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音乐的功能论文

2024-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谈谈音乐的功能论文(共8篇)

谈谈音乐的功能论文 篇1

摘要:

本文就音乐的作用为出发点,从音乐的生活性和艺术性两个角度展开探讨,对音乐的审美功能和非审美功能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审美功能;实用功能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

DD《战国》荀况

众所周知,古往今来我们的生活中,音乐可谓是无处不在。不管你是否在认真聆听,它都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愉悦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音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难想象,当你看电视剧时从头到尾都只有画面和对白,没有音乐;而没有音乐;在各种欢迎仪式上或颁奖晚会上,都只有掌声和赞美,而没有音乐,等等。这些都离不开音乐的存在,也正是因为有了音乐才增添了美好的氛围,来愉悦我们的生活。就音乐而言,其功能根据性质来分的话,可以分为,审美功能和非审美功能。审美功能则更多的体现在音乐专业领域内的用途。非审美功能即实用功能。在实际生活当中审美功能与非审美功能是不可分离的,始终是融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说非审美功能始终通过审美功能来实现的,始终通过意象来传达表现。

一、音乐的审美功能

1、净化心灵的作用

音乐艺术用音响的魔力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联想、想象、激动、共鸣,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接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从而使人们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一些佛教的音乐让人听了更是对人精神和心灵的一次洗礼。

2、提高审美能力和情趣的作用

音乐是人的精神世界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精神世界更离不开音乐。通过聆听音乐,使人们的“音乐的耳朵”能对大千世界有敏锐的感受力、观察力,甚至具有对声音选择、筛选的能力。审美理解力,是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基础上把握对象的意义、内容或内涵意味的能力。审美理解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有意识的审美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一曲优美的《高山流水》让一个儿童来听,她可能无法理解音乐的流动怎么会和流水结合起来的,更领会不到乐曲所表现的深刻意味。但是随着她年龄的长大,渐渐具备了一定得文化修养,对人生丰富的情感内涵和大自然的内在魅力有了亲身的体验后,就会对乐曲的韵味有所理解。优美的音乐是人类大脑中最美好最崇高感情信息的释放,他具有伟大的精神力量,反映出人类生命的希望,能够启迪和激励人们在任何情况下去追求光明和真理的信念与决心。

3、能够培养丰富的审美想象力

优秀的音乐具有特殊的启发人的想象力的功能,使欣赏者从音乐音响感知开始,再进入变化无穷的音响世界和生动的情感体验所延伸出来的神秘想象世界。爱因斯坦在回顾自己的科学发现时说:“我首先是从直觉发现光学运动的,而音乐又是产生这种直觉的推动力量。音乐的感觉给我带来了新发现。”例如《百鸟朝凤》这首著名的唢呐曲。它是一首民间乐曲,流传很广,有很多版本,在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都有不同版本。乐曲以热情欢快的旋律与百鸟齐鸣之声,表现了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纵然让一个不懂音乐的人来听,即便不告诉她这是什么曲子,我想那热情的旋律也足以给她带到了美丽神奇的大自然的想象之中吧。

非审美功能

音乐的非审美功能涉及人生的诸多方面,如情爱的、科学的、伦理的等等,着重给予生活的满足、认知和教化。

音乐的治疗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是日益提高,很多人开始重视自己的心里问题,想到要去看心里医生,而看心里医生时最常用到的治疗方法就是用音乐治疗法。音乐是一种强有力的感觉刺激形式和多重感觉体验。我国中央音乐学院的高天教授在我国首创了“高天音乐治疗网”。他通过判断病人的状况,制定出治疗的方案,然后通过对其播放不同形式的音乐,唤起病人思想上的共鸣,从而逐步达到进行心里的治疗。音乐是一种社会性的非语言交流的艺术形式,音乐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一些患有精神病、儿童的自闭症,心里障碍的人,音乐治疗可以通过组织各种音乐活动,如合唱、乐器合奏、舞蹈等,为病人提供一个安全愉快的人际交往环境,让他们逐渐地恢复和保持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

2、音乐在工业中的运用

大家都会有同感,长时间从事机械的劳作很容易造成疲劳,降低了劳动的`效率。而这时恰当的运用音乐的作用,对劳动者的工作态度、精神、行为以及劳动产量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效率。在美国,有著名的木扎克背景音乐被工业心里学家们称为“文雅的劝说者”。木扎克音乐根据劳动操作时的心理特点,经过科学编排,每15分钟一组音乐,每组音乐由若干首专门选择录制的乐曲组成,在乐曲的旋律、节奏、速度等方面精心编排,主要突出运动和变化的感觉,促进人体肾上腺素进入血液,导致大脑的兴奋,减少紧张疲劳厌烦的情绪,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二、音乐在商业中的运用

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如今大众传播的媒介也在日益增多,网络、广播电视等等,人们在通过这些媒介接受信息的同时,又不可避免的被“笼罩”在商业文化氛围中。铺天盖地的商业广告,吸引着众多的消费者不由自主的进入其中,而这些广告绝大部分都会被配以与广告相吻合的音乐来引起人们的注意。诸如商场里,每逢不同的节日都会播放一些与节日相吻合的音乐来烘托气氛,使人们置身其中精神放松,心情愉悦,非常的舒服。一些公共场所如,车站、码头、飞机上,电梯里等场所也都配有相关的音乐。这些环境音乐也在影响并愉悦着我们的生活,并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音乐在生活中的运用

