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评价方式,提高学习兴趣

2024-10-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多种评价方式,提高学习兴趣(精选10篇)

多种评价方式,提高学习兴趣 篇1

仪征市龙河中学朱晓敏

新课程呼唤充满活力的新课堂,新课堂呼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评价。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理念的指导下,新型的课堂评价就像一根奇妙的杠杆,能使教与学互动起来,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这里结合评价主体和评价时机,谈谈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多元化评价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自我评价明方向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评价的主人。《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强调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一种科学的课堂评价方法,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评价。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对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进行认识,作出判断,既可以看到自己的成绩,享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信心;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找出不足,及时调整目标,明确努力的方向,从而以更高的热情投入新的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二)同学互评促发展

《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

之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课堂上的“师评生”和“生生互评”的过程是最能体现学生素质发展的过程。他们在互评中往往会找到自己难以发现的长处或短处,从而互相启迪,互相借鉴,彼此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它弥补了教师对众多学生难以一一关注的不足。他们在评价他人的同时,也能更进一步的认识自我,可以弥补“师评生”方法难以收到的效果。这一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生生互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欣赏。优等生不要孤芳自赏、自命不凡,评价学困生时不要取笑,不能使用过激的语言,如“这么容易都不会做,怎么评分呢?”要多一点理解和鼓励。要热情的鼓励他们大胆参与互评活动,锻炼自己,提高水平。1

这样的互评训练才能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三)教师评价树信心。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评价者,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显得至关重要。“多奖励,少批评”应贯穿在评价过程的始终。同时,奖励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即体现学生学习基础与能力的差异,对课程学习中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给予奖励;激励学生学习基础与能力的差异,根据学生基础的差异在学习过程的发展给予奖励;对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积极、个体特长发挥显著的学生给予奖励。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实现师生情感零距离,使学生敢于表现自己。在教学中,有时教师几句简短的、感情真切的评价语,如同春风化雨,使学生信心倍增。让学生感到莫大的快乐,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四)延缓评价示个性。

延缓评价要求教师在学生交流讨论时,不要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新知、获取新知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要鼓励和赏识学生发表独到见解,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都有新的发展。延缓评价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的回答都折射出不同的个性色彩,使语文课堂更有生命力。

多种评价方式,提高学习兴趣 篇2

一、体验———身临其境, 印象深刻

美国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告诉我, 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 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 我就会真正理解。”这句话诠释了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的重要性。体验式学习所倡导的就是这样的教育理念, 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 在体验中思考, 在思考中创造, 在创造中发展。

学习“体积单位”时, 要让学生认识1立方米体积大小的时候, 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感知到1立方米的大小, 可以用3根1米长的直尺, 在教室墙角搭建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 让学生看一看1立方米到底有多大;为了让学生再进一步体验到1立方米空间的大小, 再让学生到这一空间里来站一站, 看看能容纳多少人, 同时想一想, 在我们生活所熟悉的空间中, 有哪些是可以用“立方米”作单位的。学生亲历了这样的学习体验过程, 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1立方米的大小, 1立方米空间的大小给他们留下了实实在在的印象, 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 一旦遇到与1立方米空间大小有关的知识, 他们一定会记起这次的体验, 便不会盲目地去解决此类的问题。

二、比较———求同存异, 理解扎实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比较可以求同存异, 凸显事物的本质属性。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都是循序渐进的, 同样主题的数学内容往往逐步深化与发展;不同主题的内容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然也有区别, 所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 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内容, 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学习完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后, 可以让学生把解决分数乘法应用题和解决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进行比较, 在解决这两类应用题的过程中, 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经过观察、比较、讨论后会发现, 解决这两类应用题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要先确定单位“1”的量, 并找等量关系式;不同之处在于:如果要求单位“1”对应的量, 就用除法计算, 如果要求分率对应的量, 就用乘法计算。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到简单的分数乘法、除法应用题的解决步骤基本是相同的, 最大的区别在于最后一步根据求对应的量判断用除法计算还是用乘法计算。经过比较, 既概括了这一内容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形成了认知结构, 又深化了学生的认识。

三、反思———质疑解惑, 深入探索

反思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善于反思的人, 能及时地把经历提升为经验。反之, 不善于反思的人, 经历虽多却可能仍然缺乏经验。同时, 学生的反思也能为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宝贵的信息, 帮助老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向。

“分数除法”这一单元学习结束后, 我让学生写下学习本单元后的反思。在学生的反思中比较集中反映的问题是: (1) 不能很快地确定单位“1”的量; (2) 不能确定什么时候用乘法计算, 什么时候用除法计算。针对以上问题, 我又特地安排了一节练习课, 重点训练学生如何寻找单位“1”的量, 以及怎样确定计算方法。

