勤工助学管理机制的完善两个方面:从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机制的完善方面来看,高职院校不仅要针对贫困生设立助学基金,同时有必要通过和社会机构开展沟通与合作,推动贫困生资助渠道的拓宽,以便让贫困生群体获得更多的资助;从贫困生勤工助学管理工作机制的方面来看,高职院校通过与社会企业的合作构建起勤工助学基地,有利于推动贫困生被动接受资助向主动解决自身经济问题转变,并且在勤工助学过程重,学生也可以树立起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精神与品质。同时,为了确保勤工助学工作具有更好的规范性,高职院校有必要指派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负责贫困生勤工助学指导工作,从而为贫困生在校内岗位和校外岗位上所开展的勤工助学提供更多具备合理化的指导意见,并对贫困生在勤工助学期间的安全以及合法权益作出维护。
2.2 重视针对贫困生开展三观教育
针对贫困生强化三观教育,是推动贫困生身心发展以及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提升三观教育在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此方面,首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对各类宣传工作作出充分的利用,如创业实践活动、成功人士讲座等,从而促使学生强化自身对人生的信心,并树立努力奋斗的观念。同时,为了提升三观教育的广泛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共走着有必要推动三观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融入,从而让贫困生群体认识到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性;其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针对贫困生开展三观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出学生主观能动性,如挖掘贫困学生典型为贫困生树立榜样,通过班级与学生社团之间的互帮互助活动让贫困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邀请毕业且已经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贫困生回校演讲让贫困生认识到经济贫困并不可怕,重要是的要具有强大的的精神;最后,为了强化学生对三观教育的接受,三观教育有必要融入到贫困生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实践当中,通过组织贫困生参与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活动、社会服务活动、感恩教育活动等,来实现三观教育内容在贫困生群体心中的内化。
2.3 构建双向互动的贫困生思政教育模式
构建双向互动的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利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贫困生的思想动态作出把握,也有利于高职院校贫困生在与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解决自身实际的思想问题。双向互动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首先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作出革新。因此,高校有必要通过组织学习活动、培训活动以及交流讲座等,引导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双向互动教育的重要性,并促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针对贫困生思想特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制定双向互动教育计划;其次,高职院校有必要针对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起专门的调研小组,小组的主要职责是通过与学生开展广泛的交流来收集贫困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情况,从而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最后,高职院校有必要利用新媒体平台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贫困生提供双向互动的载体。在此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通官方微博、微信等来与贫困生开展交流。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组织参与勤工俭学、拿去助学金的贫困生构建微信群、QQ群等,从而更好的了解贫困生思想动态,并帮助贫困生解决生活、学习、心理等多个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宫照敏,郝瑞云.高职院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5:86-87.
[2]潘晓艳,林惠莉.关于加强高职院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06:67-68.
[3]金晓丽.论新时代如何加强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才智,2009,13:82-83.
[4]张艳,杨晓辉.高职院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分析[J].才智,2014,22:211.
作者简介
张静(1983-),江苏省泰兴市人。硕士学位。现为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300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深入,我校开展的学困生转化课题也紧张有序的进行着。学困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的呈现在我们面前。如:课堂教学越来越活跃新颖了,但两极分化却越来越明显,班级“学困生”的数量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下面就是我在转化“学困生”时的几点体会。
一、落实到位是转化“学困生”的基础。1.备课到位。
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备学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的教案,而不是一味的抄教案,要给“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其找回自信,激发其内在动力,开发其潜在的能力,问题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难度要适宜。2.训练到位。
在课堂中,对于那些擅于思考的学生,所提问题要具有逻辑性和启发性,而对于那些缺乏勇气的学生,所提问题可以简单一些。对于“学困生”在回答问题时答非所问或模棱两可时,教师要根据反馈意见,调整提问角度,使学生排除思维障碍,理清思路,发挥才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3.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生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真诚的爱,“学困生”更是如此。
课堂上教师亲切的话语,面带笑容的提问,倾听学生的回答,幽默的谈吐,都能沟通师生的心灵,增加师生的了解;课堂上教师及时的表扬“学困生”是激发其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方式,那些平时不善于发言的,不敢发言的“学困生”,他们偶尔的举手,偶尔的发言,若被老师肯定了,往往能使他们更加信赖老师,更加喜欢老师,从而喜欢学习。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要吝啬一个点头、一次微笑、一句表扬鼓励的话语,要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温馨的学习氛围,让“学困生”能渐渐地摆脱阴影,产生进步的内在动力。
二、做好“长短”文章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
1.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如有的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不够,但作业能及时完成,且乐于助人;有的虽成绩不理想,且自暴自弃,但内心也有争上游、争荣誉的欲望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学习上的佼佼者等。这就需要我们全面了解,善于观察,从“短”处中发现“长”处,从而使其在同学中做到扬长避短,促进“学困生”的转化。2.要善于弥补短处。
我们在认清学生的长短处之后,要寻求补“短”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经常违反纪律的学生--了解问题根源,开展个别谈心,经常找他们聊天,进行耐心的说理和引导,使他们能正确认识自我;对于“学困生”--降低要求,循序渐进。3.要善于创设取长补短的环境。
