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习方式的转变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课程的发展,课程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课程的认识与研究也由“知识本位”发展到“人本位”。音乐课程改革,也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人的发展”,倡导不断拓展音乐教学领域、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多样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学习。本文从实践出发,探索相应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音乐学习方式,进行体验、自主、探究、合作的音乐学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音乐学习方式的转变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音乐学习方式的转变论文 篇1:

浅谈小学音乐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实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音乐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课堂气氛,创立以唱、动结合的课堂结构,使学生在唱中感知,在动中展现自己的创造。同时,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采用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 平等民主 创造 激励性评价 音乐视野

笔者从事小学音乐教学多年,并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音乐课堂学习兴趣进行过调查。许多学生反映,他们不爱唱课本中的歌曲,认为课本中的歌曲老套,不好听,而喜欢当今流行的诸如周杰伦、羽?泉组合等歌星演唱的歌曲。

就教育现状而言,音乐教育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的外力推动,再加上有的教师音乐教学走入了误区,只为了上课而上课,音乐课缺少了趣味性,只剩下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弹唱,学生学唱。每节课如此,千篇一律。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课失去了兴趣,不再与老师积极配合,音乐课也就成为了一些学生的“休闲课”和“玩儿课”。那么,如何让学生真心喜欢音乐课?在音乐教学中又如何能让学生在充分的音乐体验中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获得形式、技能的领悟呢?

一、发挥教师艺术魅力,师生情感交融

音乐教师从第一节课起,言行举止就要散发着艺术魅力,充满艺术激情,深沉地吸引学生模仿、学习、追求和超越。在上课时,教师要做到精神饱满,尤其是上课的前十分钟,教师一定要用语言或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教师在课堂上要真正和孩子建立意识上的平等,而不应居高临下,整天牵着孩子的鼻子跑。孩子不是老师情绪化的倾泻对象,他们也有尊严,他们不喜欢老师经常用命令式的口气跟他们说话。比如我们在课堂上就应多用一些“好不好”“行不行”“大家说怎么办”一类的话语,这样,既尊重了孩子们的意见,又激发了他们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在练习演唱歌曲的时候,老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一起演唱甚至跳舞,尤其在低年级教学时老师应多给孩子一些亲密的语言与动作。当他们表现出色的时候,我们可以摸摸他们的头,贴贴他们的脸,说一声“你真棒!”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拍拍他们的肩,说一声“要加油!”我们要让低年级的孩子感觉我们像妈妈,让高年级的学生感觉我们像朋友。总之,在课堂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课堂气氛,把关爱和笑容留给学生,从而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改变以唱为主的课堂教学,创立以唱、动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

音乐是情感艺术,要留给学生大量的空间,去想、去说、去听、去演、去感觉和体验。本世纪初瑞士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达尔克罗滋说过“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的。音乐学习的起点不是钢琴等乐器,而是人的体态活动。”创立以唱、动结合的课堂结构,使学生在唱中感知,在动中展现自己的创造。歌曲《小拜年》充满着过年的欢乐气氛,小朋友们又特别喜欢过年。在教学中,学生们情不自禁地会闻歌起舞。在按歌词内容做各种动作的基础上,让小朋友们自由表达过年时的各种情景,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唱《如今家乡山连山》时,让学生当导演,把歌曲编成音乐剧,学生各抒己见,有的编出了割草、播种、赶羊的动作,有的搭起手由低到高表演谷堆越来越高,有的表演家乡各种动物的叫声。学生千姿百态和充满真情的动作,既是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也是他们创造音乐的结果。诚然,动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应包括游戏律动、演唱演奏、欣赏活动、思维辩析、创作想象等,活动的形式也是多样的:个人、小组、集体、自由组合、指定安排。“动”符合儿童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乐曲中的音乐语言和音乐形象,有助于启迪、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力和创造美的能力,而学生在“动”的过程中也更加热爱自己的音乐课堂。

