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精选9篇)

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

新课改已经实验了好几年了,在新的音乐课程改革中,我看到了希望。本次课程改革站在“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高度,大刀阔斧的改革了中国几千年遗留下来的陈旧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而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改变学习方式。《新课标》指出:音乐教学应在新课程的主动、探究、合作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以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基础,建构开放性、创造性的音乐教学模式。我感觉受益最大、感触最深的是一下三种:

一、主动吸收式

十九世纪末,起源于意大利的蒙特梭利教学法,经过反复实验得出一个确切结论:“所有儿童天生具有吸收文化的能力。”在音乐教学中,任何知识技能的习得、音乐风格的掌握、文化内涵的理解,都离不开学生的吸收。过去,我们只是把学生当做存储只是的容器,不停的把知识、技能灌输给学生,没有站在学生这一吸收者的角度,为他们提供吸收的环境、方法和条件。因此,吸收的效果很差。事实证明:学生会唱的多数歌曲都不是学校的老师教的,而是在其他场所靠自然吸收所得的。难怪许多学生不爱唱老师教的歌,学了半天还是不会唱,倒是自己日常生活中“吸收”来的或同伴们相互“交流”雪莱的歌,记忆深刻,唱着过“隐”。以前我所教的四年级(3)班有一个叫王雪的女孩子,平时胆子很小,上课从不积极学唱,我也一直对她没有什么好印象,觉得这样的学生不会在唱歌方面有什么造诣的。可是,在期末的一次歌咏比赛中,她演唱了当时热播的电视剧《大长今》的主题歌,得到了第一名,我在为她的表现感到惊讶的同时,也在思索着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我教的歌她就唱不好呢?现在我明白了,原因就在于我没有给她提供“吸收“的环境、条件和方法。因此,我们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帮助学生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开启学生自主学习的心智;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要做到:重导轻演,即教师担当导演的工作,而不是像演员一样,独立站在讲台上“演课”;重艺轻技,即重视教学的艺术效果以及对学生的艺术感染力,淡化学习的技能;重情轻理,即重视教学的情感态度,少一些理论讲解,对于基础音乐教学来说,大量的感性积累比理性的讲解重要的多,特别是作为感知的音乐艺术;重趣轻习,即注重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佳的动力,不要因为过繁过难的技术练习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乐趣。

二、发现探索式

发现探索式是针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提出而构成的。研究性学习实际上是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结果的自主学习过程,是从学生的生活与生存环境出发,为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着想,逐渐形成的最适合自己、最能体现独特个性的音乐学习方式。它将被动的集体灌输改变为主动的个体探索;将被动接受改变为主动参与;将学生与知识的间接关系改变为直接关系;将教师引起外在兴趣改变为自发的内在动力。在教学四年级歌曲《快乐的节日》时,为了让学生唱准节拍,我在歌曲中有顿音记号和休止符的地方设计让学生在鼓点上拍手,但学生还是不能完全准确地拍击,我想起学生对打击乐器十分有兴趣,不如在这些鼓点上让学生用打击乐器来代替单纯的拍手。于是我要求同学回家后利用废旧物品做一个打击乐器——“响板”。孩子们回家后,积极开动脑筋,根据自己的理解、条件和能力,每人动手制作了一个材料不同、形状各异、音响独特的响板。有的把妈妈化妆用的旧粉盒加工成响板;有的拿核桃当原材料;有的用两个小瓶盖就解决了问题;有的用小木块或小竹板代替。上课时,每人带来一个自制的响板,相互交流制作经验和过程,相互评价响板的质量与音色,相互合作创编节奏,并用自制的“乐器”为音乐配伴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不用说,《快乐的节日》这首歌曲的节奏也全都卡准了!所以,如果呢给学生以发现探究的条件,给学生以自信和鼓励,他们就能回报呢一份震惊、一份惊喜。

三、 讨论交互式

俗话说:“一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群众的智慧是伟大的,现代人脑只开发利用了10%——20%,大量神经细胞即神经元都处于空位,从未被开发利用。当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时,课堂气氛宽松活跃,相互关系民主融洽,表达方式无拘无束,有益于激活更多的大脑神经元,将大脑中某些沉睡的神经元吸收并具结在一起,使思维系数大大增加,并产生空前的飞跃。讨论迸发出来的火花往往出乎意料,是激发学生思维想象与创造潜能的最佳途径。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角”,而是“平等中的首席”,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现代学生发展促进者。

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2

从20世纪60年代起国际化学课程改革风起云涌, 不少国家和地区在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从关注课程“学术性”到重视课程的“社会性”, 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 从“知识系统”向“多元能力”转化, 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高能力。

本学期, 我担任新课改后高中化学的教学工作, 工作中有一些体会, 现在总结如下。

一、充分研究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合理使用教材、切忌一步到位

依赖教材、教参和教辅资料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缺乏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的能力, 忽视身边生动的、有价值的其他教学资源, 难以引导学生去领悟化学新课程的内涵。教材只是工具, 不是圣经。新课程现行的教材和原来的旧教材相比, 新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贴近生活的知识多了, 枯燥乏味的东西少了, 教材趣味性、可读性多了, 寓知识于趣味性之中, 既可以当教材, 又可以当做科普读物, 功能增加了, 使学生感觉到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乐趣, 因而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 逐一设计探究情景, 特别注重学生活动, 探究气氛浓, 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令人耳目一新。