通过练习, 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单位“1”的量有什么特点?很快就有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有的说“比”或者“是”字后面的那个量就是单位“1”的量;有的说分率前面的那个量就是单位“1”的量;即使没有“比”或“是”这样明显的字迹, 我们可以自己根据题意把原句转化为这样的句式。

根据学生的反思, 我及时调整了教学进度, 进一步加强了这方面的训练, 帮助学生补上了这方面的不足, 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辩论———唇枪舌剑, 驱逐困惑

辩论可以启发人的思想, 使人主动地去分析、思考问题。把“辩论”巧妙地引入数学课堂, 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认识倒数”的例题教学后, 学生明白了: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在进行巩固练习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辨析:0.25×4=1, 0.25和4是互为倒数吗?首先我把学生分成了两个组, 赞成是互为倒数的同学为甲方组, 不赞成互为倒数的同学为乙方组。经过观察我发现, 原来赞成是互为倒数的同学基本上是班上平时在学习上善于思考、思维比较灵活、学习成绩相对优秀的同学。就在我这样宣布分组的时候, 又有一些原来不赞成是互为倒数的同学也站到赞成的一边去了。但是不难看出, 他们其实并没有真正弄明白0.25和4到底是不是互为倒数, 只是他们也观察到了我所观察到的情况而已, 对于他们观点立场的改变我也没有说什么。

在辩论中, 同学们是那么全情地投入, 老师没有提醒谁要注意听讲, 但是没有一个人是不注意倾听的;老师没有提醒同学要积极发言, 但是所有的学生都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老师基本上没有进行过多的启发引导, 但是学生都能主动地把自己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建立起很好的联系, 进行了有效的迁移。这不正是新的教育理念所倡导的让所有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吗?事实证明:这样的学习是每一个孩子都愿意积极参与的, 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孩子们愿意接受的, 我们要经常为学生们营造这样的学习环境, 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

学习方式远不止以上四种, 在课堂教学中, 凡是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方式, 教师都可以加以运用, 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殿堂。

参考文献

多种评价方式,提高学习兴趣 篇3

关键词:数学学习自我评价

数学学习自我评价不仅以数学知识作为评价客体,而且从每个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实际状况出发,评价他们自己的发展进程,促进他们向更好的方向前进,这种评价方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品质,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及个性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从数学学科的特点看

数学是关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有内容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性等特点,而高度的抽象性是本质的特点,数学学习的主要困难就来自高度的抽象性。“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少有对自己思维活动合理性进行判断的自我意识,因此也就谈不上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调节。”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数学的理解以及应用意识等高级思维能力,老师往往很难教授或很难向学生提供有关他们思维过程的反馈和信息。另外,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数学推理的严密性和数学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正处于思维发展阶段的中学生不可能一次把握数学的本质,必须要经过自己多次反馈,深入研究、自我调整,才能使学生真正抓住数学思维的内在本质.因此,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对学习活动本身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价是很重要的。

2、从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上看

有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下的功夫不少,精力投人的也较多,但收效甚微。在解题前,他们不能对问题的性质、特点有较正确的认识,不能对解题思路和解题策略做大致的估计、判断和选择;在解题的过程中,他们只知道自己在解题,不清楚为什么这么做,不能依据解题的进程,随时对解题方法和结果进行评价,及时调控自己的思维航道;解题获得初步的结果后,就万事大吉,不能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这些现象说明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弱.有关研究表明,元认知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起着监控、调节的作用,其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学生的智力、思维的发展水平,元认知训练是改善学生的认知能力结构的关键。如果学生对数学问题有意识的做自我评价的话,不仅能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强化,还能把自己从题海中解救出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解题能力及元认知能力,对自己的数学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3、从改进教师的教学上看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老师必须了解学生.要了解学生的方法很多,学生的自我评价提供的信息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徑,一个学生在数学日记上明确反映了这样一个问题:“我的数学学习有点跟不上老师,您能不能给我们留点自己思考的时间呢?”学生的内心呼唤,就是教师行为的准则。的确,我们许多老师倾向于提出问题后用自己的观点填补这些时间,而往往不去体会学生的感受,其实作为教师应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提出一个问题后至少要等3—5秒的时间,使学生可以思考合适的答案。通过学生课堂自我评价反馈回来的信息,不仅能帮助教师看到学生可能在什么地方出错,在那些地方还不清楚或没有牢固掌握,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帮助教师发现导致错误答案背后的原因,找到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症结所在,在错误被当成一个事实,或发展成一个习惯之前及时地弥补和调整自己的教学。另外,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利于消除教师和学生可能出现的对立情绪,使教师的评价更客观些,也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再则,学生的即时写作,完成了一次师生的心灵碰撞,学生的心灵,学生的收获,学生的发现,学生的困惑一目了然,怎样补缺,怎样调整,怎样进行个别辅导成竹在胸,教师的教学更加得心应手.因此,学生的数学自我评价有助于改善教师的教学.

