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德育教育论文

2024-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音乐德育教育论文(精选8篇)

音乐德育教育论文 篇1

浅谈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摘要: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演唱形式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歌唱中去认识人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应紧紧抓住音乐形象,通过歌曲的演唱、表演、创编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的情感。

关键词:音乐教学 德育 审美感 情感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它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上,强调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性途径去感染人、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由此可见,在音乐课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好途径。

一、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应以情感人,引发共鸣

当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动而留泪,是因为引起了共鸣的一种表现。然而有一种现象,有的人总把品德教育当作“政治任务”,加以漠视、生硬说教,显得苍白无力,无法使学生产生共鸣,根本无法真正达到德育的作用。当我们为某些学生在升旗仪式上迟到感到失望,在唱国歌时那疏散无力的声音感到无奈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坚持把德育贯穿于教学中,找到学生内心的共鸣,感动他们,并持之以恒。比如:《国歌》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乐曲,表现了处于三十年代国家民族深重危机下的知识分子,为了民族的存亡,依然冲出书斋奔赴抗日前线的主题。首先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加深对歌曲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听歌曲,学生立刻感受到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战斗的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的精神,在表现歌曲的同时,也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树立起时代责任感、使命感。又如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今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凝聚每份爱》这首优秀歌曲激励和团结着华夏儿女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那双双被压在废墟下仍紧握着笔的拳头;那些为给灾区献血而排成长龙的队伍;写着“小伙伴们,挺住!”的横幅以及在废墟下的孩子们齐声高唱《国歌》、《团结就是力量》的事迹„„都是音乐的德育功能在发挥作用。还有,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残疾人运动员金晶的爱国之心及顽强的意志品质;北京奥运会升旗仪式那一刻国歌响彻鸟巢时的震撼;奥运健儿奋力拼博的精神,以此激励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让爱国主义情怀和美好的音符在他们的一生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二、充分发挥音乐教学中的审美作用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它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现的体态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情操和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要让学生从中去发现美,认识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发展美。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的欣赏,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特别是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继承我们优秀的传统美德。对于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要引导学生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把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好作品介绍给学生,例如在教学民乐合奏

《三个和尚》时,问:为什么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让孩子们讨论,启发学生理解劳动换来美好生活的道理。又如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我引用恩格斯的精辟评价对学生进行引导:“《命运》是一首非常好的交响曲,第一乐章是悲痛的绝望。慢板乐章是哀痛和柔和的哀切的申诉。第三、四乐章是自由的号角和青春欢呼。”这一具体而又深刻的评价,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使学生从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旋律中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动力,并在同学们的心中产生剧烈的震撼,从而激发了学生“不畏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用音乐之美来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美,寓美于心灵之中。

三、通过音乐教学树立起起榜样的作用

榜样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熟悉的歌手韩红,不仅用歌声打动我们,还资助收养了不少孤儿,她演唱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的主题曲《感动中国》,让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还有在今年的雪灾和地震这些残酷的自然灾害面前,很多明星如刘欢、成龙、刘德华等踊跃捐款,并深情演绎了《爱的奉献》、《生死不离》、《承诺》等歌曲,用行动表现出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作为明星的号召力。周杰伦的歌曲《蜗牛》、《听妈妈的话》编入了中小学生的音乐课本,很多学生都喜爱这两首歌。这两首歌里体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这些明星是很多学生的偶像和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作为老师,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在现在这个物欲与权欲充斥的社会里,我们需要榜样,尤其是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们。通过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去努力实现幸福的人生。当然,在学校里教师也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我们教师自身言行举止要得体,严于律己、爱校爱生,具有爱心、责任心,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使学生在教师身上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的熏陶。

音乐德育教育论文 篇2

我国的音乐教学从古代开始基本上是沿袭了师徒相传,代代相授的经验传授型方式。近代,由于学校的兴办及音乐课程的产生,音乐教学逐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在20世纪初,学校的音乐教学是以乐歌的教学为主,开始了教授歌曲为主的音乐教学方式。这种以歌唱教学讲授乐理知识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后来也一直主导着我国现代音乐教育的主要阶段。这种方式虽然在普及传播音乐知识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忽视学习趣味,忽视学生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的个性发展、制约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过于偏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激发以及音乐实践的参与和体验,影响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音乐教育受到以智力为主要倾向的教育思潮的影响,注重把音乐教育作为开发智力的工具,片面地强调了音乐在人的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忽略了音乐对人的情感影响以及音乐在教育中的美育价值和功能。学生对音乐直观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受到忽视。八十年代后期,上述几种较有影响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并开始推动国内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逐步完善和发展。

当然,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也走了一些弯路,出现过一些简单的照搬、照用,无视客观条件,盲目移植国外教学体系的现象。随着对这些音乐教学体系学习的深入和实践的深化,结合我国音乐教育的实际,多种音乐教学体系的综合运用,博采众长已经成为主流和发展趋势。通过多视角、多层次、多方面的借鉴、运用,加以不断的改革和创新,逐步培育、发展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本文将重点强调国外发展经验带来的五个启示:

一、比较上述四种教学体系,不难发现它们在教育目标上的高度一致包容性。它们都主张将音乐教育观念从培养少数音乐天才、培养音乐家,转向“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的全民音乐素质的提高;从注重技艺的传授,转向重视审美教育,以求提高个人综合素质。这种包容性告诉我们,音乐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从业者要改变思想意识:不能仅仅把音乐当成少数天才的玩具,更应该是大多数学生挖掘潜力、建设自身的工具。因此,音乐的学习应该是包容的、平等的、普遍的。