二、正确处理知识学习与探究活动的关系

根据模块课程要求编写的高中新教材对知识呈现方式做了较大的改革, 容易直接感受到教材对探究活动的重视, 其中有一些结论没有直接说明, 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和推理过程自己归纳总结。那么, 化学的基本知识是否就不重要了?如何处理好学科知识与探究活动的相互关系呢?我认为, 化学用语、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元素化合物等陈述性知识固然可以“系统地”教给学生, 但学生通过假设、观察、实验、交流、推理、归纳等过程所获得的知识更富有“含金量”:学生经历了“发现知识”的过程, 完成了知识的建构, 将“是什么”的知识和“如何获取这种知识”融为一体,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精心设计以实验为主的学生探究活动, 把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与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促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具体实现。

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3

关键字 新课程 高中音乐 学习方式创新

一、高中音乐学习方式转变的现状

高中音乐学习方式的转变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在音乐课程教学之中,学生、教师和课程都是转变学习方式的因素。在课程因素之中,课程的目标、环境和内容都会使学生学习音乐的方式发生转变。在教师因素中,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方式、本身的素质和教学中的角色定位都会对学生学习音乐的方式产生影响,在学生因素之中,学生的心理情况、学习水平和学生的兴趣爱好都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转变。其中,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直接影响的是课程环境,音乐教学离不开完善的课程氛围,一个开放的课程氛围会对音乐教学产生促进的作用,使音乐的学习方式向多元化不断转变。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往往存在音乐课程受到忽视,教学质量没有得到有效提高的现象,这不仅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同时也会使学生对音乐学习不重视。新课标构建了完善的音乐课堂环境,对音乐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合理安排音乐教学时间,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不 断开发新的教学模块,根据学生和学校的现实状况,开展多样性的 音乐教学活动,促进了学生转变音乐学习方式。

二、教师从思想上引起重视

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加上社会环境的不断升华,人们都音乐的感知能力日益加强。音乐传播的载体也日趋多样化,特别是高中生,存在普遍的追星现象,通过网络、电视、电台等多种载体追求自己喜欢的音乐。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外部环境,教师需要从根本上引起重视,鼓励学生对音乐的追求和爱好,使适度的音乐融入学校生活中,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同时,随着世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音乐的全球化元素也不断增多,特别是国内外的通俗音乐,基本上已经跳出了国界的界限。当前就有许多的高中生热衷于钢琴、小提琴等多种乐器,包括舞蹈,这些也有利于高中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较好的利用这些外部环境,拓展思维、与时俱进,加强自己音乐教学的现代化。

另外,理论与实践的和谐统一也是教师需要重视的思想观念。特别在高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也要强化实践性,加强音乐教学的综合性和选择性,使得高中的音乐教学紧密联系实际,与时俱进。音乐教师必须在充分了解当前时代特色的前提下,加强音乐教学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更新教学观念,在时代的背景下,提高高中音乐教学的质量。

三、采取多种教学策略,积极进行高中音乐教学方式的创新

1.充分运用多种现代教学工具与手段,不断提高高中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

伴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应用,现代教学工具与手段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也不再鲜见。多媒体等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已经得到当前教育界的充分肯定。基于此,笔者认为,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作用,不仅能够极大的提高高中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而且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有效的推动高中音乐学习模式的变革。

2.在课堂教学过程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参与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体的作用。因此,高中音乐教师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交流,并及时进行学生课堂反馈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对学生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点评与引导,并以此作为调整课堂教学进度以及教学内容的依据,从而有效的促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的基础上,也将自身的音乐素养得到相应的升华。

3.教学内容上的创新

传统的音乐教学内容大体离不开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的内容,其实这些空泛又乏味的老掉牙实在是难以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特别是有自己的思想的高中学生的兴致。因此在教学的内容上,大可以融入一些现代化的元素、国际化的元素,拓宽学生的视野,用好奇心的驱使作用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同时,可以通过与时俱进的音乐元素来影响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又不抛弃传统美德。

4.教学手段上的突破

具体来说可以从课堂氛围营造和音乐教学方式上来进行解析。没有人会为一堂毫无生机的音乐课而激情万丈,因此,活跃的课堂气氛是正常的音乐教学的基本前提。教师可以通过音乐PK,或者模仿、记歌词或者解析歌曲的方式来进行音乐教学,促进学生动脑意识,让学生自主的进行音乐探索。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应当把自己与学生摆在同一位置,在平等的平台上进行音乐交流,加强音乐互动。

参考文献:

[1]顾美霞.高中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探索[J].教育界. 2011(14).

[2]王晔楠.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音乐的学习方式创新[J].成功(教育版). 2010(4).

