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精选10篇)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篇1

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高桥中学

徐盛国

摘 要: 教学面向学生,转变阅读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想问”的基础上“敢问”,在“敢问”的基础上“会问”,切实转变学生语文学习方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使被动的学习过程变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让学生真正能从“学会”变成“会学”。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 学生; 提出问题 ; 转变 ; 学习方式 ;

前言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仍无法站在一个平等交流交往的平台上。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教师教学任何一篇课文大都是从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到写作特点的固定教学模式。学生课堂上不敢越雷池一步,学生学习上也就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成学生不愿去开动脑筋,提问质疑的良好学习方式。阅读教学中只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才能使学生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成发现式的学习方式。笔者就这一问题作如下阐述。

一.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包办,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多给学生独立阅读的空间,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多让学生体验成功,学生在体验中让想问。

王充《论衡实知》认为:“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不可知之事,待问乃解。”他认识到问问题的重要性,认为学习不提问就不可能解决疑难问题,也就不可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可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疑问尤为重要,做到每一节语文课学生都有想要问的问题,是保证学生真正学好语文的一把钥匙。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想问,就必须消除学生内心恐惧,保护好

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千方百计为学生排忧解困,让学生体验成功。学校一次语文教研公开课让我受益匪浅,一位教师执教朱自清《背影》望父买橘的片段时根据课文的“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提出:为什么觉得心里轻松?问题抛出不到五分钟一共叫了八位同学,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接一个地“换人”。这种“替”形同变相体罚,挫败感严重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这八位同学的自卑直接影响了班上的其他同学,老师很尴尬地拿起参考书念了一句:“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父亲越是尽到自己的责任,心里就越感到踏实满足。”所以觉得心里轻松。老师这种急于代替学生阅读的教学方式。其实就是关上所有学生想通过探究获得情感体验的大门。课后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教师把这个问题进行分解,让学生在思考中去产生问题,或转换角度,另辟蹊径让学生在思考中去产生问题。效果又会怎么样呢?《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中的案例“老师是一只青蛙”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明白什么,学会什么?《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指出:“发现性学习强调过程,强调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成功或失败甚至是一无所获,都是学生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能力发展的需要”。多给学生阅读的空间、多给学生体验阅读的过程、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体现自身阅读的价值。

二.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欣赏学生,让学生有问必问,有问敢问的习惯。

哲人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教师就要用欣赏的眼光去关爱学生。学生一定会爱上语文课,有了闪光点,我们要不吝啬说出你真行你比老师想得更仔细„„对于他们来说,一句平平常常赞扬的话语,一个和蔼鼓励的眼神,一点实实在在欣赏的微笑都会让他们得到惊喜,让他们品尝得到成功的滋味,学生就会重新认识自己。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做到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学生对自己就会充满信心,一个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就会有

激情。如我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甜甜的泥土》时,我鼓励学生预习时记下自己不明白(问题)的和自己收获的。第二天专门用一节课让学生把自己读的问题和收获进行交流,前面有几个语文优秀的学生谈了自己读后对母爱的重新认识,对离异家庭中孩子的同情和呼吁。最后有一个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课文说“那泥土,甜丝丝的”的问题时,班上有很多同学回过头去用异样的目光看着这位同学,因为这句话前面有两个自然段作者交代了王小亮把舍不得吃的糖埋在地下,不想,地温回升,糖化了,渗入大地。还因为提问的这个同学平常在班上不是很听话,语文课也不是很认真。此时这位同学在同学们异样目光的注视中,低下了头,好像在接受同学们的嘲讽和老师的审判。我马上说:同学们,他提出问题说明他读得很认真。我接着问,你是怎么想的?这个同学还是没有抬起头,我建议全班同学为他能提出问题鼓掌。这位同学终于抬起头说:“老师,我学《七颗钻石》时,对课文最后的句子‘而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就没有弄明白”。我看到他那渴求搞清楚问题的眼神,我马上建议全班同学再次为他不懂就问鼓掌。这位同学又说:“老师,我想那泥土,甜丝丝的不一定全是指泥土是甜的。”我问这句话到底蕴含着什么呢?全班一阵短暂的沉默,一部分同学被我这一问似乎带回到课文中,有的同学开始猜测,最后提问的那个同学首先发言:“王晓亮虽然现在不快乐,但他看到糖,就如同得到妈妈的爱。所以他笑了。通过大家的讨论和探究,随着同学们对课文理解的不断深入,真正悟出了作者的用意。提问的这个同学得到了成功的幸福。他得到了别人的肯定。从那以后这位同学上课就喜欢提问题了。很多同学读课文比以前更仔细了。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已越来越多了。《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明确指出:“长期以来,我国的“接受教育”严重抑制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强化,并随着“接受教育”时间的延长学生问题意识越来越弱。”可见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把目标定在学生的问题上,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阅读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欣赏学生,让学生敢问。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 的转变。学生也就能自觉担起学习的责任,学生的学习才谈得上真正的自主。

三.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做好问的示范 让学生在阅读中会问,在老师问中继续发问,在老师问前自己去问。

学生已经敢于提问了,但是怎样提问题,提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呢?因此,要想学生会问,不仅要教会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必要时也要做好提“问题”的示范。我们语文教师平常的阅读教学中如果示范得法,长期训练,学生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因此,老师要想提高学生问的质量,要蹲下来看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作示范。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提问就要讲究问题的“目的性”、“总体性”、“思考性”“启发性”、“针对性”、“逻辑性”。所以教师示范时应注意:设问要问在理解课文的关键处;问在理解课文的当问处;问在学生需要处。如我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三颗枸杞豆》时我让学生带着:“是三颗什么样的枸杞豆”去读,因为这个问题牵动全文,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能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能强化学生阅读的创造。有很多学生概括出是“ 富有教育意义的三颗枸杞豆。”“有深刻涵义的三颗枸杞豆”。“征服我的三颗枸杞豆”。“催我奋进的三颗枸杞豆。”课堂中老师再继续抛出富有什么教育意义?有什么深刻涵义?为什么征服我?的问题。进而使学生明白要读懂课文必须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果我们语文教师长期培养学生会问为什么,学生学习的方式会根本改变。《学习方法指导丛书——语文阅读与课文学习方法》指出:”培养学生质疑解疑自读法极其有用,学生不可能一辈子跟在老师后面听课、读书。因此培养学生质疑解疑自读法的能力,对今后学生独立阅读十分有用。”

