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课题组工作计划(精选8篇)
一.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以“先学后教,以生为本,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为研究思路,符合新课改的精神,体现了当今时代对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学会合作,要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评论他人的观点,学会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使学生在集体的学习合作中逐步意识到有比竞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合作,没有合作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将受到限制。合作学习是教学条件下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与“个体学习”对举。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合作学习通常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能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使教学过程远远不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二.研究的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孩子在听、说、玩、演、唱的过程中体会加强对英语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工作,以英语教育带动各项课程改革工作全面进步。
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并有一定的交往能力。
3、通过研究,培养一批会学习、会交际、会竞争合作的学生。
4.通过研究培养教师角色转换的能力,学会充当“管理者”、“咨询者”、“顾问”、“活动的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研究的对象:参加课题研究人员所担任的班级全体学生。
四.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2011版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以提高行动质量改变一定的教学方法为首要目标,强调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的结合,对自己从事的实际工作进行反思。
2、观察法。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对学习产生的变化做出客观的评价。
3、课例研究法。通过课例研究,是教师在实践、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
4、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的措施,总结得失,及时调控。五.具体工作:
1、加强对英语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工作,以课题带动教师专业化成长。
2、英语教师要借阅学校中外英语报刊杂志,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心得交流,鼓励教师在专业报刊上发表论文加强业务学习,教育观念及时更新,迸发更多教学改革热情。
3、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每位教师认真参加集体议课活动,主议人要特别提出这节课合作的时间、内容以及合作方式,其他教师提出建议。
4、抓好教师校内、外听课、评课活动,要把教师听、说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职英语教师队伍。
5、发挥各年级英语教师力量,以强带弱,互相学习。使英语教师整体前进。
6、教师要上好常态课,在每节课中落实合作学习,实践并反思。要做到:
a、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信心。
b、发挥小组群体的主题功能,激励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c、发挥小组群体的互动功能,让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互补互助,共同提高。
d、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反思,自己提出品质。问题并利用集体的智慧去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心理。
一、小学生合作学习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生合作学习缺乏技巧和方法,合作学习拘泥于形式。
合作学习方式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常常拘泥于形式,而忽略合作学习的真正内涵。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限于将学生按人数分成小组,局限于“分组”形式,尽管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却没能真正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少之又少。另外,小学生之间具有很大差异性,不会与他人交流和互动,每个人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都不一样,由于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规则的讲述, 因此在合作学习中容易出现分歧,对小组内的讨论没有自己的看法,缺乏独立思考,无法解决问题。
2.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指导,合作时间过少。
很多教师对于合作学习这一环节还存在角色定位上的误区,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不能适时有效地指导,大大降低小学课堂教学效率。部分教师看似关注整个合作过程,却没有给学生真正有效的指导,只是在做无用功,而有的教师则是把合作学习时间全部留给学生, 自己只是在一旁等待,到了预定时间,就迅速结束合作学习,仅在合作学习完成后进行评价,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失去意义。另外,有的教师为了完成预设教案的进程,限制学生合作时间,没有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进而影响了合作学习效果,制约了学生合作学习深入。
3.合作学习不能因人而异,学生参与不均衡。
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都不相同, 部分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过分关注和重视优秀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而忽视了落后生, 导致学生参与不均衡的状况,同时脱离了合作学习集思广益、团结协作的真正意义。
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合理组织合作学习。
要增强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教师首先要做到转变教学观念,这也是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教师应当准确定位自己在课堂中充当的角色,合理组织合作学习,给学生适时有效的指导。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的职责更多的是给学生及时指导和帮助,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与促进者,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身份的变换,在科学的原则下给学生及时的指导,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每一环节,全面把握合作学习的重点,立足学生实际情况,设置目标,讲究策略,下达任务,以保证合作学习顺利开展,教师要在一旁进行观察和指导, 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 但要注意保证学生的独立思考,不要过多干预,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实际完成情况及他们的合作参与情况, 适时介入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为他们提供有效指导和必要提示,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提炼和概括,综合各种观点,使学生能够发散思维,运用新知识。
2.传授合作技巧,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传授基本合作技巧, 培养合作意识对小学生的合作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学生掌握良好的交往技能才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合作学习。首先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简介, 还要培养小学生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学会分析他人的观点,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形成优势互补。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让其他学生准确理解自己表达的内容, 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再次,教育学生学会互相欣赏对合作学习非常重要,只有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才能形成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保持积极自信的态度,能够吸取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自己。
2.保证合作时间,引导学生均衡参与。
保证合作时间是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充足时间进行讨论,给学生深入思考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之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每个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见解。良好的合作学习需要足够的合作时间,如果合作时间不够就会导致学生的讨论停留在表面,影响教学效果。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使每个人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均衡参与合作学习,正确处理优秀生与落后生的关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思维状况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使每个人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实现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落后的学生不断进步的最终目标,进而逐步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引导学生共同进步。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可以让落后生优先发言,并给予他们及时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使他们享受合作学习,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结语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 在小学课堂教学的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进行合作学习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还需要教师不断实践,总结经验,发挥合作学习方式的优势,给每个学生都提供锻炼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小学课堂焕发活力。