班级是由学生组成的群体,我们要发挥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感染作用。在班级体中,常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先进的学生踌躇满志,看不起学困生;而学困生则因自卑感作祟,不愿同先进的同学接触。面对这种情况,我就注意架起沟通的桥梁,连起友谊的纽带,针对双方的心理特点,抓住契机消除隔阂。同时,引导先进的学生主动去帮助学困生,让学困生向先进的同学学习,在班级中形成一种相互尊重,互帮互助,和谐一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
三、“多点”出击是转化学困生的有力保障 1.感情投资增加一点。
学困生对自己的行为往往不能很好的控制,其心理压力大,多数学困生都存在着自卑感,虽然他们也希望能从老师那里得到真诚的爱,但他们却不敢去争取。老师对学生的爱,可使学困生的自尊和情感得到满足,由此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学困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增加他们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自信心。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促使学生把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学习上来,由喜欢任课老师到喜欢这门课程。因此,感情投入是转化学困生的内在动力。2.学习指导优先点。
学困生主要是指在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与教学目标和要求相差较大的学生。为了帮助他们进步,在学习指导上应对他们采取适当优先的“倾斜政策”:一是课堂上分层次教学,努力做到每一个步骤,每一个例题都让学困生当堂消化。二是采取提问、板演、游戏活动、作业面批、课后辅导“五优”先的做法。三是每次考试前,专门为学困生分析教材重难点,对于典型题给予重点辅导,给他们讲解题、答题技巧,并通过“跟踪辅导”的方法,让学困生慢慢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学习自信心。
特 别 的 爱 给 特 别 的 你
——例谈小组合作学习中对弱势群体学生的人文关怀
每一个班级里都有“弱势群体”,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弱势群体学生或生性贪玩调皮好动、或学习成绩不尽人意、或个性活泼有余„„在班级中常常成为“遗忘一族”或“恼人一族”,如何帮助“弱势群体”,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这是所有为人师者都须苦苦思索的话题。下面仅就合作学习谈笔者的一点做法与思考,与大家商榷。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1)优生早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无所事事地等待着小组交流,后进生面对着探究问题苦苦思索,心神不定地担心小组交流的开始,学习资源配置高耗低效;(2)组内交流时,优生拥有话语霸权,滔滔不绝,说得头头是道,而后进生望洋兴叹,等着优生的米下锅,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由原来的“教师讲、学生听”演变为“好学生讲、差学生听”。(3)全班交流时,优生抢先抓住发言的机会,博得满堂彩,后进生无奈沉默寡言,难有露脸机会。凡此种种,只是让“少数人先富起来”,学生学习效果两极分化愈加严重。这显然有悖于“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课改目的。对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弱势群体,给予关注和关爱,让他们沐浴在人文关怀的阳光里,实现学习上的不同发展,应当成为每位教师的神圣职责。
一、参照实际需要,构建动态合作小组
学习内容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学生的各种不同特点,决定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没有哪一种小组合作形式可以适用于一切学习活动。所以我们组建了动态的合作学习小组,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人际交往等,将合作学习小组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异质合作”小组。组内优、中、差生组合,组际实力相当。这种合作方式有利于学生优势互补,学习好的学生对学习困难学生给予帮助。
2、“同质合作”小组。组内学生学习水平大体相同,组际学习能力悬殊较大。“优-优”合作,更能进行一些挑战性学习,实现跨越式发展。“差-差”合作,每个成员学力相似,能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使他们得到提高。
3、自由分组。在学生中,有一种不用组织而自然形成的“小团体”。让学生根据所在的“小团体”,自己来选择学习的伙伴。这样,学生的精神是自由的,所创设得氛围是宽松的,成员之间有较强的相互促进作用。
二、缩小知识位差,指导后进生超前自学
由于各种原因,后进生的知识结构断层多,夹生情况多。针对后进生的知识缺陷,我们采取由扶到放的方法,指导后进生在课前预习。一开始给出预习提纲,并作必要提示、指导,然后过渡到只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自己读读、想想、算算、划划,进行一些尝试练习。在发生疑难的地方打上“?”,查工具书或请教别人,力求对学习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后进生预习后,教师要及时检查预习情况:自学得怎么样?提出了哪些问题?暴露出哪些问题?对于与新知紧密联系的旧知一定要后进生理解、掌握,必需的技能要形成,必需的思想方法要领会。对于有关新知的疑问,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确保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后进生经过及时查漏补缺,初步感知新知,能够与优生站在学习新知的同一起跑线上,树立合作探究的自信,增强合作学习的实力,使合作学习更有质量、更有成果。
三、关照学力差异,张扬个性化的独立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力情况,设置“胖瘦”不一的小组学习提纲,各组学生自由选择探究的路径,也可以自己“摸石头过河”。教师在加强对后进生指导的同时,及时调控其它同学的学习。这样各类学生都以各自适宜的速度和方式,以自己固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展开主动的建构活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出示以下三种小组学习提纲。(1)能独立探究的尝试探究,试一试你能否用其它方法推导出圆面积公式(2)独立探究有困难的,可参考下面研究方法:
操作:把圆形纸片割拼成近似长方形。
比较归纳:
圆被割拼成近似长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什么?
近似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什么?
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圆的面积怎样求?(3)经过独立努力还有困难的,可以自学课本,也可以主动寻求他人(老师和同学)帮助。
提纲①推导过程各异,思路拓展,释放有余力学生的潜能,提纲②比提纲①有较多帮扶因素,适合中等生水平,提纲③让后进生拄着“拐仗”在“向导”的帮助下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使后进生的探究能得以进行,更为有效。
四、彰显互动互助,打造和谐共济之舟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小组成员树立荣辱与共的意识,认识到他们与小组伙伴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在小组其它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取成功,认识到评价的标准是以小组的表现,而不是以个人的表现为依据,奖励是以小组为单位的。使各小组构建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发展学生间的友谊和亲社会的行为。小组成员还要认识到每个人必须尽职尽责,不能“搭便车”。
在小组讨论中,要求人人参与讨论,并懂得在小组讨论中发言是每个人应尽的职责。小组中每个人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它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意见。教师鼓励优秀生对后进生提供帮助,互教互学,为后进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
组际交流时,各小组抽签决定发言代表,打破原来优秀生的垄断地位。并以发言代表的进步情况来评价该小组完成目标情况,使得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新格局。
总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适度倾斜、倾情偏爱,让弱势群体真正参与,公平合作,乐于交流,善于表达,使教育的“绵绵细雨”不断滋润他们的心田,为他们在新课程的征途上架起理想的彩虹。
我这样做是对学生的纵容吗?