谈谈音乐的功能论文 篇2

首先, 音乐教师要做个有心人, 要花一定的时间浏览初中所有教材, 找出各科各册中与音乐联系较为紧密的内容, 搜集原始资料, 按科目按年级按册按主次一一登记在册, 做到心中有数, 初步在内心备好课。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初一英语下册就有很多英文歌曲, 如:《Taffic Lights》《Happy Brithday》《Jiangle bells》等。我们应在英语教师教过之后及时复习,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乐中学”的效果。又如, 每册《思想品德》课本封二上都印有“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可以适时教唱《八荣八耻歌》。再如初一语文下册就有好几处与音乐有关的内容:1.第二课《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 就写到骊歌 (有歌词) 。我们可适时教唱这首骊歌——《送别》。2.第六课《黄河颂》。我们可在语文教师教授这首诗前给学生完整欣赏《黄河大合唱》的八个乐章。3.第9课《土地的誓言》研究与练习三要求:学唱歌曲《松花江上》, 进一步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附歌词) 。我们可在语文教师教授此课后, 及时教唱《松花江上》。4.第10课是古诗《花木兰》。我们可在语文教师授完该课后, 给学生教唱或欣赏歌曲《花木兰》, 以帮助语文教师达到复习巩固之效果。5.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6.第17课《安塞腰鼓》。我们可在语文教师教授此课前给学生欣赏一下安塞腰鼓之音乐, 给学生一个感性的认识, 便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7.还有第20课后面有《唱脸谱》的歌谱。我们可适时给学生欣赏该曲。再举二例:接合历史课上有关三国的内容, 我们可以给学生教唱或欣赏歌曲《三国》。接合地理课上有关知识, 我们可适时教唱《长江之歌》《樱花》等歌曲, 也可适时欣赏东南亚音乐、欧洲音乐、非洲音乐等等。

第二, 经常与其他科目的教师, 特别是跟班主任、学校有关领导等交流, 看看他们对音乐教师有什么样的要求。进而选择好授课内容, 把握好授课时机, 努力为学校、班主任和各科教师服务。如:5月4日前学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 10月1日前学唱或欣赏《今天是你的生日》, 配合学校的感恩教育, 教唱歌曲《感恩的心》《烛光里的妈妈》等。

第三, 就是认真备好课、上好课, 这才是重头戏。以下略举三例来谈如何备课和上课。例一:学生初进中学, 一切都是那么新鲜, 那么陌生, 心中充满了憧憬。这时我们可以教唱歌曲《中学时代》, 以配合学校、班主任、各科任老师、家长搞好新生入学的理想教育, 使学生迅速成长起来。教师在发歌片前, 可请学生回答:你心中的中学时代是个什么样子?你准备怎样度过中学时代?教师总结后发歌片, 全班朗读, 然后教唱。要求学生唱出朝气蓬勃的气势, 使他们觉得成为一名中学生很光荣, 进而珍惜时间、珍惜友谊, 努力学习, 脚踏实地地开创自己美好的未来。例二:初一下册语文有一篇课文《音乐巨人贝多》。为配合语文老师加深同学们对贝多芬的了解, 便于同学们学习贝多芬的优秀品质, 我们可以在语文老师教授此课前, 给同学们欣赏一下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上音乐课前, 请同学们准备好语文课本。老师导课:同学们, 今天我们欣赏一首世界名曲——《命运交响曲》。作者贝多芬的一些情况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上, 请翻开x页, 浏览课文《音乐巨人贝多芬》 (节选) 。可对贝多芬作如下介绍:贝多芬 (1770—1827) 德国著名作曲家。1820年后两耳失聪, 仍顽强创作。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创作于1808年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 (命运) 》可谓交响曲之冠。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接着欣赏音乐, 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作简练的提示。例三:初一历史上册有内容讲到楚汉之争。结合历史内容我们可以给学生欣赏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教师导入:同学们刚在历史课上学过:经过四年的楚汉之争, 刘邦打败项羽, 于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汉王朝。今天, 我们用欣赏音乐的方式感受一下当年激烈的战争场景。这首乐曲叫做《十面埋伏》, 又名《淮阳平楚》, 是一首中国传统琵琶独奏曲。这首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两方在垓下进行决战时, 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 从而彻底击败楚军, 迫使项羽乌江自刎这一历史事实而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的。全曲分13个段落, 都有标题, 可归为三部分 (今天欣赏曲子只有10段, 最后3段略去了) 。第一部分: (1) “列营”; (2) “吹打”; (3) “点将”; (4) “排阵”, (5) “走队”。第二部分: (6) “埋伏”; (7) “鸡鸣山小战”; (8) “九里山大战”。第三部分: (9) “项王败阵”, (10) “乌江自刎”; (11) 众军奏凯; (12) 诸将争功; (13) 得胜回营。介绍完主要内容后, 初听音乐, 教师注意提示已到某段了。最后完整地欣赏一遍。通过欣赏《十面埋伏》学生一方面感受到音乐无处不在, 另一方面感受到中国民族音乐 (器乐) 的博大精深。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为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打下一定的基础。

总之, 学科交叉, 不能仅仅停留在语、数、外、政、史、地等科目上, 音乐课也可主动靠拢它们,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科交叉。通过音乐课为其他科目服务的实践, 使学生深刻理解音乐学科的作用和重要性, 从而使学生更喜欢音乐课, 达到学生越学越想学, 越学越有劲;教师愈教愈有道, 愈教愈有法, 实现音乐学科应有的价值。