四.切实转变语文阅读教学观念、营造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和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赖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轻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

氛。”语文阅读教学最忌古板保守。追求统一的标准答案,如果学生提出出乎老师意料的新见解,教师应平等的与学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有一点闪光,教师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如:教学一篇课文要求学生预习时提出自己最想提的问题。课堂上把他们提出的问题拿来师生一起共同探讨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种认真阅读的好习惯。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竞争意识。《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指出:“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其实这样的环境就掌握在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手中,如果我们的阅读教学只是老师代替学生的阅读,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也只能机械、呆板、死记硬背完成学业。如果我们把阅读教学的课堂确定为互动式、探讨式、交流式、那就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实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同时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学生就会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语文教师能将学生能力的培养溶入到这种轻松、民主、和谐、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则必将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沃土。如果教师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普通一员,与他们平等对话、耐心交流,共同研究探讨,就一定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建立起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合作,强调学法,重视研究如何学,让学生有更多学习机会,更多思考空间,更多发表独立见解的余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学习方式就可能转变。

结语: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授学生鱼还是授学生以渔,教师起决定作用。如果我们还是注重传授了多少知识给学生。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被我们锁定在给什么,要什么,给多少,要多少。那就是授学生鱼,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追求“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境界。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又带着问题去阅读的习惯。并能敢问、会问。让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

方法获得过程的体验。这是授学生以渔。所以我们语文教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适应学生将来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晓梅 张英宏《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2]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3]李敏《课堂有效提问方法》中国人事出版社 [4]余清臣《研究性学习》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篇2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我们知道, 讲解任何数学题, 首先要有一个审题, 审题的过程就是一个观察能力培养的过程。

(一) 注意观察题目的特点

题目中的内在联系和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往往成为发现解题途径的线索。所以引导学生充分观察问题的结构特点, 联想起与之相关的知识信息, 由此分析探求出正确简捷的解题途径来。

(二) 注意观察题目中的差异

充分注意到题目中的各种差异, 有助于正确理解题目的含义, 从比较这些差异中, 可以获得解题信息, 确定解题方向。

(三) 注意观察题目中的隐含关系

几乎所有的题目都不会直接地把与解题有关的全部条件显示出来, 所以在解题时, 要善于观察, 发掘与解题有关的隐含关系和条件, 从而为顺利解题提供了可能和方便。

(四) 注意改变观察角度

不同的观察角度, 会使我们发现题目中的联系。有意识地在分析过程中不断改变观察角度, 对于全面掌握题目的内在联系很有益处。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教师必须舍得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数学阅读。当学生的自主阅读发生操作和理解上的困难时, 讲解也应以启发点拨为主, 教给学生如何去明确阅读目标, 如何对阅读活动进行计划、安排和准备, 如何确定阅读的重难点内容, 以及在阅读中如何排除干扰和困难, 等等。课外, 教师也可以开展一些写数学小论文的活动, 让学生自己去获取一些相关资料进行阅读, 并将阅读的成果总结出来。比如讲授了极限一章后, 可以留给学生写一篇关于极限的论文。

三、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兴趣和欲望, 为“自主学习”引发内在的心理需求

“自主探求”是“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与传统的接受式课堂教学的最本质的区别。学习动力源于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源于内心需求, 能动地学习源于学习的兴趣, 创造性地学习源于“自主探求”的欲望。让学生在得到展现的满足中认识自我、规范自我、发展自我。应该给予所有学生以同等的展现机会。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 将学生学习知识这种内在需求转化为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内心需求和不竭的动力源泉。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那种学生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状态, 使学生在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 独立思考, 勇于探索, 学会知识, 学会求知, 学会自主发展。

在教学中, 应大胆放手,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同时, 要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要求, 教师就必须学会扮演多种角色。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思考、自由选择的空间, 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大脑, 鼓励学生敢于争辩、敢于质疑、畅所欲言、大胆想象, 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错误。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 数学课本是你们的, 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 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 在课堂上, 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一节课下来, 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还使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四、采用尝试教学, 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为“自主学习”提供外部条件

传统的“先讲后练”教学方法, 课堂上总是教师先讲, 把什么都讲清楚了, 学生再根据教师的要求去做练习。这种知识传授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在课堂里只是竖起耳朵听教师讲解。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出题, 学生答题。学生已经定位在被动的位置上了, 怎么能使学生“主动”起来呢?鉴于此, 应在教学中尝试将教学过程倒过来, 即将“先讲后练”改为“先试后讲”, 让学生先试一试, 在尝试中学, 然后再根据学生尝试练习反馈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让学生先做尝试练习, 就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上, 如果他们在尝试中有困难, 可引导他们互相讨论, 形成学生自己探索的态势, 这样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 给学生提供充分、适当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五、重视“自主学习”过程的调控和指导, 为“自主学习”建立有效保障

“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 强调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 发挥每个人的个性潜能。促进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所以“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更加强调发挥教师的调控和指导作用。应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采用不同的形式培养自学能力。

(一) 内容不完全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要适时“闭嘴”, 给内容制造一定的空白, 让学生自己去深度思考, 推测可能的结果。

(二) 发展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在给学生解答了某一问题后并不终止解题活动, 而是要求学生对所解出的问题适当加以变化和发展, 并编出发展题, 然后教师和学生一道共同解答发展题。