音乐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4

10月16日我有幸参加了孝义市教研组杨老师关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讲座,通过本次培训学习,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对新版的音乐课程有了更深刻认识和理解,更加明确了小学音乐课应该怎么样去上。

杨老师从不同的方面对新课标进行了讲解,他强调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人的音乐美感属于社会意识,美感必须是“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的,由感官快乐进而使精神需要获得满足而产生的那种愉悦。音乐它以其独特的艺术美,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从而使人产生愉快的感觉。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能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

杨老师主要强调了调式的重要性,他说不管中学还是小学的音乐课都必须涉及到调式的讲解,通过讲解调式有助于学生对乐曲的分析与了解,在中学的音乐课里主要讲解西洋调式,小学音乐课里主要讲解民族调式,因为小学音乐课本里有好多的民歌,了解了民族调式以后有助于学生了解咱们民族音乐的色彩与风格。

杨老师首先从调式的理论开始详细的讲解,因为此次培训的老师除了好多年轻教师以外还有好多老教师,他们对调式比较陌生,为了照顾到年老的教师,所以杨老师详细的一步一步的讲解,分析了好多例子,如《交城山》《二月里来》《军民大生产》《国际歌》《嘎达梅林》等等,从民族调式到西洋调式、从五无声调式到七声调式、让我似乎又回到了大学时代,杨老师津津有味的讲解让我对调式又有了进一步了了解。在小学的音乐课里很少能用到这些大学里的理论知识,所以我也慢慢的把一些东西给遗忘了,特别是调式的运用,更是少的可怜,通过今天杨老师的讲解我才又意识到了这些知识在小学音乐课里的重要性,在小学里也得讲解、渗透一些这样的理论知识。

学习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5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我就 谈一下自己的拙见。

1、必须知道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区别。以往教学大纲突出了知识的主体地位,它主要是对教师如何教教材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在以往教学法大纲的基础上,突出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在课程学习中“人”的作用,尤其是学生的作用,还注重教学法的指导。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地研究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白新课程“新”在什么地方,才能体现“新”字。

2、做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我们现代教师的共识。如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呢?这里应该注意不要走入两个极端,一个不敢放手,一个是完全放手。我想在课堂上要注意这样几点:(1)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2)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3)要注重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4)要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分夸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习惯的发展层次,以便自己灵活地制定教学计划。

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是现代教学的一个趋势,但永远不会成为唯一的手段,永远不会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设计的教学课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但课件却不应成为左右课堂进程的主要因素,人才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过分依赖课件,就会造成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模式化,不利于不同的学生的不同发展。社会的进步在于它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如果都是一个模具“造”出来的,那还有什么矛盾,还怎么促进学生进步?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应该是多变的,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情境而设计的。

4、认真钻研教材,依据课程标准把握教材的特点。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总之无论我们多么习惯和喜欢从前的教学模式,无论有多大的艰难险阻,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我们也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6

柏城小学

徐桂芹

暑期新课程标准的研修学习已进行了5天,通过学习,我感受到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我们广大的教师也应该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驭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创造性,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我就采用了先猜想—论证—归纳教学过程。这样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精神,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7

一、四大基本理念表述更加准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这次修订中虽然坚持了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 但表述却更加符合语文特点, 更加贴近教学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第一个基本理念中的第一句话, 新增加了“激发”两字, 这说明义务教育阶段重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内动力, 贵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做到“我要学”。而且这一理念中的述说也突出了学生实际, 如把“指导”修改为“引导”。一字之差, 却更符合新课程提倡的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要让学生主动学习, 自主发展。特别值得说明的是, 新课标的许多地方把学习语文改成了学习语言文字, 如“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改为“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而对第二个基本理念中的文字表述也作了较大的修改, 如“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修改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这样的修改, 表述更加准确, 有利于教学, 便于操作。而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中, 主要增加了“鼓励阅读、自由表达”这一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新课程标准还把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改为“问题意识”, 这就告诉我们, 学生的学习仅仅主动还不行, 还要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就是说, 学生的学习要有自己的困惑和见解。这也充分说明了新课标重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理念, 又新提出了“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标准, 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 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 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一要求改变了过去千校一面、统一要求的局面, 使学校教学超越教材有了标尺, 有利于各学校、各地区开发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

二、注重四个加强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中就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以语言训练为中心, 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听、说、读、写能力) ;二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此, 新课标注重了四个加强:1.大力加强识字、写字的教学。低年级阅读教学要用更多的时间识字写字。识字写字教学要做到:认写分开, 多认少写。一、二年级认字量、写字量都减少了200个;三、四年级的认字量没有减少, 但写字数量却减少了400个。2.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能力。新课标与2001版的课程标准相比较, 突出的亮点就是回答了“语文是什么”这个问题, 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很明显, 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聚焦在“语言文字运用”上, 这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怎样的要求?一句话, 就是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3.加强儿童阅读是教育的核心。儿童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方面, 建议把阅读安排在课堂里。新课标提倡自读自悟, 如在第二学段“阅读”中增加了“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展开想象, 领悟诗文大意”的内容。4.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建议”第四点把“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改为“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仅标题改了, 而且叙述也增加了许多内容, 如:“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想象力, 开发创造潜能, 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也是新课标所倡导和加强的基本精神, 更是语文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三、强调书写和学习方法