摘要:初中音乐教师要掌握初中所有科目中与音乐有关的内容, 认真备课、授课, 为其他科目和学校工作服务, 提高音乐课的实用功能。

谈谈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 篇3

小学低年级,这时的孩子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对简单具体的事物易于接受,易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色彩鲜艳的活动教具所吸引,以机械记忆为主,思维主要是根据直观形象的外在属性进行概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让他们在游戏与娱乐中学习初步的音乐知识。

小学中年级,不再单纯追求主要作用于感官的感觉上的需要,这时的学生开始需要比从前更进一步的得到知觉上的满足。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运用歌(乐)曲所表现的典型的意境与情绪,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注意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掌握和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简单的分析、综合、比较与分类能力的培养,使其逐步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与概括能力。中年级是从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阶段,在音乐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既不可完全沿用低年级的方法,也不可全盘舍弃那些在低年级有效又适用于中年级的教学方法。要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着学生的兴趣,选择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能强化其参与意识的教学方法。

小学高年级,理解记忆能力越来越强,思维方式由以具体思维为主的形式逐渐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过渡,情感和意志方面也都有所发展。在这一时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可适当讲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故事,如名人与音乐、音乐家轶事、名曲诞生的趣事等。如果学生处于变声期,可多安排一些器乐教学和欣赏教学以及能够调动学生内心活动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创作欲望等。高年级的唱歌教学应从重视外在的表现(如律动、游戏等)向重视内心情绪的表现方面转变,更要强调唱歌的艺术表现效果,但其先决条件是学生喜欢音乐和爱唱歌,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进入中学,新陈代谢旺盛,身体发育处于高峰期,主要表现在学生兴趣广泛,成人感强,自尊心、荣誉感和好胜心强,意志品质有了突出表现,自我意识有明显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占优势。这一时期学生心理发展表现的主要特点是好争论、好怀疑、情感变化快而不稳定等等。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是受社会、家庭、学校制约的,尤其是社会与家庭的影响更突出一些,所以,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不但要钻研教材,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同时还要了解社会上的流行音乐及其在学生中的影响等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发挥学校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引导和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学校音乐教育如果能与学生的心理过程相符合,则能够促进学生具有音乐感的愿望得到健康的发展。反之,则容易产生两种后果:一部分热衷于升学的学生(或在各种压力下只注重文化课而排斥其他一切活动和爱好的那部分学生)具有音乐感的愿望受到抑制;另一部分喜欢音乐而学校又不能满足他们爱好音乐的愿望的学生,则会向追求社会上流行歌曲的方向发展。由于缺乏基本的音乐常识和鉴赏能力而不辨良莠,学生的身心健康往往会受到某些不良影响。

怎样使学生喜欢学校音乐教学的内容呢?

就教材而言,选入教材的作品必须是艺术精品。编选教材时除了考虑到各种必备因素之外,不可忽视的是所选音乐作品必须是符合学生审美情趣(学生愿意接受)的作品。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音乐教材突出审美内容,并以情绪表现为主线,以欣赏为主要内容,强调对音乐基本要素的理解与掌握,欣赏为主,先听后唱,以对比及精听粗听等手段感受音乐,在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情绪,如果配齐教材的全套音响磁带,再加上教师的教学与引导,是会受到学生欢迎的。

教材其他内容的安排则是以应用与表现为目的,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作愿望。

我认为这套教材是向着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进行音乐教育的方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有了好的教材、好的作品,这仅仅为学生喜欢音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还需要教师通过一系列音乐教学活动使学生从整体上感受音乐、喜欢音乐,提高心理素质。整体感受主要是通过欣赏与唱歌两个方面来进行教学活动的,由各种音乐要素的综合运用而产生的音乐音响对人的情绪给予刺激,可以引起人的情绪波动——联想、回忆、感受、共鸣等,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逐步提高其心理素质。所以音乐教学必须符合音乐特质——以音乐的实际音响为表现形式、以情绪的感受和表现为目的。如欣赏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音乐的能力;唱歌和器乐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至于其他教学内容都是为更好地感受、理解和鉴赏音乐而服务的。所以音乐教学要紧紧抓住音乐感的培养这个关键性的问题,同时必须是将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情感因素融入音乐中。

所以,音乐教师除了要具有符合要求的音乐素质以及音乐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掌握音乐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之外,还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少年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音乐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谈谈在音乐课堂中的渗透德育 篇4

摘要:德育有效渗透于音乐中,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提高文明修养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渗透德育欣赏美鉴赏美感悟美体验美

在《西方美学史》上曾看见罗马修辞学家朗吉弩斯说过的这样一段话:“和谐的乐调不仅对于人是一种很自然的工具,能说服人、使人愉快,而且还有一种惊人的力量,能表达强烈的情感,不借助于语言,不诉诸于说教,用强烈的感情直接拨动人的心弦,感染人的情绪,唤起人心灵深处难以言传的深情,这种直接表情作用,正是音乐美的显著特征之一。”作为音乐教师的我,深有感触。根据音乐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德育有效渗透于音乐中,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提高文明修养的有效手段。

那什么是德育呢?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曾用过“道德教育”和“训育”等概念,以示德育。而明确使用“德育”概念,是在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输入我国之后。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教育改造》一书中,谈到学生自治问题时说:“近世所倡的自动主义有三部分:一智育注重自学,二体育注重自强,三德育注重自治。”这里,他明确使用了“德育”的概念,并把它看成整个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教学中德育渗透,就是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课程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它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上,强调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那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赋予了我们历史的重任,我们就要对学生抱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做好教育工作。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把他们培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而努力。