(三) 多角度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 要尽可能地从各个不同角度来启迪引导学生, 推动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经常面对的是不知道结果的情景, 是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置身于其中的学生不再是消极地听课, 而是积极的探索者。

(四) 要注重终结阶段的教学:学生通过自主探索, 能把新概念、新规律与原有知识协调一致, 从而达到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的目标。

(五) 要在下课前保留板书中的问题, 擦掉结论部分, 体现出问题比结论更重要的教学思想。

(六) 要在临下课时宣布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及问题之核心部分, 并建议学生独立思考。

总之, 教育的出发点是学生, 归宿也是学生的发展。因此, 我们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转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被动接受的地位, 让学生“观察、 阅读、探索、合作"学习数学的过程, 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 在轻松愉快中学会数学, 进而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真正实现学生科学素质的整体性提高。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舞台的话, 那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是舞台的主人。只有让“主人”真正了解实施新模式教学的意义, 才能把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这台戏演好。

摘要:数学学习过程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按以下几个步骤实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采用尝试教学, 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重视“自主学习”过程的调控和指导, 为“自主学习”建立有效保障。

关键词:数学,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职数学教育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厉小康.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 2004.

语文教学中如何转变学习方式 篇3

一、转变学习方式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一场“学习的革命”正在全球兴起。这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知识与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与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要求教学不但要“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反映到学生身上就意味着学习方式必须予以转变,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已有知识的识记、掌握上,而要注重知识产生的过程,获取知识的方法以及创新精神的形成。传统的学方式以过分注重接受性学习、机械训练和死记硬背为主要特征,这种学习方式反映的是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教师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其终极目标是知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追求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的是学生自我意识与合作意识,这充分体了时代的要求。21世纪是高扬人的主体性的时代,主体性的最突出表现是自我意识。21世纪又是一个信息时代,这就要求人必须具有合作意识。学生的自我意识、合作意识的培养有赖于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新课改下,一定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由被动变主动

以往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灌输一一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一背诵一练习一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认认真真地记,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注意听”,家长嘱咐学生“上课认真听”。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后,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难以适应新的需要。新课改下,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即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由原来的“先讲后学”变为“先学后讲”。在以往的语文阅读课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自己阅读,自己分析,自己总结,学生一味地听,基本上没有发言的机会。新课改实行以后,我改变了阅读课上学生的学习方式,先让他们自读,或找学生接力阅读,阅读之后发表他们自己的见解,结果是学冰畅所欲言,积极性特别高。例如在阅读《蜘蛛是怎样结网的》这一课时,我就采用了这种方式。学生经过发言、互相提问,探索等方法,不仅获得了课内的基本知识一一“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的蜘蛛怎样结网,而且向课外延伸:诸葛亮,八卦阵,三顾茅庐等有关知识也被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见,通过自学,讨论,学生个体和集体学习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由个体到合作

合作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始终向班级全体授课的形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关注自己所教的知识能否被学生掌握,目标非常单一。新课改下,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减少学生学习中的焦虑因素,使学劲身心健康成长;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我在讲《明天不封阳台》这一课时,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讨论问题:第一,杜家起先决定要封阳台的态度坚决吗?谈谈你的理由。第二,在你身边有没有封阳台和不封阳台的情况,谈谈你的观点。问题一出,各小组讨论激烈,学生的“表现欲”得到释放,学耻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在经过不同想法的碰撞后,思想的火花得以产生,新的知识得到了构建。

四、由接受变探究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从而使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在探究学习中,教师的工作是指导学生的学习,把注意力集中于学生的学习,激发和鼓励他们。我曾做过这样一次尝试,那是一堂作文课,要求学习写一篇有关制作方面的作文。我就到街上买来了一小袋橘子(基本上全班学生人手一个),上课时我先把橘子发给学生,然后让他们自己动手,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让他们想出自己想要制作的“作品”,并根据制作过程作文。结果学生们的探究精神得到了充分发挥,有的制作成小橘灯,有的制作成菊花形,有的制作成树叶形等等。这一堂课学生们兴趣极高,“成果”突出,作文也非常成功。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篇4

罗田县实验中学 秦学志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那种“要我学”的陈旧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充分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充分开展自主探究性的阅读教学,是初中许多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下面我就自己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来谈一下肤浅的看法和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初中学生心理上有较强的自主性,但行为上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性。他们对这个世界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朴素的认识,有潜在的主动探究的动力,但由于学生的认识比较肤浅,学习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走“自主探究性阅读”之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

“自主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运用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学习的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实现自主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

“自主探究性阅读”以变“教我学”为“我会学”为核心目标,它的教学理论建立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之上。自主探究性的阅读,是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的有效途径。它以激发学生兴趣为起点,以创设学习空间为载体,以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自主体验、自我发现、自我选择、自我教育。

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我想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激发探究兴趣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中,一堂课里占去绝大部分比重的是老师在教学生如何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很狭小,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和认识倾向,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有定向、推动和激励作用。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就会乐意去学习,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锐的感知。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堂阅读教学课,如果一味的是老师在唱主角,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从何而来?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自主探究的意识了。从这点上看,我们应给学生足够的自主阅读空间,用以激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主探究意识。而给足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并不是说不要教师,让学生放任自流,漫无目的的小和尚念经般的去阅读。恰恰相反,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此时就显得十分重要,那就是如何去激发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探究兴趣。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多种激励的机制的运用,多角度、多方位的问题的设计等等,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而设计疑问,提出问题,要结合新旧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问题,造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教学境界,更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或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自主探究性阅读”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就有多高。

比如在学习《月亮上的足迹》的时候,课前可以设计一项开放性的预习作业:“走近月球”(1)关于月亮的传统故事你知道哪些?(2)有关月亮的成语、对联、诗词名句你有知道多少?(3)月球上的环境和我们地球一样吗?它上面究竟有些什么?(4)人类什么时候首次登上月球,我们国家的登月计划叫什么?(5)你认为人类该如何开发利用月球?这些问题的设计,给了学生查找资料,合作交流的机会。课堂上,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就有了探究的兴趣,就能收到既立足于文本,又跳出文本而进行迁移性、发散性的多角度的探究性的阅读效果。