二、在音乐教学方法方面,这些音乐教学法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对儿童音乐学习特点的研究:柯达伊直观、注重实践和符合儿童身心特点,在教学上提倡教师与学生“互动”、互相促进的关系;奥尔夫提倡音乐教学要“乐在其中”,采用即兴教学的形式更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儿童的个性。我们的音乐教学中也要体现这些适应儿童音乐学习特点与规律;从儿童自身的本能和兴趣出发,尊重儿童,充分调动儿童的主动性与参与意识,最大限度的发掘儿童的潜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在教学内容上要博采众长。汲取像柯达伊以声乐为主,建立完善的视唱体系,进行高标准的听音、读谱、记谱训练和出色的合唱教学;奥尔夫以器乐教学为特色,以节奏为基础,运用各种声势,采用即兴教学的形式;铃木的为学生营造贴切的训练环境和自然的训练方法;将各个音乐教学体系的优势综合运用,融会贯通于适合本土化的教学过程中。

四、教材建设中应注重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在这方面奥尔夫与柯达伊都突出强调民族化,而且取得了宝贵的成功经验。我们在教材使用上也应采取立足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世界优秀音乐文化的方法。作为多民族的文明古国,我们拥有丰富的民间歌曲、戏曲、曲艺、器乐曲、歌舞音乐的艺术宝库,而怎样进行筛选,梳理、改编;根据我国民族音乐在音阶、调式、节拍、旋律、转调、曲式上的显著特点成为广泛适用的教材,是关系到培养青少年的音乐趣味、音乐态度和确立学科知识结构的重大问题;也是建立具有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在这方面要花大力气认真研究探讨解决。

五、这些先进的音乐教学理念、方法和内容都需要具有综合素质高水平的教师来实施,教师的培养成为重中之重。当前专业音乐院校的师范教育中还是有偏重专业性而忽视综合性训练的倾向,特别是在深化研究理解这些先进的音乐教学体系上做的还不理想,还是需要下工夫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洛伊斯·乔克西.《柯达伊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1995.5.

[3]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音乐教育出版社,2000.

[4]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音乐德育教育论文 篇3

关键词:德国音乐教育;开放性;多样性;自主性;专业性;中国;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104-01

一、德国音乐教育

德国是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德国有众多优秀的音乐类院校,德国共有大大小小30多音乐学院(包括私立),并且德国的大部分公立音乐学院都是不收学费的,每年只需要交少量注册费。

德国不但是世界上开展教师培养的较早国家,而且是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同时又是当今世界上音乐教师培养体系中比较科学和完善的国家之一。德国对普通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时始终坚持“4-22”式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经过实习教师——候补教师——助理教师——终身教师这样四个层次,两次国家考试、两年的实习和两阶段的培养模式等严格的体系,从而保障了德国音乐教师的质量和水平,正是由于这种方式,充分地保证了德国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质量。德国的音乐教师教育包括两类,一类是“普通学校音乐教师教育”,另一类是“音乐学校或社会需求的专门音乐教师教育”,因此,在德国的音乐教师培养机制被称为“双轨制”,再加上不进行直接音乐教育而是单纯的做音乐教育学理论研究的研究人员,从方向上来说把音乐教育分为严格的三个方向。这就是德国音乐教师培养方案中著名的“三分法”。当今德国各高等院校都把“音乐作为教学的一个方面”和“音乐是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当作音乐师资培养的出发点。由于“三分法”的教育模式而导致了德国的教师队伍具有相当的专业型与针对性。在不同的岗位需求不同专业的音乐教师,使得各个阶层更容易接受音乐教育。

德国当代学校教育改革时期,由奥尔夫提倡的在音乐教学中的创造性原则,即“让学生借助简单的乐器创造音响并进行谱曲”,“创造性地听写乐谱”,“从听懂音乐、解释音乐发展成能创造性地从事音乐活动”的原则,成为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原则之一被推广到各学校中去。而“教师应具有一个艺术家的个性”则成为了对教师职业素质的普遍要求,也正因为这一素质要求,利希特瓦克才说:“教师职业是一种需要特殊天赋的职业”。

二、德国的音乐教育模式与我国音乐教育模式的区别

(一)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

因为音乐教育的特殊性,而造成了在课堂上的学习比较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另外,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同学们感到一定的新鲜感,更有效的激发同学对音乐的向往与兴趣。

(二)教学形式具有多样性。

音乐的教学是灵活多变的,主要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方式,理论的学习不要像其他学科一样模式固定。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演示模式,比如老师进行一段演唱,让同学们说出节拍、技法等音乐元素,再经过老师的指点达到学习目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形式更加得灵活多变。如采用即兴伴奏、作品赏析,老师领唱、合唱等方式。或者采用小组对歌、小队比赛的形式来达到教学目的。主要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学生的接受情况以及教学的任务与目的有关。根据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让同学感觉到每节课都是新的,对音乐产生一种由衷的期待。这样,一方面极大的激发了同学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同学在音乐课堂上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从听懂音乐、解释音乐发展成能创造性地从事音乐活动”等原则,成为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原则之一被推广到各学校中去。

(三)学习方法具有自主性。

德国的音乐教育与整体的教育模式相关,与中国的教育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在德国的基础教学中,学生的兴趣类课堂是可以自主选择的,选择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兴趣课的选择,另一方面是对上课时间的选择。这样的教学模式决定了,在音乐课堂上进行学习的同学绝大部分都是热爱音乐,对音乐有一定兴趣的同学。并且另一个选择也決定了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了解音乐,为进入音乐的世界打开了方便之门。而中国的教育模式决定了音乐课堂的设置,包括时间、内容等核心方面均是由相关的教育人员所制定的。这样的教育模式在好的方面主要有制定相对科学,能够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等优点。但是也打压了同学的兴趣与积极性。因此在另一个层面上,中国的音乐教育应该还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性,进而激发同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育体系具有专业性。

德国音乐的教育体系是所有规定课程都直接与发展学生的各种音乐才能有关,而我们的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政治理论、外语等公共课程就已经占去大部分的课程学习学时。德国不是没有这些课程,而是作为公选课由学生根据兴趣和时间自由选择(专业音乐学院一般不开设,学生可以到综合大学选修),而不作硬性的规定被写入培养方案,从而保证了学生在大学期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接受更多的专业培训。