“慈爱——这不是对任性的纵容,不是轻率地满足闲得难受的儿童随心所欲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语)
案例:都是电视惹的祸
一个周五的晚上,离6点夜自修的值班时间还有半个小时,我从餐厅出来去值班教室,想和学生聊聊天。刚到楼梯口,有个学生匆匆忙忙跑来向我报告,“风和雨(均为化名)两人达起来了,嘴留血了”。这还了得,虽说不是我的值班时间,我也不能坐而不管。到那以后,先制止了这场“战争”,清理了“战场”,救治了伤员。我该如何处理这场学生矛盾呢?我想起苏霍姆林斯基专著中的“教师要用慈爱之心去育人”、“呵斥、恫吓、神经质的紧张和拔得高高的声调只会使学生的敏锐感觉越发迟钝,他的心也会越发麻木”、“激发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刚刚工作的时候,学生出了问题,我只知道把他拉过来,先批评后训斥,再找出错误并限期改正。一段时间下来,发现效果并不理想,自己的工作事倍功半,学生并没有如我所愿。今天我没有声色俱厉的训斥,而是春风化雨的谈心和疏导。我首先让他们两人猜“剪刀、锤子、布”来决定由谁先表态发言。
风:吃完饭到教室看电视,我想选我想看的频道就去换了台,他去拔电源插头。我们就吵了起来,他把我的脖子弄的喘不过气来,我的头向后抬起时磕到他的嘴唇上,就流血了„„”
雨:我想看这个电视,而他却去换那个频道,他换台我就去拔插头,大家都不看就算。他骂我,我就弄他的脖子,后来他的头把我嘴唇弄出血了„„”
我说:首先想想自己有哪些不对的地方?而不要总是认为别人的不对。
风:我换频道应该征求大家的意见。
雨:他换频道我不该去拔电源插头。
我说:我们生活在一个集体中,不是你一个人的世界,大家在一起要和睦相处,不能唯我独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你的一言一行对他人对集体都会有影响,所以做任何一件事要想想该不该做能不能做,在集体中生活要学会互谅互让„„
最后我征求大家的意见,该不该把今天的事记在记录本上,要不要向学校上报这件事。大家一致认为不要记录吧,我们已经从这件事上认识到同学之间需要慈爱和宽容。是的,要教育学生慈爱和宽容,我们老师必须有一颗慈爱与宽容的海阔胸襟。但我们要严格区分宽容与纵容的本质区别。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我们所说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教育观主张教育者融进教育对象之中,注重体验和心灵的息息相通,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以一颗爱心去投入工作,以爱换爱,以善取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做良师时别忘记了做“益友”,在做益友时,别忘记了做“良师”。晚上夜自修下课后学生主动和我聊起天,那两个打架的学生和另一个孩子一起到我的宿舍来找我玩,向我谈他们的见闻和心里感受。我真的很高兴听到孩子发自内心的呼声。我愿用心灵与他们对话。
学生的自信哪里来?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都渴望被关注,渴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苏霍姆林斯基语)
案例:“老师,我不想讲了!”
最近,我在上休闲课中遇到这样一件事。半天四节课连上是有点累,学生累老师也累,为了调节学生的学习和休息,在第三节课的后半段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请学生上台来讲故事。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前两个学生都讲得非常精彩,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一个学生一边举手一边喊道:“老师,我的故事讲得更好听,让我来讲吧!”我听到了,看了看这位同学,微笑地说:“好吧,就请你讲吧。”这位学生拿了一本《故事大王》高兴地走上讲台,很投入地、但不很流畅地读着书上的故事。忽然,有学生在下面叫:“小秋(化名)讲的不好听!”马上有学生附和:“小秋很差的,他不会讲故事的!”“不要小秋讲!”“我也不想听!”“声音太小了!”“老师我来讲!”……教室里喧哗了起来。小秋涨红了脸,气馁地对老师说:“老师,我不想讲了。”正在这时,下课的铃声响了,我说:“好,回座位上吧,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小秋垂头丧气地回到座位上。反思: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除了求知欲望外,他们还渴望与人交流、沟通,得到他人的理解、认同,期望在班级集体中取得应有的地位,受到同学的尊敬;他们还期望通过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得到他敬仰的老师的赞赏……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这种心理,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乐于给学生需要或渴望的机会,还要主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行为有价值,与人有联系,能够得到尊重。“老师,我的故事讲得更好听,让我来讲吧!”学生发出的不仅仅是一种讲的愿望,更是一种自信的展露,成功的呼喊。我给了小秋展示自信的机会,却没有帮助他保护这种自信、强化这种自信。从“老师,我的故事讲得更好听,让我来讲吧!”到“老师,我不想讲了。”从兴高采烈的上来到垂头丧气的下去,自信心的萌芽没有阳光和雨露的滋润是得不到发展的。我想,我们的教育应该要能给学生的心灵带来希望,给学生的自信增加翅膀,给学生的期望注入活力,使学生充满希望、自信和力量。
课堂不仅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的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空气”、“阳光”和“水”。教师应努力创设一个积极的课堂环境,建立一个温暖的彼此接纳的相互欣赏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们反对小秋讲故事的情景,令我反思我们平时对学生是否做到人文关怀了,为什么学生们会毫无顾忌地叫嚷。”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都渴望被关注,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不管是优秀的学生还是那些被教师定性为“后进生”的孩子,都是这样。我想,作为教师,应该努力使自己直面每个学生的心灵、体察每个学生的心境,做到把爱心毫无例外地献给每个学生,尤其是那些最渴望被关注的弱势学生,从而使课堂弥漫着人情味,充满着人文关怀,使学生在平等、宽松、愉悦的人文环境中健康成长,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
对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我并没有完全读透读懂,还有许多曲解和值得认真揣摩的地方。但我在沐浴着大师的智慧之光时,能产生主动的理性思考用于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受苏霍姆林斯基所处的时代的局限性,他所提倡的一些观念与今天的教育现实可能有些差距。但我们也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的许多思想已经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他的许多思想和主张正为数十年后的我们竞相学习、借鉴时,我们就不能不对他产生肃然起敬的感觉。尤其是他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更是为我们走出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教师中心,进行自身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指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将继续走近教育真谛,走近苏霍姆林斯基,让自己站在教育巨人的肩上去理解教育、热爱教育、投身教育、欣赏教育,就一定能够体味出教育的风采和魅力,领略到教育的美丽和神奇。“学困生”的心理探析及对策
四川省广安实验中学 奉雪梅
“学困生”即过去所谓“差生”,每个学校、每个班级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有好有差,怎样对等“学困生”是作为一个老师必须深思的问题。很多“学困生”,不仅学习成绩差,且生活习惯、个人性格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对某个问题,尽管教师早就指出,反复强调,但他仍我行我素,同样的错误屡犯,老师的话如“春风过驴耳”,一点效果也没有,这样的“学困生”,想让教师从心底里去喜欢,确有一定难度。但这并不是说,“学困生”就没思想、没知觉、没反应,真的“无药可救”。其实,“学困生”心里也有成才的欲望,也有进步的要求,也有做人的自尊,关键还是看教师的工作是否到位,一个好教师,会特别关注“学困生”,并把工作重点放在关注“学困生”的成长上。这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去关注“学困生”。
一.首先要弄清“学困生”的类型
“学困生”的类型由于角度不同、依据不同,分析的结果也不一样。有的学生从学习成绩看是个“学困生”,但从思想品德看说不定倒是个“优生”。所以,对 “学困生”不能笼统认定,应认真分析他是学习基础差、学习成绩差,还是学习态度差、学习方法差?是思想品德素质差,还是行为规范遵守纪律差?是个人性格,心理行为有偏差,还是智商偏弱?各种各样,且“学困生”并非一成不变,他是必然要发生变化的,或则越变越差,或则由“差”变好。关键则是我们的工作能否打开他的心灵之门,激发起他成才的欲望,由“差”向好的方面转变。所以对“学困生”不能一言以蔽之,要具体分析,要辩证分析,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
二.其实要分析学困生”的心理