摘要:未来社会需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人才,因此,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颠覆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选择最适合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合作学习作为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更适用于小学教学,通过合作学习可以使小学生形成集体观念,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收获良好教学效果。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合作学习方式更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
一、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如何才能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一是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巧妙地采用激情引趣的办法吸引学生,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去,通常用的是“情景引入法”“设疑引入法”;二是在教学中把分析、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动手操作、归纳推理和分析判断等一系列自主的活动,独立地获取知识,真真切切地由消极地接受变为能动的探求者;三是创设和谐、主动的教学环境,提供积极、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小学生好动、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时,顺手提取现实生活素材,创设情境,让一高一矮的两位学生上台并排站好,先量出两位学生的身高,然后提问:“高同学比矮同学高百分之几?”进而让学生思考提的问题。高同学比矮同学高百分之几?教师顺势让学生比划,就是高同学比矮同学高出的部分相当于矮同学的百分之几。简单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恍然大悟,题目迎刃而解了。又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课前把准备好的图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发给学生,上课时先引导学生把这些纸片折成同样多的两份,然后再展开,认识每份是整个纸片的,再让学生平均折成四份,认识每份是整个纸片的,2份是,3份是。在用正方形纸折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看谁用的方法多,学生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这样一来,学生学得轻松、生动又活泼,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二、留足自主学习的空间
当然,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即使在同一课时中,也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交替使用。如组织学生阅读、讨论、质疑,完成小实验,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课堂学习。作为教师要适时给予学生必要的答疑指导。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变为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求,才能变“被动式”吸收为“主动式”探求。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凡学生自己能探索得到的,教师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尽可能地让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成功愉悦的体验。尽量让地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多听、多说、多做、多思,实现耳、眼、口、手、脑同步开启,协调运作,交互渗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教为导,引导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让学生广开思路,使学生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合作探究、讨论。良好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完成课程教学的任务,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学习的动力,以问题为载体,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也是思维的助推器,以问题为平台,学生的思维才会得以发展。以问题引领数学课堂就是设计一串逻辑关联的问题链来展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思维价值,利用问题链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提出一些毫无意义、不切实际的问题,那样只会造成学生没有兴趣参与探究讨论,浪费时间,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抓住适当的时机做好引导、沟通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激发思维,教师再结合数学课程标准及教材的编排特点,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为学生提供现实生活中鲜活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讨论,反思交流,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并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和探究欲。小组合作学习时,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有序的讨论,合作实践、合作操作,教师及时给予学生诱导、解难、释疑,及时进行调控,使各组成员交流各自的思考成果,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为了更好地把学生探究学习引向深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视教学情况还可采取激励性评价。一般来说,表扬、鼓励要比批评、指责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因为表扬、鼓励会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批评、指责会挫伤儿童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评价坚持以个体为主,以鼓励为主,以模糊为主,精确的评价将导致更多学生的失败,教师要改变单一的评价内容,不应侧重于奖励学生的智力,而应侧重于奖励学习的勤奋努力、积极进取,如果侧重于奖励个人的智力,势必导致那些能力低的学生自暴自弃,能力强的学生骄傲自满,侧重奖励个人的勤奋进取,能够激励学生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的形成。鼓励勤奋学习,主动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把合作探究学习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
四、尝试合作、探究的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深入探索,随着问题的深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或问题的答案,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为探索研究知识的过程,是一种以享受知识为乐趣的过程,从而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强化学习动机,训练学习思维。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一般地为了便于学生合作交流,我们可以按邻座4人为一组,优等生1人,中等生2人,后进生1人,这样每组学生由好、中、差相搭配,当然也不完全是从成绩上去分组,可以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心理素质、年龄特点、智力状况、性别、高矮等等,一切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进行。组内成员有具体明确的分工,首先在各自努力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的前提下,优等生对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和学困生的达标学习负有辅导责任,每个小组由一个成绩较好的同学担任常务组长,在4个人中再轮流来当当日小组长,当日小组长主持当日活动,按照小组学习要求,组织大家交流、讨论、质疑,每次合作探究后由小组长选出一名代表,作为本组“代言人”,向全班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这对“代言人”来说,他能获得同伴的信任,心中自然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必然会想着做得最好、最完美,对其他同学来说,也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特别是当日小组长能从一个新的高度各方面都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后,优等生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和提高,学困生也得到帮助和启迪,使信息资源共享,成功喜悦共享。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自主是前提,合作是关键,探究是目的,是过程,也是结果。如果没有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就成了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没有合作作中介,自主学习就不能深化,探究学习就无法实现。因此,我们不能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必须把数学与生活联系,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给学生思考、讨论、自学、探究的空间,努力创造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其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2004—2005年度
课题研究已进入第三阶段,前二个阶段我们开展了“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构建”两个专题研究,这两个专题研究都开展了理论讲座,进行了理论导向,举办了全校性的课题研究观摩课7节,特别是2004年4月下旬,我们还承办了由区教研室主持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为主题的全区性观摩教学研讨活动提供了4节观摩研讨课,这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课研水平进行了一次总体测评,观摩研讨课是成功的,得到了一致的好评,有的课获得了交口称赞,课后还由区教研室教研员进行了评课,与会者反映受益匪浅。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
1总结第二阶段的经验和教训。
2、研究“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及“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教学形式的类型与实施”。
3、筛选课堂教学新模式,推广优化的教学模式,促使基本定型。
4、组织开展优质课、示范课活动,推广成功经验。
5、力争课题研究通过市级鉴定验收,汇集课研资料,写出工作总结,研究报告,编选课研论文,写出市级鉴定验收申请。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
1、继续开展示范性观摩研讨课与理论性评课相结合的专题研讨活动。每月围绕1个专题开展研讨,安排2—3 次研讨活动。
2、展教研优质课和教研论文评比活动,在搞好示范性先行课的基础上,进行优质课评选活动。
3、开展学生参试成果展示活动。
4、组建迎检、鉴定验收筹备机构。筹备组负责落实结题相关工作,如;收集课研资料,写出课研工作总结,课题研究报告,鉴定验收申请等。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安排:
1、总结第二阶段的经验和教训。(9月份)
①实验教师上交工作总结。
②课题组长总结经验和教训。
2、部署本学年度的工作任务,并向全体参试人员召开“小组合作学习”课题指导组成员会议。宣讲本学年的工作计划。(10月份)
3、“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及“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教学形式的类型与实施”的研究。(11月份、12月份、1月份)
①相关理论的学习。
②确定实验班,进行实验。
③实验教师上交一篇有水准的研究文章。
4、开展教研优质课,教研论文评比活动。(2月份,3月份)
5、学生参试成果展示活动。(4月份)、组建迎检、鉴定验收筹备机构,做好结题相关工作。(5月份)①组建课题鉴定验收筹备小组。
②汇集课题相关资料。