三、德国音乐教育带给我国音乐教育的思考

因为德国音乐教育的内涵,不仅仅体现在音乐教育这一专业中,也体现在德国高校所有其他专业的教学之中,所以,造就了德国大学音乐教育的高质量和研究品质。在学生的在校教育模式上,尤其是教学课程安排与规划上,我国的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认真的去学习,德国的音乐教育模式是值得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借鉴与参考的。

因此,我国音乐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基本原则;重视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强调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重视课外音乐活动,校园音乐文化活动的如火如荼;音乐课内容的丰富多彩,音乐课内容不但包括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社会音乐知识(如音乐市场和大众传媒、著作权、音乐环境等知识)。

从文化意识方面对“欧洲中心论”的局限有所认识,提倡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重视民族音乐教育;高等音乐教育中,分两阶段培养教师的制度,保证了音乐师范生参加音乐教学实践的时间;高等音乐教育的办学理念和课程目标与中学的音乐教育相衔接,重视音乐教学法、音乐实践课程,将培养音乐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理念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这对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具有重要的意义等等。

音乐德育教育论文 篇4

摘要:从事物的本质来思考,哲学是探索和寻求事物的内在的有意义的东西,从而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基础音乐教育的内在价值实际上是一项教育人的实践活动,基础音乐教育活动的依据是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哲学是从音乐与人的发展两个层面上来说明音乐教育的内在实质、内在价值以及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已经拥有上百年的历史,在实际的生活中产生的不同的音乐价值观是由不同时期音乐教育哲学的思想所决定的。

关键词:音乐教育哲学;实用主义;审美;多元化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结果,在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音乐教育哲学的思想广为流传,这就决定了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已经存在了上百年,不同时期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产生了不同的音乐价值观,下面就从音乐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也就是在实用主义哲学阶段的基础音乐教育,向审美主义阶段,再向多元主义音乐教育阶段的转变过程,来说明音乐教育哲学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影响。

在实用主义哲学阶段的基础音乐教育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音乐课成为中小学生学习中的一门课程。我国音乐教育实用主义哲学就是在这个条件下开始的,现在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在过去的一百年的时间里,由于西方工业的快速发展,当时的社会大半是西方人的天下,那时的文化和教育也在他们的控制之下。他们的教育体系成为国际的以及中国普遍的和正规的音乐教育体系,音乐教育的发起者是一些思想家或社会的领导者。由于他们不懂音乐,却谈论音乐,发展音乐教育,导致音乐教育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把音乐教育当成工具,这也使在众多的学科中音乐成为不是很重要学科的.一个重要原因,对音乐的教育不是更加注重对音乐的深层理解,而是更加注重音乐对于人的实用价值。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找到音乐的痕迹,在官方的教育政策下,我国音乐教育的实用主义内在的意义,都是利用增加音乐课程让学生学唱歌,来愉悦身心,振奋精神,所选用的歌词必须是体现日常生活的,这是当时音乐教育的目的。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学校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宣传基地,音乐在宣传方面有着强大的力量,能够振奋人们的精神,它的实用功效很容易就可以表现出来。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有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此阶段的音乐教育更加注重社会性。在刚进入七十年代的时候,我国的教育政策不能将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考虑在其范围内,使音乐课在中小学教育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当时的音乐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充分体现了音乐教育的实用主义哲学——音乐为政治服务的功能。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国家恢复了音乐教育在艺术方面的注重培养,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启发革命理想,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培养审美情趣和丰富感情。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整整一百年里,我国音乐教育重点关注音乐课程的外在价值,特别是提高道德建设方面的价值,而忽视音乐课程的内在的和本质的价值,音乐教育的定位成为培养优良品德的有力手段,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思维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音乐学科可以在众多学科中提到调味剂的功效,这些都使音乐教育处于音乐的不是主要地位的位置,在音乐教育思想之中,充满了实用主义的功利色彩。

音乐基础教育的审美主义哲学阶段

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出现,是受到国际上音乐教育的非音乐价值观思想的影响。音乐的审美教育更加注重音乐的审美品质,不像历史中音乐教育注重的是音乐的外在的其他品质,它更加注重音乐的内在价值,音乐教育摒弃了很多年以来把其当做工具来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为音乐的独立学科地位的确立提供了理论的依据。从此,音乐教育从音乐教育的实用主义哲学阶段转向音乐学科的内在价值。

在国际的审美主义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影响下,我国的音乐教育哲学注重音乐的审美本质。在我国实施音乐教育实践的同时更加注重音乐的审美特性,来迎接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顺应全球的发展,进行一场全面的自上而下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随着把审美作为音乐基础教育实施的中心,改变了音乐在以前的历史条件下的不是很重要学科的地位,使得音乐学科不再是其他学科的点缀,此时的音乐教育更加注重音乐带给人的心里感受,也就是对音乐审美的感受,它是根据众多的音乐听众对音乐作品审美的真实表现。音乐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基础的音乐教育就是通过音乐的旋律使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得到触动,就是对人们真实生活的反映。

从我国音乐教育的主体哲学上来看,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是符合哲学的思维的,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使我国的音乐教育的地位得到了发展,使我国的音乐教育不再为艺术之外的其他功能服务,而是开始向音乐教育的音乐学科的主体地位发展,从而使音乐教育实现了由实用主义功能向内在的主体地位的方向转变,真正的使音乐教育成为人类的情感教育,这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一次伟大的改革。

音乐教育哲学的多元化阶段

如果从音乐的主体地位考虑,音乐的艺术之美和艺术的内在价值,似乎不仅仅只有审美的艺术,以审美为主体地位的音乐教育实际上是属于本质主义的哲学范畴,它是把音乐教育仅仅局限于审美的层面上,而我们是有精神世界的,并且在现实中生活着,而音乐教育却不能使我们表现这些,这就使得音乐教育的发展。以情感为中心,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人表现出来的情感也是有差异的,因个体的差异对音乐的体会是不同的,这就推动了基础音乐教育哲学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由此看来,在以后的基础音乐教育中我们不仅要体会音乐内在的本质,同时更应该明白,其实音乐教育是一种五彩缤纷的人类的实践活动,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日益增加的环境下,音乐学习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基础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或者音乐教育的技术,现在的基础音乐教育更加注重社会文化和人的精神的全面升华,通过向学生介绍不同国家的音乐传统和优秀的音乐作品,使学生理解和尊重音乐教育多样化,使其知识面更广,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在音乐教育中得到良好的社会发展,养成有道德、有理想的高素质的音乐品质,更加说明了音乐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