正因为“学困生”的类型各种各样,“学困生”的心理也不尽相同。教师要多接触“学困生”,与他们进行了交谈,了解了他的一些心理状况。譬如,有的“学困生“是“恨”:恨自己“笨”,“不成器”,“不成钢”,这主要是那些学习态度尚端正,但学习成绩总是无大起色的学生,他们不是没有拼搏过、奋斗过,却一次一次尝到失败的“苦果”,于是他们动摇了,退却了,丧失了“自信”;有的“学困生”是“混”:这种“学困生”,往往因家庭境况较好,而无紧迫感,热衷于穿名牌,交朋友,追明星、玩电脑,看到别人学习艰苦认为是不值得,且寻得“欢乐”、“开心”就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到个毕业文凭就行;还有些“学困生”是“灰“:自暴自弃,这是“学困生”中一种较普遍的心理现象,他们认为,自己在思想品德或学习方面的“差”,甚或“双差”,如今已是积重难返,在老师心中 “某某是差生”的概念已经形成,即使想努力,也未必有用,特别是那些“双差”的“学困生”,往往跟老师发生过争执,给老师留下过不好的印象,他们看自己前途,一片黑暗,于是也就缺乏前进的动力,缺乏前进的目标,而采取自暴自弃等等,情况多种多样,在实际表现中,情况则更为复杂,有的是又恨又混、有的是“灰”“恨”交织,教师一定要对“学困生”多观察、多了解、多分析,才能充分掌握“学困生”的心理状况。
三、最后要“对症下药”,巧思对策
作为教师,对学生特别是差生,要做到:诚、爱、严、宽、实,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巧思对策,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下面 的几个实际的案例,仅供参考。
讲“诚”: 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与学生的位置,要认识到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者”,同时教师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知识,讲道理,更是为促使学生成才、成人而创造条件,这就要让学生相信你,愿意你为他服务,你就必须坚持一个“诚”字,以诚待人,以诚取信。如学生王×,高一到我班后,由于残疾说话不清楚,有较强的自卑感,导致他对老师、学生都存有严重的戒心,几次找他谈心,都因他的沉默不果而终。我并没有气馁,仍不断找他谈心,同时主动用书信与他交流,在信中提出希望与他交朋友,并把他调到最前排,主动为他补习物理,鼓励他向各科老师请教,真诚地根据他的具体情况教一些与人共处的道理和方法,我的“诚”意逐渐打消了他的顾虑,他开始跟老师、同学说话了,能面对自己不足,切合实际地制定出学习方法,经过一年的努力,该生不仅和谐和与同学相处,在学习上有了较的进步。只要你诚心诚意地去为学生服务,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即使“冰山”也会被你融化的。讲“爱”: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是高尚的,这是教师一切行为的内在动力。但一般教师的爱的“甘露”洒向那些聪明伶俐成绩好的学生比较多,洒向那些学习成绩差、行为规范差的学生则比较少,其实,“差生”更需要关心,需要老师的爱的滋润,作为一名老师,一定要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你的教育才会更成功。如学生吴×,刚到我班时,成绩是全年级倒数第三名,打游戏上隐,上课长期睡觉,被誉为“睡神”。对这样的学生,本可以让其留级把包袱”甩下去,但我没有这样做,而是积极主动关心他、鼓励他,指出他的问题,帮助他树立信心,解决他的实际困难,只要他的一点点进步,我就即时给予表扬,使该生上课不再睡觉,学习成绩上升到全班第15名,难能可贵的是在学校举行的“体操比赛”中,他本是最差的,在“爱”的感动下,该生为了不给班集体、老师丢脸,竟然在正式比赛中边念着拍节边做操场,最后班级最得了全校第一的好成绩。
讲“严”: 教师对学生的爱要在心中,在行动中则表现为“严”。学生犹如一棵棵正在成长的小树,既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又需要施肥剪枝除虫的管理,所以要严格管理,要按照中学生行为规范来约束管理他们,培养他们遵守行为规范的好习惯。前面所讲的吴×同学如“牛皮糖”,“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即不打架,也不翻墙也校,就是经常上课睡觉,午休时溜进教师办公室上网,经常批评,经常作检查,却又经常不改。我在进行“爱”的教育的同时,严厉的指出他的要害问题是行为习惯太差,是缺乏坚强的意志,知错但不能真正改正错误。并且我与负责帮助他的班干部一起天天监督他回寝室睡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该生有了较明显的转变。
讲“宽”:对学生在思想教育、行为规范方面要求要严,但在处理某些具体问题又要宽以待人,即使对于那些犯了较严重错误的同学也要处理慎重,不能“一棍子打死’,不能动辄定为“品质”问题,他们毕竟还是学生,有缺点和犯点错误,都是正常的。我任班主任的班级中,一般不轻易难学生处分,而是教育从严,管理从严,处理则从宽,因为处分很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给他们的心灵上笼上阴影,很可能会给他带来终生的遗憾。如我班的唐×,在初中时是有点“天”,到我班不久就打了一次架,面对这样的一个学生,要不要处分?要按我的心情,真想要好好整治他一番,但后来我还是教育从严,处理从宽,连续几次耐心地找他谈话,帮他认识“为了一句话”“所谓的一口气”而打架,造成的危害性是什么,如果为此背上处分对他的人生又会有什么影响,听了我的肺腑之言,该同学痛哭流涕,发誓决不再犯。该同学后来表现的确不错,被发展为共青团员。经过件事,我深深体会到,对学生的处分一定要慎之又慎,因为他们毕竟还是孩子,要给他们的成长留有充分的余地。讲“实”:教师在帮助“学因生”的时候,一方面是指出方向、找出差距、树立信心,一方面又要实实在在地帮他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落到实处,一丝不苟,而不是“点到为止”。如学生杨×,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差生”,理科特别好,英语特别差,属于严重“瘸腿”型的“学困生”。我认真分析他的情况:既然理科特别好,说明此人天资不差,理解力、记忆力也不错。那怎么会学不好英语呢?关键还是缺乏兴趣,在补习中又缺少恒心,导致基础越来越差。我一方面寻找机会创设条件让他发挥自己特长,一方面为与其父母联系,为他请英语“单兵教练”,并经常关心检查,及时予以调整安排,以取得最佳效果。该生会考时英语成绩有了较大提高。
在多年的实际工作中,我体会到,对中学而言:“学困生”的转化是至关重要的,是难点,也是重点。一个中学的升学率要有所突破,关键在“学困生”的转化上;要达到“人人成才”的目标,重点就在“学困生”转化上;班主任工作要有所突破、有提高,难点就在“学要生”的转化上。只要我们大家都来关心“学困生”,爱护“学因生”,“学困生”就不会再“差”下去,这样,我们的“人人成才”就可以落到实处。
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许伟泽
摘要:习得性无助是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失败或挫折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习得性无助现象在学困生身上是比较普遍的,本文作者在对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四种表现、两种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关键词:学困生习得性无助 对策
习得性无助是指当事人遭受接连不断的失败和挫折并被不当归因和评价所左右时,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失去控制和无能为力,从而对自己行为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Martin Seligman,1975)提出来的。塞里格曼首先通过对狗的研究发现,当狗经历了某种无法控制的情形时,即无论怎样做,都躲避不了电击时,它们会把这种无助感迁移到另一个其实可以避免电击的情境中,也就是说它们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反应。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Hiroto(1974)对大学生的实验发现,大学生在经历了某次无法控制的噪音情形后,在第二次经历有可能逃避的噪音时却比没有经历过噪
音的人更难学会逃离噪音。
习得性无助现象在教育领域是存在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部分学困生在学习时毫无动力,缺乏进取心,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乃至对于力所能及的任务也往往不能胜任,他们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会取得成功。当前,学困生较多且情况较严重是许多学校客观存在的相当棘手的现实问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因为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头戏,直接关系到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育“四有”社会主义的新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大问
题。
一、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主要表现