1.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汉字教育是新课标修订工作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此次课程标准修订, 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适当降低第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如, 第一学段, 识字量由1600~1800个改为1600个左右, 写字量由800~1000个改为800个左右。针对识字写字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 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2.虽然低年级和中年级在写字数量上的要求降低了, 但对于中低年级小学生来说, 多识少写更合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虽然写字量减少了, 但新课标对写字的质量要求提高了。从第一到第四学段始终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还明确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练字的过程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 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所以, 对一至二年级的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 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 注意间架结构, 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写字姿势正确, 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对三至四年级的要求, 学生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 并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到了五、六年级, 则要求硬笔书写楷书整齐美观, 并有一定速度, 同时能用毛笔写正楷字。这说明, 写字的数量减少了, 但更加注重质量, 注重学生良好写字习惯的养成, 进一步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也进一步体现了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强调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新课标强调“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式。这就说明, 学习活动的构成包含三个基本要素, 一是学习目标;二是学习过程;三是学习结果。其中, 学习目标引领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又影响和决定了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又可分为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两大要素。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是学习活动的核心要素。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直接目的, 即促进和改善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发生、改善学生的学习质量。这就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善学生的学习内容, 二是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标中增加了这样的表述:“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过去, 因受“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培养与学法指导, 在语文教学中不敢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作细化的指导, 怕扼杀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但实践证明, 学生的探究能力毕竟是有限的, 具体方法的指导是必需的、应该的, 在正确学习方法的引导下, 学生才能做到有效学习。

四、科学调整了课程目标的基本内容

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与内容”,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三者相互渗透, 融为一体。通过调整, 第一、二条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三、四、五条侧重于“过程与方法”;第6~10条, 侧重于“知识与能力”。这三个维度的核心是“知识与能力”, 特别是语文能力的培养。修改后的学段目标, 与原来的课程标准相比, 总体结构、基本内容未变, 但具体要求有一些变化。现就第二学段 (3~4年级) 进行比较说明。

1.识字与写字。 (1) 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 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 其中1600个 (减少了400个) 左右会写。 (3) 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原要求:会使用字典、词典, 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 (4) 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 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 写字姿势正确, 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原要求:有条件的地方, 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

2.阅读。 (1) 学会朗读。低、中、高三段都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低段重在“学”, 中段要“用”, 高段要“能”。 (2) 初步学会默读, 做到不出声, 不指读 (原属第一学段要求) , 并把原第七点“学习略读, 粗知文章大意”并入。 (3) 第四条增加了“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把原来的第七条调到第六条, 改为“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展开想象, 领悟诗文大意”。 (4) 其余没有改变, 而且原来的10点减少到9点。

3.习作。在习作部分, 也作了较大的修改, 由原来的8点精简到6点。如, (1) 乐于书面表达, 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是原第1点和第3点融合的。 (2) 有的表述是把几条中的部分内容归在一起表述, 使之更加符合教学实际。如“观察周围世界,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里把“留心周围的事物”改为“观察周围世界”, 把“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改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4.口语交际。口语交际由原来的4点减为3点, 增加了“学会认真倾听”;删减了“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的内容。

5.综合性学习。这一部分没有作较大的修改, 只是叙述上作了微调。这样调整后, 表述更规范, 更准确。如“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改为“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总之, 新课标就是从四个坚持、四个强调、四条建议修订的。四个坚持是:坚持课程的基本理念;坚持“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坚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推进“儿童阅读”。四个强调是: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 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强调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是多读、多写、多积累 (实践) ;强调识字、写字量要适度;强调核心价值观。四条建议是:加强识字、写字教学;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加强课外阅读;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体会与感受, 能与同行们达成共识, 共同学习新课标, 理解新课标, 准确把握新课标精神, 并积极付诸语文实践, 创设诗意的语文课堂文化, 引领学生学习语文、享受语文, 健康成长。

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8

一、例题生活化,学生易懂易学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

二、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里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观给学生。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借助录音机讲了一个生活中的故事:“我去超市买了三瓶可口可乐,我喝了一瓶的,孩子喝了一瓶的,侄子喝了一瓶的,請同学们猜一猜,我三个谁喝的多?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 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练习生活化,做到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 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习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例如,在教学:“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的实践活动课中,事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人们都喜欢什么节目,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了解某些具有倾向性的现象,明白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节目,学生比家长更喜欢挑战800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同时,班内回报交流过程,也是数学交流提高过程。

(二)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

(三)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9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全新的认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学习感受:

一、新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意义及课程性质的确定,更体现时代要求。

修订后数学意义表述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重述基本理念,更加突出“以人为本,多元发展”。

新课程标准将原来的课程标准实验稿的6条基本理念: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教学《连加、连减》一课。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说情景,自己说想法,自己提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而是主动的学,创造性的学。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力,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有利于知识的掌握。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6〃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其中将关于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两条合并成一条,变成5条基本理念,关于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总体要求表述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更体现以人为本,多元发展的理念。

三、“双基”变“四基”目标,目标要求更具体,更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活动体验。