结束语:

在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条件下,在国际音乐教育哲学发展的同时, 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也得到了发展,依次经历了从基础音乐教育不是主体地位思想向基础音乐教育的主体地位转变,再向基础音乐教育的文化思想不断转变,当前,国际音乐教育思想与社会实践的主要方面是富有多元文化音乐的教育和音乐教育哲学的多元化,正是这些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产生了影响,音乐教育工作需要尊重和学习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仔细研究国际音乐教育哲学的伟大贡献,在众多的音乐教育哲学理论中吸收其精华所在,推动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鑫鑫;论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师音乐教师素质[D];曲阜师范大学;

[2]刘鹏;山东省高等师范及专业音乐教育的历史与现状[D];上海音乐学院;

小班幼儿音乐游戏中的音乐教育 篇5

摘 要

音乐游戏是在歌曲或乐曲伴奏下进行的游戏。游戏中的动作要符合音乐的内容、性质、节拍、曲式并有一定的规则。蹦蹦跳跳是幼儿的天性,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游戏化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在玩中学习音乐是很快乐的。为了稳定幼儿情绪,培养幼儿合作互动、创造性生活,结合幼儿爱模仿,爱游戏的特点,我选择了“音乐游戏”为切入点在幼儿在快乐的音乐游戏中进行音乐教育。音乐游戏最容易被幼儿接受,喜爱,是幼儿感兴趣的,能让幼儿在悦耳、动听的音乐中游戏,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交往能力,创造力,表现力及音乐感受力,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在挖掘幼儿潜能的基础上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摘 要

关键词

音乐 故事情景 音乐区域

一、音乐游戏中音乐的选择要有利于音乐旋律的记忆

音乐游戏是在歌曲或乐曲伴奏下进行的游戏。小班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力相对较差,因此为了完成一个完整的音乐游戏,我们所选择的曲子都是配歌词或者是歌谣的,便于幼儿记忆的,例如音乐手指游戏《虫虫飞》中的歌词是“虫虫飞,飞上屋„„”幼儿可以跟着歌词自己来做动作,再如《点点虫》中的词是这样的“点点虫,虫会爬,点点鸡,鸡会啼,点点狗,狗会叫”歌词指令性语言比较明确,幼儿很容易就掌握了动作要领。如《小小玩具兵》的音乐只有旋律没有歌词,幼儿就得在老师的提示下才能完成动作的变化,动作表现也是比较生硬地模仿老师的动作,由此可见,幼儿在浅湿易懂的音乐带动下能够轻松愉快的进行游戏,所以音乐游戏中音乐的选择应有利于幼儿记忆音乐旋律,乐曲最好有简单的歌词,幼儿能够朗朗上口,老师只需稍微引导,幼儿就能够很好地独立完成。

二、将音乐游戏的音乐故事情景化,加强了幼儿对音乐理解的趣味性

幼儿音乐游戏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趣味性,然而对于小班孩子而言让他们理解音乐确实很难,怎样在难的音乐与幼稚的孩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怎样将音乐和孩子沟通起来呢?笔者认为将音乐游戏中的音乐故事情景化,添加角色与情节,能够加强音乐游戏的趣味性,使他们能够在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然、饶有兴趣地去表演感受,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如《摇啊摇》的音乐教学中,笔者是将音乐故事分出角色“妈妈、娃娃”,创设妈妈抱娃娃的情节,在活动区创设了一定的情境:蓝色星空下,窗户上透出妈妈抱娃娃的身影。在音乐的带动下,幼儿戴着头巾抱着娃娃边唱边演“摇啊摇,摇啊摇,我的娃娃要睡觉”,孩子边拍娃娃边和着音乐节奏体验做妈妈的快乐。在创设故事情景的同时还以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游戏中,我不仅仅是老师,还可以是其他角色,如在《袋鼠妈妈》的游戏中做袋鼠妈妈轮流抱孩子;在《找小猫》的游戏中做猫妈妈瞪着眼睛寻找调皮的小猫;在《猫和老鼠》的游戏中做大花猫凶凶的抓小老鼠;在《捕鱼歌》的游戏中做渔夫勤劳的捕鱼等。逼真的表演把幼儿带入到音乐特定的意境之中,一个简单的游戏就有了丰富的情感的体现,变得耐人寻味了。加上笔者在扮演角色中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着孩子,孩子们玩起来就具有了丰富的面部表情,轻重快慢的肢体动作,从而使音乐游戏具有了生命力,孩子也在游戏的过程中实现了交往合作,表现创造等全方面的能力也提高了。

三、音乐区域的创设延伸了音乐游戏中的音乐教育

流行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篇6

黄巧

摘 要: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对课本上的内容不感兴趣。教师应以社会发展为背景,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前提,紧跟时代步伐,和上时代节拍,大方地把流行音乐引进课堂,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关键词:流行音乐;中学音乐教育;应用

两个月的实习经历,让我真正用一个教育者的身份、角度去体会、去看待中学的音乐教育。当我是一个高中生的时候的种种关于音乐课的情节又浮现在脑海。“古典音乐太深奥了,听不懂”、“民歌不好听”、“老师,给我们听几首流行歌曲吧?”。我们传统的教材大多数是艺术音乐或古典乐曲,几乎没有涉及到流行音乐,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感受。仅仅学习课本的内容学生感觉枯燥,学习兴趣不高,形成一种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矛盾现象。