③写出课题工作总结、课题研究报告。
④申请鉴定验收。
一、课题的界定与表述
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人对有兴趣的事物总是心向神往,优先给予注意。兴趣的产生既受主观因素影响,也与客观条件有关。有吸引力的事物能够引人注意,这是客观条件的作用;个人知识经验的丰富性,教养水平的高低,这些主观因素对兴趣的产生也起重要作用。兴趣也和主客观特性是否相适应有关。研究表明,中等难度的任务,往往与个体能力相适应,最容易引起人的兴趣。非常容易解决的问题,激发不了人们的好奇心;过难的问题会使人望而生畏,信心不足。它们都难于引起人的兴趣。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关于培养小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的研究,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的研究课题。国内外的许多研究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本课堂的研究提供了借鉴。突破点: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学生对英语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学生进一步乃至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进一步建立新形势下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大面积的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使英语教学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探索一套以“游戏”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使英语教学变得生动、丰富,使课堂变得有趣、活泼,使学生不仅善学、乐学,而且学有成效,学以致用,培养一大批乐学、会学的小学生,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英语运用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知识和情感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一)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探索小学英语学科的教学规律和课堂教学有效的策略、方式和方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为其进一步乃至终生学习英语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技能、教学研究等综合素质,成为研究型的教师,促使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1.探索小学英语教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模式和方法;总结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1)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英语歌曲激发并保持学习兴趣。3)运用游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4)转换角色,体验英语的乐趣。
5)开展竞赛,生生互动,培养兴趣
通过研究,切实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益,走进新课程,适应素质教育和时代进步的要求。
六、研究对象和范围 采取部分研究 江苏教育学院附属小学3~6年级学生和英语教师,每个年级6班,每班抽取奇数学号的学生,大约450人。
七、主要研究方法
根据上述研究目标和主要问题,本课题主要采取如下研究方法:
A、文献研究法
阅读文献资料,认真学习理论,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低年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在这基础上研究制定用游戏教学法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具体目标和工作策略。
B、行动研究法
有计划、有步骤的由实验教师与专家及教研人员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实验过程中随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动态,收集学生学习资料,对之作出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予以解决,调制出最符合学生口味的学习大餐。
C、调查研究法
对学生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并对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以了解学生发展的情况,为本课题的研究创造条件。
六、研究进度
课题研究时间自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研究周期为一年。本课题分三个阶段进行。
1.2013年1月,起始阶段。主要是学习有关理论,研究课题设计,成立课题组 2.2013年2月— 11月,实施阶段。
2月—4月,调查阶段。组织教师通过多种方法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5月—6月,理论阶段。组织教师通过多种方法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7月—8月,深化研究阶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探索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新途径,建立以活动课为主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9月—11月,行动阶段。着重将本课题的实施方案和工作策略付诸实践,在实践中验证、改进培养策略,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创新。
3.2013年12月,总结阶段。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
2、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研究论文集。
3、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典型案例、个案、教学设计等。
八、研究成员及分工
1、课题顾问: 李老师
2、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戴智慧(负责组织实施课题方案,召集课题实验人员对阶段性成果进行总结,课题方案的制定和管理工作,课题研究活动统筹安排)
成员:纪芬(收集整理相关理论材料)师倩(负责各种形式的活动的具体安排)丁丽(观察比较,撰写反思)李彩虹(撰写阶段性成果报告)张培培(负责问卷调查)
彭若云(管理课题组相关资料和数据,做好会议记录并建档)薛娇(积累案例,成果展示)
九、研究经费
申请经费10000元(具体如下)
1、课题鉴定费3000元
1、课题成员培训、调查经费(调研所需差旅费、聘请领导教师等)(3000元)
2、资料费(理论书籍,复印,录音,录像,上机,档案等)(2000元)
研 究 报 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面临着新知识、新信息、新思维(新观念)的冲击和挑战。要适应这种冲击和挑战,就必须培养具有关键能力的未来人才。我们当代的教育,必须在“三个面向”(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战略方针指引下,注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素质),学生自身更需冲破陈旧传统观念的束缚,面向未来,重新确立学习目标要认识到“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未来人才并非只是拥有大学文凭的人,而必须是具备了关键能力的人”。学生除了找到适于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更要培养自身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创造能力:“因为创造能力是未来人才基本素质的特征”。正是由于以上因素和目的,我们很有必要深入探讨研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理论和实践,把这一实验课题做出成效来。从而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创造,能真正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同时,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每一位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把科学探究列入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旨在把学习中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我校大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要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参加实践、探究新知识,强调过程的重要,突出学生主体和教师的主导,做到学、思、疑、问相结合,不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借助自主探究的问题,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很好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今后走向社会时的自我能力,都要我们去思考,去面对?在这一问题的前提下,我们提出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实践与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究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掌握自主探究的一般过程,使他们在科学探究、思维品质、创新意识等方面有较大发展,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本课题研究目标.①在理论上进行探索,转变教学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探索实践,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把课程向校本化发展,提高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教学效率。
②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对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进一步认识、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分量;让学生动手、动脑,在实践中陶冶情操,在操作中锻炼思维,领会三学科的博大精深;让学生主动探究,综合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时代的需要,让学生在新的课改教学工作中得到应有的收获。
③从学生生活和认识特点出发,通过活动实践课,探索自然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科学规律,并将其运用于生产生活实际,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究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自主探究实践能力。
④让学生亲自体验和理解学科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主探究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学案”为载体,引领学生亲身实践,独立思考。通过和谐、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搭建“小组学习”的合作探究平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掌握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不断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根据本校的实情,我们把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实践与研究内容进行分物理、化学、生物学科进行尝试: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充分发挥物理学科自主探究方式的研究,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及课后小实验的探究,可以掌握物理知识,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生物课程倡导自主探究性,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能力培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地渗透到个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充分体现出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真正做到使学生全面发展。化学教学,教师不宜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合理创设情景,指导学生自己去参与,去探索,即教会学生学会探究。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对一些知识,尽力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寻找问题,解决一些疑难。为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我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利用3年时间,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进行深入实践和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方法;