音乐教学怎样育人?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性途径去感染人、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由此可见,在音乐课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好途径,也是优化课堂的必要手段。下面我就音乐课堂中如何渗透德育内容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结合歌曲背景、歌词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这首歌曲的词是闻一多先生作于1925年的组诗《七子之歌》,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帝国主义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大连旅顺)比作远离母亲的孩子,抒发了作者期盼他们回到祖国怀抱的强烈感情。1998年这段词被谱成歌曲,并成为大型电视片《澳门岁月》的主题歌。在学生体验歌词的含义,歌曲的背景之后,当歌曲那激动人心的旋律有一次回荡在我们耳畔时,我们仿佛看见了三百年前那在灾难深重的日子,1653年葡萄牙殖民者来到澳门,他们看准了澳门的美丽富饶,要把他从母亲怀抱里抢走,我们仿佛看见祖**亲与葡人搏斗,澳门哭着要回到母亲的怀抱,当唱起这首歌,学生们的民族责任感由然而升,祖国的命运、荣辱与每个人夕夕相关。当唱到“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澳门特区高高飘扬时,不少学生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让学生与音乐、歌词融为一体,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对音乐知识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感受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对音乐的欣赏与创造,才能贯彻参与进行音乐教学。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中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在音乐教学中感知思想内涵定位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须依赖于听觉来培养学生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听”作为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基础,在音乐按时教学中更应注重在教师的引导下从音乐中获得无声的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

例如在动漫欣赏《三个和尚》合奏时,问:为什么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让学生们讨论,启发学生理解劳动换来美好生活的道理。

欣赏《兰花花》,老师简单的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本曲,“在黑暗的旧社会,穷人的生活十分贫困,在财主家里做事,受尽折磨„„”当老师用低沉的语调讲完后,教室里一片唏嘘,让他们同自己的生活有一个对比,通过欣赏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从而领悟到要珍惜时光,发奋学习,努力成材,最后让同学们谈谈今天的幸福生活,感受到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温暖,大大增强了爱国之情

三、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我们提倡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比如:友情、爱心、群体意识合作精神等德育的渗透,尤其提倡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在艺术作品的排练演出中陶冶这种情操,在课改实验教材上海出版社这一版本中“开心一刻”这一环节,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作通过实践活动感知应具有优良素质,在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爱心呼唤”的“开心一刻”活动是:在《爱的奉献》歌声中,用各种方式夸夸同班伙伴身上的“闪光点”并送上美好的祝福,这一活动的目的:一是为了使学生熟悉《爱的奉献》这首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其中所蕴涵的真情实感。二是为了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增进友情,以便更好的与人交流,同时点明本单元的主题培养了同学们之间的情感。

又如在实践活动中感受节奏的魅力,老师组织一个绑腿协作走(跑)的游戏,三人四足腿绑好,听老师敲打的节奏向前进,不仅在活动中感受了音乐基本要素的重要作用,又发挥了一组人团结合作的精神,从而使团结友爱,团结就是力量等思想道德渗透到了教学中,也优化了我们的音乐课堂。

五、把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萌芽,根植于中华民族千百年优秀的音乐文化沃土中。

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古往今来音乐在表达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中,积淀了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战国时的荀子就认为音乐是“认清之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强调音乐的作用“可以善民心”,“移风俗”,使“行列得正”“进退得齐”进而达到“兵劲城固”这一系列的儒家思想溶于诗词歌赋中。民间祈求五谷丰登时的击鼓而歌都无一不蕴藏着深厚的民族音乐文化底蕴。中华民族危难之际,音乐更是作为唤醒民众斗志的号角,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些至今久唱不衰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松花江上》等许许多多的音乐作品,既是对历史的真实写照又充满着爱国主义精神,都对学生们有着思想教育意义和艺术感染力。

面对如此辉煌的民族音乐文化宝藏,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要从音乐文化这一理念上去寻根溯源,去吸取有利于学生德育的音乐文化的精髓,由此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修养,带领学生在民族音乐文化的广泛下去,为德育的健康发展铺下坚实的道路。

谈谈音乐的功能论文 篇5

内容摘要:音乐表演专业基本功训练,是非常科学严谨且细致具体的。在进行基本功训练的过程中,要通过对音乐的领悟和个人音乐的高超技巧,进行音乐的再创作即二度创作,去再现音乐作品的内涵。

关 键 词:基本功 再现音乐 整体性

学校作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复合型人才的基地,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各学科、各专业为人才的培养设置了可实施的教学大纲与计划,但如何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成为具备全面专业素质并能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是学校一直在探索的课题。特别是在综合院校中,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尤为重要。但有些学生出现了重专业、不重其他学科的学习,或专业学习中只重视技术练习、不注意音乐表现的问题等,这都严重干扰着学生成长的进程,影响着学生音乐素质与音乐修养的提高,这些问题都还没有引起老师和学生的足够注意。本文就基本功学习与音乐的表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基本功与音乐的关系