三、改革评价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善于应用激励性评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完一首新歌时,我常常用小组竞赛的方法来熟悉和巩固歌曲,小组竞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歌曲兴趣和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竞赛前,我要求学生要认真聆听其他小组的演唱,并提供评分标准,让学生自己担任评委相互评议。然后,引导他们从歌曲的情感、音准、速度、力度等方面进行评价,最后还评出一位最佳评论员。这样,学生在欢乐激烈的气氛中,不仅提高了音乐表现力、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知道了自己的优点,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更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评价最重要的是对学生音乐成绩的评定,大多数的老师都以一首歌或一个曲子来评定学生的音乐成绩,而这也必定要挫伤一些学生的积极性。音乐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同特长的学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我让学生自由组合,按教材内容选用唱、奏、跳等方式来进行表演,学生自己选出代表组成评委,分组进行比赛,在分组比赛后进行个人才艺表演。实践证明,用这种方法可以减轻学生对考试的恐惧心理,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在考核过程中,同学十分投入,课堂既轻松活泼又井然有序,不仅培养了合作意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编排能力。

四、拓展音乐教育视野,提高学生音乐审美鉴赏能力

学校音乐教育,要把社会音乐教育纳入自己的视野,把音乐教育与学生的日常音乐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类型、风格多样的音乐体验,尽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具有音乐审美鉴别能力的音乐听众。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想让学生真正领悟音乐的美,创造美的音乐,民族音乐是必上的一课。然而,对于现今中学生,似乎流行音乐或者具体说是流行歌曲离他们更近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并熟悉他们喜欢的音乐,哪怕是那些不良的。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他们的朋友,进而更准更快地替他们去除糟粕,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若自恃清高,和学生们来个楚河汉界,互不相干,只能让学生敬而远之。

例如,在欣赏歌舞音乐时,我先唱起了《大中国》,因为熟悉,很快学生就和了进来,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我将其中秧歌的音乐介绍给了学生,让学生明白流行音乐的创作也会以民族音乐作为素材。在欣赏民歌时,我将腾格尔、彝人制造、阿里郎组合等一些少数民族歌手的音乐引进课堂,同他们的民族——蒙古、彝族、朝鲜族的民歌放在一起,让学生欣赏,并启发他们从中找出不同民族民歌的特点。讲到民族乐器时,我举例《真的好想你》,利用其中二胡的音乐来介绍二胡丰富的音乐表现力。还有,在引导学生欣赏《大海啊,故乡》时,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节课的内容,我放了一首韩红的《天亮了》。这首歌很多同学都会唱,但都不了解它真正的内涵。我深情地把这首歌的歌词及歌曲的创作背景介绍给同学们听,重点描述了亲情的伟大。再听这首歌曲时,教室里静极了。一种浓浓的温情在教室里悄然荡漾着,歌曲把师生彼此的情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完成教材教学内容的同时,我会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们推荐一些学生们喜欢听的,如《同一首歌》中优秀的民族歌曲和优秀的外国歌曲进行欣赏,拓展他们的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实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要认真解读新音乐课程标准,采取各种形式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每每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孩子们便会“学海无涯‘乐’作舟”,音乐课堂便成为了学生精神上的家园。音乐将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从而使他们真心地喜欢上音乐课。

作者:陆晓明

音乐学习方式的转变论文 篇2:

新课程下高中音乐学习方式的转变

随着课程的发展,课程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课程的认识与研究也由“知识本位”发展到“人本位”。音乐课程改革,也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人的发展”,倡导不断拓展音乐教学领域、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多样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学习。本文从实践出发,探索相应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音乐学习方式,进行体验、自主、探究、合作的音乐学习。