“流行音乐”一词是根据英语 “popular music”(有时简称为 POP music)翻译过来的。对流行音乐的解释, 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与不同的研究者那里经常各不相同。我国一般把“popular music” 翻译为“流行音乐”或“通俗音乐”。通俗音乐(popular music)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 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亦称“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的听众包括了各个文化阶层,中学生也是其中一个部分。但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学音乐教育界,人们对流行音乐的态度并不一致。比较普遍的一种看法是,“流行音乐不能作为教育的内容”,因此不能进课堂。上述观点表露的慎重态度可以理解,但是,从当前中学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和中学音乐教育所担负的职责来看,上述观点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还值得思考。

据调查学生们普遍喜爱音乐,但偏爱流行音乐。

在一份调查报告第1题 “你喜欢音乐吗?”的选择中,选择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的占87.1%,选择不喜欢的不到1%,但是大多数同学倾向于喜欢流行歌曲,从第3题“你喜欢哪一类型的音乐”的多项选择中可以看出,喜欢流行歌曲的占83.68%,喜欢古典音乐的占33.05%,喜欢民族音乐的占19.36%。在第11题中设计了一个可以自由作答的问题“你喜欢流行音乐的原因是:请简单写几句话”,不少同学写道“大家都听我也听”、“好听、好玩”、“流行歌手动感时尚,是我们的偶像”等等。

由上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中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较浓厚,但偏爱流行音乐。造

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流行音乐本身具有时尚动感、情绪鲜明、通俗易懂的特点,贴近高中生特定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其次,流行音乐已发展成为社会的主流音乐,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辐射到社会各个角落,并逐渐融入校园;再次,音乐教材自身的不足以及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得学校音乐教育在学生音乐兴趣的引导上丧失了主动权;最后,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高中生的音乐兴趣具有受支配性,从众意识较浓,在流行音乐及其文化的强势传播中,学生们还缺乏独立辨别和理性思考的能力。

新音乐课程中课程目标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三个维度来进行表述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强调了学生是课程的核心。而教育部新近颁布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 指出:“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决定外因。所以学生有无学习内部动力是能否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根本原因。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为此,把流行音乐引进课堂,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是适应新课改要求的。其次,把流行音乐引进课堂有它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1、流行音乐的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歌词简单,语言生动形象,直白表达情感,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如:歌曲《同桌的你》、《祝你平安》、《永远是朋友》等歌曲反映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唱出了同学们的心声,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2、大多流行歌曲音域窄,旋律简单,易传唱,真声为主,比较简单,容易学,不必追求民族、美声那样高难度的演唱技巧。

3、流行音乐风格多种多样,如:轻柔自然的、说唱叙事的、民谣风格的、高亢有力的、进行曲式的等。为同学们学习音乐、追求个性的音乐风格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为表现音乐提供了平台,从而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最终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表现和创造音乐。

4、流行音乐娱乐性强,将优秀的流行音乐引入课堂,能增强学生的节奏感、旋律感和律动感。

把流行音乐大方的引进中学音乐教育中去,首先是音乐教育者要有正确的意识。目前大部分音乐教师主要接受中外民族民间音乐,大多数是艺术歌曲和内涵较深的古典乐曲,几乎没有涉及到流行音乐。强调民族、美声两种唱法,没有学习通俗唱法,更没有认真仔细地研究流行音乐。有的教师认为流行音乐艺术性不强,演唱方法简单且不规范,在教学中不提倡流行音乐,甚至有的教师鄙视流行音乐,坚决不允许学生唱流行歌曲。显而易见,教师的这种状况是与学生实际不相符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音乐情境感受,是与时代发展脱轨的。单会唱几嗓美声、民族,会弹几首钢琴曲,并不代表你就是一个真正的音乐教师。一个真正的音乐教师应该以社会发展为背景,走进学生生活实际,紧跟时代步伐,和上时代节拍,积极主动地探索和接受新鲜事物,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

构。对音乐内容有深刻的体验,对音乐历史有全面的了解,对音乐发展有辩证的思考。

流行歌曲词曲创作的水平优劣各异,良莠不齐,商业味道浓重,多数作品反映了当前歌坛追求刺激的浮躁心态,近来更有不少从港台传过来的诉说直白情爱和宣扬宿命论的作品,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很大。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流行音乐都能引进音乐课堂。教师在创编教材时必须严格把好质量关,给学生推荐作品内容健康,技艺上乘的作品。让流行音乐辅助音乐教学,流行歌曲只要内容健康向上,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曲调源于民间素材、富于生活气息,都可以选录给同学们听。我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音乐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表达,对生活气息的一种传递。一首经典的歌曲,表现的是一个故事、一段岁月、一段历史,甚至是一个时代。流行音乐中有不少这样的歌曲,它们紧跟时代步伐,充满生命力和时代感,我们能从歌曲中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比如反映体育健儿们拼搏奋进的歌曲,如零点乐队的《相信自己》等,这些歌曲或意味深远、坚定有力,或积极进取、催人奋进,让学生可以在音乐中联想到运动健儿的执着和努力,赛场上的激情与英姿;一些反映校园生活的歌曲材料,符合学生的审美心理,曲风清新,旋律动听,歌词淡雅,如老狼的《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何炅的《桅子花开》,歌曲中弥漫着对校园生活的依恋,对学生生活的回味及对时光飞逝的感慨。学生在演唱这些歌曲时,能从中受到好的熏陶和感染,得到良好的审美体验和感受,从而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把好了选材这关,我们就可以大胆创新的引用流行音乐了。

一 让流行音乐为古典音乐开道

例如,在欣赏莫扎特的作品之前,介绍 S.H.E 的《不想长大》,并说明此曲的主旋律来自莫扎特的《第四十号交响曲》。让学生明白流行音乐的创作也会以古典音乐作为素材,并打着这些世界著名音乐家的旗号,作为自己作品的最大卖点,为自己的作品做宣传。由此向学生以事实说明古典音乐你们所认为的过时的不时髦的音乐,而是真正价值连城的“古董”。此类的作品很多,韩国组合的《组曲》引用的就是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主题改编的,介绍肖邦时就可以引用周杰伦的《夜曲》。在欣赏歌舞音乐时,可以先唱起《大中国》,因为熟悉,很快学生就和了进来,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再将其中秧歌的音乐介绍给学生。欣赏《彝族舞曲》 时,先唱起《九百九十九朵枚瑰》,让学生明白流行音乐的创作也会以民族音乐作为素材。在欣赏民歌时,可以将腾格尔、彝人制造、阿里郎组合等一些少数民族歌手的音乐引进课堂,同他们的民族——蒙古、彝族、朝鲜族的民歌放在一起,让学生欣赏,并启发他们从中找出不同民族民歌的特点。在讲到民族乐器时,播放周杰伦的《东风破》,利用其中二胡的音乐来介绍二胡