二、授之以渔而不授以鱼,创造自主探究性阅读的条件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效率,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在阅读方法上对学生加以指导,而不应该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学生有了老师提供的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就为他自己的自主探究阅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学起来也就会信心十足,得心应手。

如在《春》教学中,我就摒弃了过去教授它时的方法,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大家回忆一下,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你们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或合作完成,然后把这部分内容汇报一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讲一讲;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春的美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有关春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如果还有什么别的方法也可以。几分钟后有几个个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收获。有语言绘声绘色描绘春花、春草的;有用画的方式画出五幅图画;有五名同学到前面表演孩子们的嬉戏。有同学到前面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和资料。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给了学生方法方面的自由选择,这是尊重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的体现,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

三、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享受自主探究性阅读的乐趣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要“了解作者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叶圣陶语),又要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3 跃出纸面,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重视学生自主的朗读文本,会使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究性阅读的乐趣。

学生的朗读可以是自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等。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思维,将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感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逼真的情境,同时,也体验到自主探究的乐趣,走进作品博大而精深的世界,从中发现与自己人生息息相关的地方,也能饶有兴趣地读出自己的感悟。

四、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思考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主体的个性差异决定了他们在自主探究性阅读过程中的差异性。在自主探究性阅读中,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思考。因为自主探究性阅读将感受、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利交给了阅读的主体——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

实际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应有层级性,评价的语言应有鼓励性。可设计适合个体阅读需要的问题:你喜欢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说说你喜欢的原因。你觉得哪句诗有言外之意?蕴含怎样的哲理?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受最深的一点?文中对“ - 的描写”,你能分别联想到什么?你觉得这篇文章(或这首诗)应该怎么读?请为文中介绍的风光画上一幅画,看哪一组同学画得最好等等。这样的问题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差异,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探究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这也是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五、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培养自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总结是一大环节,而这个环节基本都是老师来做。其实这种总结是学生一种极好地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反思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因为学生的阅读活动,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的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 4 式。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撞击,若因势利导巧妙的给学生搭建与自我对话的平台,就会促发他们心灵的火花,在类比联想中,会出现顿悟的境界,思想感情得到升华。让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它会使学生自主探究得到深化,产生质的飞跃,会使自主探究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和精神品质,而最终成为一种创新学习的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我想只要围绕学生“学会学习”这一核心目标,以学生为本位,从学生阅读的视角去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得积极,学得主动;教师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地阅读,指导学生策略性地阅读,逐步学会阅读,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性阅读这座桥梁走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探索更博大的未知世界。

如何有效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篇5

学习方式具有差异性、可变性、多样性三种特征。差异性是指学习方式有“质量”优劣和“形式”“是否适当”之分。不具备差异性的学习方式,就失去了“转变”的必要性。可变性是指学习方式随着学习情境的变化而改变。无法改变的学习方式,就失去了“转变”的可行性。多样性是指学习方式有多种形式。只有一种学习方式,就失去了“转变”的可能性。

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诸多问题:以机械背诵学习词汇为主,较少在真实阅读中附带习得词汇;语法学习依赖接受性学习,而较少采用发现性学习;阅读学习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做大量的阅读理解选择题,较少进行课外泛读和文学阅读;写作学习以命题作文为主,较少进行读写结合,或以文本阅读驱动产出训练。不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形式,导致中学生英语词汇惰性知识多,语法应用能力偏差,阅读中深层理解文本能力不足,口笔头表达能力欠缺。可见,转变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不仅很有必要,而且迫在眉睫。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篇6

【摘 要】学习策略是学生为有效学习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本文从《英语课程标准》出发,结合自己在教学实习级学习当中的一些体会,介绍了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和调控策略。

【关键词】学习策略 新课程标准 阅读教学

一、什么是学习策略

关于学习策略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对于学习策略的研究,国外走在我们的前面,国内在学习策略方面的研究则相对滞后。在国内,比较有影响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Cohen在1990年指出,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有意识地选择出来的学习过程。Duffy在1982年指出,学习策略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Nisbet在1986年指出学习策略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著名语言学专家Rod Ellis在1994年指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运用的某些特殊的方法和手段,是学习者获取、储存、提取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步骤(《第二语言系的研究》)。

《英语课程标准》则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根据针对内容不同,学习策略可以分为语法学习策略、词汇学习策略、阅读学习策略、写作学习策略、听说学习策略等等。

《英语课程标准》把学生策略分为: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

三、培养学习策略的必要性

根据高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学业发展的需求,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英语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要求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改变以往过于强调知识接受和知识传授的模式。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结合《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1.在阅读中培养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认知策略包括如何接受和储存材料、如何组织语言和理解语言结构等等。

在阅读之前,教师要细致地布置学生预习,预习的任务可以包括以下内容:自学生词、通读课文、了解大意、确定自己上课时听讲重点和难点。预习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如何有效的接受语言材料并且训练他们对语言材料初步处理的能力。在布置预习时要及时反馈,采取各种有效监督办法,这样慢慢就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也把有效的学习策略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行为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做笔记,课后要求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现代语言学理论认为,大量的语言输入对语言输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整个教学中要求学生记录一些句子和文章,并背诵一些段落和文章。这样就储存了大量的语言材料。

以《英语必修4》Unlit 1 Reading A Protector of African Wildlife为例,文章中出现了很多重要的句式和短语。For example:①Jane spent many years observing and recording their daily activities.②She was determinde to work with animals in their own environment.③Only after her mither came to hep her for the first few months was she allowde to begin her project.掌握了这些句子结构之后,要求学生写一篇有关林巧稚的文章。这样的教学训练了学生的认识策略。