4、从学生的主体性上看

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的发展实质上是通过活动,主体内部自己运动的结果,外部的作用可以促进其内部活动的进行,但不能代替主体的“自己运动”。因此,从本质意义上讲,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展,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在全部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一切主导因素都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才能起作用,如:主体对自身的正确认识,主体对自身学习情况的客观评价。“在21世纪的教学中,教育对象应成为学习主体,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学生的数学自我评价是把学生看成学习数学的主人和参与者,通过学生主体对自我数学的认识、评价、反思,使每个学生能以健康、积极、乐观态度接受自我,肯定自我,进而督促、调整、控制自己的行为,完善自我,真正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和主体的教育精神。

5、从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上看

“从数学教育对人的发展意义上来看,有效理解、主动探究的认知过程必然伴随着学生心理、意志、情感、品格的成长与完善,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并非唯一地指向数学具体知识本身,而潜在的也是最重要的恰恰是指向学生的人性品格、生命成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全面的发展,评价的本质功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遗憾的是传统的数学评价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把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活动最终简化为考试分数,引发了不少学生学习的苦恼、焦虑和其它消极因素,从而为学生的数学发展带来诸多的不利.显然,学生丰富的情感态度很难通过测试卷来考察,除了课堂观察这个方法外,学生数学学习的自我评价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策略.例如:通过写数学周记.有些学生的数学问题和一些隐私不愿让同学知道,但如果对老师信任的话,他会写在周记上的,如果老师能及时帮助或解决,就会有效地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因此,从情感领域看,学生的数学自我评价更加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更加注重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对形成良好的个性及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第十中学)

调动多种因素培养学习兴趣论文 篇4

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课改方兴未艾,我国的新课改正蓬勃兴起。这次新课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是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进行的,着重在课程性质、功能、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评价机制等几方面,做了较大幅度的突破。新课改符合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它们二者应时而生,恰似一对孪生兄妹。二者的核心都是以人为本,二者终极目标都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二者实施的前提都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如果说素质教育是目的,那么新课改则是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说,二者相辅相承,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就对学生发展而言,二者达到妙合无垠之境,确有异曲同工之效。在实际教学中,为更好贯彻新课标,实行新课改,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我认为就历史学科来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保证学生愿意学历史、进而学好历史的一剂“良药”。那么什么是兴趣,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一、 明确概念

兴趣是一种个性意志倾向性,指对某种事物所抱有的积极态度和特殊倾向。这种态度和倾向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发展起来的,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研究、创新,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新颖的学习内容,形象生动的讲解及学习成就等都可引起学生的直接认识兴趣。由教学活动的目的、任务引起的,对学习活动可能导致的预期结果产生的学习兴趣是间接兴趣。缺乏直接兴趣,会使学习成为枯燥乏味的负担;没有间接兴趣,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毅力和恒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指出学习要靠自觉,要积极主动,而这需有兴趣做牵引。相信:培养学生有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我们每一位历史老师梦寐以求,躬身实践的一件大事。我们总是通过兴趣的培养,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改进他们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怎样实现这种转变呢?我认为,培养学生学历史的兴趣是达到这种转变的有效途径。

二、 培养兴趣

1、 明确历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历史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门基础课程。提高素质是全面的,包括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单靠数、理、化、语、外不行,还包括历史素质、地理素质等综合素质。要使学生知道:任何民族的今天都由过去发展而来,一个民族若只依赖过去是不会有发展的,但一个抛弃祖先的民族注定不会有前途的。告知学生学习历史的重大意义。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见兴潜”,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龚自珍说:“欲知大道,必先知史”,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可以明智”。可见,历史学习意义深远,非同寻常。学习历史可使我们受益无穷。通过正面说理端正学习态度,从而对历史产生兴趣,是历史学习的第一要务。

2、 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历史新课标解读指出: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转变在教学中的自身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转变,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成长规律,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利用学生青春年少、活泼好动的特点,搞好课外活动、随堂活动和小组学习、合作学习,不断创新教学途径、方法、手段。一年级的历史活动课“春秋战国故事会”开得有声有色,至今让人回味无穷,其情其景,历历在目:荆苛的慷慨悲壮、孙膑的果敢机智、齐桓公的不计前嫌、淳于髡的滑稽幽默、墨子的兼爱非攻、宋襄公的荒谬迂腐、孟子的汪洋恣肆、庄子的清净无为……一个个跃然纸上,栩栩如生。通过活动培养了同学们勤于动手、乐于动脑、主动参与的良好学习习惯,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在是一举多得。而这样的课堂组织形式是学生乐于接受、参与的。他们说:“历史课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和历史上的名人、伟人对话,与他们同甘共苦,同喜同忧,其乐无穷”“我们只有在历史课上才实现了‘沟通无极限’”有的同学表示多搞些活动,多上几节历史课。我猜想:他们已经到了“上瘾”的地步,可谓兴趣浓厚矣。