①文献研究法:通过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更好地构建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实践与研究框架。
②调查研究法:课题开题前,子课题组通过设计问卷等形式进行相关调查,了解学校现状,教师及学生的心理、技能、个性等方面的情况。以便找准切入点,③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关注现实问题的解决。本子课题倡导教师自觉、主动的参与研究,并通过实践与研究改进方法、提倡素质和能力,边实验边总结,再进行行动,以实现研究的重新跨越。实现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养成。
④实验法:实验研究注重探索因果关系。学校现有基础是己初步确立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关于如何深化及形成系列方案等方面的实验,验证具体做法的可行性,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补充、完善,然后再实验、再修改。
⑤自我反思法: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并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反思之后,产生自己的观点、看法、评价,用于课题的研究。
⑥访谈法:由参研教师采访调查对象,提出问题,由访谈对象作答并将意见和表现详细记录下来,进行汇总分析,并得出结论。
⑦ 讨论与总结:利用实际应用中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讨论并进行总结。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实施步骤分为三个阶段:
①准备阶段(2007.1——2007.7)学习现代教育科学方法,完成课题申报,搞好基础材料的积累,完成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子课题立项实施方案,制定总方案,公布课题实施计划。
②实施阶段(2007.8——2009.8)完成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子课题研究,子课题阶段性经验交流,阶段性成果验证,阶段性总结、论文,上示范课。
③总结阶段(2009.9——2010.1)收集整理材料,汇总课题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保障措施 保障条件:
①本课题由学校行政领导和科研领导直接组织、协调和管理,不定期邀请市教育局教科研所的专家来校指导,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实验小组,通过细致分工,确保课题的目标,内容,措施得以有效实施。
②本课题的负责人是主研人员,又是学校教科研骨干,参研人员主要是有任教多年的中、高级教师,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及学科带头人。他(她)们具有较强的科研理论基础和实践教学能力,拥有大量的教育科研经验。他(她)们的论文、经验性文章多次公开发表并获奖。
③学校把该课题作为重点课题在实施,在时间、经费上给予全力支持和保障。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㈠端正思想认识
新课程方案改革的核心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这种教育理念已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但就中学教学现状来看,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观,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此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㈡明确实验任务
课题实验研究任务:一是自主探究学习理论流派在初中物理、化学、生物课程整合中的应用;二是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网上教学资源和资源库;三是面对教师和面对学生的教学设计可操作的步骤和成功案例;四是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五是自主探究学习方式与不同学科整合的过程结构和教学模式;六是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在理化生学科课程整合中学习效果的测量数据与事实的获取与分析报告等。
㈢加强组织管理
学校明确实验目标,强化课题实验管理。并且围绕学校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注重课题研究方法的实践创新,形成自己的个性与特色:
①确立目标,明确内容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究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掌握自主探究的一般过程,使他们在科学探究、思维品质、创新意识等方面有较大发展,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②校长负责,责任到人
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课题实验研究,必须实行校长负责制。这是组织保证,是实验管理体制的核心。学校成立校长任组长的领导组,聘请专家作指导,建立三级研究领导体系,即领导组——课题组——实验教师;形成三个层次,即决策层——由校长和主管实验研究副校长组成;指挥层——由主管实验研究的副校长和课题组长组成;操作层——以课题组长为主,由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
③组织队伍,培训提高
我们围绕既定的课题,根据教师自身实际制订实验研究规划,细化指导思想、研究内容、实验目标、研究方法、实验步骤、预期成果、师资培训、硬件建设等要求后,及时组织教师开展实验研究工作。
组织教师参与实验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分解总课题,确立子课题。即由课题组将总课题分成若干子课题,最后由课题领导组核定。按照“边培训、边实践、边研究、边提高”的思路逐步形成“全员参加的校本培训,全面提高的通识培训,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全程培训,实验教师的集中培训,分学科参与式培训,跨学科交叉式培训”的多维立体培训模式,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外出学习,参加高水平高规格的培训、研讨、观摩活动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实践水平和研究能力。④规范管理,严格要求
规范管理是实验研究的有效保证。
一是实验领导组要定期召开会议,听取课题组长的工作汇报,及时发现问题,制订解决办法,并给予必要支持。
二是课题组长要依据实验研究规划,制定阶段工作计划,具体组织实施,使课题研究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三是结合课题研究,开展教学改革实验,抓好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究,用足用好评价的导向功能,宁可不要上成传统的好课,而应当上出有改革特色的新课,不要求全面,而要求突破,求创新。
四是要制定鼓励课程整合的导向措施和激励机制,在考核、职称评聘、评先创优等方面应与实验研究工作相结合,对有突出成绩的实验教师要有所倾斜,以形成大面积的共同参与改革和应用的良好氛围。
⑤营造氛围,协作攻关
我们努力营造学术气氛浓、研究风气盛、研究环境良、友好竞争和协作攻关的科研氛围,促进教师树立锐意进取、肯于钻研、勇于实践、乐于奉献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倡导“教学资源多元开发”、“教学方式主动探究”、“教师配备因能施教”,扬长避短,以其之长“惠顾”学生。从课题的选择、规划的制定,到课题的落实、实验教师的确定、骨干教师的培养都要进行专门研讨,我们强调不要脱离课题研究而单纯营造科研氛围;只有协作攻关,才能充分发挥设备、人才和实验校等优势,取得最优的实验研究成果。
⑥实施评价,促进发展
为构建一个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倡导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激励教师主动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并必须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
(1)、评价原则
一是主体取向原则;二是民主性原则;三是自主性原则;四是开放性原则。(2)、评价的实施
1、评价主体。其构成包括教师自评、同行互评、专家专评、学生参评、家长及社会的开放性评价。
2、评价范围。专业知识基础与发展;教学能力与发展;人文素养与发展;主动参与和共事能力与发展;教育科研能力与发展。
3、评价手段与方法。
一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展示;二是教师代表作品展示与答辩;三是建立教师联席面谈制度;四是对学生自主探究状况的调查;五是课堂教学的开放式评价;六是讨论式的教师评价报告。
⑦提炼成果,推广交流
课题研究是一项长期工作,如果只总结经验,不精心提炼成果,不搞成果鉴定,不进行成果推广,不对外开展交流,就失去了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推广交流是实验研究的重要环节,必须重视和加强,推进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学改革,体现基础教育信息化具有前瞻性的意义。
八.课题研究的成效
通过理论学习,专家引领,实践探索,我校的课题研究逐步取得成果:
⑴.教办领导于2007年3月带领实验教师去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就是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自主探究学习的全过程中去,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把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自己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很高,学习主动性较强,主动探究能力有所提高。自主探究的课题实践研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原则。在教学中,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增强了能力。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一次次的成功,使他们兴高采烈,而这反过来又更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要我学”的被动状态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⑵.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生存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让他们体验了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快乐,而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更促进了师生情感对话,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了学习小主人的角色地位,使学生主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
⑶.教师指导,组织,协调能力增强,课堂上能够把一定的时间还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并形成了一些培养学生“自学→讲解→练习”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并从中概括出了若干要素,即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预习→自学→讲解→交流→解惑→测试。