丰富的音乐表现力。从而得出“民族音乐是精华,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二 利用偶像效应

周杰伦自出道至今,一直是大多数学生追捧的偶像,堪称流行乐坛的典范。平时可以有意收集一些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周杰伦,之后像介绍贝多芬或者莫扎特的教学方法来讲解周杰伦,布置学生事先了解周杰伦的生平经历,性格,教育情况,主要作品风格特征,作品价值等。而对这些情况学生平时都有所了解,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就会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学习途径。同时,介绍周杰伦的音乐风格就可以让学生了解一系列音乐知识及相关文化,比如最为主要的风格就是RAP说唱,及节奏布鲁斯等。学生如饥似渴想知道什么是RAP说唱,及节奏布鲁斯,则又可以展开一系列课题:如黑人文化的起源与形成;黑人节奏和节奏创作课等。近年来周杰伦音乐风格略有转变,将西方音乐和中华民族音乐结合起来,又可以展开一堂关于中西音乐的辩论课。所以,在完成教材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联想,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与流行音乐内在和外在的联系,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并以之为载体,将流行音乐有机地渗透到我们音乐课堂中,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过程中完成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让流行音乐为古典音乐开道,利用偶像效应,采用时尚的教法,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三 让流行音乐走进欣赏课

以器乐欣赏的方式引入课堂,辅助教学。流行音乐是一种非常开放、自由、包容的音乐形式,它突破了一切规则束缚,表现手法多样,音乐风格迥异,融入了古今中外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在流行歌曲中,有许多别具一格的配器手法,这些器乐参与在歌曲表现当中,使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很自然地接受和了解了其中器乐方面的知识,感受到了器乐不同的音色与特点。朴树的《白桦林》中洋溢着俄罗斯音乐风格,尤其能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了解吉它与手风琴的运用。经典的萨克斯演奏曲目《回家》,很好地为歌曲渲染了气氛,学生在欣赏时,能对西洋乐器产生极大的兴趣。还比如学生喜欢的周杰伦的歌曲中也有许多民族乐器的运用,如笛子、二胡、琵琶等,老师在向学生们介绍民族乐器时,适当地引入周杰伦的歌曲片段,不仅能体现民族乐器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学生也会从中领略其独特的魅力效果,从而对民族乐器产生好感。如果老师善于将流行音乐中的积极效应挖掘出来,将它们引入课堂当中,将会是音乐教育的一笔财富。

20世纪初,德国音乐教育界对美国爵士乐涌入表现出惶恐和不安,并与“美国文化入侵”展开过无情的斗争。年代中期,以劳尔和吉斯勒为主的教育家认为教育不能把爵士、摇滚乐以及其他娱乐音乐排斥在外。当今,德国音乐教育界尽管对流行音乐看法仍有分歧,但一贯以保守著称的德国人也最终顺理成章地把流

行音乐纳入了学生的音乐教学内容。我在《德国音乐教育概论》得知,德国福特学校音乐课的基本准则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从电台、电视、录像、激光唱片等媒体中挑选音乐的能力,以便音乐融入个人的生活世界中„„我才感慨学生这种可贵的能力不但从未得到过承认甚至从没有人去留意。而我们忽视的恰恰就是为学生将来一辈子学会与音乐打交道的本领,忽视了提高国民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以兴趣作为基点的原动力。大众媒体不仅仅为我国中小学生每周45分钟的有限音乐课堂提供了更多接触音乐的机会,更为学生将来离开校园后,承担起他们终身享用音乐的最主要途径。流行音乐质量的参差不齐,我们的流行音乐的应用不仅仅能丰富教学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流行音乐,提高学生鉴别好音乐的能力。

流行歌曲走进课堂完全应该是切实可行的,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手段和途径,它让学生感到老师已经注意到了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而且能以平等的态度和他们一起共同探讨优劣,辨别美丑,在互动中无形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对音乐课产生兴趣,愿意和老师一起共同探索流行歌曲之外的音乐艺术领域,不断提高自己对学习音乐的信心和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享受到音乐艺术所带来的无限乐趣。虽然流行音乐良莠不齐,这是流行音乐的性质所决定。但我明白一个道理,任何事物任何现象都有两面,流行音乐有着他自身的优势和无法阻挡的冲击力。我们利用它的这些优势和冲击力来丰富我们的音乐课堂,解决一些存在已久的现象,只要我们在选材上把好关,把握好度,就不会动摇古典音乐和传统音乐的教学地位。

注释:

①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9 年, 644 页。

参考文献:

[1] 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9)

[2] 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7

[3] 陶辛.流行音乐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4] 薛小利.让流行音乐服务于中小学音乐教学[N].音乐天地,2008.[5] 谢嘉辛、杨燕宜、孙海编.德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6]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9.[7] 王思琦“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音乐艺术, 2003 年第 3 期

[8] 吴跃跃,李平平.高中生音乐学习心理调查[N].音教园地,2009 5

音乐德育教育论文 篇7

十九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坚船利舰轰开了紧锁的国门, 也摧毁了中国人的自信心。一批知识分子反思我们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封闭与桎梏, 最终将症结归结于中华传统文化。胡适先生认为“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不如人, 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 并且道德不如人, 文学不如人, 音乐不如人, 身体不如人。”1毋庸质疑的是, 在当时的背景下这种矫枉必须过正的方式, 最终摧生二十世纪初的科学与民主, 使古老的中华民族得以新生。