其次,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开展探究性学习。当人遇到新、奇、特的人或事时总想寻根究底,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可诱导学生学习新领域的新知识。如:讲香港问题时,做成一个小专题,香港包括哪几部分?每一部分是在什么时候被英国侵略者蚕食的?那时英军为何频频得手,清政府为何屡屡割地?香港是什么时候回归的?为什么能顺利回归?……这一系列问题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他们搜集各种资料,表现了对香港问题特别关注。

再次,利用认知规律,实现学科间知识的迁移、对接、碰撞、整合,培养兴趣。在小学语文课上学过《詹天佑》,当历史课上讲清文化的科技时,又讲到了詹天佑与京张铁路一目,同学们表现出极大兴趣,他们认真看书,仔细听讲,原有知识得到了深化。历史课上讲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时,我告诉大家:天京在不同历史阶段叫过不同的名字,你们查一查,都叫过什么名字?分别在什么时候?学生们踊跃查书、翻资料,乐此不疲,甘之如饴。

还有,利用因材施教原则,培养兴趣。因人而异,分层教学,让每个同学既吃饱、吃好,又免为其难,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发现每个同学的特长,扬长避短,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实际教学中,把教学目标问题化,系列化,目标要适宜,不能过大或太小,应用“跳一跳”够得着原理,让不同“身高”的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自豪和自信。

另外,利用学生喜爱影、视、剧的心理,在观看影视剧过程中,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针对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有电视机,电台常放历史电视剧、历史电影的实际,我特定一份《中国电视报》看哪个电视台在播放与同学们的历史学习有关的影视剧,及时转告给他们,让他们在自家里看电视,然后到课堂上交流心得、体会,抑或写观后感。像《唐明皇》、《大汉天子》、《林则徐》《开天辟地》《汉武大帝》……相当多的同学在我的怂恿下,从头看到尾。通过看电视、电影,大家各抒己见,互相交流,互为补充,会对历史知识有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合作交流能力,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等。长此以往,你会与历史结下不解之缘,兴趣越来越浓,大有舍它其谁的感觉,从此,你的.历史学习渐入佳境。

最后,利用现代科技,尤其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学生喜爱上网的特性,培养学生学历史的兴趣。许多学生爱上网,但不是为了学习,而是聊天、玩游戏等,不务正业,浪费了时间,荒废了学业,让家长着急,老师痛心。我们要把学生的爱好、兴趣从歪门邪道引到光明大道上来,让现代科技为我们的学习服务,让网上游戏“迷”变为网上学习“迷”。

3、培养学生学历史的兴趣,还要在历史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融洽、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尊重、关心学生;学生尊敬、爱戴老师。老师热爱学生,感到跟他们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学生的快乐和悲伤,了解他们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学生,从而换位思考,把自己置于同学生平等的地位,与学生同学同玩,同喜同忧,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学生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双边关系,使学生觉得老师和蔼可亲,他们愿意接近你、听从你的教诲,从而达到“爱屋及乌”即“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4培养学生学历史的兴趣,还要改革历史课的评价体系。现在的课程评价和考试制度是素质教育的一大桎枯,是实行新课改的一块绊脚石,它整齐划一、无视个体差异的评价方式,有类于“人是机器”的倔强再现,这种评价方式严重挫伤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使学习兴趣大打折扣。好在新课改已意识到原有评价体系的弊病,并提出建立能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体系,这是所有教师和学生的一大幸事,我们更希望这些好的措施和方案能在具体教学中得以实践,而不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走了形、变了样,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落得个新瓶装旧酒,事倍而功半的结局。

多种评价方式,提高学习兴趣 篇5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一个显著的特征,也是一个基本要求,《新课程标准》中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和开展,进一步充分说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作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郎格朗说:“未来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在现阶段的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充当知识的传授角色,习惯于把知识结论直接的告诉学生,从而使学生养成总是以接受学习的方式面对所学内容和学习过程的习惯。这种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忽视了学生优良学习品质的培养,更为严重的是他们已经不会自己学习,当他们需要创造性的分析、解决问题时,他们不会思考甚至不愿去思考。

自主探究学习

“自主探究学习” 是指学生自我成为主体的学习,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操纵控制自己的学习。与他主学习、被动学习、依赖性学习相对立。自主探究性学习具有以下人格特征:积极探索的自觉性、自强不息的独立性、多元思维的灵活性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性。

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计划,能充分利用学习工具,采用观察、实验、计算等多种方法,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养成寻疑、质疑、释疑、解疑的习惯和方法,勇于思考,富于想象,乐于革新。是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者与合作者。