第一步:预习。学生根据老师编写 预习学案,明确预习目标,完成预习任务。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做好预习题,不懂的难题全班交流,甚至留给教师下一节指导学习。
第二步:自学。让学生利用预习学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自学方法,精心设计学习情景,提供学习参考资料,教师对知识的重难点进行必要的思路点拨。学生充分利用小组平台,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步:讲解。学生自学本节课的内容,整理重点,归纳方法,读懂做会例题,完成课后练习,并进行自测学习效果,把重点题在课堂上由学生来讲解,其他同学可以提问、补充。
第四步:交流。学生带着问题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做好记录,写在黑板上或课堂反馈记录上,与其他组交流,必要时,由老师点拨。
第五步:解惑。对学生自学和讨论交流遗留的疑难问题,随堂由老师讲解思路,借题发挥,举一反三,适当补充,延伸拓展,指导学生自学和质疑联想。
第六步:测试。课堂小结时,让学生回顾所学,交流收获,完成测试题,当堂反馈与矫正,老师随堂批改,辅导。
⑷.实验教师初步总结出课堂教学的自己课堂教学模式: ①预习课
预习目标→知识提纲→难点解惑→典型例题→预设习题→探究思考题 ②新授课
设计问题 创设情境→学生自学 尝试解决→信息交流 总结规律→运用规律 解决问题→当堂训练 深化提高→反思小结 观点提炼
③复习课
设计问题 创设情境→讨论交流 生讲师结→巩固练习运用规律 →答疑解惑 升华提高 →教师点拨思路
④讲评课
总结周结情况 反馈考试信息→展示学生解题正误→学生讨论 交流思考→总结教训 跟踪练习→反思小结
⑤探究课
探究目的→器材→设计实验→实验步骤→记录数据→分析总结→评估交流→完成实验报告 ⑸.通过3年的课题研究,教师逐步树立起新的教育理念,更新了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一批又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本市乃至地市的教学骨干,在各级各类评比、竞赛中频频获奖。这几年
总之,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务必时刻提醒自己,避免越俎代庖。孩子很多的设计都是教师事先不曾料想的,虽然有些设计可能是不够严密,不够科学,但是也总比单纯的直接或间接的模仿要好。呵护孩子科学探究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孩子科学探究的能力,督促其从挫折中进行反思等才是探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九.存在主要不足
1.教师要多角度赏识学生,才能使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将自主探究的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
2.教师要多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提出问题和选择方法,进行探究。
3.小组合作探究,要分工明确,讨论交流不能流于形式,能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并调动学生把问题拓展延伸,发挥小组的优势作用,大大增强了孩子们的合作探究意识。
4.无法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适合自主探究学习的发展性评价,评价落后于课堂教学改革,也制约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5.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的设计与运用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景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或是花俏的课件演示。
总之,在课题研究实验过程中,教师务必时刻提醒自己,避免越俎代庖。孩子很多的设计都是教师事先不曾料想的,虽然有些设计可能是不够严密,不够科学,但是也总比单纯的直接或间接的模仿要好。呵护孩子自主探究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孩子科学探究的能力,督促其从挫折中进行反思等才是探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十.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⑴学生课下预习任务要明确,预习和展示要接轨。
⑵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习惯,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平台作用。
⑶教师要精心设计各种各样的贴近教学内容的活动,让讨论交流不走形式,调动学生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⑷统一教学课改思路,新授课基本流程:预习—自学—展示(讲解—交流—拓展)--达标。教师认真研究教学环节衔接,力求各个环节紧凑,自然,畅达。
⑸教师与学生都要准备大批学习查找的资料,为展示课做好准备。⑹各学科课改教师都要动脑子,想思路,找不足,认真总结。
⑺课题组成员要精心设计课改方案,实施方案,有步骤,有计划,有组织的坚持开展下去,一定会在教育教学上有很大的收获。
真正的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分数更重要,为了促进我校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教师要逐步课改,不断实验,不懈努力,不断前进。
注:
本报告作者: 禹城市十里望回族乡中学 王成新
教学改革是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也是全国上下非常关注和重视的课题。传统教学中教师所理解的课程目标是从教师角度出发的教学目标,而非学生视角的学习目标。如果学生不清楚他们为什么这样学习,不知道学业成功的标准,他们就很难成功地完成任务。此外,依赖教师参考使用书的习惯束缚了教师对学习目标呈现的认识和传达。
2011年12月,北京大学温思涵博士对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以下简称“七一小学”)的语文课堂进行观察,发现了如下问题。
课堂教学风景——师问生答和生生读诵。观察的四节语文课上,问答式问题教学和生生课文读诵贯穿整个课堂,其中以记忆性问题居多。师问生答的课堂教学呈现的是被动性的学习和单一性的教学互动。
课堂互动——学生几乎没有主动提问。资料分析发现,教师不断地主动提问题,而学生是被动引导回答。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在课堂上没有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在这种教师“一言堂”的课堂上,所有问题都是由教师提出来,学生并没有表现出个人的疑问。
一成不变的发言方式——轮流型的师问生答单向交往模式。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交往模式决定了课堂气氛与师生人际关系。以教师为中心不断地对学生提问,并由不同学生回答的课堂,缺乏生生交流的机会。
要解决以上课堂教学硬伤性问题,教师就要认真思考新课标中对语文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质内涵。开展合作学习对于习惯传统教学的教师来说非常困难,教师需要在实践共同体中学习,改变自身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多元化的课程知识水平与技巧。因此,七一小学决定以合作学习作为教学变革手段,搭建专家和教师学习共同体,采取以实践为导向的行动研究,以合作学习教学为研究目的,以期通过合作学习理论指导实践,以课堂实际问题来推动研究。[1]因此,从2012年3月开始,在北京市海淀区教研室的大力支持下,七一小学聘请温思涵博士为业务指导,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探索,通过合作学习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同时提高教师专业发展。
二、研究问题和方法
教师行动研究被认为是非常符合教学实践工作者的研究方法。澳大利亚学者卡尔(W.Carr)和凯米斯(S.Kemmis)认为:“行动研究是由实践工作者在社会情境下开展的自我反思的探究,目的是提高他们自己的实践、对这些实践得以开展的背景的合理和公正的理解。”[2]
(一)教师行动研究
教师即是研究者,行动研究能帮助教师在研究实践过程中对个性化教育理论、方案、思想、计划产生检验作用,同时容纳各种对解决问题可能产生的设想、理论、技术和方法,这些内容并非是在预设中的先前假设,而是教师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再次修正调整,因此,实践中的研究可表现出其有效性。尤其是当前各种新教育理论和方法不仅需要验证,同时也需要符合中国本土文化环境下的证伪和突破,需要在本土化的教学情境中补充修正,否则很难形成本土化的实践理论。
(二)研究模式
行动研究为教育理论和教师实践搭上一座桥,为教育实践者参与教育研究提供一个舞台。本研究主要借鉴凯米斯的行动模式,以问题为核心开展研究。
任何研究都是从问题的发现开始,没有问题就不会有研究行动;没有研究行动,教学就是一种机械呆版的生活。因此,提出问题是研究的起点,而解决问题是研究的主要目的。笔者认为,教师从事合作学习教学研究的主要目标,除了改进教学实践,最重要的是发展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研究问题是一种动态性生成过程,本研究要求教师以合作学习理论作为思想指导,围绕自己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其问题主要来源有:从学情中寻找问题;从过去教学经验中发现自身教学问题;从深挖课本教材文本来确定问题。
按照研究时间的发展,本行动研究包含了四个基本环节(参见图1)。[3]第一,制定计划。教师在制订计划时,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并收集大量的事实数据进行学情调查,以这些材料作为计划的前提。第二,采取行动。教师在获得了相关背景的信息,经过思考和一定程度的理解后,有目的地按计划实施。行动本身是机智的、能动的,包含教师对行动的认识和决策。第三,实施观察。为了使观察更系统、全面和客观,课题组采用教学录像、教师同伴观课、教师同伴课堂观课记录与反思、教师访谈和教师讨论等方式收集实施观察的资料。第四,教师的反思。反思是一个螺旋圈的结束,也是过渡到另一个新的螺旋圈的中介。
“问题——策略——结果”的循环主要是围绕合作学习活动来设计,教师的研究选题从认真审视自身课堂,发现实施合作学习教学中的问题开始,通过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研究目的
研究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入手,改善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采用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力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有利条件,让每节课的40分钟成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宝贵时间,让语文课成为提高学生与人交往技能的天地,让语文教师成为学生的解惑者,切实达成七一小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
(四)研究意义
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达到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目标,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人际交往的社会技能,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和应变能力。
三、实践研究发现
合作学习开展伊始,首先是开展教师学习活动,内容包括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向明教授组织的参与式培训、北京大学温思涵博士的合作学习理论培训以及七一小学组织的合作学习读书会。经过培训和学习,教师们即开展合作学习教学,但问题却接踵而来,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四人小组座位使得课堂秩序乱了阵脚
首先,为了便于开展课堂活动,以四人一小组形式,教室座位需重新安排。研究从中年级开始,选择年级中半数班级作为试验班级。首先把六竖排座位变成面对面坐的四人小组,每个教室共有9~10个小组。在组建小组过程中,小组成员为自己的小组取名字,制订奋斗目标、口号和组内规则,明确职责分工和奖惩制度,设计组牌和标志,每人每天要佩戴职责胸牌。在开展讨论中,因为学生缺乏社交技能,所以课堂讨论容易无效,学生不懂得如何聚焦讨论,课堂无法形成有效讨论,任务完成、思维训练等都无从谈起。
经过讨论,研究小组认为,开展合作学习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建立小组文化。多次实践发现,可采用以下策略培养学生互动中的社交技巧。
1. 学生发言的技巧
第一种,感谢的话,要说“谢谢”。当得到他人的解惑答疑时,要真诚地表达感谢之情。第二种,引读课文,要说清楚哪段哪句,针对课文内容,到课文中找相关的词、句,引领大家看书,如“请大家跟我看……”“请大家记在书上……”第三种,“过门儿”的话,用来呼应对方,如“你懂了吗?”“你可以坚持你的想法,我……”。第四种,表达看法的话。要清晰地表达小组和自己的看法时,可以这么说:“我们组认为……”“我给你补充……”“我赞成你的看法,因为……”第五种,表扬的话。“***说得太棒了,我们给他鼓鼓掌……”第六种,质疑的话,如“你能再讲一遍吗?”“你能解释一下吗?”