课程目标的总体设计仍然保持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的结构。注重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相结合,具体分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4个方面。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样的变化使我们教师就要在教学活动中更加注重设计各种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形成基本的活动经验,并在各种丰富的活动中不断拓展思维,形成基本的数学思想,对学生的目标要求更加具体且要求也更高了。

四、10个核心概念的梳理,更重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及模型思想的构建。

新课程标准把课程内容分为4个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又提出了与内容有关的10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且对每一个核心概念都给出了较为明确的解释。这样的核心概念的梳理,更加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及模型思想的渗透,特别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及能力,很多孩子在以前只会就题解题不会思考问题,也不会将知识进行迁移和举一反三,这样明确的梳理出具体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就更加清晰该注重学生哪些方面的培养及训练了。没有什么比亲手摸一摸,亲眼看一看,更能真切地获得感觉了。《课标》中指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课程,课堂与生活要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学习真正实现个性张扬的有效途径。如在学习《自选商场》和教学《分类》课前,要求学生在妈妈的陪同下去超市走走,看看超市中商品标签的式样、内容、排列;在教学《图形的认识》中可让学生摸摸、玩玩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通过触摸,直接体验物体的形状及其特征。

通过学习20xx年版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更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旧的不能顺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学生,钻研教材教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小学数学现代教学的需要。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2

第一次如此系统的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后感悟很多。

从课程标准的目标来看,主要分成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的发展。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整体实现,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都是以知识与技能为基础,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三个方面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因此,我认为一堂好的课是以教学目标为前提。那么,要制定好一堂课合适的教学目标,我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目标的量要合适

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学生的接受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是量的把握是非常关键。根据小学生的感知和思维特点,一般一节课只讲一个问题。倘若定的目标任务太多,他们的思维在一时间很难转换过来。最终可能导致一节课下来,什么都学不好,甚至容易张冠李戴。

例如:去年九月我刚踏入教师行业时,总用自己的思维水平去衡量学生,觉得一些知识很简单,总想一节课多讲些内容,甚至想一节课将一章都全部讲完。经常将一个知识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混合在一个课时里面,但渐渐发现,这样是非常不可取的,不但一节课完不成导致拖堂,而且更关键的是学生一节课下来感觉知识很模糊,好像都会,但一做题就错一大片。根据对教学目标的学校并联系自己的教学,我反思到自己这样设计目标的错因。第一,用自己的思维水平去衡量学生的接受能力;第二,用自己的理解水平去衡量学生,成年人接触的事情多,对一定得事物已经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对一个知识的理解就比较容易,而小孩子接触的事物有限,也很少有机会独立去处理一些问题,因此也没有对同类事物归类的意识,缺乏对事物本质的体验。那么小学生在学习一些知识的意义时,就需要列举大量的与知识点相关的生活实例,才能让学生深刻领会一个知识点的意义,只有当学生领会到该知识点的意义时才能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理解一个知识点的意义相当于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找到了回家的路,而掌握一个知识的基本性质就相当于拿到了一把进门的钥匙。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该知识的基本性质就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发现和验证,并做适量的习题进行巩固强化。

因此,学习一个新知识的意义和性质同等重要,需要分开教学,否则就会是学生产生混淆,既找不准回家的路,也拿不到开门的钥匙。

二、各个具体目标要密切相关

在制定一堂课的具体目标时,各个目标要相辅相成,密切相关。例如:一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而这堂课也要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能力时,则这堂课就必须要以活动的形式开展,给学生不同底面和高的圆柱圆锥模型,让学生在倒沙的实践操作中完成各个目标。

三、目标用词要准确、简明

一堂课的课程目标不能像写文章那般长篇大论,因为目标就是整堂课的导航,目标必须得像导航仪一样精小准确,而不能像一团打了结的麻绳半天都找不到源头。例如:在学习反比例时,不能在目标中写“认识反比例”,这样就是种模糊不清的现象,让观看者产生迷茫。因为,反比例中有很多小点知识,到底是认识反比例的意义,还是反比例的特征,又或者是反比例的图像呢?所以,目标中的用词必须精准,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3

3月14日,我接受学校安排,有幸在市实验小学参加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会。在这次解读会中,秦院长的讲解,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这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的给予一些建议。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制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而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与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另外,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应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概念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就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才能找到开启数学之门的金钥匙。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4

通过学习小学数学新版课程标准,我对新课标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同时对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全新的认识。数学成为开发儿童潜能的重要工具,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数学主要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学习新课标后我认识到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几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感

小学阶段的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作为教师应该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每一幅插图,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让学生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说,可以单独说、同座说、集体说,让学生在充分的看说基础上培养数感。

二、加强各种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新课标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综合学习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责任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将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重点来抓。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培养这种学习习惯,使学生明确要这样做的意义。同时,良好的学习习惯决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我们每个老师都应对学生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主动、努力地耐心培养。同时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家学习情况,和家长一起研究、探讨、合作,寻找最佳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享受成功