学困生的习得性无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学习动机降低:学习的乐趣明显减少,积极反应的要求降低,变得消极被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学习本身和学习的前景失去信心,失去了对未来强有力的期待和追求;二是出现认知障碍:由于学习成绩低下而焦虑不安,缺乏信心,往往降低了注意、思考、记忆、想象等多种智力活动的能量和效率,使学习成绩愈益低下,焦虑也随之加深,自信心进一步丧失。形成对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心理定势,在进行学习时表现出畏惧甚至恐惧感,本应学会的东西也难以学会。例如,有些学生在学习时多次体验了失败,在进一步学习时便会产生心理的障碍,而无法开展下一步的学习活动;三是情绪失调:由于成绩长时间提不上去,在班上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甚至受到歧视,在班级中充当“排尾兵”的角色,无人注意和重视,自尊的需要难以满足,从而感到自卑、压抑,产生退缩性行为。由最初的烦躁不安,到后来变得冷淡、悲观、颓丧,陷入抑郁状态。四是行为上畏缩不前:在选择和困难面前丧失自信,没有勇气和信心进行尝试
和努力。
学困生在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这不但表现在学习成绩的提高上,而且表现在其他集体活动之中,久而久之,他们会变得冷淡、无动于衷和自我封闭,甚至破罐子破摔。
二、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成因
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产生最主要的原因在学习中是经受了过多的失败,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使他们体会不到成功的滋味,从而失去自信心,不敢主动尝试,产生退缩性行为。虽然有句名言叫做“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我们必须辨证地看待这个问题,那就是人们对待失败的容忍是有个“度”的,而且对于不同的人这个度可能是在变化的。对于那些过去成功经验比较多的人,他们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如果面临失败,一般不会轻易地被打倒,而更多的会冷静地分析问题,分析失败的原因,从而吸取经验教训最终获取成功,这时失败才是成功之母。而对于那些过去成功经验非常少的人,他们的自信心比较弱,如果再面临多次失败,可能就会一蹶不振,对自己彻底失去信心。对于这些人来说,失败是成功之祸害,因而体验成功对他们来说才是
最重要的。
其次,不公正的评价也是造成学困生习得性无助感的原因,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多数学校、教师和家长只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把分数看作命根子,生怕别人比自己高。在这样的不良班级环境下,教师没有能够做到对学习程度有差异的学生一视同仁;同学之间也充满了竞争,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其他同学也不愿提供帮助;教师常要求学习困难的学生与优秀生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一些学困生觉得无论怎样努力都不可能达到教师的要求,只好绝望地放弃学习。
三、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实施分层教学,创造条件,使学困生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树立自信心。由于学生之间的理解能力和反应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需要教师给他们一个适合学习的环境。而在当前的班级授课制条件下,传统教学所实施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和“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却无视学生个性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要,使得学困生“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这种局面使学困生更加丧失信心,从而走向更落后的那一边。因此,教师要积极实施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做到因人施教,帮助学困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人们常说,成功是对自己能力的证明,是对学习的最好奖赏。连续的成功能引起各种与学习有关因素的整体和积累性变化,使学困生形成比较稳固的归因类型,使成功的积累性效应长期化、稳定化。要知道成功能给人带来希望,成功始终是催人奋进的动力。在学困生教育转化工作中,要充分运用门槛效应的积极作用,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应该给他们制订一个合理的目标,再将这一目标细化成若干呈阶梯状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小目标,“跳一跳,摘果子”是这些小目标的难度。由于小目标的实现难度不大,学困生就容易产生尝试的念头,于是产生积极主动的行为,经过老师的鼓励、帮助和学生自身的努力,实现了第一级小目标,就通过了一道门槛。当第一个目标达到后,他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就会进一步增强前进的信心,为达到下一次目标奠定了心理基础,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开端。教师继续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引导,逐步提高目标的层次,推动学生为实现更高的目标而努力。这种小步子进行,一步一个脚印的达标教育对学困生的激励作用是十分显著的。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表扬鼓励,抓住这些闪光点,使他们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启发他们肯定自己,促进自信心的建立。总之,教师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就是要:当他们沮丧时,要鼓励他们;当他们遇到困难,要设法解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并教给他们怎样去超越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克服困难的方法之一就是使学困生学会靠自身的力量克服自己的缺点。教师有责任帮助学困生找到这种“自身的力量”,这样才能使他们自尊自爱,具有自知之明,克服缺点和弱点,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帮助学困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首先,教师对学困生的学习要能正确归因。教师应避免对学困生学习的成败作消极的归因,因为它会影响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习失败的原因归结于缺乏努力,并对此表示不满,会使学困生感到内疚,这种内疚通常是一种激励力量。但是如果把失败归结于能力低,并对之表示同情,却常常使学困生感到自卑,这种自卑会导致其退缩,丧失掉学习的信心。这种同情可能是出自教师对学困生的真诚关怀,但是当学困生认识到同情的背后是教师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取得成功时,那么这种同情就有可能产生很大的危害。此外,当作业非常容易时,对学困生的成功进行表扬,而对失败不加批评,或者提供过多的帮助,也都有可能产生类似事与愿违的恶果。因为在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归因的同时,学困
生也会对教师的行为作出归因。
其次,教师要帮助学困生学会正确归因。教师要鼓励并帮助学困生建立一种正确的有关成败因果关系的知觉模式,让学困生树立这样一种信念:只有努力才有可能成功,不努力注定要失败。教师要引导学困生把成功归因与自身内部因素,这样可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和有能力感,进一步增强其今后承担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同时,应预防学困生将失败归因于稳定且不可控的因素(如能力),因为这种归因方式会严重挫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需要指出的是,不能让学困生产生“成就只取决于努力”这种不现实的认识,应该让他们正确估价自身的能力,同时又认识到努力对于取得成就的巨大作用。
总之,学困生习得性无助感的消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以说是一项教育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等各种教育力量的有机配合。相信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学困生心理,学困生转化工作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本文系绍兴市教育科学2003学年规划研究课题《初中阶段学困生的教育转化研
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凤琴.正确归因与“后进生”的转化.中国教育学刊.2003(6)44-46.[2]唐红波等.中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8 [3]俞国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11
后进生转化中的若干心理效应
浙江诸暨天马实验学校教科室 311800 许伟泽
摘要:后进生的教育转化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课题,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尤其显得重要。本文在讨论了后进生转化过程中几种心理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转化后进生的对策。