学生的发言能力是一点一点提高的,通过每天课堂合作学习的交流讨论,需要给学生以大量的时间,让他练习,容他成长。成长是一个过程,只要坚持下来,学生的发言水平就会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学生以上述这些发言技巧为基本交流方式,能有效促进表达和互动。
2. 常给手势是发言的动力
手势是课堂讨论中很有用的沟通方式:同意用对勾,赞成就竖大拇指,不同意就举手……这样的做法是要求每一名学生时时刻刻都要听讲。教师也要用手势,特别是称赞时的大拇指,要举得特别高,同时配以微笑的表情。
3. 有效倾听是发言的基础
在学生集体交流的时候,同学的眼睛得看着发言人,转身看、扭头看都可以。但教师的眼睛不看发言人,发言人也就不看教师,自然地转向同学,师生交流也就自然变成生生交流。
发言技巧是合作学习的核心模块,有效的发言可以促进生生之间的互动,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对话提供平台。在课堂权力关系中“谁讲谁答”对课堂生态有重要影响力,只有把课堂话语权力抛给学生时,学生才成为真正的知识学习的参与者。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通过讨论达成对知识的认知,使交流对话的过程取代传统教授式的认知过程。因此,学生对事物的概念、体验与理解是通过对话、讨论取得一致意见,其中既有个性理解也有共性理解,这样,学生所习得学习内容的价值就会超越知识本身。
社交技巧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明白了如何说、如何听、如何交流,课堂互动也显得有序、高质、有效。
(二)如何面对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随着合作教学的开展,在培养社交技能过程中,学生之间的认同感不足,导致生生互动中经常有矛盾和冲突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人际关系不和谐的小组,分任务分不下去,为争同一个任务就耗尽了给定的时间;交流讨论无法进行,一个同学提出什么想法,另一个同学就要反对,进而引起全组争论,其他内容还没涉及,规定时间就已经到了;分来了任务,因为不高兴而不完成,全组的意见没办法集中……这种种不合作状态,最终占用的都是课堂时间,影响的都是学习效果。表面看是时间不够用,但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合作技能不强。团结协作的小组合作过程是紧张而愉快的,团队有凝聚力,成员之间能做到相互宽容和忍让,最后人人都为小组荣誉而努力。
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研究小组开发了“学生职责评价表”(见表1),使用评价表格来促进学生对自身职责的认识和反思,促进小组共同体建立认同感。
另外,“金牌发言组”“最佳小组长”“CEO制度”等奖项评比制度被用来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监督和协作。评价系统和学生反思互评等机制促进了小组成员的合作意向和能力,使课堂交流方向多渠道转变,方式更为顺利。
(三)活动要怎么设计,以什么为载体
合作学习形式的问题解决后,接下来面对的是语文课该怎么上的问题,如对于各种文体、不同内容意义的理解,以及年段的学习方法培养等教学目标和要求是什么,最好的语文活动载体是什么等。于是,研究小组开始研发不同类型学习单的内容、设计与使用方法。
维果茨基所提倡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即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研究小组据此提出“学习单的大空间”——有挑战的、丰富的学习路径。
学习应该是发生在面临挑战与个人所能表现出的能力正好平衡的时候,学生学习就是要从现有的水平跳到更高的水平。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完成高水平的任务有困难时,教师就要适当把握难度,让学生能够突破这困难,并在此过程中提升能力。这个过程除了需要学生思考自主学习外,也有赖于合作学习的共同探究,更需要教师给予及时的帮助。
评价等级:☆☆☆(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基本完成本职工作)互评要求:1.小组长对其他成员进行评价,其他成员对小组长进行评价,每人负责1~2天;2.评价要公正、真实,不掺杂个人情感等因素。升级要求:1.每天获得5颗星,即可登上一级台阶,写上自己的姓名;2.每登上5级台阶,即可获得一枚“学习标志”。
设计“语文学习单的大空间”要考虑以下3个重要因素:从学生整体上看,满足“差异性”的需要;从学生个体来看,给予学生选择,满足其自由发展的需要;从学习过程来看,设计有梯度的学习内容。研究小组围绕着语文课的“课眼”来设计,让学生真正体验文学,因此这些设计有6个特征:可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问题能引发另一个问题;能突出和说明文本核心知识和文学概念基础;自然体现学生的个性化理解;点燃学生的兴趣;教学设计问题的核心知识能带来持续性的个性化理解。
研究小组以学习单为载体,以学习目标为教学目标的依据,以学生操作方便性为原则,开发设计了以下十种学习单:表格式;思维导图式;读写结合式;体会情感式;问卷调查式;人物对比式;事情发展顺序式;课文重点突出式;单元导读式;专项练习式。
用好学习单是发言的关键。学习单上有学生发言的内容,大家围绕着一个话题来发表自己的看法,由于学生独立学习时有思考,小组讨论后内心有依靠,所以他们在全班交流时就有底气表达。学习单的内容是一项接一项、与课堂流程同步、能引领学生完成课堂学习的任务。
合作学习教学设计确定了可以个性化的内容。研究发现,高质量的课程提供了多种方式来获取知识和探索概念,这些方式主要依据学生独特的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允许学生用不同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因此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个性化的,它需要以学生已有知识、新知识内容、学习风格、认知风格、学习兴趣为基础来开展个性化教育。通过学习单和活动设计来建构适合学生的课堂。
因此,传统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原来我们强调学生听讲时要跟上教师的思路,教师要把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巧妙地告诉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后,通过学习单的设计和使用,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内容、讨论程度灵活介入,把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拆散了融入学生的理解中。教师得跟在学生后面见缝插针、适时适度地干预,这些都极大地考验教师的机智。机智的教学行动是无法事先计划的,它总是在具体的、出人意料的、无法遇见的情境中自然发生,在这情境中,教师必须有意识为学生提供服务,主动帮助他。[4]
学习单的使用,提高了小组讨论与学习的质量,解放了教师的讲,但随之而来的是教师群的声音——教师课上“没教”。
(四)如何认识教师“教”与“没教”
首先,克服“没教”的心理负担是教师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实际上,学生的收获不是以教师教了多少来衡量的,而要以学生学了多少来考量,教师的教永远不能替代学生自己的学。
[案例1]语文课《美丽的小兴安岭》
学习任务:抓特点描写景物。
教材分析:
文章结构是“总——分——总”,除首尾段外,中间部分是春、夏、秋、冬四段并列。
课堂任务设计一:
用合作学习的拼图法,用专家组的活动方式了解全文内容作为任务一。
在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第一遍,在书上标画;第二遍,写在预习单上;第三遍,专家组交流,提炼段意;第四遍,和小组同学交流的时候说、修改一遍;第五遍,全班讨论交流一遍。
任务二:
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遍,看课文标画;第二遍,抄在学习单上;第三遍,小组交流;第四遍,全班交流。
任务三:
学生汇报写作思路。高老师从多种汇报中选两组读全文(这样又是两遍)。
整节课下来,学生学习、研究课文至少五遍,分别是个人学习、和专家组成员交流、自己组内和全班交流。用传统的讲授法,通常是教师讲开头和结尾,重点讲第一个季节“春”,学生用学到的方法自己学习其他三段或学习自己喜欢的一段,再和同学交流,这样基本上就是两遍。
两种学习方式相比,首先,合作学习的容量多了。其次,在学习质量方面,用任务引领、和同伴一起学习的方式以及学生课后的反思都表明,学生课堂十分投入,任务引领的合作学习方式比听教师讲授更受学生欢迎。
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学生教别人的记忆率是95%,而只靠教师讲授,记忆率才5%。[5]由此可见,合作学习的方式除了知识上比讲授法学得多以外,同时收获的还有和同伴的交往,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主动学习的精神与习惯。由此,教师角色不再是单一教授者,要视教学情境需求调整为参与者、提炼者或支持者。教师要改变心态,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成长,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课堂讨论时,教师要真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发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其中,画思维导图就是师生共同学习的成果,学生的很多思路是教师想不到的。
(五)活动引入使得课上不完
合作学习教学开展一个多月后,教师又遇上了新问题,课堂总是拖课,上不完。为此,课题教师采取预习单导入、培养学生成熟的合作技能、开展教师研究和设计个性化作业等四个策略来解决。
第一,导入预习单。研究发现,预习单可以提高个人学习和小组讨论的质量。合作学习的精华是大家在一起交流各自准备好的内容,和自己的想法产生共鸣或碰撞,在这个过程中修正、启发、提升自己。如果学生没有做好预学准备,直接进入小组讨论,只是听别人的想法,自己的思维锻炼和提升就很少,长此以往,进步就很慢。所以,学生个人完成预习单任务是一件重要的工作,并由学生之间互相督促,通过评比竞赛等方法,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相互学习。
第二,教师通过共同研究和反思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史老师在展示《李时珍》第二课示范课前,和专家、教师共同体共同备课的互动过程中,一周内修改五次学习单,并写下5000字的反思笔记。合作学习、学生个人学习、小组和全班的交流,这一切都不能替代教师深入解读文本,深入钻研教法。灵活的合作学习课堂,“逼”着教师做充分的课前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智慧地随机应变,包括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予以修正,针对学生的漏洞给予补充,针对学生的难题引导解答,针对学生不懂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升华学生的思想认识。