2.在阅读中培养交际策略

交际策略是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

以《英语必修3》,Unit3 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在第一节的整体阅读教学之后,学生对马克·吐温以及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有了较详细的了解,在第二课时可以安排学生表演,Using Language Reading and acting(P21)。把全班同学分成7组,每组5-6人,学生可以自由结合,自主分配角色。在这场戏剧中,一共有这样几个角色:Henry(主角)、Waiter、Owner、Hostess、Clemens。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情节时行增减,自由发挥,表演时要注意手势、眼神和面部表情。

笔者在布置这项任务时,不知会完成的如何,但出乎意料学生表演的很好。他们自己准备了各种道具,表演也很传神。在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学会了很多短语和句式。这样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交际策略进行了训练。交际策略的培养,除了我们常规上所知道的英语角,情景对话外,在阅读教学中合理安排也可以训练学生的交际策略。

3.在阅读中培养资源策略

资源策略是指学生合理并有效利用多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策略。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它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英语课程课程标准》)。

以《英语选修7》.Unit 2 Robts, Reading::Satisfaction Guaranted为例,在阅读之前提一个问题:“Do you know any story or novel or film whose hero(heroine)is a robot?”对于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可能知道一些,这是教师应该指导他们利用我们可以使用的一些资源来获取信息。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它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英语课程课程标准》)。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考虑当地发展水平以及学生和家长的经济承受能力,要注意开发多层次和多类型的英语课程资源,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英语课程课程标准》)。

4.在阅读中培养调控策略

调控策略是指学生对学习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策略。

在实验教科书中,每一单元阅读都有具体的任务,包括词汇、句式、功能、语法等方面的任务。在每一单元之前,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制定自己一单元的计划。在每模块教学之前,也应该提前告知学生本模块阅读应达到的目标,让学生有自己的规划。在每一单元、模块教学之后,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并调整自己的策略。

以《英语选修8》Unit1 Reading California为例,在阅读前指导学生做计划:在这篇阅读中我可以学到什么?可能学到什么?应当学到什么?我应当为阅读这篇文章做哪些准备?我应当把和美国的各州相关的知识熟悉一下:有哪些州?名称分别是什么?每个州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我怎样获取我想得到的信息?

五、总结

以上仅是我在教学实习中对学习策略培养所作的一些探讨和尝试,我认为在学习策略的培养可以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学前要细致考虑自己的教学是否包含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训练。

学习策略的研究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论,我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大家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和调控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一名合格的英语老师。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远方出版社.[2]英语课程标准(试验).人民教育出版社.浅谈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学院: 外语学院

班级:09级教育一班

专业:英语师范

学号: 1200924

姓名:李苗苗

指导老师:

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篇7

一、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应遵循的原则

1. 课堂教学要精心设计问题,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过程中, 教师的引导十分重要。只有教师合理安排好教学环节, 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 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明确的方向性, 通过思考、讨论这些问题, 让学生由被动听课变成主动探索, 形成一定的思维力和创造性, 才会保证课堂教学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反之, 如果放任自流, 让学生进行盲人摸象式的探索, 只能事倍功半。例如, 在讲完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时, 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投影了这样一道问答题。

司马迁说孔子学说“迂远而阔于事情”, 秦始皇以“焚书坑儒”压制儒家学说, 而汉武帝却采纳了“独尊儒术”的建议, 分析说明儒学在战国、秦、汉时期地位不同的原因。

问题摆出来以后, 第一步,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5分钟。第二步, 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 由组长做好记录, 并进行归纳, 时间约为10分钟。第三步, 请各小组的代表总结发言。

学生A:儒家提出的“仁政”在战国时期不可能实现。

学生B:秦朝的时候, 儒生攻击郡县制, 以古非今, 它不能为封建统治服务, 所以遭到压制。

学生C:汉武帝的时候, 董仲舒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为儒家学说增添了君权神授, 提出了大一统, 为政治上统一提供了思想统一的方案, 因此才获得独尊的地位。

……第四步, 教师综合各小组的意见, 进行适当的评价, 并进行解答。在这过程中, 学生已有的知识、方法是进行思考、探索、发现的工具。学生运用这些工具去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在实践活动中将知识逐渐转化为能力。同时, 探究精神、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强化。

2. 要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的。

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导向、激励的功能。因为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注重发挥教材的作用, 突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弘扬学习小组团结合作精神。评价中要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参与性, 强化教学目标、师生情感等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通过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学生小组的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创设一种积极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 可以强化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增强集体荣誉感, 树立起学生既要自己认真学习, 又要帮助其他同学学习的双重责任感, 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 共同实现小组的成功和个人的学习目标, 真正转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模式。

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在历史教学中的新尝试

1. 巧用地图, 培养学生识图学史的能力。

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为师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历史地图, 如重要朝代、国家的疆域、重大历史事件、著名战役、政权中心、伟大的古建筑等, 利用这些彩色的历史地图, 可以挖掘其蕴藏着的丰富历史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地图, 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有效信息, 培养学生以图学史、读图识史的能力。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识别历史地图和动手设计能力, 又从图中找到相关的历史知识。当然, 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手段对历史地图进行加工, 使其更加形象、直观、生动。比如对《郑和下西洋》地图, 为了使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我运用powerpoint幻灯片动态效果插入一只船只, 沿着郑和下西洋路线移动, 随着船只的漫漫移动, 依次闪现出发点刘家港、沿途所经过的越南、马来西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 最远到达的“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对学生来说, 这样就更形象、更生动、更好理解了。

2. 恰当运用教材史料, 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的能力。

常言道“论从史出”, 新教材中丰富的史料就是立论的依据。在历史教学中, 恰当运用这些史料, 对培养学生运用史料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是非常有利的。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3课讲述宋朝农民的文化生活就引用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反映了元旦是宋代农民最受重视的节日之一, 也说明了宋朝时乡村人们的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再如“台湾者, 中国之土地也, 久为贵国所踞, 今余既来索, 则地当归我, 珍瑶不急之物, 悉听而归。”则反映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决心。还有孔子“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的谦逊品格;戚继光“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的高尚道德情操;司马迁“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等等, 这些蕴涵丰富哲理的精言妙语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有益素材。