一、 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学习

音乐中的体验学习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关注音乐聆听和实践、操作等身体性活动所产生的直接经验,以促进情感与共鸣、感悟与体会。相对于体验学习,认知学习以了解、掌握客观音乐知识和现象为目的。单纯的、没有情感介入的认知学习,使得学生总以一种隔离着的目光来审视认知对象,认知对象很难进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需要指出的是:体验学习并不排斥认知学习,体验的过程一定会有认知的参与,一方面认知的全面性和深刻性可以加强学生的体验深度,另一方面体验的生成又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改善学生的心理品质。在传统音乐教学中,课堂教学往往以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教师处于绝对领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将学生物化为知识的储存器;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从属地位,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或仓库,没有体验、感悟、交流与操作的过程。新课程强调了学生审美体验的过程、强调音乐教学过程本身的价值,那么音乐课堂必将呈现出一个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间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情境,从而摆脱单纯的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主的音乐学习而转向以听觉体验、情感体验与行为体验相结合的情境学习。

二、 搭建表现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音乐学习中的自主学习,是指在音乐教学条件下,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在音乐仍是非高考科目的高中阶段,兴趣和爱好是音乐学习的主要动力。面对丰富多彩的音乐现象及音乐领域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加以引导,搭建交流与表现的平台,从而使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转变。

(1)提供课上交流平台。课堂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场所,设置交流环节、提供交流平台,是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加以引导。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反映学生生活的音乐作品,在课堂播放时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聆听,相互交流,感受乐曲的意境,从比较中有所发现,从发现中有所提高。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师生要互相点评,让学生在感受成功中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2)搭建课外表现平台。每周一节的音乐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要想使自主学习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就要开辟课外这个广阔的舞台。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组织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舞台表演的机会和平台,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在音乐学习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逐渐使自主学习成为学生的基本学习方式。

三、 激发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传统音乐教学往往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学习及其理解的标准性和唯一性,教师的教学是平铺直叙,学生的学是接受、模仿,没有学习问题情境的创设,忽略问题意识的激发。殊不知,疑问是引发兴趣的源头,兴趣是调动学习动机的手段。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围绕一个“疑”字,关注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即在疑中求问题,问中求思考,思中求慎解,慎解中求变通,变中求创新。这样,学生才能在“学”“问”中,学而感乐,乐而生需,学而知不足,知不足而生需,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音乐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认知——实践——认知的过程中,问题必须通过实践探究的手段来解决。要想鼓励学生学做研究者,教师就需要巧设问题情境,引发质疑,从音乐学习领域或现实音乐问题出发确定探究题目、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和交流活动,以此促使学生从接受学习转向探究学习。教师可以链接现实的音乐生活和现象,通过图片、录像、录音、故事、剧情、提问等手段巧妙设置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动机。例如,展示我国著名画家陈逸飞的成名作——巨幅宽银幕式油画《黄河颂》,播放钢琴协奏曲《黄河》,从气势磅礴的协奏曲名字,引申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继而导入“黄河孕育了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有很多以黄河为题的艺术作品”,最后引导学生进行以《黄河赞歌》为题的音乐探究学习。

四、 利用群体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的单边讲授及技能的单向指导造成师生沟通、生生交流的缺失,致使学生大多缺乏合作意识,个体学习成为学生的习惯和自然选择。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习得。音乐学科本身充满了合作的契机,教师应充分利用合唱、合奏、音乐实践等群体活动,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小组合作、集体合作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1)抓住课内合作契机。课堂教学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形态,也是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要场所。教师要把握教学中合唱、合奏、音乐实践、主题探究等学习内容,通过分组讨论、分组演唱、分组演奏等形式加强小组内的合作;运用分组汇报、分组竞歌与分组比赛演奏等形式引进组间竞争,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机制引进课堂。创建一个合作的课堂氛围,让所有的学生置身其中学会与他人交往,享受快乐的竞争,从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2)组织课外群体活动。课外活动是合作学习的广阔天地。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群体活动的机会,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组织、辅导学生参加各种音乐活动和文艺演出。如我校由德育处和音乐组协作完成的校园合唱节和艺术节,是学校组织的一年一度面向全体学生的重大活动,是具有延续性的较为固定的大型演出。这些活动,都为开展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平台。