库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一方面,各领域知识的学习都尽量从现实情境引入,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又适当地设置了专门单元,对学生进行较集中的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从而形成学生对自己学习数学知识的有效策略。如小组合作学习,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小组里互补互助,获得更多的参与机会,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会迷惑、彷徨,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5

在实施初中数学新课程实验的实践中,经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索,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有以下体会:

一、学案设计中知识点的设计要少而精。

做到重点问题重点讲解,且要举一反三,追本求源,瞄准知识的生长点。把基础知识放在首位,处理好大餐与味精的关系。上课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进行解题方法及解题过程的总结及整理,并注意知识点的提炼与总结。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学习,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把课堂放手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个体尝试并合作探究,让学生表现自己,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精深与魅力,培养学生对数学钻研的精神,提高合作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与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使学习能力及合作能力均得到提高。

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

一堂新课开始,教师可通过新课导入的设计、学习氛围的创设,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意愿和动力。授课结果有时会与备课时预想的结果相差很大,这就说明我们在平时备课时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必要性。对教材要深钻细研,对学生要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现在的学习状态,要明白教学过程中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既要照顾到差生,又要想到优生。可见备课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是上好课的前提与关键。

四、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

结合实际重新编写应用题只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初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六、初中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

课程价值的思考者、学科专业的播种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合作探究的协作者、资源保障的服务者、终身发展的示范者。我们可通过在汲取学生时代的经验的同时,通过在职培训、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和同事的日常交流、参与有组织的专业活动来促进我们自身的专业成长。

在学校的教育改革中,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设计一堂课时,新课的引入,题目的选取及安排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总之,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我感受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面对新课改,我们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课堂上要求必须放下“架子”,让学生喜欢你,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形成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6

最近,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这次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理解教材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那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学习模式的多元化。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三、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

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我们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经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这些都有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长,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7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后,我领悟到了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备课:要充分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培养好自身的教学机智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充分根据当时的环境条件,发挥自己的机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发扬教育民主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人人平等。在教学活动师生是授受关系,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挖掘学生的潜力,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对学生个别辅导

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是不同的。对于成绩好的学生,要给他们提供较难的学习资料,让他们认识到知识海洋的广阔,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对于成绩差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找到成绩差的原因,多加关心,使他们的成绩提上去。

在平时要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8

本学期,我又进一步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通过本次学习, 我更充分认识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本人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对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数学观的改变。

《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将数学观更改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有现实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数学观念,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二、关于数学课程。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不仅懂得了知识,还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处理好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与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强调学生主体作用与突出教师组织和引导作用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之间的关系。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2、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现代学生观认为,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教育潜能,我们的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内在素质,即自然天性,小心加以呵护、开发。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与可能。数学课程必须立足于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它应当是“为了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课程,而不能成为专门用来淘汰的“筛子”。要改变陈旧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要牢记两条,一是除了知识传授之外,还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二是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课标解读工作自上而下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我们在旬阳中学阶梯教室参加了20xx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会,感触颇多;特别是师训中心老师对于数学素养的解读,及其风趣的举例,更让我印象深刻。在这个活动中,我的体会颇多。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6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2、通过新课标解读,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过程,应当是学生和教师互相作用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壤之别。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9

课程标准共分四部分: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最重要的变化是由原来的重视双基教育到落实学生的四基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还要学生领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我认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主要是为编排教材内容提供依据,是通过一节课一节课的具体实施来实现的。实施建议则是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怎样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的数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的思考之上。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数学内容设计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采取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发展、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收获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下,教师不但要精心备教学内容,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学习兴趣在哪里、学生原来的基础等等),然后决定课堂上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学起来轻松、主动。这样,才能体现教师的组织作用:第一、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第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时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这段话我是这样理解的:教师在提问题时,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度,太简单的容易使学生浮躁,太难的问题使学生丧失了思考的信心,要设计的问题既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又难易适度,就需要教师精雕细琢。在课堂上需要演示的地方,教师就要尽量通过实物、课件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出来,以帮助学生的理解。需要教师归纳强调的地方,教师要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表述出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条理化、系统化、整体化。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位学生,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有所发展,有所收获。

课堂上,教师要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为学生积极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充分发挥教师的合作作用。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0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千万所中小学有计划地推进,课改的幸福曾给我们带来不少新鲜与激动。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很荣幸参加了几次新教材的培训,在06年的新学期,我又教上了新课改的数学教材,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也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新旧教材的对比:从教材与以往教材对比来说,有以下几点:

(1)新旧课本内容上,新教材较以往更广泛,它涉及到了概率,视图与投影,专门增设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数据的处理等内容.从内容体系上来看,编排顺序与以往也有较大差别,比如在几何证明中,把学生学会证明书写格式及要求放在全等三角形,四边形内容之后学习。

(2)新旧课本在知识深度上相比,新教材有一定程度下降,例如删掉繁杂的分母有理化运算,立方差,立方和公式.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在进行因式分解时,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在初二上学期前对几何证明基本上不作要求,对数学用表的要求取消,删掉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等。