3. 合理选用小字材料,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新教材中小字材料占有的篇幅还是很大的, 教师如何合理选用有关小字材料,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也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如讲到司马光和《资治通鉴》时, 文中有二段落小字内容介绍司马光的勤奋好学、认真的态度、扎实的学风, 严谨的习惯,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内容, 会对学生良好学习风气的养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教师要允许学生在转变过程中出现错误, 针对问题, 精心指导, 热情鼓励, 让学生感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 以不断强化学生探寻、研究的兴趣和意识, 引导每个学生走上成功之路。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自主学习

一、变教师"牵引"为启发点拨,相机诱导

古人云:"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要改变当前阅读教学"引得不够,牵得太多"的倾向,教师要明确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启发点拔,因势利导。启发式教学,古已有之。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课堂上当学生想知而不知,想说而说不出时,心理上就产生了"愤"、"徘",教师相机诱导,点拔指引,学生方能"开其意,达其词" 。恍然大悟,收到最佳效果。叶老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明确指出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决不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主观愿望设计阅读教学过程,而是要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以及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并在教学中察言观色、循循善诱,不断地营造"愤悱"状态,又不断地启发引导,"点"在关键处,"拔"在疑难处,这样,在阅读数学中才能真正体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变琐碎分析为熟练精思,以读为本

阅读教学,实际上是以阅读文章为主,将词句段篇,听说读写融为一体的语文综合训练。因此,阅读教学的重心在一个"读"字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圣贤们早已总结出来的语文学习之道。读是语文学习之精髓,是摄取语文素养之捷径,我们不能把它束之高阁,另辟路径,去搞花样翻新。语文课就应该抓住读书这个根本,舍得花时间。 让学生反复地去读、去背,口诵心惟,从读中扩大识字量,从读中品味词语的语境义,从读中发掘句子的言外意,从读中体会选材的匠心,从读中积累规范的语言,从读中发展思维能力,从读中领悟行文的真谛,从读中汲取人文的养料。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把一个个文字符号瞬间变成具有一定的情感状态、有声或无声的语言的过程。读既是实践,又是濡染;既有理解,又有体验;既有语感的培植,又有情感的陶冶;既是规范语言的内化过程,又是心灵世界净化的过程。因此,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就要变琐碎的分析为导读,以读为本,让书声琅琅进课堂。要尽可能多的增加学生读书的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的情境,保证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的时间。课堂上。要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在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下,学生在读书实践中逐步读出情(情感),读出形(形象),读出意(意境),读出神(神韵)。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理解品析语言,在读中积累、运用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陶冶。

三、变"越俎代庖"为"自主研索",以学为主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体验、感悟而获得语文素养的过程,这个过程教师是无法代替的,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就能达到的。所以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故弄玄虚地卖弄抑或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读书心得,而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强调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等语文实践活动中。依据文本并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通过自读自悟,去发现、探索、感受、体验文本的蕴蓄,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主感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能够"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以"读"见"悟",以"悟"促"读","读""悟"相得益彰:自悟中就有思维的培养,自悟中就有语感的积淀,自悟中更有创新的火花。实在的语文教学就应该通过自主感悟和交流对话,来展示学生的见解和才情,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阅读教学过程,一定要变教师的包办代替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语

言文字为凭借,进行比较、品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活动,以达到思有所梧,学有所得。

四、变"统-认识"为"各抒己见,激励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应付考试,强调所谓的"统一认识、"统一答案"。教师把教参搬上教案,学生把参考书带进课堂。但是,阅读教学的过程,既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习惯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而认识能力的提高,不仅要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检验的认识过程,而且离不开个体的知识和经验,思维方法和习惯。因此,教师的所谓"统-认识",不仅违背学生认识事物的翘律,而且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变"统一认识"为"各抒己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展开争辩。学则须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阅读教学过程,成为不断地培养学生创新德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改变学习方式 篇9

语文教学相对来说灵活性比较强,在课改实现素质教育的转型过程中,探讨学习方法和模式成为一种趋势和教育改革的重点。

异质就近组合

异质就近组合就是按班级正常的座次,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组4人左右。这种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不需将学生分出层次,可减少学生在相互交流中的心理障碍,且课堂上无需重新调整座次,操作比较简便。这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组合,也便于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竞赛,对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更为适宜。

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自主学习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和分组议论。一般情况下,小组学习活动是随机的、松散的,而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学习则是在共同学习目标下进行的有一定聚合力的自主的学习活动。因此,为达到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使合作学习小组成为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在班级开展合作学习前,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学习的知识辅导和技能训练。开始实施时,教师还要与学习小组一起制定合理的、共同的合作目标,安排恰当的、明确的合作任务。合作学习小组的组长可由学生采用轮换制产生,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锻炼的机会。

任务驱动组合

任务驱动组合是指围绕一项具体的学习任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按兴趣、爱好自主进行的合作学习组合。任务驱动组合学习一般以2~6人为一组。这类组合一般是同质组合,小组成员之间的个性差异较小,小组成员在共同的学习目标驱动下开展学习活动。

任务驱动组合学习的目标可由教师提出,也可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后自主设定,允许各小组确立的学习任务难度有所差异,小组学习的时间可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还可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开展任务研究型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这种以任务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制定了柔性学习目标,营造了开放的学习环境,较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主动发展的教学原则。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师生一道探讨,形成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