第三,培养学生成熟的合作技能是完成学习任务的保证。组内同学交往的技能成为完成学习任务至关重要的一环。除了讨论,倾听也很重要,倾听是每个小组成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认真倾听时除了眼神、表情、集中注意力,知道别人说的是什么,听后会复述,不打断别人发言外,对倾听过程中有些做法也要给予更加规范的要求。特别是在倾听过程中要有自己的想法,如“他的观点对吗?”“全面吗?”“我需要补充或反驳吗”。
另外,小组讨论时,需要建立一套讨论规则。例如,有序轮流发言、控制音量(小蜜蜂似的)、控制时间、全体参与;对别人发言赞同时可以重复重点表示认可、进一步解释说明表示认可、用其他方式,认同结论;对别人发言不赞同或有疑惑时,可以“追问寻求解释”,可以“表示不同意,提出对方的问题或错误,说明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规则建立可以培养学生成熟的合作社交技能。
第四,个性化作业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保证。我们认为上一堂课总是为下一堂课服务的。因此,学习活动结束后的复习任务很重要,要采用个性化作业来增强学生复习的自主性和群体性,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体现个人想法和小组合作力量。例如,可采用作品式的字词类作业,让学生设计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体现个人思想的思维导图,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想法按思维导图的要求画出来;课外阅读的交流与评价等。
通过以上策略解决课程学习质量,提高学习效能。有时课程教学进度不一定能达成教师预期的设定,但是教师已意识到,课堂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已发生,进度完成不了是正常的,并且自然而然地将未完成的部分整合到下一堂课的设计中。
四、研究结论
合作学习实施后,课堂上会产生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传统教学和创新教学之间差异的冲突而存在。我们在行动中调整,在行动中进行决策,以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案。这一系列的“问题——策略一结果”给课堂、学生、教师带来的变化是显著的。
(一)课堂交流方向的变化
课堂一改教师主讲、全班同学的眼睛都看着教师和黑板的状态,变成学生之间目光、语言、手势等的交流。学生的信息来源从原来的单一化变为现在的多元化。交流的机会也远远多于传统课堂,原来上课可以一言不发,现在有小组讨论,每个人必须发言;原来胆小不敢发言的同学,现在可以不用直接面对全班同学和教师,先在小组内对着组员练习说话,练习好了得到组员认可后再和大家交流,增加了交流的底气;原来听教师“一言堂”的学生现在必须安静倾听同伴的想法。小组间的互动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头脑风暴,其中的质疑、解答、补充等都体现出学生的语言表达及思维机智水平。从解答问题的过程上看,这样的交流过程就是学生品词品句的过程,就是向最准确精当的答案逐步靠近的过程。
(二)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
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因为关注自己的人从教师变成了小组成员,学生更看重同伴之间的评价,同伴之间的宽容促使学生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特别是课上积极参与讨论,课下完成作业的积极性、独特性、创新意识越来越强。
学习困难的学生减轻了恐惧感,把力量集中在个人努力上。因为有小组的关系,当后进生个人力量不足时可以得到小组帮助,3个组员可以对他进行随时随地的一对一辅导,使其心情愉快,习惯越来越好,成绩稳步提高。
学生在课堂上贴近自己思想的声音越来越多。原来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时候,总会有学生考虑教师要什么答案,而现在不用顾忌教师的想法,只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体会到“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变化
通过实践,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有以下四个新认识:教师学生观的转变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基础;教师教学观的转变是合作学习的条件;成熟的社交技能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保障;教师在合作学习课堂的角色除了教授知识外,还有5项新职责:平等对话的引导者、课堂活动的平等参与者、学生开放对话的提炼者和总结者、站在学生背后的支持者和点拨者、小组活动的直接监督者。面对课堂不同的学习任务,教师将有多元角色变化,会因教学情境需要而进行调整。
(四)学校的变化
教师和学生的变化带来学校的整体变化,得到社会、家长和同行的认可。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后,学生之间的联系多了,需要沟通的内容多了,学生越来越宽容,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角度多了、比原来灵活了。同时,校际之间的交流也多了。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等本市学校以及四川、山东、内蒙等外地学校纷纷来到七一小学学习和交流。交流活动影响了学校的整体面貌,对学校工作也是全方位的促进。
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占领”语文课,是学生喜欢的事情。这样,每堂语文课都能让师生在喜悦中度过,大大减轻学生学语文、教师教语文的负担。
五、研究建议
教育科研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有了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本研究中教师用自己的实践实现了教育教学业务的发展,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教师勇于创新教学改革,使得课堂发生变革。基于实践研究经验,笔者提出以下两个建议。
(一)教学变革要成功,必须更新教师教育观念
教学变革不仅仅是行为变化,它更多来自教师观念转变。教师进入实践领域,往往关注如何做,即使是同样的行为,但由于理念不同会得出不同的培养成果。观念主导着人们的行为与能力,同时,也推动了教师自我身份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教学变革,不只是合作学习中小组学习形式的变化,它背后隐含着更深刻的意义与价值。
(二)更新教研模式,共建教师协作共同体
随着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从研修活动中体会到合作学习方方面面的经验和问题,分享、学习与交流的互动关系自然而然产生,教师之间在思想、观念、态度方面相互影响和促进,进而发展了有建设性的学习共同体模式,形成了教师文化。教师文化是指学校教师群体内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用和行为准则、规范等。教师协作的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立,通过群体力量,促进教师合作与学习,教师才得以通过它自我解放。如果教师自身都不懂如何与他人合作,那他怎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呢?如果教师自身不能与他人互动学习,成为一位主动学习者,那么他怎么知道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揭示了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提供优质、公平、丰富的高质量学校教育作为教育战略方针之一,成为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问题。这代表着我国教育发展已经从“规模做大”逐渐完成了向“品质内涵”的战略转变,现有粗放式的教育模式已不足适应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要求,未来的教育改革——合作学习,需要有效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质量、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与创新能力。
摘要:为了解语文合作学习教学现况,研究小组通过教师行动研究,采取“问题——策略——结果”策略。研究发现,语文合作学习课堂有如下五个问题:一是四人小组座位使得课堂秩序乱了阵脚;二是如何应对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三是活动如何设计;四是如何认识教师“教”与“没教”;五是活动引入使得课上不完,怎么办?研究过程中,通过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来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问题总是不断发生,问题对教师而言是一种积极作用,使教师不断地完善教学,以交流、互动、合作为教学设计核心,教师在共同体中分享实践与反思,促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关键词:语文教师,合作学习,行动研究
参考文献
[1]W·理查德·斯柯特,杰拉尔德·F·戴维斯.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M].高俊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CARR W.,KEMMIS S.Becoming critical:education,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M].Routledge Falmer,1986:164-165.
[3]郑金洲.行动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63.
[5]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参与式方法培训指南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81.