(3)新课本较旧课本知识理解程度要求进一步加强.例如:课本中专门设计了100万有多大,公园有多长、多宽(即估算面积有多大),多边形外角和的理解等以往的学生来不及或几乎从未思考过的深度.比如:学生体会百万分之一有多大本教材就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描述,学生就会对百万分之一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教材也更贴近生活。例如课本设计了图形的密铺,以及各种各样图案设计,利用对称,中心对称,轴对称,平移与旋转等进行图案设计的作业共有六套.学生对此能有许多创意进而激发出其学习热情。

(4)新教材更注重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方法及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探索发现过程.例如课本在设计“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时,注重了从几何图形方面对公式的理解,利用面积相等的原理进行拼图。学习勾股定理时,利用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的正方形面积关系来引导学生发现勾股定理,用拼图来引导学生证明勾股定理,最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证明勾股定理的多种方式,使认知更符合学生实际.又比如在无理数教材编排中,先通过学生认识边长为1的正方形对角线及非整数又非分数,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而后通过该对角线究竟有多长,利用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来理解有多大,并最后引入无理数的概念。

(5)新教材的练习量较以往大幅减少。阅读材料更丰富,涵盖数学趣题,例如柳卡趣题.博奕问题,数学史,数学方法,计算机解方程组的原理,WORD中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等诸多方面。

(二)教师教法的转变:在应试教育和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一般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讲课追求讲深讲透,一步到位。对精讲多练的理解也有所偏差,认为精讲多练就是把公式、定理告诉给学生,然后相对于公式、定理的应用,编拟出很多题目要求学生做,大搞题海战术,从而使学生理解为学数学就是做题,而做题就是如何套用公式、定理。学生学到的不是数学,而只是解题技巧。数学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认为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例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过程中,要学生自己动手,从一个条件(即已知一角或一边)能否确定一个三角形的形状开始,逐渐增加条件,并由学生回答哪些肯定不可以,哪些暂时无法确定,在此应到学生适当的分类,再进行讲解。在学生探索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所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时,学生很难举出反例,此时应及时帮助学生出示反例。使学生很好的掌握这一知识。在探索《轴对称》中角的对称轴时注意纠正学生对称轴是直线等都是教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应该去做的。在《镜子改变了什么》中,注意让学生自己探索实践,教师只需适时纠正就可以了!

(2)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例如“绝对值”一节的教学,我按四人一组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难得出:①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②零的绝对值是零 ③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①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有哪些?②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都是正数吗?③若a>0,则a =________;若a=0, 则 a =________;若a<0, 则 a =________ ④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学生思考探索,让他们总结出绝对值的一些重要性质。

(3)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我提前两天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一些图片、实物,用硬纸片制作柱体、锥体等模型。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先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图片、实物和制作好的各种各样的立体模型,然后再按每两人一组把这些实物或模型进行归类并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最后选派一些代表作总结发言,老师点评,对做得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用。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5)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例如对“图案设计”的教学,我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完成以下问题:①我喜欢的数学图形②收集一些公司或企业的标志图案③为我们班设计班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网上找到了相当丰富的素材,上课前我先把每个学生搜集到的材料加以整理,教学中再进行分类展示。这样做可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益。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单一的角色——知识的传授者,而新课标要求“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即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合作关系,让学生在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

(三)学生学法的转变: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学生的地位如何确定?传统的提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在教学实施中不尽人意,教师主导,导得过多,导得过细,学生总是在教师铺设好的平坦道路上接受教育,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而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同时新课标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要过多地考虑课程知识结构体系,而是要考虑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传统的学习方式单一,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即:老师讲,学生听,靠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当收音机全神贯注地听,把教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时就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缺乏创新的激情与活力。因此新课标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总之,本次课程改革与以前的七次课程改革不同,不只是课程内容的加减调整和教科书的替换,而是牵涉到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改革更新,牵涉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评价方式的转变等诸多方面。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1

《课程标准(xx年版)》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回归与尊重,不仅需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而且应注重学生自主发展。

我们知道,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有意义的学习应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新知。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合理,灵活。下面谈谈我对学习《课标》后的几点体会。

一是教学内容,多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注意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

二是强调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能力;

三是内容强调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

学习《课标》,我学到了很多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注意的许多理论知识。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四件事是: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更多地在激发学习兴趣上下功夫,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原动力,是学生对数学有厌学到乐学,最终达到会学。

二、引发数学思考。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思想,才会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也才能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

三、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和日常课堂教学行为紧密相关的,认真听讲、善思好问、预习复习、认真作业、质疑反思、合作交流等等,这些学习习惯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刻意诱导,潜移默化,点滴积累通过较长时间的磨练,最后方能习以为常,形成习惯。

四、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在教学中,件事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方法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蕴涵。这里的恰当是指学习方法要反映数学学习的特征,对学生而言,不仅是适宜的而且是有效的。

学习数学的的重要方式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实验、推测、计算),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教师讲授给学生自主以启发、动力、灵感、方向,学生自主给教师讲授以反愧分享、调控、反思。对学生创新认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通过本次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理论知识,以后我会用这些理论知识去指导我的数学教学。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2