每个专业都有它的基本技术要求,这种要求就是基本功,基本功的.练习是讲究科学方法的。音乐表演专业,以音乐演奏(唱)、独奏(唱)、重奏(唱)、合奏(唱)等表现形式,通过器乐的弹奏、拉奏、拨弹等各种奏法的技术要求及声乐各声种的发声法与各种演唱法的技术手段与要求来实现的,这些要求是非常科学严谨且细致具体的。所谓科学的方法就是练习要符合人的生理构造,能够极大限度地挖掘其技术能力的表现手段,并展示出来。每个专业都有其具体的要求,各专业都有其特别的专门技能训练方法来提高专业的基本技能,如器乐的各种演奏法(如钢琴、提琴的各种演奏方法)、声乐的各种演唱法(民族与美声唱法)等。在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还有对音乐素质和音乐修养方面的要求:如对音准、节奏、调式、旋律、和声、曲式、体裁、音乐时代风格的把握……一样也不能少,这就是音乐表演对技术性与艺术性的最起码要求。

音乐的表现(表演)手段可分两类:基本表现手段和整体性表现手段。前者包括音准、节奏、节拍、调式、旋律、和声、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奏(唱)法等,后者则为音乐的主题和主题发展的手法、整体结构和音乐风格。一部音乐作品包含音乐与技术两方面的内容,基本功与音乐作品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目的都在于直接再现作曲家音乐作品的意图、艺术风格与思想。表现音乐、完整地再现音乐作品是学习基本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系统严格地掌握演奏(唱)的基本专业技巧。为了这一目标,在训练基本功的同时,必须要求技巧与音乐并存,要进行音乐的整体训练。

二、基本功训练应注意音乐与技巧的整体性

音乐的基本要求前面已经提到,缺哪一项都不能构成完美和谐的音乐。因此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要时刻不忘将技巧与音乐结合。在以音乐为指导的严格科学的技巧训练基础上,应注意音乐与技术的整体性,从而充分表达音乐,达到完美再现音乐的目的。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的艺术首先反映在演奏或练习中的发音即音色上的要求,这是最基本的音乐要求。选择哪种音色演奏是判断音乐鉴赏能力的问题,个人对音乐的理解不同,其演奏(唱)风格也会不同,如果缺乏对音乐的理解,就无法再现音乐,更谈不上对音乐的二度创作。这就是强调要以音乐为指导进行发音的根本所在。我们是在寻求最优美的声音,在不断地探索中追求。

基本功训练首先要注意的是将基本功的每一项内容与音乐的单项练习相结合,严格科学规范地训练,并结合音乐作品中的某些部分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强调单项内容练习的目的性与整体音乐的表现性相一致,使基本功训练有目的性、有音乐性。有了音准、音色及正确的演奏方法,那么从音乐出发,以对音乐的把握来再现技术手段与音乐的要求。例如德沃夏克的幽默曲,bG大调,旋律优美、节奏轻盈、格调高雅,为世界通俗名曲之一。其中含有休止符的附点节奏的准确性、奏法、音色是这首音乐作品风格表现的重要环节。如果附点节奏拖拉就不能演奏出那种轻盈诙谐的风格,因此,基本功与音乐要始终保持一致,即要在音乐表演中运用基本功来体现音乐的作品风格与思想,将两者融为一体。

基本功的训练是因音乐而存在的,所以在训练基本功的同时,首先要注意提高练习者对音乐的理解,从音乐的需要出发,运用好各种基本技能,达到再现音乐的创作要求。我们时常在学生观摩会上、艺术实践和练习中看到或听到一些对音乐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仔细归纳起来还是在基本功练习与音乐紧密结合方面存在的问题。这反映出我们对音乐与技术有机结合的训练还不够重视,把音乐的表现与基本功的技术训练严重分离,影响了整个作品的表达。外国专家来专业院校讲学时,我们的学生演奏了一个协奏曲。专家听后指出学生在演奏中基本功与音乐一致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专家们在讲学过程中很多时间是在讲授作品音乐风格,这使我们看到了专家是如何把以表现音乐为最高目标的基本功练习体现、渗透在对作品的风格、演奏方法及音乐处理上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音乐为指导的基本功训练,强调了音乐与技巧的完美结合。演奏的最终目的是表现音乐,表现音乐不仅依靠基本功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要与音乐相结合,把音乐的内涵表达出来。因此在进行基本功训练时,就要求自己时刻注意与音乐的结合,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基本功训练。音乐与技巧同等重要,音乐甚至有时要超过技术的表现。音乐的指导使技巧更富有音乐性,技术练习不再单纯枯燥,这是学习者对于音乐与基本功在观念上的认识。演奏(唱)者要在基本功训练的过程中摆正位置,更好地理解音乐,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作品的演奏(唱)中自觉地运用技巧去表现音乐。

参考文献:

[1](美)塞缪尔・阿普尔鲍姆 、塞达・阿普尔鲍姆著《世界著名弦乐艺术家谈演奏》,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5月

谈谈音乐的功能论文 篇6

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的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鉴赏、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进行审美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启迪学生智慧,陶冶高尚情操,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地发展。音乐课是学生喜欢的课程之一,如何让学生真正喜欢音乐、喜欢音乐课,首先要弄清楚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因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密切相关。面对新课标的特点,怎样做才能更好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首先我们先要知道课堂教学有效性指什么?怎样的课堂是有效的?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组织音乐课堂教学,把对音乐悟性不同的学生引进艺术殿堂,是搞好音乐教学的关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

按照这样的标准,我不断探索并尝试寻找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愉快的音乐课堂。反思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现象,如教师辛苦备课,学生却对内容不感兴趣,不知道听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听;教学内容随意性比较大,课堂教学目标难以顺利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等等,面对这些常见问题,该如何实现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整合教材内容,用好、用活教材