(海安县立发中学)

作者:申小琴

音乐学习方式的转变论文 篇3:

论信息技术整合构建中音乐学科学习方式的转变及对策

摘 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新的教学环境中老师在不断总结和反思的同时也引来更具当代色彩的评价和认同,来自学生自反馈评价便足以佐证,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与误区。从学生的意见中寻找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运用上的不足,从中发现问题及时转变观念并实施相应对策。

关键词:转变;整合;影响;学习方式

IT技术和音乐整合是以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一体化为主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基础,在音乐学科教学改革大环境下,根据学科规律与教学常态,将音乐教学和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使教学内容呈现得更丰富,从而改变音乐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多元化的学习载体,使得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在学习音乐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以发掘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的能力,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效率。

一、信息技术给学生学习方式带来的转变

如今,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已经得以广泛运用,使得音乐的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等潜在的因素得到充分的表达。广大音乐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设置情境、介绍歌(乐)曲等背景因素,分析作品的音乐要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过去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总是显得很被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的运用给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现代化信息技术恰恰能够弥补其教学手段的不足,充满美感的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能自然地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使学生实现了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2.变单一学习为多向学习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其基本理念中指出:“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美术等姊妹艺术综合。”传统的音乐课内容和教学手段单一,学生感受不到各个学科的融合。如今运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利用网络的力量,接触到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知识宝库,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体会到了音乐的魅力,同时还受到了相关学科知识的熏陶,对音乐有了深层次的感受,从而把学习兴趣转化成欣赏、探索表现和创造音乐的动力。

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误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的巨大优势在于对学生音乐学习方式明显改变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广大教师在运用时存在的各种误区,对学生学习方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1.形式与内容冲突

音乐课不能没有节制一味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而是要在科学合理的条件下使用,多数音乐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为了音乐本体之外的东西而大费周章,课件此时所表现的角色是极其尴尬的,失去了原有的整合与辅助的功用,变为具有其他功能与性质的媒介。这样的做法不仅忽视了音乐学科的特点,还容易使学生对音乐的实质产生错误的认识。

2.主导与引导的偏离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有些教师把音乐课堂作为学生音乐学习的唯一战场,过度地强调课堂教学目的和效果,不关心学生信息时代音乐学习方式的变化,不对学生课堂外和生活中网络学习的方式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学生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构建新的整合模式,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在影视、广播、网络上学习音乐的指导”。应该及时地分析总结信息技术在整合过程中给学生学习方式带来的利与弊、因势利导、构建适应学生发展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音乐学习方式。

1.单纯演示,技能练习

学生在音乐课程的学习中,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些技能技巧,例如,学生需要认识歌谱,学会编创节奏为歌曲伴奏等,教师设置简单课件演示,可以集中学生学习的精力和注意力,帮助其牢固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教学的技能技巧训练应作为教学的中心目标,而操作软件和运用软件则用来辅助学习。

2.探究學习,反复引导

教学过程中始终让学生保持独立思考的模式,这是一种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的教学模式,它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此模式的学习中,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资料或相关网站进行浏览、探索,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手脑并用,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获得亲自实证的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养成探究的态度,逐渐形成音乐探索的技巧。

3.开展活动,拓展学习

教师创造一个开放的和有趣的音乐学习环境,是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引导学生自由发挥和发展创造力的有效路径。

教师可将音乐课堂延伸和拓展成生活中无线的“大课堂”。鼓励和引导学生音乐学习生活化和网络化;定期举办家长共同参与的音乐会、音乐比赛、配乐朗诵等活动,要求和鼓励家长课外帮助配合,比赛时同台表演,展示学生在网络和生活中获得的音乐成果和感受。

这几种学习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既可以单一运用,又可组合使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在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过程中使学生建立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其终身学习音乐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张宗军,刘庆红.浅谈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课程整合[J].教师(中),2011(7).

作者:武朦朦

上一篇: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优选3篇下一篇:语文教师个人工作总结(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