新课程教学方式(合作+引导)

以 “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正在被“你说、我说、大家说(教师说、学生说)”的课堂气氛所代替。新课程的本质定位为“交往”,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和学生成为好朋友,彻彻底底地放下教师的架子,学会多以商量的口吻和态度与学生平等地对话、沟通、合作,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以“共建’’的方式来“以教促学,”“以学长教”、“互教互学”。

多种评价方式,提高学习兴趣 篇6

关键词:探究,备课,主动参与

“新课标”在保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 教学的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 “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阅读、交流、创新能力, 注重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在备课过程中, 要认真阅读新教材、学习新课程, 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转变自己的角色, 要充分认识到, 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要不断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 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对于学生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知识技能, 还要关注他们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当前, 还要关注他们的未来。这对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耕耘在一线的教师要有一点研究的意识, 有一点自我反思的能力, 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因此我们要实实在在地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 从内心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不是走过场, 做样子。

一、构建问题情境——问题探究——解决新问题——再探究——再解决的开放式学习的过程

在《三角形的关系》这节课中, 我首先设计“三角形三边满足什么样的关系”的问题情境。带着这一问题发给学生长度为3、4、5、6的彩色小棍, 分小组一起探究有哪几种情况可围成三角形, 哪些不能围成三角形。在拼接三角形的过程中, 每一名学生都要经过动手、动脑、合作、交流、探究这一过程。利用这样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合理自然地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总结问题, 从而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能力、训练思维、形成良好思维品质的目的。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学生探根究底, 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问题, 保护学生点滴灵感的火花。教师在课上要随时准备迎接学生的挑战。

创设问题情境, 并以问题串的形式提出挑战, 把学生引入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去, 使学生通过独立自主的思考或合作学习获取问题的结论, 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才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

反思以往的数学学习方式, 过于把数学学习等同于数学难题。事实上, 数学解题固然重要, 但是不能把解题看作培养数学能力的唯一方式。实际上, 会提出问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数学创新的出发点。我们要能通过教学让学生领悟、体会提出问题的方式方法, 学习如何自主地去研究数学问题。

让学生掌握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 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学习。在经过大量的实践和深入思考后, 我的体会是:

在课堂上:

1.给学生一些权利, 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2.给学生一个问题, 让学生自己找答案;

3.给学生一点困难, 让他自己去解决;

4.给学生一个机会, 让他自己去体验;

5.给学生一个情境, 让他自己去观察;

6.给学生一片空间, 让他自己向前走。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要利用已有知识、方法去获得未知的、需要探索的知识和经验, 在探索中主动地学, 有见解地学, 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三、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多种评价方式,提高学习兴趣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 ;丰富多彩 ; 兴趣; 提高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学生的潜能就象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热情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去开拓、去创新,让学生去做感兴趣的事,从兴趣中发展兴趣。不要老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思维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开展活动的目的是语文课活起来,不要局限于上、下课的形式,形式多变一些,寓教于乐,让学生学会在玩中获得知识,这也是培养学习语文兴趣的最终目的。

一、走出课本,感受生活中的语文

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必须走出课堂,进入到生活中去。要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学语文,要让他们知道语文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学生对文中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月光如流水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叶子和花就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这些句子无法理解。于是我就在下晚自习后,带着学生到学校的小池塘边,去亲身感受朱自清的“静静的月下荷塘”和“荷塘下的月色”。

在教学《这个世界的音乐》时,我利用周末时间,带学生到郊外感受大自然。去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去听那婉转的动听的鸟鸣,听蟋蟀的“曲曲”声,鸡的“咯咯”声,牛的“哞哞”叫声,听马的嘶鸣声。学生根据自己听到的声音,总结出这些声音不是都能给人以愉悦的感觉,只有那些有规律、有节奏、婉转的、没用具体意义的那些声音才能给人美得感觉。而有些没有规律,没用节奏的声音,使人感觉很不舒服,就不能称之为音乐。而有些有具体意义的动物之间的交流,也不能称之为音乐。很显然,学生自己到大自然中亲身感受到的,自己总结出来的,比在课堂上听教师枯燥的讲述效果要好很多倍。

二、学生讲课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要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求受教育者不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学习,达到师生互动。为了做到以上这些,每周拿出两至三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来讲课,主要针对阅读课文。首先要求学生备课,写出教案,这样为了把课讲好,学生会不惜余力去吃透课文。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使学生体会到了教师的辛苦,更进一步培养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等。通过学生自己讲课,让学生做到心到、口到,对整篇课文的结构、写作特点、思想内容,都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并且听课的学生也会不自觉地站在讲课人的立场去评价讲得好与坏,而不是教师讲课时,那种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三、开展辩论会