教材是构成教学的重要要素之一,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和主要对象。要想上好课,就必须立足于教材,研读教材,做好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并适度整合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增删、置换、重构、组合,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做教材的“奴隶”。上课并非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复述和直接意义上的“教教材”,相反要揣摩编者的意图,并结合新教材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本着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灵活掌握教学目标,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即“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如《音乐鉴赏》,它的单元教学内容比较丰满,曲目涉及面广,数量多,在中外结合、古今结合的同时,还选择了一些现代气息较强的曲目。另外,还有意识地加强了广东地方音乐的曲目以突出地方性教学。那么在备课内容的选择上就应该有所取舍,不能贪多,进行走马观花式的浏览性欣赏,而应该分析编者意图,选择最能体现编者意图的作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教材,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进行有深度的鉴赏。

二、从学生角度出发,利用学生好动、活泼、热情的特点,构建师生双向互动的课堂教学。

如果我们能够以平等的姿态,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及时捕捉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激发课堂的活力,动态调整并完善教学进程,通过教学内容的游戏化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来有效的达到教学目的,充分的让学生动起来,通过打节奏、做游戏、律动、舞蹈、表演等多种形式和组织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一个良性的师生“双向互动式”的课堂很自然的就呈现在眼前。因此,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本着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理念,以师生互教互学,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现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借鉴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理论——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将“学习”•按照其效果划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两种类型。根据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带来的启示,在挖掘教材内容的同时,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作为所教新内容与学生的切合点,为新课做好铺垫,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更好的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关系。因为“课”是上给学生的,只有让学生乐意接受,他们才会接受的好,这犹如数学中的交集,公共元素越多,交集的范围越大,对于教学而言,所教内容与学生最近发展区切合越多,学生越易于接受,课堂的教学目标就越易于实现,有效性也随之提高。

比如在《音乐鉴赏》第二单元说唱音乐中的曲艺篇,如何帮助学生掌握、体验曲艺作品,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因为不止是学生,连我本人对曲艺也不是很熟悉,那如何让没有什么音高概念的学生更容易掌握和了解呢?光靠讲学生是很难体会和感受的,后来经过研读教材,我发现教材作品《丑末寅初》的旋律起伏与作品歌词的声调有着密切的关联。

这就好办了,我先用“你去哪里?”作例子,让学生用夸张而清楚的发音,把这句话读出来,然后再借助旋律线的形式把每一个字的声调起伏画出来,接下来再进行一个大胆的尝试,即把刚才的句子,依据声调的起伏变化,把它“唱”出来,这样一来学生觉得很有意思,就来劲了,经过几次举例练习,我用PPT 把《丑末寅初》作品中的歌词投影出来,再让学生按照刚才的规律,把它唱出来,然后我来唱旋律,让同学来找两者之间的联系,经过对比演唱和旋律线的对比,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其中的规律——旋律音的起伏是随着歌词声调的变化基本是一致的,接着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继续用上述方法,把作品的前四句尝试唱出来。这样借助学生对语言声调的掌握,学生很容易就学会了作品的前四句。比较容易的达到通过学唱作品感受京韵大鼓风格的教学目标。

四、教师——当好课堂的“导演”和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的重组者 教学是实现教学效果的必要经过,这犹如剧本的演出,成功与否有一个好剧本外(教案),更重要的是导演以何种思路来更好地对剧本进行演绎(教学过程),如何让演员以最佳的状态对剧本进行表演。教学也正是如此,课堂是舞台,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而一堂课能否实现好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导演”能否以独特的角度、视野来演绎剧本、指导演员。

可如何当好这个“导演”,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既需要在课前尽可能地对教学过程实施中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可能”加以猜想推测,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敏感,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变化;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形成新的教学步骤;使课堂教学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使师生积极互动,涌现新的问题和答案,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引领学生共同进入 “发幽探微”的教学境界。

作为教师要学会倾听来自学生心中的不同的声音、尊重来自学生内心的真实的思考。相反,如果教师强制粗暴地干预,批评这些“不同的声音”,必然造成学生心灵的封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就无法生成,教学资源的重新生成也就无法完成。因此,要想当好课堂的“导演”和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的重组者,就要做好学生的朋友,去关注学生,了解学生。

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多媒体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的普遍,它一改以往知识只能在黑板上平面的展示给学生的历史,让知识立体化、直观化的呈现在学生眼前,充分利用视觉冲击,更好地辅助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尤其是互联网的运用,更是给教学如虎添翼的感觉,在音乐课中更是如此。

比如《音乐鉴赏》一书第一单元第三节——生活之音中,著名华裔音乐家“谭盾”的作品《永恒的水》,这是一部多媒体协奏曲,课堂上如果学生单纯的去听这部作品,也就是感觉有不同类型的水声,至于不同声音的水声是如何来的,学生很难猜测,也不能直观的去感受——原来最普通的水也可以充当乐器这样奇妙的事情,那么我利用教室中的多媒体平台,播放了作品的视频片断,一开始在“谭盾”有力的指挥下音乐给了一个强音,一下在让学生振奋起来,而后面更多的著名打击乐家利用各种生活中的器物,如长玻璃管、圆锥、单面小鼓等等,击水发出带着各种不同节奏和音色的水声,让学生又惊奇、又赞叹。最终没有做过多的引导,学生体会到了章节开始的一段话——真正的艺术没有任何例外:它直接来自内心,来自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思考和实践。