然而, 当我们在丢弃陈腐之时, 也在放弃对优秀的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在被淡化, 传统节日正在被边缘化, 传统文化被漠视化。表现在学术界的是弱势文化的自卑感已成为阻碍学术创新的一大障碍。面对这种形势, 中国学者积极反思, 季羡林先生提出“建构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2”, 葛兆光先生提出“重返学术史之陈寅恪的意义3”, 孙绍增先生提出“变跪着读书为站着读书4”。

建构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关键在教育。音乐教育作为教育整体的一部分, 在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活泼积极的人文素养上, 对于养成具有自信乐观民族情怀的一代新人, 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孔子以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作为培养学生的目标, 其中乐位居其二, 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音乐已与其它学养一起构成君子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向以“琴棋书画”为评判文人士大夫阶层学术修养的标准。

对于坚持自己的母语文化, 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 音乐教育学界也早有认识。王耀华先生指出:继承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传统, 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是增强民族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的需要。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问题的提出顺应于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1]

本文站在重构中华文化母语的角度, 对当代音乐教育略作反思。

二、浅析存在的一系列“厚此薄彼”的现象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音乐教育要“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 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 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 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然而, 反思我们当代音乐教育体系, 特别是社会音乐教育, 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潜伏在深层, 阻碍着我们教育目标的实现。

我国当代音乐教育体系大体包括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三个部分, 其中学校教育是主体, 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是必要的补充。

众所周知, 学校音乐教育是由学校 (公立或私立) 组织的, 具有“强制性、规范性、系统性、制度性”特点;社会音乐教育是由学校之外的其机构组织和个人组织的, 具有“开放性、自发性、从众性、功利性”特点[2];而家庭音乐教育是由学生所在的家庭组织进行的, 具有个别性、灵活性、贯通性和终生性。

有关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可以参阅以上列出的文献。笔者特别提出增加家庭音乐教育, 现对其特点略作说明:个别性与灵活性是学生个体所在的家庭所决定的, 依据其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音乐修养及教育方式, 所施教育的形式效果也就各有不同;贯通性是指家庭中的学生个体存在于学校与社会之间, 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效果因此得以互动和涵化;终生性是指虽然学生存在的家庭环境会发生变化, 但环境本身会一直伴随学生终生, 从这个意义上讲, 家庭音乐教育具有终生性。

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不是各自独立的, 而是在主次的互动中完成对个体的音乐教育, 在互动中主次双方有时还会发生换位, 如学生走向社会, 社会音乐教育可能走向主位。在有些个体中家庭音乐教育担当主体作用, 如有些出身音乐世家的个体主要在家庭中接受音乐教育。所以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作为本文论域是一个有机整体。当然有关学校音乐教育已有很多论述, 本文以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为主, 兼顾学校音乐教育。

分析当代音乐教育现状, 尤其是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存在如下厚此薄彼的现象:

一是因重名利轻传统带来的厚西乐薄民乐。可以说这一现象是西学东渐带来的直接结果, 据笔者调查, 平顶山市学习本文乐器钢琴、电子琴、小提琴的学生比例远远超过了学习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竹笛、古筝的。个中原因除因学习西方乐器有更多的特长生升学机会外, 还有前些年学校音乐教育重视西方器乐而忽视中国传统器乐教育传导给社会这样一个错误信号:西方文化的高层次的、高级的, 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保守的、落后的。

二是因重技术轻艺术带来的厚器乐薄声乐。社会音乐教育的形式绝大多数是学习器乐, 声乐学生只有在高考前突击进行, 认为学生学艺术的目的仅仅是学会演奏一种乐器, 而忽视对学生艺术修养提高的规律的认识。古人云:丝不如竹, 竹不如肉。最好的乐器是人的声带, 歌唱是人最容易、最方便的乐器, 歌唱是培养学生艺术情趣、提出艺术修养的最好方式。有些学生虽然会演奏一点乐器, 但对音乐的理解十分单一片面就是因为没有在小时候充分利用好人本身的乐器。

三是因重艺术轻文化带来的厚技巧薄综合。认为学习艺术就是学习一种乐器导致的第二个后果是片面重视技巧的提高, 忽视了对文化学养提高, 忽视了对乐器存在的文化环境的理解和了解, 忽视了对整个文化传统的理解和了解。上文谈到孔子培养学生的目标的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 礼是天地人伦的道德, 乐是艺术美学的修养, 射是射猎练习, 有健体之意, 御是技能练习, 书是文学修养, 数为智力理科学养。可见两午多年前君子养成的目标六艺与当今德智体美的要求异曲同工。

四是因重个人轻集团带来的厚技术薄人文。目前的社会音乐教育, 主要是老师对学生单独授课, 这样虽然利于因材施教, 避免了囫囵吞枣, 但忽视了艺术本质是体现人的社会性这一规律, 而人的社会性是在倾听自己及他人的演奏、在与他人的合作演奏、在他人的倾听中得以实现的。过于强调个别技术的提高, 忽视了艺术审美中的共享经历, 忽视了艺术创造和传承中个人与集团的互补关系5。

五是因重形式轻内容带来的厚比赛薄广场、厚广场薄社区。比赛、广场、社区的音乐活动是社会音乐教育的重要阵地, 政府是这类文化活动中的主角, 往往因遵循规律、推动得力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是因重功利轻修养带来的厚孩子薄成人。学生走出学校、进入社会, 大部分时间要跟家人接触, 从某种程度上讲, 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 在教育孩子成长上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虽然家庭成员并不一定是一个有能力的演奏或演唱者, 然而他的知识结构、成长经历、社会阅历却是对成长者最需要的。当然这一方面要求家庭其它成员在认识到培养孩子修身养性之时, 也要不断学习, 不断充分自己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并注重言传身教。因为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造就一个演奏家, 而首先是一个秉承华夏民族传统美德、具有华夏民族高尚人格的大写的人。

在这方面傅雷先生的家庭教育堪称楷模。傅雷认为:“为学最重要的是‘通’, ‘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增养气节、胸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 不大不博便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 弄艺术也好, 顶要紧是人要把个‘人’尽量发展, 在没成为某某家、某某家之前, 先学好做人, 否则那种某某家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贡献。”[3]

三、余论

正确处理社会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中专业与人文教育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实现音乐学习的技术性与传统文化的人文教育的交融, 是社会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研究的着眼点, 亦是社会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所追求的目标。“音乐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 是将人类音乐文化的精粹, 通过多种音乐学习形式的传授及良好音乐环境的熏陶, 使受教育者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精神, 高尚的道德情操, 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和艺术审美能力。[4]”社会音乐教育应该是一种注重人的全面音乐综合素养发展的实践尝试, 使受教育者获得较高的人文修养, 在本质上应该是对“教育本体功能”, 也就是对人的关注的回归。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意义及其展望.音乐研究[J], 1996 (1)

[2]陈颖.试论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之存在关系.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音乐与表演) [J]2009 (2) .