在教学《项链》时,我以辩论会的形式来学习的。在讲完课文内容之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十年的辛苦劳作,对于玛蒂尔德的生活起到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立刻全班学生分成两派。有的认为对玛蒂尔德起到积极作用,有的认为起到消极作用。为了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随时做好准备,接受"小记者"的采访,说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辩论会一开始谈到积极作用,立刻就有学生滔滔不绝地说"十年的辛苦劳作,使她抛弃了害人的虚荣心,培养了玛蒂尔德勤劳善良 、吃苦耐劳、乐观开朗的精神,使玛蒂尔德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可爱,使她的人格更加健全。也使她成为生活得强者,有能力应对生活中更多的风雨雷电。并且还获得一笔丰厚的钱财,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如果没有这十年的辛苦劳作,玛蒂尔德可能会一直沉浸在永无休止的虚荣心中,会越来越痛苦。其后果有可能是终日郁郁寡欢;为了想过上上流社会的生活,有可能做违法犯罪的事情,锒铛入狱。或者因无法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而精神失常,甚至抑郁而死。”主张对玛蒂尔德的生活起到消极作用的同学认为:”十年的辛苦劳作,使玛蒂尔德白白耗費了十年的美好青春年华,别人花前月下优雅洒脱、说笑玩乐的时候,她却过着最苦最累的女佣生活,做着最脏最苦最累的工作,最主要的是她失去了对一个女人来说最重要的美丽青春,变成了一个又老又丑的老太婆。而这些都是根本没有必要经历的,玛蒂尔德是个可怜的牺牲品。”这节辩论会开的非常成功。为了这节辩论会,学生课下不惜牺牲玩的时间搜集资料。辩论会结束后,我有组织班内的"小记者"对那些旁听者进行采访,他们竟也说的头头是道。学生有时也会成为老师的老师。他们以自己独到的眼光观察生活、透视生活、研究生活。我建议每位教师不妨多做几次学生,你会受益匪浅。

四、诗词背诵大赛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是语言艺术的精华。她象一粒粒光彩夺目的明珠在中华文学史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芒,以她特有的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中华人民,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人民干渴的心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民的情操。掌握大量的古典诗词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文化素质,培养高雅的情操。

五、课本剧

为了使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变,我还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表演《祥林嫂》这篇课文。没想到,学生竟准备得特别充分,每个角色都认真打扮了一番,比如演祥林嫂的同学头发弄得特别凌乱,脸上还抹了黑,用黑色笔在额头画出皱纹,有同学还把乡下奶奶的衣服拿上来给“祥林嫂”,还找来了一根树枝和一个破碗,演“鲁迅”的同学在头发上也下了点功夫。同学们表演的很投入,完全投入到剧情中。观看的同学也被深深地感动了。而且为了表演的需要还添加了连课本都没有的内容,通过这次表同学们实实在在的体会到:封建社会、封建伦理思想、封建礼教是如何把旧社会劳动妇女的代表祥林嫂逼上绝路的。 更深刻的理解了鲁迅先生所提到的“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多种评价方式,提高学习兴趣 篇8

一、提示性评语,完善自我

当学生作业中出现计算、观察、分析的错误时,可以利用评语进行方法性指导,让学生明白正确的解题思路。特别是在解应用题及利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时候,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不明确而产生的错误。这时,老师在边上写上那么几个字,如“先找准数量关系式”“采用逆推方法试试看”“第二步该干什么”“你的简便法的依据是什么呢?”等评语,实际是向学生提出思考的方法。对因粗心出现问题的学生注上“粗心是老虎,细心是武松,武松来打虎,老虎准呜呼”。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改正、找错,从而不断取得进步。

二、找准闪光点,激发兴趣

评价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更应该注重其今后的发展。评价时教师应尽量从积极的方面出发,应尽可能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鼓励期待的评语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信,燃起他们不断前进的火种。特别对一些后进生,他们更渴望得到他人给予期望、信任和鼓励,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学会赏识学生。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批阅学生的每次作业,从中寻找点滴的闪光点,用赏识的语言进行激励。使他们的心灵在教师的赏识中得到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有自信。

如字写得好的就这样激励:“字如其人,你如此帅气,如果上课能注意听讲的话,相信你能把作业完成得更好的!”对有进步的学生在作业后写道:“今天的作业你进步了,老师相信你能赶上其他同学甚至比其他同学更优秀的。“好样的,有进步,继续努力!”“看到你在进步,老师真为你高兴,因为你付出了劳动”“你准行,老师相信你!””通过积极的赞扬、鼓励,学生的作业基本上能完成得很好,学习成绩自然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鼓励性评语,促进习惯养成