所以在音乐课堂中合理利用多媒体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实现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直观、形象的感受音乐。但是在音乐课中多媒体的使用也要适可而止,合理使用,不要喧宾夺主,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毕竟它对教学的帮助是在“辅助”层面上。

谈谈音乐的功能论文 篇7

作为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 综合英语课在英语专业本科阶段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其课时所占比例也远远高出其他课程, 如听力、写作、口语等。笔者所在学校英语专业一、二年级的综合英语课每学期课时就高达96学时。尽管学校、教师和学生历来都十分重视该门课程并为之投入远远多于其他课程的时间和精力, 然而, 教学双方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却非常低。 (俞微, 2008) 笔者经常听到学生抱怨花了大量时间, 学得很辛苦, 但却收效甚微;而讲授该门课程的老师也觉得教学中缺少一套系统有效的操作规范来指导, 时感迷惘, 于是擅长语法的专注于语法讲解, 擅长词汇的花大量时间讲解词汇, 对翻译颇有研究的则偏重学生翻译方面的练习, 这些过分偏重某一方面的教学实际上不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目前全国多数高校英语专业采用的综合英语课教材是由何兆熊教授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教程》 (以下简称《教程》) 。该教程是戴炜栋先生主持编写的新世纪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之一, 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下面笔者通过对新版《教程》一至四册近几年的教学体会, 谈谈如何利用这套教材实现综合英语课的“综合”功能。

1 通过教材中每单元的课前讨论、课后听力练习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

《教程》的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因此, 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也非常注重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 教材一至四册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第一、二册侧重听、说、读能力的培养, 第三、四册侧重读、写、译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主题设计一些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对单元主题进行深入思考, 并安排学生分组开展讨论交流, 通过课堂讨论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对课文主题形成充分的认识, 更能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单一输入转变为学生积极主动地自我获取, 使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体验, 同时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例如教程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艾滋病, 我们可以发动、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资料查找与艾滋病相关的知识, 包括人们对艾滋病人的态度与反应, 从而突破教材本身, 实现对教材内容的补充与挖掘, 学生在有了相当的背景知识之后再来阅读文章, 既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 也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笔者曾试验此法, 效果非常好。通过学生分组协作, 每组选一名代表做关于艾滋病的课堂报告 (presentation) , 然后其他学生就此进行提问, 展开讨论。通过讨论, 学生对单元主题和课文的理解非常迅速充分,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种分组讨论 (group discussion) 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反复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其听力理解能力也会在参与对话的过程中得到逐步提高。同时, 教程每一单元课前引入部分与课后练习中都配有大量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听力练习, 教师要有效利用这些精心设计的听力活动, 引导学生先熟悉练习中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捕捉听力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也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听到的信息进行相互提问。

2 利用课文讲解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可以通过教师对课文的分析讲解以及课后相应的专项练习逐步得以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 不但要注意巩固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深层次的理解与赏析。 (周丹, 2008) 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 从文章的体裁、主题及整体布局入手, 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和思考性问题来引导学生不仅从文章字面层次读懂 (comprehending) , 更要通过上下文语境理解 (interpreting) 作者字里行间深层次的含义 (between the lines) 、如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同时, 教师可以适时利用课后的阅读理解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如根据课文标题预测课文内容 (anticipating the content from the title) , 根据上下文推测词意 (figuring out the meanings of words and phrases from the context) 、略读以找出主要观点 (skimming for the main ideas) 、寻读以查找具体细节 (scanning for specifi c information) 等。

此外, 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也一定要重视对文章结构、写法的分析, 可以通过对文章结构、文体特点及语言特色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原文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段和写作技巧, 让学生在对课文的学习过程中熟悉并逐步掌握相应的写作技巧。《教程》每一单元课后都有旨在介绍和练习某一写作技巧的专项练习 (Writing Practice) ,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练习, 帮助学生提高其书面表达能力。

3 充分利用课后练习加强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课外学习与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 是巩固、检验和提高学生课堂所学的重要途径。只有当课堂学习与课后练习有机地结合, 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课堂上能够提供给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训练的机会毕竟有限, 所以任课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教程》每一单元后精心设计的各种练习, 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学到的语言知识技能。《教程》中的练习形式多样, 包括听力理解、词汇练习、阅读技能、翻译技巧、专项写作等。学生正是在大量运用英语练习的过程中掌握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 所以教师一定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认真完成课后的各项练习。与此同时, 教师还可以精心组织一些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如主题辩论、戏剧表演等。笔者曾经在教授《教程》第一册第五单元时就组织学生对是否应该将艾滋病人隔离居住展开辩论, 还组织学生观看并演出艾滋病题材的经典影片《费城故事》, 这些活动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正是通过这些练习与活动, 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4 结束语

综合英语课是旨在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一门课程, 对于英语专业学生专业基础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 如何有效地利用好现有的教材以及教学条件, 真正实现其“综合”功能是每一位任课老师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 我们应当注意避免以教师为中心、以传统语法分析为主的教学方式, 而应当以学生为中心, 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等各种教学方法, 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与练习, 让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培养和提高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摘要:《综合英语》是英语专业学生基础阶段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 其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如何利用好现有的教材, 真正实现这门课程的“综合”功能是每一位任课教师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笔者根据自身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如何利用好教材的不同部分帮助、引导学生学习、练习各种语言技能, 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综合英语,“综合”功能,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何兆熊主编.《综合英语教程》第1-4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3]俞微.综英课的教改与学生课堂融入性的提升[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8 (10) .