10月末我随辽宁省教育厅高中处组织的省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典型学校校长赴山东、上海、浙江调研学习。通过听取校长介绍、座谈答疑、听课及参观学校的方式,了解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状况,尤其是试点省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学校的发展设计,包括课程设计、师资调配、选课准备、走班制设计及后勤保障措施等,及其学校对课改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理性反思。通过这次调研学习收获很大,现总结如下:

一、思想认识上有了提高

1、不再犹豫。把选择权力还给学生和高校。把选择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按照学习兴趣选择自己学习的科目。把招生的权利还给高校,高校才能按照了自己的办学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学生,这样才能够把学校办好,选择的权利,是未来的方向,也是全世界的主流。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落实立德树人,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升级为核心素养。这次招考改革,教材改革,是为了落实核心素养,这是国家的大政方针。这次改革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改革必须进行下去,不要再犹豫改不改,而是必须思考和做好怎样的改革才更有利于教育教学。

2、不再恐惧。通过学习和实地考察,改革确实对学校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但通过和省厅领导及基础研讯中心同志的交流,发现辽宁省出台的文件,已经可能性地规避了这些问题。作为基层学校的管理者和一线教师,不应该有所恐惧。如果我们有恐惧,肯定会把这种恐惧传递给学生和家长,就会带来整个社会的恐慌。只要我们认真宣传引导,精心的安排学校的活动,会减少因改革而对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从青岛十五中就能看出分层走班教学,并不是因为新高考而进行的。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精确性以及科学性,为了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就得分层走班教学。借着这次改革的机会,可能会从深层次上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改革一定会对学校的发展带来机遇和风险,抓住这次机遇,学校就会有新的发展,没有抓住这次机遇,学校就可能停滞不前甚至落后。

二、还有两个方面的担心

对于新高考以后,有两件事情我比较担心,第一个担心是,老师对教材不熟悉,还是按照原来的想法进行教学,讲必修教材时把选修内容穿插在内,这样就加深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高一课时就可能出现不足。第二个担心的是,高一学习任务本来就比较重,一是高一学生不适应高中学习节奏,二是高一开设的科目较多,三是高中课程难度明显加大。现在是高一学习之后要进行学业考试还都想得到的等级。这样他们就会拼命地进行学习,这样一些社团活动可能会受到冲击。

三、个人体三点建议

1、建议省里,抓紧时间组建教师培训队伍。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把内容标准和评价标准吃透,学考要求到什么层面,等级考要求在什么层面。在高一教学的时候要严格把握,否则就会对高一教学带来很大的压力,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建议以后参加调研的时候,能分层次看学校,学苗素质好的学校和学苗素质相对弱的学校,教学硬件强的学校和教学硬件差的学校,还有农村地区的学校也要看看,这样就能听到不同的声音。

3、建议依据教学质量高低或者是按照办学特色,让他们做出适合自己学校的课程设置作为典型学校,供其它学校进行参考学习。

四、学校面临四个任务

1、规划好适合学校特点的课程设置

2、为分层走班做好硬件的准备

3、做好自己学校分层走班的方案

4、抓紧时间培训学校教师

总之这次调研学习收获很多,回来后要认真的消化理解,为我校的新高考做好准备。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3

为了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为自己的教学方法注入新的活力,本学期初校长要求全体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为此理科教研组在第三周教研会上提出理科组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经过了为期四周的学习和思考,我主要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改革目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作为出发点,教师充当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不是作为一个居高临下的管理者。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都活跃起来,使学生学会了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从而喜欢上数学。教师应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充分信任,在讲课时,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教师的讲为主的数学教学过程,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使教师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讨、交流,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并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不能“放羊”,在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学习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包办代替的多,讲道理占用了学生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即使让学生自学也是由“扶”到“半扶半放”,再到“放”。叶圣陶先生说:“教者,盖在于引导、启发。”这就是说教师是指导者就不能“代庖”,教师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必将大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到、反馈到学生目前学习的最新进展情况。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必将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二、重知识联系实际。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相信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愿学、想学、乐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三、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全体细致,尽可能的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四、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初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坚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4

听了李光杰老师对新课标的解读,我对新课标的要求又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三、健全新的评价机制。

评价不但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发挥,学生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化、交互化,继续坚持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待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其健康的成长。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的。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5

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一书中,讲到了“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兴趣、应用和过程”,我认为这正是当前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重视兴趣、重视应用、重视过程是数学教学走出困境的法宝。重视兴趣,要求我们每节课的导入要生动,教师的思维角度要新,知识面要宽,课堂教学形式要形成自己的结构特色、语言特色、人格魅力,要重视数学的美感、灵感、直觉激发。比如,低年级的数学课,要多给学生创设游戏的情景,游戏活动符合低年级孩子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游戏中,既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从中发现了新的知识。重视应用,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原型,并尝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对其他学科中出现的数学问题进行研究,寻求解决的策略,通过运用,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重视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发生过程,通过“过程”领悟知识的逻辑关系,体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等在数学学习和省查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重视过程还要重视课堂教学的过程、学期教学的过程、评价的过程,发挥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教育作用。怎样才能使学生“要我学”到“我要学”

上一篇:给公司员工的慰问信下一篇:人才测评招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