对学生作业的批改不仅判断正误、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学生的作业书写、格式以及算理过程上严格把关,这些是体现良好学习习惯的外在标准。及时用恰当的评语指出学生作业中的不足之处,能使学生很快的加以改正。例如,“你很聪明,如果字再写得好一点,那就更好了!”、“结果正确,但格式正确吗?”、“聪明的你,一定能发现简便方法!”等。对于学生由于粗心出错,我总是首先肯定其长处,增强自信,再提出殷励希望,如:“搬开你前进的绊脚石-----粗心,奋勇前进!”“和细心交朋友!”“你的字写得可真漂亮,要是能提高正确率,那肯定是最棒的!”或者“再细心一些,准行!”这样,一方面不打击其自信,另一方面使其纠正不良倾向,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四、拓宽思路,激活创新

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兴趣教学 篇9

学生的学习过程觉得有趣,就学得积极、主动、轻松,反之,就消极、被动、吃力。尤其是高中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多,知识抽象,学习任务繁重,压力大。所以,我们的课堂应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永远对学生有一种魅力,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读,兴趣盎然地学,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课堂生活的快乐,真正实现寓教于乐。愉悦式教学就是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师生以愉悦的心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活泼、愉快的氛围,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心理上具有愉悦感,体力上具有轻松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接受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提高素质。愉悦式教学首先从教师的“乐教”出发,以唤起学生的“乐学”为根本,紧紧围绕这一根本,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进行整体的教学改革,把学生从“苦学”中释放出来。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巧妙以有趣生动的形式引入

导语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开始。导语导得好,可以先声夺人,抓住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恰当的导入在教材的章节之间、层次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使课堂一开始就象一块无形的磁铁将学生吸住。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灵活采用。如在学习“常见天气系统”时,我以学生那几天亲身感受到的气温和风向的变化导入;学习气象灾害时我以“卡特里娜”飓风导入等等。一个个的问题悬念,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他们就会乐于去探究这些知识点了。2、精心设问,激发兴趣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在师生互动中学习。只有学生觉得有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才会感到轻松愉快,有了愉悦感,就能产生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呢?精心设问,就是方法之一。设计问题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自然规律和生活中,找一些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易中设难,做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回答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选择合适的资料和案例。然后教师层层深入,揭示矛盾,引导学生进行思维,以解决矛盾。当学生面临有一定困难的问题,而又觉得自己有能力通过思考解答时,就会感到一种无比的满足与愉悦。

3、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感观,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习效率。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学习第一单元“地球的运动”时可采用多媒体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意义,寓抽象的教学内容于生动形象的情景画面之中,加上优美动听的音乐,精辟的解说词,声情并茂的动画场面,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很容易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激起情感上的愉悦,触发他们的想象和思考,从而在愉悦的气氛中突破了教学难点。在学习“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一节中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时,我以珠江三角洲种植的农作物的变化(由粮食→蔬菜)为例说明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通过师生互动,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习效率。

4、成功激励,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

成功激励是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的有效方法。当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心理上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一种再次获得成功,再次体验心理满足的需求。因此,教师要设法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经常体验到这种成功的喜悦,并且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强化学生的这种探究精神,维持这种积极情绪。如当学生答对了问题或发现了新问题或提出了新观点或考试进步了等,老师都要给予鼓励和表扬,这种方法对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同样有作用。如我校美术班的学生,大多数文化基础较差,对数学、地理(特别是自然地理)等科目的学习感到吃力,有的同学甚至想放弃这些知识的学习,所以上课时不听课的同学相对较多。为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我将考试试题难度降低,在一次考试中,有一位同学原来学习态度较差,但近段时间较认真的学生考试及格了,我及时在班上表扬了他,并以他为例,说明学习态度与成绩的关系,课后又单独找这位同学谈心,鼓励他,帮助他分析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告诉他学习地理的方法。在此后的考试中,这位学生无论题目难易都能考及格,在题目较易时还能上80分。平时,只要班上某位同学有进步,我都会表扬鼓励,此后这个班学习地理的兴趣越来越浓,地理成绩进步很快,与我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了。

5、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引伸和辅助,积极开辟地理课第二课堂的活动,是目前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利用乡土地理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乡土地理的调查,使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也助于学生加深对其它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的理解与记忆,可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形象、直观、具体、扎实,并结合乡土地理的一些实例,如河道污染、白色污染、噪声污染等,对学生进行环境观、道德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和生态意识。通过调查使学生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操.