关键词:后进生 南风效应 门槛效应 马太效应 超限效应
当前,后进生较多且情况较严重是许多学校客观存在的相当棘手的现实问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而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头戏,直接关系到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育“四有”社会主义的新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大问题。所以,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后进生转化工作,充分认识其重要性。转化后进生,教师首先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明确教师没有选择学生进行教育的权利,只有按学生的现实情况进行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正确对待后进生转化工作;其次,要采取多种措施,科学有效、持之以恒地进行教育。特别是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要注意正确处理若干心理效应,提高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实效性。
一、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的故事。也就是看谁有办法使行人把大衣脱掉。北风不假思索首先来了一阵冷风,凛冽刺骨。这样,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便把大衣裹得严严实实,毫无脱意。而南风则不然,它徐徐吹动,使人暖意渐生。行人在不知不觉中先解开了钮扣,继而脱掉了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这一社会心理学概念的出处。“南风效应”对我们转化后进生的启示是:
1、教师在处理与后进生的关系时,要让后进生感到温暖。后进生看起来散漫无常,不求进取,这是他们的自尊心一再受到挫伤,丧失了进步的信心和勇气的表现。在背后,他们常常感到痛苦、忧伤。有时,他们看来骄横傲慢、惹是生非,其实着恰是他们强烈希望别人注目,而从相反方向顽强地表现自己的病态表现。教师关心爱护后进生,会使他们在心灵深处建立起师生关系的肯定情感。后进生有了这种情感,就会自觉地遵守校纪校规,因为这时他们已把遵守校纪校规看成是维持师生间友好的需要。教师对学生冷漠甚至冷酷必然会造成师生间的情感对立,而这种对立的情绪是转化后进生最严重的障碍。
2、转化后进生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把大衣脱掉,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教师在转化后进生时,应尽量采取柔和的、暗示的方法,使他们在自觉或不自觉中逐渐地改掉不良行为。粗暴训斥和当众讽刺、谩骂、挖苦不但不会起到效果,相反会引起学生的怨恨、气愤和对立情绪,有时还会产生对抗行为,从而使教育转化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门槛效应
这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发现的。它是指:先向对方提出一个小小的要求,当对方答应并完成后,再就近似内容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这比一开始就提出一个大要求更容易得到满足。
“门槛效应”启发我们,在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中,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应该给他们制订一个合理的目标,再将这一目标细化成若干呈阶梯状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小目标,“跳一跳,摘果子”是这些小目标的难度。由于小目标的实现难度不大,后进生就容易产生尝试的念头,于是产生积极主动的行为,经过老师的鼓励、帮助和学生自身的努力,实现了第一级小目标,就通过了一道门槛。当第一个目标达到后,他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就会进一步增强前进的信心,为达到下一次目标奠定了心理基础,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开端。教师继续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引导,逐步提高目标的层次,推动学生为实现更高的目标而努力。这就是“门槛效应”能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的内在原因。这种小步子进行,一步一个脚印的达标教育对后进生的激励作用是十分显著的。
三、马太效应
《圣经》在“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这样两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们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默顿把这种“多则给予的更多,少则得到的更少”的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在我们学校教育中,“马太效应”的消极作用是屡见不鲜的。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特别受学校和老师的器重,到处都有他们的好处。即使犯了什么错误,老师也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他们过分娇惯、迁就,无原则原谅;而相反的是,对一些后进生则另眼相看,用放大镜看他们的弱点、缺点,小题大做,将问题扩大化,看不到后进生的“亮点”、“闪光点”,认为他们事事一无是处,即使犯了与优生同样的错误,也会区别对待。老师这种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的做法,无疑会极大地伤害后进生本已十分脆弱的自尊心,甚至导致他们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等不良心理的产生。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象对待花瓣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小心呵护孩子们的心灵”,对他们提出的合理要求,给予满腔热情的支持,对他们的点滴进步更应及时地给予肯定。
所以,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教师要自觉防止和克服教育中的“马太效应”,做到优等生和后进生一样对待,对优等生不偏袒,对后进生不歧视,绝不能厚此薄彼,将师爱倾注在每个学生身上,做到爱护学生一视同仁,评价学生实事求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待后进生要胜过优等生。教师要给后进生更多的尊重,以深情厚爱取得他们的爱戴和尊敬,使他们自觉、愉快地接受教育。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优点和长处要珍惜,要紧紧抓住。如果是潜在的,要用“沙里淘金”的精神去寻找、挖掘;是微弱的,要扬其所长,尽量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教师要创造条件,给予帮助,使后进生能够有施展所长、取得成绩的天地。
四、超限效应
所谓超限效应是指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转变后进生不是一劳永逸的,后进生的转化一般要经过醒悟、转变、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而反复又是转变中的中心环节,甚至会出现几次较大的反复。这是因为这些学生意志品质不够完善,自我约束能力还比较弱,面对后进生的反复,教师要特别谨慎,绝不能气馁和放弃教育,应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心理特点,不断调整教育方案,使后进生渡过反复关,更快地进步起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防止“超限效应”的消极影响。因为有的教师面对后进生的反复,会失去教育的信心,过分责备后进生,在批评学生之后,会觉得意犹未尽,重复批评后进生,接着还是批评......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样的批评,使学生极不耐烦,讨厌至极。教师不能动辄采取“翻老账”、“揭老底”的做法,切忌再用陈谷子烂芝麻翻个没完没了的方法,那样会加重差生的精神负担,使他们丧失进步的信心,并容易造成师生感情上疏远。产生逆反心理,教师讲最多的道理,或要他们做这做那,往往会置之不理。从心理角度上讲,第一次挨批评时,学生的厌烦心理并不太大,但是在第二次,往往使厌烦度倍增,如果再来第三次、第四次......那么批评的累加效应就会更大,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说不定因而演变成反抗心理,甚至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为避免这种超限效应在批评中的出现,我们教师应该切记,“学生犯了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千万不要对后进生的同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评,也千万不要象重复同样的方面、同样的角度、同样的批评语句,应该换个角度进行批评。这样,学生也许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追不舍”,厌烦心理、反搞抗心理就会随之减低。