谈谈在音乐课堂中的渗透德育 篇8

关键词:渗透 德育 欣赏美 鉴赏美 感悟美 体验美

在《西方美学史》上曾看见罗马修辞学家朗吉弩斯说过的这样一段话:“和谐的乐调不仅对于人是一种很自然的工具,能说服人、使人愉快,而且还有一种惊人的力量,能表达强烈的情感,不借助于语言,不诉诸于说教,用强烈的感情直接拨动人的心弦,感染人的情绪,唤起人心灵深处难以言传的深情,这种直接表情作用,正是音乐美的显著特征之一。”作为音乐教师的我,深有感触。根据音乐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德育有效渗透于音乐中,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提高文明修养的有效手段。

那什么是德育呢?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曾用过“道德教育”和“训育”等概念,以示德育。而明确使用“德育”概念,是在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输入我国之后。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教育改造》一书中,谈到学生自治问题时说:“近世所倡的自动主义有三部分:一智育注重自学,二体育注重自强,三德育注重自治。”这里,他明确使用了“德育”的概念,并把它看成整个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教学中德育渗透,就是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课程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它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上,强调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那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赋予了我们历史的重任,我们就要对学生抱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做好教育工作。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把他们培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而努力。

音乐教学怎样育人?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性途径去感染人、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由此可见,在音乐课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好途径,也是优化课堂的必要手段。下面我就音乐课堂中如何渗透德育内容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结合歌曲背景、歌词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这首歌曲的词是闻一多先生作于1925年的组诗《七子之歌》,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帝国主义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大连旅顺)比作远离母亲的孩子,抒发了作者期盼他们回到祖国怀抱的强烈感情。1998年这段词被谱成歌曲,并成为大型电视片《澳门岁月》的主题歌。在学生体验歌词的含义,歌曲的背景之后,当歌曲那激动人心的旋律有一次回荡在我们耳畔时,我们仿佛看见了三百年前那在灾难深重的日子,1653年葡萄牙殖民者来到澳门,他们看准了澳门的美丽富饶,要把他从母亲怀抱里抢走,我们仿佛看见祖国母亲与葡人搏斗,澳门哭着要回到母亲的怀抱,当唱起这首歌,学生们的民族责任感由然而升,祖国的命运、荣辱与每个人夕夕相关。当唱到“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澳门特区高高飘扬时,不少学生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让学生与音乐、歌词融为一体,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对音乐知识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感受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对音乐的欣赏与创造,才能贯彻参与进行音乐教学。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中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在音乐教学中感知思想内涵定位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须依赖于听觉来培养学生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 “听”作为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基础,在音乐按时教学中更应注重在教师的引导下从音乐中获得无声的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

例如在动漫欣赏《三个和尚》合奏时,问:为什么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让学生们讨论,启发学生理解劳动换来美好生活的道理。

欣赏《兰花花》,老师简单的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本曲,“在黑暗的旧社会,穷人的生活十分贫困,在财主家里做事,受尽折磨……”当老师用低沉的语调讲完后,教室里一片唏嘘,让他们同自己的生活有一个对比,通过欣赏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从而领悟到要珍惜时光,发奋学习,努力成材,最后让同学们谈谈今天的幸福生活,感受到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温暖,大大增强了爱国之情

三、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我们提倡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比如:友情、爱心、群体意识合作精神等德育的渗透,尤其提倡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在艺术作品的排练演出中陶冶这种情操,在课改实验教材上海出版社这一版本中“开心一刻”这一环节,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作通过实践活动感知应具有优良素质,在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爱心呼唤”的“开心一刻”活动是:在《爱的奉献》歌声中,用各种方式夸夸同班伙伴身上的“闪光点”并送上美好的祝福,这一活动的目的:一是为了使学生熟悉《爱的奉献》这首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其中所蕴涵的真情实感。二是为了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增进友情,以便更好的与人交流,同时点明本单元的主题培养了同学们之间的情感。

又如在实践活动中感受节奏的魅力,老师组织一个绑腿协作走(跑)的游戏,三人四足腿绑好,听老师敲打的节奏向前进,不仅在活动中感受了音乐基本要素的重要作用,又发挥了一组人团结合作的精神,从而使团结友爱,团结就是力量等思想道德渗透到了教学中,也优化了我们的音乐课堂。

五、把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萌芽,根植于中华民族千百年优秀的音乐文化沃土中。

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古往今来音乐在表达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中,积淀了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战国时的荀子就认为音乐是“认清之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强调音乐的作用“可以善民心”,“移风俗”,使“行列得正”“进退得齐”进而达到“兵劲城固”这一系列的儒家思想溶于诗词歌赋中。民间祈求五谷丰登时的击鼓而歌都无一不蕴藏着深厚的民族音乐文化底蕴。中华民族危难之际,音乐更是作为唤醒民众斗志的号角,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些至今久唱不衰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松花江上》等许许多多的音乐作品,既是对历史的真实写照又充满着爱国主义精神,都对学生们有着思想教育意义和艺术感染力。

面对如此辉煌的民族音乐文化宝藏,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要从音乐文化这一理念上去寻根溯源,去吸取有利于学生德育的音乐文化的精髓,由此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修养,带领学生在民族音乐文化的广泛下去,为德育的健康发展铺下坚实的道路。

上一篇:民主生活会准备工作下一篇:初中美术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