(2)利用地理课外活动小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课外小组通过参观气象站,进行天气预测、物候观测;到天文馆看星空,组织学生观星空找星座,观月相;还可以组织地质夏令营、制作地理模型、宣传有关地理的法规等活动,力求把课本知识寓于各种活动之中,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能力结构。这样,地理课的教学就会变得有声有色,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炉。从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品德。

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從事学习,而且能起着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第二十中学)

多种评价方式,提高学习兴趣 篇10

关键词: 高中英语写作    自主评价    自主学习

作为语言学习的一部分和信息输出的一种形式,写作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学生英语作文的完成情况不如预期好。对于高中英语教师来说,写作教学,尤其是对学生作文的批改,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困惑。在以往的写作教学中,对于交上来的作文,教师习惯于“全批全改”。以批阅一个学生的作文要三分钟计算,批改一个班的作文约需要三、四节课的时间。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批改作文对英语教师来说成了一种“负担”,这种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负担”之后的效果却仍不尽如人意。

目前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已经形成“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写作→教师打分、修改错误→教师讲评作文”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显然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学生只是被动学习和接受。长此以往,对于拿到手的作文反馈,学生最关心的只是分数,而对于教师指出的错误,则是能改就改,不会改也就不再理会。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明确要求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课程标准建议,高中学生应该形成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整合语言技能。教师要为学生独立学习留有空间和时间,通过时间获得经验,增强自信,提高能力,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笔者尝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改变作文评价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写作教学是一个整体,写完作文并不代表一次作文学习的结束。笔者重视作文完成后的评价过程,把每次习作后的评价作为任务布置给学生,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考虑到学生的能力不同,笔者把学生分成两组,A组为英语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对他们的作文要求采取自我评价的方式;B组为英语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对于他们的作文仍以教师评价为主,但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会独立修改作文的方法。

当笔者首次向两组同学说明新的作文评价方法时,显然同学们对新方法都很感兴趣,同时存在困惑,对完成新的作文评价任务信心不足。因此,笔者在课堂上首先对两组同学的作文评价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讲解:A组学生要在没有教师评价的基础上找出自己作文中的错误并改正,B组学生在要改正教师指出的错误并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修改润色。有了明确的指示,两组学生对于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和信心明显提高。

由于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评价作文的方式,A组学生虽然英语基础较好,但在进行作文自我评价的开始阶段仍遇到一定困难,如对没有任何标记和评语的作文无从下手,即使知道作文某处有问题但仍不会修改等。但是这些困难很快变成他们继续评价和修改的动力,促使他们不断钻研和探究。在A组自主评价作文的过程中,为了保证评价的有效性,笔者设计了以下两张表给学生作为评价标准参考:

表一    写作能力自评表

(5=非常好        4=好        2=较差        1=很差)

表二    写作能力评价表

有了表一和表二的参考,A组同学有了作文评价的标准,逐渐开始对自己的作文形成客观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尝试给自己及小组成员的作文进行打分、修改、评价,小组组员之间的交流增多,合作更密切,团队精神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扬。经过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评价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写作的信心大大增强。

对于B组学生,由于英语基础相对较薄弱,在批阅该组同学的作文时,笔者仍以分数的形式呈现对他们作文的评价,并用红笔标注出错误的地方及提出修改意见,作为B组同学评价和修改作文的参考。由于之前对于发下的作文中的错误没有重视,只是看一下分数就把作文本放在一边,B组学生开始对于笔者划出的错误能改的并不多。但是在经过几次尝试后,在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合作下,能改出来的错误越来越多,B组学生在作文评价,方面对教师的依赖越来越少,信心越来越足,逐渐开始主动评价修改作文而不再排斥英语写作训练了。

在进行了一个阶段的自我评价训练后,两组学生对于英语写作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已经不再被动接受教师评价的结果,而是积极主动地修改评价自己的作文,写作的积极性提高不少。在对两组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作文评价时,笔者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要求两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作文评价,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都不同,如果对他们的作文采取一致的评价方式,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不能更有效地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不利于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在学生自我评价作文的时候,教师应该认真观察学生的反应,并及时做好记录,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2.对学生表现的评价以鼓励为主。学生在学习自我评价作文的时候,由于缺乏经验,往往会感到信心不足而阻碍评价的进行。教师应该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对于学生的表现,教师可以用口头表扬的形式予以肯定,并委婉提出建议和指示,如:“You did well,but can you tell us how did you get the answer?”“Your passage is well or ganized,but if you paid more attention to your hand writing next time,that would be better”等。这些鼓励和肯定性的话语,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支持,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增强。

3.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对学生的作文,采取学生自主评价的方式是为了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教师的作用仍不可忽视。教师在学生自主评价学习过程中的角色从传统课堂中的知识的传输者变成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控制和指导课堂活动的进行,从而保证学生自主学习和评价的有效性。

以作文评价为例,改变作业的评价方式,充分体现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倡导的评价原则,体现了学生在评价和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同时考虑到了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能够帮助学生及时而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试着“放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陈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发展性评价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3]罗少茜,编著.英语课堂形成性评价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4]杨静.英语写作动机的激发.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18(2):89-95.

上一篇:暑假学生安全公约下一篇:小学语文阅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