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是同等重要、同等光荣、同样有价值的事。我们教师若能巧妙发挥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自觉防止和克服心理效应的消极影响,争取后进生转化工作的科学化、艺术化。
认知失调:学习动机激发的一种有效策略 浙江诸暨天马实验学校初中部 311800 许伟泽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把学习需要由潜伏状态转化为活跃的状态,使其成为学习活动的直接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构成学习积极性的基本因素,它不仅为学习提供直接的动力,而且制约着学习的方向和进程,有人认为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的核心”。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就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大量教育教学实践表明,认知失调是学习动机激发的一种有效策略。
认知失调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于1957年提出并形成的一套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心理平衡是人类的需要,人总是力图使自己的思想协调一致,不自相矛盾。但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是经历着种种打破人们心理平衡的事件。于是人们的心灵永远处在平衡的打破和平衡化的矛盾过程中。人们的心理潜能因为寻求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一致而被激发。当个体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的主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这种失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使个人去改变有关的观念或行为,来减少这种失调。
在学习活动中,当学习者发现某种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矛盾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如在学习初一数学“负数”的知识时,数学老师向学生提问:“昨天的气温是摄氏5度,今晨寒潮来临,气温下降7度,今晨的气温是多少度?”此时学生头脑中就产生了认知失调:怎么从小数中减去大数呢?为了保持平衡,消除认知失调引起的心理压力,学习者就会产生认知动机,努力求知,通过收集信息和探索行为来降低不和谐,进而形成更高层次的认知体系。一旦学习者的问题得到解答,或者说,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原有的知识结构得到扩展,使之包含能解释当前现象的原理,那么新旧知识保持了平衡一致,不互相矛盾。此时,认知失调引起的心理压力得以消除,由此产生一种轻松、愉悦、满足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对认知动机起到了一种强化的作用。由此我们看到,知识的获得能加强学习动机,知识越多的人求知欲越强。学有所得,学而不厌。
其实,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早已自觉不自觉地在运用认知失调的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了,创设问题情景就属此类。
运用认知失调激发学习动机,主要有两种途径:
1、提供与学生已有知识相矛盾的信息
教学中呈现给学生的是与他们已有知识体系相矛盾的现象,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有位物理老师在讲阿基米德定律时,首先给学生做演示实验:把一块木头和一块铁都放在水里,结果木头漂在水面上,铁沉到水底。接着,教师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木头轻,铁块重。”然后,教师在天平上称了同样重量的一块木头和一块铁,再把它们都放入水中。木头仍然漂在水面上,铁块仍然沉到水底。为什么一样重的东西,一个漂在水面上,而另一个却沉到水底了呢?此时,学生已处于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急切地等待教师的解答,学生们都想探究其中的原因,对解决这个问题也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这时来讲授新课内容,教学效果自然会得到提高。
2、通过发展不完全的认知体系
当学生的见解还不充分时,再举一个反例,引起他们认知的失调。认知学派认为,在一个更广泛的意义上可以说,正规教育的一个主要功能是通过发展不完全的认知体系引起兴趣,而个体将试图使它完全起来。例如,告诉学生植物生长必须依靠光合作用,并让他们观察实例。当他们了解这一道理之后,再举一些天麻等不需要阳光与叶绿素发生光合作用的植物。这样学生就产生了认知失调,唤起了学生对植物生长和种类的兴趣。教师如能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失调,就能使学习兴趣始终处于激发的状态,学习动机会更强。
运用认知失调激发学习动机的注意点:
1、要善于灵活巧妙地激发学生产生认知失调
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知识的结构及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师熟悉教材的标志不在于熟记教材的内容,而在于掌握教材的结构和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应该明确从哪个方面来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在此过程中,教学生哪些知识,怎样发展学生的智力,诸如此类,教师都必须考虑得清清楚楚。教材要靠教师加工处理,才能使学生产生问题情境,产生认知失调,如果教材处理得好,对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2、要及时妥帖地帮助学生达到心理平衡
教师必须明确,诱发学生产生认知失调,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材中的问题能否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智力水平。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既要“跳一跳才能摘桃子”,又要适时“搭梯子”,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课程或作业过分简单、容易,学生无需作任何努力就可以完成,或是过分困难,可望而不可及,学生都是不会感兴趣的。过分困难的学习,学生经过艰苦努力还不能成功,遭受多次失败之后,造成学生抱负水平降低,形成过度焦虑,丧失自信心。只有对那些似懂非懂、半生不熟的东西,学生最感兴趣。
的提高。加强对学困生的转化,不仅是对教育工作者职业道德的要
求,也是对广大教师能力水平的检验,是初中教育实践中的一个重
要课题。
农村学困生 职业道德 教育质量
加强对学困生的.转化,不仅是对教育工作者职业道德的要求,也
是对广大教师能力水平的检验,是初中教育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
题。这几年,在农村中学,学困生更加普遍,而且人数有逐年上升
的趋势,这是严重制约农村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必须引起学校和
社会的重视。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是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新课
改理念的重要内容。
首先,掌握学困生的心理,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教育心理学家
告诉我们,学困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渴望进步。因此,只
要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信心、献出爱心、付出努力,就能达到
教学目的,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切忌只看重学习好的学生,
而冷淡学习困难学生。当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教师要及时深入到学生当中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对学
生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真诚和亲切。
师生之间只有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才能调动学困生转化学生学习的积
关键词:中专数学,学困生,学习障碍,转化途径
一、学困生产生学习障碍的原因
中专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遇到困难,长期积累,最终导致数学学困生的形成,想要转化学困生,最关键的是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总结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中专学困生自身原因
数学这一学科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但是这只是学困生产生的外在原因,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中专生的学生,其自身的综合素质高低与学习数学的难易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分析研究中专生自身特点对于转化学困生至关重要.