【关键词】合作学习 高效课堂 激励制度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合作式学习法提出了以师生和生生的相互合作为基础,创造民主、互动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中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素质教育的理念,是一种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结构。
改变学习模式(patterns of learning)是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学生被动的学习模式。教师重视知识传授,学生喜欢简单接受。在这种重知识的教学模式中,接受性学习(reception learning)自然有其合理性和有效性。但是现代教育主张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选择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意识和能力。教育理念的转变势必引起学习模式的改变,各种体现新课改理念的学习模式被广泛推崇、研究和实践,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就是其中之一。
2.当前合作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合作式学习法理论的指导下,以合作为载体的探究式学习遍地开花,结出累累硕果,大量实践证明了合作学习模式确实能够凸现学生的主体性,促进课堂互动,提高活动的频率。但是合作学习在我们课堂教学中还处于探索阶段,实践中难免出现各种偏差和误区,部分合作学习活动还存在流于形式、学习任务不清、合作不畅、效果不佳、教师角色错位和教师作用失缺等缺陷。
在此背景下,我校提出“345”高效课堂英语教学模式,即: “三原则四要求五环节”,“3”—即课堂教学的“三个原则”:自主、合作、探究。“4”—即课堂教学的“四个要求”:精讲、精练、多思、互动。“5”—即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确立目标、自主学习、组内探讨、交流展示、评价反馈。该模式旨在倡导全校教师运用新课程理念去构建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故而,如何应用我校“345”高效课堂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去构建新型的合作式学习方式成为了本课题组的研究方向。
二、课题的设计
1.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本课题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宗旨,以国内外已取得的成功理论为依据,以探讨合作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学模式为研究目标,具体研究“34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基于“345”高效课堂模式下高中英语合作式学习方式的构建,探索体现师生合作关系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合作式学习方式的内涵及构建英语课堂师生合作关系的原则和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学生探究式、发现式、师生合作式教学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发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集体观念,提高课堂效益,增强教学效果。
2.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充分体现行动研究理念,以质性研究方法为主、量化研究方法为辅,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小组合作的有效方法,并进一步形成一个基本的操作模式。具体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与整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与掌握所要研究内容的研究方法,确定研究的切入点,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行动研究法: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通过“设想→行动→观察→反思→修订设想→再观察→再行动”,不断总结经验,修正前进的方向,使研究更有科学性,并及时付诸实践,指导教学工作。
(3)个案研究法:通过系统化、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入研究,形成典型教学案例,进行个案研究,从中寻找规律。
(4)实验研究法:通过对比组实验,纪录不同教学形式的影响。对比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规律,为撰写实验报告提供第一手资料。
(5)经验总结法:在研究和实践中,及时进行反思反馈,总结经验,撰写相关课题研究论文及报告,总结归纳成果。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周期为两年(2014年10月-2016年10月)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1月)
主要任务:作好研究的前期调查工作,确定研究目标,拟定研究思路,制定研究方案,组织研究队伍,制定计划,完成课题申报。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12月)
主要任务:召开课题开题会,全面启动课题实验工作,协调组内合作,开展相应的调查研究,对积累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理论,接受上级指导及中期评估。
第三阶段:总结与结题阶段(2016年1月-2016年2月)
主要任务:整理分析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报告、做好总结,接受课题组的评估与成果鉴定,申请课题结题。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及分析
1.课题研究的结果。本课题围绕“高中英语合作式学习”现状,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和探索出了基于“345”高效课堂模式下高中英语合作式学习方式的构建模式,最终形成了系列的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的成功经验。
(1)“345”高效课堂模式理论探索、实践与形成。通过文献研究法,搜寻有关理论,2006年我校开始提出“有效教学”理念,提倡“聚集课堂、同课异构”这一创新的做法。当年我校九位老师及来自全市的老师代表与来自上海的九位教师、九位专家的“异构”碰撞,在全市师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之后,我们借鉴安丘、洋思、山东、衡水等学校的办学经验,组织老师到上海延安、大同等名校进行轮训,通过与我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走出了新的路子,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运用行动研究法,2009年我校开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课堂的探索。2011年开始“345”高效课堂的研究,以“聚集课堂、同课异构”活动为载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课堂教学主要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激发每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和兴趣。经过不断学习、研究、探讨及实践,“345”高效课堂改革已经形成。其基本模式为: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评拓展→反刍总结→检查测评等七个步骤,并逐步形成与之配套的学案,包括预习案、合作探究案、练习案、反馈本、纠错本等。
(2)“345”高效课堂模式各项激励制度逐步完善。通过召开教师座谈会、家长座谈会、职代会、校长办公会、在广泛征集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的与高效课堂相关的课改方案。包括《关于推进新课改的管理办法》、《“345”高效课堂教学评价方案》、《“345”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激励办法》、《“345”高效课堂教学能手评价量化标准》、《“345”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实施办法》、《课堂导学案编写方案》、《课堂导学案的使用方法》、《班级学习小组建设指南》、《英语特色教学实施方案》、《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方案》、《精英培养方案》等。制定了一系列激励制度,包括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激励制度、学生课中合作探究激励制度、学生课后拓展反馈及个性作业激励制度、学生有效学习总体效果评价激励制度等,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为目标,将高效课堂学习理论与经验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从制度上予以保障。
(3)“345”高效课堂模式下高中英语合作式学习理论成果丰富。本课题发表了三篇核心论文,其中宋桂林老师论文《建构主义理论视阈下高中英语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构建模式研究》在《新教育时代》发表,并获全国课题论文特等奖;王中平老师论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英语情感教学探微》、唐凌老师论文《基于“345”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均在《校园英语》发表;《衡阳日报》、《衡阳晚报》对课题主持人宋桂林老师作了题为《让学生先“成人”后“成才”》、《父亲=良师+益友》和《做教育麦田的守望者》的三次专题报道。课题研究引来广东省名校象贤中学、三水中学、连州市二中和株洲市四中等10多所学校到我校参观学习,进行经验交流,就课题研究开展了一系列的交流活动。
2.后续研究的方向。本课题已有的研究,主要以实践为主,以理论为辅;以行动为主,以思辨为辅;以合作为主,以体系为辅。这些特点既是本研究与以往研究形成区别、形成特色的优势,也是研究中存在的遗憾与缺失。
(1)学生合作学习模式的僵化问题。我们都明白:教无定法,学无定式。但为了推行研究成果,有时学校会对教师课堂、学生学习作一个硬性规定,以达到实验效果,这就造成了课堂模式、学生合作学习模式的僵化问题。
(2)学习激励制度操作流程多年不变问题。由于流程的程式化,随着操作的次数增多,大多数老师、学生都会存在一定思维惯性,特别是执行流程几个学期后,面对不同年龄学生新的需求,管理者一般会选择“无视”。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在学习模式、评价激励的方式、方法、制度等方面不断“扣紧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新的创意。
参考文献:
[1]马兰,合作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
[2]张凤英.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探索[J].新课程研究,2008.4.
[3]修红英.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合作学习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研究,2007.9.
[4]李芳,苗立军.谈“自主、合作、探索”学习的体会[J].大众科技报,2007.8.
【小学英语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课题组工作计划】推荐阅读:
《小学英语学习兴趣培养》课题研究计划10-02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评价方式的研究06-07
小学课题研究:《小学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结题报告01-14
合作学习法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实证研究10-20
提高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的课题研究09-17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课题研究总结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