2语文课堂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提供实践空间,巩固学习成果

“授人以渔。”《新课程》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也是“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我认为,这个“实践”应该包括阅读实践和生活实践。阅读实践就是引导学生获取间接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而生活实践,简单一点说,就是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语文课标实验教材》就体现了要引导学生亲自实践的开放性教学的特点。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实践的空间。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在引导学生领悟了“满池荷花翩翩起舞,我与荷花物我相融”的美好情境后,学生兴趣盎然,我适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美丽荷花的喜爱。有的同学画了一幅画,有的同学作了一首诗,有的同学来个即兴表演……形式多样,都充分表达了对荷花的喜爱,整堂课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疑导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古人言:“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只有在平时的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才能在学习上真正地“动”起来。 如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时,我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运用“以疑导学”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经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学习过程,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和谐统一。

在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于是学生提出疑问: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宋庆龄故居值得写的东西很多,为什么作者要单单描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没有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问:“这些问题提出来了,靠谁来解决呢?”有的学生会回答靠老师。我明确地告诉学生:光靠老师是不行的,老师相信你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自己读书思考去弄懂它。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急切地要求阅读课文来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对于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以集体的智慧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己解决了问题,从而完成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学习过程,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一过程 让学生在自己提问中解决问题,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帮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他们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3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1.制订分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学目标调节并控制着课堂教学的进行。因此,实行小班化课堂分层教学的前提就是分层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师在教学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的内容,并了解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准备教学方案时,要根据学生层次上的差异制订相应的分层教学目标,使学生都能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甚至可以超额完成教学目标。比如,在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可以将较差的这组的教学目标制订为对生字和生词的了解。对于优的这组,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了解课文的具体内容,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这种分层教学目标,不但能对不同差异的学生同时进行有效的教学,也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还能避免因教学目标不适合所有学生而造成的困扰,进而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对分层教学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准备教材的教学方案,还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仔细研究。全面考虑怎样应付课堂的突发状况,对学生进行分层的思维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全面综合地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将不同程度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的互动中来,进而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的同时不能让学生盲目地跟着教学思路的方向走,还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互动教学

大多数教师都能认识到分层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对详细的教学方式却不是很了解。分层教学不单单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理念。但不论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之后才能进行分层教学工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实现学生间的取长补短,进而实现共同提高。所以,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多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样不但能促进不同程度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能使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实现互动教学模式,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进行。

4营造语文课堂良好氛围

教师的教学态度是指教师在讲课时情绪的外在体现。如,教学中的情绪、体态、神态等,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种辅助性教学语言。小学生不仅会在教师的讲课中由教师的语言而“察其容”,也会通过教师的教学态度而“观其色”。教师的教学态度在无形中便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消极的教学态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成为阻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只有教师以积极的教学态度促成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时,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小学生来说有着先入为主的主导作用。当上课铃响起,教师步入教室的那一刻,教师的教学态度便开始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绪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热情洋溢的、启发式的、民主的教学态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则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所以,教师要以亲和的、自然的、热情的教学态度面对小学生们,适时调整好自身的教学心态,塑造积极的精神面貌。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篇10

重视“过程”,揭示现象本质是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让学生自主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等是课改实验以来的热门词汇,不容置疑,这些词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程改革的某些新的教育理念。但是,如果认为只要使课堂教学“动起来”,“学生参与整个过程”,“学生自主,教师走下讲台”就符合课改精神,将会使得课堂教学落人形式化的俗套。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应当重视“过程”,即发现、提出问题的过程,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这些过程,揭示隐含于其中的物理本质的东西,才是我们的目的,而不是为“参与而参与”,搞不切实际的“花架子”。

物理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师生平等互动和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和实践上。所谓师生平等互动,就是要改变以往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生是物理的主体,教师是物理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一)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1.转变教育观念,实现师生平等

“重教法设计,轻学法指导”;“重课堂训练,轻实践应用”;“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完全不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知识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教育观念的创新是突破口和大前提,为此,在实践中我们必须要做到:

(1)科学地对新教材进行定位,认真把握新教材的素质教育方向,实现教学从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大转变,课堂上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老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

(2)老师应充分信任自己和学生,放心大胆地进行教改,把学习主动权彻底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课堂中如果老师包办太多,学生缺少互助合作的机会,缺少自由探索的空间,无法参与到教学思维过程中,也就无法去体验思维方式和探索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得到的只是一堆堆僵死的知识,失去的却是“观念、方法和能力”。而物理新教材删繁除难,给学生创造了信息加工和自由探索的空间,我们创造机会,让物理教学真正成为在老师组织、引导下的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突出人文关怀。老师应放下威严的架子,从教学垄断者转变为组织引导者,这也正是课程改革新形势下的教师必须做到的一点,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使老师在学生中产生强烈的感召力,使教学不再是冷冰冰的理智活动,而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充满激情的学习活动。

2.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

瞄准亮点,激疑引思。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究,并自主得出结论的过程。根据这种指导思想,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时,教学方法应该在传统教法上有所创新,以促进学生的全程参与。老师应善于换位思维,“知学生所思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超前的预测,准确的判断,同时应瞄准“知识的发散点,能力的发展点,问题的关键点,教材的重难点”这些亮点,创设问题情境,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因势利导。