( 1) 数学底子薄弱
中专的学生大体都是不能上高中或是大学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学习成绩都不理想. 通过查询一系列资料并调查,可以看出他们的数学成绩最差. 学生习得知识时往往是以以前的基础为前提的,他们进入中专学校后,由于基础薄弱,在继续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再次产生障碍.
( 2)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很多学生对老师具有强烈的依赖性,进入中专学校之后还保持着以前的学习习惯,学习没有主动性,必须在老师的强迫下才去认真学习. 在这些中专数学学困生身上我们不难观察到. 他们大多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课上不记笔记,课后很少整理笔记,甚至经常抄袭他人的作业. 他们这些不良习惯严重阻碍了他们学好数学的进程.
2. 教师教育观念和方法的落后
有的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让学生们搞题海战术,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长期下来,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更加没有上进心,从而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 还有的老师虽然学识渊博,但是不注重讲课办法,只是在课堂上一味地说教,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不注重与同学们的互动,从而造成大量学困生的形成.
3. 师生交流不畅
在中专学校的数学老师有的非常严厉,学生根本不敢靠近他,往往学习中存在问题也不会积极主动地向老师请教,这样导致学困生的问题越来越多,长期得不到解决. 还有一种现象存在,在教学中,有的老师对待学生不能够一视同仁,笑容满面地对待优秀生,而对于学困生就时常厌烦,例如上课时比较关心学习好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却从来不过问学习不好的学生,学困生请教问题时认为太简单而不详细讲解,师生之间缺乏沟通是学困生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转化中专数学学困生的途径
1. 激发学困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
只有激发起学困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才能使他们真正走出困境,运用各种方法培养他们对于数学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中转的数学教师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培养学困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是其第一要务. 例如可以采取一定的鼓励方法,善于发现学困生的进步,并当面夸赞,这样学生受到表扬,就会增加对数学的感情投入;不要讲教材,而是要用教材讲,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通俗易通的方式展现给学困生们,争取做到化枯燥为有趣,懂得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针对这一情况,讲课中要善于察言观色,对于上课学困生提出的普遍问题重新进行统一讲解,做到不厌其烦,用心去感染学生,做到真正为学生服务.
2. 学困生增强自制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作为学困生一定认识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数学的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独立完成作业,有不会的难题一定要及时请教解决,不能长期积累,做到今日知识今日必须掌握. 另外,学困生要想补救以前所欠缺的知识,可以制订一个详细的计划,例如每天学习几节内容、每天请教几道难题,按部就班地一点一点进步,只要能够持之以恒,相信提高数学成绩必将指日可待.
3. 社会、家庭与学校齐心协力,促进学生发展
政治学上讲,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数学的环境对于转化学困生至关重要,这就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的通力合作. 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个观点: 中专教育是二等教育,远远比不上高等教育.这样从一定程度上促使中专生自卑心理的产生. 因此社会应该改变此观念,中专教育是就业教育,中专生掌握着较强的技术技能,有着大好的发展前途. 在家庭方面,家长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善于与孩子沟通,全面关心孩子,孩子在家的时间内学会引导其学习数学,增强其自信心,为孩子学习数学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小 结
一、关爱学困生是提高学困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经常听到学困生这样的话语:反正老师只关心几个体育尖子,我们练不练无所谓;反正我们体育成绩不达标,只会拖班级的后腿……也经常听到同行们对学困生这样的评价:你笨死了,连这么简单的动作都不会;连这样的成绩都达不到,真是不可救药了……这无形中给学困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极大地束缚了学困生的心,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打击。所以,他们由爱好体育到怕参加体育活动,久而久之,即使“心动”也不“身动”。作为教师,应该有一颗慈母的爱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更要关爱每一个学困生,我们要用微笑、用期待的眼光对待学困生。当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你只要说:不要怕,老师帮助你;当学生遇到挫折时,你只要说:没关系,再来一次,你会成功的。仅仅这两句话,你就可以帮助学困生鼓起勇气,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
二、因材施教是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的关键
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学必须以人为本,从保证每个学生受益的前提出发,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个体差异来确定学习目标和有弹性的学习内容,使每个人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从而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
体育学困生是体育教学的重点,也是矛盾的焦点所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就应该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法上,在分层教学、区别对待上对学困生有所侧重。
首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有针对性。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学困生的实际,可制定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即除大部分学生能达到的教学目标外,对学困生的要求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能达到目标。如小学耐久跑教学,对绝大部分学生的技能目标要求是:能掌握耐久跑方法,跑得轻松,自然持久,能在规定时间内跑完全程;而对学困生的技能目标要求是:掌握正确的耐久跑方法,力争跑完全程。这样,有利于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真正享受到体育活动带来的无穷乐趣。
其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要有选择性。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提倡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体现选择性,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我在完成主教材的学习任务以后,就经常根据学生体能、兴趣和爱好,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些体育活动内容进行练习。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选择球类游戏、民间体育活动以及学生自己创造并且喜爱的活动。这样安排,可以使学困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对学习体育的兴趣,又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在教学方法上的运用,则结合学困生实际,让他们参加合作探究性学习,参加集体项目的游戏,让他们知道他们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外,坚持分层教学是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与运动技能的有效措施。
三、正确的教学评价是提高学困生自信心的重要环节
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是针对绝大多数学生而制定的目标体系,它的特征就是要使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成目标,不提倡用一种评价方式来表达达成目标的程度,因此,正确的评价方法应从激励学生进一步加强健康意识,学会用健康的手段提高健康水平出发,明确告诉学生只要经过努力学习,原则上就不会出现“不及格”或“差”的成绩。所以,我们应该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来对待学生,特别是要对学困生进行全面的评价。教师对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情感、情绪方面要及时评价,及时表扬,及时提出建议,这样就能使学困生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并同时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以便不断鞭策自己向新的目标努力。同时,适当采用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也可刺激学生在原弱势项目上加强练习,从而提高运动成绩。如某生在立定跳远测试中,原先成绩是1.20米,离及格1.40米还有一段距离,在最后测试中,他跳出1.30米,我就说:你过关了,希望你继续努力。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学生的互评、自评,让学生在互评、自评中找到差距,评出信心。
总之,提高体育学困生的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关注学困生这个弱势群体,根据学困生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我们的学困生一定能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责编 钟 岚)
【学困生相关论文】推荐阅读:
班主任如何提高学困生学习成绩的体会论文12-10
相关推论与强相关逻辑研究论文11-22
汽修专业相关论文11-07
矿物加工工程相关论文09-25
国际贸易专业相关论文05-26
三峡工程相关的论文05-30
输配电线路相关论文06-25
语用学相关论文题目06-30
生物技术制药相关论文07-20
信息经济学相关论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