[3]傅敏编.傅雷家书[M].天津.天津市社会科学院2006 (1) .

音乐德育教育论文 篇8

关键词:儿童自然法;合唱;节奏;民族音乐

柯达伊·左尔坦是20世纪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匈牙利作曲家、哲学家和音乐教育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柯达伊教学法”是当代世界影响深远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

一、柯达伊的音乐教育目标及其内涵

音乐是匈牙利人生活的一部分,早在20世纪初柯达伊在匈牙利最高音乐学院李斯特学院考察时,就对学生的音乐技能水平感到惊讶,学生能流利地读谱和写谱,可是对自己国家的传统音乐却一无所知。柯达伊深深地觉得要肩负起让匈牙利人民掌握自己的传统音乐的责任,提高音乐技能水平,不仅是音乐专业的学生,还包括匈牙利的全体国民。他明确地提出“要使音乐属于每个人”的普及音乐教育的思想。柯达伊的“音乐应该属于每一个人”的音乐教育目标有两层含义:

1.站在民族音乐的立场上

当时匈牙利的音乐文化落后,不仅是普通人民群众,就是有文化的中产阶级也不懂得识谱、记谱。柯达伊提出让音乐属于每个人的音乐教育目标是为了拯救民族音乐,提高国民的音乐素养。

在幼儿音乐教育的内容中添加包含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文化也是意义非凡的,一方面保存和继承了民族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让幼儿对没有“营养”的音乐有了免疫功能,还培养了新世纪幼儿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音乐本身对人所起的作用

柯达伊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生命不能没有音乐,没有音乐就没有完满的人生。音乐是心灵的表现。音乐可以发展人的情感、智力和个性,丰富人的内心世界,音乐是每个人的精神食量。简单地从音乐对幼儿的角度来说,音乐可以愉悦幼儿的身心,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是幼儿感受生命和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幼儿的成长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培养音乐的听众就是在培养一个社会。尤其是早期音乐教育,它对培养儿童的艺术情趣和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柯达伊教学法

柯达伊教学法是柯达伊所倡导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一套音乐教育思想体系。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与达尔克罗斯体态律动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学法。

柯达伊不但继承了匈牙利民族文化艺术传统,而且吸收并综合运用了欧洲传统优秀的音乐教学手段。他的基本音乐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一是以民族音乐为基础。柯达伊认为,简练、淳朴、富有生活情趣的民间歌曲是引导孩子热爱民族音乐、继承民族传统的必由之路。二是将歌唱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柯达伊认为,儿童只有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才可能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唱歌是普及音乐教育的切实可行且有实效的途径。三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柯达伊倡导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法”,而不是简单地按照学科知识结构的一般规律来进行教学。这是从总体的角度对柯达伊的音乐教育思想进行的概括。以民族音乐为基础的意义我已经在上文进行阐述。第二点和第三点的实践意义也是巨大的。

“以歌唱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是切合实际的。柯达伊认为歌唱是培养音乐素质的最好途径,歌唱也是最容易表达思想情感的音乐形式。通过歌唱最容易接近音乐,有了歌唱的基础,更高层次的音乐教育就能够得以发展。幼儿教师应以教会和培养幼儿歌唱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方式,而不是盲目地鼓励幼儿去学乐器,歌唱是表达情感的基本途径,注重培养幼儿的歌唱能力才是最主要的。

在歌唱中,柯达伊更多的是强调合唱,合唱具有影响和促进群众音乐文化发展的功能,“可以发展听觉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的无伴奏合唱,对于那些即使不会演奏乐器的人,也可以向他们展示世界著名作品,唤起千百万人心灵上的共鸣”。合唱所产生的社会作用,是音乐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合唱中,人们学会倾听、配合,对于艺术和谐、完美的追求和自觉形成的统一意志,取代了行政的约束。它所形成的纪律性来自人的内在要求,而不是外在压力。柯达伊积累了大量关于多声部的合唱训练、优秀的民族歌唱教材和教学方法等,为儿童音乐教育提供了相当完善而富有特色的模式。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借鉴和使用的。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最具有特色的一点,就是早期的音乐训练都是采用民谣为教学材料。因此,任何国家采用了这个教学法后,都可以从自己的民谣素材中找出教学资源。这样不仅可以保存自己传统的音乐文化,更可以鼓励本国的作曲家运用民谣素材创作具民族风格的音乐,促进民族音乐的蓬勃发展。

柯达伊还对幼儿音乐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柯达伊提出,在现代音乐教育中,幼儿园教师首先要理解音乐教育的原则,由此来相应地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法和风格。其次,改革创新也很重要。

总之,柯达伊在音乐教育领域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所创立的“柯达伊音乐教学法”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的,这是我们完善本国音乐教育的重要参考教材,其中音乐教育法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和推广的。他对祖国的热爱、对音乐的热爱和热情,以及他的奉献精神也是我们应该推崇的。柯达伊是伟大的音乐教育家,他的精神和学术思想都值得我们继续学习和思考下去。

参考文献:

[1]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09-01.

[2]洛伊斯·乔克西.柯达伊教学法Ι.赵亮,刘沛,译.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上一篇:消极作文下一篇:优秀班主任个人工作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