3.情绪调控,使之合理优化

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情绪的表现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此,我们严格要求教师以其良好的情绪调控学生的情绪,利用教师新颖的教法、生动的语言、多样的形式、可感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事实上,教师在课堂上多变的情绪处理,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成效。无疑,要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使学生真正进入主体角色,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善于调控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4.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为此有人总结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十二多,十二少”:多开放,少封闭;多启发,少注入;多空白,少代替;多连手,少单一;多粗放,少细致;多直接,少迂回;多主动,少被动;多扮演,少板书;多类比,少孤立;多直观,少抽象;多延伸,少局限;多循环,少到位。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即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3)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识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为了有效的学习,学生应该在给定的条件下,尽量自己去发现学习材料。每次讲授新课前,可以先让学生到黑板前完成一个题目,这个题目是根据上节课的内容,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为三层,A层为组长,主管B层组员,B层主管C层组员,由A开始出题(自己课后寻找材料,主要是上节所学内容或本单元学过的内容),可到B到C循环讲,不管谁出了这个题后,找本组同学讨论,本组同学都认为有代表性的,方可进行讲解。即三步:找题——论题——讲题。讲题时又要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遇到此种题目从题设入手还是从结论入手,还是题设结论中间找,第二步分析此题,讲解此题,突出重点、难点的地方,第三步此题考察了哪些基础知识,即分析——讲解——归纳。这样一来,人人都可以到黑板前讲解,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对上节内容复习巩固,为下节铺路搭桥,效果很好。每节课有一个学生讲题,方式、口味不同,学生愿意听,容易懂。每个人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每个人都有丰富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成才。对讲题者本身来说,是一次最好的锻炼,对这种类型的题目,加深了印象,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忘记,学生反应这种方法很好。并且人人在班中都能找到—个合适的位置,人人都坚信:我能行,我学物理的能力并不比别人差。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现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例如,每章节课后的“课题学习”老师可带领学生去探索、去实践。

综述而言:在课改实验的初始阶段,我们备课时应当将主要精力放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加强对“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和实践,组织学生对物理现象开展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物理活动,让全体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物理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切实改变“老师讲,学生听,模仿例题,反复训练”的单一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归纳,从而发现规律,主动获取新知,使学生获得对物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教学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过程。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体现在组织和引导上。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正确发挥。因此,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须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科学性和深入程度,直接决定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果。

一、教师思想的转变是实行两转变的基础。

教师对新课程的态度,即对新课程下新的教育理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此所持有的态度,在教师组织进行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体现,并深入细致地作用于教师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思想的保守,决定教师教学方式的因袭守旧,必然导致教育活动没有发展,没有创新,没有突破。只有深入理解和认识新课程教育理念,才有可能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深入钻研、深入实践,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态度投入到新课程改革实践活动中,真正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实行两转变的保证。

工作态度影响的工作思维的发展。长期工作于旧课程环境中,在旧课程环境中得过且过,必然影响教师工作思维的发展。保守,拘束,循规蹈矩成为旧课堂时候教师教育思维方式普便存在的问题。面对工作没有新思路,没有新方法,没有新成果。新课程的实践,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是重要保证。如何对待工作,用怎样的方式对待工作,这是教师思维方式转变的起始。变保守为革新,变拘束为开拓,变循规蹈矩为求异创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新课程理念下教育教学实践中最活跃的力量。

三、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两转变的关键。

教师的教学方式是与学生进行教育交流的最主要手段。学生的学习成果是教师教学成果通过教学方式的集中体现。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方式的集中体现。因此,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模式。

旧课程对于教材作用的理解成为旧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误区。旧课程把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神化了教材。在旧课程时代,教师上完一节课后,通常会把课文的中心思想写在黑板上,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背会;或者把课文中出现的生词的意义抄写在黑板上,也要求学生在课后背会等。这些都是错误地理解了教材作用的一种表现。实际上,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对于中心思想和词语意义的掌握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目的。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或一个词语的具体意义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意义不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这个过程,形成一种能力——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掌握一种方法——解释词语的方法。这才是学生应该学习的东西,这才是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的东西。四段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很好地体现的新课程理念。

该模式把课堂教学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生自学,记录学习成果,感性认知阶段。

一节课之前,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解决预习提示和课后作业题,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等六个方面对课文进行全面、认真地自学,并把自己的学习成果记录在专用的作业本上。虽然这时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基本是模糊的、感性的、零散的和片面的,但这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不但成为下一阶段学习的重要基础,同时学生还会产生“我做得到底对不对?”“别人是怎样做的?”等一系列想法,从而产生再学习的期许与热情。

第二阶段,提出学习要求,再次自学,整理自学成果阶段。

上课时,先提出本节课具体的学习要求,分条写在黑板上。然后要求学生再次自学,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是在备课时,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科学设计的,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实际是对自己在第一阶段学习成果的整理,学生原初零乱的感性材料在自己的进一步学习中变得逐步清晰,同时也有会产生新的认识。这一阶段是第一阶段的延伸。

3、小组合作,交流自学成果,提高学习质量阶段。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每个学生对于课文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因为是自己的学习所得,学生会产生一种想要得到评价的迫切愿望。第三阶段适时开始。学生按照早已分好的小组和定好的角色,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对于这个过程要特别注意了对其进行控制的研究。首先要让小组内的每一个同学都发言,这样就保证了教学活动学生参与的广度。其次,学生在阐述自己的学习所得时,不能阐述别的学生己经说过的内容,这样,就避免了无谓的重复,合作学习的效率就得到了保证。再次,每一个同学发言结束以后,鼓励小组内其他成员发表评论,肯定、批评或建议都可以,这样,学生个人的错误的认识就会得到纠正,深刻的认识就会得到推广,浮浅的认识就会得到深化。每个成员评论发表结束后,小组长针对意见分歧比较大的问题或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组织进行组内讨论,并得出相对统一的意见。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学习活动参与的深度。最后由轮值发言人在小组内进行总结发言,经大家补充后准备参加第四阶段的发言。

4、组间交流,教师指导,形成知识技能阶段。

第三阶段中,每个人的学习质量因为成员之间的交流得到了提高。为了让这种质量的提高得到延伸,同时也为了让全班同学形成共识,该教学模式设计了第四阶段。第四阶段的组织过程与第三阶段相似,先让各组的代表依次发言,阐述本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最有价值的学习成果,并提出小组内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接着组间交流,既可以阐述与其它小组不同的意见,也可以着力解决其它小组提出的问题。这一阶段是第三阶段的延伸。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相机完成以下任务。一是要解决有分歧的意见的统一问题。第二是要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或交流的学习成果,把一些学生不容易想到的、或学生无法自主得出结论的等必须由教师讲授的知识教给学生。第三,对各小组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第四,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上一篇:父母警惕孩子的不安心理心理健康下一篇:镇党委党建工作汇报